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11-06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4篇)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季的形成和地球的革命,轴的倾斜。以下是相同的

2,根据地球的特点做模拟实验,了解太阳直接点年的原因和规律的变化。以下是相同的 3,训练在模拟实验中可以收集证据,并根据推理能力的证据。以下是相同的 4,意识到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证据的支持,从已知的推理开始。以下是相同的 5,在团队的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以下是相同的

教学重点:形成四季和地球的革命,轴的倾斜。以下是相同的教学困难:形成四季和地球的革命,轴的倾斜。以下是相同的教学准备:地球仪,蜡烛,火柴,手电筒等。以下是相同的教学过程:

一,引进学习:

谈话:春夏秋冬秋冬,交替四季,周期。为什么一年有四个季节?四季如何形成?以下是相同的

二,示范实验:(为什么夏热,寒冬)

1,夏热,寒冷的冬天,全年的温度变化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以下是相同的

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夏天中午太阳是连接的近阳光直射,中午晴朗晴朗的拍摄的强大。夏天和炎热的夏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下是相同的 2,教师显示直接和倾斜。以下是相同的 3,总结:(五灯和热单元已经学习)

直接光集中高

斜光具有低色散温度

散射越多,散射越多,温度越低

第三,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观察一年的直接阳光和法律的倾斜变化 1,读地图(ppt)。以下是相同的

2,古人用来确定直射阳光和斜向情况的方式?(阴影的长度)

阴影短描述阳光接近直接温度on()

阴影长描述的太阳是温度的峰()

太阳的阴影越长,坡道的温度越严重()

四,模拟实验拖大厅。跟着另一个错误,急忙结束教学,没有留足足够的学生讨论时间的总结。当然,有很多缺点都不是一一说明的。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统计数据发现,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

一、概括已有认知,铺垫设疑

学生的前概念对于教学极其重要,它能对学生概念的形成起促进和帮助作用。一个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新概念必然是对生活中原有概念进行重新组合、转化的一个过程。巧妙的导入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还能够帮助学生概括他们的已有认知即四个季节温度变化有规律。

【课堂实录】

师:说说你喜欢的季节,为什么

生1:我喜欢春天,因为不会很冷也不会很热。

生2:我喜欢夏天,可以游泳,还有很多水果可以吃。

师:四个季节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温度不同。

师:四个季节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

生1:春天和秋天温度差不多,夏天最热,冬天最冷。

生3:每年都是这样的。

【分析】本教学环节主要以概括学生已有认知为主——温度有规律的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季节。上课伊始,以学生熟悉的春夏秋冬图片导入,让他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为什么”。从而引导出学生说出喜欢某个季节的原因主要与四个季节的温度有关。在此基础上紧接着提问:“四个季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学生就能够根据前面知识概括和教师问题的指向从容的回答出:温度不同。然而学生的思维需要发展,前面两个问题的探讨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已有认知的表面现象,对于温度有规律变化的分析相对较少,教师紧接着提问:“是个季节温度的变化有没有规律?”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已有认知做一个整理的分析与归纳,同时为充分暴露“温度有规律变化”原因的前科学概念做好了铺垫,学生的思维也在进一步发展。

二、引发概念冲突,形成思维碰撞

学生的思维需要发展,而思维的发展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问题”的选择,教师在遵循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已有思维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情况,让课堂成为生本课堂。本环节中,以问题“为什么一年当中温度会有规律的发生变化”为主线,并结合学生已知的正确科学概念,充分暴露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同时,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共同认识,排除与科学不相符的猜测并给予学生正确的科学概念。而排出与科学不相符的猜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前概念有一个初步怀疑,给予他们正确的科学知识则是为了让他们的原有认知与正确科学概念引发冲突,产生思维碰撞。从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来看,科学事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科学事实是学生进行同化过程的填充信息,也是学生顺应过程中转变前概念的有力证据。

【课堂实录】

生1:我觉得地球离太阳近的时候地球的温度高,就是夏天;地球离太阳远的时候温度就低,就是冬天。

师:很有意义的猜测。

师:那在一天当中,温度也在发生高低变化,是不是也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呢?

