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学设计(已改)

2024-05-16

《画风》教学设计(已改)(共12篇)

《画风》教学设计(已改) 篇1

《画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在各种形式的朗读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创意。

3、情态价值观: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指导认记生字,争取、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体会三个小朋友的创意。教具:课件。

学具:生字卡片、白纸、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新课

1.猜谜:老师知道小朋友很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条谜语。请听好:看不见,摸不到;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生答)你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是风。(教师板书:风)

2.全班交流:谁能用“风”组词?

3.小朋友们,风可以唱出来,可以写下来,风能画出来吗?(板书:画)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画风》。(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创设情境:今天,咱们班还邀请来了三位活泼可爱的新朋友呢!同学们想认识一下吗?瞧,是谁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吧!(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图片。)

2.学习生字:

(1)谁能带着我们读读这三位新朋友的名字呢?(请生带读姓名)

(2)同学们想和他们交朋友吗?那就和他们打打招呼吧!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新伙伴,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绍。例如,宋涛、你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你们都认识他们了吗?让我们再一次来喊喊他们的名字吧!

3.检测生字识记情况:

师:现在老师把他们的名字拆开来,你还认识这些字吗?开火车检测生字认读情况。

4、布置初读课文任务:小朋友们,真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三位小朋友有关。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课件里的老师朗读一遍课文,不认识的字呢仔细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5.、创设情境,识记“显” “忽”字,读准多音字“杆、转”的读音:读完了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老师这儿有几个字词把握不准读音,想请教小朋友,你能帮帮我吗?出示句子

“显得更美了、一根旗杆(gān)、风车在呼呼地转、忽然吹来一阵风”。

6、布置再次读课文任务:读准了这些字的字音,让我们把这些生字朋友送回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请再次自由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请学生轮读课文:有谁愿意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评价:想对他们的朗读说些什么吗?

3.交流读后收获:有谁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吗?

4.文中的这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用“——”画出小朋友们画风的句子。

5.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三个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板画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飘动的旗子、转动的风车。.想不想看看这三位小朋友画的画?

(1)出示赵小艺的画,你们猜猜这是谁画的画呀?谁来说说这画上都画了些什么?她画的风藏在哪里?你们觉得她画得好吗?老师很佩服赵小艺,她能把看不到摸不着的风画出来。请同学们给这幅画配上课文中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

(2)出示陈丹的画,这是谁画的呀?我们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找出课文中写陈丹画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重读弯弯一词,学生做小树表演读。

(3)、出示宋涛的画。这是谁的画?风藏在哪里?雨丝为什么会是斜的?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宋涛画风的句子。

7、画中的风娃娃可调皮了,它还想和我们捉迷藏呢,小朋友们,你们想和它玩玩吗?师板画风娃娃,结合板书,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话。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还会作诗了呢!不信?看,老师把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话放在一起,就变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了。(课件出示)大家给小诗起个名字吧!齐读小诗。

8、提问:你们喜欢这三位小朋友吗?为什么?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四.拓展体会

1、过渡:赵小艺、陈丹、宋涛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谁来说?(口答)

2、请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4.小结。

五.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板书设计: 画风

赵小艺——→旗子飘 风车转

陈 丹——→小树弯

宋 涛——→雨丝斜

(爱观察、爱动脑)

《画风》教学设计(已改) 篇2

本课取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1 5课《画风》。我们在自然界中,经常会遇到“风”,可是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这篇课文巧妙地通过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浅显易懂,文中三个小朋友说自己怎样画风的语句富有个性、简单明了、逻辑性强,是进行朗读、思维训练和仿写训练的最佳范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熟悉平日的常规教学流程,能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打写。

学生能借助课件自主复习生字,喜欢阅读“资料城”中的文章,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速度较快,阅读能力较强。学生对创新识字、阅读、写作等语文活动非常感兴趣,喜欢向同学表达自己的创意。

三、教学目标

1.复习“宋、涛、陈、丹、赵、艺”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能说出、写出其他画风甚至是画声音、画气味的方法。

4.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使他们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懂得风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2.会说、会写其他画风甚至是画声音、画气味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提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想象的资源,教师演示的课件,学生打写的表格。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你见过哪种类型的风,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谈感觉。

师:我们学过哪些有关风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学生背有关风的古诗。

(PPT出示两首古诗《春晓》、《草》。)

师: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写出来,可是风能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1 5课《画风》。

2. 齐读课题,提出核心问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生1: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

生2: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为什么这样画风?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 复习生词

师: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有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能画风,他们的名字是……(出示人名生词卡:宋涛、陈丹、赵小艺。)

2. 自由阅读,思考问题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文中这三位小朋友又是怎样画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画下来。

(PPT出示阅读要求。)

3. 学生汇报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

(PPT出示句子。)

生:赵小艺画了在空中飘的旗子,还有拿风车的小男孩。

生:陈丹在大树旁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生:宋涛先把太阳擦去,再画了乌云和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简单地说,他们画的是飘扬的旗子、转动的风车、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

(教师边引导学生边板书:飘扬的、转动的、弯弯的、斜斜的。)

4. 引导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的联系

师:明明是要画风,为什么他们却画了旗子飘、风车转、小树弯、雨丝斜?

