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特点

2024-10-14

大学生的特点(共12篇)

大学生的特点 篇1

为调查和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点,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及访谈两种方式进行研究。调查问卷以600名大学本科生为样本, 每年级随机抽取100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访谈以座谈和约谈两种方式进行。

一、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特点

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选择用正面的心态来面对这些成长中的挫折与苦恼, 大都不会采取怨天尤人, 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将这些成长中的困难看作磨练意志品质的砺石, 希望在困难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 希望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在高等院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 社会实践活动是贯彻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方针、策略以及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有效的途径, 其百分比数值都接近50%。而媒体手段宣传和如今在青少年中较为流行的网络途径, 却只占到最小的比例 (小于10%) 。可以看出, 学生更愿意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 并通过实践将思想理论内化到自身。此外, 通过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如党、团报告会活动, “两课”教育等仍占有一定比例, 这说明常规思想教育手段在方式方法上仍有完善创新的空间。

二、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

除了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有其共性的特点之外, 对于每一个年级的学生群体也是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1、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

通过调查和访谈, 笔者发现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主要特点是适应性问题与人生方向性问题。大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经历过高考, 进入大学进行学习, 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没有了高中时那种清晰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有种茫然感, 因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从数据中可以清晰的看到, 大一年级学生有近40%的压力都来自于学习, 这与他们学习的不适应性成正相关。除了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外, 生活、心理、人际交流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现象。例如, 不适应寝室的集体生活, 考虑问题习惯上以自我为中心等。其次, 大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 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走向。由于距离大四年级的就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大一年级的学生缺乏时间上的急迫感, 也没有确定明确的人生目标, 因而就不会制定一个大学期间明确的短期目标, 也就不能很好的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的“充电”。

2、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渐地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心理上已经消除了强烈的陌生感和孤独感。他们逐渐地将注意力从专业课的学习转向丰富的课余生活、未来的人生规划以及自身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此时, 大二年级的学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开始给自己描画一个还不是十分清晰的未来发展方向, 这时的他们就有了一些目标感和定位感, 不再如大一年级学生那样迷茫。大二年级的学生更倾向能力的培养, 他们会积极参加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种活动, 希望自己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提高自身某些方面的能力。这说明大二年级的学生产生了短期目标的萌芽, 但还没有明确长期目标。

3、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

大三年级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注意力继续呈下降趋势, 但在知识的实际运用时, 又会出现一定的反复, 但总体趋势不变。此时, 大三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规划, 也逐步开始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在这一阶段, 学生仍然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 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寻找个人价值的体现;也希望通过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阶段, 学生有了初步的人生规划, 思想上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辅导员应及时地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 并以恰当的方式手段对其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此外, 学生逐步地想要了解社会, 开始更多地关注时事, 这也为学生迈出校门, 走向社会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但此时也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使其能完成由学校向社会完美的跨越。

4、大学四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

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的择业态度。在思考问题时, 也更客观理性。在调查的数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大四年级的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投入有一个明显的下降 (23%) , 他们不再如低年级学生一样追求专业知识的学习 (56%) , 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未来和前途的发展方向上。这时的他们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未来, 因而会用更加现实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未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大四年级的学生会更加侧重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社会实际的能力, 抑或是与人交往的能力, 以及就业技巧和个人的综合能力。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更高, 依赖性也越大, 但在一次次人生的抉择和意志的磨练中, 他们逐渐地走向成熟。此时, 大四年级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他们已经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器, 他们会主动寻求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将自身的本领转化为实践中的生产力, 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生的特点 篇2

秋季,以“9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进入了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这一群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拥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是信息时代成果的一群优先体验者。“90后”身上明显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特点。他们既渴望独立,又期望被照顾;既漠视亲情,又渴望亲情;既推崇个性,又眷恋团体;既成熟,又冲动……总之,是一个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90后”走进大学学校,对高等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1.独立性与依靠性的矛盾结合

“90后”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保密,不喜欢自我的事情被父母、教师干涉。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从小就开始理解海量信息,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有自我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独立确定的本事越来越强。但同时大多数的“90后”都是独生子女,有的还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中,集祖辈的溺爱与父辈的宠爱于一身,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太阳”。父母们一向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所以大部分“90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生活自理本事较差,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靠性十分大。

2.自信与脆弱的矛盾结合

“90后”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充满活力,勇于尝试,敢爱敢恨,敢说敢做,表现自我毫不掩饰,“谁的青春有我狂”、“舍我其谁”、“唯我独尊”成了他们的座右铭。“90后”又是脆弱的一代,他们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一出生他们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极大竞争的压力。家长、教师的高要求时常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一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网上频频报道的自杀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3.自我意识强烈与渴望团体生活的矛盾结合

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习惯于把自我当成群体的中心,按照自我的意志来满足自我。另一方面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90后”注定成为孤独的一代,他们又眷恋和渴望团体生活,期望能从团体中得到温暖和欢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虽然渴望,他们又不愿意“屈尊就驾”,不愿主动和同龄人做深入的交流,把自我处在一个既渴望又排斥的尴尬境地。就像冬天里的两只小刺猬,虽然感觉到寒冷,可是却不能相互拥抱取暖。

4.“成熟”和“冲动”的矛盾结合

近年来,报纸、网络上,90后“××门”事件层出不穷。其中95%涉及到两性问题。这一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学校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以为只要普及或者是加大教育力度就能够解决。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根源上分析这些现象,找出原因。

青年们的生理条件趋于成熟,对两性开始有着正常的需求。可是理解大学教育的青年,由于教育周期比较长(4~5年)、缺乏物质条件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使其无法组织起家庭,所以学校成为两性问题多发的“热点”地带。

此刻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仅凭着所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等等标语性口号来要求“90后”青年们理性处理两性问题,违背人性是很难到达很好的教育结果。可是这并不代表能够不管或者放纵他们的两性行为。虽然青年们的身体已经成熟,可是自我控制本事却远未到达成年人标准,冲动之下的选择往往使双方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在许多“××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无不追悔莫及,后悔自我的一时冲动给朋友、家庭、学校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所以如何处理“成熟”和“冲动”这一矛盾,是值得当今高校教育者深思的重要课题。

5.想要学习和不知如何学习的矛盾结合

能够理解大学教育的青年学生,在高中时代一般都是班级中深受教师喜爱的学习尖子。可是进入大学学校后,周围的同学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精英和精英扎堆在一齐学习生活,彼此之间不分高下,很容易使这些骄傲的青年学生们产生挫败感。

同时,大学不像高中,大学教师在上完课后便匆匆离去,从事自我的科研研究。大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本事,而不是初高中式的“监督性”学习。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异常是男同学们的困扰,一方面从自身骄傲、不愿落于人后的角度期望自我能够有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另一方面,不像从前,有教师、父母在一旁指导、监督,加上青年人爱玩、懒惰等习惯,使之无法适应大学里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环境。这种精神满足感的失衡,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罢学的心理,把书本丢在一边,把精力放在网络或者其他更容易找到满足感的事情中。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大一新生中挂科率往往比较高。

二、“90后”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首先,作为一名高校教育者应当本着一种包容、关爱的态度看待这些刚刚进入大学学校的青年学生。虽然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缺点,可是,每一代青年人都有着自我进取向上、朝气蓬勃的一面。要给予“90后”大学生更多宽容与认同,相信他们会在历练中不断成熟、成长。就像原本被舆论称为“垮掉一代”的“80后”此刻已经成为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90后”不是脑残的一代,崩溃的一代,就像“80后”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一样。

其次,尊重青年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教育者应当扮演的主角是适时的为学生们提一些指导性提议。两性问题上,不能粗暴制止,而是有效疏导,告诉男同学,哪些事情是能够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合时宜的;同时教会女同学学会自我保护,明白应在何时说“不”。

再次,把团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挫折教育等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来使学生们参与其中。

团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不应当仅局限在平时办个联欢会或者节假日去一趟敬老院孤儿院之类,也能够研究组织一些时尚的团体活动,比如素质拓展训练或者带领学生们去一些宠物收养所做义工等等,经过这些手段,增进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和培养对待弱小者的爱心、同情心。

挫折教育就是要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斗争中经受磨练,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的一种教育方式。

最终,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有爱存在,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对待学生,会比任何教育手段创新都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李晓雪.浅谈“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

2王芹.“80后”、“90后”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J].科教文汇,2009(1)

3孙丽娜、常静.关注“90后”大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2)

4莫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4)

5孙杰.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华章,2008(10)

浅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特点

大学生在当今社会的消费群体中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消费习惯上与其他消费群体相比有明显特点,当今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仅在学习上有了一定的自由,消费也更加自主。明晰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方式,把握其趋势,对引导大学生学习科学理性消费,提高企业营销的针对性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内容的特点

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学习生活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及人际交往消费等几个方面。

(一)基本生活消费

由于学校所处的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所以生活消费需要也不一样。但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总体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且呈现上升趋势。

(二)学习消费

1.基本消费。大学生学习消费不仅要购买与专业相关的教材,还需要购买参考资料、往年考证试题集。

2.考证消费。统计表明,考证消费支出能排进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前五,可见考证消费受到了大学生的足够重视。大学期间,大学生都要参加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有很多会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考研。尽管这些考试的报名资料费、培训费价格不低。但是仍然有大多数大学生自愿为考证投资,用以增加进入社会职场竞争中的筹码。

