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精选12篇)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 篇1
摘要:针对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们提出以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法为基础, 临床病例分析为中心, 综合评价为保障的教学方法, 对灌输式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PBL,病例教学法
2007年1月和2月, 教育部先后下达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促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本论文基于以上文件的精神, 根据我校实际教学情况, 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严格地按照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免疫机制, 诊断方法, 防治措施这条主线进行讲解。传统教学是围绕知识点而不是临床病例进行讲授, 学生学习并记忆知识点, 好像已经掌握所学内容, 但是面对临床病例时脑袋里一片空白。因此灌输式教学给了学生知识, 却不能给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基于期末考试, 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 考前死记硬背, 也能通过考试。传统考核模式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机械性记忆, 而不愿花时间去思考, 学习目的仅仅是通过考试, 当然就没有学习兴趣可言, 谈何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呢?
在我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也是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和国家倡导的“创新”发展战略格格不入, 需要彻底地改革。
构建医学微生物学PBL病例教学法
1. 医学微生物学PBL病例教学法的设计原理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在1969年起源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PBL是指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将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 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1]。这种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性的束缚[2]。在医学微生物学的PBL教学中, 实施的问题要帮助学生建构起扎实的知识基础, 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那么这些问题必然是围绕临床医疗中的真实病例而产生。因此, 需要构建以问题为基础的病例教学法。
2. 医学微生物学PBL病例教学法的设计方案
(1) 病例设计。病例的选择和设计非常重要, 对此问题至今还在不断探讨之中[3]。
病例设计原则: (1) 教学病例必须来源于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真实病例。来源渠道, 本校附属医院保存的病历;从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的病例;学生口述的个人或亲友的病例;学校医院门诊或附属医院的现症病人。 (2) 综合若干病例, 重新设计;新病例包括病情发展的全过程及所有典型症状。 (3) 融入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与熟悉的内容。 (4) 教学病例设计还要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需要。 (5) 教学病例要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2) 问题设计。病例是教学的中心, 而问题是教学的基础。在设计病例时已经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融入病例, 只需要在教学中一步步引导出这些内容。这些指引学生在病例中挖掘知识宝藏的路标就是“问题”。
问题设计原则: (1) 临床医疗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 病例涵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针对这些内容设计问题, 使教学符合大纲要求。 (3) 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数量多, 需要筛选出其中具有普遍性和一定教学价值的问题。 (4) 考试中学生比较容易答错的问题, 通常也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5) 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或者最新进展,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课前自学。将附有思考题的病例提前1周发给学生。学生拿到病例后, 首先自学教学内容, 初步掌握;然后分析病例和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4) 课前小组讨论。同学们在各小组长的组织下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自学, 对病例和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然后陈述各自的方案, 展开讨论, 最后得出小组的初步结论。
(5) 课堂讨论。老师首先讲解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然后让小组代表陈述解决方案, 同学们针对这些方案自由发言, 提出自己的意见, 进一步完善方案;老师在讨论中要善于穿针引线, 不断启发和引导。
(6) 课堂总结。老师针对各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 指出存在的各种问题, 然后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 归纳出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
3. 综合性考核方法
传统教学通常将一两次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课程考核结果, 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 考前采取突击记忆的办法来通过考试。医学微生物学PBL病例教学法需要学生用大量的课后时间自主学习, 因此新教学法需要新的考核方法[4]。新的考核方法必须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而且考核结果也要反映出自主学习的情况。新考核方法采取平时考勤占5%, 课堂表现占20% (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占10%, 课堂小测验的成绩占10%) , 课后表现占10% (学生在课后小组讨论参与情况) , 平时作业占10%, 实验考核占25% (实验操作占10%, 实验报告占15%) , 期末考试占30%。由上可知, 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成为考核的一部分, 对学生的评价也就更加合理。
结语
医学微生物学采用PBL病例教学法, 不仅能使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并且还能学会如何将掌握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医疗问题[5];实现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衔接,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麦肯齐.麦肯齐大学教学精要:高等院校教师的策略研究和理论 (第11版)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2.
[2]郑兰艳.武玉欣.罗恩杰.微生物学PBL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 (4) :160-162.
[3]王继春.郑兰艳.史俊岩.罗恩杰.病原生物学PBL模拟病例的设计[J].《微生物学通报》.2007, 34 (1) :181-184.
[4]肖湘.贺加.刘毅敏.PBL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 (l) :80-82.
