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学反思(共12篇)
画风教学反思 篇1
《画风》教学反思
人和小学
吴念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十五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进行设计。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我尽可能的将“唤醒、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并通过极具个性化地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是“导”、“探”、“练”的有机整合。真正体现了人和小学校“灵动课堂”(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
一、谜语激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比较好动,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新鲜的、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谜语揭题,一上课就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爱学、想学的欲望。我首先只板书一个“风”字,然后让孩子了解生活中有哪几种现象的风?吟诵有光“风”的诗句,背一背有关“风”的对联,在同学们了解了“风”的基础上,相机问学生:“风能画吗?” 自然地导入本课,板书课题,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文本所规定的情境中。然后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二、在认字方面,我有自己的特点
我结合本课要求认读的字,多是“姓名用字”这一特点,出示一幅图,图上有三位小朋友,而且在相应的头上标上了姓名,让学生顺着、倒着给他们打招呼,开火车读词语,小老师读多音字,来检测认字环节。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体会三位小朋友的创意
低年级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学习“赵小艺的画”时,我重点指导赵小艺说“我能”,读出自信、自豪的语气,抽人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全班读;在学习“陈丹的画”时,我创设情境,示范做动作“弯弯的”,让学生想象就是小树,齐读并做动作“弯弯的”;在学习“宋涛的画”时,请一个同学来当宋涛,上台来画风,其他同学用朗读告诉他,如何画风?最后四人小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小组上台展示,并加上自己的动作。真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收到了以读带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从文中体会了三位小朋友的创意。
四、重视借助图画来阅读
重视借助图画来阅读,这是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提出的一个要求。我借助教材中的插图(三位小朋友所画的风),让学生看图,读出与课文相关的句子,这样既训练了朗读,又理解了内容。这样运用图文 联系的方法,来取得图文互补的效果。
五、问题设计巧妙,注重整合
我就只抓了一个问题:“你喜欢文中的三位小朋友吗?为什么?”这个问题不是就内容去理解内容,而是抓住这篇课文对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一个伸张点来提问,使孩子懂得一个道理。
六、注重孩子适当的拓展
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本课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 优势这一特点,让孩子在读好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先让学生说更多创意的风,再让学生动手作画。在画中去感悟,使抽象的问题在形象思维中得到解决,并将画的内容口述和用文字表达出来。让这时注意力有些分散的学生又一次认真起来,既让学生感到本课生动有趣,又让学生在动手作画的同时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思维与语言表达相统一,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这是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益的实践,从孩子们画风的图画来看,我们二年级的小学生很有想象力、创造力,很有创意。可见我们的孩子并不比课文中的角色逊色。
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在指导朗读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对话的练习和指导,引导孩子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我更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上能再放开些,更多给予学生及时精当的语言点化,让学生和老师们能看到更多的精彩,感受到更真实的灵动。
画风教学反思 篇2
本课取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1 5课《画风》。我们在自然界中,经常会遇到“风”,可是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这篇课文巧妙地通过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浅显易懂,文中三个小朋友说自己怎样画风的语句富有个性、简单明了、逻辑性强,是进行朗读、思维训练和仿写训练的最佳范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熟悉平日的常规教学流程,能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打写。
学生能借助课件自主复习生字,喜欢阅读“资料城”中的文章,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速度较快,阅读能力较强。学生对创新识字、阅读、写作等语文活动非常感兴趣,喜欢向同学表达自己的创意。
三、教学目标
1.复习“宋、涛、陈、丹、赵、艺”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能说出、写出其他画风甚至是画声音、画气味的方法。
4.明白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使他们懂得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懂得风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2.会说、会写其他画风甚至是画声音、画气味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提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想象的资源,教师演示的课件,学生打写的表格。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你见过哪种类型的风,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谈感觉。
师:我们学过哪些有关风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学生背有关风的古诗。
(PPT出示两首古诗《春晓》、《草》。)
师:风可以听到、感受到,可以写出来,可是风能画出来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1 5课《画风》。
2. 齐读课题,提出核心问题
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生1: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
生2: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为什么这样画风?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 复习生词
师: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有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能画风,他们的名字是……(出示人名生词卡:宋涛、陈丹、赵小艺。)
2. 自由阅读,思考问题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文中这三位小朋友又是怎样画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画下来。
(PPT出示阅读要求。)
3. 学生汇报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
(PPT出示句子。)
生:赵小艺画了在空中飘的旗子,还有拿风车的小男孩。
生:陈丹在大树旁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生:宋涛先把太阳擦去,再画了乌云和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简单地说,他们画的是飘扬的旗子、转动的风车、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
(教师边引导学生边板书:飘扬的、转动的、弯弯的、斜斜的。)
4. 引导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的联系
师:明明是要画风,为什么他们却画了旗子飘、风车转、小树弯、雨丝斜?
(PPT播放动画视频《风来了》,如图1。)
生:因为有风,所以旗子会飘起来,风车会转动,小树被吹弯了腰,雨丝被吹斜了。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技术,展示风吹过旗子、风车、小树和雨丝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风与上述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5.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老师也想当一回赵小艺,读读她有关画风的句子,你们听一听老师读的句子中有没有风吹过来的感觉。
生:您读“飘着”、“呼呼地转”的时候能读出重音,这里有风的感觉。
师:谁想当一回赵小艺,读读她画风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师:请男女同学分别扮演宋涛和陈丹,读读他们画风的句子,还可以边读边给小树和雨丝配上被风吹的动作。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并配上个性化的动作。
6. 学生谈感受,教师对其进行情感教育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三个小朋友却能画出来,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怎么画?”这个问题就是他提出来的。
生:我喜欢陈丹,她很虚心,很善于向别人学习,后来她自己也会用不同的方法画风。
生:我喜欢赵小艺,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她想到的画风方法也是最多的。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也就是教学重点——风看不见、摸不到,能够画出来吗?我将“画风”这个场景重现了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把自己当做小树和雨丝,以更好地理解、体验、思考与感悟。)
(三)情景迁移,拓展阅读
1. 创设情景,引导想象
师: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因为动脑筋将风画了出来。你们能在其他的事物上找到风吗?下面让我们跟着风去旅行,听听风、闻闻风、找找风,注意风中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配以抒情旁白。)
师(旁白):风来了,让我们闭上双眼,跟着风去旅行。我们走出教室,走进公园,风在哪儿?我们爬上山坡,看到风了吗,听到风声了吗?
