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

2024-07-26

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精选10篇)

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 篇1

输血是现代临床治疗的重要甚至必要的手段之一, 但又存在一定的风险。血液管理是从“血管到血管”的全过程, 它涉及的部门、人员、程序、环节多, 任何一个细节的差错与失误, 都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 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 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现已成为大家的共识[1,2]。临床输血管理作为血液管理体系中主要的、最后的一个环节, 它是连接血站、医生、患者的桥梁。计算机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临床输血情报工作中快速、准确、及时传递信息创造了条件。因此, 开发一套完善且切合实际的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软件, 对提高医院输血水平和输血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医院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所具备的主要特点与功能作一介绍。

1 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特点

系统的开发立足于血液管理和临床输血发展的需求, 遵循各类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 采用先进的成熟的体系架构和技术, 在总结“军卫一号”工程配发血管理子系统的使用经验基础上, 构建一套既符合信息化发展趋势、又全面覆盖临床输血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1.1 指导思想

1.1.1 全过程管理。

从血站导入血液信息起, 到输血反馈止, 每一个环节、程序都有信息管理记录, 真正实现从“血站到血管”的全过程信息管理。

1.1.2 全方位管理。

以血液信息和病人输血相关信息为主线, 临床输血管理、用血分析、输血科工作管理包含在内的一切信息与事务, 均由系统管理记录。

1.2 主要特点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既要负责血站血液信息的延伸管理, 又要与医院其他系统如检验系统、费用管理等数据高效共享, 并且其操作几乎涉及到医、护、技大部分人员, 因此, 系统除了简单实用、稳定高效最基本的要求外, 其信息与流程的规范优化、安全严谨也是必需的。

1.2.1 实用性。

结合临床输血管理的功能、数据和性能的实际需求, 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论证, 以实现血液与临床输血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保证系统符合临床输血管理、决策、应用、服务等各项业务和职能的要求。尽管医、护、技人员都要求使用, 但部分专业性强、专业化的术语并非每位操作人员都能完全理解, 为此系统设计时, 尽可能采取通俗、简化的语言, 并适当给予提示、说明。比如:在申请时的血液成分, 为防止医护人员混淆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将血液成分名称合理、科学性地简化, 并且每个分类注明是否配血。

1.2.2 安全性。

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职责与分工不同, 设置不同级别的操作权限, 防止误操作而对系统造成损害;二是任何数据的操作必须经过专有的设备和授权, 杜绝伪造篡改数据;三是采取有效措施, 严防病毒的侵害。比如,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需通过互联网与血站实现血液信息的互动, 而出于安全性、保密性的考虑, HIS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网络系统, 不允许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联接, 为此, 将本地计算机作为中转, 实现两者信息的对接。

1.2.3 规范性。

整个系统的业务实现都有严密的业务逻辑及权限控制, 并且其管理、服务、技术标准均以《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以及制定的规章制度为准绳。

1.2.4 稳定性。

在硬件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 数据量的增长, 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流程仍能保持稳定的运行。

1.2.5 扩展性与灵活性。

随着掌握程度的加深、管理内容的拓展以及管理标准的变更, 用户对系统的功能要求肯定越来越高, 管理环节会越来越细化, 并且临床输血流程也并不是一成不变, 因此, 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应保持一定的柔性, 允许用户在实际使用中, 随时增添或更改新的应用项目或内容, 并且便于系统的更新拓展或与其他系统的数据共享, 以适应新的发展和变化。比如, 输血申请中设定的检验项目、输血同意书内容、输血检验项目、库存预警量的设置标准等, 均由系统管理者设置。

2 功能模块

2.1 嵌入到医生工作站的临床输血管理功能

内容包括:用血申请、输血检验申请、下达取血处方、输血反馈、输血咨询等, 住院与门诊医生工作站都嵌入该管理功能。

可实现功能:医生快捷、准确、规范地进行用血申请;所有相关的且能获得的众多信息, 系统自动从HIS、LIS中自动提取最新结果, 不需要医生查找填报;系统自动判断是否需抽取标本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查;自动生成备血医嘱与输血医嘱。输血检验申请也是如此, 检验结果可以在网上查询并打印;病历首页的用血量统计;输血不良反应, 可由医生或护士在系统内填报;输血不良反应预警提示;输血相关知识的宣教。

尽管在整个输血链中, 真正由临床医生操作与决定的, 只有用血申请等少数几个环节, 但他们却是具体临床输血的起动者, 是科学、合理用血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也就是说, 如果医生对是否需要输血、输什么血、输多少血有正确、科学的认识, 那么医院临床输血的科学、合理性也就有了保证。除了理论学习获得一些输血知识外, 医生对输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大多是通过前辈的带教和自身的经验总结, 少量用血、安慰用血、营养用血等不合理用血、血液滥用的现象多是由于错误的用血经验造成的[1,3]。因此, 科学、合理用血的监控与督导, 重点应放在用血申请与下达取血处方时, 才真正有效、可行, 输血病历的检查只是起到事后督查的作用。用血申请并非是所有临床输血的真正开始, 比如外科手术、急诊抢救或血液供应紧张时的用血申请, 申请与实际用血情况往往有较大的出入。因此, 对用血申请与取血处方进行分步管理, 能更有效地做好临床用血指导与管理工作。

2.2 嵌入到护士工作站的临床输血管理功能

内容包括:标本布置、输血确认、打印取血处方、输血反馈、输血咨询等。

可实现功能:输血前相容性检查的标本条码管理、输血护理记录、输血相关费用管理、输血相关知识的宣教。

在整个输血链中, 护士是血液冷链管理最后环节的具体实施者, 也是保证安全、有效输血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受血者标本是否正确、合格;血液从输血科出库后, 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正常的方式输注;输血中与输血后病情的观察和不良反应能否及时、正确处理, 基本上完全由护士来完成并记录。规范以上内容的操作与资料记录, 才能真正保证安全、有效输血, 同时是输血病历完整、规范的必要保证。系统建立标本条码与申请单的对应关系, 通过唯一性的标本条形码, 保证标本在采集、运输、检验过程中的准确性及其可追溯性。血液取回后, 护士按三查七对制度, 实施血液输注前的最后核对与确认, 确保输血安全性, 并且通过这种程序性操作, 实现相关费用的自动、准确、及时计费。

2.3 输血科工作站的临床输血管理功能

内容包括:血液出入库及库存管理、用血申请单管理、输血检验单管理、输血前相容性检查、费用管理、用血统计与分析、血液预警管理、输血科管理、系统设置管理。

可实现功能:除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之输血管理分系统所要求的基本功能外, 还包括临床用血程序控制与督导管理、血液预警管理、输血科工作管理、临床输血数据统计与分析等。

