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输血分析(共14篇)
安全输血分析 篇1
2013年11月份针对安全输血质量分析
十一月份对内科、外科、急诊科病房、妇产科、血透室、ICU关于安全输血方面进行检查,存在的问题如下:
1.取血时核对后漏签名 2.护士取血时未使用容器 3.输血护理记录单填写不全 原因分析:
病房工作忙,人员紧张,认识不到位,培训不够,缺乏安全输血方面知识。
整改措施:
1.制定安全输血质量考核标准,通过规范输血管理,强化临床输血护理的关键环节和过程质量控制。
2.加强安全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制定并严格执行输血操作流程,实施安全输血关键环节及过程质量控制,能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全院护理人员输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得到提升。
3.护理部及各科护士长做好对安全输血的监督考核工作。4.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进行弹性排班。
安全输血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所新申请用血医院输血科 (血库)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对其资料进行现场审核。
1.2 方法
以《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依据, 对新申请用血医院的输血科 (血库) 进行输血管理制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传染源控制、医用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核, 审核分为两次, 即一次审核和二次审核。未通过审核的医院采取适当的整改措施, 再对其重新审核, 通过现场审核的医院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发许可证, 才能设置医院输血科 (血库) 。
2 结果
10所医院1次审核达标3所, 不合格7所, 合格率仅为30.0%;经两次审核合格8所, 还有2所医院未通过复审, 合格率80.0%。见表1。
3讨论
医院输血科 (血库) 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0所医院现场审核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其输血管理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 对临床输血的安全意识认识程度不深, 对国家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理解程度不够, 缺乏专业性的临床指导。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不够规范, 使得受血者安全输血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1]。
医院输血科 (血库) 的基础设施, 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统一标准实施, 按照具体面积将清洁区与污染区、半污染区划分开来, 按照血液储存、血液发放及血液检验等不同需求, 使其洁净度达到标准要求, 远离污染区。审核发现, 基础设施不合要求的主要原因是房屋面积小, 无法将各区域系统划分。同时发现, 洁净度检查合格的仅有2所, 3所不合格, 5所未进行检查。输血是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 其容易受到外部细菌感染, 影响血液质量, 故不仅对输血科环境要求较高, 对于各科室在输血过程中的环境也应符合洁净度的标准。如环境洁净度不达标, 输血安全难以保证。
输血 (辅助) 仪器的配置上, 仅2所医院配置齐全, 其余配置均不齐全, 为临床输血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输血安全是为了保障受血者的用血安全, 不仅包括血液的质量, 更是对医院输血条件及水平的检验。真正做到临床安全输血, 离不开医院输血科 (血库) 、各科室医护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和操作, 以及血液质量的保证[2], 本文根据新申请的10所医院输血科 (血库) 的审核结果得知, 初审时除了3所医院合格之外, 其余7所医院不合格, 经过二审, 各项标准合格的医院达到8所, 达到临床输血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 医院输血科 (血库) 需要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制定标准化准入验收程序,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下, 组织现场审核工作,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 推动临床输血的标准化及规范化建设, 保证受血者的人身安全[3]。
参考文献
[1]侯静华.输血安全管理[J].医疗装备, 2010, 23 (8) :43-44.
[2]许丽影.基于提高输血质量的输血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2 (25) :278-279.
安全输血分析 篇3
【关键词】 输血科;安全管理;临床输血;纠纷;措施防范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7-01
输血和其他临床诊疗措施一样,必须做到安全和有效,这两者是辩证统一,如果输血不能产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就失去了作为治疗措施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样,如果尽管通过输血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缓解了病情,但是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输注的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发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发生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1]。自2002年9月1日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公民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纷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安全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的首要条件。现笔者分析近几年临床输血纠纷的实例及预防纠纷的几点措施如下;
1 建立、健全输血科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临床输血,减少临床输血纠纷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了输血科各项管理制度、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组织实施各项制度等并确保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组织学习本科所有人员并确保每人均能理解,带领全科人员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输血科管理办法》,使输血科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秩序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的安全。
2 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科工作人员及血站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预防医患纠纷
