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教学设计之二

2024-05-17

四季教学设计之二(精选11篇)

四季教学设计之二 篇1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以问题体系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抓住“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这条研读主线,读中悟,悟中读;读中说,说中议;从读中习得语感,发展语言。同时,又以生字教学为重点,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12 个生字,认识2 个偏旁。、能读准字音,感情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一年四季每个季节的特征。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2、引导学生课前了解每个季节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哪几个?

小朋友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板书:四季)。但是,我们现在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这4 个字不但要会说,还要想办法记住它们。

(2)有一位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呀,他在每个季节当中选了几样东西,编成了一首很美很美的诗歌,你们想读吗?、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自学。

放声朗读,要求想办法把音读准。

(2)自学检查

a.抽4 名学生每人读一段。其他小朋友来当小医生,拿起铅笔,把他们读错的字圈出来。

b.4 个小朋友读完了,你们有没有发现毛病呀?谁来说一说。

这个字你会读吗?你来读。请读错的人再来读。一起读。

(3)纠音后再次朗读,准备提问。

二、提出问题

1、学生提问,教师板书问题,随后进行梳理。

什么是草芽?

草芽长什么样?

为什么说草芽尖尖是春天υυυυυυ

为什么说荷叶圆圆是夏天?

什么是谷穗?

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

为什么说谷穗弯弯是秋天?

“一挺”是什么意思?

“顽皮”是什么意思?

2、师生分四块内容进行讨论,从读中感悟。

三、探究问题

根据课堂实际,分板块灵活处理,随机解决提出的问题。、春部分:

a.通过板画理解草芽是刚才地里长出来的,尖尖的,嫩嫩的。

b.通过读中感悟到草芽尖尖是春天。、夏部分:

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得出荷花是夏天开的,圆圆的荷叶只有夏天才有,所以荷叶圆圆是夏天。、秋部分

a.从录像中观看农田里稻谷丰收的景象。

b.通过实物,观察谷穗的样子,知道谷子成熟了,把枝压弯了。

c.反复朗读,得出谷穗弯弯是秋天。、冬部分:

1)、通过每个学生的肢体语言“挺肚子”来理解“一挺”的含义,在读中感悟到雪人因为高兴而挺。

2)、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顽皮”。

四、解决问题、小结学法。

2、感情朗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五、检测目标

每个季节有许多东西,如桃花是在春天开的。我把它编成像课文里一样的儿歌。

桃花红红,他对蜜蜂说:

“我是春天。”

四季教学设计之二 篇2

教学要求: (1) 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 引导学生直观认识角。 (3) 初步建立角的空间概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4) 结合信息技术,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活动角、三角板、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 这个字大家认识吗?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个字呢?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学了数学乐园的“角”, 说说你知道角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角”。

教师:“在数学乐园里有一个角的乐园。在角的乐园里, 我们不仅能玩得开心, 还可以学到许多有关角的知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角的乐园游玩, 你们想去吗?”学生回答。教师:“我们先来看一下,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几个景点。”电子白板出示参观的线路图。展览馆→操作室→休息室→活动室→表演大厅→留言坊。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板书课题:认识角。

2. 操作演示, 感受新知

⑴展览馆里找角、看角、说角。教师:“我们先到展览馆看角去。它们的身上都藏着角, 谁愿意来找一找呢?”电子白板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⑵教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 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能找到角, 现在让我们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比一比, 谁找得又对又快又多。”学生开展比赛:每小组找两个同学快速汇报, 音乐完成就可以顺利去参观下一个景点。⑶学生在操作室中折角。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 问:“屏幕中的这张纸上有没有角?谁能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请学生把折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在角上画一条弧线, 利用电子白板演示折角的过程。教师问:“同学们也想动手折角吗?”学生选择台面的纸也来折一个角。教师说:“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摸一摸, 有什么感觉?”让学生说一说:“两边平平的、直直的……”⑷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 让学生用感官摸一摸角上都有什么?教师:“这个尖尖的地方就叫做这个角的顶点, 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两条边。” (2) 学生在纸上画上有不同角度的角。老师和学生进行比赛。 (3) 通过电子白板介绍各部分名称、表示方法。再请学生指一指教师画的角有些什么组成部分?顶点1记作:∠1, 读作:角1。学生在自己折的角上标出各部分名称。 (4) 在休息室里辨角。进行练习, 判断哪些是角。教师引入:“角爷爷要过生日了, 他准备了这么多的蛋糕, 要请角家族的成员来参加, 你瞧, 这一会儿的工夫就排了两队了, 他们都说自己是角, 小朋友, 你们都认识了角, 你能帮帮角爷爷, 找找在这些图形中, 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为什么?”请学生帮忙辨认。

3. 在活动室制作、演示活动角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作图功能, 请同学们试着用两根小棒做一个角。”教师:“用两根小棒做的这个角和一般的角不一样, 这个角怎么样?”学生回答:“角会张大张小。”教师:我们把这个活动的角叫做活动角。”⑵玩游戏:听口令把角变大变小。教师先演示, 然后学生练习。同一小组的学生听口令变化指定的角, 大的角, 小的角。小组长的角摆在台面上让其他学生比着变大变小。⑶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张口越大, 角就越大;张口越小, 角就越小。⑷教师板书:“角的两边张口越大, 角越大。”学生操作, 比较角的大小, 同时利用电子白板显示比的过程。⑸设计练习情境:笑笑和小淘气在争吵, 两个大小不等的三角板, 他们都在说自己的三角板比对方大。到底谁的大?设下疑问, 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和台面的纸的三角板比一比, 发现:尽管大小不同, 但是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尺的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 从而体会出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教师板书: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无关。