生:我看到教室的窗帘飘起来了。
生:我看到风中的小草弯着腰。
师:我们来到小河边,你闻到风的味道了吗?我们顺着溪流,经过江河,扬帆出海,风一直陪伴着我们。
生:我看到大海上有艘轮船扬帆出海。
生:我喜欢在甲板上吹风。
师:风的影子随处可见,平时你留意了吗?
(PPT展示一组风的图片。)
2. 比赛激趣,思维碰撞
师:文中四种画风的方法都是通过眼睛发现的。谁能想到更多的画风方法?除了用眼睛,谁还能用鼻子、耳朵来发现风?
生:我画了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在炒菜,另一个人的眼睛里画了一些小圈圈。是风把炒菜的香味吹了过来,把他熏醉了!
生:我在大树前画了一个弯着腰的小女孩,她在风中闻一朵花,花的香味让她陶醉。
师:平时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运用不同的感官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3. 拓展阅读,了解更多有关风的故事
师:我们体验了夏天的风,那么冬天的风是怎样的?作家们又是怎样写风的?同学们可以阅读以下文章。
学生阅读拓展资料。
4. 小作家
师:下面我们来当一回小作家,把你对于风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
学生在计算机前打写有关风的作文。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多个情景,让学生回忆、寻找风的影子。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与方向,脑中原有的表象被激活,当表象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打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编诗拓展,感情升华
师:刚才我们当了小作家,现在我们还可以试着当一回小诗人,把我们的想象写进诗里。(教师示范。)
教师节选学生的诗句写进板书:
风来了,
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设计意图: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创意。用诗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创意,更美、更精练。把诗句融入到游戏中来,能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使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
(五)小结
师: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画下来。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要敢于创新,向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学习,做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设计思路
重现“画风”场景是整个案例的核心,我以此展开教学,落实了认知与情感的目标。为了更好地重现“画风”场景,我创设情景,用奇妙的图片吸引学生,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表象,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及跨越式教学进行了有机整合。
首先,我借助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以突出教学重点。继而,我将核心语句展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配合动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其领悟文意。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予抒情旁白,再展示一组风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资料,把他们带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其回忆、寻找风的影子。当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积聚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能写出精彩的文字。同时,愉快的体验也使学生们懂得了遇事要动脑的道理。
风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现在竟要画出来。即使学生阅读文本,也未必能深刻理解风与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于是,我通过信息技术展示没有风时的静止画面,以及风吹过旗子、风车、小树和雨丝后景物变化的动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轻松地理解风与上述事物之间的联系。
点评本课的特色之处在于,林老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本课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得到了落实,很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这堂课体现了有效整合的几个关键特征:构建一种“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教学中“学教并重”,选用适当的教学资源做支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使用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使本课的重点难点不攻自破。两首古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不仅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Flash动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难点——风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背景音乐、教师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从而激活学生脑中原有的表象。教师还适时地提供一些关于风的拓展阅读材料,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言语知识,使得本课的另一个难点——会说、会写出其他画风甚至是画声音、气味的方法不再称之为难点。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林老师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落实了两维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训练的同时,还时刻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将语文教学和思维培养有机结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画风》教学案例及反思与点评 篇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
3、感悟课文中小朋友的画风创意,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具准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教学流程
一、猜谜引入,巧设悬念
1、孩子们,大家好。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你们可听仔细了: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到,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把它画出来昵?
2、这儿呀,有三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吧!(出示视频前半部分)。
二、朗读感悟,自主探究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板书:画)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书的姿势,边读边在课文中把宋涛、陈丹、赵小艺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巡视指导朗读,注意读出声来)读完了就把你的小手举起来吧!
2、老师把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画儿带来了,请仔细观察,找找这些画是谁画的?(出示课件)
(1)大声地告诉小伙伴,这幅画是谁画的?(“幅、画”等字的读音,适时指导。)
(2)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板书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
(3)你能在书中找出写他画风的句子,读一读吗?(适时评议)
(4)他读的风藏在哪个词里?(重点读好词语:飘、弯弯的、斜斜的、呼呼地转)
(5)把四句画风的句子齐读一遍,注意要读出风的感觉哦!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三个孩子边画画、边交谈,宋涛说了几句话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书中找一找。
2、重点指导宋涛的话。
(1)宋涛说了几句话呢?
(2)喜欢哪一句,就起来把它读给小伙伴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3、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读。
(1)你们读得都很棒,每个小朋友都跃跃欲试了。
(2)老师把你们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人,小组内自己分角色练读,读完后马上举手。孩子们,开始吧!
4、全班分角色朗读。
哪个小组愿意到台上来展示?这么多!看来大家都想来,这样吧,找这个小组当宋涛,那个小组当陈丹,赵小艺这个机会就送给这组吧!其余小组就一起读旁白吧!
不过,老师先提个醒儿,第一自然段有几个顿号,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5、通过品读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文中的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办法,他们到底是怎样画风的呢!请看大屏幕,一边看一边想:你喜欢这三个孩子吗?为什么呢?(出示视频后半部分)
6、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以后该怎么做呢?