2.1 临床方面应该严格管理,堵塞漏洞 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预防医疗纠纷的实际手段主要还是靠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例如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不完善,监督执行不力;科室和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个别医院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病案和其它医疗文书书写和管理不规范等。医护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对已经发生的差错和纠纷应采取个案分析,对案例进行讨论剖析,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纠纷产生的原因,使全體医护人员逐渐学法、懂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2.2 对于输血科工作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尤其是交叉配血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配血双签字制度。交叉配血时要同时检查受、供血者ABO正反定型及受血者Rh血型、采用聚凝胺法。对可疑结果要重复检查核对,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严防差错事故。同时输血科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满足临床不断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各种教育,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思想,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拓展视野,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及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2.3 对于血站工作人员来说。目前血站检测血液技术都比较成熟和安全,但是有极少用于临床输血之后患者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国内均报道经输血传播艾滋病、丙肝、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疾病。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窗口期”因素。(2)目前的检测手段还不够先进。(3)检测方法本身的误差可造成漏检。(4)由于献血员自身情况造成[2]。由于以上各种情况的存在,就造成血液污染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构成输血而感染性传播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患者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引起严重的医疗纠纷。血站应该强化管理,规范健全创建机制始终以提高职工思想素质、质量意识作为工作重点,严格按《质量工作手册》进行考核,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牢牢把住了血液的检测质量利用。
2.4 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时,就对医疗过程、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血液制品进行怀疑、抱怨甚至纠纷。笔者曾值班时遇到一位肿瘤病人输注一袋血浆后发生荨麻疹、皮肤潮红等输血反应症状,患者家属要求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工作人员予以解释,笔者亲自向病人家属解释,根据患者症状属于正常的血浆过敏反应,荨麻疹反应较常见,发生率可达1%-3%[3],但病人家属一直认为就是血浆质量有问题,并且患者家属在输血科情绪激动,任何解释都是无法听进去,从而引进一次临床输血纠纷。笔者认为,在输血前让患者家属认真阅读输血治疗同意书,以做好输血时发生的任何输血反应。
3 共同努力,提高输血技术,把输血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减少医疗纠纷隐患
临床科室,输血科,血站等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整个医疗诊治过程,避免出现医患纠纷,更要加强输血科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引进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总之,现代医疗纠纷的发生是逐年上升趋势,我院输血科认为规范医疗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注重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峰.输血与输血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
[2] 安万新.输血技术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07-210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篇4
1、确定输血后,当班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要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采血要求:一次采集一人血样。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又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4.取血时护士携带领血单到输血科,与输血科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血液有效期。
(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交配血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及血液有效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
(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及交文配血单,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即查血的有效期,血液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定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型及交又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2)核对患者腕带,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服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没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先慢滴5-10分钟,再根据医嘱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①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②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急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③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积极配合抢救,并保留剩余的血液及输血器以便查找原因。
(6)执行后在医嘱单、护理记录单、输血记录单、输血核对登记本上双签全名及执行时间。(7)输血完毕后,将血袋及“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送问输血科
7、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卡、“腕带”识别外,清醒患者还应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询问患者姓名、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可通过询问家属进行识别。
8、输血反应的预防:(1)血液从输血科取出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溶血,库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而引起反应,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应在30mim内输入,避免久放致使血液变质或污染。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血液必须经二人以上核对后方可给患者输入认真查对血装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如血浆变红,血细胞呈暗色,界限不清,提示可能有溶血,不能使用。
(3)血液内不可随意加人其他药物,如钙剂、酸性及碱性药物和高渗或低渗液体,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4)输注两袋以上血液时,应问隔输人注射用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滴速,对患有心、肺、肾疾病患者或年老体弱、婴幼儿等患者输人的速度宜慢。
