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与输血

2024-10-14

血型与输血(通用10篇)

血型与输血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使用的是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人体生理功能》, 它贴近护理临床实际, 易懂、够用。本节课内容是第三章循环系统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血型”, 所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 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又是生理学实验操作的重点内容, 更是学生后续专业知识广泛化和深化的基本工具, 为学生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本课还整合了本校的图书和网络资源。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把握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2) 厘清交叉配血实验及其意义。

技能目标: (1) 学会分析失血对人体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 能用玻片法测定ABO血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人体生理功能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测定方法。

确立依据:根据教材的地位及课程标准的要求, 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学会血型的分型依据和测定方法是理论知识的延续, 并且对接学生以后的工作需要, 因此教学重点侧重于操作技能的学习。

教学难点:厘清Rh血型系统的特点和意义。

确立依据:在学生初步学会ABO血型分型依据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Rh血型系统的特点和意义,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完成血型的教学。血型的知识既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 又是实验操作技能的重点内容, 因此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有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选择贴近临床实际的事例并创设职业情境,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她们活泼开朗、富有朝气。已经初步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的基础知识, 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对实验充满兴趣, 模仿能力强, 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 缺乏深入研究、逻辑推理及归纳总结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让学生能够轻松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现在高速路上的交通事故非常多, 通过展示图片, 在交通事故中一位患者受伤严重失血, 出现昏迷、四肢冰冷等症状。向学生提问:如何处理?很多学生第一反应是输血。疑问:什么情况才需要输血?引出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血量。

2. 布置任务, 讲授新课

任务一: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因为本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易于理解, 学生根据课前所发的学案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并完成上面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订正、补充。

任务二:探索学习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

本部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抗原和抗体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将抽象的抗原、抗体具体化。将A抗原做成三角形, B抗原做成正方形, 抗A抗体和抗B抗体做成对应的形状。通过动画演示抗原抗体反应, 便于学生理解, 突破难点。

任务三:分组操作, 鉴定血型。

我主要通过“播放操作视频”“动画模拟”“教师示范操作”“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总结实验步骤、分组进行操作”“教师细心指导、强化细节”, 达到学生能够独立鉴定ABO血型的学习目标, 又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现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 检测训练, 巩固新知

在随堂练习部分利用本书配套的学习指导检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设计几个实验操作中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 让学生分析这些操作是否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学生经过课堂上的实际操作能够判断出正误, 进一步巩固知识, 从而进一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 归纳总结, 突出重点

在课堂小结中再次明确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鉴定方法, 然后让学生完成表格并通过看图片认识血型对结果进行鉴定, 并且通过总结、提炼操作步骤, 告诉学生记忆诀窍,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5. 课后延伸, 拓展升华

课后提供Rh血型的案例, 让学生比较两种血型系统的不同。让学生查阅资料获得输血的注意事项, 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1. 收获与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侧重让学生获得自己参与实验的体验, 通过情景模拟、动手操作, 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离生活很近, 离临床专业很近,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经达标测评, 教学效果良好。

2. 问题与不足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 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 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 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血型与输血 篇2

榆林市第七中学

《输血与血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在学生对血液有一些了解的基础上,单独安排一节,虽文字量不多,知识量也较少,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学生也很感兴趣,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十分强烈。本节内容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2)了解安全输血原则

(3)介绍血量和输血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尝试“模拟”血型鉴定,并增强动手能力。(2)通过了解安全输血原则,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3)学会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策略:(1)说出ABO血型

突破策略:通过阅读血型的发现和讲解兰德斯坦纳血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了解ABO血型。

(2)安全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突破策略:通过场景设置,使学生了解同型输血。(3)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突破策略:通过公益广告及相关图片,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

四、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也听说过血型、输血等名词,但对血型的发现,献血是否对身体有害等内容知之甚少。本段教学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对生物课的热情高涨,对生活中的事件充满好奇心,而课堂正好提供了机会。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

1、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教法:

A、教师引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多媒体,视频中的内容予以恰当的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使内容连贯,流畅,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

B、分析法: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分析,同样可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C、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无偿献血的多组图片,达到渲染气氛,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2、说学法:

新课改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本节着重指导学生运用

A、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B、信息收集法:课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无偿献血知识的信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六、课时分配:1课时

七、教学程序:

本节教学分四大环节进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理清脉络、构建框架——合作探究、学以致用——拓展延伸、关注社会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血型的发现

在复习血液组成成分的基础上,播放的交通肇事图片,引导学生认知血液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问题,即输血前问什么要进行验血,由此让学生了解血型的发现及ABO血型。(通过幻灯片中的图片、文字显示发现过程。)

(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使本节课一开始就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

(二)理清脉络、构建框架。安全输血原则:

A、然后通过列表引导学生说出ABO血型之间的关系,明确输血的原则。(理清思路,分析总结。)

B、设定意外事故伤员失血被送医院的情境,假设你是接待这个伤者的医生,你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对输血知识进行拓展,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一步了解同型输血的原则。)

(三)拓展延伸,关注社会。无偿献血教育,这是本节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本节的重难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帮助学生消除献血的顾虑,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魅力与重要,体验拯救生命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认同无偿献血制度。因此我是这样设计展开的:

