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知识

2024-05-08

输血知识(精选9篇)

输血知识 篇1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一种必要手段, 护士作为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 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技能, 是护士做好临床输血工作的重要前提。了解在校护生对输血知识的认知情况, 以便针对性地为在校护生开展输血知识的教育与技能培训提供参考, 培养护生成为掌握输血知识与技能的合格护士, 为其将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系在校护生作为调查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共140名护生, 一年级护生47名, 其中男8名, 女39名;二年级护生46名, 其中男4名, 女42名;三年级护生47名, 其中男5名, 女42名。

1.2 方法

对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系在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 参阅了《护理学基础》[1]、《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3]等书籍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护生的一般资料, 如性别、年级等;第二部分为血液知识和输血技能;第三部分为护生对输血知识的需求情况。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 以单项选择题形式答题, 由调查人员统一回收问卷, 共发放问卷140份, 收回有效问卷136份, 有效回收率为97.1%。

1.3 统计分析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个年级之间正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护生对输血知识的认知情况

见表1。

2.2 护生对输血知识的需求情况

见表2。

2.3 护生对输血知识教学方式的需求情况

临床学习108名 (79.4%) , 专家授课18名 (13.2%) , 学校课本10名 (7.4%) 。

3 讨论

3.1 护生对输血知识的认知

护生对输血知识的认知程度总体偏低, 特别是在全血分离的红细胞储存温度、全血分离的新鲜冰冻血浆保存期、机采血小板的保存方式、输血后观察多长时间无反应再调节输血滴数、输血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冷藏的红细胞是否需要加温输入几个项目上, 正确率偏低。

3个年级正确率比较显示, 除了冷藏的红细胞是否需要加温输入项目上无差异性 (P>0.05) , 其他项目上不同年级护生均存在差异 (P<0.01) ;三年级护生在绝大部分项目上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 仅在新鲜冰冻血浆使用时如何融化项目上, 低于一年级和二年级;二年级护生比一年级护生在大部分项目上的正确率提高。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 护生对输血知识的认知程度也在提升, 由于缺乏更加专业的输血知识的教育, 导致护生对于临床日常所需要的输血知识和技能未能全面掌握, 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近年来, 成分输血在临床普遍应用, 血液中心为临床提供的血液制品包括全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等等, 不同的血液制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方法和输注方式。执行输血操作的护士必须了解血液知识。掌握各种成分输血的护理要点,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血液的生理活性, 保障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因此针对性地为在校护生开展输血知识的教育, 进行技能培训非常必要。

3.2 护生对输血知识的需求情况

护生对输血知识需求五项内容的回答, 每项非常需求及较需求的人数, 合计均达96.3%以上, 表明护生对于输血知识的需求程度很高。当今输血知识与技能已经贯穿于临床各个科室的治疗过程中, 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技能, 是护士做好临床输血工作的重要前提, 因此应该尽可能提供学习与培训的平台, 将输血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贯穿于护理教学中。培养、提高护生输血风险意识, 使护生在进入临床岗位之前掌握安全输血知识,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3.3 护生对输血知识教学方式的需求情况

在对输血知识教学方式的需求中, 希望通过临床学习获得的护生人数最多, 占79.4%, 其次是通过专家授课、学校课本, 分别占13.2%、7.4%, 无人希望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因此, 在护生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 应尽可能对护生进行输血知识授课和技能培训, 带教老师应该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和带教目标, 以启发性、互动性的带教为主, 在日常输血工作中规范操作示教, 指导护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以提高护生安全输血的工作技能。同时可以依托当地血液中心的专业优势, 每个学期请专家到学校进行1~2次输血知识与技能的专题讲座, 帮助护生全面掌握安全输血知识和技能。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选派教师到血液中心或医院进修学习输血知识与技能。学校在日常授课中增强对护生的培训, 初步形成学校、血液中心与临床医院三位一体的平台教育模式, 培养具备全面能力的护理人才。

综上所述, 临床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措施, 对在校护生开展输血知识教育, 进行输血技能培训, 从而提高护生的安全输血能力, 更有效地提供护理服务, 对护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医疗系统输血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在校护生对输血知识的认知情况, 以便针对性地为在校护生开展输血知识的教育、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对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系3个年级在校护生输血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在校护生对输血知识认知程度总体偏低, 三年级护生答题的正确率要好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护生, 一年级和二年级差别不大。在校护生对输血知识的需求率高, 对输血反应的症状及处理, 血液基础知识以及输血时需要核对的项目, 都有强烈求的知愿望。教学方式的需求主要为临床学习和专家授课。结论:应开展在校护生的输血知识教育, 进行输血技能培训, 从而提高护生输血护理技术水平, 为其将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护生,输血知识,需求,输血护理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80-3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行) [S].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

