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教学(共12篇)
医学微生物教学 篇1
医学微生物学是各高校医药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这一特性决定了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其培养目标则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就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二是使学生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断提升,我们对于现有的医学微生物实验的课程地位和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将在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内容,通过调动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1 适应时代需求,优化实验内容
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实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紧扣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在保留微生物学所必需的实验操作技术基础上,减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实验项目,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自07级学生开始,我们增加开设了"乙肝两对半检测"这一实验内容。由于乙型肝炎为我国高发传染性疾病,所以大纲对于乙型肝炎这一部分内容做了重点要求[1]。但是在以往开设的实验中并未涵盖相关内容,于是我们针对这一不足,在实验教学中新增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两对半"这一项目。该实验项目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该实验需要同时检测5个指标,故学生可5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每位组员负责检测一个指标,实验结束后,将5位同学的实验结果汇总来完成实验报告,任何一位组员的操作失败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通过这种形式的实验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责任感,另一方面为每位学生提供了均等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此外,每位同学通过对自己检测结果的分析,对于乙肝两对半的各个指标的临床意义掌握的较为牢固,这一点在期末考试中得到了体现。
由此可见,通过对实验内容的优化完全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明确教育目标,体现专业特色
目前,高等教育处于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新形势之下,其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以往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一直沿用所有学生"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不同专业学生都使用同一本实验指导,开设相同的实验项目,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医学生的要求。我们针对这一情况,对实验的内容依据专业的不同做出了调整。
我校医学院的本科生又分了临床、预防、护理及药学这几个不同专业,各个专业的学生有他们的专业侧重,于是我们依据各专业的特色及课时分配情况对其微生物实验课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见表1)。对于临床专业的本科生我们继续沿用以往的实验教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新的实验项目,比如: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对于药学专业而言,他们的实验则增加了药物的微生物限度检测及抗生素浓度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此外,药学专业所开设的药物敏感试验是在其他专业学生的纸片法基础上还增设了稀释法,这样一来实验项目能更好的体现专业特色。至于预防专业的学生,针对他们开设的实验项目则专业性更强。我们自去年开始,对即将毕业的预防专业学生新开设了卫生微生物检验学实验这门课程,包含了六个全新的实验(见表2),这六个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流程及实验结果判定全部依据国家食品卫生检验标准来执行[2]。通过毕业前的强化学习,对于那些即将走向公共卫生岗位工作的学生而言,适应未来的工作将变得更加容易。
注:*表示除了纸片法药敏实验外,还增设了稀释法药敏实验。
3 改革考试方法,完善考核体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远不如理论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对课程的考察停留在理论部分,对于实验部分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学生从思想上对实验课的重视就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了实验课缺勤,上课不认真,操作不严格,实验报告抄袭应付这一系列结果。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当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毕竟考试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方式,也是教学管理中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
我们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在课程结束时增加了实验基本技能考核,包括对细菌形态的基本认识及无菌操作等基础内容。增加的这部分实验技能考核将和实验报告及平时出勤情况综合为实验成绩,占期末总评的30%。通过这种新的考核形式,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及其实验技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我们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为培养适应时代的新型人才不断努力。
编辑/雅兰
摘要: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其具体对策进行了论述,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0
[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
医学微生物教学 篇2
1.从源头做起,充分做好实验准备及预实验
微生物实验的准备内容比较多,操作性强。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试剂放置时间,不同批次试剂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每次实验课前都要做充分的实验准备,同时做预实验。通常提前3~4天进行实验准备和预实验,确认后才用于实验教学。
2.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中接触到的大部分细菌为致病菌,所用的试剂也多是对人体有害的`,因此对废弃物品有严格要求。我们在实验中注意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多项实验室制度,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强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务必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另外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精密仪器,如生物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高速离心机等,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仪器使用方法,爱护仪器,正确恰当地使用仪器。对于实验过程使用过的仪器,学生使用后要清理干净并摆放回原处,要求仪器使用前后保持一致,并做好相关使用记录以备有迹可查。鉴于实验班级人数较多,个别学生用完后不能正确摆放实验设备,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使用,而且给实验指导老师造成较大工作负担,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加强学生生物实验室安全事项和规章制度的学习,随堂强调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3.实验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实验前预习开始、在实验的准备和操作及内容上结合医学微生物课程特点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体情况如下。
3.1实验前预习
实验教学不仅是学习、掌握和巩固学科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每次实验前都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本次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充分理解整个实验的思路。实验课时,指导教师首先针对本次实验内容提问学生,然后将实验的重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或以提出疑问的方式向学生阐述本次实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2实验准备及操作
实验准备过程中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进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绝大多数学生都想多一些锻炼的机会,为以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基础。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让一些学生参与进来,从试剂的配制,培养基的制作到预实验的操作。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可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实验原理等相关性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3.3实验内容安排
传统的实验内容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内容比较烦琐零乱,每个实验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学生对此兴趣不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采用一些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来代替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比如学生从自己身上取标本,用自己的粪便或咽部拭子作为标本进行综合性实验。利用平板画线和革兰氏染色的方法找出若干株典型细菌,纯化后再进行一系列生化实验进行鉴定,并进行药敏实验。由于学生觉得和自身的健康有关联,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学生所取标本为自身相应标本与临床结合比较紧密,与以往的传统验证性实验具有较大区别,受学生体质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料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运用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这些现象和结果。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这些现象,通过讨论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为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实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对现象进行解释,然后学生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进行验证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基本功训练,又能锻炼收集资料、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以后能够顺利步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4.实验结束后认真总结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操作,而实验报告则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坚持学生独立认真完成报告,实验报告不能简单地将实验数据进行罗列,而必须对实验结果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由于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实验结果会出现很大差异,我们主张学生无论结果如何,在实验报告上都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如实分析,严禁在实验报告中抄袭他人报告内容或编造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并解释实验现象,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同时培养认真、严谨的作风,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2]。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双阳,余敏君,詹利生,等.改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08.