3.网络消费。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都配有电脑,这也是信息数字化化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时,全国各大高校也提出创建信息化、新时代高校,对学校进行网络覆盖,不仅方便了老师授课,也为大学生的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并且大学生还是网上购物的主力军,这些网络消费也成为了大学生日常消费的一部分。

(三)休闲及娱乐消费

1.休闲消费。大学生在周末节假日期间,最多的就是上网、听音乐、看电影及旅行,这些都是独立性较强的个人活动;而诸如参加文体活动、义务劳动、听讲座等需要集体参与的活动,却很少参于。

2.娱乐消费。大学生用于娱乐的消费金额巨大。追星赶潮流、打台球、K歌、聚餐、旅游等等。

3.时尚信息消费。现在大学生都有手机,其中有部分人还不止一部。并且手机攀比消费在大学生中间随处可见,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没有一部好手机就很丢面子。目前,手机在大学生中主要被用来进行娱乐、游戏及通讯,并且手机消费在逐步稳定上升。

4.旅游消费。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显著提高,大学生用于旅游的消费支出也明显增加。

(四)人际交往消费

1.人情消费。同学们过生日、结婚、得奖学金等都要请客,不然就会被认为是不厚道、不上道。甚至有大学生为了自己的面子,不考虑自身情况,还骗取父母血汗钱。

2.恋爱消费。当今社会的大学生恋爱消费支出也很大,这些消费费用有自己家里给的,有自己赚钱挣得,也有得的奖学金及其他各类奖金。

二、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特点

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差异性、个性化及实用性等特点。

(一)讲究实用性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当代大学生最关心是如何提升自身技能和能力,想办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来实现自身价值,完成自己的理想。当然还有现在所有人都很关注的健康,再者是友情、爱情、金钱以及名誉、地位。再者,大学生对书籍的要求也多为实用类、技术和管理类书籍。

(二)崇尚个性化

当今社会是人与人碰撞的时代,这不仅仅是思想的两两碰撞,也是个性的碰撞。而大学生的个性化表现正是说明了大学生自我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及自我心理的成熟。大学生个性化消费还体现在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大胆尝试。例如,网上购物、手机上网快捷支付、网络课程学习等等。

(三)追求前卫性

大学生消费的“前卫”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品牌品质、崇尚权威;二是追求新颖、时尚;三是科学理性消费。当今大学生都热衷于追求自我个性的发展,敢于不断尝试新事物。对于商品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注重商品功能,一味的追求商品的品牌品质,认为只要是品牌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只要是买品牌的就是最有面子的,而不能从客观来判断商品的价值、好坏。同时还有很多大学生追求时尚,崇拜个性,不论是着装、饮食,还是生活习惯都要与众不同,凸显个性,这是一种狭隘的时尚、个性。当然,也有很多大学生是科学理性的,比如说大学生在购买电子商品电脑、手机啦,会事先查看商品官网报价,理性消费。

(四)差异性

当今社会中,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高低,不同家庭生活条件也不一样。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高等教育较高的学费及其他教育费用仍然是一个巨额数字,让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也有部分家境富裕的大学生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并且他们的虚荣心理及炫富心态在高校中形成了一种蝴蝶效应,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普遍提高,造成同学校不同院系、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消费差距明显扩大。这些就是大学生消费水平差异性的最主要体现。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多样性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还有社会环境的原因。这些背景条件或情境因素对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1]

三、大学生的消费趋势

大学生的消费趋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而改变。

(一)基本生活消费享受化、质量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恩格尔系数也逐步降低。这些都表明我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人们除了基本生活外,还注重其他的生活消费,生活消费质量提高。这些情况也适用于当今大学生,我们大学生现在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学生除去用于满足基本生存的消费外,还有用于改善学习条件的消费以及精神文化消费。并且大学生结伴旅游也是消费水平提高、享受生活的具体体现。

(二)学习消费支出大幅增加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学习将成为每个人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大学生更是不能例外,大学就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教会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场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大课堂的开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意味着用于学习的费用支出将会增加。

(三)注重健康消费,消费方式多样化

现在,社会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注重健康消费,大学生们也不例外。健康绿色消费日益得到各大高校大学生们得认可,大学生购买体育锻炼器材的费用支出增加,并且健身锻炼也成为校园健康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学校方面,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的同时,也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和素质拓展,提倡健康绿色消费,摒弃不良消费。同时以前一直不被人理解的健身消费,就是所谓的“花钱出汗”也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和理解。

(四)人际交往消费支出增加

多一个朋友,就多了一条路。社会上的人们这样认为,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学校大学生都喜欢交友,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希望自身价值充分发挥。同时而来的问题是大学生用于请客吃饭的费用也在增多。特别是在网络e时代,大学生用于购买手机、电脑等产品的费用也在增加。并且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个巨大支出就是恋爱费用支出,这种费用支出往往还会带来一种攀比消费,不利于大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总而言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成本在不断提高。

四、启示和建议

1.对于高校大学生出现的各种不合理消费情况,例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高消费等,学校应做好监督作用,加强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健康科学消费;大学生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去完善、去改变,增强主人翁意识,健康理性的消费。

2.对于企业、商家而言,要在不触犯法律、不违反道德的基础上,把握好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有针对性的利用公平竞争手段去满足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以获取企业的根本目标!(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分析 篇4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代表,他们思想政治水平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点、人格品行和学识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我们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令人满意,不仅难以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甚至还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反感情绪。长期以来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注意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为此面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我们不得不深入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时期出生,与中国在社会大转型时期相伴而长,被人们称为“80后”。因为在大众眼中,“50年代出生的人责任感强;60年代的人学习能力强;70年代的人物欲更加明显;80年代出生的人不知天高地厚”,当代的青年被认为是令人无所适从的一代,令人望而生畏的一代,甚至是“垮掉的一代”。《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多数“80前”的眼中,“80后”“永远以自己为中心”(61.4%)、“不愿意承担责任”(53.1%)、“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64.2%)。背负中国未来的“80后”“90后”竟经成为了大众眼中问题成堆的一代。然而在今年的“3.14事件”和抗震救灾中,以高校大学生为代表的“80后”群体的表现,用事实证明“80后”也是堪当重任的一代,同样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强的性格和无私的爱心(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公开信。2008-6-3。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网)。因此,我认为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是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一代人,独特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们极具个性化的思想认识观念。他们在今天如此引人瞩目有其必然性,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辩证的分析。

首先,中国的计划生育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全面实行,使得当前大学生一出生就处在以其为中心的“4+2”的包围圈中。大部分城市孩子(包括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孩子)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处于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即“4+2”)的包围的状态。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进入了快车道,中国百姓的生活也从贫困到小康再到富裕,“父辈们的苦不能降临到下一辈的身上”,抱着这种观念父辈们竭尽全力为“80后”创造丰厚的物质条件,尽可能满足孩子一切可能的物质要求。这样一个“非常6+1”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更多地关心自我,习惯了从家庭和社会索取,习惯了不负责任,充满自信而又心理脆弱,这些造就了现在被广为诟病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特性。相对于在国家本位被无限强调的年代里长大的祖辈、父辈来说,这一代人比祖辈、父辈更加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毫不讳言对财富的向往,注重自我实现,向往成功。近年来社会上“超级女生”的狂热就是最好的明证。

其次,当代的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亲身经历了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方方面面的历史性巨变。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巨变深刻的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带来的竞争意识、法制精神、公平诉求得到了这一带人的广泛认同。从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并轨招生与就业双向选择,使这代大学生一踏入校门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大学不再是高不可攀与世无争的象牙塔,没有人再喊“60分万岁”。高昂的学费、激烈的就业竞争、校园内外的各种诱惑……父辈们不曾想过的诸如考证热、考研热、买房、购车等问题,都真实地摆在了“80后”大学生的面前。于是革命的浪漫精神和指点江山的豪迈激情不在了,代之是理性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和早来的世故。剧烈变动的社会使得对未来的预测性降低,同时也对主动适应社会的调适行为造成了阻碍。在儿童时期、青春期甚至在大学时期对于将来的美妙构思和苦心经营,屡屡受挫,从而灰心失落,错乱迷惘。

再次,“80后”大学生生活在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理想追求多样化。伴随着互联网一同成长的当代大学生,熟悉电脑,热衷网络,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传递信息,热衷于上论坛、开博客表达个人的观点、体验和思想,沉浸在网络的虚拟社区上“生活”:聊天,交友,恋爱,乃至“结婚”。虽然网络内容的不确定性和网络交往的不稳定性也使人沉迷,逃避责任,但使网络信息的透明、快捷,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等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当前就业岗位、就业方式与社会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理想追求的多样化,对于成长于其中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颠覆传统文化,背离传统道德,甚至会导致价值观的冲突和紊乱,而价值多元和价值冲突又使主导价值观进一步淡化,进而产生由于价值目标的失落而造成心理的失衡和混乱。另一方面,开放多元的社会也给个人提供了多样选择的机会,为展现自我个性创造了广阔的舞台。甚至影响他们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并影响到健康人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作为当代大学生“80后”学生群体,本来只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却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在今年3月分以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政治与社会事件,如“3.14”藏独分子打砸抢等事件中,他们明辨是非保持理性,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责任感;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他们积极募集救灾物资,参加献血,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去。这些充分反映了当代“80后”大学生的博爱、善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在灾难面前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合作的精神。

