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文化(精选11篇)
中医基础文化 篇1
坚实文化基础促进医院建设,中医院文化建设谱新篇 **县中医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坚持持续充实中医药文化内涵,始终把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的主旋律,以医院文化建设的不断充实丰富,为医院干部职工创造一个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工作生活氛围。一是充分依托“创先争优”、“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等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营造为病人排忧解难,为医院发展无私奉献的浓厚氛围。以重大节日开展的以增强职业荣誉感为主题的演讲文娱活动,来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二是充分依托互联网、医苑、信息平台等载体,营造健康进取的浓厚文化氛围。仅2012年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医患沟通等学习资料40余篇,编印《医苑》10期,通过短信平台为全院职工发送警示、励志文化短信4200余条,以长效灵活的文化平台建设,激励着医院干部职工共创和谐医院、共建和谐医患关系。三是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底蕴。**县中医院按照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规范,邀请县书法名流,以《大医精诚》、《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方论》等中医四大经典为主题,制作精美书法作品和简洁易懂的中医经典50余帧,分别装裱在医院门诊、病区,使来院的病人从中深刻领悟到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四是坚持把民主评议行风建设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院长接待日、科室走访和病人问卷调查的方式,坚持把评价
权交给病人,交给社会。今年上半年,县中医院共发放病人问卷调查2万余份,电话随访病人8000余人次,登门随访1200余人次,病区开展工休座谈会132 场次,收到群众合理化建议210余项,对于这些意见和建议,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流程,改进服务质量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通过他们对病人问卷调查的汇总,满意率达90%以上。医院收到病人感谢信5封、锦旗2面,医院的工作也被《医药卫生报》、《**通讯》等新闻媒体给予报道。
正是通过医院文化建设的不断提炼、不断积淀和不断丰富,县中医院“博爱惠民,与时俱进”的医院文化宗旨才能成为推动医院快速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医基础文化 篇2
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1.1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能够反映中医药学的本质, 具有本质性、全面性、系统性与逻辑性等特点。具体来说,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的系统性学科, 不仅包括中医临床基本理论, 还包括基础学科基本理论与软科学基本理论, 涵盖外科、内科、妇科、五官科等众多临床学科, 以及科研管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软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于西医理论, 主要是在临床实践中实现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作为中医学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血津液学说、脏象学、经络学阐释了人体机理现象与原理, 病因病机学主要对人体发病原因进行了解说, 基于多元化的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人体运动、发展、完善等, 并进行能动研究。
1.2 中医基础理论特点与研究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内容繁杂, 范畴多样, 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所在, 具有根本性、方向性、决策性、系统性等特点与作用。
1.2.1 中医基础理论特点
中医学不断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完善与发展, 是综合化、系统化、动态化的一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三大特点, 分别是开放系统性、实践指导性与哲学思辨性。中医基础理论的这些特点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开放系统性, 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之初, 便将各种学科融合作为基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融合社会学与自然学的研究成果, 融汇成综合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这些学科理论占据着理论基础与源泉的地位。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实践认知性, 中医基础理论之所以具有实践认知性是因为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步于临床实践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源于实践, 又反作用于临床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因而具有实践认知性。
中医基础理论还具有哲学思辨性, 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其形成与发展与哲学密切相关, 如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 中医也有相关的应用研究, 并已发展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1.2.2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创新
近年来,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 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且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也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现阶段, 应用比较广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其中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文献解读与参考;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及理论学科框架进行的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病证研究、药方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实验研究则是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与手段进行的药理研究与疗效研究, 并基于实验进行药理诊疗理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是将医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天文学、哲学与气象学等结合, 并进行医学实践阐述医学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在不断完善, 而且创新因素不断增加, 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甚至有学者着力进行技术方法创新以不断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2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与态势研究
2.1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及其必要性
我国的中医理论源于先秦医学, 其基本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汉代之前, 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主要关注人类活动, 并对人类发展的身体技能与规律进行探讨总结, 并在反复总结、论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众多医学大家的医学理论探讨,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意义突出, 也决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发展与创新的核心, 其中的认知思维与理论特点对中国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也不能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片面取舍, 导致中医研究精髓缺失。