生继续回答:一天当中过的温度变化应该与太阳的远近没有关系。

师:的确,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在公转的时候有时离太阳近一点,有时离太阳远一点,我这里有科学家研究后真实的一些数据,不知道能不能解决大家的猜测。

PPT出示相关资料(近日点——数据——冬季;远日点——数据——夏季)

生:夏天的时候地球离太阳远了,冬天反而近了。

【分析】从前概念出发,引出学生错误前概念并提供给学生证据,让他们产生思维矛盾,并引发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冲突。本环节教学中通过概括学生已有认知即四个季节温度变化有规律引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一年当中温度会有规律的发生变化,你觉得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多数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是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或者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课内容在认知上存在半“空白”想象,或者难以找到已有经验的支持。因此,本课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认知及已有经验建立起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一步步的实施教学,是学生理解四季成因的关键。

三、联系已有科学概念,进行逻辑推理

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过程中,在他们的思维中会不断的搜索能够接受新概念的已有科学概念和生活经验,他们已有的科学概念(光线直射、斜射对温度的关系),将成为构建新科学概念的前提条件。然而每个孩子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有能力差异,有部分学生可能还能从脑海中搜索到已有的科学概念,但大部分的学生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才能回忆起部分已有科学概念。为了能更好的体现“科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和冲破错误前概念构建新的科学概念。教师就应该加强前后科学概念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新科学概念的桥梁。

【课堂实录】

师:通过什么可以反应出地球上有光线直射和斜射有规律的变化呢?

生1:看太阳的光线。

生2: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师:一天当中影长变化有什么规律?影长的变化与温度有什么联系?

生1:早上影子长温度低,中午影子在脚底下,温度高,晚上又低了。

生2:早上和晚上的影子差不多长,温度低。

师:大家能否根据这个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生:影子长的时候温度低,影子短的时候温度高。

【分析】根据教学内容,本课对四季成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立竿测影”的实验方法来实现的。在几次试教中,发现学生对“立竿测影”实验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普遍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要我们干什么”成为学生认识的难点。为了能解决这个难点,对教学进行了一个整合:从联系一天的温度和影长变化出发,把阳光直射与斜射会造成温度的变化变成已知条件,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能不能发现阳光的直射和斜射,从而引起四季温度的变化。学生模拟实验的目标更加明确,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化的探究过程得以构建,教学深入浅出,降低了难度。从整节课的教学思路和主线看,从推测四季成因,分析四季的成因,对合理的推测进一步寻找证据,实验验证,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自己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思考解决问题,积极构建科学概念。

四、丰富实践探究,排斥错误概念

为了能让探究活动更加有效,课堂上我们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与探究体验的时间,以独立思考的时间,现在的科学课中安排的活动较多,学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内进行各种深入的探究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我们宁可少完成一部分内容,也不能让实验走过场,或教师简单的演示一下,这样会丧失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只有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现象。才能更好的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来构建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概念。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实录】

学生实验(其中1个小组地轴垂直)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这两组数据。(2个小组正常的数据)

生:我们组的不一样,每一个点上的数据没有太大的变化,都在1厘米左右。

师:为什么你们小组的数据都差不多,杆影长度变化不大呢?我们现在无法知道他们实验过程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要不这样,你们再来做一次,证明给大家看,不过我得请几个同学来监督一下。

师:把他们测得的数据告诉我

生:的确是在1厘米左右。

师:他们的操作有问题吗?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杆影长度基本相同呢?

生:我们做的实验,地球仪的地轴倾斜他们是直的。

师:的确,他们的地轴是垂直于地面的。那时什么原因造成实验数据跟我们不一样?

生:地球的地轴。

【分析】实践探究是本节课难以突破的一个教学环节,如何巧妙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四季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有关,同时让学生明确当地球的地轴垂直的时候,地球公转时同一个地区的杆影长度没有发生长短变化,还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归纳与整理最终得出影长变化与太阳照射角度的关系并确定与温度的联系,是实践探究的目的。

五、整理科学概念,巩固科学概念

在教学中及时小结很重要,特别是在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得到一些科学概念后,教师更是应该抓住时机,及时小结。本节课,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数据,并通过比较,发现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轴倾斜有关以此推出一年四季温度有规律变化的原因后,教师进行了及时的小结,让学生刚形成的科学概念得了到进一步的巩固。

【课堂实录】

师:研究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来概括一下四季的成因,先请大家自己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再跟小组同学一起交流

生: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导致光线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

