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和输血管理(精选5篇)
临床用血和输血管理 篇1
输血是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但是, 血液资源是有限的, 临床上不合理输血现象还时有发生, 所以规范临床用血和输血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笔者根据有关资料[1,2]和自己的切身经验、体会, 归纳、整理了临床用血和输血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同道们一起探讨、交流。
1 血液的一般物理性质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 血浆约占55%, 血细胞约占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复杂的胶体溶液, 组成非常恒定, 其中固体成分占8%~9%, 水分占91%~92%。固体成分包括各种血浆蛋白、营养成分、无机盐、维生素和代谢终产物等。正常成人血量占体质量的7%~9%, 即60~80ml/kg体质量, 成人平均血量5L左右。血液pH为7.35~7.45, 比重为1.050~1.060, 相对黏度为4~5, 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 Osm/ (kg·H2O) , 血液离体后数分钟即自行凝固。
2 科学输血的原则
科学输血的原则就是要科学、合理、安全地进行输血。由于血液的性质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使输血成为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临床科室和输血科 (或血库) 共同担负着输血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临床科室和输血科 (或血库) 的工作人员, 应了解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及血型的复杂性,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尽量减少输血, 特别不要将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和提高免疫力的手段;应减少输用全血, 尽量避免输用所谓的“新鲜血”, 大力提倡和实行成分输血, 以提高治疗效果, 节省血液资源, 减少和避免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患者, 采用自身输血, 更有利于输血安全。
3 血型的复杂性
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血型的概念已由过去仅指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的差异发展为各种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的标记。人体不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均有各自的复杂的血型系统, 血浆中免疫球蛋白、酶等亦有很多型的差异。就连红细胞血型, 到目前为止至少发现29个血型系统, 200多种血型抗原。
4 血源性传播的疾病
输血可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梅毒螺旋体、黑热病原虫、丝虫、弓形虫、回归热、新型克雅病等。
5 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一般可出现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及血液传播性疾病。大量输血还可发生心脏负荷过重、出血倾向、低体温、酸碱平衡失调、枸橼酸盐中毒及高钾血症等。
6 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尽量减少输血
因为血型的复杂性, 目前仅检查A、B、O血型和Rh (D) 血型, 还有其他血型系统尚未检测, 就Rh血型系统还有未检测的C、c、E、e, 因此输血可引起同种免疫性输血反应;输血可发生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输血的血液没有灭活病毒;输血可出现很多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可造成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可对受血者免疫系统造成抑制。
7 不要把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的手段
因为输血所输注的异体蛋白质人体不能直接利用, 必须先分解成氨基酸才能参与机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 也就是说先进行分解代谢, 然后再进行合成代谢, 而血浆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 其他蛋白质含量较少,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0d, 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血浆中必须氨基酸中的色氨酸及亮氨酸含量较低, 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 给危重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以补充营养的价值不大, 反而可能引起输血反应;补充营养物质的正确做法是口服食物及胃肠外静脉营养疗法;把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的手段, 是对血液资源的一种浪费。
8 不要将输血作为提高患者免疫力的手段
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 但临床应用的血浆为单个供者, 所含免疫球蛋白低, 抗体含量少;对血容量正常的患者而言, 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来提高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是不可取的, 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往往会造成其他不良效果。
9 不宜用血浆来进行扩容
虽然血浆具有扩充血容量的作用, 但因为血浆没有常规灭活病毒, 可传播血源性疾病, 另外血浆为异体物质, 可引起过敏反应。而晶体液、人造胶体液和白蛋白上述风险小, 故扩容应首先考虑应用这些物质。
1 0 提倡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 或回收手术野及创伤区的血, 以满足本人手术或将来紧急情况的需要。自身输血可免除接受其他人血带来传染性疾病或异型输血反应的危险, 对于稀有血型患者可解决血源紧张的困难, 同时可以节省血液资源。但很多情况是不能采集自身输血的, 如贫血、感染、心力衰竭或肝肾功能不全、癌症、阻塞性肺疾患、凝血机制障碍等疾患以及心脏患者等。
1 1 输注全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输注全血的适应证:主要为急性大出血、严重创伤、心脏外科手术和换血等。即使这些适应证也不必全部输用全血, 可以用一部分浓缩红细胞和代浆血。
输注全血的禁忌证: (1) 婴幼儿、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 (2) 血容量正常而需要输血的贫血患者; (3) 由于妊娠或曾接受过输血且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贫血患者; (4) 已产生抗IgA者; (5) 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关键词:血液,输血,管理
参考文献
[1]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12.
[2]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262.
