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2024-08-29

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共9篇)

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篇1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中国经济步入高速车道,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合, 科技日新月异、危机与机遇、就业与创业,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当代中职学生具有超强适应能力、较高的自身素质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才能适应当今社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探讨中职学生的时代特点, 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优势特点

(1) 有创新意识和批评精神。今天的中职学生置身于观念更新、意识超前的社会大家庭中, 使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前辈有不同的思想、信念与价值观念。这种创新精神与批评意识不仅对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而且对我们整个民族的进步有推动作用。

(2) 关注自我和自强自信。绝大多数中职学生, 在许多方面都能够接受自己、赞许自己、肯定自己、表现自己、欣赏自己。自强自信, 勤奋上进, 追求完美。这种的心态对成长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3) 有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中职学生的平等意识表现在:需要与父母平等相处, 互相沟通, 包容理解, 彼此信任。希望老师是良师益友, 教师是知识型、父母型的学者, 传道解惑、关爱学生、恩威并重、褒贬分明, 公正公平。法律意识是学习和掌握了大量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 还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4) 有共勉意识并关心国家大事。中职生们在交往中相互学习, 彼此鼓励, 求知若渴, 善于利用电视、网络、书刊、杂志等了解关心国家大事。此外, 愿意用事实说话, 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生活多姿多彩等也是他们的优势。

2 劣势特点

(1) 不愿学习。学无目标, 不思进取, 碌碌无为。放松自我, 缺少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尊重, 迷恋网络视听游戏, 过早走进成人世界。

(2) 情感冷漠。培养一个有情感的孩子需要我们用情感的方式对待孩子。今天的一些家长, 嘴上说爱孩子, 行为上护着孩子, 但就是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 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主张和目标, 或随心所欲地设计孩子的前程, 致使孩子的自尊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爱的需要不能实现, 自我价值的需要不能得到张扬。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不是爱, 而是冰冷理智地服从。过分的溺爱, 非但没有让孩子体验到爱心, 反而助长了他们只顾自己的自我中心意识。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父母把一切都让给了孩子, 为他不惜牺牲一切, 其实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导致学生自我中心强。即心机过重, 童心太轻, 童趣太少, 童韵太薄。

(3) 追星个人化。青少年追星现象的个性化折射出来的是他们价值取向的个性化, 其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迈进过程中忽视了对雷锋精神的宣传和弘扬, 致使那些没有生活阅历的青少年没有社会性的坐标与学习榜样。他们的追星要求极容易被个人爱好、兴趣牵着走。另一个原因是, 近年来, 一些人的道德观念逐渐淡漠, 往往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理解为相互利用。在这种消极的社会导向下, 许多青少年知道影星、球星、歌星, 却不知道雷锋。

此外还有心理承受能力弱;与父母疏远加剧, 好发脾气;亲社会行为有下降趋势等问题不容忽视。

3 教育对策

中职学生正处于求知若渴, 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 是教学最佳时期。针对上述中职学生时代特点, 大力鼓励中职学生的优点, 建立强有力的教书育人、心理辅导支撑体系来修正缺点。第一, 了解学生, 拉近心理距离, 诚心相待, 情感疏导。“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要注重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用诚挚的爱心去理解尊重信任学生, 营造一个良师益友、平等融洽、和谐民主、活跃稳定的育人环境, 对学生进行意志磨练、习惯养成、人际交往、情感训练, 克服性格缺失。第二, 指导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树立理想, 发展自强品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帮助找出其缺点和不足,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相信自己;不苛求自己, 不追求十全十美, 不为自己存在缺点不足而焦虑、沮丧。教育者不能给予冷漠、歧视和厌弃, 要给予热情鼓励, 真诚帮助。引导他们了解自己优势特长, 寻找闪光点, 促进进心理健康, 逐步培养自我认识的能力,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失败是成功之母”, 激发学生树立理想和人生目标, 正视追求道路上的挫折。充分认识挫折、失败的辨证作用, 只要合理开掘利用, 既能催人奋进, 砺炼意志, 就能成为培养自信自强的强大潜力。第三, 注重情感教育, 多表扬鼓励, 多关系体贴, 多包容理解, 多支持辅导来填补心理荒漠, 激发上进心理。情感是医治心理的良药。教师要以父母般的心肠, 兄长般的情愫来关心爱护中职学生, 给他们温暖、信任、鼓励、肯定和赞赏。第四、架起友谊桥梁, 建立和谐校园, 创设锻炼平台。确立奋斗目标, 建立和谐平等的同学关系, 师生关系, 大家互相鼓励, 相互倾诉, 排除心中郁闷和情绪, 改变思想认识偏差。树立师生之间相互理 (下转第90页) (上接第85页) 解、宽容信任、尊重人格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情感, 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 真正实现心理、情感、精神的健康发展。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 具鲜明优缺点, 这些缺点也说明了当代中职学生有很多的心理现象, 只有耐心细致, 持之以恒, 长期坚持, 树立全面育人、科学育人的理念, 摸清中职学生的时代心理特点, 分析原因, 对症下药, 细化思想教育工作思路,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 共同打造一个人文化、社会化、个性化符合中职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 才能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 才能铸造出中职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培养适应时代要求为我们所期望的有用人才。