输血知识 篇2

1、新鲜冰冻血浆保存期为( )

A、-20℃以下可保存1年 B、-10℃以下可保存1年 C、-20℃以下可保存2年 D、-20℃以下可保存5年

2、临床输血的原则( )

A、输新鲜血 B、同型输注,患者缺什么成分输什么成分,输成分血

C、全血比较全,输全血

3、冷沉淀应在什么条件下保存,效期为多少时间?( )

A、-20℃以下,采血之日起效期1年 B、-30℃以下,采血之日起效期1年

C、-30℃以下采血之日起效期2年 D、-20℃以下采血之日起效期2年 4、400mL全血分离出的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其容量及Ⅷ因子含量为( )

A、50mL左右,Ⅷ因子含量大于120 IU B、20-30mL,Ⅷ因子含量大于80IU

C、50mL左右,Ⅷ因子含量大于80IU D、10-20mL,Ⅷ因子含量大于80IU

5、冷沉淀在37℃水浴中完全融化必须在多少时间内用于患者( )

A、8小时 B、10小时 C、4小时 D、24小时

6、临床输血一次用血或备血量超过毫升时如何申请( )

A、履行报批手续,经输血科会诊,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紧急用血除外)

B、需经院长签字 C、只要输血科主任签字 D、只要医务科同意签字

7、临床用血机构应向采供血单位提供什么备案资料( )

A、应提供医疗机构许可证、临床用血证、取血人员身份及资质材料、送检人员资质材料 B、只提供临床用血证 C、只提供医疗机构许可证 D、只要检验人员的资质

8、红细胞血型包括( )

A、ABO血型和RhD血型 B、ABO血型 C、RhD血型 D、BO血型

9、何时采集受血者用于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标本( )

A、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B、必须是输血前7天之内的

C、输血前半月之内的 D、输血前24小时之内 E、以上都是

10、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必须核查的主要内容( )

A、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标签填写

B、包括: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制备日期及时间 C、主要是物理现状和包装

二、填空题

1、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 )的患者。

2、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 ( )。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 ( )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4、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 ) (周岁 )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5、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 ) 毫升,最多不得超过 ( ) 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 ) 。

三、简答题:简述输血的并发症。

答案:

一、选择题 1-5:ABBBC 6-10:AAADB

二、填空题1. 凝血因子缺乏 2. 第一责任人 3.800-1600 4.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 5.200,400 ,不少于六个月

输血知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入院需要大剂量的输血的患者132例;分成两组, 观察组68例采用去白细胞输血, 其中男32例, 女36例, 年龄18~21岁, 对平均年龄 (19.5±1.5) 岁, 其中消化科的输血患者21例, 血液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19例, 妇产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20例;照组64例选用常规输血, 其中男34例, 女30例, 年龄19~23岁, 对平均年龄 (21±2.0) 岁, 其中消化科的输血患者25例, 血液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20例, 妇产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19例。观察比较两组输血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

1.2 方法

1.2.1 去细胞标准

对于132例患者中的68例患者采取去白细胞输血, 将红细胞浓缩悬液通过白细胞过滤器, 将白细胞去除达99%。白细胞的参与量为<5.1×10 U, 并且红细胞的回收率大大了90%~96%[5,6]。

1.2.2 输血后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①过敏: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皮疹。②发热:与输血前相温度上升1度以上并且伴有其他恶寒、寒战等反应;③其他有一些全身症状和与输液有关的一些症状。满足上面任一项即可判断非溶不练副反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白细胞能够通过消化、吞噬等产生免疫反应, 实现机体的防御保护功能, 抵抗细菌、微生物的危害, 是血液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成分。但是, 在血液制品中含有白细胞却像是含着一样污染物, 同种异体输液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对人体产生危害, 所以现代输血中, 研究一般将其去掉输血, 以和常规输血相比较, 也是为了保证用血液制品的安全[7]。从而达到避免和减少输血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大量输血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人类m小板抗体、白细胞抗原HLA等多种免疫性抗体, 因而致使机体发生不同的输血不良反应。目前, 去白细胞输血是比较有效的输血方式,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通过去除红细胞悬液成分中的白细胞[8], 达到避免和减少因大量输血而致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且在降低病毒传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输入白细胞能够引起很多不良反应, 并且很有可能传播病毒, 它能够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引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引起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引起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以及很有可能传播病毒。