[5]王福彦.王英.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效果比较[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4.20 (1) :78-79.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 篇2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类。
(三)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学习目的。
(四)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二)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三)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
(四)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五)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六)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G+和G-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L型的形成;细胞膜:胞膜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细胞膜形成特有的中介体,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细胞质:核蛋白体、质粒与异染颗粒;核质。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概念与功能;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部位、化学组成、功能及致病性;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化学组成。
(五)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和气体环境。
(七)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八)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
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
(二)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三)掌握病毒的增殖过程。了解病毒干扰现象。
(四)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五)病毒的分类。
真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培养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五)防治原则。
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四)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一)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概念。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熟悉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途径: 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的概念。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教学内容] 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一)了解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二)掌握吞噬作用中吞噬过程和杀伤机制。
(三)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的机制。
(四)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五)了解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抗感染免疫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四)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
(五)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病毒免疫时间。
(六)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毒力、抗原性及耐药性变异。
(二)掌握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掌握细菌变异机制。
(四)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用途。[教学内容]
(一)遗传与变异原理。
(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二)了解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防治。
(三)掌握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四)掌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与生理作用。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机会性感染。
(四)医院内感染。
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用的物理灭菌器械种类和方法。
(二)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
(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紫外线、辐射、滤过除菌、超声波、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
(三)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的杀菌原理及应用。
(四)化学消毒灭菌法: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五)消毒剂的种类与作用。
(六)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及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二)了解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真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四)了解常用疫苗及类毒素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五)了解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六)了解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一)细菌学诊断;病原菌检测;常用于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血清学诊断。
(二)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三)真菌学诊断。
(四)特异性预防与治疗;人工主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新型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治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其他免疫制剂。
(五)感染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主要作用。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化学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六)真菌的治疗。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种类和产生机理。
(二)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二)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
[教学内容]
(一)化脓性球菌概述,引起化脓性感染细菌的种类。
(二)葡萄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酶类和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的类型(侵袭性与毒素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链球菌属:链球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有细胞壁成分(LTA、M蛋白)、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S和O)及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所致疾病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抗“O”试验。
(四)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生化反应(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五)奈瑟菌属: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脑脊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脑膜炎多糖疫苗。
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一)了解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类。
(二)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三)了解沙门菌属的分类。
(四)掌握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
(五)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六)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埃希菌属: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胃肠炎的种类;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肠毒素检查,卫生细菌学检查。
(二)志贺菌属: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内毒素、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类型;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及时送检,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耐药性问题,疫苗应用。
(三)沙门菌属:沙门菌属的分类,致病沙门菌血清型;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根据不同病程采取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四)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抗原构造与分型,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O139群,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毒性作用、致病机理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
(五)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嗜盐性、生长快)、抵抗力,所致疾病、防治。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厌氧菌的种类。
(二)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三)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
(四)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微生物检查和防治。[教学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条件、破伤风痉挛毒素特点及致病机制;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确诊、分离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处理,抗生素、抗毒素。
(三)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芽胞特点),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及致病特点),所致疾病。
(四)无芽胞厌氧菌 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厌氧培养。防治原则:抗厌氧菌药物。
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二)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熟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五)熟悉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六)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七)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与防治中作用。
[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有意义;浓缩集菌提高检出率;分离培养;动物试验。防治:BCG、抗痨药物。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四)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Albert染色、异染颗粒)、培养(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产生条件、作用机制)。所致疾病;免疫性:Shick试验。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五)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六)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
(七)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免疫性;卫星现象;特异性预防。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主要种类及代表菌。
(二)熟悉布氏菌属、炭疽芽胞杆菌和鼠疫耶氏菌的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布氏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三)耶尔森菌属:鼠疫耶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临床类型;免疫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与假结核耶氏杆菌的致病性。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二)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二)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三)诺卡菌:致病性。
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生物学特性。
(二)掌握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熟悉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概述:分布、种类。
(二)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与所致 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梅毒螺旋体: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免疫性;检查方法;预防原则。支原体和脲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三)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肺炎支原体: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 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脲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三)掌握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和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一)概述、共同特点与分类。
(二)普氏立克次体:形态染色、抗原构造、培养特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与致病机 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染源、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四)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衣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共同特征。
(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肺炎衣原体:感染途径、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