(PPT播放动画视频《风来了》,如图1。)

生:因为有风,所以旗子会飘起来,风车会转动,小树被吹弯了腰,雨丝被吹斜了。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技术,展示风吹过旗子、风车、小树和雨丝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风与上述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5.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老师也想当一回赵小艺,读读她有关画风的句子,你们听一听老师读的句子中有没有风吹过来的感觉。

生:您读“飘着”、“呼呼地转”的时候能读出重音,这里有风的感觉。

师:谁想当一回赵小艺,读读她画风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师:请男女同学分别扮演宋涛和陈丹,读读他们画风的句子,还可以边读边给小树和雨丝配上被风吹的动作。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并配上个性化的动作。

6. 学生谈感受,教师对其进行情感教育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三个小朋友却能画出来,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怎么画?”这个问题就是他提出来的。

生:我喜欢陈丹,她很虚心,很善于向别人学习,后来她自己也会用不同的方法画风。

生:我喜欢赵小艺,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她想到的画风方法也是最多的。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也就是教学重点——风看不见、摸不到,能够画出来吗?我将“画风”这个场景重现了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把自己当做小树和雨丝,以更好地理解、体验、思考与感悟。)

(三)情景迁移,拓展阅读

1. 创设情景,引导想象

师: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因为动脑筋将风画了出来。你们能在其他的事物上找到风吗?下面让我们跟着风去旅行,听听风、闻闻风、找找风,注意风中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配以抒情旁白。)

师(旁白):风来了,让我们闭上双眼,跟着风去旅行。我们走出教室,走进公园,风在哪儿?我们爬上山坡,看到风了吗,听到风声了吗?

生:我看到教室的窗帘飘起来了。

生:我看到风中的小草弯着腰。

师:我们来到小河边,你闻到风的味道了吗?我们顺着溪流,经过江河,扬帆出海,风一直陪伴着我们。

生:我看到大海上有艘轮船扬帆出海。

生:我喜欢在甲板上吹风。

师:风的影子随处可见,平时你留意了吗?

(PPT展示一组风的图片。)

2. 比赛激趣,思维碰撞

师:文中四种画风的方法都是通过眼睛发现的。谁能想到更多的画风方法?除了用眼睛,谁还能用鼻子、耳朵来发现风?

生:我画了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在炒菜,另一个人的眼睛里画了一些小圈圈。是风把炒菜的香味吹了过来,把他熏醉了!

生:我在大树前画了一个弯着腰的小女孩,她在风中闻一朵花,花的香味让她陶醉。

师:平时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运用不同的感官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3. 拓展阅读,了解更多有关风的故事

师:我们体验了夏天的风,那么冬天的风是怎样的?作家们又是怎样写风的?同学们可以阅读以下文章。

学生阅读拓展资料。

4. 小作家

师:下面我们来当一回小作家,把你对于风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

学生在计算机前打写有关风的作文。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多个情景,让学生回忆、寻找风的影子。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与方向,脑中原有的表象被激活,当表象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打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编诗拓展,感情升华

师:刚才我们当了小作家,现在我们还可以试着当一回小诗人,把我们的想象写进诗里。(教师示范。)

教师节选学生的诗句写进板书:

风来了,

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设计意图: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创意。用诗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创意,更美、更精练。把诗句融入到游戏中来,能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使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

(五)小结

师: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画下来。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要敢于创新,向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学习,做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设计思路

重现“画风”场景是整个案例的核心,我以此展开教学,落实了认知与情感的目标。为了更好地重现“画风”场景,我创设情景,用奇妙的图片吸引学生,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表象,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及跨越式教学进行了有机整合。

首先,我借助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以突出教学重点。继而,我将核心语句展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配合动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其领悟文意。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予抒情旁白,再展示一组风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资料,把他们带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其回忆、寻找风的影子。当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积聚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能写出精彩的文字。同时,愉快的体验也使学生们懂得了遇事要动脑的道理。

风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现在竟要画出来。即使学生阅读文本,也未必能深刻理解风与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于是,我通过信息技术展示没有风时的静止画面,以及风吹过旗子、风车、小树和雨丝后景物变化的动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轻松地理解风与上述事物之间的联系。

点评本课的特色之处在于,林老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本课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得到了落实,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这堂课体现了有效整合的几个关键特征:构建一种“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教学中“学教并重”,选用适当的教学资源做支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使用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使本课的重点难点不攻自破。两首古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不仅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Flash动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难点——风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背景音乐、教师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从而激活学生脑中原有的表象。教师还适时地提供一些关于风的拓展阅读材料,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言语知识,使得本课的另一个难点——会说、会写出其他画风甚至是画声音、气味的方法不再称之为难点。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林老师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落实了两维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训练的同时,还时刻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将语文教学和思维培养有机结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画风》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5课,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声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动脑,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设计理念

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入手,把重点放在识字和阅读上,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但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观察能力。通过熟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学生关于动脑,勇于创新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宋、涛、陈、丹、赵、艺、显"7个生字,会写"丹、乌、艺、显、忽、丝、杆、眨、涛、转、斜"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想象其他的画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想象其他的画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學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丹、显、丝"等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文。

3、初步了解文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

大自然中的声音,感受风声。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自然的声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初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找出文中是谁在画风?用笔圈出来。

[设计意图:读文前明确读书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趣味识字。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

(2)游戏: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

(3)巧记字形:交流记字方法。

(4)课件出示词语,抢读。

(5)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6)读儿歌,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在识字教学中,由扶到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反复强化认读,使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

三、书写生字,加强指导

1、出示会写字,认读,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观察"丹、显、杆"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2、课件演示"丹、显、杆"3个生字。

3、教师范写。

4、学生认真书写。

5、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在指导写字上,注意学生的细心观察,写字姿势,交进行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一定的书写技巧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从中明确写字的重要性。]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文中的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

2、出示三幅风景画,问: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画的?并说说是从哪儿读懂的?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阅读为前提,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带问读文,让学生在读读中整体感知。]

五、总结全文,激励延伸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画风》一文的生字、词语,读了课文,和聪明的宋涛、陈丹、赵小艺交上了好朋友,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学习他们是怎样画风的,相信你们通过学习,在多观察、多思考,也会成为聪明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激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六、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善于积累的你: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喜欢阅读的你:有感情地读课文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灵活机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七、板书设计

