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2024-11-03

四年级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四年级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1

这是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是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的,虽然文中出现了多处较奇异的情节,但也都是学生预料之中的,顺理成章地发展下来,也许学生懂得了童话并不真实。文章的故事情节虽然奇异,但内容还是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懂。可能存在的就是对于理解智慧的女儿最后说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就是“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的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为:什么是幸福以及三个牧童是怎样弄懂幸福是什么的。再加上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没有作多的讲解。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抓住三个青年和智慧女儿的话,让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明白了是劳动让他们感到了幸福,只有付出劳动,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之后我让学生联系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自己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说中,在读中品味幸福的含义,并能记住这句话,经过几个轮回,同学们都理解并记住了这句话。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有的同学说“在学校里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是幸福的”、“在学校里遵守纪律,与同学和睦相处是幸福的”,有的同学说“有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是幸福的”、“做好自己的事,不让爸爸妈妈操心是幸福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全班同学能一起坐在教室里学习是幸福的”。有的说有一次在路上帮助了别人,人家对我说谢谢时,我感到了幸福;有的说我在家里帮妈妈作家务时,妈妈夸我时,我感到了幸福……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教育。

与此同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了一些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一方面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语言。

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个演课本剧的环节,虽然孩子们热情很高,但结果不理性。可能是我一开始交代得不是很清楚,没有仔细教他们该怎么去演。当然,要想演好,还得记台词,但时间过短,他们讲了第一、二句,后面就忘词了,因此马上乱场了。以后有时间,让他们再准备准备,成功地来演一次,这样也许更能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特长。

在上完了这一课之后,我也对自己做了一个深刻的反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读的形式少:

比如,我可以用默读、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比赛读等方式。以读为主。让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2、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出现了问题之后,师可以适当的往好的方面引导,再让学生来争论、讨论。不要一味的都是老师在评价,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学习。

3、对幸福的理解,我认为幸福就是付出,劳动就是付出。还要引导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钱时,你有想过你的父母的感受吗?上课不听讲时,你有想过老师的辛勤劳动吗?……我在上课时就没有怎么好好的去引导,这种学生就是明显的只知道叫别人帮助自己,不知道自己也要去帮助别人,就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老师不只是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好让他们都能更好的成长。

通过这节课,我懂得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性,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

四年级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2

一、文本特点

1.主题鲜明突出。“幸福是什么”直接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探究幸福的真谛。整个故事都是围绕“幸福是什么”展开的。

2.故事情节奇异。本文是这样展开情节的:疏通泉眼, 开沟引水———受到赞扬, 得到祝福———获得指引, 寻找幸福———交流感受, 明白幸福。整个情节的发展似乎自然而然, 又充满神奇, 皆因一个人物———智慧的女儿。她突然而来, 飘然而去, 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 为故事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引人入胜。

3.人物形象神奇。“智慧的女儿”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 她来得悄无声息, 走得毫无预兆。她谦虚、美丽、善良, 一言一行都给牧童以指点, 是智慧的化身。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使故事曲折生动。

4.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特殊。第三组共四篇课文, 都是童话故事。第一篇《巨人的花园》是一篇超人体童话, 学生已初步感知了超人体童话中人物具有的超人的神奇能力, 感受了童话故事情节的生动, 语言的优美, 也从童话中获得了精神营养: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而《幸福是什么》紧随其后, 也是一篇超人体童话, 继续引领学生感受超人体童话的特点。

二、教学建议

(一) 准备阅读。学习字词, 读通整篇课文, 扫清阅读童话的障碍。

学生的认读能力需要借助每一篇课文, 利用每一节语文课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 这一环节可分课前与课上两个时段进行:

1.课前预习。要求:①大声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②遇到不懂的词语, 用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2.课上检查。对应预习要求分两步进行:一是交流难读的字、词、句;二是交流已经理解的词语, 说清理解词语的方法, 提出不理解的词, 让同学或老师帮助理解。

(二) 整体阅读。找准人物, 把握故事梗概, 体会童话人物的神奇。

文中“智慧的女儿”这一人物至关重要, 是整个故事的“魂”, 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她的神秘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因此, 可以紧紧抓住这个重要而神奇的人物, 引导学生梳理文脉, 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1.找出神奇人物。学生默读全文, 找找文中一共出现几个人物, 哪个人物最神奇, 并说说理由。 (本文一共四个人物:三个牧童, 一个美丽的姑娘———智慧的女儿。显然, 这个美丽的姑娘最为神奇:她的出现是神奇的———“从树林中出来。”“这时候, 又是突然之间, 那位姑娘又出现了。”文中没有交代是怎样出来的, 一下子来到了牧童的面前。她的形象是神奇的———“金黄色的头发一直垂到脚跟, 头上戴着一个白色的花环。”“她没有变样, 还是金黄色的头发, 头上还是戴着那个白色的花环。”永不变化的装扮, 永不变化的美丽, 充满神秘感。她的离去是神奇的———“说完, 姑娘突然不见了, 正像她突然来到一样。”“姑娘回答后就不见了。”)

在这一环节中, 要充分聚焦“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 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品读, 感受其神奇的表现, 从而体悟超人体童话的特点:童话中的人物具有超乎常人的神奇能力。

2.理清故事脉络。“文中美丽的姑娘出现了几次, 分别是什么时候, 干了什么?”以这一问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从而弄明白:姑娘出现了两次。十年前, 她赞扬三个牧童清理老泉, 指点他们去寻找幸福;十年后, 她肯定三个牧童对幸福的理解, 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借助“智慧女儿”的出现及所做所说, 帮助学生弄明白两大时间节点:十年前和十年后;引导学生理清两大事件:一是牧童清理老泉, 开沟引水;二是牧童分头工作, 帮助别人, 感受幸福。这样, 文章的起承转合就非常清晰。