皮肤科安全输血制度 篇5
一、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1、抽血前准备:为病人抽血前必须经两人核对输血申请单与医嘱本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床号。
2、有两人以上抽血时,一次只能拿一个病人的试管和输血申请单,并且需两人严格查对患者床号、姓名、手腕带、输血申请单与试管标签是否相符,操作到准确无误。
3、血液标本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经脉中抽取。抽血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患者的科室、床号、姓名,字迹必须清楚。
二、输血医嘱查对制度
1、医生开出输血医嘱后,主班护士认真核对医嘱与输血申请单中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血型及输血数量、剂型,然后打印医嘱。
2、医嘱打印后由责任班护士与主班护士共同核对医嘱与输血申请单中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血型及输血数量、剂型,核对无误后双方在医嘱单上签名。
3、夜班由值班医生与护士共同核对。
三、取血查对制度
1、核对填写取血申请单到血库取血,与发血者共同核对输血申请单、取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三者之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血型及输血数量、剂型、献血者编号、血型、采血时间、血液有效期、血液质量、血袋有无渗漏,核对无误后双方在取血申请单及输血申请单上签名。
2、血液必须放入专用的取血容器内取回。
3、取血过程中要避免震动血液,以防红血球破例。
四、输血查对制度
1、血液需在取回30分钟内输入。血液取出后勿震荡、勿加温、勿放入冰箱。
2、输血前需由两人核对输血申请单与医嘱本上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临床诊断、输血剂型及数量;复查病人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报告;核对输血申请单与血袋标签之间献血者编号、血型、采血时间、剂型、血量是否相符;检查血袋标签上血液失效期、血液外观质量、无溶血、无凝血块、无变质、血袋无渗漏。核对无误后双方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名。
3、输血前用物查对:检查输血器及针头的有效期及质量。
4、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输血申请单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患者姓名、血型,核对患者手腕带。
5、输血前后及两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输血过程中,速度先慢滴,严密观察输血反应及尿量,15分钟后调整滴速,如果病人出现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接上液体观察,并再次核对血型,遵照医嘱使用药。如果继续输血必须经医师同意后方可输入。输血期间密切巡视患者有无输血反应。
7、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进行核对医嘱,患者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血袋标签的血型、血编号、献血者编号、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双方在静脉输液单上签名。
8、输血结束后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输血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血袋交回输血科,应保留血袋24小时,病人无反映方可弃去。
安全输血分析 篇6
一、引导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真实信息,特别是既往就医过程中是否出现过诸如输液、输血的不良反应,这是医护人员关注、询问的一个重点,患者及家属应该主动提醒医护人员予以注意。并提供当时详细的症状表现、处理情况,尤其再次输血、输液的患者,家属要做好陪护,随时提醒医护人员,保障患者安全。
二、针对患者的疾病及病程,临床在需要使用输血治疗前,应详细告知输血的目的、操作方式和可能的风险,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输注血液的来源、保存及检验方法以及进行输血前检验的目的和必要性等;
三、患者及家属同意进行输血治疗,应取得其知情同意并签字确认,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
安全输血分析 篇7
关键词:安全输血,护理,管理
自1900年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已有百年历史,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临床用血量日益增多,安全输血已经成为输血领域的重要课题。护理工作者是临床输血的具体执行者,临床输血护理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熟练掌握应用输血护理技术,加强输血理论学习,掌握各种成分血的输注方法,了解输血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处理,做好输血护理工作,是提高输血的疗效,减少输血风险,保证安全输血的关键。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护士执行输血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讨论规范输血护理,确保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1 培训和胜任评估
1.1 加强输血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
对输血过程所涉及的所有临床护理人员,组织其经常学习有关输血的法律法规,定期举行对输血新技术、新观念理论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常用的各种成分血应熟练掌握输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技能,了解成分输血的原理及效果,提高医院输血技术的整体水平。
1.2 加强学习效果评价,严格评估胜任
只有完成了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内容,通过了与输血工作风险水平相适应的胜任评估考核并注册的专业护理人员才可参与临床输血过程。
2 规范输血护理,确保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2.1 强化输血护士技术操作规范,严格遵守输血查对制度
2.1.1患者身份核对
护士在采集配血标本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当面核查准备接受输血的患者身份,患者必须佩戴身份腕带,患者身份信息必须与患者身份腕带上的信息完全一致。
2.1.2 血液标本采集
患者血液标本采集和标本的贴签,应在患者身边连续完成,不宜中断。采集标本时要求有两名医护人员在场,按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逐个完成,认真查对,避免混淆。采集标本时不允许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右旋糖酐、脂肪乳和肝素等可干扰配血结果,应在输注前抽取血标本或标识备用。采血者必须在采血管上签名。
2.1.3 血液标本运送
血液标本的运送必须由经过培训和胜任评估的工作人员承担,标本送达后和实验室人员认真核对标识信息并确认,同时做好标本交接登记,严防采错、送错、漏送配血标本。同时对患者身份标识信息修改或补充,应对此“零宽容”。对输血差错的原因分析发现,输错血液事件主要是人为差错所致[1]。
2.2 加强责任、质量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2.2.1 血液成分领取
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双方应认真执行“三查八对一确认制度”[2],不能流于形式。一名医护人员一次只能取一名患者的血液,一次最多提取800 ml血液(抢救大出血患者除外),同时记录取血日期和时间及取血人员身份标识信息。
2.2.2 血液成分运送
血液制品的运送要稳、轻,避免剧烈震荡,气候寒冷时要注意保温运送,以防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2.2.3血液成分输注
