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生物医学

2024-05-29

实验教学生物医学(精选11篇)

实验教学生物医学 篇1

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培养其初步科研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 并且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联系紧密[3], 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1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1 实验教学内容多, 课时少

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内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基因信息的传递, 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涉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免疫学等知识, 知识体系复杂, 实验内容相对全面。但由于各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减少课时以减轻学生负担, 导致实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突出。

1.2 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医学联系少, 学生不重视, 缺乏兴趣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以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 学生只需按步骤操作, 这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无法认识医学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及其实用价值, 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

1.3 医学生操作机会少, 缺乏参与实验意识, 基本技能较差

由于实验课时少, 为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说得多, 学生做得少, 教师往往是调试好实验仪器和设备, 准备好试剂用品, 学生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得到实验结果, 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同时, 实验室开放时间少, 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少, 基本技能水平低。

1.4 实验内容陈旧

高职高专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但目前的实验体系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实验体系, 存在实验内容陈旧、起点低现象。实验内容既零碎又僵化, 各内容之间不连贯, 操作脱节, 方法简单, 手段落后, 仪器使用频率低[4]。而对于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实验课更重要的是加强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操作训练, 同时兼顾科学思维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为其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2.1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实验教学以讲授为主, 结合板书、演示实验等手段, 学生自学、操作、讨论时间少,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学生可先通过多媒体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 然后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 再逐步加强各种实验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 这种教学手段学生更易接受[5]。

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欲望。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目的、意义、应用及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以便在实验课中采取提问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6,7],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或问题, 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与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分析[8]。

2.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人才, 必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使之适应学科发展。在实验教学中保留部分经典的、传统的验证性实验, 围绕两大核心物质 (蛋白质和核酸) , 向综合性、系统性实验转变, 使实验体系具有连续性、技能性、广泛性, 实验设置更具科学性[9]。综合性、系统性实验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化学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实验思维, 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生物化学四大实验技术基本原理和实验仪器操作方法的同时, 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构想, 为将来运用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打下基础。

依据现有实验室条件, 结合多层次、多学科办学特点, 根据临床、药学、护理检验等不同学科, 选取不同实验, 尽可能选择含多项技术组合的实验, 使每个学生有操作机会[10]。加强基本技能培训, 提高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科学实验思维指导下密切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待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理论及操作后, 适当增加较复杂、耗时长的综合性实验[11]。

2.3 改革实验教学研究方法

长期规范的实验课教学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实验技能和创造性, 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12]。目前, 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差的主要原因是实际操作机会少, 因此, 应在操作技能考核前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 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前强化训练, 在实验室开放时安排一名教师随堂指导, 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利用实验室仪器和场地支持学生进行设计性的研究型实验, 是一种学生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 是一种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模式[1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 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并根据实验室条件, 自行设计完成;指导教师对研究方法和路线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科学的论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实验操作, 在此过程中, 学生进行试剂的配制, 使用相关仪器,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总结。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科研素养, 提高其综合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2.4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制作或引进生物化学实验课件, 用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 把部分条件尚不成熟、耗资费时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全景、全程展示出来, 让学生反复观摩, 既可以节约资源, 又可以发挥学生潜力, 训练学生科研思维[14]。多媒体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观察到实验操作中的细微部分, 利于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 通过建立网上素材库, 收集与生物化学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新研究进展, 并将其补充到学习和实验中, 以拓宽学生科研思路及知识面。

2.5 改革实验教学管理

建立和完善实验管理规章制度, 如设备的管理等都应具体落实。与生物化学实验课自身特点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规范化实验管理的教育, 将实验课成绩与实验课中的纪律挂钩, 规范实验操作流程, 教师严格按教学要求, 让学生掌握每个实验明确要求的知识点, 使其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实验过程和环节加以监控, 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增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效性。

2.6 改革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了解学生动手能力和教师教学效果[15]。 (1) 加大实验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实验成绩由实验纪律、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4部分组成。实验纪律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 避免实验中粗心、抄袭他人实验结果的行为;平时成绩评定主要是观察学生实验中的操作是否规范, 各种仪器的使用是否正确, 观察结果是否准确, 遇到问题是否有改变实验条件、探索实验新途径的想法;实验报告关注的重点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这可以分析和评判学生的科学态度, 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考试以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为主要内容, 评价学习者基本技能和扩展能力情况。

3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加大实验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比重, 丰富其内容;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 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构建更加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设计探索性实验[16], 这既有利于创新灵感的产生, 也有利于新的思想火花在实践中得以及时释放。实验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应趋于广泛化, 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为其今后的科研、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实验教学生物医学 篇2

(供于蒙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前 言

医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运动及其本质并探讨生物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高等医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医学必修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生命科学导论,它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科学。从医学的角度,介绍生命现象的一般原理;从生物学角度,介绍医学的发展趋势。内容涉及到医学知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是医学基础的前沿学科,又是学习其它临床医学的奠基学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医学生物学系统地介绍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医学的关系,从宏观上概括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并适当联系医学各学科各专业的需要,通过教学各环节,使学生逐步地从分子层次、细胞层次、个体层次、群体层次认识生物界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介绍生命科学前沿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新成就、新进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生命科学中的新理论和新概念有所了解。

本大纲结合蒙医学专业特点,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七版《医学生物学》(主编:傅松滨)为教材,并参考杨抚华主编《医学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7)、胡继鹰主编《医学细胞生物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7)、李璞主编《医学遗传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左伋主编《医学遗传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和孙开来主编《人类发育与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4)等多部资料而定。此大纲供五年制蒙医学专业学员使用。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有讲课、自学、辅导答疑、测验、考试。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讲授方式为主,开展问题式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采用图像联想法、对比记忆法、相互联系记忆法使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理解想象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根据最新修订的教学计划,本课程教学学时为24学时,理论课为24学时,不设置实验课。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内容 绪论 生命的特征及起源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生命的延续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生命的个体发育 生命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 生物的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生命的进化 生物与环境 疾病的生物学机制 克隆与医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 神经医学 生殖医学 预测医学 干细胞与医学