7、小朋友们不但觉得文中的三个孩子能仔细观察,爱动脑筋,而且懂得自己以后也要仔细观察,多动脑筋。现在就开始动脑筋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画风的办法呢?
四、课内拓展
1、老師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风,你们看:春风轻轻地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旗子被春风轻轻地吹得飘起来了。你能照样子把别的画面说一说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画风的习作和收集的有关风的词语。
孩子们,把你们画的风和收集的有关风的词语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比一比,谁的画儿最美!
3、展示学生的画作。
(1)你能找出这幅画的风藏在哪儿吗?
(2)谁能用一两句话把这幅画的内容说给大家听?
(3)谁能用几句具体、优美、生动的话把这幅画说一说呢?
4、孩子们,课问休息了,让我们继续到外面去寻找风的足迹吧!
附:板书设计
画 风
旗子飘
小树弯
雨丝斜
风车转
……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风”这一自然现象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感知,对有关绘画的事情兴趣较高,有一定的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品读、观察、想象、展示的时空,使学生在自身亲历的基础上体验情意表达与生活积累的乐趣。
中央电教馆远程卫星教育资源中的人教义务版和课标版均有《画风》一课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资源选取上注重两者的精选与整合,利用义务版里的视频资源进行置景设疑、听辩欣赏;利用课标版里的“连环画”的演示文稿展示抓特点找画、议画活动;利用“生活中的风”演示文稿进行说话拓展训练。
对于处于起步阅读阶段的学生来说,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有在放声朗读中才能理解与积累语言,习得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读通、读懂是每个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紧扣文中关键词句,通过不同形式与层次的朗读,有弹性地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并在诵读中了解画风的办法,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探讨中找出画风的办法,完成一幅画作。这样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用心灵去亲自感悟、体验文本,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专家点评
这节课用一则谜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引入课题。在选用中央电教馆远程卫星教育资源时,做了认真地精选与整合,充分发挥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创设与本课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朗读教学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朗读是一种最容易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的学习方式,学生十分投入。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宽松的读书环境,腾出足够的时间用以自读,学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课堂气氛宽松,探讨热烈,教师紧扣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画风教学反思 篇4
2.小游戏:每个学生与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打招呼,并自我介绍。示范: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开火车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并扩词。
4.讨论:“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认读名字中能找到。
画风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他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课件出示)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对!这就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谜语。(板书:风)你知道风什么样吗?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多大?有多高?你见过吗?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可这三个小朋友就画出来了。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以读代讲
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比如自己读通课文,小伙伴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同桌读的对的鼓励他,读的不对的就纠正他,教师巡回督促、鼓励、指导。又如,在练习朗读时,引导孩子自己探究怎样读能表现出课文中孩子的“聪明劲儿”,在引导孩子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揣摩,进行合作学习的培养。
教材是新知识的载体,我摒弃课文“逐段讲解”的传统做法,截取课文中最能展现三个小伙伴“画风”的思维过程的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三个小伙伴画出“风”后的不同心态,体验成功的乐趣。然后,不失时机进行板画,并创设探究点“为什么说三个小伙伴画出了风?”
赵小艺的画: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风?
生1:“飘”。
师板书:旗子飘
师:我这有一幅赵小艺的画你们想不想看?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有树,有房子,还有飘着的旗子,我感受到有风了。
陈丹的画: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风”?
生:“弯弯”
师:想不想看看陈丹的画。
生:想
师:你觉得陈丹的画怎么样?
生:很美
师:他的画中有风吗?
生:有风,小树已经弯了
宋涛的画:
宋涛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我通过“斜斜的”的这个词感受到宋涛画出了风。(师板书雨丝斜)
师:我这还有宋涛的画,你觉得宋涛的画怎么样?
生1:宋涛的画有茂盛的树,有斜斜的雨丝,让我感受到了风。
三、激发兴趣,诱发体验
《画风》教学反思总结 篇6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可是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成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我在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了三个小朋友的人物像,在旁边标示他们的名字,好让学生对三个孩子的样子有直观的感受,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他们画得是什么,然后出示三幅画,与文字一一对应,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三个小朋友是如何用事物来表现风的存在的。待学生搞明确人物关系后,可以练读对话,开展争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动,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读的方法,领导读出赵小艺的自信,陈丹的高兴和受到启发,接着以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再次进行领导朗读,读出宋涛看到赵小艺画出风之后的惊喜,这样层层领导,学生诵读能力得到锻炼,程度得到提高。趁热打铁,我以儿童化语言提问:“你喜欢这三个小朋友们吗,为什么?”引出来本文的主题,学生在前边的朗读中已经感悟到了赵小艺的爱动头脑,宋涛的敢想敢问,陈丹善于向别人学习。
当代“吴氏画风”探微 篇7
关键词:吴冠中,“吴氏画风”,情感,传统,创新
1950年, 吴冠中留法回国后, 正值写实主义极盛之时, 与徐悲鸿不同, 吴冠中更多地接受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的影响, 如梵高、塞尚、马蒂斯等。因此, 对写实主义画风并不看好, 吴冠中毕业回国时的心愿就是为国人“翻译造型艺术的形式规律”。但当他在中央美院任教时, 向学生传授西方形式美和抽象美时, 却被冠以宣扬“资产阶级形式主义”被批判。之后的政治风波又以他丑化工农兵为由, 将他遗弃于主流艺术的边缘。笔者认为, 正是这不断被“贬谪”的经历, 丰富了吴冠中的精神世界, 在寄情山水的过程中, 确认了自己风景画家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一选择, 一方面与传统水墨绘画中的“道法自然”的观念相契合, 为情的寄托找到了载体;另一方面, 基于“粪筐画家”的经历, 坚定了其抽象主义的风格, 确立了形式美的中心地位。
一、故园情深笔墨间
吴冠中出生于江苏省宜兴一个偏远的农村, 童年的求学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条小小的渔船, 渡他到宜兴县城读书, 渡他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多年之后, 他仍让能清清楚楚的记得, 那沿路的风景, 那小小的渔船、那粉墙黛瓦、那飘动的柳丝、那熙熙攘攘的人群、那白帆、黒帆、棕色的帆……
他长大后, 一条更大的船载他远过重洋, 到达法国巴黎, 在那里, 他遍临西方经典接受西方新思想, 也曾一度拜倒在西方绘画的脚下。然而, 几年求学经历使他认识到, 巴黎作为西洋人寻求欢乐的社会中心, 其间活泼鲜亮的人群、灯红酒绿的狂欢并不能使自己的精神找到寄托。他深切地感受到:“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的画室;在祖国, 在故乡, 在家园, 在自己的心底。”
回到祖国之后, 吴冠中历经了种种磨难, 不断被迫地转换题材、内容, 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 但都只是娱人耳目, 不能够震撼心灵。最终, 当他把目光聚焦在江南水乡时, 情况开始变得大为不同, 不论是他的油画作品还是水墨作品, 都散发着淡淡的江南风韵。吴冠的画作中频繁的出现江南的老屋、新燕、碧柳、乌篷船等, 通过巧妙构思即便只是一角屋檐、一个渡口也足以让你感受到江南的魅力。
二、传统水墨的现代化
吴冠中的“吴氏画风”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传统水墨画的现代化, 相对来说, 对于这条道路的探索更具划时代的意义。对于传统水墨向现代化的成功探索还需从形式美入手。歌德曾说:“题材人人看得见的, 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 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吴冠中于1979—1980年间发表的《绘画的形式美》和“抽象美”的论断, 曾在艺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时至今日, 人们对此的争论也依然余音未绝。他强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的喜爱是本能的, 形式是美术的本身。”关于形式美的问题, 苏珊·朗格在探寻艺术中的本质问题是曾谈到:一旦作品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形式, 它的符号性质—与运动着的生命形式在逻辑上的类似性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 把形式等同于作品的生命本身, 是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实。形式作为表现性的符号, 用它表示出的东西并不总是可见的或容易想象出来的。认同了这个观点之后, 我们便能够明白形式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 我们不妨以吴冠中的画作为例分析形式美的价值。以其的水墨画作品《忆江南》为例, 这幅作品初看觉得简单, 事实上包含着细致推敲过的形式美构成法则。这幅画作描绘的主题依然是江南风光, 但是, 我们很难找到写实型的江南民居, 屋檐变成了或粗或细的线, 门窗变成了大小不等的方形, 水纹被几条细线所概括, 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点、线、面来概括。作品的美感正是通过点、线、面之间的排练组合所构成的形式美传达出来的。关于如何处理好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西方现代艺术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 传统水墨的改良依然要在中国画缘情尚意的前提下进行。
三、合中西而开新路
20世纪以来的西学东渐, 早已经不是像明清时期的那种非融合观念的技术引进。现在, 国人不仅对西方文化进行大规模的移植, 并且将其纳入主流文化之列。崇洋之心大有不可遏制之势, 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 然而, 一种思潮或一种风尚, 不是人们在理性上或感性上加以抵制便能结束的, 其终结必须是情理并汇的水到渠成。对于绘画艺术来说更是如此。