摘要:当代中职学生的时代特点是:优点缺点突出, 个性鲜明, 思想活跃, 追求时尚, 复杂多样, 自我盲从。研究中职生的特点对我们教书育人, 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生时代特点,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袁振国.当代教育 (2004年修订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

[4]邬志辉.现代教育管理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5]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篇2

能读图、能读数还要能迅速处理大篇幅文字

“以往高考中,‘小阅读’的阅读量大约是1300字,但是今年北京卷做了一个尝试,给出了3篇文章,总篇幅近3000字,考查的是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一位语文命题组的专家说。

专家们指出,以“大数据”“云计算”“自媒体”为特点的信息时代,对学生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卷给出的3篇文章,既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要求考生在快速浏览中筛选每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并通过文本间的参照来解答问题。这样的试题不仅要求考生能迅速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同时也要很好地规划答题的时间,如果把整个试卷作为一份信息的话,合理规划各部分所用时间也是一种能力。

在多媒体和自媒体盛行的今天,除了迅速处理文字信息外,图片、表格、数据也是阅读的重要内容,所以,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成了高考考查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条新路径。

比如,在全国二卷的“语用题”中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命题专家指出,考生要能根据图形内容要素简明流畅地表述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此外,还能在作答的过程中,感受到该图暗合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再比如,重庆卷给出不同性别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的时间分配图,让学生通过读统计数据图,最终总结出不同性别儿童的运动特点。

结论不唯一、答案不统一,学生自圆其说论证合理即可

自“钱学森之问”起,整个社会就不断反思:孩子的创新精神跑哪去了?很多人认为“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既然考试能影响教学,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考试的引导作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全国二卷中有一道小说阅读的试题,给出的材料是《塾师老汪》,要求考生将老汪与孔乙己进行比较,同为社会底层的读书人,二者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考生在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时必然要探究人物灵魂深处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

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拘泥于框架,跳出“标准答案”。一位命题专家说,“今年高考全国卷与地方卷,都设置了多道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试题,鼓励考生勇敢探究。”安徽卷给出了名为《蓑衣》的文章,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谈文章特点,他们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不同方面入手,“答案不求全面,只要能自圆其说,论证合理就可以了”。

北京卷中也给出了很多开放性的主观试题。如文言文阅读选取课本《论语·侍坐》的篇末内容。“篇中的对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标点,而标点的不同源自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哪种解读更合理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判断。”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盛志武说,试题要求考生辨别两种解读的不同之处并作出个性化的赏析。这道题的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答案的对与错,重点在于区分考生认识的深与浅、思维的宽与窄,即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究路径。

试题的主观性、开放性的增强更利于考生灵活、创造性地发挥,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除了独立自由的思考之外,今年的语文命题也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全国二卷的“读书的分类”一题中,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和限定,推导出空缺句子的含义,并用适当的语句表达。考生必须在厘清“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判断并合理表达。再比如,上海卷文言文阅读一题中,给出的材料是《静者居记》,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连贯而下、层层推进的说理特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是否对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有清晰把握。

要在试卷中激发考生强烈的表达愿望

社会上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声一直没有间断过,其中一种就是学生不会表达真情实感,考试作答时经常使用套话。

我们在网上可以很容易找到针对各个学段的答题宝典,比如做“句子分析”的题目时,碰到比喻,就可以这样套:“用××比喻××,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碰到拟人,可以这样套:“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遇到排比,可以这样:“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今年的高考命题组特别在这方面下了功夫。“观点、思想、情感从成之于心到宣之于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需要考生感到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既有说的欲望,又有说得准确、流畅、清晰的自觉追求。”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说。

从全国到各地的语文试卷可以看到,今年在命题时,特别弱化了对字词的机械考查,关注考生的考场体验,或者独具匠心,增加答题的趣味性,让考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觅答案,阐明观点;或者抛出有争议的话题,使考生愿意加入到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比如,今年湖北卷的语言知识运用题中,使用了“天鹅戏水”的图画,要求考生看过图画之后写出一段优美的文字或者小诗。图画扑入眼帘后,能马上形成生动漂亮、富有诗意的感觉,在这种意境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抒发的愿望。“透着春意的垂柳、姿态各异的天鹅、轻漾的水纹都有助于考生感受画面意象并进行动感的表达。”命题专家说。

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篇3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特点,发展趋势

“ 微时代”原指以“ 微博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将信息浓缩提炼, 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的内容, 让人们汲取大量的信息。 ”这种传播模式顺应了社会快节奏发展, 进而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 随着信息产业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和电子产品似“ 洪水猛兽般”地占据了我们的生活。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15 年第三季度电信服务有关情况, 4G用户总数达到3.02 亿户。“ 微时代”的内涵不断延伸, 从仅仅指信息的传播, 到处理信息方式的更迭, 无线移动终端的信息集成化处理, 成为新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 微时代”下, 校园里4G服务已经成为学生通信业务的基本套餐, 能够随时随地上网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标准配置。 面对着这些“ 拇指族”, 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已经开始应用这些高科技给学生管理带来便捷, 但与之相应的, 管理者们又担忧学生沉迷其中, 进而变成“ 低头族”。“ 微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应该把握住这种变化对高校管理产生的影响, 总结新时期学生管理的特点和趋势。

