中医学基础教学(精选12篇)
中医学基础教学 篇1
《中医学基础》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是中药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也是学生入学后初学中药学相关知识的第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质量好坏, 会直接影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 提高《中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显得相当重要。由于时间短、容量大, 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好这门课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对教学的方式方法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的内在动力
大多数学生在接触和学习中医之初, 对中医学颇感陌生, 不仅知之甚少, 甚或一无所知, 而且还受到一些偏见的影响, 认为中医不过是问病开方子让病人喝汤药, 不化验、不用仪器检查, 是落后的、不科学的。当接触到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之后, 又觉得抽象难懂, 有畏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 使学生认识学科特点, 消除偏见, 树立学习信心。在教材绪论中, 针对学生的现实思想, 强调指出要接受中医学必须改变原有的狭隘理念。有些学生怀疑中医学的科学性, 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把西方科学的某些观念与方法 (偏重于分析还原, 着重形质实体) 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 而且以此标准简单判定是否科学, 显然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 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 研究人类生命活动过程及疾病防治的知识体系。经验积累加直觉领悟是其基本的认识方式。它偏重于综合整体、取象比类的方法, 讲究系统观, 着重系统功能的研究。中医学的特点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同时还要强调指出, 讨论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必须首先承认中医能治病这一基本事实。即使是对艾滋病、SARS等传染病, 中医药的治疗功效也获得了世界医学界的认可, 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其次,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畏难情绪, 笔者有意识地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中医理论的内容。比如, 讲阴阳五行学说, 在讲到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时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 可用取象比类的方法, 阴阳犹如夫妻, 夫为阳, 在外工作, 维持家庭的一切;妻为阴, 在内安排家庭的一切。这样一比喻, 阴阳的关系就非常清楚了。讲五行学说中五行之间的生克作用时, 可指出五行思想不仅表明宇宙统一于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 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的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 也被其他事物所克。任何事物本身都“生”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 所以世界上绝没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够凌驾于其他一切事物与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 谁想独霸天下必然狼狈不堪。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克”如果过了头, 就会引发反“克”, 直接的反克, 如用斧劈柴, 劈久了斧也会磨损。又如一味地恃强凌弱, 仗势欺人, 必然为众所不容。再如食物疗法中, 五行与五脏、五味相配, 百合色白, 入肺可以润肺祛肺燥, 熟地色黑, 入肾可以滋补肾阴祛浮火, 如此等等。这样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从实际出发, 抓住重点, 分清主次
我院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是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 供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药品营销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与本科教材相比, 虽然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有所精简, 但是主干内容仍然基本保留。就是说,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全部掌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重点, 分清主次, 运筹时间, 教给学生最重要、最实用的东西。如藏象学说是人们赖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与病理现象的重要理论, 实用性很强, 可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藏象学说虽然也是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的, 但主要立足于“有诸内必形诸于外” (即以象测脏, 由表及里) 的认识方法,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 研究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这种观察分析结果必然超越人体解剖学的脏器范围, 形成独特的脏腑生理病理体系。藏象学说中的某脏某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个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二是五行相克、五脏相关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于藏象学说, 脏腑 (心肝脾肺肾) 配五行 (木火土金水) 这一抽象概念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后提炼出来的。
中医五行的实质是五脏相关。五行生克理论只有在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容。例如, 以对慢性肝炎 (木郁土虚型) 的治疗来说, 病位肝脾两脏尤以脾为主;病机脾气亏虚, 或脾气本虚, 或邪郁久伤脾气, 或肝郁日久横逆乘脾, 或患急性肝炎寒凉太过伤及中阳;症状:倦怠乏力, 食欲不振, 身肢困重, 恶心呕吐, 腹胀便溏, 胁痛不适或有头目眩晕;证属:脾虚肝郁, 治宜健脾补气, 扶土抑木, 可选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味煎服。至于《中医学基础》的法则部分则应以辨证为重点, 主要以“八纲”为主, 将脏腑辨证的主要相关内容掺合其中。其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启发思路, 重视记忆, 提高教学效果
方法是手段, 效果是目的。要提高教学效果, 保证教学质量, 必须讲究教学方法。笔者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提问启发。就是在讲清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设计一些能活跃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有关知识点深入理解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 为什么治疗风寒表虚证用调和营卫的方药?为什么补益肾虚要肾阴肾阳兼顾?等等。还有一些原则的问题, 如中医学讲的“阴阳对立”与一般哲学中讲的“对立”或“矛盾”有何差别?在如今的医院中普遍使用各种仪器、试剂检查疾病的情况下, 中医传统的“四诊”还有无价值?等等。对这些问题, 教师应采取有启有发或启而不发的方法, 或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出回答, 或教师自问自答, 还可以在提出问题后先不要求即刻回答, 待学生在课下酝酿讨论之后给出答案。
二是运用图表形象地说明问题。例如, 讲虚热与实热的区别, 实热是感受阳热之邪 (如风邪、热邪、火邪等) 或本身机能使病理性亢奋所致的症状。阳的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绝对亢盛, 则表现出“阳胜则热, 阳盛则阴病”的证候, 出现发热 (高热) 不恶寒、烦躁、口渴喜热饮、面红耳赤、痰黄稠、腹痛拒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大等一系列实热证的表现。虚热则由于体质较弱 (先天或后天不足) 或久病伤正, 导致阴液受损, 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而阴的缺少不足于有效地制约阳, 导致阳增多, 出现相对亢盛, 也稍有高于正常水平。因阴不足而生内热, 出现低热伴颧红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一系列虚热证候。上述情况可结合图1说明:
三是强调记背。学习《中医学基础》课, 有些知识是必须要求学生熟记背诵的。如主要的五行配属、五行生克关系、五脏的主要功能, 等等。记背这些知识便于以后在实践中应用并可逐步加深理解。此外, 记熟《中医学基础》的章节目录标题, 也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中医学的整体轮廓, 有利于抓住纲领, 统率全部内容, 承前启后。
摘要:高职高专中药、药学、药品营销专业的教学应从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中医学基础》课的学科特点, 消除偏见, 增强信心;教师要抓住重点, 分清主次, 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职,中医学基础,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彭勃, 梁华龙.关于中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思考[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 10 (5) .
[2]潘卫英.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愉快教学方式的探讨[J].医药产业资讯, 2006, 7 (3) .
[3]黄伟贞.中医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 (S1) .
[4]张庆祥.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优化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 2004, 6 (22) .
[5]张梅霞.关于医疗实践教学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 16, (2) .
