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与输血教学设计

2024-08-08

血型与输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血型与输血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使用的是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人体生理功能》, 它贴近护理临床实际, 易懂、够用。本节课内容是第三章循环系统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血型”, 所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 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又是生理学实验操作的重点内容, 更是学生后续专业知识广泛化和深化的基本工具, 为学生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本课还整合了本校的图书和网络资源。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把握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2) 厘清交叉配血实验及其意义。

技能目标: (1) 学会分析失血对人体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 能用玻片法测定ABO血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人体生理功能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测定方法。

确立依据:根据教材的地位及课程标准的要求, 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学会血型的分型依据和测定方法是理论知识的延续, 并且对接学生以后的工作需要, 因此教学重点侧重于操作技能的学习。

教学难点:厘清Rh血型系统的特点和意义。

确立依据:在学生初步学会ABO血型分型依据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Rh血型系统的特点和意义,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完成血型的教学。血型的知识既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 又是实验操作技能的重点内容, 因此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有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选择贴近临床实际的事例并创设职业情境,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她们活泼开朗、富有朝气。已经初步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的基础知识, 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对实验充满兴趣, 模仿能力强, 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 缺乏深入研究、逻辑推理及归纳总结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让学生能够轻松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现在高速路上的交通事故非常多, 通过展示图片, 在交通事故中一位患者受伤严重失血, 出现昏迷、四肢冰冷等症状。向学生提问:如何处理?很多学生第一反应是输血。疑问:什么情况才需要输血?引出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血量。

2. 布置任务, 讲授新课

任务一: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因为本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易于理解, 学生根据课前所发的学案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并完成上面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订正、补充。

任务二:探索学习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

本部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抗原和抗体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将抽象的抗原、抗体具体化。将A抗原做成三角形, B抗原做成正方形, 抗A抗体和抗B抗体做成对应的形状。通过动画演示抗原抗体反应, 便于学生理解, 突破难点。

任务三:分组操作, 鉴定血型。

我主要通过“播放操作视频”“动画模拟”“教师示范操作”“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总结实验步骤、分组进行操作”“教师细心指导、强化细节”, 达到学生能够独立鉴定ABO血型的学习目标, 又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现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 检测训练, 巩固新知

在随堂练习部分利用本书配套的学习指导检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设计几个实验操作中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 让学生分析这些操作是否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学生经过课堂上的实际操作能够判断出正误, 进一步巩固知识, 从而进一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 归纳总结, 突出重点

在课堂小结中再次明确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鉴定方法, 然后让学生完成表格并通过看图片认识血型对结果进行鉴定, 并且通过总结、提炼操作步骤, 告诉学生记忆诀窍,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5. 课后延伸, 拓展升华

课后提供Rh血型的案例, 让学生比较两种血型系统的不同。让学生查阅资料获得输血的注意事项, 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1. 收获与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侧重让学生获得自己参与实验的体验, 通过情景模拟、动手操作, 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离生活很近, 离临床专业很近,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经达标测评, 教学效果良好。

2. 问题与不足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 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 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 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血型与输血教学设计 篇2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提升学生对社会对全人类的情感态度。课堂上能够落实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有关知识。同时在落实情感目标时,我采取榜样的示范作用。先向学生展示《献血法》的要求:年龄、体重、健康等发面。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想到的是对别人的好处,表示出不愿意的情绪:“憨子去献血呢!”我接过一句:我去献过血,我是憨子吗?学生们都倍感意外,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也会去献血?献血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献血之后会有什么不适?有下来我讲述了我自己的献血过程,同时介绍了献血对自身的好处,最后强调“献血应 到正规的无偿献血机构,避免血液病的传染”。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参加了献血,学生们很感动,在我讲述过程中学生们发出的一阵阵“啊?啊?”声让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内心所起的波澜。特别是我讲完献血对自己的好处时,学生们的反应很激动,要不是献血有年龄限制,估计放学就有可能去献血了。这让我感到很高兴!