一、微时代下学生管理的特点

(一) 信息量大、时效性强

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普及, 信息的传播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同时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远远大于电脑。 电脑不能随意地带入课堂, 便携式设备却可以;电脑不会长时间的待机, 而手机可以。“ 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 传播量大。 这些不受空间、 时间限制的学生信息会大量快速地传达到管理者手中。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 反映了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 有的是非常琐碎、有的却是突发的重大问题, 这都需要学生管理者来处理。 此外, 学生在网络媒体上的异常信息会被大量新的信息所掩盖, 不注意很容易遗漏。 一些学生管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也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如果错过最佳的处理时间, 效果将大打折扣。 因此, 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诉求, 如何利用现在的“ 微”设备“ 微”应对, 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整理并且及时反馈成为高校管理者的新课题。

( 二) 信息交互性强

教育部16 号文件明确要求高校的管理人员要利用新媒体这块新阵地把握学生思想的动态。“ 微时代”下, 单纯地利用图文信息式的宣传思维,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交互性冲击着传统学生管理模式, “ 管理者不应单方面灌输管理, 而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维, 以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 因此互动性成为当今学生管理的最重要的特征。

信息交互性体现在学生管理的许多方面。 开通学生议事通道, 让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表达对学校学生事务的一些看法, 例如:食堂饭菜的反馈, 教师教学的反馈都可以没有任何阻碍地传达到管理者手中。 管理决策推送微博、微信, 考查学生反应, 让学生体会到民主、科学和公开化。 教师开通微信、微博, 听取学生的意见,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学生活动中开展微信墙、人人墙, 现场互动留言点赞成为最时尚的互动方式。 组织丰富多彩的“ 线上”和“ 线下”综合的校园活动, 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 三) 信息监管难度大

“ 微时代”下, 高校学生日常使用的微博、微信, 其内容简短内涵却十分丰富。 然而这些信息来源众多, 大多数信息不经过滤与筛选, 有些内容低俗不堪。 一些社交软件, 在扩大学生交友范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学生推向了个人安全受到威胁的境地。“ 学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 长时间接触不良信息, 很容易造成‘ 信息综合症’, 生理和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同时, 社会性的软件应用本身的监管也是有限的。 企业对网络上泛滥的不良信息屏蔽是不够的, 而高校的管理者, 更是难有有力的监管方法。 学生关注的信息不会反馈给管理者, 个人思想被蒙蔽, 做出出格的举动, 我们也不能提前制止。 学校内的社交群, 也可以屏蔽监管。“ 微时代”下, 学生管理面对信息的监管难度非常大, 对学生信息的关注也必将费事费力, 学生管理的压力是空前巨大的。

二、“微时代”下学生管理趋势

(一) 学生管理“微”平台

目前各大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各类应用软件可以帮助学生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如厦门集美大学开发的APP, 可以查询学生信息、考勤打卡、外卖等。 高校或多或少已经有官方或半官方“ 微”应用, 但我国还没有高校建立起学生管理的“ 微平台”。 传统的高校的信息平台固定在学校的主页上, 学生要登录网页进行操作。 平台不够开放, 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彼此独立, 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也不能联动, 这就需要管理人员人工协调系统矛盾。 而通用的应用平台却缺乏校方的支持, 如微信公众平台、人人网这类通用的应用, 高校和企业没有联动的机制, 高校不能监管学生信息。 同时, 依托于社会性的信息软件缺乏高校关键数据的支持, 注定了目前这些应用都不能建立起完整的应用平台。 高校自己的APP和应用也都功能不全, 利用本校信息平台和智能设备打造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 又费时费力, 反而增加了学生使用的成本。

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 微”平台, 是尝试社会应用和学校数据的合作创建新趋势。“ 微”更是突出综合高校各项学生管理职能, 面向无线移动终端的信息交互平台。“ 微”平台以学校各部门信息汇总为基础, 集合学工团学、档案、宿管、奖惩、心理等各个方面, 以及教学中的教学安排、考务安排, 从顶层设计到后勤管理都应纳入微平台的信息汇总中。 大到校级活动的组织举办, 小到课表的查询, 都可以利用手机等便携式的移动终端来完成。

( 二) 学生管理的“ 微”办公

“ 微”办公是基于“ 微”平台的日常办公方式, 特指依托各高校建立的数据完整的信息平台, 利用无线移动设备进行的综合办公, 涵盖了学生管理的各个办公环节。 目前, “ 微”办公已经在一些高校开始引用, 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 “ 微”办公是无纸化办公, 环保方便。 发送二维码或者链接, 就可以通知学生活动信息。 开通电子窗口, 报名和申请都可以利用手机完成, 不需要提供纸质文件, 还避免了学生填报都要纸质版报送的不便, 特别是在奖惩工作中具有很强的便利性。 其次, 数据的统一整合, 减轻了学生管理的负担。 现在的高校管理者身兼数职, 学工教务都需要协调。 例如, “ 微”办公中, 宿舍管理员可以用手机查房。 今天宿舍是否优秀, 用短信或微信能及时反馈到班主任手中, 不用班主任经常下宿舍巡查。还有学生请假, 手机就能完成。

综上所述, “ 微时代” 下, 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以“ 微”办公为目标, 在日常办公中挖掘“ 微平台”的功能和不足, 针对无线移动设备, 不断优化信息平台, 打造信息更加开放、功能也越来越丰富的“ 微”平台, 提高办公便利性, 进而成为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有利方式。

参考文献

[1]郭维, 舒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探析[J].高教学刊, 2015.

