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学设计(简案)(精选8篇)
画风教学设计(简案) 篇1
《画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勤于观察生活,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敢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
知道大家特别喜欢猜谜语,正好有一条,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猜出来? 出示谜语:
2、谁能给风组词
3、出示关于风的词语:和风细雨、风和日丽、一帆风顺、春风化雨„„ 指名读
4、引题:你们看,风,可以猜出来,可以通过词语读出来,那风能不能画 出来呢?我们通过《画风》这篇课文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词语
(1)出示名字,全班拼读。谁来和他们打招呼。
(2)这三位同学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请你们也来读一读吧!过渡:聪明的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一)宋涛、陈丹、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他们画风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
()分别说说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1、赵小艺画风
(1)谁找出了她画风的句子,读一读
(2)出示画和句子,她的风藏在哪里了?板书:旗子飘,风车转(3)指导朗读(4)你们能给这幅画作一句诗吗?咱们用这个句式来作诗,出示句式:“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5)出示动图
2、宋涛画风(1)谁来说一说
(2)他画的风在哪里?现在请你们用朗读告诉我宋涛是怎样画风的吧。
(3)出示图,这就是宋涛画的风,他的风藏在哪里?(板书:雨丝斜)出示句式:“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3、陈丹画风(1)指名说句子(2)出示句子,说说她的风藏在哪里?你们能用朗读的方法感觉到她画的风吗?读一读句子
(3)出示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句式:“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4)出示动画图,欣赏。
(三)小结
1、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和有有关系的事物来感受到风的存在。
2、这三位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真了不起,你们愿意再来读一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出示句子。
(三)作画
1、风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他们三个人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可真了不起,你也愿意做个了不起的人吗?请同学拿出纸和笔,动手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2、作品展示。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你们也和课文里面的三位小朋友一样了不起,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希望我们全班的所有人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2、课后作业: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你能把它们也画下来吗?课后请大家画一画。
四、板书设计:
15、画风
赵小艺
旗子飘
风车转 宋 涛
雨丝斜 陈 丹
小树弯
善观察
勤思考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识字写字。1.自学生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交流,识记字形(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2.检查自学情况
(1)师举卡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2)给字组词,用你喜欢的词说一句话。3.指导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特点。(2)找出难写的字(如:“艺”、“丝”,小组交流,写时应注意什么?师再指导:“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3)范写“艺”、“丝”。(4)学生仿写一遍。
(5)让生打开书68页,把田字格中的生字各仿写2遍。
三、用“显得”仿说句子
1、出示课文的句子
2、仿写句子
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显得——————。
四、积累拓展
1.分角色朗读(可用喜欢的方式自由组合去读,也可以每组选一名代表比赛组读)
2.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
3.你喜欢哪些好佳词句(划一划、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
五、板书设计:
15画风
艺 丝 涛 斜
画风教学设计(简案) 篇2
《What are you doing?》是人教版PEP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节复习课。本课重点复习现在进行时的肯定和疑问句式, 涉及第一、二、三人称和单复数的变化。学好本课, 学生不但能进一步加强对现在进行时态的理解与运用, 而且能用英语来描述照片、录像中正在发生的动作行为, 并能用现在进行时态完成一篇小作文。本课的内容较多, 难度较大, 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习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同时也具备一些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描述照片和录像上的行为, 会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 并激发他们书写的欲望。
数字课堂实验班的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具有较熟练的电脑操作水平, 熟悉Class Report (课堂演讲) 、自主学习课件、网上讨论、发送作业等常规操作, 这为本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1. 复习现在进行时的肯定和疑问句式, 熟练掌握“Is he/she…?”“Yes, he/she is.”/“No, he/she isn’t.”灵活运用“What are you doing?”“I’m…”“What is he/she doing?”“He/she is…”“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等句式。
2.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难点
学生对现在进行时态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课的难点。本课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来描述照片、录像中发生的动作行为, 用现在进行时态完成一篇小作文。
五、教学准备
1. 开启学校局域网“网上讨论”功能。
2. 准备学生课间活动照片、“六·一”活动录像、有错误的作文。
3. 联系好和授课教师打电话的人“Miss White”。
4.“猜一猜”游戏中使用的红布一块。
5. 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件”。
六、教学过程
Before our class——Chat on line
“网上讨论”为师生、生生间的英语交流提供了平台, 让交流在“啪啪”的键盘声中更有趣味。课前, 教师一打开“网上讨论”, 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坐到自己的电脑前, 互相问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这是一节Unit4的复习课, 教师有意识地打上:“What are you doing?”“Are you listening to music?”“Is Andy reading a book?”让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掌握情况, 引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Step one Warm-up——Review“What are you doing?”