医学微生物教学 篇3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及生命活动物质变化规律等。它比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研究的更为精细,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所以无法通过肉眼或者借助于显微镜来直接观察,这就使得其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另外,生物化学知识具有化学名称多、分子结构复杂、代谢途径多及内容复杂等特点,导致其成为医学院校中公认的难学的科目之一。我校目前招收的非医学专业较多,文理科学生兼有。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时比较吃力,故本教研室教师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相关探索。
1、医学概论中生物化学相关内容的设置及学习状况分析
我校目前招收的非医学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化、统计学、英语、市场营销及法学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和其他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学习众多医学相关课程。我校针对这些专业开设了《医学概论》这门课程,按系统讲授正常人体的基本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及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等。
医学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及酶);物质代谢(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及核苷酸代谢)和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医学概论教材编写时,我们发现无法把这三部分研究内容编写进某一系统章节中,所以在现在使用的医学概论课本中,这三部分研究内容被分入了三个相应的章节中。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被编入了“机体的细胞和组织”一章,物质代谢放在了“消化系统”一章里,而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则被编入了“生殖和遗传”一章里。在生物化学相关内容编写过程中,我们考虑到针对的学生并非医学专业,所以内容上较医学专业更简单凝练一些。
尽管学习内容已经尽量简化了,但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这三部分内容的时候仍然叫苦连天,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我们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学学习内容接触到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相关知识比较多,而我校招收的非医学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科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对这些知识储备较少,基础比较差,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2)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人体的,知识理论性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抽象,晦涩难懂;(3)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医学知识兴趣不大,认为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抱着消极的学习态度;(4)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不需要积极动脑思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基于学习状况分析的教学方法改进
(1)优化授课内容,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理科生由于在高中阶段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学习的比较扎实,所以对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而文科生则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很难掌握,有一部分同学就会随之产生畏惧或者直接放弃的心态。针对此现象,我们根据各专业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优化学习内容,主张“够用”即可,如对于物质的分子结构不需要同学掌握,只要能够看出代谢反应前后的变化即可;一些复杂的反应途径了解即可;不重要的内容留给同学自学等等。并且在第一堂课就和学生说明,很多需要掌握的内容可以“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也”,增强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知识的自信心。
(2)利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直观
鉴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内容抽象的问题,我们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动画、视频等,方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授DNA的生物合成过程时,在PPT中插入DNA解成单链、引发体的生成、复制的延长及复制的终止等四个Flash动画;讲授RNA的生物合成过程时,播放模板与酶的辨认识别、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和非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等动画。这些Flash动画使同学们对于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各种酶、底物、模板及一些蛋白质因子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并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掌握。
(3)结合日常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1]。在讲授过程中,我们经常将生物化学的一些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譬如说,在学习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法商家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学生们觉得蛋白质的稳定因素难以理解时,以西瓜瓤代表蛋白质颗粒,西瓜皮代表蛋白质表面的水化膜;再比如讲糖的无氧氧化时,通过剧烈运动后腿会酸痛来理解乳酸的生成;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生物化学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这种兴趣使得学生愿意投入到生物化学的学习中来。
(4)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本教研室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需坐在教室里被动的听讲。但这种相对固定化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我们在传统教学中穿插了案例式教学法和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通过学生自行查找案例相关资料、分组讨论汇报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玉红.提高护理专业文科生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探[J].化学教育,2014(8):43-45.
通讯作者:曲洪林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经验浅析 篇4
一、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 其主要的课程内容有: 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免疫机制、致病性和疾病诊治方式等的分析与研究。其便于医学生掌握临床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损伤性疾病等类型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为其诊治打下基础。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对于现代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来说, 尤为重要, 与流行病学、医学检验之间的联系紧密, 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 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繁杂, 不易于学生的记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质量较差,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差。
在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 对于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在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进行教学时, 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采用的创新。
二、启发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固定、呆板。不适应与当前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被动、框架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教学内容, 沿袭了教师的思维与观点, 缺乏自我的探索和创新认知。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提问和讨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将疑问和矛盾作为诱饵, 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氛围, 结合教学环境,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来达到教学目的。例如, 在教授微生物的分类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微生物为何会致病、致病类型以及是否具备传染性等进行讨论, 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想法与认识, 然后教师在对其存在的疑问和错误进行纠正解答, 做到深入浅出。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还让学生深刻理解、认知了微生物的知识。
三、认真专研, 优化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较快的学科。由于新的病原生物不断的出现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 在其教学过程中, 教学课时的缩短和教才内容的滞后, 不利于以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的理解、学习、应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就需要教师预先专研教学大纲,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以及学习状态,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同时, 教师要广泛参考、阅读相关的教学资料, 认真、仔细的准备教学课件, 突出重难点, 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 在进行免疫力的抗体和补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讲授其免疫力的概念、特点和免疫过程后, 可适当的进行相关知识的扩充讲解, 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和肾病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适当的知识扩充和删减, 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还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在教学内容上会涉及器官、组织和细胞分子等各个领域,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 传统的讲授教学, 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其知识要领, 不便于学生的实际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将教学的文本、图像、声音和视屏等有机的结合, 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手段, 将教学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重复性, 同时较大的信息量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率。
五、科研课题和科研实践进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的并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科研课题及其结果直接带进课堂, 让学生接受前沿知识、信息, 使得更好的推动教学。同时, 安排学生及时的进行科研实践,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适当、正确的应用其中, 从而促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为其之后的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作为医学教育中的基础而重要的学科, 对学生以后的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感知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借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正确、有效的吸收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从而为其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苏琼.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6:45-46.
[2]秦庆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07:153-154.
[3]冯龙, 郭文涛, 孙颖, 梅雪, 江华, 张小莉.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10:16+18.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病例讨论 篇5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病例讨论
(一)一病人高热、咳脓痰。血白细胞升高,中性93%。X线胸片示肺脓肿。一个月前病人背部皮肤脓肿,至今未愈。(书P109、册P231,金黄色葡萄球菌)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最可能的病原菌为何?
2.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一新生儿室暴发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标本经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染色阳性球菌。(书P79,细菌性医院感染)
讨论:1.感染是如何发生的?这是一起什么性质的感染?如何明确感染源?
2.怎样明确病原学诊断?还要做那些检查?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
3.怎样防止新的感染病例的再次发生?
(三)一70岁老年妇女患尿路感染,经予以口服氨苄青霉素治疗,5天后尿路感染症状缓解。为防复发,继续用药一周,结果出现腹泻、发热。粪检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反而较少,未分离到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菌。(书P61、册P245-6,菌群失调症)讨论:1.消化道症状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可能的病原体为何?
2.怎样明确病原学诊断?还要做那些检查?
3.这是什么性质的感染?
(四)一旅游团中突然有部分团员出现头晕、恶心、腹痛、呕吐。追问发现,凡发病者早餐均食用的蛋炒饭。返回旅店进一步追查发现,前晚值班厨师正患甲沟炎,是他将今晨用于蛋炒饭的冷饭分装后放置4℃冰箱的。(书P109,金黄色葡萄球菌)
讨论:1.旅游团部分团员患的是什么病?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
2.怎样明确病原学诊断?
(五)一患儿突然高热39.2℃,6小时后昏迷。全身出现猩红热样皮疹、扩散性红斑。查体时发现咽喉部红肿和扁桃体肿大,但后来仔细检查时发现右脚趾处化脓性病灶。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89%。低血压、休克。无脑膜刺激症。(书P113,化脓性链球菌)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如何明确诊断?
2.可能的致病因素是什么?致病机理如何?
(六)一27岁女性,因头痛3天、发烧、寒战2小时来医院就诊。查体见体温40.2℃,血压119/80mmHg,四肢有散在红色斑点,无脑膜刺激征,扁桃体红肿,肺部检查未见异常。2年前因车祸曾行脾切除。人院后4小时突然意识模糊,进而昏迷,血压降至70/30mmHg。虽经抗生素治疗,输血和抗休克治疗,血压仍持续下降,48小时后死亡。血培养发现有革兰阳性、瓜子状成双或短链状排列的细菌生长。(书P113,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如何明确诊断?
2.本例在发病原因上有何特点?
(七)一新生儿出生42小时后出现发热、呼吸急促、卤门饱满、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脑脊液检查见有革兰阳性球菌。该患儿出生时娩出顺利,但其母有胎膜早破发生。(书P114,肺炎链球菌)
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那些依据?
2.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八)一63岁老年男性,以发热、心慌、胸闷为主诉要求住院治疗。老人以往曾经确诊高血压冠心病。2周前曾拔牙以便装义齿。1周前开始发热,自服抗生素治疗无效,近两天来心慌、胸闷、气急。查体:体温38.7℃,心脏听诊有杂音,血白细胞升高,其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书P115、册P290,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那些依据?
2.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九)一月底一患儿五岁,高热三天,现皮肤上出现玫瑰疹,并出现呕吐、头痛、颈项僵直等 脑膜刺激征。(书P121、册P232、册P292,脑膜炎奈瑟菌)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可能的病原体是什么?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十)一35岁男子,以往体格健壮。此次在秋雨中野外作业后高热不退、咳嗽、咳出铁锈色痰。血白细胞高达1.9万/mm3。X线胸片示右上肺大片阴影。(书P114,肺炎链球菌)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2.可能的病原体是什么?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十一)一群大学生在饭店就餐后四小时先后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症状,以呕吐为主。(书P109,金黄色葡萄球菌)
讨论:1.此例食物中毒可能由什么细菌引起?
