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4任务答案(共5篇)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4任务答案 篇1
一、单项选择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维生素B1严重缺乏可引起()
A.口角炎
B.佝偻病
C.脚气病【正确答案】
D.坏血病
2.白化病是由于缺乏()
A.苯丙氨酸羟化酶【正确答案】
B.酪氨酸羟化酶
C.酪氨酸酶
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3.人体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葡萄糖
B.脂肪酸
C.ATP【正确答案】
D.磷酸肌酸
4.苯丙酮酸尿症是缺乏()
A.苯丙氨酸羟化酶
B.酪氨酸羟化酶
C.酪氨酸酶【正确答案】
D.6-磷酸葡萄糖酶
5.调节氧化磷酸化作用的重要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甲状腺素【正确答案】
C.胰岛素
D.生长素
6..氰化物是剧毒物,使人中毒致死的原因是()
A.与肌红蛋白中二价铁结合,使之不能储氧
B.与Cytb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传递电子
C.与Cytc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传递电子
D.与Cytaa3中三价铁结合使之不能激活氧【正确答案】
7.不含血红素的蛋白质是()
A.过氧化氢酶
B.过氧化物酶
C.细胞色素
D.铁硫蛋白【正确答案】
8.肝产生过多的酮体主要是由于()
A.肝功能障碍
B.肝中甘油三酯代谢紊乱
C.酮体是病理性产物
D.糖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正确答案】
9.患有口腔炎应服用()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2【正确答案】
C.维生素C
D.维生素PP
10.劳动或运动时ATP因消耗而大量减少,此时()
A.ADP相应增加,ATP/ADP下降,呼吸随之加快【正确答案】
B.ADP相应减少,以维持ATP/ADP恢复正常
C.ADP大量减少,ATP/ADP增高,呼吸随之加快
D.ADP大量磷酸化以维持ATP/ADP不变
11.食物中的脂肪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的主要方式是()
A.脂肪酸和甘油
B.乳糜微粒【正确答案】
C.甘油三酯
D.甘油二酯和脂肪酸
12.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可出现()
A.血氨下降
B.血中尿素增加
C.有出血倾向【正确答案】
D.血中性激素水平降低
13.体内二氧化碳来自()
A.糖原分解
B.有机酸的脱羧【正确答案】
C.脂类分解
D.呼吸链的氧化还原过程
14.下列不是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的是()
A.糖酵解是成熟红细胞获得能量的唯一途径
B.5%-10%的葡萄糖通过磷酸戊糖途径进行代谢
C.成熟的红细胞不能进行有氧氧化
D.2,3二磷酸甘油酸旁路产生的大量2,3二磷酸甘油酸可增加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正确答案】
15.关于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的错误论述是()
A.促进糖异生【正确答案】
B.促进糖转变为脂肪
C.促进糖原合成D.增强肝葡萄糖激酶的活性
16.血钙中直接发挥生理作用的物质为()
A.草酸钙
B.血浆蛋白结合钙
C.磷酸氢钙
D.钙离子【正确答案】
17.血浆中的非扩散钙主要是指()
A.柠檬酸钙
B.碳酸钙
C.血浆蛋白结合钙【正确答案】
D.离子钙
18.长期饥饿时大量的能量主要来自()
A.葡萄糖
B.氨基酸
C.糖原
D.酮体【正确答案】
19.氰化物造成人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由于()
A.抑制磷酸化
B.解偶联作用
C.抑制脂肪酸氧化
D.抑制呼吸链电子传递【正确答案】
20.镰刀型红细胞性贫血其β链有关的突变是()
A.断裂
B.插入
C.缺失
D.点突变【正确答案】
21.下列是类固醇衍生物的是()
A.维生素D【正确答案】
B.维生素PP
C.维生素B12
D.生物素
22.关于胆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铁卟啉化合物的代谢产物【正确答案】
B.血红素还原成胆红素
C.胆红素还原变成胆绿素
D.胆素原是肝胆红素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与乙酰CoA形成的23.下列不参与甘油三酯消化吸收的物质是()
A.胰脂肪酶
B.ATP
C.胆汁酸盐
D.脂蛋白脂肪酶【正确答案】
24.正常人血浆pH值为()
A.7.25~7.45
B.7.35~7.65
C.7.35~7.45【正确答案】
D.7.25~7.65
25.肝脏不能合成的蛋白质是()
A.清蛋白(白蛋白)
B.凝血酶原
C.纤维蛋白原
D.γ-球蛋白【正确答案】
26.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
A.维生素D3
B.维生素D2
C.24-羟维生素D3
D.1,25-二羟维生素D3【正确答案】
27.人体合成胆固醇量最多的器官是()
A.肝脏【正确答案】
B.肾脏
C.脾脏
D.肾上腺
28.肝脏在脂代谢中的作用之一是()
A.合成LCAT,CM
B.合成VLDL和LDL
C.合成CM,HDL
D.合成酮体给肝外组织提供能量【正确答案】
29.必需氨基酸是()
A.体内不能合成,需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正确答案】
