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共12篇)
输血 篇1
白细胞能够通过消化、吞噬等产生免疫反应, 实现机体的防御保护功能, 抵抗细菌、微生物的危害, 是血液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成分。但是, 在血液制品中含有白细胞却像是含着一样污染物, 同种异体输液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对人体产生危害, 所以现代输血中, 研究一般将其去掉输血, 以和常规输血相比较, 也是为了保证用血液制品的安全[1,2,3]。从而达到避免和减少输血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为了探讨分析去白细胞输血及常规输血患者在大剂量输血应用的疗效, 该院自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需要大剂量的输血的患者132例, 研究去细胞输血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率远低于常规输血,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入院需要大剂量的输血的患者132例;分成两组, 观察组68例采用去白细胞输血, 其中男32例, 女36例, 年龄18~21岁, 对平均年龄 (19.5±1.5) 岁, 其中消化科的输血患者21例, 血液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19例, 妇产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20例;照组64例选用常规输血, 其中男34例, 女30例, 年龄19~23岁, 对平均年龄 (21±2.0) 岁, 其中消化科的输血患者25例, 血液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20例, 妇产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19例。观察比较两组输血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
1.2 方法
1.2.1 去细胞标准
对于132例患者中的68例患者采取去白细胞输血, 将红细胞浓缩悬液通过白细胞过滤器, 将白细胞去除达99%。白细胞的参与量为<5.1×10 U, 并且红细胞的回收率大大了90%~96%[5,6]。
1.2.2 输血后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①过敏: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皮疹。②发热:与输血前相温度上升1度以上并且伴有其他恶寒、寒战等反应;③其他有一些全身症状和与输液有关的一些症状。满足上面任一项即可判断非溶不练副反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白细胞能够通过消化、吞噬等产生免疫反应, 实现机体的防御保护功能, 抵抗细菌、微生物的危害, 是血液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成分。但是, 在血液制品中含有白细胞却像是含着一样污染物, 同种异体输液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对人体产生危害, 所以现代输血中, 研究一般将其去掉输血, 以和常规输血相比较, 也是为了保证用血液制品的安全[7]。从而达到避免和减少输血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大量输血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人类m小板抗体、白细胞抗原HLA等多种免疫性抗体, 因而致使机体发生不同的输血不良反应。目前, 去白细胞输血是比较有效的输血方式,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通过去除红细胞悬液成分中的白细胞[8], 达到避免和减少因大量输血而致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且在降低病毒传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输入白细胞能够引起很多不良反应, 并且很有可能传播病毒, 它能够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引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引起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引起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以及很有可能传播病毒。
该研究中,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上述理论及观点得以充分证明。输入大量含有白细胞的同种异体红细胞混悬液能够导致传统输血患者体内形成多种免疫性的抗体, 从而引发较多的输血不良反应。另外, 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除了与同种异体而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外, 还与血液在存储的过程中所释放的细胞因子、补体、脂质、以及组胺等活性物质有关, 因研究中观察组仍有少量的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 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9]。故, 临床上所需要大量输液的患者, 建议应用保存在7 d以内的红细胞悬液, 给予去白细胞操作, 能更好较少因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需大量输血的患者, 其本身的疾病有很大的复杂性, 机体的免疫系统均处于最低或没有的状态。对各种屏障系统的免疫功能均显著降低, 该研究数据显示, 去白细胞输血后能有效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调整与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10];减少和避免发生输血的不良反应, 降低了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同时降低发生院内感染。
综上, 大剂量输血治疗时应用去白细胞输血能明显降低输血后的并发症, 提高临床疗效, 提升患者的愈后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海伟.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8 (5) :9-11.
[2]潘晓红.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6) :23-25.
[3]刘景汉, 欧阳锡林, 李蕊.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 27 (6) :53-55.
[4]林琼林.去白细胞全血和成分血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 2006, 41 (6) :40-41.
[5]刘敏霞, 韩颖, 刘安.透析式洗涤冰冻红细胞去除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方法[J].生物技术通讯, 2009, 20 (1) :24-26.
[6]王同显, 万旭, 孙波.去除白细胞对悬浮红细胞保存期间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25 (4) :81-83.
[7]朱建妹, 孙露, 程天凤.浅谈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过程中的几点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6) :94-95.
[8]王海宝, 刘景汉.林子林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3, 11 (6) :20-21.
[9]陈皞, 鲁思文, 詹晓燕.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3) :58-59.
[10]刘景汉, 欧阳锡林.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输学杂志, 2001, 14 (4) :27-30.
输血 篇2
符合用血条件 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3 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4 严重烧伤病人。
二
成分血的适应症 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4 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VII因子、XIII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量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三
输血前评估 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液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及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严格控制<600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1600ML以上去,择期手术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紧急输血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或总住院医师)签字核准,急诊用血事后2各工作日内及时补办相关手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医师应将相关记录写在病程记录中,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四
输血后评价 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3 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医务科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分内容。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效果评价
术中情况:
实际用血量:红细胞------ML,血浆-------ml,血小板-------人份,其他------
输血后相关检查:
输血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拟手术患者56例,将患者随机(查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N1)和对照组28例(N2),观察组(N1)男16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26±2.3岁;另收集同期住院患者为对照组(N2),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8~69岁,平均38.47±2.5岁;均ASA Ⅱ~Ⅲ级,脑外科各19例、普外科各3例、妇科各6例,术前均未接受抗凝治疗,循环、呼吸、肝肾、凝血功能良好,无免疫系统疾病,术前无病毒及细菌感染,无发热,未用免疫调节剂。
方法:⑴分组:随机分成观察组(N1)即自体血回收输血组及对照组(N2)即同种异体输血组,两组比较在性别、年龄、诊断、病情、治疗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具有可比性;⑵输血方法:①自体血回收输血方法:采用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吸血前在双腔吸引管道、贮存器内预冲抗凝剂50~100ml,在术中将患者术野的血液吸入贮血器内,回收过程中根据出血量调节肝素盐水的滴速(20滴/分左右),在吸血的同时注入抗凝剂(生理盐水500ml+肝素25000U),保证抗凝剂与吸入血体积比1:5,然后进行进血、清洗、排空等操作,即可得到浓缩血细胞,在术中或术后及时回输给患者,破碎的细胞、血浆、抗凝剂及组织因子等被排入废液;②异体输血方法:输同种异体血;⑶检测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統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预后:自体血回收输血组的治愈率更高,死亡率更低。见表1。
血细胞:N1组患者自体血回收回输后,24小时内血常规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无显著性差异;N2组输同种异体血(库血)后,24小时血常规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有显著性差异。N1组患者明显优于N2,见表2。
肝功、肾功:自体血回收输血组的肝功、肾功无明显变化(P>0.05);同种异体输血组肝功、肾功变化显著(P<0.05);同组比较P<0.05,P<0.01。见表3。
电解质:自体血回收输血组电解质无明显变化(P>0.05);同种异体输血组变化显著(P<0.05),表现为高钾低钙,见表4。
血清IL-2、IL-6、IL-10水平具体,
见表5。
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两组术前、术后第5天各项比较均P<0.01,见表6。
讨论
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的患者手术后恢复、切口愈合、引流等渗血及拔除时间等总体看,自体输血组效果优于异体输血组,且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推广应用,降低了异体输血的系统风险,本研究结果发现,自体血回收输血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同种异体输血组。
参考文献
1 Popovsky MA Atu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1990s.Where is it heading[J].Am J Clin Pathol,1992,97(3):297.