2.2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规律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与不可逆转性, 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与疾病演变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应用, 对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在发展与研究中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性不断强化。中医学从产生之初便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并注重对生命与自然的整体性、能动性及发展性的研究总结, 近年来更多的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结合。现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进行整理、吸收与改造活动, 还充分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诊治技术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基于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不变, 又加入了现代科技因素, 发展更具有能动性。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基础, 但其对临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态势。传统中医的发展都以临床需求为推动力, 可以说中医理论是在临床应用中完善发展的, 由此看来,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对临床需求过于依赖。中医基础仍与中医临床学科相结合, 但发展已呈现出临床依附弱化的趋势。中医基础理论开始注重假说临床验证, 这是中医的进步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假说量不断增加, 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近年来, 中医不断与西方学说理论相结合, 各种假说应运而生, 如中医着重脏象学说中脏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并就传统中医经典学说进行论证, 这是对中医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 意义重大。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还进行语言创新与规范。中医发展历史悠久, 其中含有众多古言词汇, 以致在使用过程中术语混乱, 规范性缺失, 且由于语言障碍, 众多的中医理论不能被广泛解读与传播, 影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语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严密性、准确性与严肃性。此外, 中医基础理论语言规范过程中还进行了新的理论补充创新, 剔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比较含混的理论词汇, 推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发展。
3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途径
3.1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整个中医学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新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进行理论创新, 与时俱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但我们仍应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创新, 并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大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 力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用成熟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3.2 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途径
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与创新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进行有效的中医基础理论创新需先进行创新途径探讨, 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需遵照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医理论研究, 此外, 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还要加大中医理论与其它多学科的结合, 加大创新宣传。笔者认为要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引向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 是当代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所在, 以实现中医理论的实质进展。
4 结语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环节, 其创新与发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这对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具有战略意义, 我们应加大中医学发展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杰.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中医创新的核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 (6) :127.
[2]杨忻, 孟庆刚.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 :59-61.
[3]郭海, 龚婕宁.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问题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43-44.
[4]陆付耳.对中医基础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09 (2) :59.
[5]司富春.用技术方法学的创新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J].中医学报, 2010 (6) :36-38.
[6]乔明琦, 张惠云.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 (5) :63-66.
[7]张世平, 陈丹.谈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J].医学与哲学, 2010 (15) :97.
[8]李海玉.对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思考[N].中国中医药报, 2010.
[9]刘焕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是关键诠释[J].中医药学刊, 2009 (9) :109.
中医基础文化 篇3
摘要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也面临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进一步提高。结合混合式学习的含义、在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应用混合式学习的基础条件,笔者对在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是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要达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盏明灯。
三、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是保证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成功运用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的建设,全面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要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要创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自习课上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业余时间,教师、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并获取需要的资料,掌握总结知识,重构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此外,在业余时间,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可以创设制出中医诊疗、中药等相关学科网站,供学生随时查阅有关知识。
四、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确定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学习任务,学生要根据老师设定的问题和布置的学习任务,登录学习网站,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思考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经络这一章,教师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网站上,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规律,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引导学生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记住十二经脉的规律,怎么能够更好地记忆;别的同学是怎么记忆的,哪种方法更好;经络的名称规律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把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如,第四章经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搭档,两两结合,在自己搭档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模特身上用笔画线,这样知识可以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内容,学生很容易记住。同时,一个班可以分设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中学习好并且负责任的组员可以设为组长,组员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找组长解答。
(三)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个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此步骤,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老师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提出1~2个有关知识点的问题给学生准备。这些问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查阅资料,先由学生自己来回答问题,老师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如,第四章经络,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结合十二时辰养生法,十二时辰该如何养生,才能达到治未病?几点睡觉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对五脏的哪一脏有好处?