理论课学时 1 2 2 2 2 2 1 1 1 1 2 1 1 1 1 1 2

实验课学时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合计 24 0

【目的要求】

熟悉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了解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医学生物学课程性质与目的 【教学内容】

一、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三、学习《医学生物学》的目的与要求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一篇

生命过程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

生命的特征与起源

【目的要求】

一、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

二、了解生命的起源。【教学内容】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二、生命的起源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胞、细胞膜、细胞表面的基本概念;真核细胞形态结构特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点;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内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染色质与染色体;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概念

二、熟悉细胞膜的的化学组成;膜功能;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骨架;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三、了解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数量;细胞的主要共性;过氧化物酶体、核糖体;细胞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细胞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建立

二、细胞的基本特征

三、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四、真核细胞的细胞器

五、细胞与医学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三章 生命的延续

【目的要求】

一、掌握精子发生、卵子发生;受精

二、熟悉有性生殖概念、减数分裂概念及特征

三、了解配子的成熟与运行、、无性生殖概念 【教学内容】

一、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二、配子发生

三、减数分裂

四、受精

五、节卵裂及胚泡形成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四章 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一、掌握单一序列、结构基因、断裂基因、外显子、内含子、基因突变等概念;基因、染色质的分子结构;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核型分析;单基因病、染色体畸变的概念;单基因病系谱特点;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目

二、熟悉重复序列;性染色质;染色体畸变机制;染色体病类型;多基因病。

三、了解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界标”等染色体识别指标;染色体多态性概念;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线粒体遗传病; 【教学内容】

一、遗传的分子基础

二、遗传的细胞基础

三、遗传的基本规律

四、遗传与人类疾病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五章 生命的个体发育

【目的要求】

一、掌握发育、细胞分化、全能细胞的概念。遗传与发育的关系

二、熟悉个体发育阶段;胚胎发育中的诱导与抑制作用;影响发育异常的因素。

三、了解:胚胎发育分期特征;衰老与死亡一般特征;发育异常的易感期。【教学内容】

一、胚胎发育过程概述

二、胚胎发育机制

三、胚后发育

四、发育异常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二篇 生命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分类系统

第六章 生命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

【目的要求】

一、掌握生物物种的概念

二、熟悉生命多样性形成的机制、生态平衡的概念。【教学内容】

一、生命的多样性

二、生命的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七章 生物的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目的要求】

一、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阶元

二、了解生物的分类系统及自然分类法 【教学内容】

一、种的概念和命名方法

二、生物分类

三、动物界的主要门类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八章 生命的进化

【目的要求】

一、掌握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二、了解现代达尔文主义进化学说和中性突变进化学说。【教学内容】

一、动物界进化的主要阶段

二、动物界的进化系统树

三、进化的机制

四、分子进化研究与分子进化工程

五、进化科学的历史进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目的要求】

一、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功能。

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环境分析

二、种群和环境

三、群落与环境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三篇 现代生物学与现代医学

第十章 疾病的生物学机制

【目的要求】

一、掌握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

二、熟悉疾病发生的条件 【教学内容】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三、疾病的发生原因

四、疾病发生的条件

五、疾病发生的规律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十一章 克隆与医学

【目的要求】

一、掌握克隆的概念

二、熟悉克隆技术的关键问题 【教学内容】

一、克隆及治疗性克隆的概念

二、动物克隆及治疗性克隆技术的基本方法

三、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十二章 人类基因组进化

【目的要求】

一、掌握人类基因组计划

二、了解基因组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教学内容】

一、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二、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

三、功能基因组学

四、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十三章 神经医学

【目的要求】

一、熟悉神经医学的发展概况

二、了解神经医学的应用前景。【教学内容】

一、神经医学的概念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

二、神经、行为的功能基础

三、神经医学简述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十四章 生殖医学

【目的要求】

一、掌握生育控制的主要措施

二、了解生殖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教学内容】

一、人类生殖能力

二、人类生育控制

三、人类生育障碍

四、人类辅助生殖

五、人类生殖伦理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十五章 预测医学

【目的要求】

一、掌握预测医学的定义

二、了解预测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教学内容】

一、预测医学概念

二、分子诊断的发展历程

三、生物芯片

四、分子诊断的应用

五、预测医学的道德与伦理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讲授。

第十六章 干细胞与医学

【目的要求】

一、掌握干细胞的概念

二、熟悉干细胞研究的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等。【教学内容】

一、干细胞的一般概念

二、干细胞的研究策略

三、胚胎性干细胞

四、成体干细胞

医学微生物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篇3

摘要:在医学专业中,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比较关键性的基础学科,医学微生物的教学内容比较繁多杂乱,学生很难记忆和掌握,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主,制定出一套灵活创新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范围广,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将基础的医学与临床医学连接起来的桥梁。由于现代人类的健康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威胁,大多数的疾病都与微生物感染有着一定的关系,微生物在现代的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该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较多,且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导致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这就致使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兴趣,这也是目前医学微生物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以往实践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经验和不足,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实用型和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一、创新和改进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成了教育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具体的医学微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各个老师之间可以相互探讨交流,达成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制作出有效的高质量的课件。老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的课程内容通过图片和视频等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避免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枯燥的文字向学生们传递知识,繁杂的知识点使学生们难易掌握和记忆,用多媒体将具体的知识呈现出来之后,不仅能够易于学生的理解,还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老师在讲到乙肝病毒的相关内容时,如果只是将乙肝病毒的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学生就会很难理解乙肝病毒复制的过程,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乙肝病毒的感染、如何入侵到肝细胞以及在肝细胞里复制的整个过程,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这个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用举例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医微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将具体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病例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们才会有主动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医学联系比较紧密,在讲解到一些病毒和细菌理论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一些临床感染的病人和病例资料,让学生们进行分析和探讨,也培养学生们治病救人的信念。在讲解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时候,教师可以收集几张脊髓灰质炎病人的照片,让学生们了解此类病毒的症状和致病性,随后再通过治疗的一些案例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些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措施和治疗的方法,这样就能够使同学们轻松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可以举一些近些年发生的流行性病毒的事件,比如非典事件、禽流感事件以及手足口疾病传染事件等等,通过这些例子可以让学生们初步的了解病原微生物,然后再进一步深入讲解其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等。

