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教学

2024-09-14

预防医学教学(精选12篇)

预防医学教学 篇1

作为口腔医学中的一门举足轻重的学科,口腔预防医学同时也是预防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当代医学逐步将研究的重点由传统的治疗患病病人方面转向对各类疾病的预防之上,人类的健康保护意识也愈加加强,预防医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所谓口腔预防医学涵盖了口腔三级预防的各个疾病,例如,龋病、牙周病以及口腔癌等疾病。它所关注的特殊人群主要是中小学生、老弱妇孺以及残疾人。口腔专业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口腔预防医学,准确把握其中的各个知识点。高职院校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口腔专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放在义齿加工之上,通过义齿加工展现医生的治疗方案。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口腔技师的工作,且大多数在义齿加工厂工作。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主攻牙齿修复及其相关的学科内容,重修复轻预防成为现在的普遍教学状态,课堂教学气氛也相对枯燥,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口腔预防医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整个口腔医学理论学习的提高。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一门课程来说,其教学环节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理论教学环节了解并把握基本概念知识,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将理论环节所学在实践中得以充分的运用和实验,从而进一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能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将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理论知识上升到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培养出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实践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过程包括诸如实习、实训、实践、实地调研、调查研究等。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培养感性认识,更好地把握知识技能、完善技巧、培养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和实践工作能力。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掌握了一定量的相关知识之后,灵活运用到临床操作当中,口腔医学当然也不例外。临床操作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这也是医学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实习期长的原因所在。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场所多以义齿加工场所为主,由于准入机制的问题存在,这批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事口腔临床工作的机会不多。这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存在迷惑感。由此,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和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提高口腔预防医学教学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研究

鉴于以上对高职院校口腔预防医学教学的分析,我们认为这门课程具备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主体性。作为口腔专业教师,我们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将多元性实践教学运用于教学工作当中,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效果。

从主体性角度来看,在整个口腔预防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知识理解把握以及技能的掌握为前提条件,其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对医学知识探究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医学的动力。医学学习的过程本身比较枯燥无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医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输入之外,还可以运用病例导入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从而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临床医学进行结合,有助于医学全面健康的发展。

从实践性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内外各类实习实训基地。对于口腔预防医学教学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义齿加工中心,或者口腔临床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场地,从直观的角度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临床处理能力以及学习研究的主动性。此外,实践教学的场所需要和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相一致,这样才能有助于学习和工作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可以依据自己的定位目标,选择例如附属医院或者义齿加工类场所作为实践教学的地点。

从综合性角度来看,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任何疾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是口腔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仅需要主修相关课程,还必须对整个口腔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知识全面了才能是一名专业的合格人才。教师只有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全面的、多元化的、综合性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在了解义齿加工知识之外,了解预防口腔类疾病的技能,例如,在临床中实践了解龋病和牙周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预防的方法,从而使授课内容全面化、趣味化。

所谓开放性,是指实践教学活动必须面向社会、面向行业。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学生可以协助医生进行椅旁记录、辅助操作等。正是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能将自己在学校和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得以运用、修正和升华。即便是在“爱牙日”进行街头全民口腔健康知识宣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将理论知识与大众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口腔问题进行结合,更好地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

三、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过程,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高职教育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以理论考试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教师的教学观念依旧传统;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施较为落后,硬件条件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实习实训实验室的配备不到位等。

四、口腔医学实践教学构建

(一)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高职院校如果想要培养一批合格的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就必须培养其实践操作技能,熟练的临床医学技能、扎实的口腔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处理各种临床问题的能力以及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技巧。因此,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学生在模拟医学的环境下,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独立完成口腔医学相关的技能操作,并进行相关的临床练习。实践教学平台不仅可供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操作练习,也可为本校的教师提供科研场所,有利于不断激发师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使大家在最真实的场所进行贴近现实的练习。

(二)改变教学方式

口腔预防医学本身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它需要教师收集典型的病例、综合病例以及疑难病例作为课堂分析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就病例进行分组讨论,研究治疗方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对口腔预防医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类病例,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问题,提早培养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职业素质的关注,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热爱度。

口腔医学也可学习其他专业开展导师制。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的阶段任务,教师按照学生的情况综合教学目的进行有特点的指导教学工作,学生也可以和导师共同参加一些日常治疗活动,从旁学习观察,积累经验。

(三)优化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依据教育部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口腔预防医学的考核方式应该跳出传统教学考核评估方式的怪圈,综合地、客观地、全面地考核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高职院校特点,建立符合自己学校培养目标的临床技能考核题库,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力度,重视客观的临床技能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虚拟操作、模拟对话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各类口腔疾病进行病例分析,给出自己对该病例的处理方法,这样可以综合地考核一个学生的职业素养,应变能力以及专业技能。

总之,根据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要求,我国需要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型的大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就业作为导向,全面促进教育改革。当前,高职院校正在改革的路上不断前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生产、加工、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一线人才。如何培养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将眼光由“重理论知识”转向培养较强实际操作能力、技术过硬的人才。实践教育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因而,口腔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医学人才,有助于提高整个高职院校的医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新华,李金成,陈代武.医学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71-173.

[2]李娜,贾方,杨瀚宇.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

[3]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4]余超.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2).

[5]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2).

预防医学教学 篇2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课程类型: 限制性专业课

总学时: 36 学分:2.0 实验(训)学时: 4 自主学习学时: 4 考核方式:分散考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紧密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医学目的和人文价值,弘扬中医预防医学思想,构建中医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讲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讲授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熟练的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熟悉内容让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要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2.熟悉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演变的意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

3.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方法;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的相关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特点、研究方法)。

2.公共卫生的相关概念(定义、基本特点、公共卫生体系、功能、与预防医学的区别与联系)。

3.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4.医学模式的演变及其意义。

5.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及中医预防思想)。6.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和来源;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熟悉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转归;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介质对健康的影响。【教学内容】

1.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的概念。2.环境的构成要素。

3.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4.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来源、环境污染物的转归。5.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基本特征。

6.空气、水、土壤、辐射、机械力与健康的相关概念及关系。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与防治措施(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的概念,三者影响健康的特点;心身疾病的概念、特点

和心身疾病防制的基本内容。

2.熟悉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双重影响作用,尤其是三者不利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作用,心身疾病的发病趋势及常见的心身疾病。3.了解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教学内容】

1.社会因素与健康:

1.1社会经济、社会制度、人口、社会文化、社会支持、生活和工作环境、家庭因素的概念;