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处被我遗忘。就是在教授同型输血以后,有两个血型的作用需要拓展开来:一是血型与亲子鉴定;二是血型与性格。本来是想给学生激发兴趣的,在这个问题上,以后应大胆让学生来说出,从生活经历中提取出血型和生活的联系。很多电视剧中都包含亲子鉴定与血型的关系,加上学生平时经常关注星座与性格,血型与性格,所以以后课上会让学生自己说出血型除了输血以外的其他作用。

血型与输血 篇3

血型发现 输血成功

美国的罗威尔医生首先在动物间作了相互输血的试验。他用羊血输给一条奄奄一息的狗。最后狗苏醒了过来。以后,法国的坦尼斯又盲目地把羊血和马血输进人体的血管内,这种试验使许多人断送了生命。从此,人们谈血色变。也无法解释这一道理:既然血液是人体的生命源泉,为什么输了“血”又会致人死地呢?

一八一八年,伦敦产科大夫勃郎特发明了一种输血注射器,他把正常人的血液输送给分娩失血过多的产妇。虽然,救活了几个产妇,但更多的产妇依旧离开了人间。偶然的成功,使医学界同行意识到:在某种条件下,人类之间能够相互进行输血。此后,有人将几个人的血液在试管内进行混合,发现有凝集和不凝集之分,如果将不凝集的血输给病人,死亡率就显著下降。

几乎又过了一百年,奇迹终于在维也纳大学兰特斯坦纳教授的实验室里出现了。教授和他的助手们研究了每个人的血液异同,并且科学地把血液分为A、B、0、AB四种类型。这个发现,是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教授也因此获得一九三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教授究竟窥见到血液中的什么秘密呢?原来,人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球两大要素组成。血浆中含有能起粘合作用的物质——凝集素,血球中含有另一种能被粘合的物质——凝集原。血型就是根据凝集物质的不同来区分的。凡是红血球中含有凝集原A、血浆中含有凝集素抗B时为A型血,红血球中含凝集原B、血浆中含凝集素抗A时为B型血;红血球中不仅含凝集原A,还含有凝集原B,而血浆中不含任何一种凝集素的为AB型血;红血球中不含任何凝集原,血浆中同时存在凝集素抗A和抗B时为O型血。

这样我们就知道,如果把含有凝集原A的A型血输入B型血中,B型血浆中的凝集素抗A便会与凝集原A结合,发生凝集反应,从而使红血球破裂,影响血液功能导致死亡。而A型血和A型血之间的凝集原、凝集素均相同,因此在同型血之间可以互相往来,友好相处。AB型血的血浆中不含有任何凝集素,因而可接受不论哪一类型的血。被誉为“万能血”的O型血,则是由于红血球内不含有任何凝集原,所以也不会同其它血型中的凝集素发生冲突。血型的发现告诉人们,即使正常人之间的血液也不是完全相通的。因为血型之间严守着“同型相亲,异型相斥”的原则,输血的成败就在于能否遵守血型的规矩。

血型与遗传规律

近代研究,又发现血型具有一定的遗传规律。当然,父母与子女的血型不一定一致,但可通过父母的血型来推断其子女可能为哪种血型,不可能为哪种血型。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你可推测自己父母兄妹间的血型。

血型与疾病

奇怪!才出生三天的女孩,为什么皮肤一下子由光滑细嫩变为橙黄色,且失去嗷嗷待哺的神态呢?验血后方才明白,原来这是一种由于母女血型不相配合引起的“ABO新生儿溶血病”。这种病在我国并非罕见,儿乎每一百个婴儿中有一个。该病是因为患儿母亲血浆中的“免疫性抗A”或“抗B”的抗体进入胎盘,破坏了胎儿的红血球,直至血球破裂发生溶血引起。患儿母亲的血型绝大多数为O型,而患儿父亲的血型往往都是A或B、AB型。

什么情况下要输血

输血是为了救人。自血型发现后的半个世纪来,医学急救因输血受益极大。常见的严重大出血(包括呕血、便血、内脏出血等),烧伤,严重感染的病人,往往很快出现血容量不足,导致休克死亡。及时的输血可使病人转危为安。

