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教学

2024-08-17

医学伦理学教学(精选12篇)

医学伦理学教学 篇1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进步。当代现实生活中, 出现了极为复杂的伦理问题, 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 以理论讲授为主, 缺乏实践运用环节, 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 以致在医疗实践中不能良好运用所学知识。案例分析采用灵活、生动的方式, 能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掌握医学伦理学的规范和原则。

1 案例教学法的兴起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 最早形成并运用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 40年代初具规模。20世纪80年代, 美国、加拿大、德国等西方国家,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开始尝试使用案例教学, 后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推广。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的一些院校, 也开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医学伦理学教学[1]。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运用典型案例,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案例教学,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所追求的不是要求学生找到惟一正确的答案, 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2]。

在教学目的方面, 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3]。传统的理论教学大多采取“填鸭式”, 仅能做到“授之以鱼”。而案例教学则是给学生设置一个特殊的情境, 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 运用智慧, 发现和分析问题。它不以传授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目的, 而是以培养能力为宗旨, 被称为“授之以渔”[4]。

在教学内容方面, 与传统理论教学以讲授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主不同, 案例教学是以探讨、分析经过精心编制以解决不同问题的案例材料为主, 它更倾向于使学生体验前人经历过的认知过程, 学生要掌握的知识, 并不由教师提供, 而要靠学生自己去发现。

在课堂信息交流方面, 案例教学更注重师生间、生生间信息的双向、多向交流。教师只提供材料, 对学生加以引导。教师不是单一的信息来源, 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相互引导、相互启发, 使案例教学的参与者思维活跃, 灵感纷至沓来。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案例教学倾向于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传统理论教学更强调对系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闭卷考试是最好的考查办法。案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 强调应用,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力。考查学生能力的办法很多, 如口试、就相关问题撰写论文, 甚至是角色扮演。当然, 也会使用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

2 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

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3个基本原则[5]。

第一, 与理论相结合原则。案例教学必须与理论陈述、逻辑推导结合在一起。从本质上说, 案例教学具有深化理论的功能。但案例教学对理论的深化功能, 是在对理论的说明和论证中实现的, 案例教学根源于理论。因此, 案例教学是医学伦理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理论阐述是其贯穿始终的重要线索。

第二, 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实际是指现实中人的活动。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 起着沟通理论与实际的重要作用。所谓实际, 包括医学活动中的实际和医学活动之外的实际, 但以医学活动中的实际为主。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取代, 分析新医学模式下的道德本质, 使学生认识到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本质上是道德的进步。

第三, 真实、具体、感人原则。在案例选择上, 只有做到真实、具体、感人, 才能震撼人心, 进而才能更有力地证明理论, 使受教育者主动效仿道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 自觉投身于医学实践中去。

3 案例教学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案例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运用案例进行医学伦理学教学, 可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当教师提出一个案例进行讨论时, 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主张。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适时提出指导意见, 仅仅是将讨论的方向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主权的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3.2 案例教学使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提升

在案例讨论中,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根据自己的想法, 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 对于同一个问题, 可以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分析案例时, 教师要告诉学生, 医学伦理学是一种价值判断, 很多时候并没有对错之分, 学生可多元化地思考问题。这种发散性思维, 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十分重要, 他们可以利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更多疑难问题。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5岁女孩, 患肾炎继发肾功能衰竭, 需要进行肾脏移植才有可能康复。经其父母商议, 家人同意进行活体移植。经检查, 只有其父亲符合捐赠脏器移植标准。但其父亲经过一番思考后, 决定不做供者, 并恳请医生告诉他的家人, 他不适合做供者, 因为害怕家人指责他对女儿没有感情。作为医生, 此时就处在两难境地:是以救小女孩为首要任务?还是尊重她父亲的选择?

课堂上, 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个案例展开讨论, 得出了2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从义务论出发, 父亲对其子女有抚养的责任, 当女儿生命处于危险之中, 父亲为了保全自己, 连亲骨肉也“视死不救”, 其道德存在缺陷, 为中国传统道德所不容。但是, 换一个角度, 从效果论出发看待这个问题, 女孩的生命质量已经很低, 即便肾脏移植成功, 生命质量也难以保障, 以一方的器官丧失来挽救成活未卜的5岁孩子, 未必有价值。况且, 其父是中年人, 还有抚养另一个子女的责任, 也是最佳的工作年龄, 从代价效应角度分析, 他不做供者, 也是可以理解的。

多元化的思考及不确定的结果, 正是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的特色所在。

3.3 案例分析更具实用价值

由于在教学中所列举的案例, 多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使得案例教学更具有实用价值。

课堂上, 教师曾带领学生讨论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患者因喉癌住院, 患者要求在濒临死亡时不要做更多抢救。所以, 在患者生命垂危时, 医生未给他使用呼吸机等抢救设备, 只给予足够减轻疼痛的药物。但患者家属希望能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并要求医生使用一切手段抢救。此时, 患者神智不清。面对家属的强烈要求, 医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家属既能接受, 亦可避免医患冲突的解决方案。

3.4 案例教学使学生对伦理学的认识更加深入

采用案例教学, 一方面,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让学生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中, 体会到伦理学的魅力;另一方面,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对案例进行分析, 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上曾让学生演示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未婚先孕的女孩因胎膜破裂住进医院, 医生在检查时发现, 胎儿在宫内处于窒息状态, 医生认为应该立即手术, 让胎儿安全娩出, 但遭到女孩及其家属的拒绝。因女孩不愿意在以后结婚时, 让未来的丈夫知道其生育过。这个案例实际上涉及了权利、尊重等一系列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如患者的隐私权如何保护?医生怎样才能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如何尊重患者以及其所做出的决定?通过角色扮演, 使学生对伦理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3.5 案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医德修养

在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古今中外医学大家为例, 让学生对他们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有所了解, 告诉学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最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王忠诚的审慎、胡亚美的专注、林巧稚的无私奉献、裘法祖的无畏等, 让学生深受感动。这些医学前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后, 学生的医德修养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医德问题的敏感性, 使其更好地掌握伦理学基本理论和原则, 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明显提高对医学伦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并使其医德修养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升。这种教学方式, 有助于解决现实医疗活动中的医德困惑, 使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能够做出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兴放, 蒋红, 蒋皓, 等.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 16 (2) :32.

[2]陈晓明, 王云玲.论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6) :54.

[3]陈晓明, 曹永福.医学伦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4]邵明毅, 杜长智.略谈案例教学的特色[J].成人高教学刊, 1996, 5:32.

[5]雷锦程, 王萍.从功能角度看医学案例教学[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7, 3:30~32.

医学伦理学教学 篇2

经省教育厅批准,我院《医学伦理学》作为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立项,属于2000年滚动项目,2004年完成。课题立项以后,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方面扎扎实实地做了一些工作。

1、多方论证,明确教学改革的思路、目标与具体要求

(1)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设计合理。我院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经验较为丰富、教学方法比较得当的师资队伍,曾编写出版了一批教材、教学参考书,还成功举办过全国首届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研讨会。该课程在申报省高校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前已作为院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立项,受到了院、部系的重视和支持,专拨课程建设经费1万元。正式立项前,经《医学与哲学》杂志常务主编杜治政、全国医学伦理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李本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副主编李恩昌等7位知名专家论证,认为设计合理,方案可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2)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按照“一个中心、双向深化、三位一体、四重形象、五个阶段、全程管理”的模式进行。即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内化力和践行力,增强其医德素养为中心;在继承以往教学经验,借鉴国内外医学伦理学教学最新成果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坚持教学、科研和为当地医学界职业伦理建设服 务为一体;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知音和亲人,教学相长;在医学教育的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见习和实习以及终生教育的各个阶段贯彻医学伦理教育;在教学管理理念、内容和实施上实现科学化。

(3)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构建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为基点、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中有确切的课程定位和科学的课程结构、融教学观念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为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体系。

(4)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教学观念改革。确立了科学教学观、质量教学观、素质教学观、主体教学观、系统教学观和发展教学观的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过程中学会学习,开发潜能,让学生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叫学生在课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并强调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课程内容合理确定、整体内容比较完备、核心内容明确突出、创新内容及时吸纳、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的内容体系目标,并由理论内容、规范内容、实践内容、动态内容和比较内容五个方面组成,总的目标要求是,在结果性目标上分为一般了解、重点理解、切实掌握和灵活运用四个层次;在过程性目标上,分为感悟、体验、接收、内化四个阶梯,重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目标与过程的辩证统一。其三,教学方法 和手段改革。明确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质量。为此,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案例分析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沟通式教学、现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还运用问卷调查、实施教学情况反馈、开办医学伦理学教学园地、举办医学伦理学专题讲座、开展医学伦理学知识竞赛、进行专题调查、组织参观学习、学习医德先进典型等形式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形成了综合教学方法体系。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努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课程教学改革正式立项后,按照教学改革的思路、目标和要求,通过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1)为了体现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教与学的互动性,专门在潍坊医学院院报上发表了《医学伦理学》一文,系统介绍了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教学、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使开课年级的学生提前就对该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有了感性认识,为其参与教学改革做了前期准备。

(2)为了让学生了解和喜欢该课程,明确课程教学观念、内容和方法的具体要求,调动他们主体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开课前和授课期间,一改过去仅教师集体备课的传统,多次邀请学生参与备课。