B.体内合成量少,需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C.合成蛋白质的编码氨基酸
D.合成蛋白质与核苷酸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30.蛋白质互补作用的实质是()
A.提高蛋白质总量
B.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相互补充【正确答案】
C.蛋白质中辅助因子的相互补充
D.蛋白质在体内供应能量增多
31.严重肝疾患的男性患者出现男性乳房发育、蜘蛛痣,主要是由于()
A.雌性激素分泌过多
B.雌性激素分泌过少
C.雌性激素灭活不好【正确答案】
D.雄性激素分泌过多
32.尿素生成在()
A.肾皮质
B.肝细胞液
C..肝线粒体与细胞液【正确答案】
D.肝微粒体与细胞液
33.钙的主要排泄途径是()
A.肝脏
B.肠道【正确答案】
C.肾脏
D.胆道
34.正常人血浆中[Ca]×[P]乘积为()
A.25~30
B.35~40【正确答案】
C.45~50
D.5~10
35.正常人全血总量约占体重的()
A.10%
B.6%
C.8%【正确答案】
D.15%
36.关于Ca2+的生理功用,正确的是()
A.增加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心肌兴奋性
B.增加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心肌兴奋性
C.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心肌兴奋性【正确答案】
D.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心肌兴奋性
37.有氧情况下也完全需要糖酵解提供能量的是()
A.成熟红细胞【正确答案】
B.肌肉
C..肝
D.脑
38.血液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含量最多的是()
A.肌酸
B.肌酐
C.尿酸
D.尿素【正确答案】
39..短期饥饿时,血糖浓度的维持主要靠()
A.肝糖原分解【正确答案】
B.肌糖原分解
C.肝糖原合成D.糖异生作用
40.甲状旁腺素对钙磷代谢的影响为()
A.使血钙升高,血磷升高
B.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正确答案】
C.使血钙降低,血磷升高
D.使血钙降低,血磷降低
41.5-FU(5-尿嘧啶)治疗肿瘤的原理是()
A.本身直接杀伤作用
B.抑制胞嘧啶合成C.抑制尿嘧啶合成D.抑制胸苷酸合成【正确答案】
42.氨中毒的根本原因是()
A.氨基酸在体内分解过剩
B.肠道吸收氨过量
C.肝功能低下,尿素合成障碍【正确答案】
D.肾功能衰竭排出障碍
43.影响钙吸收的最主要因素是()
A.年龄
B.肠道pH
C.活性维生素D【正确答案】
D.食物中钙含量
44.人类排泄的嘌呤代谢产物是()
A.乳清酸
B.尿素
C.尿酸【正确答案】
D.肌酸
45.由胆固醇作为前体的物质是()
A.维生素D【正确答案】
B.维生素A
C.维生素K
D.辅酶A
46.不属于胆色素的是()
A.结合胆红素
B.胆红素
C.血红素【正确答案】
D.胆绿素
47.饥饿时在肝内可增强的代谢途径是()
A.磷酸戊糖途径
B.糖异生【正确答案】
C.脂肪合成D.糖酵解途径
48.生物转化中,第二相反应包括()
A.结合反应【正确答案】
B.羧化反应
C.水解反应
D.氧化反应
49.不能补充血糖的代谢途径是()
A.肝糖原分解
B.肌糖原分解【正确答案】
C.食物糖类的消化吸收
D.糖异生作用
50.体内含量最多的无机盐是()
A.磷
B.钾
C.钙【正确答案】
D.钠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4任务答案 篇2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内容体系庞大, 致力于病原微生物学的研究, 涉及方面较多, 如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免疫性、致病性、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内容, 是学习《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入门课。然而, 这门课程的学习是十分困难的, 庞大的内容体系往往令老师和学生倍感压力, 教与学之间困难重重。基于该研究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今总结教学感想如下, 浅知拙见, 望有益于课堂教学, 为以后之研究提供借鉴。
1 千里之积, 始于初课
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要从第一堂课开始抓起。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课堂准备工作, 在精通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构建教学框架, 做好教学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从开始就设定学习的目标, 明确了解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为什么学、怎么学。以绪论课为例, 首先教师做好备课工作, 明晰讲授内容, 然后在讲课过程中, 穿插名人故事, 例如, 巴氏消毒法的创建、青霉素的提取、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的故事等;又或者在讲课过程中, 联系实际, 讲授学生们身边的疾病事件。让学生们在名人的鼓励中、疾病的惶惑中, 感受疾病的危害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帮助他们尽早树立正确的目标。
