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教学反思

2024-09-27

我什么教学反思(共12篇)

我什么教学反思 篇1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是三年级的孩子第一次真正接触的科学课,我想处理好兴趣和科学课程的常规工作,既要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植物,很多孩子曾养过一些植物,所以他们能说出一些植物的名称,但是对于植物的其它知识了解的不多。在看图中的大树时,孩子们关注大树的结构较少,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可以了解树的结构,并试着去描述。

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大树时,孩子讲的东西没我想象中的多,结合PPT讲解了树瘤、小动物、藤蔓等等,也讲到了大树生活的环境以及树下的一些信息。

当我带领孩子去校园观察大树的时候,孩子显得异常兴奋。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大部分孩子能说出自己想观察到的是什么,怎么观察。但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树上的小动物,一到树前,马上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对树根、叶片等关注度不够。说明孩子对放大镜产生了兴趣,并不是很注重对真正观察的结果。这些说明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本课还反应了大部分孩子能在教师和同学的提醒下及时记录,但是记录的速度较慢,而且出现了很多不会写的字,只能写拼音,以致影响了他们观察的效率。

我什么教学反思 篇2

一、反思成功做法

每一节课, 都有成功之处, 如充满吸引力的情境创设、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运用等。将在教学活动中自己认为在某一方面、某一点做得很不错或很成功, 感受最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 供今后教学利用。

二、反思漏失之处

即使是很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也会有遗憾, 并且很多时候还会出现课前预设不到的情况。所以, 每上一节课后, 就要及时地从新知导语、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问题讨论、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深刻的反思, 同时也把课堂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课后继续探讨。日积月累, 就能为自己的教学研究积累资料, 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也会在这种研究中不断提升。

三、反思教学灵感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形: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 随着教学的展开和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而不能得到实施, 既而会有新的生成。这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时候也会因一些偶发事件, 使教师产生瞬间的灵感, 而这些“智慧的火花”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若能把机智灵活地应对与处理的方法记录下来, 便会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四、反思同行共识

在观课、议课中认真记录那些值得商榷、批驳或质疑的观点和做法。自己在对内对外上公开课时, 要虚心倾听观课教师指出的教学中的不足。如, 哪些符合学生实际, 哪些不受学生欢迎, 哪些学法指导不到位, 哪些问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以注意。教学中的闪光点, 需要继续发扬, 也需要记录下来, 作为今后发展和改进的依据。

五、反思再教设想

每上完一节课, 教师都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总结, 反思自己在这堂课教学上摸索出了哪些规律, 教学方法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有何新招,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把记录下来的这些得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同时思考在下一次教学中应当如何改进。

浅谈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 篇3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运而生,作为新生事物,它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普遍实施,它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其中,从这一研修活动中获益良多。

但是任何一种新的研修形式都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尽善尽美,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走入了误区,在认识和行动上产生偏差。本文试图找出反思存在的误区,并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指出反思应包括的内容:

误区:

一是敷衍应付。一些教师把教学反思(课后记、教学随笔等)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为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这样的 “反思”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要么词不达意,东拉西扯;要么摘抄文稿,权当“反思”。

二是隔靴搔痒。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表层化,反思不深刻,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做深层次反思。例如:“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除少数同学外,一般掌握的还可以”,“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除个别环节外,其余都实现了教学目标。”如此等等。这类“反思”不痛不痒,它是停留在发现问题、少数学生、个别环节存有缺憾这一层面上,而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未做理性化的思考。

三是写成总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别无两样,把教学反思完全写成了教学工作总结,呈现出的内容是对某一个教学阶段(一个教学单元或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肯定这一阶段的教学成绩,寻找不足。这样的“反思”的主体成分是检讨阶段性教学的得与失,是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可以说,上述形势的“反思”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它存在着诸多值得我们反思和需要纠正的问题。

那么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呢?具体来说,教学反思应该包括四个部分:

一思: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与前面的知识有怎样的联系,与后面的知识又有怎样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哪?是难在所要学的知识比较抽象,还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教学生学习初中历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笔者认为香港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香港澳门的回归;教学难点是:“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对教材有较准确地把握。

二思:已有实践经验。在对教材有准确的把握后,教者应思考自己、他人已有的实践经验,即自己在以往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是怎样组织教学活动的,有哪些成功和不足之处,需要怎样改进;别人在执教这节课时有哪些精彩之处,哪些方法可以直接借用,哪些方法需改进——从而逐步筛选出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比如:同樣是讲授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位教师模拟电视热点专题节目,直接进入课文。

(各位观众,这里是垄上电视台《回归盛典》特别节目……现在将镜头交给前方记者)“直播”回归盛况视频,现场采访看过盛况直播的心情。

教师小结过渡:香港回归了,我们因为收获而幸福,因为收获而自豪。但要知道,只有明白了饥饿时的痛苦,种植时的艰辛,我们的幸福才会更深沉,自豪才会更强烈。因此在本次节目中,我们除了见证回归盛况,还要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由于采用了倒叙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出示内容要点:

1.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

2.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该教师:

1.通过有“奖”问答环节完成内容一的学习。

2.分发自编诙谐版“邓公大战铁娘子”小剧本,通过学生互动合作,提炼信息排演剧本,探究内容二。

3.选香港为例,以MTV为媒,感史悟情。(播放MTV公元1997第二节)

赏乐提示:赏析一首经典MTV,要画、词、曲兼顾,最后要能从对具体的画、词、曲的关注中升华出抽象的情感。(侧重点分组:女生感情细腻,整体悟情。男生思维活跃,关注背景。)

教师:1)下面哪位学生能够说一说从这首MTV的画、词、曲中你感受到的最强烈的一种情感或感觉是什么?(痛苦、思念、期盼、自豪等。) 2)请男生说说所注意到的印象深刻的画面。(战争、废墟、酒会、倒计时牌、欢庆等)学生在兴趣中解决了重点问题。

三思:教学实施方案。在分析了教材,思考了自己、他人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便可撰写教学方案,在教学“香港澳门回归”时,我通过分析、思考,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案。

最后方案是实施情况。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者都应该认真反思教学方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如何,哪些地方处理得较好,哪些地方需进一步改进,教师在反思教学方案实施情况之后,还应反思这样评价,改进的理论依据,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历史知识,逐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是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理念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少提示,多让学生探索交流,即便说错了也无妨,某种程度上“错误”也是资源,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什么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画面内容,并根据图片学会使用语句:“为什么我不能……”。

2、根据已有的线索,用猜测的方法推出下一个提问的动物,感知动物与其特征、生活习性的匹配与对应。

3、通过与同伴共同制作小图书,体验结伴阅读的乐趣。

4、乐意参与表演,大胆学说角色对话。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

2、各类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动物特征

1、幼儿头戴头饰进入活动室。

师:小朋友,能告诉我你学的是什么小动物吗?这个小动物有什么本领呢?

二、阅读大书,理解文本内容

1、感知封面,了解图书题目的含义。

师:小朋友认识这个“?”符号吗?你们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吗?

2、朗读图书题目。

3、感知第一页内容,学习疑问句的朗读。

(1)了解云朵的含义,知道是谁提问。

(2)观察云朵里的画面,说说小鸟问了什么问题。

(3)学习疑问句的朗读。

4、感知第二页的内容。

(1)师:猜猜接下来谁会问问题了?它问妈妈说什么问题?

(2)朗读第二页的内容。

5、学习第三页的内容,掌握动物提问的规律。

(1)引导幼儿发现动物提问的规律。

(2)初步学习仿编“为什么我不能像小兔那样……

6、感知第四页的内容,学习仿编疑问句。

师:如果你是这些小动物的妈妈,你们会怎样回答自己的宝宝?

7、感知第五页内容,体验结局的诙谐幽默。

8、完整阅读,巩固理解全书的内容。

三、接龙游戏,创编文中的句式。

看头饰上的小动物,以接龙的形式创编文中的句式。

四、分组做书,体验阅读的兴趣。

【教学反思】

这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大书活动,通过学习认识封面上的问号,感受疑问句式的特点。在观察理解大书的过程中,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线索,用猜测的方法推出下一个提问的动物,感知动物与其特征、生活习性的匹配与对应。从而让幼儿学会使用语句“为什么我不能……”,在创编文中句式的环节,我利用了看着头饰上的饿小动物,以接龙游戏的形式来展开。最后,我让幼儿结伴制作图书,感受结伴阅读的兴趣。

我什么教学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职业,乐意说出自己的理想。

2、大胆在集体面前说出自己长大了想当什么。

3、初步懂得要实现理想就要从小努力。

活动准备

课件、椅子、自制的方向盘。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有些小动物长大后和小时候有了很大的不同,变得更独立、强壮、能干了。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小朋友,你们想过你们长大后的样子吗?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

二、信息拓展。

——教师出示课件中各种职业的图片,引导幼儿一起认识。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这些职业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请幼儿说说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为什么?引导幼儿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我长大了想当警察,保护大家的安全等。

——教师启发幼儿说说要实现这些愿望,应该怎么做?例如,想当警察,就要锻炼好身体,使自己更强壮等。

——小结:每种职业都值得人们尊敬,小朋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行动起来,从小努力,相信你们长大都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开心游戏:梦想列车。

——将凳子摆成两排,教师手握“方向盘”扮演司机开车,教师问幼儿长大后想做什么,幼儿完整说出自己的理想后就可以“上车”。

活动应变

开心游戏环节,可以请多名幼儿扮演不同行业的司机,请其他幼儿说出自己长大后想做什么,并且坐上相应的车。

活动延伸

开展“蹲蹲”游戏:几个幼儿围一圈,每个幼儿说出自己长大后想当的职业如医生、警察等,然后说到谁蹲谁就蹲,并说出下一个蹲的职业。如“医生蹲,医生蹲,医生蹲完警察蹲”。

区角活动

语言区:投放不同的职业图片,让两个幼儿轮流抽图片,说说不同职业的名称及和人们生活的关系,说对的得到卡片,说错的不能得到卡片。

环境创设

将幼儿的大头像贴在不同职业的图片上,制作成吊饰布置活动室。

家园同步

1、家长鼓励幼儿谈谈自己的理想,鼓励幼儿从小努力。

2、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幼儿到“星期八小镇”等角色扮演游戏场所玩,体验各种不同职业的工作。