2.组织自讲法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可以组织1~3次自讲活动,每次1学时。如,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部分,由学生按自讲的方式来完成,事先将学生分组,每组演示十二经脉名称、分布规律、表里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各组再派代表走上讲台“演讲”,每组发言后,最后由老师做总结,解答所有疑问,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细致的点评。
(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老师总结这次课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行监督和检查。这里可以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拟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内伤”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个临床案例,让学生看看,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一份学习报告,判断该案例对应的是哪一种病因,怎样来治疗。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某次课的重点内容。再如,考试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小组组长当模特,然后让组员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师来考核。
五、结语
中医基础文化 篇4
温服是指将煎好的汤药放温后服用。
◆ 中成药多用温开水、酒、药引等温热液体送服。
◆ 一般汤剂均宜温服。因过冷或过热均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
◆ 一些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乳香、没药等,易引起恶心、呕吐,温服则可减轻上述不良反应。
热服
热服是指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
◆ 真热假寒证宜寒药热服,属“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以减少病人服药格拒。
◆ 寒证宜热药热服,属“寒者热之”。
◆ 回阳补益药、发汗解表药、活血化瘀药、透疹药等宜热服。
冷服
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 真寒假热证宜热药冷服,属“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 热证宜寒药冷服,属“热者寒之”。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篇5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共同体障碍;优势与不足;研究路径及特点
引言:随着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的正式建立以及着手研究,迄今为止60余年的甲子轮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从最初的中医经典理论基础研究、梳理以及构建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到现在的多学科性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但是就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研究来看,其在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中医科学的发展。
因此,应该加强中医与现代医学相关学科紧密联系,促进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新内涵的建设,从而能够推进具有中医特点的新兴医学理论学科的发展。
1 清醒认识中医所遭遇的共同体的障碍
中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在文化、方法论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前所未有的共同体的障碍,下面就共同体障碍的具体表现进行简单的分析:
1.1 科学共同体的障碍。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共同体障碍,指的是中医学方面形成的理论、方法难以与目前的大科学体系相融合发展,直接导致了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缓慢,也使得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研究发展中难以形成理论、技术以及实践三者相结合的循环发展机制,从而影响了中医学整体的发展。
1.2 受众共同体的障碍。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的民众接受的医学理念和知识,基本都是建立在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西方医学上,对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医学术却不是很了解。
由于中医医学发展缓慢,而西医却在普及和发展,我国作为中医的发源地,民众对于中医的任课也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中医学术研究的的社会地位,以及心理地位,进而对中医的发展以及潜能的开发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 正确评价中医基础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正确的评价中医基础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即从理论的分类、理论的发生以及理论的推演结果进行评价,下面就此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
2.1 从理论的分类评价中医基础理论。
学科的理论主要是由科学理论、数学与逻辑理
论三部分构成,其中科学理论主要指的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也即是对于事物的客观看法和评价,数学理论是是从数学的基础之上对事物进行规律性的认识,逻辑理论指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逻辑认证。
就中医基础理论来看,其在科学理论方面还是具有较大的优势,其本身具有中医,中药的基础性体系,而在数学理论以及逻辑理论方面则是较为欠缺,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2.1 从理论的发生评价中医基础理论。
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构成的仔细研究分析,
我我们可以得知中医学的推理发生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思维模式为基础,这也可以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并不是以经验成分与模式推演所形成的非经验成分的混杂,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中运气学为基础,这也使得中医学从发生的角度来说,优势在于理论性较强,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必要实践,因此,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对其中的`模式与经验的成分进行判别,尽可能的应用现代实证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2.3 从理论推演的结果评价中医基础理论。
任何的科学理论,都是具有解释、预见两项功能的,这也是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进行本质和规律性总结的基础。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传统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主要是以中国古典的“运气学”为基础。
中医艾灸养生基础课程大纲 篇6
养生专家:郭卿平
一、目的要求:
掌握跟艾灸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灸疗的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辨证灸疗
四、课程内容:
上篇
艾灸基础
(识记、了解)第一章
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艾灸的起源 第二节
艾灸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艾灸在中医学上的地位 第二章 艾灸的功效与机理 第一节
艾灸的指导理论 第二节
艾灸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艾灸的具体功效 第四节
艾灸的好处
第五节
现代医学对艾灸的认识 第三章
艾灸材料 第一节
艾叶 第二节
艾绒 第三节
艾炷 第四节
艾条
第五节
艾叶的其它应用 第六节
其它灸材 第四章
艾灸器具 第一节
艾灸器及其发展 第二节
艾灸器的种类 第三节
艾灸器的选择
第五章
灸材器具选购与保存
(重要)第一节
艾绒的选购 第二节
艾条的选购 第三节
灸材保存
第六章
艾灸操作规范与流程
(重要)第一节
艾灸操作基础知识 第二节
艾灸的时间选择 第三节
灸前准备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艾灸的操作技巧 第五节
艾灸的操作要求 第六节
艾灸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常用灸法种类和技巧
(重要)第一节
常用灸法的种类 第二节
艾炷灸法 第三节
艾条灸法 第四节
其它灸法 第五节
灸法中的补泻
第八章
艾灸适应证与禁忌证
(重要)第一节
适宜艾灸的疾病和人群 第二节
不适宜艾灸的疾病及人群
下篇
艾灸的临床应用
(识记、了解)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了解)第一节
阴阳五行理论 第二节
脏腑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神 第四节
致病因素 第五节
四诊与八纲 第六节
预防与治疗
第二章
经络和腧穴
(了解)第一节
经络学说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应用 第五节
腧穴总论 第六节
腧穴定位方法 第七节
艾灸取穴 第八节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三章
保健灸与配穴处方
(掌握)第一节
保健灸概况 第二节
保健灸的原则 第三节
常用保健穴位 第四节
常用保健灸法 第五节
不同人群常用保健灸法 第六节
节气灸
第四章
常见病灸疗法与配穴
(掌握)第五章
艾灸反应和应急处理
(掌握)第一节
灸感与感传 第二节
晕灸
第三节
灸疗中意外烫伤的处理 第六章
灸后调理与调养
(掌握)第一节
瘢痕灸的灸后处理 第二节
灸后的排病反应 第三节
灸后反应的应对 第四节
中医基础文化 篇7
一、对基础医学院党员的现状分析
问卷涉及党员角色意识, 入党动机、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作用、组织生活开展情况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所在基础医学院的思想状况有以下特点。
(一) 教师党员方面
1、教师党员对党员身份具有高度的自豪感, 并乐于示人。
高等学府这一“象牙塔”中集聚着社会的精英, 其中的教师党员, 一方面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职责, 同时还将肩负着传播信仰与理想教育的职责, 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 将会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的活力与正气。在教师党员中, 问及“作为一名党员, 你感到自豪吗?时, /70.8%认为很自豪/29.2%的认为一般。”这组数据表明教师党员队伍中, 对党员身份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在问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您是否愿意主动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时, /66.7%愿意, 因为这让我感到光荣/33.3%愿意, 因为这可以促进我队工作、业务的开展。”这些都表明, 共产党员是先进的代名词, 大家对党员的身份高度认同和自豪, 并乐于示人, 且因此而严格要求自己, 并能以此来促进自己的工作。
2、教师党员组织活动较少, 内容简单, 需进一步丰富提高。
“在问及您所在的支部组织生活的频率是多少?时, /29.2%认为一月多次, /33.3%认为一月一次/16.7%认为多于一月才举行一次/20.8%认为不确定时间”。这表明, 我们的组织活动安排得较少, 这一方面与我院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日常教学与科研任务, 共有的空余时间少, 因此无法多安排时间过组织生活有关, 同时也显示出部分支部书记的责任意识淡薄, 没有很好的组织好。
“在问及您觉得本支部的党员组织生活是否合理、有意义?时, /37.5%的教师认为合理, 有意义/50%的教师认为比较合理, 比较有意义/有12.5%的教师认为一般”, 这表明, 我院的组织生活能达到了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 较合理, 但形式还比较传统、内容单一、因此也缺乏强的吸引力。
(二) 学生党员方面
1、入党动机多元化
“在问及你或身边的党员同志入党动机是什么?时, /75.00%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2.94%为以后的参政打基础/13.24%能表现出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 /7.35%有说不清的好处”/1.47%是随大流, 这表明在我院学生中, 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为了共产主义之一信仰而来, 动机纯正, 但也有一部分人有着一些其他目的, 这与目前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相吻合。
2、党员学生楷模化
“在问及你认为想要入党自身首先要具备的是哪些?【可多选】, /97.06%认为拥护党的领导, 有较高的思想觉悟/67.65%认为, 具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和交际能力/67.65%认为个人生活习惯良好/54.41%学习成绩优异”, 这组数据表明我院学生自我意识中, 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自我要求严格、德才兼备, 是学生中的楷模。
“当问及你认为自己有克服困难和在危难、突发事件中挺身而出的勇气吗?时, /70.59%有, /29.41%视具体情况而定”, “当问及当同学有困难时, 你是怎么想的, 表现如何?时, /95.59%将会主动提供帮助, /4.41%会看自己和其关系如何, 再采取行动。”这两组数据表明了绝大多学生党员在困难面前能够挺身而出, 敢于直面挑战, 具有可嘉的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 这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得以印证, 显示出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对策建议
(一) 教师党员方面
首先, 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史知识教育, 传播党的先进思想, 加强学习型基层组织建设, 增强组织吸引力, 吸引优秀的年青教师加入党组织, 为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增加新鲜血液。
其次, 实行我院职工党员挂牌上岗制度, 提醒党员同志时刻保持党员风范, 增强党性观念及服务意识, 时刻接受群众的监督, 并以此来密切党群及干群关系, 促使党员同志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使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各自的岗位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三, 积极开展组织活动, 各支部要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发
展,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在确保教师教学、科研任务正常完成的前提下, 增加组织活动的时间、次数, 不断丰富组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以活动促进基层组织的活力与凝聚力。
