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专家系统

2024-10-02

临床诊断专家系统(精选12篇)

临床诊断专家系统 篇1

泌尿系统结石, 临床上又作尿石症, 包括肾、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 临床上有较高发病率。泌尿系结石的发病与营养状况密切关系, 而泌尿系统的异物、感染和梗阻都能促进尿石症的形成[1]。以往临床上主要应用X线片及造影对该病症进行诊断, 但所获图像质量不理想, 影响到临床诊疗。近年来,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彩超因操作简便、图像清晰直观、无创等优势已广泛用于临床中, 并受到医师和患者的认可与接受。为进一步明确彩超对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价值, 本文对63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到我院接受彩超检查诊断的63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男性42例, 女性21例;年龄16~73岁, 平均 (41.6±2.4) 岁。临床症状主要是腰腹疼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GE LOGIQ C5Premium和迈瑞DC-3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探头频率为3.5~5.2 MHz。在检查之前, 喝水充盈膀胱, 必要时让患者做好肠道准备后再充盈膀胱检查。肠道准备方法包括番泻叶10 g泡水饮用、服用50%葡萄糖溶液20 m L并饮500 m L水, 灌肠, 目的在于更好地排除肠胃道黏液、气体等带来的干扰, 此法主要是针对输尿管结石患者。

2 结果

本组63例患者通过彩超检查诊断发现, 单发单侧结石24例, 多发双侧结石39例。具体为: (1) 输尿管结石40例, 包括上段结石9例, 中段结石13例, 下段结石18例; (2) 膀胱结石9例; (3) 肾结石14例, 包括上盏结石3例, 中盏结石4例, 下盏结石5例, 肾盂结石2例。彩超声像表现: (1) 输尿管结石, 表现强回声, 并在后方存在声影, 同时大多结石处有闪烁现象, 伴或不伴同侧肾积水; (2) 膀胱结石, 表现为可移动强回声, 同时在后方存在声影; (3) 肾结石, 表现为强回声点、团, 并在后方有声影, 同时不伴或伴肾积水。对于4 mm以下的结石一般为淡声影或者无任何声影。

3 讨论

如今, 泌尿系统结石已成为我国成年人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据调查, 在我国泌尿系结石患者中, 男性多于女性, 男性的发病年龄高峰一般在35岁左右, 而女性的发病年龄高峰期则为30岁和55岁。该病不仅会引起患者的泌尿系感染、血尿、尿痛, 还对其肾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因此, 选用无创伤、无不良作用、经济、便捷的泌尿系统结石诊断方法极为必要。

目前临床上一般采取分段探查来诊断泌尿系统结石, 该法能快速、准确、有效地明确结石部位[2]。在本研究中, 输尿管的上段、壁段部位结石容易检出, 尤其是上段和膀胱壁部位有较高的阳性率, 而输尿管中段则有一定难度。因此, 对于髂血管上、下段须更认真、全面, 以提高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准确有效地内检出结石位, 通常是先开展肾及输尿管上段的检查, 如未检查到有结石, 再对其他段开展检查。在检查中, 应积极开展多个体位和切面系统的检查, 特别是对输尿管狭窄部位必须予以重点检查。

输尿管结石90%均是在肾内生成而降入到输尿管的, 原发性输尿管结石较罕见。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 输尿管影像难以全面而有效地显示, 往往只有在输尿管中出现结石梗阻、排尿受阻时, 才可相对清晰显示出不同段输尿管的图像, 这也成为该处结石诊断的主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 在彩超检查和诊断输尿管结石中, 存在4方面的影响因素: (1) 结石在0.3 cm以下或碎石治疗中被碎小结石停留于输尿管, 但不存在扩张, 彩超探查难以发现; (2) 肠道内存在气体会影响诊断; (3) 肥胖患者彩超显示不佳; (4) 膀胱不充盈。

综上, 彩超诊断有着无创伤、不痛苦、影像清晰、可重复、便捷操作等特点, 可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泌尿系结石提供相对准确的判断依据, 同时可在患者实施排石治疗后对结石有无全部排出予以动态检测观察, 而彩超相对经济的优势也易被患者接受。因此, 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 彩超是第一选择, 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和实践价值。

摘要:目的 深入分析彩超检查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到我院接受彩超检查诊断的63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并归纳彩超检查的诊断信息。结果 通过诊断, 在本组63例患者中, 单发单侧结石24例, 多发双侧结石39例;输尿管结石40例, 膀胱结石9例, 肾结石14例。结论 对泌尿系统结石, 应用彩超进行临床诊断, 图像清晰, 可有效明确结石部位, 为临床治疗给予重要指导, 且操作简便、无创伤、经济实用, 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彩超,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慧琴, 陈芳.彩超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18) :4260-4261.

[2]赵晓丽.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彩超技术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 2014 (25) :94.

临床诊断专家系统 篇2

兽医临床诊断实践教学报告

鸡的解剖及临床诊断

鸡的解剖及临床诊断(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2009级1班)

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鸡的解剖流程

2.掌握鸡的一般临床检查及病变和提示的疾病

3.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

在鸡病的诊疗过程中,解剖具有直观、简便、快速、费用低廉的特点。鸡群发生异常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疾病蔓延的有效措施,而快速诊断尤为重要。对于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兽医人员,鸡的各种疾病的“症候群”要了然于胸才能减少误诊的发生,解剖诊断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分析判断的过程。下面就解剖注意事项、解剖症状与各种病的联系做简要叙述。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鸡

2.实验器材:镊子、手术剪、骨剪、组织剪、解剖盘

四、实验内容及结果

1.鸡的解剖流程

1.1 解剖前观察鸡的精神状态(良好)、被毛整齐度(一般)和皮肤的弹性(较好)、鸡冠和肉髯的颜色(正常)等。

1.2 鸡的处死:处死方法:在鸡的颈静脉沟处开口,在颈静脉沟深处找到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上开口放血,使鸡致死。

2.解剖观察:

确定鸡只死亡后,沁泡于消毒剂中,其功能:消毒、避免鸡毛乱飞、避免人畜共通传染病等。然后进行解剖观察

2.1 泄殖腔:本组实验所用的鸡排出的粪便颜色为青绿色,可能与食入的饲料有关。

2.2 胸腺:正常胸腺有7对,左右各七个。在18-22(22)周龄时会消失,如果不消失,并出现萎缩颜色变深表示可能该鸡有长期的慢性感染。另外胸腺出血可能是RSS。而CAA,IBD,MD,LL都会引起胸腺滞留。此次实验鸡的胸腺正常未见病变。

2.3 法氏囊:正常法氏囊在16周龄时退化。本实验所用的鸡法氏囊未退化且正常。

2.4 气囊:气囊薄而透明,碰破后很易缩成一条线。经判断为正常现象。

2.5心包腔:剪开未见心包膜与腔粘连。

2.6 内脏:未见出血

2.7 肝脏:暗褐色

2.8 脾脏:明显肿大,为正常脾脏的2-3倍,可能是沙门氏菌感染所致。正常脾脏红棕色,此肿大的脾脏颜色为暗红色。

2.9 胃:肌胃,肌胃有一层几丁质可以磨石头并抵挡胃酸,一旦几丁质受损,胃酸可能侵入粘膜,造

成溃疡。撕去鸡内金未见有病变

腺胃,有大量乳头,未见出血

2.10 肠:分为十二指肠、空场、回肠、盲肠、结肠、直肠。盲肠扁桃体(在盲肠进入直肠交接处)未见出血、肿胀等病变。

2.11 肺脏:剪一小块肺脏放在装有水的小烧杯中,有三分之一体积浮在水面上,三分之二体积沉于水面下,与理论相符,表明肺脏器官良好。

2.12 肾脏:未见水肿等病理变化。

2.13 嗉囊:将内层翻出,在清水里淌洗未见有荚膜附着,如有可能是链球菌感染所致。

2.14 鼻腔分泌物:较少

2.15 气管:剪开气管未见出血等病变。

2.16 分离坐骨神经(两侧):两侧坐骨神经分离后相比较未见异常。

2.17 脑部观察:剪开脑部皮肤,用剪刀在顶部做十字交叉,用镊子将骨片取出,观察脑部食肉未见有病变。

五、小结

解剖鸡时要细心避免内脏出血等影响诊断。鸡病的诊断一定要与流行病学紧密结合,牢记各种疾病的“症候群”,根据出现的症状所组成的一组症状,通过比对而得出结论,有“示病症状”的症状出现时也要结合其它症状判断是否还存在有混合感染的疾病。本次试验通过解剖鸡观察到的主要病变就是脾脏的明显肿大和颜色的改变,分析原因可能是沙门氏菌感染所致。其他组织器官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