斜斜的雨丝

15 画风 飘动的红旗

弯弯的小树

《画风》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简析

本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文中的小朋友思考。风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画?陈丹、赵小艺、宋涛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李卫、小艺、丹丹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朗读理解,但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许多积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朗读,加上孩子天生爱画、爱说,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查一查、画一画、议一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理念

倡导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朗读为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自由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表演示范读等)语言实践中,培养语言的感悟能力,尤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个性化的句子,读懂课文,把握人物情感,切身体会到遇事善于质疑、思考、解疑带来的无穷乐趣,并树立起自信,同时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谜语激趣:禾苗见它弯腰,小树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浪花见它欢笑。请学生自己到田野里、大海边、校园中寻找谜底。

2、引导探究:看看哪位最爱动脑筋的同学有办法把它带到教室里来。

(二)揭示谜底,引入新课

1、揭谜底,并让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把它带到教室中来的。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位小朋友,看看他们又是怎么办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想知道怎样画风吗?风画出来漂亮吗?咱们来听课文录音,好吗?[录音]有的小朋友都听入迷了!

2、下面的这段时间,老师想请你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课文,不过,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你读书的时候要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把生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咱们比比谁学的最好。(生自学)

3、你的表情告诉老师你非常自信,愿意接受大家的考查吗?(生答)

(1)[出示:句子]

你瞧!屏幕上的这几个句子里住着生字宝宝,谁敢站起来读一读。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读。(生读)女同学声音真好听,小男子汉声音真响亮。

(2)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旗杆的杆的颜色与其他字的颜色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杆是个多音字,)谁能用另一种读音组词?(3)[出示:课件]咱们把生字宝宝和他的伙伴请出来,开火车读好吗?你来当火车头,火车这样开,行吗?

(4)刚才大家读的真棒,可是,要想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就得想个好办法把他们记住。请你们小组合作,来记住这些字。

(5)都记住了吗?你认为哪一个字最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还能用别的方法记住他吗?(猜字谜、讲故事)

(6)这些生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能用它另外组个词说句话吗?

(四)、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三个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找答案,以第一人称作自我介绍。如“我叫赵小艺,我在„„(干什么)。”

2、鼓励学生与“它”交朋友,同时引导读姓名,认识其中六个生字,可联系身边同学的名字来认识。

3、练习对话,开展争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动。

①自由诵读;让学生读他(她)喜欢的段落。

②自由组合练对读。

③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竞赛读。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示范、指导。

“谁能画风?”要读出宋涛疑问的语气,且心里有一丝得意的情绪;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时,应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时,应该是非常自信、高兴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等句子要带惊喜、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

5、表演、示范朗读。

(五)留意生活、描绘美景

1、回忆刮风的景象。

2、动手画风,比比谁想得妙、画得好。展示学生画风的作品。

3、课外拓展。

还有哪些事物都是看不见,摸不清的,如果由你来画,你会画什么?请你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彩笔描绘出来。

(六)、作业:

课文我们学完了,谁愿意来为大家设计一个有趣的作业,(生答)你可以接受同学的建议,也可以自己想出一个别具一格的作业来。下节课,咱们比比谁的收获最大。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风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和风有关的游戏,好吗?谁能唱唱和风有关的歌?(抽生)谁能背背和风有关的诗句?(抽生)对了,孩子们,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唱出来,可以说出来,可是,风能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继续学习---《画风》。

二.自主探究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2.现在,聪明的孩子们,请你动脑筋回忆一下,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请你起来读一读你到找的句子好吗?(生读)

课件随机出示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首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你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方法同上,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4.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三.拓展体会

1、过渡: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四、课后反思

画风教学设计 篇5

《画风》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涛、丹丹、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谁能画风”的问题。他们动脑筋想办法,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课文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本课生字、新词不多,学生易于掌握。但是,如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在自然界中,时时会遇到“风”,但让低年级的小学生来描绘“风”是很难的,理解风与其它事物变化的关联,就更难了。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问题,可以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宋涛勇于思考,善于提问;学习陈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学习赵小艺挑战“自我”认真求索的精神。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可以在朗读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向往美好的情景”,获取“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能读准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5、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利用他们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让他们亲手做做,通过自己的想象或联想去“画风”,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团结合作的精神、不断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所以在课上可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提示,通过组成学习小组提出问题利用学习论坛互相帮助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品尝到思考的乐趣,收获的快乐。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解释课题。

1、猜谜语: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草儿见它弯腰。(板书:风)

2、会唱歌词里有风的歌曲吗?

3、听听风声。问:这是怎样的风?平时你还感受过什么样的风?

4、风听得见,也能感受的到,可以唱一唱,还能写一写,那么它能画出来吗?(板书课题:画风)

生:猜谜语、畅所欲言、聆听风、自由回答、齐读。

二、学习生字。

1、老师给咱们班请来了三位可爱的新朋友,想认识一下吗?(出示:三位小朋友的头像)是谁呢,赶快去认识一下吧。

2、师去掉拼音,问:画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还会读吗?

3、出示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4、相机给“涛、艺”找朋友。(你们真棒呀,瞧,三位小朋友送给了大家一个可爱的笑脸,你们高兴吗?)

5、让我们在轻轻地喊喊他们的名字吧。

生:

1、自由读,“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男女生个别读。

3、个别读。

4、学生组词。

5、学生轻声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这三个孩子有关,想去读读课文吗?打算怎么读呢?

2、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多读几遍,碰到不认识的生字就用笔画一画,再请教旁边的“小老师”,教师巡视。

3、有不认识的字吗?老师有几个字不认识,谁能帮帮我?(出示。)

4、我这儿有一些我们刚刚认识的字,还有一些以前就认识的字,(出示两行字)问:你们还认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说说。(找朋友,组成词。)

5、现在,如果你们把这些字送回课文,老师相信你们读的会更好,有没有信心?那就在自由的读读课文吧。

生:

1、说说读课文的方法。

2、学生自由的读课文,画生字,词,并向同桌请教。

3、学生反馈。

4、组词。

5、再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大家读的真认真呀,看来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那么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抽学生朗读课文。

2、你们想对这三位读课文的同学说些什么呢?