4. 应用新知, 进行表演

教师:“有一个很调皮的角, 出示一个角的图, 数一数它有几个角?”电子白板演示。教师:“它在自己身上添了一条线, 数一数它现在又有几个角?”教师:“哎呀, 它又给自己添了一条线!请同学们快

以上是不同教师上的两堂基于电子白板的数学课。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架构, 我们通过这两堂课, 可以感受到电子白板给我们课堂带来的显著变化。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 教学是创造与开发的过程。电子白板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的设计内容。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 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

案例1里, 在“实物图中抽象角”的过程中, 教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还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 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 避免了以往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过多的预设。在“角的大小比较”环节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在电子交互式白板上画一个很大的角, 并请其他学生画更大的角, 然后运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功能进行现场拖动、旋转、重叠, 从而进行大小比较, 现场取材及生动、形象地比较非常好地体现了“动态生成”的理念。

案例2里, 教师先让学生寻找角, 获得初步的感知, 然后让学生折角、画角, 使学生对角的特点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发现了角的多种特征及表示方法。接下来是利用电子白板介绍角的知识。由于给予了学生一个自己去寻找、发现角的过程与空间,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提出了多种表示方法, 这些都是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的。还有些非常具有创造性, 真正实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

两个案例中, 教师都非常关注课堂的生成, 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 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 重新调整教学结构, 重组信息传递方式, 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 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 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两个案例中, 教师充分利用电子交互式白板技术, 运用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拖放功能、照相功能、隐藏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匹配功能、即时反馈等功能, 提高了视觉效果, 激发了学习兴趣, 将老师从过多的课前预设中解放出来。

案例1里, 教师在“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角”环节中, 运用电子交互式白板功能, 现场快速画出了一组几何图形;在“抽象角”环节中, 教师准确地画出学生在实物图片上找出的角;在“比较角的大小”环节中, 师生一起将学生现场画的几个角进行比较;在“画角”环节中, 教师调用电子白板“直尺”工具, 进行现场板演, “直尺”工具的使用让板演更加准确且形象;“角的分类”环节中, 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直接进行分类, 标注的操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案例2里,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 通过“展览馆→操作室→休息室→活动室→表演大厅→留言坊”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特别是最后的“留言坊”, 学生就特别感兴趣, 留下了各自在本堂课中最想说的话, 包括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没有理解的地方, 效果很明显。

工业设计百年经典(之二) 篇3

桌面电风扇

1908年 这是德国建筑师和设计师彼得·贝伦斯(Perer Behrens)在1908年设计的桌面风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的造型已经非常成熟,而老式的叶片加上古色古香的底座,放到今天也不失为一件极佳的装饰品。在为德国A.E.G公司设计这台风扇的同时,彼得呗伦斯也确立了团队设计的理念,别看现在大家都在强调团队,这正是从彼得呗伦斯开始的。说起来,彼得呗伦斯其人相当有来头,他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奠基人之一,他重建了慕尼黑艺术学校,拥有自己一整套设计理论,设计专业的同学们在教材上也一定会看到他。

古斯塔夫的长椅

1909年

又是一位在设计教材上看得到的人物,美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嘶蒂克利(Gustav Sticklev)在1900年创力、了顶级家居品牌Sticklev,随后在1909年,一把看似普通,实际让人回味无穷且功能性极佳的长椅诞生。在80年代的中国随处可见的办公室长椅,其实也没有脱离开古斯塔夫·斯蒂克利的影子,无比的均衡,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朴实的外观下是无懈可击的成熟度。虽然古斯塔夫·斯蒂克利的公司因为山寨跟风者太多而在1915年宣告破产,但大量延续至今的设计,还是持续不断地为无数的人提供着舒适与便捷。

休斯公司的第一台电炉

1910年

西方国家很多家庭会用到的电炉,最早是在1910年由休斯(Hughes)公司研发成功的。这第一台电炉就有着很多的看点,第一是它高雅的外观设计,看起来就像是一张古典风格的梳妆台;同时它的功能也相当全面,带有三个火炉和一个烤箱,这些都通过电力来完成工作,这在100年前绝对让人惊叹。

福特T型车

1913年

作为美国汽车工业早期的两大巨头之一(另一家当然是通用),福特公司不仅为早期的汽车打造着雏形,而且还设定了一整套汽车工业的流程和生产制度。到了1913年,著名的T型车(Model T Fo rd)诞生,这是福特当时最好的生产厂房(由建筑师艾伯特卡恩设计的新高地公园工厂)和全新的大批量产品线(成本相比过去降低了一半)结合的产物,汽车质量出色并且易于保养,价格也非常实在。在上市四年之后,T型车就占到了美国汽车年产量的42%,到1923年甚至达到52%。这样的辉煌,当然只属于那个时代,再无来者。

包豪斯风格的“MT8”台灯

1923年

设计系的学生与设计爱好者对包豪斯一定是耳熟能详,而现在说起包豪斯风格的作品,1923年由华根菲尔德(Wilhelm Wagenfeld)和卡尔·雅各布·容克(Karl JacobJucker)联手设计的这款金属半球形的玻璃台灯“MT8”一定会进入到榜单当中。“MT 8”高度为16.75英寸,表面镀上了铬金属,有着现代、简约而实用的典型的包豪斯设计风格。当时年龄分别是23岁和21岁的两位设计师还是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学生,作为学生作品,“MT8”得到了充分肯定,并迅速量产和上市销售(设计作品与市场挂钩,这是包豪斯设计学院授课的核心理论之一)。现在我们还可以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里看到它的复制品。