第一步:通过老师的介绍以及分析让学生回答问题。(学会从书中获取重要的知识并记忆。)

第二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然后思考问题,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必答题和抢答题两个过程,老师对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和延伸出。举例献血狂人杨主银6年无偿献血41次,累计达1万毫升已属违法超常献血。(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抒己见,老师适时给予一些献血常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献血的疑虑和误解。)

七、说课小结:

“输血与血型”一节的说课设计 篇3

1.1 教材简析

“输血与血型”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对血液、血管、心脏和血液循环形成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的内容,是对前三节知识的合理补充与有效延伸,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① 列举ABO血型的类型;② 举例说明输血与血型的关系;③ 概述人体的血量及失血量与健康的关系。

1.2.2 能力目标

① 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观察思考、分析推理能力;② 学生形成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③ 初步学会血型鉴定的方法。

1.2.3 情感目标

①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树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② 树立“崇尚科学”和“团结互助”的人生观;③ 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对各血型间的输血关系既缺乏生活经验,又无法直接感知,教材中也没有介绍相应的凝集原、凝集素的知识,而是直接给出了输血关系表。因此,将“输血与血型的关系”确定为知识上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学生调查结果的整合与运用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1.4课前准备

(1) 让学生自由结合成5个调查小组,帮学生设计调查方案,并明确各小组的主要调查任务(如表1)。

(2) 上课前召开各调查小组的组长碰头会,选择部分内容制作教学课件。

(3) 准备模拟“血型鉴定”实验所需材料器具。

1.5 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抓住情感教育这一主线,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围绕主线展开知识,使学生在情感得到升华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围绕主线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各种实践操作能力。

1.6 教学方法

1.6.1 谈话法

围绕“输血”这个主题,依次展开4个话题:发现、安全、健康、爱心。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1.6.2 活动法

合作交流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穿插在谈话之间的有组织的学生探究活动,让课堂教学更加有序、有效,使学生在合作中互补,在交流中共享。

1.7 学法指导

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决定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方向,就是努力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调查、学会合作交流。

2 教学过程

2.1 感觉冲击,心灵震撼,激发探究欲望

为了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首先进行媒体展示(播放多媒体课件)。

之后,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所看到的内容和“输血”有关,关于输血,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并指出:你们想知道的,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

设计的意图是:

(1) 媒体展示环节中,以救护车尖锐的鸣笛声和紧张的急救场面创设了情景,吸引学生注意。Flash动画里,心跳曲线由波动到平直,再由平直到波动,沉闷的黑色背景与刺眼的红色血液和曲线图形成强烈的对比;咚咚的心跳声由强变弱,再由弱变强,并配合以发人深省的字幕渲染,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形成冲击,不但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而且为学习“无偿献血”内容作了情感准备。

(2) 通过学生们的发言,展示了本节的探究方向,而且由学生自己提出他们想知道的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良好开端。

2.2 围绕主题,讨论话题,催开“知、情”之花

话题一:发现。

这个话题分3个阶段,主要就“血型的发现”进行交流互动。

第一阶段:时光倒流。

围绕血型的发现过程、输血发展历史,先由“两室”(图书室、阅览室)调查小组成员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其他小组学生补充,再经小组间观点碰撞、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血型的种类、ABO血型的类型、血型知识的实际应用、输血常识等。

第二阶段:现场目击。

针对红细胞凝集的问题,让中心医院调查组的学生展示(播放)拍摄到的镜头,就能很直观地看到红细胞凝集、不凝集两种现象。接着由该组学生简介调查来的血型鉴定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做模拟“血型鉴定”实验,并加以概括总结。

第三阶段:困惑与猜测。

教师通过设疑激趣,引导学生对交流所得的知识和耳闻目睹的现象质疑问难,并作大胆猜测。有的说:为什么同一个人的红细胞遇到不同人的血浆时,有的发生红细胞凝集,有的却不凝集?有的问:是什么使红细胞凝集了?有的提出:红细胞凝集有什么后果?会不会堵塞血管?还有的说:我猜是血浆里的某种物质使红细胞凝集……虽然由于知识基础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直接探究、解决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话题激活了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话题一的3个阶段,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叙述交流和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的漫长曲折,体会到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价值观。

话题二:安全。

安全输血来自于对输血关系的正确解读和应用。

第一阶段:边看边想。

教材中的输血关系表如表2所示。

教师先截取表2中前两列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各血型间的输血关系情况。接着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找出规律并表述规律:各种血型都可以接受同型血;各种血型都可以接受O型血;AB型血可以接受其他各型血;O型血只能接受O型血。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述都要给予积极评价,然后提出:输血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如果情况紧急而又没有同型血,可不可以给病人输入其他血型的血?可不可以大量输入其他血型的血?这样从而加深学生对输血关系的理解。

因为血型知识比较抽象,出示部分输血关系表,意在设置思维台阶,化难为易。

第二阶段:规律助学。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输血关系表的另一部分,也就是各种血型“可输给的血型”部分。但是表的具体内容是空着的,留给学生自己填写。请学生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填写得最快、最准确,并通过同伴互助进行纠错。

