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24-08-31

四季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四季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1

《四季》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南霞口镇张申小学

李艳娥

教材分析:

生活是言语生成和发展的源泉。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富有童趣的诗歌来自生活。本课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设计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小组合作、美丽的图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内化、适度的延伸中学生字、学语言、学诗歌,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

七、儿、九、无”4个生字。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和练习朗读。

2.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自创诗歌。教学准备: 课文课件、生字卡片、拼图和拟人贴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揭题:

(一)游戏激趣

同学们,有四兄妹的本领可大了!他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太阳变成大火球;可以让许多水果挂在枝头;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他们就是美丽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今天呀!老师把他们的照片都带来了,我们一边看,一边猜一猜哪个是他们好吗?

(二)顺趣导入

师:同学们的脑袋真灵!一猜就猜中了。今天我们的课室可热闹了!你们看4个小朋友分别从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走来了。我们来认识认识他们。(依次贴出拟人化可爱的草芽、荷叶、谷穗、小雪人图片和名字。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名字并板书。)

(三)引进课题

师:他们给美丽的四季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四季》。(板书课题)【设计意图】

通过拟人化的导语使学生产生了对四季探究的好奇心,同时利用多媒体中美丽的四季图让学生感知四季给大自然的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贴出草芽、荷叶、谷穗和雪人这4位课文角色拟人图让学生认识,并激趣说话引出《四季》课题并相机出示课题。这样就把文中的角色从文中“跳”出来,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找出生字宝宝

1.学生观看《四季》的课文动画,初步感受课文。

2.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生字宝宝,并借助拼音把它们读熟。(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观看《四季》动画,使课文内容更直观,便于学生更易掌握课文内容,为接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层学习,激趣识字

1.出示课文11个生字,让学生找出导入时已跟他们见过面的5个生字宝宝。(课件出示)接着以个别读、组开火车读、全班读等形式学习生字。(师纠正读音,个别字要求学生组词)

2.以个别生带读、组开火车读、全班读等形式学习剩下的6个生字。(师纠正读音,个别字要求学生组词)【设计意图】

本节课要学习11个生字,内容较多。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把生字分成两步来学习。让学生以个人读、互相读、小组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生字,既使学生读准了字音,又使老师检查到学生掌握的程度。

(三)趣味练习,巩固生字 1.小组读生字卡 “小老师”带组员读,互教互学。2.赛车游戏

学生读赛车上的词语,读对了赛车就能又快又稳地到达终点。(课件出示)3.找朋友游戏

让两个男、女同学比赛玩拼字游戏,拼对了就带同学们读一读。(拼图卡片)【设计意图】

针对低年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的特点,为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安排了“读字卡”、“找朋友”和“赛车游戏”等游戏,让学生和生字一次次见面,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点。三.做轻松操,放松心情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设计意图】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长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教师带着学生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这样放松了学生的心情,使学生很快地把精神集中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环节打下基础。既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四.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让学生分别说出“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等四种事物分别属于哪个季节。

(二)熟读课文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自由读——生个别读——老师示范读。(生自主点评,师点拨。课件出示相对应诗歌和图片。)

(三)自主表演朗读,深化理解 1.学生以4人小组分工合作边读边演。2.请学生上讲台戴上头饰合作表演读。【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没有按从头到尾按顺序教学,而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目的是让学生主动、乐意去学,把“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以提高阅读质量。在这里,我将采用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合作读、表演读和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五.拓展延伸,创作诗歌

出示两幅四季的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诗歌句式给图编小诗歌。(师示范、点拨)【设计意图】

这一教学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通过示范,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动脑思考。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导与学,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六.指导书写,一丝不苟

(一)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

七、儿、九、无”4个字,并说说写这4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教师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字,要求认真看。

(三)请2~4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余学生在课本上的田字格里写。

(四)师先评改学生在黑板上写的字,再评改学生在书上田字格中写的字,(实物投影出来)从笔画、结构以及笔顺来指导学生把字写好。

(五)学生再写生字,写完后同桌互相点评。(写得好的,同桌奖他(她)一个“小笑脸”(画),写得不够好的,同桌做“小老师”教一教他(她)。)【设计意图】

“端端正正地写字,写出端端正正的字。”在这样扎实的写字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能把字写好,而且能陶冶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所以低年级的语文课一定要重视写字的指导,本环节的设计用意就在于此。七.小结全文

师:四季的景色很美丽。我们都想把他们留住是吗?那我们就要做一个爱护花草、不随地丢垃圾、保持环境卫生的小使者哟!【设计意图】

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在这样一篇优美的课中应得到体现。因此,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要把这么美的四季留在身边,就必须做一个爱护花草,不随便丢垃圾,保护环境的的小卫士。八.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师:一年四季都很美,小朋友们请把你自己喜欢的季节画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画。画完后尝试给它写一句小诗歌。(课件出示)【设计意图】

从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美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板书设计:

四 季

草芽(拟人图)草芽 春天

荷叶(拟人图)荷叶 夏天

谷穗(拟人图)谷穗 秋天

雪人(拟人图)雪人 秋天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了以画面导入的方法,美丽的秋景动画,加上教师富有激情的配乐朗诵,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学习本文时,正值秋季,所以安排秋季图片导入,自然、亲切)。上课伊始,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课中春、夏、秋、冬几幅动画的插入,不仅再现了当时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特点,而且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资源,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使孩子了解到四季景色的不同特征。

课前安排的收集资料,以及课中安排的画一画、唱一唱、背一背、说一说这些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读美了课文,读懂了课文,教学效果很好。

四季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2

(一)浪漫主义风格

1. 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热爱

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总带给柴可夫斯基无穷的灵感来源,他总是把自己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深情挚爱倾注在音乐里,形成情景交融的音乐风格。如在〈三月―云雀之歌〉中,柴可夫斯基运用了大量的「拟声创作手法」,在乐曲开头的右手主题,以十六分及三十二分音符的长短节奏搭配,除了巧妙地模拟出云雀在枝头上下蹦跳的景象,也传达春天迎来、万物复苏的欣喜之情。