2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课程资源只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接受现代科技熏陶的学生们, 很难长期对此感兴趣。而在现代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 直观、形象、具体、生动, 学生们被活化的课堂所吸引, 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更容易获得知识, 把以往的难点进行消化吸收。在《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学习中, 涉及很多的细菌体、病毒等, 它们无法用肉眼直观感知, 而且个体很小, 结构简单。这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切实感受这些微小生物, 生动可感。例如, 在讲授“动物源性微生物”时,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影片, 借助学生的好玩和好奇心理让学生了解知识;在讲授“病毒的复制增殖”课程时, 把病毒复制增殖这一过程通过动态图进行演示, 在直观地画面中强化记忆, 可加深对病毒形态、结构、构成、复制的理解。
3 重寓教于乐, 使课堂生动活跃
寓教于乐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学说, 对于课堂的讲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实际的课堂中, 寓教于乐指的是教师利用多种方式,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让学生快乐学习。比如, 在讲授免疫系统时, 为了避免枯燥的阐述T、B两类淋巴细胞对免疫应答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了如下的形象改编:T细胞的源头胸腺成为了“公安学校”, T细胞是“公安战士”;B细胞的源头骨髓成为了“军事院校”, B细胞是“军事干部”。但无论是战士, 还是干部, 其职责均是保卫安全, 正好与T、B两类细胞的免疫保护工作相对应。在讲授鞭毛的结构和运动机制时, 教师给学生展示鞭毛的电镜图片, 同时播放一个鞭毛结构和装配的动画, 这个内容就不显得那么空洞了, 变得形象生动, 易于学生的理解。
4 教学实践训练, 提高操作技能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教授学生基本知识,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作为高等教育, 培养学生的专业运用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也是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理论, 从而熟悉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培养方式, 学习无菌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细菌的接种方法“分区划线法”时, 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并提出一些问题:“接种环如何正确灭菌?”“接种环在使用前后为什么都必须进行灭菌?”“如何正确拿接种针 (环)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 观看录像时就会有目的性。在视频观看后,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更好地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 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学生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
5 重复习方法, 联系归纳
良好的复习方法对于《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学习十分重要, 而复习方法的关键则在于联系归纳法。在遵循章节顺序的同时, 还可以把有关内容从不同角度联系起来。比如:哪些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创伤等途径进行传播?哪些病原体会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归纳,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联系比较中强化知识体系, 从而系统把握知识内容。此外, 运用图形和表格等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等四大类微生物的繁殖条件以及其菌落特征的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比较等。在对比联系中, 学生的知识不断强化。
现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大数据时代, 纷繁的信息体系正在不断膨胀, 新旧更替, 日益变化。在时代面前, 教师也要与时俱进,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 通过多样探索和多样方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世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甘肃科技, 2011 (3) :155-156.