血袋号是集血站、献血员、血液三项信息为一体的信息编码, 它是血站与医院实现血液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唯一有效标志。但医院并非全部血液都来自血站, 比如贮存式自体血, 因此, 临床输血管理系统通过储血号——系统内流水号, 同一数据库保证至少20年不重复——来建立与血袋号的对应关系。血液的入库、库存、质检、配血、发血、出库各个环节, 都以储血号为主线, 它以条形码的形式表现, 绝对不能修改、删除、重复, 通过它可以实现对血液的跟踪管理, 并保证血液信息的客观、准确、规范性。

输血申请单与检验单按流程状态管理, 将申请单设为8个状态, 按权限、日期实现分级、实效性管理, 保证申请信息的可靠、严肃性。所有费用在流程发生时按实际发生情况与量自动生成, 保证费用的准确、及时性。作为血液质量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血液的预警是对输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重要保证[4], 新系统通过包括有效期、库存量、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播疾病在内的血液预警管理, 以此提高输血管理水平, 实现安全用血的新型管理模式。包括试剂管理、自制红细胞登记、互助献血管理、约血计划、接血登记、输血科窗口工作记录等在内的输血科管理, 是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工作量、申请量、用血量等分类统计与分析, 为提高科室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并且为输血循证学的开展与应用奠定基础。

3 创新与展望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是我院与福州93软件公司, 在总结已往配发血管理系统使用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血液与临床输血管理需求, 遵循各类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 采用先进的成熟的体系架构和技术, 专门为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开发的一套综合性管理软件。它基本上具备了目前文献报道的有关临床输血管理的大部分功能[5,6,7,8], 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1) 过程的完整性:从血液的接收、到临床输血的内部管理, 直至输血反馈管理, 都实现了流程管理、环节管理, 改变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临床输血管理现状——血液在哪谁负责, 即血液发出后血站无法跟踪信息, 输血科只负责血液的保存与配发, 临床科室只负责血液的输注——加强血液冷链管理的完整性[9]。 (2) 管理的创新性:在输血申请中, 创新性地采用了输血类型与输血指征相结合的方法, 对血液申请与使用实现了程序性的控制与督导;同时充分利用与HIS、LIS以及血站管理系统数据共享的优势, 将输血反馈尤其是输血传播疾病的管理, 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为医院、区域性甚至全国范围内的输血传播疾病的统计与调查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对临床科室与输血科信息互动采用类似QQ的形式进行管理, 增强信息互动的及时、可追溯性。 (3) 业务的全面性:除了传统血液出入库、配发血工作外, 还将输血同意书、取血处方、输血知识宣教与咨询、输血科业务管理、输血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也纳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 不仅是加大管理范围, 同时也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使用, 对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改善临床输血服务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与应用手段。随着医院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技术的应用, 使信息系统的触角延伸到病床旁, 这将进一步完善血液的冷链管理;另外, 随着全民医保的进一步深化, 医保号与身份证号将有可能成为病人身份的重要信息标识, 这将为区域性的输血传播疾病的血液预警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宝成, 邵超鹏.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5) :411-413,

[2]王德平, 叶海辉.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探索[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 21 (2) :96-98.

[3]张印则, 章昊, 孟庆宝, 等.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解决方案[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3) :214-215.

[4]梁文飚, 唐荣才, 栾建凤, 等.血液预警与输血链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1) :2-4.

[5]郭勇, 杨茂, 肖琼, 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输血科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1) :60-61.

[6]饶群, 王德平.输血科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7) :548-549.

[7]郭建军, 王忠民, 周小玉.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 21 (8) :440-442.

[8]李力, 张晓祥, 魏晴, 等.医院输血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医学信息, 2008, 21 (2) :170-173.

[9]陈平.血站质量体系与临床输血管理衔接并延伸的作用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04, 24 (11) :30-31.

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 篇2

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三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输血科建立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实施,实施细则如下:

临床输血管理控制主要是指临床输血工作的流程控制

医院临床输血工作流程

目的:

医院临床输血治疗服务流程的建立是为了临床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临床申请标准

临床医师输血前的判定流程

判定思路

判断输血 输血 输什么? 输多少? 何时输?

临床医师-------→判断--------→品种--------→ 用量--------→ 时机

权衡利弊 不输--------→输血液代用品或其他治疗

对受血者的临床输血风险告知并且医生和患者双方在了解了输血风险和必须性后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医患双方共同签字。

临床医师判断患者是否能开展自身输血、手术室等容性血液稀释术、术中自身血回输术或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术等技术。

受血者紧急抢救或紧急手术需要输血,受血者无自行签字能力,受血者直系亲属或监护人不在现场,受血者或直系亲属或监护人应认同医院为其代签的输血治理同意书。

临床医师在患者需要输血治疗时,必须告知受血者及直系亲属或监护人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若干规定中关于无偿献血者用血的权力和义务。

对受血者临床输血治疗前医疗机构应该进行保护性检测的检查和留样。

以上的工作必须在病历中做详细纪录。

持续改进。

临床护士输血前的标本采集流程

临床护士根据临床医师在规范的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受血者的临床数据采集标本。

输血科的血液标本必须是无任何抗凝剂或促凝剂的血样。

常规临床输血必须先抽血型标本,在血型鉴定结果出来后,再抽取用于交叉配血的标本(急诊临床输血除外)。

如果是反复输血的受血者的标本必须是在前一血液制品输注完成后再重新抽取新的标本配合新的血液制品。

临床护士在离开受血者床边时将受血者姓名、科别、床号、住院号或唯一能识别受血者的标识贴在标本上,并做采血的病历纪录。

临床输血治疗的申请单和标本必须由工作人员送到输血科并做交接纪录。

持续改进。

交叉配血标准

标本的接受和审核管理流程

输血科按标本接收制度接收临床输血治疗的标本,对不合格的标本应提出要求或重新采集。

交叉配血后的标本应在输血科的专用冰箱内保存2周(或按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来保存)。

持续改进。

交叉配血流程

输血科的工作人员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交叉配血时,应同时鉴定受血者和供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交叉配血的方法必须是《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方法。检测方法必须包括特殊介质的方法。

若受血者血型与前次血型不符时应重新抽取标本再次鉴定血型 ;若供血者血型与标签不符合时应该及时调换血袋,并与血站及时联系,查清问题的根源,纠正错误。

输血科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的要求准备并交叉配合相应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