2.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十二)秋季一病人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感。血白细胞1.3万/mm3,中性89%。(书P131、册P232,痢疾杆菌)
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2.对该例病人应如何处置?
(十三)九月份,一退休女教师去东南亚旅游,归来后发生剧烈的呕吐和腹泻,脱水征明显。呕吐物及粪便均似米泔水样。(书P143,霍乱弧菌)
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2.对该例病人应如何处置?
(十四)九月份,一患儿急起高热,突然昏迷。血白细胞9800/mm3,中性87%。无腹痛、腹泻。肛拭子细菌分离培养发现志贺痢疾杆菌。(书P131、册P232,中毒性痢疾)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2.患儿昏迷的原因及病理机制是什么?
(十五)一单位食堂就餐人员中发生了18人呕吐、水样腹泻的集体发病事件。调查发现,发病者前日中午均在食堂食用过“小海米拌芹菜”。(书P145,副溶血性弧菌)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最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
2.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十六)一幼儿园的幼儿食入从某店购进的汉堡包后有十多名五岁左右儿童发生发热、腹痛、腹泻、血样便,并有数人出现溶血性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书P128、册P239,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依据何在?
2.怎样明确病原学诊断?
(十七)某单位发生了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的食物中毒。防疫医师检查时发现是切猪肉时生熟不分而造成食物污染。食物中发现有大量的革兰阳性杆菌,每克食物含菌量在105个以上,腹痛
6腹泻者每克粪便中含菌量在10个以上。(书P169,产气荚膜梭菌)讨论:1.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
2.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有那些?
(十八)一病人高热二周,胸腹部有散在的玫瑰疹,肝脾肿大。肥达反应:H:1∶40,O:1∶80,TA:1∶320,TB:1∶20。(书P135、书P136、册P233,肠热症、肥达试验)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2.如何明确诊断?
(十九)一病人持续高热3周,日前体温有所下降,但出现腹泻、脓血便,血较多。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血白细胞减少,中性60%。血细菌培养阴性。肥达反应:H:1∶320,O:1∶160,TA:1∶20,TB:1∶20。(书P135、书P136、册P233,肠热症、肥达试验)
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
2.当前的病程进入哪一阶段?(二十)一病人高热十天,有纳差、腹部不适、全身酸痛的前驱症状。腹部有压痛、肝脾肿大。肥达反应:H:1∶40,O:1∶160,TA:1∶20,TB:(-)。(书P135、书P136、册P233、册P294,肠热症、肥达试验)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如何明确诊断?
(二十一)下列为四例住院发热待查病人的前后两次肥达反应结果。(书P135、书P136,肠热症、肥达试验)病例 例一 例二 例三 例四 入院后第四天 H O 1∶80 1∶80 1∶80 1∶40 1∶160 1∶80 1∶80 1∶20 TA
1∶40 1∶40 1∶40 1∶20
TB
1∶40 1∶40 1∶20 1∶40
入院后第十二天
H O 1∶320 1∶320 1∶80 1∶80 1∶80
1∶80 1∶320 1∶20
TA
1∶40 1∶320 1∶20 1∶20
TB
1∶20 1∶20 1∶20 1∶20 讨论:1.对每例肥达反应动态检测的结果作何判断?
2.如何明确诊断?
(二十二)一23岁女青年左下腹疼痛三天。体检:体温38.2℃,左下腹深压痛,阴道有大量黄色、无气味的分泌物,宫颈举痛;B超示盆腔中有囊性包块,其中有液平。对患者行阴道后穹隆穿刺术,抽得20ml、血性、恶臭的脓性液体;涂片染色后镜检,观察到革兰阴性杆菌。(书P173,无芽胞厌氧菌)
讨论:1.如何作出诊断?如何确定治疗原则?
2.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十三)一病人患肺脓肿,体温39.3℃,胸部穿刺抽出的脓汁带有恶臭,涂片见革兰阳性球菌,但做常规细菌培养为阴性。经卡那霉素治疗十天不见好转。(书P173、册P237,无芽胞厌氧菌)
讨论:1.可能是何种感染?如何明确诊断?
2.如何修改治疗方案?
(二十四)发生一起购买某店加工的禽肉类熟食者多人食物中毒的事件。病人有发热、呕吐、腹痛、腹泻。潜伏期4-10小时。(册P238-9,总结和比较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讨论:1.该类食物中毒可能有哪些细菌引起?
2.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十五)一家人食海贝类后4小时先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发热。腹泻粪便呈水样,并有二人为血水样便。(书P145、册P235,副溶血性弧菌)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线索是什么?
2.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十六)一37岁男性病人,主诉尿痛,尿道口灼热感,间或有针刺样疼痛。检查时发现尿道口可挤压出脓性分泌物。以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分叶白细胞内外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存在。追问下承认婚外性交史。(书P119,淋病奈瑟菌)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为何?
2.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进一步选择治疗药物?
(二十七)一男性患者20岁,一个月以前开始感觉疲劳,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近二周来发热、咳嗽;痰中带血丝。查体时体温38℃,右上肺可闻啰音,白细胞11000/mm3,中性63%,淋巴30%。(书P157,结核杆菌、书P114,肺炎链球菌)讨论:1.可能的诊断?如何治疗?
2.需做哪些检查来明确诊断?
(二十八)一9岁男孩因张口困难,肌肉酸痛而就诊;三天前开始感到不适、头痛发热;就诊检查过程中逐渐发生四肢僵直、牙关紧逼、角弓反张。追问亲属证实2周前脚底有深外伤,现已基本愈合。(书P166-7,破伤风梭菌)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如何抢救?
(二十九)一新生儿,出生时由老人在家庭内接生,未经严格消毒,用剪刀剪断脐带。一周后出现发热,不能用口吸奶,肢体肌肉僵直。(书P166、册P236,破伤风梭菌)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如何救治?
(三十)一战士在训练中受伤,伤口被泥土污染。该伤员青少年期曾接受过白-百-破三联疫苗注射;入伍后多次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为了防止发生破伤风,欲给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但皮试为阳性。(书P167、册P235,破伤风梭菌)讨论:为防止发生破伤风,应采取什么措施?
(三十一)一农民因脚被扎破而患过破伤风,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治疗,抢救成功。此次在水利工地施工时,再次扎伤脚部皮肤,伤口深、有泥土污染。(书P167、册P236,破伤风梭菌)讨论:是否有必要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破伤风的发生?
(三十二)一士兵在战斗中腿部中弹负伤。在送往后方医院救治时发现腿部伤口及周围组织高度肿胀,疼痛剧烈,手指触摸可发出“捻发音”。不久该伤员陷入昏迷。(书P169、册P236,产气荚膜梭菌)
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如何尽快明确诊断?
2.如何进行抢救?
(三十三)一病人在食入未经加热的罐头食品后5小时开始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发声嘶哑,以后又出现语言障碍,四肢麻痹,最后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书P170、册P237,肉毒梭菌)讨论:请分析病人死亡的原因,并提出明确的诊断意见。
(三十四)一慢性菌痢病人,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日前腹泻复发,粪便呈粘液样,并有假膜排出。(书P61、书P171、册P243-4,菌群失调症、艰难梭菌)讨论:1.此次腹泻复发的可能原因是什么?如何明确诊断?