该研究中,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上述理论及观点得以充分证明。输入大量含有白细胞的同种异体红细胞混悬液能够导致传统输血患者体内形成多种免疫性的抗体, 从而引发较多的输血不良反应。另外, 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除了与同种异体而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外, 还与血液在存储的过程中所释放的细胞因子、补体、脂质、以及组胺等活性物质有关, 因研究中观察组仍有少量的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 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9]。故, 临床上所需要大量输液的患者, 建议应用保存在7 d以内的红细胞悬液, 给予去白细胞操作, 能更好较少因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需大量输血的患者, 其本身的疾病有很大的复杂性, 机体的免疫系统均处于最低或没有的状态。对各种屏障系统的免疫功能均显著降低, 该研究数据显示, 去白细胞输血后能有效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调整与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10];减少和避免发生输血的不良反应, 降低了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同时降低发生院内感染。

综上, 大剂量输血治疗时应用去白细胞输血能明显降低输血后的并发症, 提高临床疗效, 提升患者的愈后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海伟.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8 (5) :9-11.

[2]潘晓红.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6) :23-25.

[3]刘景汉, 欧阳锡林, 李蕊.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 27 (6) :53-55.

[4]林琼林.去白细胞全血和成分血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 2006, 41 (6) :40-41.

[5]刘敏霞, 韩颖, 刘安.透析式洗涤冰冻红细胞去除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方法[J].生物技术通讯, 2009, 20 (1) :24-26.

[6]王同显, 万旭, 孙波.去除白细胞对悬浮红细胞保存期间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25 (4) :81-83.

[7]朱建妹, 孙露, 程天凤.浅谈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过程中的几点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6) :94-95.

[8]王海宝, 刘景汉.林子林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3, 11 (6) :20-21.

[9]陈皞, 鲁思文, 詹晓燕.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3) :58-59.

临床输血知识培训考试试卷姓名 篇4

2014年6月26日

科室 : 姓名: 得分:

选择题(每题 5 分,共 20 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何时公布何时施行()A、1997 年 12 月 29 日公布,1998 年 10 月 1 日施行 B、1997 年 12 月 30 日公布,1998 年 1 月 1 日施行 C、1996 年 12 月 30 日公布,1997 年 1 月 1 日施行 D、1998 年 12 月 30 日公布,1999 年 1 月 1 日施行 E、1999 年 12 月 30 日公布,2000 年 1 月 1 日施行

2、《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何时公布何时施行()A、1997 年 12 月 30 日公布,1998 年 1 月 1 日施行 B、2012 年 3 月 19 日公布,2012年8月1日实行 C、1999 年 12 月 30 日公布,2000 年 1 月 1 日施行 D、1997 年 12 月 29 日公布,1998 年 10 月 1 日施行 E、1998 年 12 月 30 日公布,1999 年 1 月 1 日施行

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由哪个部门提供()A、县级医院 B、县级医疗输血科

C、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 D、市中心血站 E、以上都行

4、如何进行临床输血申请()

A、经治疗医师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B、经治医师直接向输血科申请

C、经治医师直接向血库申请 D、病人向经治医师申请 E、病人向输血科申请

5、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目的是()

A、告知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B、预防输血反应 C、防范输血纠纷 D、履行告知义务,预防纠纷 E、履行手续而已

6、临床输血一次用血或备血量超过 1600 毫升时如何申请()

A、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科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紧救用血除外)B、需经院长签字 C、只要输血科主任签字 D、只要医务科同意签字 E、以上都不是

7、临床用血机构应向采供血单位提供什么备案资料()

A、应提供医疗机构许可证、临床用血证、取血人员身份及资质材料、送检人员资质材料 B、只提供临床用血证 C、只提供医疗机构许可证 D、只要检验人员的资质 E、以上都不对

8、红细胞血型包括()

A、ABO 血型和 RhD 血型 B、ABO 血型 C、RhD 血型 D、BO 血型 E、以上都包括

9、何时采集受血者用于交叉配血试验的血标本()

A、必须是输血前 3 天之内的 B、必须是输血前 7 天之内的 C、输血前半月之内的 D、输血前 24 小时之内 E、以上都是

10、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必须核查的主要内容()

A、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标签填写

B、包括: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制备日期及时间 C、主要是物理现状和包装 D、主要是有效期及时间、条形码编号、储存条件 E、以上都是

11、取发血的双方必须核对的内容()

A、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科室、床号、血型、有效期及配合试验结果、保存血液外观等 B、姓名、床号、科别、血液外观