1.2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特点。2.心理因素与健康:

2.1个性与健康(气质、性格); 2.2情绪与健康; 2.3应激与健康

2.4生活事件与健康;

3.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3.1健康相关行为;

3.2“消极被动”的生活方式;

3.3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不良性行为、网络成瘾综合征)4.心身疾病的防制原则:

4.1心身疾病概述; 4.2心身疾病防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 职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和职业性损害的概念;

2.熟悉职业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其致病条件;熟悉常见职业病及危害。

3.了解影响职业性病损严重程度的因素;职业病的特点、诊断和处理;职业病的政策法规及预防 【教学内容】

1.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的相关概念。

2.常见职业病危害(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苯中毒、矽肺); 3.职业病分类、特点与诊断;

4.职业病的政策法规及其三级预防; 5.基本职业卫生服务;

6.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策略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五章 食物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营养的相关概念;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的概念及基本要求;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与分类;食品安全概念与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2.熟悉特殊人群营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的主要内容;食品安全及其种类;安全购置食品的注意事项。

3.了解食物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关系;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使用原则。【教学内容】

1.食物营养成分及能量: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能量、植物化学物。2.合理营养:

2.1合理营养的概念与要求;

2.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3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

2.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2.5食物的酸碱性;

2.6饮食调补与食物性味

3.特殊人群营养:孕妇、乳母、婴幼儿及青少年、老年人等。4.营养性疾病: 4.1营养失调概述;

4.2营养与心脑血管病;

4.3营养与糖尿病; 4.4营养与肿瘤; 4.5营养与肥胖病; 5.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5.1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5.2细菌性食物中毒概述 6.食品及食品安全。【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8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六章 描述性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疾病分布的形式;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现况调查、普查、抽样调查、生态学研究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2.熟悉产生偏倚的原因、常见的偏倚及质量控制方法。

3.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方法;各种描述性研究类型的目的、特点、种类和优缺点。【教学内容】

1.流行病学概述:

1.1流行病学定义及其内容; 1.2流行病学原理;

1.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4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 2.疾病的分布

2.1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2.2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2.3疾病分布的特征 3.描述性研究方法:

3.1个案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3.2现况调查; 3.3筛检; 3.4生态学研究 3.5偏倚及其控制;

3.6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七章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用途;比值比及相对危险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队列研究的概念和用途。

2.熟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研究思路和各自的优缺点。3.了解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样本量的计算和资料的分析方法。【教学内容】 1.病例对照研究

1.1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优缺点与用途; 1.2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类型; 1.3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

1.4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1.5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1.6病例对照研究中医药应用现况 2.队列研究:

2.1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特点、优缺点与用途; 2.2队列研究的类型; 2.3队列研究的设计;

2.4队列研究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 2.5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2.6中医药队列研究现况。【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4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八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概念,主要类型和优缺点;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2.熟悉流行病学实验的基本特点;临床试验的设计基本步骤。3.了解临床试验的结果评价。【教学内容】

1.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特征与用途; 2.实验流行病学的主要类型; 3.实验流行病学的优缺点;

4.实验流行病学与队列研究的异同;

5.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

6.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7.临床试验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8.临床试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9.进行人体实验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九章 传染病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及感染谱、感染类型的相关概念;疫源地的概念及消灭的条件;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2.熟悉传染病的控制与消灭的相关概念;中医药在传染病疾病防制中的作用。

3.了解预防传染病的策略;结核病及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新发和再发感染病的防制。【教学内容】

1.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宿主、传染过程等。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5.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6.传染病的控制与消灭。7.传染病的报告制度。

8.中医药在传染性疾病防制中的作用。9.结核病的防制。

10.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制。

11.新发与再发感染病的防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病的概念及慢性病防制策略。

2.熟悉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防制措施。3.了解慢性病的现况。【教学内容】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况。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策略。2.1心脑血管病的防制; 2.2恶性肿瘤的防制; 2.3糖尿病的防制;

3.中医药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中的作用。【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一章 伤害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伤害的概念,伤害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2.熟悉伤害的特征、分类及病因,伤害的测量指标、研究方法。3.了解各种影响伤害发生的因素,常见伤害防制。【教学内容】

1.伤害的概念和分类。2.伤害的危害及流行特征。3.伤害的原因及研究方法。4.伤害的预防策略。

5.伤害的三级预防和综合干预。

6.常见伤害的防制:道路交通伤害、自杀、溺水和跌倒。【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二章 医源性疾病的防制

【目的要求】

1.掌握医源性疾病的概念;医院内感染、药源性疾病的类型及防制。2.熟悉医源性疾病的病因,医院内感染的形成与传播条件。3.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1.医院内感染概述。

2.医院内感染的形成与传播。3.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指标。4.医院内感染的防制措施。5.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概念。6.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7.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8.药源性疾病的预防。【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的要求】

1.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征、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策略和措施。2.熟悉临床医生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作用。3.了解近年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教学内容】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方针和原则。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宏观预防与控制措施。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三级预防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自主学习1学时。

第十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特点,社区干预研究的概念及分类。

2.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社区干预研究的设计、实施及适用范围。3.了解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干预中的作用。【教学内容】

1.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3.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

4.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意义和作用。5.社区干预研究的概念与分类。

6.社区干预试验的设计与实施。7.社区干预研究的适用范围。8.中医药在社区干预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健康的因素。

2.熟悉健康的相关概念;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定义;疾病的含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3.了解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与方法;健康促进的领域与基本策略。【教学内容】

1. 健康教育概述。

2. 健康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亚健康调制原则、诊断和干预。4. 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与策略。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六章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与特点;健康管理的基本内容。

2.熟悉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与原则;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

3.了解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和健康维护计划;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教学内容】

1.临床预防服务概述。

2.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与原则。3.健康维护计划。4.健康管理概述。

5.健康管理的内容与步骤、基本策略。6.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时数】1学时

时 间 安 排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 第三章 社会因素与健康 第四章 职业因素与健康 第五章 食物与健康 第六章 描述性研究

第七章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第八章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第九章 传染病的防制

第十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 第十一章 伤害防制

第十二章 医源性疾病的防制

理论 2 1 2 2 7 2 3 1 1 1 1 1

实践/训 1 1

自主学习总学时 1 1 1

2 2 2 8 2 4 2 2 2 1 2 2 1 1 1 36 第十三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第十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 1 第十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 第十六章 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 1 共 计 28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

1.《预防医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第2版)主编:申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浅谈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篇3