[2]董开忠, 曹永春.浅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3 (3) :24-25.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4任务答案 篇3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基礎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诊断、防治方法,为医学生学习临床的感染性疾病、免疫损伤性疾病等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特别是与医学检验、流行病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者在中等卫生学校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工作5年,在此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浅谈该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注意知识更新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主要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大部分。由于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出现、新技术不断应用,出现了目前教学时数缩减,教材更新相对滞后的尴尬局面。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理论,又了解本学科新进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广泛参阅相关资料,精心备课,突出重点和难点,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
2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相对来说,免疫学理论性太强,概念较为抽象,学习起来会感到缺乏兴趣。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法,很多学生不明白所学的理论与今后实际需要有何联系,学习只是为应付考试,更谈不上学以致用,知识创新。因此,首先应提高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际上,学生们普遍对临床病例及学科的最新进展感兴趣。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多联系临床案例,多介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在讲到呼吸道病毒时,向学生介绍甲型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及当前人们非常关注的禽流感病毒等,并结合临床延伸到病毒的诊断、变异和免疫学防治的相关知识、最新进展以及前沿技术。有些内容虽然在教学大纲中未作要求,但却提高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为以后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3 注重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把讲解与学生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将要讲的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围绕着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的形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性强,由浅入深,从简到繁。本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积极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例如可利用一些临床的新现或再现的病原微生物例如SARS冠状病毒、结核杆菌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对问题一一深入思考,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启发式教育真正可以实现教与学二者之间的互动,为学好该学科打好坚实的基础。
4 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广泛应用
为使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理论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使实验教学更为逼真、直观,我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将枯燥的理论内容及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图片、表格、动画等方法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从而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CAI教学法有了深刻的体会。CAI把过去抽象的理论用直观的图表或影像反映出来,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速的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学生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同时,CAI教学方式也对教师的知识更新、计算机使用能力、多媒体制作技术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5 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利用实验课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及时安排实验课能够很好地促进和提高理论课学习效果。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但肉眼看不见,因此在微生物部分理论授课后,立即进行显微镜使用与细菌形态结构观察、细菌的接种培养和消毒灭菌等实验。这些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对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等有了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后续内容学习。针对免疫学部分章节名词概念多,内容交叉且不易理解等特点,前几次实验课可安排原理简单、实验结果易观察的凝集实验,例如鉴定ABO血型和测定类风湿因子的胶乳凝集实验。这两个实验便于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直观的理解抗原和抗体反应的专一性,增进免疫理论和临床应用间的联系。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只有不断的摸索创新,总结经验,抓住学生的特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其学习后续的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婉宜,李虹,杨远.启发式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4):237—238.
《法律文书》04任务答案 篇4
原告:张红,女,54岁,汉族,хх市хх研究所xx服务公司副经理(写现任工作),住址:хх市хх研究所宿舍楼хх栋хх单元хх号。
被告:赵某,男,57岁,汉族,赵某现任工作,住址:хх市хх研究所宿舍楼хх栋хх单元хх号。诉讼请求:
1.判决原告与被告离婚;
2.对婚后共同财产依法进行分割;
3.被告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xxxxxx元给原告;
4.被告一次性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xxxxxx元给原告;
5.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我与赵某与1971年自由恋爱结婚。婚后相亲相爱并育有一女。赵某1996年辞职下海到广东省хх市хх空气净化器公司工作,每两个月回家一次,但对家里生活仍尽心照顾,夫妻关系也很和睦。
赵某1997年下半年到хх市хх模具厂工作后,渐生变化,一直以工作忙为由不回家,仅是每月寄一笔钱贴补家用。后来才知道赵某在xx市工作后结识了当地一家夜总会工作的余某。并与余某以“夫妻”名义同居。
1999年初,赵某到广东另一家公司工作期间,余某也随赵某前往,并继续以“夫妻”名义同居。但同时赵某又骗我说,要与我白头到老、相守终身。
1999年9月,我希望赵某跟我一起去国外看女儿,赵某以工作忙走不开为由回绝。后来,在我的一再要求下,赵某勉强答应到北京为其办理出国手续,但背地里却将余某带在身边。我出国后,赵某与余某在北京尽情嬉玩了半个月后乘飞机回到хх市,并在хх度假村的别墅内以“夫妻”名义同居。当地人都知道,赵某有两个老婆。