输血还应用于补充病人血液和提高人体抵抗力方面,如严重的贫血或营养不良,全血细胞减少,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等均可通过输血,换血球或换血浆来进行治疗。

现代外科手术如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一次就要数千毫升血。至于器官移植,大肿瘤的切除等,如果没有输血的配合,那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同一切事物一样,输血也并不是唯一可行的一种治疗手段,再说输血后常常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严重后果,比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可造成急性溶血致人死亡,有的输血会使受血者传染上肝炎等传染病。更常见的是过敏反应,象皮肤搔痒、麻疹等。因此,对输血还是要持慎重态度为好。

输血新法种种

一血多用:最早的输血是把全血(包括血浆、血细胞)输给病人,但后来供血与输血产生了矛盾。能否利用有限的血源来扩大其使用价值呢?人们将血液中各种成分精制成制品,然后根据病人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别输给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浆等各类制品。这种方法不仅可避免血液中其它不必要的成分输入,也节约了血源。象烧伤病人主要缺少血浆或白蛋白,则可相应给予血浆和白蛋白。贫血病人由于红血球缺少,只要输给适量的红细胞液即可。

自体输血: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仅有80%的血液参加工作,另有20%血液在血库(肝、脾等)“待命”。根据这一特点,在大手术前分次少量地抽取病人血液,贮存起来,然后在手术中再将血输还病人。这种输血方法经济,安全,完全避免了输他人血后所引起的副作用。部分心脏手术的病人已采用了这种方法。另外,临床上对脾破裂、宫外孕的病人也将腹腔内的血经过滤后回收,输还病人自己的血管中。

代血浆应用:目前,人工代血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救中,这可避免因人体循环血量的不足引起的失血致死。

输血史上新篇章

日本内藤良一医生首先研制成功一种“人工血液”,应用于临床。我国医学工作者也已试验成功人造血液,并在临床上应用。人造血液的出现是输血史上一大创举。它不受血型限制,无过敏反应或交叉感染,从而能使急救工作简化程序赢得时间,尤其在大规模的急救工作中可谓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极理想的人血代用品。

《输血与血型》的教学设计与点评 篇4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中介, 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血液对于人体来说很重要, 只有维持血量的基本稳定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那么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输血需要注意什么?无偿献血有什么意义?这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本章前三节的学习, 使学生对血液、血管、血液循环系统有了一个较为完善、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成为一节, 是对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 因此, 本节内容在整个章节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本节文字量不多, 知识量也少, 但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 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十分强烈。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在输血与血型的关系以及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但是输血与血型的关系学生难于理解, 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仅凭教材内容很难落实, 所以我把它们列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 说出A、B、O血型的类型, 并能认同同型输血原则;

2.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学会运用所学的A、B、O血型知识, 尝试“模拟”血型鉴定, 增强动手能力;

4.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汇报,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 能力目标

1.通过“模拟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 了解A、B、O血型的鉴定, 并认同同型输血;

2.通过“献爱心”游戏, 巩固同型输血原则,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通过观看案例视频,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我自身的献血实例和丰富的图片, 激发学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 激发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2.通过模拟实验,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我自身的献血实例以及丰富的图片, 激发学生珍爱生命, 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三、教学策略和手段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推进的过程,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以此为依据, 我构建了“主动参与”的教育模式, 还给学生空间和时间, 并让这些时间和空间发挥应有效益, 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知识, 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为取得最佳效果, 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视频辅助, 启发设疑讨论, 游戏、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法, 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如提出问题、观察方法、激发思维、资料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表达和交流等。从而深化重点、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并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乐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六、作业设计

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份宣传广告、漫画或倡议书, 形式不限, 旨在号召大家都来关心公益事业, 为社会尽一份义务, 奉献一点爱心。

七、板书设计

点评:《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的教材整合恰当, 教学策略新颖, 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既能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 还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突出特点如下:

1.依据学情, 突破教材, 以便学生更好建构概念和掌握知识。该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 把教材内容处理为“血型的发现”、“血型的鉴定”、“同型输血”、“血量”、“无偿献血与情感升华”五部分。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规律和概念的形成规律, 能更为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也说明该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透彻, 善于教研, 勇于创新。