六、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防护,重点是手与口的防护,就是戴口罩与戴手套,穿好工作服或防护服,解剖后还要注意手的消毒与清洁。

2.解剖要认真细致,不要漏掉器官病变。

3.是不要本末倒置,没解剖前不要先怀疑是什么病,然后就去找这个病的症状;应在解剖前充分了解其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判断疾病种类的可能性。

4.注意解剖与问诊相给合,兽医人员并不是每次都能进入鸡场现场查看,这就需要与了解情况的人多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整个鸡场的情况,从而为诊断提供更多依据,防止以偏概全,了解的越多诊断越有针对性、可靠性。

临床诊断专家系统 篇3

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并侵及内脏造成弥漫性血管病变的结缔组织疾病,该病虽然患病率低,但病因不确定,病理过程的复杂不确定,心脏受累产生病变时常被其外表现所掩盖,或被误诊为有相似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和缺乏判断活动度的特异性指标,使早期诊断困难,且多合并心、肺和肾的病变,预后不良。因此有必要加强系统性硬皮病累及心血管系统的认识。通过正确运用一些辅助检查,发现系统性硬皮病的患者心血管系统几乎都不同程度受累,且当患者出现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后通常预后不良。因此如何早期诊断发现系统性硬化病累及心脏,及早治疗尤为重要。

心脏受累于系统性硬皮病产生病变的临床表现

上个世纪50年代前就已经证实系统性硬皮病可引起心脏各部分结构胶原增生、纤维化进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心脏的各个部分,包括心肌,冠状血管,心包及心脏传导系统均可直接受累。

心肌受累产生病变:心肌纤维化被认为是系统性硬化病累及心脏的标志。临床表现为心肌纤维化所致的心肌肥厚,可导致因心肌舒张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如舒张压升高等一系列症状。此类纤维化与冠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心肌肥厚不同的是,它的纤维化部位常常紧靠心内膜下层,且很少见含铁血黄素沉积,而后者则正好相反。

冠状动脉受累产生病变:其临床常有心肌缺血症状,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不同的是,本病心肌灌注不足是由于位于心内膜小冠脉异常所致,而心外膜的冠脉则无异常。

心包受累产生病变:其最常见的表现是出现包积液,但临床常无症状,病检可见与之不平衡的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粘连,心包腔积液。

心脏传导系统受累产生病变:其导致系统纤维化或缺血,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因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所致的心悸,或偶发早搏,患者单极心电图会出现比正常者更多的心室晚电位,提示患者有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可能。

瓣膜受累产生病变:比较少,常见的是二尖瓣瓣叶增厚,二尖瓣腱索牯连缩短,二尖瓣脱垂所致的二尖瓣狭窄及返流,或主动脉瓣返流。心脏的各部分受累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心功能减低,甚至心力衰竭。如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的改变,常无特异性,治疗不及时,进展较快,重者可并发急性左心衰,临床要注意鉴别诊断和及时处理。

此外,由于系统性硬皮病还可累及肺、胃肠和肾等内脏,造成纤维化和硬化,使肺血管腔和肾动脉管腔变狭窄,增大了心肌的压力负荷,产生恶化性高血压、心肌功能失调、甚至心衰竭,造成心脏间接受累产生病变。

心脏受累于系统性硬皮病产生病变的检查及诊断

在系统性硬皮病确诊的基础上,只有合并相关运用敏感及特异性高的辅助检查检测改变,可以做出诊断。

系统性硬皮病沿用美国的SSc分类诊断标准:⑴主要指标:近端硬皮病:对称性手指及掌指或跖趾近端皮肤增厚、紧硬,不易提起。类似皮肤改变同时累及肢体的全部、颜面、颈部和躯干。⑵次要标准:①指端硬化:硬皮改变局限于手指;②指端凹陷性瘢痕或指垫变薄;③双肺底纤维化,并已确定不是由原发于肺部疾病所致。具备上述主要指标或≥2个次要指标者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合并心血管受累者即考虑为系统性硬皮病累及心脏产生病变。具体可以雷诺现象、皮肤表现、内脏受累特征等作为诊断依据。

辅助检查:有心肌受累导致心功能异常时NT-proBNP(心力衰竭指标)会升高。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尤其是组织多普勒检查都可用于发现心脏受累于系统性硬皮病产生病变的检查。有研究显示与正常者相比,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组织多普勒检查心肌出现了显著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应变率减低。1项组织多普勒检查中的新指标-IVR(等容加速度),被认为是在系统性硬化病未出现肺动脉高压时早期发现右室心肌受累的敏感指标。MRJ作为一种精确,定量的无创方法对评价心肌灌注的情况很有价,SPECT有助于系统性硬皮病导致心脏损坏的早期发现。

实验室检测:系统性硬化病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传统的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正常或轻度升高,半数患者高丙球蛋白血症和类风湿因子阳性,抗核抗体呈阳性。患者血浆中还可见白细胞介素-4,6,13等,TNF(肿瘤坏死因子)、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等升高,且有研究显示相关部位TIMP-1基因启动子区的某些多态位点与系统性硬化病高度相关。

综上所述,心血管系统受累并产生病变是系统性硬皮病的重要特征,比较常见,显示该病预后不佳。由于心脏受累不一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易造成漏诊,因此根据其以上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相结合做出准确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很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Sebastian S,Fabian I,Andrea G,et al.Early 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withoutpulmonary hypertension:a Doppler Tissue and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study.Cardiovascular Ultrasound,2010,8:1-9.

[2]郭洪佩,鲍春得,曹玉华,等.系统性硬皮病的心脏损害.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3(5).

临床诊断专家系统 篇4

1 猪主要的呼吸道系统疾病

猪临床上出现呼吸症状的疾病主要有以下的几种: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 、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 (PMWS) 、猪瘟、伪狂犬病和链球菌病等。

临床上, 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和猪喘气病是真正意义上的呼吸系统疾病, 一般不出现其他症状;副猪嗜血杆菌、PRRS和PMWS的呼吸症状是其主要的症状之一, 同时伴随其他的症状;猪瘟、伪狂犬病和链球菌可以出现呼吸症状, 但不是主要的症状。

2 区别诊断

2.1 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和猪喘气病的区别诊断

2.1.1 临床共同点

(1) 呼吸困难; (2) 病变主要在肺部。

2.1.2 临床不同点

见表1。

传染性胸膜肺炎临床表现, 见图1和图2。

2.1.3 剖检病理变化不同点

见表2。

传染性胸膜肺炎、喘气病剖检病理变化, 见图3和图4。

2.2 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PMWS、PRRS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区别诊断

2.2.1 临床共同点

都表现出呼吸困难、有不同程度的肺部病变。传染性胸膜肺炎、与副猪嗜血均有体温升高现像。

2.2.2 临床不同点

见表3。PMWS、PRRS临床表现, 见图5和图6。

2.2.3 剖检病理变化相同点

传染性胸膜肺炎与PRRS、PMWS的肺部变化极相似, 都有间质性肺炎、胶冻样渗出物。

2.2.4 剖检病理变化不同点

见表4。

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PMWS剖检病变, 见图7~图9。

2.3 传染性胸膜肺炎与猪瘟、伪狂犬和链球菌的区别诊断

2.3.1 临床共同点

临床都出现呼吸困难。

2.3.2 剖检病理变化不同点

见表。

伪狂犬、链球菌病剖检表现, 见图10和图11。

综合以上情况, 要正确区分呼吸道系统疾病,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相同点和不同点; (2) 掌握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剖检病理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分析疾病时不要先入为主, 看到某个典型的症状就认为是某个疾病, 然后带着这个印象去验证, 这只会判断失误; (4) 诊断时要把握全局, 分清哪些是重要致病疾病, 哪些是继发疾病, 以便对症下药。

摘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PRRS) 、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 (PMWS) 、猪瘟、猪伪狂犬病和链球菌病除了均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还有其他一些共同点, 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根据临床经验, 将其归纳整理, 系统地比较了各病之间的不同, 为临床正确区别诊断这类疾病提供经验。

临床放射影像诊断保证方案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医用X射线诊断质量,保障受检者、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使用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的单位和个人。第三条

国家对医用X射线诊断的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实行监督管理。第四条

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单位必须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与指导。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影像质量;减少重拍率、误诊率及漏诊率;注意受检者的屏蔽防护,减少和控制受检者的照射剂量,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及影像质量保证工作。第二章

许可证件申请与管理

第五条

凡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的单位必须事先向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办理申请手续,经审查合格,领取《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许可范围内的工作。

第六条

新建、扩建和改建的X射线机房,在场址选择、建筑设计、防护设施等方面,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必须按规定的程序接受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预防性审查和竣工验收。

