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管理系统

2024-05-23

临床管理系统(共12篇)

临床管理系统 篇1

0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从2010年1月起,卫生部将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14个省、市的73家医院开展22个专业1 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将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管理费用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

1 临床路径简介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的临床治疗综合模式,是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它将常见的治疗、检查与护理等医疗活动细化和标准化,并根据住院天数设计表格,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接受诊疗,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1],从而达到既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又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患者满意度。因此,CP是一种包含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成本控制、持续质量改进(CQI)、PDCA循环等理论的标准化医疗护理模式

2 纸质临床路径存在问题

纸质CP在医院推广过程中受到很多相关因素制约,严重阻碍了CP的发展和推广,更满足不了管理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①重复劳动,增加了医护人员工作量,制约CP的推广;②入径率低及逃避管理;③实时监管困难,路径执行质量无法保障;④CP更新缓慢,影响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因此,CP的开展势必要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相结合,使相关科室和部门较好地协调配合,保证CP顺利实施[2]。为更好服务于临床工作,建设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临床路径管理系统,与医院电子病历(EMR)系统、HIS、检验信息系统(LI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紧密衔接信息交互共享,实现路径管理集成化、智能化,达到路径可配置、执行可记录、过程可控制、效果可评估[3,4]。

3 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基本流程与功能

3.1 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基本流程

CP管理系统基于医院原有的临床信息系统,是嵌入HIS的多个功能构成的系统,使理想的诊疗行为与实际发生的诊疗行为之间建立了对照关系,能够直接判断医生日常诊疗行为在何种程度上遵从了既定的诊疗规范,保证过程指标的准确性和客观性[5]。CP管理系统贯穿病人整个医疗过程,通过路径表单规范医护人员每天的诊疗、医嘱、护理、病情变异记录等医疗活动,整个过程与医院EMR系统、HIS、LIS、PACS紧密交互,其基本流程,见图1。

3.2 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功能

CP管理系统是在EMR及医生工作站的基础上融入了CP的概念、实施流程及管理功能。实现CP的制订、实施和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操作管理平台[6]。该系统主要包括路径维护、路径准入、路径表单填写、路径变异管理、路径分析评价、智能化辅助提醒6个功能模块。其中路径表单的维护需要整合EMR中临床诊断信息、诊疗工作信息、护理工作信息,整合HIS中医嘱、检验、检查类诊疗信息,这两方面是整个CP管理系统的难点和重点,整合的程度将决定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

3.2.1 临床路径维护

CP的维护包括病种及模版维护。病种主要是ICD-10码维护、入径标准维护、出径标准维护、退出标准维护等模版维护按医院各科室已建立的病种制作并设定模板验证规则,主要是表单模板、病历模版、医嘱模版;模板设置项目包括:各病种适用对象、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的选择、标准住院日、进入路径标准、检验项目、检查项目、选择用药、出院标准、变异及原因分析等项目

3.2.2 临床路径执行

通过与医护工作站、EMR中诊断信息的匹配,提醒并控制进入路径。准入后添加患者临床路径,应用执行该路径因医、患或服务性原因导致诊疗路径和诊疗效果发生偏差时,可退出路径并提交变异情况记录。当患者“出院”“转科”时,自动退出路径。

(1)路径准入。根据EMR中病人入院第一诊断或结合其他诊疗标准判定患者是否符合路径标准,诊断提交完毕后自动提醒是否进入CP进入后添加患者CP,应用执行该路径。

(2)路径表单填写。CP表单应与HIS建立动态关联。其中,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诊断、诊疗工作、护理工作信息可以从EMR系统中获取,医嘱、检验、检查类诊疗信息可以从HIS中获取。当医护人员进入系统后,系统根据不同医护人员权限身份提醒当日患者该处理事项,包括诊疗工作项目、护理工作项目、医嘱、检验、检查等。打开提醒事项进入相应CP表单,当进入诊疗工作项目时,系统调用EMR系统,并导入相应的CP病历模板供医生填写,医生在相应的栏目填写完毕后,系统自动完成CP表单的诊疗工作项目表单标记;当医生进入医嘱、检验、检查类项目时,系统调用医生工作站系统,并导入相应的CP医嘱模板到医嘱界面供医生参考,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医嘱,确认后将医嘱返回到CP表单,相应的医嘱、检验、检查类项目自动完成表单标记,同时开立的检验检查项目立即与医技科室进行预约;同样,护士进入护理工作项目时,系统调用EMR的护理模块,并导入相应的CP模板供护士填写或操作,处理完毕后,系统自动完成CP表单的护理工作项目表单标记。

(3)路径变异管理。按照路径变异来源的不同,可划分为4类:与患方相关的变异、与疾病本身相关的变异、与系统相关的变异和与医护相关的变异[7]。照变异发生时间分类:一般分为:①入院前变异,如入院前检查未完善、急诊入院等;②住院期间变异,如床位紧张、患者配合程度低、出现并发症等;③出院变异,即提前或延迟出院;④出院后变异,如疾病复发等[8]。

变异管理就是对变异情况的记录,然后根据变异记录来决定是否退出路径所以路径系统必须事先设定一些验证规则,比如预先设置不规范处理方案或超越规定处理时限等情况的报警点,结合医嘱与病历模板中关键指标(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当路径执行到符合报警设置条件时,在系统上提示报警信息,如对超出时限的项目和超过标准天数的患者给予报警。同样为减少医生工作量,系统设定一些变异类别供医生选择,超出类别范围医生自已填写变异原因,同时将变异记录传给质控人员并提示。

(4)路径完成或退出。对患者出院或转科时,路径自动退出。对出现变异或特殊情况需要退出的患者进行路径退出,需要有退出原因记录提醒,同时需要有有权限上级医师批准审核,方可退出。

(5)路径分析评价。目前路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选择出院病人中进入路径患者比例、出院病人中完成路径比例和从路径中开出的医嘱比例作为评价指标。目的是促使临床科室广泛开展临床路径、逐步优化临床路径项目。分析评价功能主要包括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分析、费用分析、住院天数统计分析、药品使用情况统计分析、变异统计分析等。路径执行情况分析主要分析医生在路径中的变异情况,针对每个路径统计出经常出现的变异情况找出问题所在,避免问题重复发生。费用分析主要分析同种疾病进入路径和未进入路径患者总体费用变化情况以及使用路径一段时间后费用是否下降等。

4 总结

CP管理系统贯穿患者整个医疗过程,是由医护人员分步骤、有序完成的标准化医疗护理模式。CP表单的制定和分析需要建立在整合大量临床数据的基础上,整个医疗过程是一个依据知识和信息进行推理决策的智能过程,离不开HIS的支持。CP管理系统应用成功与否主要看与医院EMR系统、HIS、LIS、PACS是否无缝衔接及有效集成化,这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使用感受,其次是CP智能化辅助提醒功能是否智能化、自动化。CP管理系统的应用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临床路径本身还需要不断的优化[9]。我院通过对CP系统的广泛应用,基本满足医生对CP系统功能方面使用的需求。下一阶段,我院将对CP实施后的效益和效果进行评价,全面整合HIS,形成一套基于信息共享的标准化、智能化综合治疗模式的CP管理系统,来更好地推动医院CP工作的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建鹏,熊志强.基于HIS的临床路径信息化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3,8(4):109.

[2]曲豪,陶红兵,郭淑岩,等.实施临床路径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管理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8):11-12.

[3]沈志耘,徐渊洪,马亚娜.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路径设计与初步探索[J].中国医院,2011,15(3):37-39.

[4]刘卫强.信息化是实施临床路径的有力支撑[J].卫生软科学,2012,(9):770-771.

[5]刘丹红,罗小楠,徐勇勇.电子病历及其应用概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4):2-5,1.