2.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如何治疗?
(三十五)某医院新生儿室突然爆发新生儿感染,病儿有腹泻、发热,并出现死亡病例。在多个患儿血液中培养到鼠伤寒沙门菌。(书P79、册P290,医院感染)讨论:1.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最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什么?
2.如何采取措施防止感染的进一步发生和蔓延?
(三十六)3岁女孩突然发热。体检见咽部红肿,有颈项强直和脑膜刺激征。腰穿有脓性脑积液,但未培养出双球菌。临床诊断为脑膜炎。(书P109、书P114、书P116、书P121、书P196,化脓性球菌)
讨论:1.还有哪些细菌引起脑膜炎?
2.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三十七)一岁男孩上呼吸道感染2天,有发烧嗜睡症状,20分钟前突然发生抽搐。查体:体温40℃,颈部明显强直,白细胞9700/mm3,中性83%;腰穿脑积液呈云雾状,细胞数2800/mm3,中性粒细胞88%。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在细菌培养时发现在预加的金葡菌落周围有生长良好的小菌落,呈现卫星现象。(书P196,流感嗜血杆菌)讨论:引起感染的细菌最可能是什么?
(三十八)一病人因腹痛、腹泻、血便多年,被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为控制病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半年余。最近出现腹泻、粘液样便。对粪便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发现大量革兰阳性、卵圆形、比葡萄球菌大2-3倍的酵母样菌细胞。(书P61、书P445、册P243、册P309,菌 群失调症、白假丝酵母菌)
讨论:1.可能是什么病原体感染?如何明确诊断?
2.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
(三十九)一男性病人解尿时有从尿道口向上的“放射状疼痛”,小便淋漓不尽。小腹不适。追问病史承认有多个性伴侣。尿道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及细菌培养均未见阳性发现。(书P212、书P206、册P242-3,衣原体、支原体)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十)夏季,一水稻种植区农民突然发热40℃,腓肠肌疼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书P221,钩端螺旋体)
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四十一)五十二岁男性,咳嗽3天,伴有全身不适和严重头痛、腹泻。咳出的为白色非出血性痰,腹泻的粪便为粘液样非出血性粪便。该患者2年前曾做过肾移植手术。为防止排斥反应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环孢素A。痰和粪便标本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均见蓝紫色、卵圆形,直径比葡萄球菌大2-3倍的菌细胞,并有分生孢子和假菌丝。(书P445、册P281,白假丝酵母菌)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如何明确诊断?
2.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
(四十二)一病人突起高热、皮疹,同时伴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害。肥达反应:H:1∶80,O:1∶20,TA:(-),TB(-);外斐反应OX19:1∶640,OX2:1∶160,OXK:(-)。(书P232、书P234、册P304、册P242,立克次体)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十三)一病人轻微咳嗽,体温37.8℃。X线胸透(拍胸片更准确)见两侧肺部有羽毛状(术语不正规,间质性肺炎见条索状、网格状浸润;肺泡性肺炎见片状、斑片状浸润)浸润。痰涂片抗酸染色及浓缩集菌后进行结核杆菌分离培养均未检查到结核杆菌,2周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无效。(基本排除了结核杆菌,考虑衣原体、支原体、细菌、病毒等感染因素)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
(四十四)一病人发生下颌部瘘管,与口腔齿龈处相通。瘘管周围无明显红肿,压迫后有脓汁排出,取脓汁肉眼观察可见其中含有颗粒状物,压片镜检可见放射状排列的菌丝。(书P241,放线菌)
讨论:1.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可能的病原体是什么?
(四十五)一57岁男性,因肺结核用抗结核药治疗3月余,一周前持续性头痛,近2-3天来发热38℃左右;今晨头痛加重,并逐渐陷入昏迷。检查:颈项强直;脑脊液轻度混浊,白细胞数120/mm3,淋巴细胞63%,总蛋白150mg/dL(正常值15-45)。脑脊液标本离心后取沉渣涂片,墨汁负染色后镜检,可见有出芽的菌体,外围有透明的宽厚的荚膜。(书P446,新生隐球菌)
讨论:最可能的诊断及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方法?
(四十六)春季,一幼儿园数名幼儿先后出现发热、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咳嗽,皮肤红色斑丘疹,口腔粘膜KOPLIK斑。(书P305,麻疹病毒)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应当采取哪些恰当、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其他小朋友发病?
(四十七)某医院产科新生儿室,4个月来连续发生18例新生儿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发病年龄为出生后2-3周不等,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急促,轻度缺氧,发热不明显。(书P79、册P316、册P239-40,病毒性医院感染)
讨论:1.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感染源可能涉及哪些人?
2.可能感染的病毒有哪些?
3.如何阻断感染,制止新的发病?
(四十八)一小儿1.5岁,发热四天,近二天来呼吸急促有哮吼音,轻度缺氧,X线片示毛细支气管炎及间质性肺炎。(书P308-9,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讨论:可能由哪些病毒感染引起?
(四十九)34岁男性,从昨日起左眼充血、分泌物和流泪。今晨右眼又出现同样症状。体检发现结膜充血,但无出血,角膜有病变,目前淋巴结肿胀且有压痛,诊断为急性角膜结膜炎。(书P314,腺病毒等)
讨论:1.哪些微生物易引起此类感染?
2.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五十)一病人突发心律不齐、心慌、胸闷、乏力。3天前病人曾有“感冒”、腹泻。(书P323、册P318、册P240-1,柯萨奇病毒)讨论:1.应考虑的诊断是什么?
2.可能涉及的病原体是什么?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五十一)一病人纳差乏力5天。眼巩膜黄染。肝区有叩痛。肝功能异常。抗HAVIgM(+),HBsAg(-),HBeAg(-),抗HBcIgM(-),抗HBcIgG弱(+),抗HBe(-),抗HBs(+),抗HCV(-)。(书P333、册P241,甲型肝炎病毒)
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依据何在?
2.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十二)一病人九个月来肝功能反复异常。抗HAVIgM(-),抗HCV(-),HBsAg(+),HBeAg(+),抗HBcIgM(+),抗HBe(-),抗HBs(-)。(书P338、册P241,乙型肝炎病毒)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依据何在?
2.病人可能进入疾病的哪一阶段?
(五十三)一病人略感食欲不振、乏力。半年前曾手术,术中接受过500ml的输血。肝功能检查见转氨酶升高,其余指标正常。抗HAVIgM(-),HBsAg(-),HBeAg(-),抗HBcIgM(-),抗HBe(-),抗HBs(+),抗HCV(+)。(书P344、册P241-2,丙型肝炎病毒)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依据何在?
2.如何进一步明确病原学诊断?
(五十四)一26岁女性患者,恶心、呕吐3天。尿黄1天。职业为饭店服务员,嗜烟酒。无输血或静脉用毒品史,但近半年来有多个性伙伴。查体:体温38℃,眼球巩膜黄染,肝大肋下3cm。抗HAVIgM(-),HBsAg(+),抗HBcIgM(+),HBeAg(+),抗HBe(-),抗 HBs(-),抗HCV(-)。(书P338,乙型肝炎病毒)
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依据何在?
2.可能的感染途径?