1 预防医学的特点

1.1 研究内容广泛:按大的方面分,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卫生统计学、环境与健康及流行病学三部分。卫生统计学又包括卫生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居民健康统计和卫生资源分布与卫生业务统计。卫生统计学本身就是把统计理论、方法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学科,被广泛用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业务管理等各个领域。环境与健康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泛,它包括了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生产环境中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有害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精神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它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群。流行病学则侧重研究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预防疾病以及保健对策,是一种以人群为对象的方法学研究。

1.2研究方法独特:由于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群,考虑的因素是人类生存空间的各种有害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因此预防医学研究总是从人群着眼而具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关系,在研究时往往不可能对整个人群进行研究,而只能选择抽样人群或某个特殊人群,也需要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等微观技术的配合,即研究方法需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

1.3 与其他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卫生统计中所用的技术与方法主要来自数理统计的理论:流行病学的方法则除与统计知识有关外,还涉及许多传染病、非传染病的知识;而预防医学中环境与健康这一部分则涉及大量的基础学科,如生理、生化、病理、物理、化学、遗传、诊断,涉及临床各学科,如内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神经科、放射科等知识。因此预防医学是以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以及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为基础,又与其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

2 对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 授课时机:由以上对预防医学特点的讨论中不难看出,预防医学的授课时机,最好是安排在学生将要完成临床课学习的阶段。由于教学计划安排上的差异,有些学校把预防医学视作基础课,有些学校则把预防医学的教学安排在所有临床课之后,作者认为这些都有失偏颇。如把预防医学安放在与基础课一起上,则学生因没有系统掌握临床知识,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必然感到费劲,许多问题不易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如把预防医学安排在临床课之后讲授,则会受到学生临床实习的冲击,在这个阶段学生难集中注意力投入预防医学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预防医学授课适宜的时机应是插在临床课程中间。

2.2 教学方法:预防医学本身内容十分丰富,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不是一门单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课程,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也应作相应的改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用于预防医学的教学显然有较多的弊端。其主要缺点是学生的思维方法受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而难得到发展。学习预防医学需从多方面综合理解,不是单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学好的,必要时需参考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对这门课的教学应采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并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去阅读课外参考书。课堂上的讲授也应变“直灌式”为“启发式”或“简答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从某些具体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扩展到整个人体的综合变化及某个人群的变化;从考虑某个具体的病因扩展到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从考虑对某个病人的对策扩展到对环境的治理,对整个人群的保护和防治。总之,预防医学的教学要让学生从微观着手能跳到宏观分析,要使学生掌握研究健康的方法。预防医学的课堂实验不应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实验方法的学习,或某个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可考虑插入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综合讨论题,并让学生结合课堂实验来验证一些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就是一些活的知识,学生得到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再仅限于处理一个病人,而是为整个人群的健康考虑问题,而这一点恰是当前临床医生需从观念上进行转变的关键。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根据预防医学的特点,还应大量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让学生观看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录像,一些典型的生产环境污染状况的录像等,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把有关现场资料背景放到课堂上来,让同学如临其境。这样既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又可提高教学效果,值得尝试。

2.3 转变观念,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出了在“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我国为响应这一号召正在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实现这一目标,除政府部门重视,全社会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支能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医疗卫生队伍。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将来的时代是预防医学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多的是预防医学方面的知识,人们除希望不生病、少生病外,还希望心理健康和延长寿命。因此将来的社会是更多的需要预防医学的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中,绝大多数是临床医学人才,而现在向他们灌输预防医学知识基本上是靠预防医学的老师,在相当部分学校的领导、基础和临床课教师中,重临床轻预防的观念依然没有得到转变,认为预防医学不过是口头上说说重要而已,医生只要会治病就行了。这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因为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能被动地去诊治疾病,更重要的是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因此,观念必须转变。预防医学的知识不能单靠几个预防医学教师来讲授,而基础、临床学的老师首先也要懂得预防医学的知识,并结合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预防医学的知识要变独家讲授为大家讲授,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

预防医学教学 篇4

1 非预防医学专业开展预防医学教学的必要性

1.1 是实现医学教育目的的需要

1988年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病人已不再满足于医生仅仅治疗某些器质性疾病。虽然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能够治疗过去曾束手无措的一些疑难杂症, 但每天仍有许多人罹患和死于各种可以预防、治疗或自己导致的疾病。这就要求临床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各项临床专业技能, 同时要具有群体观念、预防为主的思想及促进健康、保护健康的能力。而目前的医学教育还停留在仅强调临床医疗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 忽视了预防医学、社会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及管理科学等知识的传授。

1.2 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改变, 对卫生服务尤其是预防保健服务需求日益增加。要求医生不仅治疗疾病, 且能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和饮食营养学的角度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发展和减少并发症。这就需要改变单纯专科化的医疗服务模式, 应建立以健康为中心, 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为手段, 以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连续性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对预防医学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1.3 是疾病谱和死亡谱改变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及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 新的医学问题显现。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 对这些疾病仅强调临床治疗是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的, 同时疾病的预防工作较临床治疗有更高的健康效益。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正在进行“重点下移、关口前移”的改革,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掌握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一般规律及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措施等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

预防医学的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树立群体观、大卫生观和预防为主观, 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 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利于培养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符合社会对医学生需求的趋势。

2 当前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对预防医学的偏见

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 由于疾病预防和保健等公共卫生措施收益的滞后性及验证困难, 社会存在着“重临床、轻预防”现象。人们大多对健康和身体的关注还停留在生病就医的被动阶段, 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有些医学生仍把“救死扶伤”作为医学使命, 片面的认为掌握相应专业知识, 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就能满足社会需要, 而认识不到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为预防医学对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 不愿意认真学习预防医学[1,2]。一些中医院校存在着“重中医、轻西医”现象, 预防医学课程被边缘化。

2.2 预防医学课程的性质

预防医学作为综合性学科, 内容比较繁杂。当前医学院校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压缩版, 其内容广且分散, 知识点连贯性差, 学生在短时间内较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有些内容对学生针对性差, 学用脱节, 影响教学效果。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课程较抽象, 且逻辑性强, 与偏重识记的其它医学课程学习方法不同, 部分学生有畏惧心理。

2.3 预防医学的教学安排

预防医学课时少, 教学无法做到深入细致, 导致知识结构线条过粗, 有逐渐演变为科普性课程的趋势。另外有的院校把预防医学课程安排在学生专业实习后, 学生忙着准备考研和找工作, 对预防医学不重视。有时把预防医学安排过于提前, 学生不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知识, 无法理解预防医学内容, 认识不到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重要性,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2.4 教学条件限制