3.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表达通顺流畅, 语言比较简洁即可。)

(三) 深入阅读。借助人物, 领悟幸福真谛, 体会童话故事的深意。

本环节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要围绕“幸福是什么”展开, 让学生深入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

1.感悟三个牧童做着让自己幸福的事。三个牧童尽管不明白幸福是什么, 但是, 他们的言行中, 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感觉。他们不知不觉中做着让自己幸福的事。可以让学生默读相关段落, 圈出表示牧童在清理老泉时心情的词语, 感受牧童内心的幸福。①“‘好!’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②“三个孩子看到泉水流出来, 又快乐又兴奋。”③“他们高兴地坐在井旁的大石头上, 看那股清澈的泉水, 慢慢填满那口小井, 最后从那宽阔的出口流出来。”这三句话中, “快乐”“又快乐又兴奋”“高兴”充分表现了牧童在清理老泉过程中真实的内心感受。要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体会牧童产生这样的心情的原因, 感受他们通过辛苦劳动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的快乐, 这种为别人付出劳动产生的快乐, 就是幸福。

2.感悟三个青年认识到的幸福。这是全课教学的关键, 是三个牧童花费十年时间去生活, 去实践, 去体悟得出的认识, 真真切切, 实实在在, 有血有肉。要布置学生细读课文, 画出有关句子, 反复读一读, 体会三人在寻找幸福过程中的所做所感以及各自对幸福的理解。①第一个青年:“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 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 因而感到幸福。” (为病人治病是医生应尽的责任, 让病人恢复健康, 是医生很好地尽了自己的义务, 这就是幸福。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当医生的青年会如何给病人治病, 病人恢复健康后, 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从而深入体悟青年医生此时此刻的真切感受:让别人幸福, 自己也幸福。在此过程中, 联系医生的责任, 帮助学生理解“义务”, 为下面理解“智慧的女儿”的话做铺垫。) ②第二个青年:“走了很多地方, 做过很多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 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 所以我是幸福的。” (这个青年的工作一直在变, 始终不变的是, 这些工作都是对别人有用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青年做过什么, 对别人有什么用?从而深入体悟: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 只要能做对别人有用的事, 劳动就没有白费, 就是幸福的。) ③第三个青年:“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这是留在村子里的青年的认识, 他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感受到了幸福。引导学生想象他耕地种麦子的辛苦以及人们有粮食吃的快乐场景, 通过自己的苦和别人的乐的对比, 感受劳动的幸福。)

三位青年所处的地方不同, 所做的事情不同, 但是都感受到了幸福, 都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劳动, 都是对别人有好处的。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读好三位青年的对话, 感受他们通过劳动享受到幸福的自豪。

3.感悟智慧的女儿揭示的幸福。课题是“幸福是什么”, 课文中有一句话清晰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是“智慧的女儿”对幸福的高度概括, 也是这个童话故事要告诉读者的道理。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照三个青年的做法及感受,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二是联系实际生活中做过的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即幸福含义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明白童话故事的一大特点:童话往往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把要讲的道理表达出来。

这个童话故事的情节性很强, 可以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 各自选择一个角色, 合作演一演。一方面进一步感悟幸福的真正含义, 另一方面进一步感悟童话的特点, 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四) 拓展阅读。以文为桥, 推荐阅读, 感受童话独特的魅力。

四年级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3

1分析教材

“声音是什么”是八年级物理现象篇第一章第一课时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讲,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主要是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要让学生对它有全面的科学的了解和理解,尤其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进而获得知识,这对刚刚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可能是拿它作为初中物理即整个中学阶段物理的起始节的原因,也许,编者的意图亦在此。因此,我把消除学生怕学物理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定位成这一堂课的重点。

2研究教法

2.1活动引题,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在几百双眼睛密切关注下走进第一堂物理课课堂,学生的紧张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通过课题的引入,逐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思考再三后,我决定直接由活动切人正题。课前准备,我布置学生把以前的玩具或学习生活用品中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带进课堂,同时在课桌上放置了一些乐器、音叉、口哨、橡皮筋和一些小玩具等面对满桌的器材,学生眼前一亮,好奇而又“蠢蠢欲动”,我乘势开场白:“……请同学们尽情的动,使它们发出声音……”,这既符合学生看到新物体,好奇想动的心理,又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不过,学生稍微好了一些,但好像还是比较紧张,从现场发出声音的响度,不难发现学生们“玩”的并不尽情。)

2.2活动切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从声音的产生过渡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时,我安排了一个学生欣赏贝多芬音乐的活动。从我们是通过什么物质听到声音到贝多芬晚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听到声音,得到“气体可以传播声音”、“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命题。在证明了这两个命题后。我的提问“你还想研究什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研究“液体中可以传播声音吗?”接着介绍“真空——没有气体、固体、液体”,学生又自然想到“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的命题。这样的过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很自然,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越发高亢。

在了解了声速后,过渡到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声能。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请学生欣赏“兔子舞”视频,同时在音箱前点燃一支蜡烛。有同学会发出开心的笑声,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舞蹈者——烛焰。这样的安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然的过渡到“声音怎么传播到烛焰那儿,还有使另一个物体振动的本领”。(让学生快乐学习)

2.3活动思题,渗透研究思想和方法

首先以信息快递的形式介绍“声源”定义,再用“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发现了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同时指导学生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要“用手,用眼,用耳……”仔细观察比较,要观察整个活动过程。(这种观察方法的指导,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环节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要求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在小组展示时,通过全体同学的交流,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最后归纳出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是都在振动。