临床用血和输血管理 篇2
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违法违规采供输血发生感染的风险极大,通过血源传播的疾病已知有HIV、HBV、HCV、HDV、HEV、HGV、TTV、CMV、EBV、HPVB19、HTLV、SARSV 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疟原虫、克-雅氏病等。
血液免疫学的因素:目前已发现的红细胞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种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有148种抗原,白细胞和血小板除了具有红细胞和HLA的某些抗原外,还有自己独立的抗原系统,这些系统常见的表现型可达10种以上,每种成分中的抗原都可作为免疫源,致使受血者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同种免疫性输血反应。
输血过程中工作质量问题:统一管理血源、统一采血、统一供血是保障用血质量和安全的关键;输血前检验不符合规定、组织机构不健全、输血科的职责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完善、无专用的房屋、设备、血型鉴定不做反定型、严重的Rh血型也不做、交叉配血只做盐水试验等现象都会影响输血的工作质量,输血过程中工作人员在标本采集、核对、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发血时,应做到谨慎、细致、准确。
不合理用血现象:不合理用血包括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万能血、手术后输血以及输血治疗不及时和无钱不给输血等,另外输血记录不规范,病历内容不完善,输血文书不标准也容易造成一旦有了医疗纠纷,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处于败诉的可能。
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的对策
强化法律法规意识:要保证临床合理安全用血,减少医患纠纷及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就必须经常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加强对用血工作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医院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执行用血申请及登记制度,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及质量考核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有效控制输血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输血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输血工作的特点要求输血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患者高度负责任,对工作一丝不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因此,工作人员要继续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积累经验,掌握现代输血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素质。
细心做好技术工作: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是输血最关键的工作,因此,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过程中要细心谨慎,思想高度集中,养成有秩序的良好工作习惯,防止差错发生。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大力推广成分输血:输血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但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必不可少,因此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显得极为重要。真正的临床需要是输血治疗的惟一基础,开具输血处方不应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病人应该尽可能只接受临床上有效且能够提供最大安全性的某一种血液成分(血细胞、血浆和血浆制品)。
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输血前:根据医嘱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由2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袋标签内容仔细核对,并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液有无溶血、浑浊及凝块等。
知情同意:输血前应先取得患者的理解并征求患者的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必须让病人了解输血存在的已知危险和好处,以及(或者)替代性治疗。病人有权接受或拒绝输血。在核对及检查无误之后,遵照医嘱,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制品用标准输血器输注给病人。
输血中:①输血治疗必须在执业医师的全面负责下进行。②一般输血不需加温,如输血量较大可加温输血肢体。③大量急性失血需快速输血时可加压输血,可采用血压计加压法、手卷挤压法或采用专门的加压输血器。④在输注时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必要时在输注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防止红细胞叠连而越输越慢。⑤除生理盐水外,不可向血液内加入任何药物。
输血后:①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并做相应的处理。若有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应记录反应情况,并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②护士还应将与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尤其是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输血同意书放入病历做永久保存。③输血的血袋送回输血科保留24小时,以备患者在输血后发生输血反
谈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管理
输血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输血工作质量 对病人的救治效果,医院的医疗质量,提高输血工作者的自身 医疗水平,减少医疗事故,降低医疗纠纷都有重要的作用。现 就山西省人民医院近年来加强输血工作质量管理谈几点体会。1 加强组织管理
医院为加强输血工作的管理成立了由院长、医务科、输血 科及临床用血科室有关人员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由院 长担任主任,输血科主任为秘书.对全院输血工作进行指导。2 加强血源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献血法》,本院一直使用太原市中心血站提 供的血液,并对其血液进行抽检,加大了输血安全系数。3 极其完善的档案资料及输血登记、统计制度 对中心血站送来的血液进行严格验收。对新入库的血液
及其制品合格后进行登记,其内容包括献血者的姓名、血型、编 号、血液制品种类、献血量、采血日期等。对于受血人资料也逐
一登记,包括姓名、科室、住院号、用血量等。出入库资料一目
了然。对血液及成份血做到每月统计汇总。对各科使用成份 血情况进行总结评比。4 加强查对制度
从接收标本后进行登记,标明病人姓名、床号、科室、用血 量、送检人、检查人等。对配血单、标本管、血型单。逐一查对,再由护士进行复查后方能发血。5 加强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我们对实验室制定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各项操作严格遵守 操作规程。以患者住院床边的血型登记卡与护士抽取病人标 本血型相吻合才能进行配血。所有病人除AB0血型鉴定外,还进行Rh(D)的检测。配血试验除进行传统的盐水配血法 外.还全部进行聚凝胺检测不完全抗体的方法。大大增加了输 血的安全系数。提高输血水平.推广成份输血
临床医师对输血知识的了解和运用.直接关系到输血治疗 的效果。为了提高成份输血比例,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曾组