输注前双人在床边再次对接受输血的患者身份进行全面核查,无误后,呼唤患者的姓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小儿或语言障碍者,应由其父母或陪护者证实患者身份,并将其与患者身份腕带进行核对,护理人员应了解成分输血的原理及效果,熟练掌握各种成分血的输注操作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处理。输注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若无不良反应,可根据病情需要和患者年龄调整输血速度。血液应在离开温度控制的储血冰箱后4 h内输注完毕。如果取血后患者不能及时输注,血液制品不得存放在病房或家用冰箱,且血液成分的领取、运送、接收,都必须有明确的审核跟踪记录。
2.2.4 加强输血过程中的护理监护
临床输血护理工作应严格管理,加强监护,规范临床护理操作,保证临床输血治疗安全有效。护理工作者应主动加强学习掌握各类输血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其处理原则和常规。输血前应告知患者及陪护者,如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应加强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巡视,在开始输血前60 min,开始输注后15 min,输血结束后60 min内测量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表现、脉搏、血压、体温、呼吸频率、排尿情况、皮肤黏膜情况,注意倾听患者主诉,手术患者要注意刀口渗血情况,在随后24 h内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迟发性输血反应。尤其最初的20 min,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可以挽救患者生命。
2.3 完善临床输血护理文书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与输血直接相关的条文明确了“无过错输血造成不良后果的”属非医疗事故范畴[3],但必须有完善的输血医疗文书作保证[4]。如何证明输血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安全无差错,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记录了整个输血过程,可证实特定标准已被采用,是安全输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
3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3.1 建立良好的就医环境
护理人员要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用娴熟的技术、和蔼热情的态度,让患者感到舒心、安心,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更好的配合输血治疗。
3.2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要,因人施护
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不同心理需要实施不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解除患者焦虑对抗心理和依赖心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达到输血治疗的目的。
3.3 加强输血宣教工作,普及输血知识
输血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以治病救人,又可以传染疾病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输血前应了解输血风险的客观存在,获得知情权和选择权,明确了治疗的同时患者应承担的输血风险。
输血护理的质量不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是输血实施过程中最开始和最后一步的具体执行者,只有做好输血护理工作,才能提高输血的疗效,减少输血风险,保证安全输血。
参考文献
[1]郭永建,褚晓凌.英国血液成分输注指南及其对我国输血安全的启示[上].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1):990-996.
[2]郭永建,王洪燕.持续规范开展临床审核是改进临床输血质量的关键.中国输血杂志,2010,23(4):326-330.
[3]邱艳,张评,高国静.安全输血保障的策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21-923.
安全有效的自身输血法 篇8
由此可见,输血可以挽救生命,输血也可以引发新的疾病。那么,有没有办法减少这种风险呢?有,这就是——
输血,是许多疾病治疗过程中离不开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同型输血的广泛应用,拯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也使输血技术得到了第一次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多的人员伤亡使血液的需求量更大,为了满足这一要求,科学家们发明了血液保存法,以延长血液的保存期,使伤员能随时得到血液供应。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可是血液目前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医用资源,很多情况下都只有输血才能拯救生命。但在实际应用中,输血也存在着很多无法避免的危险因素,
如接受血液者可因免疫排异而出现发热、寒战、皮疹、溶血等输血反应;接受他人血液后,患者还可能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此外,还有引发传染病的可能,如前面提到的艾滋病等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此,人们又开发了各种新技术以避免上述输血的缺点,其中之一就是自身输血。自身输血具有很多优势,它无需配型,也没有传染疾病的危险,不会发生溶血、过敏等不良反应,还可以满足那些血型特殊、不易找到供血源的患者的需求。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自身输血方式有三种:贮存式、回收式和稀释式。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三种输血方式的具体使用方法和它们各自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贮存式自身输血法:用这一方法需要医生预先估计患者手术的出血量,在术前先采集患者的血液并贮存起来,到手术时或手术后再输回患者体内。患者术前被抽掉的这部分用于贮存的血,可以靠自己骨髓造血来补充,因此贮血需要在术前较充裕的时间进行。一般来说,贮存800~1200毫升的血液需要在术前3周~1个月的时间进行,如果患者抽血后能够使用铁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将时间缩短一些。这种方法适合于骨髓造血功能良好的患者,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包括非急性心血管系统手术,如心脏手术、冠状动脉分流术、大动脉瘤成型术等;腹腔内脏器手术,如泌尿生殖系统手术、胆石症、肾结石等;骨、关节系统手术,如脊柱侧弯、关节置换等;大部分整形外科手术;稀有血型或其他找不到相合血型的手术患者。注意,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回收式自身输血法:就是将手术中患者流出的血液收集起来,经过特殊的机器洗涤,再将清洗干净的红细胞回输给患者。由于在收集和洗涤过程中红细胞会有损失,所以这种方法只适合于出血量在500毫升以下的手术。适合应用贮存式自身输血的病症也可选用这种方法,此法也可与贮存式自身输血法联合使用,提高自身输血的效率。目前,回收式自身输血法在临床上应用已比较广泛,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应禁用此法,如流出的血怀疑被细菌或肿瘤细胞污染时,必须立即终止回收。
安全输血分析 篇9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零缺陷管理理论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血液科自2011年12月-2014年1月以来收治的172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输血缺陷率0.92%(8/868)明显低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4.61%(40/86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26,P<0.05)。
结论:零缺陷管理理论在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能够显著降低输血缺陷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零缺陷管理理论 输血护理管理 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36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228-01