甘油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单采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或交叉配血。

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应同型输注或相容输注。

交叉配血不和时必须对受血者鉴定不完全抗体的检测和对受血者输血史、妊娠史、输血反应史进行调查和了解。

交叉配血后的标本应在输血科的专用冰箱内保存2周(或按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来保存)。

交叉配血的实验结果必须纪录在专用的登记本上,并且要保存10年。

在确认配血结果相合或阴性无误后,填写交叉配血试验报告,记录交叉配血结果并登记或电脑打印交叉配血报告单(血浆或冷沉淀必须ABO、Rh血型相符)在确认无误后并由双方签字后,方能将血液或血液制品从输血科发出。

责期临床用血,交叉配血合格的血液应放置在专用储存血液冰箱 的专用待发区,常规和急诊临床用血急诊配血及时发血。

持续改进。

血液制品储存标准

输血科的血液制品必须储存在不同的血库专用冰箱内。

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按A、B、O、AB 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各血液品种储存条件如下:

浓缩红细胞(CRC)4±2℃ ACD:21天CPD:35天CPDA:35天;

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4±2℃ 与受血者 ABO血型相同;悬浮红细胞(CRCs)4±2℃(同CRC);

洗涤红细胞(WRC)4±2℃ 24小时内输注;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FTRC)4±2℃ 解冻后24小时内输注;

浓缩血小板(PC-1)22±2℃(轻振荡)24小时(普通袋)或5天(专用袋制备);

单采血小板(PC-2)(同PC-1)(同PC—1);

单采白细胞悬液(GRANs)22±2℃ 24小时内输注;

新鲜液体血浆(FLP)4±2℃ 24小时内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FFP)-20℃以下 一年;

普通冰冻血浆(FP)-20℃以下 四年;

冷沉淀凝血因子(Cryo)-20℃以下 一年;

全血 4±2℃(同CRC);

其他制品按相应规定执行。

当贮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时要立

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输血科储血专用冰箱每天必须纪录温度四次。(持续改进目前已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连续温度监控)

输血科储存血液的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 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血液的报废要将血液制品名称、数量、经手人、审批人、报废原因、报废日期等信息进行登记并有业务主管的签字。

自身输血备采集的血液要细记登记(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采血量、采血日期、采血者)入库储存待发血液(医护人员须携带病历双方认真核对方可发出血液)。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目前已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连续温度监控)

发血标准

配血合格后必须由医护人员携带患者病历到输血科取血。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

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血袋有破损、漏血;

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红细胞层呈紫色红;

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目前持续改进为保存两周)

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特殊情况下要和输血科业务主管联系,在保证血液安全有效的前提本下不浪费血液。

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凝血因子必须用冰冻血浆溶冻箱解冻后,方能发放。

单采血小板必须在血小板恒温振动保存箱中保存,并监控保存箱的温度和温度纪录。

持续改进。(目前持续改进为保存两周)

临床输血过程标准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由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

临床科室不得储存血液。

临床护士必须将临床病人输血过程纪录在病历中。

持续改进。

临床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

首先医生和护士必须严格仔细观察做出判定。

临床出现输血反应后应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入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

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持续改进必须依据《医疗机构事故处理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处理,规范处理流程)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医护人员将输血反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必须依据《医疗机构事故处理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处理,规范处理流程)

输血科试剂的质量控制标准(专人负责管理)输血科仪器的质量控制标准(专人负责管理)

输血科实验方法的质量控制标准(质量考核小组负责管理)输血科参见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输血相容性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专人负责全科实时参与)

备注:

此文件依据以下文件编写

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997.1

2、《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19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8.10.1

4、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1999.1

5、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10.1

6、卫生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9.1

说明:

为了强调临床输血治疗工作的严肃性,故在文件中多次应用必须两字,以示重要性。

输血科试剂的质量控制标准、输血科仪器的质量控制标准、输血科实验方法的质量控制标准应由卫生部提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 篇3

1. 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男,23天,因面色异常入院,血常规检查:Hb78g/L,HCT0.218,Plt120×109/L,申请输血,因配血时主测、次测不合送检。血型血清学检测:患者血型为BccDee,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IgG2+,抗体鉴定试验证实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存在IgG性抗-D,血清中IgG性抗-D效价为4。患者母亲血型为BCcdee,血清中IgG性抗-D效价为256。患者父亲血型为BccDee。

病例二 患者,女62岁,因腹痛伴纳差、头晕1月余入院,初诊贫血待查,血常规检测Hb48g/L,RBC1.24×1012/L,申请输血,因患者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送检。血型血清学检测,血型定为B型Rh(D)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试验洗涤用37℃生理盐水)抗-IgG:阴性、抗-IgG+C3d3+、抗-C3d3+,抗体筛查:37℃未发现ABO以外抗体,冷抗体效价测定:4℃时效价2048、20℃时效价256。

病例三 患者,女60岁,因纳差、头晕、乏力就诊,血常规检测Hb52g/L,RBC1.34×1012/L,申请输血时,因交叉配血主测、次测不合送检。血型血清学检测,血型BCcD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IgG:3+、抗-IgG+C3d3+、抗-C3d1+。血型抗体鉴定:患者血清中检出ABO以外抗体,但未检出抗体特异性,考虑为自身抗体。交叉配血试验:患者血清与多人红细胞配血,在抗人球蛋白介质中均不配合,凝集强度1+。

2. 讨论

通过检测,病例1为典型的Rh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初诊医生开始未能明确诊断,交叉配血时发现了患者标本的异常情况,在母亲血型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检测出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存在抗-D抗体,后经对母亲标本检测加以证实。由于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在我国较为少见,一般症状较重,病情发展快,此例患者在基层医院出生,出生后在医院住院时间较短,回家后患者出现的黄疸症状未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再次入院时患者已出生23天,易忽视新生儿溶血病因素的考虑。患者诊断输B型Rh阴性血,输血效果良好。对此例患者在配血过程中发现的检测信息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了沟通,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病例2患者体内存在高效價的冷自身抗体,且在室温反应性较强,将配血中发现的这种情况反馈给临床医生,临床医生在排除其它病因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检测,做出冷凝集素综合症的诊断。且在患者贫血较重的情况下,输注2单位洗涤红细胞,为安全起见,建议输血时37℃保温缓慢输注,输血后未见不良反应,达到输血预期效果[1]。