1.Have a chant
上课铃一响, 师生从“网上讨论”回到课堂。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What are you doing?”的动画音乐, 教师和学生边做动作边歌唱, 欢快的韵律、可爱的动画, 顿时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学的常规活动“Class report”也将在这种氛围中开始。
2.Class report
演讲的学生在课下做了充分准备, 不仅准备演讲内容, 还特意做了PPT演示文稿。今天的“Reporter”一边展示晚饭后好朋友的家人照片, 一边介绍他们正在做什么。
Step two——Review“What are they doing?”
1.Self-study
T:Do you like animals?You can see animals at the zoo.But now you can see animals on the computer!
S:Really?
T:Sure!Look at your computers, and open“Lovely Animals”.
学生好奇地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点击进入自主学习课件“Lovely Animals”, 复习第三人称的现在进行时:“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
学生在左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 拖入左边的方框内, 伴随着背景音乐, 点击跟读字幕: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 climbing trees.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件的交互性、可选择性,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 选择学习内容, 提高了学习效率。
2.Have a chant
T:Do you like animals? (Yes!) Let’s have a chant for animals, Ok?
S:Ok!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板块“Lovely Animals”后, 看着屏幕, 跟随音乐拍手唱起“The monkey is jumping, jumping, jumping…”。
Step three——Review“What is he/she doing?”
1.Answering a phone
音乐刚刚停止, 教师的手机铃声响了——
T:Oh, There is a phone.Who’s that?教师与在现场的Miss White手机通话, 创设真实情景, 复习本单元电话用语。“This is…”“Who’s that?”“Please hold on.”并通过“学生郊游”话题, 引出学件中“A filed trip”板块, 让学生开始第二轮的自主学习。
2.Self-study
学生在“A filed trip”学习板块中, 自主复习第二、三人称的现在进行时。这个学习板块和“Lovely Animals”类似, 都是可选择、可反复跟读, 并且声图并茂的。
Step four Review——“Is he/she…?”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利用学件复习了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句式。这一环节, 教师将采用“猜一猜”的游戏和全班一起来练习复习过的知识。
Guessing game
老师和学生1撑起一块布, 请学生2在布后做动作, 其他学生开始用“Is he/she…?”猜他正在干什么, 然后由学生1揭示谜底:“Yes, he/she is”或“No, he/she isn’t.”
Step five——Drill
1.Self-study
学生打开电脑, 在“Task Time”板块中开始“加餐”, “Task Time”板块内有“听音排列图片”、“听音输入单词”、“阅读理解”等练习题, 这些题目的设计紧扣课本内容, 难易不等, 图、文、声并茂, 交互性强, 能自动出示对错判断和鼓励语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题目, 进行反复练习, 使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炼。
2.Describe the photo
学生学完“Task Time”板块后,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张本班学生课间活动的照片, 让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描述。学生看到自己的教室、自己的同学感到十分亲切, 都积极地参与进来。
T:After class, What are you doing?Look, who can describe the picture?
S1:Wang Tianyi and Tom are playing chess.
S3:I see Huang Chuhan, she is cleaning the window.
……
T:Who can describe the whole picture?
学生描述整张图片, 为写小作文作铺垫。
3.Describe the video
当学生描述的欲望被激起后, 教师跟着播放本班学生“六·一”去动物园的活动录像, 学生边看边兴奋地讨论:
“The panda is sleeping.”
“We are taking pictures.”
“I am eating food.”
……
随后, 教师请一名学生当“解说员”, 在讲台上用现在进行时讲解录像内容。
Kevin:Hello, everyone!Today is June1st.It’s Children’s Day. (集合时录像) Weare going to the zoo.Linda is late, hurry up!She is running to us. (参观动物录像) There are so many animals.Look!The panda is sleeping.The yellow monkey is climbing. (午餐时录像) Look!We are eating food.We are having a good time.That’s all, thank you!