在如何判断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这个环节,对学生给出的用手摸直接感知,用水面溅起水花间接判断的方法都给予肯定。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两种判断方法的不同之处。介绍这种我们不知不觉中应用的方法,叫“转换法”,在以后物理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针对看不见的空气作为声源的现象较多,而学生常常难以判断这个实际情况,在安排器材时我就准备了口哨、小喇叭、竖笛等物体。在学生列举物体的具体发声部位时,对于“口哨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还是珠子振动发出声音?”果然引起了学生的争鸣。有学生用小喇叭的发声是由空气振动发声,类推口哨也是由空气振动发声。这时,我引导各小组再一起合作探究:一同学用小木棍按住口哨中的珠子,另一同学吹口哨,发现珠子不动但还能发出声音,从而得到口哨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珠子的振动知道实际上是空气在振动,这实质上也是转换的思想。(知识的生成,情感的升华)再具体到——“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就水到渠成了。

在演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时,先让学生猜想: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请学生设计实验,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要有个声源,其次要用抽气机制造一个真空环境。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后,我铺垫:在这里要获得绝对的真空是不可能的,你能想到判断方法吗?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并能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当学生用“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时及时给予肯定。再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变化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声源始终在振动,那声音的变化就是由于介质的变化引起的。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再少再少呢?学生潜移默化地用到推理:听到的声音再小再小。那么,形成真正的真空时就听不到声音了。对于逆过程,向钟罩内放人空气呢?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对学生猜想的正确和思维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教学反思

四年级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读6个生字词。

2、了解故事内容,培养阅读能力,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3、体会课文所讲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

3、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给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上课,我感到真幸福!

2.幸福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板:幸福是什么)有位作家说,幸福是一个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我们能从故事中找到什么样的答案。

二、自读自悟

认真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再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根据自学提示,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收获,体会或疑问。重点词句段落的品读:

(一)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1.自由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师生表演医生给病人治病,然后师采访医生:当病人对你千恩万谢的时候,你什么感觉?读出你的这种感觉来。

(二)我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1.“勤勤恳恳”是什么意思?(勤劳踏实)

2.你能想像得到他在火车上,轮船上都是怎样勤勤恳恳的工作吗?如果你是第二位青年,你为别人服务的时候,什么感觉?读出这种感觉来。

3.有人看到你忙忙碌碌,也许会说,干活别那么卖力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时,你会说──(读划线

部分)

4.如果咱们班里有同学对班干部说,你天天为班里操心,多累人呀!这时,你也可以对他说──

(三)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1.自己读一读这句话,你觉得这位青年说这话时,用什么语气说的?那你就读出来吧!2.你觉得这位青年还可能会用什么语气来说呢? 过渡语:是谁对三个青年说的话做了总结呢?

(四)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1.同桌一起读,说说幸福是什么呢?

2.“有益的事情”指的是什么事情?在我们周围或从书上电视上,你看到谁做的什么事是有益的事情呢?

3.智慧的女儿说的这句话揭示了幸福的真谛。回家后,你把学到的这句话和家人一起分享也是一种幸福!先给妈妈说──(读句子)再对奶奶说。(再读)最后向邻居家的小弟弟说(再读)。时光飞逝,转眼间,你们变成了爷爷奶奶,那时你们会对自己的孙子孙女说(句子消失后背诵)让幸福的真谛一代代传递下去吧!

4.同学们你们看,不知不觉中,大家已经把这句话背下来了,这就叫熟读成诵。以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背诵更多得好文章。

(五)体会身边的幸福

1.三个青年经过十年的时间,终于弄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我想问同学们,假如第一个和第二个青年不到外面工作,他们能不能找到幸福?

2.三个青年在十年前有过幸福的感觉么?(有)什么时候?那个时候,他们疏通泉眼就像埋下了一颗幸福的种子,然而那时的他们意识到这就是幸福了么?(学生简要说四五自然段内容)

3.那他们是什么时候意识到的呢?读有关语句,说自己的理解。(随机板书:让别人幸福)

4.师小结: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去寻找,也不一定要花很长时间去追寻,只要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就会感到幸福的。

(六)童话的特点

1.故事中是谁让三个青年十年后明白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呢?(智慧的女儿)

2.你觉得,在文中她的智慧表现在哪里?(不直接说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青年自己寻找,这样更能体会的幸福的真正含义。)这很像懂教育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将来你做了父母,要学习这一点呦!

3.师:在这个童话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具有神奇的力量,这正是童话的一个特点。喜欢读童话故事么?哪些童话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看,我也喜欢读)

4.师小结:这些童话除了人物奇特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特点?(童话的想象非常丰富,故事性强,容易吸引读者,每个童话都讲了一个道理。)今后,我们在编童话的时候,如果借鉴这些特点,你写的童话会更吸引人。刚才有同学讲了,每一个童话还会向我们讲述一个道理。

(七)教师总结:(指板书)今天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幸福要靠劳动,尽义务,做益事,让别人得到幸福自己就幸福了。

三、拓展延伸

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四年级幸福是什么作文400字 篇6

生活中,哪里有幸福,哪里就有欢乐。是幸福让我们不再争吵,是幸福让我们和睦相处。即使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也能让你看见幸福的身影。

我幸福我有一个爱我的爸爸妈妈。

我的妈妈很慈爱,每天一大早,就开始给我们做早饭,等我们走后,妈妈就开始忙着打扫卫生,洗衣服。她的那双手,已经磨出了茧子!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天下午放学,我和爸爸一起回家,天空中顿时乌云密布,哗哗地下起了雨。到家时,我们已经成为了两只名副其实的“落汤鸡”!我们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的,身上的水还不停的往下滴。妈妈见了,心疼的说:“怎么被雨淋成这样子呀!”说完,连忙跑到洗手间,从毛巾架上拿下了一条大浴巾,把我们擦干。