高校不断扩招,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学生专业结构复杂, 较难做到针对性教学;再加上大批年轻教师上岗, 导致教学质量下滑。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教学条件限制, 安排的实验课程不能很好地把预防医学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大多数院校没有安排实习与实践课, 学生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 感觉课程枯燥乏味,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预防医学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为适用社会需求, 针对存在的问题, 预防医学应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 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在学习中, 学生是否学到新知识, 获得学习的快乐, 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3.1 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内容涵盖广, 如果针对所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均安排相同的教学内容, 难免会导致针对性差, 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兴趣低, 教学效果不理想。预防医学课程应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针对预防医学的课程特点和专业需要, 可分别开设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临床营养学和卫生学 (或称为预防医学概论) 课程。对于不同专业和学制学生做不同的教学安排, 但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让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群体观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对于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和护理学专业, 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 教学中应重点强调现代健康观、医学模式、三级预防、临床预防服务、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及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医疗卫生改革等内容。学生应改变传统的仅依靠临床医疗服务的生物医学模式, 做到不仅能为病人解除病痛, 也能提供疾病预防、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应意识到卫生服务在内容上已由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 在范围上由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为满足学生社区工作及临床科学研究的需要, 学生应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及科研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近几年, 人们对膳食营养保健越来越关注, 营养与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关系密切, 通过营养干预可减少危险因素暴露、有利于疾病的预后和防止复发, 疾病的营养治疗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措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这三类专业学生, 预防医学各部分内容均应做必修课。预防医学概论 (见表1中1-5部分) 和临床营养学可安排24-30学时, 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课程可安排36-40学时。在讲授流行病学课程时, 除了常用的流行病学方法外, 还应讲授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病学内容, 强调医务工作者在传染病监测和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临床科研实际, 针对性讲授临床流行病学内容。在有些中医药高等院校仅开设统计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营养学课程, 注重了学生工作需要和科研能力培养, 但不利于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对于其它专业 (在高等医药院校常设有药学、眼视光学、卫生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 学生, 他们毕业后不从事临床工作, 大多是卫生相关工作。可开设一门24-30学时预防医学概论 (表1中1-3及6部分) 必修课, 重点是讲授健康观、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及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有助于满足学生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 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要求相对要低, 可分别安排30-40学时选修课程。

3.2 教学方法

在预防医学概论教学中,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结合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导入学习内容, 例如:以“烟台药袋苹果”事件引入食品污染和长期使用含砷农药的慢性累积效应及土壤污染等;以留守儿童隔代寄养问题引入社会因素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开胸验肺”事件引入职业病的诊治及预防措施;PM2.5的主要来源及对健康的危害引入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对健康的影响;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影响引入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等。由教师引导, 教师与学生互动,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理论教学后, 可动员班干部组织开展校园活动, 如在学习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后, 组织学生开展“绿色生活, 健康您我”的宣传活动,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理解和大卫生观念的形成。

在流行病学教学中, 要强调课程对今后开展卫生服务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3] 。可借助一些鲜活的实例来警示学生重视流行病学学习, 如在2003年SARS流行期间, 我国252例患者中, 其中医务人员91例 (占36. 08%) ;在加拿大多伦多也发现144例SARS患者中, 医务人员占56.7%[4];在2002年12月29日至2003年5月1日我国192例SARS死亡病例中, 其中医务人员13例[5]。发生院内感染SARS与医务人员缺乏传染病防治知识不无关系。

在实验教学中, 流行病学、统计学和临床营养学可采用科室已完成的科学项目为实例进行教学, 也可以精选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已发表文献, 组织学生评价文章中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熟悉了学科前沿知识, 又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应用到了具体实践。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涉及较多环境污染物的采样及检验内容, 这些实验内容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 专业相关性小, 对其今后工作帮助也小, 学生学习兴趣低。可以通过增加实践和实习, 理论和实践并重, 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树立观念和培养能力。组织学生在社区和学校中开展健康和疾病相关调查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如人群的健康观念、知识和行为调查, 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调查, 中医和西医卫生服务利用调查, 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社区危险因素暴露状况调查及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等。在整个项目中, 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 学生分组设计调查的题目、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实施办法等。针对一些关键环节 (如问卷设计和干预措施的组织及实施) 或多组共同存在的问题, 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不同组间互相提出修改建议。在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中,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提高, 同时还锻炼了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 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

3.3 考核形式

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增加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学生会更加重视实践和实习环节教学, 增加学习主动性。

综上所述, 为适应新时期对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预防医学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针对学生专业和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技能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邱伟, 李小波, 罗江洪, 等.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 :72-75.

[2]汪耀珠, 周桂凤, 吕媛, 等.浅谈提高临床医学学生预防医学学习兴趣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 :63-65.

[3]黄进, 李玲, 赵宇亮, 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0 (7) :63-65.

[4]Booth C M, Matukas L M, Tomlinson G A, et al.Clinicalfeatures and short-term outcomes of 144 patients withSARS in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J].JAMA, 2003, 289 (21) :2801-2809.

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5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预防医学课堂教学往往采用大班上课,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采用多种方法共同提高教学效果。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涉及预防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典型案例,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保证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围绕具体实际案例先提出各种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其内在机理,揭示其一般规律,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景再现,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临床知识加以实际运用,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医学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及内在联系,体会医学事件中的不同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将来更好的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通过优化整合和资源共享,结合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特点,在满足学生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突出中医学特色,采取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如学生设计的脾胃之气在疾病中的重要性、办公室人员腰痛患病率抽样调查、食品安全等相关课题,并进行实际调查,使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深入体会三级预防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预期所能取得的干预效果,建立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预防医学教学 篇6

关键词 PBL教学法 预防医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Advantag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Pedagogy in Preventive Medicine Teaching

LIN Qi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8)

Abstract PBL is a new mode of teaching, problem-centered, student-protagonist, and the ability to train students through situational simul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PBL advantage in preventive medicine teaching expounded.