[6]赵红梅,赵越,张海澄,等.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难点与突破口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43-44.

[7]翟凤杰.临床路径变异管理[J].现代仪器,2012,18(1):20-21.

[8]戴红霞,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管理新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8-211.

[9]曹茂诚,张文武,何及夫,等.数字化医院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4):51-53,9.

临床管理系统 篇2

一、总则

(一)医院用药管理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

(二)本院药事管理组织为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按其章程、职责和工作制度行使职能。

(三)本制度包括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管理、新药申请程序、药品供应管理和药品价格管理。

二、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管理

(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院用药实际,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制定、批准本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并按照新药引进和药品淘汰定期增减目录。

(二)药剂科负责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的编制,并根据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决定及时增减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中的药物品种。

(三)药剂科采购和配备的药品应与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中药品相一致。

(四)如果医疗急救、突发事件或特殊需要使用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以外的一次性购入的药品,临床医师申请填写“急特需药品临时采购申请表”,经临床科主任签字,药剂科主任同意,医务处批准,必要时经主管院长批准,由药库按申请表的申请量购买。每季度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

(五)药剂科负责定期编写医院药品处方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在医院内使用。

(六)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对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和全院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三、新药申请程序

(一)新药是指本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以外的药品。

(二)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每年增减调整药品率≤5%。

(三)新药加入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之前,按以下程序提出申请:

1、申请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专业医师提出,并按规定格式填写新药使用申请单,交临床专业科室主任初审并签字后,递交药剂科。新药申请必须是本专业药品,不得跨专业申请新药.2、药剂科汇总所有新药相关资料,由药剂科药品审核小组初审后,就目前我院该类药品情况做出说明,提出初审意见.3、新药申请人将新药使用申请单请分管院长审批,通过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研究。

(四)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进行终审,终审为专家投票表决形式,以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通过后,归入本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准许药品在全院范围内使用。

(五)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同意批准的新药,由药库采购入库,输入电脑,保证临床使用。

(六)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批准购入的新药,组织医学和药学专家编写临床应用的资料和注意事项,及时发放给医师和各护理单元。

(七)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批准购入的新药,在开始使用的半年内由提出申请的临床专业科室及时反馈药品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八)被否决的新药申请,须隔6个月后方可再次提出申请。

四、药品供应使用管理及监督

(一)药库采购药品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制定的“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为依据,按药品采购管理制度执行。

(二)新药的引进和采购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统一管理,并按医院有关规定执行。

(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和易燃易爆等危险性药品,严格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调剂和使用。

(四)药库应建立药品入库验收管理制度,凭实物和原始单据登记入帐,做到收发有据,账物相符。每月底将当月药品发票交财务科,由财务科相关人员与各发生业务的商业公司结算应付款项。

(五)库存药品应建电脑流水账册,实库存管理,每月一次定期盘点。

(六)药品的储存按药品储存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药品出库以先产先出、先进先出、易变先出、近效期先出为原则,建立“效期药品管理制度”。

(八)对质量合格但长期不用的药品,整理资料定期向临床科室征求意见,将结果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是否淘汰。

(九)药剂科调剂部门按药品库存并结合临床用量情况填写领药申请单,药库按领药申请单核对实物,确认无误后发出。

(十)药剂科调剂部门按国家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按本部门调剂有关制度和操作程序审核、调配、核对、发放药品。

(十一)药剂科必须保障各临床科室的治疗用药,各临床科室和护理单元可根据各自用药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备用药品清单(原则上以抢救药品为主),由护士长和值班护士负责保管,并由药剂科人员监管,定期检查效期、核对数量和检查质量。

(十二)损耗药品,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填写“药品报损单”,报科主任批准后,按医院药品报损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药剂科制定应急药品供应预案,保证应急情况下的药品供应。

(十四)建立药品召回制度。药品召回是指当发生、发现或高度怀疑药品质量与药事工作质量的问题、事件可能影响病人安全与诊疗质量时,按照既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收回药品。召回的药品由药库专人妥善保管,不得再流入药房。

(十五)实施用药动态分析制度。药剂科按照规定,每月定期向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提交医院药品消耗及用药结构情况,从数量和金额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及报告药品使用中的异常流向,以供院领导决策。

五、药品价格管理

(一)药品价格必须严格按照临沂市物价局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和无依据作价。

(二)新药引进时,药库做帐人员和药品会计必须确认价格来源,准确无误后验收入库。

(三)遇到药品调价,按医院药品调价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处方和医嘱管理。

(一)医院制定有处方权确认的程序与规定。医院药剂科及各药房设有处方权签字留样,药学人员须在核对处方签字后方可发药。

(二)医院制定有相关的处方权限制的规定。

(1)抗菌药物处方权限

(2)麻醉药品处方权限

(3)“医院药品供应目录”外药品处方权限和审批办法

(三)医院制定有药物治疗医嘱书写规范与查对制度。医师、护士、药师知晓这些规范与管理流程,并能得到切实地执行。

(四)处方管理

1、处方必须是由本院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开具,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审核。

2、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3、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多;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用量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4、处方书写规则遵照国家处方管理办法要求。

5、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和医嘱管理遵照国家处方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执行。

6、处方由调剂处方药品的医疗机构妥善保存。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期限为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2年,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3年。处方保存期满后,经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批准、登记备案,方可销毁。

七、给药管理

(一)给药权:具备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给药权。

给病人用药前,应核对病人姓名(住院病人尚需核对住院号)、药物名称、给药时间、剂量、途径,了解病人对该药物过敏史,需做皮试的药物必须查看皮试结果。使用自费药品或乙类药品,以及扩展用药须经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在临床诊疗中,医生要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范围用药,必须在病历中做出分析记录。

(二)给药应做好就诊日期,病人疾病描述、诊断、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等的记录。

(三)为确保需要时得到急诊用药,加强病区药品的管理,医院制定病区急救、备用基数药品管理制度,药剂科与护理部负责监管。

1、各病区急救、备用基数药品的种类和数量,由医疗、护理、药学相关人员根据临床需要协商确定。

2、各病区常备药品表经病区护士长签字确认后,送药剂科、各药房、护理部备案。

3、病区药品管理人员每月查看病区所备药品有效期,按照“近效期药品先用”的原则及时应用,距失效期6个月以上药品与住院药房调换,6个月以内药品可以与用量大的其他科室调换,确保药品无过期失效现象发生。

八、用药监测

(一)新增药品应由申请该新药的临床专家或临床科室提供该药的新药评价小结,客观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药剂科负责提供该新药的质量报告。

(二)医务科会同药剂科负责全院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和疗效评价工作。

(三)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负责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1、护士、医生或临床药师等一旦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报告病人的主管医生,并通告医务处及药剂科。

2、药剂科在收到不良反应信息后,药师应即时(至少报告的当日)前往调查,要与临床医师沟通,降低病人用药风险,分析因果,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并按规定程序上报。

3、在病历上记录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及采取的救治措施。

4、临床医师与药师及时跟踪随访所报告的不良反应,记录不良反应的治疗及预后情况。

评价所报药品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如有重要发现及时通知医务科。

5、医务科及药剂科有责任将本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及时通报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同类事件在本院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四)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医院建立一套程序来确定和报告用药错误。该程序包括定义、用标准格式进行登记、报告和分析。目的是通过了解院内外发生的用药错误类型来预防用药错误,改进用药环节和培训员工用于预防此类错误。重要的是要从制度上、管理上查找原因,在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着眼于要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培训,药师、医师、护师都要参与培训。

(五)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处方、医嘱、医嘱转录、配发、给药等错误时,应填写给药错误报告表,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

(六)药剂科定期监测全院药品使用动态,对不合理用药情况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干预,提高全院合理用药水平。