3、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总结和归纳

关于医学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真正记忆和掌握就不容易了,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快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就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还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样记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学生在课外的时间预习新学习的内容,上课的前几分钟要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便于和接下来的内容做好衔接和比较,下课之后的几分钟要对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出不同微生物的异同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比如哪些病原体能够引起食物中毒,哪些微生物会使人体的肝脏引起受损等等,老师也可以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或者课堂提问的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们及时的解答疑惑。

二、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1、突出重点精简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老师讲的内容过多过全,没有重点和难点的区分,学生很难记忆和掌握,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要抓住重点和难点,突出重点掌握的知识,精简教学内容,使学生们能够很快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精髓,且能够达到印象深刻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和专业的差异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针对检验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把微生物的检查方法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针对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把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治疗方法作为重点讲解。

2、联系实际紧扣本学科前沿知识

近些年虽然在医学微生物領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也难以避免新的微生物感染的发生,如2002年我国的非典SARS病毒事件,2009全球性的禽流感事件,还有2011年欧洲出现的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等,教师在讲到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提及此类相关联的新的微生物感染事件,结合着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激发同学们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也可以培养学生们追求科学和创新的精神。

三、建立并完善考核体系

在医学微生物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还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制,针对学生和教师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机制,一来是督促和监督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二来是使学生的考核更加公平公正,促进学生的进步。针对学生的考核,具体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任务完成的状态,以及在考试中设置一些重点理论知识的考核与专题的论述等,对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考核,在考核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和纠正。针对教师的考核,具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估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对老师讲课的感受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另一种是老师之间相互评估的教学评估表,从老师专业的角度出发,通过老师之间相互的沟通和评价,用专业的眼光来评定老师的讲课水平。通过教师的课堂评价表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进步,在评价和纠正中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

结束语: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是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门的医学课程都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和差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总结出适合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在以往医学微生物的具体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医学微生物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把实践和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岳萍.谈卫生职教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6):65.

[2]年四季,袁青,叶迎春等.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加强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4,(22):89-89,95.

[3]薛士鹏.浅析高职中医专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44-245.

实验教学生物医学 篇4

一、强调现代教育思想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既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打好基础;又引导学生重视新技术、新观念和新理论的创立,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和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间的交叉综合, 开拓新的领域, 让学生有较宽的视野, 强调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 精选经典内容, 反映现代科技成就;重视终身教育,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那么面对飞速发展的生物学和现代医学教育体制的变革, 在其影像专业医学生物学的教学中, 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酌同时, 积极发展智力, 努力培养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为毕业后的自我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三基的同时, 还应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智能及积极进取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将知识积累和智能发展有机结合,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的, 结合专业特点.精简教学内容

医学生物学主要讲授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我们面对的医学生, 物别是影像专业, 将来大多从事临床工作, 他们要学会影像诊断疾病的方法、步骤;学习阶段获得的理论, 在我们教学中才会起指导作用, 而这门课覆盖面广,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 删去其中大量与中学生物学重复内容, 重点精授生物大分子, 细胞生物学, 动物比较解剖学, 遗传学等内容, 同时由于影像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 精讲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细胞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再由细胞的整体性将前面内容串联起来。同时增加了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肿瘤遗传学, 辐射遗传学等知识,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人体斛剖学、肿瘤学、放射生物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1]在讲授过程中, 留下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思考, 并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控制数量, 提高质量, 但应该注意, 提倡少而精, 反对少而空。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在这当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学质量的提高, 主要体现在:

课堂讲授上, 做到高效的传授知识, 紧紧朝向课堂教学目的。作不教师必须明确自己面对的是影像专业的学生, 每次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每次讲授目的, 应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的智力和能力, 以及应进行怎样的思想教育。教是手段, 学才是目的。为此, 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统一思想, 跟班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课, 认真备课, 写好教案, 着重讲授基本理论, 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 基本规律, 介绍本学科, 本专业有关的医学科学前沿科研信息, 最新学术成就的基因诊断和治疗, 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等内容, 并适时介绍我国在本学科本专业取得的最新成就, 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既使学生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面, 提高其学习兴趣, 同时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中, 提高讲课的艺术,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合理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一是:读书指导法。每次课结束时, 安排下次课要讲的内容, 同时展示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 要求学生根据目标进行预习, 如:讲辐射遗传学时, 要求学习通过读书预习, 能够简要说出:辐射的剂量单位、环境、效应、诱变以及对人类的遗传危害评价, 这样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听课得到解决,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 加深了记忆。其二是:课堂提问讨论法。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初步找出答案,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阅读中发现的疑问,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 通过讨论, 学生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可加深了解, 提高认识,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这对作为今后的临床医生是非常重要的) 。讨论后, 通过教师画龙点睛讲解、引导学生解答, 最后教师恰当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 (如录像、幻灯、投影图片等) 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2]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四、加强实验课教学, 注意能力培养

对医学生物学教学来说, 实验既是研究手段也是教学手段, 它的目的任务是:验证理论并为学习新理论打下感性基础, 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特别是影像专业学生, 其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尤为重要, 我们除了开设常规的生物学基础实验内容, 同时开设了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方法学, 实验动物 (家兔) 的解剖方法学的学习, 并且通过课前利用电视录像具有的形、声、色俱全的特点, 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的步骤, 加深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再让学生具体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这样既巩固了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

通过影像专业医学生物学教学改革, 我们认为, 最终都是以培养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为目的, 既要立足于实际, 又要着眼于未来, 将医学生物学这门基础课开好, 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旷宇.医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与对策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 24 (3) :309-312.