(3)及时把握教学改革的起点、落点、重点、难点,开课中发放 了《医学伦理学教学问卷调查》共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53份,回收率为97.3%,经整理分析,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积极性、认同度、问题和要求等,并把获得的有关信息运用到教学过程,学生反映强烈。

(4)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检验教学改革的实效,在开课年级选择了不同专业的5个教学班,发放了《医学伦理学教学情况反馈》共260份,每次课后由学生填写自己的收获体会和建议要求,收回后由教师阅读提出反馈意见,并把学生的建议要求及时转化为课程改革的具体改进措施。参加教学情况反馈的学生有260人,每人12次(每章一次)共3210人次,每次又包括若干内容,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5)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请潍坊市人民医院眼科专家、医德标兵赵素贞教授登台讲授临床诊疗道德,她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的讲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6)组织了检验课程教学改革实际效益的大型成果汇报会,所有开课年级参加,有8名同学作了发言交流,并专门印发成果材料汇编,人手一册,扩大了影响。

3、认真组织专项研讨,教学研究成效显著

课程主讲教师围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认真进行专项研究,在《中国医学伦理学》、《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研究论文:

(1)、《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新探》—《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 年第4期。

(2)、《注重引导医学生的自我定位,增强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4期。

(3)、《深化医学伦理学教学要把握的关键问题》—《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6期。

(4)、《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1期。

(5)、《应注重医学生医德信念的培养—《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2期。

(6)、《辨析式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2期

(7)、《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3期。

(8)、《教学情况反馈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尝试》—《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6期。

(9)、《医学伦理学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6期。

(10)、《临床实践教学的医学伦理原则》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年第4期。

(11)《临床教学观念探讨》—《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年第5期。(12)、《医学伦理学复习指导要略》 —《自考 职教 成教》2000年第19期。部分论文受到了专家较高的评价,《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称:“……他们几位的名字近几年来几率较高地出现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上,成为全国医德界乃至于卫生界瞩目的作者群,他们的论文为我刊增色不少。”其中《深化医学伦理学教学应把握的关键问题》2002年9月获第十次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应注重对医学生医德信念的培养》2003年9月获第十一次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新世纪深化医德医风建设的思考》2002年获山东软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新探》2000年获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获全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4、出版新一代《医学伦理学》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1)在第一代、第二代教材的基础上,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了体系更为严谨、内容更加规范、结构比较合理的第三代教材,《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02年第1期称:“该书在继承总结二十多年来我国医学伦理学成果的基础上,有不少自己的创新。”“在新教程中充分反映课程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取得的成效,并且融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可接受性、可相信性、可实践性于一体,在教材中努力反映新(观念新、内容新、体系新)、深(研究深化带动教材完善,改革深化促使教材质量提高)、实(符合医学院校的实际,符合医学生实际,符合医学生医生品质培养实际)。”“在学术创新方面,最为明显的表现在文化发展与医德进步、经济与医德发展等问题上。”。(2)衡量教学内容先进性的标准确定为三条,一是新即新理论、新内容、新资料、新信息;二是深即内容要有深度、厚度,既强调丰富又重视前沿;三是实即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符合医学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医学生医德品质培养的实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医学伦理学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方面的作用,始终是我们在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

(1)在开课年级组织了医德医风调查、医德论文撰写和医德名人名言事典征集活动,以延伸课堂教学,从收到的论文中筛选出5篇推荐到山东省第二次医学伦理学学术年会,被全部录用,并有两名学生作者应邀与会,会后他们在院报2001年6月7日第3版上又专门发表了有关体会文章,在学生当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2)组织开课年级的部分学生到潍医附院、潍坊市人民医院进行床边教学并参加医德查房,大力开展医德案例教学。

(3)指导学生在《潍坊医学院大学生学报》上发表医学伦理方面的论文4篇。

5、充分发挥教学改革成果的辐射作用

(1)为检验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成效,主讲教师到各地教学医院如潍坊市人民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淄博市第一人民医院、益都中心医院、莱阳中心医院、胜利医院等为学生作医学伦理专题讲座10多场,巩固了后期教学效果,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医德理论学习、理解和掌握程度有了提高;医德理论指导医德实践能力有了提高;医德理论和医德实践转化为内在医德品质效益有了提高。如医学系的同学说:“在学习过程中,我确实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听课效果很好。”护理系的同学说:“通过听讲座,我进一步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老师列举的那些生动的、令人深思的事例,更加深了我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我决心努力学好这门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医德素质。”

(2)课程主讲教师及时把课程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当地医务界医学伦理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的实际效益,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齐鲁石化中心医院、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泰安中心医院、日照市人民医院、莱芜钢厂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9医院等医院为医护人员作医学伦理报告20余次,受到热烈欢迎,在山东省护理学会、山东省病理学会和省直医院政研会举办的研讨班上作学术报告3次,引起了较大反响。

6、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加大了教学管理的力度。

(1)强调精心备课、精心试讲、精心讲授、精心组织所有教学活动。

(2)完善试讲、集体备课、听课、观摩教学、开公开课、教学评议制度,并由专人负责记录、检查、总结。

(3)对历年各专业医学伦理学考试试卷进行归档,建立了比较完 整的试题库,制定了考核评价制度。

(4)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使教学大纲实现由限制性转变为指导性、由单层面转变为多层面、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给任课教师留下了创造性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性学习余地,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案完备。

(5)购买了多种版本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几十种,为任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医学伦理学教学 篇3

关键词:英语;医学院校;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早已融入了世界的大舞台,并且在全球发展的各个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作用。英语早已成为了中国人就业、自我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良好的英语水平及语言应用能力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更能为其在今后的生活、就业中提供更好的平台、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途。但是,通过笔者在医学院校的五年英语教学工作来看,学生在医学英语的学习中存在许多问题。且不说能否通过国家设置的各类等级考试(如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就连校内的学期考试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作者希望通过自身在医学院校的教学经验,找出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医学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及水平。

二、医学院校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笔者曾经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三年的时候发表过一篇关于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文章。该文章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指出了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存在的四点常见的问题。

①缺乏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及目的。

②沉闷的课堂氛围和死板的教学模式。

③缺乏语言使用的环境。

④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除了这四点原因之外,笔者在近两年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又找出了医学院校学生在学习医学英语的过程中存在的其它几点问题。

第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笔者所在的大学为国家二本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是医学类院校,理科生居多,英语基础较薄弱,同一个班级学生英语水平相差很大,又由于医学英语的内容较之中学英语在难度上有很大提升,因此在日常英语课堂上,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慢慢失去了兴趣,从而导致学不动、学不懂。

第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学习与中学不同,老师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并且传授学习方法。学生刚从中学毕业进入大学,还没有从中学阶段教师“填鸭”、“逼迫”的教学方法中摆脱出来。没有了老师的“看管”,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觉朗读、背诵的良好习惯,而这些习惯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学习英语的时间相对较少

医学院校学生平时的课业负担比较沉重,医学类的课程安排的较多,且医学课程是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接触过的,一切从零开始。过多的课程,复杂的内容都使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医学专业的学习上,从而忽视了本来就“不重要”的英语课程。

第四,考试内容过于简单

每学期末进行的医学英语考试,一部分内容出自于所学课本上的内容,难度比较低。因此会让学生认为平时不用认真学习,考前背背书就可以了,虽然得不了高分,但是混个通过还是可以的。从而也进一步弱化了英语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导致了学生参加国家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较低。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首先,探索分级教学的模式

是否可以通过英语水平测试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划分教学班级,做到分级教学。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进行教学,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避免了程度低的学生厌学的情绪,也使得程度好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大进步。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这点需要英语教师多下功夫。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习惯的前期多督促、多引导。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和巩固,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使得学生本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正确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促进英语的学习。

第三,增加英语课的比重

大学学习的氛围较中学而言是比较宽松的,学生的自觉性很重要。但是,如果医学英语课的课时过少,学生势必认为该课程不重要,也不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果没有时间的保障学生的水平是无法得到提高的。

最后,增加考试难度

改变原有的考试模式,不再使用课本上出现的题型甚至是原题,增加考试难度,让学生意识到医学英语考试不是那么容易通过,是需要投入时间、认真面对的,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英语课程的认识。

四、结语

英语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把英语学好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大有裨益,医学英语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的发展则更为重要。但是在笔者五年多的英语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大阻碍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提出医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办法,期望能提高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及能力。(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

本文章由陕西中医学院校级课题《医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资助,编号2013jg30

参考文献:

[1]李永安.实用医学英语教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永安.新编实用医学英语教程.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徐春辉.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大观周刊,2011,(27).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4

1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现状

1.1 医学伦理学理论教学与实际存在差距

据介绍, 有学者曾经做过多次的调查, 试图了解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 95%的在校医学生选择了“理论与实际落差大”, 因为学生从媒体了解到或者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看到了现实医疗服务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这些现象与他们多年来所接受的教育是不相符的, 所学理论与现实存在之间出现了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使学生心中产生了很多不解与困惑, 他们希望这些不解与困惑能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得到解答或消除, 但结果却令他们失望。因为多年来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虽然也注意到了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而且从表象上看, 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层出不穷, 不断有新的教材出版, 但这些教材从体例到内容都很相似, 其中所涉及的医德理论与医德原则基本上沿袭的是以前的说法, 没有及时把医学伦理学的新知识介绍给学生, 与现实需要有一定差距。而对于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疗卫生服务则采取了回避态度, 缺乏具有时代性的内容, 这种做法既满足不了学生对本课程的需要, 也不符合医学伦理学现实性的特点。