(二)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则: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教学内容]
(一)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则。(三)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四)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六)腺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七)其他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四)掌握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熟悉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
(四)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五)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HAV、HCV、HDV和HEV核酸类型,掌握HBV的基因结构、复制方式。
(二)掌握HA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四)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种类。
(二)HAV:形态结构与抵抗力,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主要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
(三)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制;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预防原则。
(四)HCV:形态结构;临床感染特点,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HDV:形态结构与感染方式。
(六)HEV:形态结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七)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八)TT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共同特点。
(二)了解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基因结构。
(三)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五)了解汉坦病毒的型别。
(六)掌握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复制方式。
(七)掌握汉坦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黄病毒属与甲病毒属的主要种类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染源、传播方式);致病性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登革病毒传播途径;致病特性(免疫促进作用)。
(四)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五)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六)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复制方式,培养特性,汉坦病毒分型;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八)埃波拉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特点;预防原则。
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种类。
(二)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三)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种类、主要包膜蛋白功能;传播途径;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特性;了解疱疹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四)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
(五)掌握巨细胞病毒复制的时相性、传播方式;了解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方式。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六)掌握EB病毒的特异性抗原;两种感染形式;了解EB病毒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复制、感染类型)。
(二)单纯疱疹病毒:DNA结构、包膜蛋白功能、培养特性;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的特性;防治原则。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感染特性。
(四)巨细胞病毒:核酸结构、局灶病变特点、复制时相性;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输血感染、接触感染);CMV致癌潜能;预防原则。
(五)EB病毒:特异性抗原;感染细胞、感染方式、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六)简介人疱疹病毒6,7,8型。
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二)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方式、抵抗力;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了解HIV的结构基因、免疫性。
(三)了解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防治原则。
(三)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其他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与基因结构。
(二)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三)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培养;感染途径;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防治原则。
(二)乳头瘤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与宫颈癌的关系。
(三)人类微小病毒B19简介。
朊粒 [目的要求]
(一)掌握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
(二)掌握Prion病的特点。
(三)了解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教学内容]
(一)Prion 的发现及简介。
(二)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PrPSC的复制。
(三)Prion病的特点。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
(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常见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
(二)掌握皮肤癣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教学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深部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熟悉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35-01
案例教学法(ease method)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创建的,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典型的案例,依据教学大纲设计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对案例提供的素材进行分析,再作出判断和回答,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医学微生物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但是所讲述的医学微生物和临床医学密切相关。尤其在各论的知识中,对于教师来说,各种微生物的致病性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医学生来说,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2]。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医学实践。
1.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过去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实验教学时,采取的方法是教师讲授理论,在短时间内大量灌输理论知识,内容主要是各个种属微生物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分类等生物学性状的知识,对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则等由于课时原因所提甚少。这些内容大多是理论课内容的重复,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学生动手操作一些小实验,也是偏重于实验室检查。通过这样的实验学习之后,学生仍然对疾病没有更多的认识,不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仅仅培养了一点动手的能力,缺乏对动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一味地过多灌输理论知识,反而妨碍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医学知识。
2.案例教学法应用的优点
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实验教学时,我们在教师讲授理论、学生动手的基础上加入一定案例。如在讲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的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些相关的实验之后,举如下两个案例:某工厂20名工人进食早餐后不久,先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送往医院治疗后所有病人2天内治愈,医院诊断为食物中毒。采集呕吐物20份和剩余食物6份,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见革兰阳性葡萄串状排列的球菌;分离培养检出金黄色、圆形、隆起、表面光滑、不透明、直径1-2mm的菌落,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围形成β溶血,凝固酶试验阳性。问:该疾病由何种病原体引起?对于该疾病应该如何预防?男性,26岁,因尿道口红肿、刺痒伴尿频、尿急、尿痛3天就诊,尿道有脓性分泌物。采集尿道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分离培养检出灰白色、圆形、隆起、直径0.5-1mm的菌落,氧化酶试验阳性。问:该病人患何种疾病,可能由什么病原体感染引起?对于该疾病应该如何治疗?给出案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自己分析,解答,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以来,和以往的教学相比发现,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热情也有所提高,课堂互动良好。课后学生反馈也表示,学习兴趣被更好地调动起来了。通过案例教学法,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动脑的能力。由于在医学微生物各论的学习中,所学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知识复杂,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后,有点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的感觉。但是按照现在的教学方法,在讲完理论知识、做完实验操作之后提出几个案例,就可以将理论知识、实验室检查和所致疾病通通结合起来,还能对球菌中几个菌属的细菌作出鉴别。这样就将医学微生物的各种知识串联了起来,找到了学习规律,并且联系了实际生活中会发生的疾病。通过思考,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容易巩固理论知识,加强理解和记忆。课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使理论知识和临床相结合,对于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未来教学改革的展望
现在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在课堂上现场进行提问,给几分钟让学生思考。所以选取的都是比较简单、典型的案例。并且针对的都是前面学过的知识马上进行这个种类微生物的举例,相对来说,学生需要思考的内容比较简单。并且只是独立的思考,没有进行讨论。下一步,考虑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的实验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作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旁引导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3]。在现在的教学方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而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是进行补充和评价。大量研究显示,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和能力,国内也有一些医学院校采用了PBL模式的教学[4]。具体实施的方法:教师提前准备好不同的案例,在上课前一周分发给以实验班分组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下去查阅资料,进行分组讨论。上课时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对自己的案例进行解答及阐述,别的同学可对他们进行提问。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引导。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还可以采取一定方式进行考核。这种教学方法提前给学生时间准备,可以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下去查阅资料,更大地培养了学习能力并调动了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课堂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锻炼表达能力。由于有时间进行准备,可以提出难度稍大的案例,内容可以涉及更多更广,还可以适当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使得学生思考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宽广。当然,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这只是初步设想,以后将应用在具体的实践中,并期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江滟,王和,易旭.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策略和实施[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3-5.
[2]张佩,卢颖,吴学敏.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2、23.
[3]范宏英,龙北国.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8):2851-2853.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 篇4
1.1 形态的比较
在讲解形态时, 用多媒体教学把微观变成宏观。如对细菌和病毒的形态直接比较, 一目了然。
1.2 致病机制的比较
人类传染病中主要是细菌和病毒性疾病, 其种类多, 症状不同, 学习起来较困难。细菌主要依靠侵袭性结构 (菌毛等) 突破免疫屏障侵入体内, 再产生内、外毒素使人致病, 如菌痢、破伤风等疾病;病毒致病不同, 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故病毒是对人体活细胞的影响 (如直接杀死活细胞等) 使人体致病。不同的病毒对人体不同组织活细胞的亲和力不同, 所以症状出现的部位也不同。把细菌和病毒的不同致病机制作成表格, 再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进行比较, 很快就掌握了。
1.3 有关药物中微生物的限度检查
对于各种口服药和一般外用药等, 《中国药典》规定:允许有一定量的细菌和霉菌存在。但药品剂型多, 允许的各种菌落数不相同, 不容易掌握, 用表格在电脑上比较就清楚了, 见表1。
1.4 细菌的特殊结构比较
细菌的特殊结构对其侵入人体内很重要, 对细菌致病性非常有必要。课堂枯燥讲解效果不好, 用图片对比就显著。对机体致病作用马上呈现出来。
1.5 症状的比较
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多样, 学生不好识记, 把病人的症状用多媒体展出, 各种症状分辨清楚, 记忆牢固。
2 采用兴趣教学法