毋庸讳言,相对于父辈而言,当代大学生是棱角分明、个性突出的一代,他们思想特点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些人理想和信念不够坚定,责任感和道德感尚不强;有些人自控能力差,感情用事,容易冲动;有些人自我意识强,不关心他人,缺乏全局观念;有些人自理能力弱,脆弱、幼稚、盲从;有些人急功近利,缺少耐心和社会责任感,过于实际。然而事实证明,以“8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积极向上,富有朝气,思想解放,热爱祖国,敢于创新,宽容博爱,不盲从、不盲信,有个性,充满活力和激情。在国家和民族需要他们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分忧。

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 篇5

(一)意义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例如,热爱集体、学习认真、关怀同学、有崇高的理想、自信心强,这些涉及到社会意义的特征经常的、一贯的从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而不是偶然的表现在一时或一事上,就成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

从整个行为的表现看,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追求什么、拒绝什么的活动动机和目的上,而且也表现在怎样做、怎样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或理想的活动方式上。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不论挫折与阻力有多大,这种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都会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有明确的了解时,我们就能够预测这个人在一定的情境中做什么和怎样做。

其次,性格与其他个性品质的不同,它是由性格中具有核心意义部分形成的反映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是受一个人的思想、信念、态度或道德品质的调控而形成的。至于一个人的动作速度、情绪的强度或某种才能,都属于个性品质,但不是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性格是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属性的部分。在人的性格中也包含一些次要的、从属的品质,如严肃与诙谐、拘谨与大方、急躁与耐心等。这些品质在性格特征的统一体中与核心品质结合起来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态度上。

(二)性格特征的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尊心、集体主义、热情、关怀、正直、坦率等,以及与此相反的一些性格特征,如自卑感、对人冷漠、虚伪、狡猾、缺乏同情心等。学生的生活和活动就是在集体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通过在集体生活中交往建立起来的,性格特征是在集体中形成与发展的,性格差异也是在集体中表现出来的。

第二是对劳动或工作、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以什么态度对待劳动、工作与学习及其成果和产品,如学生对学习是否认真,是否喜欢劳动,有没有责任心和义务感。有的学生对自己担负的任务、作业、家务劳动、公益活动做得井井有条、整洁而有次序;有的学生消极、冷漠、懒散、马虎,完成作业草率,做事杂乱无章。

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非常重要,这种精神使学生朝气蓬勃,具有追求与钻研问题的求知欲与敏感。缺乏这种精神的学生则表现出怠惰、消极、得过且过、精神萎靡。

第三表现在对自己、对自己个性态度上的特征,如谦虚谨慎与骄傲自满、自尊与自卑、自信与自馁、大方与羞怯、自我批评与自我放纵。学生如何对个人作出比较恰当的自我评价,这种性格特点是随着集体生活、教育、年龄而发展的。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在行动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它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采取适当的手段克服达到目标的障碍时所表现的特征,如自觉性与盲目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果断性与优柔寡断、坚定性与懈怠、自制与放任、沉着与鲁莽、勇敢与怯懦、纪律性与散漫性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人的情绪经常影响人的活动,当这种影响比较稳定地控制人的活动时,就形成性格的情绪特征。它表现在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快慢、强弱和保持时间的长短上。有的人情绪变化迅速,有的人情绪变化缓慢;有的人情绪容易激动,有的人情绪比较宁静;有的人心情和心境总是乐观的、舒畅的,有的人心情总是抑郁不快、愁绪满怀。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这种特征表现在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在感知方面,有的人观察时注意分析事物的细节,有的人则注意事物的整体和轮廓,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迟钝;在想象方面,有的人幻想多,有的人从现实构思;在思维方面的广度、深度、独立性、灵活性等都有不同的表现。

二、大学生性格的类型

(一)根据“心理力”(libido)的倾向,可以划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外倾型的人被心理力引向客观的外部环境的知觉、思维和情感之中。外倾者的情感外露,注重实际,善于交际,活泼开朗,对周围的一切兴趣广泛;内倾的人被“心理力”引向主观的内心世界而产生自我感知、思维和情感,谨慎小心,深思熟虑,顾虑重重,冷漠,寡言,不善于交际。这两种基本倾向具有四种心理机能,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思维是由彼此联结的观念组成,受伦理、法则的支配;情感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功能,它是一种根据表象唤起的愉快与不愉快的体验;感觉是通过感官刺激(包括机体的内在刺激)而产生的经验;直觉是一种直接把握到的而不是作为思维和情感的结果产生的经验。由于这四种心理机能的支配,就形成了性格的八种类型。(霍尔等著,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入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6~154页。)

1.外倾思维型

这种人重视理解自然现象和客观事物的规律,重思考而不重感情,喜欢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讲究逻辑顺序,有判断和鉴别能力。

2.内倾思维型

这种人不关心外界现实,以自我为主,情感冷漠,与人疏远,倔强偏执,不体谅他人。3.外倾情感型

这种人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反应强烈,热情奔放,爱浮华,喜怒无常。4.内倾情感型 这种人情感沉着,不向外表露,沉默寡言,对人冷淡,有抑郁情绪;有时表现为恬静、深沉,给人以自信自足之感。

5.外倾感觉型

这种人依据感觉估量生活价值,讲究实际,情感体验肤浅,对事物存在的意义不作更多的思考。6.内倾感觉型

这种人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重视个人内心的感觉,在事物与自我之间凭知觉观察一切,缺乏实际的思想和情感。

7.外倾直觉型

这种人凭直觉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不安于稳定的情境,不能保持长久的对工作目标追求的兴趣,对反复出现的日常事物容易厌倦,不断转移方向。

8.内倾直觉型

这种人不关心外部事物,以自己的意象为主,从一个意象跳跃到另一个意象,而又不能超出个人直觉的范围,内心充满幻想。

(二)根据人类的文化生活领域,斯普兰格(E.Spranger)把性格划分为六种类型 1.理论型

这种类型的人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冷静地思考事物的本质,追求各种观念和理想。2.经济型

这种类型的人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关心各种实际事物,从经济观点出发,判断它的可利用程度,追求实用价值。

3.审美型

这种类型的人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善于体会美的感受,经常用优美、对称、整齐与和谐来衡量一切事物。

4.社会型

这种类型的人以群体和他人为活动的中心,把社会的一般福利和关怀他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喜欢与人交往,为人善良,能容忍他人,追求社会的进步与改善。

5.政治型 这种人以权力、地位为中心,有强烈的支配欲,热衷于控制与命令他人,为人自负,比较专横,固执己见。

6.宗教型

这种人以信仰为中心,相信命运,不愿正视现实,对别人态度谦和,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寻求神秘的力量。

(三)根据意识倾向可划分为四种类型(1)目的方向明确和意志坚强类型;

(2)目的方向明确,但坚定性、自制力不足的类型;(3)缺乏目的方向性,但意志坚强的类型;(4)缺乏目的方向性和意志薄弱的类型。

(四)根据生活目标可划分为16种类型(1)“未来理想专家”型;(2)“理想大学生”型;(3)“职业家”型;(4)“学者”型;(5)“纯理性主义者”型;(6)“勤奋”型;(7)“平庸”型;(8)“懒汉”型;(9)“社会活动家”型;(10)“博学者”型;(11)“运动员”型;(12)“消费者”型;(13)“假现代派”型;(14)“中心人物”型;(15)“机灵鬼”型;(16)“极端消极”型。

(五)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16种人格因素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从描述人的行为的词汇中运用系统观察法、实验法和因素分析确定下来的。他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它表现出特征化的相当持久的行为属性和广泛的行为倾向,特质这个概念能表明不同时间与不同情境下的某种行为的类型。特质的种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特质,即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有各种相关性的观察资料,例如,有人发现受的教育越正规者,看的电影越少。这种观察很肤浅,说明不了问题,它仅能表示特质间有某种组合的倾向。根源特质是内在的因素,它能控制表面特质组合的变量,一种根源特质影响多种表面特质,而一种表面特质可能来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

根源特质是组成人格的因素,并影响人们的各种行为。从行为表现来看,某些人可能具有相同的根源特质,但这种特质起作用的程度不同。例如,每一个人都有智力,但智力的量是不同的。根源特质的强度对人们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而智力作为根源特质的外部表现则是表面特质。卡特尔的16种因素就是从生活纪录资料、问卷资料和客观测验资料中分析出来的。每一种因素给出两个名称,一为高分组名称,一为低分组名称。这16种人格因素的符号和名称是:A,乐群性;B,聪慧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实验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

每一种特质都可以用双向形容词来表示,例如冒险的—怯懦的、自信的—无把握的、支配的—顺从的、想象丰富的—不受幻想影响的等。稳定性(C)在高分方面是指情绪的成熟、稳定、持久、平静,对问题讲求实际;相对的是不能忍受挫折,情绪易变,爱冲动,对工作推诿,逃避必要的决定。

图8-1 16种人格因素测验图(根据刘永和、梅吉瑞的卡特尔16PF,AB修订合订本和R.L.阿特金森等著《心理学导论》,1987年英文本第425页之图改编,图中阿拉伯字为标准十分。)

一项调查的对象是大学二、三年级学生371名,其中理科生237名,文科生134名,年龄分布在18~22岁之间。(参阅黄希庭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9~242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在16种人格特质中,乐群性、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等十项较好。