1.2 医学伦理学教师素质影响教学改革进程

现代医学伦理学要解决“医学中的伦理问题”和“伦理学中的医学问题”。这势必要求医学伦理学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医学中的伦理问题”要求医学伦理学教师具备一般伦理学知识, “伦理学中的医学问题”要求医学伦理学教师必须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目前, 我国的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尚未具备上述知识结构。医学伦理学专业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包括伦理学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 而且两方面的知识必须是有机的而不是各占一半机械式的结合[1]。目前高等医药院校医学伦理学任课教师大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背景, 缺乏医学或科技知识, 对医疗护理服务的特殊性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因此, 在医德基本理论与现实医疗服务中的具体事例相结合地讲解时, 无法深入分析, 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 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当然我们所讲授的医德理论和原则学生也不能愉悦地接受。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而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3 医学伦理学教育系统尚未构建

职业道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医学伦理学的实效性不可能只通过课堂教学来达到, 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优化, 而忽视了医学伦理学教育系统的构建, 虽然医学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务人员, 但目前的医学教育存在的将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分割开来的倾向, 明显地减弱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效性。具体表现是, 医学专业教学把职业道德教育判定为人文教育、政治教育, 与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教学无关;而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脱离医学专业实际讲授医德理论和医德规范。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 没有衔接, 缺乏沟通, 你做你的, 我做我的, 丧失了道德教育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 结果必然是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 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医学教育界所共识。WHO、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在对医学毕业生的要求中都明确提出了人文教育的要求。因此, 必须重新思考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 从多个方面入手, 采取多种措施, 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2.1 缩小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差距

首先, 应选取适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 力求体现医学伦理学现实性的特点。医学伦理学的教材建设应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则的要求。摒弃过时的、不适用的内容, 力求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点;其次在授课中不仅要联系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事迹, 讲正面的典型事例, 同时也不回避负面事例的讲解, 而且还应运用医学伦理学理论、原则直面当代的热点、难点问题, 如医疗市场化、过度医疗、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医患关系等问题, 增加医学伦理学关于这些问题的成因、对策的分析。将医学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课堂之中, 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和不解, 使其感觉到医学伦理学理论的有用性, 增强医学伦理学对现实医疗实践的指导性, 提高医学生解决医学伦理难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的。

2.2 确立案例教学理念, 运用角色扮演促进学生内化理论

笔者认为, 在现有条件下, 应将案例教学看成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2], 通过角色扮演将整个案例内容演示出来, 以事例教学为基础, 以教师引导为主, 师生互动, 启发学生思考, 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内化思考的结果。案例的内容应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 论证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要从社会实践中寻找生动的、感人的人和事, 汲取最有价值的东西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 来论证、说明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 使学生在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上认识和体会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和原则。但必须指出, 案例教学的理念并不仅止于此, 它还包括另外一个层面, 即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通过教师的分析和概括, 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概括, 发展已有的理论, 提出新的原则,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在分析中提升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

2.3 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师的师资水平

以教师的良好职业素养, 熏陶、感染学生, 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系统中的活跃因素———教师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 教师的良好职业素养可以增强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有两个方面, 一是优化知识结构, 使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的深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以教师的良好师德带动学生养成良好医德。

2.4 构建和谐统一的医学伦理学教育系统

医学伦理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本学科教学的某一个阶段, 不能满足于仅在医学伦理学的课堂教学上, 而是必须构建一个医德教育的有机系统, 使职业道德教育成为连续的、无处不在的体系。

将医学伦理学教育贯穿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中, 使医学道德教育成为医学教育的联结点。与基础课、专业课及临床课及临床带教老师积极地沟通、协调, 谋求他们的配合。通过医学道德教育使医学教育的各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 体现医学教育的一致性, 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重视。以患者满意度为指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以良好的行风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把医学伦理学教育作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把医学伦理学教学与医学院校的学生工作和宣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与学校相关部门及学生辅导员协调配合, 运用多种宣传手段, 举办各种课余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 加强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艳红, 张金钟.试论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出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3) :57

医学伦理学教学 篇5

我国虽自改革开放与医疗事业改革以来,医疗经济、制度已得到极大改善,但临床教学资源供需矛盾必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存在,多数医科院校也无足够条件设立模拟教学机构,因此集中有限的资源建立过渡性的模拟教学站点成为首选[4]。

据重症医科教学需要,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建立独立机构负责管理,以期能高效利用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制定模拟内容,排除教学效用相对较低的项目,集中性的针对现阶段急需的教学内容制定模拟内容。

科学的教学管理是发挥站点教学效用的关键。

管理包括制定、实施教学方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与站点资源,改革重组课程体系与内容,制定教学提纲与计划,设计具体的培养项目、教学方案,编写相应的教案,据教案制定教学过程,行模拟教学。

针对重症医科教学,模拟教学的主要关键点在于模拟环境的真实性、操作的量化与确切;重症教学要求有较高的实践性,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规范操作,有助于培养医科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5]。

4 工作体会

笔者认为开展重症医学模拟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首先:应考虑自身实际需要与现状,模拟教学对技术、管理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一定的资金、教学资源支持,医院应量力而行,集中有限的资源建设教学站点,可联系有经验、条件优越的医疗机构获得一定的支持;

②科学的管理是发挥站点效用的关键,若管理混乱,僵化管理,流于形式,不仅不能发挥站点优势,还可能成为医院负担;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有效实施反馈是重点;

③注重开放与创新,医科模拟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涉及技术、领域较广,具有较强的提高空间,教学工作应集思广益,鼓励开放与创新;受教育学生自身体会是站点效用的具体体现,又因医科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能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站点教学人员应予以重视,促进站点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杰,刘胜,都微微,等.教学医院医学模拟教学中心运行及管理模式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9):2656-2658.

[2]郭红霞,陈红.仿真模拟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3,27(9):2939-2941.

[3]尹悦,韩霏,郭凤林,等.医学模拟教学课程体系的效果评价[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19(02):156-157.

[4]刘丹丹,孟秀香,苏红,等.临床实习前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集中强化训练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23(09):198-199.

医学伦理学教学 篇6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及生命活动物质变化规律等。它比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研究的更为精细,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所以无法通过肉眼或者借助于显微镜来直接观察,这就使得其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另外,生物化学知识具有化学名称多、分子结构复杂、代谢途径多及内容复杂等特点,导致其成为医学院校中公认的难学的科目之一。我校目前招收的非医学专业较多,文理科学生兼有。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时比较吃力,故本教研室教师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相关探索。

1、医学概论中生物化学相关内容的设置及学习状况分析

我校目前招收的非医学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化、统计学、英语、市场营销及法学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和其他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学习众多医学相关课程。我校针对这些专业开设了《医学概论》这门课程,按系统讲授正常人体的基本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及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等。

医学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及酶);物质代谢(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及核苷酸代谢)和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医学概论教材编写时,我们发现无法把这三部分研究内容编写进某一系统章节中,所以在现在使用的医学概论课本中,这三部分研究内容被分入了三个相应的章节中。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被编入了“机体的细胞和组织”一章,物质代谢放在了“消化系统”一章里,而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则被编入了“生殖和遗传”一章里。在生物化学相关内容编写过程中,我们考虑到针对的学生并非医学专业,所以内容上较医学专业更简单凝练一些。

尽管学习内容已经尽量简化了,但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这三部分内容的时候仍然叫苦连天,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我们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学学习内容接触到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相关知识比较多,而我校招收的非医学专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科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对这些知识储备较少,基础比较差,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2)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人体的,知识理论性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抽象,晦涩难懂;(3)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医学知识兴趣不大,认为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抱着消极的学习态度;(4)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不需要积极动脑思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基于学习状况分析的教学方法改进

(1)优化授课内容,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理科生由于在高中阶段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学习的比较扎实,所以对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而文科生则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很难掌握,有一部分同学就会随之产生畏惧或者直接放弃的心态。针对此现象,我们根据各专业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优化学习内容,主张“够用”即可,如对于物质的分子结构不需要同学掌握,只要能够看出代谢反应前后的变化即可;一些复杂的反应途径了解即可;不重要的内容留给同学自学等等。并且在第一堂课就和学生说明,很多需要掌握的内容可以“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也”,增强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知识的自信心。

(2)利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直观

鉴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内容抽象的问题,我们在讲授过程中穿插动画、视频等,方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授DNA的生物合成过程时,在PPT中插入DNA解成单链、引发体的生成、复制的延长及复制的终止等四个Flash动画;讲授RNA的生物合成过程时,播放模板与酶的辨认识别、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和非依赖ρ因子的转录终止等动画。这些Flash动画使同学们对于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各种酶、底物、模板及一些蛋白质因子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并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掌握。

(3)结合日常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1]。在讲授过程中,我们经常将生物化学的一些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譬如说,在学习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法商家要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学生们觉得蛋白质的稳定因素难以理解时,以西瓜瓤代表蛋白质颗粒,西瓜皮代表蛋白质表面的水化膜;再比如讲糖的无氧氧化时,通过剧烈运动后腿会酸痛来理解乳酸的生成;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生物化学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这种兴趣使得学生愿意投入到生物化学的学习中来。

(4)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本教研室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需坐在教室里被动的听讲。但这种相对固定化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我们在传统教学中穿插了案例式教学法和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通过学生自行查找案例相关资料、分组讨论汇报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玉红.提高护理专业文科生医用化学教学效果的探[J].化学教育,2014(8):43-45.