[2]姜志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 43 (6) :549-551.

实验教学生物医学 篇5

【关键词】《医学超声仪器》原理 生物医学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43-01

1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1.1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分流后,课程增多,课时减少。《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按教学计划,理论36学时,实验3学时,课时非常有限。讲授内容需突出重点,去粗取精,点面结合。其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医学仪器的操作人员、维护人员、销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授课过程中要既重基础又结合实际。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选择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教授主编的《生物医学超声学》作为教材。该书是目前国内对医学超声学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超声新技术发展介绍最为全面的一本专著,但内容较多且难,并不完全适用于39学时的本科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了相应筛选调整,并结合具体超声仪器实例进行授课,真正做到既重基础又结合应用实际。

具体课程内容归结为如下6个章节。(1)绪论:介绍医学超声仪器的分类,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2)医学超声的物理基础:介绍描述超声波的重要物理参数,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波动方程、多普勒效应,超声波的生物特性及安全剂量。(3)医用超声换能器:介绍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特性,医用超声换能器的种类与结构、声场的形成与分布。(4)超声波束的接收、预处理与DSC数字扫描变换器:介绍B型超声诊断仪超声回波信号的前置放大、接收多路转换、可变孔径技术、相位调整技术、增益控制与动态滤波、对数放大、检波与勾边技术,以及DSC数字扫描变换器。(5)超声多普勒血流测量与成像:介绍多普勒血流测量的基本原理,所需提取的主要参数,血流速度大小及方向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普勒血流仪系统和各自距离选通的原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6)其他医学超声技术及发展:介绍超声治疗技术、超声显微技术、超声CT,以及医学超声研究的新进展。

1.2实验设置

在教学实践的第一学年,我们采取的是以学生为检测对象,指导学生完成对颈部主动脉、肝、肾的纵向和横向扫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但是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学生有一些解剖学基础,但是实验中让其独立准确找到解剖学位置仍有一定难度;二是教学资源有限,男女生同组,实验过程中进行腹部检测时难免尴尬,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第二学年,我们借鉴了其他高校的经验[2],将检测对象由人换成熟鸡蛋,不仅可以形象地显示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而且很容易探测到熟鸡蛋的蛋白与蛋黄的切面图,避免了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向鸡蛋内注入色拉油等物质,模拟组织内部发生病变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鲜明、生动、直观。

2 生物医学工程的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生物化学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具有抽象难懂、内容繁杂等特点,是医学院学生感觉最难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缺乏一部为该专业量身打造的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极为突出。就本校而言,该专业的生物化学理论学时数仅为40学时,而使用的教材为刘新光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案例版)》,该书系统全面完整,但课时数远远不够,如果按照一般医学本科教学大纲进行讲授,学生感觉难以消化,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增加。其次,教学模式单一,以教师为课堂的绝对主体,进行传统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容易疲劳。第三,考查形式单一,仅对书本知识进行闭卷考试的单一评价考核体系,既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容易使学生投机取巧,仅关注考点,而忽视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

针对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每一章节授课前先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中寻求答案,变“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国内外重大研究成果、新方法、新应用等内容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经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医学超声仪器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实验教学内容略显单薄。针对这一问题,我已着手解决,将在原3个学时实验的基础上再设置相应的开放性实验,如生物组织超声参数的测量与估计、单阵元圆形超声换能器辐射声场分布特性测试与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的操作及数据分析等。所设计的实验项目将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进一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较为抽象,且课时量有限,因此教学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求,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结合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万明习.生物医学超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陈艳霞,孙媛,柴英,王桂莲.医学物理学B超实验的新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193.

中医院校生物医学专业教学探讨 篇6

1. 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顺序

课程体系是教学规划的体现,它对学生素养、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起决定作用。现在的大学课程设置仍然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一“老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学生会感觉到所学课程中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专业知识的贯通上没有形成清晰体系,甚至在学完所有课程后不知自己能干什么。改革现行的课程设置体系,必须打破常规,改变“老三段”的格局,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有必要开设一门专业介绍课,介绍各个课程对本专业的作用和与本专业的联系,在实验中要能体现和应用到多种课程的知识,尽量消除学生对学习某门课程的无用感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大一学年对生物工程的全面概述,结合中医药特色,让低年级学生对本专业的现时发展和未来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亲近感。

2. 组建体现特色的核心课程群

由于医学生物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在中医诊疗和医药需求上体现出对诊断和药物分析的两大行为的实现所需的科技手段,这些手段即为中医对医学生物工程的需求。简单来讲就是使用科技手段分析中医诊断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何对这些信息加以精确细化然后通过中医诊疗的逻辑确定数学逻辑模型或者一个算法。如果依据这一目的为专业侧重点设置核心课程,就可以革新“老三段”的布局课程分法。按照课程的特点安排数门联系紧密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集中进行教学,以组成一个核心课程群,每个学期以实现一个既定目标为依据,这些课程群可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为单位部署,在学期期末可以将所学的多个课程的知识综合起来部署一个具体的实验任务以巩固教学效果。以大一第一学年为例,以完成对人体各种体征和特点及生病时的状态的了解为学习的目的,可以集中开设临床医学概论、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中医学基础、组织胚胎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首先让学生知道我们用科学手段收集的是什么事物。然后在第二学年结合这些需要学习采集的手段,如果是通过电子设备采集,那么可以开设以模拟与电子信息转换和计算机处理为主的专业课程群,这样既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减少了不必要的交叉重叠,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空间。