随机教育

日常生活中,支持、鼓励幼儿观察不同职业工作人员的服装、工作用具、工作内容等,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教学反思

少一半的幼儿对教师的提问能积极反应,大部分幼儿比较被动,需要鼓励和再次引导。大多数幼儿能简单自我介绍,在游戏互动环节里,幼儿都能参与活动,在旦表述时语句单一,缺完整、连贯说话的表达能力。所以,有勇气在同伴面前大声说话、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述还需要在不同的领域教学中渗透能力培养,多给幼儿表达的机会。

教学反思思什么 篇6

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是思成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老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一节课结束后要对本课的教学效果作一个自我评价,比如分析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几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同时,还要坚持“阶段思效”,即对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二是思所得。一节课过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老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可作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三是思所失。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教学工作的不足,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我什么教学反思 篇7

在书中, 吴非老师对一些教育现象, 特别是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现象”的阐述, 引人深思, 耐人寻味。说他是“宁鸣而生, 不默而死”的代言人, 一点也不夸张。正是像他一样的那些来自心底的, 对教育、对新课改的先见与呐喊, 我们的教育才得以继续前行。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新课改, 才有了前进的理由。

一、前方是什么?

吴非老师问过几位前辈, 当时为什么选择做教师, 他们说, 是一部前苏联的电影《乡村教师》影响了他们, 他们也幻想在那遥远的、荒凉的、贫穷的村里, 能像瓦尔瓦拉那样, 亲切地对着讲台下的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说, “孩子们, 现在开始上课, 我叫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正是那天使般圣洁的声音不断地在耳际回响, 才使他们也成为了天使中的一员。

记得小时候的自己, 对老师非常崇拜, 于是当一名老师成了自己的愿望。其实每个为人师者在成为教师之前, 都曾怀揣着美好的梦想走上三尺讲台。然而在现实中, 在很多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琐碎中, 有些老师浑浑噩噩, 人云亦云, 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吴非老师说, “我周围的‘知识分子’怎么就那么满足于有人告知的知识和思想, 他们没有任何排异功能, 就像按照标准生产出的部件, 别人为他灌输意识, 就真的好像可以随意拼接组装一样。”而有的老师却保持自己的对教育的思考, 在反思中做一位“有信仰, 站直了的人”。正如吴非老师, 他一直在思考教育, 思考教育中的种种现象, 并用自己敏锐而犀利的笔锋, 引领我们思考什么是教育, 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的著作《不跪着教书》《中国人的人生观》以及《前方是什么》都是这种教育思想的体现。我相信在吴非老师的带领下, 会有更多的有思想的老师朝前走去, 直到走出光明!

二、第一滴污垢

吴非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阳阳是一年级的学生, 在上午的语文课上, 老师发了一张试卷, 上面有一些习题, 学生们做完后, 老师讲完, 也就下课了。下课后, 邻班的语文老师对在窗口附近的阳阳, 拿过试卷看了看, 并表扬了阳阳几句。然而下午第一节课上, 语文老师严肃地批评阳阳“随随便便”, 然后又压低声音对大家说, “以后我们班发的试卷, 不能给其他班的老师看, 记住了吗?”

像阳阳这样初入校门的孩子, 他们的内心是空白的, 是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引导着他们, 所以老师就是他们心中圣洁的神, 老师的话语就是“圣旨”。可作为老师的我们, 能无愧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吗?对优生的偏爱, 对“差生”的冷眼与热讽, 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无心的话, 都有可能在伤害着孩子。我们为人师者的历程中, 在学生心灵上滴上了多少污垢呢?不论是无意的, 还是有意的, 它对学生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那么做一个有心的老师吧, 尽自己所能, 不给学生在心灵上增添污垢, 而是净化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干净、纯洁地成长。

三、教育, 没有小事

“如果学生忘记交作业, 至多批评一句就算了, 千万不要让他跑回家去拿;上课时有孩子可能会神色不安, 也许是内急, 你可以悄悄走到他的面前, 问他是不是想上洗手间———要知道, 一个胆小的孩子会憋出病来;学生上课迟到, 不要过多责备, 他可能已经很难堪了, 你再追究他也妨碍了班上其他同学听课;如果学生病假后来上课, 尽可能不要让他补作业, 学生病后也许比较虚弱, 等他痊愈了再说。”

我们每个为人师者反思一下, 我们按照吴非老师说的去做了吗?就拿课间学生10分钟来说吧, 有多少老师打着“为了学生”的旗号, 拖堂, 再拖堂, 直至拖到下一节课快上的时候。这时的无奈的孩子们, 其中大胆的, 为了解决内急, 以出百米赛跑的速度, 向厕所飞奔;而更多的胆小的同学则是忍着内急, 直到第二节课下。这事虽然看起来小, 但长期以来, 孩子的身体能不出问题吗?还有的老师一旦看到学生的作业字迹潦草, 就板着脸孔, 恶狠狠地让学生重做。其实或许是各科布置的作业太多, 学生一直做到很晚, 他太疲惫了, 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此种种, 真是太多了。老师, 我们真正呵护学生的心灵了吗?我们运用教育机智了吗?那么从现在开始, 努力走进孩子, 从身体, 到心灵, 去了解他们, 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 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一切真正为了孩子, 而不是把孩子当作填充知识的机器。

四、反思, 才有发展

作为教师, 经常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误, 是提高教师专业修养的有效途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当反思, 反思自己在育人方面、在教学方面的点点滴滴:我的哪些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我的哪些做法是必须改进的?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出彩?

