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

2024-08-17

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通用4篇)

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 篇1

摘要:基因诊断学实验课是使学生将基因诊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实践课程, 本文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系统地探讨了基因诊断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基因诊断,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基因诊断是在基因水平上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诊断。它是以遗传物质 (如DNA、RNA) 为检查对象,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通过检查基因的结构或表达量的改变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与主要以疾病的表型改变为诊断依据的传统诊断学方法相比, 基因诊断是病因的诊断, 既特异又灵敏, 其诊断结果不仅具有描述性, 更具有预测性, 因此基因诊断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已有广泛应用[1]。基因诊断学也成为了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 对检验学专业而言更是主干课程之一。

基因诊断学实验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具体的实验技术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实践课程, 开设好基因诊断学实验课对于学生掌握基因诊断的原理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高校的基因诊断学实验课程设置仍存在诸如实验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实验技术简单、师生互动不足、学生盲目机械操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学习理解不深刻等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培养实验技术过硬的检验人才, 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并推动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因此, 有必要对目前的基因诊断实验课程进行系统地改革, 以系统的实验内容为基础, 以特定的实际应用为导向, 设计系统的实验方案。具体改革措施包括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设计、论文式实验报告的书写等内容, 探讨以带教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 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本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总结, 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奠定基础。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因诊断学实验是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上的, 具有更新迅速、技术种类繁多、实验要求严格的特点, 这对基因诊断学实验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2]。对于基因诊断学实验课程内容设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秉承由浅入深, 由独立到综合并鼓励创新, 由通过视频学习独立的实验技术到系统性的实际操作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培训, 综合性实验, 开放型课题设计与实践。

1. 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培训。

本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基因诊断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 包括基因组DNA提取、大肠杆菌质粒DNA提取、PCR扩增目的基因以及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为后续的综合性实验打下基础。实验技术的培训是进行后续实验的基础, 对学生进行实验技术培训时要重视实验原理的学习, 以实验原理为指导, 结合相关的实验操作步骤,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标准正确的实验技术。

2. 综合性实验。

安排基因克隆和表达的综合性实验。为了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自己实验的成败, 可以选择EGFP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实验。表达EGFP的菌体在显微镜下呈现绿色荧光, 能够直观、快捷地观察实验结果。本部分实验要求学生能够在NCBI网站查找EGFP的全长序列, 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引物设计。以p EGFP-N1质粒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出目的基因EGFP, 并将EGFP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 转化表达细菌BL21, 并利用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 通过观察菌体是否有绿色荧光即可判断整个实验的成败与否。本部分实验涵盖了引物的设计、目的基因的获得、质粒提取、酶切、连接、转化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实验操作。

3. 开放型课题设计与实践。

许多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基因点突变引起的, 例如镰状细胞贫血。同时点突变是所有基因突变中突变率最高的, 以此为例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突变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带教教师可以提供几种点突变疾病模型作为参考,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的点突变的检测方法, 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内成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通过小组内成员的集体讨论, 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行性, 并最终确定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最后, 可以通过横向比较不同小组之间的实验结果, 对照各组使用的不同实验方案分析总结各种实验方案的优劣,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1.基本实验操作阶段, 为了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对实验室的安全要求、注意事项和实验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基本实验操作视频, 内容涵盖基因克隆的相关实验技术, 由教师就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讲解。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了实验流程, 又丰富了实验教学的课堂内容[3]。

2.在直观形象的观察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 利用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牢牢掌握了实验课的相关实验技术, 又通过环环相扣的实验设计, 让学生自主思考每个实验的目的。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 前一个实验是后一个实验的基础, 后一个实验是前一个实验的延续, 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成败都将决定整个综合性实验的是否成功, 而非单独的将各个基本实验分离开来, 这种实验设计方案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 而不是盲目的进行操作。

3.在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基因诊断相关实验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作为实验课的主体, 引入临床的实际应用, 并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几个大组, 每个组约8位同学, 利用课后时间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通过理论课堂的学习和资料查找, 确定小组的实验方案, 并细化实验操作步骤, 通过课堂汇报并集体讨论, 由带教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 最终确定每组实验的可行性方案。实验室应提前做好准备, 为学生全天开放, 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去实验室做课题, 带教教师协助指导。

三、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

实验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 而合适的考核制度能够调动和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4]。实验课程的考核可以包含平时成绩和论文式实验报告两方面的内容。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实验课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分, 并适当设计课堂提问环节, 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最后的实验课成绩。对于实验报告考核的重点不在于实验的成败与否, 而在于对实验成功的经验总结和对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

在学期末, 开放型课题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论文式实验报告, 包括题目、摘要、主要试剂仪器、方法、结果、讨论, 并以讨论作为整个实验报告的重点部分。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四、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学生是实验课程的主体。对于实验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一方面包括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考核成绩的评价, 另一方面还应该包括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主观评价。只有得到了课程主体的认可, 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 收集学生对于课程改革后的评价和建议, 并做出针对性的改进, 不断完善新的基因诊断实验课程体系。

基因诊断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应用于临床, 服务于临床。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对检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常规的检测技术, 更应该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 这样才能紧跟科学发展的脚步并进一步的推动基因诊断的发展, 因而, 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基因诊断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通过我们的课程改革, 将使基因诊断实验课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尹一兵.分子诊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2) :137-139.