Key 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s; preventive medicine; teaching methods

1 以问题为核心来推动预防医学的学习过程

知识结构非常重要,知识不仅仅包括掌握理论知识,还应包括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懂得基本的理论可使知识更容易理解,而有探索问题的态度可激发学习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提出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PBL更多的是关注经验而不仅仅是理论的记忆,它是围绕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会真实遇到的某些不明确的问题来寻求解决方案。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可能会衍生出一系列的子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不固定结构的,在教材上无法找到固定答案,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并能将知识进行综合。PBL通过抛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寻求答案的学习态度,来有效地推动学习过程。在预防医学的学习中,往往以小组协作学习、小班讨论和教师点评来实施PBL教学法。老师给出的问题往往是根据真实病例或案例编排的教学案,针对每个案例提出有层次的问题,问题是PBL教学中的核心,贯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例如在学习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给出食物中毒的案例,案例后的问题涉及食物中毒的诊断、报告制度、调查及处理工作等知识点,通过对对案例抽丝剥茧,每一个问题的逐步讨论与学习,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2 PBL以学生为主角,代入医学角色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由教师直接讲授知识,学生聆听和记忆。学生把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把学习的目的视为好的考试成绩,而只去简单地记忆知识点,失去了最初的对新知识的好奇心。PBL教学法中,则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获取新的知识,这具有一定的挑战和成就感,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①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提出问题、提供学习资源(如教材和参考文献等)、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归纳与总结。在预防医学的PBL教学中,往往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作为不同职业的卫生或医务工作人员,应如何解决问题,应如何制定方案。例如在上述食物中毒的案例学习中,学生作为发现食物中毒的医生或作为收到食物中毒报告的卫生机构等不同单位从业人员,应如何及时实施食物中毒的报告与处理?又如在职业卫生的学习中,作为临床医生在怀疑腹绞痛患者为职业中毒时,病史调查应包括哪些资料?如作为职业病医院,应如何制定工人体检方案与制度?学生将自身代入不同角色,作为问题解决的实施者,来给出每个问题的答案,这可促使学生更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相关知识与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而且通过文献的查找、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分析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3 PBL通过情景模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以记忆为主,即学生机械地记忆书本上的知识点。而作为医学生,往往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病例,也没有定式的处理方案。PBL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以案例或病例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真实生活中、与医学职业密切相关的问题讨论与解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缩短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使得学习过程更有意义。在PBL教学法中,情境提供了一个虚拟平台,包括了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成分,问题则隐含在情境之中,这一方式非常适用于预防医学。而另一方面,作为一名预防医学执业医师或医生,人际交往能力及(下转第144页)(上接第99页)表达能力非常重要。②预防医学相关的健康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可独立解决的,需要各级卫生部门、医院及政府部门共同协作完成。PBL教学法给出的问题往往具有开放性,设定小组讨论是一种模拟日常预防医学工作的合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与合作共事过程。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作为一个团队来考虑问题的解决,团队中的成员又各有分工,分别收集问题相关的资料与信息,通过讨论来分享知识,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精神,最终实现高效率地解决问题。PBL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对于自己今后的工作性质及工作角色定位也能更为清楚。

4 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在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首先对教师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身份,如何构建合理的问题、如何把握好对学生的引导,这些转变都需要教师适应。另一方面,问题的开放性,使得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查找文献和资料,这对于功课繁重的预防医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学习负担。有部分学生习惯讲授式教学,不能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也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PBL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在宣传PBL教学法的同时,应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PBL教学法的技巧。教师在设置情景和提出问题时,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或健康密切相关的,例如以学生主要的营养缺乏问题或学校周围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有研究显示,接受PBL教学法的学生其在处理临床问题和在高级训练(阶段)中做得更好,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问题解决能力上较传统教学的学生表现更佳。③与临床医学相似,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核心指导思想,研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来实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是记忆式学习,缺乏主观能动的思考,对预防医学知识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广度与深度。采用PBL教学法,将疾病或案例作为问题提出,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学习新知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予以引导教学,将问题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联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等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④P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效果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适合在现阶段预防医学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注释

① 刘晓艳.在大专层次生理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可行性[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② 胡冬梅,刘启贵.PBL教学法在研究生卫生统计学实验课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

③ 李怡,吴涛,肖西峰,张蓓蕾,李荣.PBL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初步实践,2009(5).

预防医学教学 篇7

1 案例式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式教学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 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4]。与讲授法不同,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参与型的学习方法, 它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来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 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2 案例式教学法的优点

案例式教学法应用的优点已被多位学者证实, 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来说, 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有如下优点。

2.1 启发性

案例式教学可采用各种正确和错误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分析性的思维能力,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学习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原本枯燥的医学统计学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5]。

2.2 实用性

通过案例分析,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减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差距。传统教学模式常脱离实际问题, 如医学生学习统计学后科研设计仍然不够严谨, 面对自己的实验数据, 仍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最终导致医学论文中的统计分析与结论错误较多。而案例式教学采用大量的医学科研实例,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 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将来犯类似错误[5]。我院对参加大学生创新科研活动的学生进行了案例式教学的科研培训,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培训后的调查中发现, 有96%的学生认为案例式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性强, 非常具有实用性。

2.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 强调教师讲授和学生倾听, 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 学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总是等着通过教师的教授来直接获取信息和答案, 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而案例式教学法则不同, 它非常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和参与性, 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 积极动脑思考, 激发了其创造性思维, 在这过程中学会了搜集、整理、分析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4 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就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交流, 通过合作分析共同解决问题。案例式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 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的撞击, 在合作中互相沟通, 在沟通中增进合作[6]。在查阅资料时, 就要求小组内要做好分工;在参与讨论时, 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不仅要正确看待别人的观点, 也要正确评价自己的表现。这些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5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会自主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知识解决现成问题, 学生获得的是通过背诵、机械记忆、对照标准答案答题的方法。而案例式教学告诉学生, “答案不止一个”, 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6]。在案例式教学中,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 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判断, 积极寻找多种答案, 鼓励学生通过多个途径和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并对学生的努力和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这样经过多次的案例分析讨论后, 学生就会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 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和快乐, 使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3 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案例式教学中, 我们对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对于公式, 只要求学生了解其直观意义、用途和应用条件, 而不要求其掌握具体的数学推导。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统计学基本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 而不是统计方法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临床典型案例, 开展讨论,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充分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医学统计学中“均数估计与假设检验”一章为例:课堂上首先给学生两组数据, 其中一组为铅作业工人的血铅值, 另一组为非铅作业工人的血铅值, 让学生分别计算均数, 发现铅作业工人与非铅作业工人的血铅值均数不同。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组均数间的差异究竟是抽样误差引起的, 还是铅作业工人与非铅作业工人的血铅值本身就存在实质性差异?讨论之后再给学生导入假设检验的概念、步骤及种类。之后再以“不同的假设检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资料类型, 该如何选择呢?”作为问题引出t检验及u检验的原理、意义, 并举例阐述不同假设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再以秩和检验一章为例:课堂上首先举一个具体案例, 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该案例是否符合参数检验的条件, 讨论之后再由教师引出非参数检验的适用条件及秩和检验的概念、方法等。以上两个例子就是案例式教学在医学统计学中的具体应用, 与传统灌输式讲授教学相比, 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及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对于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案例式教学法作为对医学统计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因其具有启发性、实用性的优点, 在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使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些都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案例式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积乾.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倪宗瓒.医学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原建慧.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3) :60, 82.