中西融合本是个特别熟稔的概念, 提倡中西融合的画家也不在少数, 践行中西融合的人也不在少数, 打着中西融合的旗号, 来给自己的艺术作品撑腰的更不在少数。可笔者却说, 吴冠中是一个独行侠, 因为, 在中西融合的这条路上他不辞辛苦, 在强大的民族自尊心的支撑下, 他不是简单的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元素拿来随意拼凑, 而是抓住了民族艺术的灵魂, 在油画中将文人画的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艺术家, 吴冠中对祖国的深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对自然界的热爱, 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他那种艺术家的直来直去, 直话直说, 曾经不止一次把他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正是他的不懈努力, 才让今天的我们走在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画现代化的正确的道路上。康有为曾说:“国人岂无英绝文士应运而兴, 合中西而为新纪元者?”今天, 这个问题在吴冠中的审美实践与探索中或许已经有了答案。
参考文献
[1]吴冠中.吴冠中谈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2] (美) 苏珊·朗格著, 滕守尧译.艺术问题[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
居派画风溯源 篇8
居巢、居廉早年师法宋光宝、孟丽堂。宋、孟画风则承传自清初恽寿平(1633-1690)的没骨画法。因此,究其根源来讲,直可上溯至常州画派的恽寿平。无论文人气十足的居巢画作,还是充满着世俗趣味的居廉绘画,都可见到这种艺术嬗变之痕迹。在与居廉一直保持着良好社交关系的东莞好友张嘉谟(1830-1887)画中,既可见到恽氏画风的影子,也能见其受居氏画风影响的诸多元素。其清新自然的花卉画,以淋漓尽致的色调表现岭南地区鲜活的时卉,将居氏画风的影响扩展到广州以外地区。
更重要的是,居廉不同时期广揽弟子于门下,在以广州十香园为中心,遍及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江西、香港、澳门等地,形成了一个以居氏画风为主导的绘画群体,成为广东美术史上不可绕过的重要一页。
居廉弟子中,以高剑父(1879-1951)、陈树人(1884-1948)最为著名。虽然高剑父、陈树人后来东渡扶桑,研习东洋绘画以改良中国画,画风为之大变,但其早年的画风仍然传承居氏风格。另一弟子伍德彝(1864-1927)不仅跟随居氏时间最长,在书画篆刻及收藏方面也独树一帜,高剑父曾度拜于门下。伍德彝擅画山水、花鸟、人物,是居廉弟子中的全才画家。
居廉的其他弟子中,关蕙农(1878-1956)早年习西洋画,后来追随居廉,画风融合中西,为居廉弟子中少有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派画家;陈芬和陈鉴以山水和花鸟见长,能得居氏之真传;张逸(1869-1943)是居廉晚年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以山水、花鸟见长,尤以牡丹绘画为人所称道;容祖桔(1872-1942)兼擅山水、人物、花鸟,同时精鉴别,其画古韵盎然;周绍光(1874-1952)的经历与高剑父、陈树人较为相似,入居氏门庭后,也东游日本,但其画中的日本画元素则极少,仍然是居师花卉画风格;孙淦、郑游等人虽然生平事迹不为人所知,但都能在居氏画艺中吸取精华,故画作中流露出的撞水撞粉之法尤为明显。
居廉及其花鸟画风之所以在岭南地区产生广泛影响,因其绘画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外,更重要的是其晚期弟子高剑父、陈树人等人所创立的“岭南画派”,在近代美术史上所产生的艺术辐射力。岭南画派借助二高一陈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艺术宣扬,使其不仅在南中国地区享有盛名,在海外地区(如东南亚国家、美国、加拿大)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中,黎雄才(1910-2001)和关山月(1912-2000)均是高剑父弟子,均以山水画知名,前者兼擅松树,后者兼擅梅花,在高氏传人中首屈一指。在其他弟子中,方人定(1901-1975)、杨善深(1913-2004)和竺摩(1913-2002)以人物画见长;张虹(1891-1968)、司徒奇(1907-1997)、李文珪(?-1934)、何磊(1916-1978)、赵崇正(1910-1968)、黄独峰(1913-1998)、关万里(1912-1983)以花鸟画扬名;招晖堂(1907-1969)以山水画著称;李抚虹(1902-1990)兼擅花鸟与山水……他们均以不同的面貌传承着岭南画派的遗风,成为现代岭南画坛的一支生力军。
高奇峰虽然没有亲承居氏教泽,但作为岭南画派创始人,其弟子也和高剑父弟子一样,传承着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在广东画坛各擅胜场。在其众多弟子中,以被称为“天风七子”的七位书画家最为人所称许:赵少昂(1905-1998)长于花鸟画,被徐悲鸿誉为“画派南天有传人”;黄少强(1900-1942)长于人物画,以现实关怀的人文精神享誉画坛;周一峰(1890-1982)长于山水、花鸟,其画设色明艳,用笔挥洒,已出高氏、居派风貌之外;张坤仪(1892-1967)自称“天风遗愍”,其花鸟于高师画中浸淫尤深;叶少秉(1896-1968)、何漆园(1899-1970)、容漱石(1903-1996)等或以花鸟见长,或兼擅山水,在岭南画派的大家庭中,闪动着耀眼的光芒。
在以居巢、居廉为先导,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中坚,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方人定等人为后劲,十香园为中心的艺术圈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近现代岭南画家群。他们不仅以其洋溢着浓郁岭南地域特色的绘画风貌驰骋画坛近一个世纪,更以其继承与创新、变革与立异的艺术精神泽被岭南画坛。近现代岭南画家群及其艺术佳构不仅成为岭南文化的种符号,更是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家族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编辑/黄晶晶)
画风教学反思评课稿 篇9
鲁宏萍
听了鲁老师的《画风》一课,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被鲁老师精彩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策略的表现而感动。在执教时,老师始终以生为本,以读为主,运用情景激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一、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设计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掘了学生想象的潜力。