第七条

凡申请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的单位、个人,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备与所开展的X射线诊断项目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防护性能合格,运行指标满足所开展诊断项目要求的设备。

(二)、具备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认的相应专业技能、熟悉防护知识,健康条件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工作人员。

(三)、设有放射防护组织或专(兼)职放射防护人员,并建立工作人员及受检者防护和质量保证管理制度。

第八条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安装完毕后,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进行验收检测。证明其主要运行指标及防护性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领取《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

第九条

颁发《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对持证单位及个人进行定期核查,核查情况记录在许可证的附本上。

第十条

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的单位或个人,需要变更许可范围或终止放射工作前,应及时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第三章

受检者的防护

第十一条

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在获得相同诊断效果的前提下,避免采用放射性诊断技术,合理使用X射线检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第十二条

从事X射线诊断工作的单位,必须建立和健全X射线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及病人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第十三条

对婴、幼、儿童、青少年的体检,不应将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常规检查项目;从业人员就业前或定期体检,X射线胸部检查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年;接尘工人的X射线胸部检查间隔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透视进行诊断。未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允许,不得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

第十五条

对育令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射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孕妇,特别是受孕后8—10周的,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射线检查。

第十六条

放射科医技师必须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对受检者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第十七条

候诊者和陪检者(病人必需被扶持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的情况下在X射线机房内停留。

第四章

X射线诊断的质量保证

第十八条

各医疗单位和X射线诊断科(室),必须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要求,建立科室质量保证组织和制订本单位的X射线诊断质量保证方案(下称“质保方案”),质保方案的实施情况作为医院评审和放射科(室)临床科(室)考绩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各医疗单位的X射线诊断科(室),应建立各X射线检查系统的评片标准和严格的评片制度;废片及重拍片要有记录,并作出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十条

X射线诊断报告书写的内容和格式由医疗单位制定出一定的规范,并有审定和签发制度。市(地)级以上医院放射科的诊断报告必须由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或主任授权的高年资住院医师签发。

第二十一条

X射线诊断科(室)应有质量保证工作的各种记录、质量控制检测胶片等资料。至少保存五年,并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购置X射线诊断设备时,应根据拟开展的诊断项目,对X射线诊断设备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设备订购合同上,应对防护及影像质量性能指标,安装调试及验收检测提出要求。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使用X射线诊断设备应由生产厂家或通过考核合格持有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签发的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安装。生产单位应提供产品合格证,安装者出具安装调试报告。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使用中的X射线诊断设备,应每年进行一次状态检测。设备进行重大维修或更换零部件后,必须进行验收检测,达到规定的指标方可继续使用。X射线诊断科(室)应对成像设备及器材定期地进行稳定性检测。

第二十五条

各级医疗单位应将X射线诊断设备的订购合同、产品说明书、各种检测和维修记录建立档案并长期保存。第五章

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第二十六条

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的工作人员,必须按有关规定的要求,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就业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按规定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第二十七条

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文化水平。必须掌握放射防护技术和管理法规知识,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考核合格。

第二十八条

X射线诊断科(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应根据其在质量保证方案中所负的责任,接受相应的专业培训。

第六章

第二十九条

凡未按要求对X射线诊断设备进行防护性能监测及运行质量控制,或X射线诊断设备不符合标准,又不进行校准和维修的单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酌情给予警告、限期改进及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第三十条

经检测发现X射线诊断设备存在严重问题时,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令其限期改进、停止使用,对危及人员健康的,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处以罚款。

第三十一条

放射诊断工作单位对上述处罚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但对停止使用的决定,应立即执行。对复议结果不服的,在收到复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向人民法院起诉;对行政处罚不履行又逾期不起诉的,由决定处罚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1、X射线诊断科(室):包括医院放射科(室)或临床放射科以及使用X射线诊断备从事疾病诊断或各种人体检查的科(室)。

2、X射线诊断质量保证:X射线诊断科(室)为获得稳定的高质量医学影像,同时又使人员受照剂量和所需费用最低所采用的系统行动。

3、X射线诊断质量保证方案:为保证X射线诊断的质量和诊断效果而设计的有组织的整体方案。

4、验收检测

新设备安装完毕后或现有设备进行重大维修后,为鉴定其是否符合约定指标而进行的检测。

5、状态检测

为评价设备状态或识别稳定性检测结果超出控制标准的原因而进行的检测。

6、稳定性检测

为确定X射线诊断设备或在给定条件下形成的影像,相对于一个初始状态的变化是否仍在允许的变化范围内,或为鉴别设备性能及影像形成过程的早期变化而进行的检测。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X射线诊断的放射防护监测方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监测。不适用于影像质量控制检测。

2.透视用X-射线机及机房的监测

2.1监测项目

2.1.1受检者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

2.1.2X-射线管头组装体泄漏辐射水平;2.1.3工作人员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

2.1.4焦台距;

2.1.5准直系统;

2.1.6受检者候诊部位的辐射水平;

2.1.7机房外环境辐射水平;

2.1.8透视机使用非“常断式开关”时,有无限时装置;

2.1.9为正确评价上述指标,验收或某些指标不合格时,必须加测管电压,必要时应检测管电流及半值层。

2.2监测及评价方法

2.2.1受检者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率

2.2.1.1所需设备

(1)经刻度的低能剂量笔或电离室和适当的测读仪器;

(2)标准水模;

(3)测试架。

2.2.1.2使用普通荧光屏进行透视的X射线机的测量步骤;

(1)将剂量笔置于诊视床上中心线处,用透视的方法将剂量笔设定在荧光屏中心。调节限光器,使照射野略大于剂量笔的尺寸。锁定荧光屏和X射线管头组装体,用胶布标记剂量笔此时的位置;

(2)将剂量笔取下,充电调零后再放到刚才的位置上;

(3)用70KVp,3mA的条件透视适当时间,使剂量笔的读数达到满刻度值的50%~100%;

(4)读出剂量计读数K,并按下式对其进行照射时间、刻度系数及能量响应的校正:

K=C1·C2·K。·60/t

(1)

其中K为透视空气比释动能率,cGy/min;

C1为刻度系数;

C2为能量响应校正系数;

t为测量时间,秒。

2.2.1.3使用影像增强器,X射线管头组装体在床下的X射线机的测量步骤;

(1)、(2)同2.2.1.2;

(3)在剂量笔的正上方放置一高度为5cm的测试架,架上放置充水的标准水模将影像增强器放在床上50cm处,由小到大调节照射野,使其恰为影像增强器的外切正方形。

(4)如果被测X射线机没有亮度自动控制装置,用70KVp,lmA进行照射。如果有亮度自动控制装置,则在自动控制状态下照射。照射时间根据剂量笔的量程决定,使剂量笔的读数达到其满刻度的50%~100%。在这种情况下测得的值称为“标准空气比释动能率”;

(5)将剂量计读数进行如2.2.1.2(3)相同的校正。2.2.1.4使用影像增强器,X射线管头组装体在诊视床上的X线机的测量步骤;

全部测量步骤同B,只是将剂量笔放在床上30cm处,标准水模放在剂量笔下方。照射野由小调大,刚刚布满监视器(影像增强器的外切正方形)。2.2.1.5结果评价;

有用线束进入受检者皮肤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得大于5cGy/min。2.2.2X-射线管头组装体的泄漏辐射2.2.2.1所需设备;巡测仪,卷尺

2.2.2.2测量步骤:

(1)将照射野关到最小,如果不能达到零,则应在照射野内放置4mm厚的铅板;

(2)将透视条件调节到70KV,3mA。用巡测仪在管头组装体后方及荧光屏上、下、左、右,距焦点1米处巡测其泄漏辐射水平。如泄漏辐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低于50μGy/hR则可以不进行严格的监测;

(3)如巡测结果表明,泄漏辐射的空气比释动能率高于50μGy/hR,将管头组装体从诊视床上卸下,用4mm铅板堵住出线口,用巡测仪测量如图1所示的三个平面上的泄漏辐射水平。每一平面测8点,间隔45°。图1

管头组装体泄漏辐射测点示意图(略)2.2.2.3评价方法:

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标准要求,在最高管电压,最大管电流条件下(目前我国生产的X-射线机为100KV,2.8mA),泄漏辐射水平不得超过1000μGy/hR。为防止万一损坏设备,除验收检测外可以在常用条件(70KV,3mA)下测量。如测得的漏射空气比释动能率不超过120μGy/hR即可认为合格。2.2.3工作人员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2.2.3.1所需设备:巡测仪,卷尺,标准水模2.2.3.2测量步骤:

立位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测量步骤

(1)将X-射线机设在立位状况。将测试用标准水模灌满水后,放在高于地面1150mm的架子上,模体贴近荧光屏;

(2)将线束中心对准水模中心,设台屏距为250mm。在透视条件下调节遮光器,使照射野为250mm×200mm。锁定荧光屏位置;

(3)按图2所标位置,测量70KV,3mA照射条件下,荧光屏前200mm(荧光屏到探测器灵敏体中心的距离)的平面上13点的空气比释动能率;

(4)机器及水模位置不变,改用该单位,该台X-射线机的常用透视条件进行照射,再测一次;2.2.3.3如该台X-射线机也做卧位透视,则还应测量卧位透视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测试时的机器位置,水模放置,防护区及测试点分布见图3。图2

立体透视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测试平面示意图(略)图3

卧位透视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测试平面示意图(略)2.2.3.4评价方法: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进行评价。当工作量特别小时,应考虑每年实际曝光时间,酌情放宽。

使用影像增强器进行遥控透视或特殊检查的X-射线机可不测本指标或不按该标准对直接透视X射线机的要求进行评价。2.2.4焦台距2.2.4.1所需设备:

两只细金属丝做成的园圈,其中大圈直径为小圈的两倍;卷尺;透明胶带。2.2.4.2测量步骤:

(1)将小圈贴在透视床中间,大圈贴在荧光屏入射面中心;

(2)在透视条件下将荧光屏从贴近透视床处慢慢向远处拉,同时调整荧光屏的位置,使两圈图象重合,这时锁住荧光屏位置;

(3)测量透视床面到荧光屏入射面的垂直距离。根据几何学原理,这一距离与焦台距相等。2.2.4.3评价方法:

根据标准要求,焦皮距(与焦台距相等)不得小于350mm。2.2.5准直系统

2.2.5.1所需设备:

(1)带刻度尺的准直测试板;

(2)标准水模;

(3)测试架;

(4)钢卷尺。

测试程序2.2.5.2使用普通荧光屏的X射线机的测量步骤

(1)将荧光屏推到距诊视床最近处,将照射野设置为最大。这时,照射野应小于荧光屏。

(2)在透视条件下,慢慢将荧光屏往远处拉,当最大照射野等于荧光屏大小时,销住荧光屏位置;

(3)测量这时的床面到荧光屏后面板(与受检者身体接触的平面)的距离;

(4)将照射野缩小到1.5cm×1.5cm,测量照射野中心到荧光屏中心的距离。2.2.5.3使用影像增强器的X线机(影像增强器在床上)

(1)核查影像增强器与床下的X线管头组装体,看它们是否同步移动;

(2)将充水的标准水模放在床上,上面放置准直测试板。板上的圆点标记放在受检者的右肩部位;

(3)将影像增强器放到距床面最近处,照射野放到最大,在透视条件下,将影像增强器的中心对准测试板的中心,锁定影像增强器;从TV监视器中观察可以从影像中看到的最大刻度值;

(4)在测试板上方放置一只装有胶片的,20cm×25cm的片匣,在透视条件下照射适当的时间,使冲洗后的胶片的光密度为0.7~1.5;

(5)冲洗胶片,比较胶片上影像的照射野尺寸与TV监视器中看到的测试板刻度;

(6)将影像增强器拉到距床面最远处,把测试板放在测试架上,尽量靠近影像增强器的入射面(中间留一可以插入胶片匣的缝);

(7)在透视条件下,将测试板中心与影像增强器中心对准。从TV监视器中观察透视影像尺寸;

(8)将装有胶片的25cm×30cm的片匣放到测试板上方,在透视条件下,照射适当的时间,使冲洗后的胶片光密度为0.7~1.5;

(9)冲洗胶片,比较胶片影像的照射野尺寸与TV监视器中透视影像尺寸。2.2.5.4使用普通荧光屏的X线机的测量结果评价

(1)中心偏差应不大于焦点到荧光屏距离的1%;(约为8mm)

(2)当最大照射野的尺寸与荧光屏大小一致时,荧光屏的入射面板到诊视床的距离不小于250mm。

2.2.5.5使用影像增强器的X线机测量结果评价

(1)透视影像的直径应接近影像增强器直径,其缩小量应不大于1cm;

(2)照射野的长和宽不应比影像增强器大出焦点到增强器输入面距离的3%,最大不超过10%,较好的设备可达到1cm以内。

(3)照射野的中心与影像增强器的中心偏差不应大于焦点到增强器输入面距离的1%。2.2.6受检者候诊部位的杂散辐射水平

本管理规定第十七条中规定,候诊者和陪同检查者(病人必须被扶持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的情况下在X-射线检查室内停留。

为受检者候诊设立的屏蔽区的辐射水平应不高于50μGy/hR。2.2.7透视机房的环境辐射水平2.2.7.1所需设备:巡测仪2.2.7.2测量步骤:

按照“立卧位防护区杂散辐射水平”的监测规范设置监测条件(水模及照射条件);

根据机房条件及周围人员居留情况设置监测点,一般应监测以下各点

(1)透视室门外,高1.3米,距门 5cm处;

(2)邻室墙外5cm,距X-射线机头最近处或其它辐射水平最高处;

(3)窗外,高1.3米,距墙面5cm处,或相同高度距离更远的位置上,辐射水平最高处。

(4)为寻找防护薄弱环节,提供防护最优化的措施时,可以监测诸如门缝之类人员不可能停留的位置,但不能作为评价该射线装置工作场所是否合格的标准。2.2.7.3评价方法:

机房周围的辐射水平评价必须与实际曝光时间(或工作量)相联系。大医院机房周围的辐射水平应低于5μGy/hR,机房窗外人员很少接近或通过的区域,可采用1/16的居留因子,则可限制在50μGy/hR。3一般摄影机及机房的监测3.1监测项目3.1.1X-射线管头组装体的泄漏辐射;3.1.2固有滤过及附加滤过;3.1.3限束装置;3.1.4X-射线摄影机房的环境辐射水平。3.2监测及评价方法3.2.1X-射线管头组装体的泄漏辐射;

摄影用X射线机的结构一般与透视机相同,检测方法相同。当同类管头组装体已测泄漏辐射的情况下,可不再重复测量。

3.2.2固有滤过及附加滤过

可采用与铍窗X-射线管对比的方法,测量X-射线束的第一半值层。实测时,根据测量半值层时的管电压及测得的半值层判断其固有滤过是否不低于要求值(见表1)。

此外,200mA以上的X-射线机还应检查是否具备有0.5mm,1.0mm,2.0mm铝当量的附加过滤板。表1-------------------------

管电压(KVp)

最小半值层(mmA)-----------|-------------设计工作范围|测量电压|专用牙科机|其它X-射线机------|----|-----|-------

低于50|

30

1.5

0.3

40

1.5

0.4

49

1.5

0.5 50~70|

50

1.5

1.2

60

1.5

1.3

70

1.5

1.5

70以上|

71

2.1

2.1

80

2.3

2.3

90

2.5

2.5

|100

2.7

2.7

|110

3.0

3.0

|120

3.2

3.2

|130

3.5

3.5

|140

3.8

3.8

|150

4.1

4.1-------------------------

3.2.3限束装置

根据标准要求“必须提供能调节有用线束矩形照射野的装置”。

为防止出现废片,造成对受检者的重复照射,要求光野与照射野重合一致。3.2.4X-射线摄影机房的外环境辐射水平3.2.4.1所需设备:巡测仪或热释光剂量仪3.2.4.2监测步骤:

(1)确定照射方向

①如X-射线机有可能向待测方向投照,应先将X-射线机头转向朝此方向照射。如无此情况,放在通常使用的照射方向;

②监测点选择同“透视机房”另加操作人员位置。

③在80Kvp,30mA,5Sec照射条件下,测量待测点的比释动能率K,μGy/hR;

④将K值除以1080,可得每100mAs的曝光量,在待测点的空气比释动能,然后,根据该摄影机房的年曝光量估计人员受照剂量。

⑤用热释光剂量计进行监测时,可将剂量计置于待测点,测量一个月的累积空气比释动能。3.2.4.3评价方法:

在上述条件下用巡测仪测得操作位的K值不得超过300μGy/hR。机房周围的K值不得超过30μGy/hR。

临床化“诊断”课堂亦有法 篇6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诊”,“听、看、记、想、谈”则是课堂评价的五个基本方法和环节。如此课堂评价,就需要到课堂现场和师生之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临床化“诊断”课堂。

一、临床化听课“重质量”

如高中一年级语文课,课文《赤壁赋》。这一堂课属于“自主学习——探究展示——点拨提升”三环分课中的探究展示课。听课以后,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问题引导部分的问题串设计太碎;二是老师强势主导;三是学生展示条理欠清晰。听课组针对上述问题对“探究展示”课给出了如下指导:

1.导学案中的“问题串”要围绕两个核心设计:一是怎样引导学生深度感知课文内容,与文会友;二是感受文章的表达之妙。问题不能太细太多,围绕以上两个核心设计2至3个问题即可。

2.课堂展示时发言人的训练。在学生还不知道怎样清楚表达自己的理解时,可试着先给学生一个展示线路:“我”的观点是什么或怎样理解的;然后说明“我”的依据是什么,即“我”是从文中哪些句子词语中知道的,或从哪些方面想到的;最后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或理解带入“我”的朗读背诵中。

展示时让学生的表达尽可能完整,老师要有等待3秒钟的耐心,让学生在老师比较少的追问和干扰下完整地阐述观点。

老师们总想追求课堂上样样精彩,舍不得放弃,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不到。执教老师与听课组面对面的交流后,如饮醍醐,豁然开朗。这次诊断听课让老师清晰地懂得了一些道理:语文课堂要融入人文情怀,将文本解读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归还给学生自己;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教师的强势主导与灌输,而是依据“问题串”来循循善诱;课堂模式不会限制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挥,更不会因为模式制约了质量的提升,反而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和修正的可能。

二、临床化评课“看过程”

在小学四年级的《小数点的读法和写法》一课上,由于学生的精彩讲解和老师的适当点拨,赢得了评课组的好评。但是这堂课也有遗憾的地方,那就是没有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展示——点拨提升”三环节学习的价值。

课后,评课组再次明确提出了“一课三环”课型怎样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展示”、“点拨提升”三个模块都用“学——交——练”的程序设计。但是各模块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关系,而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比如,第一个模块的“学”是这样安排的:一组简单的尝试练习题,独立完成,如果有疑问,就在教材中寻找解题线索,达到初懂教材的目的。第二个模式的“学”是1到2个核心思考题和1到2个综合性练习,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自我评估,若有疑惑,向同伴请教,小组合作解决。老师收集小组仍解决不好的问题,实行要题开讲,达到学懂学会的目的。第三个模块的“学”安排拓宽加深的思维擂台赛,达到学活、学宽的目的。这是一次对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很有意义的探索。

评课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课堂的高效体现在最终的学习效能之中,是“能力、知识、情智”三维目标的统整。课堂实际是模块、环节的链接,整个过程要特别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状态,查看教师教学环节的衔接,注重“问题串”的延伸、“思维流”的顺畅、“知识树”的构建。与此同时,学生获取信息可以通过“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交替使用、动静转换。

三、临床化诊断“讲方法”

评课前,听课教师应主动和任课教师交流意见,列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疑问,理清其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用意。评课时,除了对模式的关注外,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值得注意:

一是变“论”为“评”。评课不是就课论课,更不是把课堂中的环节复述一遍,而要就课评课,要透过教学现象对课堂教学作理性的分析。同时,评课语言要规范、标准。

二是有“魂”有“体”。所谓“魂”就是对一节课总体的评价,评课稿就像一篇论文,应该有题目来总领整个评课;所谓“体”就是表示观点的每个小标题要精心设计,并且要寻找最典型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评课要独具慧眼,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三是少“断”多“治”。提问题应该从大处着眼,不纠缠于细枝末节,对一堂课提出了值得商榷、改进的方面,就是提出了“诊治”方案、重建意见,即建设性意见,而不是给予一味的否定或轻易地作出自己主观的判断。

四是重“精”轻“粗”。听课时要做精细的工作,要找准点,结束后立即写下自己最深的感受,并备注好例子。评课要学会提炼和概括,不能只看到局部,不能只说框架,要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来审视课堂中的细节。

临床诊断专家系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9例纳入患者中,男性29例,年龄在41~65岁,平均(54.2±1.3)岁。女性30例,年龄在40~68岁,平均(55.3±1.1)岁。患者病程在3个月到2年,平均病程为(8.2±1.5)个月。

1.2 方法:

对59例疑似为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采用B超进行检查,具体的检查过程如下:在进行临床检查前,需要患者大量饮水,饮水的目的是为了充盈患者的膀胱,待患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对患者实施检查,采用SIMENSG5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取仰卧位,先进行下腹部检查,对患者进行横切、纵切以及斜切检查,然后对患者输尿管、下腔静脉、耻骨上缘联合处等进行扫查[1]。根据扫查的结果,对59例患者是否患有泌尿系统结石进行报告。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59例患者的超声影像进行分析,结合泌尿系统结石在超声影像中的典型特点进行临床诊断,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临床对比,以确定B超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疾病的临床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临床上,泌尿系统结石是较为常见的疾病,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发患者群为中老年患者。该疾病在初期,无明显著的症状,当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的时候,泌尿系统结石病发一般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2]。部分患者在出现腰部疼痛的时候,没有及时得到医院就诊,对疾病没有风险意识,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进一步加重,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伤害。由于泌尿系统结石属于慢性疾病,很多患者不以为意,严重的耽误了有效治疗时间。鉴于泌尿系统结石对患者造成的较大伤害,在临床上,应该对泌尿系统结石进行快速、准确诊断,使患者能够根据诊断的结果尽快进行手术,以减少该对患者的影响。

针对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诊断,技术种类较多,各个医院在对泌尿系统结石诊断技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医院将B超诊断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B超诊断泌尿系统结石准确率高、费用低、用时短、对患者的影响小[3]。因此,为了评价B超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对59例疑似为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采用B超进行诊断。从诊断结果看,B超诊断的准确率为98.3%,仅出现1例误诊。通过对该例误诊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出现误诊情况主要原因为该患者的超声影像较为特殊,鉴于此种诊断经验,也提醒诊断医生在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采用B超诊断的过程中,需要细致的观察患者的超声影像,如果存在疑点,不可妄下结论,需进行多名医生联合诊断,以确保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诊断的准确率[4]。

此外,为了提高B超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疾病的的准确率,应该对影响B超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疾病准确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对患者检查的过程中,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规避,减少误诊及漏诊情况的发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影响B超诊断泌尿系统结石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操作的规范性。在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采用超声诊断的过程中,如果诊断医生操作的不规范,将会影响到诊断的准确率。因此,诊断医生应对超声诊断仪的具体操作规范进行系统的学习,避免由于操作不规范而影响诊断准确率[5]。②患者与医生的配合程度。如果患者与医生的配合不好,也会造成误诊情况的发生。在诊断前,应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告知患者在诊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体位等,患者通过与医生的良好配合,能够提高B超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疾病的效果。③医生对超声影像的判断分析能力。在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采用超声仪诊断之后,需要对超声影像进行分析,对患者是否患有泌尿系统结石进行准确判断。由于泌尿系统结石疾病在超声影像上具有较为典型的特点,因此,医生可以结合典型特征进行诊断。但是,患者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也存在着超声影像非典型的情况,而这类情况也是导致误诊的一大原因[6]。针对于非典型的患者,诊断医生在进行判断的时候,通过二次诊断、翻阅资料、多名医生联合诊断等方式能够减少误诊情况的发生,进而实现对患者的科学诊断。在对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采用B超诊断的过程中,通过注意如上几点,能够提高诊断的质量,促进临床诊断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总之,在对泌尿系统结石疾病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通过采用B超诊断的方式,显著的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能够进一步避免漏诊及误诊情况的发生,患者通过科学的诊断,能够快速地开展治疗,减少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B超可作为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疾病的首选诊断方式。

参考文献

[1]谢民.肾分泌性造影与B超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3,15(13):190-191.

[2]龙娜.泌尿系统结石的B超临床诊断分析[J].吉林医学,2011,16(30):320-321.

[3]王菊娣,张伟.B超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15(18):265-266.

[4]李超明.B超诊断输尿管结石8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5(3):359-360.

[5]茆永云.B超在诊断泌尿结石声像图表现[J].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4):158-159.