康宁公司的百丽玻璃烤箱器血系列

1915年

1913年,低膨胀玻璃被研发出来,两年后,康宁公司适用于烤箱的百丽系列玻璃器皿(Coming Pyrex Bakeware)诞生。随后,康宁公司的产品一发而不可收,耐热玻璃的研发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人类餐具的历史被不断地改写。

第一辆克莱斯勒汽车

1924年

克莱斯勒品牌是与它的第一辆汽车同时诞生的,公司的创立者华尔特·波尔斯克莱斯勒(Walter Percy Chrysler)在1920年离开通用汽车公司,四年后,他在美国一家酒店正式展出了用自己的名字“克莱斯勒(Chrysler)”为品牌的第一辆新车。这辆车造型成熟稳重,并采用了强劲的四轮驱动,上市之后大获好评,在一年之内克莱斯勒就跻身美国汽车工业的第一阵营,与福特、通用一起占领了美国汽车市场的80%份额。有了梦幻般的开端,克莱斯勒此后又迅速在汽车外观、空气动力学设计等各方面有了突破,影响力延续至今。

Waters-Genter公司的第一台自动烤箱

1926年

《燕子》教学设计之二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前预习: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词语:俊俏、吹拂、舒展、伶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指导用用“增添、”“偶尔”造句。

1、理解词义――说说“增添、”“偶尔”的近义词。

2、指名造句。评议。

3、书面练习造句。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1、2、3、4、6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习作4》教学设计之二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清清茉莉香

点击数:86 教材分析: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乌鸦反哺》,体会有关对话的写法。凭借教材中的三幅图画进行看图作文。材先给了范例,帮助学生阅读思考写人物对话的方法,又提供了可选作习作内容的三幅图画,还强调了写作要求——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些要求具有很大弹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一幅,也可以另选内容写一段对话。

根据教材所提供例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读好例文。

第一,阅读例文,让学生明白“乌鸦反哺”的意思。通过充满情趣的谜语和悦耳的歌曲(有关“乌鸦反哺”的儿童歌曲)导入例文的故事。在自读中懂得,乌鸦尚且知道报答父母养育恩,我们更应该懂得体贴、关心父母,长大赡养父母,关爱老人,懂得回报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

第二,理清脉络,知道小作者从听到问,到想,懂得了回报养育之恩的道理。

第三,仔细读对话,了解对话的写法。这里可以用前后两次作文的范本让学生比较(原作结构单一,所有对话提示语都在前面,而且没有说话人的动作、心情等具体描写,修改后的习作比较生动,有丰富多样的提示语,有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让学生自己发现提示语的不同写法能给作文增色不少,说话人的心情、动作能使作文更加富有生气。

第四,在指导写对话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其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2、明确要求

让学生搜索头脑中的信息,回想生活中哪里有对话,可以通过多媒体再现一些生活场景,最后定格在课文给的几幅画,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幅,发挥想象,将画面内容表演出来,教师选择其中一幅,帮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丰富想象。有意识指导学生注意表演中燕子和小鱼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习作要求:写清一件事;写好提示语;注意分段描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指导写话

在师生表演交流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明白习作要求。然后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习作。第一步,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景:燕子妈妈和小燕子来到他们昔日美丽的家园,却发现这里改变了摸样,教师出示一段对话情景,让学生尝试补充燕子妈妈和小燕子一段对话(主要是想象它们的说话神情和动作等),然后让学生根据情景续写故事,想象小鱼和小燕子的对话,完成习作。(指导只是其中一幅,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图画进行习作)

4、反复修改

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习作展出,集体交流评改,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可以自己读读作文找出不通顺的地方修改,可以同学间交流习作,互相指出习作的不足之处。并给他们一个反复修改作文的思想。

一、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其主要内容。弄懂“反哺”的本意及引申意义。

2、借鉴习作范围。在三幅图画中任选一幅,展开想象,正确运用冒号、引号、问号等标点符号。用对话的形式仿写。记叙一个有意义或有趣的故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写对话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标点符号写好提示语,并能分段描述。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习作:

1、出示一幅著名运动员刘翔运动会的冠军后十分激动的照片,同时出示三种写人物语言的方式:

(1)、刘翔()喊道:“!”

(2)、“!”刘翔()喊道。

(3)、“!”刘翔()喊道,“!”

看看刘翔在干什么?想一想他会说什么?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人物说话的不同方式,并能发挥合理想象,把人物语言说清楚。

2、引导学生注意三种不同说话方式中,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3、引出本次习作内容,板书:学写对话。

二、写作指导

1、谈话,这样的对话我们见过很多,哪里还有对话?(生活中有对话)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各种生活场面:商店里买东西有对话;学校里同学之间有对话……

2、引出例文:有一个叫陆孝娟的小朋友和妈妈在树林里散步,碰到一件有趣的事,她把自己和妈妈的对话写了下来——请学生读例文。

3、交流:陆孝娟和妈妈聊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指导并板书:首先要写清一件事

4、出示两篇范本:一篇为结构单一的原文,一篇是课文例文,让学生比较两篇内容完全一样的习作在写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学生在读例文,交流谈论

教师板书:分段描述

写好提示语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分段习作的要求,再加上要让学生自己明白提示语在不同地方能使更加生动。光靠例文的力量和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用了一个比较,学生有自己发现的成就感,又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5、出示课本提供的一幅画:燕子和小鱼的对话

交流;这个地方你想去吗?