2. 标题音乐―文学与音乐的结合

标题音乐盛行于浪漫乐派时期,是一种带有文学或图画联想性的器乐作品,强调音乐的文学性与描绘性。李斯特将「标题」定义为:「加之于某件器乐作品开端前的、用具有可理解性之文字写成的序言。借着此种方式,作曲家有意让聆赏者不致受到错误的想象性诠释的影响,并且将聆赏者的注意力导向乐曲全体或特殊部分之想象性概念上。」因此,标题音乐可说是将音乐与描写性文字结合的音乐。柴可夫斯基在《四季》中也用标题音乐的手法描绘了十二幅鲜明生动的俄罗斯风俗画,而此十二首乐曲的音乐情境巧妙地呼应了标题与诗词的文学意涵。

3. 色彩性的和声

浪漫乐派时期的音乐中,和声处理手法最典型的特征是从功能性和声到色彩性和声的过渡倾向,而和声的色彩性是指通过变化和弦来达到音响的「视觉可感性」,柴可夫斯基喜爱使用不协和和弦来增强音乐的色彩变化。

(二)民族主义风格

1. 俄罗斯民间歌曲的运用―完全四度上下行音调的特征

旋律中多处完全四度音程来回跳进,洋溢着朴素、亲切之感,极具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在《四季》中也能看到这样带有民歌风的音调被使用,如〈十一月―雪橇〉。

2. 俄罗斯民间舞曲节奏的运用

俄罗斯舞曲为2/4拍子的节奏特点,速度较快,节奏动力感强,音调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色彩,通常会有一个固定的节奏型反复出现。在〈二月―狂欢节〉中就运用了俄罗斯舞曲的节奏特点,其乐曲开头主题的节奏感强烈,且反复出现。

二、《四季》之教学运用与价值

(一)简洁的曲式与多样化体裁的学习与掌握

《四季》的曲式结构多以单三段体(simple ternary)或复三段体(compound ternary)为主,除了〈二月―狂欢节〉和〈十二月―圣诞节〉是采用回旋曲曲式(Rondo)。而三段体和回旋曲式最大的特色便是不同段落之间的对比,也由于段落的篇幅不大,学习者更容易从各个段落中分析其运用的音乐素材、速度的转变及乐句的划分等,进而呈现出各段落不同的音乐情境。

在这样简洁的曲式结构基础上,柴可夫斯基运用了多样的音乐体裁,丰富音乐的多样性,如〈六月―船歌〉为船歌体裁,但特别的是,柴可夫斯基没有采用一般船歌的6/8拍的创作手法,而是采用节奏上较为平稳的4/4拍子,此特殊的拍号安排倒也巧妙地传达出静谧的水面波光景象。而〈十二月―圣诞节〉则为圆舞曲风格,这里作曲家也作了些特殊的尝试,一般来说,传统的圆舞曲特别重视第一拍的强音,藉由第一拍的强音制造出强弱弱的节奏韵律。但柴可夫斯基却将旋律开始于第二拍弱拍上,让我们认识了圆舞曲不同的风貌呈现。

(二)音乐情境的理解与掌握

《四季》的十二首曲子各自有不同的情境氛围,学习者必须先理解每个曲子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再透过乐曲的分析,完整且正确地弹奏出每首曲子的音乐情境。

(三)了解异国风俗文化

《四季》这套作品的独特之处即在于,柴可夫斯基以十二个月完整呈现出俄罗斯的自然景色、人民的生活及节庆活动。学习者在弹奏《四季》时,除了音乐上的学习之外,也是认识俄罗斯风俗文化的良好机会。

如〈四月―松雪草〉,柴可夫斯基以松雪草当作四月的主题即在于,松雪草(Подснежник)为俄罗斯最早报春的植物,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而俄罗斯一年中有很长的时间皆是寒冷的冬天,因此春天的来临,使人们的情绪格外欣喜。

三、结语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生动地描绘出俄罗斯十二个节令的特色,这一首首钢琴小品虽然篇幅不大,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且极富民族特色等因素,深受大众喜爱。弹奏时首重音乐情境的表达,演奏者需传达出音乐的「可视性」,以音乐来描绘十二幅俄罗斯风俗画。《四季》是一部「以声绘景」的钢琴作品,而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着实是教学、演奏与艺术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高士彦译.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1993.

四季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3

统计数据发现,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

一、概括已有认知,铺垫设疑

学生的前概念对于教学极其重要,它能对学生概念的形成起促进和帮助作用。一个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新概念必然是对生活中原有概念进行重新组合、转化的一个过程。巧妙的导入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还能够帮助学生概括他们的已有认知即四个季节温度变化有规律。

【课堂实录】

师:说说你喜欢的季节,为什么

生1:我喜欢春天,因为不会很冷也不会很热。

生2:我喜欢夏天,可以游泳,还有很多水果可以吃。

师:四个季节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温度不同。

师:四个季节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

生1:春天和秋天温度差不多,夏天最热,冬天最冷。

生3:每年都是这样的。

【分析】本教学环节主要以概括学生已有认知为主——温度有规律的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季节。上课伊始,以学生熟悉的春夏秋冬图片导入,让他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为什么”。从而引导出学生说出喜欢某个季节的原因主要与四个季节的温度有关。在此基础上紧接着提问:“四个季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学生就能够根据前面知识概括和教师问题的指向从容的回答出:温度不同。然而学生的思维需要发展,前面两个问题的探讨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已有认知的表面现象,对于温度有规律变化的分析相对较少,教师紧接着提问:“是个季节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已有认知做一个整理的分析与归纳,同时为充分暴露“温度有规律变化”原因的前科学概念做好了铺垫,学生的思维也在进一步发展。

二、引发概念冲突,形成思维碰撞

学生的思维需要发展,而思维的发展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问题”的选择,教师在遵循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已有思维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情况,让课堂成为生本课堂。本环节中,以问题“为什么一年当中温度会有规律的发生变化”为主线,并结合学生已知的正确科学概念,充分暴露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同时,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共同认识,排除与科学不相符的猜测并给予学生正确的科学概念。而排出与科学不相符的猜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前概念有一个初步怀疑,给予他们正确的科学知识则是为了让他们的原有认知与正确科学概念引发冲突,产生思维碰撞。从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来看,科学事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科学事实是学生进行同化过程的填充信息,也是学生顺应过程中转变前概念的有力证据。

【课堂实录】

生1:我觉得地球离太阳近的时候地球的温度高,就是夏天;地球离太阳远的时候温度就低,就是冬天。

师:很有意义的猜测。

师:那在一天当中,温度也在发生高低变化,是不是也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呢?

