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2024-07-08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1

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硬币、小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期中考试刚刚过去,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们班的某某进步很大,老师现在向他表示祝贺。(与某某击掌)

师: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和某某击掌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手大。

师:这“手大”,指的是手的什么大呢?

生:手的面积大。

师:哦,是面积大,(板书:面积)那到底什么是面积呢?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击掌,比较手的大小这一环节的设计,来引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实例,理解含义

师:大家先来看看老师的手,它的表面到底有多大?你能确切地说一下吗?

(生先观察,然后独立回答)

师:我认为你们说得都不太准确,我有一个好办法(投影展示手印)。这就是老师手表面的大小。谁还想看看自己的手的表面有多大?

生:(李晓明)印手印。(实物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只手的表面,你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手的表面大,李晓明手的表面小。

师:(自言自语)看来手的表面有大有小啊!同学们再看,老师手的表面与黑板表面比,谁大谁小?

师: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物体,请你摸摸它们的表面,比比谁大谁小,摸完后互相说一说可以吗?

(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摸得非常认真,一定比出它们的大小了吧?请坐好,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去摸周围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B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对!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你能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请同学们任选一个物体的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画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此项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在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把物体的一个表面画下来,这样就由“面”过渡到了“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师:看来大家都完成了,请坐好。这些是同学们的作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你说说你用什么方法,选的是什么物体的哪个面。

生汇报。

师:我们看这几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图形有大有小。

师: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

师:你们能完整地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并且有大有小。

师:对!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并且有大有小。(板书:封闭图形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学到这里,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了吗?

指名说一说。

师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探究方法,比较大小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面积的含义,看!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投影展示)哪个面积大呢?

生1:长方形纸片大。

生2:正方形纸片大。

生3:……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能不能同桌合作,想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师:我们可以利用学具想想办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各组代表到前面演示、介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剪拼、摆图形、画格子……)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彼此借鉴,取长补短。

小结:这些方法都可以比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但要注意,在使用摆图形、画格子的方法时,所用图形和格子的大小一定要一致。

四、课题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2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内容,主要通过直观感受,在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上抽象出面积的意义,并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活动中加强概念的理解,蕴含测量面积的思想方法。本节课可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聚光灯、放大镜、图形编辑、手写识别等辅助教学工具,设计出层次清晰、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借助电子白板,直观展示,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数学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唤醒、重组、迁移中实现对新知的内化。对于面积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学习面积的概念时,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富有趣味和意义的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适时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电子白板技术的恰当使用就可以使以上思路实施起来事半功倍。在教学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交流活动。

师(出示图1):这里有两个手掌印,猜猜哪个是老师的手掌印?哪个是你们的手掌印?

师:为什么这样觉得呢?

生:老师的手大,学生的手小。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什么呢?

师:这里的大小是指手掌面的大小(将图1掌印色彩填充为图2),摸摸看,你们的手掌面有多大?

以上环节,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的“画图”演示功能,现场师生动手描绘手掌印,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与数学上的大小有什么不一样?”再运用色彩“填充”或“涂色”功能形象展示“手掌面是什么?”,由此引入面的相关知识。接着教师布置“请从周围的物体中找到它的面并用手摸一摸”,回归寻找生活中的面积。然后教师从“资源库”中拉出学生找的实物图片并进行演示。最后,小结“像刚刚找出的这些都是物体的面,这些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二、利用电子白板,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观察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给予其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电子白板的相关功能的运用,可以使数学活动指向性更加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为了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我们可以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

活动一:直观观察比大小

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用观察法进行比较,出示图3,运用白板“聚光灯”功能变换为图4,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水池与图书馆的面积,哪个比较大?”“聚光灯”功能的使用,从繁杂的情境图片中,忽略次要,凸显主要的信息,可以令学生的注意力及观察目标更加明确,切实提高师生互动效率。

活动二:演示操作比大小

对于面积相近的图形,直接观察比大小有时并不能分辨,要重视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围绕图3的情境,追问“办公楼和生活区的面积又是哪个比较大呢?”(运用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中拖出办公楼和生活区的图片,如图5)。组织讨论“无法一眼看出哪个比较大,那怎么办?”达成“可以用重叠比一比”的一致意见后,教师拖动图片使两张图片重叠,如图6(拖动图片,根据具体操作灵活设置叠放次序为“移到顶部”或“移到底部”)。

本层次活动较好结合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在稳定的情境下,变式引出第二层次探讨:无法通过观察比较,演示重叠可以清晰比较大小。白板的演示操作,不仅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两图孰大孰小,也使课堂教学节奏更加紧凑,活动组织更为流畅。

活动三:动手操作比大小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建立、思想方法的感悟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经历逐步理解、掌握和内化,不断积累与深化的过程[1]。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使其获得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在完成以上两层次的活动之后,我们进一步挖掘图3的情境价值,设计动手操作比大小的活动。教师仍应用电子白板的“图形编辑”工具,从图3情景图中拖出教学楼与草坪两张图片(如图7),讨论“又是两个长方形的比较,你们准备用什么办法比较呢?”“观察法,无法帮助准确判断;重叠法,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那该怎么比较呢?”交流讨论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甚至还可以用贴一贴、比一比的方法,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如图8)。