2.倡导探究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素养。该教学设计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体验,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等活动能够积极地获取知识, 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理解科学的本质, 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发展创新精神。

3.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达成教学目标。该教学设计能够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 不断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亲切、生动的教学情境, 搭建学生体验平台, 自始至终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讨论活动、献爱心游戏、模拟实验、设计宣传语等多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 实现了学生对经历、实践与感受, 认知和经验的升华, 较好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正常人的血量

②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③了解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①模拟血型鉴定 ②无偿献血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模拟血型鉴定

四、教学方法:场景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式教学法、模拟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多媒体演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救护车驶入的动画

教师扮演主治医师(身着白大褂,手提医务箱)

学生表演小品四位车祸受伤的伤员来到医院,被诊断要及时输血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问题引导介绍新知展示:问题1,2,

展示:问题答案师:看完了刚才的小品,请各位同学想一下:护士怎么判断这几位伤员需要输血?(1、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2、是不是每个失血的人都要输血?在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在什么 情况下需要?

学生阅读书本回答

利用开头创设的情境以问题步步引导,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新知

展示:问题师:哪些同学愿意给他们输血?

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给他们输血?为什么?

你知道自己及家人的血型吗?所以输血前要先怎样?学生踊跃报名

学生回答

学生自己回答出:ABO血型系统

学生答:验血

继续创设情境提出下面的问题

引导探究动手实践

展示:活动内容

一展示:四个伤员的血型

展示文字资料师:好,现在我们的同学都是专家顾问团,请你们各个顾问团商量一下,根据课本29—30页的提示,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为这四位可怜的伤员鉴定血型。

签定好的专家团上台来交流一下(请学生上台交流)

为学生揭开谜底。

知道伤者血型以后,进行输血为保险起见还要注意:除了ABO血型分类系统,其实还有很多血型分类,如果其他血型分类不和也会导致输血反应,因此,需要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学生讨论方案

学生实验

学生上台交流结果及实验方案

学生阅读资料

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更进一步认识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并且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加深印象和增加学习兴趣。

拓宽知识

交流碰撞互相学习展示:活动内容

糟糕,现在医院和血库都没有血液的库存了该怎么办?该向谁求助?

好,下面请同学们帮我们医院做个宣传,把你知道的有关无偿献血的知识告诉大家,动员大家来无偿献血。并用一句话或者一句歌词来赞扬这种行为。

学生答:社会。提倡群众无偿献血。

学生交流,可以互相间提问(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

归纳

总结

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收获。请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

使知识系统,完善

升华

情感

播放献血歌曲

请大家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以班委的形式拟写一份倡议书送交社区居委,倡议我们的社区居民都来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奉献一点爱!

血型与输血教学设计 篇6

关键词:血型实验室,输血安全,输血质量的检验控制

在医院常规的治疗与急救过程中, 输血是医护人员重要的救治措施之一, 能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医学的发展, 输血技术也有了蓬勃发展, 主要体现在从输全血到输成分血, 从替补性输血到治疗性输血, 从血源性制品到生物技术制品[2]。人类血液成分存在个体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这使输血者和受血者有可能发生多种输血不良反应, 同时输血的重要性和溶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等特点决定了临床输血检验和一般医学检验的很大不同, 主要包括样本采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及报告结果, 都是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必要的保障[3]。

为了安全有效地保证临床输血工作顺利开展, 有效控制输血检验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对本院实行输血患者开展实施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收到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本院临床上申请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资料500份, 其中男305例, 女195例, 有输血史患者42例, 妊娠史患者107例。

1.2 方法

本次研究均采用某试剂公司提供的血型和微柱凝胶试验 (MGT) 配血系统进行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同时采用该公司的反应卡、抗筛谱细胞和手工凝聚胺法 (MPT) 所需要的试剂, 进行配血检验常规操作, 其中, 放散试验严格遵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流程》。细胞处理用80万U青霉素溶入p H值9.8的巴比妥缓冲液12 ml中。然后再加1 ml O型红细胞, 放置于室温1 h后, 用生理盐水洗涤保存于4℃恒温环境中。