本研究对选取我院血液科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172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零缺陷管理理论在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应用的价值,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血液科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172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各86例。将移植患者的淋巴细胞、骨髓等的输注次数排除在外。期间达到了10000单位的总输血量和2000的输血人次。其中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各868人次。
1.2 管理方法。
(1)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将科室护理人员组织起来,对零缺陷管理理论及输血的相关法律等进行认真的学习,请本科医生将血液病患者的输血特点及要求讲授给护理人员,然后将其和收集到的输错血或潜在输血的报道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原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将输错血的严重后果告知护理人员,然后将具体的预防措施教给护理人员,让其熟练掌握。
(2)专项培训。护理部应该将合理、易掌握的输血操作流程制定出来,制定时严格依据临床输血条例、法律及要求,然后将其一一发放给护理人员。鱼骨图式可以作为培训的主要模式,科护士长依据流程对护士长进行培训,护士长再组织培训病区带教组长,带教组长对培训内容进行熟练掌握后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带教老师对下面的各级护士进行培训。输血操作流程培训分两个阶段,即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其中理论培训包括对输血操作流程的每一步进行解读、对输血流程进行提问、对输血操作流程进行书面考试以保证人人都对流程进行熟练的记忆和掌握;实践培训包括练习、实习、实战、考核,其中练习就是监考者依据输血操作流程演示相关技能,实习就是输血操作过程中监考证和被考者分别为输血操作者和核对者,实战就是输血操作过程中监考证和被考者分别为核对者和输血操作者,考核就是监考证对被考者的输血全过程进行考核,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找出来,对其进行纠正[1]。
(3)健全输血制度。随着我国安全输血管理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及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人们寄予了安全输血的重要性以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因此,临床应该依据相关法规及科室的实际情况对输血制度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健全,严格控制每个环节,保证双人核对每个环节并进行签名。同时,让患者及其家属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签名。
(4)制定应急预案。护理部和科护士长应该对临床输血情况进行不定时的检查,护士长每天给予输血患者以充分的重视,将输血流程运行情况及时收集起来,同时将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及时寻找出来,然后将临床护理人员组织起来,对隐患发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依据讨论和分析结果将整改方案及应急预案制定出来。
1.3 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采用%表示,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输血缺陷率0.92%(8/868)明显低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4.61%(40/86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26,P<0.05),具体见表1。讨论
20世纪60年代,菲利普克劳士比提出了零缺陷理论。零缺陷理论属于一套质量管理理论,其被大力推行在美国各个企业管理中,其良好的应用效果得到了日益普遍的认可和应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零缺陷理论的核心内容,符合要求、有效预防是零缺陷理论的基本原则,零缺陷、可以用缺陷造成的金钱损失来对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的衡量是零缺陷理论的工作标准。多数临床实践表明[2,3],自引进零缺陷管理理论并将其正确应用于输血临床后,输血的缺陷发生率得到了显著的降低,输血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本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输血缺陷率0.92%(8/868)明显低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4.61%(40/868),与相关报道相一致[4]。
综上所述,零缺陷管理理论在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能够显著降低输血缺陷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春娟.护理差错的分析与预防[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0):174-176
[2] 王燕菊.蒋学兵.张立萍.等.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与临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1):1749-1751
[3] 孙艳玲.浅谈护理管理中的关键点控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1,2:179-180
安全输血分析 篇10
摘 要: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血源性的e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拟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与输血相关的血源性的传染病病毒标记物检测。结果:19 587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l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1.52%、0.68%、0.24%、2.26%,总阳性率为14.7%。结论:患者输血前检测输血免疫全套可以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关键词:输血;HbsAg;抗-HCV;抗-HIV;抗-TP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者常用治疗手段之一,但输血也存在感染相关传染病的风险,由此带来的医疗纠纷近年来时有发生,安全输血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6月卫生部发布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有输血可能的患者进行输血免疫全套检查,包括HBsAg、抗-HCV、抗-HIV、抗-TP。文章对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19 587例拟输血患者行输血免疫全套检测,有助于了解输血前患者的感染情况,对减少患者医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防止出现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住院的拟输血者19 587例,其中男9 878例,女9 709例,标本均予术前或首次受血前采集测定。
1.2 试剂与方法:HBsAg、抗-HCV、抗-HIV试剂由郑州安图绿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抗-TP由珠海丽珠生物公司提供,TPPA试剂由日本株式会社提供。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HBsAg、抗-HCV、抗-HIV、抗-TP。HBsAg、抗-HCV,阳性需复查试验。抗-HIV阳性标本需送南充市疾控中心确诊,抗-TP阳性标本用TPPA确认。
1.3 仪器:奥地利产Anthos酶标仪、Anthosav1洗板机。
2 结果