我的爸爸很勤奋,每天都早出晚回,一天基本上见不了他几面,有一次他回来时已经10:30了,他声音苍白,我十分心疼他,但只能问一句:“爸爸,没事吧!”我十分惭愧没办法让爸爸不再那么劳累。

幸福是什么 篇7

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正在研究幸福课程的教育专家、浙江全能教育研究院院长王晓燕女士。

关于幸福指数的民间调查

王晓燕说,为了解当前人们的幸福观,她选取了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做了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她的问题是这样设置的:“如果幸福总数是100分,你认为你已经得到了几分?”通过这个问题并不能获知对方的幸福观,但接下来的问题便很有趣了。“如果说你的幸福指数是80分,那么,没有得到的20分是什么呢?”通过这样的问答,迥然不同的幸福观跃然纸上。

一个私企老板的幸福观:幸福就是自由度。“我的幸福指数是80分,那20分是钱不够多,不能去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每天都要为如何养活公司的人而烦恼。在这一点上,或许我的幸福感还不如我的员工,虽然他每年挣三万元,而我每年可以赚三十万元,但他比我自由得多。”

一个外地到杭州打工者的幸福观:幸福就是理想的实现。“我的幸福指数只有20分,那丢掉的80分,40分是事业,我一直想自己创业,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另外40分是家庭,父亲生病,与女朋友又有矛盾,很心烦。”

一个知识型全职母亲的幸福观:幸福是一个过程,与不幸相伴。“幸福是一种过程,在战胜不幸中获得希望,这就是幸福的感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自己的幸福。我的幸福指数只有50分,另外50分,我认为30分丢在无知,其实人许多的问题和困惑都可以在先人那儿找到答案,只是我们自己的迷茫无知才造成了忧愁和烦恼,另外20分在于不自信,不敢去尝试做一些事。”

王晓燕说,在调查中直接问人们什么是幸福时,人们往往一下子回答不上来,而通过幸福指数缺失的分析,每个人的幸福观其实都是非常明确的:幸福就是需要的满足。她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说她就“什么是幸福”的问题问过住校的十岁儿子,儿子回答说:“幸福就是睡大床,”她觉得很奇怪,就反问儿子:那把大床让给你,爸爸妈妈睡小床怎么样?儿子连忙答:“不,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睡在大床上才幸福。”原来,大床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而是儿子平时不住在家里,难得见到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便成了儿子最大的需求和愿望。

王晓燕认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人的幸福感其实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关、与每个人自身的追求有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几个层次:最低层次为生理需要,第二层次为安全需要,第三层次为爱和尊重需要;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需要。一般来说,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人们便开始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没钱的人把拥有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享受更好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幸福追求,而那些有钱的人却感受不到有钱的幸福,因为这一需要得到满足了,便有了新的需要,自然对原来得到满足的东西不在乎了。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处于不同生存状态、不同追求境界的人具有不同的幸福感。

物欲和幸福的关系

现在的社会,物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也似乎越来越紧迫,这是否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呢?

采访中,王晓燕特别提到一个例子:一证券公司的老板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想上班就上班,想睡觉就睡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该多好。”我说,那不是很容易吗?你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完全可以做到的呀。他回答:“那怎么行,我起码也得赚够一千万元才可以呀。”

这个案例令人想起另一个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据说年收入在3万元以内的人里,幸福指数的差别很大,3万元至10万元之间差别不大,再往上,又会呈现一定的差别。王晓燕说,从中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人都认为金钱或者说是物质对幸福的影响很大,所以很多人都拼命地赚钱,原来赚一万元的想赚三万元,赚了三万想赚十万,赚了十万又想赚一百万元、一千万元。殊不知,其实人的生存幸福感对于物质的依赖是非常有限的,在年收入3万元以内的群体中,多一点钱和少一点钱,很可能是当前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保障;而到了3万元以上,可能只是吃得好差、穿得贵廉之分而已;超过了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则涉及到非物质性的需要了,比如可以去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赢得更多的尊重等等。

“物质的满足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并不与幸福成正比。”王晓燕说,这与心理学上的“物质饱厌现象”相关。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单位发奖金,一开始或许人们期望得到一千元,可是一千元达到了,却并没有感到持久的快乐,反而想:要是能发两千元该多好呀,而真的涨到了两千元、三千元,甚至五千元、一万元,人们也还是不满足。因为物质是最容易使人感到“饱厌”的,一旦饱厌,便水涨船高,变为对物质的更高需求,永远难以满足。

这个道理就像吸鸦片一样,王晓燕说,所以有人认为:物质主义是快乐的鸦片,是幸福的泥潭。要想让自己获得更健康、更幸福、更和谐的生活,就要从物欲的泥潭中走出来,从鸦片的麻醉中清醒过来,人对于物质的真正需要,说到底就是一张床、一餐饭、一个安身的房子,只要生存的基本条件满足了,大可以去追求精神的快乐,这样能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记者问:这样的观点,是不是就是我们平时常提到的“知足常乐”?