听一听,能听到什么?

闻一闻,能闻到什么?

想一想:小鱼和燕子会说些什么?

6、学生小组合作,把这幅图画表演出来(尤其注意演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师生合作表演交流点评(强调动作、语言、神态)

三、逐层指导,深入写作

1、补充对话

将燕子妈妈和小燕子来到这里的一段不完整的对话出示,让学生学着补充,合理想象他们之间会说的话,并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2、接着提供的开头往下,写小鱼和小燕子之间的对话。

写之前,再次强调习作要求(即板书)

第二课时

让学生把自己完成的习作拿出来交流,互相评议,学习修改。

《灯光》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体会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练习缩写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怎样把课文分成三?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4)请三名同学分三层朗读课文。

四、深入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指导理解第一层。

(1)指名朗读率一层。

(2)通过杳字典理解下列词语:挺进、豫皖苏、围歼战。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内容。(在围歼战开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中的插图,看得那样入神,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和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4)激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想什么呢?(革命胜利以后,劳动人民将有可能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而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而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高尚丰富的内心世界。)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这一层再朗读一遍。

2、指导理解第二、三层。

(1)指名朗读。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后续部队、千钧一发、整编师。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层的内容。(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可能失败,情况非常危急。人们望着黑的围,万分焦急。就在这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藏了他的遗体。)

(4)课文中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表现了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战斗打响后”和“战斗胜利后”这两层再朗读一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预习课文的其它部分。

板书设计

5 灯光

勾起回忆

| 战斗开始前

|

回忆往事 | 战斗打响

照应开头

| 战斗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上一堂课学的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漫步、清明节、(漫步是没有目的的悠闲地走。清明节是节气之一,在四月四、五或六日,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这个时候很容易想起革命先烈。)

3、引起我回忆往事的原因是什么?(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三个字是连接现实和往事的一根链条,因为英勇牺牲的郝副营长也说过:“多好啊!”)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再朗读课文的这一部分。

三、学习结尾部分

1、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清“璀璨”“华灯”的意思。

2、“我”怎么会想起郝副营长这位亲爱的战友?(一是见到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憧憬过这美丽的灯光;二是听见游人发出的“多好啊”的赞叹,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这样赞叹过。)

3、教师小结:这个结尾部分和开头都写的是现在,相互照应。“我”在天安门广场璀璨的华灯下回忆往事,包含着不忘不过去,应该把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准备听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准备缩写第二段。

板书设计

5 灯

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幸福生活

| |

|

|

| |

| 多好啊 |

| |

|

|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生命换取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照耀 漫步 挺进 微弱 双膝 漆黑 憧憬 千钧一发 豫皖苏

二、指导作缩写练习

1、指导读“思考 练习”第六题,明确练习要求。

2、默读第二段,想一想,缩写这一段,哪几点必须写清楚。

3、讨论交流。(缩写这一段,必须写清楚五点:一是时间是非曲直947年初秋;二是那一次战斗的任务;三是战斗前郝副营长怎么做、怎么想;四是战斗中郝副营长的表现;五是郝副营长的牺牲。)

三、学生做缩写练习,教师检查了解缩写情况。

四、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师生酌情评议。

五、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月光曲》。

板书设计

5 灯

缩写 一写清时间

二交待战斗任务

三战前营长怎么做

四营长的表现

四季教学设计之二 篇7

人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是对象化了的行为, 教学活动也不例外,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授对象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文学阅读经验等方面做细致的了解, 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内容准备。我校处在多民族聚集的省份,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中几乎少数民族生员占到60% (通常按行政班50人计算) , 苗、瑶、侗、彝、水、傣、回、藏、布依、仡佬等族学生在同一班级中, 毫不夸张地讲, 类似于联合国开大会, 在上课过程中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是丰富到难以捕捉的地步。加之文学概论本身就是的理论很强的课程, 按照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填鸭式”来整齐划一的满堂灌, 毫无疑问, 教学效果很差。

地域性及地域性文学风格体现得最明显的莫过于各民族传统文学作品和民族作家文学作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民族作家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地域性风格, 如扎西达娃上世纪的很多作品就没有这个特征, 他的作品体现的是先锋实验的意味, 对藏民族文化的传达是很少的。但是, 类似于汪曾祺这样的非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则具有根植于其生活的土壤的浓烈的地域性色彩。在流派文学风格中, 这种整体的风格差异更加明显。