2.1 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即PBL教学模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指导让其先查阅相关文献, 然后再讨论, 再由老师总结, 给出完满的答案, 从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使其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系统性, 强化了学习动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性、主动性, 启发学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使之更好地在今后医疗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增强创新意识。因此, 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实践, 应改革单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性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微生物学检验实践, 独立承担一定的常规工作, 积累实践经验, 然后组织学生将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表中“-”为每克或每毫升不得检出的项目
2.3 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时, 应结合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去总结、发现该领域尚需解决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追求、探索心理。为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启发式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扩大学习创新性思维的空间。
3 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传染病, 症状多样, 不好掌握。找出与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 注意知识与临床结合。将病例分析引入课堂讨论, 变“以菌说病”为“以病说菌”, 课堂讨论以病例为中心, 先给学生以悬念、自学, 再讨论, 让学生解释病因, 提出诊治方案, 最后由老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致病、诊、防、治有机融合, 准确导向临床, 使学习变得生动, 缩短了与应用之间的距离, 实用性和兴趣性增强。近年来, 临床上感染症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严重耐药性出现所引起的院内感染的突起, 给专业工作者提出: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与不能滥用。由于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和破坏, 导致很多新的、致命的病原物的出现, 如AIDS、SARS、埃博拉出血热等, 引起全世界极大恐慌, 人们看到传染病在全球的复活。要求大学生珍惜生命的不易,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体会到, 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和理解理论。大胆尝试变“实验教学”为“实践教学”。具体步骤分三步:第一步, 先拿出部分实验课时间, 在实验室讲解微生物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让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进行基本的训练, 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实验操作规范化和熟练化;第二步开设综合性实验, 或连续性实验或系列化实验, 将以往零散单一的实验重新建构成几项实践性、目的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 (如粪便标本中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 , 让学生受到一次实验全过程的训练;第三步将实验室实验教学引向社会实践性教学。这种实践性教学, 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探索性,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龙敏.面向21世纪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学, 2007, 4:39~40.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篇5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 言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任务是: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主要仪器的操作。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
(1)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思考能力;(2)借助实验器材或仪器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3)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分析能力;(4)正确纪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表达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要求与内容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
3、熟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特别是油镜的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
4、熟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教学内容]
1、细菌的基本形态(示教观察);
2、讲述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
3、讲解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4、学生操作:标本的革兰氏染色。[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二 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教学要求]
1、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2、掌握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了解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
1、讲述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原料及制备方法,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
2、讲述细菌在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细菌的特殊结构(示教);
4、学生操作:基础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常用的细菌接种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三 细菌的分布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综合性实验)
[教学要求]
1、掌握实验室常用消毒和灭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熟悉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教学内容]
1、讲述热力灭菌法,紫外线杀菌试验,75%乙醇消毒试验及药敏试验的操作方 法及注意事项。
2、学生操作:微生物的分布检测,热力灭菌法,紫外线杀菌试验,75%乙醇消 毒试验,药敏试验;
[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四 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综合性试验)
[教学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双糖管的原理、使用和结果判定。
2、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
3、熟悉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
4、熟悉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教学内容]
1、讲述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征。
2、讲述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SS培养基分选肠道杆菌的原理,双糖管的使 用、原理、和结果判定。
3、示教SS培养基及双糖管上肠道杆菌的生长现象。
4、简介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
5、简介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五
结核杆菌的形态学检测 [教学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基本程序;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熟悉破伤风梭菌的芽胞、白喉杆菌的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1、讲述破伤风梭菌芽胞的大小和位置、白喉杆菌的排列方式和异染颗粒、结核 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讲解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3、学生操作:标本的抗酸染色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六
真菌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教学要求]
1、熟悉病毒形态与结构。
2、熟悉真菌的形态。
3、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治疗。
4、了解PCR技术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教学内容]
1、讲述病毒及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
2、示教病毒的结构模型、真菌的形态;
3、观看教学录像: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PCR技术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
4、浏览微生物图谱; [教学方法]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微视频 致病病原 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52-02
数字多媒体技术的革新,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目前高校针对生物类课程教学,还是主要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而一些涉及微观内容的课程使用讲授式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和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必须努力钻研的方向。本文着重就微视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以期提高微视频在生物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一、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是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课程旨在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学习医学检验有关课程及从事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丰富,包括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要求学生掌握的重难点繁多,包括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感染、抗感染免疫、遗传变异、医院内感染、消毒灭菌、病原学诊断与防治、细菌的耐药性和控制策略。细菌、病毒、真菌各论叙述常见致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机体免疫反应等[1]。
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需要更加直观地呈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致病病原感染机体过程,病原感染后导致的临床症状。而传统教学方式中,文字的内容,教师的讲解,图片的展示,均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采用具有动态特点的微视频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二、微视频在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微视频的概念一直处于发展中,现阶段还没有对微视频进行统一定义。目前微视频主要是从时间限制上做文章,主要体现一个“微”字[2],能够使用不同终端在短时间内播放具有大众参与性、随意性的视频内容,便于传播和获得[3,4]。“微”不仅体现在时间短,还体现在视频内容少、趣味性高和易于接受等特征。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涉及到的微视频主要包括微生物形态结构介绍、病原入侵过程、机体发病过程、病原发展历史、病原传播现状、病原防治方法等。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的微视频,应新颖、符合时代特点;难度适中,便于大多数学生接受;尊重当代学生的兴趣。微视频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优势:
1.有利于课程内容直观呈现。利用微视频,可以将肉眼无法见到的微生物形态结构全方位展示。如学生对流感病毒分节段核酸以及囊膜蛋白不理解,通过微视频观看及讲解,学生很快掌握分节段核酸的要点及对病毒变异的重要作用,并很直观地看到了囊膜蛋白凝集素蛋白和神经氨酸酶蛋白。针对病原的入侵过程可进行动态模拟,便于学生了解。如观看乙肝病毒的入侵过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乙肝病毒难以根治,学生通过微视频的观看,很容易抓住要点。视频展现病原引起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原传播现状,能在视觉和听觉上带来双重冲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2.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微视频短而精,能够使用多种移动终端播放,学生可以选择符合自身学习的方式,在课外以外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可通过视频反复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讲解样品的采集及细菌分离和鉴定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在课程中具有很大的共性,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可以通过观看某一种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视频,便可将这部分内容讲透。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及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食物中毒,是很常见的案例,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观看视频过程中,详细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该种方法可以通用于几乎所有的细菌样品采集,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课后反复观看学习,掌握该部分重点。
3.微视频易获得易传播。当今网络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资源易获取,各大网站门户均有教学相关视频资源,既有课件类型,又有在线课堂视频,还有技术操作类示范视频,根据课程内容可选择相应的视频资源,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教师根据自身特点,也可录制相关视频,分享至网络,促进视频库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
三、结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教学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微课、慕课、微视频等都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促进教师的成长,微视频在生物类教学中的应用,遵循时代特点,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将教学的理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信息技术发达,视频资源丰富,教学已不局限于课堂,给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然而,针对不同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仍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关键在于有机结合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使高等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峥嵘, 张宏方, 环诚, 张怡敏: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各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基础教学, 2009(1).
[2]苏岩:微视频发展历史研究[J]. 远程教育, 2011(11).
[3]杨纯,古永锵:微视频市场机会激动人心[J]. 中国电子商务, 2006(11).