中医学基础教学 篇2
一、实验中心概况
南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于2006年11月正式成立,现有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医学形态学实验室、医学机能学实验室、生命化学实验室、药学实验室5个分实验室,分别承担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眼耳鼻喉解剖学、口腔解剖生理学(解剖部分)、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医用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免疫学、法医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生药学等21门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训)教学任务。目前该中心拥有实验用房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人体解剖教学实验室7个、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2个、形态多媒体教学实验室5个、新一代生物信号采集实验教学系统实验室4个、生命化学教学实验室2个、药学教学实验室6个、显微镜室3个、尸体库1个、标本陈列室2个、实验准备室若干。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1650台套,资产近500万元。
实验室专职人员3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中级职称11人,其它职称的14人,高级职称人数占25%。各实验分室主任均为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且多数具有硕、博士学位,全部为硕、博士生导师,他们专职管理实验室日常工作。
二、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教学中心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共有1650台套数,资产近500万元,主要仪器设备有: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心电图机、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显微摄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离心机、电子分析天平、旋转蒸发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三、实验教学
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教学工作量为517313人学时/学年,共承担21门课程的实验(训)教学任务,工作量饱满。根据各课程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实验分组方式:1架显微镜/人,个人观察切片(形态学);3-4人/组,多人协作进行实验操作(其它)。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时>50%总学时,局部解剖学采用“学生先解剖操作,教师后理论小结”形式,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实验中心实验考核根据各课程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如辨认人体正常或病理结构的标本考试,尸体解剖操作考试,辨认病原体的标本考试,机能学实验操作、结果准确度考核和面试,药学实验操作考核等。
四、实验室成果
任课教师共主编或参编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共5部,有些教材的更新周期较短。
实验室自制教学引导片、课件、模型和标本等教具,在省内、院内多次获奖,发表了多篇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论文。
1、“在学科群平台上运行生命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获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奖(2004年)
2、“新世纪病理解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3、“病理教学质控系统的研究”获交通部教育科学研究会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
4、“人体解剖学”获江苏省精品课程(2005年)
5、“病理学”获江苏省精品课程(2005年)
6、“生理学”获江苏省优秀课程(2002年)
7、“病理学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一类优秀课程(2002年)。
8、CAI课件“生殖系统病理及乳腺病理”获江苏省教育厅〈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
9、“聚吡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应用基础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
10、“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
11、“生物光镜标本技术”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
五、实验室开放
早在原南通医学院甚至更早时期,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等课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已经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为了满足学生进一步掌握人体解剖学等知识,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课余再进入实验室进行尸体解剖等操作训练,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实验中心各实验室在完成正常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向本院各专业的师生开放,实验室开放面大,师生覆盖面广。
实验室开放的内容包括:教学、科研、课外科技活动、完成开放式实验等。实验室的开放能更好地做到资源共享,方便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科研服务
形态学实验室一直作为苏北、苏中地区的病理诊断、研究及病理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服务于科研;机能学实验室、生命化学实验室、药学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同时,适当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场所及主要仪器设备开展科研服务。实验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类仪器设备功能的同时,为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七、特色
1)密切联系临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和生理现象的了解、比较病理的形态观察、动物病理模型制备等方法使基础医学课程更加贴近临床医学实践。
2)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实验效果
自己制作VCD等并实现了多媒体引导或辅助实验教学,建成的显微数码互动教学实验系统和生物信号采集教学实验系统,使实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附:实验及相关照片
医学形态学实验室 医学形态学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
人体解剖学实验 人体标本陈列室
机能学实验室
中医学基础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师 医学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32-02
医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从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检验学、护理学和公共卫生等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医疗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家引进人才政策的推行,大量非医学专业的教师,通常是生物学、药学或化学专业的教师不断涌入各个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院中。据一些资料显示,有些高校的基础医学院中,非医学专业教师占到了近 50%。在部分医学院校中甚至与临床联系密切的基础课程如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也由非医学专业教师担任[1]。因此,如何做好基础医学教学工作是教师个人、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几年来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经验谈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探讨。
1、非医学背景教师增多的原因
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一些变化,医学毕业生不单纯追求轻松稳定的大学教学工作,更投身工作节奏快同时又高薪的医生行业。 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高校学生扩招量的逐年上升,原有师资学历水平和教师数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当前医学背景博士数量依然很少,与之相关的专业,如生物学专业博士数量逐年增多。 当今各大高校在人才招聘中都提出教学岗至少要博士学历,生物学与医学专业的相通性使得生物学背景博士纷纷去医学院校就业,从而填补医学院校教师急缺的空缺[2]。这一现状有其自身的优势,优势在于生物专业出身博士科研水平较高,能将最新的科学研究前沿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帮助。 其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生物学专业博士由于缺乏临床经历,熟悉的病例少之又少,造成课堂上无法将临床病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针对当前基础医学专业非医学背景教师比例偏高的问题为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建议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观念、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对非医学出身的青年教师进行医学专业再塑造等方面入手,推进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2、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宗旨
2.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岗前培训中加入师德师风建设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宣传,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宗旨。
2.2 利用岗前培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增进临床知识。培训方式从单一的课堂面授,拓展为多样化、人性化的系列活动。如聘请临床专业的专家开设教学讲座,设计一定的教学主题,通过网站或研讨会等形式,邀请临床专家主持论坛交流;邀请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主持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以及热心教改的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展示,同时请相关专业的专家予以点评。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各自情况,选择性地参与系列活动、提交相应的学习心得与教学成果,可以获得学分。根据教师获得的学分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合格者发放相应的证书。
2.3 建立非医学背景教师跟修临床医学主干课程制度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应全面系统地听本专业课程和相关医学专业课程的课。通过听课,悉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态度、教学风格、教学设计和教学技巧。很多学校要求年轻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要从头到尾完整听一遍老教师的授课,这样无论对提高教学水平还是弥补自身在医学专业知识上的缺陷都有较大帮助。我校规定新入职三年内的非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必须补休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六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全部课程须在两年内修完。并且每门课程必须至少修满临床医学本科生全部课时的60%。每次听课后请授课教师在听课单上签字,作为统计核实听课时间的依据。此项内容将作为教师晋升职称或评优的参考指标。
2.4 加强督导听课 非医学背景教师的授课课程必须每学期上报,并对全校督导专家开放。利用校、院两级督导组专家对非医背景教师进行督导,对其理论课和实验课进行评价打分,学期平均分数低于70分,需要主管教学的院长进行约谈,并且进行整改试讲,由督导专家进行评审,评审合格后方可进行授课。
2.5 其他常规教学技巧的加强 作为任课教师,除了要认真备课外,还应当学会和掌握一些教学技巧。譬如着装应该大方得体,给学生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努力提高 PPT 课件制作质量,做到文字、图表、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有机结合,以便于深入浅出的把知识点讲解清楚,既让学生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中提高听课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又让授课者的思路更清晰,课堂更生动[3]。
2.6 利用科研优势,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 非医学背景教师进入基础医学院工作,通常都是因为其从事的科研工作涉及人类疾病研究,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可以有重点地将科研内容融入教学培养中。通过挑战杯或大学生科研训练等项目,积极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思维,通过科研训练加深他们对理论课的理解,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以上是本人对非医学背景教师发展的一点见解,通过制度和培训弥补其自身的知识短板,能够像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一样,更好地完成基础医学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肖业臣,刘 畅.非医学背景教师做好基础医学教学工作的思考[J],Basic Medical Education,2016,18(5):420-422.