2 Rutherford RB,Vascular Surgery.3rd Edition.Pennsylvania[M].W B Saunders Company,1989:375.
3 谭复明,骆抗生,王专明,等.输血后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前瞻性调查[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7,5:42.
输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690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输全血3例, 红细胞悬液672例, 洗涤红细胞2例, 血小板11例, 冷沉淀2例, 排除输血浆者。选择2014年1-12月632例输血患者为观察组, 其中输全血6例, 输红细胞悬液602例, 输洗涤红细胞2例, 血小板22例, 排除输血浆者。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原制定的输血操作流程进行输血, 观察组按照改进后的输血操作流程进行输血, 并使用输血查对单。两组输血质量考核方法均采用本院输血护理质量组采取个案追踪的方法, 每月随机考核10例全过程输血护理操作, 各护理单元质量考核小组每月亦采取个案追踪的方法考核全过程输血护理操作1~2例, 每月将输血质量缺陷上报护理部,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及时上报。
1.3 评价指标
(1) 输血不良反应, 是指患者出现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疾病感染等。 (2) 输血护理质量缺陷, 是指在配血、取血、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输血护理记录各个环节出现的缺陷。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PEMS 3.1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8例 (1.3%) , 低于对照组17例 (2.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16, P<0.05) 。
2.2 两组患者输血护理质量缺陷比较
观察组患者输血护理质量缺陷37例, 明显低于对照组225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5.36, P<0.05) , 详见表1。
例
3 讨论
3.1 改进前输血护理质量缺陷分析
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输血护理质量存在较多缺陷, 具体表现在, (1) 输血查对方面:①输血“三查八对”查对项目不全, “三查”即查血液的有效期、质量、包装是否完好, “八对”即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 (Rh血型) 、交叉配血结果[4]。较多低年资护士三查八对项目知晓不全, 操作时存在查对不全面的现象, 特别是漏查患者的交叉配血结果及Rh血型的现象较多。②双人查对执行不严格, 表现在输血的各个环节。采集配血标本时一人单独操作, 无第二人核对;输血时二人核对的依从性不高, 存在治疗室双人核对, 床边一人核对的现象;夜间值班时双人查对落实不到位。③核对流程不规范, 查对时仅携带交叉配血报告单, 不携带病历查对患者基本信息及血型;双人查对时机械读交叉配血报告单, 较多年轻护士未找到查对项目在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上的对应位置, 使查对流于形式;未执行双人交叉查对及诵读查对。④输血时未双向查对, 患者或家属不知晓自己的血型, 未参与血型查对。 (2) 输血转运存放及输血的时效方面:各科室护士自输血科取血, 无贮存血液的专用容器;将同一患者的多袋血同一时间取回, 致使血液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全血和红细胞未在30 min内开始输注, 4 h内未输完;200 ml血小板未在20 min内输完;同时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时, 未先输血小板后输红细胞;1个单位冷沉淀输完超过10 min。 (3) 输血过程观察不规范:表现在输血重点时段监测不到位, 输血开始、输血后5 min、15 min、输血完毕未监测生命体征;输血后每30 min巡回观察不认真;部分年轻只注重患者的生命体征, 未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 (4) 用毕的血袋处理不规范:输血完毕血袋未送血库冰箱保留24 h。 (5) 输血护理记录不规范:表现在只记录输血开始和结束时间, 未记录患者输血种类、血型及量, 未记录输血开始、输血15 min、输血完毕时的生命体征及输血滴速。
3.2 输血查对单的应用
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输血护理质量缺陷中查对缺陷占全部缺陷的38%, 输血流程中采血、取血、输血各环节查对项目多而繁琐, 但如果任一环节查对不认真, 都可能发生致命的错误, 故院护理质量委员会及输血委员会经过讨论设计了输血查对单, 具体内容是, (1) 眉栏项目:包括患者科室、病区、姓名、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2) 采集血标本:采集者和核对者签名。 (3) 取血:包括取血的时间, 取血者签名等。 (4) 输血前查对:查对有无输血知情同意书, 查患者的交叉配血报告单、发血单及血袋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查输血“三查八对”项目, 初核者及复核者签名。 (5) 床旁查对:再次查输血“三查八对”项目, 初核者及复核者签名, 填写输血开始时间。 (6) 输血后查对:最后再查输血“三查八对”项目, 初核者及复核者签名, 填写输血完毕时间。所有核对内容均采用表格式, 只需要对查对内容进行打勾, 每个环节要求护士逐一确认, 双人签名。
3.3 输血流程的改进
针对存在的输血护理质量缺陷, 对输血流程及细节进行了改进及规范, 具体内容体现在, (1) 查对方法:输血时各环节均采用双人查对, 并且强调是相同的两个人查对, 其中一名必须为未非轮转护士, 这样更有利于落实责任;查对时采用有声诵读及应答的方法, 并且需再交换查对一次;强调与患者查对时采用双向式查对的方法, 即由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及血型, 悬挂醒目的血型牌, 使患者及家属参与查对[5]。 (2) 采集配血标本:由责任护士单人查对输血申请单及采集血标本, 改为双人核对, 并同时打印两张采血条码, 一张粘贴在采血试管上, 一张粘贴在输血申请单上, 避免了因手写造成的人为错误;双人至床旁核对患者信息、配血标本, 如为夜间值班期间, 由帮班护士或值班医师帮助核对。再次禁止护士同时采集两个患者的血标本及同一患者的血型标本、配血标本, 如为急诊患者需同时抽取者, 用两只试管分别采取, 严格查对。 (3) 取血过程:医院统一配置了取血箱, 以免取血途中血液收到挤压、震荡及冷热的影响血液质量, 并重申全血及红细胞取回后室温存放时间不超过30 min, 血小板从血库取出后立即使用, , 并轻轻摇动血袋血袋, 以防血小板聚集[6];明确规范非抢救患者不可一次取多袋血液, 确保血液“冷链”的完整性[7]。 (4) 输血流程:各科室增加了输血瓶签单, 写明患者的床号、姓名, 以免同科室有多人输血时更换错血;强调必须双人持病历及输血交叉配血单、发血单进行查对, 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全血及红细胞4 h内输完, 血小板20 min内输完, 同时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时, 应先输血小板后输红细胞[8]。 (5) 输血过程的观察:对护士进行输血相关并发症及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的培训, 规范输血开始5 min、15 min输血滴速的调节及观察要点, 输血全程每30分钟巡视观察一次[9]。规范输血记录三部曲, 即输血开始、输血15 min、输血完毕时生命体征的记录。 (6) 用毕的血袋处理:用毕的血袋送血库冰箱内2℃~8℃保存24 h。
3.4 输血流程改进及输血查对单应用后的效果分析
改进后的输血流程, 运行1年后, 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由2.5%下降至1.3%, 输血护理质量考核中存在的缺陷由225例降为37例, 特别是输血查对单的应用使查对方面的缺陷大为减少, 使输血的各个环节、各个项目得到了全面的查对, 使护理人员查对有内容可依, 提高了双人查对的依从性, 明确了查对者的责任, 从而减少了输血安全隐患。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护士通过认真查对发现医生输血申请单血型写错1例, Rh血型写错2例, 检验科将血袋号写错2例, 将Rh阴性血液发Rh阳性血液1例。但用毕的血袋送血库冰箱内贮存仍存在缺陷24例, 主要表现在夜间输血时, 今年起笔者所在医院借鉴别家医院的经验, 各科室统一配发血袋回收盒, 加盖放在冰箱内, 24 h内送血库, 并建立血袋返还登记本。在输血其他环节仍存在个别的护理质量缺陷, 分析原因主要是年轻护士培训后仍有相关知识未掌握, 这要求我们要定期强化培训。