通讯作者:曲洪林

医学伦理学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了解核医学等放射医学的辐射问题与伦理学的治疗方案最优化原则

核医学和其他影像医学检查一样, 在诊断疾病的基础上不可避免的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辐射照射。很多医学系的学生只知道影像学检查可能会造成辐射, 但是哪些检查会造成辐射, 会造成的多大的辐射, 对患者会有什么潜在的损害, 却不十分明白。医学伦理学中的放射伦理学就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让学生们明白上述问题, 并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有意识的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辐射保护, 就是教师应用伦理学指导教学。医学辐射带来的生物学效应是辐射医学治疗疾病的基础。辐射具有的确定性效应是在指定器官或组织中有大量细胞发生了不能继续生存的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在单独的细胞中是自然随机发生的, 但是足够多的细胞发生这样的变化则能导致超过阈值的确定值效应。这些效应是辐射医学治疗疾病的基础, 也是潜在事故照射的生物学基础。辐射在细胞中产生的主要效应是对细胞中的DNA造成损伤。有些DNA的改变与受损细胞的繁殖是不能共存的, 会导致细胞后代的死亡, 这就是放射治疗学治疗各种肿瘤的基础原理。但是, 如果卵细泡或精子等性腺细胞发生遗传突变, 就会使其后代存在某种突变, 这种突变是有益的还好, 如果是有害的, 则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是其后代发生癌症, 这就是辐射会致癌的原理之一。现代社会中,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新的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 医学辐射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照胸片、CT等检查经历。但是同时, 很多医生以及患者却不知道辐射的危害。随着患者接受越来越多的医学辐射源的照射, 这就使潜在的致畸、致癌、致白血病的风险也日益增加[2]。而且, 现代的医学辐射几乎涉及所有人的每个生长时期, 医学辐射已成为人们所受人工辐射的主要来源, 占90%以上。医学照射的防护不仅仅旨在保护接受照射的个人, 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群体的保护, 它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 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及其后代的生命质量。而且对于儿童的放射性防护问题更是突出。现在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略有小疾, 便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 三代人齐出动, 这个时候往往要求医生给“照一照”, 而医务人员为了患者及自身利益往往也予以满足。所以近些年来儿童的放射检查量呈年年增加趋势。研究表面, 儿童对于辐射有比成年人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大的潜在危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 胎儿还处于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阶段, 因此对辐射更加敏感。有研究资料表面, 儿童骨髓受照后的白血病危险程度比成人要高一倍, 胎儿受照后则更高;女孩受照后患乳腺癌的危险明显升高。90年代曾有上海的医生们对19例先天性畸形儿童做了其在母体孕期接受X线辐射的回顾性调查, 结果显示, 19例先天性畸形儿中, 仅有4例与胚胎期母体长天服用药物史有关, 其余15例于胚胎期母体均曾接受各种不同的医疗照射。国外研究证明, 在胚胎期及儿童时期接受颈部照射后的儿童, 成年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要高于未照射组;俄国切尔诺贝利地区发生核泄露后, 该地区的儿童白血病及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胚胎期, 尤其是妊娠3个月以内的胚胎受照射后, 危险性更大。现在医生们鼓励产妇服用叶酸降低神经管畸形, 产前B超及羊水染色体检查排除各种先天性畸形, 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新生儿先天性缺陷的发生, 但是往往医学辐射对孕妇以及儿童的危害却被人们忽视了!在已知的所有医学检查中, 超声及核磁检查无放射性辐射, CT检查的放射性辐射比X平片高出数十倍至数百倍, 核医学的PET/CT检查比普通SPECT检查放射性辐射也高得多!而很多临床医生在工作中根本不知道这些放射性检查的辐射剂量, 为了明确病情, 反复让患者进行放射性检查, 而这种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正在学习中医学系学生们。所以教师们应该加强对医学学生们相关知识的教导, 普及辐射防护知识, 提高学生们对放射危害的认识, 以做到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每一种影像医学检查方法, 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学生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人, 自己的工作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生命的安全,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 这就要求医生的工作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急病人之所急, 想病人子所想”是每一个医生应用的工作态度。

临床医学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是最优化原则[3]。它是医学人道主义最求道义的完满性与医学功利主义追求现实完满性的结合, 也是患者和医生最大利益的结合。作为一个医生就应该了解病情的发生与发展, 为患者选择最适当的检查与治疗。最优化原则在核医学等放射性影像学科中的体现, 就是从病情出发, 临床优于放射, 简单优于复杂, 无害无创优于有害有创。应该为患者选择损失最小, 经济消费最低, 等候时间最短, 临床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 就是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伦理学的最优化原则。

二、掌握核医学诊断及治疗方法并合理运用

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 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是一门新兴学科。核医学显像技术室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 引入人体后, 以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方式浓聚于特定的正常脏器组织或病变组织中。现在, 常用的核医学显像包括:脑血流显像, 甲状腺显像, 心肌血流显像及心肌代谢显像, 胃肠道异位胃粘膜显像出血显像, 肾动态显像等, PET肿瘤显像等。核医学显像的辐射剂量相当较小, 但是属于内辐射的一种, 即一般是探测患者自身发生的放射射线来进行显像, 与一般X线及CT利用外部射线穿透人体显像原理是不同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理解核医学显像的特点, 并对患者进行相关说明。例如:对哺乳期的患者进行不进行核医学显像, 如必须进行, 应告知患者显像后应该禁止哺乳1周, 但体内反射性核素完全排除出体外后在哺乳, 否则会影响对婴儿造成辐射损失。再如:PET肿瘤显像是现有的唯一可以进行较特异的针对肿瘤的全身显像, PET虽好, 但因其辐射量较大, 不适宜经常检查。核医学治疗就是利用机体内高度选择地聚集在病变组织的化合物为载体, 将放射性核素靶向性运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 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 辐射剂量主要集中于病灶内, 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尽肯可能减小。现在最常用的核素治疗就是131I治疗Grave病, 也就是131I治疗甲亢。甲亢这种疾病具有对全身影响大, 服药时间长, 副作用多, 极易反复发作的特点。使用131I治疗甲亢主要的问题是甲低的风险, 这主要由患者本身对放射性辐射的敏感程度有关, 因其在治疗前无法测量, 也就无法估计甲低的风险。教师应该教育学生, 可以让患者选择使用哪种方法治疗, 例如:甲亢初发、无其他并发症、甲状腺体积不大, 服药后无副作用的患者应首先服药治疗。

总而言之, 核医学是一种特种医学, 其使用的药物均带有放射性, 很多学生会有恐惧心理, 让学生们克服对辐射的恐惧心理, 明白必要的防护知识, 避免学生盲目操作, 是每一个核医学教师应用的责任。让学生们了解核医学, 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按照最优化原则进行核医学等放射性相关检查和治疗, 是每一个医学教师应尽的义务。最后, 希望每一个医学学生最终都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摘要:医学伦理学是探究具体的医学道德现象, 是医学教育中必须要重视的环节。教师应该利用医学伦理学的最优化原则, 并将其应用于核医学的显像和治疗的教育教学之中。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核医学

参考文献

[1]赖铭裕.诊断学教学中的医学伦理学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5) :278-280.

[2]钱智, 李淼, 周荣林, 田伟.临床医学影像学实践中的伦理学思考[J].临床决策与人文关怀, 2013, 34 (3B) :95-97.

医学伦理学教学 篇8

一、美容医学临床教学特点

1.美容医学的内涵

美容医学——它是由整形外科、颌面外科、口腔修复、五官科、皮肤科、中医科、理疗科等医学学科组合成的一个新型的、系统的、完整的学科, 通过手术或非手术的医学手段, 以人体形式美理论为指导, 来直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美, 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新兴医学交叉学科。医学美容学是医学、美学与美容技艺三者相结合的产物, 由多种临床学科与某些非临床学科相互交织而成, 是一门以应用为特征的医学新学科。

2.美容医学有别于传统医学

美容医学是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之后的第四个医学的分支学科, 美容医学和非美容医学总的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为人们的健康而服务的, 但是它们健康的含义是不同的, 传统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健康概念是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 指躯体健康即躯体结构的完好和功能正常, 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了生物——心理——社会, 新的健康概念随之形成, 医学除了继承救死护伤, 防病治病的使命外, 还需要将人的病态变为常态, 将常态变为美态, 以期从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人体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满状态”。如果说, 临床医学的目的在于诊治已经发生了疾病的人, 实施救死扶伤;预防医学的目的在于实施疾病的防治, 维护人群的健康;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帮助病、伤被治愈后仍有功能障碍者尽可能地恢复正常, 那么美容医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将病态转为常态, 进而达到美态;或是帮助那些“健而不美”者克服体象障碍, 从而获得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因此, 美容医学不仅具有了维护生命质量意义, 也有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功能。

3.美容医学与传统医学主客体不同

从医学技术性的角度看, 美容技术是一种“非治疗性”手术, 它不同传统的治疗外科手术。后者是除去病变组织, 并进行必要的修复与再造, 将病态转为常态。而美容技术则主要是将通常称之为正常状态的外形转变为更为完美的状态, 即塑造人体的修复与再造。从社会心理角度看, 非美容医学是满足人们低层次的心理要求——解除病痛折磨, 恢复健康, 从而获得安全感, 而美容医学则是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美化自身, 获得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满足自己的爱美心理。