临床诊断专家系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3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4例MSA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 女15例;年龄为41~72岁, 平均 (59.63±11.39) 岁。全部患者均符合GILMAN与QUINN等制定的诊断标准[3], 其中OPCA亚型15例, SDS亚型13例, SND亚型6例。全部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疾病史, 无乙醇中毒史, 无化学毒物接触史。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本院接受MRI检查, 并在本院住院接受治疗。汇总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检查资料, 分类汇总患者的各项临床特征及MRI特征。临床特征分为小脑体征, 包括共济失调、指鼻轮替运动障碍、跟膝胫试验准确性低、眼球震颤、运动功能障碍、构音障碍、暴破语言;锥体外系体征, 包括步态异常、表情呆滞、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自主神经症状, 包括直立性低血压、性功能障碍、排尿排便障碍、出汗异常。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 2003软件对临床特征及MRI特征进行分类汇总;临床特征将发生率最高的亚型分别与另外两种亚型的发生率进行对比, 采取卡方检验,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计算。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OPCA亚型患者的小脑体征发生率为80%, 明显高于其他亚型, P<0.05;SDS亚型患者的自主神经症状发生率为84.62%, 明显高于其他亚型, P<0.05;SND亚型患者的锥体外系体征发生率为83.33%, 明显高于其他亚型, P<0.05。具体数据见附表。

2.2 MRI特征

本组28例出现广泛性MRI异常, 其主要MRI表现为脑实质萎缩23例、信号异常19例、脑室系统扩大22例。不同亚型具有不同MRI表现, OPCA主要为小脑蚓部 (93.33%) 、脑桥 (93.33%) 、延髓 (60%) 萎缩, 第四脑室 (86.67%) 、桥延池 (86.67%) 扩大, 脑桥十字征 (40%) ;SND主要为基底节区的异常改变, 可见壳核萎缩 (66.67%) 、壳核后外侧T2WI低信号 (83.33%) ;SDS的脑干及皮质下核团均可见轻微改变。

3 讨论

MSA的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晰, 可与脂质的过氧化损伤、少突胶质细胞的胞质内涵体以及酶代谢的异常等方面相关[4]。MSA的病变范围广泛, 可累及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 病变主要集中于脑桥桥横纤维、脊髓中部外侧柱、延髓下橄榄核、脑桥基底部核团、小脑半球与中脚、中脑黑质等部位, 其病理改变多为弥散性的神经元变性、萎缩、消失以及反应性的胶质增生。

不同亚型的MSA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 OPCA以小脑的症状表现最为突出, SDS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 而SND的受累程度最轻, 早期发生锥体外系的严重受累是其与其他亚型甄别的重要特征。不同亚型的MRI表现也具有不同特征, 十字征是OPCA诊断的标志性依据, 同时小脑蚓部及脑桥的萎缩在OPCA患者中也广泛存在;SND则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的异常, 可见豆形核萎缩, T2WI黑质及红核间的正常高信号出现降低, 早期多见壳核背外侧的信号降低, 晚期则可见整个壳核信号均有明显降低;SDS患者的MRI表现较为缺乏特异性, 也可出现脑干、大脑半球、小脑的萎缩以及脑室系统的扩大, 但其程度明显轻于其他亚型。

MRI可清晰提示脑干、小脑以及桥脑等部位的萎缩[5]。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因此临床中以MRI为主要依据, 充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 可作出正确的诊断及亚型判断。

摘要:目的 研究多系统萎缩 (MSA) 的临床特征及MRI特征, 并分析其对临床亚型诊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4例多系统萎缩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 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 (OPCA) 亚型患者的小脑体征发生率为80%, 明显高于其他亚型, P<0.05;Shy-Drager综合 (SDS) 亚型患者的自主神经症状发生率为84.62%, 明显高于其他亚型, P<0.05;纹状体黑质变性 (SND) 亚型患者的锥体外系体征发生率为83.33%, 明显高于其他亚型, P<0.05。主要MRI表现为脑实质萎缩23例、信号异常19例、脑室系统扩大22例。结论 MRI可有效提高MSA及其亚型的诊断准确率, 结合临床特征对于临床诊断与亚型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临床特征,MRI,亚型,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邹仁林, 高政.多系统萎缩的临床和CT、MRI特点[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6) :185-185.

[2]幸冰峰, 周歆.36例多系统萎缩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治疗分析[J].西部中医药, 2012, 25 (3) :49-51.

[3]张麟伟, 顾卫红.1例典型多系统萎缩病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1, 25 (4) :251-252.

[4]武萍, 张雪君.联合影像检查在多系统萎缩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1, 34 (5) :422-427.

临床诊断专家系统 篇9

超声检查目前已成为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重要和常用手段之一。应用系统超声诊断技术, 可实时、动态观察胎儿各器官部位的形态、结构, 评价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指标, 检测胎儿结构畸形, 直接对胎儿畸形进行产前诊断, 同时可明确诊断对胎儿产前的保留与否, 为产妇及产科医生在选择生产方式上均提供了重要依据。该项检查适用于所有孕妇, 特别是高危孕妇必须进行系统胎儿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来我院和我市人民医院进行产检的1021名, 年龄20~41岁, 平均25岁的孕妇进行分层次超声检查, 其中86例为孕11+4周~13+6周胎儿, 主要观察胎儿双顶径、鼻骨、颈项透明层厚度;624例为孕20~26周胎儿, 进行全方位系统胎儿筛查, 观察胎儿各器官形态、结构。对未进行中孕期系统胎儿筛查孕妇310例, 行晚孕期常规筛查, 体检常规检查1例, 对这些孕妇进行产前超声诊断与研究。

1 .2 检查方法

采用日立5500及日立6500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 孕妇常规取仰卧位, 必要时取侧卧位, 充分暴露检查部位, 经孕妇腹部对胎儿进行分层次检查。首先, 先确写胎头位置, 再依次观察胎儿头面部、颈部、脊部、胸腔、腹腔、四肢及胎盘、羊水、脐带等。对可疑异常部位进行反复仔细检查, 并注意是否有复合畸形存在, 对异常胎儿要追踪随访检查。

2 结果

1021例孕妇中共检出胎儿畸形38例, 其畸形发生率约3.8%。包括无脑儿11例, 脑积水6例, 脑积水合并脊柱裂1例, 脑膨出1例, 脐膨出2例 (其中1例合并单脐动脉) , 腹裂2例, 心内膜垫缺损3例, 唇腭裂2例, 颈项透明层增厚2例, 双肾多囊性发育不良2例, 双肾盂积水 (肾盂积水大于10mm ) 4例, 胎儿骶尾部畸胎瘤1例, 胎儿腹腔积液1例, 漏诊室间隔缺损1例, 左前臂缺失1例, 见表1。

3 讨论

胎儿畸形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胎儿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发育异常。其发生可能是遗传因素也可能是环境因素, 或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或出生前诊断, 是指在胎儿出生前用各种方法诊断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的一种手段。目前产前诊断技术包括遗传咨询、分子免疫、生化免疫、医学影像等, 而系统超 声诊断技术是产前诊断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产前诊断作为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 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国家卫生部于2002年12月颁布了《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我们在近两年的工作中, 遵照《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 对我市近两年来的孕妇进行产前系统超声检查及追踪随访观察。我们在工作实践中, 对产检孕妇分层次超声检查, 对胎儿各器官、各部位的结构、形态进行系统观察, 在胎儿畸形筛查过程中, 选择了最佳超声检查切面, 最佳超声检查时间 (孕18~24周) [3], 规范产前超声检查报告书写, 逐步完善产前超声诊断步骤, 总结了超声检查中技术技巧, 提高了产前超声检查诊断技术, 使产前超声检查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同时检查结果显示, 我市胎儿畸形中以神经系统畸形占第一位, 而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出生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为其自身及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这种畸形目前尚未有效的治疗措施, 只能采用及早诊断和终止妊娠的方法, 而系统超声检查是产前诊断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重要手段, 在产前诊断胎儿畸形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超声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4], 因为其不但受其成像设备技术的限制 以及超声医师检查技术与思维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且受孕周、孕妇肥胖程度及胎儿体位、胎儿活动度、胎儿骨骼声影和羊水量等多因素的影响, 许多器官或部位可能无法显示或显示不清, 超声显像也不可能将胎儿的所有结构显示出来, 特别是胎儿心脏畸形筛查受胎儿期循环系统特点及检查条件限制, 胎儿超声心动图不能将所有的心脏结构畸形筛查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造成漏诊、误诊 。本病例即漏诊室间隔缺损失1例;本病例中漏诊1例左前臂缺失, 孕妇年龄25岁, 孕37周, 分析漏诊原因主要为超声检查对胎儿肢体的显示率随孕周增加而减低[5], 产前超声对胎儿肢体畸形尤其是膝关节和肘关节以下的畸形的检出率较低, 易造成漏诊, 而本例漏诊胎儿胎龄较大, 也是漏诊的原因之一。

总之, 尽管超声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与其他影像学相比, 因其 具有无痛、无创、方便、实用及可重复性等优点, 是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产前诊断中胎儿畸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达到优生优育、预防低智儿、畸形儿的娩出, 我们要大力宣传胎儿畸形产前超声筛查的重要性, 尤其是边远地区、医学水平欠发达, 孕妇自我保健意识差, 缺乏优生优育知识。所以, 进一步加强普及宣传教育, 使公众对产前超声诊断有进一步的认识, 对产前超声诊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检查内容有所了解, 又能对产前诊断的的局限性与时效性有所认识, 这仍将是我们从事超声医务工作者今后工作的重点;此外, 大力加强基层医师的培训工作,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 普及宣传胎儿畸形的相关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对减少畸形儿的出生, 提高全民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晓菲, 闻礼华, 季永刚.超声筛查胎儿畸形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19 (1) :82-83.