[3]谭军, 张爱华, 马文丽.关于“基因诊断”多媒体教学软件虚拟化设计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1, 15 (3) :142-143.

[4]周丽萍, 钱晖, 张弛宇, 等.分子诊断学课程实践教育创新模式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3) :198-199.

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 篇2

一、目的:

规范实验室实验报告的管理,保证检验结果及时准确的发出,确保实验报告的安全与保密。

二、适用范围:

临床实验室实验报告。

三、职责:

由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制定程序文件,实验室负责人审核,科室主任批准实施。

四、要求 :

1、检验报告的签发按实验数据审核及报告程序进行。

2、当发现检验报告中有缺陷而对其准确性及有效性产生怀疑时,应以通知实验室负责人、或科主任处理。

3、若某些原因应对已发出的检验报告做重大修改,应立即通知样品检验的申请人或检验报告的使用者,能收回的应立即收回,不能收回的应采用另外一个文件方式或作出补充声明。

4、检验报告申请人或使用者因特殊原因造成检验报告损坏或遗失时,凭据有效材料可向检验室申请补发,补发报告必须在备注栏说明补发报告。

5、样品检验的申请人或检验报告的使用者对检验报告的内容有异议时,可向实验室提出抱怨,也可向有关部门提

出申诉,按医疗纠纷申诉规定执行。

6、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报告发送者不得以任何形式占有检验结果、数据和技术资料,不得公开透露检验结果及相关信息,不得遗失检验报告。

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 篇3

【关键词】运动平板试验;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63-02

冠心病(CHD)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堵塞、狭窄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具有病死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以典型胸痛为主,发作时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发生心肌梗死,严重的可能猝死[1]。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防该类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动态心电图以及平板运动实验(TET)均为本病的临床检测方法,具有无创、简便以及安全高效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对冠心病的心肌缺血的变化进行研究,同时能够对冠心病的心肌缺血治疗提供一定的诊断意见。为探究两组检测方法的各自优略,本文主要分别探究动态心动图以及平板运动实验对冠心病的进行诊断价值,并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对比,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主要是从2014年1月到2015年6月间来我医院就诊的175例疑似冠心病病人,在住院之前都出现了胸闷气短以及心悸等症状,经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以及心瓣膜病的患者。这些病人中有103例男性以及72例女性,其年龄在43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是(52.9±5.2)岁;其中包括23例稳定性心绞痛病人、两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以及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所有病患均在2周内进行了动态心动图以及平板运动实验检查,然后再过2周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2 方法

1)平板运动实验:主要选择的是美国美林X12+运动平板机,同时启用Bruce方案,运动实验阳性诊断标准参考文献[2]进行判定。

2)动态心电图:主要采用的是三导联记录仪,该仪器是美国公司生产的,监测时间为一天。阳性判断标准如下:1.ST段呈水平走向或者向下移动0.05 mV,抬高距离超过0.1 mV,持续时间超过两分钟,并且不受体位、基线以及过度换气导致的缺血性ST段降低。

联合检测结果以单一结果为阳性即判定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收集本组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当显示P<0.05时,则提示在比较方面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103例(58.86%),其中轻度狭窄 60 例 ( 58.3 %) ,重度狭窄 43例 ( 41.7%) ; 阴性72 例( 41.14%)。结合冠脉造影结果,得到运动平板实验灵敏度90.29%、特异性62.50%略高于动态心电图88.35%、5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结果显示灵敏度98.06%、特异性93.06%,均高于单独检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CHD)是一种慢性疾病,该病由多种危险因素引起,其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脂异常和高血压(HTN)等,该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947年,动态心电图技术被Holter首次提出,他在进行心脏电活动的监测过程中使用了此技术,现在,动态心电图技术已经是诊断心血管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此方式属于无创性检查,也是对平时心肌缺血进行监测的常用手段,因不管患者处于活动与安静状态、体位变化、排便、排尿、屏住呼吸等情况,均可能引起缺血性 ST-T 改变,从而被监测,但近年有研究发现,大多数冠心病患者静息时,并不能检测心肌缺血现象[3]。