3、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

1、学生分段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评价。

3、学生交流。(课文讲了陈丹、赵小艺、宋涛画风的事情。

五、熟读课文。

1、这三位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们再一次的去默读课文,拿起笔画出你想要的答案。

2、教师问: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么画风的呢?

教师板书:

小艺:红旗飘风车转

陈丹:小树弯

宋涛:雨丝斜

3、让我们闭上眼晴想一想赵小艺他们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教师深情的说:在美丽的郊外,小树被风吹弯了腰,红旗迎风招展,连空中的雨丝都被风吹的斜斜的。)

4、老师还把他们的画带来了,想看看吗?出示图:猜猜这是谁画的?(出示三副画)

谁能给它配上课文中的句子?个别读,齐读。

5、咱们读了课文,欣赏了这三位同学的画,还给这些美丽的画配上了课文中的句子,现在你们想不想换种方式读读课文呢?接下来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6、同学们读的真好,看来咱们的同学都是优秀的播音员。你们喜欢这里的三个孩子吗?为什么?

7、是呀,三位小朋友爱动脑筋,善于观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都画出来了,真能干!那你们准备怎么画风?

8、四人一小组合作画一张画。(时间3分钟)

9、小组派一位代表把咱们富有创意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自己的成果吧。

10、小结:同学们,你们画风的方法真是又多又好,可见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只要你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不断实践,勤于思考,做生活的小主人,你们会有更多新奇的发现!

板书设计:

画风

小艺:红旗飘风车转

陈丹:小树

宋涛:雨丝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字词卡片,复习。

2、让学生读课文。

3、这里有一个问题,是送给爱动脑筋的同学的: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体会感悟。

1、组织默读第2~8自然段。

2、教学第2~8段。

(1)喜欢小艺的: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

(2)喜欢宋涛的: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

(3)喜欢丹丹的:丹丹也很聪明,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

3、小结:宋涛、丹丹、小艺他们那么聪明,你从他们身上还学会了什么?

生:

1、默读,想想自己喜欢谁。

2、交流自己喜欢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一句,想想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说感受,齐读这一段,想想他是怎样画出风的。

(3)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3、自由问答,分角色朗读。

三、学字指导。

1、小黑板出示生字(艺、丝、杆、眨、涛),引导读字,互评。

2、表扬学生中好的记字方法。

3、个别指导。

4、范写。

5、引导自评、互评、及时表扬。

生:

1、集体读田字格中的字,同桌互读、互评。

识字、记字,交流方法。

2、读帖,想笔顺规律,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得好的学生示范写。

4、描红、临写,互评、互学,总结经验。

培养学生读帖的好习惯,在评价中提高写字质量。

四、拓展延伸。

教学反思:

一、加强读书实践“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学科整合、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写风,通过句式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画风教学设计 篇6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显,会正确书写艺、涛。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同时提高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猜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个谜语-----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

2、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有三个小朋友却能画风,是谁呢?(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赶快把他们的名字拼一拼吧。

请同学们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吧,教师先示范。

拼音去掉,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也出现了。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显字呢?(加一加、减一减等)

二、读文

1、他们这三位小朋友是怎么来风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们身边的小老师。

2、学生自由读文。

3、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吧。

4、交流。

5、课件出示三幅画,现在同学们看这三幅画,你们知道这都是谁的画呢?请你找出课文里的句子把它配在每一幅画上吧。

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7、你们喜欢这三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四、拓展

1、现在你们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呢?

2、过渡:三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变成了画。我们敬爱的叶圣陶爷爷却把风变成了诗。教师配乐读《我们知道》

五、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布置什么作业呢?

2、老师这儿也有很多建议呢,同学们可以选自己刚才布置,也可从老师这儿选一题来做。

个性作业自主选择

我会画风 篇7

小毓同学在班级里是个典型的“淘气包”, 他的后背像长了芒刺, 令他难得一刻安宁。小家伙的书桌经常像是摆杂货摊一样毫无章法, 散落着书本、铅笔、橡皮……在春田小学与他相遇的近一年里, 我尝试着想了许多办法帮他克服这些问题, 但是收效甚微。这个躁动的孩子像卡在喉咙里的鱼骨, 扰得我不舒服。

一次语文课, 让我眼前一亮, 看到了希望。记得我们正在学习《画风》一课, 文中的赵小艺、宋涛、陈丹用不同的方式把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据此, 我设计了“我也会画风”的课堂小练笔。孩子们经过几分钟思考, 小毓第一个高高地举起小手, 说:“我会画风, 妈妈把洗干净的衣服晾在衣架上, 衣服飘来飘去, 是风吹动了衣服。”多会观察生活啊!我惊喜于他的回答, 借此机会马上大力表扬了他, 并带领同学们一起为他送去热烈的掌声, 小家伙激动得脸红红的。我的表扬还没有就此罢休, 我说:“小毓, 妈妈经常洗衣服, 可见你妈妈真是一个爱清洁的人, 作为妈妈的宝贝儿子, 你也会像你妈妈一样, 是吗?”他一声不吭, 默默地点点头。下课了, 我发现他开始悄悄地整理起自己的座位, 从那以后, 一连几天, 我再也没看见他的“杂货摊”。

你会画风吗? 篇8

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读懂,但本文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如,学习宋涛注意观察、爱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学习陈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学习赵小艺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姓名中,这些字基本上能在同学的姓名中找到,大多数同学都已认识。