输血 篇5
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三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输血科建立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实施,实施细则如下:
临床输血管理控制主要是指临床输血工作的流程控制
医院临床输血工作流程
目的:
医院临床输血治疗服务流程的建立是为了临床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临床申请标准
临床医师输血前的判定流程
判定思路
判断输血 输血 输什么? 输多少? 何时输?
临床医师-------→判断--------→品种--------→ 用量--------→ 时机
权衡利弊 不输--------→输血液代用品或其他治疗
对受血者的临床输血风险告知并且医生和患者双方在了解了输血风险和必须性后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医患双方共同签字。
临床医师判断患者是否能开展自身输血、手术室等容性血液稀释术、术中自身血回输术或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术等技术。
受血者紧急抢救或紧急手术需要输血,受血者无自行签字能力,受血者直系亲属或监护人不在现场,受血者或直系亲属或监护人应认同医院为其代签的输血治理同意书。
临床医师在患者需要输血治疗时,必须告知受血者及直系亲属或监护人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若干规定中关于无偿献血者用血的权力和义务。
对受血者临床输血治疗前医疗机构应该进行保护性检测的检查和留样。
以上的工作必须在病历中做详细纪录。
持续改进。
临床护士输血前的标本采集流程
临床护士根据临床医师在规范的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受血者的临床数据采集标本。
输血科的血液标本必须是无任何抗凝剂或促凝剂的血样。
常规临床输血必须先抽血型标本,在血型鉴定结果出来后,再抽取用于交叉配血的标本(急诊临床输血除外)。
如果是反复输血的受血者的标本必须是在前一血液制品输注完成后再重新抽取新的标本配合新的血液制品。
临床护士在离开受血者床边时将受血者姓名、科别、床号、住院号或唯一能识别受血者的标识贴在标本上,并做采血的病历纪录。
临床输血治疗的申请单和标本必须由工作人员送到输血科并做交接纪录。
持续改进。
交叉配血标准
标本的接受和审核管理流程
输血科按标本接收制度接收临床输血治疗的标本,对不合格的标本应提出要求或重新采集。
交叉配血后的标本应在输血科的专用冰箱内保存2周(或按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来保存)。
持续改进。
交叉配血流程
输血科的工作人员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交叉配血时,应同时鉴定受血者和供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交叉配血的方法必须是《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方法。检测方法必须包括特殊介质的方法。
若受血者血型与前次血型不符时应重新抽取标本再次鉴定血型 ;若供血者血型与标签不符合时应该及时调换血袋,并与血站及时联系,查清问题的根源,纠正错误。
输血科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的要求准备并交叉配合相应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
甘油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单采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或交叉配血。
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应同型输注或相容输注。
交叉配血不和时必须对受血者鉴定不完全抗体的检测和对受血者输血史、妊娠史、输血反应史进行调查和了解。
交叉配血后的标本应在输血科的专用冰箱内保存2周(或按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来保存)。
交叉配血的实验结果必须纪录在专用的登记本上,并且要保存10年。
在确认配血结果相合或阴性无误后,填写交叉配血试验报告,记录交叉配血结果并登记或电脑打印交叉配血报告单(血浆或冷沉淀必须ABO、Rh血型相符)在确认无误后并由双方签字后,方能将血液或血液制品从输血科发出。
责期临床用血,交叉配血合格的血液应放置在专用储存血液冰箱 的专用待发区,常规和急诊临床用血急诊配血及时发血。
持续改进。
血液制品储存标准
输血科的血液制品必须储存在不同的血库专用冰箱内。
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按A、B、O、AB 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各血液品种储存条件如下:
浓缩红细胞(CRC)4±2℃ ACD:21天CPD:35天CPDA:35天;
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4±2℃ 与受血者 ABO血型相同;悬浮红细胞(CRCs)4±2℃(同CRC);
洗涤红细胞(WRC)4±2℃ 24小时内输注;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FTRC)4±2℃ 解冻后24小时内输注;
浓缩血小板(PC-1)22±2℃(轻振荡)24小时(普通袋)或5天(专用袋制备);
单采血小板(PC-2)(同PC-1)(同PC—1);
单采白细胞悬液(GRANs)22±2℃ 24小时内输注;
新鲜液体血浆(FLP)4±2℃ 24小时内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FFP)-20℃以下 一年;
普通冰冻血浆(FP)-20℃以下 四年;
冷沉淀凝血因子(Cryo)-20℃以下 一年;
全血 4±2℃(同CRC);
其他制品按相应规定执行。
当贮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时要立
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输血科储血专用冰箱每天必须纪录温度四次。(持续改进目前已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连续温度监控)
输血科储存血液的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 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血液的报废要将血液制品名称、数量、经手人、审批人、报废原因、报废日期等信息进行登记并有业务主管的签字。
自身输血备采集的血液要细记登记(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采血量、采血日期、采血者)入库储存待发血液(医护人员须携带病历双方认真核对方可发出血液)。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目前已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连续温度监控)
发血标准
配血合格后必须由医护人员携带患者病历到输血科取血。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
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血袋有破损、漏血;
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红细胞层呈紫色红;
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目前持续改进为保存两周)
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特殊情况下要和输血科业务主管联系,在保证血液安全有效的前提本下不浪费血液。
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凝血因子必须用冰冻血浆溶冻箱解冻后,方能发放。
单采血小板必须在血小板恒温振动保存箱中保存,并监控保存箱的温度和温度纪录。
持续改进。(目前持续改进为保存两周)
临床输血过程标准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由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
临床科室不得储存血液。
临床护士必须将临床病人输血过程纪录在病历中。
持续改进。
临床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
首先医生和护士必须严格仔细观察做出判定。
临床出现输血反应后应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入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