4.Revising a composition
T:Kevin讲得精彩, Miss Sun写录像内容是否也写得准确呢?
教师打开课件, 出示了一篇有错误的小作文。学生认真盯着屏幕看, 有的还读出了声, 举起的手越来越多——
S1:“We are having a good time.”Not“We having a good time.”
S2:“She is runing.Runing is wrong, please double“n”.”
……
学生发现哪一处有错误, 教师就点击该处热区, 出示正确词句。全班一起修改作文, 为学生书面表达打下良好基础。
5.Writing a composition
T:Thank you for your helping.OK!It’s your turn.Please write your own composition.Then hand it in to my computer.
话音刚落, 没听见学生的应许声, 只听见一阵“啪啪啪”敲击键盘的声音, 学生开始创作自己的作文了。
Step six——Homework
1. 将课堂作文通过局域网发送到教师机上。
2. 在作业本上, 用现在进行时写一篇小作文。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 学生使用电脑的水平越来越熟练, 但也不能忽视学生英语书写能力的培养。)
设计思路
复习是整个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容量大是复习课的一个明显特点。旧知的再现、梳理, 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都决定了复习课不能采用单一、机械、全体“齐步走”的复习模式。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 学生利用自主学习课件, 在不同学习板块中, 针对自己知识的不足, 任意选择, 随意调用, 进行温习补救。在综合练习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 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内容, 进行自我操练, 自我检测。可以说信息技术帮我们做到了“因材施教”。
在学生集中练习阶段, 电脑上提供的信息资料 (课间活动照片、“六·一”动物园录像) 都贴近学生, 源于生活, 这熟悉的面孔, 亲为的事情, 使学生乐于参与, 勇于表现。信息技术使复习课更贴近身边的生活, 更真实, 更新鲜, 也更多彩。
利用大屏幕展示, 让学生集体批改作文,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思考、发现、找到一处错误时, 教师点击该处热区, 出示正确词句, 使学生更有信心去发现, 更有意识去避免错误, 为下面的正确书写做好充分准备。
在电脑上写作, 除了由“笔”变成“键盘”带给学生的新鲜感外, 更有反复修改, 不留痕迹的优势。此外, 电脑对输入中的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等都有红色曲线的提示, 可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己分析、查漏补缺、质疑问难。
点评
信息技术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 使本节课超越了时空和地域。在本节课中, 网络让小学生一会儿在现实中, 一会儿在虚拟世界里, 一会儿来到了动物园, 一会儿又过起了节日, 实现了传统教学中难以看到的时空和地域变化, 为小学生学习现在进行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扩大了本节课的复习容量。
信息技术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实践活动, 使本节课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本节课中, 网上讨论让小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可自由选择的网络练习能自动判断正误, 并加入鼓励性语言, 增加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利用网络示范性强的特点, 使英语写作变得简单, 改错变得轻松, 通过老师轻点鼠标, 呈现了小学生在写作时常出现的问题, 啪啪啪的键盘声留下了小学生的精编习作。
《画风》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5课,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声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动脑,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设计理念
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入手,把重点放在识字和阅读上,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但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观察能力。通过熟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学生关于动脑,勇于创新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宋、涛、陈、丹、赵、艺、显"7个生字,会写"丹、乌、艺、显、忽、丝、杆、眨、涛、转、斜"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想象其他的画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想象其他的画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學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丹、显、丝"等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文。
3、初步了解文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大自然中的声音,感受风声。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自然的声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初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找出文中是谁在画风?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读文前明确读书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趣味识字。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2)游戏: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
(3)巧记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4)课件出示词语,抢读。
(5)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6)读儿歌,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中,由扶到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反复强化认读,使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
三、书写生字,加强指导
1、出示会写字,认读,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观察"丹、显、杆"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2、课件演示"丹、显、杆"3个生字。
3、教师范写。
4、学生认真书写。
5、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在指导写字上,注意学生的细心观察,写字姿势,交进行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一定的书写技巧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从中明确写字的重要性。]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文中的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
2、出示三幅风景画,问: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画的?并说说是从哪儿读懂的?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阅读为前提,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带问读文,让学生在读读中整体感知。]
五、总结全文,激励延伸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画风》一文的生字、词语,读了课文,和聪明的宋涛、陈丹、赵小艺交上了好朋友,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学习他们是怎样画风的,相信你们通过学习,在多观察、多思考,也会成为聪明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激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六、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善于积累的你: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喜欢阅读的你:有感情地读课文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灵活机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七、板书设计
斜斜的雨丝
15 画风 飘动的红旗
弯弯的小树
《画风》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互相合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插图
学具准备:图画纸、水彩笔。
第二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3分)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也来出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好吗? 谜面: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花儿见它点点头,小草见它弯弯腰。生:是风。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是风(板书:风)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风的课文(板书:15 画风)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在画风?为什么画风?风能画出来吗?怎么画风呢?„„
二、复习生字(2分)
1、生字卡片:带有三位小朋友名字的卡片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呀,今天有三位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要和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的名字就藏在老师手中的生字卡片中,看看谁认得它们,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指名带读,其他同学跟读。
2、同学们的识字本领真不小,现在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谁了吗?