(五十五)一30岁男性,因全身倦怠,食物诱发恶心,尿黄而就诊。4个月前献血检查时HBsAg(-)。3个月前结婚,妻子有肝炎病史。化验检查抗HAV(-),抗HCV(-),HBsAg(+),HBeAg(-),抗HBcIgM(+),抗HBcIgG(-),抗HBe(-),抗HBs(-);按病毒性肝炎治疗一个月,症状好转不明显。化验检查显示:HBsAg(+),HBeAg(+),抗HBcIgM(+),抗HBcIgG(+),抗HBe(-),抗HBs(-)。改用IFN治疗二个月后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化验示抗HBs(+),抗HBcIgG(+),HBsAg(-),HBeAg(-),抗HBe(-)。(书P338,乙型肝炎病毒)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
2.病程及治疗过程的发展和目前的状态?
(五十六)一女性三十岁,HBsAg(+)已八年。肝功能一直正常,目前已怀孕。化验检查示:肝功能正常。HBsAg(+),HBeAg(-),抗HBc(-),抗HBe(-),抗HBs(-)。(书P341,乙型肝炎病毒)讨论:为防止将HBV传染给患儿或新生儿,应采取哪些措施?
(五十七)一中学生晨起跑步锻炼时被黑暗小巷中窜出的一条狗咬伤了脚。(书P411、册P242,狂犬病病毒)
讨论:为了防止发生狂犬病,应对其采取哪些措施?
(五十八)一十六岁男生,咽部烧灼性疼痛,高热39℃,咽部红肿,但无白色假膜。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肝大肋下2cm,脾大可及其边缘,无输血史。白细胞16000/mm3,淋巴53%。其中15%为异形淋巴细胞。(书P385、册P323,EB病毒)讨论:1.可能的诊断?依据何在?
2.如何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十九)十月份一2岁婴幼儿水样腹泻,伴有呕吐、腹痛、发热;并有明显的脱水征。讨论:1.可能的诊断?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书P325,轮状病毒)
2.如何救治?
(六十)八月份一6岁男孩急起高热,嗜睡;2天发生惊獗、昏迷。体检:体温39.8℃,颈项强直,肢体强制性瘫痪,伴肌张力增高。化验:血白细胞11000/mm3,中性粒细胞83%;脑积液无色透明,白细胞250/mm3,中性83%;蛋白轻度增高,细菌学检查阴性。(书P355,乙脑病毒)
讨论:1.最可能的诊断?
2.明确诊断的方法?
(六十一)一组战士共五人,进入亚热带原始森林执行任务十天。返回基地后一周,其中一名战士急起高热,体温39℃左右,伴有全身疼痛,尤以头痛、腰痛突出。查体见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眼结膜充血、出血,肾区有叩痛。尿化验见尿蛋白、红细胞及管型。(书P366,汉坦病毒)讨论:1.可能的诊断及明确诊断的方法?
医学微生物教学 篇6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103-02
医学微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医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本门课程的内容虽然不深奥,但所研究的对象体积微小、种类繁多,其内容庞杂,需要记忆的知点多,缺乏系统性。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难学难记,产生厌学情绪。鉴于此,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就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微生物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教学效果有了明显增强。
1 抓好绪论课的兴趣激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在学生初次接触本门课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其能否学好微生物学的关键[1]。学生往往对来自生活的知识兴趣较高,笔者首先以一系列生活实例出发,提出疑问,如为什么要注意饭前洗手、勤晒衣被?食物为什么会腐败?SARS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些人会患上“脚气”?酸奶是怎么得来的?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学生不仅掌握了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概念,而且急切地想要探索更多关于微生物的知识。学生的课堂提问非常活跃:如何防止食物变质?如何避免染上“脚气”?人体中真有很多微生物吗?绝大多数的人为什么没有患上“微生物病”?通过以上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 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比喻、拟人、口诀等方式的灵活运用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例如,在讲细菌的结构时,把细菌的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关系比喻为自行车外胎和内胎的关系;在学习消毒与灭菌时,把间歇灭菌法比喻为人类与芽孢之间的斗智斗勇,而芽孢最后陷入人类设置的陷阱;讲细菌感染的结局时,把病原菌的致病性与机体的免疫形象地比喻为两军对抗;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特性拟人化为馋(营养要求极高)、懒(生长速度极慢)、丑(菌落极粗糙)3个字;把肺结核的临床表现概括:热(发热)、汗(盗汗)、美(面部潮红);讲到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时,将其临床症状比喻为醉酒面容(面红、颈红以及上胸部潮红);编制口诀来描述破伤风芽胞梭菌的生物学性状:细长杆菌周鞭毛,幼龄活跃地运动,革兰阳性鼓棰样,端生芽孢不能忘……通过比喻和拟人等有感染力的语言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注重结合临床案例
微生物各论部分易于理解但容易混淆,难以记忆,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指导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基本结构是“以病说菌”,即:首先用临床病例引入,激发学生求解欲望,然后巧设疑问,引入相关的病原微生物,之后让学生带着悬念阅读教材,有目的地进行自学。最后以病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出病因,拟定治疗方案,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并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等知识有机融合,“零距离”对接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4 利用实验课增强理论课教学效果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实验课和理论课在时间上不衔接,学生印象不深刻。笔者把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安排到实验课上详细讲解,形成一种师生讲、看、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达到传授理论时能够联系实、,指导实践时又有理论支持的良好效果。比如“消毒与灭菌”与“外界因素对细菌分布的影响”,这两部分如果放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分别学习,具有时间衔接不当、授课内容重复太多的弊端。笔者通过理论和实验同时进行的方式,不仅缓解了教学时数不足的难题,并且通过“迫使”学生主动思考的方式,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5 重视归纳总结
针对病原微生物学各论部分内容散杂的情况,引导学生将类同的知识进行横向比较和归纳。如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有哪些?以侵袭力和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有哪些?以侵袭力和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细菌有哪些?在预防和治疗这些病原菌引起的疾病时可采取哪些方法?注意哪些事项?通过比较归纳法,在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
6 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
学习是人类主动获取、整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以启发式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综合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在流感病毒一节,首先出示问题:为什么人一生中大多会感冒很多次?甲型H1N1流感为什么容易引起世界范围的大流行?然后适时提出递进式问题:流感病毒容易变异,其变异的本质是什么?其变异与流行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必要时教师指导总结。启发式教学在促使学生寻求知识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其学习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无比优势。
7 将课堂结尾的“句号”变为“问号”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来结束课堂,“诱导”学生主动探究相关内容。比如在讲授细菌致病性一节时,以下面的问题结尾:我们知道了外毒素经处理可制成类毒素,类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你知道类毒素和抗毒素在医疗实践上有何应用吗?急于知道答案的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查阅资料。通过变“句号”为“问号”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
此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直观、交互性好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传统教学。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姚红,郝素珍.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3):227-229.