任何教学手段或技术运用,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贵在运用得当。以上环节,由电子白板营造探究氛围,引发借助实物动手操作,如此就较好地将直观观察与实物操作的价值融为一体,避免过度强调信息技术手段,以视觉直观替代动手实践的弊端。

三、善用电子白板,引发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认识面积》一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等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授课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工具,将事先画好的两个长方形遮挡,仅露出其中一边(如图9),设问“下面是两个长方形分别露出了这样的一条边,你能看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吗?”“不能呀?!老师再给大家露一条,现在呢(拉幕,变为图10)”。进一步启发想象“想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呢?谁来比划一下。”,“大家一起动手比划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瞧(拉幕,呈现图11),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时,要预防过度强调直观性,而忽视创设时机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以上环节的电子白板“幕布”工具的使用,比起实物展示的可操作性更强。同时,拉幕时,恰当把握露出边的时机和数量能有效引发学生动脑想象、推理,并帮助正确做出判断,较好地突出了学科性,也体现了电子白板技术的交互性。

四、巧用电子白板,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学科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坚持螺旋上升原则,对于“螺旋上升”课程,应该设计出螺旋式的教学安排。[2]在初步理解概念,经过一定的比较面积大小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练习,设置悬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如利用“幕布”工具,将两个图形隐藏于笑脸后面,启发“两个笑脸后面躲藏着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老师给大家一个提示:它们分别可以分成64格和17格(利用“手写识别”功能写上提示,如图12)。现在能知道了吗?”学生比较并说明理由之后,揭开笑脸露出隐藏的图形(图13),“是这样吗?为什么无法比较?那该怎么办?”根据学生建议,利用白板的图形“拖动”功能将图形移入方格图中(图14),“现在可以比较了吗?为什么?”最后小结“是呀,用数格子比较面积时统一格子的大小很重要。”

本练习不仅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分成的格子数越多面积就越大,还要注意统一标准,而且还为下一课时《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埋下伏笔。如此,巧用电子白板技术能够有效创设具有思维张力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总之,电子白板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有趣生动,且信息量大,便于操作。但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必须从数学学科的需求角度出发,要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直观教具的科学扬弃的基础上有效使用[3]。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白板与计算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本文结合课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使用电子白板,丰富表象积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及拓展思维深度。

关键词:电子白板,小学数学,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林锦城,陈著.例谈“螺旋式上升”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4,(02):9-10.

[2]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05):66-72.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3

1、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获得新知学习的过程;

2、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一、复习面积单位中引入如何测量面积。让学生对面积的测量有一个动手试验的机会,体验面积是如何测量的,从中体验到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去摆,再一个一个数,在现实生活中不方便,也不灵活,进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比如知道长或宽等,能否利用一个什么计算公式,就能知道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学生从测量长方形卡片面积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想法中,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猜想,再想办法验证。

二、动手操作中验证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观察、归纳、验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让其知其所以然。

三、精心设计练习,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设计在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熟悉、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考虑到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复杂,所以我在设计练习时,层次难度逐渐上升,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作为年轻教师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经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不为所动,不能走到预设的路子上,不免心急,于是导致有些时候还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对学生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4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有效经验。

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四、教学流程

(一)新知引入(7分钟)

教师:“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自己的数学书和练习册的封面谁大谁小?” 学生拿数学书和练习册实物进行比较。教师:“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的面谁大谁小?” 学生用硬币实物比较。出示图片。

教师:“两片树叶的面谁大谁小?”

学生根据课件中物体表面的形状来判断,产生不同意见。

教师:“看来大家光凭观察,已经不能准确判断出这两片树叶的面的大小了,那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首先来认识下什么是面积吧。”

教师:“请你用铅笔把一元硬币请到你的纸上。” 学生将硬币轮廓描到纸上。

教师:“请你用绿色画出硬币的一周,用红色画出硬币的面。” 学生在图上描出硬币周长和面积,并互相检查。

教师:“硬币的轮廓是个圆形,绿色的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圆形的周长,红色的部分就是这个圆形的面积。”

教师用课件展示硬币周长和面积的不同。

教师:“我们之前学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们的周长,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面积就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组织学生再次描述刚才各组图形的大小,用上“面积”一词。教师示范:“两本书封面的面积一样大。”

教师:“你还能再举一些例子来对比下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吗?”

(二)新知探究(15分钟)

教师:“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学生看一看,猜一猜。

教师:“请你想办法比一比,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

教师:“请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认真听一听同桌的想法。” 提出小组交流活动要求后,学生进行交流。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请他们借助多媒体展示成果。预设:方法一,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

方法二,用小正方形摆一摆,再数一数说明哪个图形大。

方法三,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针对方法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若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方法,教师:“淘气是这样测量的,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这种方法是否合适?”