[2]于萍, 王和.产前诊断技术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 2007, 15 (4) :14.

[3]卫生部卫基妇.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Z].超声产前诊断技术规范 (2002) 号.

[4]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诊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324.

临床诊断专家系统 篇10

关键词:体外诊断,标准体系

体外诊断系统是包括体外诊断试剂、仪器及与之密切关联的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复杂体系;体外诊断系统给疾病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对体外诊断系统产品质量的监管必不可少, 但对该系统的管理不及对药品的管理成熟, 而且该系统包括学科众多, 品种繁多, 仅其中的体外诊断试剂就近千种;并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兴起和融合该领域仍在快速发展。如何既能严格管理, 又不致阻碍其发展, 行政和技术的双重监管是不可或缺的。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无论是新技术的研发还是产品的推广, 标准对体外诊断系统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完善的标准体系建设应该对科学管理体外诊断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标准现状

体外诊断系统产品在近二十年得到长足发展, 但标准的发展相对滞后。ISO/TC212 Clinical laboratory testing and in vitro diagnostic test systems (临床实验室检测和体外诊断试验系统) 成立于1995年, 秘书处设在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 截止2008年底共出版标准17项, 另外处于各阶段草案9项 (其中4项是修订) 。我国对口ISO/TC212的标准化组织是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136) 成立于1988年, 到2008年底归口制修订出版的国家10项 (其中转化国际标准7项, 详见表1) ;行业标准37项 (详见表2) ;另有已立项正在起草阶段的国行标38项 (详见表3) 。

2体系化管理的必要性

体外诊断系统包括实验室管理及产品两大部分, 其中产品涉及生物化学、免疫学、血液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目前已有的诊断仪器、诊断试剂种类繁多。诊断仪器有血液、生化、免疫、体液、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安全防护等11大类百余种产品, 涵盖生化、免疫、血液、微生物、分子诊断等学科, 基于不同原理的管理级别II类以上的诊断试剂逾千种。与品种繁多的体外诊断系统产品相比, 已制定的标准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 远远不能满足对该领域的技术指导的要求。除了标准的数量很少外, 已出版的国际标准多是较基础的标准, 涉及产品的标准很少。很显然面对数量庞大的诊断产品, 制定每个产品的标准是不现实而且也是不科学的, 因此结合产品的特性 (比如是否与关键性诊断指标相关、是否量大面广) 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才能使标准制定减少盲目性, 更高效地发挥现有资源, 制定相关标准, 服务、指导诊断系统产品的发展。

3标准体系表框架

ISO/TC212工作分为四个工作组:实验室质量和能力、参考系统、体外诊断产品、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ISO/TC212工作领域的划分, 体外诊断五个学科方向:血液和体液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拟将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分为四个层次 (标准体系表) :

1) 第一层次为:

通用标准。

(1) 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通用标准, 编号为1.1, 如术语;

(2) 相关的通用标准, 编号1.2。

2) 第二层次为:

三个工作领域的通用标准。

(1) 医学实验室的质量和能力通用标准及相关标准, 编号分别为21.1及21.2, 如ISO15189, 相关标准ISO17025;

(2) 参考系统通用标准, 编号为22;

(3) 体外诊断产品通用标准及相关标准, 编号为23.1及23.2。

3) 第三个层次为

(1) 医学实验室的质量和能力分:门类标准 (编号31.1) 、医学实验室通用设备标准 (编号31.2) ;

(2) 参考系统分参考物质通用标准 (32.1) 、参考测量程序通用标准 (32.2) 、参考测量实验室通用标准 (32.3) ;

(3) 血液和体液学门类通用标准 (33.1) , 临床生物化学门类通用标准 (33.2) , 免疫学门类通用标准 (33.3) , 微生物学门类通用标准 (33.4) , 分子生物学门类通用标准 (33.5) 。

4) 第四个层次为:

(1) 参考物质专用标准 (42.1) , 参考测量程序专用标准 (42.2) , 参考测量实验室专用标准 (42.3) ;

(2) 血液和体液学产品标准 (431.1) , 方法标准 (431.2) , 临床生物化学产品标准 (432.1) , 方法标准 (432.2) , 免疫学产品标准 (433.1) , 方法标准 (433.2) , 微生物学产品标准 (434.1) , 方法标准 (434.2) , 分子生物学产品标准 (435.1) , 方法标准 (435.2) 。

注:编号规则:

第一层编号为1。

第二层编号2X (X为1~3, 1代表实验室质量和能力, 2代表参考系统, 3代表参考实验室) 。

第三层编号3X1.X2

X1为1~3, 分别代表:实验室质量和能力、参考系统、参考实验室;

31.X2中X2为1、2, 分别为门类通用标准、医学实验室设备标准;

32.X2中X2为1~3, 分别为参考系统分参考物质通用标准、参考测量程序通用标准、参考测量实验室通用标准;

33.X2中X2为1~5, 分别为血液和体液学门类通用标准, 临床生物化学门类通用标准, 免疫学门类通用标准, 微生物学门类通用标准, 分子生物学门类通用标准。

第四层编号:

42.X:X为1~3, 分别为实验室质量和能力, 参考系统, 参考实验室;

43X1.X2:X1为1~5, 分别为血液和体液学, 临床生物化学, 免疫学, 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X2为1、2:分别为产品标准, 方法标准。

4现有标准汇总分析

按照标准体系表 (表4) , 将已出版、处于报批阶段、制定阶段的国、行标进行汇总分析, 可以看到:

1) 第二层中参考系统标准无通用标准, 参考物质、参考测量程序、参考实验室无第四层专用标准。

随着对量值溯源性的不断要求, 参考物质、参考测量程序的研究会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 我国体外诊断行业缺乏参考物质, 因此亦无该类标准制定的技术基础, 随着对参考物质研究的开展, 各类参考物质会逐渐增多, 相应地需制定这类标准。尽管有近300项体外诊断涉及的检测既无参考物质亦无参考测量程序, 但就现在已在应用的参考测量程序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以利于参考测量程序被广泛了解和使用。在开展参考物质、参考测量程序研究的同时, 各类参考实验室也会应用而生, 需要制定相应的专用标准。

2) 体外诊断产品标准与需求差距很大, 面对发展迅速的体外诊断产品, 制定针对每一个产品标准是不现实的, 因此制定第三层的各专业门类通用标准是当前SAC/TC136的重点工作, 尤其需要对常规开展或诊断意义重大的诊断产品以标准对其质量进行规范, 如血、尿、便三大常规项目涉及仪器和试剂, 直接影响治疗措施的血气检验项目, 发病率高的传染病诊断项目等是我们应该优先开展的工作。从附表中可见, 在这些量大面广和/或风险较高产品的门类通用标准差距还很大。

3) 在第四层中各类方法标准几乎没有, 尽管这类标准目前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但也体现了在我国缺乏领导技术潮流的开创性工作, 这一现状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

基于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的学科发展和标准的现状, 本文对标准体系做了以上初步分析, 随着学科的进展, 需对该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和维护;并且在体系框架的指导下, 更加有序高效地开展SAC/TC136的工作, 以服务于体外诊断产品的发展和监管。

续表

高血压肾病的临床诊断 篇11

查体:T 36 ℃,P 90次/min,

R 16次/min,BP 160/100 mm Hg。神志清楚,巩膜无黄染,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90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3/6收缩性杂音,A2亢进,A2>P2。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Hb 132

g/L,WBC6.4×109/L,Plt180×109/L;尿常规,尿蛋白(++),尿糖(-),离心后尿

关微量白蛋白尿(30~300 mg/d)可否作为诊断高血压肾病的依据要看具体情况,由于某些病史较短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明显增高时可以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而血压控制后即消失,故不少学者认为这种微量白蛋白尿并不说明肾小球出现了缺血性病变,可能与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系统高血压传入肾小球致球内压及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有关。因此,不能据此诊断为高血压肾病。

诊断标准

(1)有确切的高血压病史并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2)病程多在5~10年;(3)病情进展缓慢,肾小管功能损害早于肾小球功能损害;(4)伴有高血压其他靶器官的损害证据,如左心室肥厚、眼底血管病变等;(5)突出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损害,如夜尿增多,尿渗透压低,尿β2微球蛋白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排出增加,轻度蛋白尿(多<2 g/d),镜下血尿;(6)肾脏B超检查,双侧肾脏大小基本一致;(7)临床诊断有困难时应当考虑做肾脏活检,表现为以肾小动脉硬化为主的病理改变。高血压肾病的诊断流程见图1。