病例3患者血清中存在游离自身抗体,将本实验室检测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在结合其他检测的基础上对患者做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断,在病人病情较稳定的情况下,做出暂不输血的决定[1]。AIHA患者输血一直是临床输血的一个难题,输血指征的掌握,献血员的选择,配血情况对患者输血效果的影响等情况更需临床医生与配血实验室的密切配合。

交叉配血试验主要目的是检测献血者与受血者间红细胞血型的配合性,在配血过程发现的检测信息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确实有一定的帮助,除本文介绍的三种情况,工作中还经常见到假凝集标本对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诊断的提示,冷凝集标本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的提示,非抗凝标本的不凝集对DIC病情的提示等情况。另外,配血试验发现的检测信息对于如何保证临床输血安全,以及患者是否适合输血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 篇4

1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的数据流程分析

在临床输血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医生为患者开写输血申请的医嘱,输血科的工作人员在接收到电子输血的申请之后,根据护士送来的患者血样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在样本配血完成之后,进行血液计费并出库,医生在为患者输血的过程中,实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在系统中填写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在对不良反应情况汇总之后,需要分析整个过程和不良反应处理的情况,输血过程的所有记录都会记录在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中显示。在设计的系统中,需要降低差错率,提高输血的工作效率,要求每一个环节的执行都是以前一个环节的准确无误为前提条件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保证整个数据处理的流程准确,进而能够有效地保证用户的用血安全管理,具体的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在该数据流程中,主要以患者的输血信息与血库的信息为主线,通过输血申请单,确定输血申请的审核与管理,并对患者的信息与血库信息的比对,并核对护士的取血单,发放血液[3]。该数据流程包括医生的输血申请单、配血管理、血液复合、费用管理、血液发放等一系列事务管理。

2 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输血过程的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血安全,根据系统数据的流程,在血液管理系统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功能:

1)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对患者的输血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与住院医生站紧密结合,并根据医生的处方与输血系统做程序接口进行连接,并将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处理,保证记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2)完善HIS系统与输血管理系统的收费接口,保证血液配血与收费的实时性与准确性,便于对血液的使用进行统一调配,做到实时计费,并将计费信息在HIS系统中进行同步显示,保证整个过程的安全。

3)对输血的各种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及时准确地反映给输血科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员,为医疗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与管理服务。它要求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需要管理人员监督,及时解决每一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准确无误[4]。

4)增加查询功能与报表,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查阅。对于血库的存液,需要能够及时的按照系统的编号、日期、用血的顺序等进行统计和存放,帮助管理人员有效的安排用血顺序,并在系统的开发中增加各种数据报表统计功能,方便对各个病区的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并综合的分析输血的相关情况,系统还需要增加血液的查询功能,便于管理人员对库存血量的查询,有效的控制库存,便于对血液进行控制与管理。

3 系统的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和规范性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的部门存在职责与分工不同,需要对系统的权限进行分析和管理,以避免系统出现误操作和伪造篡改数据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要保证医院的用血时间、血量、血液的回收等情况的数据修改,对系统的数据实时分权限的管理,保证系统资料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统一性[5]。因此,系统的开发包括配血、发血、配血作废、在库血查询、电子申请、输血站的工作等相关模块,具体的分析如下图2所示。

本系统的开发采用B/S与C/S的混合架构,运用C#和.net语言进行开发,并运用Struts的结构模式对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在系统的开发中,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充分考虑医院临床输血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同时考虑系统模块开发中的系统优化等问题,具体模块设计如下:

1)系统管理。主要是对于系统后台参数的设置,可以设定医院信息,进行权限管理、用户管理,修改系统密码等。

2)订血管理。可以制定订血计划,并且查看订血回执。

3)库存管理。该功能主要对血源信息的管理、库存血液的维护、有效期的处理、库存血液量的预警、发血、误发血的回收等相关功能的采集与管理,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血液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4)输血申请。主要完成申请单录入、审核、血标本接收、血型复核等。在主治医师开病人的输血申请单时,系统会自动的提取患者的信息,医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用血量、时间、成分、目的、是否需要抽取血液样本等相关的信息之后,就可以提交保存,完成输血的申请。输血工作站在接收到输血申请之后,就需要对患者的信息、血样进行检验,根据医生的申请单完成血液的准备工作。

5)配发血管理。主要功能是输血的相关业务进行管理,对输血申请的配血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对已经配发的血液信息进行管理,设有配血计划、交叉配血、发血管理三个子菜单。

6)自体血管理。可以进行自体血申请录入、自体血库存查询和自体血发血三项功能。

7)质控管理。主要功能是查看质控条码,查询血型、配血记录,进行血型鉴定,同时,查看相应的记录表等。

8)用血统计。该功能主要是系统的用血申请信息、血液信息、日常用量等业务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同时也能够对科室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业务信息(例如用血与取血的情况)进行深度的统计与分析。

9)财务报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对于输血、血液出入库与报废、工作量进行统计报表,可以查看血液报废、血液出入库、血液收支结存,从成本上核算科室用血成本,详细查看输血科收费明细与汇总等情况。

10)辅助管理。主要对耗材、器材维护、手术排班、手术状态等角度,查询相应的配合功能。

11)行政管理。主要是日常行政信息的管理,如消息通知、日常工作动态监控、查询系统日志、查询工作日志记录、交接班管理等。

12)血液溯源。主要功能是对于患者输血前后信息进行记录,可以查询输血反应、患者用血信息、血液信息,记录患者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等信息。

13)检验报告管理。主要功能是输血者的申请单与标本接收与签收的管理。在医生发出用血的电子申请之后,相关的医护人员就需要完成相应的样本,这样输血科就可以通过样本的条码进行扫描,核对相关的信息,然后接受样本,以便于检验,系统就会自动的记录样本的接收时间与接受者,根据申请的用血情况来签收和审核申请。

14)细胞分离。可以进行细胞分离预约、申请,记录细胞分离观察信息,对于细胞分离的结果进行回报等。

4 小结

构建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是提升血液资源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举措。实践中,通过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临床输血信息的全程化管理,有效规避血液资源的滥用和乱用,确保血液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调度。同时,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设置,可以提升医院各业务单元的管理水平,促进其从常规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伍伟健,田兆篙.临床输血应遵循的基本程序[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226-231.

[2]王全立,王晓伟.血液管理信息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6):453-456.

[3]刘建萍,张丽娜,王金霞.输血科血液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70-271.