学生小组交流,区分周长和面积。

引导全班学生体会,如果用相同大小的图形摆一摆,用的数量多的图形面积就大。

出示方格。

教师:“请你来审一审题目要求。

学生:“在右边的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

教师提示,因为格子图比较小,所以画之前先设计下三个图形的位置。将学生画出的图形一一进行展示,最后说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发现,体会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通过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体会面积的含义。

2、用方砖铺满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

数方格比较面积的大小。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方格那么大。

把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看成几个小方格的面积。第2个图形学生重点交流,互相说一说是怎么知道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的。

4、数一数,下面图案的面积分别等于多少个方格?

学生在方格纸上数出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注意不满一格时可以用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的方法来数。

(四)学习回顾(2分钟)

教师:请你介绍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5

1、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是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由于本班学生之前的表内除法掌握不好,在口算教学完成之后,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计算诸如÷4,800÷4之类题目时得数“0”的个数出错,究其原因,还是算理没有理解。所以,不管是计算还是解决问题的教学,都重在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理解。

2、加强估算的教学。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班学生对除法估算的学习掌握不好。去年冬季的期末检测中,一些优生在除法的估算中都有丢分。因此,在本期除法口算教学中,我安排了比较多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学习交流,引导学生归纳除法估算与加、减、乘法估算的异同,探寻找被除数的近似数原则:一是接近被除数,二是结合除数便于口算。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6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⑴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⑵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

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⑶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⑷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⑸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教学例2

⑴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⑵分小组讨论。

⑶集体交流。

⑷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3、教学“试一试”

⑴出示两个平面图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书中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⑵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⑶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问: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

谈话: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从中国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一比。

2、想想做做3

出示书中的图,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问: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尝试在书上数方格,并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指名说出比较结果,问:你是怎样知道图4有8个方格的?

3、想想做做4

默读题目,明确要求。

学生在书中描一描、涂一涂。

问:你们描出的蓝线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用红色涂出的部分的大小又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4、想想做做5

出示题中的学校平面图。

谈话:这是美丽的校园的平面图,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的面积的大小吗?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5、解决课始提出的问题。

谈话:刚开始上课时,大家讨论了狐狸抢先挑选菜地占没占到便宜的问题,当时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提供1平方分米的纸片2张,让两个学生分别到黑板上量一量,比出结果。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5.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渗透了比较、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教学难点: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实践活动式学习。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问题导航,激发兴趣

感知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两名同学,进行涂颜色比赛,谁先涂好谁就赢,你会选择哪个来涂颜色?为什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启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铺垫。】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你像老师这样,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学生缓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2)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再看看课桌面与地面,你有什么话要说?

(3)生活中的物体都有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在数学上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面积)

(4)手掌的面积指的是哪里呢?你还能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了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尽可能地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加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1)让学生把课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这个面变成了什么?(板书:长方形)

(2)让学生用粉笔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根据老师事先画好的图形全班同学动手涂色,涂出这些图形的面积。

(4)反馈展示,提问:为什么最后一个图形没法涂出它的面积?(因为它不是封闭的图形,没有办法确定它的大小。)

(5)长方形和你们刚才涂色的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它们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6)让学生读面积的概念两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物体的“表面大小”转化为“平面图形的大小”,这是一个数学转化过程。通过摸、看、想、说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感受每一个物体的面的大小,进而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之后,教师现场把物体的面画到黑板上就是平面图形,这一动态的转化过程使学生把对物体表面面积的认识自觉地迁移到平面图形中来,从而获得全面、准确的面积概念。】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认识面积单位

(一)认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1、(出示教具:两个长方形)即(1)号长方形:平均分成6格(2)号长方形:平均分成24格。(1号和2号长方形的格子的大小不一样)

先让男、女同学分别记住自己的图形有几格。师:谁的面积大?看得出吗?(教具演示)生1:一号长方形的面积多大,因为它的格子很大。生2:二号长方形的面积多大,因为它的格子很多有24格。、、、、、、师:用观察的方法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请学具来帮忙,好不好!

2、让同学们借助学具去摆一摆,想办法比出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让两个同学上来展示比较的过程)

师:你们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面积一样大)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重叠的方法)

师:除了用重叠的方法,还可以怎样比较?(统一比较的标准:其实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

4、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同但所平均分的格子的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面积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二)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看数学课本第73、74页。(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这么多面积单位中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的大小分别是怎么规定的?它们各有多大?想不想知道,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73~74页,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一划。

师:谁来汇报一下,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师:那它们大小怎么规定的呢?(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1、建立1平方米的表象

①观察: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大家想象一下。(稍作停顿后,出示)这么大的一个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生用米尺测量)

②魔术: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魔术,大家用眼睛盯着这1平方米,当老师喊完一二三,你就马上把眼睛闭起来,让这1平方米飞进你的脑子里。预备,一、二、三,闭眼,这1平方米飞进你的脑子里来了没有?有,你就用手摸一摸,摸到了吗?