目前, 很多美容就医者以美容为主要目的, 每个人的特点、性别、年龄、种族、国籍、信仰、婚姻状况、职业、兴趣、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手术动机及心理状态、审美观、对美容知识的了解、对治疗效果的要求以及期望值千差万别, 因此, 对每位美容就医者的具体情况美容外科医师都应该在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 提供合理治疗方案并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

4.常涉及美容就医者的隐私

受文化及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整形美容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易于触及患者的隐私, 如乳房的整形美容手术、生殖器官的整形美容手术等, 因而在整形美容外科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权利与患者隐私权的冲突显得非常突出。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良好的交流能力, 还对学生的道德水准有相当高的要求, 不仅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还必须具备如美容学、心理学等知识, 较高的审美能力及审美品位.对美容就医者提供合理的健康教育和指导。

二、美容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

1.医学生学习的权利与求美者享有平等医疗服务的权利的冲突

美容就医者是临床教学的载体, 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获得直接的、感性的认识,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 以疾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已逐渐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关系, 在医疗活动中求美者有享受平等医疗服务的权利, 而且事实上每位美容就医者都盼望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 特别是对隐私权和治疗效果的担心, 常常会将实习学生拒之门外。

2.涉及隐私的问诊及检查所带来的伦理学问题

对于医学生而言, 任何一种问诊及检查都是学习的一部分, 而且临床知识的掌握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往往与实践的机会有直接的关系。然而, 当病史或检查涉及隐私时, 示教者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很难配合问诊和示教。如果在示教过程中忽视了示教者的知情权, 甚至还有可能引发纠纷。这些都使得涉及隐私的问诊及检查在教学中难以完成。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医学伦理学教学

医学伦理学贯穿于医疗实践的全过程, 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 最现实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伦理学教学。

首先, 应当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方法研究, 打破传统理论讲授方法, 改变国内传统的伦理学教学观念。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有医学伦理学的课程, 但事实却是学生进入临床以前没有任何处理医患关系、与病人沟通的技巧。而反观国外许多医学院, 医学伦理学在其整个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 其中临床前期课“医生—病人”的主题就是医患关系, 内容包括精通与病人沟通的技巧, 讨论医患关系中的社会、伦理和心理问题。

其次, 应完善教学医院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 除了需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外, 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美容医学带教者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 不受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的驱动, 并以独立、诚实、尊重的心态面对美容就医者, 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医学生, 通过与美容就医者的有效交流, 使医学生客观认识医患关系中相互了解、相互承认、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内涵;在书写病历时, 用词的准确可让医学生领会医生的伦理和法律责任;当病情变化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做一些有创诊疗操作甚至手术前, 可以通过与家属及就医者的谈话让医学生了解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解决医疗纠纷时, 让医学生体会医疗技术方面和非医疗技术方面各自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在讨论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时, 让医学生感悟应当怎样权衡病人的权利和医生的医疗决策权利等, 从而协调好美容就医者与医学生的关系, 使临床教学工作得以高质量完成。

2.加强美容心理学教学

由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提出, 我们要树立整体医疗观, 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 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但要掌握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 还应掌握一定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在处理问题时要全面分析, 坚持人文社会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原则。此外,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 努力做到为美容就医者提供生理、心理、环境和生活等多种层面的人性化服务。

3.加强医患沟通, 正确处理新型医患关系

提高医患沟通技巧是医疗实践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也是医学生医疗实践中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之一。

首先,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美容就医者是医疗中的主人, 倡导医患关系的共同参与型, 尊重美容就医者的权利和人格, 如在决定治疗之前, 尤其是在使用新技术、新材料之前,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向美容就医者推荐合适的治疗方法, 并解释说明原因及费用, 征得其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

其次, 在医疗的选择上, 要了解和满足美容就医者心理情感方面的需要。由于每一个美容就医者的审美观、对美容知识的了解、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差别很大, 这就要求实习学生运用美容心理学知识, 掌握美容就医者心理共性的同时通过深入的交流, 了解每一个美容就医者的特殊求美心理, 认真细致地说明各种修复方法的特点、适应症、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正确引导、提出合理化建议, 并尊重患者的自主权, 这样才能获得美容就医者的信任, 树立对美容治疗效果的信心, 使实习学生参与具体的医疗实践获得直接的、感性的认识。

4.正确应对医学美容伦理冲突

中国的美容医学工作者对美容医学的伦理学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四项原则:整体上的无伤害原则、局部微创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尊重和保密原则, 这对整个美容医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 坚持美容伦理学原则, 使实习学生明白美容伦理学原则贯穿于医学美容的整个实践过程, 并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医学美容伦理冲突, 如健康与美的伦理学冲突 (“三寸金莲”“束胸”“束腰”的病态美, “断骨再续增高术”等) 、生命与美的伦理学冲突 (“换脸术”、“脑科戒毒术”“类克隆人”等) 。

5.利用先进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 医学院校学生逐年增多, 而随着病人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增高和维权意识增强, 可用于示教病例却逐渐减少, 在此情况下, 可以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 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医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模拟系统反复进行各种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综合临床思维的培养。

医学伦理学教学 篇9

1 道德养成教育与医德养成教育

1.1 道德养成教育与医德养成教育的内涵

道德养成教育, 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受教育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1], 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 优化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质, 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稳定的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

医德养成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道德养成, 既要遵循一般的道德养成的规律, 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医德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是要经过一个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信念、医德行为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的过程, 引导学生形成医德人格, 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医德素质。

1.2 道德养成教育与医德养成教育的关系

1.2.1 道德养成教育是医德养成教育的前提

从时间上来看, 医学生已经接受的道德教育为医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由于医德与其他道德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他们已经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则有利于医德的养成, 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成良好医德的前提。

从内容上来看, 养成教育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协同教育和影响, 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 培养青少年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综合能力, 它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医德教育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教育, 是养成教育在医学道德建设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医德教育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信念、医德行为和习惯。

1.2.2 医德养成教育体现道德养成教育在特定领域的主体性要求

道德养成教育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体现了主体性要求, 不是仅仅把学生当做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某一方面需要的工具来培养, 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医德修养是深化医德养成教育的需要, 同时也是医学生自身道德追求的需要。医德修养是医学生为培养医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行为过程, 它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医学生作为医德教育的学习主体, 具有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医德教育者的指导作用、说教作用应该相应地变为引导作用、示范作用, 医德教育的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感悟、理解、选择和内化, 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实现, 并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品格, 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超越。

1.2.3 医德养成教育体现道德养成教育在特定领域的实践性要求

道德养成教育包括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 从而形成道德意志, 最终完成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它的本质就是行为的实践[2], 所以道德养成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只有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真正的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才能达到。

医德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医学生的道德人格、培植道德生活主体。如果医德养成教育不通过实践活动进行道德培养, 将所谓的高尚医德观念强加于学生, 只会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 产生负性情感, 导致行为与认知相脱节。因此医德养成教育强调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医德教育活动, 在医学实践中加强自身的医德学习、锻炼自身的医德意志和培养自身的医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 提高自己的医德境界。因此, 医德养成教育不仅是理论教育, 更是养成教育, 需要在实践中躬行和体验。

2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医德养成教育的现状

医学伦理学作为系统研究医学职业道德的科学, 作为高等医学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担负着向在校医学生传授医德基本知识, 增强他们的医德观念, 激发他们的医德情感, 培养良好的医德行为与医德品质, 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医学生, 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 以更大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 成为德才双馨的医务工作者, 为更好地维护与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高等医学院校要完成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 就需要以医德养成教育为主。

然而目前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医德养成教育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2.1 陈旧的教学内容诱发学生负性情感

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显得抽象和笼统, 包括医德传统、医德理论、医德原则规范、医疗人际关系、生命伦理等方面。一些传统的医德观念已经难以解答新医疗技术和新医疗模式提出的一系列道德问题, 医德教育内容、目标与现实道德状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分离, 学生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 对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医德教育产生了迷惑, 体验不到实现道德的愉悦心情, 诱发了学生的负性情感[3]。

2.2 重认知、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知行不一

当代大学生身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而学校的医德教育把道德片面的理解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 忽视道德选择和价值澄清能力的培养[3]。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交际意识增强, 而目前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普遍采用灌输的方法, 大多数学校在教学方式上只有单一的理论教学, 缺少实践教学, 与临床、社会相脱节, 不仅无法体现医学伦理学很强的实践性特征, 而且无法适应当代医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 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5]。医学生医德观的建立, 不仅需要理论教育, 更需要医德实践, 而我们的医学伦理学的薄弱环节恰恰就是行为训练, 忽视德育过程由知到行的转化。

3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实施医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3.1 创新教学内容

3.1.1 强化医学职业理念

医学伦理学不仅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种认知, 一种态度, 一种修养与一种实践[6]。认知帮助医生们在各个不同的选择中做出最好的决定;态度则是医患关系上不可或缺的对病人的恻隐之心和关爱之情;修养是医生本身对责任重大的职责的认可;实践则是临床上医生与病人互动的过程中, 医生认知, 态度与修养的实践及表现。道德养成教育可分为理论教育和养成教育, 在某种意义上, 理论教育可以作为养成教育的前提, 欲使受教育者将其道德行为习惯通过某种方式体现出来, 必须有内心的思想驱动, 而这种思想正来自于教育者日益积累的思想灌输。

3.1.2 注重培养医德情感

医德养成教育要经过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信念、医德行为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 其中医德情感是伴随医德认知出现的一种心理体验, 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 医德认知只有在情感上被认同, 才有可能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医德规范并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没有情感的医德认知是虚假的认知, 缺乏情感的医德行为是盲目的行为[7]。