[2]李文清,李菲菲等.新时期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探究[J],考試周刊,2016,6:420-422.
中医学基础教学 篇4
1 加强中职卫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1.1 医德现状要求加强医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医学已由单纯的义务论扩展为公益论, 对生命的看法也由单纯的生命神圣论转向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相统一的理论, 医学模式已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医疗机构不仅要在技术方面, 还要在社会道德方面体现医学和医务人员的作用[1]。然而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的情况却时有发生, 据调查, 医疗纠纷中只有少数是医疗技术问题, 绝大部分是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问题[2]。某些医务工作者职业意识淡薄, 责任心不强, 对患者的疾苦麻木不仁, 缺乏“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甚至存在权钱交易、收取红包、有偿救人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 已成为目前阻碍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 作为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专业课教师, 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责无旁贷。
1.2 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要求加强医德教育
目前, 中职卫校医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普遍存在以下道德和心理问题:缺乏应有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自卑、自贱心理严重;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自私自利心理较普遍。加之其正值青春期, 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确立, 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 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是所有医学类教师的使命。
2 中医学基础教学渗透医德教育的措施
2.1 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社会学理论认为, 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的, 即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会某种行为。因此, 坚持正面教育, 发挥榜样的力量是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时刻以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情操、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范为医学生做表率, 只有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因此, 教师仪表要端庄大方, 言谈要文明典雅, 态度要真诚谦虚, 举止要沉稳冷静、温文尔雅。教师既要在课前精心准备, 课堂悉心讲解, 课后热心解答, 又要真诚友善地对待每位医学生, 让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积极参加人文知识讲座, 学习医学伦理学知识, 不断总结经验, 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2.2 课堂渗透
由于中医学基础课程内容多、学时偏少,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医德教育, 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将医德教育随机渗透、自然贴切, 让学生乐于接受[3]。备课时精心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在课堂讲授时, 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 适时开展医德教育。
2.2.1 结合中医学发展简史渗透
讲授中医学发展简史时, 综合提炼历代名医的道德闪光点, 结合他们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渗透医德教育。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堪称为医德的精华, 提出“大医”者必备两个要件:一是精, 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 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 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二是诚, 要求医者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以“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之心, 怀揣“大慈恻隐之心”, 提倡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精”于专业、“诚”于品德, 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他还指出“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一心赴救, 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强调“苍生大医”要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东汉名医华佗痛恨封建豪强, 同情劳动人民, 数度婉拒为官的荐举, 宁愿手捏金箍铃, 于民间奔走为民除疾。正是这份淡泊名利的济世仁心, 才使其排除世事烦扰, 安心于医学事业, 成为外科鼻祖。战国时期扁鹊不但具有高超的医技, 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 他谦虚谨慎, 从不居功自傲。当他治愈虢太子的尸蹶证, 大家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时, 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 患者并没有死, 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 恢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 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另有三国时期名医董奉,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治病救人, 不收诊金, 只求患者病愈后在庐山上种杏, 杏树成林后他将杏子换成粮食救济穷人, 留下“杏林春暖”的佳话。而这些德才兼备、怀着恻隐之心、厚德爱人、淡泊名利、仁心济世的高尚医德, 正是历代名医成功的秘诀。
2.2.2 结合病因中疫疠内容渗透
讲授病因中的疫疠内容时, 介绍孙思邈面对当时众人谈之色变的麻风病患者仍“余尝手疗六百余人, 莫不避之, 差者十分有一, 莫不一一亲自抚养”, 若没有高尚的医德, 面对烈性传染病, 何来如此的胆量与境界?又如吴有性, 其在温疫肆虐、医者束手无策时深入疫区, 观察患者的症状、探讨疾病病因、病机、传变以及治疗方法等, 著成历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借此例告诫医学生, 现代社会仍会不断出现未知疾病, 在每次考验来临时, 都要以孙思邈、吴有性等名医为楷模, 让这些名医的精神指引着他们恪尽职守, 勇赴危难[4]。
2.2.3 结合诊法中的问诊内容渗透
讲授问诊内容时, 让医学生按照医德中“礼貌待人, 文明行医;对待患者, 态度和蔼, 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 都应一视同仁;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 为患者保守秘密, 实行保护性医疗, 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的要求进行问诊, 并举例说明对待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的语言问诊技巧。2.2.4结合方药基础知识渗透讲授方药基础知识时, 结合当前社会现状告诫医学生要时刻为患者着想, 同情、关心、体贴患者, 主动为患者节约费用, 不开大处方, 遵循医德中“坚持因病施治, 做到合理检查, 合理用药”的原则。如对同一疾病能用便宜药治愈绝不用贵药, 以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对于气虚患者则可用较为经济实惠且具有相同功效的党参代替价格昂贵的人参等。
2.2.5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渗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可根据教学内容, 在课堂中适时穿插医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对医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如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抗击“非典”英雄邓练贤、叶欣等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5·12”汶川地震中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等。医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对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3 实验渗透
2.3.1 围绕实验课的常规要求渗透
首先, 要求学生实验课前洗手、修剪指甲;实验课时穿戴整齐, 工作服保持干净, 爱护实验器材, 随时注意用火安全;实验课后打扫卫生, 实验器械及时清洗归位、摆放整齐, 同时告诫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也属于医德医风的范畴。其次, 要及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如学生在实验课上拿着针具、火罐、点燃的艾条嬉戏打闹, 或在按摩床上点燃艾条等。
2.3.2 围绕实验课的专业要求渗透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针灸推拿拔罐法。由于针灸推拿拔罐操作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不适及疼痛感, 故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在治疗前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操作步骤及意义, 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给患者针刺时应选择使其感觉舒适的体位, 同时动作规范、操作轻柔, 尽量减少其痛苦;针刺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不适感, 如有不适立即出针, 并采取相应措施;给患者做艾灸治疗时要询问其是否感觉烫热, 并及时调整艾条与皮肤间的距离, 以免烫伤;给患者推拿时要求动作柔和, 切忌使用暴力, 以免损伤其皮肤;给患者针灸推拿拔罐时要注意为其采取保暖措施, 以防着凉等。以上实验课的专业要求均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及良好的医德医风, 容易赢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因此, 要寓医德教育于专业技能培养, 在各种技能操作中增强医学生对医德医风的切身体会, 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4 课后渗透
2.4.1 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
让医学生到医院进行见习, 则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行医德教育的最佳时机。对临床违纪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等, 强化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2.4.2 举办医德教育讲座
不定期地邀请医学专家及有突出贡献的医务工作者来校举办医德教育讲座。通过名家的再教育, 发挥其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 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2.4.3 开展板报宣传活动
利用板报的公开性及宣传性对古今中外名医及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模范事迹进行报道, 大力弘扬优秀的医德医风, 以此鼓舞和教育学生对照先进找差距,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4.4 开展医德知识竞赛
利用青年医学生求知好胜的心理, 开展医德知识竞赛活动, 使学生在竞争中自觉接受良好医德的影响, 提高对善恶的辨别力。
2.4.5 组织学生进行义诊
组织医学生义诊, 可使其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培养学生救死扶伤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疗意识。
2.4.6 开展课后专题活动
举办医德医风演讲会、医德知识猜谜会、医德医风文艺晚会等课后专题活动, 利用第二课堂巩固医德教育。
3 中医学基础教学渗透医德教育的体会
(1) 教师应不断加强医德理论学习,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才能为人师表。
(2) 进行医德教育, 切忌空泛说教, 要注意结合典型事例进行渗透, 使医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才能收到切合实际的教育效果。
(3) 平时要注意收集身边及媒体报道的典型医德实例, 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时才能信手拈来, 而且这些医德实例具有代表性及说服力, 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每次渗透医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多, 以免喧宾夺主, 影响专业课的正常授课进度。
(5) 可将医学生平时的思想品德表现纳入专业课的期评考核中, 将医德医风教育与学生日常量化管理相结合, 以期起到良好的督导作用。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需要长期不懈、循序渐进地进行, 与学校教育和医院、社会、家庭及自身教育息息相联, 只有通过反复教育、循循诱导和巩固强化才能使医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医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尚醒立.解剖学课堂教学目标中融入医德教育目标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23 (4) :96-97.