[2]谢涛.如何在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4):484-485.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体会 篇7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是医学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中普遍应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在其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 了解免疫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进一步学习新技术,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研能力及动手能力等, 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1]。根据长期的实验教学,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些体会。
1 做好预习、参与实验前准备工作
以往的实验都是实验人员将实验所需材料在课前准备好, 比如在细菌的培养和分布实验中, 各种培养基的制作过程以及平皿、吸管、棉签等的高压灭菌, 都是实验人员一个人在实验课开始前一一准备好, 不但工作量大, 学生做起实验来也经常提出疑问, 比如, 这些不同的培养基是如何获得的, 高压灭菌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学生能在实验前参与准备工作, 对整个实验流程以及无菌操作的概念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 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前认真仔细阅读实验指导, 教师多强调该实验课在临床上以及科研中的应用, 充分调动学生操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实验前的准备中去, 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时就心中有数。如此, 实验课的成功率不但能有效提高, 更为学生今后探索性研究工作的开展积累方法和经验。
2 课前精心准备, 课上师生互换角色
课前, 不但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 学生更要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如此, 教师在课上讲解实验原理、目的意义、实验步骤和结果观察时, 才能做到准确、流畅,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接受, 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在授课中, 教师要把授课内容与科研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互动启发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比如, 在学生充分预习实验指导的情况下, 教师可选择优秀学生, 扮演教师的角色, 讲解实验并演示, 其他同学监督、指出错误和疑问, 任课教师在旁对学生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加以提醒, 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课堂上, 通过师生角色互换, 不但能较好地融洽师生关系, 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文字功底、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较广的基本实验技能,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3 优化教学手段
免疫学的内容比较抽象, 很多属于微观分子水平, 教师只通过板书讲解它的原理会使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充分开发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结合录像、VCD等介绍新的实验技术, 使学生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软件快速掌握实验操作过程, 易于找出实验中的错误、疑问以及一些创新性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加深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如,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原理中, 双抗体夹心法以及整个实验的微观反应过程如果是通过一些带有不同颜色的flash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将复杂抽象的免疫机制转化成直观的活动视觉影像, 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目前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若可以多制作或购买一些高质量的多媒体影视教材, 将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另外, 多媒体的正确运用可以弥补因教学实验室客观条件不足[2], 比如一些特殊的、先进的、在科研临床上又经常使用到的仪器设备:全自动酶标仪、洗板机、荧光酶标仪、高级荧光正置显微镜、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磁力分选系统等, 以及一些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微观的动态反应过程、不易开展的实验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或相片等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对实验原理, 实验操作进程的理解更加容易、清晰、明确[3]
4 与临床实践、科研相结合
近年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发展迅速, 除了理论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之外, 其实验技术更是日新月异, 但大部分中医院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内容由于实验条件的原因, 不仅落后于理论教学, 更滞后于实际的科研应用。应该在开设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同时, 再多开设一些较新的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技术思路与方法, 与临床实践、科研相结合, 增强学生基本功的锻炼[4]。比如, 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免疫荧光技术实验等, 是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的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但对于免疫印迹实验、流式细胞术或磁力分选系统分离T/B淋巴细胞等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的实验技术, 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学习了解, 从而拓宽学习视野, 为科研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
5 实验设计的重要性
实验设计在科研和临床上是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 如果实验设计有误, 将会导致整个实验结果的不科学甚至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在每项实验进行前, 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实验如何设计比较好,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有没有更理想、更完美的设计方法, 比如, 在溶血试验中, 要提问学生, 为什么做相应的空白对照管、阴性对照管和阳性对照管, 以及这样设计的原因, 让学生们意识到实验设计在科研临床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同时, 锻炼学生们在科研临床上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性思维的开发。
总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精髓。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足够重视实验课的重要作用, 把实验教学的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为今后开展探索性研究工作积累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王雪静.加强实验教学规范管理与提高实验技能教学水平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9 (8) :10-11.
[2]吴莹, 李姝玉, 郝钰.中医院校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 28 (2) :100-103.
[3]赵杰, 官守涛, 朱明磊.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6, 8 (2) :194-195.
医学微生物教学 篇8
一、强调现代教育思想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既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打好基础;又引导学生重视新技术、新观念和新理论的创立,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和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间的交叉综合, 开拓新的领域, 让学生有较宽的视野, 强调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 精选经典内容, 反映现代科技成就;重视终身教育,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那么面对飞速发展的生物学和现代医学教育体制的变革, 在其影像专业医学生物学的教学中, 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酌同时, 积极发展智力, 努力培养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为毕业后的自我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三基的同时, 还应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智能及积极进取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将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有机结合,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的, 结合专业特点.精简教学内容
医学生物学主要讲授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我们面对的医学生, 物别是影像专业, 将来大多从事临床工作, 他们要学会影像诊断疾病的方法、步骤;学习阶段获得的理论, 在我们教学中才会起指导作用, 而这门课覆盖面广,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 删去其中大量与中学生物学重复内容, 重点精授生物大分子, 细胞生物学, 动物比较解剖学, 遗传学等内容, 同时由于影像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 精讲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细胞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再由细胞的整体性将前面内容串联起来。同时增加了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肿瘤遗传学, 辐射遗传学等知识,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人体斛剖学、肿瘤学、放射生物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1]在讲授过程中, 留下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思考, 并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控制数量, 提高质量, 但应该注意, 提倡少而精, 反对少而空。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在这当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学质量的提高, 主要体现在:
课堂讲授上, 做到高效的传授知识, 紧紧朝向课堂教学目的。作不教师必须明确自己面对的是影像专业的学生, 每次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每次讲授目的, 应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的智力和能力, 以及应进行怎样的思想教育。教是手段, 学才是目的。为此, 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统一思想, 跟班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课, 认真备课, 写好教案, 着重讲授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基本规律, 介绍本学科, 本专业有关的医学科学前沿科研信息, 最新学术成就的基因诊断和治疗, 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等内容, 并适时介绍我国在本学科本专业取得的最新成就, 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既使学生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面, 提高其学习兴趣, 同时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中, 提高讲课的艺术,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合理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一是:读书指导法。每次课结束时, 安排下次课要讲的内容, 同时展示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 要求学生根据目标进行预习, 如:讲辐射遗传学时, 要求学习通过读书预习, 能够简要说出:辐射的剂量单位、环境、效应、诱变以及对人类的遗传危害评价, 这样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听课得到解决,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加深了记忆。其二是:课堂提问讨论法。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初步找出答案,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阅读中发现的疑问,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 通过讨论, 学生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可加深了解, 提高认识,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这对作为今后的临床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讨论后, 通过教师画龙点睛讲解、引导学生解答, 最后教师恰当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如录像、幻灯、投影图片等) 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2]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四、加强实验课教学, 注意能力培养
对医学生物学教学来说, 实验既是研究手段也是教学手段, 它的目的任务是:验证理论并为学习新理论打下感性基础, 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特别是影像专业学生, 其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尤为重要, 我们除了开设常规的生物学基础实验内容, 同时开设了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方法学, 实验动物 (家兔) 的解剖方法学的学习, 并且通过课前利用电视录像具有的形、声、色俱全的特点, 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的步骤, 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再让学生具体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这样既巩固了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
通过影像专业医学生物学教学改革, 我们认为, 最终都是以培养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为目的, 既要立足于实际, 又要着眼于未来, 将医学生物学这门基础课开好, 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旷宇.医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 24 (3) :309-312.
[2]姜志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 43 (6) :549-551.
