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

2024-07-03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共11篇)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 篇1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 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医学院校本科《生物化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主干学科之一, 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以学生在实验室实践为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做必要的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的讲解, 并注意引导学生拓展所学的内容, 通过实验内容的学习了解生物化学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生化教研室在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教改模式。本着倡导以学生为本, “重基础、严规范、勤思考、促兴趣”的实验教学理念, 教研室首先对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的《生物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数进行了相应调整, 实验内容由原来以验证性、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全部整合为综合性实验, 以期让学生在较短的实践课时中学到较多的实验技能。如将“血清γ-球蛋白分离纯化”与“BCA法测量蛋白质浓度”内容合并, 将“细胞核的分离与核酸的鉴定”与“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浓度”内容合并, 让学生对所分离提纯的蛋白质及核酸物质进行相应浓度的测定, 以往这几个内容要分为四次实验教学, 学生对实验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太了解, 通过改革后, 只要两次实验课就让学生既掌握了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方法原理, 又熟悉了对所提取的蛋白质、核酸含量测定的常用实验方法, 使实验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在这次教改活动的实施中, 作者有以下体会:

1. 因人施教。

以往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低估, 事实上, 由于药剂专业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较早, 对一些常规的实验技能都已有所了解, 实验动手能力较强, 实验的成功率较高。因此, 虽然在每次4学时教学时间内增加了实验内容, 但学生基本都能够按时顺利完成实验。

2. 合理分组。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因为内容较多, 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增加了每组的人数, 由原来的2人一组增加到3人一组。这样的分组对于提高实验效率, 增加团队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的帮助。但同时也发现, 这种情况下, 有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没有自己动手操作, 而是将所有实验推给本组的其他同学, 由此看来, 虽然实验内容增加了, 但所需要的人手并没有增加, 2个人还是能够顺利完成实验的。因此, 基于教学的目的是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动手, 那么, 2人一组仍然是最好的分组方式。

3. 准备充分。

教学中, 我们也发现, 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并顺利完成实验, 指导老师在讲解实验内容时需要更加用心:首先, 教师自身应该对实验内容非常熟悉, 包括实验的原理、过程、预期结果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其次, 教师在讲解时, 尽可能把较多的内容进行梳理, 将实验分成2~3个大的部分, 让每组学生自行进行人员分配, 各自完成其中一个部分,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再次, 教师可根据自身的预实验过程, 为每一项实验内容设计相对规范的实验流程, 并打印出来, 分发给每个小组, 降低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的盲目性。再次, 在讲解实验原理时, 对于相对复杂的分段盐析和密度梯度离心两部分, 应尽可能采用图解和动画, 通过简单明了的讲解方式, 使学生能够清晰容易地掌握较为复杂的实验原理。最后, 在讲解实验步骤时, 对于较为复杂的凝胶层析和核酸的分离鉴定, 应该给出较为标准的操作步骤, 即类似于“试剂盒说明书”, 使学生一方面养成对这类实验的规范操作习惯, 另一方面也能够轻松掌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4. 适时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 指导老师应时刻留意学生实验的动向, 并及时指出学生在操作上的问题, 给予指导和建议, 这样才能够掌握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 并控制整个实验的节奏, 提高实验效率。

5. 及时总结。

学生做完实验后, 教师应利用下课前5分钟对学生的整个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总结, 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从实验报告的结果和分析讨论看来, 学生完全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工合作, 较好地完成整个实验, 成功率在80%以上;而通过对实验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 作者认为这样的综合性实验在有一定实践基础的药剂专业本科生中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尝试,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 可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简介”中增加一些内容, 由于实验内容是掌握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能操作,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分光光度计及离心机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 如果能够增加1~2种基本实验技能的操作, 相信学生依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熟悉并掌握相应技巧。通过这次改革也发现, 对于这样的综合性实验, 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 应该对每一个实验环节进行反复地思考, 做更多的准备, 使整个实验设计更加合理化、可操作化、严谨化, 以保证实验过程的可操作性, 避免实验中出现衔接不严谨的情况, 从而耽误学生操作时间。

从整体上来说, 综合性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研究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综合性的实验, 提高了实验的连贯性, 将不同实验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能在一次实验课中对一系列实验有较全面的认识, 能够给学生建立一种思维方式, 即科学研究的过程并非是一个个单独的实验过程, 而是一连串实验的组合, 在实验中, 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最终实验结果的好坏, 因此, 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严谨地完成。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 每个学生负责一个部分, 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整个实验,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明白了一个协作良好的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讯作者:陆红玲 (1968-) , 女, 贵州省遵义市人, 硕士, 副教授, 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22年。

摘要: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 保持细致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药物制剂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会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 篇2

医学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思考

医学微生物学是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在本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作者就几年来教学经验谈些体会.

作 者:王雪莲 安春丽 姜晶 WANG Xue-lian AN Chun-li JIANG-Jing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辽宁,沈阳,110001刊 名:微生物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CROBIOLOGY年,卷(期):28(3)分类号:Q939.93关键词:医学微生物 实验课 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 篇3

【关键词】分析化学 实验课 改革

化学实验课是实现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途径之一,其重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始末。对于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以前教师都要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教师讲解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注重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观察,却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有误的结果不能分析,养成了学生不动脑不探索的懒惰习惯。长期下去,使部分学生对实验课失去兴趣,这样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既注重动手能力提高,又要加强他们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要探索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一、改革分组实验,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操作

对于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而言,分析化学实验课是分析化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以往的分析化学实验室只有一间大教室,可以提供30位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而医学检验班每年都有60左右的学生,实验过程中只能将两位学生分成一组进行操作,实践证明,分组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想加大力度培养他们熟练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实验基本技能,一间实验室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为此,分析实验室对分组实验进行了改革,扩大实验室规模,由原来的一个实验室增加为两间,这样就可以使每位学生同时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最后的教学效果颇佳。

二、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往的传统实验课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先给学生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和演示操作,有的教师甚至还要告诉学生最后的实验结果。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注重实验现象观察和结果的对错,却忽视了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养成了学生懒于思考、被动探知的习惯。久而久之,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课失去兴趣,逃避实验,不做实验。因此,分析实验课教学方法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他们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显著的改善。

1.在做实验之前,让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并写一份详细的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的记录空格等,让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告诉学生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去探索求知。对出现错误的现象和结果能积极地分析、解决,并如实地记录现象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成败的原因。实验的整个过程教师应该密切监督学生的操作和数据记录。对操作规范的同学,在实验完毕之后,在其预习报告上做标记。