C、姓名、床号、血型、有效期 D、血型、有效期 E、以上都是

12、出现输血反应时应采取哪些措施()

A、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得报后,输血科人员应立即与值班医师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B、先报告医生,按医生医嘱执行 C、只要抢救到位就行

D、立即转院 E、抢救的同时告知患者家属

13、成分输血有哪些优点()

A、具有疗效好 B、副作用小 C、节约血液资源 D、便于保存和运输 E、以上都是

14、血液内为何不可以加入药物()

A、增加污染机会 B、有的药物含有钙离子,使血液凝固

C、有的药物性能不稳定,在血液中很快分解 D、有的高渗或低渗药物会造成血细胞的破坏 E、以上都是

15、临床安全输血的原则()

A、临床上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B、减少不必要输血

C、努力做到少出血、不输血、少输血、输自体血、输成份血 D、减少浪费,使血液得以充分的利用 E、以上都是

16、我国法律规定献血主体是()

A、国家提倡 18 周岁至 55 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B、18 岁的健康公民 C、16-60 岁的健康公民 D、18-50 岁的健康公民 E、60 岁以下的健康公民

17、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

A、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B、血袋有破损,漏血; C、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D、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E、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F、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G、以上都符合

18、输血前,临床医护人员要核对哪些内容()

A、输血前由两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B、以上内容准确无误方可供血 C、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相关内容

D、床旁核对相关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房号、病室、床号、血型、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E、以上都是

19、WHO 提出的临床输血实践的原则是()A、输血只是病人治疗的一部分

B、根据国家临床用血指南,考虑到病人自身需要再作出输血决定 C、应尽可能减少失血以减少病人输血要求

D、临床医务人员应该知晓输给病人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有传播输血传染的危险,还有其它 5 个方面的原则 E、以上都是

20、通常用什么方法避免输血()

A、预防或早期诊断治疗贫血及引起贫血的疾病 B、在择期术前纠正贫血和补充消耗的储存铁

输血知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由辽宁省血液中心2009年~2013年向全市提供的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用血出库记录。

1.2 提供临床的血液品种

主要包括全血、红细胞制剂 (包括滤白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 冷沉淀、机采血小板、血浆等。

1.3 方法

按照卫生管理部门颁布的统计报表规定的计算方法, 即:全血200 ml为1μ, 以全血200 ml制备的各种血液成分为1μ。机采血小板按每1人份为1u。成分输血使用率 (%) =各类成分血用量/ (成分用血量+全血用量) μ×100%。合计成分血使用率 (%) =不同成分用血量之和/用血总量×100%。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市近5年来成分血使用量呈逐年递增, 2013年已高达99.86%。而全血使用量逐年递增, 这充分说明成分输血已经被临床医师和患者接受, 成分输血的开展较有成效。

3 结论

3.1 加强血站自身建设, 提高血站的质量管理保证血液成分质量

质量保证是提高成分输血比例的基础, 为了提高成分血质量, 本中心建立了成分制备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全程质量控制, 每月都要对成分血进行严格的监制和抽检, 成分血制备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每年岗位培训不得少于75学时, 成分血制备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血液理论知识, 无菌观念强。近年来, 本中心也不断提高, 吸收新的输血技术, 2006年10月机采血小板取代了手工血小板, 降低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2009年6月, 运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 制备出病毒灭活血浆, 以降低输血浆的不良反应, 提高了临床使用血浆的安全性。先后引进了MCS+、Trima、速冻机、大容量低温离心机等先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加快了血液成分的制备过程, 有效地提高了成分血的质量, 促进了成分输血的推广使用。

3.2 加强临床用血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本中心常年坚持全天向各医疗用血机构提供各种成分血, 随时为临床推广普及成分血, 提供优质服务和可靠保障, 使临床输血真正做到安全、及时、有效, 使患者及用血单位感到满意。为了防止输“人情血”或“营养血”等滥用全血的不合理用血现象, 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本中心血库不库存全血, 只贮存各种成分血和血浆, 实行临床用全血提前6天预约制度。本中心发血室还配备了一名具有较高的血液理论知识, 熟悉血液成分功能和理化性质的输血指导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严把适应症, 防止滥用全血, 对不符合全血输注指征的应讲清道理, 拒发全血, 提高他们的成分输血率。