中医院校生物医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9
1. 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顺序
课程体系是教学规划的体现,它对学生素养、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起决定作用。现在的大学课程设置仍然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一“老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学生会感觉到所学课程中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专业知识的贯通上没有形成清晰体系,甚至在学完所有课程后不知自己能干什么。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体系,必须打破常规,改变“老三段”的格局,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有必要开设一门专业介绍课,介绍各个课程对本专业的作用和与本专业的联系,在实验中要能体现和应用到多种课程的知识,尽量消除学生对学习某门课程的无用感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大一学年对生物工程的全面概述,结合中医药特色,让低年级学生对本专业的现时发展和未来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亲近感。
2. 组建体现特色的核心课程群
由于医学生物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在中医诊疗和医药需求上体现出对诊断和药物分析的两大行为的实现所需的科技手段,这些手段即为中医对医学生物工程的需求。简单来讲就是使用科技手段分析中医诊断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何对这些信息加以精确细化然后通过中医诊疗的逻辑确定数学逻辑模型或者一个算法。如果依据这一目的为专业侧重点设置核心课程,就可以革新“老三段”的布局课程分法。按照课程的特点安排数门联系紧密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集中进行教学,以组成一个核心课程群,每个学期以实现一个既定目标为依据,这些课程群可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为单位部署,在学期期末可以将所学的多个课程的知识综合起来部署一个具体的实验任务以巩固教学效果。以大一第一学年为例,以完成对人体各种体征和特点及生病时的状态的了解为学习的目的,可以集中开设临床医学概论、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中医学基础、组织胚胎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首先让学生知道我们用科学手段收集的是什么事物。然后在第二学年结合这些需要学习采集的手段,如果是通过电子设备采集,那么可以开设以模拟与电子信息转换和计算机处理为主的专业课程群,这样既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减少了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空间。
3. 构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设计实验的课程内容,让实验的内容更具实践性。这些实验问题的来源应尽可能由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以实现实验项目和内容的更新。如: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单片机等电子相关类的实验,则可以以医学的信息采集为数据模型,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作为实验目的,如采集脉搏信号,采集穴位信号,分析简单穴位信号的C语言算法,等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且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使教学和学科发展与社会产业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与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
医学生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习可以不用到大四才开始,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忙着找工作,实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完全可以在完成一个核心课程群的学习后就进行针对性的实习。这种模式既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将所学融入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了充分的准备。
5. 展望
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中医药院校开设非传统(传统专业指中医、中药等)专业变成一种必然的趋势,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手段也必然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生物工程这一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使得在与中医的结合下拥有许多侧重方向,在教学设置上如果能把握学科侧重点,合理地设置好核心的教学课程,有效地将教学、研究、产业融为一体,必能为中医的发展插上科学的翅膀,让祖国医学取得更高的医学成就。
参考文献
[1]余勤, 刘文洪, 郭莹项, 海何洁.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教育ECM, 2011.07, 30 (4) .
[2]刘峻峰, 曾福.高等农业院校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11:15-18.
医学生物化学网络教学探讨 篇10
1 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的局限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模式,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也是以该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而教师却占据着主导作用, 学生缺乏和教师的互动只能被动地接受讲课内容, 教学效果就稍差。而作为大学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讲生物化学的授课内容, 并且要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能将所学的知识和专业联系起来并能够主动思考和反思, 但学生对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感到厌烦, 像中学生一样只会一味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 但对知识点没有进行反思和思考, 从而只会应付考试但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应用。生物化学物质代谢过程和遗传信息的流动性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直观地体现出来, 如何使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更为直观生动、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目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 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构建一个生物化学的网上教学平台, 不但可以使学生求学的主动性得以提高, 也以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医学生物化学网络教学的优势
网络教学是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模式, 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图、文、声、像等。生物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 新概念、新知识层出不穷。通过网络教学的平台可以整合更多的新的教学资源, 对于知识难点多采用视频和动画的方式, 使学习内容生动, 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及方式, 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它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丰富教学资源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以精品课程为依托购买及自建增加网络教学平台, 同时与国内外各大名校的网络课程及教学资源进行链接,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点击和下载名校的网上教学资源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 还可以听取一些名家名师的教学, 从而得以弥补未能上知名大学的遗憾。由于课时的限制, 教师在传统的课堂上只会放一些经典的视频及动画等, 而通过网络平台教师们可以将每个章节的视频、动画、课件及图片等进行全面的整合, 解决了理论与实验教学脱节的问题。学生们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平台获取资源和信息, 不仅提高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也使自己学习到更多的识识, 拓宽了知识的视野, 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对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与热情。
2.2 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网络教学中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 教师不再主导教学, 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量来进行网络平台上资源的配置与共享及内容的引进等, 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医学生生物化学的主动性。网络教学这个新的模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和查阅学习资源的能力, 也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及交流。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和知识相对比较抽象与枯燥, 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教学效果不理想, 利用了网络教学平台, 网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并更形象化, 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使用的是智能手机, 上网方便, 上课教师可以将生物化学相关内容利用网络分享给学生, 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
2.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图形、影像、文字、考评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形成一个整体, 组成了内容多样化的学习环境。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得以形象化和理解化, 有利于学生掌握及应用。网络平台上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方式也更灵活, 以及教学的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通过网络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了与外界交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 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 有助于将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与后来的专业课相结合,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增进师生交流
由于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学生较多, 生物化学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方式。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只有短暂的时间和少量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部分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机会和教师进行交流。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的机会增加, 学生有不理解的学习难点可以在线向老师请教, 进一步加强了学习的效果。另外, 教研室可以专门建立网上生化学习论坛, 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后, 上课的老师在论坛上及时进行解答, 其他的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讨论, 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3 提高网络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培训, 丰富平台资源
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及抽象性较强, 建设理想的生物化学网络课程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分几个版块来设计涵盖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医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相关的中英文教材、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每章教案、课件及知识点、教学录像、相关图片及动画、师生互动区、在线答疑、历年考研题、相关生物学网站链接、重要的科学家的发现及相关介绍等, 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及维护都是很繁重的工作, 由于授课教师还要给学生们面授, 所以再参与网络教学尤其是在线互动, 教学的效果可能不会理想, 所以学校要加应网络课程构建的培训工作, 配备专职教师负责网络教学平台接到学生的疑问及在线互动, 并要不断更新教学平台的内容。尤其在师生互动的板块可以采用视频及语音的形式, 模拟在线会议, 对学习的难点展开讨论, 学生分为几组, 依次发言讨论, 从而使教学平台更加高效与灵活。
3.2 掌握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辅助教学模式, 学生们可以随时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进行学习。因为医学生的学习任务很繁重, 再加上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再加上其它课程的学习内容, 学生的学习任务就会增加很多, 学习的压力增加, 求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下降。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很丰富, 但是学生如何快速寻找出自己感兴趣和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还是要花费一些时间。因此, 学校每学年定期举办如何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讲座, 操作网络教学平台入门知识的介绍, 如何检索到准确的学习资料及教学音频、动画及视频, 使学生能够高效利用网络教学,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3.3 考核方式的改革
网络技术的发展, 也使得生物化学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卷面考核进行改革。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传一些相关的考试资料, 试题应多样化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及简答题等, 学生在线解答并提交, 老师及时评阅并点评, 从而使学生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能够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教师也能够及时通过考核的结果, 发现学生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及进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小结
网络教学, 这一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新兴产物, 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的新模式, 同时也以一种必然趋势为现代医学传道手段和授业方式的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奥秘的学科, 但其概念抽象、分子结构式多、代谢途径多、内容深奥, 淡化了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及信心。网络平台的教学应用, 将生物化学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充分而新颖的整合, 使得这一门课程中抽象难懂的知识在教育与学习上实现了全新的突破,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充分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双方面发挥和受益均有改善, 网络教学所创建的和谐教学情景, 大大推进了把学生教育转变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进程, 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奠定了科技时代教学的基础, 成为21世纪人才教育的新鲜动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必要的教学模式, 同时也是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从传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局限、网络教学的优势及如何提高网络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网络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宜川, 胡灵卫.高等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12.21:92-93.
[2]倪向东, 李盛林, 曹杰, 等.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辅助教学应用中的利弊[J].现代教育科学, 2010.4 (8) :70-71.
[3]戴玲, 董翔, 王钰.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研究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 2011.21 (1) :78-81.
[4]张昌明, 张晓燕, 张铸.网络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3) :43-44.