19 587例拟输血者中HbsAg、抗-HCV、抗-Hl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1.52%(2 256例)、0.68%(133例)、0.24%(47例)、2.26%(442例),总阳性率为14.70%(2 878例)。
3 讨论
输血作为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是随之产生的问题是由输血引起的血源性医院感染。随着临床用血及血液制品的不断增加,因血液而感染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疾病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献血者筛查的加强和完善,临床检测技术的提高,血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效预防和抑制了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但是由于“窗口期”以及“漏检率”的客观存在,仍然有血源性医院感染的可能。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被感染,应与输血感染进行鉴别,已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据统计,我国输血后乙肝感染率为0.1%、丙型肝炎为0.2%~0.4%、HIV为0.0001%[1]。本研究显示,我院患者在手术及输血前输血免疫全套检测中所患传染病总阳性率为14.7%,说明有相当部分患者在入院前就已感染了传染性疾病,拟输血前检查显的尤为重要。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国家,我国现有HbsAg携带者约1.2亿人,HBV感染人数超过7亿人,本次检测统计HBsAg的阳性率为11.52%,说明乙型肝炎病毒仍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重要原因[2]。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经血液传播,其携带者是输血中最具潜在危险性的传染源。本研究显示抗-HCV检出阳性率为0.68%,低于全国水平。血液是传播HIV的重要途径之一。据WHO统计,全球HIV感染者约5%~10%为经血液感染,因此预防输血传播HIV,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3]。本次检测抗-HIV为0.24%,呈逐年上升趋势,检测率虽低,仍不能忽视。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也是血液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2.26%。
明确患者是否为医源性感染,需与输血前行相关检查,并可作为分析原因和处理医疗纠纷的依据。可使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自我保护,严格器械消毒和灭菌,避免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同时可使患者对自己输血前的检验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是否因输血而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明确责任,以避免或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4 参考文献
[1] 张洪翡.安全输血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2(2):302.
[2] Fu Sheng Wang.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tudies on human genetic alleles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World J Gastroenterol,,9(4):641.
安全输血分析 篇11
1999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2000年《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颁布实施,从此我国的临床用血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临床输血安全有了很大保障。为进一步规范输血技术操作,确保受血者的输血安全,2001年至2010年以来我市每年对二级以下医院的临床输血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在一些偏远山区二级以下医院的临床输血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1 临床输血存在的安全隐患
1.1医院领导不重视: 由于日常用血量较少,医院的输血工作几乎不产生经济效益,所以不被领导重视,未单独设科,无经过培训的专职人员和专用设备,直接影响输血工作的管理和输血技术的发展。
1.2 输血文书的填写不规范: 输血文书包括:输血申请单、输血同意治疗书、配血报告单、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在这些文书中漏项較多的有:输血史、妊娠史、输血前检查、上级医师签字、采集标本者签字等,这些项目的遗漏潜在着如下诸多医疗安全隐患。
1.2.1输血史和妊娠史 :提示必须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避免ABO血型以外的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1]。
1.2.2输血前检查 :包括血型、输血指征(Hb,HCT,PLT)、相关传染病检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输血前必须做上述检查,一些医院做了没填写,一些做不全,还有一些不具备条件就不做相关传染病检查,有的急诊用血前未及时留取血样。输血申请单中,规定填写受血者(患者)的几项检验结果为空白。总之,这隐藏着不小的医疗隐患。试想,当受血者输血后出现乙肝(或丙肝等),有两种原因:一个是输血前受血者已是病毒携带者,另一个是因输血而感染。若输血前受血者检测病毒为阴性,则可以考虑献血者或受血者的"窗口期"问题。
1.2.3 上级医师核准签字不规范
1.2.4标本采集者签字不规范
1.2.5配血报告单填写不规范: 交叉配血检验报告填写过于简单,有漏项、缺项。
1.2.6《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输血完毕后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回血库保存。但一些医院对这项工作并不重视,没有很好的记录。
1.3 血库工作存在的不规范
1.3.1《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必须复查受血者、供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血型,但是一些乡镇医院仍停留在只查ABO,只做盐水交叉配血(技术和经济的原因)。
1.3.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由医护人员到血库与发血者共同查对准确无误签字后方可发血。但个别医院是由患者家属取血,这就造成血液的质量、安全无法保证。
1.3.3《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4℃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但是一些医院未按要求保存标本,一旦出现问题无法追查原因。
2 临床输血安全隐患的防范
2.1 领导重视是关键,单独设科,专人管理。加强医院临床输血管理。
2.2 医院应进一步重视本院输血科工作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工作,应把人员的培养与配置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
2.3 血库人员要提高业务技能,规范操作技术。规定的检测项目一定要做,血液的领取必须由医务人员认真核对签字后方可发出。
2.4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档案,使原始记录规范化、文件化,保证有据可查。输血文书规范填写不漏项,输血前检查项目用汉字书写,如属急诊用血必须在输血前留取血样做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
目前我国血液检测虽已达到很高水平,但仍存在漏检的可能,主要漏检原因即是"窗口期",欧美国家直接检测病毒核酸检测(NAT),使"窗口期"大为缩短,但仍不能达到"零风险"[2]。但是一旦漏检,对于被感染的患者来讲,就是严重的问题,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尽管输血传播病毒的问题仅发生在个别人身上,但其后果严重、影响大,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观注。
参考文献
[1]原先根,杨涛等.长治地区不规则抗体筛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1):879-881.