3.3 广泛开展成分输血的知识宣传, 加强血站、血库及临床医师之间的联系

血站和制作和管理血制品的主要机构, 多渠道做好成分输血的宣传工作, 让血库和临床医师充分认识到成分输血的主要性和优越性, 树立科学的输血观念, 是推动成分输血工作的基础。首先, 本中心开展和普及成分输血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 使在岗职工及用血单位都深刻认识到科学合理的成分输血是造福人民的大事, 每名医务工作者对积极推广及应用成分输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 为了帮助临床医务人员正确安全有效应用输血方法,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促使医生合理用血, 科学用血, 节约血源, 提高科学输血水平, 血站每年都举办成分输血知识培训班, 邀请专家进行成分输血专题讲座, 传授成分输血新知识, 新观点和新技术, 使医生提高了对成分输血的认识, 改变陈旧的输血观念, 从而提高了成分血的使用率, 为了构建良好的血站及医院的关系, 本中心定期召开由医院血库人员参加的座谈会, 并公开临床用血情况, 就开展成分输血工作进行交流, 总结经验, 进一步有效地推动成分输血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兆嵩, 祝瑞泉, 李忠平.世界卫生组织《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远程教育教材补充教材[J].20002, (7) :19-20.

[2]蒋彩萍.扬州市2004年~2007年成分输血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2) :161-162.

加强输血科管理预防临床输血纠纷 篇6

1 对内做好思想教育, 完善科室管理[3]

1.1 加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注重人员素质培训

输血科成立初期,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而近几年随着医院各大手术的增加, 高难度的手术, ICU的扩建, 使输血科的工作量增加, 工作压力增大, 针对这个问题, 科室实行了以下措施:通过各种教育, 工作人员的专业思想不断提高, 大家都养成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业务学习, 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 拓展视野, 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 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使我院输血科水平向全国先进的医疗水平看齐;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 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

1.2 输血科的规章制度, 确保输血安全

完善输血科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必要措施。通过参考其他医院输血科的工作, 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我院输血科建立了各项制度。交班制度;每次交班都做好记录并签名, 交代清楚每项细节, 以免有错漏;岗位制度: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 分工清楚, 责任到位;每项试验实行双签名制度:一个是操作者, 一个是审核者 (值班除外) ;实行三查三对制度:查对姓名、查对住院号、查对科室病床;临床预约用血实行负责医生签名及输血科负责人签名制度等等, 保证不放过一个错漏, 及时改正任何缺失, 保证输血安全。

1.3 加强输血科的规模建设[4]

我院过去的血库只负责配血发血, 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开展和成分输血的发展, 加强输血科的规模建设也势在必行, 如今我院输血科有配血室、发血室、贮血室、未来准备建设实验室、过滤室、自身献血室。并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 还引起了先进的血库专用电脑管理系统, 使输血科的管理更科学更方便,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因素失误。

1.4 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满足临床不断发展规律的要求

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而医院的设施配备也不断增加, 输血科作为一个与临床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室, 也必须不断发展才能配合临床要求。我院输血科推行凝聚胺配血法, 有效地避免了由于不完全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开展了自身输血, 既降低患者输入异体血引起的输血反应的概率, 也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开展了ABO溶血的孕妇产检和卡式微柱凝胶血型鉴定等项目。

2 对外做好沟通工作

2.1 做好与临床医务人员的沟通工作

输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常常开展新实验项目, 而部分临床医务人员的观念仍未更新, 对于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实施方法, 输血科要做好充分的解释和宣传工作:印发宣传单或小册子到临床各科室;在医院网上发布通告;或者请专家学者来讲课, 推广新技术新项目。

2.2 做好与血站的沟通工作

与中心血站开展全方位的业务交流, 共同做好临床输血工作,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把临床用血的不同需求报告中心血站, 工作中注意每个环节, 避免由于沟通不足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失。

2.3 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

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 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并准备制作板报向广大患者宣传输血知识。

3 临床输血纠纷的防范措施

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 了解病患的输血适应证;要求临床医师具体填写好用血申请单;输血前要求患者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填写反应回报卡, 掌握输血反应的第一手资料, 并做输血反应的相关实验;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及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4 以后的发展方向

提高血液质量, 减少输血反应, 引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 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 是输血科以后的发展方向, 例如光量子血液疗法、不完全抗体的筛选及鉴定、疑难配血、特殊血型的鉴定等技术, 所以我院输血科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发展空间还很大。

参考文献

[1]杨世明.加强输血科建设及其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5, 6 (6) :345.

[2]杨立华.输血科防范输血纠纷措施探讨[J].中国临床实验室, 2002 (3) :126.

[3]黄正东.我院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的做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8, 6 (9) :523.