三、读悟结合,读中有思。
本课教学中,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等,并指导学生读出特定的语气,感悟三个小朋友的不同性格,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文章那美好的意境。
四、注重激励性评价语言的运用。
激励性的恰当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课堂上,付老师不时地把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语言送给同学们,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既学在其中,又乐在其中。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设计问题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
《画风》教后反思 篇10
一联系生活识字。这篇课文的生字只有7个,其中的6个生字是与名字有关的,所以我在多次读之后,就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认识的人的出现这些的名字,通过联系生活来巩固。此外对于“杆”的两种读音通过教师的详解使学生理解。不过,这里缺少运用,应该在教师讲完后马上让学生来选字填空,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二、以练习来理解课文。在学习课文时,我是采用了这样的句式“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有了认识。但是,我在这个环节也缺少了读,整堂课下来也没有读的出彩的地方,这就显示我对范读的运用太少了。
高剑父画风及其鉴定 篇11
但是,高剑父并没有满足于这种传统绘画的学习。后来,他和高奇峰、陈树人等赴日留学。在日本短暂的学习生涯中,他们将日本画中某些独特的艺术技巧和状物技法运用于中国画的改造之中。这种无疑具有革新意义的艺术探索使其成为近代美术史上的先行者,并且奠定了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他们将日本画中对于环境的渲染、对光和影的明暗对比有机地结合在传统国画中,形成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效果。这种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国画,在当时被称为“新派画”或“折衷画”。后来被学术界界定为“岭南画派”的主要画风,就是指的是这种“折衷画”的画风。
高剑父、高奇峰回国后,分别在上海、广州等地开馆授徒,主编《真相画报》,举办新式展览,以各种形式宣传这种新兴的国画,以扩大影响。正如很多新事物的出现总要遭受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一样,高剑父的这种艺术尝试一开始便受到各种势力的攻击和批判,有人讥之为数典忘祖,没有根基;有人则认为他们是抄袭、剽窃日本画;更有人称其为“反侧势力”,背离了中国画的正统,辱没了国画血统……。但随着岭南画派人数的不断壮大及画艺的日趋成熟,尤其是他们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革新精神和高剑父、高奇峰弟子们的不遗余力的推广,使高剑父们越来越受到画界的瞩目并享有一定的历史地位。直到今天,考察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绘画,以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为代表所开创的“岭南画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美术流派。他们在二十世纪的美术革新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成为美术史论界的共识。
现在所见到的高剑父传世诸作中,大多是从日本留学回来以后所作,其时风格已经开始变革。因此也可以说是他艺术上较为稳定的风格。但在考察高氏画风之时,我们不能忽略其早年居派风格的作品。
在高剑父传世的早期作品中,可明显地发现其传统艺术轨迹,如作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双鸟紫薇》、《仿罗两峰花鸟草虫》(图二)、《仿恽寿平水仙蟹石》斗方(图三),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花鸟》,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临宋藕塘芙蓉蚱蜢》和《富贵图》(图六)等。这些作品或者是恽南田的没骨花卉,或者是罗聘的有些“怪异”的花鸟作品,或者打上居氏烙印,以撞水撞粉之法渲染花卉,或者临、仿前代其他名家,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
如《仿恽寿平水仙蟹石》斗方中,所画水仙以没骨技法,并赋以淡色,笔法精严,而太湖石的勾勒亦笔致精细,以工笔为主,意笔辅之,体现出笔法的老到。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国画家所具有的娴熟的艺术技巧及其临摹古画的功力。那些攻击高剑父数典忘祖、“折衷画”完全是脱离“正统国画”学统的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最低限度是对高氏早期作品缺乏了解。当然,如果高剑父仅满足于此,也许近代中国画史上只不过多一个平庸的国画家而已,因为从艺术上讲,这种价值只体现在传统画学功底的培养和技法的栽培上。
高剑父作品中,大凡从居氏门下时期的早年之作,多款署“高麟”、“爵庭”、“鹊亭”、“麐”,这一时期别人写赠高氏之作品,上款也多为“爵庭”(图七);所使用的印章主要白文方印“高麐”、“爵庭”、“麐印”、“高麟之印”、“啸月琴馆”,朱文方印“高麟长寿”、“爵庭”、“麟印”、“芍亭”、“画癖”和白朱文联珠印“高”、“麐”,鉴者不可不识。如果以时间划分,则大致在1905年以前,尤以从居氏习画的数年期间作品较多。这类作品,相比较其他时期而言,是较为少见的,因而对于鉴藏者来说,反而益觉珍视。
高剑父早期的书法也是较为谨严。其书笔意端庄秀美,个别题识甚至还有一些“馆阁体”痕迹,这和他同时期的画风是一脉相承的。
真正奠定高剑父在画派中主导地位的是:他将东洋画中对于环境的渲染、意境的表达,连同技法的创新结合在中国画的改造中,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以来较为稳定的风格。这种风格经其弟子的追随和传承,使其得到无与伦比的殊遇,最终成为近代岭南画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人物。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见到的高剑父作品的基本印象。