安全输血护理体会 篇12
1依法行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行) 》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指导临床输血的重要的法律性文件, 作为一名护士应知晓上述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学懂、学透。并结合医院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制定出相应的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
2掌握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素
2.1 全血和红细胞的输注和护理
储存温度为4~6℃, 稍复温后即可输注;选择比较粗大的静脉穿刺;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 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 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红细胞悬起, 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若出现滴速不畅, 则可将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Y型管注入血袋中加以稀释并混匀, 在血液输完时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袋, 尽可能不浪费血袋内的余血;严格掌握输注时间, 先慢后快, 输注时间一般<4h;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 必须在2h内输完, 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 可在4℃冰箱保存24h;红细胞内不能加任何药品, 尤其是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否则会发生凝固、凝集或溶血。
2.2 血小板的输注和护理
保存条件为24~26℃, 轻轻振荡;因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所以取回后应立即输注 (输注前将血袋混匀, 切忌剧烈摇动, 以防血小板损伤) , 以患者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 以便迅速达到止血的目的;用输血器输注;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 应在常温 (22±2) ℃下保存, 并每隔10分钟左右轻轻摇动血袋, 防止血小板聚集, 不能放入冰箱。
2.3 血浆的输注和护理
保存条件为-20℃以下, 融化后应尽快取回;输注前必须检查血浆外观, 正常应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 如颜色异常或有絮状物则不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 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丧失活性;输注速度一般为5~10ml/min;用输血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 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 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 但不能>24h;血浆原则上需同型输。
3严格按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执行
3.1 输血前的护理
护士在输血前应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 (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等) 、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等资料, 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 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护士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输血前心理护理, 既要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 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让患者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3.2 采血
据文献报道, 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 51%在血样收集和管理。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 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的联号 (必须完整、规范填写患者的住院号、病床号、姓名) ;检查患者在输血前, 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 医师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 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准确、无误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 (如患者在输液时必须另选部位, 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 。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 应加强核对, 避免混淆, 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顺序逐个完成。抽血完毕, 应记录采血时间, 并将标本尽快送输血科或血库。
3.3 取血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 (最好能记录通知时间和通知者姓名) , 应尽快到输血科 (或血库) 取血, 与输血科 (或血库) 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输血科 (或血库) 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 并仔细检查血液质量。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 以备查验。
3.4 输血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取回血液后, 应尽快输注。有文献报道, 床边核对环节失败, 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护士在患者床前应严格、认真执行“三查八对”, 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所以输血前必须由2名医护人员仔细核对有关信息, 特别是对患者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 (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障碍, 必须反复核对) , 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并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 以备查验。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异常感觉, 以尽早发现异常情况。
3.5 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
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寒颤、头痛、腰背痛、进针部位疼痛、气促、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是常见的症状。输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若发现患者有上述症状, 应立即报告, 暂停输血, 保持静脉通路, 做好抢救前准备;尽快报告输血科 (或血库) , 查明输血反应的原因。
总之, 通过大力加强有关输血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输血业务学习和输血安全教育;加强输血的法律意识、证据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规范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制定处置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案;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输血护理质量;对于保护患者、医院、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保证患者安全、有效输血起到了重要作用。
输血科工作制度 篇13
1.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并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械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我院《输血管理规定》和补充规定。