[2]莫雪妮, 杨益宝, 唐梅文.诊断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1, 3 (2) :109-110.
[3]詹悦.浅谈医德教育在五官科教学中的渗透[J].医学信息, 2011 (6) :2782-2783.
课程整合教学基础医学论文 篇5
①学科界限过于分明,常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等现象。
②由于学时缩减,而教学内容繁杂,每一学科教师为赶进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消化;来自不同教研室的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学生无法适应频繁更换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③授课对象是基础相对薄弱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当面对繁杂而抽象枯燥的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学生常出现对课程不够重视、兴趣淡薄、学习方法欠缺等现象。
④授课教师来自不同教研室,各自为政,对于此门课程缺乏统一的管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是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的,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可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且根据专业需要,综合和重组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该设置模式引入世界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淡化了学科界限,提高了基础医学综合性,实现了形态与机能、微观与宏观、生理与病理、治疗与预防保健等多种综合。整合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符合认知和逻辑思维规律,避免了原来各门课程教学的时间顺序、结构和功能的脱节;对知识进行了融合优化,既节省课时减轻了学生负担,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学习效率。整合课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因此,课程整合教学势在必行。
2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2.1建立专门教研室,便于统一管理
我校于2012年成立了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抽调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教研室老教师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统一进行协调管理。定期召开授课教师研讨会,制定授课计划,进行集体备课,加强教学过程的沟通,避免内容的重复与脱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总结适合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讨论制定整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编制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立足非医专业,突出专业特色,节省了大量学时,有利于创新能力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过各学科教师讨论、经专家论证形成整合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遵循的原则:淡化学科意识;内容少而精,突出实用性;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系统性。
2.3重新编写实用型整合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工具,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2008年,我校组织基础医学各学科教研室教师编写了适合我校非医专业的基础医学概论教材,自编教材仍是分学科独立编写的,基本就是对各学科内容进行压缩精简,在我校非医专业几年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如教材内容重叠、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基于此,2012年我校联合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一线教师按器官系统重新编写与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相适应的实用型整合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专业特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将各学科知识进行高度融合,于2014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多家中医药院校已在2014年9月份教学中订购使用。该教材按照器官系统从正常-异常-疾病-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各课程内容的衔接、融合、渗透与联系,保证教学内容逻辑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强化学生的“人体整体观”认识。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生命科学基础,主要介绍了细胞、遗传、生化、免疫、病原微生物和药理等内容;下篇是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以人体9大系统为主线,融合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内容,分器官系统进行编写,力求做到简明扼要、突出基础重点知识,通俗易懂,整体优化,利于学生系统整体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拓学习的空间,便于其自学。
2.4选择实验班级,逐步实施整合教学
2.4.1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课题组人员研讨,将基础医学概论分为三个模块:正常人体器官系统结构、功能相关课程的整合模块;生物化学与免疫学的整合模块;人体疾病学相关课程的整合模块。根据重组后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计划,并由6个教师改为3个教师来执行教学计划,实现初步整合。
2.4.2本着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的整体观的原则,打破传统基础课程现行的(分学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人体器官系统制定授课计划。引进既有临床医学学习和实践经历、又有药理学学习研究经历的医学博士,进行培训,作为整合课程的专门教学人员,逐渐实现由一个教师承担这门课程,从而避免了频繁的教师更换,有利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衔接,避免重复内容的出现,以实现真正意义的整合。
3非医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3.1多途径掌握整合教学的效果
任课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整合授课模式的课堂气氛更活跃,有更多的师生互动;通过定期组织的教学交流会议,了解到整合计划实施情况和教材使用状况,并能及时作出调整;教学督导员和同行专家反馈整合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到课率;通过定期座谈会、随访,了解到学生对该模式教学更认同,整合教学不仅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而且使基础医学知识更加系统条理化,更符合学习规律,使知识点的衔接顺畅,可以促进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完整基础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整合教学更适合进行PBL教学改革和形成性测试,在整合教学过程中围绕各系统疾病阶段性实施的PBL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了文献查阅、总结归纳、病例分析、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整合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利用,能及时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了教学质量。
3.2对不同授课模式教学进行成绩比较
中医学基础教学 篇6
医学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逐渐形成网络化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新的发展趋势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过程中,为高效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作用、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刻不容缓。要在此基础上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多元共享网络教学和管理平台,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一搭建多中心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中医院校基础医学的专业特点,在现有课程整合和学科交叉融合需要的前提下,打破原有学科内部实验室的界限,我院实验中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成立了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组、机能实验教学组、形态实验教学组和现代生物技术教学组。其目的在于有效克服原有设备管理体制分散、重复、低效和封闭的弊端,合理配置实验人员、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用房等资源,利用学科群的优质师资力量搭配整合后的优势资源形成了以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为核心的中医基础实验平台,以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科学及病理学为核心的形态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为核心的机能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与免疫学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平台,以平台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基础,并按照实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培养的需要,在每一大平台内都设有基础实验区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区,各平台之间不是孤立的,是密切配合又相互竞争的。中心通过这种资源重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也为努力探索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最好建设方式和教学改革的方法提供可操作的策略。
二形成以平台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功能区