简单易行的比赛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从“可接受血型”到“可输给血型”,也训练了逆向思维能力。

第三阶段:能力展示。

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各血型间的输血关系,然后让学生4人一组,将代表4种血型的4种颜色的圆纸片(两套)和标有箭号的长方形纸片(若干)拼成输血关系图(图1)。

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教师在小组间巡视。

设置此活动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迁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知不觉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同化。

第四阶段:模拟救助。

知道自己血型的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伤者,由同血型和适合输血的其他血型的学生救助。教师担任现场急救总指挥,指引学生对正确的救助给予掌声鼓励,并排除错误的救助。

以上四个阶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血型发现到掌握,分步骤实施,从理论到实践,分阶段推进,从而突破“输血关系”这一难点。

话题三:健康。

以中心血站调查组和中心医院调查组的调查汇报为主,让学生讨论有关血量的知识、输血常识及血液的储存和运用等。而后教师提出问题:正常血量对于人体生命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接着让学生进行:

第一阶段:算一算。

按照成年人的标准,也就是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计算自己的血量(即正常血量)有多少。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为防止学生走弯路,教师要给出一个范例。

第二阶段:看一看。

为了使学生对失血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分别准备了1 500 mL、1 200 mL、400 mL和200 mL几种容积的透明桶或瓶,内装稀释的红墨水表示血液,让学生结合正常血量观察体会。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失血量与健康的关系,并进而设问“为什么一次失血200~300 mL不会影响健康”,学生就会从人体的总血量、人体的造血功能等方面回答。

第三阶段:想一想。

教师进一步设问:对于严重烧伤的病人、严重贫血的病人和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该怎样对症输血才不浪费呢?学生们联系已学过的血液成份的知识,针对三类病人的病因,根据中心医院调查小组和中心血站调查小组的意见,经过讨论,得出应分别输入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既有疗效又不浪费,这就是现代输血技术。

通过学生在“算一算”中亲身体验,在“看一看”中亲眼目睹,在“想一想”中开拓思路,既实现了新知与旧知对接,还消除了学生对于献血影响健康的顾虑。

话题四:爱心。

首先由街头义务献血车调查组、中心血站调查组汇报调查结果,并出示他们的调查数据:南阳市每年的用血量为6 000 kg左右。进而引导学生说出满足用血需求的安全有效的办法和法律规定。然后分段播出上网调查小组搜集到的影像资料。

第一阶段:明星效应。

播放影片:成龙因为献血所以快乐,并和小朋友们一起谈论捐血;周华健捐血后与人们谈论捐血的情况。

设计说明:利用明星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使学生受到影响和感染;影片中关于献血年龄的规定(存在地区差异)、献血的作用以及成分献血的知识,使学生在无法亲身体验献血的情况下,获得间接的感性认识和建立科学的献血观,实现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有机统一。

第二阶段:真情告白。

播放影片:几位受血者和献血者表白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受血者的心理自述,增强了感染力,特别是最后那位小姑娘奶声奶气的声音:“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这样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感动,甚至潸然泪下。

第三阶段:激情讲述。

在感人至深的义务献血宣传歌曲《我们是兄弟姐妹》的音乐声中,教师讲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来进一步升华学生们的情感。

“爱心”这个话题充分利用和展示了学生调查小组的资料信息以及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不但有效开发了课程资源,而且将气氛推向高潮。

3 作业设计

作业:向全社会为无偿献血设计一则公益宣传广告,形式不限,漫画、板报或倡议书等均可。

《输血与血型》的教学设计与点评 篇4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中介, 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血液对于人体来说很重要, 只有维持血量的基本稳定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那么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输血需要注意什么?无偿献血有什么意义?这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本章前三节的学习, 使学生对血液、血管、血液循环系统有了一个较为完善、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成为一节, 是对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 因此, 本节内容在整个章节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本节文字量不多, 知识量也少, 但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 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在输血与血型的关系以及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但是输血与血型的关系学生难于理解, 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仅凭教材内容很难落实, 所以我把它们列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 说出A、B、O血型的类型, 并能认同同型输血原则;

2.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 尝试“模拟”血型鉴定, 增强动手能力;

4.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汇报,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 能力目标

1.通过“模拟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 了解A、B、O血型的鉴定, 并认同同型输血;

2.通过“献爱心”游戏, 巩固同型输血原则,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通过观看案例视频,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我自身的献血实例和丰富的图片, 激发学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 激发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2.通过模拟实验,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我自身的献血实例以及丰富的图片, 激发学生珍爱生命, 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教学策略和手段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推进的过程,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以此为依据, 我构建了“主动参与”的教育模式, 还给学生空间和时间, 并让这些时间和空间发挥应有效益, 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知识, 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为取得最佳效果, 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视频辅助, 启发设疑讨论, 游戏、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 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提出问题、观察方法、激发思维、资料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表达和交流等。从而深化重点、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并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乐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六、作业设计

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份宣传广告、漫画或倡议书, 形式不限, 旨在号召大家都来关心公益事业, 为社会尽一份义务, 奉献一点爱心。