③估计-验证:摸到了就睁开眼,好,下面用你脑子里的1平方米估一估黑板面面积约有几平方米?

生:约有2平方米、约有3平方米„„ 师:谁估得比较准呢,怎么办?

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下。(两生合作量)生:大约有3平方米。

2、建立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

①寻找:知道了1平方米有这么大,那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各有多大呢?这袋子里有好多正方形,里面就有它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又对又快,找到了把它举起来。

②验证:哦,不一样唉,到底谁找对了呢,有什么办法? 生:量一量它们的边长。

师: 1平方分米的边长量出来应该是多少? 生:1分米。

师:那1平方厘米呢?

生:它的边长量出来应该是1厘米。师:好,大家动手量一量,看找对了没有。师:(举起模型)这个蓝色正方形面积就是—— 生:1平方分米。

师:它的边长测出来是多少呀? 生:1分米。

师:那1平方厘米是哪一个? 生:是这红色的小正方形。

③举例:我们身上哪里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大拇指的这个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师:哦,同学们拿出你的小手,看看哪一个指甲面最接近1平方厘米? 生:大拇指。

师:那就是说,我们小朋友小手上就有一个近似的1平方厘米。生:老师,你脸上的痣大约是1平方厘米。师:你观察能力真棒,比比看,怎么样? 生:差不多。师:我们再来看看1平方分米大约象什么那么大? 生:我们的手掌大约有1平方分米那么大。

师:伸出手掌比比看,我也比一下,老师的手掌跟你们的手掌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的手掌比我们大,我们手指头也要包含进去,你只要手掌心就有1平方厘米了。师:真能干,以后你们用到1平方分米时,就可以想到手掌面,看到1平方厘米就可以想到大拇指指甲面。

④比较: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三个面积单位大小各不同,我们把它们贴在一起比比看有什么感觉?

生:1平方厘米很小很小。

生:1平方分米对于1平方米来说也很小。生:那相对来说,1平方米好大呀。

师:这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大小各不同,而且它们各有各的用处。

【设计意图: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平方米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看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从身边、教室里、生活中找到这些面积单位,加深了对这三个面积单位的理解。】

四、巩固应用,达标检测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2.观察每个图形是多少平方厘米。3.判断改错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知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五、质疑解惑,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0~62页。教材简析:

《面积》属于几何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时是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时应根据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比较、数格子等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表面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从而使学生获得初步面积的概念,同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从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几何知识部分的编排上看,小学生由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知发展上“从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是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而且是后面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具体形象思维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于这种抽象的面积知识相对困难,即使有少数同学通过不同途径听说过“面积”一词。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3)体会数学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各种事物的认识,并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建构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面积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各一张;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尺子、字典、橘子和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小明和小丽家新房子的情境图。想一想:谁先完成?为什么?

2、说谁先完成理由,知道“面”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观察小明家新房子的情境图,直观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一)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初步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1)找一找,摸一摸,认识面。师:请你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物体,想看吗?摸橘子的面与刚才摸数学书封面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摸一摸,比一比,体验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物体的面都一样大吗?谁来比一比:哪一个面比较大?(3)结合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像这样说说什么是课桌表面的面积。

(板书:认识面积)

2、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还能像这样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师:同桌说说,边说边比画;然后请学生汇报说„„。

3、结合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完成教材例1后面的“做一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老师在学生建立了物体表面之后,引导学生对物体表面的大小进行比较,在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用语言对面积进行简单的描述,用语言促进感知,有助于学生认识面积的意义。)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思考:物体的表面有大小,这些封闭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

2、结合实例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谁能像这样说说什么是圆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呢?

3、想一想,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三、探讨比较面积的方法。

1、观察法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考考大家,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板书:观察)海南省三市县的面积轮廓图,比较面积的大小。

2、重叠法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等宽不等长的两张长方形纸片)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呢? 师:请看,他是怎么比的? 我们给这个方法取个名,就叫它“重叠法”。(板书:重叠。)

3、测量法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想想:这两个图形,现在你还能一眼就看出来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 师:观察的方法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比较吗?

师: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比较吗?咱们动手试试看,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好办法。

学生动手操作。思考:

(1)用这些图形作单位,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如果要准确测量出某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4、小结:有道理,要测量图形的面积,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用正方形是最精确的。

(这里以激趣为基点,注重巧设悬念,制造认知冲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索和追求成功的意境,既扩充完善了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又让学生理解面积单位的独特作用。)

四、综合运用,加深理解

1、小游戏:“我来说,你来做”。听老师的叙述,做相应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周长的就用手指画一圈,觉得用到面积的就用手掌面摸一摸。

2、用数格子的方法表述面积。

3、小小设计师。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1、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关于面积你还想知道什么?

2、小明房间地面是用30块正方形瓷砖铺成。小丽房间地面也是用30块正方形瓷砖铺成的。这两个房间的地面,哪个面积大?