理科大学生在聪慧性、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紧张性五项较优于文科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在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制性这十项比理科生较好;女大学生在敏感性上较高于男大学生;在独立性上,女生比男生依赖、随群。

我国大学生的双重人格因素类型(或人格类型的次元因素),包括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断。

分析结果表明总的趋势是焦虑型稍多于适应性,外向型稍多于内向型,安详机警型非常明显地多于感情用事型,果断型明显地多于怯懦型。

理科大学生的焦虑型稍多于适应型,安详机警型非常明显地多于感情用事型,果断型明显地多于怯懦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无差异。

文科大学生的感情用事型非常明显地多于理科大学生,其他基本一致。

男女大学生的类型差异,在适应型、外向型、感情用事型、果断型方面,男生多于女生;在焦虑型、内向型、安详机警型、怯懦型方面,女生多于男生。

三、大学生性格的培养与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性格,对学生性格作诊断和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了解性格的方法一般采用调查研究、自然实验、传记分析、个案追踪、总结经验等。比如了解学生的家庭史、个人生活史,建立学生活动和性格记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研究,做出诊断措施与教育方案。性格形成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性格是在个体与生活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性格的形成是一定的生活环境的反映,但生活环境并不能直接决定性格特征,它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性格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早期环境与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对儿童过分的溺爱、放纵、娇惯,就会形成依赖性、任性、娇气、执拗、不爱劳动、傲慢等性格特征。对儿童打骂、训斥、管教严厉,又会使儿童形成拘谨、胆怯、自卑等性格特征,不能培养他的独立性、主动性。

学校、班集体的规章制度、纪律、舆论,校风、班风、教师的作风、社团生活都直接、间接地影响人的性格的形成。

社会环境是通过校外活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与其他人的交往和关系,影响学生的性格。第二,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锻炼性格。要求学生按照学生守则、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纪律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学习过程、集体生活、公益活动中提出要求,锻炼性格和意志。

第三,通过榜样的作用形成性格。如开展学习先进人物、英雄的活动,通过同学、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文艺创作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影响性格的形成。

第四,通过自我教育培养性格。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是变被动为自觉的过程。自我教育要明确地意识到社会和学校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产生严格锻炼自己的愿望,并确定榜样与理想作为自我教育的目标;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定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如克服暴躁、不耐心、不谦虚或意志薄弱、没恒心、不果断等,并制定个人教育计划,规定做什么,怎样做。

浅析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心理特点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消费 心理特点 行为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相应越来越高。除了正常的消费,其他的开支也很大。比如外出旅游,服装,通讯费,男生的烟酒,女生的化妆品等等。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时尚群体,他们非常热衷于网络生意。种类齐全、新奇独特、新鲜刺激的网络营销手段满足大学生的购物需求,网上消费完全成为他们的消费新理念。

1 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具有的特点

1.1 网络消费的廉价性。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依然主要依赖于家庭,他们的经济不能独立,这就导致商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购买意愿。网上商城的价格偏低,款式多样。尤其是近几年新增了一些人气较好的网上商城,比如京东、唯品会、亚马逊、当当网等,这些商城承诺正品,而价格却是实体店的一半以下。这对于学生们而言可算是两全其美的选择之处。

1.2 网络消费的危险性。网络销售商主要关注的依然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明显不足。尤其是前些年,网上商城仅限于淘宝网时,不少人会买到实物与图片明显不符的商品,或者花重金买到高仿的品牌货。如果出现交易纠纷,大学生也无法找回自己的损失,司法也无从调查。

2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心理特点

2.1 追求时尚,超前消费。大学生正处于十七八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他们追求时尚,时时处处都想以最新奇、最美丽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眼中。他们通过消费上的新潮彰显自己的活力与激情。新的产品与消费方式总是被大学生们引导、推广,如当前最时兴的微商,由他们兴起,很多大学生都做得很成功。有的学生甚至每月盈利上万元,不仅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上的费用,还会帮衬家里。

2.2 贪慕虚荣,攀比消费。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有了提前消费的观念。他们往往会忽略自身情况,贪图享受,盲目攀比。在无法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会发生变化,甚至扭曲导致犯罪。在大学里,课程相比高中少很多,很多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勤工俭学,接触社会。少不经事的他们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诱惑,为了获得成就感以及满足感,一些学生开始沉沦。一些男生沉迷于赌博,甚至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而一些女生甘愿去做情妇,甚至到KTV坐台。

3 影响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因素

3.1 家庭现状。现在的大学生们正处在我国独生子女政策时期,他们是父母家人眼中的掌上明珠。父母有着“穷什么,不能穷孩子”这样很深的观念。无论孩子有什么要求,他们都会尽力去满足,不管是否合理。尤其是孩子打着“学习”这一旗号作为借口要求买电脑时,家长们更是砸锅卖铁也要满足。现在的大学校园,几乎是人手一台电脑。学生们手中有了电脑,就更方便了网络消费。

3.2 社会环境现状。当下,社会物价偏高。社会奢华的消费风气对大学生们的影响也很大。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诱导他们在潜意识中高消费。当他们欢呼着低价买到各种品牌、奢侈货品时,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消费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消费底线。

3.3 个人喜好。因为大学生来自家庭的生活费用有限。所以,很多同学会节衣缩食,将生活费用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调查显示,男同学的生活费用偏向于网络游戏。而女同学则会将钱用于衣服、化妆品。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他们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不佳,从而影响学习。

4 对大学生网络不合理消费的解决方法

4.1 学校加强管理。目前,大学对学习方面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管理力度要比高中轻很多,才导致学生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去逛街、上网,做一些过度消费。如果校方加强管理,完善各方面的制度。比如,加强晚自习学习制度,加强夜晚查寝制度等等。将学生的重心引导到学习上,淡化他们对网络消费的热情。

4.2 联系家长,抵制高消费。高校辅导员老师,应该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对一些高消费学生,辅导员应该对其家长进行引导,讲清利弊。高消费的根源来自家长,只有让家长改变观念,让其发挥主要作用,对学生经济上作适度控制,才能改善校园高消费现象。

4.3 高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该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组织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三下乡”、“走进敬老院”、“向烈士陵园的英雄们致敬”等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感化学生,加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自觉抵制高消费行为。

4.4 加强安全意识,抵制危险消费。工商部门总结出网上消费存在三种陷阱。第一,低价诱惑。用二手货或者高仿来充当名牌产品。第二,高额奖品。有些不法网站、网页,往往利用巨额奖金、奖品诱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第三,虚假广告。有些网站提供的产品说明夸大甚至虚假宣传,消费者点击进入之后,购买到的实物与网上看到的样品不一致。高校应该要求老师们多给学生宣传科学消费,也可以多组织一些有关网络消费的讲座。用鲜活的案例教育学生。从而让他们加强自身保护意识,抵制危险消费。

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管理 篇7

1.1思想特点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90后大学生都渴望成才,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都不愿意付出足够的努力, 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不懈的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二是90后大学生富有思想, 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淡漠、政治热情度不高等问题, 他们都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 缺乏集体意识, 只在乎自己的表现和利益, 完全不考虑他人的看法;三是90后大学生喜欢独立思考, 但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欺欺人, 根本找不到事件的核心;四是90后大学生通常都很热情高涨、自信、个性张扬, 他们不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 对未来抱有强烈的自信力, 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2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但是不愿意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导致其很难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二是通常意志都比较薄弱, 不仅没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还很容易就产生放弃的想法;三是很多90后大学生都敏感并且容易冲动, 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四是基本不会在参加完活动后总结经验。

1.3知识和能力的特点

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都是积极、健康、务实的, 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并且愿意为了自身的理想和抱负付出一定的努力, 同时他们也愿意进行集体活动, 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自信心和专注力, 再加上部分同学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往往在学习了某一门课程一段时间以后还是没有成效的话, 或者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的话很容易就把这门课程放弃了,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90后大学生都选择了用手机和埋头睡觉来充实课程, 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大学生们的文化成绩普遍不好的现象, 不仅如此, 长此以往下去还会减弱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利于大学生们的长远发展。

1.4行为特点

现在社会关于90后存在一种现象, 那就是平常看起来很成熟, 也很独立, 但是真正应对事情的时候很不知所措, 即假性成熟, 导致社会上90后假性成熟的原因主要是90后学生出生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环境之中, 他们很容易就接触到一些新鲜事物, 造成他们表面上好像懂得很多东西, 好像非常成熟, 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都是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之下长大的, 没有机会或者能力来处理一些问题, 不具备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假性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

2 90后大学生管理对策

2.1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者要通过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 帮助大学生把握心理平衡, 消除心理危机, 矫正行为偏差, 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管理干部更要逐渐成为心理教育的积极追随者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行家里手, 把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关。目前, 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内容仅仅是单纯的思想道德内容, 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 通过考试进行学生的考核, 最终对学习的分数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但是传统的教学中出现了各类问题, 考试分数高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 例如道德素质低下、极端的心理素质等。因此, 在进行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扩展学校的心理咨询, 通过社团、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2.2人文关怀, 消除90后大学生的情感障碍