七、板书设计

点评:《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的教材整合恰当, 教学策略新颖, 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既能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 还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突出特点如下:

1.依据学情, 突破教材, 以便学生更好建构概念和掌握知识。该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 把教材内容处理为“血型的发现”、“血型的鉴定”、“同型输血”、“血量”、“无偿献血与情感升华”五部分。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规律和概念的形成规律, 能更为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也说明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透彻, 善于教研, 勇于创新。

2.倡导探究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素养。该教学设计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体验,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等活动能够积极地获取知识, 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理解科学的本质, 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发展创新精神。

3.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达成教学目标。该教学设计能够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 不断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亲切、生动的教学情境, 搭建学生体验平台, 自始至终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讨论活动、献爱心游戏、模拟实验、设计宣传语等多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 实现了学生对经历、实践与感受, 认知和经验的升华, 较好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血型与输血 篇5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提升学生对社会对全人类的情感态度。课堂上能够落实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有关知识。同时在落实情感目标时,我采取榜样的示范作用。先向学生展示《献血法》的要求:年龄、体重、健康等发面。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想到的是对别人的好处,表示出不愿意的情绪:“憨子去献血呢!”我接过一句:我去献过血,我是憨子吗?学生们都倍感意外,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也会去献血?献血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献血之后会有什么不适?有下来我讲述了我自己的献血过程,同时介绍了献血对自身的好处,最后强调“献血应 到正规的无偿献血机构,避免血液病的传染”。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参加了献血,学生们很感动,在我讲述过程中学生们发出的一阵阵“啊?啊?”声让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内心所起的波澜。特别是我讲完献血对自己的好处时,学生们的反应很激动,要不是献血有年龄限制,估计放学就有可能去献血了。这让我感到很高兴!

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处被我遗忘。就是在教授同型输血以后,有两个血型的作用需要拓展开来:一是血型与亲子鉴定;二是血型与性格。本来是想给学生激发兴趣的,在这个问题上,以后应大胆让学生来说出,从生活经历中提取出血型和生活的联系。很多电视剧中都包含亲子鉴定与血型的关系,加上学生平时经常关注星座与性格,血型与性格,所以以后课上会让学生自己说出血型除了输血以外的其他作用。

血型与输血 篇6

在课程设计中, 积极探索以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为目标, 教学内容设计考虑护士职业标准、对口升学考试要求及临床工作需要;探索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使师生在“做中学, 做中教”的融洽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提高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 不断更新观念, 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科学出版社2010案例版生理学教材。生理学是护理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之一, 是一本以案例为导向、注重与临床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的生理学教程。第三章血型与输血是其中的主要章节。既是与临床应用较紧密的环节, 也是对口升学考试考点, 实用性很强。 (教学时数2小时。)

三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分析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目前的中专生, 年龄多在15~18岁, 思想活跃, 活泼好动, 动手能力较强, 但文化基础薄弱, 缺乏学习动力, 自信心不足;责任感差, 团队合作意识弱, 都需教师引导和培养。教师应适时表扬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 本节共制定了3个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第一, 说出血液凝固的概念。通过学习血液凝固的概念, 在临床上能够有效地进行生理性止血。

第二, 介绍血型鉴定方法。血型鉴定方法的学习, 有助于在临床上对失血病人进行有效的输血治疗。

第三, 了解安全输血原则。

2. 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3. 情感价值态度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救护理念, 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我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融为一体, 前两个目标侧重于理论知识, 后两个目标侧重于实践技能, 在每个目标中都设计了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德育目标, 将其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利于培养适合岗位的需求、德艺双馨的护理人才。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护士, 表演17世纪以前由于医生误将动物的血输入人体, 导致病人死亡, 医生又给另一位病人输入人血, 结果有的病人活了, 但有的病人还是死了。

通过学生表演, 引导学生讨论, 顺利导入新课内容。

设计思路:这样的设计既体现新课程张扬学生个性的理念, 又迎合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

2. 讲授新课

第一, 自学新知, 积极竞答。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学本节内容, 然后通过“抢答游戏”来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采用以组为单位的抢答记分的方法进行, 得分高的小组就是优胜组。)

抢答题: (1) 常见的A、B、O血型分成几种类型? (A型、B型、AB型、O型) ; (2) 献血时为什么先要检查血型? (要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 (3) 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输入同型血) ; (4) 当不同血型的人输血时, 血液中的什么物质可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血清中的凝集素) ; (5) 什么血型的人可以少量地输血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 (O型) ; (6) 什么血型的人可以少量地接受A型血或B型血? (AB型) ; (7) 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多少? (7%~8%) ; (8) 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 一次失血超过血量的多少, 生命就会发生危险? (1200~1500ml) ; (9) 失血量如果一次超过800ml, 人就会出现什么症状? (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出冷汗等) ; (10) 健康的成年人, 每次可以献多少毫升的血? (200~300ml) 。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程的新理念, 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 能够独立发现的, 尽量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在“抢答游戏”中, 学生通过抢答,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二, 创设情境, 深入展开。无偿献血教育是本节的一个重要情感目标, 也是本节的重点、难点, 我是这样设计展开的。首先, 展示两组鲜明对比的图片: (1) 小明想利用双休日去献血, 但是他的父母却极力反对, 认为这样会伤元气, 而且会造成贫血。 (2) 市医院门诊部旁边的爱心献血屋里、绿茵广场由血液中心派出的献血车上有人在无偿献血。分组讨论, 让学生认识到献血对人体的健康是没有影响的, 而且适量献血还可提高造血功能, 预防心脏病。