因此, 在处理地域性文学风格的教学中, 首先要具备比较眼光和比较视野, 在教学中采用对比模式来处理课堂内容。就单个作家而言, 可以找出具有地域性风格和不具有地域性风格的作品做比较, 可以从作家不同生活环境 (居住地、社会变化、人生境遇等) 中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 如近年在文学界影响较大的藏族作家次仁罗布2006年发表于《西藏文学》第4期的短篇小说《杀手》就是一篇力道不错、但不具有地域性的作品, 它是一部西化非常严重的非理性主义小说文本, 然而从200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放生羊》以来, 开始专注于贴近藏民族的心灵世界, 其作品中所彰显的藏族文化根性可谓是力透纸背, 今年发表于《民族文学》第1期的中篇小说《神授》就是明证;就不同作家而言, 尤其是民族文学作家, 可以比较其体现民族性、地域性差异的作品。如同属京派作家, 沈从文和老舍两位现代文学大师, 各自的地域性风格及其所追求的文化根性是差异非常大的,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和老舍的北平胡同世界显然体现出两位作家不同的情感倾向, 前者是从都市来寻找精神的栖息地, 后者则专注于都市中小人物的命运并以此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历史事件对个人的冲击;就作家的身份而言, 可以从民族作家与非民族作家来做比较, 这类比较不是看写什么, 主要看怎么写, 使用怎样的语言, 在话语特色上有怎样的差异, 因为语言的差异其实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当然也可以从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上作比较, 如同属史诗, 《荷马史诗》是作家文学, 而我国的《格萨尔王》《阿诗玛》等就是民间文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故事的叙事等作比较, 以此来反映中西方关于史诗的概念、史诗风格的差异性。如此等等, 在课堂上充分使用比较眼光和比较视野,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均可纳入, 活跃课堂, 启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 在深化区域性文学风格的认识上, 使用跨文化的研究视角, 将跨文化的思维向度补充进课堂教学中。在西方, 言必称希腊, 以为这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如果不了解西方古代史, 则容易对基本的问题产生误解, 在近几个世纪的考古发掘中, “希腊源头”之说也越来越显得理屈词穷。在人类早期文明中, 文化的交流已经开始, 那么要追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就得从早期开始, 而不是站在21世纪的瞭望台上去寻找。张忠利、宗文举合著的《中西文化概论》[1]一书中从地理状况、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三个大的方面详细地论述了中西方文化的成因和起源, 其中将地理状貌作为一个基本切入点, 在生产力低下的早期社会, 人所有的行为和社会活动基本是遵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模式, 不像我们现在的多元立体性商业化模式。同样, 要了解我国南北方文化差异的问题, 也不能仅仅从现象上入手, 而应该从基本的地方性知识入手, 如地方性的气候、土壤、时节变化、植被覆盖、人口迁移和饮用水源等实际性问题来揭开一些作品中的相关问题。如当代作家张承志的作品《黑骏马》《北方的河》以及他笔下的西海固, 这些作品中关于人所处的艰苦环境以及人的坚强意志的凸现, 均是“文化持有者内部眼界”的深描和深刻阐释, 在难以想象的生活绝地中保留着一批精神上无比强大的人。张承志正是基于当地信仰的产生、当地信仰者的精神世界和精神传统来敬畏和颂扬的, 因此, 他的文本不仅是文学作品, 更是一部部形象化的了心灵史。以《黑骏马》为例, 很多学生在看完这个作品之后, 发问较多的是:为什么白音宝力格要离开草原?为什么索米娅还要生下其其格这个孩子?如果要给出答案的话, 这些学生会拿出一副道德的手铐, 将白音宝力格锁在负心汉的道德审判柱上。这种简单认识导致的原因, 归根结底在于没有把握地方性历史知识和地方性人文传统。社会变迁过程中, 旧的观念意识按照现实的原则在运行, 而新的观念则是以脱离本源地在滑行, 这是白音宝力格与索米娅二者身份不同之所在。索米娅是草原的守望者, 而白音宝力格是草原的养育者和逃离者。因此, 这个故事的悲剧性也就彰显得异常的美丽而无奈。在贵州, 苗族及其文化可以说和汉族及中原文化一样悠久漫长, 虽然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但是其语言则一直保存在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汉化程度不算太深的苗族地区, 依然流传着本民族的古歌、仪式和说唱样式, 这些都是与苗族的信仰、习俗、历史以及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地方性知识与地域性文化特色异常鲜明。诸如此类的地域文化与作品的世界进行恰当的联系、分析, 就能使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更加具体、明了。

第三,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弄清楚一个基本问题, 即作家个人的创作风格与地域性文学风格的关系。王元骧在《文学原理》中谈到了民族风格、时代风格、流派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关系, 他说:“在它们之间, 个人的风格总是基础。因为文学创作都是通过作家个人来进行和完成的, 而作家的创作个性既然都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长期创作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统一体, 所以不论它多么独特, 总是以主观的形式反映着作家所属民族、时代和社会集团的物质生活和文化心理……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进一步指出:“文学作品的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和流派风格又毕竟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就生成的原因来说, 个人风格主要由作家个人才能的特点所决定, 民族风格主要由作家所属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文学传统所决定……并不是每一个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家, 都有同样鲜明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和流派风格, 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平衡的。”[2]王元骧的学术观点非常明确地廓清了一个基本问题, 即作家个人风格只是其他风格的基础, 并非唯一评价要素和尺度, 这与笔者前期批评诸多文学概论教材中论述区域性文学风格存在的问题时提出的质疑有相似之处。试想, 如果分析、评价一部作品, 只是简单地将其比附于作家个人创作风格, 那么我们何必读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呢?如果简单比附于作家个人创作风格, 在理解具体作品的时候就会形成偏狭之见。我们总不能因为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就简单地将爱、美、自由以及“三美”主张套用着去评价他的其他所有作品, 未免有贴膏药之嫌。这就要求在解释和阐述作家及其作品的时候, 需要发现作品的差异性和可能性意义空间, 仔细阅读同一作家的多个文本及其多种有效理解意义, 找出其关联性, 我们会发现:作家的文化特质往往在不同文本之间形成互文性, 打破传统的文本是封闭性系统的观念。尽管王元骧没有在教材中具体谈论区域性文学风格的相关问题, 但是他的这种学术眼光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给区域性文学风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考路径。