织成份输血的学术讲座,发放成份输血的优点的宣传小册子,使成份输血得到进一步的推广。7 提倡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避免输血传染病的最有效的方法。避免了同 种异体输血带来的免疫反应、发热、过敏等副作用。还减少了 异体输血前一系列准备环节,有效地缩短了手术及抢救治疗时 间,同时也节约了血源。
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管理及安全输血是一项综合的管理,需要由中心血站、输血科、临床用血科室及医务科协同完成,医 院输血科的质量管理工作是完善输血工作的主要环节.应予充 分重视。
[作者简介】许大巍(1970一).男,山西洪洞人,主管技师,1998年毕业 于山西职工医学院医疗本科。
(收稿日期:2002—07—22;修回__ 临床安全输血管理实践
杨 燕(云南省思茅地区中医医院 665000)我院开设病床150张,是一个地区级中医医院。年出院 病人约2200人次,年手术量260台次,年用血量约1万毫升。
虽然如此,我们本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依法从事临床输血工作,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现将我院安全 输血管理工作介绍如下。1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自《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施行 以后,医院领导十分重视安全输血工作。取消院内采血,临 床用血由地区中心血库供给。院内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 会,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控感办、医教科、检验科人员任组 员,负责检查和监督临床用血。建立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并定期或不定期下科室检 查用血情况,可输可不输的不准输,坚决不允许“营养血”或 “安慰血”出现。检查血液来源渠道是否符合,检查输血物品 的使用和处理,杜绝不符合规范的临床用血现象出现,以减 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用血。2 全员教育、常抓不懈
虽然输血是一种抢救行为或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如 管理不严,血液将是一种潜在传染源。已知某些病毒、细菌 可以通过输血和注射血制品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症疾、巨细胞病毒、菌血症等可以通过输血 途经传播⋯。象艾滋病病毒抗体在检测中存在“窗口期”现 象,如果在采血、储血、供血、用血过程中那一个环节管理不
慎,将给患者健康或生命以及社会、医院和医务人员、家庭造
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组织全院医务人员用晨会和业务学习时间,学习输血管理法律法规及输血相关知识,用墙报和 查房机会向病人宣传合理用血、科学用血、无偿献血、家属献 血或自身储血重要性。责任医生和护士要承担向需要输血 的患者进行安全输血教育的责任,以提高医务人员和病人输 血有潜在危险的意识。使医务人员在临床中严格掌握输血 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3 严格执行安全输血措施
自从实行“三统一”后。本地区制定了加强对献血人员 管理措施和相应输血管理措施,我们也制定了安全输血的具 体措施。
3.1 严格掌握输血和使用血制品指征。
3.2 在决定输血前,主管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所患疾病需 要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同时说明输血有潜在危险性。征得患 者或家属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输血。
3.3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经科主任批准签字,连同受血
者血样送血库交叉配血后备血。
3.4 到血库取血时必须仔细检查献血者姓名、血型、品种、采血期、有效期,并严格检查血袋的密封状况是否良好及血 液颜色,以判断是否有变质和细菌污染。
3.5 为确保受血者和操作者身体健康,在整个输血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使用物品必须一人一 用一消毒。输血器材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用后必须消毒毁 型并登记,以备核查。被血液污染的区域要立即消毒。3.6 严密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并作记录,以便随访。要真正落实临床安全输血,除严格遵守《献血法》及有关 配套文件要求外。医务人员还要转变输血观念,建立科学的 输血新观念,明白合理用血的道理,才能从思想上重视,行动 上做好,医务人员同时还要承担安全输血教育的责任。参考文献
4.1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等主编。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 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O00.674(收稿日期;2002—10—17__ 临床输血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防输血传播疾病及输血不良反应是保证临床输 血安全有效的重要措蓝。根据《采供血机构和血 液管理办法》及《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我 院输血科的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临床输血 质量管理体系。近3年来,保证了受血者和供血 者安全,取得满意效果。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临床输血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岗位责
任、人员素质与培训、试剂、仪器、环境与制度、操作指导、质量控制、质量制度等方面。1.科内设质量管理组:质量管理组由科主 任、主治医师、护士长、主管检验师及相应人员 组成,负责输血科全面质量管理工作。2.人员素质与培训一全科l7人,专业技术 人员占88%|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人员占
23.5%I从事输血工作5年以上者占82.3 ; 所有工作人员均持有沈阳市卫生事业管理局考 核合格后发给的《采供血单位检验人员上岗
证》。
3.岗位责任t从血源管理到血液I晦床应用 全过程,有8个重要环节涉及输血安全问题:①
供血员无冒名顶替、无重复献血,坚持核对身份
证、献血证、献血卡;②体检化验结果准确无误{ ③不符合献血标准者不许供血;④采血无污染、血袋血与二次复检血样管相符,⑤坚持二次复 检,不合格的血液不许投放临床使用;⑥按规程 贮存血液,在有效期内输用I⑦坚持盐水介质和
酶介质交叉配血|⑧发血时与取血的医务人员 共同检查血液质量、血型、交叉配血结果。将此
8个环节的责任分别落实到供血员管理岗、体 检岗、化验岗、采血岗、质控岗、贮血岗、配血岗、发血岗的工作人员,按规程完成操作后做记录
作者单位:110003 冼用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 院输血科(张秀慢 刘显智 郭兑山);中国医科大学医务处(张
岚)坚持经常。
4.仪器和试剂质量管理:计量仪器均经计 量局检测合格。所购试剂均有卫生部批准生产 文号、生物检定所批批检合格证。购入试剂均经 质检组检测达到质量标准,方可使用。自配试剂 均做对照试验合格。血袋抗凝剂、红细胞添加 剂、代血浆、输血器等需随机抽样进行热原检查 和细菌培养,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5.加强质量控制:预防输血传播疾病的关 键环节是保证化验结果准确。为此,从血样本采 集到化验结果发出的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① 确保检验标本正确无误I②选用卫生部临床检 验中心推荐的化验方法I③使用卫生部批准生 产并有生物制品检定所批批检证明的试剂盒;
④检验人员有上岗证;⑤谷丙转氨酶(ALT)测
定前每次均进行波长、比血皿、试剂质量检测I ⑥坚持室内质控,每批化验均用临界值血清做 质控物,测定常规条件下变异(RcV)。使各值为 允许误差范围,每批测定的质控结果在允许误 差范围内,结果可以报告。如质控结果失控,则
结果不予报出,待查明失控原因并纠正后全部
标本重作。坚持室内质控,可以及时发现系统误 差及其它可追查性误差}⑦积极参加临床检验 中心组织的ALT、I-IBsAg、抗HCV检测室问 质评,了解本实验室这些项目的准确度,并不断 改进工作,提高检测水平。
6.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各种记 录保存完整,做到随时可以查到每袋血液质量 检测的原始记录。主要的记录有;①供血者档案(含32项内容)I②消毒灭菌操作记录及培养报 告单I③血袋抗凝剂、红细胞添加剂、代血浆等 热原检查、细菌培养报告单|④血液保存记录} ⑤交叉配血记录I⑥发血记录|@试剂、仪器质 量检查记录及采购、运输、保存记录,⑧初筛及 二次复检的各种原始记录I⑨试剂盒的批准文 号、批批擅报告及其说明书I⑩抗凝剂、输血器、.