有的老师在教学上很善于反思, 比如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这些都是很好的反思习惯。只有这样时时反思, 处处反思, 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 比如写教学随笔、写班级博客等, 都是经验的积累、结晶并积淀的过程。如果这样一直坚持, 并把自己的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他一定在不断地成长。

在育人方面, 更值得自己多反思。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个性迥异的不同的个体, 这种方法对这个学生适用, 而对那个学生不一定适合。特别在处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时, 老师更要慎重, 千万不要“扼杀”了那颗上进的心。

五、课改需要爱读书的教师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多年, 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山东, 从2008年至今, 一直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改, 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作息时间规范了, 教材规范了, 课时规范了, 很多教学上的内容从形式到实践都在规范着。那么在新课改的大好环境下, 教师显然不能再靠“题海战”, 不能再靠时间, 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那只有提升自己的素质,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吴非老师提出:“课改的‘本钱’在哪里?在于教师的观念和专业水平。”而教师观念乃至专业水平的提高, 只有通过学习,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 而实践也证明, 只有那些善于读书的老师, 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才能成长得更快。

朱永新教授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就是他的读书史。”是啊, “有一支爱读书并有独立思考意识的教师队伍, 是学校不可多得的财富”。但在工作之中, 有的老师觉得缺少读书的时间, 缺少读书的环境, 甚至缺少读书的需求。其实, 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借口, 我们的学校都有图书室、阅览室, 有那么多的图书资源等待我们去阅读、去分享, 为何不从现在行动起来呢?做老师, 工作是忙一些, 累一些, 但我们可以利用零碎时间, 见缝插针地读书, 比如备课之余, 比如睡前。

读书时中, 我慢慢从开始喜欢, 到现在的喜欢, 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当读了一些书后, 还会有写的冲动, 只有当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笔端流淌出来, 才会感到由衷的快乐。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教学反思 篇8

【案例1】

教学准备:学生桌上已整齐地排放好实验仪器和物品,还有一张探究实验报告单,报告单上写明:你的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把学生分成12小组,按座位前后共四人构成一个学习小组。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入课题:“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与生活体验教师指出:是地球的吸引使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重力)并提出问题:(1)重力的三要素特点?(2)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马上组织学生探究。

2.分组合作

教师安排分成的12小组探究问题:部分表格如下:

器材:一只弹簧秤4只质量均为50克的钩码一个重垂线直尺

过程:用所给的器材研究重力的方向、作用点;

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有关数据填入下表内

结论:

3.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教师分配任务后,学生们迅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热烈讨论,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其中也参与学生的讨论。约过了25分钟后,学生实验基本完成,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报告单,交流了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

课后感悟:这节课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活跃起来了,但不持久。许多学生更多的是按照表格要求来做,完成后添上数据,讨论一番,而教师整个过程似乎没有什么生成性的东西,然后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有的学生甚至在一旁看着…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有动态生成、差异互补、协同发展的目标?下午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实录如下:

【案例2】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将实验用的所有仪器和物品放入放在桌角上。学生分成12个学习小组,每小组4人。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天体运动介绍突出吸引的普遍存在,接着播发一段牛顿探索苹果落地的故事,自然引入课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地球的吸引(当然还有提出是苹果熟了),教师顺势提出重力的概念。

过程中(教师从箱子中拿出一个大的苹果,指着苹果对学生展示)

师:如果这只苹果挂在树上马上要掉落下来,你要得到,该怎么办?(不爬树,不借助其它工具)

生:在苹果的最下方接住,(也有说跳起来抓)

师:什么理由?

生:苹果只可能垂直向下掉落,

生:苹果竖直下落的,不信我拿笔做示范

(学生拿高,掉落下来,正好在学生下方张开的手上)

师:哦,看来苹果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而李芳同学正是因为知道这个道理解决了这个问题,不错!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

(学生纷纷举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定时候,教师把话题转到下一个问题)

师:你想知道老师手上这只苹果的质量是多少,该怎么办?

生:天平称量就知道了,先称量空杯,然后再放苹果。

生:要是能用弹簧称就好了

生:不行,弹簧是测量力的工具,而质量只能用天平。

师:对啊,那好现在给每组分发一个小苹果,根据你们的仪器完成测试

(大约3分钟,大部分组都用天平测量出来,学生举手示意)

师:同学们,请你们用弹簧称称量你们手上小苹果的质量?不对,老师又和大家一样犯错误了,是小苹果的重力?有发现了什么?