医学微生物教学 篇11
作者简介:张娜 (1982-),女,河南濮阳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学
摘 要:介绍了生物安全教育概念和内涵,分析了生物安全教育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相关性,首次提出在中医院校开设生物安全教育的初构想。
关键词:生物安全教育,医学微生物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医学微生物学》是高等中医院校本科生培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部分。由于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笔者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学时安排紧凑,实验课多是将实验材料提前准备好,由学生按照步骤开展的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能的培养效果一般。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事件、禽流感事件、布氏杆菌病事件、流行性出血热事件等,使高校的生物安全教育成為一项重要的内容[1,2],进入高等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由于其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要关联性,笔者首次提出了将生物安全教育引入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构想。
1生物安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生物安全是指防范、处理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对人体危害的综合性措施,生物安全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生物安全教育是指通过学习生物安全相关知识达到保护医疗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以及周围环境的目的[3]。医疗工作者、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学生都容易接触一些生物样品,如血液、体液、组织、菌液、培养基等,这些都是病原微生物的载体,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随意处置这些生物样品,将对接触人员以及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的生物威胁。因此,开展生物安全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在本科生培养阶段树立生物安全意识,有助于进行医疗卫生和实验室相关标准操作。
2生物安全教育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相关性
医学院校生物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医学微生物学》有重要的相关性,都是以微生物概论、微生物形态生理、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消毒与灭菌等,为基础内容,在《医学微生物学》现有课程基础上教师容易向学生引入生物安全的概念,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的内容。
3生物安全教育的初构想
3.1 教学准备
对许多医学院校而言,生物安全是一种新兴内容,又是备受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内容,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设了专门课程,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可以被我们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要针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有所取舍的借鉴其教学经验。为此,要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专家成员从新编排现有《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加入生物安全教育的章节,组织授课老师集体学习,安排试讲,加强授课内容的丰富性,可以结合国内外突发的生物安全事件进行导入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教学内容
生物安全教育涉及内容较多,针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内容上有所取舍,侧重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环境所造成的危害,重点阐述实验室中的个人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等级划分,实验室规范操作等内容,教材可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实验室生物安全》一书[4]。
⑴生物安全概论:介绍生物安全的概念、历史发生的由于实验室微生物感染引发的重大的生物安全事件,介绍国内外实验室管理经验,以及我国颁发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
⑵实验室常见病原微生物:介绍实验室常见对人造成威胁的病原微生物,针对微生物危害的实验室安全等级的划分,介绍在相应级别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规范。
⑶人员自身防护:介绍进入实验室后人员的自身防护,应按照要求穿戴工作服、口罩等防护工具,当操作对象具有高度传染性时,应在生物安全柜、或隔离器等设备中进行。
⑷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介绍在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露时,如何采取快速有效的应急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恶化。
3.3考核形式
生物安全教育将作为《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章节进行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专题论文两部分,请相关教师设计,安排,使考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灵活运用,主动查阅文献,获取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生物安全技能。
4结语
生物安全教育与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实验、实习、以及将来走向工作岗位都密不可分,了解生物安全,避免由于无知造成的职业暴漏,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生物安全教育是使医学院学生受益终身的一门课程,需要引起社会和教育者的深刻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冰雪,王峰,吴丽圆,等.亟需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9,6(4):114-115.
[2] 董智强, 罗雷, 王玉林,等.广州市某高校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14-16.
[3] 易蜀蓉, 乔凤玲, 贾 希, 等.将生物安全教育融入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J].检验医学教育,2010, 17(2):16-17.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篇12
1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1 实验教学内容多, 课时少
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内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基因信息的传递, 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涉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免疫学等知识, 知识体系复杂, 实验内容相对全面。但由于各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减少课时以减轻学生负担, 导致实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突出。
1.2 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医学联系少, 学生不重视, 缺乏兴趣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以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 学生只需按步骤操作, 这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无法认识医学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及其实用价值, 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
1.3 医学生操作机会少, 缺乏参与实验意识, 基本技能较差
由于实验课时少, 为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说得多, 学生做得少, 教师往往是调试好实验仪器和设备, 准备好试剂用品, 学生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得到实验结果, 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同时, 实验室开放时间少, 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少, 基本技能水平低。
1.4 实验内容陈旧
高职高专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但目前的实验体系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实验体系, 存在实验内容陈旧、起点低现象。实验内容既零碎又僵化, 各内容之间不连贯, 操作脱节, 方法简单, 手段落后, 仪器使用频率低[4]。而对于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实验课更重要的是加强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训练, 同时兼顾科学思维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为其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2.1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实验教学以讲授为主, 结合板书、演示实验等手段, 学生自学、操作、讨论时间少,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生可先通过多媒体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 然后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 再逐步加强各种实验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 这种教学手段学生更易接受[5]。
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欲望。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目的、意义、应用及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以便在实验课中采取提问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6,7],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或问题, 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与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分析[8]。
2.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人才, 必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使之适应学科发展。在实验教学中保留部分经典的、传统的验证性实验, 围绕两大核心物质 (蛋白质和核酸) , 向综合性、系统性实验转变, 使实验体系具有连续性、技能性、广泛性, 实验设置更具科学性[9]。综合性、系统性实验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化学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实验思维, 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生物化学四大实验技术基本原理和实验仪器操作方法的同时, 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构想, 为将来运用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打下基础。
依据现有实验室条件, 结合多层次、多学科办学特点, 根据临床、药学、护理检验等不同学科, 选取不同实验, 尽可能选择含多项技术组合的实验, 使每个学生有操作机会[10]。加强基本技能培训, 提高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科学实验思维指导下密切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待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理论及操作后, 适当增加较复杂、耗时长的综合性实验[11]。
2.3 改革实验教学研究方法
长期规范的实验课教学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实验技能和创造性, 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12]。目前, 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差的主要原因是实际操作机会少, 因此, 应在操作技能考核前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 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前强化训练, 在实验室开放时安排一名教师随堂指导, 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利用实验室仪器和场地支持学生进行设计性的研究型实验, 是一种学生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 是一种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模式[1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 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并根据实验室条件, 自行设计完成;指导教师对研究方法和路线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科学的论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操作, 在此过程中, 学生进行试剂的配制, 使用相关仪器,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总结。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科研素养, 提高其综合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2.4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制作或引进生物化学实验课件, 用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 把部分条件尚不成熟、耗资费时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全景、全程展示出来, 让学生反复观摩, 既可以节约资源, 又可以发挥学生潜力, 训练学生科研思维[14]。多媒体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观察到实验操作中的细微部分, 利于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 通过建立网上素材库, 收集与生物化学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新研究进展, 并将其补充到学习和实验中, 以拓宽学生科研思路及知识面。
2.5 改革实验教学管理
建立和完善实验管理规章制度, 如设备的管理等都应具体落实。与生物化学实验课自身特点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规范化实验管理的教育, 将实验课成绩与实验课中的纪律挂钩, 规范实验操作流程, 教师严格按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每个实验明确要求的知识点, 使其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实验过程和环节加以监控, 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增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效性。
2.6 改革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了解学生动手能力和教师教学效果[15]。 (1) 加大实验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实验成绩由实验纪律、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4部分组成。实验纪律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 避免实验中粗心、抄袭他人实验结果的行为;平时成绩评定主要是观察学生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各种仪器的使用是否正确, 观察结果是否准确, 遇到问题是否有改变实验条件、探索实验新途径的想法;实验报告关注的重点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这可以分析和评判学生的科学态度, 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考试以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为主要内容, 评价学习者基本技能和扩展能力情况。
3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医学微生物教学】推荐阅读:
实验教学生物医学05-29
医学生物学教学09-19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医学07-14
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仪器07-11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07-26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11-01
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06-07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07-0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