(二) 学生党员方面
首先, 要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教育, 在价值多元化时期,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来武装学生, 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号召他们树立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从而经受得住各种考验与挑战,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中流砥柱。
其次, 要开拓思路, 开展各种形式组织活动, 充分利用好学生的业余时间, 一方面能扩大积极要求进步学生的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另一方面, 也为学生党员提供一个展现自我, 提升素质的绝好平台, 为他们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创造条件。
中医基础文化 篇8
摘 要: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学时安排少,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应从加强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1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是中医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同时与中医中药临床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1]。中医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是指机体能够驱除外邪、内邪,维护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其中就包括人体的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邪”则是指破坏人体内部和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其中就包括细菌、病毒在内的一切致病因素。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2]。从上述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对于学生将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医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不仅要系统学习中医中药的各门课程,还要学习西医的一些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往往中医和中药学课程为主,《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多专业都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导致不少同学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将来的临床实践意义不大,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3];②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口腔、影像以及护理学等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课程,总共安排180-210个教学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110-130学时,实验课为60-80学时,远超中医院校的安排。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学学时的安排都要远远少于西医院校,导致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然而,要像西医院校那样大幅度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非常困难,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因而,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安排下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2.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体会
鉴于在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改革的思路和个人体会整理如下。
2.1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范本。我们以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选定并积极参与编写适合中医专业教学的教材,如本教研室选派了几位高年资的教师参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及时将有关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领域的最新中医药研究成果写入教材,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建设紧跟科研和临床,突出科学性、新颖性和创新性。同时,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将一些与中医药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如在医学免疫学部分,我们将“中医药与免疫”这一章作为本专业的重点讲授内容,培育和强化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此外,我们在领会和掌握中医专业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有关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和要点的基础上,将考纲中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作为重点讲解,而一些不作要求的或者了解内容则调整为学生课堂外自学的素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消除了以前那种满堂灌和额外补课的现象,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将这些方法的综合利用,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本课程概念多、知识点繁杂、抽象不易理解,学生们往往学习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兴趣,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结合直观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开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授医学免疫学Ⅰ型超敏反應一章时,提前准备了马血清致敏的豚鼠,上课时在讲台上给各组豚鼠分别心脏注射马血清和鸡蛋清,然后分别观察注射不同抗原后豚鼠发病死亡情况,给学生视觉上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加深了学生对超敏反应知识的印象和体会,在后续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课堂气氛也异常热烈。为了克服《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理论抽象、不好理解的困难,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素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和微观世界变得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显著得到提升。同时,我们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采用案例式方法进行教学[2]。