利用和完善实验中心内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室的教学用局域网络,整合构建中医学、形态学与机能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四大实验区,逐步规范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分区内的相关学科教师形成课程组,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整合和交叉融合,重新组织和编排实验教学课件,使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每年通过学院学术委员会论证新的实验项目,逐步提高现有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逐步完善中医院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功能区内的创新实验区培养学生综合和创新实验能力,建立新分类体系和多站式考核体系,深化改革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完善学生客观实践技能综合考核机制;利用实验区局域网络,打破实验室固态格局,实现室间无障碍交流讨论、典型案例远程交流、疑难问题自助解决等,使学生逐渐降低对教师的依赖,进而转向自主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及其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研究课题和创新型实验。在实验中心门户网站中开辟学生实验设计研讨空间,促进不同年级、学科、专业学生及教师协作,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协助。设立学生创新实验和研究项目申报论证审批的专用通道,组织课程指导小组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的课题和申请的业余科研基金项目进行评议和辅导,通过后即可申请实验资源开展研究工作。此外,教师可将自己提出的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科研小课题放入门户网站交流区,吸引或邀请学生参与研究。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完成文献资料查询、开题报告、研究技术路线设计、实验研究以及论文写作全过程,每个步骤均在实验交流区域报备,做到有始有终。课程指导小组对此全程进行多站式考核,用以衡量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实施实验资源超市化管理,提高师生科研和创新效率
通过整合建立三大实验教学区后,在各分区中将相同类型的仪器和设备放在一起建立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如动物饲养中心、细胞培养中心、生物信号采集中心、组织切片制备中心等。通过调整,确保实验室的功能性、相关性和综合性。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教师根据自身新分类等级选择可获准操作的实验资源,在门户网站上提交申请。由实验中心核准后,在既定时间段内持准入证明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和科研实验。如师生亟待使用的设备实验中心并不具备,则可协助申请者联系其他学院实验室。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能够改变现行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相对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使实验室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精选实验项目,改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实验的开设带来了实验教学质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开放实验室、多实验室间的合作,要求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实验室的建立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生和科研特色的形成,实现了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和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研究项目的特色明显,研究成果的档次提升,对学科优势的形成具有奠基和促进的双重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及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连续举行的省级举办的各种生物及医药类竞赛中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培养优秀而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
建立实验课程组及辅导教师制度,培养优秀而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及产学研水平。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化的实现,自动化运行的有效性要求高校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
首先,应配备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他们应该是懂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实验管理者。实验技术人员是搞好实验室管理的保证。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搞好实验室建设的中坚力量,能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学校及实验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采取定期培训考核等有效措施来稳定这支队伍。
其次,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加强教学能力,增加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利用资源潜力,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便捷的学习方式,辐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索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中心建设和教学改革途径,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校产学研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政策上,学校给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的政策,鼓励实验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尝试,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实验中心针对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掌握方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思想,根据不同课程实验类型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实验方式,开展基础实验、扩展实验、综合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鼓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设计,一题多解,百花齐放。
五加快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通过打破分支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追求科学技术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使实验教学内容突出重心低、知识新、面向宽的特点。在教学组织实施方面,形成由多模块或多门课程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基础性实验必做、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选做,适合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等改革。
六前景展望
通过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与设备资源,使我院的实验教学条件与实验教学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实验教学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实验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断改进实验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任务。
通过创建实验教学平台,使其作为实验教学的基本单位和功能主体,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相关实验室资源和师资队伍,建立目标清晰、载体明确、考核科学的实验教学功能区,为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搭台铺路,为实现现代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虎,蔡红星.医学院校中心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95-96.
[2]李莉,王赞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医学合格人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1):57-58.
[3]刘智,王志宏,吴泽民,等.中医院校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67-268.
[4]石银珍,张逸,谢灿.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优化整合的探索与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15-316.
[5]乔敏,张云,杨泽礼,等.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医学教育,2005,(4):26-29.
[6]刘智,苏颖,王志宏,吴泽民,汪勤,刘畅.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5):51-52.
浅谈《中医基础学》教学体会 篇7
一、抓住根本, 加强基本功训练。
《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课程的教法不同。它有它独特的内涵。《中医基础学》是初学中医学的一个起步课程, 也是必修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备课前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查阅相关资料。尤其是涉及到中医各家有争议的经文等方面的内容时要详细地进行研究, 尽量把繁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易懂, 便于接受。同时告诫同学们, 学习中医必须加强基本功训练, 全面继承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只有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才能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这就要求学生大量的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理解性地背诵, 反对机械性记忆。为此要经常地采取提问、小考等方式强化训练, 不断加深记忆, 把重点的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
二、多学多看,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说的就是教学不能死板。应多学习、多观摩、多研究, 积极引入新的现代研究成果纳入授课内容中, 及时把教育改革的新方法、新理念以及学科最新发展引入教学,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扩大学生的视野。尤其是教学方法, 不能每节课都千篇一律、满堂灌。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辨证论治, 中医教学也一样要辨证论治, 可依据不同内容, 随机应变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常用的比较与归纳式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 提高学生综合整理能力。比如在讲八纲辩证时, 对虚证、实证;表虚证、表实证;虚寒、实寒证以及虚实真假、寒热真假等内容, 通过症候、病机、舌苔、脉象等几方面列表归纳比较, 这样就清晰明了了。
还有多方面联系式教学方法。依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把知识前后贯通、灵活运用、学活学透,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在讲授阴阳学说时联系五行学说, 讲授经络时联系脏腑, 讲治则联系病因病机。尤其在讲授辨证时更要多方联系, 运用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学说对证候进行分析, 如临床上口舌糜烂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 这是因为心开窍于舌, 心与小肠经脉相互络属, 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使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特点。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 把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进行了巩固, 加深了理解, 达到融汇贯通的效果。