教师概念小结: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来说一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时候,由于地轴是倾斜的,导致阳光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直射时热量多温度就高,斜射时热量少温度就低,因此温度有规律的发生变化,形成四季。

【分析】模拟实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判断逻辑推理是否正确的好方法。选择材料是做好模拟实验的关键,实验材料会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不同的实验材料产生的实验现象和效果也各不相同,科学、恰当的材料才能逼真地模拟出自然现象。有了前面器材的使用与现象的观察,学生自主探究南半球四季变化就易如反掌了。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 篇3

中宁县第二小学

吴杰

韩梅

设计思路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是小学科学教学中较难的内容,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学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里认识一种综合的自然现象,既要求学生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实现对不很熟悉的天文现象进行研究,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遵循事物之间共变的关系,抓主要矛盾,以概念逐步完善、建立为原则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原始认识出发,排除其非科学的认识,突出形成四季现象的关键因素,引导学生从人类认识四季的过程与经验出发,运用模拟空间的转换,使学生在不同环境下进行观察,形成探究活动,在模拟实验中初步建立对四季的认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印证自己的认识,最终建立四季形成的概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和实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的信息处理能力;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并结合古人的观察结果,作为判断地球季节的依据。从导致杆影变化的原因,推想出四季的形成与地轴倾斜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模拟地球公转实验,对阳光直射和斜射情况的观察。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阳光直射和斜射,通过比较,形成对阳光强度因阳光照射角度而变化的认知,并结合对地球公转的观察提升对为四季成因的认识。教学准备:

1、每小组准备好地球仪、手电筒等;

2、一些四季的图片、课件等资料。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感受入手,关注四季形成的问题

学生通过欣赏四季图片,交流在不同季节的感受,从而关注四季是怎么形成的问题。

二、由地球公转的特点入手,展开研究活动 1.模拟公转 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认识到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是怎样公转的?我们来模拟地球的公转。请一个学生做模拟公转活动,其他学生共同观察并随时修正模拟公转中地球倾斜状况。2.引出研究线索

谈话:地球公转一周,就经历了一个春夏秋冬。实际上,对于四季的研究,我们人类很早就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古人在长期研究中的一些发现。

三、延续古人的发现,提出研究方向

对古人“立杆测影”时发现的影长规律变化进行分析 1.讨论古人的做法

在不同的季节各选定一天,在同一时刻、同一地方立同一根标杆,观测它的影子长短变化。

2.分析其中的规律

学生依据资料,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分析,发现古人在长年的观测中,发现影长在夏季最短、冬季最长、春秋两季适中,每年都会这样有规律的变化。

可以根据影子的长短,知道气温的高低,从而判断出是什么季节?

四、设计实验,寻找与古人研究相符合的规律 1.设计实验

集体研讨中,明确活动方法:太阳、地球和标杆利用模型表示。

围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模拟公转过程。

确定四个观测点,供学生观察杆高影长。

利用观测记录单记录观测结果。

2.模拟观测

(1)观测北半球影长变化

请每一位同学,走进地球公转的轨道,顺着公转的方向转一圈,每到一处观测点时,要做三件事情: A.观察地球的姿态B.观察影长的变化

C.判断地球运行到这个位置时,可能是什么季节?(2)汇报交流 希望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发现影子长短的周期性变化,与古人的观测相符合,并依据地球公转的方向指出地球在四个观测点上的季节。

五、深入分析影长变化与阳光照射的关系

提问:影长的变化还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换一种观察方式,站在地球公转轨道外面来看看还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通过从整体上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的姿态,希望学生提出: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是向北倾斜,保持不变的姿态,所以在夏季,立杆的地方正对着太阳,阳光能比较直的照射在这里,阳光接近于直射。在冬季,立杆的地方倾斜地对着太阳,是斜射。因为地球向北倾斜,春季和秋季阳光照射角度差不多。

六、利用隔板来分析太阳直射、斜射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提问:太阳的直射、斜射与气温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通过隔板再来观测光照在地球北半球的情况,对比夏季和冬季,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希望学生观察比较后发现:在夏季,阳光直射,照射范围比较集中,气温高;冬季,阳光斜射,照射范围比较分散,气温低;春秋两季阳光照射范围适中,气温合适。

七、观察四季变化的过程

提问:四季只出现在这四个观测点上吗?