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读读写写”: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 。”目的在于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课文配有一幅三个小朋友讨论怎样画风的插图。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1.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思考:还有什么别的办法画风。

2.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人物头像、字卡、绘画纸、水彩笔。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自身的感受和观察风中的景物,我们知道风有不同的态势。如微风、狂风、暴风、飓风、台风、秋风、东风……今天我就来学习一篇和风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谁画风?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

二、巧设环节,趣味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出示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6个生字。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及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中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把课文中的新词语画出来。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1.现在,三位小朋友正在草地上画风呢,想不想去看一看?(多媒体出示三幅还没有画出“风”的画:房子、大树、太阳。)

(1)质疑:风在哪儿?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点击课件,补上图中有关风的画面,并在画面下方出示有关句子:

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谁,代进人名读一读。

小结:红旗飘飘、小树弯腰、风车转动、雨丝斜斜,这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风中的景物表现出来。

2.这三位小朋友中,你最想与谁成为好朋友呢?说说理由。

(1)学生读文,说理由,老师出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引导体会,并指导朗读。

(例:我最想和赵小艺成为好朋友。因为赵小艺第一个想出画风的办法:一是画飘动的旗子;二是画转动的风车。)

老师随机点拨:从“眨了眨眼睛,想了想……”“我能!”“笑着说:我还能画!”等语句中体会赵小艺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旗子飘着”“风车呼呼地转”这些词语中感受到风,并体会到风给事物带来的美感,以感情朗读把体会到的表达出来……

(2)陈丹是怎么想出画风的办法的?(由不会到会,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中学会。)

3.分角色朗读。

这三位小朋友非常爱动脑筋,又善于合作,你愿意通过朗读、表演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喜欢吗?

(1)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3)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课文。

五、拓展练习,积累运用

1.你还可以通过什么来画风呢?把你想到的办法与同桌说一说吧!(飘动的气球、惊涛骇浪、长发飘飘、柳枝起舞、船儿扬帆前进、风筝放飞、树叶飘落、花草点头弯腰、蒲公英随风旅行、炊烟袅袅……)

2.全班交流(结合课后“读读写写”),教师点评(学生说的内容是否有创意;语言是否优美或有童趣)。

3.把你的奇思妙想画在画纸上吧!(指名板画)

小结:我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也和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样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大家想到的画风方法又多又好!看来生活中看似难办的事情,只要多看看,多想想,一定会有办法解决。

4.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变成了画。我们敬爱的叶圣陶爷爷却把风变成了诗。教师配乐读《我们知道》,然后学生诵读。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木微微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泛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六、作业

1.欣赏句子,仿说句子。

读句子:“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仿说句子: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____。

____,__显得____。

2.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

3.选做题。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喜爱朗读的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喜爱表演的你:试着把课文改成课本剧,你和好朋友一起表演。

喜爱阅读的你:找一找写风的文章读一读。

喜爱游戏的你: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草地上放飞你的快乐。

喜爱散步的你:到操场上、山上,沐浴在春风里,感受大自然的抚爱。

喜爱观察的你: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春风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姚市东风小学

《画风》课文教学设计 篇9

(3)朗读课文,(4)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5)理解课文,(6)激发对自然的观察兴趣。

(7)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8)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课文4-8自然段,理解李卫、小艺、丹丹画风的方法,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三、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朗读理解,但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已经有了许多积累,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朗读,加上孩子天生爱画、爱说,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查一查、画一画、议一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以基于交互式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3)校内外沟通,(4)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5)以自主学习,(6)探究学习,(7)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8)以读为本,(9)感悟朗读,(10)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11)作业设计体现活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创造性;

五、教学媒体设计:

(1)多媒体课件,(2)交互式络教室。

(3)课前布置同

(4)学们从图书馆、网络搜集有关资料,(5)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研究一项环保小课题。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不喜欢猜谜语?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它影子,摸不着它身子,有时会抖动树枝,有时会推倒房子。(生答)你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是风。[板:风]

风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它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风,好吗?[出示:课件]

你找到风了吗?在哪里找到的?(生答)小朋友观察的非常仔细。

[出示:学生画]老师这里有一幅咱们班小朋友画的画,你来看看画上有风吗?(生答)许多小朋友和他一样也不会画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画风,好吗?[板:画]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想知道怎样画风吗?风画出来漂亮吗?咱们来听课文录音,好吗?[录音]有的小朋友都听入迷了!

2、下面的这段时间,老师想请你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课文,不过,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你读书的时候要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把生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咱们比比谁学的最好。(生自学)

3、你的表情告诉老师你非常自信,愿意接受大家的考查吗?(生答)

(1)[出示:句子]

你瞧!屏幕上的这几个句子里住着生字宝宝,谁敢站起来读一读。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读。(生读)女同学声音真好听,小男子汉声音真响亮。

(2)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旗杆的杆的颜色与其他字的颜色不一样,你知道为什么?(杆是个多音字,)谁能用另一种读音组词?

(3)[出示:课件]咱们把生字宝宝和他的伙伴请出来,开火车读好吗?你来当火车头,火车这样开,行吗?

(4)刚才大家读的真棒,可是,要想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就得想个好办法把他们记住。请你们小组合作,来记住这些字。

(5)都记住了吗?你认为哪一个字最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还能用别的方法记住他吗?(猜字谜、讲故事)

(6)这些生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能用它另外组个词说句话吗?

三、学文。

这么一会儿功夫我们就学会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给你们!现在你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是不 是读的更熟练了。(生读课文)

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是送给爱动脑筋的孩子的,你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的很完整。)

课文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把这几个自然段搬到屏幕上来了,谁来说说你喜欢谁?