三、辅助教学, 寓教于乐。
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理, 结合教学实际, 有意识地选用辅助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兴趣。首先, 在传统教学方法上与现代教学技术、方法、手段相结合, 通过讲授理论、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来加深对枯燥乏味的中医理论的理解。如在讲授五行学说时, 对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解, 可用示意图加动漫效果来进行。再有就是充分利用挂图、标本、模型等资源, 有时可以使繁杂的理论简单明了化。让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都有新创意。还有就是最直接的方式----板书。板书力求工整、少而精, 在备课时就应当胸有成竹, 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 都要缜密思考, 举一反三。关键词句, 前后联系点、重点难点都要充分体现, 避免重复, 写了又擦、擦了又写。一节课结束后, 让同学们通过板书对本节内容一目了然。
四、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医学博大精深, 古籍浩如烟海, 要学好学精, 必须参考古代文献、医家论著。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自学。所以在授课过程中,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综合创造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之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学方法, 养成自学习惯, 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每节课上课之前, 要把本节课内容的课堂目标、重点、难点给同学们交待清楚, 同时布置自学思考题, 让同学们有一个心理准备, 在授课过程中要给同学们留点时间去探讨思考题, 以此提高主动获得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让同学们感觉到课堂上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 也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在此期间, 可依据课程安排情况, 对重点问题可采用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来进行。课余时间还可以举办知识竞赛, 设立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形式, 既复习了知识, 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
科学是严谨的, 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精确, 对个别的概念的阐述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不可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 给同学造成认知上的错误, 可适当运用形象的比喻, 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为了增强学生记忆, 还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编成歌谣或顺口溜, 通俗易懂。比如在讲解经络中十二经脉的循环路线时, 可记住如下两句话: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详。这样十二条正经的循环路线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在每节的最后都有一个小结环节, 这里更要做到语言精辟、言简意赅。使同学再一次了解本节的重难点。这样, 在一节课中, 对重点内容经过几次巩固后, 在同学的大脑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教学内容得到升华。
中医学基础教学 篇8
关键词:语言能力,护理专业,中医学基础
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三年制中等护理专业教学方案》对护士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语言表达能力成为护理人员必备的基本功。语言能力训练仅靠语文、人际沟通等的教学远远不够, 因语文教学侧重于语速、语调的训练, 往往文词过雅;人际沟通教学侧重于人际沟通的理论知识和技巧, 往往组织过严, 对护理专业的针对性不强。笔者认为应寓语言能力培养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 为此, 在护理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中, 尝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现总结如下。
1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应从教师做起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均使用普通话, 尽量做到用语准确、规范、科学;课后, 教师可用中医儒家风范去影响学生。教师良好的语言素养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训练学生说话的胆量
语言能力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训练学生的胆量, 中职生大多数初中毕业, 自卑心理明显, 不够成熟, 一旦进入临床接触患者就会声音发颤, 说话吞吞吐吐。因此, 上课时,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言、争辩、演讲的机会,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由“怕说”、“厌说”变为“敢说”、“想说”, 从“不会说”变为“会说”、“善说”, 进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消除学生“怕”教师的心理。第一次上课, 可让学生上讲台进行1~2分钟的自我介绍, 同时抓住中职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激励不敢说话的学生说话, 并且鼓励他们大胆、大声说话。
(2) 加强课堂提问使学生克服羞怯心理。教师可让学生原地起立或上讲台回答问题, 甚至可让学生做小教师讲课。这样既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可锻炼口才。一开始学生可能由于胆小, 不愿意回答问题;时间长了, 比较腼腆的学生也能主动回答问题。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鼓励平时不爱说话、不善说话的学生大胆说话, 并酌情给予必要的启发, 和练习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 克服胆怯心理, 以达心平气和、镇定自若、侃侃而谈、游刃有余, 由不愿说到愿意说, 由被迫说到自觉说。
(3) 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案例讨论。课堂讨论是锻炼学生口才的良好途径, 如对“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最易发生争执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让学生热烈讨论, 讨论中学生既要说, 又要听, 弥补了学生口才实践的不足, 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4) 因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要复述一些医疗文件、卫生保健常识等, 故教师可让学生对教材中“藏象”、“气血”、“感冒”等定义和临床特征等内容进行朗读或复述, 甚至可让不同学生复述同一内容, 比一比谁说得最好并表扬, 对不好的要指出不足并矛以鼓励。
(5) 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针灸护患交流训练 (师生共同进行或学生间进行) , 或让学生参加各类演讲竞赛、辩论会。通过到医院、社区见习, 直接与患者沟通交流, 进行语言能力训练[1]。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临床应变能力。
3 训练学生使用礼貌用语
一个人的语言可以反映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情操[2]。教师首先要多做示范, 身体力行, 严格要求学生, 教育他们在家尊敬父母, 在校尊敬教师、团结同学, 主动向教师、同学问好, 多说“老师, 您好!”“谢谢你的合作”“对不起!”等。通过训练, 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尊重、爱护患者。
4 训练学生使用热情、亲切、体贴的话语
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两件东西能治病, 一是药物, 一是语言。”护士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患者的情绪, 使患者喜悦或厌恶、满意或恐惧。护士对患者说话要热情、亲切、体贴, 亲切、诚恳的语言可为治疗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不能用简单生硬、粗暴的语言去刺激患者, 如压制性语言“有意见找领导提去”, 挖苦的语言“再多喝几杯, 病会好得更快”, 指责性语言“谁让你生病”等。教师在讲授“七情致病”时可举出伤害性语言会令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 甚至中风, 甲亢患者烦躁不安等具体事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使用亲切、体贴的语言的重要性。
5 训练学生使用保护性语言
保护性医疗原则要求护士在护理、解释、宣教时用语谨慎。如对癌症患者, 必须采取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能实话实说, 在患者已知是癌症的情况下, 也要尽量举出一些治愈的事例来鼓励患者, 而不能说:“你患的是癌症, 没治了, 回家吃好些等死吧。”
6训练学生使用规范性语言
工作中对同事、患者的语言均要完整规范, 不能藏头去尾, 如讲授“阳脱”证时举例:患者经抢救刚脱离危险, 恰遇液体将要输完, 此时, 一名护士对另一护士说, “12号, 快完了”, 患者听到此言, 以为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了, 会立即加重病情。
7 训练学生使用恰当的语言
对患者说话要讲究技巧, 依个体差异、场合不同选择合适的语言, 迎合患者的心理, 而不能主观随意, 一旦语言不慎, 有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3]。如用词方面, 对消瘦的患者, 不应说“瘦得像干柴”, “除了皮, 没有肉了”等, 应用一些患者较易接受的词语, 如“偏瘦一点”, “挺苗条的”, “挺精干的”;对肥胖之人不能说, “肥大”、“臃肿”等词, 而应说“丰满”、“壮实”等词。
8 训练学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中医语言有中医的特点, 但它是用于同行交流或书写中医文件的, 面对患者和没有中医知识的人群, 必须把中医书面语言、术语换成通俗易懂的口语, 甚至方言, 避免说话文词过雅、组织过严、概念术语过多的现象, 尽量使用短句, 使表达简洁、形象、生动、通俗。如头痛患者听到“你头痛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接性的”就会不知所云, 很难正确回答所提问题;“拉肚子”比“泄泻”, “屁股”、“打针”比“臀部”、“注射”通俗易懂, “你想不想吃东西?”比“你纳呆吗?”易于理解、接受。
9 把语言能力列为考评内容之一
建立考评制度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训练, 将学生平时回答问题、课堂讨论、演讲等过程中能否正确表达意思, 普通话是否标准, 课堂是否爱发言、爱提问或发表不同见解, 是否积极参加各项语言竞赛、演讲活动等, 视情况计入课程成绩, 促使学生注重语言能力训练。
总之, 加强学生语言能力训练是培养现代护理人才的需要, 融语言能力培养于中医学基础教学中, 进行针对性、实用性训练能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护理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雪萍, 唐少兰, 梁子丽, 等.在临床护理教学中贯穿护理礼仪教育的效果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22 (16) :9-10.
[2]张铮.交际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尝试[J].海外英语, 2010 (7) :67-68.