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持续改进必须依据《医疗机构事故处理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处理,规范处理流程)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医护人员将输血反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必须依据《医疗机构事故处理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处理,规范处理流程)
输血科试剂的质量控制标准(专人负责管理)输血科仪器的质量控制标准(专人负责管理)
输血科实验方法的质量控制标准(质量考核小组负责管理)输血科参见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输血相容性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专人负责全科实时参与)
备注:
此文件依据以下文件编写
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997.1
2、《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19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8.10.1
4、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1999.1
5、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10.1
6、卫生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9.1
说明:
为了强调临床输血治疗工作的严肃性,故在文件中多次应用必须两字,以示重要性。
输血科试剂的质量控制标准、输血科仪器的质量控制标准、输血科实验方法的质量控制标准应由卫生部提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输血 篇6
【关键词】常规输血;去白细胞输血;大剂量输血;不良反应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4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10-01
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的文化知识在不断上升,逐渐开始注重医疗的优质性,对于输血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输血的安全性。血液中存在的白细胞是一种容易在常规输血中产生副作用的血细胞,对于患者的健康来说是非常不利的[1]。但是现今发现的去除白细胞输血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因为去白细胞输血能够减少输血过程中副作用的高频率发生,所以逐渐被现代人所接受,成为输血方式的主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此次试验在医院开展,从医院诊治的病患中选取148例需要大剂量输血的病人,随机进行分组,共两组,一组为常规输血的对照组共计78例,二组为采取去白细胞输血的实验组共计70例。在对照组中,男38例,女40例年龄在20-45岁。在实验组中,男女均为35例。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外,两组不存在明显的异同,可以进行对比。试验数据有使用价值。
1.2治疗方法对于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采取两种输血方式,第一种就是采取常规输血,运用消毒的器械进行对患者输血,第二种为去白细胞细胞,首先使用白细胞滤过器FTS-RC-201∕202血库型,按照规定的方法,把白细胞排除,并且保证血液中99.7%以上的白细胞被排除,才符合输血标准,然后把排除的白细胞进行回收利用[2]。
1.3疗效评定在输血之后,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比如发热,过敏等等,可以选择非溶血性输血的不良反应进行判断。1,发热:测量体温,发现身体的温度较输血之前相比升高的度数大于1度,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寒战畏寒等。2,皮肤过敏:患者的皮肤发生或多或少的皮疹等过敏性现象,可以治愈。满足上述情况的可以视为不良反应发生,参与两组之间的对比。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的软件,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卡方试验进行检验,P<0.05认为两组对比试验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输血完毕,把两组数据输入计算机中,通过整理和分析,作出一定的临床对比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组在输入去白细胞血液之后产生不良反应或者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比對照组低,下面是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数据,实验组的70位输血患者中出现2例不良反应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对照组的78位输血患者中出现13例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16.7%其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大量的临床病例以及相关的资料都在证明常规输血和去白细胞的不同,更加重视两者的优点即为可用之处,为了减小输血后对患者造成的副作用,对于使用前的血液必须去白细胞[3-4]。白细胞是血液成分中没有治疗功效的一部分,尤其在离体的一段时间内,白细胞完全丧失功能。白细胞导致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寒颤,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等等。一方面,因为白细胞对血管的内皮会造成一定损伤,尤其是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复合物更能加强白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血管容易发生炎症,血液的供应出现问题,许多脏器功能不足难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使用白细胞滤过器进行过滤白细胞,一方面消除了血小板白细胞复合物的产生,对于血管来说起到了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白细胞的清除,使红细胞的纯度加大,血液的质量得到提高[5]。
人的身体是非常复杂的,在大剂量输血的患者中,因为自身存在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及身体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都出现相应的减弱,对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不能作出及时的免疫应答,去白细胞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机体自身免疫能力,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的自身保护能抵抗一定的输血副作用,因为输入的血液中存在大量的非己物质,机体会自发排除非己物质来保护身体的运转正常,去白细胞后,身体免疫功能提高,就能更好的排除血液中的非己物质,治疗相应的血液类疾病[6-7]。
总而言之,在大剂量输血的过程中,去白细胞输血方式已经被医院广泛应用,不仅能提高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抵抗疾病的能力,所以应该在医疗的长远发展中积极提倡这种高效优质的输血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树铭.自细胞去除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8,10(5):478-482.
[2]李映华.去自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8,11(3):125-126.
[3]刘景汉.去自细胞输血在人剂量输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27(6):550-551.
[4]陈平,焦安秀,王复字,等.去除自细胞输血降低输血反应204例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8,6(14):32-33.
[5]贺润午,庞静.去除自细胞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现状[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12(01):27-28.