(提高同学们对重力与质量的区分)

(大部分学生30秒左右就称量出来了)

生:苹果重1.2牛,质量却只有约0.12千克,大小上重力比质量大很多。

生:我们这一组也和三组一样,重力大小比质量大小大,而且好象大十倍。

师:是不是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固定的关系,说不定就象军军说的,测量重力大小就知道了物体质量的大小?

(学生异常兴奋,教师马上吩咐学生根据实验器材,按表格做实验。)

部分表格如下:

器材:一只弹簧秤4只质量均为50克的钩码一个重垂线直尺

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有关数据填入下表内。

结论:

教师分配任务后,学生们迅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热烈讨论,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其中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实验基本完成,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报告单,交流了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

学生探究出了物体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反思: 如果初中科学知识定律作为解题的工具或者理想化的认知规律,本身对现实生活的中学生看来没有多大意义,学生觉得比较枯燥。聚焦初中科学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科学课本上彩图遍布,学生却还是漠然相对,因为伴随初中科学出现的彩图只是简单的“对号入座”。但是,当所有的插图都齐刷刷地进行着这简单的“二步曲”时,在学生眼里它已不再有亮丽的色彩,仅仅是一个个传播初中科学规律的工具,其中理趣大于情趣,因此需要提升情趣,动态去引导他们探究、合作。他们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方面都是积极的,他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真正自主的,达到合作、生成与情景的和谐。

系统规划,环环相扣。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资料等教学方法经常亮相,虽然也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初中科学的多个概念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往往是没有联系的,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觉得无趣。如果系统规划,以创编的方式,为整个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一个大的情境,教学中前后情节相连,像电视连续剧一样以课时为单位分集推出,环环相扣,初中科学教学内容顺势而下。学生时而处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时而又跳出情境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时初中科学教学就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情节的展开,科学概念的逐一出现,科学的知识规律得以合理的体现。

《爱什么颜色》教学反思 篇9

《爱什么颜色》是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一首小诗。诗歌语言简练,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课前,我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让学生在预习诗歌时交流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教学诗歌时,我重点带领学生赏析第一小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相象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等方式,孩子们明白了“我的梦”,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在学完第一小节后我引导学生回顾小结刚才学习的方法,然后让他们运用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小节。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在多种形式的读中理解了“我的心”,知道了“我的理想”。同时也在朗读中无痕地记忆了诗歌。

在学完诗歌后,我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交流自己喜爱的颜色及原因。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颜色的理解只停在表层意思上,联想不到颜色的象征意义,只能说出什么是什么颜色的,不能进行深层描写。要想突破这一难点,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了,于是我迅速调整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说:“当我看到“火红”这个词,脑海中马上会浮现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或热情如火的场面。你们是不是也跟老师一样,也有这种感觉呢?”话音一落,学生纷纷举手,果然,我这一示范,调动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有的学生说想起了过年时家家贴春联、挂红灯笼、发红包等热闹的情景。有的说想起了新娘子的红裙子等。我见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便又在黑板上写了“洁白”一词,有了前一次的基础,学生无需多大的点拔,便联想起了白衣天使、洁白的婚纱、心地善良的同学等,甚至有一个学生还联想起了“白色污染”,看来只要启发得当,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便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后来又引导学生就“金黄、粉红、黑色” 等几种颜色充分联想,学生的发言充满童趣和想象力。最后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去“写”,并指导他们选择有意义的、鲜活的事物去描绘。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便诞生了。

第二周教学反思 ——《你一定会听见的》

姚银香

导语是一堂课的引入部分,也能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节新课中,我是这样引入的:

孩子们,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视觉对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朗朗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的伤感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的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如此感人的话语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从中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字教学环节中,以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为主,把生字和读课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生字教学更有意义。

学习课文时,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非常感兴趣,我在课上运用不同形式让学生通读了几遍课文,每一次读,同学们都充满着热情,他们对课文中所描述的声音感到好奇,也感到新鲜,本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课文,因为世界上的声音有的是我们能听见的,有的是听不见的,也许正是那些听不见的声音才更有趣,我们想象出了许多声音,使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观察世界的兴趣,来体会生活的美好。

第三周教学反思

-----《语言二则》

姚银香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

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我通过让学生借助图画自读课文来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然后再让学生演一演,通过表演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成语故事。并揭示寓意。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 较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于寓意的理解也比较透。

第四周教学反思

姚银香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一学习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读”语文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我所执教的《国徽》这篇课文,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而我这节课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危险导,以多种方法地读(自由读、接读、配乐朗读)为主要凭借,从而引导学生把对祖国的爱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尽量发挥创造潜能,学生动脑、动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意义建构过程,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收获,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感受成就与成功。语文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比如,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做才能为国徽添光彩,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生活中的语文,使学生觉得语文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语文学语文的热情。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在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注意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但是评价还不够及时、到位,还欠缺启发性,在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五周教学反思