(通过小结,既让学生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说其它收获,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潜能。课尾再次回到小明家新房子的情境素材,不只是在课堂结构上实现了学习素材的首尾呼应,圆融统一,最后的思考,打破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为后面研究统一的面积单位打下了伏笔。课堂并不是画上句号,而是留下了更多的悬念-----“课虽终、趣犹存”,这是教学的大境界。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观察

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重叠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拼摆,测量和简单推理等活动,自主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由此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来说,你选择,看用哪个单位测量比较合适?

师:校园的操场用哪个面积单位测量比较合适?生:平方米。师:那你们的课桌桌面呢? 生:平方分米。师:这根铅笔的长呢? 生:厘米。师:这块橡皮的面积呢? 生:平方厘米。师:老师发给大家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呢? 生:平方厘米。

二、新授

热身活动

小组汇报成果。学生上台摆。生1摆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因为它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生2摆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因为它是由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生3摆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因为它是由9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句子完整性)师:也就是说要求一个图形的面积其实就是要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生:是的。

师:我脑子里有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那么它是由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生:1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我脑子里又有个长方形,它是由2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师设计12平方厘米,18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3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师:老师发个大家的那个长方形的面积大概是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们学具袋里有很多的小正方形,我们可以把这些小正方形摆上去,能摆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师:那我们就用他的办法来试一试吧。师说要求。学生合作。师收集代表作品。师出示1 生1: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因为它有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12个小正方形呢?

生:因为一行有4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3行,3*4=12.师出示2 生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师:大家同意吗?你有什么问题?

生3:我明明看见有6个正方形,怎么可以说是12平方厘米呢? 生2解释:一行有4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4行。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是吗? 师:我怎么看不到你的4行呢?

生2解释:因为每行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等,我把它省略了。师:他把这个正方形简单化了,这个表示你的第二行和第1行一样,第三行也和第一行一样。也就是表示有几个4相加?

生:4个5相加。

师:他是想让我们加点推理和想象。师出示课件再次解释。

师:那这样来看,哪种方法更简单? 生:第二种。因为它既简单又快捷。

师:数学的学习既要求真,又要求简。第一种方法做到求真,第二种方法不仅求真而且求简。看来数学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师:现在我来说,你来猜。请大家闭上你的小眼睛,现在有个长方形,它一行有6个小正方形,摆了4行,谁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24平方厘米,因为有4个6相加是24.师:还有个长方形,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你猜猜它可能会怎样摆?

生1:它可能会一行摆6个,摆这样的5行。生2:它可能会一行摆:5个,摆这样的6行。生3:它可能会一行摆:10个,摆这样的3行。生4:它可能会一行摆:15个,摆这样的2行。生5:它可能会一行摆30个,摆这样的1行。师:可能性还真不少,那答案到底是多少呢? 师出示答案。

师:虽然刚才有些同学没有猜对,但是你们的猜测是极为合理的。师:现在我们求一个图形的面积还需要把它都摆满吗? 生:不需要。

师:那更简单的更快捷的方法是什么? 生:只需摆出行数和每行的个数即可。

师:是的,我们求一个图形的面积不需要把它都摆满了,只需要知道一行摆几个面积单位,能摆这样的几行。(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摆和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又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长和每行能摆几个面积单位相等,宽和能摆几行相等。师:那为什么长和每行能摆几个面积单位相等呢? 师:我来问,你来想。6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生:6个。生一起来数。

师: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生:1厘米。

师:那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摆,是不是正好摆了6个小正方形呢。

师:长是6厘米能摆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那么长是7厘米呢?8厘米呢?100厘米呢?A厘米呢?

师:那么宽呢?

生:宽是1厘米,能摆这样的1行。宽是5厘米,能摆这样的5行。B厘米呢?

师:我们要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还需要一个一个地摆吗? 生:不需要。

师:只需要知道什么? 生:只需要知道长和宽即可。

三、练习

师出示长方形求面积。

师:长方形从长12厘米变成8厘米,什么变了? 生1:长变了。生2:面积变了。师:什么没变?

生3: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没变。

师:如果我让这个长方形的长继续变短,它会变成什么形状? 生:正方形。

师:正方形还叫长和宽吗?

生:叫边长。

师:正方形的面积又等于什么?