[4]佚名.第一视频张力军:微视频更适合三网融合[DB/OL]. http://www.c114.net, 2010-07-29.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 篇7
一、加强课程建设
医学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对于留学生的基础医学教育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对教学双方来说都有相当大的困难。课程建设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才能有效地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1.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之一。
教材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均有固定的教材。但对于留学生而言,国内尚没有现成的、适合留学生教学的成熟英语教材。因此,选择及编写合适的教材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以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为例,教材的编写必须兼顾留学生来源地的一些特定病原,一些检测方法也必须结合生源所在地的一些实际情况,因为大部分留学生学成以后都将回到生源所在地。这就要求我们需要针对留学生当地的疾病谱,有选择地讲授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内容,使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当地实发临床病例,让留学生认识到医学专业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材的选择与编写不仅仅是采用国外一流大学最新原版教材,而是在多种教材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建设以核心教材、简单讲义、实习指导、学习指导、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化课程体系。
2. 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资源库,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等方式,面向留学生提供学习辅导服务。网络资源较之原有的单一纸制教材,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吸引力上都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充分体现交互性和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开发网络资源和各种网络出版物,通过教学服务专用网站,为留学生提供网上交流环境,为教育行业提供教学资源整体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教学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3. 考核方式多样化。
目前针对医学基础课的考核仍然以笔试为主,实践为辅的模式。理论考试主要是医学生认知领域的评价,测试学生理论方面的能力,实践操作考试即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其考查重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在医学微生物学成绩考核当中长期采用两者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对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基本技能日益重视和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更新,必须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模式,激发学生自发学习、创新及对所有知识灵活有效应用的能力。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大多在比较开放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下完成中学教育。在教学考核方面,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加快创新性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把文献综述、创新性试验设计、参加开放性试验、职业道德的培养都纳入最终的成绩考核当中。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校招收留学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长,对中青年教师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英语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中国学生有很大的区别,多善于提问,由于思路常常被打断,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适应,同时由于听不明白学生的问题而易产生紧张心理,这都极大地影响了授课的质量和效果。如何更有效地建立留学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也是当前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完善留学生授课教师培养制度,建立合理的教师梯队。
每一个学科专业都应本着发展的眼光,选拔有较好英语基础和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青年教师具有语言优势、计算机优势和年龄优势,学校除聘请外籍、国内出国人员培训机构教师授课,对任课教师及后备师资定期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外,还分期选拔部分参与留学生教学的教师到海内外培训,深入到国内外医学院校的教学第一线,真正感受国外医学教育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等。
2.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适当地举办一些师生交流会,了解留学生的要求和想法,接纳一些提高教学方法的好的建议和意见,都将对我们尽早发现留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英语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授课质量的直接因素。鼓励教师与留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不仅能相互熟悉各自的语音特点,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需要,同时也能增进师生感情,消除授课教师的紧张心理状态,对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 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在留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作为与其密切接触的独特群体,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我们国家学校的形象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提高外语水平与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师德修养,树立以身作则的形象,全面提升留学生的个人素养。同时,在教学中要和学生平等交流,要破除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面子观念,要有容得下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术态度。
三、提倡教学方法多样性
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加深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研究的教学方式在国外的医学教育中非常普遍。国内的理论教学课时几乎全部由老师讲解完成,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课方式,而国外的理论教学则包括Lectures和Tutorials。其中,Lectures授课方式与中国的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一致,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授,而Tutorials则主要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完成。Tutorial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讨法,对提出的问题,大家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师生共同研究,广泛地深入讨论,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策略。教师则敏锐地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正确的解答,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总结。目前,基础医学理论教学课时中没有Tutorials这一项。但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适当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鼓励留学生课堂上提问,允许他们相互进行讨论,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局面。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2. 鼓励教师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进行探索,通过生动活泼、富有启发的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针对医学微生物种类繁多,学生容易出现互相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制备列表的方式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牢固掌握每种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致病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对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我们可以制备挂图,悬挂在教室内供学生平时学习和记忆;对于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各科联系紧密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尽可能地将理论和临床实际相联系,例如,给出一个病例,要求学生设计出方案进行诊断,并对他们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讲评,以拓宽其思路,训练其临床思维能力。
3. 重视利用学校良好的实验条件和产学研特色,加强留学生实践教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评价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依托学校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开设了留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我们的实践课以病例讨论、方案设计、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录像,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我们还组建了研究小组,一个研究小组一般由3~4人组成,讨论一些学术文章,进行实验设计以及准备口头报告,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论证自己的实验设计。研究小组的研究和社会生活是有益的,它可以培养学生技能等方面的合作、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学习和协调能力。
目前,留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作为高校的教师,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将多种教学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一步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对留学生的教学达到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龚光明,秦洁,杜英,轩小燕,朱沙,许予明.提高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2):1208-10.