(1)喜欢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点小艺画风的句子]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板: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喜欢李卫。

因为李卫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板:斜斜的雨丝]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点李卫画风的句子]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喜欢丹丹。

丹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板:弯弯的小树。]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点丹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李卫、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 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那个小组愿意上来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四、小结,李卫、丹丹、小艺他们那么聪明,你从他们身上还学会了什么?老师看你们更聪明!

五、扩展画画。

下面我们来换换小脑瓜,你来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想想还能用哪些景物来表现风?想好了就拿起笔来把风画在纸上。(真像一群小画家。)

愿意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放在投影上]告诉大家你画的风在哪里?不但画的好,表达的(用词)也很棒!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风,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希望你能留心观察。[板------]

六、作业:

课文我们学完了,谁愿意来为大家设计一个有趣的作业,(生答)你可以接受同学的建议,也可以自己想出一个别具一格的作业来。下节课,咱们比比谁的收获最大。

七、版书设计:

画风

小艺 李卫 丹丹

画风教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10

画风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风的声音,提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声)

风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那可以画出来吗?今天咱们就一起继续来学习第15课画风(板书画风,全班齐读课题)

二、新授

1、认读新词

(1)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位可爱的小朋友,瞧,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出示三位小朋友插图,并标上姓名,谁来和他们打个招呼?

(2)指名三位学生和他们打招呼

(赵小艺、陈丹、宋涛,你们好,我叫,我想和你们做朋友好吗。

(3)同学们,你们真懂礼貌,这三位同学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呢!谁愿意带同学们读一读?(指名两名学生教读词语)

请你带同学们读一读吧!(全班齐读词语)

(4)谁能从中任选两个词语,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呢?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画得也很仔细,哪位同学来读读你画的句子呢?

(3)指名说,你找到了谁画风的句子?你能读一读吗?(学生读出赵小艺画风的两处句子)

哪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赵小艺画出了风呢?(飘、转)课件标示出这两个字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两个句子:

生:第一个比第二个多了一个呼呼的?

师:能把呼呼的这个词语去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指名说)

师:是的,去掉呼呼的就不能体会到风的大小了,那你们体会到这个风怎么样?

生:很大

(课件出示赵小艺画风的两处,指名两位学生读,并正音,)

板书:旗子 飘

风车 转

我们通过旗子飘,风车转看出来赵小艺画出了风,同学们,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 了。

这里的句式说话吗?)(课件出示,并指名说)你真厉害,这么快就做好了一首诗,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一位学生读,全班读)

同学们,咱们继续来交流吧,看看另外两位小朋友,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抓住重点词语:斜斜的(并演示什么才是斜斜的)

继续出示上述句式练习:

同学们,还有一位小朋友陈丹是如何画风的呀?

那么风到底藏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句式)

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同学们你们也会说吗?(课件出示)

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同学们,文中的三位小朋友,你最喜欢谁呀?现在四个人一组先讨论讨论,等会请个代表来发言,开始吧!)

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指名三到四位同学说)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爱观察,爱动脑

4、分角色朗读

朗读前教师提示:宋涛的表情,想了想

赵小艺的表情,眨眨眼睛,想了想,笑

等一下在你们的表演中让我们看到这些表情好吗?

5、画风

(1)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画风呢?

(2)指名说

(3)在轻音乐中自由作画

三、小结

篇二:画风教学设计公开课 《画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

同学们好!

老师好!

请坐!

1、猜谜语

看不见,花儿见它点头,云儿见它忙让路,同学猜猜这是什么?

学生:风!

(2)谁能给“风”组个词?(微风、台风、春风、龙卷风、寒风??)

师:谁能把这些词语读出来?

指名读(1——2人)

ppt出示古诗:《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引出课题

师:你们看,风,可以猜出来,可以通过词语读出来,可以通过诗歌写出来,能不能画出来呢? 生:能(不能)

同学们在春节晚会上喜欢看什么表演?老师很喜欢看魔术。

师,他就是——春风!他轻轻一吹,小草就换上绿衣裳。再轻轻一吹,桃花露出了粉嫩的脸颊。又轻轻一吹,柳树梳起了长辫子。他吹呀吹,将大地都吹醒了。在这生机勃勃的春天里,我真想把春天留住啊!可是我却没有办法,同学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如何留住风吗?学生说。有三位小朋友也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画风”,(板书:画风)看到这两个字疑问吗?学生说。

4、板书:画风,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画风(齐读课题)

5、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①谁画风?

②怎么画风?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浏览读书要求:(ppt出示)

2、识字

读完了之后,我想问问都有谁画风?

师:认识了新朋友,同学们很高兴。

出示两个多音字:杆、转

同学还会读吗?老师领读

3、小组合作,寻找记字方法

小组长们,赶紧组织你的组员,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找到了吗?我们来说一说他们分别是怎样画风的?谁来说一说? ppt出示“宋涛画风”谁来说一说?

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指名读、范读)

(ppt出示两幅图)这两幅图,你觉得哪一幅是宋涛画的?为什么?(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

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宋涛是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

这就是宋涛画的风,他的风藏在画的哪里呀?(板书:雨丝斜)你们能给画作一句诗吗?别急,咱们就用这个句式作句诗。谁行?指名几个学生。出示句式:“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陈丹是如何画风的? ppt出示:陈丹画风 ppt出示:“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他的风藏在哪里了?

生:弯弯的小树 板书:小树弯

你能用朗读的方法让我们感觉到风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 篇三:《画风》优质课教案

大荆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15、画 风

教师:周红波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3、提问:那你们会画风吗?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引导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过渡:风看不见,摸不着,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板书:赵小艺陈丹 宋涛)

2、自由朗读,勾画相关的语句

3、汇报:

⑴ 赵小艺:

体会:因为有风时,风吹动旗子,旗子才会飘起来。

板书:旗子飘

⑵ 陈丹:

板书:小树弯

⑶ 宋涛:

板书:雨丝斜

⑷ 赵小艺:

句子:?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板书:风车转

4、交流、讨论:

⑴ 个别读(分段朗读)⑵ 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小组朗读)

6、刚才,同学们替课文当中的三个小朋友展示了画风。现在阿,老师想让你们也来展示一下你们自身是怎样画风的。听明白了吗?