生继续回答:一天当中过的温度变化应该与太阳的远近没有关系。

师:的确,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在公转的时候有时离太阳近一点,有时离太阳远一点,我这里有科学家研究后真实的一些数据,不知道能不能解决大家的猜测。

PPT出示相关资料(近日点——数据——冬季;远日点——数据——夏季)

生:夏天的时候地球离太阳远了,冬天反而近了。

【分析】从前概念出发,引出学生错误前概念并提供给学生证据,让他们产生思维矛盾,并引发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冲突。本环节教学中通过概括学生已有认知即四个季节温度变化有规律引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一年当中温度会有规律的发生变化,你觉得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多数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是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或者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课内容在认知上存在半“空白”想象,或者难以找到已有经验的支持。因此,本课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认知及已有经验建立起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一步步的实施教学,是学生理解四季成因的关键。

三、联系已有科学概念,进行逻辑推理

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过程中,在他们的思维中会不断的搜索能够接受新概念的已有科学概念和生活经验,他们已有的科学概念(光线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关系),将成为构建新科学概念的前提条件。然而每个孩子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有能力差异,有部分学生可能还能从脑海中搜索到已有的科学概念,但大部分的学生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才能回忆起部分已有科学概念。为了能更好的体现“科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和冲破错误前概念构建新的科学概念。教师就应该加强前后科学概念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新科学概念的桥梁。

【课堂实录】

师:通过什么可以反应出地球上有光线直射和斜射有规律的变化呢?

生1:看太阳的光线。

生2: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师:一天当中影长变化有什么规律?影长的变化与温度有什么联系?

生1:早上影子长温度低,中午影子在脚底下,温度高,晚上又低了。

生2:早上和晚上的影子差不多长,温度低。

师:大家能否根据这个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生:影子长的时候温度低,影子短的时候温度高。

【分析】根据教学内容,本课对四季成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立竿测影”的实验方法来实现的。在几次试教中,发现学生对“立竿测影”实验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普遍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要我们干什么”成为学生认识的难点。为了能解决这个难点,对教学进行了一个整合:从联系一天的温度和影长变化出发,把阳光直射与斜射会造成温度的变化变成已知条件,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能不能发现阳光的直射和斜射,从而引起四季温度的变化。学生模拟实验的目标更加明确,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探究过程得以构建,教学深入浅出,降低了难度。从整节课的教学思路和主线看,从推测四季成因,分析四季的成因,对合理的推测进一步寻找证据,实验验证,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自己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思考解决问题,积极构建科学概念。

四、丰富实践探究,排斥错误概念

为了能让探究活动更加有效,课堂上我们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与探究体验的时间,以独立思考的时间,现在的科学课中安排的活动较多,学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各种深入的探究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我们宁可少完成一部分内容,也不能让实验走过场,或教师简单的演示一下,这样会丧失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只有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现象。才能更好的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来构建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概念。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实录】

学生实验(其中1个小组地轴垂直)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这两组数据。(2个小组正常的数据)

生:我们组的不一样,每一个点上的数据没有太大的变化,都在1厘米左右。

师:为什么你们小组的数据都差不多,杆影长度变化不大呢?我们现在无法知道他们实验过程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要不这样,你们再来做一次,证明给大家看,不过我得请几个同学来监督一下。

师:把他们测得的数据告诉我

生:的确是在1厘米左右。

师:他们的操作有问题吗?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杆影长度基本相同呢?

生:我们做的实验,地球仪的地轴倾斜他们是直的。

师:的确,他们的地轴是垂直于地面的。那时什么原因造成实验数据跟我们不一样?

生:地球的地轴。

【分析】实践探究是本节课难以突破的一个教学环节,如何巧妙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四季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有关,同时让学生明确当地球的地轴垂直的时候,地球公转时同一个地区的杆影长度没有发生长短变化,还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与整理最终得出影长变化与太阳照射角度的关系并确定与温度的联系,是实践探究的目的。

五、整理科学概念,巩固科学概念

在教学中及时小结很重要,特别是在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得到一些科学概念后,教师更是应该抓住时机,及时小结。本节课,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数据,并通过比较,发现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轴倾斜有关以此推出一年四季温度有规律变化的原因后,教师进行了及时的小结,让学生刚形成的科学概念得了到进一步的巩固。

【课堂实录】

师:研究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来概括一下四季的成因,先请大家自己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再跟小组同学一起交流

生: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导致光线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

教师概念小结: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来说一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时候,由于地轴是倾斜的,导致阳光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直射时热量多温度就高,斜射时热量少温度就低,因此温度有规律的发生变化,形成四季。

【分析】模拟实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判断逻辑推理是否正确的好方法。选择材料是做好模拟实验的关键,实验材料会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不同的实验材料产生的实验现象和效果也各不相同,科学、恰当的材料才能逼真地模拟出自然现象。有了前面器材的使用与现象的观察,学生自主探究南半球四季变化就易如反掌了。