3. 构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设计实验的课程内容,让实验的内容更具实践性。这些实验问题的来源应尽可能由科研成果向本科实验教学内容转化,以实现实验项目和内容的更新。如: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单片机等电子相关类的实验,则可以以医学的信息采集为数据模型,提出一个个的问题作为实验目的,如采集脉搏信号,采集穴位信号,分析简单穴位信号的C语言算法,等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且可以根据学科发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使教学和学科发展与社会产业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与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认知性实验项目,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实习教学模式的改革

医学生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习可以不用到大四才开始,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忙着找工作,实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完全可以在完成一个核心课程群的学习后就进行针对性的实习。这种模式既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将所学融入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了充分的准备。

5. 展望

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中医药院校开设非传统(传统专业指中医、中药等)专业变成一种必然的趋势,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手段也必然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生物工程这一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使得在与中医的结合下拥有许多侧重方向,在教学设置上如果能把握学科侧重点,合理地设置好核心的教学课程,有效地将教学、研究、产业融为一体,必能为中医的发展插上科学的翅膀,让祖国医学取得更高的医学成就。

参考文献

[1]余勤, 刘文洪, 郭莹项, 海何洁.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教育ECM, 2011.07, 30 (4) .

[2]刘峻峰, 曾福.高等农业院校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11:15-18.

医学生物化学网络教学探讨 篇7

1 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的局限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模式,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也是以该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而教师却占据着主导作用, 学生缺乏和教师的互动只能被动地接受讲课内容, 教学效果就稍差。而作为大学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讲生物化学的授课内容, 并且要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能将所学的知识和专业联系起来并能够主动思考和反思, 但学生对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感到厌烦, 像中学生一样只会一味地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 但对知识点没有进行反思和思考, 从而只会应付考试但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应用。生物化学物质代谢过程和遗传信息的流动性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直观地体现出来, 如何使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更为直观生动、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目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 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构建一个生物化学的网上教学平台, 不但可以使学生求学的主动性得以提高, 也以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医学生物化学网络教学的优势

网络教学是采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模式, 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图、文、声、像等。生物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 新概念、新知识层出不穷。通过网络教学的平台可以整合更多的新的教学资源, 对于知识难点多采用视频和动画的方式, 使学习内容生动, 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及方式, 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它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丰富教学资源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都在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以精品课程为依托购买及自建增加网络教学平台, 同时与国内外各大名校的网络课程及教学资源进行链接,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点击和下载名校的网上教学资源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 还可以听取一些名家名师的教学, 从而得以弥补未能上知名大学的遗憾。由于课时的限制, 教师在传统的课堂上只会放一些经典的视频及动画等, 而通过网络平台教师们可以将每个章节的视频、动画、课件及图片等进行全面的整合, 解决了理论与实验教学脱节的问题。学生们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平台获取资源和信息, 不仅提高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也使自己学习到更多的识识, 拓宽了知识的视野, 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对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与热情。

2.2 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网络教学中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 教师不再主导教学, 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量来进行网络平台上资源的配置与共享及内容的引进等, 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网络教学平台来进行医学生生物化学的主动性。网络教学这个新的模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和查阅学习资源的能力, 也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及交流。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和知识相对比较抽象与枯燥, 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教学效果不理想, 利用了网络教学平台, 网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并更形象化, 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使用的是智能手机, 上网方便, 上课教师可以将生物化学相关内容利用网络分享给学生, 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

2.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图形、影像、文字、考评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形成一个整体, 组成了内容多样化的学习环境。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得以形象化和理解化, 有利于学生掌握及应用。网络平台上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方式也更灵活, 以及教学的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通过网络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了与外界交流及良好的学习环境, 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 有助于将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与后来的专业课相结合,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增进师生交流

由于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学生较多, 生物化学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方式。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只有短暂的时间和少量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部分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机会和教师进行交流。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的机会增加, 学生有不理解的学习难点可以在线向老师请教, 进一步加强了学习的效果。另外, 教研室可以专门建立网上生化学习论坛, 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后, 上课的老师在论坛上及时进行解答, 其他的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讨论, 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3 提高网络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培训, 丰富平台资源

医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及抽象性较强, 建设理想的生物化学网络课程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分几个版块来设计涵盖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医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相关的中英文教材、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每章教案、课件及知识点、教学录像、相关图片及动画、师生互动区、在线答疑、历年考研题、相关生物学网站链接、重要的科学家的发现及相关介绍等, 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及维护都是很繁重的工作, 由于授课教师还要给学生们面授, 所以再参与网络教学尤其是在线互动, 教学的效果可能不会理想, 所以学校要加应网络课程构建的培训工作, 配备专职教师负责网络教学平台接到学生的疑问及在线互动, 并要不断更新教学平台的内容。尤其在师生互动的板块可以采用视频及语音的形式, 模拟在线会议, 对学习的难点展开讨论, 学生分为几组, 依次发言讨论, 从而使教学平台更加高效与灵活。

3.2 掌握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辅助教学模式, 学生们可以随时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进行学习。因为医学生的学习任务很繁重, 再加上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再加上其它课程的学习内容, 学生的学习任务就会增加很多, 学习的压力增加, 求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下降。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很丰富, 但是学生如何快速寻找出自己感兴趣和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还是要花费一些时间。因此, 学校每学年定期举办如何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讲座, 操作网络教学平台入门知识的介绍, 如何检索到准确的学习资料及教学音频、动画及视频, 使学生能够高效利用网络教学,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3.3 考核方式的改革

网络技术的发展, 也使得生物化学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卷面考核进行改革。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传一些相关的考试资料, 试题应多样化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及简答题等, 学生在线解答并提交, 老师及时评阅并点评, 从而使学生可以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能够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教师也能够及时通过考核的结果, 发现学生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及进度,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小结

网络教学, 这一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新兴产物, 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的新模式, 同时也以一种必然趋势为现代医学传道手段和授业方式的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奥秘的学科, 但其概念抽象、分子结构式多、代谢途径多、内容深奥, 淡化了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及信心。网络平台的教学应用, 将生物化学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了充分而新颖的整合, 使得这一门课程中抽象难懂的知识在教育与学习上实现了全新的突破,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充分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双方面发挥和受益均有改善, 网络教学所创建的和谐教学情景, 大大推进了把学生教育转变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进程, 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奠定了科技时代教学的基础, 成为21世纪人才教育的新鲜动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必要的教学模式, 同时也是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从传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局限、网络教学的优势及如何提高网络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网络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宜川, 胡灵卫.高等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12.21:92-93.