如在讲授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幽门螺杆菌、结核杆菌等病原菌章节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了临床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要求各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课外查询资料,然后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给出成绩,并指出回答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学生的反响热烈。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学时安排偏少的情况下,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临床问题和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作为《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中医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斷充实人文社科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由于本课程大部分老师由于常年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临床经验知识欠缺和不足,部分教师甚至没有医学背景知识,不能很好地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临床相结合。这就要求从事本课程中医学专业教学的老师要多接触和了解临床工作,熟悉临床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例如,我们采取跟班听讲的形式,跟随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或者选派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班,系统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或者参加中医学院的学术报告和知识讲座,丰富中医学知识;或者以参观学习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观摩,熟悉本课程在中医学专业方面是如何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的,找准结合要点。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能真正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4-5],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6]。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7-8]。设计性实验即创新性试验,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在已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通过实验过程系统掌握所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9]。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鉴于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诸多优点,我们设计了大量的综合性试验,如脓标本和咽拭子化脓性细菌的分离检查、肠道感染常见病原生物的实验室检查、皮肤创伤及血液感染常见病原生物实验室检查、中药体外抗菌试验、中药无菌检查及质控菌检测等试验项目,让学生组成各个试验小组,自主选择1-2个项目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部分设计性试验,如肠道菌群失调的微生物学检查、市售洗手产品杀菌效果的检查、食用猪肉的寄生虫学感染检测等试验项目,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试验设计和检测。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开始,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科研思路、文献检索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结语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笔者从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改革。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探讨中医药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NO.229);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NO.177);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建设项目(NO.15);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精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45;NO.48);湖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1);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NO.201210541015)、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NO.197);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NO.4;NO.11);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2]诸欣平,苏川主编。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5月。
[3]李 岩,李 明地,邝枣园,等。中医药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39-241 4
[4]雷萍,关洪全,侯殿东,等。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思考。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203-20
[5]蔡锐,卢芳国、李珊。中医院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考。中医药导报,2009,15(6):114-115
[6]田兆菊,江新泉,马玉红,等。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250-251
[7]杨红,张学农,陈韶华,等。开设综合性实验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体会。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54
[8]吉杰,赵春艳,苗小艳。临床检验综合性实验教学改进的几点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3,8(33):256-257
[9]李伟,朱艳琴,李瑞琴,等。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592-593
[10]朴杰,赵光,王丽娟。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54-56
[11]薛胜平,王海燕。食品卫生检验综合设计性试验与评价体系改革。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3):98-101
作者简介:高强(1973-),男,湖南省慈利县人,讲师,主要从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小肠 篇9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方面:
主受盛与化物:受盛(音成),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网站收集化物,即消化、转化饮食物的意思。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小肠的化物功能,是指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经脾运化转输,以营养周身。在病理上,若小肠的受盛功能失常,则可见腹部胀闷疼痛;如化物功能失常,可致消化、吸收障碍,出现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甚或完谷不化等。