(七)药剂科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将不合理处方情况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干预,提高全院合理处方水平。

(八)医院每年一次开展全院药物使用情况评审,通过评审发现药品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以供医院做药事决策时参考,提高全院药事管理水平。

临床管理系统 篇3

【关键词】 临床检验;分析质量;参考测量系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59-02

临床检验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其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以及可比性对临床治疗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是判断治疗效果和检查相关病症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检验使用方法有很多,原理也不一,使用的检测药品也不相同。因此,医院相关实验室所采取的检验方法以及检查原理一般不相同。要想提升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就需要建立并保证相同检验项目在不同检验方法下所显示的结果具有计量学溯源性,这也就是说将参考系统和常规检验相互联系起来。同时临床检验结果其质量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是保证疾病得到良好控制和治疗的主要保障,也是临床检验参考系统的另外形式的肯定和表现。本文从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以及临床检修分析质量为探讨出发点,分析了相关检验方法与参考物质在临床实际检验中的应用。

1 关于临床检验所涉及的参考测量

参考测量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位为与临床检验有关的实验室,几乎所有临床检验都在该处地点进行;第二部分为参考物质,该部分常常被分为两种物质,一种是校准物质,另外一种是质控物质;最后一部分为参考方法,该部分一般都会对临床检验所使用的检验方法起到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根据ISO17511(2003版)中的相关规定,在执行确切检验项目时所借鉴使用的参考方法被分成一级和二级两种级别,相应的参考物质也分为一级和二级两种级别。不同级别的参考物质,其适用的范围不一,对于一级级别的参考物质,常常为高纯化物;而对于二级级别的参考物质,其常常为基质或者和样品相差不大的参考物质。级别不同的参考方法,其计量学特点也不一,适用范围也不一样,一级级别的参考方法,因为其具有很高的计量学特点使得其常常使用与定值为一级级别的参考物质,一般来说,临床检验常常使用的都是二级参考方法,因此二级级别的参考方法使用更为广泛。

一般来说参考实验室对相关技术有着非常高的标准,只有相关实验室的技术标准满足了相关流程的要求,才能进入参考实验室的行列之中。参考实验室有着国家标准化的检验指标,其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有力的对比和分析,从而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相关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保证的因素分析

要保障临床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质量,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成的应用参考系统,相关质量分析标准的统一化,这样检验所表现的分析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单次检验所得出的结果和真值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相似性,这也就是说检验分析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同时检验结果所表现出的正确度以及精密度又和分析的准确性具有很大的联系。当根据检验值计算出的均值和真值越来越接近时,这就说明正确度越高;而单次检验结果之间若是呈现出一定相似性,那么就说明检验结果具有非常高的精密度。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真值只存在于理论中,因为只有在理论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完美的测量,而实际工作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因此,真值常常被称为约定真值,是人为的,而约定真值一般是都是通过大量的测量和计算才得出。对于系统误差,其解决方式一般是通过参考系统来解决的,在临床分析检验中所造成的问题,常常也是系统误差的问题,所以必须要建立应用参考系统,以保证分析质量。

3 参考方法以及参考物质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中的应用

建立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是就为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保证检验分析的质量性。检验结果是否具有可靠性,常常需要参考实际值和一次结果之间的相符率,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结果的精确性以及准确性有着很大联系。

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优良和参考方法有一定联系,参考方法是制定临床检验分析质量检验量值标准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和参考物质联合使用,能很好保证分析质量的互通性以及相关基质效应。除此之外,参考方法还具有很强的计量溯源性,这种溯源性是能同时对参考物质以及新鲜样品做出分析,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判断作用,而参考物质所具有互通性以及基质效益,两者的联合使得临床检验分析质量具有极强的可比性以及相关可靠性,从而对分析质量做出保证。

4 结束语

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相关医疗体系也逐渐变得完善,这种其中临床检验所具有的溯源性也得到很高的重视,但一般医疗企业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加强建设临床参考测量系统,对资源的共享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这也将为临床诊治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数据和分析数据,有利于相关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保证以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张小华.探讨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及其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保证[J].医药前沿,2012(29):150-151.

[2] 林鸿.试析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及其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保证[J].北方药学,2011(11):61-63.

临床管理系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我院实习的110 例中高职护理专业实习护生,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 例。培训教师均为我院各科室中级以上职称老师, 且具有2 年以上教学经验。其中观察组男1 例, 女54 例;年龄18 岁~22 岁, 平均年龄 (19.4±2.7) 岁;文化程度:本科17 例, 大专24 例, 中专14 例。对照组男2 例, 女53 例;年龄18 岁~23 岁, 平均年龄 (19.8±2.5) 岁;文化程度:本科19 例, 大专21 例, 中专15 例。2 组护生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教学管理方法, 护理部将学生分配至各科室轮转, 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自行制订临床教学路径表, 由科室培训教师进行临床带教及考核, 教学内容按照实习大纲要求进行。观察组则给予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方法, 具体如下。

1.2.1 成立临床护理教学质控小组成立护理教学管理小组, 护理部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 教学督导担任副组长, 设护理教研室, 由各科室护士长与护理总带教及各带教老师担任组员。采取逐级管理方法层层负责质控, 护理教学督导每月对教学工作内容进行督导与检查, 护理部主任每季度对各科室教学工作内容进行质量管理考核。

1.2.2 制定系统化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分为院级及科级两级进行, 院级教学计划从整体教学出发, 制定出总教学目标与教学安排;而科级教学计划则是在院级教学计划指导下, 根据各科室专科特点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采用临床护理教学路径方法对教学计划进行实施。

1.2.3 实习培训采取全院集中理论培训与科内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习培训。集中理论培训于每周3 下午, 由2 名教学组长对所有护生进行集中理论培训, 地点为学术厅, 教学内容是一些各科室共性知识点、常见疾病护理及新业务新技术等。科室培训则按照科室计划进行培训, 每个科室每周4、5 下午进行科内教学培训。

1.2.4 建立反馈体系护生在进行培训课程后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包括课堂教学内容、态度、方法、效果等。护理部进行收集汇总, 并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 督促任课教师对授课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进行质量改进, 改进措施提交至护理部。

1.3 观察指标

1.3.1 实习效果护生实习结束后统一发放专科理论测试表, 由护士长及总带教老师进行操作考核。其中理论知识35分, 操作技能35 分, 应用能力30 分, 满分100 分。

1.3.2 满意度护生实习结束后统一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护生对教学质量满意情况, 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 项。满意度= (非常满意+ 较满意) / 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护生实习效果比较观察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 组护生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对教学质量满意度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5%,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临床实习为护理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护理教学管理质量的改进对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护生操作技能及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基础上进行持续改进, 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方法, 并被证实是有效的。

临床护理教学质控小组成立后, 采取逐级管理方法层层负责质控有助于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保证护理教学质量[4]。系统化教学计划的制订在护理教学管理及实施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计划制订后可指导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也是后续教学目标与效果评定的重要依据。每位护生在不同科室的实习均需按计划完成相应实习任务, 至实习结束, 可保证护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训。护生入院后, 带教老师应主动与护生进行联系与沟通, 如此有助于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具体情况有较全面了解, 也有助于缓解实习生紧张情绪。建立反馈体系, 定期召开护生座谈会等则有助于对护理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带教老师, 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

综上所述, 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教学效果, 提高护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实习的110例中高职护理专业实习护生,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给予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教学管理方法, 比较2组实习效果及对教学管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及总分分别为 (34.8±2.2) 分、 (34.7±3.2) 分、 (26.7±4.2) 分、 (96.2±6.9) 分,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观察组对教学质量满意度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系统化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教学效果, 提高护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系统化临床护理,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歆, 孙晓, 刘玮.规范临床带教老师培训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0) :2823-2824.