姚银香

今天教学了《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一课,这是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文章叙述了一个十一岁的热那亚少年,在一艘从西班牙开往意大利热那亚的轮船上,用自己大义凛然的行为,维护自己祖国尊严的感人故事。情节曲折,故事生动,要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孩子非常需要钱但却又把钱扔掉的原因,从而懂得应时时刻刻把祖国的尊严放在第一位,培养孩子从小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时,为了避免老师生硬枯燥乏味的“唱主角”,我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抓住“意大利少年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这个问题,让生回到文本中,与文本对话,在初步对话完之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再集中反馈,但是由于学生读课文太少了,不熟悉文本,始终找不着点。经过仔细琢磨,我觉得在原来的基础上,应该提醒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衣衫褴褛”“大义凛然”“扔”“砸”等词语,并在文中画出意大利少年捡钱和扔钱的句子,同学生走入文本,体味其中的感情,应该让感情得以升华,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方面的充分对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回归到文本中,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让学生在

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文章的教学重、难点。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质疑。

2、将读准字音、读懂词句、体验语言的画面、体验美好的情

感有机融合在

一起,让学生经历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较好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把握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把文路、教路、学路有效

地融合在相得益彰的点上。

4、要发挥引导作用。刚进入中段的孩子不像五、六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阅

读能力,因此随时指导、指点、引导、帮助他们,交给他们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前有明确的活动建议,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扎实有效。

第六周教学反思

-----《葡萄沟》

姚银香

葡萄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水果之一,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吃。我抓住孩子这一特性,首先问:“你们喜欢吃葡萄吗?”得到孩子的肯定后。我接着又问:“那葡萄的味道是怎样的呢?”孩子们说得津津有味,都快要流口水了,于是我切入课文:“你们知道我国哪里的葡萄最多最好吃吗?”由此引出课题《葡萄沟》。又利用孩子喜爱葡萄的兴趣,让学生赶紧去读读课文,看看葡萄沟的葡萄长得到底有多好?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后,我重点抓第二段来理解课文,如:“茂密”、“凉棚”这些词说明了葡萄的枝叶很茂盛,长得很好;“一个个”、“一大串一大串”写出了葡萄的多;“五光十色”写出了葡萄颜色多,好看。再加上出示一大串一大串,各种颜色的葡萄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了葡萄沟的葡萄长得

又多又好。

在这堂课上我利用学生对葡萄的喜爱,激起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很快走进文本,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习去发现。就因为有兴趣,所以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课文,以致对课文的朗读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到最后不禁赞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第七周教学反思

-------《小镇的早晨》

姚银香

《小镇的早晨》一课,以散文的体裁,清丽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和紧张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较为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立足于这一精神,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作了一些尝试,力图体现开放的、创造的、个性的课堂教学特色。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最喜欢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语言,尝试品味、学会欣赏,说出自己有所发现的话。从学生的发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要多得多”。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说创造的话。学语言,用语言,不但激活了学生思维,展示了学生个性,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层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获得了具体体现。

二、自主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深地感悟到:教育教学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各尽其才,各显风采。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听、读、想、议、说、演,学生在环环相扣的学习环节中时而群情激昂,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合作交流,时而有说有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起来,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第八周教学反思

-------《世界儿童和平条约》

姚银香

本文是一首诗歌,感情强烈,主要通过朗读体会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感受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实例,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激发情感共鸣,升华中心。

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的了解仅限于各种媒体,并未经历痛苦,对和平的渴望并不强烈。在教学前,我组织学生阅读报纸、书刊、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危险随时存在,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从而促使学生为了和平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篇课文看似一篇简单的儿歌,但细细读过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抽象词语和深刻含义的条约。怎么教?抓住“读书”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延伸到整个世界,调查、研究,然后回到课堂,再来体会理解这个条约,相信这个办法能行。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上,从预习反馈开始,然后展开整个文章。由于文章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果悉数研究,学生水平达不到,时间也不够,因此我根据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集中探讨一至两项内容,再体会朗读,其他内容作为非重点,达到“读之初体验”就可以。最后,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要求和平的愿望,对全世界发出呼唤。因此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节课重视了课前准备,使学生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对“战争”和“和平”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课文的外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准备对学好本课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新课程也赋予了老师和孩子们开放的课堂。课堂上,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学生的交流发言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他们的思路开阔,见多识广,敢想敢说,乐于合作。本节课以“默读——交流——朗读”为主线,以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为中心展开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学生都能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谈出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学生知识的广泛性、思维的开放性,与以往学生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从他们朴素稚嫩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应该说这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九周教学反思

姚银香

《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既然是精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抓住重点。我们都知道三年级是由以识字为重点向阅读、写作为重点过渡的年级。因此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上,首先抓住“词、句、段”、“重点段”、“朗读能力”这几个主要方面,上课时就能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学有所得。因此在课前设计时,我是这样去设计的,课后我感觉效果不错。

1、以句带词,以句带段,词句结合,句段结合。文章是一个各部分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我想“词、句、段”的教学也不应各自孤立。而应该抓住他们在文章中的相互联系,以句带词,以句带段,词句结合,句段结合。比如,第1自然段共6句话,写翠鸟的小爪,羽毛鲜艳的颜色和他们的眼睛、嘴,共三层。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层理解。特别是写它颜色特别鲜艳的四句话,先让学生,逐句弄懂这些句子中的颜色是什么样的,懂得头巾、外衣、衬衫是打比方,应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句带词,理解句意: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是概括地写翠鸟颜色鲜艳,后三句分别说它具体的事什么样的,怎样鲜艳,明白句与句是怎样连在一起的,按什么顺序连在一起的:最后朗读知道这一段是从写爪到身、到写眼眼睛,以句带段,理解段意。