王晓燕说,这样看待也对,也不对。说“知足常乐”,并不是要人清心寡欲,而是指要减少那些超过自己能力和实际需要的欲望,欲望少于能力,一个人就不能充分享受自身的价值,也未必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感;欲望大于能力,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会产生痛苦无奈。而就生存条件来说,各人也有不同的需求,超过实际需要的物质追求,便会成为影响幸福感的贪欲。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知足常乐。

另一句话又叫“不知足常乐”,它指的是人对于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对于实践创造的需求是无限的,要将对物质的欲望转向更为积极、高尚的创造中去。所以,一些腰缠万贯的富豪虽然极尽奢华享受,但内心未必幸福;而一些过着清贫的物质生活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坚定目标幸福快乐地奋斗着,就是因为欲望所指的方向不同。

关于幸福的真谛

王晓燕认为,幸福其实是对因果关系的把握。她说,幸福说到底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可能感觉很幸福,有的人却感觉很不幸,同样的事,有的人觉得很乐观,有的人却感到很悲观。

何以如此,是因为每个人对生活、对事情的归因不一样。很多人把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归因于钱不够多、权不够大,所以他就拼命地去赚钱、争权,结果钱赚多了、官当大了,却未必能增强幸福感;有很多女性,总认为自己年纪大了,青春不再,便想方设法把精力花在改善自己的容貌上,结果许多还是不能得到应有的幸福感。这便是归因的错误。

有一句话这样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为:“我们的世界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感悟。”在善良的人眼里,别人也都是善良的,即使是遇到不平之事,也常常归因于自己的失误;若获得滴水之恩则尤感幸福,觉得应以涌泉相报。而在自私的人看来,别人也都是自私自利的,需时时防备才是,即使获取很多,也总是不知足,觉得一切都是自己该得的,这自然就难以感受到幸福。

正因为人的幸福与个体自身的感悟有关,所以幸福的心灵便成了幸福感的源泉。王晓燕认为,幸福的真谛在于爱和自由,自由是对个体而言,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主体需求得到充分释放,让自己的价值能力得到充分展现,才有内在的真正的幸福感。而爱是对社会群体而言,人生活在社会中,时刻与人发生各种关系,只有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安全、尊重和关爱,才能“享受”幸福。而有了爱,就有了包容,有了感恩、有了珍惜;有了自由,就有了健康、有了独立、有了创造。

王晓燕用幸福树的方式形象地阐释对幸福的理解:幸福以爱为种子,以物质条件为水分,以健康身心为阳光,以自由为杆,以珍惜为叶、以包容为花、以创造为果,它扎根于生活这个土壤之中,借助于实践活动才得以茁壮成长。总之,幸福是用心去爱、幸福是释放自己,幸福是珍惜现在,幸福是包容一切,幸福就是把每一分钟当作永远,把永远变为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一分钟。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8

王爱珍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一、导课联系实际,紧扣主题,使学生对“幸福”有个感性认识。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到底什么是幸福,学生理解上会有些困难。这篇童话故事的基本点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导入课时,我就根据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谈出自己不幸福的感受,进而结合教师的职业谈自己的幸福感导入新课,学生通过我谈幸福感受已经对幸福有了简单的理解。

二、自学指导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破解难点,突出主题。

在学生对幸福的感受有了感性认识时,我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学指导,对幸福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巧设预习检测题,巧妙引导,对“幸福”进行拓展。

在学生理解了幸福的含义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一谈什么是幸福。刚开始时,学生只说出了自己对幸福的文中理解,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这时,我举班上的拾金不昧给同学们带来幸福的例子,在我的巧妙引导下,孩子们一下子茅塞顿开,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生活幸福。

四、课堂气氛师生和谐,师生共享“幸福”。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尽可能的多鼓励、表扬学生,体现课堂师生和谐氛围,共享幸福。篇二: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周盼 本课的课题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茫茫大千世界,谁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不一样,有的人是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为大多数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追求人生,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目。

虽然本课是阅读课文,但本人在教学中却经过了“讲、窜、套”,就是抓住文题“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无尽地讲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后结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义用事例串起来,使实际生活与文本意蕴,纵横交错。“套”就是将影形的生活与无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离开亲人远行千里,干苦力,本人将这归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个认识幸福的过程。同时,这样的幸福得来要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里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们认为的幸福观点,我都给予鼓励支持,肯定。比如:孩子们各抒己见“星期天是幸福的,过节时桌上有爸爸妈妈是幸福的,中秋佳节一家人一起吃月饼是幸福的,拉着妈妈的手照张相是幸福的??”

根据学生对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学中就已经成功了。于是,我把教学重点落实到“认识幸福的含义与意义”上,再抓住文中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导入学生所认识到的幸福之上。“你认为自己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所认识的幸福,引导学生将自己认识的幸福进行阐述,并举出实际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经过、结果,紧接着套入文本中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抓住重点段来理解全文即分析课文,感悟幸福的含义。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就这样下来,我引导学生将自己“所闻、所疑、所悟”等过程,用列提纲的形式表达出来。

比如:有一孩子列了这么几个提纲“

1、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

2、有钱就幸福吗?

3、我认为幸福是这样的?

4、原来幸福是这样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拟的提纲,尽情阐述,分析、举例说明、悟出幸福的含义,这个环节学生表现非常棒,学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我也悄悄退出,学生足足写了50分钟左右,班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500字以上的习作练习,有六七个孩子写了近700字的作文,习作内容还真具有夹叙

夹议的味道,能引用名言,伟人的故事,还有孩子引用了所学的课文《巨人的花园》,将文中巨人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通过孩子们的帮助,又享受到了春天的快乐,这是幸福的。本人认为作为四年级学生,能通过文中作者的文笔启示写出自己的手笔是很不错的。在此基础上,我也渗透了文中的语文知识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孩子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十年的亲身经历,终于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举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更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感悟幸福的真谛。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掩卷沉思,智慧的女儿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只有靠自己的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便能收获幸福。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原来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让我们牢记,能使大多数幸福的人,认识到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从阅读中感悟写法。故事情节的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奇异的故事”往往是童话故事的亮点。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还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在文中起到了“灵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读起来既神秘,又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在平时读童话的时候,这样的故事也很常见。例如《渔夫和金鱼》中“金鱼能一次又一次地满足渔夫的要求”这一情节的安排,使读者们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又如《白雪公主》中王后的那面魔镜,孩子们也是十分感兴趣的。由此可见,我们在写童话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越离奇,越神秘,就越引人入胜,这样,自己手中的童话就成功了。

当然,引导学生读书,写作更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支撑点。比如:“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也无形地渗透了德育审美教育,句中的“义务”是什么含义?无疑“义务”是应尽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是指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这话告诉孩子们: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地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自己能更好的成长,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篇三:《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很多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什么是幸福呢?毕淑敏在百家讲坛上有一句这样的开场白:

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究竟什么是幸福?有人说金钱就是幸福,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已经提高了很多,但感到幸福的人却并没有比以前增加呢?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感知幸福。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隐藏了那些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杀手?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苦苦探索,为什么我们已经拥有足够的金钱以及健朗的身体还觉得不幸福呢?