2 结果

采用MGT法交叉配血时检验出15例不合;DAT阳性7例, 假阳性5例;青霉素试验阳性2例。对输血不合受试者进行分析发现, 青霉素试验阳性者2例, 抗筛阳性者1例, 既往输血史6例, 妊娠史4例。见表1。本次研究中500例患者无一例输血安全事故。

3 讨论

近些年, 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推动了输血医学的快速发展其重要性无法替代, 临床适应范围也不断扩大。同时临床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困扰着临床医护人员。临床上, 输血的质量安全关系着患者的治疗效果, 血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须将检验工作作为研究的重点, 从血源到使用, 加强对血液的消毒和检验工作, 以确保血液使用安全。

3.1 输血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临床上输血过程中很容易发生, 如乙型肝炎病毒 (HB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感染性疾病, 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4]。有效的输血检验前检查是输血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血前, 献血者与献血单位须进行相关检查, 我国规定的检查项目主要有: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梅毒抗体试验和谷丙转氨酶 (ALT) 检查等, 同时要登记献血者的详细信息, 保证血液的质量。另外, 还需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常规临床检查, 检查其血液必要指标, 严格控制输血适应证。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因为输血引发的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 也可以诊断出潜在的传染源, 及时给予治疗处理。3.2

3.2血型鉴定中质量控制

通常血型鉴定的工作分为两部分:Rh血型鉴定与ABO血型。对ABO血型展开准确鉴定是展开下一步交叉配血工作的前提。检验ABO血型所需标准血清须具备国家批准的生产文号和购回后自我检定记录, 也要保证血清在有效期内[5]。医护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注意血清血球比, 对于蛋白异常、慢性肝病等一些特殊的患者可以用洗涤红细胞进行鉴定。Rh鉴定比ABO系统鉴定更为复杂, 会引发一系列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近些年, Rh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溶血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 所以要规范Rh鉴定, 保证血型鉴定的安全性。

3.3 交叉配血中的质量控制

“交叉配血”是指所用方法可以成功检出与ABO不相容的、具有临床意义的、ABO系统之外的抗体。临床上通过交叉配血, 可以检测出ABO系统之外不规则抗体。所以, 交叉配血实验是临床上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室中进行交叉配血时, 必须严格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目前, 凝聚胺技术[5]在很多医院的血库中得到常规应用。在交叉配血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 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液凝集与溶血现象, 当遇到妊娠和有过输血史等患者时, 要对患者的血液进行不规则的抗体检测; (2) 交叉配血实验检查工作包括患者与供血者的样本是否发生混淆, 实验的操作方法是否符合规范, 样品标签是否准确等。 (3) 做好交叉配血的信息采集工作, 认真填写报告单。

综上所述, 输血是临床上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必须严格控制输血检验的质量, 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教祥.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探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4: (6) :69-70.

[2]Busch M, Chamberland M, Epstein J, et al.Oversight and Monitoring of Blood Safe in the United Stares.Vox Sang, 2009, 77 (2) :67.

[3]李文平.二级医院临床医师应加强学习临床输血学.重庆医学, 2003, 32 (3) :372-373.

[4]刘婧, 李小莉.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吉林医药, 2014, 35 (24) :5446-5447.

血型与输血教学设计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标本来自2006年8月~2009年4月我院住院的3例患者,其病历摘要见表1。3例患者均给予输血治疗,因均有输血史,输血前做不规则抗体筛查,患者1和患者3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2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复查ABO血型和Rh D血型结果与输血单上所填内容相同。