[2]覃田.微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 2015.

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篇4

【关键词】网络时代 ; 大学生 ;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86-01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校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利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去重建课堂,加强对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引导,降低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此来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放性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以传统的模式开始,势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无法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基于时代的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合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手段,而且还可以将更多的教育元素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工作可以全面、系统的开展,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高效性、共享性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两个主要特点,正因为如此,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有效解决由于信息沟通不顺畅而带来的各类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方面,通过网络的高效性,高校相关部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并针对学生现有的或预测发生的思想政治问题,运用网络反馈的第一手信息,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将问题有效解决,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定位。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

互动性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互动性主要是指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可以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从中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不良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以训斥的口吻交流,这样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将互动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做到对学生思想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阵地建设,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起来,从舆论导向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思想政治网络。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其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实现教育与服务一体化,在潜移默化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解读能力、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

2.加强队伍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人文环境

良好的校园网络人文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网络环境的构建离不开优秀的网络管理队伍,为了提高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学校除了要安排思想政治教师加入之外,还应适当安排一些学生参与其中。网络管理队伍应该以正面教育为主,教育的方式和形式需要丰富多彩,这样一来,才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与此同事,还要利用这支队伍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健康、绿色的校园网络氛围。

3.加强制度建设,遏制网路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健全的制度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学校相关部门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力度,比如说,关键词扫描和屏蔽等技术实现对不文明言辞的自动屏蔽,给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网络犯罪现象的预防工作,学校应该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犯罪的严重性,进而从自我做起,避免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必然,因此,若想降低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学校相关部门必须结合自身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合理利用网络文化,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翟建华.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学理论,2012(35).

[2]邱宇,唐颖,武秀娥.关于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J].大家,2012(07).

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篇5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 特点

(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突破时空的限制

由于以往教学设备、教学条件的落后, 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往往都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统一授课,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滞后, 学生对于一些社会时事不能及时的进行了解, 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 导致教学成效大打折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可移动终端, 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社会信息, 通过网络迅速查找所需的资料, 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更具针对性以及时效性。

(二) 大学生学习自主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每位受教育者都具有其自主能动性, 高校大学生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爱好等来自主选择所学习的内容, 来提高自身素质、陶冶情操。与此同时, 自媒体能够很好的保护好学生的个人信息, 每个人都处于平等、公开的网络环境中, 能够勇于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达出来,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也使学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交流, 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媒体技术, 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 大学生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是权威的代表, 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 与教师形成了一种上下级的关系, 这种关系严重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降低了学习成效。新型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将学生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通过网络技术得到实现,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面对老师所形成的心理压力。同时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的教育者,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优良的思想品质, 能够与学生平等的进行交流,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亲和力、人情味, 提升教育的魅力。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 挑战

(一) “时空压缩”所带来的传统与现代的选择

社会的快速发展虽然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机遇, 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困境。就调查表明,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正处在一个传统、现代以及后现代三个时代压缩的时空中。而自媒体的发展将三者之间的矛盾更为放大。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道德的培养以及内在自我的修养, 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但是在时代的长河中, 我们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并不是每一种传统都是积极、正确的, 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并不是都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因此面对“时空压缩”的复杂环境, 我们如何做好传统以及现代的选择给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 信息的碎片化带来价值选择的碎片化

毋庸置疑, 自媒体的出现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视野更为开阔, 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更强。自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以及思想教育等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学生的思想观念并不成熟, 价值观并不稳定, 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都会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受到影响与冲击, 从而导致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面对信息的碎片化来做出正确的取舍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任务。

(三) 资讯传播的无序化导致监管出现盲区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一个账户都成为一个媒体,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 虽然很大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便于媒体传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信息交流的匿名性以及开放性, 导致监管盲区的出现。这也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任何言论道德的削弱以及一些消极言论都会对思想不稳定的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冲击, 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综上所述,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积极影响, 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完善中,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会更加完善,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合格的建设者以及优秀接班人。

摘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机遇, 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媒介形式, 但是与此同时, 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篇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日益成为人们接受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思想活跃、容易迅速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而言, 他们对网络信息有着本能的求解, 甚至与网络几乎密不可分, 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各方面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 面对瞬息万变、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 一些消极的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此背景下, 网络负面新闻的广泛报道和传播,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一项更加紧迫的重要任务。

负面新闻, 一般是指经人加工而成的带有危害性的消极的新闻报道, 一般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新闻信息, 产生的影响也是消极的、负面的;另外一种是报道的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 但由于表现不当, 如记者认识上或操作上的不慎, 产生事与愿违的消极影响。[1]负面新闻的传播, 会对社会、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 包括破坏、瓦解、腐蚀、煽情等负面作用。[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大学生民主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民主法制教育的质量, 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尤其是在当代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网络负面信息泛滥的情况下, 首要工作是认识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在网络负面新闻影响下的现状和特点。

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现状和特点的实地调查

大学生法制观念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心理反映、情感、思想和评价的总称。法制观念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主要包括三个渐进的层次, 即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 由表层认识到深层理解、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逐步深化, 构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3]

课题组从大学生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三个层次, 包括多个方面的问题, 对北京市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 并分别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1.大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

在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感方面, 数据表明 (见图1) , 网络对立法或法规的负面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对我国法律制度合理性和完善性的认识, 但对法律权威的影响较小, 虽然部分大学生认为我国法律还存在缺陷, 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仍然十分认同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度。