1r,2陀.
1,1≯/
{ 0 . . ; f . __ __l,一次性注射器等的批准文号及许可证等。
7.视特殊情况增加必要的检测:如骨髓移 植输血时,必须检测供血者血清巨细胞、病毒 IgM抗体。
二、结果与讨论
1.预防输血传播疾病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 要任务:国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的7.6 ~ 19.7 叫,输进口第Ⅶ 因子发生艾滋病抗体(HⅣ)感染已有4倒跚,输血传染疟疾也有报 告啪。我院从1991年与1994年起分另0将抗丙 型肝炎抗体(HCV)检测、抗HIV检测列入供 血员筛选项目。1 993年实行临床输血质量管理 体系,1994~1996年输血量680万毫升,成分 输血占57 ~69,至今未发现输血感染。调 查了输血2~56次的住院患者100例,其中输
血量超过3 000毫升者3o例,辖血超过7次住
院观察60~546天者27例,上述受血者输血后 均未发生输血后肝炎及其它输血感染。国内徐 氏报告90饲有输血史住院病人,患丙型肝炎 46例,其中输血量超过l 000毫升的60蒯受血 者,血清抗HCV阳性率达95.々%“]。林氏报告 输血7次以上的9例受血者,输血后血清抗
HCV阳性达7倒[。我科30倒输血量超过3 000毫升、输血超过7次的27例,均未发生输 血后肝炎,说明临床输血质擘管理体系确实发
挥了作用。
(1)做好血液入库前的二次复检是保证输 血安全的重要环节:我科从1995年1月至 1996年l0月共采血10 876单位,二次复检不 合格率0.21。通过二次复查,阻断了23例可
能发生输血传播肝炎的途径。
(2)加强室间质评:通过参加化验检测项目 的室闻质评,寻找本室工作的差距.加以改进,提高检测准确度 几年来,沈阳市卫生防疫站和 沈阳市性病防治所抽检我科的供血者标本,全
部准确无误。
(3)严格热原检查和细菌培养工作t对购入 的血袋抗凝剂、红细胞添加剂、代血浆等随机抽
样进行热原检查和细苗培养.对于保证输血安
全是必需的。
2.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 要环节:文献报导,输血不良反应率为O.94,其中发热反应率0.29。过敏反应率0-53%,溶血反应约1/百万[|]。十几年来,我院投有发 生溶血反应。调查2O 000人次输血记录,过敏
反应率为0.18,发热反应事O.30%。坚持用 合格的血銎试剂、ABO血型检测的正反定基、用盐水介质和酶介质交叉配血.对瑗防溶血反 应的发生有重要意义。2年来我科用酶介质交
叉配血19 333人次,发现有15啻lI盐水介质配
血相合,而木瓜酶介质配血不合,其中有1倒为 4O天的小儿,经进一步检查为免疫性抗D抗 体。分析可能是Rb阴性母亲血液中的免疫性 抗体lgG通过胎盘到胎儿血中所致(xeG的半 寿期为z4天)J。
3.认真对供血者进行体检和化验t对体检
不合格者不许献血。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巡回
观察供血者的反应。采血后1小时内供血者不 得离去,以保证供血者的健康与安全。4.健全输血管理体系:实行临床输血管理 体系是维护血站和医院利益、保护输血工作者 的需要。目前筛选供血者化验HBsAg、抗 HCV、抗HIV、梅毒血清凝集试验(RPR)的方 法还有缺陷,加之存在 窗日期,还不能完全阻 断输血传播疾病,因此血站和输血科应严格选
用供血员,以使所输用的血液、血液成分完全符
合法定标准。
5.实行无偿献血:预防输血传播疾病关键 是全面实行无偿献血,根除有偿献血的弊病。
参考文慧 肖星甫,主绾.■血拉术手册.虚 市t四川并技出版社,1992I9“t6. 栖天t.*成民,田兆膏.主霸.瞄床■直学.北京睡并大 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艨社,1993I400~416. 3 陈怦录,用盛请·蠢t.暮.t直与■●后蹇丧虎行的■壹
夏防治.中茸输^杂春,1995,8(‘)一191~193. 徐艳云,李壤毫,尊书,尊.输.I(泉)病人中意橐HCV状况 的谓壹.^民军压,l9口3,7.18. 林靛肾.邹蠼摄.糟■后丙壅肝炎的循壹丹折.中华医黄囊
囊掌囊毒,1995-5‘2){78~”79. 康椿善.主鞠.临床生暂化学.戈京 ^民卫生出版牡,1989,36.