生: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8*8=64。

师:这几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师板书课题。

师:数学的研究包括点,线,面,体。从点到线,从线到丰富多彩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看似毫无联系,如果我们能用另外的一种眼光来看的话,它们会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你遇到熟悉的平面图形,请说出它们的名字来。

生看视频。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那么其他图形的面积又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又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每行能摆几个 摆出几行

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案 篇10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cm2、dm2、m2等面积单位。

3、使学生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大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面积单位cm2、dm2、m2。

2、能正确选择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教具学具准备:

1、透明的塑料方格纸,学生自选方格纸,1cm2、1dm2的方纸片、米尺,教师给每小组提供:三角形、正方形等一些纸片,一张大长方形纸。

2、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出示动画课件(小蚂蚁在“大方床”上玩耍的动作),师解说:最近,小蚂蚁和父母一起搬到了一座新房子。爸爸妈妈给它准备了一张大方床。它可高兴了,整天在床上滚来滚去,手舞足蹈,那床就像一座大舞台。看了这段动画,你想说什么吗?(小蚂蚁的床到底有多大?)师:小蚂蚁的床就像第一个信封的一张纸片那么大,请大家找出来,用你喜欢的图形量一量,到底有多大,并作好记录。

交流测量结果,生迷惑不解:答案不统一,怎样才能统一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cm2 ①师:为什么不统一?(指生回答)

让生拿出信封里的1cm2的方纸片,量一量方纸片的边长。师:边长是1c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cm2。②说一说:你周围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cm2?

(我的大拇指甲大约1cm2,我衣服上的小纽扣大约1cm2)③估一估: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cm2? 再用透明的格子纸量一量估测的准不准。

2、认识dm2 测一测: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少cm2? 交流:答案不一,太麻烦。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 ②师出示1dm2的方纸片,告诉学生:

度量稍大的图形面积,一般以边长1dm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1dm2。

③游戏:每组选一名代表到台前,估计一下讲桌大约有几dm2,再实际用1dm2的图形量一量,谁估计的准确,谁就是“估计小能手”。④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约有1dm2? 3、认识m2 继续讲故事,看动画课件:

“更让小蚂蚁感到高兴的是,它家房子前面有一片方形的草坪,好大好大。小蚂蚁找来许多小伙伴在草坪上踢球,荡秋千„„玩的可开心啦。你想知道草坪有多大吗?蚂蚁爸爸说:“边长1米,面积1m2。” 师:1m2到底有多大?

师拿米尺在黑板上画边长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认识平方米。师:我们周围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1m2?

三、运用

1、投影出示教材47页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再同桌说说思考方法。

2、出示47 页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小调查:

调查一下你的父母或亲戚,家里的居住面积是多少?

案例4

《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cm2、dm2、m2等面积单位。

3、使学生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大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面积单位cm2、dm2、m2。

2、能正确选择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教具学具准备:

透明的塑料方格纸,学生自选方格纸,1cm2、1dm2的方纸片、米尺,教师给每小组提供:三角形、正方形等一些纸片,一张大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老师讲故事:最近,小蚂蚁和父母一起搬到了一座新房子。爸爸妈妈给它准备了一张大方床。它可高兴了,整天在床上滚来滚去,手舞足蹈,那床就像一座大舞台。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吗?(小蚂蚁的床到底有多大?)师:小蚂蚁的床就像第一个信封的一张纸片那么大,请大家找出来,用你喜欢的图形量一量,到底有多大,并作好记录。

交流测量结果,生迷惑不解:答案不统一,怎样才能统一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cm2 ①师:为什么不统一?(指生回答)

让生拿出信封里的1cm2的纸片,量一量这个方纸片的边长。师:边长是1cm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cm2。②说一说:你周围的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1cm2? ③估一估: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cm2? 再用透明的格子纸量一量,看估测的准不准。

2、认识dm2 测一测: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少cm2? 交流:答案不一,太麻烦,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 ②师出示1dm2的方纸片,告诉学生:

度量稍大的图形面积,一般以边长1dm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1dm2。③估计一下课桌大约有几dm2,再实际用1dm2的图片量一量,看谁估计的准确。④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约有1dm2? 3、认识m2 老师继续讲故事:

“更让小蚂蚁感到高兴的是,它家房子前面有一片方形的草坪,好大好大。小蚂蚁找来许多小伙伴在草坪上踢球,荡秋千„„玩的可开心啦。你想知道草坪有多大吗?蚂蚁爸爸说:“边长1米,面积1m2。” 师:1m2到底有多大?

师拿米尺在黑板上画边长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认识平方米。师:我们周围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1m2?

三、运用

1、投影出示教材47页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再同桌说说思考方法。

2、出示47 页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课外实践:

回家测量院子的面积是多少?

案例5

《摆一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真正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正确地应用面积单位,估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重点: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面积是1cm2小方格,课件、同图①②③一样大的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大熊组织竞赛,让小兔、小马、小羊来抢答以下几个问题,你们会吗?(1)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怎样知道图形的大小?(看它含有几个面积单位。)

2、点明课题:今天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和。

1、出示P48(图①、图②、图③课件)①让学生估一估哪个长方形面积大?②要表示这三个图形的面积,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③怎样来表示这三个长方形的准确面积?

2、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分组操作(一、二组用小方格摆图①、三四组摆图②、五六组摆图③、并将摆放小方格每行个数与行数的数据填在下边表中相应的格中。)集体交流。(2)集体交流,让每小组汇报摆放的结果。(3)得出结论。

你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方格总数等于每行个数与行数的乘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为什么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找出回答)

(4)应用练习

出示课件,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长cm 20 20 15 12 10

宽 cm 17 15 10 10 10

面积cm2

100cm2是哪个长方形的面积?