[4]李鑫.输血管理系统在输血科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4):412-413.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输血申请

第二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前交输血科备血。少量出血(出血量少于400毫升)者可以不输血,为维持血容量可输晶体液或胶体液代替品。

第三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存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入病历。申请血量超过1600毫升者,填写大量输血申请表,报医务处批准;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输血,审批手续后补。

第四条申请输血患者,应进行输血前的检查。首次输血,应做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输血前检查4项指标;曾输过血的患者,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ABO血型和Rh血型,如上次输血超过3天,应进行抗体筛检;如本次新入院,应进行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血传性疾病4项指标: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

第五条对于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

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第六条输血申请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和送检

第七条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贴好与申请单号相同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病案号、病房(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采集血液时不准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采集血液时避免溶血。采集后注意混匀抗凝剂,以防血液凝集。输血申请单联号粘贴试管时,要注意将血液上沿露出,以便输血科人员观察血样情况。

第八条血液采集后,由医护人员或指定专门负责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非急诊病人输血前要先做血型鉴定,避免发生抽错血样,输血时重抽血样进行交叉配血。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合格后输血科保存备用。

第九条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在输血前3天之内(包括血样采集当天)采集的,超过3天的必须重新采集。

第四章交叉配血

第十条受血者配血实验的血标本必须是在输血前3天之内(包括血样采集当天)采集的,超过3天的必须重新采集,输注血小板和血浆患者不做交叉配血试验,可以直接输注。

第十一条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配血操作按标准操作程序进行。

第十二条手术备血、有输血史、妊辰史、短期内需要接受

多次输血者,收到患者血标本后,及时作抗体筛查。

第五章取血(血液的发放管理)

第十三条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或科室指定专门负责人员到输血科取血,病人家属不得取血。

第十四条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病房(门急症)、床号、血型、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量、采血日期、有效期及配血实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方可发出。

第十五条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发血: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第十六条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第十七条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第六章输血(输血管理)

第十八条输血前有2名护士或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外观质量是否异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第十九条输血时,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带病历到患者床

前,再次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第二十条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第二十一条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继续输注。

第二十二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失血量、贫血程度、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二十三条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或记入病历。如无反应,将输血器材存放24小时后毁型消毒处理。

第二十四条开展自身输血。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如果患者体质符合标准,要动员患者进行自身输血,手术患者如果符合稀释性自身输血标准,要实施稀释性自身输血;出血量较大患者,要采取回收式自身输血,真正落实好血液保护措施。

第二十五条积极宣传和动员开展择期手术患者和家庭储血及互助储血工作。病房经主治医师宣传动员自己主管的并需要输血的平诊患者家属亲友为其术前献血。

第七章输血不良反应管理

第二十六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失血量、贫血

程度、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第二十七条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立即报告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查找原因、积极治疗抢救,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八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立即报告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好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实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实验),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标本、新采集的受血者标本、血袋中的血标本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及交叉配血实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及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含量;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第二十九条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为: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

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

第八章成分输血

第三十条成分输血的优点:一血多用,节约用血,制品浓度与纯度高,疗效好,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染病。

第三十一条成分输血的目的:

1.补充血容量,可以输用白蛋白;

2.补充携氧能力可输用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等;

3.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出血,可以输用血小板、新鲜血浆以及冷沉淀;

4.纠正免疫功能不全提高免疫力,可以输用转移因子、干扰素和丙种球蛋白等。

第三十二条成分输血的原则: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血细胞破坏或造血功能障碍都可能需要输血,输血的数量和种类取决于患者对血液成分的恢复能力,取决于输用成分血的寿命,取决于病情需要,决不可千篇一律都输全血,对可输可不输的患者坚决不输,禁止输安慰血;

2.适合成分血的患者,决不给全血,临床90%的输血患者是需要某种成分,而不适合输全血;

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月—10月的200份输血病历作为对照组,同时抽取通过严格输血规范管理后2009年1月—6月的200份输血病历作为试验组,分析2组临床输血行为规范的情况。

1.2 调查方法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其他有关医疗文书规范与管理,依据临床输血的政策性文件,查阅2组病历,结合输血科登记及回收的资料,判定2组病历用血的规范性是否正确、合理。

1.3 调查内容

查看输血申请同意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是否按规定填写;评定输血的合理性;输血医嘱规范性;输血前传染病检查、用药情况;输血护理操作是否规范:合血样本采取、送检规范性、输血前病情观察及查生命体征、血制品双人查对;输血不良反应的护理记录及回报情况;输血后血袋24 h回收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病历临床输血规范性行为情况:试验组输血规范性行为明显比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加强输血管理可以规范临床输血行为,保证患者输血的安全有效。我院2008年11月,再次对医务人员进行了临床输血业务学习和输血安全教育培训,并制定了《临床输血管理流程》、《输血护理操作流程》、《处置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案》等相关的输血管理方案,既提高了医生、护士及输血科人员的输血专业知识,又规范了输血行为,规避了输血风险,减少了医疗纠纷,维护了医院及患者的合法权益。2009年我们每月对医院所有输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输血规范行为考评,把规范化输血行为纳入质量考核,与奖惩挂钩,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分析处理,并督促科室及时改进,情节严重的给予整顿。2008年输血医嘱、输血前后相关检查、血袋回收处理等不规范行为十分突出,通过管理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输血行为规范性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建立常态化的输血后评估,可以促进合理用血比例的持续性提高[1];定期对输血病历进行点评,对输血患者进行回访,对不合理用血进行通报,可进一步促进临床输血行为的规范。

减少输血风险,提高输血治疗效果,节省血源等是各级医院输血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2]。输血病历是安全、科学、合理输血的保障,也是处理与输血有关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之一[3]。因此,临床输血必须按程序规范化操作,并及时完善各种医疗文献的书写。输血过程中,医生首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血液制品,重视患者输血前后的相关检查,不能因患者的经济情况而节约费用,也不能为节约时间放弃检查。如为急救患者,要边留取标本检查边备血抢救,并规范性开具各类申请单、输血同意书、检查单;护士在送取标本时,必须是亲自护送,注意一人单次只能送一位患者的标本;合血者按程序合血,保证合血及备血100%的准确率;在输血的操作过程中,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严格查对,全程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记录,一般不主张输血的同时给药,输血速度应先慢后快,再根据患者病情及年龄调整速度,如患者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输血完毕,注意患者输血情况评估,输血袋回收,24 h内送输血科进行统一处理。进行严格的输血管理后,输血工作有章可循,不再忙乱,并能适时巡查、评价、督促输血规范执行情况;按程序进行输血操作,避免了个人工作能力不足及疏忽大意造成的遗漏及偏差,保证了输血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治疗中,要严格执行输血管理制度,按输血相关流程操作,加强工作责任心,规范输血行为,从而保障输血质量及安全。

参考文献

[1]孟庆宝.临床输血管理若干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9):734-736.