[2]倪向东, 李盛林, 曹杰, 等.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辅助教学应用中的利弊[J].现代教育科学, 2010.4 (8) :70-71.

[3]戴玲, 董翔, 王钰.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研究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 2011.21 (1) :78-81.

[4]张昌明, 张晓燕, 张铸.网络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3) :43-44.

体会:医学本科生物化学教学体会 篇8

一、以教材为依据, 融会贯通

每一门课程的教材都是经过该学科的专家广泛认可的, 其中内容的编排也是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 这样会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作为学生常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认为生物化学内容抽象、复杂、难点很多, 这种情绪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 应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对生物化学教材中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概括的轮廓,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各章节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如对于基因信息传递篇中, 可先讲解遗传信息存在从D N A到R N A、再从R N A到蛋白质的传递过程;经过该传递过程之后, 不同的D N 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将表达成不同的蛋白质, 从而表达出不同的生物性状, 如体态的高矮胖瘦、肤色的不同、脸型的不同。在学生对基因信息的传递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之后, 再分别对基因从D N A传递到R N A、从R N A传递到蛋白质的过程中不同的特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讲解中仍可适时强调某种特点在基因传递的整体过程中的作用。例如D N A复制过程中的高保真性特点是遗传信息正确传递的保证, 若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 将可能导致所编码氨基酸的变化, 从而造成某种疾病;临床上所见的珠蛋白生产障碍性贫血就是由于外显子一第二十六个密码子中的碱基G A G突变为A A G, 使生成的多肽链中第二十六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赖氨酸所致。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教材的内容“从厚到薄”地进行概括, 随后“从薄到厚”地进行梳理, 从而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内容建立整理的理解, 以做到融会贯通。

二、紧跟学科研究进展, 培养兴趣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 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强,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新进展[2]。给具有这样特点的大学生授课, 更需要教师避免照本宣科, 而应该适时地融入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 引导学生对本学科产生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样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随着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及知识点, 如蛋白质折叠、R N A干扰、基因治疗等。当教师讲到这些相关内容时, 学生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对于蛋白质折叠部分, 可举前几年对全球养殖业造成重创的疯牛病的例子。疯牛病是由朊病毒蛋白 (prion protein, Pr P) 引起的一组人和动物神经退行性病变。正常的Pr P富含α-螺旋, 称为Pr Pc。Pr Pc在某种未知蛋白质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全为β-折叠的Pr Psc, 就会导致疯牛病的发生。随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并学习蛋白质折叠的机制以及如何阻止蛋白质的错误折叠, 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对于R N A干扰 (R N Ainterference, R N A i) 部分, 可先讲解R N A干扰的基本原理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 N A (double-stranded R N A, ds R N A) 诱发的、同源m R N 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之后提示学生由于R N A干扰技术可以特异性剔除或关闭特定基因的表达, 所以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探索基因功能和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领域。对于基因治疗 (gene therapy) 部分, 可先讲解基因治疗的概况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 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基因治疗的出现, 为人类攻克癌症、艾滋病等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这时, 可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学习, 来为人类攻克这些疾病贡献力量。

总之, 生物化学的理论授课过程需要既以教材为依据, 又要积极引入相关研究进展, 这样才能在为学生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观昌.不同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病例教学法应用效果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7) :45-46.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9

生物化学是医学类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也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学科。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化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技术的革新密不可分。鉴于生物化学的重要地位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近几年来我们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不断地改革和探索, 在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考核方法的改革

1.1 改变实验课对理论课的依附关系

以往人们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把它当做了理论课的附属品, 认为实验课就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补充, 而没有把实验教学当做专门的课程来学习。这种思想导致的结果是使很多学生不重视实验课, 动手积极性也不强, 实验报告不认真书写, 甚至出现抄袭现象。这使得教师无法对学生在实验中的个人表现做出正确的判断, 也不利于了解每个学生是否掌握了该实验技能。通过增加实验课学时, 把实验课建成一门有独立授课内容和学分考察的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 把与实验课相关的理论知识放在实验课上讲授, 使实验课的进度不再被理论课约束, 改变了以前不讲理论课就不能上实验课的不合理现象。

1.2 设立单独的考核机制

以往生物化学课程成绩中理论考试占80 %, 实验成绩占20 %。改革后考核新标准为实验操作 (20 %) +实验报告 (20 %) +卷面考试 (50 %) +实验设计 (10 %) 。其中实验操作由教师出题学生当场演示, 如吸量管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和微量移液器的使用等, 依据学生的现场操作表现给出相应的成绩。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增加了实验设计, 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 每组4~5人, 由教师给出不同的题目和实验要求, 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自主选择实验项目, 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分小组进行讨论,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论文给出相应的分数。通过这种考核形式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选题往往从实践和兴趣出发, 对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有很大的益处。

2增开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

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采用的多为方法成熟的验证性实验, 在正确的理解和严谨规范的操作条件下通常都能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 使得学生在做实验时按部就班, 积极性不高[2], 压制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束缚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 从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了一定的抑制作用[3]。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在整个实验内容中的比例。