课文《四季》教学反思 篇4

一、语言表达欠准确:个别语句叙述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够快速做出选择。

二、提出问题有难度:一些音乐知识方面的问题,挖掘有深度。

三、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知识,以前都接触过了,本以为他们能够很快解决的,但好多知识他们都忘却了,只能重新讲解。这就说明,备课时没有抓住“以生为本”的原则。

《四季》教学反思 篇5

实施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有趣的导入

在教学设计的导入环节,我采用了有趣的课件和儿童化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把教师生硬的讲解课文变成学生自主的朗读课文,以读带讲。

在朗读诗歌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品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读,并提出读的要求,再通过教师的语言知道,课件播放有关的图片和声音,让学生找到读课文的语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景色美,从而让学生喜欢诗歌,愿意朗读、背诵诗歌。在理解课文时,我把诗歌的四段分成:

(1)赏春景,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进行词语积累。

(2)吟夏天,说叠词,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颂秋天,结合美丽的秋景图创编诗歌。

(4)演冬天,动作表演,感受雪人的顽皮与可爱。

这四段分别有不同的要求,我把枯燥的诗歌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做到动静结合。

二、在情境中识字,提高生字的复现率

在识字这个环节上,我先让学生自主识字,地读课文是把生字多读几遍。在采用“果园摘果”的趣味识字法,是枯燥的识字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内容,利用了情境识字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识字的方法,并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让学生反复读:读图上的字、游戏读词语、按层次地读:从有拼音到无拼音。这样反复出现生字,使中下水平的学生也能基本在课堂上掌握生字,并取得了良好的识字效果。

三、指导书写

在书写时,是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的基础上先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范写,在让学生书空写,掌握笔顺,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课内课外的知识拓展,使语文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通过背有关的四季儿歌、创编诗歌、唱四季歌等一系列拓展活动,增强了学生对四季的情感,从小培养一些环保意识。

教后反思:

教学后,针对实际情况,觉得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自己觉得困难的地方,对一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在这个地方,教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调整。所以让学生提出难点,全班帮忙解决,这一环节实现的不是很好。

《四季》教学反思 篇6

课堂上我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首先我给学生玩了一个猜季节的游戏,学生很有兴趣,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这样已经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然后,我把四季比喻成了魔术师,会变化出不同的模样。又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不同的季节,春天我用的是看,夏天我用的是听,秋天我主要用的是摸和闻,冬天我用的是小朋友自己去感受,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学习,就不会觉得枯燥。

在教学中,我主要用到的是随文识字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在知道意思的情况下学到新的字,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更能理解字的意思,还可以找到词语,便于他们组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上课时着重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一是在识字时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识字,比如说看字形,用加一加的方法,猜字谜,编儿歌等等,喜欢哪种就用哪种。在本课中,因为怕上课来不及,所以我分成2课时上,在第一课时的最后,我加入了笔画的书写,是让学生在写生字时做个铺垫。又达到了书写练习的效果。

教学与反思 篇7

一、引入新课

1. 复习数轴知识, 让学生回忆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 在数轴上确定点用一个实数表示。

3. 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 列举教室座位的确定、电影票座位的确定, 等等。

4. 结论:简写为一对有序实数对, 引出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学习新课

1.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两条轴互相垂直、有公共原点、有正方向

2. 采取学生看书自学、对学为主、老师巡堂帮助个别同学, 解答疑问。

自学内容: (1) 已知一个点的坐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位置; (2) 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个点的位置, 确定它的坐标; (3) 在x轴或在y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4) 点的坐标的符号与它所在的象限的关系。

通过以上学习让学生感悟4点。 (1) 在平面内表示某个点的位置要用一对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即点的坐标。 (2) 在x轴或在y轴上的点的坐标为 (a, 0) (0, b) 。 (3) 点的坐标的一对有序实数对的符号与它所在的象限有关。 (4) 已知点的坐标, 用画平行线得到交点的方法确定点的位置。如 (2, 5) 。先在x轴上找出表示2的点, 再在y轴上找出表示5的点, 过这两个点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 垂线的交点就是点 (2, 5) 。

三、设计练习

1. 学生自学后我给出5组练习:

(1) 已知点A (1, -3) , B (-2, 3) , C (-1, 0) , D (0, -3)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找到点的位置, 并指出此点所在的象限; (2) 找出所给的点的坐标; (3) 已知点A (2+a2, -b2-2) , B (-n2, 3) 指出点所在的象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所给的几个特殊点归纳出在横轴和纵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4) 点 (3, -3) 和点 (-3, 3) 表示同一个点吗?说明什么? (5) 在你画的坐标系中, 描出下列各点, 并顺次连结, 绘制出图案 (3, 6) , (3, 3) , (1, 1) , (1, -1) , (3, -3) , (-3, -3) , (-1, -1) , (-1, 1) , (-3, 3) , (-3, 6) 。

2. 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归纳了4点。

(1) 我们理解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 同时也明白了如何在一个平面内将某个点的位置用坐标表示出来。即由点写坐标, 由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 (2)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平面上的点对应唯一一对坐标, 反过来, 一对坐标也对应唯一一个点, 这表明在坐标平面内, 平面上的一个点就和一对有序的数一一对应。 (3) 一般情况下, 点的横纵坐标不能颠倒, 点的坐标是有序数对。且因为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4) 这节课研究的内容贯穿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反思

1. 本课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既有教师的讲解, 又有小组合作讨论, 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达到了预设目的。

2. 设计学生熟悉的电影票中的排和号作为问题情景,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通过确定座位游戏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点和数的对应关系, 突破了难点, 上升到理性。

3. 本节课不仅注重了知识点的归纳, 还注重了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4. 本课采用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拓展的教学过程。

这样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书本上的知识, 而且了解了知识形成过程并对知识深入理解、以及各个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完善了认知结构, 拓展知识应用。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学习内容, 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揭示了数学源于生活。

5. 面向全体做得欠佳。

我主观认为教学内容太简单, 没能很好地照顾到后进生。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反应很好, 练习速度很快, 使得上课的进度比我预设得要快, 至于一些后进生, 则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