教师在医学伦理学的课堂教学中所创立的教育情境, 如治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精神、敬业精神、对学生的感情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医德情感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该主动做医德规范的自觉践行者和医德修养的榜样, 以良好的“情商”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

另外,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情感教育情境。医患之间和谐的交往与沟通可以使医学生对良心和同情心有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只重视医学知识理论的传授, 忽略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 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要加重医患沟通技巧的方式、方法的培训, 使医学生能够掌握与病人的沟通与人际交往的技能[8]。

3.1.3 紧密结合医疗实践

在讲授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同时, 还应增加医疗实践中的实际伦理问题、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课题等相关内容。这样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就可以更加紧密地结合快速发展的医德实践, 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反映纷繁的社会现象, 增强医学伦理学对现实医疗实践的指导作用, 满足学生提高医德素质的需要。

3.2 改革教学方法

医学伦理学是对医学生实施医德教育、进行医德素质培育的主渠道, 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教学, 帮助学生确立“知”的基础, 进而确立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医德信念[9], 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引导医学生正确地选择自己的医德行为和评价他人的医德行为。

我校德育教研室尝试“素质拓展”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 探索医德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2003年, 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曾联合提出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旨在提倡各高校以团委为依托,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 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目前教育者只是将素质拓展作为课外的活动, 没有进入课堂教学研究的范畴。事实上, 素质拓展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外, 同样也可以应用于课内。

医学生医德素质的培养及获得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实现的, 具体来说是通过第一课堂 (教学主渠道) 、第二课堂 (课外文化活动) 和第三课堂 (社会实践活动) 来完成。

在第一课堂上, 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典型、鲜活、生动的相关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发学习、思考、争论的兴趣;通过改变原有平铺直叙、直接灌输、被动接受的思维惰性,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通过选择一些为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进行课堂辩论或讨论, 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第二课堂上, 教师可以采取情景表演、医德论坛等形式开展课外文化活动。通过情景表演的形式, 将课堂上所学的医德理论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来, 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激发学生医德情感, 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 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教育局面;通过开展医德论坛活动, 激发学生就他们所关心的医疗领域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开展讨论, 深化学生对医德理论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辨析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增强道德信念, 从而指导他们的医德行为。

在第三课堂上, 通过体验式医德训练方法, 增加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同优秀的临床医生交流座谈以及床边教学、“送医送药活动”、“走进社区义诊”等实践活动, 使学生不断提高医德认知, 从而形成优良职业道德。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道德责任, 从而培养自己的医德情感, 增强学生对医德理论的理解、内化和践行, 做到知行合一, 锻炼其实际的伦理决策能力, 充分发挥医学伦理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金华.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J].理论月刊, 2008 (12) :185-188.

[2]王丽丽.论医学生的养成教育[J].考试周刊, 2009 (17) :177-178.

[3][4]唐宏川, 刘隆祺.“思想.心理.行为”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10) :26.

[5]陈明华, 郝云玲.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7:18 (20) .

[6]戴正德.医学伦理教学有效性之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03;24 (5) :55-58.

[7]王昆明, 安园园.对医学生应注重医德情感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12:109-110

[8]李艳.医学伦理学教学应以医德教育为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0) :42-43.

论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篇10

关键词:诚信教育,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建设

诚信是人类共同崇尚的优秀品德, 是社会基本的伦理价值要求。随着现代社会向前发展, 诚信不再只停留在个人修行方面, 而是已经上升到制度建设层面。现代社会对各行各业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对个人而言, 诚信是立身之本。具体对医生而言, 诚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涉及利益的矛盾冲突增多, 诚信缺失现象时见报端, 社会公信力下降, 舆论环境恶化, 甚至影响到了医疗环境, 对医务工作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 也对还在医学院校学习的医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 面对目前医疗领域出现的诚信危机问题, 必须从“源头”抓起, 也就是需要加强在校医学生的诚信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诚信素质。笔者认为诚信教育是大事, 必须全员行动。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应认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 并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以增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感, 唤醒医学德性本质, 实现医学德性实践。以下将具体讨论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1 医务人员职业诚信的内涵

自古以来, 诚信就是医务人员从医的一条基本原则,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奉行“仁心仁术”, 诚心对待患者。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医学论著中, 都能找到诸多医家对诚信的强调。晋代杨泉就指出:“夫医者, 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 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隋唐的孙思邈强调“大医精诚”。在西方, 自古希腊开始, 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医者发誓, 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患者, 竭尽全力救治患者, 不伤害患者等, 如“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不得利用患者对自己的信任谋私利、保守患者秘密”等, 这个影响深远的经典文献可以说是医务人员最早的“诚信宣言”, 至今仍被一些医学院校作为新生入学誓言。

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诚, 信也”, “信, 诚也”。诚信的本质是“诚实、守信”。对于医务人员来说, 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真诚实在、言行一致。有学者认为, 医务人员职业诚信也叫“医疗诚信”, 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防病治病、救死扶伤、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医疗活动中要实事求是、诚实无欺、不欺诈隐瞒、不弄虚作假。

2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 医务人员的诚信教育应从启蒙阶段开始, 即从在校学习阶段开始。只要医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将职业诚信内化于心, 形成个体诚信, 培养诚信信念, 对其今后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将产生长期约束力。无论医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程度如何, 只有在校期间坚定了诚信信念, 坚持实事求是, 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有可能给予患者应有的真诚和负责, 诚实无欺, 尊重患者, 最终促进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但是, 当前医务人员失信现象时见报端, 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因此, 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

2.1 当前社会的医疗诚信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此同时, 个别行业的法律制度与行业规则却还不够完善, 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 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刺激了各行业人员的神经, 包括医务人员。有人做过一个相关调查, 问:“两种药的疗效一样, 你开便宜的还是贵的?”很多医务人员回答:“看患者的经济情况。”实际上,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无论是专业上还是伦理上, 医生都应遵循医疗最优化原则, 争取最佳疗效和最低费用, 即“少花钱看好病”。可见利益的驱动对医疗诚信产生了影响。而这些问题对于未来的医务人员即医学生来说, 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医学院校除了要探讨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加强诚信教育的问题, 还必须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教学主阵地的作用, 在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 形成诚信意识, 提高诚信素质, 这也是医学院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2 医学院校的诚信教育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我国医学院校所开设课程中, 基础医学课和专业课占主要部分, 另外还有一些公共通识课和素质拓展课程, 多为人文社会科学类。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开设了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和公共通识课。医学生多认为, 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对今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更为重要, 他们对这些课程更感兴趣, 上课时也更认真。但是, 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重在对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 对医学生的诚信教育有限, 甚至有不诚信的带教教师把不诚信的观念带给了学生, 导致了不良影响。可以说, 专业过硬但品德低劣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如果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危害社会, 其消极影响会更大。因此, 诚信教育应当开始于医务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和学习阶段, 当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 医务人员才会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对待患者, 公众的利益才会得到保护。

2.3 医学生的诚信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当前, 我国医学生在职业诚信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主流是好的, 大部分学生关于诚信的认识和理解是正确的, 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能遵守诚信理念。但是, 也存在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医学生对待实习敷衍了事, 编造各种借口逃避实习;个别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草率对待临床工作, 不遵守工作纪律, 编造临床数据, 抄袭住院医生的病史, 甚至杜撰、编造病历。可以想像, 这样仅有专业技能知识没有诚信的医学生成为医生后, 对患者乃至整个社会将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 必须及早对医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策略

3.1 根据本学科特点, 加强诚信教育

医学伦理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联系最紧密、影响最深刻和最直接的交叉学科, 旨在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责任感, 唤醒医学德性本质, 实现医学德性实践。因此, 医学伦理学教学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的卓越医学人才十分重要[1]。在现实中, 医疗决策需要医务人员除了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伦理能力, 具备医学人文素质。医学人才后天习得的素质可以分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两大类。其中人文素质核心和基础是医学伦理素质。后天习得的医学伦理素质, 从本质上说, 应是在医德实践中养成的[2]。但是, 到了现代社会, 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事必躬亲、完全依靠自身感悟和体验的医德情感养成模式,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 医学伦理学成为现代医学人才提高医学伦理素质的必修课。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开始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1999年, 国家将医学伦理学作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必考课程之一。同时, 医学伦理学培训也被列入在岗医务人员大学后教育的重点内容[3]。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清楚本学科的背景、意义和要求很有必要, 学生会更重视本门课程, 诚信教育会更有成效。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医学生的特点,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思辨与实证相结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敏感性以及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渗透诚信教育, 使诚信真正内化于心。

3.2 深化教学内容, 加强诚信教育

前文已论及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但目前已出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均没有专门章节论述诚信教育, 没有专门针对诚信教育编制的案例或辅导读本可以提供参考。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搜集、挖掘并整理大量有关诚信方面的素材。纵观古今中外, 可以用于诚信教育的素材非常丰富, 现归类3个素材库。

(1) 素材库一:关于诚信的传统医德思想。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 孕育了丰富的医德思想, 其中诚信是我国传统医德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隋唐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全面论述了医者行为准则, 是我国医学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医学道德文献。孙思邈在其《大医精诚》篇中提出“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 要求医者应诚心实意对待患者, 去除个人私利怨恨等, 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患者, 竭尽全力救治患者;孙思邈还提出“不得恃己所长, 专心经略财物”, 要求医者不能隐瞒欺诈, 应清廉正直;甚至直接要求医者应诚信诊疗, 精益求精:“省病诊疾, 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 丝毫勿失, 处判针药, 无得参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这样的素材, 教师要善于挖掘提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成分。这些材料如同沙中珍宝, 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 认真备课, 积极搜集材料, 总会淘到有用的教学资料[4]。