2.对于一些复杂的大型仪器的实验,可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演示,这样可使他们更容易理解记忆仪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程序等。然后带领学生见习大型仪器,从直观上认识和熟悉仪器。

3.教师专门设计一本分析化学实验报告,尤其是实验结果部分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学生每次测得的数据以及数据处理计算过程,并附有后面分析数据的讨论部分。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将学生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一同收起进行批改判分。真实的数据记录和规范的操作标记都是每位学生的积极实验的证明。通过改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又加强了他们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约束学生规范操作

实验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做实验侧重的力度,以往的实验考核只是对实验报告的结果进行评分考核,学生也就注重结果的对错,有部分学生为了结果正确,篡改数据,应付考核。因此考核方式也需要改革,除了对上述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制定相应的分值限制外,为了使学生真正重视实验考核,将学期末实践考核的分数列为是否允许参加理论考试的标准,这样就极大的约束了学生规范操作。

通过上述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地改变了学生以往的被动做实验的现象,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提高,不但动手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达到了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的培养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冠峰,张永花.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邓德华.分析化学试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朱军,马松涛.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8(4).

[4]李英杰,张文治等.浅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改革与建设[J].高师理科学刊,2002(4).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篇4

1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1 实验教学内容多, 课时少

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内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基因信息的传递, 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涉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免疫学等知识, 知识体系复杂, 实验内容相对全面。但由于各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减少课时以减轻学生负担, 导致实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突出。

1.2 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医学联系少, 学生不重视, 缺乏兴趣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以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 学生只需按步骤操作, 这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无法认识医学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及其实用价值, 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

1.3 医学生操作机会少, 缺乏参与实验意识, 基本技能较差

由于实验课时少, 为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说得多, 学生做得少, 教师往往是调试好实验仪器和设备, 准备好试剂用品, 学生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得到实验结果, 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同时, 实验室开放时间少, 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少, 基本技能水平低。

1.4 实验内容陈旧

高职高专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但目前的实验体系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实验体系, 存在实验内容陈旧、起点低现象。实验内容既零碎又僵化, 各内容之间不连贯, 操作脱节, 方法简单, 手段落后, 仪器使用频率低[4]。而对于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实验课更重要的是加强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训练, 同时兼顾科学思维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为其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2.1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实验教学以讲授为主, 结合板书、演示实验等手段, 学生自学、操作、讨论时间少,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生可先通过多媒体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 然后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 再逐步加强各种实验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 这种教学手段学生更易接受[5]。

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欲望。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目的、意义、应用及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以便在实验课中采取提问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6,7],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或问题, 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与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分析[8]。

2.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人才, 必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使之适应学科发展。在实验教学中保留部分经典的、传统的验证性实验, 围绕两大核心物质 (蛋白质和核酸) , 向综合性、系统性实验转变, 使实验体系具有连续性、技能性、广泛性, 实验设置更具科学性[9]。综合性、系统性实验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化学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实验思维, 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生物化学四大实验技术基本原理和实验仪器操作方法的同时, 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构想, 为将来运用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打下基础。

依据现有实验室条件, 结合多层次、多学科办学特点, 根据临床、药学、护理检验等不同学科, 选取不同实验, 尽可能选择含多项技术组合的实验, 使每个学生有操作机会[10]。加强基本技能培训, 提高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科学实验思维指导下密切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待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理论及操作后, 适当增加较复杂、耗时长的综合性实验[11]。

2.3 改革实验教学研究方法

长期规范的实验课教学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实验技能和创造性, 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12]。目前, 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差的主要原因是实际操作机会少, 因此, 应在操作技能考核前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 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前强化训练, 在实验室开放时安排一名教师随堂指导, 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利用实验室仪器和场地支持学生进行设计性的研究型实验, 是一种学生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 是一种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模式[1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 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并根据实验室条件, 自行设计完成;指导教师对研究方法和路线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科学的论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操作, 在此过程中, 学生进行试剂的配制, 使用相关仪器,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总结。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科研素养, 提高其综合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2.4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制作或引进生物化学实验课件, 用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 把部分条件尚不成熟、耗资费时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全景、全程展示出来, 让学生反复观摩, 既可以节约资源, 又可以发挥学生潜力, 训练学生科研思维[14]。多媒体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观察到实验操作中的细微部分, 利于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 通过建立网上素材库, 收集与生物化学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新研究进展, 并将其补充到学习和实验中, 以拓宽学生科研思路及知识面。

2.5 改革实验教学管理

建立和完善实验管理规章制度, 如设备的管理等都应具体落实。与生物化学实验课自身特点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规范化实验管理的教育, 将实验课成绩与实验课中的纪律挂钩, 规范实验操作流程, 教师严格按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每个实验明确要求的知识点, 使其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实验过程和环节加以监控, 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增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效性。

2.6 改革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了解学生动手能力和教师教学效果[15]。 (1) 加大实验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实验成绩由实验纪律、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4部分组成。实验纪律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 避免实验中粗心、抄袭他人实验结果的行为;平时成绩评定主要是观察学生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各种仪器的使用是否正确, 观察结果是否准确, 遇到问题是否有改变实验条件、探索实验新途径的想法;实验报告关注的重点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这可以分析和评判学生的科学态度, 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考试以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为主要内容, 评价学习者基本技能和扩展能力情况。

3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 篇5

关键词 虚拟现实;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126-02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使其如同身临其境,无限制地观察并感受三度空间内的事物。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1]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的沉浸、交互、构想三大特征[2],使得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有其独特而明显的优势。

虚拟现实作为一种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中,如在医学领域,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形成,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医学可视化、医学增强现实、医用机器人、手术模拟、图象引导手术、计算机辅助手术等。虽然国内研究者在虚拟现实应用于医学领域中取得大量的成果,但是现有医学虚拟现实方面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临床诊断、手术等临床应用方面,而在医学教育方面的应用研究尚属少见,已有的研究也多是基于理论方面的探讨或者是只限于针对视觉教学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简称生化)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3]。为了使医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化内容,本研究主要针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在不断摸索过程中探讨利用虚拟技术解决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难题,进而完善生化分子实验教学模式,为更好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1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生化实验教学的原因

1.1 实验教学场地受限的要求

实验教学需要用到的培养室、无菌工作台等因成本问题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而影响教学质量,这种高成本的实验场地往往少数的学生才能够进入,比如研究生等;本科生的使用几乎少有,除非是特殊情况。如此使我国的本科生实验教学内容限制在只有普通实验可操作的几项内容,而大大影响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水平。