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 既存在着积极的一面, 同时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教师应该加强对其的人文关怀, 比如对待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 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这个特点既是缺点, 也是优点, 而不能仅仅把其定位成一个缺点, 应该最大程度的消除90后大学生的情感障碍。90后大学生是一个生活在和平时代深受网络信息化影响的群体, 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的新鲜事物, 这使得他们的眼界开阔, 视野宽广, 但有时也会让他们沉溺在网络的世界里, 失去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因此对于教育管理人员来说, 引导90后大学生消除感情障碍是当务之急, 应该使其意识到网络只是服务于人的一种工具, 绝不能沉溺在其中, 应该尽快的适应社会生活, 并融入大众, 应该利用自身强烈的好奇心和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考验, 积极的应对现实生活的各种压力。

2.3警示提醒, 强化90后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 我们应该以宽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90后大学生, 虽然现阶段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应该从这些问题中看到那些大学生的闪光点, 积极的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和规划未来。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加强自律引导。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只要升入大学就万事大吉了, 没有真正意识到大学时期的重要性。所以, 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高校管理者应该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自学或学术研究, 学好知识、掌握技能, 鼓励90后多与高年级学长沟通, 吸取前人成长的经验。二是加强专题教育。高校应从90后大学生欠缺的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例如, 军训中90后大学生表现出身体素质的欠缺, 在常规教育中, 就应加强此方面的教育锻炼, 使他们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和成熟起来。三是开展抗挫训练。从某些心理咨询机构调查和反馈的情况看, 90后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 因为一点小事受挫, 就感觉人生毫无价值。

2.4尊重个体, 调动9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

90后大学生生活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与其他年代相比, 90后的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和个性, 他们几乎不接受任务形式的约束, 自我意识很强, 他们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喜欢不断的尝试新鲜事物, 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 当务之急就是激发90后大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该意识到90后大学生是极富个性的一代, 要想真正的调动起90后大学生的主动性, 应该充分的尊重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借助校园文化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力量, 不断激发90后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实、做透、做出特色。

摘要:“90后”大学生有其鲜明的特点,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对其特点的研究分析, 摸索出一条切实的具有时代特色、行之有效的新的管理模式, 充分关注“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此不仅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向成人成才成功之路, 也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

关键词:90后,特点,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九龙.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J].江苏高教, 2009 (4) .

[2]莫飞平.大学生管理伦理化的基本原则[J].教育探索, 2008 (7) .

[3]任晓敏.更新观念健全大学生管理互动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8) .

[4]熊书银, 张晓云, 李旭东.学分制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职业时空, 2007 (3) .

[5]唐小平.大学生管理宜有“度”[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9) .

[6]吴卓华, 赵志萍, 刘宁, 张晓臣.“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0 (05) .

[7]章小亮.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05) .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篇8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相关概念分析

要准确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的重要前提是需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含义是什么”“思想的含义”“大学生思想的含义”“大学生思想的类型”等相关问题。

(一) 当代大学生的含义

当代大学生指的是主要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 目前正在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教育者认识、教育与改造的对象。

(二) 思想的含义

关于思想的内涵, 从语义学的角度解释为“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而在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一是把思想作为一个名词形态, 指统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并表现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定的理论体系, 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二是把思想作为名词和动词的兼类, 理解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及其成果, 亦称观念;三是把思想作为一个动词状态, 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 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经过;四是指的精神成果, 即通过大脑对主体社会实践活动中输入的信息自觉进行整合的产物。五是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 包括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 又包含有感性认识、需要、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成分。六是某些特定精神的总和, 包括怀疑和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七是指客观存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反映到人的大脑后, 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 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认识。

(三) 大学生思想的含义

通过以上对思想的含义的辨析可以看出, 大学生思想是指大学生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 是为了适应大学生自身生活的需要, 通过高校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反映到大脑后, 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 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存在及其周围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和存在于大学生头脑中的能够支配大学生的行为、态度的一切主观观念、意识和精神等都属于大学生思想应包括的内容。

(四) 大学生思想的类型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按照大学生不同的标准对大学生思想进行类型的划分, 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1.按大学生的性别划分:可以分为男大学生思想和女大学生思想。由于男女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使得男女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必然存在差异, 也就必然存在男女大学生的思想存在差异, 有必要分别研究。

2.按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划分:可分为研究生的思想、本科生的思想、专科生的思想。由于学历层次不同, 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具有较大的差异。

3.按大学生所属的学科类别划分:可以分为文科大学生思想、理科大学生思想和艺体类大学生思想。也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类大学生思想、社会科学类大学生思想和思维科学类大学生思想。由于不同的学科背景, 大学生的思想、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有必要分类研究。

4.按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划分:可以分为党员大学生思想、团员大学生思想、非党员团员大学生思想。

5.按大学生的民族划分:可以分为汉族大学生思想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由于民族不同, 生活的地域环境不同和受到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不同, 存在着思想方面存在差异, 有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6.按家庭经济状况划分:可以分为贫困大学生思想和非贫困大学生思想。

此外, 还可以按照其他分类。对大学生思想而言, 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研究, 更好地具有针对性, 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优越环境中, 享受着家庭无微不至的关爱。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以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深入影响, 大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出现了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并存与碰撞的情况, 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 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但价值追求趋于多元化、务实功利的倾向

当代大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理论和实践的教育, 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 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勇于自立自强, 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充满信心,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共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广大高校学生对党和政府一年来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特别对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妥善应对玉树、舟曲等严重自然灾害, 积极参与海地、巴基斯坦等国际救援行动等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这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本质, 充分彰显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入党意愿持续高涨, 近八成的学生有入党意愿。98.1%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 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提高”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 86.8%的学生对“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 价值追求趋于多元化和务实功利。一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较高认同。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对大学校园里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行为和学风问题, 绝大多数学生明确表示反对。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能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 遵守网络道德。二是价值追求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树立的远大理想及奋斗目标, 指引着大学生前进的方向, 在对待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的态度上, 体现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普遍关心国家大事, 有强烈的爱国之心, 能够把爱国主义与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注重自身价值和自身利益的追求, 目的性很强, 一旦达到目的, 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大学校园中的考证热, 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 可以看出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也显示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相对弱化。三是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更趋务实功利。在人际关系上, 由集体本位价值观转向重视个人的价值和利益, 认为人与人之间应是在平等基础上彼此依赖, 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相互理解和关爱, 同时, 个别学生将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原则和效率原则运用到人际关系处理上, 推崇契约和制度意识, 遵从秩序和规则, 逐步打破亲情和人情意识;在职业取向上, 许多同学认同个人理想只有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才有意义, 服从国家需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固然很重要, 但应将个人理想和价值与其相融合。部分学生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地区和农村, 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有较高的职业地位。

(二)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基本取向健康向上, 但道德践行与道德认知脱节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大多数能够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 崇尚良好社会公德, 诚信意识较强, 反对社会各种不文明现象。2007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赞同诚信意识、赞同做人最重要;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92.2%的学生赞同“诚信受益”。大多数学生认可做人要诚信, 把诚信作为重要的品德, 是自己为人处世的根本, 是自己社会交往应该格守的原则。此外, 当代大学生关心公益事业, 乐于奉献爱心, 在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2010年世博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中, 以及“5·12”汉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等灾害面前,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行动让全国人民深受感动。

但是,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道德素养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 道德观念复杂化。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接受新型道德观念, 另一方面又对不良现象和行为采取默许态度。部分大学生不轻信、不盲从, 具有独立评判意识, 但却对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部分大学生对待爱情既崇尚感情深厚, 又不求白头偕老, 既认为爱情能使人思想升华和提高, 又对婚前性行为表示认可等等。其次, 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只考虑自己, 不乐于人;只求权利, 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要求越来越高, 对自己要求低;严以律人, 宽以待己。部分大学生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品质来看待, 对社会上存在的不讲诚信的行为非常痛恨, 但对目前校园中存在的考试作弊的现象存在着态度暧昧, 甚至表示理解。这种道德评价的双重标准, 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性、道德素养的不成熟性和道德基础的可变性。再次, 道德践行意识弱。部分大学生虽然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认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但在实际行动中则缺乏内省精神, 难以做到“慎独”“笃行”, 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监督, 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反映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践行能力弱, 道德素养不高的问题。

(三) 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 创新和学习意识较强, 但是辨别意识较弱

随着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 互联网成为一个极大的信息宝库, 拥有的信息容量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囊括了学术信息、经济信息、娱乐信息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其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知识层次, 使他们渴求了解世界, 了解一切他们未知的知识, 而互联网丰富而新鲜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开放多元的社会也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许多选择的机会, 为大学生展示自我能力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 极大增强了大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善于创造新事物的意识。但是, 也相应带来了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网络上聊天、购物、玩游戏, 打发学习时间。同时, 完成作业靠电脑, 不再用笔和纸, 弱化了汉字书法。手机也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 由于手机功能的增多, 上网聊天、查询知识也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使得网络技术逐渐形成大学生的依赖工具。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信息监管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上的信息泥沙俱下, 加上大学生生活阅历不深, 与社会接触不多, 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 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 很容易被网络和社会的一些错误观点、言论引导而误人歧途, 更会被网络的一些不良信息毒害身心健康。因此, 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缺乏对事物进行独立深层次思考的意识和主动辨别事物真伪的意识。

(四) 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强, 但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日益鲜明, 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较强烈的批判精神。随着年龄、社会阅历、教育程度的不断增长, 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品格, 其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 其追求独立的动机越来越强, 且能冷静的思考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 能自己统筹和安排生活, 自主规划人生, 把握未来的航向, 敢于承担责任。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更渴望自己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同时, 大学生在认识社会过程中, 发现现实社会与自身的理想社会存在较大的偏差, 对现存的事物会产生不满情绪, 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事件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 在行动上也有很强的反抗性, 体现出大学生自身强烈的批判精神。