7、让学生自己汇报。

四、小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俺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画下来。

五、作业

画风不同怎么做朋友! 篇11

墨子:钻到井里不一定就会穿越,也有可能变成“社会新闻”……

广西钦州 潘玥明

《花火》的妹子们都会嫁出去的!(坚定脸)虽然我初中的时候就听说这件事了,但是,你们要相信地理书上说的男女比例失调,肯定会有人娶你们的!看你们都美若天仙。(真诚脸)

最后我问一个只属于女生的小问题:编编们觉得高中时期该不该谈恋爱呢?学生时代的心动会是真的吗?真的能做到恋爱、学习两不误吗?

爱丽丝:我也相信我马上就能嫁出去啦!毕竟我确实美若天仙、沉鱼落雁(众人:够了……)

罗俭:我觉得年少时的心动应该都是单纯而又美好的。当然,正确的做法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这份心动藏在心里化成动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广西桂林 曾婷婷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写信给《花火》编辑了,但是怎么也等不到回信,是因为我字太丑了吗?

有时,我宁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陌生人,也不愿说给别人听,但有时陌生人并不屑于听我的故事啊。

墨子:我觉得不一定是因为字丑,毕竟,比你字丑的编辑大有人在,哈哈哈!

悠悠:我想起我上初高中的时候,经常把我的那些YY写进日记本里,现在偶尔翻出来看一看真是既刺激又羞耻。(……)我说这个只是想表示,你也可以试着把想法写进日记里。

江西吉安 傅晨悦

我有两个问题:

1.丝袜姐这个学渣是怎么考到大学的?我总是被大人说要好好读书才能考到大学,然而,丝袜姐是怎么做到的?

2.你们哪些时间在上班?我好去看你们。

沐沐:她可能是人品爆发蒙到了三本分数线!

爱丽丝:毕竟我还是有着当学霸的天赋的!

颜小二:我们从周一到周五,从八点半到五点半都是上班时间哦!热烈欢迎来投喂、围观我们!

江西安远 杜梦

每次看到《花火》的编编们在互动中的嬉笑打闹,我就怀有一股向往之情,想着什么时候我也能这么做。我感觉在“花火”编辑部工作是一件蛮幸福的事情,不知道编编如何感觉。之前我想写一篇超凡脱俗、惊天动泣鬼神的小说投到《花火》,然后开启我的新星之路,然而也只是想想而已。我学习的时间挺紧的,现在又升高三了,估计会更紧张,但我会尽量挤出时间来支持你们工作的。

现在高三了,看到周围同学们都那么努力,我突然好无措,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特别是数学,这是每个文科生的噩梦。我想问一下编编们,你们高三是怎样学习的,能不能提供一些经验给我?还有,如果我想进魅丽,我该选个什么专业?如果我那并不可行的目标是考厦大,这样好吗?

墨子and周周:数学是什么?可以吃吗?

悠悠:少年,我看你天赋异禀、骨骼清奇,想来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要不要和我签订契约?我可以借与你强大的力量……(众人:悠悠中二病又犯了……)

罗俭:其实,有文学梦和对文字的热情是最重要的!至于专业,就我所知,我们的编辑专业种类就很多啊!经验就是,顺其自然。不要把目光只锁定在他人身上,清楚你自己想要的并为之奋斗就好!

浅谈吴道子的画风 篇12

关键词:吴道子,“吴家样”

中外民族文化的交汇共同熔铸了唐代美术的辉煌, 多数画科从此开始明确并日臻成熟。唐代绘画作为唐代美术的首要组成, 亦是雄健磅礴的盛唐气象的重要部分, 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绘画也因为唐代多向而频繁的对外交流而更加丰富多彩, 赢得了世人的瞩目, 以雄浑博大的气度为世界艺术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人名手至多, 吴道子笔法超妙, 为百代画圣!”吴道子画风中纵横健拔、高扬揭举的气势, 昭示着盛唐画风的开始。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 迅速成长起来。吴道子人物画的出现, 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 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 即世人所称的“吴家样”。就人物画来说, “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 照耀于画坛之上。

一 吴道子生平

吴道子, 又名道玄, 河南阳翟 (今禹州市) 鸿畅乡山底吴村人, 幼年贫穷孤苦, 但画史记载他“年未弱冠”, 已“穷丹青之妙”。他是一个“幼抱神奥”早熟的画家, 也是一个全才的画家, 据记载他的作品有《送子天王图》、《道子墨宝》、《朝元仙仗图》等。他的画与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术, 被誉为当时的“三绝”。传说, 吴道子于洛阳曾遇到书法家张旭和剑手斐旻, 斐旻请吴在天宫寺为他亡故的双亲作壁画, 吴不受金而请斐旻舞剑以壮气。舞毕, 奋笔, 俄顷而就。张旭也在那里写了一壁字。洛阳人都说:“一日之中, 获睹三绝, 真乃人生之幸事”。