1.2 实验教学试剂材料的要求

由于某些实验用品,比如氯仿、异丙醇等易挥发且具有毒性,普通的本科教学实验室设备简陋,通风设施不完善,且使用量巨大,如果每一位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都用到这些试剂,将会使实验室形成一个有毒气体存在的半封闭环境。这样的环境不利于身体健康,如果教学人员长期接触这种环境,更是对身体有极大伤害。或者是有些实验用品有辐射致癌等,也不利于实验教学使用等。若开发出虚拟现实教学软件,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1.3 实验教学仪器受限的要求

部分实验内容需使用的仪器非常昂贵,少数的仪器无法满足多数实验学生都会操作的需求,传统的实验教学也因教学经费的限制而对涉及昂贵实验仪器的内容感到无奈,很多教研室的做法是选择忽略不授,严重影响生化教学的质量。这就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扩大,对新技术新知识无法实践和掌握而只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从而严重制约我国学生对生化新知识的掌握。

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生化实验教学的优势

沉浸和实时交互要比文字、模型或效果图更形象、完整和生动,它营造了特殊的自主学习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代之为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交互以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化多端,亲身的体验使学生印象深刻,主动地交互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动性提高,容易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生化实验教学不仅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满足的场地、实验试剂材料以及仪器等对条件要求高而在现实中做不了的,或是危险性高的难题,发展了课堂教学,弥补了教学中的不足;也为学习主体带来了心理上的愉悦和自我满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与虚拟环境零距离的接触使得学习者能以第一人称方式参与知识的建构。

此外,虚拟现实实验教学拥有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优势——节省成本[4]。

3 虚拟现实技术在生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合作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生化实验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开发是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如何促进两个不同学科研究与教学人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虚拟现实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环境和语言没有统一的标准,三维建模软件使用十分复杂,并且它们对运行的计算机性能要求很高等问题也是要解决的。

3.2 生化实验教学虚拟现实系统设计和应用问题

软件设计必须考虑到如何让使用者用起来不迷失方向,让使用者知道如何到达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角度。同时还要考虑到使用者应用教育软件的能力问题。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角色已发生转变,教师已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传授知识者,他还必须能够会使用并指导学生去使用实验教学虚拟现实软件;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处在虚拟环境中,他们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改变思考问题方式,但是很多学生没找到适合这种环境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解等问题。

3.3 学生对教学软件的认知问题

当学习主体沉浸在一个高分辨率,全景式的虚拟空间中时,其与虚拟环境的距离感觉就会消失,没有了距离,在虚拟“存在”范围内,人的认知机制受到影响,并导致不可低估的认知问题的出现。因为当一个人长期沉浸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时,再回到现实中,必然会导致他有种“落差”感觉。

4 虚拟现实生化实验教学应用的对策

4.1 加强学科合作和技术研究

创造多渠道多方式,促进生化与软件开发两个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更快更高质量的三维建模语言的研究,同时应该加强价格较低、用户界面良好、对编程依赖少的三维建模软件的研发。综合考虑两个学科的内在联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支持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达到理想的效果。

4.2 设计和应用要体现以人为本并加强能力培训

使用者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生化实验教学软件时要做到适用为先,乐用为上,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兴趣。此外,应该加强对使用者的能力培训,以便他们能正确地操作这些软件。

4.3 对学习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把握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让他们明白使用这些软件的目的是为了习得知识和建构对知识的理解。

5 结语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深度研究生命的科学,内容比较深奥抽象,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系统性、抽象性、联系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发展比较快。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在生化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必将为学习者提供很多独特的机会,使学习者和授业者都享受到其带来的便利。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型的教育教学媒体和手段,必将以其强大的优势和潜力受到青睐而发挥其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科峰.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7(2):73-74.

[2]张璇.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3):6-8.

[3]韩晓琳,吴福国,郭子林.生物化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教改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09,4(2):4,44.

医学留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篇6

1. 实验课前准备

1.1 教材的准备

实验指导书是学生上好实验课的基础。它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理论、试剂与仪器、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讨论等信息,从而保证学生顺利、有序地完成实验。尽管国内外有一些英文版本的生化教材,但主要针对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几乎没有一套规范、统一的实验指导书供医学留学生使用,各个学校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使用自编的教材。由于招收的留学生不尽相同,加之各学校所上实验内容、师资力量等存在差异,因此不能完全照搬照用。就我校招收的医学留学生而言,他们只能听懂很简单的汉语,基础汉语知识水平偏低,鉴于此特点,我们以苏州大学医学院编写的全英文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为教材,此书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再根据实验室现有实验条件及实验学时的安排,挑选出适合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教学。这样一方面缓解了授课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实验报告的书写。

1.2 教师的准备

对留学生采用的是全英文教学,这种授课模式对教研室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虽然阅读英文文献游刃有余,但是教研室教师大多没有经过长期而系统的英文听说培训,英语听说能力较弱,不能流利地进行交流。与此同时,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课程本身的难度大,知识面广,学科发展快,专业术语多,英语词汇量大,且专业词汇大多较生僻。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生物化学都是基础医学课程中最抽象、最难懂的课程,多年来在学生中流传着“生化、生化,深而难化”的顺口溜,并视生物化学为“天书”。为了提高留学生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早在正式授课之前半年,教研室就着手准备,组织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口语培训,同时每周采用英语备课,安排授课教师轮流用英语阅读生物化学各章节,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规范生物化学专业单词的读法,纠正一些不规范的读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师对医学专业英语的常用句型和口语表达模式。另外,由于留学生的来自不同的地区,实际英语口语都或多或少带有程度不等的地方口音,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标准“美式”或“英式”英语存在较大差异,教研室还组织教师与留学生座谈、讨论,以尽早适应他们的口音,掌握他们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理论课主要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和出过国的老教师、博士等负责,而针对实验课动手多的特点,安排了头脑灵活反应快,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带教。