2000年3月,赵某向我提出离婚,并称要与余某正式结婚,还要求我接受现实,如不愿离婚,就容忍他组建一夫二妻的三人家庭,否则,将不再回家,也不再给我生活费,我当场拒绝。此后一年时间内,赵某再没有回过家,也没有给过我一分钱。赵某与余某以夫妻名义同居5年,而与我长期分居。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已无感情可言。现有赵某与余某在xx市xx模具厂及广东另一家公司工作期间,以夫妻名义同居时房东、邻居的证词;赵某与余某在北京及хх度假村玩耍期间的宾馆住宿登记表的复印件;赵某与余某乘飞机的旅客登记表的复印件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三十九条,四十六条的规定,请求法院依法解除我与赵某的婚姻关系,分割共有财产和xx赔偿xxxxxx元。
相关证据:
1、赵某在хх市хх模具厂及广东另一家公司工作期间与余某以“夫妻”名义同居时的房东、邻居的证词。
2、赵某与余某在北京及хх度假村玩耍期间的宾馆住宿登记表的复印件。
3、赵某与余某乘飞机的旅客登记表的复印件。
此致
xxx人民法院
起诉人:张红2001年4月16日
附:1.本状副本一份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 篇5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
本教学大纲根据张卓然主编的全国医学专科学校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四版,参考原大纲修改而成。供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口腔专科学生(三年制)学习参考。
大纲中各章节内容均分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直线为标记;凡要求熟悉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虚线为标记;不加标记者为一般了解内容。
绪 论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微生物的概念和种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我国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现状。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基础
概述:免疫的概念及三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
免疫功能的获得方式: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第一章 抗原
抗原的概念及两种性能(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抗原的分类:完全抗原与不完全抗原(半抗原)的概念。胸腺依赖抗原(TdAg)及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内源性抗原(自身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等(异种抗原、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变应原与耐受原。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异物性、大分子物质、一定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抗原结合价及交叉反应的概念。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与类毒素、动物血清(对人体的两重性)、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与变应原。佐剂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章 抗 体
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区、水解片段及意义。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免疫功能。
抗体的多样性与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免疫球蛋白异常及其意义。
第三章 补体系统
补体的概念、组成、命名与理化特性。
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经典激活途径与替代激活途径以及二条激活途径比较。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补体系统激活的调节。
血清补体的检测及异常。
第四章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的概念与分类。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的共性:分化抗原及分化群的概念、膜受体、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及其共同特性。
淋巴细胞:T细胞的分化、亚群及其功能、T细胞的主要受体(TCR、IL2R、IgFc-R、有丝分裂原受体和SRBC受体)。B细胞的分化、受体(抗原受体、FcrR、C3R)和功能。单核吞噬细胞表面标志、功能,第三群淋巴细胞:NK细胞、LAK细胞的特点和免疫功能。ADCC的概念。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组织相容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I、MHC-Ⅱ类抗原)的分布、结构与功能。HLA的遗传特征:单元型遗传、高度多态性,连锁不平衡。
HLA与疾病:与疾病相关的HLA;MHC-Ⅱ类抗原异常表达与疾病相关。HLA的鉴定。
第六章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及效果。
免疫应答的过程:感应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阶段。免疫应答中细胞的激活(双信号)。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即体液免疫:概念、基本过程(抗原递呈细胞提呈抗原、Th激活、B细 胞的激活与分化、抗体产生及发挥效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与再次应答)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即细胞免疫:概念、基本过程(提呈抗原、T细胞的激活分化、Td与Tc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的方式)。淋巴因子的概念、主要淋巴因子的功能。细胞免疫的实际意义。
免疫应答的调节:抗原的调节、抗体的反馈调节(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网络调节),免疫细胞的调节和细胞因子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间相互调节。
免疫耐受:概念,形成原因(抗原与机体状况),耐受状态的消除。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区别。
第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超敏反应的分型。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参与反应的物质(变应原、抗体、细胞和介质及其作用);发病机理、特点及临床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皮肤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或细胞毒型):发病机理、特点及临床常见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药物变态反应性血细胞减少症)。刺激型超敏反应。
Ⅲ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发病机理、特点及临床常见疾病(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全身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休克样反应、Arthus氏现象等)。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发病机理、特点及临床常见疾病(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超敏反应的免疫学诊断及防治原则:问过敏史、皮肤试验、寻找并避免接触变应原。脱敏注射和减敏疗法。抗过敏治疗和急救等对症治疗。
第八章 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一般特征。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B缺、T缺、B.T联合缺陷,吞噬细胞缺陷病,补体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AIDS,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免疫缺陷病。
自身免疫病:基本特征,发病机制。
常见自身免疫病,治疗原则。