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献血的顾虑和误解。然后, 展示一则交通意外的Flash (一个小女孩遇到车祸, 失血过多, 生命垂危, 医生为她验血后发现, 医院里她这种血型的血正告急,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 周围的人都站出来愿意用自己的鲜血来挽救她的生命) 。提问:你可能不会遇到相同的情况, 但在医院里每天都有许多人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 如果你或你的亲人在需要用血时, 而血库里没有血, 你的心情又会是怎样?通过感人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激起学生产生成年后自愿献血的强烈愿望。最后, 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无偿献血场面的图片, 插入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影像资料, 再一次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 并从心底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设计思路:多给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以上三部曲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获得情感价值观的提升。

六教法与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 我采用以下教法: (1) 教师引导法; (2) 模拟实验法; (3) 实验室的学习。我采用的教法有: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也注重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法。做到学以致用。除此之外,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CAI辅助教学法;学法有:观察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分组练习法。

七板书设计

输血与血型

血型

ABO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血量和输血

八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融入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民主, 并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加上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 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学习。

摘要:血型与输血是生理学血液中的重要章节, 本文主要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效果反思等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血型与输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标本来自2006年8月~2009年4月我院住院的3例患者,其病历摘要见表1。3例患者均给予输血治疗,因均有输血史,输血前做不规则抗体筛查,患者1和患者3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2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复查ABO血型和Rh D血型结果与输血单上所填内容相同。

1.2 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1.2.1 患者1的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临床申请输红细胞悬液6 U,输血科复查患者1的血型确定为B型,Rh D(+),取B型,Rh D(+)的供血者血液[已复检为B型Rh D(+)]与患者血样采用盐水法、凝聚法交叉配血。盐水法主次侧均相合,凝聚胺法主侧不合,次侧相合。患者血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从患者血清与筛检红细胞反应格局(微柱凝胶卡式法)初步判断不规则抗体可能为抗-E和抗-c。将患者血样送至本血站做进一步检查,患者血清与谱细胞反应,结果提示血清中含有Ig G性质的抗-E和抗-c,抗体效价测定,抗-E效价为256,抗-C效价为16,说明患者缺乏E抗原和c抗原,因有输血史,可能曾输入了含有E抗原和c抗原的红细胞,而产生了免疫性抗体抗-E和抗-c。为了输血安全,血站血研室对患者1做Rh血型分型,结果为CCDee,选择B型Rh D(+)供者血液20 U(10袋),做Rh血型分型,结果显示,CCEee 4袋、Cc DEE 3袋、Cc Dee 2袋、cc DEE 1袋。将B型CCEee的供者红细胞6 U取回输血科与患者1做交叉配血(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抗人球法)主次侧均相合,输给患者1后,未发生不良输血反应,输后第2天患者1的Hb升至78 g/L,病情好转。

1.2.2 患者2的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2 U,输血科复查患者2的血型为A型、Rh D(+)。输血科有库存A型Rh D(-)红细胞悬液2 U,此袋血距有效期限11 d,为避免报废,在符合输血原则情况下,此袋血中的红细胞拟输给患者2。在交叉配血中,盐水法主、次侧均相合;用凝聚胺法主侧相合,次侧不合(有明显凝集);采用抗人球法结果同凝聚胺法。再次复检患者2和此袋血的血型,结果同前。对患者2和供者血样做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患者2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供者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对照不规则抗体筛查反应格局初步判断供者血样中含有抗-D,将患者2的血样和供者血样送至本血站血研室进一步检查。供者血样中含有Ig G性质的抗-D,效价为64。Rh血型分型结果:患者2为CCDee,供者为Ccdee。如果供者血液输给患者2,因供者含有c抗原,可能会使患者2产生免疫性抗体(抗-c),再次输入含c抗原的血液易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故此袋血不能输给患者2。血站从4袋库血[A型、Rh D(+)]中经Rh血型分型,挑选出1袋同型(A、CCDee)血液,与患者2交叉配血相合。输注给患者2后,Hb上升到77 g/L,改善了贫血症状,病情好转。