1.3 教案和课件的准备

教师无论是上理论课,还是上实验课,精心备课都是基本职责,英语教学更需“超级”备课,此时我们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由于刚刚开始全英文授课,教师对所讲内容的熟悉程度非常重要。其次我们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要用纯英语来进行教学,对授课内容的讲述必然要经过一个在脑海中翻译的过程,这就对授课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每次课前教师要做好预实验,熟知实验内容,并写好教案,把握实验教学重点、难点,在查阅大量英语原版专著或互联网上搜索国外相关的实验资料后写出英文授课讲稿,同时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来制作英语多媒体课件。有国外大量的英文材料作参考,可以保证所制作的英文课件语言地道、专业词汇使用准确等。将一些关键词句条理清楚地显示在屏幕上,既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又可避免当堂板书英文时出现拼写错误,减轻教师英语授课时的精神压力,使其讲课更加流畅自如。对于实验原理,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中使用一些图片和三维动画可以形象地展示实验内容,使教学生动易懂,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实验操作部分,如介绍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或有一定难度的操作,我们可以减少与学生直接示教的次数,因为课件中插入预实验时自行录制的多媒体录像,可以给留学生重复演示实验操作,同时带教教师也可以随时暂停录像详细地解说实验,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

2. 实验课的进行

2.1 教师讲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教学”而不是以“英语”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注意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为目的而不是以讲英语为目的[3]。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要把英文授课讲稿熟练地背出来,直到可以脱稿自如讲解的程度,但要注意英语讲课绝不是熟练地背诵英文,更不能对着幻灯片照本宣科地读一遍了事,而是要根据具体内容用适当的话语讲解、表述,在授课中尽量多用日常口语中的转折性语言、简短的句型和熟悉的词汇,有时需要借助手势和表情来表达语意,做到“讲课”而不是“读课”,使自己的授课内容能被学生听懂。留学生英语水平相对比我们好,采用多媒体讲解整个实验内容,他们可以通过观看幻灯片和听取老师的讲解很好地理解实验内容,要是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忘记某一个单词而使讲课中断,这时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如果仍不行可直接跳过,对学生的理解没有多大影响。在生化实验中,会用到大量的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如果不知道英文怎么说,我们可以直接指着问学生:“What do you call it?”他们都很乐意回答。

2.2 教学安排

关于实验课教学内容的安排,我们一般采用这样的安排:首先讲授本次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目的和预期的实验结果;其次介绍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试剂;再次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最后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的结果分析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国学生是有差距的,同时留学生喜欢动手实践,实验积极性很高,但持久性不强,所以实验内容不宜太过深入,应该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主,尽量多地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讲授时间不宜过长。另外,实验操作步骤尽量紧凑,中间需要学生等待的时间不要过长,或者在等待的时间里穿插讲解一些实验理论,否则学生会有厌烦情绪,有可能中途放弃,导致实验课目的无法达到。实验操作的步骤也不应过于简单,否则学生会感觉内容太少。实验结果要明确,明快的颜色变化或者特殊的实验产物都会吸引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多数的留学生都能和国内的学生一样,积极踊跃地参与实验的操作,并试图多掌握些实验的技能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多数中也有个别,有些学生懒得动手,课堂上自己不动手,或者看别的学生操作,或者只自顾自地做些自己喜欢的工作。实际上这种情况也见于国内的学生,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2.3 交流沟通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是实验课的一个中心环节。与中国学生不同的是,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国学生很少提问,而留学生在课堂上会随时提出问题。在实验课教学中,留学生希望教师给予更多的实验操作,以及理论指导,教师与留学生的直接交流比理论课时要多,一个主讲教师往往忙不过来,我们便在每次实验课多安排两名辅助指导教师,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可以改善教学效果;从教师自身来看,可以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操作、实验原理,甚至实验结果有任何疑问或者没有听懂的地方都会提问,而教师则需及时解答,有时候在课堂上指导教师会忙得难以应付,一些常见问题在备课时已准备好,则可以轻松解答。而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往往让我们措手不及,当然用中文的话我们能头头是道地讲解一番,但用英文如何恰当、清楚地表达,则是另外一回事。再者我校的留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也存在差别,有些留学生在讲英语时还有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往往交流时出现“学生问的,老师听不懂;老师答的,学生也听不懂”的现象,这时我们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若有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指导教师所讲,就会有英语比较好的学生听懂后用他们当地的语言翻译出来,这样更容易使他们理解。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能否上好生化实验课的基础,也决定了实验课能否激起留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及留学生们操作过程能否顺利完成。

3. 实验课的结束

3.1 实验报告的书写与批改

虽然大部分留学生来华的目的明确,学习刻苦,但是由于生活及学习的环境和习惯与我们国内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等种种原因,其自学能力及组织纪律性差,其中部分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无故缺席者亦不乏其人,如果他们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更是常常中途退堂。因此,学生操作完毕后,教师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要求学生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也就是对所获得的结果再进一步分析、解释、讨论,从中获得结论。实验报告的书写是生物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我们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并且当堂课交。因为留学生人数不太多,所以我们有条件对他们的实验报告精批精改,严格评分并占生物化学实验总成绩的40%。留学生对最后的成绩看得很重,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中途退堂,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认真态度。留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对待实验报告,多数学生实验报告完成得非常漂亮,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会用不同颜色或着圈圈点点等不同符号对不同部分进行标注,层次分明,重要部分一目了然,并且对结果的分析合理,这一点还是值得国内学生借鉴的。而教师在批阅留学生实验报告时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果对相关知识掌握较好,那么分析问题时就会比较透彻和全面;也可以了解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实验课教学模式虽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如果教师的指导方法正确,口头表达能力强,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那么学生在讨论分析结果时逻辑性强,层次清晰,反之则说明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这样教师就会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而加以改正和完善[4]。

3.2 实验卫生的监督

在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严格监督留学生清理实验室,这也是培养留学生责任心和规范留学生教学秩序所必须的。由于留学生组织纪律性差,漠视实验室规章制度,尽管在第一次实验课上也专门交代了实验室整洁和实验玻璃仪器清洗的重要性,但是留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性质和要求不是很理解,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清洗自己的试管、移液管等就离开了实验室,做清洁的学生也敷衍了事,往往是实验报告交完已经找不到做卫生的学生。在随后的实验课上我们再次重申实验室规章制度,并且将离开实验室前的玻璃仪器清洗、桌面整理,以及每次卫生打扫记录在每个留学生的实验平时成绩中,这样才让他们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3.3 教学反馈的进行

留学生教学研究是一个新形式下的新课题,课后及时的教学反馈也是开展留学生教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反馈,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在课后,教师会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学生希望下次实验如何更好地进行,对教师上课有什么要求,等等,听听学生对所用的教学方法和课件的评价,并进行整理和归纳,在授课过程中逐步改进,使教学方法更适应于留学生教学。除此以外,留学生上课如果有不明白的问题或者对上课的建议和要求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甚至直接写在实验报告中与我们交流探讨。教学反馈非常有利于留学生实验教学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就大多数教师而言, 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 全英文授课, 以及繁重的教学任务已成为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我们如果变压力为动力, 变负担为挑战, 努力探索留学生教学的规律,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英语的交流和授课能力的话,那么将从留学生教学中获得无限的进步和乐趣,也一定能胜任留学生教学的重任。

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力发展海外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如何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在此我们对我校留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观察、总结和探讨,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能与其它学科及同行进行交流,共同提高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质量。

摘要:本文结合留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特点, 以及存在的问题, 就如何提高其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从实验课前准备、实验课的进行和实验课的结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期为今后留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留学生教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成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会及存在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3, 5 (4) , 398-399.