另外, 虽然部分学生认为我国的法律还有待完善, 但行为上还是拥护的。选择了“拥护, 自觉遵守”的学生为53.2%, 选择“基本上拥护和自觉遵守”的为38.1%, 两者之和达到了91.3%。可见,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是十分遵守和拥护的。

2.大学生的法律至上观念

在法律的作用和地位方面, 网络有关违法犯罪行为的负面报道可以加强大学生对法律作用的认识, 提高法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调研表明, 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认为法律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比例低年级学生为55.1%, 高年级学生则高达74.6%, 说明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大学生对法律在维系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在权与法的关系方面,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当前大学生心目中法律的真正权威还没有树立起来, 在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下, 仍有一部分学生有“权大于法”的思想。例如在回答“您认为打赢官司主要靠什么?”这一问题时, 52.4%的学生认为打赢官司主要靠关系好 (见图2) 。另外, 在回答“在我国经济生活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这一问题时, 认为“法律起主要作用”的大学生占32.1%, 认为“领导意志起主要作用”的大学生占21.6%, 认为“关系占主导作用”的占了27.4%, 回答“说不清楚”的大学生占18.9%。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出现了一些偏差, 他们把关系看得很重并把他们凌驾于法律之上。这种错误的观念如果不及时纠正往往会使他们目无法纪, 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近几年大学生的犯罪率不断上升, 法律观念的偏差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3.大学生的司法公正观念

在对司法公正的信心方面, 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在调查过程中, 当问到“如果你牵涉法律诉讼, 你是否对法院能作出公正判决有信心”, 只有24.7%的大学生选择“十分信任”;对于信心不足的群体, 我们进一步问及“为什么不相信司法判决的公正性”, 回答是受网络负面报道影响的学生占了57.5%。由此可以看出, 网络负面报道产生的一个消极影响就是降低了大学生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由于大量的负面报道, 使大学生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的情绪, 这对我国法制建设、司法制度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4.大学生的民主平等观念

对于我国的民主制度, 大部分大学生表示认同, 并认为目前的民主化程度较好, 取得了很多成就;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民主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与西方国家还存在差距。但随着网络上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民主制度的批评报道的传播, 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我国的民主制度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 (见表2)

看到网络有关贫富悬殊、“同命不同价”等负面新闻后, 大学生对平等的看法会发生变化, 根据调查, 在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下, 47.4%的大学生对社会平等产生了怀疑, 感觉现实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19.5%的大学生认为人与人从来都不平等;25.8%的大学生仍然十分认同社会的平等, 认为负面报道只是表面现象, 本质上还是人人平等的;7.3%表示不清楚。

综上所述, 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民主平等的观念会产生一定影响, 尤其是本来对民主平等概念就没有深入理解的群体, 网络负面新闻对其的影响更大, 他们的观念更容易随着网络负面新闻的消极影响而改变。

5.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

权利义务观念是法律观念中的核心内容,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表明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真正的权利义务对等观, 包括正确认识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 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自己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等。

经调查发现, 网络负面新闻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发生偏差。由于网络上大量负面新闻的报道, 比如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社会底层群体失去生活保障等消息, 使部分大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产生错误的认识, 比如认为权力拥有者 (政府、司法机关、立法机关) 的权利多于义务, 而社会底层人员或者普通百姓的义务大于权利等, 这些思想观念都是由于不能正确分辨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将个案错误地理解为整体情况, 以致发生对权利义务认识的偏差。

对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分析和思考

1.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总体特点

结合上述调查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出, 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信仰三个方面。在法律心理方面, 网络负面新闻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对诉讼的排斥心理以及违法犯罪的侥幸心理;在法律观念方面, 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法律至上观”、“民主平等观”、“权利义务对等观”、“程序正义观”等方面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在法律信仰方面, 负面新闻报道容易动摇大学生对司法公正的信仰。

从大学生角度来看, 第一,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学生, 其法律意识相对于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的大学生不容易受到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第二, 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大学生, 比如党员、预备党员等, 其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较一般的大学生更加坚定和成熟, 不容易因网络负面新闻而轻易改变。第三, 法律知识较丰富的学生在看到网络负面新闻后, 更加倾向于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 多数有自己的思考, 不容易受到网络报道的误导, 而法律知识欠缺的大学生比较容易在网络负面新闻面前迷失, 无法判断事实真相, 其法律观念和法律信仰容易在负面新闻的影响下发生动摇甚至完全改变。

2.大学生形成当前法制观念的原因

对于大学生而言, 一方面他们涉世不深, 对社会缺乏深入的了解, 人生阅历并不丰富, 不具备丰富的个人经验和社会知识;另一方面, 由于和父辈之间存在代沟等问题, 导致大学生和家长交流沟通的比率也不高, 就算是沟通, 也很少深入到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同时, 大学生个体意识增强, 加上不固定老师的上课方式也致使大多数学生和授课老师的关系仅限于学术讨论, 极少深入到探讨价值观的层面。所以, 在面临价值判断和选择时, 大多数大学生们便倾向于求助信息量大、方便快捷并且不必担心他人传言的互联网, 网络信息对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 一些大学生就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4]

在这样的情况下, 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大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缺少正确的指导和心理疏导, 可能会导致他们对社会产生不良认识、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在今后的人生中无法很好地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 甚至产生社交困难、心理障碍等情况, 无法发挥他们对社会应有的贡献。