输血知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月—10月的200份输血病历作为对照组,同时抽取通过严格输血规范管理后2009年1月—6月的200份输血病历作为试验组,分析2组临床输血行为规范的情况。

1.2 调查方法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其他有关医疗文书规范与管理,依据临床输血的政策性文件,查阅2组病历,结合输血科登记及回收的资料,判定2组病历用血的规范性是否正确、合理。

1.3 调查内容

查看输血申请同意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是否按规定填写;评定输血的合理性;输血医嘱规范性;输血前传染病检查、用药情况;输血护理操作是否规范:合血样本采取、送检规范性、输血前病情观察及查生命体征、血制品双人查对;输血不良反应的护理记录及回报情况;输血后血袋24 h回收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病历临床输血规范性行为情况:试验组输血规范性行为明显比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加强输血管理可以规范临床输血行为,保证患者输血的安全有效。我院2008年11月,再次对医务人员进行了临床输血业务学习和输血安全教育培训,并制定了《临床输血管理流程》、《输血护理操作流程》、《处置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案》等相关的输血管理方案,既提高了医生、护士及输血科人员的输血专业知识,又规范了输血行为,规避了输血风险,减少了医疗纠纷,维护了医院及患者的合法权益。2009年我们每月对医院所有输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输血规范行为考评,把规范化输血行为纳入质量考核,与奖惩挂钩,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分析处理,并督促科室及时改进,情节严重的给予整顿。2008年输血医嘱、输血前后相关检查、血袋回收处理等不规范行为十分突出,通过管理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输血行为规范性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建立常态化的输血后评估,可以促进合理用血比例的持续性提高[1];定期对输血病历进行点评,对输血患者进行回访,对不合理用血进行通报,可进一步促进临床输血行为的规范。

减少输血风险,提高输血治疗效果,节省血源等是各级医院输血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2]。输血病历是安全、科学、合理输血的保障,也是处理与输血有关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之一[3]。因此,临床输血必须按程序规范化操作,并及时完善各种医疗文献的书写。输血过程中,医生首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血液制品,重视患者输血前后的相关检查,不能因患者的经济情况而节约费用,也不能为节约时间放弃检查。如为急救患者,要边留取标本检查边备血抢救,并规范性开具各类申请单、输血同意书、检查单;护士在送取标本时,必须是亲自护送,注意一人单次只能送一位患者的标本;合血者按程序合血,保证合血及备血100%的准确率;在输血的操作过程中,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严格查对,全程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记录,一般不主张输血的同时给药,输血速度应先慢后快,再根据患者病情及年龄调整速度,如患者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输血完毕,注意患者输血情况评估,输血袋回收,24 h内送输血科进行统一处理。进行严格的输血管理后,输血工作有章可循,不再忙乱,并能适时巡查、评价、督促输血规范执行情况;按程序进行输血操作,避免了个人工作能力不足及疏忽大意造成的遗漏及偏差,保证了输血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治疗中,要严格执行输血管理制度,按输血相关流程操作,加强工作责任心,规范输血行为,从而保障输血质量及安全。

参考文献

[1]孟庆宝.临床输血管理若干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9):734-736.

[2]覃小青,焦伟,申卫东,等.成分输血应用现状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3(1):28-29.

输血知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市中心血站提供的各种血液成分的使用量作为研究对象。血液样品主要包括全血添加剂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 (FFP) 、手工血小板等。

1.2 血液的计量单位

全血所制备的任何一种血液的成分都等价为1单位。定义成分血使用率为:成分血的使用率 (%) ={成分血单位数 (U) /[全血单位数 (U) +成分血单位数 (U) ]}×100%;红细胞的使用率 (%) ={红细胞单位数 (U) /[全血单位数 (U) +成分血单位数 (U) ]}×100%;FFP使用率 (%) ={FFP单位数 (U) /[全血单位数 (U) +成分血单位数 (U) ]}×100%[1]。

1.3 方法

分别对红细胞使用率、成分血使用率、FFP使用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和三甲医院的成分输血的外国成分输血情况以及我国的国家标准进行对比, 进而分析在成分输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笔者所在市成分血的使用率为99.94%, 明显高于国家三甲医院成分输血的标准 (87.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和国外国家的成分血使用率 (97.04%)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FP的使用率为39.00%, 和国外国家的FFP使用率 (32.10%)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我国定义血液的单位为200 ml全血为1单位, 因此200 ml