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它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交流时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小结:

(1)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计算面积时注意什么?(面积单位的使用)

三、思维训练、实践活动。P49、1、2、3、4题

四、课堂小结。

1、生谈收获

2、师强调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摆面积单位(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并能应用得出的面积公式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牢记这两个公式,解决更多的问题。

案例6

《摆一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真正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应用面积单位估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重点难点: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面积是1cm2的小正方形若干个,实物投影、同课本图①、②、③一样的硬纸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面积单位有哪些?

(2)怎样知道图形的大小?(看它含有个面积单位。)

2、点明课题:我们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估一估:出示投影P48 “估一估”。

要学生说一说用哪个面积单位表示这几个图形比较合适。请学生估一下它们的大小。

怎样知道这三个长方形的准确面积是多少cm2?

2、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1)按组分任务:(一、二组摆图①、三四组摆图②、五六组摆图③),并把摆放小正方形数据填入相应的格中。(2)小组交流

引导每小组学生分析摆放小方格的行数与每行排列的个数与总个数间的关系。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

(摆放小方格每行的个数与所摆行数的积等于总个数)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让生加深理解公式的含义。(3)应用练习

投影出示:填表,求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 长cm 20 20 15 12 10

宽 cm 17 15 10 10 10

面积cm2

通过练习,让学生找出面积是100cm2那个长方形,小组讨论,得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找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联系和区别。

三、巩固新知

(1)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

(2)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时注意什么?

(3)思维训练,实践活动。练一练P49 1、2题。

四、课堂小结:生谈收获

案例7

《铺地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面积换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2、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尺子、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及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①出示投影: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测量物体表面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

b、常用的面积单位有m2、dm2、cm2

m

()c、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②选择,将序号填在括号

a、一块手帕的面积约是4()[①dm2 ②cm2

③m2] b、一座5层楼高13()[①m、② dm、③cm] c、度量正方形的边长要用()[①面积单位②长度单位③分米] 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1m2、1 dm2、1cm2大约有多大?

2、师对复习情况进行简单小结,随之出示投影P50“铺地面”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小明是怎样回答的?他非常自信地说:“我还以为什么难题呢?不就是5×5=25只要一块就行了。”

师:对于小明的回答,同学们觉的对吗?(小组讨论不对的原因)

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要引导他们:小明的回答是不对。因损坏的方砖的面积是5×5=25(dm2)每块方砖面积是25cm2,,同是25但他们的单位不同。师:请同学们闭上想一想::1dm2有多大?谁来用手比划一下?

引出课题:看来“单位”在数据中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省略的,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单位间的进率,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个问题。板书:面积单位间进率。

二、探索新知: 1 dm2=100cm2

①首先让学生猜测:1 dm2=()cm2(无论学生猜测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要忙于下结论,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验证)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去验证: 拿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想办法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可以分组,也可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可能有两种情况出现:

a.以“分米”为单位的,面积是1×1=1dm2 b.以“厘米”为单位的,面积是10×10=100cm2 从而得出

dm2=100cm2

让学生回答:两个结果中间为什么划等号?

4、出示投形进行理论验证: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摆一摆(拿出一张边长是1分米的卡片和1平方厘米卡片若干个),先让学生猜一猜一横行能摆多少个面积是cm2正方形?能摆几排?

师:全摆满共多少个面积1cm2的小正方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全摆满能摆10×10=100个,也就是1 dm2 =100cm2)

师:通过同学们测量计算验证和摆方格验证同学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指板书: 1 dm2

=100cm2

6、用同样的方法探究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三、解决:“铺地面”问题

师:同学们前面小明没有解决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师:板书:

①1、5×5=25(dm2)②5×5=25(dm2)

25dm2 =2500cm2

1dm2=100cm2

2500÷25=100(块)

100÷25=4(块)

4×25=100(块)答:略。

四、巩固新知

①P51练一练。

1、2。

五、思维训练:

P51 第3题。练习二。第6题

案例8

《铺地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铺地面的具体生活情况,体会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必要性。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间的关系,知道1dm2 =100 cm2

1m2 =100dm2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点难点:

1、知道1dm2 =100 cm2

1m2 =100dm2

2、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dm正方形,格子纸、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刚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m2

1dm2 1cm2 各是多大?(生比划)

3、出示:课本50页铺地面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二、探讨新知

(一)探究1dm2 =()cm2

1、估一估。1dm大约有多少1cm2

2、让学生拿出面积是1dm2 卡片和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

3、讨论。1dm2 =

()cm2

4、集体交流。各组汇报测量结果。(一横行摆10个,摆10行所以,10×10=100(个))根据汇报情况板书:1dm2 =100 cm2 师出示:2dm2 =()cm2

25dm2 =()cm2

(二)探究1m2

=()dm2 可用同样方法让学生探究1m2 与1dm2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出示:

1、做一做。

2米2 =()分米2

3分米2=()厘米2 500厘米2=()分米2

400分米2=()米2

2、学校办公室地面是用边长是50cm的方砖铺成,共用144块地板砖,请你算出办公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让生谈收获。

五、课外实践

测量自己家住的房子的占地面积。

案例9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数学目标:

1、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面积就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测绳。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兴,引出新知

师:我们前面学习过哪些面积单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能比划出它们的大小吗?