2.1 综合性实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血浆清蛋白分离、纯化和鉴定是为本科生开设的一项收效很好的综合性实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是生物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核心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用盐析法分离血浆中的清蛋白和球蛋白, 用凝胶层析法纯化清蛋白, 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对纯化的清蛋白进行鉴定,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中清蛋白的含量等。应用PCR技术扩增血红蛋白β-基因实验是结合本校特色血红蛋白研究开设的又一项综合性实验。从该实验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内容, 既掌握了PCR扩增基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又学习了血红蛋白基因的编码、结构特点和染色体定位等知识,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有助于学生对各章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融会贯通。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很多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到了更多实验仪器的使用,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异常血红蛋白的筛查是本校开创的一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具有创新性的实验, 目前国内其它医学院校尚未开设这个实验。该实验特点是筛查范围广泛、操作简便易行、结果准确, 学生容易掌握。首先学生自采耳血, 进行血红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 然后把血样的电泳结果通过与正常成年人血红蛋白图谱进行比较分析, 对结果是否异常做出判断。该实验的开设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电泳技术和血红蛋白的相关理论知识, 而且为教研室持续开展与异常血红蛋白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 是一项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色实验项目。

3开放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参与到生物化学实验中, 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高一级的实验平台。开放实验室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实验的机会, 同时也促进了实验内容的提高和创新。开放实验室方面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完成: (1) 由于学生在规定课时内会有一些实验做不好, 没有获得预想的实验结果, 通过开放实验室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由教师单独指导重新完成实验, 以便更好地掌握该实验内容; (2) 我们把高年级学生, 包括研究生的一些实验和教师的一些课题发布在校园网上, 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来观摩实验, 也可以亲自参与其中;有些学生一直参与实验直到毕业并参与发表科研论文, 这对他们未来的科研之路有了很大的帮助。这种开放实验室的模式不仅加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以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4丰富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内容复杂抽象, 实验技术更新发展较快, 旧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不尽人意, 让授课效果不很理想。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改变教学手段方面, 我们将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近年来,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大力发展, 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实验技术操作方面的影像和动画演示资料, 用多媒体观摩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实验技术, 而不是只用单纯的文字, 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本来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直观, 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小结

经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符合“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坚持了“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把这种改革模式继续深化下去, 不断地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朝辉.医学本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2) :121-122.

[2]史锋.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1) :247-248.

医学类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篇10

【关键词】教学内容整合;实验教学方法;实验优化及创新;考核方式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阐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医学院校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融入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生理、病理、药理、微生物,以及临床的内、外、妇、儿等诸多学科中,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对了解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显得日益重要[1]。然而由于生物化学发展迅速,科技成果更新快,仅仅局限在原有的教学课本知识层面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如何与时代同步,而又能提高生物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与世界教育水平接轨成为很多学者关心地问题。

最近几年,多数医学院校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各院校都不同程度地缩减课时。然而生物化学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术比较多、内容繁杂、概念抽象,想用70个学时去学好如此驳杂的内容,显然不可能的。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显得最为突出。 同时,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需按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即可得出结果,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实验课时少,为了保证授课内容,对于较为复杂的操作,教师往往提前把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准备好,学生实践动手机会不多,基本操作能力差,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目的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2]。

目前,各医学院教学改革工作做了很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主要问题在于,各个医学院教改只注重在硬件方面的改革比如说编写、采用很多新的教材;添置了很多新设备,像多媒体设备等。这些的确是教学改革所必需的,对推动整个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硬件设备的更新,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生考试成绩还不错,但能力很差、毕业后工作上抓瞎的现状。

本研究综合医学院上述教学教改现状,从实际出发,针对出现的问题,从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实验优化及创新、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希翼为医学院生物化学教学、教改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一、教学内容整合改革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启发、辩论、互动等方法,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引述一些临床病例,同时允许学生参与讨论,这样可以更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近年来,随着教学大纲的调整,教授生物化学的课时逐年减少。如何合理的调整课程内容多和课时少之间的矛盾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议题,教学内容之间的整合已经必需提上日程了。如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可以研究把糖酵解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起来。同时,教师也不应该废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听老教师讲课、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等形式,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教师们也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以便更生动全面地讲授这门课程。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支撑的学科,其中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实验为支撑,因此,教师要想搞好教学必须重视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的。

二、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编撰适用于本校学生的实验教材,减少验证性实验;实验选题以探索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为主,并在实验步骤中引出一些小常识或小问题,达到让学生边操作、边学习、边思考的目的,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室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要一味地自说自话,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兴趣,例如讲解离心机使用前需配平这一注意事项时,可以联系这样一个常识,家里洗衣机甩干衣服时,如果摆放不对称,就会出现“咣当咣当”摩擦的声音[3]。通过事例联系,学生就掌握了离心机的使用要领。实验结束,引导学生不要通过实验结果判断实验成功与否,而是结合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捋顺实验过程,找出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同时布置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以后做毕业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三、实验优化及创新

医学院校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无疑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在教学改革中,优化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及结构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医学院学生学习课头多,学校逐渐减少基础课学时的情况下,优化实验内容及结构,以使其更直接呈现或验证理论知识而显得更为重要[4]。例如教师可以拿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圆盘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课堂演示及分析,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试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针对实验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温度对电泳速率的影响,电流的大小、电泳时间长短与条带宽窄的关系,条带的明亮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关系等。

改革实验报告书写形式,培养学生科研新思维。传统的实验报告仅仅要求学生对实验目的、过程、结果进行简单总结。改革实验报告书写形式则要求学生按科研论文的形式完成报告,包括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论和参考文献。教师评价实验报告优劣时要从格式是否完整、内容是否翔实、结论分析是否准确等去审查,要求报告上的结论务必如实反映真实情况,得不到预期结果的不得随意改动实验数据,结论应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在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5]。

四、变革考核方式

将生物化学期末考试成绩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成绩,占55%;二是实验考核成绩,占45%。实验考核又根据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分:①考勤10分,根据学生旷课、迟到及实验室表现情况进行评分;②基础知识10分,根据随堂小测试完成情况评分;③操作考试10分,考试时由学生自己抽签,按所抽到题号发题,学生根据考题内容准备仪器、药品等材料,独立完成操作,完成后评分;④实验报告10分,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评分;⑤实验设计5分,邻近期末考试时,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解决方案评分。

当代社会是一个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培养出基本功扎实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在生物化学教学如何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这需要从事生化教学的人们摆脱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理念,进行一些必要而大胆的尝试和实践,最终使生物化学教学更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与需要。

参考文献:

[1]唐微等.医学生物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4).