6. 对于直角坐标平面的四个象限及各个象限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花费的时间较少, 虽然显得整节课的节奏紧凑, 但学生应用时问题暴露了, 如当a>0时, (-a, a) , 点在第几象限?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知从何下手解题。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碰撞与反思 篇8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设计 教学实际 反思

作为市级公开课,指定授课文本为《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文见于高教版职高语文教材基础模块第六单元。因为是篇老课文,比较熟悉,按照自己平时对文言文的教法,对该文本的教学需4课时才能上完,第一节课时主要是朗读课文、梳理字词、整体感知。但在该教材中,这篇课文被安排为课内自读课文,这就意味着一节课就要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说实话,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是有心理障碍的,尤其是职高的学生,这种畏惧心理绝不亚于对外语的学习,用“谈古色变”来形容绝不为过。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想只能让学生在课前多花时间了,于是马上就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内容,要求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的大意。认为该文属于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课文注解也很详尽,语言障碍相对比较少,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基本是可以读懂的。

最后,在认为学生已做了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笔者借鉴并套用教改前沿老师的教学模式,以新课标准为理念,以“让学生抬起头来,个个动起来,在热情参与下有所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导思想,制定并拟用了如下的教学设想与过程(有课件):

本节课的整体思路:

读课题(入课)——断课题(切入)——断句子(引内容)——扩句子(识内容)——讲故事(识人物)——写对联(炼主旨)。

第一步:开门见山,由课文题目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

(课堂实录1)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也看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师:大声点!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反思1:

设计目的:一是为了入课的自然。现在有很多公开课的导入真是不敢恭维,听起来很是别扭、牵强,根本起不到入课的目的。二是为了减少学生的紧张情绪,为下面学生的踊跃发言打基础。因为是高一新生,初来乍到,加之有领导、老师听课,难免要紧张。三是为了在一开始就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古文教学的课堂更需要这种营造。

第二步:继续由文章题目切入课文。

(课堂实录2)

师:断成三节读出来!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师:断成两节读出来!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师:好!为什么这样断?

生:“廉颇”和“蔺相如”是两个人的名字,“列传”是为他们两个写的传记!(齐声)

反思2:

设计目的:合理断句是诵读、理解文言文的最主要的方法与必由之路。设计目的有二,一是以此作为本课教学的切入口,因为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古诗文的诵读,而诵读又是学习古诗文最重要的一种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很好的佐证。这样切入角度既小又巧也自然;二是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准备,后面要介绍《史记》。

反思3:

以上这两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顺利的实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三步的设计是由老师准备了比较难断又能串联起整篇文章三个故事的九个文言句子,在屏幕上打出,让学生继续断句,在此基础上叫学生就这九个句子进行连缀,变成三个完整的故事并分组讲出。设计第三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教学过程的缜密性。还有:一是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因为只有读懂课文才能由几个句子连缀成完整的故事并讲出来。二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分组选代表准备故事、讲故事。

(课堂实录3)

师:恩,不错。老师还从这篇课文中找了几个比较容易断错的句子,来考考同学们,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和断句能力,好不好?

生:好!(热情很高)

(老师放PPT)(正确的断句如下)

1.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使人∕遗∕赵王∕书。

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的。

4.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5.其势∕必不敢留君。

6.臣头∕今与璧惧碎于柱矣。

7.召∕有司∕案图。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9.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反思4:

但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临时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步骤,由对课题的断句直接进入了分组准备故事、讲故事的环节。因为笔者担心学生在断句中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导致时间不够用。说实话,笔者是很怀疑我们职高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的。这样,就留下了一个问题,正如评课时教研员说的那样,给课题断句的目的是什么?是的,听课者一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也都会认为本课会以断句引向深入。

第三步(实际教学中的第三步):分组准备故事、讲故事(此做法是我在某老师的新课改市级公开课上学来的,目的是让学生人人参与。稍有改变)。

对本环节的设计是: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做了难度阶梯处理: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只要求学生能讲出故事梗概;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要求学生讲出细节,讲得生动;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用四字短语串联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以老师提问的方式穿插讲解典型重点的文言词句,朗读重点段落,突出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反思5:

没想到在第一个故事中就出现了问题:虽有七嘴八舌的讨论,但没有效果,连发言代表也没有选出,在没有人主动站起来的情况下,笔者只能指名道姓地请人讲,讲的过程即使是在老师提示的下也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好几次都出现了冷场情况。启而不发,疏而不通。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但教学内容毫无进展。不通则变。笔者只能用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中草草结束这一环节的教学。耗时25分钟,距离下课时间只剩下10分钟了。原先设想讲解的文言词句、朗读重点段落的教学点也基本没有涉及到。所以笔者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基本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估计过高,在这个过程中,给笔者的总体感觉是学生基本没有预习。二是对学生的文言基础估计太高,这篇文章是属于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课文注解也很详尽,语言障碍相对比较少,这也许是教材之所以把它编在自读课文中的主要原因吧?所以笔者想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基本是可以读懂的,但实际上学生可能真的读不懂。三是笔者的课备的不够充分,因为是篇老课文,所以从心理有点轻视,加之时间仓促。四是自己即时处理教学内容、方法的能力还很欠缺。在评课的时候,有老师建议笔者应该在课前把译文印发给学生。这点笔者也想到了,但笔者认为如果学生有了译文,那文言文的教学就又会变成现代文的教学了,尤其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中,学生的眼睛可能只会放到译文上。当然,学生手上有了译文,教学过程可能会很顺利,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或冷场的情况,教学可能会变得比较完美,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能会因此大打折扣了。

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第四步:由学生串联起这三个故事,并体现这三个故事的关系,以突出能力目标。

反思6:

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是由老师讲解了。

过渡1(四五步之间):三个故事,一篇文章,二个人物。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与品质呢?