1.2.3 患者3的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4 U,输血科复检患者3血型和两者供者(2袋红细胞悬液)的血型均为O型、Rh D(-)。盐水法、凝聚胺法对患者3和2个供者的血样进行交叉配血。盐水法主侧有凝集,次侧相合;凝聚胺法同盐水法。患者3血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血站检测患者3的血清不规则抗体确定为抗-C和抗-e,抗-C的Ig M效价为8,Ig G效价为16;抗-e的Ig M效价为32,Ig G效价为64。Rh血型分型结果,患者3 Rh血型为ccd EE。本市血站165例Rh D(-)献血员档案中无供者Rh血型与患者3 Rh血型Ccd EE完全相同者,考虑到患者3是未婚女性,年龄22岁,如输入缺失的抗原会产生免疫性抗体,影响婚后生育,供者中只有1例为O型ccde E。该供者E抗原阴性,从理论上讲可以输给患者3,患者3血样(O型ccd EE)与该供者(O型ccde E)交叉配血均相合,输入该供者2 U红细胞悬液后改善了贫血症状,经补铁和营养等临床综合治疗后,患者3病情好转出院。

2 讨论

Rh血型是继ABO血型系统之后最具临床意义的血型系统[2],也是血型抗原和抗体最为复杂的血型系统。依据5种抗原的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E>C>c>e,汉族人5种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D:99.66%;E:47.88%;C:87.45%;c:56.31%;e:52.12%。因此,临床上一次随机输血产生抗-E的机会要比抗D大2.5倍,多次输血的患者易产生抗-E,而导致溶血[3]。抗-D主要通过Rh血型不合的输血和妊娠产生,Rh D阴性个体经妊娠途径受到D抗原刺激后,有50%~70%产生抗-D,Rh D阴性个体接受1ml Rh D阳性血液后约75%产生抗-D,抗-D的产生可导致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和HDN,严重者可导致受血者新生儿或胎儿死亡[3]。抗-c仅能通过免疫产生,其在Rh抗体中的重要性仅次于抗-D和抗-E[4]。免疫产生的抗-E的患者可合并出现抗-c,其滴度可能会比抗-E弱,呈现剂量效应。患者1 Ig G抗-E效价为256,抗-C效价为16,与上述论点相符。亦有学者认为抗-E阳性患者即使没有检出抗-c,也要避免输注含c抗原的血液,从而避免因抗-c导致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5],一般情况下抗-C常和抗-Ce(复合抗体)同时产生[6]。东方人c DE抗原阳性率为21%,对于缺乏C抗原和e抗原的受者易产生复合性抗体即抗-Ce。Rh血型系统还有Rh亚型、Rh缺失型等,抗体还有抗-Cw、抗-Cx等。因为Rh血型系统的抗原抗体复杂性,及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和HDN,输血时要做好Rh血型分型,做到同型相输,避免免疫性抗体产生而造成不良输血反应。

有输血史的3例患者中,无论Rh D(+)还是Rh D(-),患者和供者ABO血型相同,Rh D血型相同或相容的情况下交叉配血中出现不相合。Rh血型分型后找到相同血型的供者血液或配合型供者血液,输注后,Hb上升至应有水平,无不良输血反应,输血治疗效果满意,说明仅做ABO血型、Rh D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筛查是不够的,必须做不规则抗体鉴定和Rh血型分型,使受供双方C、c、D、E、e抗原均相同或相配合才能保证输血安全。

血站在Rh血型分型的基础上,建立献血员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献血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电话号码、ABO血型、Rh D血型、Rh血型表现型、血清中有无抗体、抗体效价等,本地区Rh D阴性献血员档案全部建立并入稀有血型库。Rh D阳性献血员也要建立档案并入血型库。血型库和稀有血型库信息可传输到医院输血科,做到信息共享,医院输血科开展不规则抗体鉴定和Rh血型分型工作,一旦遇上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鉴定其不规则抗体类别,效价和Rh血型分型,并将患者的其他数据信息传至血站,医院输血科和血站均可从血型库和稀有血型库中查找同型血液或配合型血液,患者能及时输注安全的血液。

临床上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特别是尚未生育的女性,除常规配血选择配合型血液输注外,建议进行Rh系统分型,选择Rh同型血液输注,避免患者缺乏的抗原输入体内,并产生相应的抗体[7]。Rh血型同型输注,避免了产生免疫性抗体而引起的输血后溶血性反应和HDN的发生,提高了临床输血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谭庆芬,崔徐江.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不合的输血处理[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8):660-661.

[2]丁肖华,郭如华,田兆嵩.Rh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6):474-476.

[3]崔云昊.Rh血型,采供血规范化监督管理与血液制品检测新技术新标准实用手册[M].银川: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4:581-587.

[4]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71-73.

[5]吕鹏.最新输血新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3-198.

[6]肖星甫.输血技术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8.

血型与输血 篇8

关键词:血型研究室,输血检验,输血安全,质量控制,措施

医院每天都有大量的患者需要救治,从临床上来讲,很多患者都需要大量的输血来维持生命。医院的血液来源是血型研究室,这个部门对输血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但是,由于近几年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不严格,导致很多疾病传染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安全威胁。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在出现血液感染后,其表现为隐性状态,待其出院后,势必会造成更多人面临感染威胁,所以,必须对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本研究主要就血型研究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临床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工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段时间中,血型研究室共涉及患者1236例。患者情况如下:男性患者825例,女性患者411例;患者年龄在20~75岁,平均年龄为(53.6±1.2)岁。在1236例患者中,车祸患者共计253例,因病大出血患者共计596例,日常体检患者共计312例,其他患者共计75例。