二 吴道子的画风——吴家样

在绘画史上, 画家的创造, 被尊称为“样”的有南朝张僧繇的“张家样”, 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 唐吴道子的“吴家样”, 唐周昉的“周家样”。那么何为样呢?“样”即“样子”, 即楷模的意思。在艺术上要给人以楷模的作用, 首先要具有独特的风范, 吴道子的绘画是由张僧繇发展而来的, 但在多样地、富有变化地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方面超过了张僧繇, 固有“至其变态纵横与造化相上下, 则僧繇不能及也”。“吴家样”固然有吸收“张家样”长处的地方, 但是吴能巧变, 不受张之“法度”的束缚。他也受到凹凸法的较大影响, 成为继“张家样”以后更成熟的宗教画样式。然而吴道子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集中表现在他既熟悉凹凸法又不为这种技法所囿, 他基本采用白描画法, 用线或主要用线, 辅之以淡色来生动表现形象的画法, 一反盛唐以前依靠均匀的线条加以重彩的造型路线, 在发扬以线作画的民族风格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设色浓艳的盛唐时代, 吴道子的简淡敷彩, 于焦墨痕中, 略施微染, 自然显得格外新奇出众。

吴道子早年行笔很细, 保持了六朝和初唐的传统, 到中年以后, 在熟练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风格, 行笔磊落, 挥霍如“莼菜条”。“莼菜条”说法出自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之口, 它是一种睡莲科植物, 其圆形绿叶浮在水面上, 根茎在水中生长, 其表面附有胶质黏液, 所以给人的手感非常润滑, “莼菜条”是莼菜茎。吴道子用快慢疾徐、粗细轻重、变化富于节奏的“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迎风飘举的宽衣博带、衣褶, 表现“高侧深斜, 卷褶飘带之势”, 是以表现对象的细微的透视变化高、侧、深、斜为目的的, 是带有立体感的线条。这种线条比铁线描更敏锐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立体造型, 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 使画面效果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 被称为“吴带当风”, 这种风格的问世, 为中国绘画开辟了新途径。“吴家样”与“曹家样”的显著区别, 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一语概括。这两句话指出了两者在服装上的不同, 前者是其势圆转, 衣服宽松, 裙带飘举, 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之状;后者是体制稠密, 衣衫紧贴身上, 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 结构严谨。同时, 吴又能突破“曹家样”自北齐以来在画坛上的支配地位。所以有“吴生始用兰叶描, 曹衣出水法全灭”的说法, 这也正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线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丰富和完善了民族线描手段。“曹家样”和“吴家样”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画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的用笔风格, 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吴家样”体现了大唐盛世气势恢弘、开明自信的精神气质。

吴道子开创了行笔磊落挥霍, 笔势豪放, 方圆凹凸的“兰叶描”, 通过笔触的抑扬顿挫来增强线描所能表达的质感、立体感和表达作者内心感情的力量。“兰叶描”的特点则不同于“莼菜条”。在用笔上打破了传统的描法, 他在运笔时压力不均, 凭借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将六朝以来“紧劲连绵”变为提按明显, 波折起伏, 用笔轻重多变, 劲力外张, 时提时顿, 因而所画线条的粗细随着用笔走势的起伏进行, 给人以流畅而强劲的节奏感。粗细不均增强了线条的方向感和运动感, 也增强了画面的运动感。这种“兰叶描”在抑扬顿挫中的丰富表现力, 可以看出吴道子运用线条的方法有很高的造诣, 由于吴道子掌握了极熟练的绘画技巧, 才能打破常规, 随意挥洒。这种从粗细单一的线条解放出来的新的线型, 正是中国绘画的一个新的走向, 也是书法发展影响到绘画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 吴道子脱离了“张家样”“曹家样”注重人体曲线和衣褶描绘的西域画风。吴道子首创的“兰叶描”“莼菜条”的笔法则正好适应壁画的特点而应用, 由于吴道子的用线风格不受形的约束, 用笔率真活泼, 用线之间经常有意想不到的地方。所谓“落笔生风”, “当其下手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以吞”的记载中可以想见, 这种线条在把握“形似”的“度”上恐怕就不能是缜密和工致了, 对形似的要求要放松得多、自由得多, 于是吴道子的线型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陆探微、顾恺之的“紧劲连绵, 如春蚕吐丝……”的高古“游丝描”, 因为“游丝描”线条圆润劲健, 如铁丝一般无变化。若不加改变直接施用于墙面, 会因为线条过于纤细, 而使整幅壁画失之贫弱, 因此线条的加宽很有必要。“莼菜条”宽约3毫米, 显然比“游丝描”“铁线描”粗, 这也使得线看起来更加结实有力, 不至于显得弱不禁风, 因此它更适合于在墙上画大画。米芾用行笔“磊落挥霍”, 如“莼菜条”来评价吴道子的作品, 前半句是指吴道子用笔的气势和精神状态, 后半句则用形象比喻的手法来描述吴道子线条的模样, 又可以理解为通感的手法, 用“莼菜条”的触觉感受来隐喻视觉感受。

吴道子的绘画艺术风格, 属于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疏格。这种风格的问世, 为中国绘画开辟了新途径。在吴道子之前的人物画注重于笔迹周密, 而吴道子则一改前人陈规, 往往“笔才一二, 像已应焉”, “以疏体而胜密体, 笔不周而意足, 貌有缺而神全”。这就是一种全新的绘画艺术风格——疏体。在形象塑造上, 吴道子的独创性更是强烈, 即所谓“众皆密于盼际, 我则披其点画。人皆谨于像似, 我则脱落其凡俗”。用线条将形象描绘得生动淋漓至极, 甚至“离披点画, 时见缺落”。在创作上, 点画“缺落”, 而不失其神, 这分明是“笔不周而意足”, 或即是“遗貌取神”。他的有些作品, 甚至“脱落”到只以“墨踪”为之。

吴道子人物画的出现, 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 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 即世人所称的“吴家样”。就人物画来说, “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 照耀于画坛之上。吴道子这种设色简淡、轻拂丹青的表现手法, 不仅加强了线条的表现力, 更使得以后宋代李公麟把白描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 使白描形式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趣。

参考文献

[1]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2]李少林著.中国美术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

[3]王逊著.中国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

上一篇:新春春节对联七字带横批下一篇:伤透你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