第五步: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反思7:

这点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说明。但在此环节设计的做人情感目标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

过渡2(五六步之间):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可以当小说来读,它选自《史记》(学生齐声回答)

第六步:简介作者及《史记》。

由课文的故事性、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引出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简单介绍,呼应开头课题断句中的“列传”。进而激发学生课后阅读《史记》的兴趣。

过渡3(六七步之间):蔺相如廉颇,一文一武,“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有此二人,乃民之福、国之幸也。故,我们有必要写对联以颂之。

第七步:提炼。

结合课文为廉颇蔺相如写一副对联。

反思8:

试图通过写对联的方式对其人其事其课做总结性的提炼。这一步是笔者设计的整节课的高潮部分,也是想出彩的所在。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写对联很感兴趣,可以做到读写结合,听说并举,全员参与。安排10分钟的时间。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只能在下课铃声中由笔者自己在屏幕上打出事先准备好的对联了。将相和(横批) 相如有勇多谋入强秦不辱使命(上联),廉颇知错能改顾大局负荆请罪(下联)。

第八步:作业。

以练习题的形式检查巩固文言词句。

总体反思:

一节课课就这样匆匆地结束了,笔者摇着头走出了教室。应该说,这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究其原因,表面是内容安排过多,备课尤其是备学生不充分;深层的原因是囿于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羁绊,囿于对新课标教学方法与模式的不认同和不适应,囿于内心深处对表演课的排斥,囿于自读课文的束缚,囿于已经成型的多媒体课件的限制等等。

《四季童趣》教学反思 篇9

教材中的《四季童趣》这首歌,天真活泼,节奏既富有动感又带有激情,旋律不仅抒情而且线条感非常的流畅。较难的是歌曲中带有休止符的切分节奏。这个是比较难的,在教学之前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学生们能不能掌握,然而这个又是歌曲的韵味所在,不得不唱好。

为了解决好这点,我创设情境,在与学生对一年四季各个季节的交流时,就把歌曲的伴奏音乐轻轻的放着,所谓“润物细无声”,然后请学生欣赏了歌曲的范唱,请学生非常轻的跟着范唱唱一遍,交流了解学生在唱时有什么困难,是不是节奏不太跟得上。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提出要求让学生注意观察休止符,跟着录音把吸气吸好。然后再静心聆听歌曲的范唱。经过几次努力,大部分学生能较好掌握节奏,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全音符的时值把握不好,会出现抢拍等时值不到现象,需要不断练习进行巩固。

四季教学反思 篇10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和学生共同学习了春夏两个季节,在学习春知道学生朗读时,学生能够体会小草高兴地心情,赵子强的想法,让我很是吃惊,我觉得他有一双想象的翅膀。他说,老师,我好像闻到了小草的味道。我表扬了他,然后让同学们想象着嗅着春的气息又把这段文字读了一遍,但是有总感觉我处理的.不是很好,觉得处理的欠佳,我应该如何处理会更加呢,如何更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还能让学生能够更有感情的读文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今天的课堂上,邢智博的表现我不能理解,请他回答问题,他不理睬,当别人读了一遍再让他读,他还是不读,我与全班同学给予他鼓励他还是不读。课下进行询问他说不敢读,这是真的吗?平时课堂上他说的很活跃,甚至和我唱反调,今天到底怎么了?

通过教学还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不能把句子说完整,比如:秋天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直接说,树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指导学生,认真思考,说话时把句子说完整,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这需要耐心,细心。

教学设计与反思(二) 篇11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学生是如何度过假期的,帮助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二、目标语言

1、掌握词汇及短语:

Visit, aunt ,deep ,ocean ,uncle

2、识别词汇及短语:

Fly home,watch sb do sth, visit sb,play with

三、能力目标

Enabl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plans for the future

四、情感目标

Help students to learn to have a good holiday

五、教学重点

Project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holiday

六、教学难点

The future tense

七、教学方法

Listening and discussing

八、教具准备

The multimedia computer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Step 1 Class opening: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greet each other.

Step2:(Enjoy the summer song and answer the question).What will Jenny do when summer is coming?

由音乐导入新课,刺激学生的听力,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了很好的导入新课的效果,为本节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Step3: Listen to the reading about LiMing

Step4: What will LiMing do in his summer holiday?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Step5: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be going to and will,and use the forms of“be going to or will”Freely and flexibly to talk about something:What will they do in the future?

Eg:We are going to have a meeting next week.

I will invite LiMing to go swimming in the summer holiday.

Will she go on a trip to the ocean next week?

Yes,she will. No ,she won’t (will not)

Step6: Games: One student tells others about his plan of the summer holiday when others stop clapping their hands.

游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用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去认识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Step7:Class-closing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plan of the holiday

Finish off the students’ Activity Book.

DO exercises in students’ Training step by step.

Be able to retell the text fluently, especially encourage them to retell the text in their own words.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用歌曲、游戏等服务于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力,表现力及英语的应用能力,营造了美好的课堂氛围,达到了学生愿学、乐学的教学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季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12

一、现有研究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反思”最早起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 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洛克 (L o k e) 认为人的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和反思。感觉是指外部经验而反思则是内部经验。反思是以自己的内心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而反观自照, 既有思想活动又有心理活动。黑格尔 (Hegel) 将“反思”称作“后思”, 他认为反思是思想反过来对于自身的认识, 或者说它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杜威 (D e w ey) 则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识形式”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海德格尔 (Heidegger) 则认为反思是人的“自识”活动。伯莱克 (B erla k) 说,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反思指向的是过去的意识行为。教学活动的内容或场景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再现, 这是回忆、回想。如果重新审视自己在活动中某个环节的行为, 或梳理本次活动所得到的启发和借鉴, 这种对教育教学进行判断与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是一种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如果将反思视为学习方式, 反思与回忆自己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学习途径, 其学习内容是自己实践中的经验, 这样的理解如何解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作用, 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教学反思的本质?