[4]苏金玲, 姜希娟, 马东明, 等.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2) :91-92.

[5]罗家洪, 毛勇, 李晓梅, 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和检验中的应用和探索[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 (3B) :306-309.

预防医学教学 篇8

1 现有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传统单一,验证性试验为主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卫生毒理学、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等多门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多数课程实验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0%,比例较小且多为验证性试验,实验内容固定,试剂配制、耗材准备等前期工作均由实验员完成。实验授课以灌输式为主,实验操作统一化,这使得学生的学习非常的被动与机械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开展实验项目类型有限

预防医学的这种较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容易受实验学时及实验灵活性等的诸多限制,不利于开展综合性以及创新性、开放性试验。例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色谱仪等精密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对于样品的前处理要求较高,耗费时间较长,需要学时较多 ;并且大型精密仪器测定过程中对于使用者的熟练程度及经验值要求较高,基本由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来操作完成,学生得不到直接的学习 ;另外这类实验所用试剂以及耗材的经费也高于常规实验。以上诸多因素使得学生很难实现在短时间内独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而获得全面的锻炼。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仪器设备在预防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若要培养出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必须改革现有模式解决这一矛盾。

1.3 考核机制不完善

现有实验考核体系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数据、平时考勤和课堂表现,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综合素质,很难做到科学的量化,这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寻求探索科学奥秘的思维,不利于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2 结合网络资源,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上述实验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培养专业的公共卫生人才,我们需要调整思路,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改变教学模式传统单一,验证性试验为主的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预防医学实验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教师可将实验材料,实验视频,实验课件以及心得体会等上传至网络供学生学习交流。例如环境卫生学中的水样的采集与保存实验,可以通过网络终端上传各种类型的关于采样方法,采样类型,水体采集量以及测定方法等的资料,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预习和复习,详细的了解水样采集的具体要求、前期准备、地点选择、样品保存条件以及测定项目及意义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便可做到目的明确,方法科学,结果准确,使实验更有深度和广度。学生还可通过网络平台随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这对于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增强课堂吸收效果是很有帮助的。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营养学实验教学互动平台,教学效果初见成效,这说明网络环境对于我们的实验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值得大力推广。

2.2 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

构建虚拟实验室,解决传统实验受实验学时限制及灵活性不强,不便开展综合设计类实验等的问题。目前国内外一些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已经将虚拟实验室技术引入了实验教学,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虚拟实验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利用虚拟技术,采用视频、动画、语音和图像等构建各种虚拟的实验环境,使用者如身临其境般完成各种拟定的实验项目或者达到某种训练效果等,其作用大于等于真实实验环境取得的效果。通过虚拟实验可以替代部分真实实验内容,或者可以进行真实实验的前期准备和预试工作,这可以节省很多的实验时间和实验资源,例如食品卫生学中的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有机磷农药实验,样品提取大概需要4~8小时,每测一针样品大概需要30分钟,以实验学生为24组计算,从时间上计算若要在4学时内使每组学生完整的做完整套实验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虚拟实验技术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可以彻底打破实验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缩短了实验周期,同时也降低了精密仪器的损耗率,缩减了试验成本,扩展了实验内容。利用虚拟实验室技术也便于学生对大型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及开放性实验进行构思和设计,在这里,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思想,大胆的去想象,去尝试,在这种大胆的探索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实验。

3 考核机制的改革

建立网络环境下真实实验环境与虚拟实验环境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解决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综合素质和科学量化困难的问题。

3.1 建立实验室监控系统

通过监控系统的网络传输,对学生的日常实验操作及考试进行实时监督,考核时可以根据视频资料对学生日常及实验考试期间的表现及操作精度、熟练程度等严格把关,科学评价,以此提高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认知态度,优化实验教学质量。

3.2 建立虚拟实验室考核系统

预防医学教学 篇9

预防医学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社会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是培养与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相适应的新型医务工作者的必修课程[2]。本教研室在预防医学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对于医学本科生和专科生在应用同样的传统教学法后学习效果有显著差异。据文献报道, 在实践比较了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之后, 发现案例教学法更易于被医学生所接受, 更适合预防医学课程的特色和教学要求[3]。为了提高不同层次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质量, 教研室引入案例教学法, 比较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的医学生中的教学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与实施

选取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各2个班, 共4个班的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在环境与健康、食品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每部分的理论教学完成后, 分别针对性地插入一次案例讨论课, 三次共9个学时。提前一周将要分析的案例和讨论题告知学生, 让他们查阅资料, 准备讨论发言。课上分组讨论,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最后由老师总结补充。

1.2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了教学效果有关项目。专业考试结束时发放问卷, 匿名填写, 填完当场收回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为94份, 实际回收率为94%。所设置的备选项赋予分数值, 给予正向评分, 即:是为3分, 一般为2分, 不是为1分, 。

1.3 数据处理

对所有收回问卷进行检查, 剔除不合格问卷。采用Epidata 3.02软件录入数据, 核对无误后导出, 利用STATA 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每一道问题的报告率, 并对本科、专科不同层次之间进行了χ2检验, 若P﹤0.05, 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总人数94人, 其中医学专科学生46人, 医学本科生48人。

3 讨论

3.1 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本研究中发现78.72%的学生 (专科80.43%, 本科77.08%) 对案例教学感兴趣, 73.40%的学生 (专科78.26%, 本科68.75%) 认为用案例教学法授课富有启发性, 73.40%的学生 (专科80.43%, 本科73.40%) 认为与普通教学方法相比, 案例教学法促进了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85.10%的学生 (专科93.48%, 本科77.08%) 认为案例教学使原先抽象的书本知识在经过讨论后变得易懂、易记, 75.53%的学生 (专科78.26%, 本科72.92%) 认为案例教学法丰富了专业课的相关知识, 70.21%的学生 (专科71.74%, 本科68.75%) 认为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知道了各种环境中毒、食物中毒、职业病的诊断, 各种食谱的编制等。70.21%的学生 (专科73.91%, 本科66.67%) 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逻辑思维, 65.96%的学生 (专科73.91%, 本科58.33%) 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 激发了学习兴趣。由赋值评分表表3可见, 专科生总分为29.70±3.46, 本科生总分为29.42±3.36 (满分33分) , 两者差距不大, 说明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本专科医学生中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