[6]杨建国.去除血液成分中自细胞的临床意义及不良反应[J].中外医疗,2011,30(12):96.
加强输血科管理预防临床输血纠纷 篇7
1 对内做好思想教育, 完善科室管理[3]
1.1 加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注重人员素质培训
输血科成立初期,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而近几年随着医院各大手术的增加, 高难度的手术, ICU的扩建, 使输血科的工作量增加, 工作压力增大, 针对这个问题, 科室实行了以下措施:通过各种教育, 工作人员的专业思想不断提高, 大家都养成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业务学习, 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 拓展视野, 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 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使我院输血科水平向全国先进的医疗水平看齐;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 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
1.2 输血科的规章制度, 确保输血安全
完善输血科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必要措施。通过参考其他医院输血科的工作, 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我院输血科建立了各项制度。交班制度;每次交班都做好记录并签名, 交代清楚每项细节, 以免有错漏;岗位制度: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 分工清楚, 责任到位;每项试验实行双签名制度:一个是操作者, 一个是审核者 (值班除外) ;实行三查三对制度:查对姓名、查对住院号、查对科室病床;临床预约用血实行负责医生签名及输血科负责人签名制度等等, 保证不放过一个错漏, 及时改正任何缺失, 保证输血安全。
1.3 加强输血科的规模建设[4]
我院过去的血库只负责配血发血, 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开展和成分输血的发展, 加强输血科的规模建设也势在必行, 如今我院输血科有配血室、发血室、贮血室、未来准备建设实验室、过滤室、自身献血室。并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 还引起了先进的血库专用电脑管理系统, 使输血科的管理更科学更方便,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因素失误。
1.4 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满足临床不断发展规律的要求
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而医院的设施配备也不断增加, 输血科作为一个与临床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室, 也必须不断发展才能配合临床要求。我院输血科推行凝聚胺配血法, 有效地避免了由于不完全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开展了自身输血, 既降低患者输入异体血引起的输血反应的概率, 也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开展了ABO溶血的孕妇产检和卡式微柱凝胶血型鉴定等项目。
2 对外做好沟通工作
2.1 做好与临床医务人员的沟通工作
输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常常开展新实验项目, 而部分临床医务人员的观念仍未更新, 对于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实施方法, 输血科要做好充分的解释和宣传工作:印发宣传单或小册子到临床各科室;在医院网上发布通告;或者请专家学者来讲课, 推广新技术新项目。
2.2 做好与血站的沟通工作
与中心血站开展全方位的业务交流, 共同做好临床输血工作,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把临床用血的不同需求报告中心血站, 工作中注意每个环节, 避免由于沟通不足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失。
2.3 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
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 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并准备制作板报向广大患者宣传输血知识。
3 临床输血纠纷的防范措施
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 了解病患的输血适应证;要求临床医师具体填写好用血申请单;输血前要求患者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填写反应回报卡, 掌握输血反应的第一手资料, 并做输血反应的相关实验;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及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4 以后的发展方向
提高血液质量, 减少输血反应, 引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 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 是输血科以后的发展方向, 例如光量子血液疗法、不完全抗体的筛选及鉴定、疑难配血、特殊血型的鉴定等技术, 所以我院输血科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发展空间还很大。
参考文献
[1]杨世明.加强输血科建设及其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5, 6 (6) :345.
[2]杨立华.输血科防范输血纠纷措施探讨[J].中国临床实验室, 2002 (3) :126.
[3]黄正东.我院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的做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8, 6 (9) :523.
输血 篇8
关键词:安全输血,护理,管理
自1900年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已有百年历史,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临床用血量日益增多,安全输血已经成为输血领域的重要课题。护理工作者是临床输血的具体执行者,临床输血护理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熟练掌握应用输血护理技术,加强输血理论学习,掌握各种成分血的输注方法,了解输血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处理,做好输血护理工作,是提高输血的疗效,减少输血风险,保证安全输血的关键。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护士执行输血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讨论规范输血护理,确保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1 培训和胜任评估
1.1 加强输血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
对输血过程所涉及的所有临床护理人员,组织其经常学习有关输血的法律法规,定期举行对输血新技术、新观念理论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常用的各种成分血应熟练掌握输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技能,了解成分输血的原理及效果,提高医院输血技术的整体水平。
1.2 加强学习效果评价,严格评估胜任
只有完成了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内容,通过了与输血工作风险水平相适应的胜任评估考核并注册的专业护理人员才可参与临床输血过程。
2 规范输血护理,确保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2.1 强化输血护士技术操作规范,严格遵守输血查对制度
2.1.1患者身份核对
护士在采集配血标本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当面核查准备接受输血的患者身份,患者必须佩戴身份腕带,患者身份信息必须与患者身份腕带上的信息完全一致。
2.1.2 血液标本采集
患者血液标本采集和标本的贴签,应在患者身边连续完成,不宜中断。采集标本时要求有两名医护人员在场,按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逐个完成,认真查对,避免混淆。采集标本时不允许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右旋糖酐、脂肪乳和肝素等可干扰配血结果,应在输注前抽取血标本或标识备用。采血者必须在采血管上签名。
2.1.3 血液标本运送
血液标本的运送必须由经过培训和胜任评估的工作人员承担,标本送达后和实验室人员认真核对标识信息并确认,同时做好标本交接登记,严防采错、送错、漏送配血标本。同时对患者身份标识信息修改或补充,应对此“零宽容”。对输血差错的原因分析发现,输错血液事件主要是人为差错所致[1]。
2.2 加强责任、质量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2.2.1 血液成分领取
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双方应认真执行“三查八对一确认制度”[2],不能流于形式。一名医护人员一次只能取一名患者的血液,一次最多提取800 ml血液(抢救大出血患者除外),同时记录取血日期和时间及取血人员身份标识信息。
2.2.2 血液成分运送
血液制品的运送要稳、轻,避免剧烈震荡,气候寒冷时要注意保温运送,以防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2.2.3血液成分输注
输注前双人在床边再次对接受输血的患者身份进行全面核查,无误后,呼唤患者的姓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小儿或语言障碍者,应由其父母或陪护者证实患者身份,并将其与患者身份腕带进行核对,护理人员应了解成分输血的原理及效果,熟练掌握各种成分血的输注操作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处理。输注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若无不良反应,可根据病情需要和患者年龄调整输血速度。血液应在离开温度控制的储血冰箱后4 h内输注完毕。如果取血后患者不能及时输注,血液制品不得存放在病房或家用冰箱,且血液成分的领取、运送、接收,都必须有明确的审核跟踪记录。
2.2.4 加强输血过程中的护理监护