[2]罗玲, 袁春兰, 靳克英, 等.不同教学管理模式与临床教学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 2011, 40 (18) :1864-1869.

[3]郝丽霞.全面质量管理评价在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8) :245-246.

[4]陈殷钰, 郑凤君, 符杏清.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7 (7) :78-79.

临床用血管理及评估 篇5

四平中心医院输血科

王越

关于进一步规范吉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相关医疗文书的通知:各市(州)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长白山管委会社管办:为进一步加强吉林省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的管理,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确保输血安全、高效。省卫生厅委托吉林省临床输血质量质控中心整理并编制《吉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记录单(2011年版)》(具体见附件1-20)。请各市、州卫生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督促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吉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记录单(附件1-20)》提供的模板,结合本医院临床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并不断完善适合本单位实际需要的输血文件,进一步规范我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

附件:吉林省医疗机构输血记录单样式(附件1-20)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相关医疗文书略)

自体输血:1概念:自体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

或失血回收的血液。

2方式(1)回收式自体输血 :采用自体输血装置,抗凝和过滤后再回输给病人。在手术室由麻醉医师来完成。

(2)稀释式自体输血:临手术前自体采血,用血浆增量剂去交换失血,因而病人的血容量保持不变,而血液处于稀释状态。这样可减少红细胞的丢失。由手术室护士和麻醉科医师完成。

(3)贮存式自体输血 :选择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病人,于手术前若干日内,定期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病人。由输血科与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完成。地点选择在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所在的科室。血袋和仪器由输血科提供,并派专人协助采血。采血人暂时由相应科室护士承担。采集后的血液放在输血科贮血冰箱中保存。

3临床意义:自体输血可避免输同种异体血可能发生的感染性疾病的可能,可避免免疫作用所致的溶血、发热、过敏或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可杜绝输同种异体血的差错事故;还可刺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 ;为稀有血型患者自身贮存血液,以备急需。

吉林省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12年版)

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管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科学用血。开展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教育与培训,一年至少一次。开展临床用血评价,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各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

主管部门每季度对各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并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个人用血权限的认定。

执行输血前检测规定,输血前向患者及近亲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并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一 按照相关规定,对准备输血的患者进行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HCV,HIV,梅毒抗体)的相关检测 二有相关规定要求医师向患者,近亲属或委托人充分说明使用血液成分的必要性,使用的风险和利弊及可选择的其他办法,并记录在病例中。(1)取得患者或委托人知情同意书后,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2)同意书中可明确其他输血方式的选择权。(3)同意书中可明确输血次数。

(4)《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入病例保存。

(5)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特殊情况需紧急输血,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三 医院对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血有相关的规定与批准流程。

要求:

输血前血型及感染筛查检测率100%

2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率100%

有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做到安全,有效,科学用血。

医院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要求

医院对输血适应证有严格规定,定期评价与分析用血趋势

医务人员掌握输血适应症相关规定,做到安全,有效,科学用血。有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落实情况督导检查,有记录。成分输血率100%达至相关要求。

输血前评估指证或检测指标100%符合规范要求。用血适应症合格率100%达到相关标准。

输血前评估指证 输血前评估:就是医生对患者输血治疗的利弊进行权衡,只有当确认输血好处大于风险时才进行输注。

原则:该输的血及时输;无适应症的血绝对不输;可输可不输的血尽量不输。

明确输血目的:(1)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2)纠正凝血功能异常。除了这两个目的之外的输血应视为不合理输血。

医疗机构应该积极开展血液保护相关技术,建立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等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医院具备开展血液保护相关技术的设备条件

医务人员掌握血液保护相关技术并能积极开展工作

异体输血量与上用血量比较,其增长率低于住院患者(或手术台数)增长率。自体输血率达25%。

异体输血患者人数人均输血量与上用血量相比“零”增长。

什么是血液保护:血液保护的概念及意义:是指通过改善生物兼容性、减少血液中某些成分激活,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各种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即通过各种方法,保护和保存血液,防止丢失、破坏和传染,并有计划地管好、用好这一天然资源。不必要的输血既增加了输血风险,也造成了宝贵血液资源的浪费。在临床输血实践中大力开展血液保护,尽量做到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对于进一步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防止因大量输血引发的免疫抑制、术后感染和癌症转移等并发症,保护血液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血液保护的主要措施:(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证据已经证明,放宽输血适应证对患者不利。因此,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既有利于保护患者,又有利于节约用血。

(2)减少失血:减少手术中不必要的出血是减少异体输血的关键措施。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手术失血的关键。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调整手术体位和使用止血带是减少失血的有效方法。局部应用止血药物、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均为有效地减少失血的综合措施之一。微创外科手术(如腔镜手术)能够显著减少出血。

(3)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有3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4)血液保护药物的应用:主要有:①术前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或维生素K;②预防性应用抗纤溶药(6-氨基己酸、抑肽酶);③应用重组因子Ⅶ激活物对大型手术的困难止血具有显著疗效。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完整详细

1)包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内容。(2)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与记录

(3)输血治疗后病程记录有输注效果评价的描述。

(4)手术输血患者其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术后记录中出血与输血量要完整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

有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质量的督导检查和改进措施。

落实整改措施有成效,输血治疗病程记录100%符合规范要求。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申请审核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1输血申请单审核率100% 2大量用血报批审核率100% 3用血的申请单格式及书写规范,信息记录完整。

4临床单例患者用全血或红细胞超过10U履行报批手续,需要科室主任签名或输血科医师会诊同意,报医务科批准,送输血科备案。紧急用血必须履行补办报批手续。

有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输血前在患者床旁由两名医务人员准确核对受血者和血液信息。明确规定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

制订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的操作规范与流程。在血液输注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输血中要监护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及时处理。输血全过程的信息应及时记录于病例中

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

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输血科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100%。相关部门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相关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有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有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管理

医生的输血权限:将来国家要对医生进行输血处方权的考试。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医生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的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在中心医院大网上下载。输血前评估 目的

为规范临床医师输血前对患者的评估,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血液输注给患者。

通俗地说:输血前评估就是医生对患者输血治疗的利弊进行权衡。

原则: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血的定义是: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于治疗可能导致病人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却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疾病。只有当输血对患者的好处大于所冒风险时才进行输注。

原则:该输的血及时输,无适应证的血绝对不输,可输可不输的血尽量不输 职责 临床医师

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仔细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何种血液成分。2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对临床输血进行监督检查及组织培训。

管理程序: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值最客观,但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

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患者心肺功能和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是否输血更有价值。

在决定输血之前,临床医师应问自己下列9个问题:

1、输血的目的是什么?

输血的目的通常只有2个:

①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

②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除了这 2 个目的之外的输血,即应视为不合理输血。、能否减少出血或解除病因,以降低患者的输血需求?输血仅仅是治标的手段,关键是找出病因并及时解除、是否应先给予其他治疗?

急性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不应输注红细胞,而要选择无细胞的复苏液-晶体或胶体液。输注血浆也要谨慎,已有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人造胶体溶液作为容量扩张剂比血浆更为安全、经济,而且没有引起感染和免疫并发症的危险。、该患者是否具有输血的临床指征或者实验室指征?

实验室客观指标:输红细胞参考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输血小板注意血小板数,输血浆参考凝血酶元时间及纤维等。输血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的风险如何?

各种传染病的“窗口期”是任何先进的仪器设备都检测不出来的,所以“输血知情同意书”是不可缺的。

6给该患者输血是否利大于弊?只有当输血对患者利大于弊时才能选择进行输血。只要可能,要使用药物替代输血治疗,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当无法及时获得血液时,有何其他治疗措施? 应在综合救治的同时大力开展血液保护,尽量做到少出血或进行自体血回收,争取救治的时间。急性失血导致血容量不足时,应首先补充足够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尽快纠正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是否具有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监护输血患者,并能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迅速处理?是否已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和输血申请单?