[2]覃小青,焦伟,申卫东,等.成分输血应用现状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3(1):28-29.

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 篇7

随机选择本市用血单位的医护人员, 参与本站调查研究, 所有参与调查研究的医护人员均为正式职工, 年龄24~56岁, 工龄2~32年, 平均17年, 且文化水平均为大专以上。

调查方法:本站自制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 并下发至各个用血单位, 每种表每个用血单位分发10份, 由用血单位的医护人员填写, 最后由本站工作人员收回。本站制定的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中包括4项内容, 分别为临床输血反应情况、临床用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服务指导质量评估以及对血站工作的建议, 并提供5个选项, 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4项, 分别为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质量的满意度、送血员工工作满意度、订血服务满意度以及对血站咨询服务的满意度送血员工工作满意度主要包括服务态度、实用工具、温度记录和专业技巧4小项。订血服务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联系方法、制品供给以及取血手续4小项。咨询服务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内容详细情况和对用血单位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3小项[1]。

分析方法:根据用血单位反馈的临床输血信息表, 总结出每月的临床用血反馈信息报告, 上交给血站领导, 同时根据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结果, 制作出分析总结报告, 上交给血站相关部门, 确保及时解决用血单位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方法:本站调查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表示, 采用χ2进行检验。

结果

2011年第3季度的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 8月份的满意度与7月份相比有所下降, 本站工作人员及时分析原因并制定措施进行解决, 9月份的用血单位满意度明显上升, 见表1~3。

讨论

临床输血信息反馈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是评价血站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设计合理的调查表能够从临床医护人员的角度出发, 在表中反映出医护人员对血站工作的要求, 使血站服务质量有效提升[2]。

本站自2010年开始多次召开临床用血座谈会, 广泛听取本市各用血单位医护人员的意见, 并把其作为指定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和临床输血反馈信息表的制表依据, 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的可行性。同时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成分输血的不断发展以及用血单位对本站工作质量要求的提高, 本站定期收集用血单位临床用血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的调查内容, 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3]。

实践证明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在应用的过程中, 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血站工作质量的好坏可以通过这两种表一目了然的显现出来, 有助于本站及时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错误, 并及时解决, 提升用血单位对本站工作的满意度, 促进本市血站工作的发展[5]。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反馈临床输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方法:由本站设计含有4项调查内容的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 由本站工作人员分发到各用血单位, 根据临床数学信息反馈表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的反馈结果评价本站的服务质量。结果: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的回收率均为100%, 临床用血单位满意度90%, 用血单位对本站的服务质量表示较满意。结论:血站科学合理的开展临床输血信息反馈, 并对用血单位满意度进行调查, 有利于发现血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寻找解决对策, 从而提高血站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血站,反馈输血信息,临床分析,处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杜永华.临床输血信息反馈及用血满意度调查[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32 (36) :963-964.

[2]张普山, 叶汉深, 钟彩霞.全程管理的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输血杂志, 2013, 7 (9) :677-678.

[3]郭建军, 周小玉, 刘云.全流程质控的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构建[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4, (2) :138-140.

浅谈临床用血和输血管理 篇8

1 血液的一般物理性质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 血浆约占55%, 血细胞约占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复杂的胶体溶液, 组成非常恒定, 其中固体成分占8%~9%, 水分占91%~92%。固体成分包括各种血浆蛋白、营养成分、无机盐、维生素和代谢终产物等。正常成人血量占体质量的7%~9%, 即60~80ml/kg体质量, 成人平均血量5L左右。血液pH为7.35~7.45, 比重为1.050~1.060, 相对黏度为4~5, 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 Osm/ (kg·H2O) , 血液离体后数分钟即自行凝固。

2 科学输血的原则

科学输血的原则就是要科学、合理、安全地进行输血。由于血液的性质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使输血成为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临床科室和输血科 (或血库) 共同担负着输血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临床科室和输血科 (或血库) 的工作人员, 应了解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及血型的复杂性,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尽量减少输血, 特别不要将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和提高免疫力的手段;应减少输用全血, 尽量避免输用所谓的“新鲜血”, 大力提倡和实行成分输血, 以提高治疗效果, 节省血液资源, 减少和避免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患者, 采用自身输血, 更有利于输血安全。

3 血型的复杂性

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血型的概念已由过去仅指红细胞表面血型抗原的差异发展为各种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的标记。人体不仅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均有各自的复杂的血型系统, 血浆中免疫球蛋白、酶等亦有很多型的差异。就连红细胞血型, 到目前为止至少发现29个血型系统, 200多种血型抗原。

4 血源性传播的疾病

输血可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梅毒螺旋体、黑热病原虫、丝虫、弓形虫、回归热、新型克雅病等。

5 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一般可出现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及血液传播性疾病。大量输血还可发生心脏负荷过重、出血倾向、低体温、酸碱平衡失调、枸橼酸盐中毒及高钾血症等。

6 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尽量减少输血

因为血型的复杂性, 目前仅检查A、B、O血型和Rh (D) 血型, 还有其他血型系统尚未检测, 就Rh血型系统还有未检测的C、c、E、e, 因此输血可引起同种免疫性输血反应;输血可发生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输血的血液没有灭活病毒;输血可出现很多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可造成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可对受血者免疫系统造成抑制。

7 不要把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的手段

因为输血所输注的异体蛋白质人体不能直接利用, 必须先分解成氨基酸才能参与机体组织蛋白质的合成, 也就是说先进行分解代谢, 然后再进行合成代谢, 而血浆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 其他蛋白质含量较少, 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0d, 所含氨基酸释放缓慢;血浆中必须氨基酸中的色氨酸及亮氨酸含量较低, 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 给危重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以补充营养的价值不大, 反而可能引起输血反应;补充营养物质的正确做法是口服食物及胃肠外静脉营养疗法;把输血作为给患者补充营养的手段, 是对血液资源的一种浪费。

8 不要将输血作为提高患者免疫力的手段

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 但临床应用的血浆为单个供者, 所含免疫球蛋白低, 抗体含量少;对血容量正常的患者而言, 靠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来提高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是不可取的, 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往往会造成其他不良效果。

9 不宜用血浆来进行扩容

虽然血浆具有扩充血容量的作用, 但因为血浆没有常规灭活病毒, 可传播血源性疾病, 另外血浆为异体物质, 可引起过敏反应。而晶体液、人造胶体液和白蛋白上述风险小, 故扩容应首先考虑应用这些物质。

1 0 提倡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 或回收手术野及创伤区的血, 以满足本人手术或将来紧急情况的需要。自身输血可免除接受其他人血带来传染性疾病或异型输血反应的危险, 对于稀有血型患者可解决血源紧张的困难, 同时可以节省血液资源。但很多情况是不能采集自身输血的, 如贫血、感染、心力衰竭或肝肾功能不全、癌症、阻塞性肺疾患、凝血机制障碍等疾患以及心脏患者等。

1 1 输注全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输注全血的适应证:主要为急性大出血、严重创伤、心脏外科手术和换血等。即使这些适应证也不必全部输用全血, 可以用一部分浓缩红细胞和代浆血。

输注全血的禁忌证: (1) 婴幼儿、老年人、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 (2) 血容量正常而需要输血的贫血患者; (3) 由于妊娠或曾接受过输血且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贫血患者; (4) 已产生抗IgA者; (5) 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关键词:血液,输血,管理

参考文献

[1]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12.