中医学基础教学 篇9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中医康复专业中的100名学生, 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28例男性, 22例女性, 年龄段是16~19岁, 平均 (16.9±0.5) 岁;观察组27例男性, 23例女性, 年龄段是15.5~18岁, 平均 (16.4±0.6) 岁, 对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 差异不明显,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学习模式, 观察组则实施合作性学习模式。教师先对中医学基础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然后学生根据分组进行练习, 对照组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练习, 在遇到问题时询问教师, 而观察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观察组中的50名学生, 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 共10组, 教师详细向学生介绍合作性学习模式的特点, 并与其他学习模式进行区别, 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 从而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每一个小组中有一个组长, 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学生的学习方案与学习计划, 并以教师的指导为方向进行学习与创新。
第一, 答题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心主血脉与脾统血、肝藏血有什么不同;肺主气与肾主纳气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心主神志;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常分别有哪些症状等。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选择一道与其他组员不同的题目, 组内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题目和解题思路讲解给另一个组员听, 另一个组员听后将其出现的问题和修正后的答案交给讲述的学生, 以这种方法在组内进行循环。组内的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查找资料, 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尽量缩小范围, 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
第二, 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小组内, 可以进行学习任务的分配, 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负责1~2个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的学习, 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也可以由教师来分配任务。在肺的宣发与肃降这个问题上, 可以让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宣发失常症状, 另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肃降失常症状。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 可以让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先选择, 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后选择, 然后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阅读, 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组内其他的同学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若是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争议, 可请教教师。
3. 学习结果评价标准
第一, 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应变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 每项分数在1~5分之间。该问卷分数越高则说明学生的自身能力越好。本次共发放100份问卷, 回收100份, 回收率100%。
第二, 教师组织考试对两组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满分为100分。
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AS8.2软件分析数据资料, 计量资料使用 (±s) 形式表示, 检验使用t, 计数资料检验使用x2, P<0.05则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在分组前, 成绩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分组观察后发现, 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存在较大差异,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情况见表1。
2. 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比较
观察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存在较大差异,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情况见表2。
三讨论
在刚刚接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 学生往往因为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感到生涩难懂, 阴阳、五行、脏象等概念, 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经典知识点理解得不够深透, 问题得不到解决, 久之就会对所学的专业产生疲劳感。所以, 在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开展之前就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性学习, 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一般是由正式性的小组、非正式性的小组和基层的小组构成, 正式性的合作小组一般指的是固定小组, 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 小组内的成员是不能变动的, 这样的小组一般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发挥作用。正式性小组内的成员一般要完成两个任务: (1) 在组内的讨论中学到知识; (2) 让组内的其他成员在自己的论述中学到知识。教师在分组的时候, 可以将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分成一组, 合作小组内成员既是学习上的帮手, 同时也是竞争对手, 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进行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非正式的小组可以是相近的学生组成的临时性小组, 基层小组指的是以寝室为单位构成的学习小组。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学习好中医学这个专业的基础和工具, 让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医学, 进行中医学思想的交流。中医学基础这门学科在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术语, 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 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学生。对中医学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实现。
在中医学基础课堂上实现合作性的教学, 主要采取的是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 并对合作学习的成效加以评价, 在教学中,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学生的不同感官都发挥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 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 然后组内进行讨论,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中起到辅助的作用, 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抓住重点, 让学生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来思考问题。在学生思考过后,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问题, 教师要为学生整理出学习的框架。
综上所述, 合作性学习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 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能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合作课堂教学, 因此, 对合作性学习模式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 在学习理论的时候, 学生经常为这些抽象而枯燥的理论摸不着头脑, 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 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 从而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
摘要:本文对合作性学习模式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将学生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自身能力的变化进行对比与分析。发现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合作性学习模式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模式,中医学基础,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明贤、李烦繁、崔艳等.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7)
[2]杨晓玮、岳树锦、李艳琳.合作性学习模式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 2011 (1)
[3]杨亚萍、胡俊杰、钱裕禄.合作性学习模式在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 (6)
中职卫校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篇10
一节课, 好的开头关系到整节课的效果, 而好的开头又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1]。导入, 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堂授课时,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教师若能精心设计导入方法, 使其先声夺人, 在上课开始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临床病例进行导入, 通过生动有趣的临床病例, 设置悬念, 提出问题, 引出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要比一上课便直接讲述枯燥、深奥的教学内容更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如在学习生理学课程中的“神经肌接头的传递”这个内容时, 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有机磷中毒的一个病例:一女孩因男朋友要与其分手看不开, 服有机磷农药自杀, 被家人发现送去医院, 生命危在旦夕。中毒表现为牙关紧闭, 颈项强直, 全身抽搐。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呢?学生被教师设置的情景吸引, 进入了思索求知的学习状态。又如导入日常生活实例。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可以贴近生活, 以日常生活实例来进行导入。如在讲授生理学“血液”这一章内容时,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启发学生的思维, 再导入课程内容。血是什么样的?失血过多人会怎么样呢?为什么失血过多人会死呢?在学习“消化和吸收”这一章节内容时, 可提出下面问题:我们每天不吃东西可以吗, 为什么[2]等。
2 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使教学化难为易
医学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深奥, 各种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和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的具体过程如果只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 利用计算机来模拟各种医学原理、变化过程, 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使抽象、难懂的知识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如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和仿真功能, 可以把各种生理功能、生命活动过程或者病理变化过程真实地模拟再现出来, 化静为动, 成为一个看得见的过程。通过扫描、拍摄、自己动手绘制或利用网上现成的图形, 得到各种丰富、清晰的彩色图形, 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 一目了然。因此, 作为一名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 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充实自我, 积极进行教学手段的更新, 增强课堂授课的表现力, 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 使医学基础课程能够摘下“难讲、难懂、难学”的帽子, 让学生容易学、乐意学。
3 灵活选择, 组合运用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注意稳定性的维持取决于诸多因素, 其中对象的活动多样化是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内容丰富多样而有变化的对象和活动, 很容易引起并维持人的注意[3]。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合理组合运用,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不能以一种教学方法从头至尾贯穿始终, 一成不变。如: (1) 启发式教学法。比如, 在解剖学学习“子宫的结构”这一内容时, 让学生观察子宫切面模型, 理解子宫壁厚腔小的特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提问:子宫壁为什么要长得这么厚?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是为了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通过引导,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使其积极参与课堂, 积极思考,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案例式、问题式教学法。把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用浅显易懂的临床案例或生活现象来解释抽象的原理, 使课堂授课形象直观、生动有趣; (3)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 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 积极参与知识的学习等。这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既有教师的讲授, 也有学生充当教师进行的互动式教学, 既有教师对学生一步步启发式的教学、提问, 也有师生间的讨论和教师对问题的总结、概括。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真正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 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刚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 都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接触更多的临床知识与疾病, 而医学基础课程往往偏重基础理论[4]。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 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重视与临床、生活实际的结合, 让学生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认真备课、精心准备, 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充分联系、利用日常生活实际或临床现象, 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容易理解。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时还未开始临床课程的学习, 因此要从学生平时见过、听过或亲身经历过的日常生活及临床现象材料入手,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内分泌系统中各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作用”时, 我们可以结合临床上该腺体功能亢进、减退的临床表现或临床用药产生的副作用等来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热情, 也为其日后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5 注重人格魅力, 成为学生欣赏的教师
人格魅力是指人的综合素质在行为举止、气质风度上体现出来的对他人的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5]。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备受学生的关注。而中职时期是卫校学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是他们个性、人格逐渐定型的时期, 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个性培养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教师人格完美, 对学生就具有感召作用, 所以教师要注重个人修养, 不断增强个人魅力和吸引力, 努力成为学生眼中令人尊敬和欣赏的教师, 只有这样, 才能去影响、启迪、感染学生, 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总体而言, 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 只有认真准备和设计每一节课, 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阐述知识和解决问题, 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同。在教学中, 教师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满腔热情地进入课堂, 以自己愉快、乐观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 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有准确严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形象直观、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教师还要注重保持优雅的仪表、儒雅的风度, 亲切地关心和对待每一位学生。
摘要:医学基础课程是中职卫校各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 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 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达到教育目标。
关键词:中职卫校,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凌云.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9 (9) :173.