关于幸福什么这个话题我问过很多身边的朋友,他们很多都说,幸福就是拥有很多的钱,很豪华的房子,很高档的车子,或者一切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东西。于是有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误入了歧途。

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课有一篇关于童话故事的课文——《幸福是什么》,讲述了三个牧童发现一口老泉,合力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做了一件好事。智慧的女儿称赞了他们,并祝福他们幸福。当时他们还不理解什么是幸福,于是他们用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幸福。十年后,三个牧童在小井旁边相遇了,各自谈了对幸福的理解。第一个说“幸福就是给病人治病,看着他们恢复健康;”第二个说“幸福是做很多对别人有用的事,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第三个留在村子的人觉得:“幸福就是种麦子养活很多人。”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揭示了幸福的含义。她对三个人十年间探索的幸福做了一个总结“幸福就是靠自己的劳动,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作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很简短的一句话,却让三个男孩花上十年的时间去弄懂。

很多人都是走了很多的弯路,遇到很多的挫折,甚至有些人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开始明白、感悟到幸福的含义。

一些人以为拥有很多的金钱就是获得幸福,于是他的一生都是在求财,把每一分钱都攒起来,生病了也不舍得花一分,丝毫不亚于莫里哀小说笔下的阿巴贡最后弄得个众叛亲离,自己也早年病死的下场。

还有一些人,把幸福定于拥有沉迷于光鲜靓丽的外表,或者是漂亮的装束,讲究的住宅,上等的家具,精致的设备。我有这样一个朋友,我们高中的时候在一起读书,感情还算好。她的家境并不够好,就靠母亲每个月帮别人做家政供养着。但是她特别喜欢名牌的东西,常常骗家里要钱去买一些名牌的衣服或者包包,她的家很小,听破旧的。每次跟她去逛街,她看到什么漂亮的东西,总要去瞧一瞧,摸一摸。几千块钱的椅子,只要她觉得漂亮,她都会想尽办法把它弄回家去。在她的眼里,这些就是她的幸福,哪怕牺牲母亲的一切。可怜的人啊!

在这篇《幸福是什么》童话故事中与上述的例子相对比,我不禁沉思了起来。在成长的路上,我有父母的细心照顾,有老师的循循善诱,有朋友嘘寒问暖,按理来说应该是幸福的。可年少的我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我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们给予的一切,嘴巴上却还说自己不幸福,不快乐。甚至也叛逆过,拿着父母的钱天天泡网吧,不愿意回家。从不知道幸福为何物。少年不识愁滋味,偏爱言愁。而今读了《幸福是什么》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其实只要给予别人幸福,看着别人幸福,自己也会幸福。我们想得到幸福,首先要懂得分享幸福。只要你给予别

人亲切的微笑,别人才能给予你和善的笑脸.你给予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你给予别人无私的帮助,别人才会在你危难时,及时伸出关爱的双手。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给同学庆祝生

日,看到同学收到礼物一脸幸福的样子,我们也很快乐。同样,在自己生日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问候.这就是一种幸福。

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不仅着重引导学生要懂得幸福就是靠劳动,靠付出。还要引导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我们的父母给于我们生命,感谢她们让我们在这温暖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他们传授我们知识,让我们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可以看见未来;感谢我们的朋友以及那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了他们的陪伴与鼓励,才有了我们幸福的笑靥,使我们在人生成长的路途中不再孤单。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教导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导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好让他们都能更好的成长。篇四: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人教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寻找和认 识幸福的过程。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为主,听说读感写相结合,最终从一个高度上来体会幸福。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导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本节课我主要抓住两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紧扣主题自读自悟,汇报交流,引导想象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讲解,没有采用段段分析的方法,而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几句话,统领课文,去梳理故事的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根据问题的回答接着让学生自主找出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过程,进行汇报交流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清楚幸福是什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的话,对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却省略了。

真正的让孩子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含义,这种通过对课文中的重点语段的研讨,实现对人物感情的再创造,既体现了语文本体观,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观,情与景交融。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9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到“认识什么是幸福”上。在教学时,我以这样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你们认为幸福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幸福是什么?紧接着就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抓住重点段来理解全文即具体的分析课文。

在上完了这一课之后,就觉得学生还是没有弄懂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也对自己做了一个深刻的反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读的形式少:

比如,我可以用默读、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比赛读等方式。以读为主。让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2、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体现出来:

比如,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出现了问题之后,师可以适当的往好的方面引导,再让学生来争论、讨论。不要一味的都是老师在评价,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学习。

什么是幸福? 篇10

为什么不是这样!

我诅咒这个狰狞的字眼,上苍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灾难,天地不仁,人何以堪?!