希望学生通过前面的研究提出影长逐渐变短的推测。

八、完善四季的认识----观测南半球的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 课件出示北半球:春风、夏至、秋风、冬至。

1.提出自己的思考

提问:我们一直在关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预测:——相反 2.模拟实验、进行观察

在南半球立杆测影,学生发现南半球四季的变化与北半球相反。

3.利用事实再次证明学生的发现

利用中国国家气象局网站上的天气预报,证实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

九、回顾总结

回顾这节课的研究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地球上的四季形成的原因。

课后反思:

感谢这一年有你散文鉴赏 篇4

岁月如梭,匆匆离去的岁月如同手中紧抓的沙子,悄无声息地流失了。转眼间20xx年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我与你共同经历过的点点滴滴逐渐变得鲜活起来。

怎么办,又是这么多题,这怎么做得完啊!走出补习班的大门,我对站在门口接我回家的爸爸抱怨道。那也得做呀,你都努力了这么久了。你再坚持坚持小考过后就轻松了,到时爸爸带你和弟弟去玩。爸爸笑着说,可我看着手中那一叠的题集实在是高兴不起来。一进家门,弟弟就跑过来,故做神秘地对我说:方楠,有个好消息,你想不想听?我正为那题集犯愁呢,他还跑来我给我添乱,有话快说,有屁快放,我可没工夫陪你玩。我不耐烦地说。态度这么差,看来你是不想知道,可别后悔哦!,爱说不说,我还得做题去呢。我满不在乎在说。好吧,我告诉你,但是你得把上个星期新买的那本书借给我。没门,我可不会把新买的书借给你这个邋遢鬼。我一口回绝了他提出的条件。你忘了今天是几号啊?一听弟弟的话,我一下子明白了过来,飞快地奔向书房,正要打开电脑,却被弟弟拦住了,今天是双号,这台电脑使用权归我。弟弟张开双手站在电脑前,死活不让我靠近电脑。好吧,好吧,我答应你的条件,现在我可以用电脑了吧?说完我急切地按下了电脑的电源开关,点开了的网页,果然十一月份征文的获奖名单出来了,我先盯着三等奖的名单看,没有我的名字,我的心跳加速,紧张地把手攥得紧紧,小心翼翼地在二等奖的名单中搜索着自己的名字,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看来这次又失败了!我低着头自言自语地说,方楠,一等奖!弟弟不紧不慢念道。我抬头一看,竟有我的名字!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拉着弟弟的.手,又蹦又跳。爸爸和妈妈也在网页看到了我得奖的信息,他们都表扬了我,然而,我的心里只有一句话:感谢你,麦格!

我永远忘不了一年前,与你结缘的那个日子,那是个晴空万里的上午,那天上最后一节课时,班主任王老师大致给我们介绍了一下的征文比赛,她想在班里挑几个写作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参加比赛,听了老师话,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参加比赛,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检验一下自己的写作水平,可是如果没有获奖,那多丢脸呐,老师肯定会对我很失望。这时,王老师开始念参加比赛的同学的名单,她念到了我的名字,接过老师写给我的网址,我的心里却是顾虑重重,如果写不好怎么办?回到家,坐在电脑前,犹豫了很久,最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打开了电脑,输入网址,就这样,你静静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包罗万象的优秀范文、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浅出的作文辅导、独具匠心的麦格社区、憨态可掬的麦小格这所有的一切,让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你,此时缠绕在内心的那种种顾虑已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我轻轻地敲打着键盘,虽然思绪是断断续续的,总要冥思苦想好一会儿,才又开始敲打起键盘来,但是我的第一篇征文在我断断续续的敲打之下还是完成了。我战战兢兢地点了一下投稿的按键后,便开始了焦急和漫长的等待,两天之后,当看到作文已发表的字样时,我内心的满足感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与你相识之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写作带给我的快乐。而麦格逐渐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忘不了,发表在上的作文被别人点赞时那种快乐与自豪的心情;忘不了,当我在写作上遇到困难时,的网页上,那些优秀的作文给我带来的灵感;忘不了,点评老师那些细心中肯的点评,这些点评给了我鼓励,使我获得了前进的动力;忘不了,收到获奖证书和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时,那种激动喜悦的心情

上一篇:年度税务局长述职述廉政报告下一篇:廉洁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