(收瞢t1996-__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河北省沧卅『市中心医院(061001)于彦居柳国良
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在挽救生命中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 血液的输注及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传播的疾病日益 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 我院在加强用血瞥理,提高成分输 血比例,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加强用血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全面贯 彻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1.1 医院顿导重视,成立了以业务院长、医务科长、检验科主 任为成员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台,定期与临床科室、血库取得 联系,了解我院用血情况。
1.2 严格执行血源管理的“三统一”原则,我院一律使用规定 的采血机构一沧州市中心血站的血液及血渣成分。主动及时
与其联系,保证用血安全。1.3 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
选择输血的各种成分,并担负着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输血及 无偿献血的责任。向患者及家属讲清输注血液的治疗目的,可 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感染的可能性。
1.4 临床用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负责医师填写,科主任签字核对。在保证临辟乏急救用血.严格控制<600毫升 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6O0毫升原则上是不能输血,申请输血 量在2000毫升必须经有关人员核对,这样也就减少了用血的
总量
1.5 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由我院输血管理委员台拟定 的输血适应症、禁忌症,每科发放两份,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 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采取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就少输 的原则 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新鲜血。减少 了我院的用血总量,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
1.6 临床医师重视并提倡成分输血:根据病情不同,选择相应 的血液制品。我院主要使用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血 小板、少浆血、新鲜血浆。既减少了临床用血 量,还大大提高 成分输血的比例。真正让患者得到缺什幺成分就补什么成分,减少丁患者不必要的负担。搞好血库建设
2.1 接受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不断完善血库的各项 工作制度。
2.2 严格把好血液质量关:根据有关血液的质量标准,定好血 库的一名工作人员为血液质量监督员。每天检查血液质量、确 保临床用血安全。若发现血液有质量同题,及时与采血机构一 中心血站取得联系,进行调查。
2.3 严格执行输血前检查、核对、签名制度:患者需要输血时. 要与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查对输血申请单与患者的血标本。包括病人的姓名、住院号、科别、床号、联号、血量、用血时问、医 师及标本采集者签字。血型鉴定要正反定型,结果无误后才能 出报告,每次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肉眼观察无凝集和溶血,还
要结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尽量输入同型血,特殊情况下可输 合成血。(O型红细胞、AB血浆)发血时检验人员与取血人员 共同查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血袋献血员的姓名、采 血量、采血日期及血液质量,无误后双方签字,方可取走 血液 离开血库不能退回。
· 283 ·
2.4 输血反应反馈,临床用血不良反应:根据患者输血反应的 不同情况,提出反应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同
时给予治疗及补救措施。
通过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采用合理科 学用血措施,使我院的输血安全有了保障 成分输血,一血多 用,节约用血提高成分输血的比例,而减少患者与家属的经 济负担。
临床用血管理及自体输血探讨 篇3
1 主要措施
1.1 大力开展自体输血宣传教育
自体输血技术2002年在浙江省宁波市首次运用以来, 市卫生局、市献血办公室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 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了以市献血办公室领导为血液质控中心主任, 以市级医院输血科主任为血液质控中心副主任, 在市级医院麻醉科主任支持和配合下, 组织全市二级输血科全体医务人员和医院临床科室, 进行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学习, 从血液质量管理角度入手, 最终实现安全输血、科学合理用血。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利用报刊、电视、电台宣传自体输血相关知识, 专门编印《临床输血知识》、《自体输血指南》、《宁波献血》等宣传小册子, 介绍自体输血技术, 分发给全市二级以上医院, 医院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病人发放《输自己的血更安全》、《自体输血宣传手册》等资料, 动员和鼓励病人积极参与自体输血。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 提高市民对自体输血知识的认识。