生:是宋涛、陈丹、赵小艺。(要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陈:横撇弯钩、竖、横、撇折、竖钩、撇、点
艺:横、竖、竖、横折弯钩/横斜钩)
喊喊他们的名字,打个招呼吧?生打招呼。
三、质疑解难,自主探究(10分)
1、同学们真热情,想不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生:想)
那咱们赶快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吧,老师有个小小有要求,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多读几遍。
2、知道三位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吗?请帮我来连一连吧(小黑板)
宋涛
小树
陈丹
雨丝
赵小艺
旗子
风车
对上号了吗?表扬他!
3、出示插图:四幅画
老师还把他们的画带来了,想看看吗?出示图:猜猜这是谁画的?看看哪位同学能很快辩认出是谁的画,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知道的?用笔画出你自己的答案。
A、认出赵小艺的画
⑴指名读相应的段落
⑵重点指导读出有风的感觉
赵小艺:
句子:“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为什么这句话有风存在?(因为„体会‟)体会:因为有风时,风吹动旗子,旗子才会飘起来。所以画飘动的旗子,就画出了风。
板书:旗子飘
B、认出陈丹的画
⑴找到相应的段落了吗?请读一读。
⑵同学们,你们都是小树了,读出风的感觉了就把腰弯一弯
陈丹:
句子:“只见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为什么这句话有风存在?(因为„体会‟)体会:风把小树吹弯了,弯弯的小树就表示有风。
板书:小树弯
C、认出宋涛的画
⑴读出相应的段落
⑵有风了吗?
“斜斜的”、“吹斜了”应该重读。
宋涛:
句子:“他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为什么这句话有风存在?(因为„体会‟)体会:斜斜的雨丝是因为有风吹。
板书:雨丝斜
D、赵小艺:
句子:“风车在呼呼地转。”
为什么这句话有风存在?(因为„体会‟)体会:风车转动是因为风吹,画出了转动的风车就表示有风。
板书:风车转
4、三位小朋友画风成功了吗?(成功了)
是从课文中哪一段看出来的。请找到的同学一起读。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想象一下一阵风吹来,我们仿佛看见旗子在(飘扬),雨丝是(斜斜的),小树是(弯弯的),还有风车在(呼呼地转)。
美不美呀?(真美呀!)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把这一段再美美地读一遍(生读最后一段)。
四、指导朗读(10分)
1、全班齐读
现在大家都来扮演××,把你们的高兴、自豪,通过你们的朗读读给在座的所有老师听,读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
2、同学们有信心读得更好吗?想不想换另一种方式来朗读?
3、分小组分角色朗读,先在小组里练一练,再派代表上台分角色朗读。用什么语气?什么语调?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4、推荐几位到上面来分角色朗读,可以根据你的理解加上一些动作表演(推荐三位同学)下同的同学都是评委了,等会儿还要请你们来评评,认为谁读得好。(学生分角色朗读)
5、谁来评评?