(2) 素材库二:关于诚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史料, 教师极易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找到诚信为医的典范和不讲诚信的教训。而且我国医学道德传统悠久, 在漫长的医疗活动中, 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还建立和发展了比较完整的医德规范, 对促进医德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 自古以来医生虽然凭医业养家糊口, 但无不自诩担负悬壶济世的使命, 许多诚心诚意对待患者的佳话广为传颂。比如东汉名医华佗医技高超, 淡泊名利, 一生三次弃官, 坚持民间行医;宋代范仲淹有“不为良相, 愿为良医”之说;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 在疫病流行期间, 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 创办“安乐坊”[2]。诸如此类例子很多。从古人的道德思想中发掘诚信教育材料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也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

(3) 素材库三:有关诚信的现代社会生活案例。我们不仅要关注过去, 更要关注当下与未来。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生活如同万花筒, 多姿多彩, 真善美中掺杂着假恶丑。各类媒体不时披露出种种医疗行业的丑行, 如多开药多开检查、学术失范与科研造假、捏造检查数据等。这些案例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结合相关理论讲授时恰当地提出, 但要注意最后做正面总结引导, 以免产生相反效果, 传播了负能量。当然,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医务人员诚以待人、大公无私的典型例子, 比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总能看到白衣天使的身影;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 本校医学生接触的临床带教教师绝大部分能诚恳认真地对待患者, 这些更是我们应该整理的正面案例。正面的案例能够增强医学生固守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 而剖析反面案例时, 不应只是谈及现象, 而应重在揭示医务人员造假产生的严重后果, 强调医生面临的利益冲突及最终的遭遇, 并创设情境提问学生, 如果面临同样的价值判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在现实中应如何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原则, 这样才能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思考并受到最直接的警示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和是非识别能力, 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医务人员守信和守法的重要性,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总之,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少不了社会生活中真实、具体、生动的案例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 用案例分析法或角色扮演法启发学生。

3.3 贯穿教学全过程, 加强诚信教育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诚信教育要与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相融合, 在讲授基本理论、原则、规范的同时, 结合课本内容及专业理论知识,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例如, 在绪论这一章中, 可以谈及中国优秀传统医德中如何注重“诚”;讲授医学伦理学的背景时, 可以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谈到诚信的重要性;又如, 在“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道德”一章中, 可以用具体的案例, 请学生讨论诚信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再如, 讲授“科研伦理”时, 要强调实事求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伦理要求, 是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伦理底线。尊重事实和服从真理, 对于从事医学科研的工作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必须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有哪些具体的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在教学大纲指导下, 选择合适的案例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例子解析, 以弥补课本内容的不足, 用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医疗诚信的认同, 形成诚信意识。

教师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 应要求学生在作业、实验、考试、实习中都以诚信为本, 做到作业不抄袭、实验不编造、考试不作弊、实习不造假。课后,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诚信相关的作业,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 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新动向, 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提示, 并提供足够的帮助。此外, 建议学工部门建立诚信档案及评价体系, 督促、监督和奖励学生诚信。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应该长期不断线的教育。通过多种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及时纠正, 促使学生树立诚信理念, 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5]。

3.4 教师身先示范, 加强诚信教育

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者, 更是诚信教育的引导者。教之诚信, 生之榜样。不诚信的教师, 怎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学生?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诚信, 并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无限且终生的。因此, 教师要谨记教书育人一定要谨言慎行, 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 诚心实意对待学生, 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自己要先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师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国之心, 还要敬业乐业,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待人亲切友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 教师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工作作风都要过硬。作为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 教师必须做到既言传又身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要先行。如果教师在言行举止上都做不到诚信, 又谈何教育学生诚信?诚信, 绝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医学伦理学理论课和实践课中, 教师都要注意诚以待人, 严以律己,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针对医学生的特点, 狠抓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内课外都注意加强诚信教育, 这样诚信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 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达到预期的目标。

综上所述, 诚信是金, 诚信为本。医疗行业的诚信, 应从医学生开始抓起。我们应根据医学伦理学学科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教师身先示范进行医学生诚信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了坚定的诚信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日后走出校园,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 才有可能拒绝诱惑, 从他律走向自律, 坚持诚信待人, 诚信做事, 诚信医疗, 造福社会, 成为“大医精诚”之人间大医。

参考文献

[1]王文娜.论我国医疗诚信建设[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2]陈勰.医学伦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3]孙福川, 王明旭.医学伦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胡玉萍.浅探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诚信品质教育[J].科技信息, 2012 (11) :357.

医学伦理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双语教学 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04-01

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教高[2001]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事实上,语言教学在中国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门诺派教会(即美中教育交流协会的前身)开始派遣外国教师到中国,同时邀请中国外语教师到北美一些大学交流学习,在过去30年,这一方式已极大地改变和促进了中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交流。

1 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免疫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包括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随着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基础免疫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8次之多,获奖科学家达29位。近几十年来,医学免疫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和边缘学科。与微生物学、传染病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可见,医学免疫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免疫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崭新的学科,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的中文教科书和文献由于翻译和出版等原因具有明显滞后性,加之全球一体化和医学领域交流的频繁[1],医学英语作为交流的前提和工具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只有掌握医学专业英语,学生才可以跃过这个时间和地域的“鸿沟”。另外,由于省略了翻译这一中间步骤,也避免了由于翻译不当造成的误解,使学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想法,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2 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情况

我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一直致力于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在免疫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英文课件,中英文讲授的双语教学形式,但是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教育体制注定了当高中生踏入大学校门时,他们的英语词汇构成几乎全为公共英语,而且水平参差不齐,一个教室往往有百余人,大锅饭的教学完全没有办法进行师生互动;教师资源储备不够丰富;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等。这些问题也是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所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虽然双语教学的开展已十余年,但一直进展缓慢。

3 提高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3.1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校已持续几年招收医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多来自巴基斯坦、加纳、尼泊尔等亚非国家,英语是他们和中国学生交流时的通用语言,他们同时也在学习汉语,如果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中外学生在医学专业课学习上的沟通、交流,必定会事半功倍;除此之外,中国医学生也可以互帮互助,以宿舍、班级等为单位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观看医学类美剧Greys Anatomy(实习医生格雷)、house(豪斯医生)等,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学到医学专业英语词汇和临床知识;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撰写专业综述等方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样不只有助于掌握某一科目医学专业英语,而是所有的科目都会涉及。

医学院校从大一开始就设有公共英语课程,高年级阶段还开设了专业英语,但一般是作为选修课,应该将其纳入正常教学及学生考核的部分内容,这样才能与医学专业课上的专业英语学习相呼应,使学生沉浸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将来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在进行查房、病例讨论及解答问题时对疾病名称、主要症状、体征及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等要鼓励他们尽量用专业英语术语表达,一方面通过反复接触有利于牢固掌握;另一方面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坚持下去会慢慢形成用英语术语思考的习惯。最终使英语成为他们学习医学免疫学及其它医学学科的有利工具,成功跨越这一“鸿沟”。

3.2 培养和留住优秀的双语教师

多年来,中国的医学高校自己也培养了一大批英文较好的师资力量,这些人英语口语及专业词汇都达到了成为双语教师的标准[2],但由于中国高校体制上的很多缺陷,这些人才在国内得不到好的发展,所以大多数都已出国或滞留国外;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医学专业教师多数外语基础较好,但缺乏专业系统的双语培训,学校又不重视培养[3],导致许多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匮乏。因此,只有意识到教师问题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出国,专门为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服务, 同时努力将学校自身建设好,学校硬件软件各方面越完善,教师才能安心待在工作岗位上,才能把全部心思花在教学上,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3 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学生选用和编写适合的英文版教材

双语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课堂上40min的讲解,还包括课下编写适合医学生使用的双语教材或英文版教材,学生只靠记忆中文版教材附录中的专业英语术语及课堂上的零散词汇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当然更无法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可选择适合学生的英文版教材、参考书及其他课外材料,外文教材可直接引进国外版,但外文教材一般比国内普通中文教材价格昂贵得多,学生每人一本的话经济负担会很重[4],这就需要我们的双语教师自己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外文教材,且难度及深度要适宜。还可采用多种外文教学材料,有利于与专业词汇的反复接触,使学生牢固而正确掌握,成为以后查阅文献及写作的基础。

4 结语

西医即西方医学,因此,想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就要先过语言这一关,同时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病例资源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多于西方,也有利于对外交流,互通有无。进行双语教学不仅对专业英语学习的帮助巨大,也可以促进公共英语的学习,使我国医疗技术水平能够赶上并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医学教育才能孕育出走向世界的人才。

能够直接听懂外国专家及教师的讲座或讲课,及时进行学术交流,读懂英文教材和刊物,用英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书写实验报告、临床病历,撰写学术论文,初步翻译本专业的最新英文刊物等已逐渐成为对医学生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符清明,高劲松,吴海军,等.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6(2):77-79.

[2]柏树令.双语教学问题的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78-79.

[3]孟晓慧.大学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79-80.

[4]孙飞龙.微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37-1039.