1.2 建立培训制度, 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能
及时更新临床医生的输血观念, 将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作为医生继续教育的必备内容, 每年对二级以上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用血知识轮训。经常邀请输血专业、麻醉专业知名专家对医院主管领导、医务科、输血科、麻醉科及临床骨干进行自体输血知识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 对全市8 500多名临床医生进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自体输血在临床应用》、《节约用血技术》等内容培训。另外, 还举办自体输血研讨班、学术沙龙和现场交流会, 促进学习和经验交流, 医务人员对自体输血的态度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 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应用与推广。
1.3 制订自体输血工作目标和医务人员考核制度
根据医院不同等级、临床用血量及手术数量, 对县 (市) 区级以上医院制订出相应自体输血量化目标, 并纳入市卫生局对市级医院和县 (市) 区卫生局的年度考核。各县 (市) 区卫生局又将自体输血工作纳入对辖区医院的综合目标年度考核, 每年组织专家对医院自体输血工作进行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选省、市用血管理先进单位的条件之一。同时将自体输血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评价临床、麻醉、输血科医生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定期对做出显著成绩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1.4 建立通报制度
对各医院自体输血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汇总, 以文件形式定期通报, 及时向市及 (县) 区卫生行政部门通报自体输血进展, 加强医院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竞争意识。
2 成效
通过以上措施, 经过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 广大医务人员共同努力, 取得较好的成绩 (见表1) 。自体输血率和回输血量逐年上升, 开展医院由4家增至31家, 回收机由2台增至24台, 开展病例数由18例增至2 592例, 回输血量由24.2升增至1 284.4升, 自体输血率由0.2%增至5.7%。宁波市8年累计回输血量达5 528.3升 (5.5吨) , 一定程度缓解了临床用血的压力。同时积极开展科研项目,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带动和促进自体输血发展。目前, 宁波市自体输血科研项目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三等奖2项、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宁波市级医学科技计划课题5项, 并成功举办2006-2007年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围产期血液保护与容量治疗新进展学习班, 另外, 出版了《围术期血液保护》、《血液保护学》专著2本, 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注:自体输血率=自体血回输总量/ (自体血回输总量+异体输血总量) ×100%
3 讨论
自体输血的普及, 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输血水平, 其安全性及实用性已获得医学界认可。在我国, 血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伴随突发应急事件的增加和社会老龄化的到来, 使血源供不应求矛盾更加突出, 特别是异体输血导致溶血性反应, 免疫抑制、血源传播性疾病及过敏反应等疾病, 已经使患者和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因此, 尽可能扩大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范围, 发挥其在血液保护方面作用,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异体输血反应, 保护了患者, 节约了血源[2,3]。自体输血可避免输异体血可能发生的感染性疾病传播, 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等;可避免由红细胞、血小板及蛋白抗原产生的同种免疫反应;可避免免疫作用所致的溶血、发热、过敏或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疾病;可杜绝输同种血的差错事故;多次的自体采血, 还可刺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为稀有血型患者自身贮存血液, 以备急需;自体输血还可作为大出血患者在同种血到达之前的一种有效维持循环方法等。Gavin J等[4]研究表明, 自体血回输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明显减少异体血的需要量, 同样术中自体血和术后自体血回输都很大程度减少或排除使用异体血[5,6]。
为此, 宁波市自体输血相关工作, 还需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继续加强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广泛宣传输血的风险性和自体输血的优点, 提高市民自体输血知晓率和接受率;二是做好政府的参谋, 尽快将医保项目支付范围扩大到所有适用自体输血的手术患者;三是加强医院麻醉医生业务学习, 掌握稀释式、回收式、预贮式自体输血的适应证及血液回收机的操作技能, 尽可能地对适宜病人开展自体输血, 医生严格掌握自体输血适应证及禁忌证, 根据病人身体状况、手术类型等, 确定自体输血类型, 制定相应的计划;四是做好病人及家属思想工作, 让病人及家属了解自体输血技术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签署自体输血同意书后执行。
参考文献
[1]庄立, 张哲, 黄长顺.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35 (8) :45-46.