[2]宁华, 皮至明.多媒体技术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J].华夏医学, 2007 (4) :845-847.
[3]蒋昭庆.在《生理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几点做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78-79.
[4]彭彦霄.医学基础课程课前准备的体会[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1 (6) :60-61.
中医学基础教学 篇11
【关键词】《中医药基础》 高职院校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47-01
0.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医药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一直以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但是传统的《中医药基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脱离严重,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中医药基础》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性知识教学中,但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和复杂,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识记太多的知识,经常会造成记忆的混乱。加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1]。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在教学汇总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根本学习目标以促进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中医药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采用提问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女生对自己的容颜比较在意,大家知道有哪些中药可以达到美容养颜的作用吗?”这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对教学更加感兴趣[2];其次,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使用具体实践案例来进行教学。《中医药基础》属于理论性的教学课程,但是完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案例教学法则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以最简单和直接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获取必要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生活教学法进行教学。生活教学法又被叫做知识迁移教学法。对于《中医药基础》教学来说,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如中医药中涉及的人体静脉知识以及阴阳五行知识等。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医药基础》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模式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评价不够完善等,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亟待提高。新课改背景下要提高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的教学效率必须要求教师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完善教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4.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该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中医药基础》教学中,《中医药基础》学科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在教学中很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解惑的机会并不多,因此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倾听学生的学习建议,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步伐。
5.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方法等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加强对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关注。因此,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正值,沙筠,徐毓华,冯俊志. 高职药学类专业《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 光明中医,2015,12:2700-2701.
更新医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探讨 篇1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涌现, 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则会产生科学技术质的飞跃和重大突破, 推动社会生产、经济和生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在具体的行业中, 必须抓住时代的机遇积极主动的将新科技结合行业特点应用于实践, 以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医学行业而言, 有必要从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教学、科研是实践、应用的重要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学教学尤其是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更新。一方面, 原有的教学内容中存在一些过时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在新的研究成果证实下, 存在错误的内容我们应该加以更正或删除。医学科学的发展快速发展增加了医学领域的内容, 由于教学内容不可能无限的增加, 和教学时数对课程容量的限制, 对于一些过时或者与当代医学发展和应用联系不紧密的内容, 可以适当删减。因此, 本文从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行业的促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医学基础教学内容的更新, 以促进医学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 现代科技革命与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
一般地说, 从18世纪中叶以来, 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 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 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即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 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 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 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如何在这次浪潮中冲浪是当今所有组织所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 处处都有科技革命的痕迹, 科技革命的浪潮也一波波地兴起, 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毫无疑问, 科技革命也影响到医学领域, 并促使医学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医学教学也成为这些变化的一部分, 医学基础教育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逐渐形成以系统、器官、疾病、技术为中心的综合性医学基础课程的发展趋势。
3 医学基础教学内容更新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医学科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促进了这医学基础知识剧增。表现在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与广泛渗透, 对生命的本质与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使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而对一些医学复杂问题的探索与解决, 又反过来促进各学科的不断综合, 在不断综合与不断分化的过程中, 医学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的容量迅猛增加。然而, 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中基础医学教学内容普遍增加的同时总学时普遍减少。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 医学基础教学内容非常有必要尽快更新。
当前医学教学是教师通过从基础知识过渡到桥梁学科, 最后学习临床知识, 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医学知识。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在西方国家出现后很快传播到全世界, 这种教学的特点是将医学知识划归到几十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学生通过逐门课程学科而掌握医学知识这种医学教学模式能很好地使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 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它的缺点和不足。由于各学科间界限分明, 教师只关注自己学科的知识而对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有所忽略,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比如, 在医学基础实验中, 经典实验的结果往往是已知的, 学生做实验往往是按照实验指导上面的实验步骤, 重复出既定的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学生以关心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为目的, 这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医学领域的广泛使用, 促进了机能学科实验设备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大大促进了医学相关技术的发展。近年来, 分子生物学的突出成就, 使课程的前沿性更加明显, 使过去不相干的学科在分子水平互相沟通, 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揭示了机体的统一性和集成功能。现代医学教育整体化趋势日益突出, 基础各科之间, 基础与临床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正在逐渐消失, 这种变化促进了传统课程的分化与重组。为适应科学技术与医学科学的发展, 有必要对医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医学基础学科教学内容有必要将一些新的内容引入课堂, 并编入教材, 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现代性、实践性。
4 更新医学基础教学内容的策略
一是要将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医学基础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历史性, 更要结合专业知识的现代性。新编教材应改变过去以纯理论和学科发展、专业历史占大量篇幅的情况, 不能固守历史内容, 而应以奠定基础、结合应用、指导实践为核心。甚至在章节设置方便也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二是要以疾病为中心设置课程。以疾病为中心设置课程, 可以加强基础与临床及基础各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 以具体的疾病问题展开教学, 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相关基础知识到临床治疗等进行全方位进教学讨论, 既介绍基础知识又能引入前言知识。
三是要引入“新知识探讨”模块。由于医学基础教学的教材不可能与医学基础知识的发展同步, 因而我们在医学基础教学中应该对该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扩充, 教师通过网站搜索、杂志查阅、科研报道等途径, 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医学基础教学新知识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章节
摘要:文章根据当前科技革新对医药行业的积极影响, 对医学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医学的迅速发展, 深入探讨医学基础教学内容应根据医学的新发展加以更新, 以使医学基础教学适应医学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内容更新
参考文献
[1]刘传勇, 高英茂, 于修平, 等.创建基础、综合、创新相结合的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 :15-16+19.
[2]李新荣, 董榕, 史志英, 等.医学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3) :7-8+34.
[3]高静, 杨兰泽, 陆富生, 等.医学基础课程综合教学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8) :503.
【中医学基础教学】推荐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我见06-30
中医学基础体质07-27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10-22
中医护理基础06-08
中医基础学科06-20
中医临床基础10-22
中医基础文化11-18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08-28
中医基础经络学11-17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