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 篇9

临床输血治疗是现代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用血管理机制, 缺乏对用血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 就会危及患者生命, 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借助移动无线技术建设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移动互联技术对医疗服务的延伸作用, 可对输血医嘱从下达、审核、生成到患者床旁执行以及执行结果的实时监控和反馈的全业务流程进行管理, 减少医疗差错,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流程的设计与应用

医嘱管理过程是一种信息流程管理, 医嘱开环与闭环将产生不同的信息管理模式。医嘱闭环信息管理模式是在信息系统辅助下安全有效地完成医嘱的执行并形成电子记录, 实现医、护、技等临床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将医嘱执行的每一步在信息系统监督下安全有效地完成。

基于移动技术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流程的设计是利用移动技术实现输血医疗行为和服务的延伸, 实现医生工作站、护理系统、医技系统 (血库) 等临床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 实时准确地采集各环节数据, 形成整个输血医疗过程的闭环管理, 进一步优化临床输血流程, 提高医、护、技的工作效率, 减少人工差错, 提高医疗质量, 最大程度保障患者临床用血安全。其闭环管理流程如图1 所示。

1.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医疗安全建设、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是未来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 输血申请

传统手工申请单方式容易出现诸如输血同意书缺失、输血前检查项目不完整、输血申请理由不规范等问题, 存在严重医疗安全隐患。

医院按照国家卫计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在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中设计输血电子申请单:

一是实现必填项的自动获取和填写控制, 将规范中要求的必填项如血型、血小板数等值设置为从LIS报告中自动获取, 其中血型设置为获取后不可修改。

二是规范申请流程和分级审批。国家《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要求:“在输血治疗前, 患者需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在开具输血申请单时, 系统将自动检测电子病历系统中是否存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病历文件, 如缺失, 系统将提醒医生“该患者未签署输血治疗知情书”, 等医生建立并打印“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后, 才能开输血申请单。同时按照输血分级审批要求, 根据其申请备血量, 申请单上将显示不同签名栏:同一患者同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 毫升的, 仅显示申请医师签名和上级审核医师签名栏;申请备血量在800 毫升至1600毫升的, 申请单上将显示申请医师、上级医师、科主任签名栏;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 毫升, 申请单上将显示申请医师、科主任、医务科签名栏。

* 医嘱执行

输血申请单产生的同时, 住院医生站系统会自动产生交叉配血医嘱。护士在护士工作站系统中审核执行相应医嘱, 并打印交叉配血检验条码。

* 标本采集

血标本的采集是临床用血执行核心环节之一, 医院基于无线网络技术, 建设移动护理系统, 改变传统的人工核对医嘱模式, 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 实现医嘱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 保证临床医嘱执行安全。护士利用PDA移动终端设备, 通过移动护理系统扫描患者腕带、医嘱条形码实现患者身份的识别和医嘱的执行确认。采血时, 护士首先通过PDA扫描采血条形码, 查看患者基本信息、标本项目、标本种类、试管颜色、采血量等信息。然后护士扫描患者腕带识别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病历号、科室、床位号、血型等) , 完成基本信息和采血医嘱的核对工作, 确保医嘱、患者信息和血标本一一对应。

* 标本运送与签收

医院检验标本由运送中心统一安排配送人员进行配送, 运送中心采用快递物流的管理模式, 病区对应的配送人员将通过移动PDA设备扫描本病区血标本条形码, 完成标本签发工作, 系统将记录签发标本号、病区、签发时间、签发人等信息, 并打印标本签发单, 签字确认。标本送至血库后, 血库工作人员将通过血库管理系统或移动PDA设备完成血标本的逐一扫描签收。

2.基于移动技术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流程图

3.电子输血申请单

基于移动技术的标本运送和签收流程管理, 一方面可以实时监控记录标本运送状态, 有效避免了标本无故丢失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利用移动技术实现标本的自动签发和签收核对, 优化运送和签收工作流程, 降低了运送人员的工作量, 减少了人为核对的差错。

* 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 是输血前的必要步骤。交叉配血前, 血库工作人员通过扫描申请单条码, 读取并审核申请单详细信息, 判断是否符合输血要求, 完成交叉配血测试前的血标本的核对。交叉配血时, LIS系统将自动读取并记录配血仪器的配血测试结果, 血库工作人员复核确认配血结果, 生成交叉配血报告。

*发血和取血

血库完成交叉配血测试后将通知病区护士取血, 护士凭输血取血单到血库领血。血库工作人员扫描取血单条形码, 查看受血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科室、床位等) 、血型、申请血液成份、输血量等信息, 同时扫描血袋条形码完成发血核对确认工作, 并生成相应输血记录单。输血记录单上将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ABO血型、RH血型、血液成分、血袋条码号、采集制备日期、有效期、交叉配血结果、发血者等信息。护士通过PDA终端设备扫描取血单和血袋条形码, 系统将根据交叉配血结果表, 核对患者信息和血袋是否匹配, 同时系统将调取输血记录单详细信息, 护士将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完成患者基本信息、血型、血袋条码、成分、有效期、配血结果等信息的核对, 并签名 (录入工号) 确认。待护士完成血液签收后, 血库工作人员打印一式两份输血记录单, 上面将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血制品基本信息、交叉配血结果、发血者、取血者、发血时间和取血时间等信息。

4.电子申请单打印样式

* 临床输血

临床输血的安全执行是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医院基于移动技术建立移动护理管理系统, 采用PDA设备完成对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的输血执行全流程安全监管, 改变传统输血过程中基于手工的交接、核对和录入工作, 在减少手工差错、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 也有效保障了患者临床输血安全。