2、另外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消化理解阶段,还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上下功夫。比如课文中写翠鸟的写外形的部分,是从爪到头来叙述的。在指导朗读、熟读的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改变书上的顺序,从头到爪叙述翠鸟的外形,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样,通过初读、精读、熟读的过程,达到读懂、读熟的要求,达到理解语言、吸收语言、消化应用所学语言的目的,为今后学生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十周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

姚银香

在这一节课中,我在课堂中我先进行了导入,再把课题解了。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所以学生能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更羸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我在解决了字词后,让学生先把课文读好,能够读得比较正确比较流利。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出示了自学提示一和二。

1、认真读课文,把预习时画出的本课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直到读准为止。

2、用加一加,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写一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并把它们记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听写生字新词,交让同桌互相学习互相检查,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并记住。这样学生对生字词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了。

然后就让学生同桌换着检查课文是不是读得很好了,然后让学生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读得非常投入,而且通过检查来看学生读得相当有感情。

最后就出示一个大的问题,也就是能够让学生很好的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含的问题,“更羸为什么会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学生已经知道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先让学生把课文的最后一段读好,再和学生一起分析更羸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这样一来学生对本文的重难点就很容易的掌握了。然后做与本课有关的练习题。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篇10

凝视自己以前的课堂,想到每次学生接触一个新的知识,学生都有一些彷徨和吃力。解读课标后,才发现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是要循序渐进的。这也是实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式。

本着这样的理念,上完课后我反思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课堂首先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三只小蚂蚁爬行的轨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看到二号小蚂蚁爬行了一周,也理解了“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通过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又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找一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直观感知周长的意义,再通过描一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最后通过练一练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以上活动,我发现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比较深刻,所以好多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这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使他们进入积极的观察、思考活动中。

在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时,由于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比较到位,因而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学生对一般的图形周长计算方法迎刃而解。

见证课堂之后,也留下了一些遗憾:设计的活动内容较多,在练习题中测量和计算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时,应充分利用实物投影,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去做。再让学生小组之间讨论交流第二和第三个图形。再还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保护学生敢想、敢说心理。

我深刻感受到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才能真正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

反思使我走出了教学低谷 篇11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企业学校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春来秋往,送走了一批批的毕业生,又迎来了一级级的情形各异的新生。就在这从初一到毕业的轮回中,我一干就是十五个春秋。

初踏上讲台,或许是由于对职业的新鲜感,或许是自己正规的大学英语专业学习经历,第一个轮回的教学是成功甚至是骄人的学生,在各种考评中名列前茅,一直到圆满升入高中。但是在取得良好的成绩后,我没有做深层次的分析,没有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称赞中变得飘飘然,认为自己在业务上已是一流高手了,变得骄横专断,对学生也不够耐心了,对各教学环节也不够重视了。结果可想而知,第二、第三个循环的教学效果就每况愈下了。尤其是第三个循环中,企业学校越来越不正规,尖子学生转走很多。面对中、下游学生的我,教学工作到了一个低谷。在课堂上讲的天花乱缀,可往往是曲高和寡,师累生烦,而自己却一味地把失败原因归结到学生的“笨”上,没有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所授知识的难度、进度,教学限入了一个难堪的僵局。

无独有偶,我身边有位同事,专业知识不是很好,一开始教学工作并不突出,可凭着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热心、耐心,虽然也面临着学生流失的局面,但经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过程流畅,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最后异军突起,得心应手,与我的尴尬处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深深地刺痛了我,痛定思痛,痛则思变。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培训中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总结了以前教学中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势,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一、转变角色:把以前以教师为中心,改为以学生为发展为本;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由“知识的搬运工”转换为“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由只重知识的输出者转换为教学、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二、充分备课:不仅注意精备教材内容,更注意了备学生,备教法、备习题、备作业、备辅导。根据学生的实际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进度、难度。并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兴趣盎然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成了演员,成了课堂主人,而自己则成了导演,改变过去那种多讲少练或只讲不练的一言堂。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英语的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智力问题才学不好的,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太懒散,在能学好的时候不学,而到了想学的时候又跟不上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学习的目标、任务明确化、常规化。如在我原来的班里有些自制力差的同学,忘记做作业是经常性的,有时连课本都忘了带,于是我给他们布置了“三个一”的常规性作业:复习、杂记一面纸,预习新课一页书,读记单词一刻钟。并通过持之以恒的检查,做到日日清,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养成了自觉按时学习的好习惯。

四、改进批评方式:在过去,一有作业交不齐、课堂提问答不上来或学生听写写不出等情况,我便在课堂上大发脾气,把英语课弄成了政治思想课。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更加厌学,教师也厌教,形成了恶性循环。现在我对有问题的学生课后个别交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多鼓励,少批评,做到关爱与批评相结合,我发现和风细雨的感化比狂风暴雨的批评更有效。