运动平板实验是对心脏负荷进行增加是借助适当的运动来完成的,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多,病变部位不能增加血流量,从而就无法满足心肌的代谢要求,最终导致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可以看到心肌异常的变化,对患者运动过程中的心电图变化进行收集和分析之后可以定位隐性冠心病的心肌缺血情况,并进行定量评估,且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数量以及病变范围和阳性率有一定联系[4]。联合检测检测可将两方式进行优势互补,使漏诊率降低,提高阳性诊断率。

本次结果提示,TET检出冠心病的特异性较低,但敏感性高,经济安全,能较准确评价冠心病缺血情况,若将TET与心电图联合使用,检测准确率和特异度均会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潘会君, 凌霜, 章丹丹, 等. 冠心病与 NO-cGMP 及中药调控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8): 973-975.

[2]彭乐芳, 郑翔, 杨华. 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4 (2): 102-104.

[3]刘建文. 动态心电图联合运动平板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J]. 当代医学, 2015, 21(20): 39-40.

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 篇4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主要应用把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监测。PCR技术发明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创举,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在我国由于部分医部机构受利益的驱动,在缺乏技术、设备以及规范化管理的情况下,PCR技术临床应用泛滥,出现大量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甚至出现虚假检测报告,造成检验结果和临床意义应用十分混乱,严重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特别在性病基因检测方面,甚至还带来一系列道德伦理、家庭纠纷以及社会和法律问题。PCR技术临床应用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起卫生部管理层高度重视,卫生部医政司于1988年下发了卫医发[1998]9号文件宣布PCR技术暂停应用于临床诊断。经过近四年反复论证,卫生部2002年1月14日发布“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同年2月20日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发布“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工作规范”。两个文件宣布了PCR技术临床应用解冻,明确规定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开展PCR技术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①规范的PCR实验室②编写适合本实验室的质量手册③经PCR专业知识培训的技术人员(PCR上岗证)④使用有生产批文的PCR试剂。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可向卫生部或省临床检验中心申请技术验收。

本人作为通过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验收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同时也作为专家多次参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实验室验收,就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技术验收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现场技术验收整个过程作一简单介绍,并谈谈本人体会。

一、为什么要进行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增收

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采用PCR技术用于临床基因诊断,由于PCR技术对所检测的核酸模板进行大量扩增,容易出现实验室污染导致临床检测标本假阳性结果;另外由于PCR技术要求高、影响因素多(特别是RNA标本),实验过程处理不当易导致核酸模板无扩增现象,导致临床标本假阴性结果。因此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验收和规范化管理是PCR技术本身需要,也是在临床上顺利应用该技术前提。

二、PCR实验室验收准备工作

(一)硬件准备——实验室基本建设

1.根据文件要求,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原则上分为四个单独的工作区域:试剂贮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如使用全自动封闭分析仪器检测,此区域可不设。

2.各工作区域必须有明确的标记,避免不同工作区域内的设备、物品混用。

3.进入各工作区域必须严格按照单一流向进行,即试剂贮存和准备区→标本制备区→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扩增产物分析区。

4.不同的工作区域使用不同的工作服(不同的颜色)。工作人员离开各工作区域时,不得将工作服带出。

5.工作区域仪器设备配置标准(1)试剂贮存和准备区

2~8℃和-15℃冰箱:混匀器;微量加样器(覆盖1~1000µl);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消耗品: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吸水纸、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带滤心);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专用办公用品等。(2)标本制备区

2~8℃冰箱,-20℃或-80℃冰箱;高速台式冷冻离心机;混匀器;水浴箱或加热模块;微量加样器(覆盖1~1000µl);可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超净工作台,消耗品;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吸水纸、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带滤心);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专用办公用品等。

(3)扩增反应混合物配制和扩增区

核酸扩增仪;微量加样器(覆盖1~1000µl);可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消耗品: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吸水纸、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带滤心);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专用办公用品等。(4)扩增产物分析区

视检测方法不同而定。基本仪器设备如下:微量加样器(覆盖1~200µl);可移动紫外灯(近工作台面);消耗品: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吸水纸、耐高压处理的离心管和加样器吸头(带滤心);专用工作服和工作鞋;专用办公用品等。

(二)软件建设——质量手册编写与实施、人才资源(上岗证培训与相关知识学习)

1.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手册编写

质量手册是阐明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并描述过其质量体系的文件。质量手册规定了质量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实施和保持质量体系应长期遵循的文件。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质量手册编写应依照卫生部下发两个文件,并结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实验室的切实可行的质量手册。质量手册的提纲应包括三部分:质量方针和宗旨;工作制度;标准操作文件(SOP)(1)质量方针和宗旨

制定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目标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结构体系和总方针。(2)工作制度