整整过去了十三天,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经历了一场地震。公元2008年5月12日以后,我们都是劫后余生的幸存者。

灾难发生,人的脆弱和生命的高贵、坚强同在,人生之光,更得到彰显。

昨晚看到电视重播救援队伍历经17个小时,终于带着几千名群众从危难重重的山中疏散出来,禁不住大声地哭了起来。

在危险面前,人们空前的团结,友善,关爱,互助。白发苍苍的老者拄杖蹒跚而行,只要自己能走一步,决不忍心让疲惫之极的救援队员背他们出山;年轻的女子,忍着伤痛,对要背她的队员说:“后面有老人,去照顾他们吧。”忍受饥渴疲乏不堪的救援队员,把自己本就不多的饼干和水,一包包、一瓶瓶地分给群众,而在最危险的地方,总能见到他们无畏的身影。拿到救援队员塞过来的饼干,小男孩都舍不得打包开吃,救援队员以为他是害羞,帮他撕开来,他却还是不肯吃,说是“给‘祖祖’吃”,叔叔问:“谁是‘祖祖’?”旁边有人答:“‘祖祖’就是他的奶奶。”那一刻,我的心里被温暖、辛酸涨满,为这个小男孩的善良泪流满面……

无边的黑夜里,长长的蜿蜒的山麓,被救援队员头盔上黄色的顶灯照亮,一条生命通道开辟出来,救援队员,几步一岗,一直护送着几千名群众到达安全地带。

老老少少,无一伤亡!多么不寻常的17个小时!在与自然的对垒和死神的抗争中,救援队员和灾区群众齐心合力,奏响了生命的凯歌。

这时,荧屏前的我,不由放声哭泣,为生命的顽强、为生命的尊严、为人类之爱的光芒而折服。

礼敬生命!

无数次流下的泪水,洗净了我们的心灵。

以前,幸福是一个最不可提摸的字眼,似乎总在远方,总在虚无缥缈的天际,你总是抓不住那西天瑶池的青鸟。但,现在,青鸟的翅,就在你眼前,触手可及,那不是你的梦,它在你生活的每一天。

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它的名字就叫“幸福”。

平安的一天,平静的生活,该上学的上学,该工作的工作,该吃饭的吃饭,该睡觉的睡觉,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人和事,宁静祥和。它们就是青鸟隐形的翅,掠过你的时候,轻柔的风会告诉你:这样的日子就叫“幸福”。

指导教师:周朝晖计承山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11

《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的基本点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导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课一开始,我与学生交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说自己过生日时父母买了蛋糕、送了礼物感觉很幸福;有的说自己生病了,妈妈细心照顾自己觉得很幸福;还有的说每当考试考得好的时候家长表扬自己时也是幸福的……孩子们说了很多,越说越兴奋,似乎他们都感觉到了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当中。但我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孩子只知道接受爱,不懂得去给予爱,不会感恩的孩子将会是多么可怕呀!想起去年曾经上过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贵的沉默》,里面也讲到了感恩,讲到了向父母回报爱,短短的一个学期就忘了吗?是教育的缺失还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

没办法,我只能放慢讲授的速度,让孩子们细细地去品味文中的三个牧童用十年的经历所获得的幸福的体验: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我让孩子们反复地朗读这几句话,期待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规律的重复。在学生对幸福的感受渐渐清晰明朗的时候,我又对幸福的概念进行拓宽。不同职业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趁机朗诵了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幸福是什么 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篇12

一、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要求: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会认、会读、会写一定数量的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相关内容。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和阅读以及写作方面的技巧,为高年级学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幸福是什么》选自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以“中外童话”为主题展开,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之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三、学生分析:

本班共计30人,其中男生19,女生11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我班学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学习动力不足,集体主义观念不强,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自信心不足,自我表现观念不强,学习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同学基础知识薄弱。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感恩父母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懂得什么是幸福。

五、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个牧童所说的话,了解孩子们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将智慧女儿的话结合生活实践,谈感受从而理解幸福的内涵。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让学生体会歌词大意。

2、导入:是呀,幸福就在我们辛勤的工作中,就在艰苦的环境里。那什么是幸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领会幸福是什么(板书:

10、幸福事什么)【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播放歌曲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习课文

1、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认识要读的生字。

(2)默读课文:①画出智慧女儿两次说的话②三个牧童分别后,各自都做

了些什么?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为通读课文做铺垫】

2、反馈自学情况:

(1)投影认读生字,指名学生认读,学生领读,教师及时正音。(2)解决①、②

① 第一次:“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祝你们幸福!再见!”“你们应当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以后让我们„„我就告诉你们。” 第二次:“你们说的话我全听到了,你们„„有益的事情。”

② 第一个牧童成为一名医生给人治病。第二个牧童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情。第三个牧童在家耕地种麦子。

(3)教师肯定引导:

大家刚才回答的很好,说明大家的理解能力很强。现在我们要解决大家不理解的问题。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再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提问:①十年后,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②这些体会是怎样得来的?③智慧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

(2)解决问题:①第一个牧童为病人治好了病,让其恢复健康,感到幸福。第二个牧童勤恳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对别人有用的,感到劳动没有白费,自己感到幸福。第三个牧童种麦子,养活很多人,劳动没有白费,自己也感到幸福。②这些体会是经过十年的努力感悟得来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感受到了幸福的存在。③智慧女儿坑顶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由发言,并适当进行引导)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紧扣文本,理解课文内容】

4、说一说:

(1)作为子女应如何尽义务?(2)作为学生应如何尽义务?

【此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具体实际,加深对智慧女儿说的话的理解】

5、讨论课文中心思想:

(1)学生讨论(2)教师指导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课文蕴含道理,升华主题。】

三、课堂总结

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要靠劳动去获得,希望大家用自己的双手从今天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努力去创造幸福吧!