为规范临床输血治疗,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合理、有效,应认真履行必要的输血申请手续,并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备查。

如果回答完上述9个问题后,仍难以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则扪心自问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这位患者就是我自己或我的孩子,在此种情况下要接受输血吗?

仁心仁术、将心比心;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输血指征:应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三“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及附件四“内科输血指南”的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红细胞

(1)急性失血:①Hb>100g/L不必输注;②Hb<70g/L考虑输注;③Hb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慢性贫血:①Hb<60g/L并有明显贫血症状者,可考虑输注;②贫血严重,虽症状不明显,但需要手术或待产孕妇,可考虑输注。

(3)不合理应用:①急性失血患者补液扩容前就输红细胞;②Hb>100g/L输注红细胞;③失血量<20%血容量输注红细胞;④慢性贫血病因未查明,Hb>60g/L无明显贫血症状输注红细胞。

血小板

(1)内科:①血小板数>50×109/L一般不需输注;②血小板数(10~50)×109/L根据出血情况决定;③血小板数<5×109/L应立即输注。

(2)外科:①血小板数>100×109/L不需输注;②血小板数<50×109/L应考虑输注;③血小板数在(50~100)×109/L之间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3)不合理应用:①血小板数>100×109/L输注血小板;②血小板数在(50~100)×109/L之间无明显出血输注血小板。

新鲜冰冻血浆

(1)内科:①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特别是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②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外科:①凝血酶原时间(PT)或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大于正常对照1.5倍,创面弥慢性渗血;②大量输入库存血引起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③紧急对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

(3)不合理应用:①用于补充血容量;②与红细胞搭配输注;③用于补充营养;④用于促进伤口愈合。

冷沉淀

(1)内科:①治疗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②治疗血管性血友病;③治疗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2)外科:①补充纤维蛋白原;②与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配合应用纠正凝血功能障碍。(3)不合理应用:纤维蛋白原>0.8g/L,无出血表现输注冷沉淀。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可用《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和《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对临床输血合理性进行评估,并针对临床输血不合理情况进行培训,促进临床医师输血技术水平的提高。

临床输血相关文书的填写

临床护士静脉输液安全的管理 篇6

关键词:静脉 输液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32-02

静脉输液在临床中属于一项较为常见的治疗措施。我院门诊工作所实行的,是二级管理体制,即在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和科室护士长管理[1]。认真做好门诊护理工作,对于提高现代医疗质量、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近年来,随着药品种类的增多,ADR的发生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2]。尤其是门诊输液病人,由于年龄跨度大、用药多且缺乏连续观察,ADR时有发生。所以本研究对于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间47例输液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对于临床合理的管理可以减少输液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现象,且效果良好,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0年4月~2011年4月期间的在我院门诊输液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共收集47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30名,女性患者17名。这些患者中,年龄在12岁到20岁的有11名,20岁到40岁的患者20名,40岁到60岁的患者9名,6岁以上的患者7例。这些患者的输液原因有九类,大多集中在感冒发烧、肺部感染或是外伤等。

1.2 安全管理方法。

1.2.1 妥善使用药物。必须牢记不同药物之间存在的配伍禁忌,熟悉各种药物的特性及具体用法,妥善配伍;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恰当安排药物用量以及液体的输入顺序。在执行操作的时候,要对操作规程加以严格的执行,如保持正确的输液体位;依据患者病情、药物特性来决定输液的滴速等。

临床路径变异管理 篇7

1 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护理、康复、检查等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能够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的照护计划,是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实施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为促进各专业协作配合,确保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服务,同时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保证资源合理有效的使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2]。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包含质量管理、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等现代管理理论。临床路径的制订和实施必须由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临床路径的制订必须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其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对诊疗过程做到实时监控。

2 变异产生的原因

尽管临床路径的制订是建立在科学的循证医学基础上,是多学科专业人员集体智慧的产物,其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为设置和预先安排的医疗服务程序,无论是准入标准,还是诊疗流程都势必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诊断明确,没有严重合并症的准入患者,其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因个体差异,对医疗服务的反应也会不同,不一定都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路径接受诊疗和护理,从而产生变异。变异代表个体的差异,任何变异都是有价值的,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改进。

广义的变异是指事物的性质、状态或情形发生变更或变化,因而表现出与以前有所不同或者有差别。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个别病人偏离标准临床路径程序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即实际的病人或结果偏离预期的标准、规范、费用、目标或期望的结果[3]。

3 变异的分类

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变异有多种分类标准。

3.1 以变异来源分类

按照变异来源的不同,可划分为4类:与患方相关的变异、与疾病本身相关的变异、与系统相关的变异和与医护相关的变异。

3.2 以变异性质分类

按照变异发生的性质,可划分为正性变异和负性变异。正性变异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缩短住院天数或减少住院费用;负性变异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会导致住院天数延长,或其发生不合理,属于管理的失误,最终导致病人治疗时间延长或费用增加。

3.3 以变异管理分类

按照变异管理的难易程度,可划分为可控变异和不可控变异。可控变异是指其发生不合理,但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和杜绝,属于应该加强管理的变异;不可控变异是指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法制止和杜绝。

在进行变异的管理过程中,要尝试从多角度以多种分类方式对变异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挖掘出变异的产生根源,依照变异的性质区别对待,对于可控变异采取措施及时修正,对于不可控变异尽量预防。

4 变异的记录与分析

实施临床路径已经成为提高医院质量的有效途径,科学的变异分析管理则为真正实现持续质量改进提供可靠保证。

4.1进行变异分析管理的首要条件是建立完备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对路径执行过程做到实时监控,对发生的变异做到详细的记录。回顾性的临床路径相关信息是进行变异分析的源泉,而信息系统是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途径[4]。变异的记录应当真实、准确、简明,而医务人员手工记录在临床路径表中的变异情况很难做到真正的及时和客观,同时主观的语言描述缺乏标准化,对于后期的变异分析增加很大难度。完备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除能够实时地记录变异发生的时间和与之相关的诊疗操作外,还能够提供标准化的变异分类和产生原因供选择。利用信息系统执行临床路径,能够对路径标准之外的诊疗行为做出预估和警示,包括住院天数、费用等,有效地减少因医护人员疏忽造成的不必要的变异。

4.2进行变异分析管理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组建一个有多学科专业人员参加的管理团队,定期对收集的变异记录进行系统分析,该团队除包括经治医师、个案管理员外,还应该有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变异相关信息的提取及统计。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花费大量的人员及精力记录和收集变异相关信息,只有经验丰富且具有敬业精神的临床路径管理团队才能够对变异资料进行专业全面的分析,才能够对临床路径的不断完善提供持续的组织支持,才能够使医疗机构的投入与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产生应有的价值。

完备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使得变异相关的数据收集变得简单易行,标准化的记录方式使得医政部门能够方便地评估整个医疗机构的质量,从而能够从宏观整体地把握医护人员以及医疗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并能够及时地做出调整。变异资料记录的实时性、收集内容的标准化、记录范围的全面性为变异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变异分析不同于简单的信息反馈,应确立科学的变异讨论计划,制定应对变异措施,利用持续质量改进小组来实施这些措施。变异分析必须与医疗机构的战略改革相联系,否则这项工作只是给医务人员增加一种额外的负担使得变异数据贬值,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变异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既可以以单个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又可以从单条临床路径、单病种,甚至整个医疗机构出发。以单个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时,主要由经治医师和个案管理者共同完成变异分析;以单条路径、单病种、整个医疗机构作为分析对象时,信息技术人员的参与就变得至关重要无论从数据的提取,还是后期的统计分析都需要信息技术人员的鼎力支持。完备的、多角度的变异分析,使得医政部门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医疗资源配比的合理性以及业务流程的顺畅性,并且能够及时调整临床科室与检查科室之间的运作渠道。通过实施严格的变异管理,与医护相关的变异和与系统相关的变异发生率在我院明显降低。