[2]夏晓峰, 钱宝华.术中回收式自身输血的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4) :310-314.
[3]邓硕曾.血液保护与节约用血[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4) :294-298.
[4]Gavin J, Murphy MD, Simon M, 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perioperative cell salvage and autotransfusion after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a randomized trial[J].Ann thorac surg, 2004, 77:1 553-1 559.
[5]McGill N, Shaughnessy D, Pickering, et al.Mechanicalmethods of reducing blood transfusionin cardiac surgery: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J].Br Med J, 2002, 325:142.
加强输血管理保障安全用血 篇4
1 影响临床输血质量及安全的因素
临床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血液中的抗原性与非抗原性物质引起的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主要与输入血液中感染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有关,其严重后果有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感染性输血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等,其中输血传播肝炎和艾滋病已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保证输血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在于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和防止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在临床输血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1.1 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通过血源传播的疾病已知的有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及梅毒等十多种。我国输血后肝炎发生率为7.16%~19.7%[1],HIV的感染多数为采、输血过程中传播。艾滋病和肝炎等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处于窗口期的供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是阴性,但仍存在输血后感染艾滋病或肝炎等病毒的可能性,预防输血传播疾病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任务。
1.2 血液免疫学的因素
目前已发现的红细胞有20多个血型系统400多种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有148种抗原,白细胞和血小板除了具有红细胞和HLA的某些抗原外,还有自己独立的抗原系统。每种成分中的抗原都可作为免疫原,致使受血者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同种免疫性输血反应。有些抗体由于浓度过低,不易检出或交叉配血时不凝集,但输血5~14天后会发生延迟性溶血反应。
1.3 输血科工作质量问题
输血科人员配备不合理,工作制度、操作规程不健全等因素,使输血科的工作质量无法提高。输血科必须配备懂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责任心强,能认真学习的工作人员。必须有严谨的工作程序,任何微小的疏忽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在标本采集、核对、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发血时,应做到谨慎、细致、准确。在配合临床抢救、手术紧急用血过程中,要求思维敏捷,工作速度快、争分夺秒地完成上述工作。
1.4 不合理用血现象
临床个别医生对合理用血、安全用血重视不够,只求用血而不了解输血有一定的风险,对掌握输血适应症不够严格,从临床输血现状来看,观念更新有待加强,部分临床医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输血观念落后、输血知识老化,特别是在对成分血的使用方面,不敢尝试新的输血办法[2]。追求输全血,输所谓新鲜血的问题在不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中还非常突出。这与科学、合理用血,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是背道而驰的。它既违背了现行规定,又不符合科学输血的基本原则,而且造成血源的浪费。
1.5 部分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输血资料不完善,留下医疗纠纷隐患
从当前临床输血工作运行情况来看,输血科(血库)和临床科室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医院对输血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宣传不够重视。部分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输血工作是高风险的工作,任何小的疏忽都将以患者的生命为代价。日常工作中留下输血纠纷隐患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例如在病历检查中发现输血病案资料不完善,书写记录缺项、漏项问题较多。输血医嘱只有配血单而未见医嘱或医嘱与配血单品种不一致等,输血计量单位滥用,毫升或其它单位混淆使用。“输血治疗同意书”签字时间延后于输血时间的现象也有时发生。临床医生图省事,未签同意书而输血的情况也并非罕见。总之,输血病案资料填写登记不完善,甚至留下严重隐患,一旦发生输血医疗纠纷,其应诉处理工作将会十分被动。
2 保证输血质量与安全的对策
2.1 成立临床输血的管理组织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我院成立了以医疗院长为主任委员、医务处、输血科和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我院临床用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2.2 制定临床输血工作程序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依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我院临床输血工作程序如下:输血前与患者或其家属谈话,征得他(她)们的同意,并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责任倒置,为了防范风险责任,受血者输血前必须做肝功能、HBsAg、抗-HCV、梅毒、抗-HIV检查[3],急诊输血在输血前抽取标本保存,备用检查。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前送交输血科备血(双方逐项核对);输血科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检测ABO血型(正、反)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做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每次交叉配血后,供、受血者血样标本密封保存1℃~4℃至少7天[4];由病区医护人员取血,取血与发血双方共同核对并签字;输血前三查七对一确认,输血观察、速度调整、必要时处置;输血完毕,将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填写输血反应卡,将输血反应卡送回输血科保存。
2.3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质量管理意识
质量是输血科的根本,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树立工作管理制度化、操作过程规范化的观念,时刻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使各种技术操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我们编写了标准操作规程(S O P)文件,作为科室工作人员的操作指南。配合《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之规定,不断完善我院输血科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保障了抢救、治疗的顺利进行。
3 开发和保护血液资源,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3.1 积极做好开源节流工作
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积极倡导患者自身储血、自身输血。我院发到每位患者的住院通知单明确建议患者采用自身输血。并且医院花了大量的资金购置了几台自体血回收机,患者在手术当中尽量采用自身输血。使我院自体血回收比例不断提高,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3.2 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制定周密的临床用血计划;严格执行临床用血审批制度(患者病情需要输血治疗时,经治医师应当履行申报手续,由上级医师核定签字);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ml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事后补办手续);大力推广成分输血,输全血必须预约和审批。
3.3 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制定科学合理用血措施,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能少用的一定不多用;杜绝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和保险血。
4 面向临床一线,把好服务关
输血工作是医院整个医疗质量中的一个环节,直接或间接影响临床医疗质量,因此,优质服务,面向临床一线,对安全输血十分重要。输血专业人员除搞好自身思想建设,牢固树立为临床患者服务的思想外,还要经常深入科室了解用血情况,指导成分输血,解决疑难问题,提出合理用血建议,积极有效地配合临床处理好危重病人抢救和特殊用血要求。其服务原则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临床,把安全送给病人。只要临床病人治疗需要,就千方百计给予解决,无论是儿科用的少量血,特殊病人用的新鲜血,稀有血型的特殊血,均努力给予满足。
5 强化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输血技术的提高、输血模式的多元化、普法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许多差错事故、医患纠纷都来自医务人员淡薄的法规观念和不尽人意的服务态度。要保证临床合理安全用血,减少医患纠纷及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就必须经常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输血科在防范用血纠纷,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规和用血管理制度,强化法律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做好与临床、血站、患者的沟通工作。认真做好各项纪录并归档备查,以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6 完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实现以上目标并将工作更规范化、准确化和系统化的一个有效工具。计算机的使用,信息化的管理促进了输血科的业务工作,输血科已由原来的手工工作模式转变为计算机管理模式,计算机系统能够智能地判断是否需要配血、所配血制品是否符合要求,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许多人为差错的产生;从医生开具用血申请,到血库发出血制品,均通过系统完成,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6.1 需要推广电子病历以简化用血流程
医生通过系统开具用血申请与用血处方,大大简化了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法律等因素,无法取消手工证明,因此,只有电子病历的有效执行,才能减少来回传递证明,方便医务人员工作。
6.2 需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用血的信息管理
血库完成发血后,用血申请单的操作便结束,对于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情况,缺乏监控,血库未能及时地解决问题,未能有效地控制安全用血,因此,需要增加医生对输血情况的反馈信息。
6.3 需不断改进流程,简化病人用血手续
门诊病人由于需要先交费后用血,但费用需要实际用完血后才可定出,收费才准确,造成病人或其家属多次往返于收费处与输血科之间,增加了患者的麻烦,现在,需以患者为中心,因此,需要简化流程,方便患者。如果先交押金,则可同住院患者同样操作。
参考文献
[1]肖星甫.输血技术手册[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376.
[2]梁文华,黄宗清,刘晓伟,等.协助医院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0):51.
[3]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71.