学生试评,师相机指导
6、小结:上面的同学读得很投入,下面的评委也很出色,表扬他们,也表扬自己。
五、拓展体会,画风展示(15分)
1、宋涛、陈丹、赵小艺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这么漂亮,真是不简单哪,同学们喜欢他们吗/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1)喜欢赵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很有自信。B、因为她爱动脑筋。(2)喜欢宋涛
因为宋涛敢于提出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3)喜欢陈丹。
因为她很聪明,善于向别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错误。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宋涛、赵小艺、陈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这三位小朋友既聪明又肯动脑筋,遇到困难就认真想办法解决,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会画风,你们会画风吗?(生:会)
咱们班的同学就是有自信。
同学们,赶快准备五颜六色的画笔来画画风吧。各小组商量、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有创意。(提示:可画风中的水漾起波纹;风中的小草弯了腰;风中的小花在点头;风中的柳条随风摆;风中的姑娘长发飘飘……)
3、时间到,现在就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风的?
教师适时评价。
4、小结:
咱们二(2)班的同学个个表现这么出色,这节课我们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会了画风呢!
六、课堂延伸(作业)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表现得真棒,老师留给同学们一个有趣的作业:生活还有哪些事物都是看不见,摸不清的,如果由你来画,你会画什么?请你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彩笔描绘出来。(生活中的声音与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该怎样把它画下来呢?)
板书设计
赵小艺→旗子飘
陈
丹→小树弯
敢想敢做
15、画风
宋
涛→雨丝斜
善于动脑
画风教学设计 篇5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请学生上黑板画画文中的景色。
④请学生给学生所画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话,同时指导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画风教学设计1 篇6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能力目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学做生活的有心人,遇事要用心观察善于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用具:课件、风车
一、导入:
1猜谜语,引出课题。我知道大家特别喜欢猜谜语,我这儿正好有一条我们一起来猜猜看。认真听老师说,看谁猜得又快又准?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云儿见它忙让路,柳树见它把手招。(学生回答)谁能给“风”组个词?(微风、春风、台风„„)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你们看,风可以写出来,可以说出来,那么能不能画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5课《画风》。
2开火车读词语:宋涛、陈丹、赵小艺、显得、雨丝、忽然、旗杆。
()的小树
()的旗子
()的雨丝
()的风车 3通过上一节课的初读,谁能说说,课文里的小画家是谁呢?他们在干什么呢?噢?画风?风,看不见摸不着,他们是怎么画风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齐读课文画风,出示课件课文。
2、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宋涛、陈丹、赵小艺分别画出了什么,让你感受到了风?(生自由读文,板书赵小艺,陈丹,宋涛)
3、同学们找没找到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呀?那你喜欢谁呀?那你就来读读她画风的句子,告诉老师他是怎么画风的?(学生喜欢谁就读谁的句子)
预设,一生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谁还喜欢他,那你也来读读吧!(课件比较)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两幅图中旗杆上的旗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呢?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呀!①谁来概括赵小艺都画了什么?(飘动的旗子。)哪个字让你看到了风?“飘”。②赵小艺这个主意真不错,她是怎么想出来的?找出动词(“眨眨眼睛”表示她在干什么?你思考问题时还会怎么做?(挠挠头、歪歪脑袋、托下巴„„),作出有关动作。学习眨字,包括音形义。
3赵小艺还画了什么呢?读一读。概括赵小艺还画了什么?转动的风车。哪个字让你看○到了风?“转”。实物演示。谁能让它转起来呢?(学生演示)老师提问为什么会转起来呢? 你觉得赵小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她吗?那就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你喜欢她!○
4、聪明的赵小艺画出了风,那陈丹和宋涛画出来了吗?
1预设:一生读陈丹的句子。谁还喜欢她呢?再找学生读。○(同示课件)观察一下两幅画中的树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呢?
2谁来用这样的短句概括陈丹画了什么?(弯弯的小树)哪个字让你感觉到了风来了?○(弯)
3嗯!陈丹在赵小艺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也画出了风,你们想不想夸一夸○她呢?(齐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都想和小树一起弯弯腰呢!同学们,让我们变成小树吧!天气晴朗,风和日丽,让我们挺直身体,茁壮成长吧!微风吹来,让我们弯弯腰,做做运动吧!同学们可真像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树呀!
5、你还喜欢哪位小画家呢?宋涛是怎么画风的呢?读读宋涛画风的句子。还有谁喜欢,再读一读。
1(出示课件,对比)这两幅图中的雨丝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呢?概括宋涛画了什么?○(斜斜的雨丝。)哪个字让你感觉到了风来了?“斜”。
2小画家宋涛画出了斜风细雨,看到如此神奇美妙的画卷,你最想对宋涛说什么? ○师:你(喜欢、佩服、赞美„„)他!说得好!就请你把这种喜欢、佩服读进课文中去吧!(齐读)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春雨沙沙的,斜斜地下着,树哇,花儿呀,草哇正尽情地享受着雨水的甘甜呢!