五、定期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而且不同的学生出现反复的周期也不一样,出现这种现象千万别丧气,不能认为他们已经是朽木不可雕,要摸准其周期规律,定期给予提示,让学生感到教师时时在关注自己,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六、分层施教:首先承认学生有智力的差别,不可能一刀切,而现在的班级教学与此形成了一定的矛盾。我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中上游学生的学习,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不够,结果使差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差。而现在我把学生分成了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在进行统一授课后提出不同的要求,A层学生完成教材内容后,注重能力的提高与培养,在口语、听力、课外阅读、编英语校本剧等方面布置任务;B层以学好教材规定内容、完成跟踪习题为主;C层要求掌握基本句型、基础词汇,完成常规性作业为主。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力所能及的任务,都尝到了完成任务后的成功喜悦,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反思后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我的精神世界,我惊奇地发现他们身上的变化,有的在课间用英语会话,有的在小卡片上记单词,有的竟然在模仿我讲课的神态……现在我明白了什么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明白了我所从事的不仅是教书匠的工作,更是感化人、培养人的事业,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从初一到毕业又一个轮回结束了,看到又一批学生圆满走出了校园,我痛快地长出一口气,我又找回了我自己。

总之,反思使我走出了教学低谷,摆脱了职业倦怠,找回了教学的乐趣。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还存在跟我有着同样经历的老师,但愿自己以上不成熟的反思和建议会给他们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我什么教学反思 篇12

一、写下成功的收获

一堂成功的课是老师创造性的结晶, 它能从不同角度把握教材, 以最适合于学生的方法和表现形式组织教学, 使各环节达到了较完美的统一。老师可把备课时独到的见解、采用的方法, 形象的设计、巧妙的导课、知识的衔接和迁移等记录下来。还可将教学过程中达到的预设的教学目标、引起教学共鸣的做法;教学过程中临时改变的合理的做法;一些教学思想的渗透与应用;对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 都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 从达到更完美的境界。这样下去一定会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在教《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时, 为了讲明文章的主旨, 我根据前文的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以决定战争的因素写起, 那么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去打仗吗?通过讨论, 学生既把握了文章的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又掌握了文章的主旨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这样设问, 比直接问“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效果要好得多。

二、写下失误的教训

哪怕最成功的课堂, 教学中也不免会出现失误与败笔之处, 尽管老师在备课时力求完美, 但不同学生, 决定了老师很难真正全面地把握每一堂课, 如内容安排不当, 重点难点突出不够, 教学方法不合学生口味, 知识点把握不全等。这样, 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如《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段中, 作者为了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开始就把它和北平对比。有个句子很显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第三段写雪后山景, 有一句“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当我念到此处, 有个学生立即就问:“济南没有风声, 怎么又写被风儿吹动呢?是不是矛盾。这个小知识点在备课时我没有注意到, 这不能说是个失误, 虽然上课时我通过分析“好像”这个词解决了问题。但类似的失误应该写下并寻找原因, 并对其作必要的反思、研究和分析, 使它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当吸取的教训, 从而更好地改进今后的教学。

三、写下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学生总会有一些“创新的思维灵感”在闪耀,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的问题。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养分材料。况且, 语文教学的内涵很丰富, 外延更广泛。学生对接触、接受的内容有深刻的体会, 切身的感受。往往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问题。这时教师应积极予以肯定并虚心接受。这既鼓励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我在教完《两小儿辨日》后, 找了篇课外文言短文《日喻》让学生理解。在疏通了大意之后, 我要学生用成语来概括文章内容。参考答案为“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牛头不对马嘴”, 可有的学生还提出了“盲人摸象”“百闻不如一见”“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的见解, 极好地丰富了对文章的理解。

四、写下教学的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的不断开展与深入, 随着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思维发展的融合,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灵感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 如果不及时捕捉, 就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比如我在讲《社戏》时, 分析过程中, 有学生问, 我们这些白篷的船为什么不愿与乌篷的船在一起?这个细节, 我在备课并未顾及, 如果想当然地解释, 势必给学生造成误解, 甚至误人子弟, 为了化解教师的尴尬, 我充分发挥了我的机智, 把问题抛回了学生:这个同学的提问很好很细, 很善于思考, 同学们能不能在文中帮这位同学找到答案啊。这一问不仅表扬了学生, 还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有学生马上就在后面的文字中找到了答案。

五、写备课再设计

教完一堂课后, 应对所教内容进行全面地回顾和总结, 静心想想, 这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没有创新;知识点上有没有遗漏;组织教学方面有没有欠缺;解题的方法有没有突破;启发诱导是不是得当;练习是不是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与失, 并进行必要的分类与取舍, 依据自身的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修订教案, 挖掘最有价值的内容, 分析整理, 找出备课与教学的实际差距, 思考一下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怎么做, 写出“再教设计”, 减少失误。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 写教学反思, 要迅速及时, 要执著坚持, 有话长说, 无话短谈, 以写促思, 以思促教, 教学反思看似多余, 只要经常写, 善于发现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 善于总结, 定能丰富教案内容, 完善备课环节, 为教学成长助力。

上一篇:讲党员课活动总结下一篇:老人去世答谢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