临床用血和输血管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所有围手术期临床输血资料以麻醉记录单为准,随机抽取2006~2009 年围手术期1 000 例接受输血患者的病历。其中2006 年118 例,2007 年235 例,2008 年252 例,2009 年395例。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情轻重、输血种类及次数不限。
1.2 方法
对围手术期接受输血患者的各种血液制品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计算各种血液制品使用比例及使用率。观察不同年份之间各种血液制品应用比例与人均用血情况,比较各成分血用量与人均用量及各种血液制品使用率。按照卫生部统计报表规定,各种红细胞制品1 u计200 ml,全血1 u计200 ml,血浆1 u计100 ml,回收自体血以回收机显示量计算。用血总量为自体血用量、各种红细胞制品、血浆、全血用量之和。
各种血液制品的使用比例按百分比计算,即当年各种血液制品使用量百分比= 当年该血液制品使用量/ 当年用血总量×100%;血液制品使用率= 该血液制品使用例数/ 当年围术期输血总例数×100%,如年红细胞使用率= 年红细胞使用人数/ 年度输血总人数×100%。血液制品年人均使用量= 该血液制品年使用总量/ 当年输血总人数。输血前血红蛋白检查为离手术日期最近的一次,若没有则依据入院时的检查;输血后血红蛋白为术后第1 天的检查。血红蛋白<7 g/dl组比例=<7 g/dl组例数/ 输血总例数×100%,其余类推。
2 结果
2.1 2006~2009 年血液制品应用比例与人均用量
表1 显示,全血的使用比例及人均使用量逐渐下降;自体血和成分血的使用比例逐渐升高;在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中自体血输注比例为23.7%~37.8%。围手术期患者中全血人均用量大幅度降低;自体输血人均用血量为225.5~345.9 ml;成分血人均用血量明显提高。
2.2 2006~2009 年各成分血总量及人均用量
从表2 看出,红细胞人均使用量从369.5 ml上升至568.6 ml,血小板人均用量甚少,血浆人均用量为39.0~135.3 ml。血浆与红细胞使用比例<1︰1,未发现血液搭配使用现象。
2.3 2006~2009 年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自体血、全血使用率
从表3 可以看出,成分血主要以红细胞使用为主,平均使用率为74.60%,血浆与红细胞使用率之比<1︰1;血小板很少使用,仅占0.40%,全血使用率逐渐下降。
2.4 2006~2009 年全血、成分血、自体血应用
从表4 显示,全血的使用量没有随病例数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总体呈下降趋势(因病例数2007>2006 年,实际计算仍下降);成分血与自体血用量呈上升趋势。
ml
%
ml
注:总用血量为:全血、成分血和自体血用量总和;成分血用量为:各种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制品用量总和
(±s)
2.5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比、血红蛋白检查
输血治疗前Hb在10 g/dl左右,输血后Hb在9 g/dl左右。输血前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及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高于输血后。见表5。
从表6 可见,输血人群中Hb 7~10 g/dl的患者占总人数30%左右,输血前Hb>10 g/dl的患者占大多数。
例(%)
3 讨论
围手术期临床输血是外科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心和注意。合理用血不仅有助于保障输血安全,降低临床输血风险,提高临床输血治疗效果,也是评估一个医院、地区甚至国家输血技术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7]。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 年)》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及2007 年《临床输血指南》出台,目前输血日趋合理,血液资源的利用率逐渐提高。但是Hb 7~10 g/dl的患者何时输血以及输血量的问题仍然存在,通常在临床工作中是以医务工作者的临床经验来判断Hb7~10 g/dl的患者是否需要输血,选择什么血液制品以及输血量的多少。
因此笔者期望提出新的输血治疗指征来对Hb7~10 g/dl的患者何时输血以及输血量的问题作出一个量化的评分[8],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一临床问题。在本院全血使用比例和人均全血用量逐渐降低,成分血使用比例与人均用量逐渐升高;RBC用量明显多于血浆和血小板用量,血浆与红细胞使用比例<1︰1,已基本杜绝搭配血使用。本院围手术期2006~2009 年全血使用量及使用率逐渐下降,全血的使用比例从2006 年的10.4% 降至2009 年的1.7%,使用率从14.41%降至3.04%。成分血的比例逐渐提高,RBC使用率为74.6%;自体血与成分血的使用比例从2006 年的89.6% 提高到2009 年的98.3%。在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中,自体血输注比例在23.7%~37.8%,平均使用率占44.7%。输血前Hct及RBC均高于输血后。上述结果表明,在执行相应的输血法律、法规基础上,本院2006~2009 年对血液资源的使用较合理,但是多数输血根据医师的经验判断,并无客观评价指征。显示临床输血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并未做到根据RBC、Hct、Hb,而是根据围术期医师的临床经验判断输注血液制品。这可能是由于急性出血,Hb还未达到输血指标,临床医师却根据经验采取紧急输血以降低术中并发症的风险。虽然现代输血检测技术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报道仍屡见不鲜[9],因此加强血液制品输入的控制不容忽视。根据本研究输血前后血常规的检查对比可以看出,输血前Hb >7 g/dl的患者占大多数,输血后RBC、Hct、Hb都较输血前低,说明输血治疗虽然能保证大多数患者Hb及RBC维持机体正常的活动水平,但是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何时输血以及输多少血合适,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以至于出现人情血、安慰血、保险血的现象,增加安全隐患的同时加重血液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据文献报道,围术期患者的长期预后与输血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控制血液制品输入[10]。
围手术期Hb 7~10 g/dl的患者输血指征应进一步完善,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血,起到降低输血安全隐患、节约血液资源的作用。结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 年)》和《围术期输血指南(200年)》指导,期待新的输血治疗指征对围术期输血治疗,提供更有利的临床指导以及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林,曾少红,李彬.新形势下南宁中心血站开展互助献血工作的现状和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2):1547-1548.
[2]王瑞,朱昭琼,刘进.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还要神秘多久[J].麻醉与监护论坛,2012,19(3):212-215.
[3]Silva J,Rezende E,Amendola CP,et al.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 worsen the outcomes eve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undergoing a restrictivetransfusion strategy[J].Sao Paulo Med J,2012,130(2):77-83.
[4]Ortiz P,Mingo A,Lozano M,et al.Guide for transfusion of blood components[J].Med Clin(Barc),2005,125(10):389-396.
[5]Murphy MF,Wallington TB,Kelsey P,et al.Guidelin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red cell transfusions[J].Br J Haematol,2001,113(1):24-31.
[6]周静宇.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差异[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4):265-266.
[7]俞善丁.临床基础检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7.
[8]张帆,朱昭琼,刘德行.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4:398-401.
[9]李玲,宫丽娜,朱昭琼,等.肿瘤患者血液保护[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8):655-657.
【临床用血和输血管理】推荐阅读:
输血科关于临床用血计划制度07-19
临床用血的申请和审批制度06-10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考题07-05
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及审核制度07-06
临床用血报告10-25
临床用血监督11-10
临床用血会诊制度11-21
临床用血评估报告01-02
临床用血全过程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