6、小结:欣赏三幅画,这是谁画的?说说你从哪感受到了风?这些风都是我们平时很常见的,微风啦!小风啦!谁还知道和这不一样的风呢?台风、龙卷风、暴风„„风也有很多种,有的能在炎炎夏日给我们带来凉爽,有的却能给我们带来灾难。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也是勤观察,善思考的好孩子,告诉老师你想怎样来画风?说:飘动的衣服、摇摆的柳树、点头的小草、斜斜的烟囱„„。(课件)同学说得都特别好,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生活中要勤观察,善思考)四拓展练习
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风的诗和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五作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想要画风,不能直接画出来,而是要画与风有关的事物。回家后仔细观察,看看风还藏在哪些地方?把它画出来。板书设计:
15、画风
赵小艺
飘动的旗子
转动的风车
陈
丹
弯弯的小树 宋
涛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简案 篇7
李白, 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代表人物, 把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诗豪放飘逸, 雄奇壮丽, 特别是古乐府诗尤为人称道,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想象奇特、丰富, 气势宏伟、豪迈, 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强烈情感。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比较分析, 要让学生领略诗人的这一典型艺术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 领悟诗意, 体味诗歌的艺术特征并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李白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 他的诗歌豪放飘逸令人回味无穷, 而对于高中生更应该让他们了解李白和他的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本课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从学过的作品中与本诗作比较, 体会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李白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习, 培养学生鉴赏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2.感受李白诗歌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学习李白诗歌作品,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并运用于诗歌鉴赏中。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并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出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1.熟读本诗, 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体验中综合体味全诗。
2.搜集并整理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或者你最喜欢的李白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时, 悲愤的呼喊“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当他得知自己的抱负可以实现时, 满怀激情的唱到“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对生活充满自信, 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他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纵情于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呢?学生齐答:李白 (教师板书)
二、具体研习:
1.介绍李白: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们心目中的诗仙, 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 那李白一生的遭遇又如何呢, 是否一帆风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 (李白的简介)
2.过渡到课前的预习情况: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中有这样几句盛赞李白:“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仙李白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九百多首诗歌。那么我们都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或者你最喜欢的李白的作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学生一起回答和个人回答相结合, 学过的作品有: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行路难三首 (其一)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蜀道难》: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有些作品是学生自己喜欢的, 例如《行路难三首 (其一) 》《将进酒》《蜀道难》, 后两首将在第五册学到)
3.针对预习的问题设计:
(1) 请同学们从这些诗中找出你喜欢的诗句?
(2) 想一想, 李白的这些诗都有哪些典型特征呢? (让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特征:有气魄, 很大气;感情充沛, 豪放飘逸, 想象奇特, 比较夸张, 非常的浪漫, 一气呵成, 气贯长虹;令人心胸开阔, 很壮美, 等等。
(教师:同学们说出了他诗歌的特点, 我们总结一下哪些是更典型的呢?)