临床输血护理工作应严格管理,加强监护,规范临床护理操作,保证临床输血治疗安全有效。护理工作者应主动加强学习掌握各类输血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其处理原则和常规。输血前应告知患者及陪护者,如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应加强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巡视,在开始输血前60 min,开始输注后15 min,输血结束后60 min内测量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表现、脉搏、血压、体温、呼吸频率、排尿情况、皮肤黏膜情况,注意倾听患者主诉,手术患者要注意刀口渗血情况,在随后24 h内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迟发性输血反应。尤其最初的20 min,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可以挽救患者生命。
2.3 完善临床输血护理文书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与输血直接相关的条文明确了“无过错输血造成不良后果的”属非医疗事故范畴[3],但必须有完善的输血医疗文书作保证[4]。如何证明输血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安全无差错,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记录了整个输血过程,可证实特定标准已被采用,是安全输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
3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3.1 建立良好的就医环境
护理人员要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用娴熟的技术、和蔼热情的态度,让患者感到舒心、安心,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更好的配合输血治疗。
3.2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要,因人施护
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不同心理需要实施不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解除患者焦虑对抗心理和依赖心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达到输血治疗的目的。
3.3 加强输血宣教工作,普及输血知识
输血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以治病救人,又可以传染疾病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输血前应了解输血风险的客观存在,获得知情权和选择权,明确了治疗的同时患者应承担的输血风险。
输血护理的质量不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是输血实施过程中最开始和最后一步的具体执行者,只有做好输血护理工作,才能提高输血的疗效,减少输血风险,保证安全输血。
参考文献
[1]郭永建,褚晓凌.英国血液成分输注指南及其对我国输血安全的启示[上].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1):990-996.
[2]郭永建,王洪燕.持续规范开展临床审核是改进临床输血质量的关键.中国输血杂志,2010,23(4):326-330.
[3]邱艳,张评,高国静.安全输血保障的策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21-923.
输血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市中心血站提供的各种血液成分的使用量作为研究对象。血液样品主要包括全血添加剂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 (FFP) 、手工血小板等。
1.2 血液的计量单位
全血所制备的任何一种血液的成分都等价为1单位。定义成分血使用率为:成分血的使用率 (%) ={成分血单位数 (U) /[全血单位数 (U) +成分血单位数 (U) ]}×100%;红细胞的使用率 (%) ={红细胞单位数 (U) /[全血单位数 (U) +成分血单位数 (U) ]}×100%;FFP使用率 (%) ={FFP单位数 (U) /[全血单位数 (U) +成分血单位数 (U) ]}×100%[1]。
1.3 方法
分别对红细胞使用率、成分血使用率、FFP使用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和三甲医院的成分输血的外国成分输血情况以及我国的国家标准进行对比, 进而分析在成分输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笔者所在市成分血的使用率为99.94%, 明显高于国家三甲医院成分输血的标准 (87.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和国外国家的成分血使用率 (97.04%)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FP的使用率为39.00%, 和国外国家的FFP使用率 (32.10%)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我国定义血液的单位为200 ml全血为1单位, 因此200 ml
3 讨论
全血是指将人体内的血液采集到采血袋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国际上一般采用450 ml全血为1个单位, 而我国习惯以200 ml为1个单位[2]。全血主要由液态的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般全血的保存液都是针对红细胞而设计的, 不同的保存液的保存期限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保存液CPD-A在2℃~6℃环境下可保存全血约30 d[3]。全血中还含有其他成分如血小板、粒细胞、V因子等, 这些成分都很不稳定, 一般都会丧失其活性, 但是全血中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成分则比较稳定, 所以库存全血的有效成分主要指红细胞、白蛋白和球蛋白[4]。
使用全血进行输注存在多种弊端, 如全血内的血细胞、血浆蛋白的含量不浓也不够纯, 因此往往不能满足治疗量, 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输注的剂量过大也会给患者带来循环超负荷、增加疾病的传播机会等问题。而且还容易发生溶血性的发热反应。此外全血中除了红细胞外的其他成分基本都失去了活性, 库存全血的钠、钾、氨、乳酸等代谢产物含量偏高[5], 往往会增加患者的代谢负担。全血输注不适合于符合以下一些特征的人群: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婴幼儿和老年人;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对血浆蛋白已经致敏的患者;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和其他器官移植的患者[6]。
基于全血的这些弊端, 临床通常采用成分输血[7]。成分血主要是以全血为原料而制备的红细胞、FFP、冷沉淀等各种成分。成分血具有较高的纯度、浓度, 并且其体积较小, 因此可以有效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8]。同时由于不同的病原体存在于不同的血液成分中并且其数量往往具有明显差异, 而成分血的成分比较单一, 因此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通过输血而传播疾病的现象发生。
通过研究数据分析发现本市的成分输血还存在一些方面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血浆在本市使用率较高, 本市临床输血工作中, 输注血浆目的仍是增加血容量、补充清蛋白、促进伤口愈合、提高免疫力甚至作为营养品使用等, 说明在血浆的使用上, 仍需准确把握其用法及适应证;同时, 当输血率并没有达到指标的情况下, 也会采用输血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为了降低药品比例, 基于血库在医院中的地位, 又不能抵制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另外手术备血方面, 术前有备血, 术中出血量不大, 为了怕造成浪费, 习惯性的输入。中轻度贫血患者, 应患者家属要求或为了照顾患者情绪进行输血[9]。这种用法既违反了成分输血的宗旨和原则, 也不能达到成分输血的目的, 而且还导致了患者经济压力的增大, 是极不合理的, 所以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不宜提倡。在遵循《献血法》[10]的前提下, 各大医院的全血使用情况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没有明显规定血浆的用量, 加上血浆价格的调整下降, 市场上白蛋白、球蛋白的规格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导致血浆用量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经过部分医院的临床用血调查, 其中外科血浆输注量所占的比例比较高。一些申请单上面说明的输血目的在于补充手术用血量, 补血浆等。但是在大部分传染病病原体的影响下, 血浆的传播速度比较快, 容易产生输血反应。其实, 血浆的临床适应证并不多[11], 可见血浆输注的风险明显比较高。全血以及血浆都不合适作为扩容剂, 可以给予患者使用晶体液、血浆代用品、肠胃外营养支持方法等。
输血 篇10
输血是临床上救治患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2012年卫生部以部长令的方式下发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明确规定输血科必须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 推动临床合理用血。输血无小事, 我国在输血领域的矛盾日益突显, 大医院的“血荒”和基层医院的“血液过期报废”, 全国各级医院不断增加的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使输血界倍受各方观注, 因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化管理临床输血, 保证输血安全迫在眉睫。
ISO 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准则在输血医学领域的应用说明》和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输血科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依据, 质量管理体系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此定义中的“质量”, 包括管理和技术能力两方面的内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安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医院的重视是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并成功运行的关键