由于此类患者有高血压和肾小动脉硬化存在,或已出现了肾脏体积缩小,肾活检后容易引发出血,尤其是老年患者,应加以注意,如本病例患者的上述征象比较典型,临床上可以确诊为高血压肾病,并非一定

鉴别诊断

1 原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两者在临床上有时很难鉴别,如两者合并存在,尤其是已进展至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鉴别更为困难。一般而言,如患者先出现尿检异常,后发生了高血压,可以认为是原发性肾脏疾病伴高血压。而先出现了高血压,后发生的尿检异常,则高血压肾病可能性大。肾活检病理检查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均有帮助。

临床诊断专家系统 篇12

计算机辅助诊断(CAD)[1]目的就是帮助内科医生在异常检查、疾病定量分析以及损伤诊断方面提供一个参考意见。

为了诊断病情,内科医生通常会参阅大量健康者的扫描图像。图像扫描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计算机辅助诊断的过程。由于图像中不仅有病灶信息,还包括了许多正常信息,所以这个过程变得尤为复杂。如果考虑到解剖学的复杂性、良性恶性病情的辨别难度以及内科医生个人能力的差异,那么误诊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器官损伤检测,缩短诊断时间,强化内科医生诊断能力。

计算机辅助诊断适用于具有大量图像特征的数字图像,对病情确诊有极大的帮助。例如:通过胸部X光射线和超声图像可以检查和鉴定胸部损伤;借助X光和CT片[2]可以诊断肺癌;利用单光子拍摄的脑部图像能够识别出图雷体综合症[3];使用正电子影像可以诊断大脑失常等病情。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数字融合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4]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1 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其体系结构包括四个主模块,即:图像预处理、定义关心部位、特征扩展和选取以及分类关心部位。

1.1 图像预处理

图像预处理是为了改善数据质量,这些数据质量的改善过程意味着各种方法的使用。如均值滤波、中值滤波、拉普拉斯滤波和高斯滤波等等。在增强图像结构边缘时,使用了模糊变化和小波变化。利用直方图的均衡性[5]增强图像的反差等等。使用线性或非线性灰度变换的标准图像代表了其它预处理任务,并且允许来自于不同设备获得的图像进行比对。预处理的好坏可以说具有决定意义,因为后续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已有图像的质量。

1.2 定义关心部位

定义关心部位就是使用手动、半自动方法或者是全自动方法,使用户对干扰情况下,也可以确定病人图像中的解剖结构,当然包括正常的和不正常的结构。种子部位生长就是医学图像中利用半自动方法定义关心部位的一个实例。灵活的外形模型已经应用于二维医学图像的自动化定义和解剖轮廓的跟踪处理上。尽管器官的轮廓是随意的,但是外形模型能够对其进行精确的近似。

1.3 特征扩展

特征扩展是指对医学图像的各种定量测量。在光谱或空间领域适宜使用特征扩展。一旦这些特征被扩展,就有必要选择大部分具有优良特征的小分子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分级的准确性,以及减少各种复杂因素。特征选择的方法可以采用过度的、启发式的或者是非确定的搜索策略。

启发式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尽量多的选择适当特征,从血液的显微镜图像上获取五种白细胞的不同性。类似遗传公式[6]这样的非确定技术也被用于肺结节的特征选择,肝纹理特征可以从CT片上获取。

1.4 特征分级

关于医学图像,多年来大家公认的首要问题就是特征分级。特征可能已经得到监控或未被监控。在有监控的分级中,特征集合被定义成预定义级别;而在无监控分级中,特征集合模型被定义成未知级别。

有监控分级可能是以统计分级机为基础的。如决策树、k毗邻和贝叶斯定理分级机以及NN分级机。近年来,更多尖端的有监控分级方法被采纳,例如CT结肠成像[7]就是利用总体分级机完成对结肠息肉的检测。各种有监控和无监控分级方法在胸部肿瘤诊断[8]中已经得到比较评价。

2 CT图像肺癌的诊断

放射科医生在读CT图像时,如果肺癌特征不明显,就要根据观察并且分析疑似病灶在其它图像中的变化情况才能确诊。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自适应概率统计模型(SPAM)[8],利用序列图像进行肺癌的识别。

为了描述肺癌病灶在图像中的变化,首先确定断层特征。即通过状态迁移将质心和面积的变化转化成状态值。因此,质心状态和面积状态特征的计算如表1所示。其中,Pi表示第i个CT图像中的质心坐标,Ai表示第i个图像中关心区域面积,Vj(j=1,2,3)表示状态间的阈值。

2.1 肺癌模型

如果某个纹理在连续N+1个CT图像上出现,那么对其中相邻两个图像进行状态迁移,得到的断层特征形成一个样本。因为每两个相邻断层间产生一次迁移,结果产生N个状态值。如果统计M个肺癌样本。那么,在状态序列i上的Mi个样本中,有Mi1个质心状态值为不变,Mi2个质心状态值为偏移,Mi3个质心状态值为偏离。于是,Mi=Mi1+Mi2+Mi3。肺癌模型在状态序列i上的质心状态概率定义如下:

其中,Pi表示第i个状态序列上各类状态值出现的概率。

2.2 自适应肺癌模型

在设计自适应肺癌训练模型时,首先要确定质心阈值V1和V2以及面积阈值V3。如果单纯凭借医生的个人经验确定阈值显然不够科学,而且其精度也会随着样本的变化导致结果不稳定。因此,通过自适应调整算法可以使模型在训练过程自动调整参数,从而确定出稳定的阈值。

自动调整参数过程如下:

(1)根据经验确定质心与面积阈值的初始值。

(2)读取样本,提取特征,经过状态迁移处理得到断层特征值。

(3)求出肺癌样本或非肺癌样本的相似度。

(4)修正阈值。

(5)如果样本读取完毕,则结束;否则,重新回到(2)。

修正公式为:θ(t+1)=θ(t)-αΔE(4)其中:α∈[0,10],为学习因子,用于控制学习速率。V1、V2以及V3进行二值化处理,即大于中值时为1,小于中值时为0。t表示时刻。ΔE∈[-1,1],为训练误差。ΔE越大,表明当前模式月远离监督信号的期望值;反之,阈值调整越小。

当出现诊断错误时,系统将自动修正参数。即:当ΔE<0时,表明实际输出小于期望值,检测结果为正常;当ΔE>0时,表明实际输出大于期望值,检测结果为肺癌。

式(4)展开后表示如下:

其中,O表示期望输出(即监督信号);O'表示实际输出。当O=0时代表正常,O=1时代表肺癌。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分别建立肺癌模型和正常模型(即非肺癌模型),然后计算样本与这两个模型的相似度,从而判断样本与哪个模型更为接近。

3 结束语

先进的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临床诊断过程中。使用一定的图像分析工具,结合内科医生的经验,提高了诊断的灵敏性,减少了解释时间。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制作精良的图表能够验证所有的系统行为。所以,上述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应用到其它的肝病灶,甚至是其它医学图像的诊断中。利用自适应概率统计模型即利用断层特征分别建立肺癌模型与正常模型,根据待测样本与这两个模型的相似度进行识别,提高了识别精度。

摘要:先进的图像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已经大大加强了医学图像的表达,并且对早期诊断也有突出贡献。从CT片子上可以观察到常人、肝囊肿病人以及肝癌病人具有的特征。最后,利用自适应概率统计模型建立肺癌识别模型和非肺癌识别模型。结果表明,结合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医学图像分析可以对更多的实际诊断做出贡献。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诊断,肺癌,自适应概率统计模型

参考文献

[1]Berner E S,Ball M J.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theory andpractice[Z].Spring,Berlin,1998.

[2]Reeves A,Kostis W.Radiologic Clinics N.Amer[J].2000,38(3):497.

[3]Yin T-K,Chiu N-T.IEEE T.Bio.-Eng[J].2004,51(7):1286.

[4]Behloul F,Lelivldt B P F,A.Boudraa,et al.IEEE Trans[J].Med.Imanging,2001,12:1302.

[5]RussJC.TheImageProcessingHandbook[Z].CRC,BocaRaton,FL,1992.

[6]Sabiono D M U,L da F Costa,Rizzatti E G,et al.Real Time Ima-ging[Z].2004,10:205.

[7]Jerebko A K,Malley J D,Franaszek M,et al.Acad.Radiol[J].2005,12(4):479.

上一篇:现代文阅读训练两篇下一篇: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