医学伦理学教学 篇12

一、加强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如前所述,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课程。根据道德教育的有关理论,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设计教育的目标、内容 (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要求、行为规范等) , 通过教育活动使之转化为学习者的认知、品格, 并通过学习者的决策转化为行动, 同时进行事后评价, 以深化道德教育成果的活动。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综合性的, 它既强调学习者对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进行认知,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又注重培养学习者的道德分析、判断、决策、评价及行为能力。也就是说, 只有把一定社会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认识、观念、品格、行为能力、评价能力, 才算是达到了道德教育的全部目的。其中, 分析、判断、决策、评价能力就是所谓的道德思维能力。因此, 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道德教育的必要内容。同时, 从个体的道德发展来看, 仅仅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不足以适应复杂的道德生活, 在道德生活中学会分析、比较、判断、抉择、评价应是道德发展的关键。个人和社会都是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 当人们在与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互作用时, 个体道德行为的选择、实践、道德品格的形成, 离不开人们对各种道德观念、道德现象进行正确的判断、决策和评价。也就是说, 个体的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是道德发展的必要环节, 是个体实施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品格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到课程本身而言, 《医学伦理学》教学究竟应教给医学生什么?从现实来看, 尽管国内《医学伦理学》教育界尚未有明确、统一的提法, 全球也没有统一的表述,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基本的共识。2000年,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医学院校的伦理学和法学教师学会即A TEA M (A 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Ethics and Law in A ustralian and N ew Zealand M edical Schools) 的工作会议根据国际共识提出了《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知识 (knowledge) 、技能 (skill) 和态度 (attitude) 三个方面, 明确提出了《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的为: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医学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伦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与病人的沟通和对病人照护所需要的技巧。国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界则大多认为:课程教学应提高医学生对伦理学问题的敏感性和意识, 提高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医德修养水平等。从国际、国内的认识来看, 《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的强调知识、态度、能力并重, 而在能力的指标体系中, 笔者认为道德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那么, 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的, 必然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 在道德教育中, 道德知识、道德观念要转化为学习者的态度和行为, 道德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二、加强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意义

医疗行为兼具技术性和伦理性。一方面, 医疗行为的正确选择离不开伦理道德的保驾护航。医务工作者能否自觉地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正确诊断, 采用有效、最佳的治疗手段来解除患者的痛苦, 绝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 同时还关涉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 在医疗实践中, 由于任何一个医疗行为都会给患者带来影响, 轻则影响心情, 带来经济损失, 重则影响健康, 危及生命, 因此, 任何一个医疗行为的选择, 都既是医学问题, 又是伦理问题。那么, 兼具技术性和伦理性的特性就决定了对行为本身进行医学判断和伦理判断是完全必要的。而由于医学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 任何一个医疗行为都很难在事前就给出十分肯定的答案, 这种不确定性就使得行为本身可能存在道德问题甚至是道德风险。那么,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 什么是最重要的?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 每一个具体的医疗行为都处于具体的道德情境之中, 都有其特殊性。因此, 具体的道德分析、判断、决策必不可少, 光有伦理学知识而不去做具体的分析、判断, 我们似乎永远也不可能有积极、主动、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同时, 作为一门课程, 《医学伦理学》的教材内容必然是相对滞后的, 原有的教学内容有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 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很多问题教师本人也可能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答案的寻求可能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过程。现实生活中,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多元呈现, 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信息传递越来越快捷, 在医疗卫生领域中, 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许多需要人们重新审视并作出回答的新问题, 而伦理学本身还难以作出明确的回答, 很多涉及到伦理难题的案例往往都可能是两难选择。例如, 克隆技术、器官移植、安乐死, 人们似乎总是在不断的争论, 争论的双方又似乎都理由充足。也许, 在这些争端面前, 唯有一定的道德思维能力能帮助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面临道德的“两难”选择时保持清醒, 做出理性而又合乎人情的选择。此外,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界对《医学伦理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存在分歧, 但不少医学院校却在现实中存在着课时严重偏少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课程开设的总课时约为30学时, 不及美、日等国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 教学内容从绪论 (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历史) 、伦理学理论 (义务论、功利论、美德论) 、美德的追求和行为修养、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及范畴、医患关系及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临床科研和人体实验中的国际伦理准则、生殖技术、器官移植等高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时间有限、内容太多之困。另一方面, 即使我们无限延长教学时数, 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也不过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历程。那么, 《医学伦理学》究竟应该教给医学生什么?或者说, 什么更重要?故此, 笔者认为, 面对复杂的社会道德生活和临床医疗实践, 对医疗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进行道德考量的前提是掌握基本的伦理学理论, 具备一定的道德思维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决策、实施道德行为和行为后评价。因此, 道德教育仅仅只是传授、灌输一些基本的知识、思想观念是远远不够的,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远比让他们记住也许并不存在的唯一正确答案更有意义。

三、培养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现实途径

道德思维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及自身行为从道德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做出判断、进行评价的思维活动。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就是指导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规律、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艺术, 观察、分析和解决医疗实践中的伦理道德难题, 培养道德智慧以规范自身行为, 完善自我, 实现医患者关系的和谐发展。许多研究成果表明, 人的思维能力包括道德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在医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中, 归根到底就是教导医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分析自己所处的道德具体情境, 审视自己的道德行为, 并对不同的道德实践手段进行比较, 选取达到道德行为目标的最佳手段。笔者认为, 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培养的现实途径包括:

1. 理论教学是基础, 让学生“学”起来。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的学科, 理论性较强。要培养医学生学会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判断、处理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 离不开伦理学理论的指导。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教学, 这是医学生未来进行道德判断、分析、决策的基础。在理论教学中, 有如下几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加以注意的:一是理论教学的结构设计应着眼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医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而不是过分追求理论自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堂理论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留出足够的时间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二是理论教学应该注重联系实际。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为医学生未来的临床实践服务, 课堂教学应帮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培养他们关注现实道德生活的态度。三是传授知识应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理论教学是为能力培养服务的, 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 还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对伦理学相关理论的探求过程中来。只有经过一次次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思考、讨论、发言, 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2. 引入案例, 让学生“想”起来。

掌握了一定的伦理学理论和方法, 并不意味着医学生就已经具有了正确进行道德分析、判断、决策及评价的能力。为了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 引入案例教学法是正确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 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它为培养学生的临场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场所。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 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 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 设身处地面对、处理和分析各式各样的伦理问题, 学会多方位思考, 设想种种道德选择的可能性, 能帮助医学生克服用一个角度、一种观点、一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局限。同时, 它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帮助学生站在具体医疗行为伦理决策者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了学生处理、解决临床伦理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精选案例, 选取与讲授内容相符、有针对性的案例, 案例中的伦理问题应有争议性和讨论的余地, 存在着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同时, 不论是发生在身边的现实事件、科研时遇到的伦理难题还是临床发生的真实事件, 案例应具有典型意义。

3. 积极组织课堂讨论, 让学生“讲”起来。

课堂讨论可以是针对某一医学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及讨论, 目的是使学生在讨论中找到有关临床伦理难题的解决之道, 在争辩中巩固理论知识, 培养道德情感。同时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论辩中发现教学及学生道德情感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 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课堂讨论能够有效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因为, 当一些富有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时, 由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 研究问题的不同方式, 可能产生种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课堂讨论中的比较、对照、切磋, 同学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 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组织课堂讨论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问题、道德现象、伦理困境设置讨论题, 并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问题广泛收集资料、写发言稿, 积极参与讨论。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在课堂参与讨论并对学生的发言作简要点评。课堂讨论一是要求适宜的教学班级规模, 班级人数太多会使许多人没有发言机会, 太少则不利于讨论的进行;二是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对课堂管理有较高的组织驾驭能力, 能够控制现场局面, 善于归纳和总结, 只有这样, 课堂讨论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 开展实践教学, 让学生“动”起来。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单靠课堂教学或单靠医学伦理学专职教师的教育可能是不够的, 让学生在真实的道德实践中学会道德分析和道德判断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教育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到临床实践中去, 让他们在其中感受道德、践履道德, 选择行为方式, 在活动中发展品德。引入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可以组织学生就一些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调研, 如组织学生在本地医疗机构开展医患关系现状及问题的调研, 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做导医, 体验医学职业道德的基本精神等等。另一方面,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还可以与医学生的临床见习结合起来, 通过引导学生在临床见习时对临床常见的伦理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使抽象空泛的医学伦理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论证。这样, 既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行为规范和基本范畴, 又在临床实践中使学生的医学技术和伦理决策能力都得到提高。

对医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 因此, 《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绝不是全部也绝不是终点。但是, 课堂教学是培养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起点和重要平台,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 帮助医学生学会开始思考医疗领域中各种道德问题、伦理现象, 为未来的职业行为奠定道德基础, 无论是对医学生、医学院校、医疗机构还是整个社会, 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无疑意义重大。

摘要:《医学伦理学》是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主要课程, 对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医学伦理学本身极强的实践性、学时少、伦理学理论本身飞速发展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理论抽象而临床实践却复杂具体, 临床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对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决策提出的要求高等原因, 笔者认为应重视通过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引入案例、组织课堂讨论、开展实践教学等形式加强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教学,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改革课题组“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两步教学法理论与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1, (5) .

[2]黄丽英.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优化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5) .

[3]汪幼琴.试论如何改进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3) .

[4]刘家珍.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点滴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 (S1) .

上一篇:中药薰蒸下一篇: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