这类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05年前后到二十年代后期。这段时期,高剑父留学日本,受到邻国美术作品的冲击并被其画风及迥然有别于国画的技法所感染,尝试将这种技法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因此,在其作品中,所谓的“日本画”的风格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是最为“政敌”所攻击。这些作品大多以写实为主,设色鲜丽。如人物画《罗浮香梦美人》(图八)、山水画《昆仑雨后》(图九)便是典型的例子。前者表现的人物衣纹、发髻、服饰以及美人所处之环境、朦朦胧胧的意境,都是日本画典型的表现手法;后者之雨后雾霭、水汽、山峰、溪流以及充满潮湿而清爽气息的空气,都是十九世纪以来日本画家们惯常用的技巧。一些细心的学者可以指出,在高剑父这时的画作中,有哪几笔完全来自日本某某画家的某一幅画,哪一幅画的某一部分直接照搬了某个日本画家的作品,某些表现手法与某某画家如出一辙,有的甚至认为他的很多画作直接来自于“拼凑”日本一个或多个画家的作品。一些攻击高剑父的人还煞有介事地指出,他的这类作品有的纯粹来自于日本街头一些无款的行画,被高氏“拿来”添上自己的“款识”,便堂而皇之地成为自己的作品。当然,在善意的批评中,我们看到其中不无道理。高剑父这时的作品,临摹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所谓的“剽窃”、“照搬”之说,在当时除了高氏本人外,也有不少人撰文澄清,相信历史自有公论,此不赘述。当然,这些“问题”都是一个在创新、探索阶段的画家所无法避免的“硬伤”或“软肋”,但并不妨碍对高剑父地位的认识及其画艺的正确评价。
第二阶段是二十年代后期直到五十年代,其艺术活动主要在上海、广州、印度、澳门等地,其间经历了比较大的社会动荡(如抗日战争、内战等)和时空变幻,这对于高剑父的画风无疑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技法上,高剑父摈弃了那种东洋画风占主导地位的表现手法,有限度地回归传统,将二者有机交融,所以在山水中,既能看到日本画中渲染环境的笔法,也能看到来自宋人的斧劈皴或披麻皴。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风雪独钓图》,近景之老翁、树木及雾霭蒙蒙的氛围有日本画风的影子,远景之山势、点苔及皴法则又不乏传统国画的技巧;在花卉中,作为衬景的石头、小草等用一些水彩、水粉等晕染的同时,偶亦用水墨辅之,颇类徐渭之泼墨大写意。而花卉则能见其来自恽南田一路的没骨技法;人物画已经没有了先前以工笔仕女为主、侧重表现环境的画作出现,代之的则是以大写意的佛教人物为主,看似意笔草草,实则匠心独具,如他从印度归国后创作的大量诸如达摩、罗汉、观音等为主题的人物画等。
在题材上,较之以前更为广泛,呈现多元化的局面。既有表现传统题材的山水、花鸟、人物,如《海棠图》、《墨竹图》、《秋山高士图》(图十)等(均藏广东省博物馆),也有现代意趣的时尚生活,更有反映现实关怀的战争、饥荒或写实的旅行胜地等传统国画家较少关注的主题,如《寒烟孤城图》(广东省博物馆擦)、《东战场的烈焰》(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缅甸佛迹》(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等。
在意境上,高剑父以大写意的笔法表现出一种恣肆淋漓、纵横捭阖之气,有论者认为他的画较之高奇峰、陈树人而愈显剑拔弩张,主要就是指这一时期的画风而言,如《倚楼极目图》(天津博物馆藏)、《残荷鹡鸰图》、《双鹰图》(图十一)(均藏广东省博物馆)等。
很显然,无论在技法、题材,还是在意境上,这一时期的高剑父画风日趋成熟,在驾驭画境的处理上已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从而逐渐形成定性,成为我们现在所常见的“高剑父画风”。他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开馆授徒,并在中山大学兼任国画教习,使其画风得以传播,名声大噪,因而成为“岭南画派”的领军人物。
这一时期高剑父的书法风格也与早期截然不同。其书以淋漓尽致的草书出现在题款、楹联或为友朋题写之匾额甚至书札中,笔势曲折多变,笔划或粗或细,墨色或浓或淡。纵笔如枯老之藤蔓,横笔如垂死之枝桠,看似拙笔,实则意趣横生。他的这种以怪异、癫狂的意境出现于中晚期的书法风格,有论者称其为“枯藤体”。虽然是言其“枯”,但并非指缺乏活力,而是指其一种形态,一种苍劲而独具个性的品格。高剑父虽然不以书法名世,但以其独树一帜的“枯藤体”而言,即使将其置于近现代书家群体中,也应该是未遑多让的。
这一时期的署款也与早期有所不同,主要有“番禺高崙”、“高崙”、“高剑父”、“剑父”、“崙”、“剑”、“阿剑”、“剑公”、“昆仑山民”、“昆仑山农”、“老剑”等(图十四)。常用的印章也较早期丰富多彩,除了一般的姓名、字号外,尚有不少记录心情、旅行其他意趣的闲章,据笔者初步统计,主要有白文长方印“高仑长寿”、“剑父”、“高仑之鉨”;白文方印“高仑高兴”、“番禺高仑”、“高仑之鉨”、“岭南老剑”、“提笔四顾天地窄”、“剑公”、“剑父二十以后之作”、“剑父卅后所作”、“剑父诗词书画”、“说到人情剑欲鸣”、“高蹈独往萧然自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白文扁方印“剑父之鈢”、“剑父不死”;朱文椭圆印“老剑”;朱文圆印“仑”;朱文方印“剑父”、“剑甫”、“高仑长寿”、“剑父不死”、“仑之鈢”、“广州番禺县”、“剑父旅申时所画”、“高剑父马背船唇朱记”;朱文扁方印“老剑乱画”、“乱画哀乱世也”、“剑父”、“旅行纪念剑父持赠”;朱文长方印“高仑”、“高画士”、“高剑父皈依记”、“剑父”、“游艺中原”、“人共江山老”、“佛弟”、“仑翁”;朱白相间印“番禺高仑之印”(图十五)。除了在《双鹰图》(广东省博物馆)中仅有一次钤用白文方印“高麟”外,高剑父早期使用的印章在这一时期几乎再没有见到。这是鉴别其画作时需要特别留意的。
明代徐渭“形影”画风的理论综述 篇12
一、徐渭的“形影”理论
徐渭生活的明代中期, 著名学者王守仁综合儒家学说形成了自成一派的“阳明心学”, 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心学思潮, 徐渭的“形影”绘画理论是心学影响后的结果。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提倡“本真至上, 率意为之”, 现代可以理解为“行随心动”,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徐渭更加重视“心性”在画作中的体现, 认为一幅画的“传神”要比“象形”更重要。
除了受到“心学”的启发, 徐渭画作中还体现着庄子思想。虽然庄子思想和王守仁的“心学”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但两者都强调内心的作用, 致力于构建一个“清净”的内心世界。徐渭的绘画理论是对两种思想的融合, 在徐渭的画作《墨花力段》、《杂花图》中, 可以看到《庄子·秋水》一文传达的思想:“惠子曰, 安知鱼之乐也, 庄子曰, 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清循其本, 我知之濠上也”。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强调了“借物抒情”的重要性[1]165。
因为徐渭在艺术上有“违背传统”的见解, 他称自己为“畸人”。明代著作《徐渭集》用简短八字概括了徐渭的世俗情感, “英雄失路, 托足无门”。徐渭的创作理论和愤懑不平的心情体现在绘画中则是孤傲清高的风韵, 他的“形影”绘画理论不是对传统绘画思想的否定和藐视, 而是在肯定基础上的创新和重塑, 通过他的画作, 一个特立独行、有着放荡不羁高傲品格的文人形象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中。
二、“形影”理论的画中体现