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所谓清浊,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及糟粕,而糟粕,包括食物残渣及废水。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中医基础文化 篇10
放血法是指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等刺破络脉(浅表静脉),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通经活络、镇吐止泻的作用。
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
① 适应范围
◆ 高热、中暑、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红眼病、天行赤眼)、头痛等。
◆ 昏厥、中风闭证。
◆ 顽癣、疖肿、丹毒等。
② 用物准备
治疗盘:消毒盒内放三棱针或小尖刀、2%碘酒、75%酒精、或碘伏、棉签、消毒干棉球。
操作方法
点刺法
点刺法 又称“速刺法”。
① 概念
在腧穴部位迅速点刺出血为点刺法。
② 临床应用
十宣穴点刺放血:开窍醒神,用于中暑、昏厥、中风闭证。
太阳穴点刺放血:用于目赤红肿、头痛。
曲池、大椎点刺放血:用于高热不退。
委中穴点刺放血:可活血散瘀,临床多用于瘀血腰痛。
③ 实施
操作时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液聚集于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皮肤→手持三棱针或圆利针(粗毫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cm左右→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出血数滴→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缓刺法
① 概念
用三棱针缓慢刺入静脉,使之少量出血,为缓刺法。
② 临床应用
肘窝、腿窝的浅静脉刺络出血:临床多用于中暑。
红丝上多处缓刺出血:用于急性淋巴管炎。
③ 实施
在欲刺静脉上方扎一止血带,使静脉充盈→消毒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静脉充盈处缓缓刺入0.5cm左右→缓慢拔针→待血缓慢流出→用干棉球轻压针孔止血→松止血带。
散刺法
又称“豹纹刺”或“围刺”。是指在顽癣、疖肿周围或扭挫伤局部刺出血的方法。
操作时首先在局部常规消毒→手持三棱针在顽癣、疖肿未化脓的皮肤周围或扭伤、挫伤后瘀血肿胀的部位→如豹纹般环行散刺出血。注意刺时速度要快、要浅,出血数滴即可。
注意事项
①操作前作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
②操作时宜采用卧位,手法要轻、稳、准,注意防止晕针。
③要掌握好分寸,点刺、散刺时,快而浅,出血数滴即可;小尖刀刺络时,创口要小,防止大量出血和损伤组织。
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放血后局部不宜沾水或污物,以防感染。
⑤有出血性疾病的人禁用;年老体弱、孕妇、贫血者慎用。
中医基础文化 篇11
【摘 要】通过分析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中职卫校专业课程教学特点,运用制作手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自我监控、同伴教育等方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提出课程教学应成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课程 健康行为 养成教育 课程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33-02
健康体格的形成、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居民健康行为的养成密切相关,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是人们健康的有效保障。笔者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对桂林市卫生学校一年级护生的国家护生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70名护生中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总分不合格的达37.4%,64.5%的护生低于正常体重;牛奶、豆浆等优质蛋白摄入不足者达86.3%,偏食挑食者达76.3%,有暴饮暴食行为者达55.2%,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者达52.7%,运动不足者达68.9%。可见,中职护生的体质状况及健康行为不容乐观。因此,对护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改变其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维护和促进其身心健康,对国家未来护理一线人才的补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所学专业课程中均不同程度涉及健康行为与疾病形成的关系,但教师多以直白的讲授为主,护生作为倾听者、局外人接受健康知识,却并不与自身的健康行为产生关联,这也是导致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与健康行为的执行程度不成正比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两年来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桂林市卫生学校2013级和2014级各一个班级共125名护生为实施对象,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學中渗透健康行为养成教育,不断改进、丰富养成教育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此与同行商讨。
一、课程渗透养成教育方法
在为期一个学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笔者先后运用了制作手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自我监控、同伴教育等不同的渗透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一)制作手抄。健康知识手抄报的制作,需有相关的健康知识为基础,又蕴含想要呈现给观看者的健康观点,资料的收集、筛选和制作的过程,是护生主动摄取健康知识、强化健康理念的过程。例如,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强调不同季节需保养不同脏器,考虑到在健康行为调查中显示的护生不注意用餐卫生、晚上入睡过晚等情况,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护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春季养肝”的手抄报。护生结合教材,上网查阅资料,制作成健康养生宣传小报,在此过程也强化了春季注意用餐卫生、保证充足睡眠才能保障肝脏不受外邪入侵、获得足够血液保养修复肝脏功能的意识。
(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打破学习者思维局限性、学会倾听他人观点的手段,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例如,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抗挫能力低的心理问题,在“阴阳学说”的教学中,以阴阳的相对性展开讨论,拟定“人生顺境与逆境的相对性”的讨论话题,增强护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能力。又如,针对护生偏食挑食、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习惯缺乏的问题,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拟定“从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入手,你将如何增强自己的气?”这一讨论话题,引导护生得出结论:丰富全面的饮食有助于获取充足的水谷精气,清新的生活环境加上规律足量的运动可增强肺功能从而吸入更多的自然界清气,由此身体之气得以增强,功能活动才能健旺。