作家的个人风格因个体差异如气质、禀赋、敏感、生理等不同而不同, 这个具有现实条件的限制性和局限性。从意识层面讲, 作家个体风格的不同显现于文本中具体的话语以及话语背后所表征的思维差异, 这是属于人的意识认知范畴的问题;而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中体现的地域性风格, 则不是简单的意识层面的问题, 而应从个体无意识这个层面来考虑, 因为文化的存在与演变是不以当人个体的意志为转移, 它会通过改变、迁移、涵化以及分割等方式借助外力和社会关系等内化为某一族群的心理记忆, 它是集体无意识中原型的样子。然而作家毕竟是单个个体, 那么, 在书写区域性文学风格作品的时候, 族群性心理记忆有可能在“浅睡眠”中溜进作家的笔下世界, 这些是与作家的气质、禀赋、敏感、生理等形成的个人风格要素是无关的。地域性文学风格展现的合理理由不是在文字上做描摹, 而是文化根性及其文学特色的心理隐射。

总之, 文学概论中区域性文学风格的教学内容上的创新可以直接带动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 比较眼光和比较视野是突出地域性文学风格的衡量尺度, 跨文化研究的视界则是分析文本内部因素与外部生成的重要依据。同时, 在教学中, 需要弄明白作家的个人风格与文学中地域性风格的区别与联系。三个立足点都对解决区域性文学风格有着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30.

《四季》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目标:

1、在认识11个生字的过程中,学习“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巩固借助拼音识字的方法。运用观察田字格的方法指导书写笔画“竖弯钩”和“七”“儿”两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雨字头”“月字旁”“大口框”3个偏旁,初步感受汉字的造字规律。

2、通过范读、指读、同桌读、带动作读等多种方式培养语感,感受四季的特点,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在朗读的基础上,关注“草芽尖尖,他对……”这样的词语搭配,学习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观察田字格,正确书写两个字。

教学难点:在朗读的基础上,关注“草芽尖尖,他对……”这样的词语搭配,学习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张春天的图片,能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吗?观察要有顺序,可以怎样观察?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看到的景物吗?

2、春天来了,小溪睡醒了,柳树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红红的桃花和青青的小草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其实不仅仅春天这样美丽,一年有四个季节,分别是?(出示:春夏秋冬四张卡片贴在黑板上)

3、大自然就像一支神奇的画笔把一年四季描绘的各有各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四季(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复习了观察图片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天的特点,提炼出“白云、小鸟、桃花……为下面照样子说话做铺垫;出示“春夏秋冬”四个字自然识字,解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四季

1、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一年四季,轻轻地打开书翻到61页。听老师读课文,听清楚每一个字的读音,小手指到每一个字。

2、多么美丽有趣的四季啊!同学也来读一读吧!注意不认识的请拼音来帮忙,还要把这个字读两遍,再往下读。

3、找4名同学,每个同学读一个季节,我们来合作吧!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在读文中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三、品读课文、随文识字

1、在多彩的四季当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预设1:春天

(1)为什么喜欢春天?

(2)能找到书中描写春天的语句,读一读吗?

(3)指导按符号停顿和按词语断句的方法。

(4)带着你对春天的喜爱来读一读,评价。

(5)你想找哪个伙伴来比赛读。

(6)刚刚同学们在朗读中已经和两个新的生字交上了朋友,它们是“对”“说”(出示字卡)

预设2:夏天

(1)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啊?

(2)看!池塘里的小青蛙在与荷叶说悄悄话呢!谁来读一读。

(3)指名读,评价(读出不同的感受)

(4)小荷叶来到我们的课堂(出示“叶”)除了荷叶你还见过什么叶?

(5)荷叶圆圆的,你在哪里见过“圆”?(鼓励在生活中识字)

(6)观察“叶”“圆”这两字有相同的部分吗?认识“大口框”“口字旁”。

【口字旁和大口框是两个常见偏旁,如果让学生生硬的单独识记会有一些困难,这里把“叶”“圆”两个字放在一起对比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预设3:秋天

(1)秋风一吹,叶子变成了金黄色,沉甸甸的谷穗笑弯了腰,谁来读一读。

(2)弯弯的谷穗什么样?你能做个动作吗?边做动作边读。

(3)同桌两个人边做动作边读。

预设4:冬天

(1)我们都是“冰城”的孩子,冬天我们可以做什么?

(2)带着你对冬天的喜爱读一读吧!

(3)出示“是”“就”它们俩是一对好朋友,可以组词为“就是”。

(4)有“就是”说一句话。

(5)(出示动态课件)看!小雪花来了,还带来了一个新朋友“雪”。雪这个字当中,有你认识的部分吗?像雨不是雨,认识雨字头。

(6)一场又一场的大雪,我们可以堆雪人了,看这是?(课件出示“雪人”)看看它的肚子里藏了一个什么字?学习“肚”,摸一摸你的肚子。这个字当中有你认识的字吗?月+土就念“肚”,把认识的字组合在一起组成新字,这种方法叫做“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7)月字旁的字还有很多,老师也带来了几个新朋友(课件出示:“胸”“腰”“脚”)

【此环节补充了3个月字旁的字,让一些有学前基础的孩子补充学习,而且与律动操结合减轻了识字负担】

律动:我们来活动活动身体吧!做《幸福拍手操》“跺跺脚、伸伸腰、拍拍肩……”

【此环节随文识字,根据学生的随机汇报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为导的教学思想。课中呈现了听教师范读,学生个人读,学生自由读、同桌对读,做动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识字。在朗读中自然出现所学生字加深印象,对所教学的语文知识一一落实也是此环节的亮点】

四、生字复现、巩固学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加一加”的识字方法,观察黑板上的生字,哪些生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

【巩固“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2、生字朋友摘掉了拼音帽子,和它的好朋友站在了一起你还认识它吗?