医院法人代表是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整个输血过程的管理必须在院长为首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运行, 临床输血是临床医师、护士和输血科技术人员三方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 涉及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 涉及的环节较多, 其中任何环节出现差错均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据统计, 临床输血出现的差错和事故70%是人为因素所致, 与疏于管理密切相关[1]。院领导对输血科工作重视与否决定输血科的发展进程, 欢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 提高医院对输血工作的认识, 输血科负责人也有责任经常与院领导沟通, 让院领导对输血工作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 大力支持输血科工作, 按照输血科执业标准加大对输血科的投入, 协调各部门配合输血科工作, 建立输血绿色通道, 推动医院的输血事业发展, 否则没有医院的支持与协调, 输血科作为独立因素, 无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更无法保证输血安全。
2 输血科内涵建设
2.1 资源管理
2.1.1 资源提供
输血科负责人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要的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等) , 向院长和总务后勤、人事部门提出申报, 资源配置必须满足《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输血科准入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及时提供必要的资源是贯彻落实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输血科的实验室建筑与设施应符合ISO 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准则在输血医学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05: 2006《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要求, 具有与输血科开展的输血服务相适应的工作场所, 总的原则是流程合理、采光明亮、空气流通、环境清洁。单独设置生活区和工作区, 且符合卫生学要求, 便于取血。
输血科按要求配置数量适当的仪器设备, 其性能满足临床输血相关检查等工作的需要;由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 负责仪器的确认、维护和校准并做好各项记录, 保证仪器设备运行正常, 并且其性能符合预期使用要求;输血科的计量器具要定期检定, 有明显的定期检定合格标识。
2.1.2 人员培训
①输血科质量负责人的培训, 输血科质量负责人是质量管理者, 不仅要技术过硬而且要有很强的协调管理能力, 要深刻解读《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掌握行业标准, 抓住关键, 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负责人可以选择参加《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培训班》, 将学习的内容形成材料培训本科室成员及相关人员。②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培训,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全员参与, 每个人都要清晰地知道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自己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因素, 不仅要提高实验技术, 而且要有临床输血相关知识, 提高沟通、交流、服务于临床的能力, 明确自己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③临床医生和护士的培训, 输血科医生或有资质的输血科工作人员可以对全院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 也可以请专家现场授课或远程教育, 更新医生陈旧的输血理念, 向医生和护士讲解输血新技术应用于临床。
2.1.3 信息化管理
日常工作繁琐和管理混乱是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2], 输血科的LIS系统和医院的HIS系统无缝连接使血液从入库到输血疗效评估整个工作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可将输血科的各项记录、表单、临床医生的输血申请规范化管理, 而且输血科工作人员、临床医生和护士可以实时从相关科室获取信息,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如能和当地血站信息管理系统再无缝连接, 将可以实现从组织献血员到医院输血疗效评估的整个工作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建立血液预警机制能将输血风险控制最低, 这也是我们全体输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2.1.4 安全与卫生管理
输血科的建筑设计必须符合相关标准, 并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级别相适应。加强对输血科工作人员岗前安全教育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定期进行体检, 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
2.2 做好室内质量控制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由于国内输血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 近几年才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商品化室内质控品出现。在此之前除了一些有条件的大医院能自制室内质控品外, 绝大多数医院室内质控是空白, 只要求做试剂质控, 虽然国外有质控品, 但价格昂贵让很多医院望而怯步。很多医院因为输血科经济效益差不愿意投资输血科的建设, 虽然不断有法律法规出台强制要求做室内质控, 但仍然有很多医院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给输血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为了确保输血安全, 各输血科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职责, 积极主动地和领导沟通, 不能满足于只做试剂质控, 输血科不仅要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 而且要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室内质量控制用于监测输血检测系统的精密度, 必须常规化每天操作, 室间质评用于验证参评实验室的准确度, 这两项工作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环节。
2.3 流程优化
输血科的工作要流程优化[3], 流程优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可发现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方面面, 将繁琐的工作流程从简, 强化员工的优化意识, 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3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准备
3.1.1 首先要建立输血科的组织机构, 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 各组织间协作机制。输血科质量负责人要和科室全体员工进行交流, 统一认识, 落实责任, 群策群力, 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动性;依托现有条件, 客观分析, 制定工作计划,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方案, 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3.1.2 确定临床输血相关过程、输血关键控制点, 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序。
3.2 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编写
坚持“写我之所做, 做我之所写”的原则编写文件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规程类文件、记录和表单四个层次。第一层文件:质量手册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描述 (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 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总纲领;第二层文件:程序文件是指导相关活动或过程管理所规定途径的文件, 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指导性文件;第三层文件:规程类文件是输血科所需过程的实施和控制的具体的操作性文件;第四层文件:表单和记录可以证实输血科的工作质量符合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质量手册必须由质量负责人编写, 上报主管院长批准, 另外三部分可由相关负责人编写, 但最终由质量负责人统一审核发放。
4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4.1 对输血科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培训, 每位员工都要按照文件的要求去做, 使输血科的管理工作真正地实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4.2 监控和持续改进
4.2.1 培训内审员, 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内审。
4.2.2 质量负责人按计划进行管理评审。
4.2.3 在内审和管理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和不符合项, 应及时地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 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4.2.4 经过输血科管理层讨论及时地将纠正措施写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运行, 涉及质量手册内容报主管院长批准。
参考文献
[1]田兆嵩, 何子毅, 刘仁强.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
[2]李桂萍, 邢矩斓, 张晓玲.医院血库管理质量控制.河北医药, 2007, 6 (1) :627-628.