由此可见,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是肯定的。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是结合预防医学和医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以及教学特点所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跟实际案例结合起来, 避免了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事实上, 通过案例讨论这种形式使学生积极思考, 又可以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观点, 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 再加上老师的总结, 使学生对各类案例的分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促使教师不断选择适合的案例、更新教案,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经验, 还需要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案例教学法在不同层次医学生中的优势比较和评价

由表1可见73.91%的医学专科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拓展了思维空间, 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医学本科生仅有58.33%,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 对于专科生而言, 在专业学习中学习兴趣仍然是影响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感兴趣的程度也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 而案例教学很好的帮助专科学生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表2可见93.48%的医学专科生认为案例教学法使抽象的概念及问题变得生动, 易理解掌握, 而医学本科生仅有77.08%, 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 在学习能力方面不得不承认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对一些专业课程的抽象的理论, 而案例教学法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 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使理论变得具体和易于掌握、易于记忆。所以, 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专科生,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

3.3 实践表明, 在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3.1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具有自身的优点[4], 但同时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也有自身的缺点:查找案例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会严重案例教学的质量;课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案例选择一定要适宜, 否则会影响授课效果等。同样, 传统教学法也有其优点:便于操作;师生都已经普遍接受和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方面尤其适用等。因此, 要在预防医学的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 但同时注意适当结合传统教学法, 发挥各自的优势, 使之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3.3.2 案例的选择要求

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择的案例及其问题要紧扣课本中每部分所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 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案例的真实性, 当然可以根据学生前期课程, 对案例进行适当调整, 从而避免难度太高、难以分析与理解的情况。

3.3.3 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

考核是对教学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手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目前国内的各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法为主, 传统教学法的学习效果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成熟[5]。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和有效的实施, 需要建立配套的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考核时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 也重视案例的分析, 将平时考核与卷面考试相结合, 强调课堂提问、案例讨论课的重要性, 将其纳入平时考核, 保证该部分在课程成绩中的比例 (建议20%~30%) 。鉴于案例教学法的自身特点, 迫切需要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方案。

总之, 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值得推广, 特别是对于专科学生。案例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又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法, 并且对于不同层次的医学生, 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自身特点, 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吕立江.案例教学法在中医推拿临床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 2009, 28 (3) :51-53.

[2]于先清.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报, 2009, 8 (6) :85-86.

[3]赖亚曼, 蒋学武.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424-425.

[4]伍亚周, 易东, 张彦琦, 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7) :635-638.

预防医学教学 篇10

1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的应用概况

本次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应用是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刚进入专业课学习之际, 利用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学习的流行病学方法, 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所提到的有关临床知识, 提出若干个问题 (可以是已经明确的问题, 而学生目前尚不了解) ,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学生以小组工作方式,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确立课题, 围绕项目课题, 制订和实施计划, 小组内分工合作, 展开讨论和协作学习, 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与学的模式[3]。该教学法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2.1 实施对象

2006级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两个班共70人, 男26人, 女44人, 平均年龄 (20±0.4) 岁, 入学层次为高中毕业生。

2.2 实施过程

2.2.1 项目课题的设计

项目课题的设计是学习的关键。课题的题目来源: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若干参考题目, 它涉及的内容包括已学过的预防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目前公共卫生问题、学生关心的健康问题及由此延伸而获得的新知识;二是由学生自己拟定。所有课题以能达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统一制订“项目课题研究设计方案表”和“研究型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 规范填写内容, 统一评分标准, 为评价提供便利条件。

学生选择课题的范围主要是学生的营养调查、平衡膳食对健康的影响、儿童肥胖的原因探讨与肥胖病的预防、风湿病与工作环境、慢性病 (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心脑血管病) 的患病情况调查与防治、我国艾滋病的发病情况调查、便秘的预防。通过项目课题研究型学习, 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 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2.2.2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笔者以学生的营养调查与平衡膳食对健康的影响为例, 该课题具体的实施步骤: (1) 设定项目:教师提供模拟学校食堂就餐人数、食品消耗的记录资料, 要求学生按主题先进行各类营养素的计算, 然后搜集有关平衡膳食方面的资料, 完成学生营养状况的分析与平衡膳食对健康影响的论述, 提出参考食谱。 (2) 计划阶段:小组长及成员根据项目要求, 分工合作共同制订工作计划。 (3) 信息搜集阶段:小组成员按计划阶段分工内容查阅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搜集平衡膳食对健康影响的相关资料。 (4) 实施阶段:小组成员根据已搜集的信息, 按项目内容要求, 对教师提供的营养调查资料进行计算, 分析平衡膳食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制订参考食谱。 (5) 检查阶段:小组成员互检, 检查对方的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或参考食谱是否合理或资料总结是否全面。 (6) 评价阶段:教师对小组的分析结果等进行点评, 积极肯定取得的成绩, 并对不足方面提出建议[3]。

2.3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实践的教学效果

每个项目课题的研究活动都围绕临床医学专业所涉及的范畴, 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为目的, 既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领导组织的能力。

学生在项目课题教学活动中, 锻炼了人际交流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及搜索到的相关知识, 转化为具体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教与学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3 体会和思考

3.1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属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一种,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教师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通过项目课题研究型学习, 再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方法、角色扮演者、讨论法等) , 帮助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3.2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教学项目的设计不是单一临床技能操作就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通过一个项目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学会分析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巧, 还应具备项目管理方面的能力, 以及转变教学观念,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是项目课题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教学理念。

3.3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选择应由易到难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由易到难, 可以使学生积累学习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提高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感;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4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在实施时要注意的问题

3.4.1 设计项目课题研究教学的内容是关键, 它将是学生

学习的一条“链”, 通过这条“链”能将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项目课题研究的内容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1) 项目课题研究过程可以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且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2) 项目课题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完成过程比教师讲解实例相对困难, 要尽量结合其他学科, 有一定的综合性。 (3) 学生能独立地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遇到困难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自己克服。 (4) 有明确的评分标准, 可以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 (5) 学习结束后, 师生共同总结, 并可以把项目内容延伸, 以适应以后的需要。

3.4.2 教师要当好项目课题研究教学的“导演”, 教师鼓励

督促小组中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尤其防止基础差的学生依赖其他同学;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项目的成果要求, 教师要做好项目课题研究教学进程的控制。

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学生在完成项目课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点, 提高技能, 因此,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 即使学生有问题, 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 还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其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 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邵波, 赵忠玲.项目教学法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初探[J].南京工程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3) :34-39.