(1)自由读。

(2)开火车读。

3、生字朋友排成了整齐的队伍等着我们来检验呢,利用62页生字条,同桌互考,如果他认对了,就在生字下面画个对号,不认识的同桌教会,全认对了就在认字条的右下角画个笑脸。

【此环节有效运用了教材的认字条,检验不带拼音的生字。同桌是最好的学习的伙伴,第一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

五、认真观察、静静书写

1、认识笔画“竖弯钩”

2、教授觀察田字格的方法:先观察这个字由几笔组成,再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观察这个这个字哪个笔画更突出一些,也就是找出这个字的主笔。在书写主笔时尽量做到舒展。

3、指导书写“七”,评价,反馈。

4、自己观察书写“儿”字。检验,指导,评价,反馈。

【在教学“儿”这个字的时候逐步放开手,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再用以上步骤来检验自己的书写情况,在纠错与互评中运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反馈,做到了边指导,边示范,边训练,边反馈。“端端正正地写字,写出端端正正的字。”在这样扎实的写字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能把字写好,而且能陶冶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所以低年级的语文课一定要重视写字的指导,本环节的设计用意就在于此。】

六、回顾全文、熟读成诵

1、同桌两人合作读文。

2、借助插图,背诵课文。

七、图片再现、拓展练习

1、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关注过这样的词语“( )尖尖、( )圆圆、( )弯弯”说一说。

2、你能试着说一说在生活中什么圆圆?什么尖尖?什么弯弯?

3、(再现春天的图片)绿绿的柳树可以说成“柳树绿绿”,你能接着说一说吗?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之二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东方明珠》教学设计之二 篇10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田字格上方的生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上海广播电视塔雄伟壮丽的形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上海广播电视塔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名字,那么,他真正引人注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东方明珠。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这座塔是个啥模样呢?

2、看录象,此刻,如果你站在它的脚下,抬头仰望,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板书:高)书上哪一节是来写塔的“高”呢?

3、全节没有一个“高”字,你从哪里知道塔很高?

4、不用“高”字,也能表现出高,真了不起!

如果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高”,那更了不起!

东方明珠不但高,而且美。(板书:美)

5、自上而下,十一个圆球,宛如十一颗明珠,镶嵌在黄浦江畔。尤其到了夜晚,这儿就更迷人了。

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小节

1、第三节的第一句话,其中哪些词写出了塔的美?

“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作对比

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你能将这一句读得像图片一样令人陶醉吗?

夜晚的东方明珠塔上灯火辉煌,它就像是一颗璀璨的夜明珠,闪着夺目的光彩,真是美不胜收!

此时此刻,人们忍不住要赞美它: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

3、将第三小节连起来读一下,读出你的赞美之情。

四、小结:

上海广播电视塔不但高,而且美,宛如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部,世界的东方,称它为“东方明珠”,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让我们用包含深情的朗读,一起去美丽的“东方明珠”神游一番吧!

五、学习生字“方”、“巨”

个别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二节

用自己的话说说

“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顶天立地“像个巨人”--又高又的人

试读。

(五光十色、灯都亮了、非常好看)

看图片。

试读。

配乐朗读。

1、“小老师”上台,先领读字音,再通过电脑演示字的笔顺,最后组词

2、方--正方形、方块、方便

巨--巨人、巨大

3、跟老师在田字格中书写“方、巨”

四季教学设计之二 篇11

统计数据发现,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

一、概括已有认知,铺垫设疑

学生的前概念对于教学极其重要,它能对学生概念的形成起促进和帮助作用。一个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新概念必然是对生活中原有概念进行重新组合、转化的一个过程。巧妙的导入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还能够帮助学生概括他们的已有认知即四个季节温度变化有规律。

【课堂实录】

师:说说你喜欢的季节,为什么

生1:我喜欢春天,因为不会很冷也不会很热。

生2:我喜欢夏天,可以游泳,还有很多水果可以吃。

师:四个季节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温度不同。

师:四个季节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

生1:春天和秋天温度差不多,夏天最热,冬天最冷。

生3:每年都是这样的。

【分析】本教学环节主要以概括学生已有认知为主——温度有规律的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季节。上课伊始,以学生熟悉的春夏秋冬图片导入,让他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为什么”。从而引导出学生说出喜欢某个季节的原因主要与四个季节的温度有关。在此基础上紧接着提问:“四个季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学生就能够根据前面知识概括和教师问题的指向从容的回答出:温度不同。然而学生的思维需要发展,前面两个问题的探讨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已有认知的表面现象,对于温度有规律变化的分析相对较少,教师紧接着提问:“是个季节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已有认知做一个整理的分析与归纳,同时为充分暴露“温度有规律变化”原因的前科学概念做好了铺垫,学生的思维也在进一步发展。

二、引发概念冲突,形成思维碰撞

学生的思维需要发展,而思维的发展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问题”的选择,教师在遵循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已有思维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情况,让课堂成为生本课堂。本环节中,以问题“为什么一年当中温度会有规律的发生变化”为主线,并结合学生已知的正确科学概念,充分暴露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同时,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共同认识,排除与科学不相符的猜测并给予学生正确的科学概念。而排出与科学不相符的猜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前概念有一个初步怀疑,给予他们正确的科学知识则是为了让他们的原有认知与正确科学概念引发冲突,产生思维碰撞。从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来看,科学事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科学事实是学生进行同化过程的填充信息,也是学生顺应过程中转变前概念的有力证据。

【课堂实录】

生1:我觉得地球离太阳近的时候地球的温度高,就是夏天;地球离太阳远的时候温度就低,就是冬天。

师:很有意义的猜测。

师:那在一天当中,温度也在发生高低变化,是不是也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呢?