但是生活的一帆风顺使得大学生没有经历挫折的体验, 也就无从谈起战胜挫折的勇气和经验。作为家庭的独生子女, 享受着父母、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使他们在心理上远还没有成熟, 心理调适能力不够, 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准备, 每遇挫折, 极易引起心理失衡, 甚至出现迷茫、困惑和悲观厌世情绪。同时, 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对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长期望过高, 校内外学习、经济、生活、择业等对大学生的压力逐渐增大。使得部分大学生背上了种种心理包袱, 甚至出现了抑郁、偏执、敏感、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心理症状。

三、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主要因素

在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交织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 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这与大学生身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等诸方面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 只有深入把握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主要因素, 才能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 表现出得思想特点归根到底都是时代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社会环境一方面为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和开阔视野提供了平台, 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带来许多重要的客观因素。首先, 当今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的现实局面, 使得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严重偏差。社会群体的分化、各种社会思潮产生以及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社会观点的传播, 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了盲目崇拜, 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出现的一些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和投机暴富等社会现象更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其次, 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倾向, 在追求人生价值过程中出现了盲目的功利化倾向。特别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权钱交易、市场的道德缺失和校园的不正之风等现象, 对当代大学生形成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导致在大学生中出现了注重功利、眼前、物质的价值取向, 淡化了对长远、精神世界的价值取向的追求。

(二) 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和变化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 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行、精神品质的启发和初步形成都是从家庭成员的教育中开始的。家庭环境主要指家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 其中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生活地域和家庭结构等。家庭的精神氛围主要包括父母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父母关系的好坏、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方式和关爱程度等方面。在当代社会环境中, 特别是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家庭独生子女的情况下, 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突出,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 对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和教育均优于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作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 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还通过对子女的教育和投资产生影响。子女上大学, 家庭环境对子女影响的精神性因素在减少, 更为突出的表现为物质性因素。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消费参差不齐, 父母在背后的经济支持力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也就相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现象。而家庭结构残缺的大学生也会相应表现出独立性强、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等现象。这就需要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家庭环境。

(三) 校园及周边环境因素

学校的层次、校园文化的氛围、以及学校周围的社会环境与活动, 是当代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物质载体, 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如何, 特别是高校是否具备优良的学风, 学习氛围是否浓厚, 学校是否具有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讲座, 大学生能否在学校的教育和指导下组织高品位的校园课余文化活动, 都会对大学生思想的产生重要的影响。而高校的地域不同和周边环境的差异, 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例如, 处于历史底蕴相对深厚和中心城市的高校, 政治经济文化占有一定的优势, 对学生的视野的开阔进取意识的养成, 都具有较大的作用。位于地域相对偏远城市的高校, 受到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市民自身的素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限制, 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受到良好的影响。同时, 部分高校存在过多致力于学校硬件建设, 而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相对薄弱, 使得学校教育环境不能很好的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 网络环境因素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全球性网络, 引起了信息传播手段的巨大变革, 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校园网络也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 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以及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 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 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以及各类网站提供给大学生一个新的平台, 他们的行为模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受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

四、结语

浅谈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篇9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指的是以“90后”为主的学生, 他们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一、多数为独生子女, 有着较好的生活条件

由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迅速发展的时期, 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而且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执行, 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 通常集父母两家之力共同照顾, 使得从小受到了比较多的呵护。

二、知识面广阔, 但是缺乏系统性

由于较好的生活条件, 使得新时期大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压力, 并且随着国家对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实施, 很多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有着比较多的业余时间, 可以接触很多新事物, 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使得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由于压力过小, 使得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只是具备了广泛的知识面, 却缺乏整体系统的组织, 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缺乏对职业规划的思考。

班级有位姓马女同学来寻求辅导员的帮助, 她总认为没法找到自己长处, 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 感到非常迷茫, 因此而苦恼不已。在交流过程中, 辅导员发现其实她对很多东西感兴趣, 尤其喜欢写作, 但是又觉得跟自己的专业格格不入, 在精力上产生冲突, 因此感觉烦躁跟迷茫。找到了问题所在, 辅导员鼓励她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并且提出几个可以帮她发展兴趣的几个合适的方法, 着重建议她多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来为自己积累写作素材, 这样既不耽误专业学习, 又能促进自己爱好的发展, 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学生听后恍然大悟。学生认为这些建议让她不再迷茫, 并且感觉到了动力, 对自己的学习有了一个好的规划, 问题顺利解决。

三、争强好胜, 随性而为, 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

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家人的过度的“呵护”下, 经常争强好胜, 随性而为, 希望自己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这样的性格在家庭的范围内还可以经常有效, 但是一旦步入学校, 尤其是进入到以发展个性为主的大学校园, 个性的冲突以及家庭的差异, 使得很多新时期的大学生经常人际关系紧张, 但是他们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们难以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 因此造成了较大的矛盾。

四、个性早熟, 心理晚熟, 承受能力较差

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接触的新事物比较多, 尤其是随着网络等现代产品的普及, 使得新时期的大学生了解了很多自己觉得新奇的事物, 并试着去探究以及模仿, 让他们很早便形成了自己独特个性。由于他们的个性形成较早、较快, 并且具有隐蔽性, 使得很难及时的得到正确引导, 因此他们的个性通常过于独立。随着家人的过于溺爱, 让他们在个性早熟的同时, 心理晚熟, 有着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旦遇到打击, 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主要表现为不自信、孤僻等性格。

曾经有一个女学生在宿舍熄灯后突发癫痫, 症状比较强烈, 导致事情过后同宿舍的其他所有女生一起要求调换宿舍, 因为她们“非常害怕”, 并且所有人的态度似乎非常坚决。这让他们脆弱的承受能力暴露无遗。如果直接回绝会引起她们的抵制, 同意则可能对患病同学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让辅导员头痛不已, 苦无对策。下班后遇到其中一名女生, 便随意的进行了下交流, 发现其实大家的感受有所不同, 有的学生同情患病学生, 但是害怕她发作的症状;有的学生并不害怕发作的症状, 但是对于一些关于该病的危害性害怕;有的则是都不害怕, 但是与患病学生的关系一般, 不想单独留下。得知这些情况后, 辅导员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于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分别进行思想工作, 对癫痫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科普, 并且让她们就该病咨询其中一个学生的母亲 (她是一位医生) , 从而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然后从同情与帮助两个角度进行了说服, 最终才解决了这次集体性事件。

五、自主意识强, 但缺乏道德标准, 易冲动

由于网络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快且全, 很多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对于自我权益的保护, 对于认为“侵犯”自己权益的事情坚决抵制。但是由于自己家人对自己从小任性的忍让, 让新时期的大学生缺乏最起码对错评判标准, 很难理解老师以及同学们做的一些努力, 通常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惜采用各种极端的方式, 即使对学校、老师、同学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毫无知觉, 缺乏最基准的道德标准。

总之, 以“90后”为主的新时期的大学生们个性独立、思想早熟和自信张扬, 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行为方式, 特色鲜明。但是他们的随性而为, 缺乏动手能力, 抗挫折能力较差, 并且缺乏对自己未来人生规划, 这些特点都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个性早熟, 心理晚熟是新时期大学生的标签, 如何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这成为很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找到解决方式, 希望各高校能够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比较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方法。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以“90后”为主的新时期的大学生们进入高校。这些大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 使得高校管理的难度加大, 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如何进行管理, 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新时期,90后

参考文献

[1]张晓京, 文书锋等.“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9

[2]孙国杰, 周学铁.结合“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浅谈辅导员工作[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0.03

[3]李朝阳, 李巧玲.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的探讨.中国电力教育, 2010.27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特点研究 篇10

一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

1. 内部动机

第一, 彼此被各自的优点和性格所吸引。第二, 大学生生活空闲时间较多, 为了弥补内心空虚, 寻找感情寄托。经过对100位大学生进行调查, 50位男大学生中有26位出于这个目的, 占总人数的52%, 50位女大学生中有19人出于这个目的, 占38%。第三, 处于青春期, 精力旺盛, 生理的日渐成熟, 渴望与异性接触以及更深一步的了解。第四, 双方志同道合、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惺惺相惜, 彼此吸引而走在一起。

2. 外部动机

第一, 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宿舍室友或同班同学都谈恋爱了, 过情人节或者假期, 室友都去陪恋人了, 留下自己一个人就觉得很没面子, 非常孤单。为了不被边缘化而找恋爱对象。第二, 大学生的年龄接近于法定结婚年龄, 因此有些父母会催促自己的孩子找对象。第三, 大学校园的环境, 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会注意到校园里出双入对的情侣, 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 而决定找恋爱对象。

二大学生恋爱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以及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 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

大学生恋爱有的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 有的则是为了排除寂寞、无聊和空虚, 有的是随大流, 有的则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魅力。但多数大学生能将爱情作为恋爱与婚姻的真谛, 保持恋爱动机的纯真性。

2. 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

女大学生选择恋人时看重人品和能力, 最后才会考虑相貌。而男生选择对象时同样最注重人品, 但他们优先看重的是相貌而非能力。这说明男女大学生选择恋人的时候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是否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 所谓志同道合也成为恋爱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男女生性观念的差异和时代特点