而另一方面, 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对学生心理辅导, 尤其是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还有待提高, 这方面的薄弱环节需要我们加强重视。

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路径

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加强和完善

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直接途径, 如何进行法制教育, 如何在教育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值得反思。首先, 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视, 配备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师队伍, 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的培养, 并可以结合相关案例, 着重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心理和法律观念, 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 将法律至上观、民主平等观和权利义务观等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之中。

另外, 还可以通过开设法律选修课的方式, 使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相关的法律知识, 比如经济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也大有裨益。[5]

2.大学生新闻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 如果具备全面的新闻素养, 就能够更好地判别信息传播中的杂音, 掌握平衡视角, 而不被肆意泛滥的网络新闻误导和迷惑。新闻素养的培养, 是信息化社会未来公民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高校应加强重视, 积极引导, 提高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降低社会阴暗面对他们的消极影响;同时, 将新闻素养的培养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不仅使大学生认识到违法信息的危害性, 更能使大学生增强对负面新闻的辨析能力。

3.高校校园网络的全面规范

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即是校园网络, 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 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方面, 校园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服务和便利, 另一方面, 又通过对正确价值观、法制观的宣扬对大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 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6]另外, 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从而加强大学生对错误思想和不良现象的防御能力, 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念。[7]

4.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

在法律课堂学习之外, 学校还应当积极发挥党团组织的带头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调研、法律咨询、模拟法庭、庭审观摩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法学教育。加强大学生对法律的感性认识, 并提高学生对实际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 真正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和守法。[8]

在网络负面新闻泛滥的现实下, 高校的法制教育不仅是教师的工作, 更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重视和积极参与, 并且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校园法制教育的改革应当始终坚持, 校外法制环境也需要稳步提高。只有结合整个社会的力量, 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抵制网络负面新闻的不良影响, 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 提升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 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养。

摘要:信息时代大学生面临各种新闻信息的冲突和挑战, 其中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突出, 在此背景下, 加强大学生法制观念、提高高校法制教育质量, 首先要明确大学生法制观念在网络负面新闻影响下的现状和特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 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 对高校的法制教育进行了反思, 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观念,法制教育,网络负面新闻

参考文献

[1]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7.

[2]杨丽艳.浅谈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功能[J].东南传播, 2009, (9) :66~68.

[3]魏志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4-5) :166.

[4]庞东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6, (3) :18~21.

[5]张美琴, 章淑兰.网络时代学校法制教育——挑战、机遇与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5) :173~176.

[6]曾利, 赵海程.信息时代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1) :57~58.

[7]韩世强, 陈秀君.中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路径探索[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73~76.

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篇7

Y世代是指1981-2001 年间出生的人,而现阶段的中职、高职学生恰好出生于这一时间段。Y世代的青年人的各种活动都依赖网络,无时无刻不受到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想的冲击,这也使得这个世代的学生普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重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习惯用专属于他们的语言与人沟通,成长道路相对平坦,不能面对挫折挑战,心理脆弱,信心不足,适应能力差,甚至选择逃避现实。

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当了解了Y世代学生的特点之后,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如QQ、飞信、微信、微博等途径与学生进行沟通,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任以获得他们的心理认同,建立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二、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大多数学生提起数学就觉得枯燥乏味,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处。因此,想让职业院校学生学数学、愿意学数学,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是关键。作为老师,首先应当让学生们看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看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讲课时可以追溯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产生的背景过程并介绍与概念、定理、公式相关的数学家的典故,让同学们感悟欣赏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简单、统一、和谐、奇异美。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学生举例,如中国古代的洛书中的九宫图填写方法为九宫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大数学家欧拉曾把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转化成几何中的一笔画问题;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在计算老师给他们出的计算题1 + 2 + 3 +…+ 100时,不是依照常规步骤一个一个加起来,而是采取了一种新颖的算法等。数学中著名的黄金分割数把数学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著名画家达 • 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构图就完美的体现了黄金分割在油画艺术上的应用. 在这幅画中,蒙娜丽莎的脸部比例,身体占在画布上所占的比例,头部与半身的比例,左右背景的比例,都非常完美的做到了黄金分割,这使得这幅油画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和完美。通过展现这些生活数学、实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很美的,数学是有很高的内在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改进现有的数学教学方法

当学生能够对学习数学提起兴趣之后,我们就应改变原有的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数学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能力、习惯、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创新。

因此改进现有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应当要求课程内容体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步达标,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所有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的到应有的提高。

有些学校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收获奇效:如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双分管理教学模式、“先学后交,自我展示”教学模式(也称10+35 或0+45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我们也可以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借鉴、改进或创造更好的数学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目的。

四、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学教学工具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人们对学习认识的提升,现代技术融入学习过程成为必然趋势。如果将这些现代科技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就能有效地延伸和扩展教学时空,在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兴趣、突破重点难点等方面, 显示出其优越性。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高科技数学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技术、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等,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1. 多媒体技术是现在学校教学中几乎所有课程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进行综合处理,制作出多媒体教学课件。而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黑板加粉笔这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创营造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 在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也是非常方便有效的工具之一。现代教学工具-- 几何画板能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能够寓趣味性、技巧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它制图速度快,精确度高,信息容量大,显示清晰,有很的强视觉冲击感。教学中,老师可利用几何画板将较为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图像,使学生一目了然,提高教学效果。