[2]李有杰, 孙允霄, 王桂兰等.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9) :121-122.

[3]初海鹰, 于丽君.对留学生班《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3, 65-66.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 篇7

1 更新教学理念

实验课是医学生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包括创新能力) ;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偏重于前2个方面, 忽视后2个方面, 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即重视验证性实验。其优点是:理论课后紧跟实验课, 实验原理、方法明确, 易于理解和操作, 教师和学生都无需耗费过多精力;缺点是:学生只需“照方抓药”, 不利于其良好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信息,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养成运用推理、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精神。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除安排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 还应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 改变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实验教材知识更新速度慢, 灵活性、实用性不足, 同时这些教材把实验原理、步骤, 甚至实验现象都标注得非常清楚, 使学生失去想象的空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创新型人才, 这个目标必须通过教学内容创新才能实现, 因此, 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 编写了开放式实验讲义, 提供给全校大专层次各专业学生使用。讲义内容充分反映知识和技术的最新成果, 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要求, 增强了教材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 如在某些实验项目中, 对实验方法只提出建设性意见, 而对实验手段与过程, 特别是操作的前后顺序, 不做硬性规定, 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试剂、仪器设备和方法, 为学生创造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给予学生“引起思维”的情境, 不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高职高专生化授课计划为72学时, 其中实验22学时。我们打破生化教材死板的实验方法和顺序, 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大类, 用10学时安排验证性实验, 12学时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形成较强的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流程、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通过2年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验证性、综合性实验

在验证性、综合性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教学内容, 并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 并作为实验考核项目之一, 然后让学生讲述实验原理、操作及结果预测;最后教师小结、演示后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 组织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结果与现象进行分析与讨论, 让学生对实验的异常现象进行思考、分析, 并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步骤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在讨论中的灵感, 对于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都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 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使学生学习达到更佳效果。

3.2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又称探索性实验。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 并给出实验室所能够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器件、药品、试剂等, 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提出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选定仪器设备 (或器件、药品、试剂等) 、独立完成操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 这样可使学生初步掌握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大胆实践。

在设计性实验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 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实验环境对实验设计做相应的调整、修正, 设计出更为可行、效果更佳的实验流程。实验方案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设计性实验的首要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设立实验要依据科学实验原理, 所运用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操作程序及方法必须与理论知识相一致。

(2) 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是指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必须是大部分已掌握的, 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必须是可以开放使用的。

(3) 简约性原则。简约性是指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和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前提下, 尽量采用学生能独立使用的设备和方法, 选用价格适宜且获取容易的实验材料。

(4)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实验要符合客观实际,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通过实验来解决科学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整个实验过程一般要经过设计—实验—反馈—修正—再设计—再实验, 直到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撰写论文,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论文答辩, 综合评分。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实习, 参加教研室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可以利用实验室当前具备的科研条件,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科研基本功, 如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研究项目查阅文献, 尤其国外的研究文献, 指导学生根据文献报告拟定基本的实验方案、制订具体的操作步骤。通过这些使学生得到“真枪实战”的锻炼。同时可以指导学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在科研实践中, 学生见识到了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和手段, 感受到了浓厚的科研气氛, 并了解到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培养了自身科研素质。

4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能需要用到多个实验室, 基于此, 2004年我校将分散管理的实验室 (解剖实验室除外) 和实验员进行统一管理, 成立实验中心、建立中心实验室, 集中与科研相关的仪器、设备, 实现全校实验资源、人力的共享, 有效节约了开支。同时, 我校通过与青岛市市立医院检验科合作, 解决了先进设备短缺的问题, 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另外, 为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 周一至周五晚上向学生开放全部实验室, 学校还制定了鼓励教师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相关制度, 以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医学化学实验改进例析 篇8

检验专业化学课程中哪些实验需要改进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1) 实验内容陈旧, 提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表现为学生草率应付。在学生的预习报告中, 他们只是照抄课本中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几乎没有学生自己的见解及创新。特别是在有机物性质实验中更为明显。

(2) 有的实验结果、现象不明显。

(3) 常规实验中, 特别是有机合成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如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为4小时、溴乙烷的制备实验为3小时, 乙醚的制备实验为3小时等。这么长的时间做实验使教学安排很不方便, 学生也感到非常枯燥无味。

(4) 没有突出环保思想等。

针对上述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存在的不足, 如何进行实验的改进呢?

1 突破常规, 改进不利于学生观察、效果不明显的实验

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可见度差, 实验现象不明显, 这会影响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甚至对实验产生怀疑, 丧失对实验的兴趣, 下面举例来说明如何对这类实验进行改进。

例1:对酯类水解实验改进:现行的教材中, 在处理乙酸乙酯水解实验时, 用气味变化来说明酯的水解程度, 这种方法很不科学, 学生参与性差, 而且不容易观察, 说服力不强, 可作如下改进: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1mL溶有碘单质的乙酸乙酯 (溶液呈棕黄色) , 再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6mL蒸馏水、6mL稀NaOH溶液、6mL稀硫酸 (试管中分层, 上层为棕黄色) , 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70℃~80℃的水浴中, 可以观察到第一支试管中酯层始终没有变化 (忽略酯的挥发) ;第二支试管中酯层很快消失;第三支试管中酯层缓慢消失。用这种方法容易观察现象, 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

例2:在教材中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通过改变浓度来证明浓度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实验。按课本所述溶液浓度为0.01mol·L-1。实验时发现, 两者混合, 溶液变成深红色, 即生成了较多K3[Fe (SCN) 6], 再向已达化学平衡的平衡混合物中加0.1mol·L-1的KSCN,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虽然实际上生成了更多的K3[Fe (SCN) 6], 但实验现象变化不明显。其原因是平衡混合物浓度太大, 颜色较深, 颜色再加深时已不能用眼观察出来。我们通过多次平行对比实验得出, 实验中反应物浓度宜小, 把书本所述药品浓度0.01mol·L-1缩小为0.0005mol·L-1, 混合后为浅红色, 再加人0.1mol·L-1的KSCN或FeCl3时 (点滴于平衡混合物中) 。就产生由浅红变深红的对比效果, 清楚地验证了增大反应物浓度, 可促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规律。