[2]黄清音,吴小南,陈江.提高留学生全英语授课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3(1):77-9.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 篇8
1 少数民族学生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与其他课程差别较大, 如内容繁杂、知识面广、难以记忆且容易混淆。作为桥梁课程, 其既涉及原来学到的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等的知识, 又涉及学生未曾学过的临床知识, 包括各种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及药理学知识等, 所以教学难度大, 加之新技术不断涌现, 知识更新加快, 使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2) 少数民族医学生基础较薄弱, 学习专业基础课有难度。我院少数民族医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牧区, 他们长期生活在藏区, 藏语是他们的母语, 部分学生甚至还达不到用汉语听课的水平, 同时他们的文化基础也比较薄弱。因此, 我们在讲授医学微生物学时, 应将讲解速度放慢, 尽量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病以及他们居住地的常见病举例,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重点难点内容反复讲解, 直到学生都能理解。在每次讲解新内容之前, 针对前一次课堂讲授内容进行小测验或以提问的形式检验他们对已讲解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少数民族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意义重大。医学微生物学各论中病原微生物内容繁多、琐碎, 学习起来较困难, 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3]。课堂上玩手机、说话甚至睡觉的现象较普遍。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改变以前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上课方式[4], 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入手, 生动、有趣地引入我们要讲的内容。例如在讲解病原学球菌这一章节时, 我们先问学生身体受过外伤没有, 或是见过周围的亲人、同学、朋友受过外伤没有, 记忆中受过外伤后机体组织会出现什么变化。这时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说会出血, 有的学生说伤口会化脓感染。于是提问脓液的颜色是什么、黏稠度如何等, 从而将“化脓性感染的细菌”引出。接着讲授:这只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得见的, 还有我们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的化脓性感染又是由哪些细菌引起的, 它们长什么样、如何辨认、怎么培养、怎样检查呢?通过这样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病例, 深入浅出、真实生动地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病原微生物虽然肉眼看不见, 但是确确实实存在于自然界中, 可以引起人类的疾病, 同时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3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法 (Case Teaching Method) 始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 是指教师本着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宗旨, 依据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案例为基本素材, 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景中,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 积极参与, 平等对话和研讨, 促进学生充分理解问题之复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方法[5]。
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性两法”4 个字高度概括, “三性”即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 “两法”包括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方法。教师搜集和选择的临床案例应包括感染方式、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等内容, 最好配合使用相关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图片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图片, 每个案例所引出的问题都要紧紧围绕“三性两法”展开。这些案例可以来自医院病案室、电视科教片、著名影视剧、互联网, 也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更具有吸引力) 。例如在讲解引起肠道感染的细菌时, 让学生扮演医生, 教师则扮演病人。主诉是晚饭在饭馆吃了麻辣烫之后, 夜间突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 让学生进行诊断。一方面由于角色转换, 他们会全面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寻找正确答案;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由讨论, 一改上课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畅所欲言, 依据肠道感染性疾病的典型症状做出初步诊断, 为验证诊断结果, 学生会做一系列检查, 如要做粪便分离培养及鉴定等。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有哪些细菌生长在肠道中, 哪些细菌是正常菌群、哪些是致病菌, 常见的致病菌有哪些等, 在一系列激烈的讨论中引出本章节要讲解的内容———肠道杆菌。
4 自编口诀, 引用古诗,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理解容易而记忆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 可以利用自编的一些口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这些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在介绍绪论这一章节时, 将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的特点进行分类, 可将其分为3 种类型, 即以真菌为代表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属真菌界;以细菌为代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属原核生物界;以病毒为代表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属病毒界[7]。我们帮学生编成的口诀是“微生物的三型八大类”。“三型”指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 “八大类”指真菌、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点用3 个字概括, 即“丑、懒、馋”。“丑”指的是结核分枝杆菌在罗氏培养基上的菌落为乳白色或米黄色, 不透明, 表面粗糙常呈颗粒、结节或菜花状;“懒”指的是大部分细菌生长繁殖一代需要15~20 分钟, 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20 个小时左右;“馋”指的是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要求比较高, 需要在含有蛋黄、甘油、马铃薯等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在讲解鼠疫杆菌这一章节时, 通过引用清代诗人师道南《死鼠行》的诗句“东死鼠, 西死鼠, 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 人死如圻堵。”来说明鼠疫杆菌可引起疾病———鼠疫, 而鼠疫是原发于鼠类并能引起人间流行的烈性传染病, 传染性极强, 历史上死亡率很高。
5 归纳总结,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归纳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应用得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例如在学完细菌学各论时, 我们会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能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细菌有哪些?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细菌的毒素分类是什么?这些毒素都能引起哪些疾病?细菌的疾病都是由它释放的毒素引起的吗?通过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概念[8]。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每一章节难点, 可以通过归纳教学法的恰当运用, 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简单化、条理化,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课后理解记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启发了学生思维, 提高了分析和综合能力。
6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知识, 如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炎症的化脓性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肠道细菌、引起西藏地区高发的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等, 还有更小的各种病毒。这些都是肉眼看不见但是确实存在的微生物, 这些内容的介绍仅靠黑板板书、文字讲解很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高科技教学手段, 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9]。我教研室的多媒体课件多是由教师自行设计, 课件图文并茂, 真实形象地显示了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及结构。我们又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根据相关内容添加了动画和录像, 对细菌的变异机制、病毒的复制过程、结核病的感染途径和临床表现等内容的讲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了视野。
综上所述, 我们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兴趣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其对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同时还注重培养其知识整合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科学研究和考研深造等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娅, 冯桂香, 裴德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J].青岛医药卫生, 2009, 41 (5) :392-393.
[2]杜凤霞, 孙艳影, 蒋丽艳, 等.归纳法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 :192.
[3]雷迎峰, 杨敬, 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发现史在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2) :113-114.
[4]李振.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22) :4222-4223.
[5]陈玉荣.试论案例教学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1) :19-21.
[6]包常华.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微生物学教学方法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4, 16 (1) :3-4.