1.2 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1.2.1 患者1的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临床申请输红细胞悬液6 U,输血科复查患者1的血型确定为B型,Rh D(+),取B型,Rh D(+)的供血者血液[已复检为B型Rh D(+)]与患者血样采用盐水法、凝聚法交叉配血。盐水法主次侧均相合,凝聚胺法主侧不合,次侧相合。患者血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从患者血清与筛检红细胞反应格局(微柱凝胶卡式法)初步判断不规则抗体可能为抗-E和抗-c。将患者血样送至本血站做进一步检查,患者血清与谱细胞反应,结果提示血清中含有Ig G性质的抗-E和抗-c,抗体效价测定,抗-E效价为256,抗-C效价为16,说明患者缺乏E抗原和c抗原,因有输血史,可能曾输入了含有E抗原和c抗原的红细胞,而产生了免疫性抗体抗-E和抗-c。为了输血安全,血站血研室对患者1做Rh血型分型,结果为CCDee,选择B型Rh D(+)供者血液20 U(10袋),做Rh血型分型,结果显示,CCEee 4袋、Cc DEE 3袋、Cc Dee 2袋、cc DEE 1袋。将B型CCEee的供者红细胞6 U取回输血科与患者1做交叉配血(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抗人球法)主次侧均相合,输给患者1后,未发生不良输血反应,输后第2天患者1的Hb升至78 g/L,病情好转。

1.2.2 患者2的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2 U,输血科复查患者2的血型为A型、Rh D(+)。输血科有库存A型Rh D(-)红细胞悬液2 U,此袋血距有效期限11 d,为避免报废,在符合输血原则情况下,此袋血中的红细胞拟输给患者2。在交叉配血中,盐水法主、次侧均相合;用凝聚胺法主侧相合,次侧不合(有明显凝集);采用抗人球法结果同凝聚胺法。再次复检患者2和此袋血的血型,结果同前。对患者2和供者血样做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患者2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供者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对照不规则抗体筛查反应格局初步判断供者血样中含有抗-D,将患者2的血样和供者血样送至本血站血研室进一步检查。供者血样中含有Ig G性质的抗-D,效价为64。Rh血型分型结果:患者2为CCDee,供者为Ccdee。如果供者血液输给患者2,因供者含有c抗原,可能会使患者2产生免疫性抗体(抗-c),再次输入含c抗原的血液易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故此袋血不能输给患者2。血站从4袋库血[A型、Rh D(+)]中经Rh血型分型,挑选出1袋同型(A、CCDee)血液,与患者2交叉配血相合。输注给患者2后,Hb上升到77 g/L,改善了贫血症状,病情好转。

1.2.3 患者3的血型、配血及输血分析

给予输注红细胞悬液4 U,输血科复检患者3血型和两者供者(2袋红细胞悬液)的血型均为O型、Rh D(-)。盐水法、凝聚胺法对患者3和2个供者的血样进行交叉配血。盐水法主侧有凝集,次侧相合;凝聚胺法同盐水法。患者3血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血站检测患者3的血清不规则抗体确定为抗-C和抗-e,抗-C的Ig M效价为8,Ig G效价为16;抗-e的Ig M效价为32,Ig G效价为64。Rh血型分型结果,患者3 Rh血型为ccd EE。本市血站165例Rh D(-)献血员档案中无供者Rh血型与患者3 Rh血型Ccd EE完全相同者,考虑到患者3是未婚女性,年龄22岁,如输入缺失的抗原会产生免疫性抗体,影响婚后生育,供者中只有1例为O型ccde E。该供者E抗原阴性,从理论上讲可以输给患者3,患者3血样(O型ccd EE)与该供者(O型ccde E)交叉配血均相合,输入该供者2 U红细胞悬液后改善了贫血症状,经补铁和营养等临床综合治疗后,患者3病情好转出院。