生继续回答:一天当中过的温度变化应该与太阳的远近没有关系。

师:的确,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在公转的时候有时离太阳近一点,有时离太阳远一点,我这里有科学家研究后真实的一些数据,不知道能不能解决大家的猜测。

PPT出示相关资料(近日点——数据——冬季;远日点——数据——夏季)

生:夏天的时候地球离太阳远了,冬天反而近了。

【分析】从前概念出发,引出学生错误前概念并提供给学生证据,让他们产生思维矛盾,并引发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冲突。本环节教学中通过概括学生已有认知即四个季节温度变化有规律引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一年当中温度会有规律的发生变化,你觉得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多数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是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或者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课内容在认知上存在半“空白”想象,或者难以找到已有经验的支持。因此,本课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认知及已有经验建立起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一步步的实施教学,是学生理解四季成因的关键。

三、联系已有科学概念,进行逻辑推理

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过程中,在他们的思维中会不断的搜索能够接受新概念的已有科学概念和生活经验,他们已有的科学概念(光线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关系),将成为构建新科学概念的前提条件。然而每个孩子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有能力差异,有部分学生可能还能从脑海中搜索到已有的科学概念,但大部分的学生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才能回忆起部分已有科学概念。为了能更好的体现“科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和冲破错误前概念构建新的科学概念。教师就应该加强前后科学概念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新科学概念的桥梁。

【课堂实录】

师:通过什么可以反应出地球上有光线直射和斜射有规律的变化呢?

生1:看太阳的光线。

生2: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师:一天当中影长变化有什么规律?影长的变化与温度有什么联系?

生1:早上影子长温度低,中午影子在脚底下,温度高,晚上又低了。

生2:早上和晚上的影子差不多长,温度低。

师:大家能否根据这个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生:影子长的时候温度低,影子短的时候温度高。

【分析】根据教学内容,本课对四季成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立竿测影”的实验方法来实现的。在几次试教中,发现学生对“立竿测影”实验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普遍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要我们干什么”成为学生认识的难点。为了能解决这个难点,对教学进行了一个整合:从联系一天的温度和影长变化出发,把阳光直射与斜射会造成温度的变化变成已知条件,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能不能发现阳光的直射和斜射,从而引起四季温度的变化。学生模拟实验的目标更加明确,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探究过程得以构建,教学深入浅出,降低了难度。从整节课的教学思路和主线看,从推测四季成因,分析四季的成因,对合理的推测进一步寻找证据,实验验证,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自己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思考解决问题,积极构建科学概念。

四、丰富实践探究,排斥错误概念

为了能让探究活动更加有效,课堂上我们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与探究体验的时间,以独立思考的时间,现在的科学课中安排的活动较多,学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各种深入的探究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我们宁可少完成一部分内容,也不能让实验走过场,或教师简单的演示一下,这样会丧失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只有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现象。才能更好的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来构建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概念。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实录】

学生实验(其中1个小组地轴垂直)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这两组数据。(2个小组正常的数据)

生:我们组的不一样,每一个点上的数据没有太大的变化,都在1厘米左右。

师:为什么你们小组的数据都差不多,杆影长度变化不大呢?我们现在无法知道他们实验过程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要不这样,你们再来做一次,证明给大家看,不过我得请几个同学来监督一下。

师:把他们测得的数据告诉我

生:的确是在1厘米左右。

师:他们的操作有问题吗?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杆影长度基本相同呢?

生:我们做的实验,地球仪的地轴倾斜他们是直的。

师:的确,他们的地轴是垂直于地面的。那时什么原因造成实验数据跟我们不一样?

生:地球的地轴。

【分析】实践探究是本节课难以突破的一个教学环节,如何巧妙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四季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有关,同时让学生明确当地球的地轴垂直的时候,地球公转时同一个地区的杆影长度没有发生长短变化,还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与整理最终得出影长变化与太阳照射角度的关系并确定与温度的联系,是实践探究的目的。

五、整理科学概念,巩固科学概念

在教学中及时小结很重要,特别是在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得到一些科学概念后,教师更是应该抓住时机,及时小结。本节课,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数据,并通过比较,发现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轴倾斜有关以此推出一年四季温度有规律变化的原因后,教师进行了及时的小结,让学生刚形成的科学概念得了到进一步的巩固。

【课堂实录】

师:研究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来概括一下四季的成因,先请大家自己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再跟小组同学一起交流

生: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导致光线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

教师概念小结: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来说一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时候,由于地轴是倾斜的,导致阳光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直射时热量多温度就高,斜射时热量少温度就低,因此温度有规律的发生变化,形成四季。

【分析】模拟实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判断逻辑推理是否正确的好方法。选择材料是做好模拟实验的关键,实验材料会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不同的实验材料产生的实验现象和效果也各不相同,科学、恰当的材料才能逼真地模拟出自然现象。有了前面器材的使用与现象的观察,学生自主探究南半球四季变化就易如反掌了。

上一篇:德赛西威公司简介下一篇:高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