2 设计微型实验来代替常规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 也称半微量或微量法实验[2]10。由美国Mayo博士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其特点是实验药品微量化, 优点是减少试剂用量, 降低实验费用, 降低实验排废量, 减少环境污染, 缩短实验时间且安全可靠, 微型化学实验主要应用于学生的分组实验。例如:

(1) 乙醚的制备实验中, 95%乙醇的用量由1 850mL减为185mL;浓硫酸的用量由600mL减为60mL[3]。

(2) 烃类性质实验中有:环己烷与环己烯的溴化反应, 环己烯的氧化反应, 芳烃的氧化反应, 芳烃的溴化反应。

(3) 烃的含氧衍生物的性质实验中, 有:醇的性质实验 (包括醇的氧化、多元醇的Cu (OH) 2实验) , 酚的性质实验中包括酚与溴反应、酚与FeCl3反应, 醛、酮的性质实验中包括醛、酮与Schiff试剂的反应、醛、酮与2, 4-二硝基苯肼试剂的反应,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实验中有羧酸的酸性实验、乙酰氯的水解实验、酰氯的醇解实验, 糖的性质实验中有糖的成脎反应等[4]。

(4) 普通蒸馏及熔点测定 (毛细管法) , 由常规实验每组用75mL无水乙醇和25mL的浓硫酸, 改用45mL无水乙醇和15mL的浓硫酸。

这些实验经过改进, 由原来传统的试管操作改为用点滴板或微量试管进行操作, 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设计创新性实验, 突出化学学科特征

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设计一些简便易行, 富有趣味性、启发性、思考性的实验, 以此激发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创新精神。重视创设化学问题情境,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或进行实验论证, 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 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1, 设计一实验证明海带中含有碘:首先将海带晾干后刷净表面并剪碎, 然后用酒精浸泡后在坩埚中将其灼烧成灰, 再加水溶解海带灰, 煮沸2~3分钟后过滤, 用滤液分别做如下实验:1) 加经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银溶液, 生成黄色沉淀;2) 加少量双氧水、硫酸后, 溶液呈棕色, 再滴入淀粉溶液, 呈蓝色;3) 加入约1mL的新制饱和氯水振荡, 滴入淀粉溶液, 呈蓝色。以不同方法证明海带中含有碘, 课后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写一篇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小论文。基于上述创新性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积极从事化学学习与研究, 并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2, 验证乙炔使溴水褪色的实验:

在一平底烧瓶中放入2~3小块碳化钙, 再通过分液漏斗逐滴加入3mL~4mL饱和NaCl溶液, 反应立刻进行, 让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 并很快观察到溴水的褪色现象。

针对以上实验, 大部分同学都会这么认为:因为溴水褪色了, 所以乙炔具有不饱和性, 并认为是发生了加成反应。其实, 观察仔细还会发现实验中伴有难闻的气味, 这决不是乙炔的气味。并且再观察溴水褪色后的溶液, 还会发现有少许淡黄色的浑浊现象, 这也不是乙炔会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个实验中所用碳化钙是工业用电石, 其中确实含有少量硫化钙等杂质。当它们遇到水时发生了反应:undefined, 显然这是H2S等气体的臭味, 又因为它们还具有还原性, 如:undefined, 所以也可使溴水褪色。为此以上的溴水褪色实验, 并不能充分证明乙炔的不饱和性。

假设乙炔不具有使溴水褪色的性质, 那么只要对实验所得的混合气体进行净化, 除去还原性的杂质气体 (H2S) 之后, 再通过溴水就不应出现褪色现象。反之, 乙炔就具有使溴水褪色的性质。

此时可再设计一个实验, 结果会说明情况是后者。但这样还不能说明溴水褪色的反应原理, 是取代还是加成反应?再假设, 若是取代反应, 必定生成HBr, 它溶于水溶液酸性会增强, 而加成反应就不会出现这性质, 再次引导学生用pH试纸加以验证。

4 改进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 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

环境问题是当代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控制环境污染的问题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在环境污染的诸多因素中, 部分化学实验的废气、废液对大气和水质的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因此,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实验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例1, 检验无机化学教材中红磷—白磷转化实验:

若采用教材中装置, 一方面实验成功率难以保证, 因玻璃管为半敞开式, 空气中的氧易将白磷氧化成P2O5, 另外, 红磷气化后凝结成的白磷 (剧毒物质) 或其氧化物会逸散到空气中, 造成污染。我们改进了实验装置, 因为白磷与红磷都不与二氧化碳反应, 保证了相互之间的转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现象更明显, 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时, 装置中采用水吸收尾气 (主要是P2O5) , 既保护了师生身体健康, 又保护了环境。

例2, 氨跟酸的反应实验:

拿一根玻棒在浓氨水里蘸一下, 另一根玻棒在浓盐酸里蘸一下, 使两根玻棒接近 (不要接触) , 观察发生的现象是否有大量白烟产生。问题:直观效果不明显, 大量刺激性气体外逸, 对环境造成污染。改进如下:在一锥形瓶里放入5ml浓盐酸, 另一锥形瓶里放入5ml浓氨水。然后轻轻捏动双连球往瓶内鼓入空气, 即见三通管口处有大量白烟生成, 说明反应生成了氯化铵。优点:1) 操作简便, 现象明显。2) 药品可以反复使用。

对检验专业化学实验的多年探索, 使我深刻感受到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不仅要从理论上进行探索, 还要动手去实践, 只要努力去多发现、挖掘, 是能使许多事物有所进步的。改进的实验, 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实验, 使之有好的效果, 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用此来引导学生思维, 或用某些反应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舒继青.实验设计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学月刊, 1992, (9) .