第九章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免疫学诊断: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应用原则和常用种类。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与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沉淀反应(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和应用。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酶技术或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T细胞总数测定(E花环试验、T细胞特异性抗原检测);T细胞亚群测定;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原理和应用。
体内免疫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皮肤试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皮肤试验。免疫学防治:人工免疫概念及种类。人工自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生物制品(菌苗或疫苗、类毒素)的应用,新疫苗的研制。
免疫学治疗: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常用生物制品(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丙种球蛋白、特异性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应用。过继免疫疗法常用制剂及用途。免疫增强剂及免疫抑制剂。
第二篇 细菌学基础
第十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大小及测量单位。
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革兰氏阳性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胞膜及中介体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胞质内超微结构(质粒、核蛋白体和异染颗粒)。核质的功能。
细菌特殊结构:芽胞、荚膜、鞭毛、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各种特殊结构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细菌形态检查法: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悬滴法或压片法);染色标本检查法(细胞染色的基本原理,单染色法、鉴别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原理及实际意义。抗酸染色法。
第十一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
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营养物质、酸硷度、温度和气体。专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对氧气的不同需要。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长的原因。细菌繁殖(个体与群体)的方式、速度与生长曲线。
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及意义。常用培养基的种类与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的概念)。
细菌新陈代谢的产物:分解代谢产物及其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和硫化氢试验)在细菌鉴定上的意义;合成代谢产物(毒素和侵袭性酶、热原质、抗生素、细菌素、色素、维生素等)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
细菌的分类、命名原则:细菌属、种、型及株的概念。细菌的拉丁文双名法。
第十二章 消毒灭菌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空气、水、土壤中细菌的分布及其意义。
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正常人体各部位常见细菌。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意义;条件致病菌的概念及其致病条件。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概念及其在医疗实践上的意义。
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操作的概念。
物理消毒灭菌法:常用热力灭菌法种类。干热灭菌法(焚烧、干烤)、湿热灭菌法(煮沸法、流动蒸气法、间歇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应用与比较。电磁波射线灭菌(紫外线的消毒作用、电离辐射)。滤过除菌法。
化学消毒法:消毒剂、防腐剂的概念;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用途,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第十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细菌性状变异的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L型变异及特殊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
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噬菌体的概念、性状,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和前噬菌体);噬菌体在遗传物质转移中的作用。
遗传型变异的机理: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和重组(转化、转导、接合和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和区别。质粒与细菌耐药性变异的关系。
细菌变异在诊断、治疗、预防和基因工程方面的实际意义。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传染或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的概念。
细菌的致病性及毒力的概念,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的概念,细胞的侵袭过程。菌毛、荚膜及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酶类(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SIgA酶等)在致病上的意义。
毒素:内外毒素性质、致病作用及主要区别。外毒素的分子结构及其作用机理(以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霍乱肠毒素为代表)。
细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数量、侵入门户的关系。
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及感染的途径。
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注意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的区别)、带菌状态和带菌者。
机体的抗菌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吞噬细胞(种类、吞噬和杀菌过程、吞噬作用的结果)、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干扰素)。
特异性免疫: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对外毒素的免疫特点。
第三篇 细菌学
第十五章 球菌
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一、葡萄球菌属
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SPA的性质及应用。主要的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剥脱性毒素、杀白细胞素和肠毒素)与所致疾病(侵袭性疾病与毒素性疾病)。注意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意义(葡萄球菌性肠炎、医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依据)。防治原则(类毒素及自身菌苗的应用)。
二、链球菌属
形态染色与培养,溶血性、抗原结构与细菌的分类分型。主要致病物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链球菌溶血素、猩红热毒素和M蛋白质)及所致疾病(化脓性炎症、猩红热及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甲型链球菌致病条件及所致疾病。D族、B族链球菌的致病性。抗O试验的原理和意义。防治原则。
三、肺炎球菌
形态染色、培养与分型。致病物质(荚膜与致病力的关系)及所致疾病。
四、奈氏菌属
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要求及抵抗力。主要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与菌毛)及所致疾病(流脑)。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注意事项,快速诊断法。防治原则。