5 变异管理存在的困难

临床路径工作在各个医疗机构实施的时间并不长,由于行业内部尚未形成统一的变异分类细化标准,因此各家医疗机构都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临床路径变异的理解进行变异管理。这就造成变异的收集范围、记录内容以及分析结果难以实现行业范围内的互相对比及借鉴。医疗机构对于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的宣传及引导尚存在拓展空间,部分医护人员对变异存在偏见,谈“变异”色变,势必影响变异记录的及时准确。

临床路径工作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临床路径的变异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已经取得的成效以及国内外医疗机构的先进经验表明临床路径是符合医疗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要获得持续质量改进,必须建立科学的变异管理体系,同时依靠完备的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在多学科专业团队的协作下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规范[5]。

参考文献

[1]Kris Vanhaecht,Marcus Bollmann.Prevalence and use of clinicalpathways in 23 countries-an international survey by the EuropeanPathway Association,Journal of Inregrated Care Pathways,2006,(10):28-34

[2]曾波涛,许婷婷.临床路径在单病种质量和费用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40-42

[3]霍添琪,韩杰.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中患者变异与退出原因分析.中国医院,2011,15(2):8-10

[4]董军,李军.临床路径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2):67-69,72

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篇8

1 LIS的工作流程设计

检验系统实施借助于医院现有的HIS网络环境,通过门诊医生和住院医生工作站提出的检验申请,生成相应患者的检验条码标签。在生成检验申请单的同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检验项目信息与检验条码相对应,当检验仪器生成检验结果后,系统会根据相应的关系通过数据接口将检验数据自动与患者信息相对应,然后由检验人员在技师工作站审核反馈至门诊和住院医生工作站,该系统具备双向传送功能与HIS完全融合,实现了无纸化的工作流程。

2 LIS的系统配置和网络模式

2.1 硬件系统

LIS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结构应用模式。主要硬件设备有:数据库服务器1台、每台检验仪器配备有电脑、条形码扫描器各1台。采血中心、护士工作站配备1台条码打印机。HIS系统采用C/S结构应用模式,采用1台HP DL580作为服务器。全院网络互连。

2.2 软件系统

LIS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企业版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0 SP4数据库。HIS服务器采用Red Hat Linux Enterprise 3网络操作系统,Oracle9.2企业版数据库。LIS和HIS工作站采用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

3 LIS的功能模块

(1)临床检验管理模块。临床检验管理模块是数字化LIS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的功能包括:标本信息的输入、数据的科学处理、结果的审核、报告单的签发、质控管理、住院患者的收费、工作量统计、各种数据字典的设置和各种统计报表等,同时按部门又可细分为门诊、临床检验、生化、免疫、微生物等专业组,各专业都包含质控系统。

(2)主任管理模块。主任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科室人员的排班、人员的管理、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各种操作规程的制定、各种通知和消息的发布、对各个实验室的数据统计以及对各个专业组进行质量监控等。

(3)检验医嘱管理模块。医生医嘱系统主要功能是:可以实现医生直接开门诊或病区申请单并打印条形码,而且在打印的同时实现了记录检查费用由检验科进行条码扫描时核收,能够查询本病区的住院患者的报告结果及报告单的打印等。

(4)报告单管理模块。服务台报告单查询系统主要功能是:统一完成门诊患者的报告单查询和打印,让门诊患者拿到清洁无污染的报告单,由LIS发出清晰、规范的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发放方式的改变,更人性化地体现了医院对患者隐私权的尊重,更好地提高了社会效益。

(5)条码管理模块。该系统采用打印条码模式:医生工作站提交检验医嘱后自动生成对应的条码,包含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检验信息,从留取标本、送至检验科、上机检验到结果审核反馈至医生工作站均与该条码有关,可有效缩短标本布置及检验结果传递的时间,减少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人为误差,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6)采血管理模块。门诊抽血系统主要功能是:核对门诊患者的收费项目杜绝漏费,并在抽血之前打印出条形码,然后贴于试管上。

(7)试剂管理模块。试剂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试剂的入库、出库,消耗盘存、统计,各个时间段的试剂消耗统计、失效管理等。

(8)血库管理模块。血液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血液的入库、出库,消耗盘存、库存的统计,各个时间段的用血统计,血液的失效管理,输血单的打印,交叉配血和血液中心的联网接口等。

4 LIS系统与HIS系统整合后的应用效益分析

(1)LIS系统在与HIS系统整合之前,检验医嘱的计费是使用HIS系统来计费的,容易造成误收费和漏收费现象。通过整合后,所有的检验申请必需在检验科的标本接收中心接收和计费后才能进行检验,这就杜绝了误收费和漏收费现象,使所有检验医嘱都会得到计费。

(2)医生不再需要开具书面的检验申请单,检验科室通过条形码提取患者信息、诊断信息、检验申请信息,既减少了以往需要手工录入这些信息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因字迹不清造成的种种麻烦,如姓名、床号不符,错误收费,误将报告发至其他病区等情况的发生。

(3)条形码内容较丰富,除打印出姓名、床号等常规内容外,还有申请检验项目信息、提示护士采血要求(使用何种试管采血、采血量等),可大大减少差错的发生。

(4)标本检验审核完毕,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即可进行对报告单的查询和打印,大大提高了检验科室发报告的速度,实现了数据共享和化验单的无纸化传递能以更快的速度,更稳健的方法为病人提供检验结果和报告,为医生诊断和检验科室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5)化验结果查询内容丰富,其中包括:临床意义查询以协助诊断、历史结果查询、结果的动态观察。选中所需要的检验结果进行复制,还可以粘贴至病程记录中,方便了医生。

(6)对病人的化验结果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为科研服务。

5 LIS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5.1 实现智能化分析决策系统

LIS不仅能通过对患者微生物检测鉴定的结果和药敏试验等资料做出判断,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并指导临床用药,而且具备技术升级功能,嵌入专家系统使得LIS决策系统可与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同步,持续提高决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决策系统将由被动变为主动,为临床医生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建议。

5.2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

随着网络安全系统的完善,满足对信息的快速跨地域寻求,通过与客户端的HIS相连或利用企业局域网与Interrnet的连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发布。如体检中心的检验结果可通过网络发布,体检者可凭借体检卡上的用户名和密码访问医院网站查询自己的体检结果,与全国社保及其他系统统一标准,以实现多系统的无缝联接和信息共享,这也是一种趋势。

5.3 信息即时化

患者报告与移动通信公司合作实现短信平台及时发布,使患者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接收到LIS发来的报告信息。

摘要:随着医院数字化进程的发展,临床检验系统(LIS)成为医院信息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重点讨论了LIS在医院管理和医院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医院信息化过程中所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条形码

参考文献

[1]张渝,王放.LIS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4,19(11):70-71.

[2]陆善元.LIS系统在检验科应用中的体会[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3,18(6):398-399.

[3]曹美琴,唐鸿建.预条码检验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5):38-39.

[4]孙媛,张西亚.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90-92.

[5]王松青,陈峰,孙逖.LIS在医院临床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4):448-450.

[6]吴卫国,王尚生.实验室信息系统(LIS)设计与功能[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3):39-41.