1.2方法:通过讨论现有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总结分析其中的不足,制定相应的弥补措施,健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标准,实现临床工作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统计出现感染的患者数量及最终的输血安全控制效果。经过大量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必须对输血适应证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多方面来预防医患纠纷的出现[1]。 从临床医疗的工作来看,部分医疗工作,并不需要进行输血,而是通过一些医疗措施止血就可以完成。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进行严格的控制。例如,HBV、HIV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是必须经过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2]。第二,应对输血前的血液标准开展检验。目前,我国关于血液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是非常多的。在现阶段的医疗工作中,血液标准在采集和运输过程中,必须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展开详细的核查[3]。第三,需开展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每一位危重患者都可能需要大量的血液为维持生命,但是在输血之前,应对血型进行鉴定,一方面要在ABO血型鉴定上做出努力;另一方面, 必须有效的划分清楚Rh的性质,阴性与阳性的差异非常大,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2结果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工作上,而是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能够对输血安全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血型研究室的工作比较多,日常的输血安全,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血液疾病的传播,将会导致患者受到极大的生命威胁。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在多方面保证输血安全,促使临床工作获得总体的进步。

3讨论

3.1血型研究室:对于医院来讲,血型研究室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其既能够为危重患者匹配血液,也能够及时向外界发出呼吁,及时的寻找到合适的献血者。近年来,血型研究室的工作量不断提升,虽然对患者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输血安全上也有所疏漏。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输血安全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血型研究室的问题,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医疗工作。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问题的源头来解决。血型研究室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中, 还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院方需尽量配备更多的人手来完成工作,不要造成一人担任多项工作的情况,需协调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不要在单一的方面努力。经过大量的努力后,目前所开展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基本上告别了过去的问题,未来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3.2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输血安全在近几年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由于血液是人体之根本,一旦出现感染或者病变,将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医疗工作者在目前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当中,虽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仍然无法100%的保证输血安全。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在人手方面,必须不断的增加血型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设定针对性的岗位,落实责任制。在具体的控制中,应坚决贯彻执行制度和规范,因个别患者所造成的特殊处理,必须做好备案工作,作为后续争论的依据。在具体的服务患者过程中,必须讲清楚所有的条文和规范,在操作上也要向患者解释,在患者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完成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程志.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6(7):8.

[2]欧阳忠生.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1(12):78-79.

血型与输血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唐某某:女,壮族,28岁,因不孕不育检查。正定为O型,反定为A型,正反定型不符,经进一步检查发现为O型,血清中缺乏抗-A抗体。

1.1.2 张某某:男,壮族,35岁,无名指电锯伤。正定为A型,反定为AB型,正反定型不符,经进一步检查发现为A型,血清中缺乏抗-B抗体。

1.1.3 黄某某:男,汉族,16岁,脊柱侧弯。正定为O型,反定为A型,正反定型不符,经进一步检查发现为O型,血清中缺乏抗-A抗体。

1.1.4孙某某:男,壮族,50岁,腹痛查因。正定为O型,反定为AB型,正反定型不符,经进一步检查发现为O型,血清中缺乏抗-A及抗-B抗体。

1.1.5 标本为患者血液标本

1.2 试剂

抗-A、抗-B(单克隆抗体)购自长春博德公司,有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批准检定,且有防伪标签贴封;抗-A1、抗-H、抗人球蛋白、A2及A、B、O标准红细胞均购自上海血型参比室,均在有效期内;抗-AB、抗-A、抗-B(人血清)血清由本科自制。

1.2 方法

1.2.1 血型血清学检查见表1

2.2 唾液血型物质检测结果见表2

2.3 红细胞吸收释放试验用效价为128的人抗-A、抗-B血清分别与四患者经洗涤后的等量压积红细胞在室温下吸收,吸收后的抗-A、抗-B血清效价仍为128,放散液未能检出抗-A、抗-B抗体,表明唐某某、黄某某、孙某某红细胞上不具有A、B抗原。用效价为128的人抗-B血清与张某某经洗涤后的等量压积红细胞在室温下吸收,吸收后的抗-B血清效价仍为128,放散液未能检出抗-B,表明张某某红细胞上不具有B抗原。

2.4 分别取患者唾液经煮沸离心分离上清液备用。按常规操作将抗-A、抗-B、抗-H血清进行标化,以(2+)为判定标准,将制备好的唾液分别与标化后的抗-A、抗-B、抗-H抗体中和后与相应的红细胞反应。