[2]王建玲, 李建云, 孙德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 2007, 23 (15) :76-77.

预防医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更新,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医疗卫生在发展进程中,逐渐由以往传统的模式向预防、保健和主动式的服务方向转变,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本文关于《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现实研究意义方面,本文通过对《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分析,提出《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医学教育中,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就当前《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而言,《预防医学》在课堂中的教学存在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对《预防医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教授时,仍采用以教材为主的理论满堂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1]。教师只是将教材中枯燥的内容转化到多媒体课件中,使本身是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过程中,无法与实际的操纵情况进行结合,只能够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对其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相对较差

在《预防医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极为重要的,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应对相应的预防知识有较为熟悉的理解,才能够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内容的学习。目前《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也体现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差[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课程不是十分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相关的预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搭配也不够合理,通常是理论性课程较多,而实践教学内容较少,致使非预防学专业的学生无法对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实践,影响学生对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二、《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一)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在分析《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过中,首先非预防医学专业要加强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对当前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学生普遍存在对《预防医学》课程忽视学习的情况,反复强调《预防医学》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使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并了解未来在医学临床中的医生,不仅要具有能够在临床中对患者实施治疗的技术手段,同时也要具有能够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和保健的能力[3]。另外,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加强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视过程中,也要鼓励非预防专业学生将所学知识向家人和亲友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重要性。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分析《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过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发展。一方面,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师要采用现代化先进设备展开教学,通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将《预防医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运用多媒体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比如通过小视频展开对相关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转变教学方法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师要转变以往注重理论教学的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项目导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渐加深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加强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由此提升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

在医学教育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于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4]。一方面,非预防医学专业在对相关教师聘用过程中,要聘请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经验丰富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在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加强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促进《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发展。

结语:

就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而言,《预防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能够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关于《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研究,主要从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相对较差两方面,对《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研究《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前存在相应教学问题的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黄晓,贺莉萍,李军,等.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05(04):69-70.

[2]李雨璘,崔念,潘晓放,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初步优化与改革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03):35-36.

[3]孙林青,李文斌,张建荣,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中临床医学课程改革构想[J].现代预防医学,2013,02(16):3056-3058.

中职学校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中职学校,预防医学,教学,重要性

预防医学研究各种不同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揭示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发生发展规律, 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预防是最积极、最经济、最有效的保障人群健康手段。我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把“健康中国”确定为国家战略, 再一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一、中职学校开设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疾病谱变化导致医疗服务需求发生变化, 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导致的慢性病, 环境污染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 新传染病的流行……临床医学无论是新的仪器设备的推广使用、新的诊疗技术的出现, 还是新药物的研发, 都需要较长的周期, 负作用和不良反应更是有待时间的检验。要解决这些健康问题, 根本上还是要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两手抓。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疾病防治知识, 提高个人的预防意识, 提升他们维护个人健康的能力。同时, 动员全社会参与“健康为人人, 人人为健康”, 确立“大卫生”观, 联防联控, 群防群控,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健康。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基层卫生工作者, 他们主要承担日常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因此, 重视预防课程的教学, 帮助学生确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掌握相应的预防知识,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一) 预防观念是新世纪医护人员必须有的大视野

有人把医务人员比喻成急流边的救生员, 患者就是溺水者, 救生员每天忙于打捞落水者, 疲劳不堪, 却发现落水者越救越多。这就是现代医疗的真实写照, 先进的医疗技术, 高端的仪器设备, 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 都无法应对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因此, 要教育学生作为现代医护人员眼光不能局限, 不能只见病不见人, 必须有大医疗观, 在工作中预防与治疗并重, 经历从“小专科”到“大人文”的蜕变。

(二) 预防知识是医护维护自身健康的必需

1. 医务人员缺乏自我健康的管理

在我国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 假期少, 生活无规律, 久而久之透支健康。据统计, 我国医护平均寿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职业压力, 医护患抑郁症的概率4倍于正常人。工作时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一些医院近1/4的医护人员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近几年, 更是有多起医护猝死在工作岗位的事件。这些都在警示我们, 医务人员虽然是掌握专业医学知识的人, 却常常忽视对自我健康的管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观, 强化预防意识,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积极锻炼身体, 保持规律作息, 戒除不良嗜好, 学会自我心理疏导, 维护自身健康, 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需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细菌、病毒的变异速度加快, 据统计, 近50年有40余种新的传染病出现,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增大。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基层卫生工作者, 工作在医疗最前沿, 每天接触大量患者, 没有预防的意识, 缺乏预防知识, 经常造成医源性感染。有数据显示, 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 受感染人群的职业构成医务人员占20%, 居所有职业之首。因此, 在教学中要始终强调预防知识的重要性, 强化学生的预防意识, 掌握预防隔离的基本知识, 既是对自身健康负责, 更是对患者的健康负责。

3.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保障

近年来, 媒体报道了多起恶性伤医、伤护事件, 医患关系的恶化既损伤了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又引发了民众对整个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 激发社会矛盾。授课中要向学生强调医院有着特殊的工作环境, 医护每天面对的是不同性格、脾气, 不同教育程度、经济背景的病人及家属, 他们因为生病而充满焦虑、紧张、恐惧、愤怒、失望、抑郁等不良情绪, 本就是个沟通障碍的场所, 如果患者病情恶化、手术失败、意外死亡, 则更容易引发医患冲突, 甚至上演医闹事件。教学生掌握人际沟通, 心理学等预防医学基本知识, 积极换位思考, 主动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 详细讲解疾病的预防、治疗、用药等基本知识,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就很容易拉近医患的心理距离, 建立融洽、信任、合作的良好医患关系, 有效避免冲突事件发生。

在中职预防医学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预防知识绝不是“无用”的, 而是将来执业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认知改变了, 态度转变了, 才能落实到行动上并最终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预防与临床并重, 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玉树.预防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07.

[2]王雯姝, 张中和.环境污染与新的病毒传染源[J].医学与哲学, 2004 (5) .

上一篇:虚拟企业软件工程下一篇:宫颈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