男女大学生在性观念上是有差异的。男生支持婚前性行为的比例要高于女生。下表是调查郑州一大学自习室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男生赞同的比例比女生要高, 女生反对的比例比男生要高, 无所谓的人数也占了9%。

4.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待婚姻的态度也不同

大部分男生认为大学期间谈恋爱并不意味着以后要结婚。女生则渴望自己的恋爱有完满的结局, 渴望婚姻。因此男女大学生对恋爱的结局期望是不同的。

5.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待恋爱的认知和态度也不同

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 时间充裕, 且大学生活的安逸与社会现实脱节, 易沉浸于美好的恋爱中。而大三、大四的学生, 他们即将面临着毕业与就业的压力, 就易将不现实的爱情抛于脑后。

综上所述, 大学生的恋爱特点有差异也有矛盾, 总体趋势是从传统的保守的恋爱观逐步地向开放的恋爱观发展, 在恋爱动因、选择恋人的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 需要迫切的教育和引导。

三正确对待校园恋爱

1. 具备爱的能力

如果心中有了爱, 要敢于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面对别人的示爱要敢于遵从自我的内心, 勇于接受或者拒绝, 并能够承受求爱遭拒绝和拒绝求爱的心理困扰。同时要具备拒绝爱的能力, 对于自己不愿接受的爱情要有拒绝的勇气。

2. 成熟地面对恋爱中的挫折

第一, 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大学生恋爱, 失恋难免会发生, 有的大学生能够自我调节走出阴霾, 而有的大学生则深陷其中, 不能自拔, 甚至有些极端行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孩童的不安起源于他们害怕失去所爱的人。成人与小孩相似, 若其原始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 易产生焦虑。也就是说当成人的原始欲望满足不了的时候, 就会表现得像一个孩子。当他独处的时候, 就会害怕, 这是因为失去了自己所爱的人, 从而失去安全感, 为了缓冲这种恐惧, 表现的方式像个小孩子。所以有些大学生失恋后, 会出现自杀, 伤害他人的行为。

第二, 感情宣泄。失恋时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这时不可过分地隐藏或压抑失恋带来的痛苦, 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宣泄。如果内心的积郁太深无法排解, 可以预约学校里的心理咨询老师, 请求帮助。

第三, 升华。要把失恋当作激励自己奋斗学习的一种动力, 不断地完善自我, 才有可能遇到更美丽的爱情。摆正自己的心态, 正确看待婚姻和爱情, 处理好爱情和生活, 爱情和学业、事业的关系。

摘要:爱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恋爱也是很客观正常的, 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 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接着剖析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最后建议大学生正确对待校园恋爱。

关键词:恋爱观,动机,特点,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彦华、李鑫、曾宪翠.新时期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 2007 (4)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篇11

一、美国大学的总体特点

1.环境优美

笔者学习所在的马里兰大学,校园里到处可见小松鼠,草坪是大雁的栖息地,水塘是野鸭的天堂,在校外的树林里偶尔还能邂逅到鹿。

2.校园开放

这些大学校园很多都没有围墙。在每年春季举行的校园日上,各系、各专业都将自己最拿手、最吸引人的方面展示出来。例如,农学院会牵出奶牛,吸引学生报名。

3.名人学者云集

马里兰大学在美国两千多所大学中,排名第38位。这主要归功于学校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获奖领域分别是经济学和犯罪学。作为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更是拥有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军学院的教师米切尔森于20世纪初因测定光速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学费高

马里兰大学对于州内学生每年收取8000至12000美元的学费,外州学生的学费则每年需要20000美元。斯坦福大学的学费更高,每年45000美元。

5.学校不提供住宿

学生上学期间,需要自己租房,自行解决交通问题,或乘坐校车上学。在马里兰大学,笔者乘坐过的校车线路有110、101、103、104和113。校车是免费的,开销来源于高额学费。

6.设施完善且利用率高

图书馆、草坪、运动场和体育馆是学生最常去的地方。图书馆提供广泛的书籍资料和影视资料,学生可以边喝咖啡,边学习、交流和讨论;每天下午,会有很多学生在草坪上享受阳光浴;傍晚,沙滩排球、橄榄球、棒球、足球等爱好者爽朗的笑声又会交织成欢快的小夜曲。马里兰大学的体育馆,在美国排名第一。不论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壁球,还是有氧健身操、瑜伽、器械或游泳,在这里都可以尽情发挥。

7.学生多元化

在校园内,世界各民族、各种族的学习者都可以见到。学校师资也是多元化的。笔者上课时遇到的任课教师有美国人、中国人、中国台湾人、日本人和犹太人。

8.学生兼职岗位选择性大

校车司机、体育馆的服务人员、餐厅的钟点工等,都由学生兼职,工资大概是每小时10美元。马里兰大学的物价总体水平较低,吃一顿自助大餐只要7.99美元。

9.注重学生资质

学习成绩仅仅是录取的参考条件之一,一些名牌大学把推荐信作为重要的录取依据。例如,海军学院则要求必须有国会议员或总统的推荐信。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总共只有535个席位,在某种程度上也很讲“关系”。哈弗大学则注重学生的成长经历,对于经历困苦的学生特别偏爱。

10.官员教师多

许多地方政府官员退出政坛后在大学任教,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阅历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例如,讲授“中美关系”的罗伯特当过外交官,还在《北京人在纽约》中饰演大卫;讲授“美国政治机构的功能及历史”的亨特,退休前供职于联邦审计署;主讲“州及以下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和审计”的布朗,退休前任职于马里兰州财政厅。另外,还有许多讲座是由现任政府官员或企业主管讲授的。例如,任职于美国海军部附属医院的寿马铁讲授的是“美国的医疗体系”;现任职于花旗银行的金平负责讲授“美国金融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

二、美国大学植根于美国的经济和价值观

1.美国聚集全世界精英

这些精英无疑为教育提供或培养优质的师资。为什么人才都愿意去美国?为什么美国出人才,出成果?为什么美国政府很小,管理范围有限,但是却很有凝聚力?在很多5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地方政府,只直接管理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在美国生计有保障。只要劳动出力,做最底层的工作所挣到的工资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在马里兰州,小时工的最低工资是9美元。如果不工作或是找不到工作,可以向政府申请救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美国的物价总体水平比我国低得多,农产品尤其便宜。如果生病后无力负担医疗费用,医院首先治疗,之后再把账单递交给政府。

(2)美国对于教育和科研投入巨大,科研态度严谨负责,宽容失败。美国大学通过高额奖学金吸引全世界有潜质的优秀学生。美国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全部免费,政府房产税收入主要用于地方教育。在科研上面,政府和企业相当舍得投入,对一个科研项目的投入周期往往是十年甚至更长,且不会因失败而过分追究责任或终止项目,这符合科研的规律。美国研制一种新药的投入,动辄几亿甚至十几亿美元,要经历充分的临床试验,进行科学论证,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对患者绝对负责。对于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充分保证他们的知情权,且一切医疗费用全免。

(3)自由、包容的文化。美国的先驱者从欧洲远赴重洋来到美洲大陆,就是为了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如今,自由成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政府最小程度地介入公民的生活和企业的经营。对于教育,政府只管拨款,绝不插手业务。全世界,各民族、各种族、各种文化、各样思潮在美国都存在,其中不乏烂泥,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美国得以真正实现。

2.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工影响着美国教育

美国侧重于设计、研发及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的生产。例如,I-Phone的芯片和软件系统都是美国自己生产的,而其他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则外包给日本、中国及新加坡等地。这决定并支持了美国的教育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研发人才、商业精英和高级管理人才。

3.美国大学和企业联系紧密

特别是理工类的研究成果,更加注重专利的申请和成果的转化。硅谷50%的企业和斯坦福大学有联系,或是由斯坦福给予资金或技术支持,或是由斯坦福的毕业生创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谷歌、雅虎、耐克、思科、英特尔和惠普等。每年这些成功的企业又会回馈斯坦福以资金、技术和人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大学也开始做实产、学、研。青岛的高校软控在10年期间总共回馈青岛科技大学40亿元,并计划在未来10年内再回馈40亿元,但总体情况而言,中国大学的情况比美国大学逊色不少。

中国的大学和美国的大学相比较,总是让人感觉“腹中空”,没有诺贝尔奖得主,也招不来诺贝尔奖得主,甚至诺贝尔奖得主如果在中国发展能否取得同样的成就,也让人深深质疑。随着见识不断增多、认识不断加深,笔者会进一步探讨美国大学,将有益的经验借鉴到国内的大学建设和管理工作中。

大学生的特点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青少年群体。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的缺陷,家庭的不和谐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不高、辨别是非能力弱、法治观念淡薄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当代大学生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犯罪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犯罪是很有必要的。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犯罪属于青少年犯罪的范畴,但又与一般的青少年犯罪不同,有自己的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多样性。主体多样性是指实施犯罪的大学生具有受教育层次复杂化,年龄、性别多样性的特点。二是犯罪类型多样性。大学生犯罪多以财产型和伤害型犯罪为主,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犯罪案件,除我国刑法分则规定只能是特殊主体犯罪外,大学生犯罪几乎涉及其他各大类罪,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权利罪等。罪名主要有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诈骗、赌博等。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可塑性强