淋球菌:形态染色。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淋病)。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快速诊断法。防治原则。
第十六章 肠道杆菌
主要种类及共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抵抗力、抗原构造。
一、大肠杆菌(埃希菌属)
生化反应特点(对糖类的发酵能力)。致病条件、致病物质(定居因子与肠毒素)与致病的关系。引起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卫生细菌学检查(大肠菌群检出的意义)。
二、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形态、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群、分型。抵抗力与变异性。主要致病因素(菌毛、内毒素和外毒素)及菌痢的临床类型。微生物检查法(取材注意事项、分离培养与鉴定、快速诊断)。防治原则(选敏感抗菌药)。
三、沙门菌属
主要的致病菌种类。生化反应、培养。抗原构造与血清学分类。主要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与肠毒素)。感染类型(伤寒与副伤寒、食物中毒、慢性肠炎、败血症)。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致病的基本过程。免疫特点(体液抗体与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种类及其与病程的关系,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肥达氏试验的原理、用途和结果分析。带菌者在伤寒流行上的意义与检查。
四、克雷伯菌属
形态。条件致病性。
五、变形杆菌属
形态、动力、培养与生化特点,与立克次体的抗原关系。条件致病性。
第十七章 孤菌属
特性及主要致病菌。
一、霍乱弧菌:两种生物型(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的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特性和生化特点。抵抗力。抗原结构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法(标本的采集与分离培养、快速诊断)。特异性预防。
二、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嗜盐特性。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食物中毒)。
第十八章 厌氧性细菌
厌氧菌的分类。
一、厌氧芽胞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共性。
破伤风杆菌:形态、染色,厌氧培养,抵抗力。厌氧创伤感染的条件,痉挛毒素的致病作用、临床表现。免疫特点。特异性防治(抗毒素与类毒素的应用)。
产气荚膜杆菌:形态、培养与生化特点。致病物质(侵袭性酶及肠毒素等)。致病条件及所致疾病(气性坏疸、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特异性防治。
肉毒杆菌:生物学特性。肉毒毒素的致病作用,引起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毒素检查及其意义。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分枝杆菌属与放线菌
共性与分类。
一、结核杆菌:形态、染色(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方法与用途)、培养特点,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其实际意义。变异性(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免疫性与变态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判断与用途)。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与分离培养)。卡介苗的应用。
二、麻风杆菌:形态特点,临床分型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的取材,染色镜检,麻风菌试验的原理和意义。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动物源性细菌
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及病原菌的种类。
一、布氏杆菌属:分类,对动物与人类的传染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的取材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和意义。病畜管理及疫苗接种在预防上的作用。
二、耶尔森菌属
鼠疫杆菌:典型形态与多形性。内毒素、外毒素及荚膜侵袭力的致病作用,传染方式及临床类型。取材及诊断依据,预防措施。
三、芽胞杆菌属
炭疽杆菌:形态染色、排列特点及培养。致病因素、传染方式及临床类型。特异性预防。
第二十一章 其它致病菌
共性及种类。
一、棒状杆菌属
白喉杆菌:形态、染色(异染颗粒)排列特点及培养特性。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理。传染源、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免疫性(锡克试验的原理、结果及判断)。微生物学检查(取材、涂片染色在诊断上的意义;分离培养与毒力鉴定)。特异性防治(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应用)。
二、嗜血杆菌属
流行性感冒杆菌:形态染色、培养要求(卫星现象)。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三、鲍特菌属
百日咳杆菌:形态染色、营养要求。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的取材。特异性预防。
四、假单胞菌属
绿脓杆菌:形态、色素及培养特点。条件致病性,致病物质及致病特点。
五、弯曲菌属
空肠弯曲菌: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主要致病物质、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
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六、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五章 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一、支原体 概念
特征: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与培养。
人类主要致病性支原体: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和发酵支原体所致疾病。
二、立克次体 概念
主要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与外斐氏反应的关系。致病性:普氏及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免疫性。血清学诊断(外斐氏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三、衣原体 概念
共同特征。繁殖周期与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
致病性:沙眼衣原体的传播方式及所致疾病;鹦鹉热衣原体及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
四、螺旋体
概念。致病性螺旋体的种类及特点。
钩端螺旋体:形态与培养,抗原与常见血清型、抵抗力。致病性(人畜共患病),传染源、传播途径与临床常见病。免疫性。钩端螺旋体的检查与血清学诊断。防治原则。
梅毒螺旋体:形态与培养。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
回归热螺旋体及莱姆氏螺旋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第四篇 真菌
第二十六、二十七章 真菌概述、病原性真菌
真菌的概念及对人致病的种类。
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单细胞及多细胞真菌),繁殖方式、培养特性与菌落类型。
致病性(多种方式致病)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主要病原性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形态培养,致病条件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浅部感染真菌(皮肤癣菌)的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第五篇 病毒学
第二十八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概念、基本特点。
病毒的形态、大小与测量单位。
病毒的结构:核酸、衣壳(病毒衣壳的构型)、包膜。