输血救命不求人 篇11
刘某9岁的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儿子的病,她整天寝食不安。最近当她得知用手术的方法可以治疗这种病时,不禁喜出望外,可当医生告诉她术中需要大量输血时,又变得忧心忡忡。因为她从电视、报刊看到了不少关于血源不洁而导致疾病传播事件的报道,担心万一儿子在输血中感染了肝炎、艾滋病病毒什么的,那不是逃离了狼群又人了虎穴吗?医生看出了她的顾虑,向她提出了自体输血的建议,并为她做了这方面的医学释疑。
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失血量超过自身总血容量的20%,那么输血就成为确保病人生命安全、顺利度过手术关的重要手段。但是,输入同种异体血所带来的诸如肝炎、艾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以及各种类型输血反应的发生和输血后免疫功能的下降导致手术后感染率的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使医患双方均感棘手。据《临床输血学》报道,抗-HCV阳性具有传染性,大部分输血后肝炎与HCV有关。HCV引起的输血后肝炎在美国占79%、德国占79%、日本和西班牙分别为78%和90%。因此大力提倡和推广自身输血技术,不但是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染疾病的重要措施,而且它将成为今后安全输血的新方向。近年来在发达国家,自体输血占择期手术用血量的60%~90%,在我国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和异体输血相比,自体输血有以下四大优点:①可以避免因输血引起的过敏反应,像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寒战、发热等,以及溶血反应和免疫功能下降等许多副作用。②可以避免多种病毒如肝炎、艾滋病及梅毒、痢疾’等疾病的传播。③自体输血患者由于反复抽血,可刺激其血细胞的再生,使输血者手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快。④可以避免输血差错事故的发生,缓解目前的血源紧张状态,同时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自体输血发展至今,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稀释式自体输血,主要是用稀释剂代替病人部分血液,它在临床上已被用于休克的治疗;二是储存式自体输血,就是在手术前数周乃至数月采集病人自身的血液(全血或分离成分)保存以备手术时使用,也可在某些疾病缓解期采集自身血液成分以备必要时使用。该法适用于所有择期手术病人,术前将患者自己的血液预存在医院输血科或血库,按照一定期限进行储存,以备手术时急需;三是回收式自体输血,即以患者胸腔、腹腔积血(如宫外孕破裂导致大出血)以及手术中的出血作为自体输血血源。将这部分血液通过机械吸引装置吸入储血器,经抗凝过滤,清除细胞残片、异物组织物后使用。
输血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申请输血的患者3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的血液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2例, 女188例, 有输血史的患者36例, 既往妊娠史的患者74例。
1.2 方法
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交叉配血卡采用西班牙戴安娜公司出品的半自动配血系统配套用卡;凝聚胺配血试剂采用台湾贝索公司产品;抗筛细胞、血型反定型细胞采用上海血研所产品。放散试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交叉配血采用手工凝聚胺法 (MPT) 和微柱凝胶法 (MGT) 进行检验, 配血时要注意主侧、次侧是否出现了凝集和溶血现象, 同时做阳性对照试验。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没有出现一例输血安全事故。采用微柱凝胶法 (MGT) 检验, 结果表明有8例不合;采用手工凝聚胺法 (MPT) 检验, 有4例不合;同时,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DAT) 阳性6例, 假阳性3例;青霉素皮试试验阳性4例。在输血不合的原因分析中, 青霉素皮试试验阳性4例, 抗筛阳性3例, 有妊娠史9例, 有既往输血史11例。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输血医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表现为其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 输血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荨麻疹、关节痛、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 寒战、发热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以及输血后紫癜、输血性血色病等[2]。这些输血不良反应给输血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 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 对输血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以增强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具有很大的必要性。本次研究对象即是在严格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下所得到的检测结果, 笔者总结了输血质量控制工作中三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
3.1 输血检验环节中的质量控制
输血检验是降低感染性疾病感染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有效的输血检验, 可以将乙型肝炎病毒 (HB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筛检出来, 从而避免病毒通过血液传播。因此, 在采血之前一般都要求献血者做输血检验, 包括抗-HIV、抗-HCV、梅毒抗体等项目的检测[3]。除此之外, 受血者也要接受常规检查, 以明确输血适应证。通过对献血者和受血者两方面的输血检验, 可以有效降低受血者的感染性疾病感染率、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同时, 献血者也能够在输血检验中检测到自身的潜在感染原从而及时进行治疗。
3.2 血型鉴定环节中的质量控制
血型鉴定是展开交叉配血前的重要工作, 血型鉴定包括常见血型鉴定和特殊血型鉴定两种。所谓常见血型一般是指AB0血型系统, 而特殊血型则是Rh血型[4]。临床中, ABO血型的鉴定与Rh血型的鉴定所采取的标准有所不同, ABO血型的鉴定要点为: (1) 标准血清必须具备国家批准的生产文号, 必须是在使用有效期限之内, 并且还要有购回之后的自我鉴定检验记录。 (2) 严格控制血清与血球之间的比例, 以使抗原抗体比例恰当。 (3) 特殊病患比如慢性肝炎患者、蛋白异常患者, 其血型鉴定可以采用洗涤红细胞的方法。Rh血型的鉴定在基层医院输血实验室主要是指Rh血型D抗原的鉴定, 其鉴定要比ABO血型的鉴定更为复杂, 鉴定方法有玻片法和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来鉴定Rh血型的D抗原是阴性还是阳性。
3.3 交叉配血环节的质量控制
交叉配血旨在检测出与ABO不相容的、ABO系统之外的不规则抗体。目前, 交叉配血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为《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而在具体的技术方面, 手工凝聚胺法 (MPT) 是目前基层医院输血实验室最常用的技术手段[5]。然而, 交叉配血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其开展与实施需要强调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 交叉配血的操作人员要对血液凝集和溶血现象给予重点关注, 如果患者处在妊娠期或者有既往输血史, 则须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检测。 (2) 交叉配血的操作人员要仔细检查供血者的样本是否符合实际, 有没有发生混淆等容易引起错误实验的情况;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操作规程是否符合规范。 (3) 交叉配血人员要做好信息采集工作, 并据实将检测结果记录到报告单上。
综上所述, 输血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是否严格关系到临床输血的安全与否。因此, 输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输血检验的标准与规范来进行操作, 从而提高输血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惠霞.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3) :148-149.
[2]程志.输血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8 (6) :8-9.
[3]欧阳忠生.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探讨[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8 (11) :78-79.
[4]余东.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7 (22) :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