输血前, 由两名护士通过PDA扫描血袋条码, 核对患者基本信息、交叉配血结果等输血记录单信息, 必要时, 护士可以通过PDA查看患者病历信息。核对完成后, 两名护士需在PDA上录入核对者和复核者护士工号, 系统将记录输血前核对人、复核对人和核对时间等信息。

输血时, 由两名护士到患者床旁, 通过PDA扫描血袋条码和患者腕带, 系统将进行信息匹配, 提示信息核对成功后, 两名护士需录入两人工号完成输血核对, 执行输血, 系统将记录输血执行人、核对人和执行时间。

5.血库管理系统功能图

* 输血巡视

在输血过程中, 按照医院输血操作规范, 护士应严格执行输血巡视制度, 完成输血巡视记录。输血巡视时, 护士通过PDA扫描血袋条码, 记录输血滴速、患者体征、有无不良反应、巡视人、巡视时间等信息。如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护士应立即停止输血, 保留血袋和余血。同时按照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处置流程, 立即通知上级医师进行紧急医疗处理。护士将使用PDA扫描血袋条形码, 记录不良反应时间和反应类型。

* 输血结束

输血结束后, 护士通过PDA扫描血袋条码和患者腕带, 点击输血结束, 系统将记录输血结束时间。输血结束后, 病区应安排专人通过PDA扫描血袋条形码, 完成血袋签送操作, 系统将记录血袋条形码、签送时间、签送操作人等信息。病区将血袋送至血库后, 血库工作人员在血库管理系统中扫描血袋条码号, 完成血袋回收工作, 系统将记录回收血袋条码号、回收时间、操作者等信息。

基于移动技术的输血闭环管理应用效果

* 实现临床用血全流程监管, 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基于移动技术建立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 从输血申请医嘱下达、血库配血、发血到护士床边完成输血执行, 利用PDA和条码技术实现了对临床用血全环节的监控管理, 使输血安全质控深入到每一个护理环节, 保障患者用血安全。同时基于移动技术的输血闭环管理方式将进一步促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模式转变, 从传统的终末式质量管理模式转换为精细化的实时环节质量管理模式。

* 辅助优化护理操作流程, 减少护士工作量

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医疗质量, 国家卫计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在交叉配血、取血、输血等环节建立查对机制, 形成“三查十对”操作规范。基于移动技术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模式,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临床用血各个环节的数据实时采集和自动化匹配核对, 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依靠人工、效率较低的信息核对方式, 辅助优化护理操作流程, 降低护理工作量, 减少医疗差错。

6.输血信息核对

7. 基于移动技术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临床用血全环节的数据采集和管理

结语

医院输血科计算机信息的管理 篇10

关键词:输血,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于2008年引进了唐山现代金卫软件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的输血管理系统软件, 并运用至今。本系统是基于Microsoft.NET Framework 2.0平台, 灵活运用Html、Java Script、C#等开发语言, 使用Ajax技术以加速系统业务处理速度设计开发的B/S体系结构的第二代医院输血管理系统, 它直接通过互联网或专用网络与血液中心服务器直接连接, 具有安装简单、操作简便、功能强大和人性化设计等优点。现介绍如下:

1 软件体系结构

本系统以输血科日常业务为基础, 将相关业务分成十六大模块, 包括授权管理、数据维护、血液入库、检验、交叉配血、出库、报废、输血反应等共计66个功能模块, 涵盖了输血科大部分业务流程和操作。

2 功能概述

2.1 系统授权

本系统通过授权机制实现对系统使用权限的管理, 授权分为3部分:血站授权、医院授权和上级单位浏览人员的授权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2.2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用于医院用户组、组权限、用户的管理, 以此来实现对相关用户使用权限的授权。

2.3 数据维护

数据维护用于对系统运行所必须的字典信息进行初始化或系统运行所必须的开关进行管理, 数据维护包括参数设置、医院信息、科室信息、收费项目、检验方案、血液单价、临床病种、原因字典、库存报警、申请类型、配血结果、病区字典、储血位置、质管项目和专家建议15项信息的处理。

2.4 主任管理

主任管理用于维护医院配血规则、可替代产品的设置和相关的血液流动跟踪和用户操作跟踪的查询。

2.5 血液管理

概括了整个实验室的血液管理过程, 包括用血登记、血液检验、网上订血、血型确认、血液出库、退血管理、报废管理、质量管理、统计报表、数据交换、上级报表等功能。

3 输血管理系统的应用体会

3.1 本系统软件具有强大的统计功能

可就所查询的信息进行统计, 如临床各科 (各患者) 用血情况, 输血前检查情况, 血液出入库和库存情况等。既快捷又准确, 大大降低了手工统计的烦琐程度及劳动强度, 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3.2 改善模式, 提高效率

由于管理的计算机程序化, 使医院在用血上基本上走出了单纯手工操作的老套路。信息化标准推动了业务流程, 省去了一系列繁琐而不必要的工作程序, 使工作流程清晰、有效,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也将人为书写误差降低为零。保证了医院输血科作为输血终检机构检验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提高了安全供血的能力。

3.3 简捷精确

根据管理要求和业务分工, 系统设置了多种操作权限, 每个操作者都有其惟一的编号、口令及权限, 非输血科人员不能操作, 使我们每一次, 每一项, 每一日的数据都一定是准确无误的。从血液录入、配血、发血等各环节都由计算机管理, 为临床输血安全增加了可靠的保障。若遇不同型血液输注, 管理系统不能填报出配血结果, 血液当然也就不可能发放出去, 这也就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不仅降低了手工劳动的强度, 也防止了书写误差。

3.4 开拓输血科连接医院、患者和血液中心的纽带和桥梁

输血是关系患者生命安全的大事, 开拓创新的关键是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

4 讨论

构建输血科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采供血机构、医院、输血科数据管理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搭建起共享平台, 可使输血科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1]。各医院的临床用血情况以及血液库存情况, 均可同步反馈至省血液中心。省血液中心可根据各医院的用血情况和血液库存情况, 合理安排采血计划和在本省调配血液, 确保临床抢救和治疗用血[2]。同时使省血液中心对血液的去向进行跟踪, 掌握临床诊断与输血及输血反应等信息, 便于指导临床输血工作, 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安全用血, 提高成分用血比例,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 加强了医院输血业务的规范化和临床用血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邱骏, 顾国浩, 王雪明, 等.输血科检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J].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2) :180.

[2]马国良.完善输血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6, 1 (8) :59.

上一篇:特点及类型下一篇:化工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