2.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在输血管理委员会和输血科科主任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暂时离开,必须向有关人员交待,说明去向、事由、时间并按时返回。
3.一般输血,医生预先填写输血申请单并逐项填写清楚。护理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及临床诊断正确无误后,抽取血标本,由专人送输血科。急诊输血亦同时将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一并送血库,否则应立即通知有关医师补齐。
4.血库人员在收到申请单及血样时,与送血人员共同认真核对申请单上的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及临床诊断,并与血样标签核对是否完全相符,如有不符,应立即退回重送,经核实无误后方可进行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
5.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各项检验单必须详细登记并签全名。如确遇难以判断的结果,应向科室负责人或有关上级报告,并认真复查,直至结果明确无误,方可发血以确保安全。
6.统一使用本地区中心血站供应的血液制品,对血站送的血液要认真检查,严格核对,如发现采供血机构所发血的血型标记有误,或标签内容模糊不清,应做好记录,然后通知采供血机构退回复核。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血液一律退回,不得使用。且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及医务科报告。
7.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姓名、性别、并按好、科别、床号、ABO及RH血型、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血液一经领出,不得退回。
8.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9.主动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密切配合临床工作需要,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和临床用血技术的研究。
10.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ml时要履行报批手续。
11.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当作好血液冷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全血、红细胞冷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液应当按保存日期的先后排序,分型存放,先存先用。临床医护人员不应拒领。(特殊情况需要保存期短的血例外)
12.贮存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储血室每日三氧灭菌消毒一次;储血室及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需达合格。
13.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及报表,仪器设备及维修记录,试剂质量要有保证,有关资料需要保存十年。
14.在血液贮存期出现血袋标签破损及血液质量问题及保存过期时,由输血科负责人写血液报废申请单,经主管领导确认、批准,即可作出报废处理,并做好记录。
15.必须严格履行交接班手续,遇到疑难及特殊情况,及时向上级技师及主任请示。
输血自查汇报 2 篇14
临床用血工作自查工作汇报
XX卫生局:
我院于2013年12月5日接到县卫生局关于临床用血管理督导检查的通知,我院及时按照文件要求,并逐项遵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我院上半年临床用血管理进行自查自纠,现将我院自查自纠报告如下:
(一)建立健全了医院临床输血管理机构
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我院成立了由院长马岩峰任主任,秦子阳任副主任,医务科,输血检验科科长及有关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文件,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指导临床血液、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协调处理临床输血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二)完善了医院相关输血管理制度规范
我院根据新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85号令)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完善和更新了《XXXX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并下发各相关科室,进一步规范医院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加强监督管理。
(三)加强了医务人员输血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
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临床专业知识,还应熟悉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医生应对相关的法规有足够的重视,才能真正做到依法、科学、合理和安全输血。所以我们对医务人员进行了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尤其是新上岗人员更是重点培训。基本每年都进行相关业务学习1-2次。今年上半年,我院组织了2次输血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合理用血、规范操作的安全意识。
(四)加强了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以往我院采取不定期的质控检查,检查各临床科室“输血申请单”的书写情况和血样标本留取是否规范;检查“输血申请单”是否合乎输血指征,用血量是否经审批、签字后发出。宏观掌握节约用血及合理、科学用血情况;抽查各临床科室上交的经输血治疗病例的病历,检查有无“输血同意书”并作好记录。今年,我院加大了对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由医务科牵头,每季度都对医院输血工作进行一次质控监督检查,重点在合理用血、规范用血工作上。使医院的临床用血工作不断趋于规范合理。
(五)规范输血科工作,促进输血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我院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适合本院临床用血应急处理预案、及临床应急用血管理制度、稀有血型应急管理制度,临床输血过程管理程序、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由于我院没有血库,临床用血必须到XX人民医院血库进行交叉配血,所以我院强调血液标本运送、血液运送及运血温箱等过程管理,定期进行督察。
目前,我院使用成份输血率100%,全部血液均来自聊城市中心血站。2013年1-10月份,用血69人次,其中红细胞悬液总计43人次,52单位;血浆26人次,6400毫升。全年未发生因临床输血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二、存在问题:
(一)个别医务人员对输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仍不到位,尤其是输血指证、成份输血等知识欠缺,导致出现不合理用血情况时有发生。
(二)部分临床科室主任在输血管理上不到位,未认真履行审核、签名制度,对需要输血的患者,未认真查看病人和病历,申请了就批,把关不严。
(三)在输血反应和输血评价方面工作不到位,在病历记载中未进行输血后的效果评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不能反映输血的合理性。
三、以后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监督和制度的落实,加强临床科室主任、输血科的审核职能,严把合理用血质量关。
(二)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输血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安全知识的培训,掌握输血适应症和指证,做到合理用血、规范输血。
(三)加强医务科等职能科室的监督检查力度,将输血质控与日常质控工作联系起来,共同开展,不断规范医院的临床用血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合理用血的奖罚制度,从制度上进一步推动医院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XXXX20XX
【安全输血分析】推荐阅读:
临床安全输血11-23
基层医院安全输血12-06
静脉输血安全与护理08-16
我院举办临床输血安全管理知识培训班08-22
蒙中医院输血科消防安全管理制度10-08
输血分析06-09
临床成分输血情况分析08-30
医院输血科现状分析09-01
输血技术与输血护理05-16
输血记录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