一般应包括以下文件:实验室的设置、布局及组织结构;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实验室的人员配置及管理制度;生物的防护与安全制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实验室清洁消毒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仪器、试剂、耗材购置程序及管理制度;临床标本的管理制度;实验室记录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工作管理制度;结果报告管理制度;抱怨的内部处理制度;负责人及质检员职责;岗位设置和责任制等„„(3)标准操作程序(SOP)

一般包括:消毒液配制标准操作程序:消毒标准操作程序;超净工作台使用标准操作程序;超净工作台维护和保养标准操作文件;PCR仪使用标准操作程序;PCR仪维护和保养标准操作程序;高速低温离心机使用标准操作程序;移液器使用标准操作程序;冰箱维护和保养标准操作程序;电热恒温水浴箱操作程序;电子天平使用和校正操作程序;可移动紫外消毒车使用操作程序;加样器校准标准操作程序;离心机维护保养操作程序;温度计校准程序;试剂的质检操作程序;标本唯一标识编号编制规则;临床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操作程序;临床标本的保存程序;乙肝病毒核酸扩增荧光检测标准操作程序;丙肝病毒核酸扩增荧光检测标准操作程序;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扩增荧光检测标准操作程序;沙眼衣原体核酸扩增荧光检测标准操作程序等„„

(4)引用图表:PCR扩增可接受标本记录表;PCR扩增拒收标本记录表;室内质控结果记录表;室间质控记录表;消耗性材料验收记录表;试剂验收记录表;故障处理表;台阶式高速离心机使用记录表;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使用记录表;扩增仪维护保养记录表;人员培训计划及培训记录表;实验室工作人员一览表;主要设备一览表;实验室清洁消毒记录表;工作区温度、湿度记录表;抱怨记录表;标本超低温保存记录表;应急处理记录表;垃圾处理记录表;冰箱温度记录表;水浴箱温度记录表;移动紫外消毒车记录表;设备校正记录表;检测结果报告流程;报告单样张;临床送检标本流程图;实验室组织结构图。

三、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验收申请(1)填写临床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验收申请表(a)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基本情况

包括检验科基本情况特别是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基本运行情况,必要性与可行性,着重分析开展项目运行情况、人员配置现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情况与效果分析。(b)应提供资料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拟设置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医院的医疗卫生资源状况、对临床基因扩增检验的需求情况以及实验室运行的预测分析;

拟设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设置平面图;

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简历表;

实验室工作人员一览表(附实验室工作人员简历);

主要仪器设备表;

拟开展的临床基因诊断项目;

临床基因诊断质量手册;

检验报告单2份。(c)希望验收时间

根据本实验室建设进展情况和试运行进展,提出大致的现场技术验收时间。(d)声明

志愿申请,承担两义务:遵守《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和《临床基因诊断实验室工作规范》及有关规定;不论能否获准通过验收,预付验收阶段的全部费用。

(2)卫生部或省临床检验中心预审 对申报文件和现场进行预验收,初步确定是否进行现场验收和验收时间。

四、现场技术验收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任务书现场技术专家组成员组成 技术验收工作日程表 验收组预备会 首次会议 现场验收

实验室设置及仪器设备配备情况 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文件 有关记录 现场考核 现场试验 验收组全体会议 拟定验收结论和验收报告 末次会议

验收组宣布验收结论 实验室负责人讲话

5.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验收体会

(1)对验收文件的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导致编制程序性文件偏离,应对照验收要求逐条落实,切实可行。(2)目的性认识不足:

受老观念的影响,总以为实验室技术验收准备工作是为专家而准备的,没意识到这是本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内在需要,以为只要通过专家现场验收,拿到合格证书就万事大吉了。(3)质量控制意识不强

我们编写的质量手册的目的是规范实验操作整个过程,做到实验过程有章可循,实验记录有据可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由于基因扩增技术特殊性,即使严格按质量手册进行操作,也难免出现错误结果,因此还应该强化质量控制意识。实验过程中严格设置质控标本,包括试剂空白对照、阴性标本对照、临界值阳性标本对照等,分别监测试剂配制与加样过程中是否存在污染?标本核酸模板提取过程中是否存在污染?标本检测过程中是否存在假阴性结果和结果是否准确?等。但有些医院由于考虑到各种实际问题而没有很好落实,应引起高度重视。(4)程序文件实施难问题

在许多医院,由于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是目前大多检验科唯一通过实验室技术验收的实验室,可能受周边其他实验室不规范行为的干扰和存在人员配备方面问题,可能出现文件落实方面问题,特别是原始标本的接收和记录方面。(5)工作量少影响质量保证体系实施

上一篇:医学伦理学教学下一篇:绵羊布鲁氏菌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