临床管理系统 篇9

1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的数据流程分析

在临床输血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医生为患者开写输血申请的医嘱,输血科的工作人员在接收到电子输血的申请之后,根据护士送来的患者血样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在样本配血完成之后,进行血液计费并出库,医生在为患者输血的过程中,实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在系统中填写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在对不良反应情况汇总之后,需要分析整个过程和不良反应处理的情况,输血过程的所有记录都会记录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中显示。在设计的系统中,需要降低差错率,提高输血的工作效率,要求每一个环节的执行都是以前一个环节的准确无误为前提条件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保证整个数据处理的流程准确,进而能够有效地保证用户的用血安全管理,具体的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在该数据流程中,主要以患者的输血信息与血库的信息为主线,通过输血申请单,确定输血申请的审核与管理,并对患者的信息与血库信息的比对,并核对护士的取血单,发放血液[3]。该数据流程包括医生的输血申请单、配血管理、血液复合、费用管理、血液发放等一系列事务管理。

2 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输血过程的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血安全,根据系统数据的流程,在血液管理系统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功能:

1)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对患者的输血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与住院医生站紧密结合,并根据医生的处方与输血系统做程序接口进行连接,并将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处理,保证记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2)完善HIS系统与输血管理系统的收费接口,保证血液配血与收费的实时性与准确性,便于对血液的使用进行统一调配,做到实时计费,并将计费信息在HIS系统中进行同步显示,保证整个过程的安全。

3)对输血的各种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及时准确地反映给输血科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员,为医疗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与管理服务。它要求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需要管理人员监督,及时解决每一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准确无误[4]。

4)增加查询功能与报表,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查阅。对于血库的存液,需要能够及时的按照系统的编号、日期、用血的顺序等进行统计和存放,帮助管理人员有效的安排用血顺序,并在系统的开发中增加各种数据报表统计功能,方便对各个病区的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并综合的分析输血的相关情况,系统还需要增加血液的查询功能,便于管理人员对库存血量的查询,有效的控制库存,便于对血液进行控制与管理。

3 系统的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和规范性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的部门存在职责与分工不同,需要对系统的权限进行分析和管理,以避免系统出现误操作和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要保证医院的用血时间、血量、血液的回收等情况的数据修改,对系统的数据实时分权限的管理,保证系统资料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统一性[5]。因此,系统的开发包括配血、发血、配血作废、在库血查询、电子申请、输血站的工作等相关模块,具体的分析如下图2所示。

本系统的开发采用B/S与C/S的混合架构,运用C#和.net语言进行开发,并运用Struts的结构模式对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在系统的开发中,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充分考虑医院临床输血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同时考虑系统模块开发中的系统优化等问题,具体模块设计如下:

1)系统管理。主要是对于系统后台参数的设置,可以设定医院信息,进行权限管理、用户管理,修改系统密码等。

2)订血管理。可以制定订血计划,并且查看订血回执。

3)库存管理。该功能主要对血源信息的管理、库存血液的维护、有效期的处理、库存血液量的预警、发血、误发血的回收等相关功能的采集与管理,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血液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4)输血申请。主要完成申请单录入、审核、血标本接收、血型复核等。在主治医师开病人的输血申请单时,系统会自动的提取患者的信息,医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用血量、时间、成分、目的、是否需要抽取血液样本等相关的信息之后,就可以提交保存,完成输血的申请。输血工作站在接收到输血申请之后,就需要对患者的信息、血样进行检验,根据医生的申请单完成血液的准备工作。

5)配发血管理。主要功能是输血的相关业务进行管理,对输血申请的配血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对已经配发的血液信息进行管理,设有配血计划、交叉配血、发血管理三个子菜单。

6)自体血管理。可以进行自体血申请录入、自体血库存查询和自体血发血三项功能。

7)质控管理。主要功能是查看质控条码,查询血型、配血记录,进行血型鉴定,同时,查看相应的记录表等。

8)用血统计。该功能主要是系统的用血申请信息、血液信息、日常用量等业务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同时也能够对科室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业务信息(例如用血与取血的情况)进行深度的统计与分析。

9)财务报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对于输血、血液出入库与报废、工作量进行统计报表,可以查看血液报废、血液出入库、血液收支结存,从成本上核算科室用血成本,详细查看输血科收费明细与汇总等情况。

10)辅助管理。主要对耗材、器材维护、手术排班、手术状态等角度,查询相应的配合功能。

11)行政管理。主要是日常行政信息的管理,如消息通知、日常工作动态监控、查询系统日志、查询工作日志记录、交接班管理等。

12)血液溯源。主要功能是对于患者输血前后信息进行记录,可以查询输血反应、患者用血信息、血液信息,记录患者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等信息。

13)检验报告管理。主要功能是输血者的申请单与标本接收与签收的管理。在医生发出用血的电子申请之后,相关的医护人员就需要完成相应的样本,这样输血科就可以通过样本的条码进行扫描,核对相关的信息,然后接受样本,以便于检验,系统就会自动的记录样本的接收时间与接受者,根据申请的用血情况来签收和审核申请。

14)细胞分离。可以进行细胞分离预约、申请,记录细胞分离观察信息,对于细胞分离的结果进行回报等。

4 小结

构建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是提升血液资源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举措。实践中,通过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临床输血信息的全程化管理,有效规避血液资源的滥用和乱用,确保血液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调度。同时,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设置,可以提升医院各业务单元的管理水平,促进其从常规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伍伟健,田兆篙.临床输血应遵循的基本程序[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226-231.

[2]王全立,王晓伟.血液管理信息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6):453-456.

[3]刘建萍,张丽娜,王金霞.输血科血液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70-271.

[4]李鑫.输血管理系统在输血科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4):412-413.

临床管理系统 篇10

藏医药浴疗法又称“五味甘露浴”,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上千年的临床实践和近二十余年的科学临床观察,证实藏医药浴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有效率达94.6%,治愈率达40.6%。由于藏医药浴奇特的疗效和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年住院人次突飞猛进。但是医生记录患者临床信息一直延用手工记录,这样既影响了工作效率也不便于收集、处理、分析和反馈与临床信息相关的资料,手工记录使医生工作烦琐且数据不准确,而我院在2004年使用的HIS系统只能记录费用信息,无法满足医院药浴患者资料信息共享化。为使医院内部不存在临床信息“孤岛”和独立的子系统,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小医疗差错,应尽快实现藏医药浴临床信息化管理。

二、系统功能

(一)病人信息共享

1)将药浴患者临床信息在院内局域网内共享以便各科室医生会诊;2)有权限的医护人员可以随时获取相关病人信息,并有读取记录;3)共享信息资料存储有安全有加密保护,防止非法用户获取。

(二)减少医疗差错

1)提高医护人员工作准确率;2)提示和记录工作流程。

(三)提高工作效率

使用电子化手法提高工作效率。

(四)为医疗管理服务

该系统能向管理者提供患者诊断、治疗、病情以及统计结果信息,以便管理。

(五)为临床教学提供示例

青海省藏医院作为青海藏医学院的教学医院,肩负着带领和培养合格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患者诊断资料可作为教学示例让学生学习便捷。

三、系统模块

(一)药浴医生工作站(临床业务处理系统)

我医院原有HIS系统摸块中只有护士工作站没有医生工作站,只能记录医嘱和医疗费用,临床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信息只能是药浴医生用手工记录,这既不利于综合分析和内部资料共享,也无法提高工作效率。药浴临床信息系统中的医生工作站可将药浴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病程记录等信息综合利用,并提供藏医学相关知识的可交互模版,建立一个可以保存和检索的患者资料系统,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为医院今后在医疗、科研、教学中应用提供帮助。