[7]李凡, 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8]钟有添, 王小丽, 吕军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5) :754.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 篇9
(一) 教学体系沿袭传统的模式
对广大高职高专的医学专业来说, 课程体系还在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显然它们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传统的教学体系主要围绕微生物为中心, 学生学完课程后可以掌握大量的微生物知识, 但对于不同微生物产生的疾病的认识和诊断却知之甚少, 这与我们学习医学微生物的目的背道而驰。
(二) 生物学内容过多, 临床诊疗的内容较少
当前临床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关于生物学微生物的讲解内容很多, 教师也按照教材的设置把这部分内容当做重点来讲, 但是本专业的学生都知道这其中大部分内容其实与疾病的发生、临床诊疗都没有太多联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课程内容设置不科学, 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时代对医学专业的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 纵观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内容过于狭窄, 与我们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完全不符, 也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并且, 必修课多, 选修课少, 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理论性课程与临床实践性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 这些课程内容设置的不科学性, 使培养的人才不符合时代的发展。
二、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 以疾病为中心重构教学体系
对教师来说, 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微生物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重新建构以微生物引发的各类疾病为教学的中心与重点。鼓励学生在熟知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对各种微生物引发的疾病按照某个标准进行分类。
(二) 用临床思维来重新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要符合教学目的, 而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医生, 应对各种复杂的临床疾病,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从临床思维出发来组织安排学生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应对意识, 将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巧妙地与临床疾病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临床意识。
(三) 通过临床诊疗来突出教学重点
对于微生物基础知识的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删减, 保留一些与临床诊疗内容关系密切的部分知识, 并将这部分内容融合到发病机制的讲解中。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临床诊疗是教学的重点, 尽力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 尤其是对学生将来的工作。比如,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 让学生进行诊断、鉴别、治疗,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指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为将来的医学工作打下基础。
(四) 建立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考核主要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 这种相对死板的考核评价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们认为不应该仅仅检验学生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学习情况, 更应该考核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学界普遍认为应该把对学生的临床考核融入到一个个的临床病例中, 通过学生的临床表现来给他们打分, 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医学科技的日益发达和新课改的进程对于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 如教学体系沿袭传统的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不科学, 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生物学内容过多, 临床诊疗的内容较少等问题, 对此本人提出了临床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包括以疾病为中心重构教学体系、通过临床诊疗来突出教学重点、用临床思维来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王梅梅, 熊亚楠, 章广玲, 等.将病例引入医学微生物细菌学各论教学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 2014 (5) .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 篇10
一、本科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引入PBL教学的必要性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基于护理本科的培养目标, 不仅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及相关的医学和人文社会学知识, 还要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以及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跨文化素质, 从而成为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从事护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护理专门人才。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模式中“灌输式”、“填鸭式”充斥课堂, 教师垄断了全部学时, 师生关系基本处于单向传输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教”占据了主导地位,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地位, “教”与“学”之间难以互动, 导致“教”与“学”的分离[1]。
2. PBL教学的优势。
首先,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沉闷严肃的教学气氛, 学生们能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围绕问题各抒己见, 同时获得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信息;其次, 对于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得到解答、补充并完善, 对于在讨论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通过课堂都可以得到解答,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加深理解, 记忆深刻;第三, 不仅让学生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综合分析能力、查阅文献能力、表达能力等,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 现代护理教育的需要。
现代护理人才不仅要求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 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PBL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特点, 其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使学生尽量多地获得学科知识,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从而获得隐藏在解决问题过程背后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2]。医学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基础课, 包含微生物总论与各论, 内容多, 逻辑性不强, 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杂乱的感觉, 尤其在各论中各类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都有相近之处, 不容易记忆, 再加上该课程是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 学生对临床常见传染病还知之甚少, 因此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适当地运用PBL教学, 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 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非常必要的。
二、PBL教学的设计
1. 教师的课前准备。
作为PBL教学的基本前提条件, 教师首先应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依据大纲中学习的要求和专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 编选适当的临床病例。因此,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 然后编写病例并提出问题, 课前发给学生。PBL资料中病例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应基于以下原则: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问题要涵盖和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总论部分的知识和其他相关章节的知识[3]。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护理课程紧密相连, 尤其是传染病护理。以肝炎病毒为例, 准备几份典型病例, 包括临床检查的化验单。此外, 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 提出护理诊断及传染病护理的注意事项等, 有助于学生对传染病护理的初步理解,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树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
2. 学生的课前准备。
PBL教学的成功实施, 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 要求学生结合病例和提纲, 主动搜集和查阅资料, 并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 从而得出最好的结论或方案。所以课前需要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 如果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很难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此外, 教师要充分进行课前动员, 强调PBL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的重要性。在上课前一周, 要求学生分组, 每组都要准备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病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的PPT材料。另外还要了解有关传染病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注意事项。教师可向学生提供需要查阅资料的范围与相关网站, 特别要强调评分标准, 包括自评、班级评和老师评价, 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以防个别学生投机取巧。
3.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每组指定一名同学发布教师要求准备的PPT材料, 其他同学可补充不足的部分, 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其他小组可自由发言并提出问题, 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对案例中的问题循序渐进地进行讨论分析, 保持所要掌握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规律性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三、PBL教学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 PBL教学的优点。
(1)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效果。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由消极怠慢转为积极活跃。上课积极提出问题并踊跃回答问题,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课堂效果, 提升了教学质量。 (2) 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学生通过对病例提出问题, 查阅资料, 通过自学、课堂讨论和老师的指导归纳, 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3)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对教师和各方面要求又达到了新的层次。作为护理本科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主讲教师, 不但要熟练掌握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 还应适当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护理基础、传染病护理、外科护理等, 不仅具备专业素养, 还要有相应的人文素养和组织管理能力, 这样才能控制好课堂节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PBL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是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PBL教学要求学生自主针对案例进行分析, 学生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资料, 而且还要联系相关课程的知识, 有些知识是还没有学习过的, 涉及的知识容量猛然增多, 学生的学习压力自然变大, 从心理学角度考虑, 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情绪波动, 甚至产生厌学思想。建议采用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逻辑性强、与临床护理学关系不大的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与临床护理学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各论中涉及到常见传染病的病原菌或病毒采用PBL教学法;其二是课时问题。PBL教学占用时间长, 造成了和目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时发生矛盾, 导致课时明显不足。建议将传染病护理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各论内容整合, 形成护理临床微生物学, 既包含医学微生物学相关内容也有传染病护理学内容, 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相关护理基础与护理临床知识, 又缓解了课时少的压力;三是组织教学问题。PBL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 主要以学生课堂讨论为主, 教学人数最多不应超过20名, 适合小班上课。目前除了实验课实行分班上课外, 其他理论课教学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课, 上课人数基本上都是60—100名甚至更多, 很难组织行之有效的PBL教学活动, 建议除公共课以外, 其他护理基础及护理临床课都采用小班上课制, 有便于PBL教学的开展与普及。综上所述, PBL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不仅要熟悉教学大纲, 还要了解学生能力, 并根据专业特点组织教学;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 还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 这样才能组织好PBL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控制好课堂节奏。PBL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不仅掌握护理基础知识还适当地学习了相关的临床护理知识, 为临床护理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有助于今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现代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护理基础课实施PBL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摘要:PBL教学是现代护理教育必要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本科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的必要性、PBL教学设计、PBL教学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PBL,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丽娟, 曾怡, 黄衍强, 韦连登, 李晓华.医学微生物学各论教学构建PBL案例教学法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 (5) .