四、布置作业

“请让我为您服务,我的爸爸妈妈”为主题,开展一次角色互换活动

【此作业的布置主要是让学生从中体会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学会感恩父。懂得幸福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 篇13

西方有一句话:Happiness is where home is——“哪儿是家,哪儿就有幸福。”你在这个地方最没有忧虑,你可以穿着内裤到处跑,也不会觉得有非礼的地方,也不用担心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幸福是一种冷静。你可以在能量很低的情况下都生存得不错。就说睡觉吧,你在哪儿睡得好?是上海宾馆的一个房间?隔壁住的是谁你不知道,所以你老觉得有什么声音在吵你。远离幸福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个环境。幸福代表着一种熟悉,还代表一种时间,它越长越好,幸福不能是短暂的。

但如果人的一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痛苦的话,你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幸福。 因为人在幸福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忘记自己是幸福的,而在不幸的时候,才会品味那些过去的幸福。

1927年7月9日

于是之,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

1938年7月5日

范曾,中國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巨匠。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等。

1950年7月3日

张抗抗,当代女作家。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

1954年7月20日

罗大佑,台湾地区的创作歌手、音乐人,有“华语流行乐教父”之称,对整个华语流行音乐风格转变有划时代的影响。

1962年7月20日

王姬,著名演员。1994年 凭借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而走红,曾多次获得各大奖项电影电视大奖。热心公益事业。

幸福是什么课文反思 篇14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讲解,没有采用段段分析的方法,而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几句话,统领课文,去梳理故事的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根据问题的回答接着让学生自主找出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过程,进行汇报交流。

情感+语言=诗,实现对课文情境的语言创造,是小语教学的一种境界。在学生深入的理解幸福的深刻含义之后,我通过出示名人名言,有关幸福的图片,以及《幸福是什么》的小诗,然后让学生自由创作,引导学生去发现、品味存在于自己身边的幸福,写出对幸福的感受,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幸福,并更好地珍惜幸福。

课文中的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语文组老师在评课时给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习惯了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老师再进行评价,不敢放手给学生。另外学生读书的时间少,最后对中心句的朗读不够到位等等。能得到同行们的帮助,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再次衷心地谢谢大家!

四年级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15

教学内容的导入环节,我设计的活动是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图片,并表达自己喜欢的活动。其中播放的曲子《我是草原小骑手》比较合适。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后面的学唱歌曲作好铺垫。之后又让学生谈了谈对蒙古族的了解,启发学生感受、表现小骑手豪爽、自豪的性格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到了研究学、合作、自主学习的快乐,在这个环节上时间把握的不好,有些过长,可以再提炼,争取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的更快更好。

在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中,听一听和唱一唱两个环节完成的非常理想,但学唱这个环节时间过长,出现了一些小误差,这说明我在课下没有很好的评估学生的能力,前面拖延了时间,直接影响到后面教唱的环节,到了学唱歌曲的时候课巳过半,所幸的是,学生对曲调比较熟悉,最后还是把歌曲学会了,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歌曲情感的传递还不够到位,心里感到很遗憾。

这节课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很多老师对我的教学都给予了肯定与帮助,我的内心很满足,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取长补短,多听优质课,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不断提升!

《我是草原小骑手》教学反思2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的动机。如我在教学《我是草原小骑手》一课中,我应用多媒体播放草原上美丽的风光以及草原上孩子们生活的欢乐场景,带给了学生无以伦比的视听感受。让他们从中真正的感受到了草原人们的豪爽性格,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对蒙古族的了解。此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使课堂充满动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了参与演唱活动的强烈愿望。

2、在唱歌教学中注重学生唱歌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演唱方式会让歌曲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因此我对学生的演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首先要多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能够区分正确和不正确的唱歌姿势。正确的唱歌姿势,要求是身体站立,自然放松、胸自然挺起张开,腹部顺其自然收缩,下颏收回。另外精神要饱满,有从容之感。坐式唱歌,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两腿弯曲分开,两手平放在大腿上,看课本唱歌时,要求两手拿课本视唱,划拍时,左手持书,右手用小动作轻轻划拍。姿势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唱歌和身心正常发育。

3、做好教师的范唱,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一书中说:一书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唱歌中,声音固然很重要,但对中小学生来讲,关键在于培养从内心起歌。教学中,传递歌曲信息的第一使者就是教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歌曲的,也是教师。其中教师的范唱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印象。为了启发学生正确表现歌曲的感情,体验们蒙古族歌曲风格我声情并茂的进行了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感受,从而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当学生在唱歌发生困难时,教师适当的演唱示范使学生掌握了蒙古族衬词的演唱方法。正确的范唱远远大于重复的讲解,达到功倍的效果。

我教这个年级的学生时间很短,以前没有音乐老师,学生没有基础,在唱歌教学中进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及情感的训练,是为了完整地演唱歌曲,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所以,我觉得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很重要。音乐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形式表现出来。在这种表现过程中,每个人的自信心也非常重要,而自信心是可以培养的。中小学唱歌教学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而是通过教学使唱歌这一音乐活动形式成为学生终生的爱好。因此我在教学中应采用鼓励、肯定式的教育方式,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作为老师不要吝啬表扬,要大胆地夸奖孩子们。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这样讲道:“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足见鼓励对学生自信心的确立有多么重要。培养学生唱歌,形成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我想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我是草原小骑手》教学反思3

在《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教学导入中,我采用先让学生模仿学骑兵骑马的游戏,让孩子们对美丽草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对仰慕以久的草原有了进一步了解。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教师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真正把教学对象放到了主体位置来对待。把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有效地调动出来,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变成学生新的经验。这时教师的角色是当好一名师生教学互动的组织者。

音乐课程评价方式体现多样化,趣味性,灵活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没有压力下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本课老师在孩子们表演欲望非常浓厚时,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表演和互评的机会。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随机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其中尤为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活动,目的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兴趣为主线,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小懂得欣赏他人。从课中的评价活动可以看到,即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应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正确地引导,并对学生的评价能力加以培养。积极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活动,即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等综合艺术素养得到提高,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巧妙和生动地体现出来。

上一篇:护理毕业生个人自我鉴定下一篇:罐头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