(二)统计查询系统

系统既支持各类统计数据的查询,同时还支持半程序化的查询。实现主诉信息、病史信息、体格检查信息、病程记录信息等相关统计和查询。

(三)病案打印系统

系统要支持病案集中打印输出,可以根据医院需求修改格式。

(四)护理信息系统

可以和以前使用的HIS相结合,既可以记录相关医疗费用和采集临床患者信息,又可以辅助管理护理人员流动、排班和工作量。主要包括个人护理记录、护理措施、护理提示、生命体征、护理记录等。

(五)临床检验信息系统

因我院药浴科入院患者在治疗前、中、后都要做好心脏、肾脏等器官功能监控,只有在正常水平下才可以在温度湿度大的环境中治疗,所以要及时准确的将这些检验数据传送给临床医生护士以便采取相应得理疗措施,通过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将检验数据采集、储存、并传输给医生护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诊断治疗的反应速度。

(六)科研和教学支持系统

因我院既肩负传承和研究开发藏医学的艰巨任务又是青海省藏医学院临床教学医院,所以要积累完整的患者病情和治疗等相关医疗数据,对患者医疗资料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按需检索,进行大样本的分析,以提高科研水平;同时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可以同步浏览患者所有病案内容,包括病案、医嘱、病历、检验和检查结果等资料,比较分析治疗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

临床信息系统已经在全国多家医院应用,不仅提高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医疗质量,而且促进了科室科学管理和学科研究。为使我院能够顺利实施临床信息系统,首先,必须要根据我院药浴科的业务要求和特点设计好业务流程;其次,要严格认真的做好基础数据的审核工作,最后,就要做好前台医护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临床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对我院药浴临床进行信息化管理,为将来的数字化医院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包罗.临床信息系统与医疗错误的预防[J].世界医疗器械, 2004.

临床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篇11

【关键词】临床;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质量指标,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又是防范和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强化安全意识、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从而减少或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还有利于临床的发展及护理队伍的建设。本文从分析临床护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入手,探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途径,报道如下。

1护理安全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因素

部分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等执行的不力,行为不规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服务意识、服务作风、服务态度和服务流程有待改进;绝大部分护理人员认为自己在医疗活动中,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而忽视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不能及时开展护患沟通;患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1.2病人因素

服务对象对护理人员的期望值过高。住院后,患者及其家属很可能极其焦虑、紧张,他们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期望值很高,特别是当病情出现变化时,这时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和患者家属及时沟通与交流,患者及家属容易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产生怀疑;同时,由于期望与客观现实往往存在差距,病人对医院提升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个别媒体片面报道医疗纠纷,导致病人对医院失去应有的理解和信任,不愿意服从护理人员的管理,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很容易产生纠纷。医务人员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间接影响护理工作,也会导致不安全因素发生。

1.3护理管理因素

护理质量评价内容的设置与患者需求相矛盾。许多医院的原有护理管理制度没有把病人放在首位,很多制度都是为方便医院管理而设定的,很少为患者考虑。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等造成临床护理质量的检查和安全控制流于形式。同时由于上级对下级的监控缺乏力度、培训不到位。护理人员缺编、护士工作压力大、待遇低而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1.4医疗基础设施因素

医疗基础设施不完善,病房内无放跌倒、防滑的警示标志,卫生间无紧急呼叫铃,冷热水无标志,病床无护栏等,医疗废弃物未按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执行,各种医疗仪器设备陈旧无人检修、保养,造成在抢救病人时出现故障甚至无法使用,带来不良后果。

2加强护理安全和质量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2.1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的培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法律和制度是安全护理的保障,需要对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围绕如何有效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分析有哪些不安全因素以及产生的原因,使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增强护士自律及依法护理的意识,使护士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依法施护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准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各种潜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满足病人要求,使病人得到安全可靠的护理。护理部要加强实习护士、进修护士、见习护士的安全管理,实行岗前培训。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明确护理人员如果不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引发差错事故时,护理作为其主体,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提高护理人员执行规章制度的主动性、自觉性、严肃性,提高护理人云对法律法规的认识,让其懂法、手法、依法,切实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服务。

2.2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护理工作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院护理质量的考核和追究制,成立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组成的三级质量控制小组,健全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对于护理缺陷中的高危因素、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高危意识等应做好预防措施,经常查找安全隐患,及时解决现存问题,将安全管理纳入病房的目标管理,使護理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每周对急诊科、供应室、手术室等关键科室进行检查指导,规范工作流程,强化院感控制理念。

2.3重视护理人员的专业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护士的素质能力与护理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故要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护理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带领广大护士不断学习。在完成临床护理工作的同时,通过护理查房、业务学习等形式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院内要加强业务培训,认真实施各级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有计划选派护理人员进修。通过科室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护理经验和技术,使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同时也要求护士学习心理、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护理安全和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转变护理观念,并围绕护理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各个环节中潜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消除护理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病人安全。

2.4关心护理人员,合理配备、使用人力资源。医院要关心护士身心健康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完善职称评定、晋升等工作,体现护理人员劳动价值,使其安心本职工作。护理管理者在工作上按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护士的同时,了解护士工作和生活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鼓励护士进行自我身心放松活动,使之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经常与护士谈心交流,应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的变化,动态调节护士人数,使护士超负荷工作的现状得到改善。同时可根据护理人员的才能、资历等安排适合其能力的工作,改善工作环境,防止因疲劳过度或压力过大照成差错事故的发生。

2.5完善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应从方便病人和家属“医、食、住、行”的角度尽可能完善医院基础设施,为病人提供人性化服务。加强医疗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急病人所急,及时提供医疗资源和治疗服务。

2.6加强健康教育和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患者投诉,定期收集患者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及时改进。护理人员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要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尊重和认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让其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并自觉遵守。做好病人的病情观察和心理护理,让病人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使治疗和护理工作能顺利开展。

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的10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名。观察组年龄21~48岁, 平均 (31.7±5.2) 岁, 工龄2~23年, 平均 (13.0±3.8) 年, 其中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22名, 大学专科学历13名, 中专学历15名;副主任护师3名, 主管护师19名, 初级护师13名, 初级护士15名。对照组护理人员年龄20~46岁, 平均 (32.1±4.8) 岁, 工龄1.5~22.9年, 平均 (12.3±2.7) 年, 其中护理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的19名, 专科学历17名, 中专学历14名;副主任护师3名, 主管护师17名, 初级护师19名, 初级护士11名。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在性别、年龄、工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组科学合理,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分层管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管理, 将50名护理人员按护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分为护士长、高级和低级责任护士、基础护士4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护理人员只是对上下级负责, 每个层次的护理人员均有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在严格的遵守其本身的职责的同时, 积极的指导其下一级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进行, 主动配合和辅助上一级进行护理工作的开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管理进行护理管理, 护士长根据平时对每位护士的能力及自身的特点、工作经验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进行分配工作,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弹性排班, 规定各级护士所要遵守的职责, 根据职责的要求严格管理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 综合性的考虑工作量和护理人员的需求, 进行日常的护理工作安排, 综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整体实力, 让护理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工作开展2个月之后, 将管理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

1.3

护理工作中的观察指标和评判的标准工作积极性自评和他评, 两组护理人员均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表均经过专家的审定, 可信度高, 效度合理。

1.4 对调查结果和数据的处理

将所得到的数据和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理人员在管理后, 患者和医生对观察组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护理人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及其工作成就感较管理前要好的多, 与管理前对照组比较,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护理是临床诊断和处理患者当前存在或隐性存在健康问题的一种手段, 对患者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作用, 在日常的临床护理中, 实现对护理人员的分层管理, 不仅可以帮助护士清楚的认识自身欠缺的技能和知识,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本身的素质, 提升综合能力, 有效地开展医院中的护理工作, 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在护理管理的分层管理模式要顺利实现就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同时医疗卫生系统也要相应的建立合理的分层管理体制, 广泛的推广, 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效机制至上下一篇:员工的体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