[2]周嘉, 蒋小滔, 左大明, 刘北一, 刘艳君.PBL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 2015, 17 (l2) .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 篇11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实验 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它是学生建立自身知识体系的辐射点。从中学开始到大学基础教学至临床教学,每一环节的实验教学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微生物实验活动,以中学-大学-高校临床三结合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可提高的学生综合素质,又为今后走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学、大学基础教育、高校临床教学三者严重脱钩,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微生物实验教学附属理论教学,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开设的实验单一,多是形态验证性的实验;中学教师轻视实验教学,学生不想动手做实验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为扭转这种状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改革现有微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些体会和设想。
1 建立系统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医学科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从中学阶段开始,建立完善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验内容中的启发性和思考性,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进行理论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体系与内容等作了深层次的改革,添加了一些学科发展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增加了与其他生命学科相关的实验内容,突出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现代气息。与此同时,还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综合性、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强化学生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需要,我们编写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材,主要包括了各类微生物的传统检测方法和最新检测技术,主要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测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其体系和内容也深受各阶段学生欢迎。
2 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 以学生为中心,提倡提问式教学模式,把被动教学转为主动式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教师先讲,学生按实验讲义依次进行,这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利于学生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们采取提问式教学方法,以三种方式提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引入式提问。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时,学生希望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我们在讲授一个新问题或新知识时,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现象或已学的知识说起,提出一些简单有趣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一方法比较适合中学阶段的学生。
(2)穿插式提问。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水平差的、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时间一长,听起来会有些吃力,课堂气氛不可避免地陷入沉闷。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不时地穿插提问,一可调节课堂气氛,还可检验学生听课的程度。
(3)讨论式提问。采用双向式提问,学生、教师都可做答。变被动为主动,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方法比较适合大学和临床阶段的学生。
2.2 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运用幻灯、投影等进行直观教学。由于微生物形体微小,看不见,摸不着,直观性差,这就使微生物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幻灯、投影等运用到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可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教学仅靠幻灯和投影仍然是不够的,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我们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结合理论教材的内容,研制开发了《球菌》CAI课件,课件一经使用,就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 把握时代脉搏,将双语教学引入实验教学中,培养高新尖人才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在有条件的高校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接轨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新尖人才的需要。2001 年,教育部4 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 ~10%。”目前双语教学在一些综合性大学理论课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在实验教学中推行双语教学的学校还很少。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将从多方面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尤其适合大学和临床阶段的学生。(1)有利于开展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灵活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一但发现问题可得到及时解决。尤其是在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使用和表达方面成效显著。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可极大克服高等学校多年来存在英语教学效果差、学生外语应用能力不强、基础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的弊端。(2)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最新研究成果,快速直接地掌握本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教学中的差距。(3)双语教学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不但促进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也迫使教师不断学习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 篇12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其研究对象病原微生物与临床感染性疾病关系密切,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1]。我院在2005级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PBL教学法实施过程
1.1 实验前准备
在设计性实验教学前, 学生通过前期实验课学习, 已掌握了与医学微生物学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 包括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学检查 (取材、制作涂片、染色、镜检) 、细菌的分离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等, 为PBL教学法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1.2 实验方案
首先, 制订实验方案前, 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如腹痛、腹泻病人的肠道杆菌鉴定, 教师重点讲解如何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判断病因并设计实验方案证实病因, 同时对实验结果有所预测等。通过对综合性实验病例讨论, 学生进一步了解病原微生物检测的一般程序, 掌握病原微生物检测基本知识。然后, 教师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理论重点提供临床病例。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发热等体征和白细胞升高等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病例中提出的问题, 根据病人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查阅相关资料, 分组讨论后设计微生物学检查实验方案。另外, 学生也可自主选题, 如自身化脓性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中草药对某种细菌的抑菌或杀菌效果检测等。教师教会学生查阅文献的方法 (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 。总之, 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查阅相关文献, 结合病例特点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指导教师按照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准确性和创新性等要求对方案进行审查, 并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进一步讨论并自行解决方案中的问题, 重新修订方案;教师再次审查, 指导小组讨论并确定实验方案。
1.3 实验实施过程
各小组根据自行制订的方案, 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 各小组学生相互合作、相互监督。遇到问题时, 先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办法, 如不能解决再请教教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教师随堂巡视, 规范学生操作, 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4 实验总结
完成实验后,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包括经验和教训, 并分析失败原因) 。把设计方案和实验总结写成小论文或实验报告上交, 教师评分。
2 PBL教学效果评价
设计性实验结束后, 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88份, 有效回收率为94%。调查显示:85%的学生表示喜欢PBL教学法, 94%的学生认为能提高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90%的学生认为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85%的学生认为能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能力, 80%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习兴趣, 95%的学生认为能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 9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积累临床相关知识, 80%的学生认为能培养创新能力, 81%的学生认为能增强沟通、交流能力, 90%的学生认为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因此, 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钻研和奋发进取;锻炼学生思维, 有助于拓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研讨能力, 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 存在问题
PBL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如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有关实验步骤后上交, 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动手操作。因此, 教师应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 教师综合素质。PBL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首先, 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教师既要懂得微生物学知识, 又要有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学等基础知识。其次, 要求教师了解医学前沿动态。医学微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 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涌现, 教师必须掌握该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 才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最后, 教师还应具备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能力。 (3) 教师教学负担加重。教师在实验前就开始进行大量准备工作, 包括审阅学生实验方案, 查阅相关资料;实验中监督学生实验, 协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尤其是在学生较多情况下, 容易出现教师指导不具体、不详尽, 以及指导方式单一和对学生要求降低等情况, 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验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 在PBL教学法实践过程中还应注意总结经验, 善于解决存在问题,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推荐阅读: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研究07-0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09-12
医学微生物教学09-02
高职医学微生物学07-11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12-07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11-04
医学微生物学人文教育11-24
医学微生物学题+标准答案05-25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5-19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微生物学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