2.5 结果唐某某、黄某某、孙某某唾液血型物质无A、B有H,血型应为O型;张某某唾液血型物质有A、H血型应为A型。均为分泌型。

3 讨论

3.1正常情况下,抗体通常在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开始产生,5~10岁时抗体产生达最高峰。ABO血型抗体缺乏常见于新生儿、老年人或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ABO血型抗体缺乏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情况下,抗-A、抗-B、抗-AB存在于所有缺乏相应抗原的人血清中,除新生儿相应抗体很少外,成人没有相应的ABO抗体是极及罕见的;ABO抗原由于疾病导致减弱或消失在临床较为常见[2],如在ABO血型亚型,另外与血液系统造血功能异常有关,如双胎嵌合型、双受精卵型、低r球蛋白血症、白血病患者、多发性骨髓瘤、单株峰M蛋白等。椐有关资料介绍,健康成人中完全缺乏抗-A和抗-B者,约占万分之一[3]。抗-A和抗-B的缺乏机理尚无统一认识,有人认为这种人可能是属于免疫耐受现象[4],个体在胚胎早期接触的某抗原物质,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细胞克隆被破坏,胚胎成熟或出生后不能对该抗原产生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参考近年国内文献[5],考虑到ABO血型不相容的输血,肯定会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症状:DIC、肾衰以至死亡。因此在输血问题上,缺乏ABO抗体的患者,如果需要输血,应以红细胞血型为主否则会导致同种免疫反应。笔者认为,在临床进行ABO定型时必须进行正反定型。对于正反定型不符的情况,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判断是ABO亚型或是否因疾病引起的抗原、抗体减弱或缺乏。特别是对于急性白血病和MDS患者应多注意其可能存在的ABO抗原减弱。对于MM、肿瘤及消化道疾病患者应注意其ABO抗体的减弱。正定型无法直接检出抗原的患者,可利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其是否有弱的A、B抗原,对于约80%分泌型患者,还可进行唾液血型物质的测定,以确定其ABO血型。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进行ABO分子生物学试验,从基因型上得出患者真正的血型。对于实在无法确定ABO血型又急需输血的患者,在配血试验相符的前提下,可给予输注O型Rh阴性三洗红细胞,等病情缓解后再进行重新鉴定。

摘要:目的 探讨ABO血型抗体缺乏的血清学特点、临床分析、临床安全输血。方法 对4例血型抗体缺乏患者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血型鉴定、吸收放散试验、唾液中血型物质测定。结果 4例患者均为分泌型,抗-A缺乏2例,抗-B缺乏1例,抗-A、抗-B均缺乏1例。结论 正常人抗体缺乏见于免疫耐受现象,在紧急输血时以O型洗涤红细胞为宜。

关键词:ABO血型抗体,抗体缺乏,临床输血

参考文献

[1]赵桐茂,主编.人类血液遗传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0-31.

[2]金沙,向东,刘曦,等,疾病导致ABO血型抗原及抗体减弱的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12)1:61~62.

[3]王晓红,张工梁.缺乏ABO血型相应抗体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1989,9(4):197.

[4]王培华,主编.血液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4~115.

血型与输血 篇10

Rh血型系统是目前发现的最复杂红细胞血型系统之一,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已经发现40多种Rh抗原,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5种为D、C、c、E、e,5种抗原中D的抗原性最强也是Rh血型中最重要的抗原。目前许多医院已将Rh血型D抗原列入输血前常规检测,防止血型不合发生输血后溶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确保了输血安全。笔者对临床预输血者除了常规检测ABO血型外,还进行了Rh血型D抗原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来源于2013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预输血者7 500例,常规进行ABO血型检测及Rh(D)血型检测53例,其中男30例,女23例。

1.2 试剂与仪器

抗A抗B标准血清由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Rh单克隆抗体由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提供;ABO、Rh血型检测卡由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离心机由北京时代北利离心机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ABO、Rh(D)血型鉴定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操作,抗体与受血者血液红细胞直接进行凝集反应,有凝集现象出现者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出现者为阴性或弱D型,对无凝集现象出现者再用微柱凝胶法复检,复检结果呈阴性后方可认定该受血者为Rh D抗原阴性。

2 结果

所检测7 500例患者中Rh D抗原阴性53例(0.71%),阳性率为99.29%。见表1。

3 讨论

根据红细胞D抗原的存在与否,将血红细胞分为两类:Rh D阴性和Rh D阳性。我国汉族人群Rh D阳性率为99.5%~99.8%,Rh D阴性率为0.2%~0.5%,本组资料显示:7 500例预输血中,Rh D阳性率为99.29%,Rh D阴性率为0.71%,其中O型血Rh D阴性检出率最高为0.91%,AB型血检出率最低为0.49%。因为Rh血型具有遗传的高度多态性,也可能由于不同区域、种族等因素影响,因此出现Rh D阳性率较我国汉族人群高。本文分析了53例Rh D阴性预输血者在ABO血型中的分布情况,显示63例Rh D阴性预输血者在ABO血型中的分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h D阴性血型是非常稀有的血型,因为寻找同型血比较困难,给患者诊治时间和临床治疗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难。在临床输血只有血型配型符合的血液才被受血者使用。ABO血型和Rh(D)血型配型大大降低了因红细胞上不同抗原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如果Rh(D)血型不相符,可以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甚至危机患者生命;母子Rh血型不合的妊娠,有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症、早产、死胎[2]。因此,必须在输血前进行Rh D的检测,针对性的做出选择治疗、输血方法等,从而缓解因血源紧张带来的治疗困难,保障Rh D阴性预输血者的治疗需要,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严重的输血事故,因此,将Rh血型鉴定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是必要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

上一篇:实践教学旅游管理下一篇:大学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