3 讨论

全血是指将人体内的血液采集到采血袋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国际上一般采用450 ml全血为1个单位, 而我国习惯以200 ml为1个单位[2]。全血主要由液态的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般全血的保存液都是针对红细胞而设计的, 不同的保存液的保存期限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保存液CPD-A在2℃~6℃环境下可保存全血约30 d[3]。全血中还含有其他成分如血小板、粒细胞、V因子等, 这些成分都很不稳定, 一般都会丧失其活性, 但是全血中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成分则比较稳定, 所以库存全血的有效成分主要指红细胞、白蛋白和球蛋白[4]。

使用全血进行输注存在多种弊端, 如全血内的血细胞、血浆蛋白的含量不浓也不够纯, 因此往往不能满足治疗量, 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输注的剂量过大也会给患者带来循环超负荷、增加疾病的传播机会等问题。而且还容易发生溶血性的发热反应。此外全血中除了红细胞外的其他成分基本都失去了活性, 库存全血的钠、钾、氨、乳酸等代谢产物含量偏高[5], 往往会增加患者的代谢负担。全血输注不适合于符合以下一些特征的人群: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婴幼儿和老年人;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对血浆蛋白已经致敏的患者;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和其他器官移植的患者[6]。

基于全血的这些弊端, 临床通常采用成分输血[7]。成分血主要是以全血为原料而制备的红细胞、FFP、冷沉淀等各种成分。成分血具有较高的纯度、浓度, 并且其体积较小, 因此可以有效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8]。同时由于不同的病原体存在于不同的血液成分中并且其数量往往具有明显差异, 而成分血的成分比较单一, 因此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通过输血而传播疾病的现象发生。

通过研究数据分析发现本市的成分输血还存在一些方面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血浆在本市使用率较高, 本市临床输血工作中, 输注血浆目的仍是增加血容量、补充清蛋白、促进伤口愈合、提高免疫力甚至作为营养品使用等, 说明在血浆的使用上, 仍需准确把握其用法及适应证;同时, 当输血率并没有达到指标的情况下, 也会采用输血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为了降低药品比例, 基于血库在医院中的地位, 又不能抵制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另外手术备血方面, 术前有备血, 术中出血量不大, 为了怕造成浪费, 习惯性的输入。中轻度贫血患者, 应患者家属要求或为了照顾患者情绪进行输血[9]。这种用法既违反了成分输血的宗旨和原则, 也不能达到成分输血的目的, 而且还导致了患者经济压力的增大, 是极不合理的, 所以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不宜提倡。在遵循《献血法》[10]的前提下, 各大医院的全血使用情况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没有明显规定血浆的用量, 加上血浆价格的调整下降, 市场上白蛋白、球蛋白的规格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导致血浆用量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经过部分医院的临床用血调查, 其中外科血浆输注量所占的比例比较高。一些申请单上面说明的输血目的在于补充手术用血量, 补血浆等。但是在大部分传染病病原体的影响下, 血浆的传播速度比较快, 容易产生输血反应。其实, 血浆的临床适应证并不多[11], 可见血浆输注的风险明显比较高。全血以及血浆都不合适作为扩容剂, 可以给予患者使用晶体液、血浆代用品、肠胃外营养支持方法等。

输血知识 篇9

1 输血安全

1.1 血液入库管理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规定, 所有血液成分在入库前均需要进行认真的核对和验收。核对和验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血液运输过程是否符合要求、血液包装的物理外观、血袋的包装和封闭是否符合要求、血液的标签是否填写清楚齐全等[2]。

调查结果显示, 六家医院的输血科均能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的技术要求对血液入库进行管理, 血液在入库时能够对血液的所有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1.2 贮血冰箱的监测情况

血液储存的最主要设备为贮血冰箱, 贮血冰箱的温度以及卫生环境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对血液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输血科的员工需要严格监测贮血冰箱的温度和环境卫生。在本组调查的六家医院中, 有21%的输血科员工每3h对贮血冰箱进行一次监测和记录, 26%的输血科员工每6h对贮血冰箱进行一次监测和记录, 5%的输血科员工不确定监测和记录时间, 48%的输血科员工未按照规定对贮血冰箱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记录。国家规定:贮血冰箱需要进行24h的温度监测记录, 并每4h进行一次检查和记录, 同时, 贮血冰箱的卫生环境还需要符合卫生学标准。如果检查时间间隔过长, 当贮血冰箱的温度发生异常, 超出标准要求时, 则不能及时发现血液发生变质的情况, 不仅增加了输血的风险, 还浪费了血液资源。因此, 输血科的员工必须对贮血冰箱进行认真的监测, 并确保监测的质量。

1.3 取发血凭单的核对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 取血和发血双方必须对患者的信息、血液的信息以及配血结果进行仔细的核对, 双方确诊无误后, 才可以将血液发出。