3. 还有一种教学软件也在广泛使用—超级画板。超级画板是我在参加数学教师培训时接触到的,它是“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软件”之一,适于交互几何作图、符号演算、作统计图表、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且超级画板容易入门,操作简单。超级画板具有独创的智能画笔,使几何作图操作类似于用粉笔画图,能够更加逼真清晰的展示课堂所要讲授的内容。

结语

总之,当今时代,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作为老师,尤其是职业院校是数学老师,我们必须通过思考,学习、借鉴其他老师和其他课程的教学经验,抓住学生的时代特点,古今结合,追溯数学内容历史的同时,充分利用高科技时代的教学工具,逐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斌.“Y世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新思路[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杨宏林,丁占文,田立新.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4(13).

[3]秦静.浅析现代化工具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

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篇8

关键词:自媒体,高职学生,新特点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与快捷,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自媒体以其高度的便捷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信息时代的新兴媒体中对社会各个群体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高职学生也在各个方面与网络相连,从思维到行为方式,无一不打上了自媒体的烙印。

1自媒体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影响现状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思想行为也被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其中,自媒体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对高职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媒体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了影响高职学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数量为3117万人。至此,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7.9%,与2013相比提升了2.1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5.57亿,与2013相比增加了5672万人。在所有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81.0%提升到85.8%。从年龄结构分布来看,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31.5%。职业结构分布中,截至2014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

自媒体一方面给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另一方面也给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带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缺乏对信息的客观判断,部分高职学生在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中迷失了自我,思想逐渐沉沦,出现了认知偏差、责任感缺失、价值观扭曲、政治信仰淡化等问题。自媒体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使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也使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2研究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的必要性

2.1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变革,高职学生生源由曾经刻苦努力的城镇或农村孩子转变成为了中学学习成绩中下游的孩子们。高职学生在思想认知和实际行为上都表现出了与他们的经历和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新特点。比如他们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却沉迷于相对封闭的网络;他们有着突出的个人特征却不善于实际人际交往;他们有着远大的人生目标却不知道如何去行动等等。社会的急速发展带来的学生思想行为变化让教育措手不及,所以深度研究学生的思想行为成为了化解时代发展带来的矛盾的迫切需求。

2.2西方思潮冲击的压力

接近4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急剧变化。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断冲击,我国由单纯的社会主义文化转变为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高职学生大多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在“象牙塔”里面,所以极易受到西方个体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必须研究学生思想行为的异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更好的融入社会、面对世界。

2.3改进思政工作的途径

就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而言,我们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应用性技术人才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克服重重困难,去解决培养人才道路上的每一个难题。针对自媒体时代下高职学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变化的研究是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经途径。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合理设改进教育内容、工作方法、服务载体等等。

2.4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文件《21世纪议程》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需要有预见性的管理模式,面对日益急剧变动的世界……需要对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进行有预见性管理。”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通过对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的研究,预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便提前预防和及时提供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推进高职教育的改革。

3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多彩而多元,让人琢磨不透。所以我们主要从其在校期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在与家庭或社会接触中的生活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3.1矛盾的思维方式

在思维方式上,大多数高职学生已经形成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在一般状态下能正确的进行自我定位,但又表现出了一些自媒体时代带来的思维弱点。他们在接受了各种海量网络信息后,思维显得早熟而独立,外在个性表现为张扬而幼稚。早熟而独立的思维方式可能会让他们充满自信而勇敢尝试,而他们往往一旦尝试失败就容易失去斗志,甚至在网络世界里面迷失自我。

高职学生早熟而独立、张扬而幼稚、自信而脆弱的思维特点互相之间相冲突而发生矛盾。这让我们不得不去寻找矛盾背后的真正原因?自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自发性,任何人都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发布信息。而海量的信息可能会让学生被动接受、无从选择。在选择太多的背后就是迷茫,无所适从。就像我们一个人在一大片森林里面一样,感觉更多的是虚无缥缈的迷茫、孤单甚至恐惧。

3.2即时性的行为方式

受自媒体即时性特点的影响,自媒体时代生长90后高职学生的行为方式亦强烈的表现为即时性。现代高职学生对手机和网络存在强烈的依赖感,手机、平板、笔记本等电子产品让他们成为了“时尚”的低头族。他们成为不断创新的网络技术的受益者,也成为众多网络诟病的感染者。

他们通过网络来了解社会、对话世界,易于接受所有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在行动上,他们也跟随这些信息和技术的脚步即时地行动。由于缺乏理论的分析和实际的论证,他们即时性的行为不一定能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行为大多停留在表面的信息层面,不能深入下去“接地气”。所以在他人看来,他们的行为可能肤浅而浮夸、不可理喻。

3.3多元的生活方式

在大学生活中,不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领域,高职学生的生活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与曾经单一的高校生活方式相比,自媒体时代的高职学生在消费、交友、查询资料、找工作等方面都可以全方位的运用网络。他们可以划划屏幕或敲敲键盘就可以购买一切需要的生活用品;他们也可以随时通过QQ、微信、邮箱、贴吧等交流平台与朋友、同学、家人甚至是陌生人取得联系;所有的学习资料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搞定,网上书店、考试培训、学习吧等都变身为学习阵地;多个找工作的网站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工作选择的机会。

这样的多元生活带给学生很多便利,却也有一些不得不忽视的缺陷。如网购东西很多,却觉得购买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网络交往很活泼,现实人际中很冷淡;学习信息量很大,知识深度却不够;选择工作面很广泛,符合理想的工作却很少。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寻找出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存在问题:学生对自媒体的了解和参与程度较高,而对其有效利用和控制率却较低。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怎样对学生进行自媒体信息地有效引导是我们进一步要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EB/OL].http://www.cnnic.cn/.