当代大学生犯罪多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心理发生畸变从而导致自己偏离正确轨道的。他们本质是好的,只要教育得法,措施得当,并持之以恒,就能够把犯罪大学生从迷途中挽救回来。

(三)当代大学生犯罪手段的凶残性

一是由于学校和社会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偏轨。一些大学生认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信条,做事胆大妄为,不计后果。二是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生活中缺乏关怀,逐渐丧失爱心。

(四)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高智能性

近几年,大学生犯罪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其手段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高隐蔽以及高危害性。大学生是优秀人才,接受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使得大学生在智力化犯罪方面比一般的犯罪主体更具有优势。大学生犯罪智能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计算机和网络犯罪,如:侵害计算机网络,编制、传播计算机病毒和诈取钱财等。大学生智能犯罪呈上升趋势,给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五)大学生犯罪时间的规律性

大学生犯罪有明显的特定时间性或阶段性,在时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对每一学年来说,每学期的期末和开学初期都是“敏感”期;对一年来说,5月和10月是大学生犯罪的两个“高峰期”。

(六)女大学生犯罪呈现严重性

近年来,女大学生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其增长率超过了男生犯罪的同期增长幅度。女大学生犯罪已成为犯罪主体中的一个醒目群体。在女大学生犯罪中性犯罪和财产型犯罪各占一半。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犯罪是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内部主观因素。外部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内部主观因素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对法律的信仰等方面。

(一)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导致大学生把金钱和地位看得很重,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轨和倾斜。有的学生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用诈骗、盗窃、抢劫等犯罪手段来捞取钱财。

其次,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化、复杂化,一些不法商人利用投机倒把、非法经营的手段来牟取暴利,这也影响着大学生。

再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一些大学生心理失衡。统计资料和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和犯罪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失业率越高犯罪数量就会增多。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调查显示,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比2007年增加6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可见一斑。一些大学生不能忍受压力,采用极端手段来解决问题,最终走上犯罪道路。2003年1月,周一超参加了嘉兴市秀洲区政府的公务员考试,笔试和面试顺利通过,但在体检时查出“小三阳”,不能被录用。他心理不平衡,一怒之下用水果刀刺向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周一超被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不良文化的影响。文化环境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在于,它能为人的动物性和文化性的彼此消长创造一种特定的外部条件,良好的文化环境能促进文化性的强化和动物性的弱化,为文化性克服动物性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恶劣的文化环境则能导致文化性的弱化和动物性的强化,为动物性摆脱文化性创造必要的条件。犯罪行为是人的动物性恶性膨胀,文化性遭到排斥的结果。尤其对于青少年,恶劣的文化环境是促使其犯罪的催化剂。

当前,文化传播的速度快、途径多、内容广。良莠不齐的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模仿性、学习性特别强,同时由于缺乏社会阅历,辨别是非和意志力弱,极易受到暴力、色情等不健康文化的污染。恶劣的文化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校教育的缺陷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经阶段,是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而储备能源的基地。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养成和提高都与学校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良好的学校教育不仅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而且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却存在缺陷。

1)学校教育观念的偏颇,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和法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虽然提出素质教育,但学校仍只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导致了大学生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如曾经发生的震惊国内的“刘海洋事件”,为何一个高才生却做出如此残无人性的事?就是因为他的道德低下,缺乏爱心,法律意识淡薄。学校教育观念的偏颇,对学生德育和法治教育的不重视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

2)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忽视。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虽然身体发育成熟,但其心理上还未成熟,其感情的发展处于波动与稳定、幼稚与成熟之间,其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复杂的、多变的、矛盾的,需要别人的正确指导。但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的教育。从2001年10月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得到的资料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25.4%,其中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

3)在学校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大学生犯罪最深层次的意识根源。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学习,是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具有人文精神,对社会具有严肃感与使命感。而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却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做事不计后果,没有责任心,不会关心、爱护、尊重别人。

4)不和谐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科学、全面、相互协调进展。但是近年来,色情、暴力等不和谐的校园文化腐蚀着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偏离。甚至导致大学生走向犯罪的道路。

3.家庭影响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孩子习惯和性格的养成起到直接深远的影响。在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中,多半是成长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的。

1)家庭结构上的缺陷。缺损家庭中,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共同关爱和教育,更不会爱护别人,与人正常交流。这严重的损害着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可能会使孩子变得孤僻、偏执、自私、冷漠、难与人相处。

2)不和睦的家庭。家庭气氛冷漠、紧张,会使孩子失去温暖。孩子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会在人格上出现缺陷。

3)贫困家庭。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往往会有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的表现。2004年发生的云南大学“二·二三”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加爵狰狞形象下掩盖的可怜和自卑。

4)家教放纵、娇宠。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这也成为诱发他心理疾病的原因。过分的溺爱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孤僻、自控能力差、焦急恐惧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有些还发展为暴力倾向和行为。这样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受委屈,就容易心理失衡,做出过激行为。

4.学校和家庭缺乏必要联系,是造成大学生犯罪的时空盲点

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成长都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相辅相承。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此时如果学校和家庭建立必要联系,对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是十分有益的。

(二)主观因素

1.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

1)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大学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不再因为是社会精英而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疑虑、迷茫。这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

2)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心理正处于“断奶期”,又远离父母而独立生活,面对挫折没有充足准备,极易采取不正当手段解决问题。

2.畸变的自我意识

1)过低的自我评价。这类大学生对理想我期望值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我不满意,又无法改变。在心理上自我排斥,会产生否定自我、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对自我产生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他们往往又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和抑郁等表现。

2)过高的自我评价。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病人为理想自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类大学生往往盲目乐观,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他们一旦受挫,极易做出过激行为。

3.不正确的人际交往

1)人际交往不适应。一些大学生,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内向的性格使他们不善于与别人主动沟通,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容易被孤立,变得沉默、自卑、自闭甚至产生敌对、仇恨心理。

2)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受不良青年的影响,容易使大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甚至会被带向犯罪的道路。小焦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马某。觉得马某很讲“义气”,在自己受欺辱后,马某可以帮忙。一天,马某将小焦叫到公园,说一起抢劫,一起分赃。刚开始小焦不同意,但经不住马某的威逼利诱,实施了犯罪,最终难逃法网。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再加上交友不慎,很容易误入歧途。

4.缺乏法律信仰

据调查,21%的大学生对法律的印象是“阶级的、严峻的”,14%的认为法律是“民主的”,对法律的认识仅处于感性阶段,对现代法律基本精神缺乏准确的理性认识。

学校法治教育缺乏。再加上社会上的行贿、贪污、腐败之风盛行,而犯法者却逍遥法外。这也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的威慑力、强制力产生怀疑。有的便以身试法,对法律持蔑视的心态。

三、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大学生犯罪预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社会的责任,有利于减少、避免犯罪对社会造成的物质损失,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大学生犯罪预防的原则主要有:教育保护原则、及时防治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科学性原则。预防大学生犯罪,要构建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育为辅导的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从内部到外部全方位多角度的预防体系。

(一)大学生犯罪的外部防范措施

1.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大学生来说是引导其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外在条件。仅对大学生实施良性教育而不采取有效措施来净化社会环境,那么防止大学生犯罪是不可能的。在净化社会环境的措施中应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的原则,达到标本兼治。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治理,特别要加强网络文化的治理。严禁暴力、色情文化流入市场。大力弘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2)坚决惩治腐败,逐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治理犯罪问题,首先要治理腐败。腐败不除难以立国,贪官不除难以立本,贪污不除难以立信。

3)完善立法、司法工作,严格依法办事,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预防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关键所在。

2.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

1)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01年10月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学校要针对时代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与道德伦理专家共同探讨出适合新时期的价值观教育。

2)加强学校的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这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当多的犯罪行为是由于个人法治观念淡薄造成的。

4) 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2002年4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试行) 》指出, 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健康成长”。各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首先,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疏导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等其他心理疾病。教导大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学会合理的情感宣泄。

其次,教会大学生正确与人交往,学会与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做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

5)加强校园管理,培育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校园管理,首先要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实施以规范学生行为;其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建立各项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制度,帮助他们解决物质方面的困难。培育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加强学校的网站建设,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大学生所需的信息,设置大学生喜爱的栏目,以高雅文化引导学生远离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大学生展示才华。

6)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被害的可能。

3.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防线、学校防线和社会防线中,家庭防线是最基础的防线。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思想素质和品德的形成,是最直接的。

父母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与孩子多沟通,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同寻找问题根源,探讨对策来解决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内部防范措施

1)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三观”。关心国家大事,学习先进事迹,树立积极的生活目标,避免因内心空虚和心理不健康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倾向。

2)自觉培养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保持心态的平衡。始终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在交友时一定要注意,远离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不要被一时的“哥们义气”所蒙蔽,被人利用。多与有理想、知追求的进步人士交往。

4)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特别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当代的大学生普遍的意志力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放弃,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够强。

5)大学生要多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这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心,还能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

当代大学生犯罪是一个“综合病症”,必须调动起社会一切力量,尽可能消除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因素,将犯罪的数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2]李锡海.文化与犯罪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3]马广成.试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2006.

[4]吴珍平.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原因及防治[J].龙岩学院学报, 2006.

[5]王斌.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和预防[J].时代文学, 2007.

[6]赵艳.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几点思考[J].法治与社会, 2007.

上一篇:血型与输血下一篇:风险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