[2]周宁怀, 宋学样.微型化学实验[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3]覃志英, 陈超球.有机化学微型实验的探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1997, (3) .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 篇9

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体。首先, 实验教师完成前期实验的准备工作, 教师再讲解某个实验的实验原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 沿袭了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 其内容偏重于对课堂理论的验证, 忽略了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素质。

(一) 对生物化学实验重视不够

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程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生对实验课程不够积极, 且实验整体设计缺乏系统性, 实验课程教学明显落后于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内容多数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和知识, 忽略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 实验场地和设备不足

我校的生物化学实验授课对象包括护理专业专科学生每年2000多名, 临床专业专科生每年1000多名,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每年100名, 中医专业150名。实验室不能满足扩招后的需要, 现在正在新建另外的基础实验教学楼。另外, 高级的生物化学实验设备价格昂贵, 维护条件苛刻, 使用成本较高, 限制了实验项目的开出和实验质量。例如, 紫外分光光度计只有三台, 缺乏紫外扫描紫外仪, 凝胶成像系统只有一套, 核酸电泳仪和蛋白电泳仪各只有一套, PCR仪只有2台, 氨基酸分析仪也只有一套, 如果这些仪器在实验运行中损坏, 实验将无法进行下去。

(三) 教学与教材不统一

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学与教材时有不统一。目前, 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版本众多, 如李慧芳主编的《生物化学实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 黄建华等人主编《生物化学实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等, 因作者想法和思路的不同, 表现在教材中的整体设计路线和章节设置也会不同, 但不同的授课教师根据个人喜好选用不同的教材, 使得学校购买的教材经常改变。在教学中,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习惯的教学模式, 倘若教师的教学安排与教材知识点不协调, 学生就不能在教材的相应章节中找到学习的知识点。

(四) 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模式陈旧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验证性实验, 很多实验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 例如,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血液中血糖的含量测定、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的含量、血液中转氨酶的活性测定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操作, 学生不必思考就能完成实验, 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设置, 这样使用的仪器比较单一, 大中型仪器使用较少, 对学生熟悉大中型仪器的使用不利, 也不能够有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思考, 缺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案

(一) 实验课程的设置与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 现代教师应抛弃传统落后的理论教学为主, 实验教学为辅的观念, 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先进理念,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的学习。

鉴于大一新生生物学、医学基础知识薄弱, 我们在培养方案里尝试开设基础生物实验课程, 补充新生的生物学、医学基础知识, 基础生物实验包含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对于这门课程, 学校也细化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将实验课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 进行独立教学, 客观上有助于强化实验教学的功能。已有的结果表明, 本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和设置卓有成效, 是医学院校实验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二) 改革实验内容, 设置合适的实验项目

当前的实验课程进度表安排基本上参考理论课程的进度, 与理论课程的进度稍晚, 这样会出现实验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综合性的后果。实验项目设置的顺序应按由浅及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各模块安排更优化, 实验类型更合理, 不同的专业开设的实验项目应不同, 有侧重点, 甚至可以考虑完成理论教学后再进行实验教学。

作为实验教学的深化, 我们考虑实验项目开设的时候, 在保证开出基础的实验项目同时, 结合授课教师的科研工作, 尝试将深入的实验内容渗透到实验课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应该会收到学生的欢迎。教师的科研工作属于原创性的, 当开出这些研究性实验, 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 同时会增强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也相应完成, 取得双赢。将高等医学实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这种教学模式在学校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 教材的选择和编写

医学生物化学发展迅速, 为适应学科及教学的发展, 实验教学人员每五年需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并对实验项目进行修改和补充, 及时更新知识和新方法。我们生物化学教研室已完成了适合医学专科专业教学需要的实验教材编写。教师通过参编实验教材, 将进一步加深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且更有利于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四) 优化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 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抛弃传统落后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出高效率、高质量的实验课。通过实施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前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实验, 标记问题, 思考并记录实验操作时可能有哪些注意事项, 教师开始分析实验时, 对一些关键的地方通过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怎么进行操作, 操作中应该怎么做, 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等。这些方面不能直接讲解给学生, 逐个启发学生让他们思考, 这些问题在操作中应该怎么解决。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我们还发现, 多媒体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培养颇有帮助。利用多媒体教学, 实验操作能够更清晰、直观, 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效果明显。多媒体教学还能规范实验操作, 明显减少实验错误, 实验误差也明显降低, 这样既使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更丰富, 又补充了实验教学, 实践表明成效明显。

(五) 完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以综合检验学生实验素养和动手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为出发点, 摒弃几十年来一直实行的落后的以考核实验报告为主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 (出勤率占20%、实验操作过程占30%和实验报告占10%) 加期末实验技能考试 (占40%) 组成, 改变传统的期末实验技能考试占主导的考核评价体系, 使实验操作过程与期末实验技能考试并重。

出勤率是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考察一个学生对实验持有的态度和重视程度, “态度决定一切!”。因此, 我们认为出勤率占总成绩的20%比较合理。在进行实验的时候,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规范学生的操作, 指导实验, 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这是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大头部分, 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重点考察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部分, 对于分析独特或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实验报告应加分, 鉴于实验报告是学生已完成实验之后所作, 只占总成绩的10%。在期末实验技能考试时,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操作, 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实验结果与预期误差不能太大。操作内容不能太单一, 必须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实验;既要考察学生对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 又包括动手实践技能。把综合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能力作为重点, 要求他们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期末实验技能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也是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重点。

综上所述, 对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师来说有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使目前学生的高分低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逐步转变, 重视实验教学, 使之与理论教学平齐。并借助多媒体实验教学等手段, 探讨实验教学课程改革, 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够深入推动我国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发展, 最终提高生物化学实验学科教育教学水平。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本文总结了当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案, 包括对实验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改革实验内容, 优化实验项目;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优化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完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医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梁亦龙, 谢永芳.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科学, 2008, (1) :43-44.

[2]张俊杰, 贾长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9) :114-116.

[3]袁思霓, 许本波.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08, (15) :12-13.