二、例析教学反思的类型与内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卡尔 (C a r r) 和凯密斯 (Ke m m is) 还有麦伦 (Van Manen) 等学者, 根据教学反思的内容, 将教学反思分为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指教学中运用的媒体技术是否合理、效果如何等。实践性反思侧重于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目前, 教师所做的教学反思多为这一类。批判性反思是从社会、政治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检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乎公正和平等。舍恩 (Sch o n) 提出教学反思的两种类型, 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布鲁巴赫 (Brubacher) 把教学反思分为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前反思三类。我们通过以下案例阐述与分析布鲁巴赫的教学反思类型如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1. 行动前反思

行动前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 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并作出调整性的预测。行动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案例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遗传物质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一个学生实验。教材的主要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并用酒精灯烘干;用8%盐酸, 30℃下, 水解5m i n;冲洗涂片10s;滴上吡罗红甲基绿液染5min。

课前做预实验时发现, 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操作, 成功率很低, 细胞核难以呈现绿色, 常被染成和细胞质一样的粉红色。

到底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是实验操作、实验试剂还是实验方案?笔者和组里的其他教师反复核实, 同时更换了实验室原有的试剂, 但结果还是一样。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用8%盐酸处理实验材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首先, 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实验的口腔上皮细胞经酒精灯烘烤后为死细胞,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已经丧失, 盐酸处理已没有意义。其次, “蒸馏水冲洗10s”很可能导致细胞内的HCl得不到彻底清除而改变了吡罗红甲基绿试剂的p H, 甚至可能使核酸水解, 从而导致染色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删除用盐酸水解这一步骤, 烘干后直接染色, 实验效果明显, 成功率在90%以上。这样, 既降低了实验难度, 节省了实验的时间, 同时也降低了使用盐酸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个案例属于行动前反思。行动前反思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的行动, 提示自己在行动之前必须慎思。行动前反思针对的是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2) 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课标和学情; (3) 反思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4) 反思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5) 反思是否需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作出适当调整, 等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案例针对实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试, 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改进了实验设计。行动前反思使教师做到课前心中有数, 丰富了教师的实验经验, 加深了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2. 行动中反思

行动中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思、迅速调控, 以便寻求一个更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行动中反思具有敏感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案例2: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现代进化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课堂上, 当笔者介绍完种群的概念后出示了几个判断题, 学生回答得很好, 也能很快举例说出“一个树林中的全部猕猴”“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等例子。笔者认为, 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问题。随后提问:“今天教室中在座的全部学生能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 有的说“是”, 有的说“不是”。

学生的困惑应该如何化解?笔者认为,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要让他们自己分析。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个例子和刚才那两个例子, 即“树林中的全部猕猴”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有什么异同, 比较后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树林中的猕猴和池塘中的鱼能进行基因交流, 而教室中的学生虽然占据一定的自然区域, 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 但并无基因交流, 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通过“种群”概念的教学, 笔者体会到生物学涉及的概念非常多,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 教师首先要非常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次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种群, 再举两个例子, 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含义。教师应该运用概念教学的理论, 营造学生主动思考的氛围, 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指导学生主动辨析, 让学生从中理解概念。

通过总结这一发生在行动中的反思, 笔者对“解惑”有了新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解惑”应该是制造疑惑, 给予指导, 让学生自己解开疑惑, 而不是教师自己解惑。

“种群的概念”案例属行动中反思。尽管课前教

2013年9月上半月版5599师已充分备课, 也了解学情, 但教学过程中, 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事先预想不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有较大的难度。本案例中, 教师借助经验发现问题, 在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学行为——把解惑、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3. 行动后反思

行动后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 (如上完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 后, 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 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行动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案例3: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笔者组织学生完成了探究实验“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这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一个学生探究实验。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个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 整个过程学生非常积极, 兴趣高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有的负责撕取洋葱表皮, 有的负责配制蔗糖溶液, 有的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每个小组汇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学生们在分享实验成功喜悦的同时领悟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 活动参与度低, 其中不乏成绩很好的学生。课后笔者询问其中的原因, 他们觉得上不上实验课对学习没什么影响, 觉得没意思。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仔细分析原因, 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的学生在初中做过这个实验, 实验材料有萝卜和洋葱, 高中课本的实验与初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2) 做这个实验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虽然这个实验属于探究实验, 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交流的环节, 但教材上已有失水的照片, 学生在未开始实验前就已知道实验的结果。因此,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值不高。

(3) 本实验中所有学生的实验材料都是洋葱, 实验现象大同小异也是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

602013年9月上半月版

结合以上思考, 笔者对“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作了如下改进。

(1) 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 还可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 发挥其积极性。

(2) 在“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 可探究的问题很多。如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 细胞死活的判定, 设计实验研究细胞液的浓度等, 都是很好的探究课题。

反思“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课, 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 还要通过实验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探究过程要伴随新知识的形成, 实验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让学生运用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分析与解释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 还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探究过程的兴趣。同时也可增加活动的灵活性, 以关注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行动后反思”, 是在一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梳理与评价, 找出问题及成因, 并提出改进设想。行动后反思关注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 包括以下内容。

(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哪些目标达到了, 全部成员达成的程度, 在达成目标时存在什么问题, 未达成的原因是什么等, 这属于实践性反思。

(2) 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一定的理论和观念分析活动的设计,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能否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是否使学生主动参与, 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合理吗, 本轮教学有哪些问题有待改进与创新, 今后如何改进等, 这属于批判性反思。

(3) 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运用情况, 如教学媒体的运用, 教学时间的把握, 提问时机的选择等, 这属于技术性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本质与特征

1. 教学反思的本质

无论是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还是行动前反思, 其核心都在于分析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行动后反思总结本次实践的成功与不足, 为下次行动前的反思提供问题与假设, 行动中反思是在行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调整的过程。围绕教学问题和问题的解决, 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三个环节紧密相连, 形成有机的整体, 持续不断。通过“反思—改进—再反思”的循环, 教师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使教学行动更为合理与有效。教学反思这种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作为学习对象的学习方式, 实为一种以自身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活动, 其本质是探究。