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核酸、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及其功能。
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增殖方式及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释放)。缺陷病毒与完整病毒颗粒的区别。
病毒的干扰现象:概念、类型、机理及意义。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抗生素的耐受性,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病毒的遗传变异:突变、基因重组、表型混合。
第二十九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病毒的感染方式与途径: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
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持续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迟发感染)。
病毒的致病机理: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杀细胞效应、细胞膜的变化、包涵体形成、细胞转化);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宿主细胞损伤。
抗病毒免疫: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中和抗体的概念、作用机理,三类免疫球蛋白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保护作用;干扰素的作用(干扰素的概念、种类,抗病毒作用机理及生物学活性)。免疫性的持续时间(终生免疫、短暂免疫)。
第三十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病毒感染的检查法:病毒标本的采集和保存运送的注意事项。病毒的分离培养法(鸡胚接种、动物接种和组织培养),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细胞病变效应CPE、红细胞吸附现象)。病毒血清学鉴定和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和原理。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
病毒感染的防治:特异性预防(人工自动免疫及人工被动免疫常用制剂及实际应用)。干扰素与中草药的应用。
第三十一章 呼吸道病毒
常见的病毒种类。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抗原构造与分型,表面抗原的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抗原漂移与抗原转变),红细胞凝集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及结果判断。防治原则。
二、麻疹病毒:形态结构及培养特点。传染方式与感染特点、所致疾病、SSPE与麻疹病毒感染的关系。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三、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四、风疹病毒: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垂直传播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
第三十二章 肠道病毒
常见肠道病毒的种类、共同特性。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形态结构、培养及分型。传播途径与病毒在体内播散、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诱发麻痹的因素。中和抗体和局部SIgA在免疫中的重要意义。特异性预防(灭活疫苗及减毒活疫苗的优缺点及使用注意事项,丙种球蛋白的作用)。
二、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分型、致病性(感染致病特点)及免疫性。
三、人类轮状病毒: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婴幼儿、成人腹泻的关系)。病毒感染的诊断。
第三十三章 肝炎病毒
人类肝炎病毒的主要种类及所致疾病。
一、甲型肝炎病毒(小RNA病毒科):形态、结构,培养特点及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病毒学及免疫学检查。防治(丙种球蛋白作用)。
二、乙型肝炎病毒(嗜肝DNA病毒科):形态结构(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抵抗力。抗原成分(三大抗原抗体系统与前S抗原)。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病理损害)免疫性(抗体和细胞免疫的保护作用)。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病毒学及免疫学检查(三大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特异性预防(乙肝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三、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核酸类型。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特异性诊断和预防。
四、丁型肝炎病毒:核酸类型。传播途径及感染特点(共同感染与重叠感染)。特异性诊断。各型肝炎病毒比较。
第三十四章 虫媒病毒
常见种类及共同特性。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媒介、储存宿主和流行季节)。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及鉴定依据,免疫学诊断。特异性预防。
二、登革病毒:形态、结构、血清型别。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致病机理与免疫病理反应。病毒学和免疫学检查。
第三十五章 出血热病毒
一、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形态、结构及培养特性。传染源(带病毒宿主动物),流行季节,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病毒学与免疫学检查。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形态结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所致疾病与免疫性。
第三十六章 疱疹病毒
与人类有关疱疹病毒种类与共性。
一、EB病毒: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鼻咽癌的关系。特异性抗体(VCA-IgA、EA-IgA)及嗜异性抗体的检测在诊断上的意义。
二、巨细胞病毒:培养特性。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先天性感染。尿中包涵体检查及血清CMV-IgM检查的意义。
三、单纯疱疹病毒:血清型别:HSV-
1、HSV-2的传播途径、感染特点与感染类型(原发感染、隐伏与再发感染),先天性感染与致畸,病毒感染与致癌关系。
四、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与再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免疫性。
第三十七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概念和主要分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毒学特性。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病毒感染和致病特点,所致疾病(艾滋病)及损伤CD4细胞的机理。病毒学及免疫学检查。防治原则。
人类嗜T细胞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病毒学检查。
第三十八章 其它病毒及朊粒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内基氏包涵体的特点和意义。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疫苗接种及注意事项。
二、人乳头瘤病毒的概念及所致疾病。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4任务答案】推荐阅读: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5-19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10-21
医学免疫学试题10-22
医学免疫学实验06-07
《医学免疫学》教学总结12-30
临床免疫学医学检验10-07
“医学免疫学”学习指导手册06-15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05-28
护理本科生《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体会10-20
情景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