[4]常怀普, 徐水.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6) :222-223.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 篇10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 实验室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種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措施。[1]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对生物安全防护十分重视,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预防和控制自身感染,但是医学高校仍没有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学生他们经常接触活的微生物及具有传染性的阳性病人标本,如果不提高教师及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认识,很容易发生自身或他人的感染。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医学院校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课堂要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重点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一定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防止不必要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根据我们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做好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实验室布局要合理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最好设在实验大楼的顶层或占一层,形成独立的实验室。室内洗手池要设在靠门口处,地面应铺防滑砖,实验台要耐酸耐碱,电源不能走明线,应设有可移动紫外线灯。微生物实验室要设在远离楼道的顶角端,门外设有生物危害标识,室内要有洗眼装置,外用常规处理的应急消毒药品,设有二级生物安全柜,手提式高压灭菌器及专用放置废弃物的容器。

二、要建立键全实验室的各项生物安全制度,重在执行

医学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有关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学的较少,对感染的途径及防护,职业暴露处理等内容较缺乏。因此对学生做好自我防护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存在高危险因素,要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措施,应在学生进入实验课前,由老师对其进行培训,内容是实验室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危险标识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消毒制度、实验室应急处理制度、检验仪器污染消毒制度等。除给学生专门培训以外,还应该在每堂实验课中,根据实验内容不同,利用5~1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制度的惯述重在落实,因此要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和执行,谁带实验课,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岗位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三、实验材料准备要注意安全性

由于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有其特殊性,学生所接触的是活微生物以及免疫实验课用的阳性血清如病毒性肝炎,梅毒等标本。为使学生见到阳性结果,老师在上实验课时,把临床实验室阳性的病人血清收集到一起,拿到实验室给学生做实验用,这种具有传染性标本在上实验课时,要注意安全性,避免自身和周围同学的污染。另外细菌实验课最好每人一份菌株(标本),不能几人一份标本,易造成学生拥挤,走动菌株迸溅,污染周围。上实验课要求同学必须戴一次性手套,实验课结束后由老师将菌株及阳性血清统一收集,经高压灭菌后,装入专用垃圾袋处理。实验台面要用含氯浓度为500mg/L消毒剂处理,然后用可移动式紫外线灯再进行照射消毒30分钟。

四、实验课要制订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课要根据内容不同,要制订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及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尤其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要强调课堂纪律,不能在实验室内来回走动,避免相互碰撞。实验室内禁止吸烟,不准带进食品及水杯,上实验课要着装整齐戴口罩,无论什么原因不穿白服,不准上实验课。操作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去做,在发生意外时要立即向老师报告,要遵照生物安全防范规定进行应急处理。

总之,医学高校实验室是学生集中的地方,生物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要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否则极易发生意外。为此医学高校实验室必须建立键全行之有效的系列防范措施,建立标准化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对老师加强生物安全意识的学习,使其提高生物安全认识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1.

[2]李秀平,桂芳,等.专科学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09,16(4):10-11.

[3]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关资料[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3,2(3)21-22.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 篇11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教学方法,七年制医学生

在高等院校中采用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并要求高校本科教育的专业课外语教学力争3年内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为配合生物化学理论课双语教学,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对七年制临床医学生采用双语授课,以期从实验和科研的角度进一步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1 实验教材和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选择适合双语教学的英文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对于双语教材多数人认为最好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的编写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助于他们英语水平的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双语教学在使用原版教材上必然会遇到国情、校情和本土化的问题;而且对于实验教材,目前很难找到一本与教学大纲相吻合的原版教材[2]。因此,自编一套既符合英文语言习惯和七年制教学大纲要求,又适合临床医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验课英文教材,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一项工作。在编写教材时参照国外一些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发现同国内的教学大纲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及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吸取国外教材的优点。我们所选取的实验均具有较强实用性和操作性;并对实验中用到的仪器设备附了插图,对涉及的专业词汇做了中文注释。

2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学方法的正确应用是双语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3]。如何在双语的氛围下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需要探索一系列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实施双语教学。根据七年制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较好,可以在各实验组针对不同实验内容采用相对随意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中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可采用“中、英文结合讲解”的教学模式。对简单的内容用英文讲解,而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等复杂的内容最好用中文解释清楚,以便实验顺利进行。也可采用双语PBL教学模式[4],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和表达的机会。还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实验中的作用。将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以图文、图片、Flash动画等形式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逼真、易懂。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同时针对学生看英文的能力普遍好于听英文的能力这一特点,在课堂上还可辅以全英文板书。总之,可用于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且各种方法又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关于如何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仍需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与改进。

3 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均有着较高的要求,提高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是生物化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要筛选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师,并尽可能使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简单词句和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很快适应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而且可以避免重大的语言错误并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这也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词典和参考多种原版教材,力求单词发音准确、专业词汇使用规范,尽量避免语法错误和中式英文现象,并在课前执行严格的试讲制度。

医学院校兼具良好的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较少,教师整体素质及梯队建设是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双语教学教师的较高素质主要体现在外语水平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授课时要求教师不只对相关的中文教学内容精通、准备充分,还要求教师熟悉实验所涉及的有关专业词汇和相关操作步骤的英语表达;同时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及时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要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以往仅仅靠讲述早已背好的英文教案和英文幻灯已不能满足实验双语教学的需求。训练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保障,必须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建立一支外语和医学知识水平兼备的双语教师后备队伍[5]。

4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主体

因医学生物化学的自身特点,专业术语多而相对不易理解,所以双语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公共英语的基础。充分重视双语教学中教学对象的问题,因材施教,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若学生英语水平达不到一定程度,采用双语教学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影响他们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开展双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听课效果不断地调整中英文比例,避免因进行了双语教学影响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能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查阅与实验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然后每组选择一项最感兴趣的实验相关内容,并选派一名代表准备好相关英语幻灯材料,在上课时根据自己英语水平可选用中文或中、英文为大家讲解,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自由提问,进行讲解的小组成员要负责解答。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同时,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随时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地调整进度和比例,从而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5 实验成绩的评价

根据实验课双语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考核宜采用平时实验作业与课堂表现相结合来综合评定成绩。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用全英文完成,鼓励优秀的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也允许通过课后查阅资料和同学讨论完成后再上交给教师。要从学生课前准备和课上回答问题情况到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准确;从学生做实验过程中态度是否端正到学生实验操作方法是否准确等方面,全面规范、健全实验教学的考核制度,从而调动学生在实验课上的主观能动性。自实验课双语教学开展以来,学生普遍感到专业知识、专业英语词汇、英语写作水平与应用能力均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6 双语实验教学的设想

培育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生,不仅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临床医学专家,还是为了塑造具有临床科研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是造就这种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中英文结合的双语教学,并逐渐向完全英语教学过渡。双语实验教学应在其中发挥它特有的优势,因为实验课是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易于师生之间互动,激发学生应用双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英语写作和应用能力。

总之,推进双语教学是一项全面而长期的工作,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必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作为双语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将不断总结和改进,使双语教学不断完善,相信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双语教学水平必将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仁,侯珍.高校实施双语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2006(1):42-43.

[2]李健,苗绪红,李光.七年制医学生细胞生物学实验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4):465-466.

[3]原爱红,蔡巧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医学教育,2005(3):53-56.

[4]黄燕萍,艾婷,宋红霞.双语教学在七年制学生中的实施与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700-701.

上一篇:广播电视机下一篇:控制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