徐渭的“形影”绘画理论最常见的表达为“舍形而悦影”, 这是徐渭在《书夏珪山水卷》中提出的, 此段话也收录在《徐文长三集》中, 徐渭言:“又见此画, 令人舍形而悦影……但两接之处, 墨景不融, 亦在意会而已。”这段话想让看画之人不能过于追求所画之物的“象形”, 而要忘掉它的形状样子, 体会画作传达出来的意蕴。徐渭所评价的画作出自于南宋著名画家夏珪之手, 夏珪作画注重布局, 笔墨苍劲有力, 尤擅画景, 所画之景生动有趣, 清秀奇特, 宛若天成。徐渭对其作画技艺十分认可, 并加以效仿创新。如徐渭《花卉杂画》中的芭蕉, 只有简单几笔, 却营造出一种“雨打芭蕉”的场景, 引起观者的无限想象。所以, 徐渭的“形影”绘画理论不看重所描画对象的“形”, 看重的是可以表达画家内心情感和能够让人自由畅想的“影”。这两者相比, 一个写实, 一个写意;一个客观, 一个主观。“形影”绘画理论不是对写实画法的忽略, 而是认为写实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写意”。
徐渭在无形之中开启了中国水墨画的新时代, 徐渭的画如其人, 个性张扬, 放纵不羁。借鉴了前人创作的优秀技巧, 将泼墨画法与“形影”理论完美融合, 着重挖掘所画对象的深层内涵[2]121。
纵观历史, 徐渭不是提出“传神”理念的第一人。在东晋时期, 著名画师顾恺之就十分注重所画之人的“神韵”。他认为, 画人需要细心观察细节, 通过小细节来体现画作的“神”, 顾恺之创作人物画时能够准确抓住人物眼睛所体现的情感。在《中国画论辑要》中刊登了顾恺之的《摹拓妙法》, 其中他说:“点睛之节……有一丝小失, 则神气与之俱变。”除却顾恺之, 宋代郭熙也曾在《泉林高致》中说:“学画花之人, 置花于深坑之中, 每日临上而瞰, 则花四面既得;学画竹之人……日夜观竹之影, 则得竹之神韵。”此句话让初学作画之人多方面观察花的样子, 竹的影子, 通过影子来传达“神韵”。另外, 宋代苏轼对“传神”也有自定的理解, 苏轼曾作《传神记》, 其中苏轼说:“画人不作眉目, 见者皆失笑……除目外, 眉与鼻口可增减取也。”
徐渭在日常生活中, 十分细心地观察所画之物, 经过深刻的思考后加以提炼, 作画时大幅度渲染笔墨, 将“形”与“影”在最大程度上融合, 呈现给观者的画似形非形, 似神非神[3]19。
徐渭对绘画理论的革新, 有学者概括为“大写意”。徐渭的绘画思想, 在他的题诗中也深有体现, 《写竹赠李长公歌》中就写道:“山人写竹略形似……譬如影里看丛梢, 那得分明成个字?”这首诗就鲜明地表达了徐渭对于“形影”的观点, 认为事物之“影”比“形”更重要。在《徐文长逸稿》中的《牡丹画》也体现了徐渭的“传神”观点, “墨作花王影, 胭脂付莫愁”。通过两首诗可以看出徐渭创作追求的是艺术本质, 因此对自己画作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徐渭鼓励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大胆革新, 不要拘泥于“写实”的画法中, 把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所画对象相结合, 直抒胸臆的表达所想所感。在《画百花卷与史甥》中徐渭说道:“不求形似求生韵……区区枝剪而叶裁?”在徐渭的画作题诗中, 大部分都表达了追求神似不求形似的思想论调[4]74。
三、徐渭绘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徐渭的“形影”理论对中国水墨画的风格创作和表现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最深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有极高的书法技艺, 与山水画的写意相结合, 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山水画的新里程, 如八大山人笔下的鱼或秃鹰, 都是翻着白眼, 眼瞪苍天, 看者会有一种窒息之感, 空虚之情, 他们的画, 传递着不满于世、愤懑不平的不得已。后世常常把八大山人和徐渭的绘画作品放在一起研究对比, 两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对于作品“传神”方面的处理。受其影响深刻的还有画家石涛, 他曾题诗说道:“兴到写花如戏影, 分明兜率是前身。”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对徐渭也是仰慕之至, 多次表达“生不逢时”的遗憾, 根据《齐白石谈艺录》记载, 齐白石曾说:“青藤, 雪个……能纵横涂抹, 余心极服之……恨不早生三百年, 诸君不纳……亦是快事也。”[5]
正是有众多画家对于绘画“传神”的研究, 才使得中国水墨画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表达符号。想要表达“传神”的画作, 不是简单之事, 需要画家大量绘画基础的积累, 了然于心才可以“下笔如有神”。例如画家郑板桥以画竹闻名于世, 他的画风受到了徐渭“形影”理论的强大冲击, 他曾说:“文长, 且园才横而笔豪……所以不谋而合。”郑板桥的画从构思到创作经历了“看”、“了”、“画”三个过程, 在其画作中体现了灵活多变的创作风格, 他同徐渭一样, 认为中国水墨画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 应该勇于创新, 表达“传神”的意境。徐渭的“形影”绘画理论是中国众多艺术创作理论中独树一帜的表达, 对中国绘画艺术理论、绘画构思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同时也成为国内外水墨画乃至油画借鉴的对象[6]29。
摘要:徐渭是改革中国画表达方式的第一人, 其提出的“形影”理论, 革新了水墨画的创作局面, 促使中国画的侧重点由注重象形的写实向注重精神表达的写意转变, 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画的前进和变革。
关键词:徐渭,“形影”画风,价值,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善君.纵横超逸气韵非凡——谈徐渭绘画的“意境”与“语境”[J].山花, 2009 (10) .
[2]张曼华.中国画的写“影”传意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7 (1) .
[3]计王菁.阳明心学对徐渭绘画艺术风格的影响[J].美术大观, 2009 (5) .
[4]李明伟.论中西方画家作品中的癫狂精神[M].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5]朱娟.徐渭绘画美学思想及其现代性意蕴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3.
【画风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画风》教学设计(已改)05-16
《画风》语文教学设计08-20
画风教学设计(简案)11-18
《画风》的听课反思05-20
画风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1-02
小学二年级下册《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2-02
关于画风的优秀作文:我来画风10-23
画风教案10-07
《画风》教案12-31
现代美术的画风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