[2]赵云涛,刘海,任鹏康等.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化的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1,28(4):99-101.

[3]王悦.民办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1,(8):57-58

[4]覃洁萍,何翠薇,冯旭.仪器分析设计性实验教学初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68-69.

实验教学生物医学 篇11

《生物技术前沿》是我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新开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涉及领域宽, 涵盖范围广, 由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内容组成, 是自然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近年来, 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生物技术相关课程, 但我校学生具有自身特色, 生物工程与医学工程类课程均有涉及, 学科交叉性明显, 如果照搬其它院校的教学模式, 可能会出现与学生知识背景现状分离, 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此外,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 给教学工作也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如何在较少的课时中既不重复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又能不断引入新的内容?如何解决课程中存在的前沿技术与陈旧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成为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结合本学院学科设置的特点, 在《生物技术前沿》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大胆改革, 引入实践教学, 让综合性实验走进课堂, 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

1 优化课程体系,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顺序与教学工作的指南, 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与前沿性, 如何使学生在现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是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的一个关键[3]。《生物技术前沿》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对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调整。

在教材的选取上, 以保持本课程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为目的, 精心选取国内外最新最优秀的同类课程教材如《生物技术概论》、《Basic Biotechnology》等作为主要参考书, 同时根据内容的差异, 分别为学生推荐各领域的优秀教材, 从而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完整。在授课过程中, 既要体现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还得注意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紧密跟踪前沿学科, 以现代生物技术基本原理的介绍为切入点, 以不同类型的技术范畴为骨架, 着重介绍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 对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对前期学习的基础课程有的放矢, 选取重点章节回忆复习, 理清脉络;注重相关学科贯穿渗透, 通过不断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来突出课程的前沿性。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为生物医学工程, 把内容侧重点主要放在生物医药等领域, 如在讲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时, 着重向学生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使学生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 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对生物技术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改进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生物技术涵盖范围广, 涉及医药、食品、环境与农业等诸多领域,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本课程的特色, 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4]。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促进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该课程日臻成熟。

2.1 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应用

根据本课程侧重于工程技术类型, 具有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特色, 在课堂上, 结合正常的教学内容, 灵活应用多媒体手段, 放映一些标准试验操作步骤的录像片, 如在讲基因工程PCR技术时, 通过放映一段采用PCR技术检测细菌的录像, 使学生能更形象地掌握该技术的要领, 为后期进实验室做毕业设计论文奠定了基础。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原理内容可以搜寻一些Flash动画展现出来, 如在讲细胞工程中细胞周期时, 为了让学生对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原理及其应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播放相关Flash, 使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吸引力, 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增加了兴趣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增强师生互动, 合理安排课外作业

在授课过程中, 对一些有争执的前沿话题组织学生讨论, 如在基因工程这章中讲转基因技术时, 先为学生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定义、特点及应用等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文献, 就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在课堂上积极开展讨论,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本章结束时, 选取部分学生通过PPT形式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新颖的基因工程技术,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增强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表述能力, 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此外, 在课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渠道查阅文献, 掌握课上内容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动态,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习题、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对生物技术前沿有基本的了解, 并从全新的视角认识生命科学, 为今后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融入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3.1 以科研促进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一方面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文献或相关网站, 将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 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另一方面, 注重将本学院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讲发酵技术生产疫苗时, 就适时地引入了本实验室对艾滋病与宫颈癌疫苗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在讲细胞工程时, 结合本实验室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思路, 为学生详细的介绍了干细胞的分化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在讲重组DNA技术时, 就有意补充了被国际分子生物学顶级杂志评为“十大科技突破之一的” micro RNA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前沿内容, 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 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形式, 为学生介绍了本学院最新购置的大型实验设备如实时定量PCR仪, 流式细胞仪及活体成像仪等的使用原理, 并带领学生进实验室参观学习, 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而且拓宽视野, 增强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形成风气, 为后期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生物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工程类专业, 通过课堂上的抽象讲解远远达不到作为一个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理论教学完成之后, 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16课时的生物技术综合实验, 将分别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酶学等相关内容,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 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课操作外, 还组织学生到制药公司进行观摩教学, 使理论学习内容与生产实习对应起来,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转变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学期末, 对考试方式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 本课程灵活采用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并重方式, 让学生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 分析总结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撰写专题论文, 文章格式按照统一要求, 在强调自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此外, 还让学生任选其感兴趣的一门前沿技术, 采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互动交流, 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考试结束后发现论文完成认真, 课堂演讲PPT准备充分、生动, 内容包含了生物技术在医药、环保、食品与军事等多方面的应用, 其中一部分是课堂中没有涉及到的, 表明学生对新考核方式的认可, 并较全面的掌握了《生物技术前沿》这门课程。

5 小结

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去探索、研究和总结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的改进教育思想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与手段, 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是现代生物学发展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对《生物技术前沿》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融入实践教学, 突出学科特色,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欧阳平凯.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生物产业技术, 2008 (1) :25-26.

[2]宋思扬, 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 :1-7.

上一篇:装饰陈设下一篇: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