(三)头脑风暴。头脑风暴能激发护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护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反思。例如,在“藏象”一章的教学中,强调了后天之本脾胃养护的重要性,要求护生通过头脑风暴列出自身存在的易损脾胃的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过食酸辣甜食、进食时间不规律、营养摄入不全面,等等。在全班护生的激发参与下,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被他们自己挖掘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不良饮食习惯引发疾病的经历和案例,其自我教育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说教。
(四)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要事先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指导护生提前阅读或组织护生开展讨论,启发护生思维,有助于提高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病因病机”一章的教学中,笔者编制使用了一个案例:“学生小王和小李一起去路边摊吃了炒粉,不多久小王就腹痛腹泻了,小李却没事。是什么原因呢?”要求护生课前讨论、课堂交流,教师点拨。通过案例分析,护生认识到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得出“提高正气,避开邪气是防止疾病的主要手段”的结论,更意识到“病从口入”、注重饮食卫生是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关键。
(五)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又称“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它实质上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不断的内化指导过程。护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虽然意识到了维持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但能否对自身的不良健康行为进行改变并维持下去?笔者在“经络”一章的教学中,为了加深护生对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加强对自身健康行为的监控,设计使用了“十二时辰养生自我监控单”,护生先对照十二时辰养生要求进行自评,找出需要调整改变的不利于健康养生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制订改变计划,以一个月为期限进行自我监控,每天做好自评记录。一个月后进行反馈评价。结果显示,42.6%的护生身体状况明显改善。健康行为自我监控达到了短期效果。
(六)同伴教育。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尤其如此。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心理,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设计制作了《护生健康行为自我监控手册》,以一个学期为限,要求护生自愿结对,确定一个同伴教育者,制定挑战口号,按照手册中要求养成的健康行为习惯去指导自身的行为。每周进行一次健康行为评价,评价方式除自评外,还有同伴教育者和宿舍其他成员的评价,每周一次“宿舍健康之星”评比,每月一次“班级健康之星”评比;“世界睡眠日”、“中国学生营养日”等特定节日同伴教育者一起制作健康手抄报。利用同伴的教育作用,强化了护生的健康意识,巩固了护生的健康行为。
二、效果
多种教育方法的课程渗透,在极大提高护生对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长了护生的健康知识,促进了护生不良健康行为的改变和良好健康行为的养成。对125名护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显示,护生运动时间延长、运动量增加,膳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其中3名护生成为学校女子足球队主力,参加市级足球比赛,荣获高中组第二名。
表1 护生体质健康测试与部分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结果前后比较
半年前 半年后 X2 P
n % n %
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不合格 49 39.2% 26 20.8% 10.076 0.002
优质蛋白摄入不足 106 84.8% 64 51.2% 32.426 0.000
偏食挑食 94 75.2% 52 41.6% 29.044 0.000
睡眠不足9小时 65 52.0% 43 34.4% 7.89 0.005
运动不足 84 67.2% 53 42.4% 15.519 0.000
三、讨论
课堂是中职护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专业课教师有着丰富的健康知识,与护生接触时间多,应当成为对护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力量。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采取丰富有趣的方法,激发护生的参与,指导护生的行为,能显著提高护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效果。为确保健康行为养成教育课程渗透效果,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一)围绕专业课程知识开展渗透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健康行为养成的渗透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课程知识點展开,否则会使护生认为教师是在牵强地说教,易产生抵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且注意渗透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或小组讨论,或头脑风暴,或案例分析,或评比竞赛,可以使护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实用,不知不觉融入到渗透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达成渗透教育效果。
(二)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正向作用。在护生自愿结成同伴教育队子之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指导,注意健康意识和矫正能力的强弱搭配,否则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教育效果,即两个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健康行为且改变动机不强的护生,结伴后敷衍了事、随意打分、协同“作弊”,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未表现出来,反而消极影响增加。
(三)自我监控期间要加强氛围营造。教师在通过课程渗透催生护生的行为转变欲望、组织护生自查自省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之后,在其自我监控期间,还应该通过让护生写标语、定口号、小竞赛等形式和持续课堂渗透宣传等手段营造深厚的外部氛围,促进护生健康行为的初步改变和有效维持,最终巩固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总之,课程教学渗透是卓有实效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途径。教师付出热情和努力,持之以恒,方法多样,加强引导和监控,必能达到效果,促进护生健康行为养成,提升护生体质健康水平,为国家未来护理一线人才补充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邓芝伶(1971- ),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桂林市卫生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