本组调查发现, 六家医院均存在在核对信息时, 仅由一方人员进行核对;并且在工作比较繁忙时, 核对人员未能对所有信息进行逐项的核对, 此种做法存在具大的风险, 一旦发生差错, 则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1.4 输血反应的处理

在调查研究中, 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由谁负责观察”的问卷调查, 其中65%的医护人员认为应该由护士进行观察, 31%的医护人员认为应该由医师进行观察, 4%的医护人员认为应该由专人进行观察。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患者在输血时, 由患者的家属进行观察, 并没有医护人员观察。国家规定,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 必须有医师对患者进行观察, 并由医师对输血过程全权负责。患者及家属的医学知识不足, 在患者输血过程中发生问题时, 不能做到及时发现, 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必须由医师进行观察和负责, 以确保输血安全。

1.5 医师输血前与患者的沟通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 在进行输血治疗前, 必须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输血可以导致的风险, 包括输血不良反应以及血传疾病的风险, 并让患者或家属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本组调查中, 87%的患者在输血治疗前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13%的患者在输血治疗前不太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所有的患者在输血治疗前均签署了《输血治疗同意书》, 但输血前医患的沟通还不够,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2 输血科人员的组成和培训情况

2.1 年龄构成

调查中, 六家医院输血科共有医务人员57名, 其中37名为35岁以下, 占64.91%。年轻医务人员的精力比较充沛, 工作热情比较高, 但工作经验比较不足。

2.2 学历构成

六家医院57名输血科医务人员中, 3名为硕士学历, 占5.26%;20名为本科学历, 占35.09%;23名为专科学历, 占40.35%;11名为中专学历, 占19.30%。输血科的医务人员59.65%为专科及以下学历, 整体学历在医院中处于偏低的水平。

2.3 专业背景

六家医院57名输血科医务人员中, 21名为检验专业, 占36.84%;14名为临床专业, 占24.56%;11名为预防专业, 占19.30%;8名为其他医学专业, 占14.04%;3名为非医学专业, 占5.26%。输血科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 非专业人员无法胜任输血科的工作, 因此, 需要尽快完成输血科医务人员的专业化。

2.4 专业培训

六家医院57名输血科医务人员中, 31名人员未参加过专业技能的培训, 需要加强输血科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员工的工能能力, 从而提高输血安全[3]。

3 减少输血风险的措施

3.1 提高基础管理

提高输血安全需要做好人员、技术、药品、器材、设备的管理。首先需要对全体工作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进行强化, 把输血安全教育纳入到员工的继续教育当中, 要与输血理论学习相结合, 让员工对待每袋血液都像对待患者一样认真负责, 提高员工的输血安全的责任感。

3.2 控制血液来源

尽量发展低危人群成为无偿献血者, 有输血安全研究发现, 个人自愿无偿献血者捐献血液的合格率为90%以上;而集体组织的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的合格率仅为75%左右;家庭亲友互助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的合格率仅为65%左右。自愿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合格率最高, 血液的安全性最好。

3.3 严格控制输血指征

临床合理用血要求对患者的输血指征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手术治疗时, 尽量减少出血, 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同时积极开展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最安全的血液, 可以有效的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完善输血申请单

建立健全医院的输血申请单, 并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详细填写, 以便输血科员工可以仔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能够及时的选择最佳的血液提供给患者。

3.5 做好医患沟通

输血治疗前, 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治疗存在的各种风险, 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血传统疾病等, 让患者及家属能够详细的了解输血治疗的效果与风险, 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4]。

综上所述, 需要加强医院输血科的输血安全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 改善人员的构成, 从而提高输血安全。

摘要:目的 为了有效的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探讨临床输血的管理现状并分析相对应的管理对策。方法 对我市六家三级医院的输血科的输血安全管理进行调查分析, 探讨提高输血安全的对策。结果 六家医院的贮血冰箱监测情况有约50%不符合要求, 医务人员输血反应的观察不足, 输血科员工的学历偏低、专业不符员工较多, 员工的年龄比较偏低。结论 需要加强医院输血科的输血安全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 改善人员的构成, 从而提高输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质量,输血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靳艳华, 王德辉.医院输血科管理与临床输血安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6, 4 (1) :17-19.

[2]陈平, 徐立民, 杨学武.基于临床输血质量检查现状的血液管理探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5, 12 (6) :51-54.

[3]田继书, 郭晓华.护理人员安全输血相关知识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24 (9) :2462-2463.

上一篇:健身需求下一篇:校本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