师: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我们的操场,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到操场去认识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实践活动,建立概念

(一)认识公顷。

1、学生体会1公顷的大小(到操场实际测量)①教师把全班学生分四组。

②每组组长负责分工测量、记录。测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学生均匀站在每条边上。③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调整学生活动中的误差。

④完成后让学生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估一估有多少个1平方米?告诉同学们这么大的面积就是1公顷。

1公顷就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让学生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米。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100×100=10000m2

1公顷=10000m2

3、实践应用。(回到教室)

①出示课本情景图片,它们的面积是3公顷,让学过想象一下它有多大?合多少平方米? ②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图片,天安门就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是40公顷合()平方米,想象有多大?

出示故宫图片,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合()公顷,想象有多大? ③学过估一估:我们的校园占地约()公顷。

(二)认识平方千米

1、师:刚才我们实际测量面积是1公顷的正方形,同学样想象一下100个那样大的正方形有多大? 师:这么大的面积就是我们这一节所学的另外一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公里),同时板书:1千米2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边长1000米正方形的大小。

3、实践应用。

(1)出示中国地图:

问:谁能说出我国领土的面积有多大?你是怎样知道的?想象有多大?(2)出示:

①地球上陆地总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总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②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10万平方千米,其次是加拿大997万平方千米,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3)2千米2=()公顷 4000公顷=()千米2

(4)开垦一块边长是200米的正方形荒地,这块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合约多少平方千米?

三、思维训练

1、一块正方形的稻田周长是2400米,这块稻田面积有多少公顷?

2、一个长方形植物园占地35公顷,它的边长是700米,宽是多少米?

3、课本53页练习二第7题。

四、小结

五、课外实践

1、调查所在城市广场占地多少公顷。

2、调查所在城市占地多少平方千米。

案例10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感受体会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重点难点: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千米2,学生体会公顷和1平方米的大小。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中国地图、卷尺、标杆、测绳记录工具等。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兴,引出新知

1、教师出示、学生回答。

(1)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2)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让同学们比划1平方米、1平方分米各有多大?

2、引入新知。

出示课本情景图;问:

同学们看这一块实验田,我们再用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测量方便吗? 教师谈话:这一节我们就到田野测量土地,学习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究,建立概念

(一)认识公顷

1、室外实际测量体会1公顷面积的实际大小

(1)小组分工(学生分四组,每小组有测量的、插标杆的,记录员等。)(2)布置任务:每小组测出一个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插上标杆。(3)学生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4)测完后,教师评价四小组测量情况。

(5)让学生看一看它的大小,估测有多少平方米?有几个教室面积大?

2、建立概念

告诉学生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3、学生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00×100=10000m2 1公顷=10000m2

(二)认识平方千米

1、刚才我们测量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同学们想象一下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 告诉学生就是我们这节要认识的另一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平方公里)”

2、理解1千米2含义。

①让学生根据以往经验说出1千米2的含义。②学生交流。

③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④学生联系实际想象边长1000米正方形有多大。

三、实践应用

1、填写面积单位

①地球陆地面积是1.49亿()②我们的操场约是2()

2、估测我们的校园约是()公顷。

3、填一填

5公顷=()平方米

7000m2=()公顷

2平方千米=()公顷

3000公顷=()平方千米

4、学生测量长200米,宽100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合多少公顷?

5、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说出我国领土面积多大?

四、思维训练

1、一块正方形土地周长3600米,面积合多少公顷?

2、三峡工程需移民,有几座县城要全部迁建,其中一座县城的新址是长方形长4000米,宽2000米。这座县城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

3、学生做练习二第8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本节课堂学到什么知识。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六、课外实践

1、测量一块比较规则的土地,算一算土地的面积。

2、了解自己乡、村占地多少公顷。

3、练习二“小调查”课下交流。

案例11

《整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2的图形,并涂色。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案例12

《整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尺子、教学挂图、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

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你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知识贵在应用,你会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实践应用:

1、教学挂图出示P55的实践活动。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2×2=4dm2 4×90=360dm2 答:厨房的面积是360dm2。3×2=6dm2 360÷6=60(块)答:需要地砖的块数有60块。

5×90=450(元)

7×60=420(元)答:第二种设计便宜因为450元>420 元。

三、课堂练习:(投影出示)

1、用两个边长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 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四、思维训练

1、投影出示P54的图。(数学游戏)。(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cm2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指一人在投影胶片上画,其余独自活动。(3)小组交流、互评作品。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动手画一画。(2)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五、作业:

画一画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上一篇:党建组织员管理办法下一篇: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多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