4.讨论总结: (板书)
夸张
想象
情感
(咱们能不能再给加上一个有特点的修饰词:比如非常夸张……)
总结: (板书)
大胆的夸张
浪漫主义{瑰奇的想象
强烈的情感
教师:正是因为李白诗歌的这种典型特征, 杜甫赞他“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然而有一首诗堪称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经典之作, 把它的典型艺术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它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板书在黑板的右侧与前面的板书对称)
5.请同学们自读并找出诗中能体现上述典型特征的语句, 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同学们讨论交流, 让学生根据李白诗歌的典型特征, 找出诗歌中体现其特征的语句并讨论交流。此环节要求教师对诗文内容的熟练把握和给予学生以恰当的指导和激励性的评价, 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三、课后作业: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请同学们运用上述三个特征或其中的一个特征写一篇写景小散文, 500字左右。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体会到了李白诗歌的典型艺术特征, 也领略了天姥山的雄奇壮美和天上仙境的神奇美妙。应该说李白是一个让时代因他而幸运的人, 活着, 让时代因他而骄傲;死后, 让时代因他而自豪。盛唐已经风消云散, 而李白在时代的灰烬中用诗歌打造的金身却岿然屹立, 它是星光灿烂的华夏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让我们永远的仰望。
五、教学反思:教完这节课, 我的感受是:学生兴趣很浓, 思维活跃, 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反思这堂课的教学, 我认为以下三点是高度重视的。
(一) 教学设计, 选好角度。李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 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了解他的诗歌的典型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他的作品。所以我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 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 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基本实现,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李白诗歌的典型特征并学会运用诗歌特征分析他的作品。这样设计, 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二) 解读文本, 突出重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 我在处理教材时, 紧紧抓住诗中关键的地方, 突出重点。本诗中关于梦境的描写能够突出表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我认为,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过程,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画风教学设计(简案) 篇8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归纳本诗主要内容。
3.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评析】《观刈麦》这首诗语言明白浅显,学生通过朗读基本能明白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实际上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能够自己或通过互助来解决。所以本环节设计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能达到整体感知诗作的程度,为以下探求作者现场心理做好阅读想象的准备。
二、细读描绘画面的诗句,想象作者情感
1.说说作者描绘的画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要求:能描绘出画面中人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人物的心理。比如第一幅画面中农人劳动的紧张、忙碌、辛苦以及他们的反常心理等,对农人的反常心理应该抓住“惜”字体会。
3.假如你看到一家人刈麦的情景,你会怎样想?
4.看到一家人刈麦的情景,作者会怎样想?
5.当看到贫妇人拾卖穗的情景,你首先会产生怎样的疑惑?
6. 当听了刈麦和拾麦人间的对话,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评析】面对作者用文字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然后再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想象作为普通人会有什么感想,作为特殊身份的作者会怎样想。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和作者同呼吸共思考,经历一番观察、沉思后获得阅读思维的训练。经历一番想象思考,就会明白简单的文字、清晰的诗作结构里,其实蕴藏着无穷的生活理趣。
三、细读作者自省的诗句,猜测作者的真正意图
1.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作者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讨论:如何看待作者的自省。
【评析】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是要学生理解作者的自省。作者自我解剖反思,自然能够体现他的人文关怀的思想,但作者的反思真正的目的不仅仅是反思自己,而是借自己的愧疚,把矛头指向整个封建统治阶层。作者仅是一个小官吏,他无法改变农民的生活,也不能直截了当地批判当朝统治者,只能反思自己,达到言尽而意不尽的程度。这样引导学生阅读,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也能直观地理解作者这一类诗作表达思想情感的特点。
四、总结归纳讽喻诗的特点
讨论:从这首诗的语言、内容、主旨、情感上看,你觉得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评析】在真切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情感现场的基础上,进入这个教学环节的学习讨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首诗,了解这一类诗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诗作学习中获得讽喻诗这一知识概念,在头脑中有一个形象的认知。
【总体设计意图】《观刈麦》写的是农民生活,记录农民的生存状态,也记录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反思。无论表现哪种生存,作者都是通过描写意象表达情感。也就是说,作者在走访民间的过程中,并没有“主题先行”。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却“主题先行”“先入为主”,所有的教学行为一开始都一致指向主题。这样的阅读实质就是一种“主题先行”式的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在文章中寻章摘句,寻找能够印证某个观点的内容,因而就失去了发现、思考的思维过程。
从文字角度上看,《观刈麦》没什么阅读障碍,学生似乎能直截了当地理解主题。如果是这样,就失去了阅读的理趣,就不能真正做到和文本、作者的情意交融。要知道,《观刈麦》文字虽简单,后面却站着一个情感复杂的作者,他的千愁万绪统统蕴藏在简单朴实的文字里,只有通过文字阅读,还原场景,想象作者此情此景下的生存心态,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思。这样,简单朴实的诗歌文字才能鲜活起来,自然会看见其中散发着的理趣光辉。
责任编辑 黎文雯
【画风教学设计(简案)】推荐阅读:
画风教学反思10-11
《画风》教学设计(已改)05-16
《画风》语文教学设计08-20
画风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1-02
小学二年级下册《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2-02
课文《画风》经典教案设计08-16
关于画风的优秀作文:我来画风10-23
画风教案10-07
《画风》教案12-31
现代美术的画风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