[2]刘建亚.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成才教育拓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3]徐兴.基于自媒体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4.

现代中学生的时代特点 篇9

专业群这一称谓, 首次明确提出是在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中。该文件明确了“专业群建设”的要求。但是对于专业群的定义, 范畴和界限, 该文件却没有明确界定。因此, 对于专业群的理解, 各个高职院校多是基于实际项目的执行和运作来进行理解[1]。目前, 对专业群较普遍的作业是“教学管理单位”的重组, 即将专业相近、能共享实训资源的专业进行模块式的组合。本文认为, 专业群建设不能仅仅是模块式的机械组合, 其意义更在于打破传统职业教育过于狭窄的专业限制, 打造符合新常态社会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因此, 对于专业群建设, 不是仅仅是几个专业共享实训资源, 更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结构、师资队伍交叉就行改革, 从而实现职业教育更广泛的社会意义。需要研究专业群学生的价值取向特点, 特别是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在以往的研究中, 主要集中在单一专业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 并对如何引导进行研究[2]。对于专业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3]。本文尝试就专业群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引导方面做一定的研究, 以便更加有力促进学生、专业和学校的发展。

2 专业群学生就业价值特点研究

2.1 社会转型对就业价值取向的挑战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整体的全面的结构过渡状态, 包括价值观念的改变。就机电专业群为例, 国家提出制造2025的概念, 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生机, 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制造质量的提升, 必然需要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的及时补充, 必将能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从而打破传统的脏累差的印象, 增强学生对行业发展的信心。

2.2 职业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变迁

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受到自身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成长环境以及社会价值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比较大的是国家政策和社会价值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受到国家政策影响, 学生就业方式从统包统配, 双向选择, 到现阶段的自主择业与创业阶段。以本院机电专业群为例, 该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数控技术专业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对该专业群三年制大专2012年 (受访人数179人) —2013年毕业生 (受访人数193人) 半年后调查数据显示, 2012年选择自主创业的有4人, 2013年的有9人。该数据反映出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 体现出了对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可。

2.3 职业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类型

学生价值取向是主体的自我意愿, 是体现主体的价值追求。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 思想包容性越来越大。随着国际开放程度的提高, 社会价值也日趋多元化。主要价值取向类型包括社会价值取向型, 以国家的需求为出发;自我发展取向型, 完全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经济利益取向型, 其就业价值只关注经济价值, 不考虑自我价值;得过且过型, 自己没有自主的价值, 随大流。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 反映了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类型。

2.4 专业群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特点研究

专业群学生的就业价值, 既有着以上分析的普遍特点, 同时又有着其专业差异。在对专业群就业情况统计的时候, 发现经管在同一专业群内, 不同的专业之间的就业情况又不太相同。同样以机电专业群为例, 2012年选择自主创业的有4人, 数控技术3人,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1人。而2013年自主创业9人中, 数控技术专业5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人,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2人。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要比另2个专业要多。

3 专业群学生就业价值引导研究

引导专业群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为社会经济服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制定符合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各专业之间的联系

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清楚本专业与专业群的关系, 以及与专业群内其他专业之间的关系, 需要制定符合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职业教育,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是注重学科与知识结构联系, 而忽略了岗位之间的联系。因此, 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 需要综合考虑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共性岗位以及不同的迁移岗位。从而能让不同专业学生了解各自专业与专业群之间的关系, 更有利于学生的复合能力的培养,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开阔的择业取向。

3.2 建立好专业群与对接的产业之间的联系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 特别是地方产业经济服务。因此, 专业群建设要符合当地的产业或产业群。通过建立专业群与产业之间的对接, 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具体的岗位锻炼, 使学生既能学会企业主要岗位的基本操作, 又能具备现场的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单一专业建设所不具备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3.3 以专业群为基础推进高职就业与创业教育

针对专业群学生的就业价值特点, 在进行就业教育时, 鼓励和帮助学生摆脱不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就业价值取向。鼓励学生既要有独立的择业观念, 也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现今社会下, 更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在本专业群内进行创新创业, 提供良好的环境与舆论导向。本院在2016届毕业生中开展“创梦广场”活动, 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4 结语

专业群建设能够促进专业的融合和交叉, 培养更加符合信息时代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关注专业群学生的就业价值变化特点, 在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产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改革,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促进专业以及专业群的持续发展。

摘要:专业群建设不应只是专业之间的模块式机械叠加, 而应是专业之间有效的整合。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的信息时代, 专业群能够发挥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专业群学生价值取向作为研究切入点, 分析专业群学生的共性与多元差异的价值取向。提出从人才培养方案、产业对接和创新创业教育3方面, 引导本专业群内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专业群,价值取向,就业,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孙毅颖.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 :36-38.

[2]马玉莹.新时期眼视光专业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特点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5 (7) :32-33.

上一篇:建筑环保节能下一篇:自动铆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