2. 教学反思的特征

(1) 建构性。教学反思过程从自身经验出发, 寻找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是需要理论支撑的, 这个过程促使教师理解教育理论, 在新情境下运用理论, 建构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同时, 反思也是一种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建构活动。

(2) 批判性。教学反思中, 教师科学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寻找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反思过程, 这是一种批判的活动, 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即时性。教学反思通过回忆, 捕捉教学瞬间发生的有价值的资料。由于其极易于流逝, 教师应及时回忆自己发现的问题, 记录自己的经验、创新点, 找到新一轮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办法。

(4) 创新性。面对教学中的某些困难, 教师课前、课中与课后持续思考, 发散性地想象与创造, 有可能激发出教学灵感, 产生解决办法。教师如能坚持以教学叙事的形式记录这些反思中的点滴灵感与进展, 就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所启示。

四、生物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1. 教学反思是生物学科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与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方式

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理解理论知识, 丰富实践知识。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是在日常教学中回忆教学行为并记述问题解决的成果;实现这一价值的方法是学习理论并用于指导反思, 找出存在的问题、本轮实践的进展、在下一轮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等。

2. 教学反思是一线生物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学科的发展与课程的改革都会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一线教师, 他们是问题的发现者, 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反思:带着问题找理论, 结合行动理解理论, 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持续反思, 结合理论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并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

当前在中学教师中普遍开展的生物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也是一种基于反思的研究。它不同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反思, 研究课等活动有明确的问题指向, 研究的问题也更具普遍性, 参与者是教师的团队, 能集众人智慧, 在行动前、行动中与行动后反思研究, 其研究的成果公开展示, 有更多教师参与反思。因而这种反思活动更系统、更深入, 成果更易推广。

3. 教学反思是生物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四季童趣》教学反思 篇13

在与学生对一年四季各个季节的交流时,我就把歌曲的伴奏音乐轻轻的放着,让学生欣赏了歌曲的范唱,然后请学生非常轻的跟着范唱唱一遍,问学生是不是吸气的节奏不太跟得上,再提出要求让学生注意观察休止符,跟着录音把吸气吸好。然后再静心聆听歌曲的范唱。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用学生跟琴唱的方法,而是提要求,跟唱,提注意点,培养了学生的聆听能力。

虽然学生的兴致很高,参与意识强。但我在上课时过于侧重歌曲难点的突破,到后面的表演时间仓促,给人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而且只有小部分学生表演了,大部分同学都在伴唱,使很多同学失去展示自我的机会,应该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发挥不同的想象力,展示不同的自己。因而使课堂不够完整,教学拓展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四季》教学设计反思方案 篇14

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和练习朗读。

2、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自创诗歌。

教学准备:

课文课件、生字卡片、拼图和拟人贴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揭题:

(一)游戏激趣

同学们,有四兄妹的本领可大了!他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太阳变成大火球;可以让许多水果挂在枝头;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他们就是美丽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今天呀!老师把他们的照片都带来了,我们一边看,一边猜一猜哪个是他们好吗?

(二)顺趣导入

师:同学们的脑袋真灵!一猜就猜中了。今天我们的课室可热闹了!你们看4个小朋友分别从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走来了。我们来认识认识他们。(依次贴出拟人化可爱的草芽、荷叶、谷穗、小雪人图片和名字。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名字并板书。)

(三)引进课题

师:他们给美丽的四季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四季》。(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找出生字宝宝

1、学生观看《四季》的课文动画,初步感受课文。

2、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生字宝宝,并借助拼音把它们读熟。(师巡视、指导)

(二)分层学习,激趣识字

1、出示课文11个生字,让学生找出导入时已跟他们见过面的5个生字宝宝。(课件出示)接着以个别读、组开火车读、全班读等形式学习生字。(师纠正读音,个别字要求学生组词)

2、以个别生带读、组开火车读、全班读等形式学习剩下的6个生字。(师纠正读音,个别字要求学生组词)

(三)趣味练习,巩固生字

1、小组读生字卡

“小老师”带组员读,互教互学。

2、赛车游戏

学生读赛车上的词语,读对了赛车就能又快又稳地到达终点。(课件出示)

3、找朋友游戏

让两个男、女同学比赛玩拼字游戏,拼对了就带同学们读一读。(拼图卡片)

三、做轻松操,放松心情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

四、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让学生分别说出“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等四种事物分别属于哪个季节。

(二)熟读课文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自由读——生个别读——老师示范读。(生自主点评,师点拨。课件出示相对应诗歌和图片。)

(三)自主表演朗读,深化理解

1、学生以4人小组分工合作边读边演。

2、请学生上讲台戴上头饰合作表演读。

五、拓展延伸,创作诗歌

出示两幅四季的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诗歌句式给图编小诗歌。(师示范、点拨)

六、指导书写,一丝不苟

(一)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七、儿、九、无”4个字,并说说写这4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教师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字,要求认真看。

(三)请2~4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余学生在课本上的田字格里写。

(四)师先评改学生在黑板上写的字,再评改学生在书上田字格中写的字,(实物投影出来)从笔画、结构以及笔顺来指导学生把字写好。

(五)学生再写生字,写完后同桌互相点评。(写得好的,同桌奖他(她)一个“小笑脸”(画),写得不够好的,同桌做“小老师”教一教他(她)。)

七、小结全文

师:四季的景色很美丽。我们都想把他们留住是吗?那我们就要做一个爱护花草、不随地丢垃圾、保持环境卫生的小使者哟!

八、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师:一年四季都很美,小朋友们请把你自己喜欢的季节画下来,怎么想的就怎么画。画完后尝试给它写一句小诗歌。(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四季

草芽(拟人图)草芽春天

荷叶(拟人图)荷叶夏天

谷穗(拟人图)谷穗秋天

上一篇: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下一篇:铁塔基站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