2 讨论

Rh血型是继ABO血型系统之后最具临床意义的血型系统[2],也是血型抗原和抗体最为复杂的血型系统。依据5种抗原的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E>C>c>e,汉族人5种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D:99.66%;E:47.88%;C:87.45%;c:56.31%;e:52.12%。因此,临床上一次随机输血产生抗-E的机会要比抗D大2.5倍,多次输血的患者易产生抗-E,而导致溶血[3]。抗-D主要通过Rh血型不合的输血和妊娠产生,Rh D阴性个体经妊娠途径受到D抗原刺激后,有50%~70%产生抗-D,Rh D阴性个体接受1ml Rh D阳性血液后约75%产生抗-D,抗-D的产生可导致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和HDN,严重者可导致受血者新生儿或胎儿死亡[3]。抗-c仅能通过免疫产生,其在Rh抗体中的重要性仅次于抗-D和抗-E[4]。免疫产生的抗-E的患者可合并出现抗-c,其滴度可能会比抗-E弱,呈现剂量效应。患者1 Ig G抗-E效价为256,抗-C效价为16,与上述论点相符。亦有学者认为抗-E阳性患者即使没有检出抗-c,也要避免输注含c抗原的血液,从而避免因抗-c导致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5],一般情况下抗-C常和抗-Ce(复合抗体)同时产生[6]。东方人c DE抗原阳性率为21%,对于缺乏C抗原和e抗原的受者易产生复合性抗体即抗-Ce。Rh血型系统还有Rh亚型、Rh缺失型等,抗体还有抗-Cw、抗-Cx等。因为Rh血型系统的抗原抗体复杂性,及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和HDN,输血时要做好Rh血型分型,做到同型相输,避免免疫性抗体产生而造成不良输血反应。

有输血史的3例患者中,无论Rh D(+)还是Rh D(-),患者和供者ABO血型相同,Rh D血型相同或相容的情况下交叉配血中出现不相合。Rh血型分型后找到相同血型的供者血液或配合型供者血液,输注后,Hb上升至应有水平,无不良输血反应,输血治疗效果满意,说明仅做ABO血型、Rh D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筛查是不够的,必须做不规则抗体鉴定和Rh血型分型,使受供双方C、c、D、E、e抗原均相同或相配合才能保证输血安全。

血站在Rh血型分型的基础上,建立献血员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献血员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电话号码、ABO血型、Rh D血型、Rh血型表现型、血清中有无抗体、抗体效价等,本地区Rh D阴性献血员档案全部建立并入稀有血型库。Rh D阳性献血员也要建立档案并入血型库。血型库和稀有血型库信息可传输到医院输血科,做到信息共享,医院输血科开展不规则抗体鉴定和Rh血型分型工作,一旦遇上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鉴定其不规则抗体类别,效价和Rh血型分型,并将患者的其他数据信息传至血站,医院输血科和血站均可从血型库和稀有血型库中查找同型血液或配合型血液,患者能及时输注安全的血液。

临床上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特别是尚未生育的女性,除常规配血选择配合型血液输注外,建议进行Rh系统分型,选择Rh同型血液输注,避免患者缺乏的抗原输入体内,并产生相应的抗体[7]。Rh血型同型输注,避免了产生免疫性抗体而引起的输血后溶血性反应和HDN的发生,提高了临床输血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谭庆芬,崔徐江.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不合的输血处理[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8):660-661.

[2]丁肖华,郭如华,田兆嵩.Rh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6):474-476.

[3]崔云昊.Rh血型,采供血规范化监督管理与血液制品检测新技术新标准实用手册[M].银川: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4:581-587.

[4]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71-73.

[5]吕鹏.最新输血新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3-198.

[6]肖星甫.输血技术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8.

血型与输血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血型研究室,输血检验,输血安全,质量控制,措施

医院每天都有大量的患者需要救治,从临床上来讲,很多患者都需要大量的输血来维持生命。医院的血液来源是血型研究室,这个部门对输血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但是,由于近几年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不严格,导致很多疾病传染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生命安全威胁。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在出现血液感染后,其表现为隐性状态,待其出院后,势必会造成更多人面临感染威胁,所以,必须对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本研究主要就血型研究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临床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工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段时间中,血型研究室共涉及患者1236例。患者情况如下:男性患者825例,女性患者411例;患者年龄在20~75岁,平均年龄为(53.6±1.2)岁。在1236例患者中,车祸患者共计253例,因病大出血患者共计596例,日常体检患者共计312例,其他患者共计75例。

1.2方法:通过讨论现有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措施,总结分析其中的不足,制定相应的弥补措施,健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标准,实现临床工作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统计出现感染的患者数量及最终的输血安全控制效果。经过大量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输血检验质量控制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必须对输血适应证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多方面来预防医患纠纷的出现[1]。 从临床医疗的工作来看,部分医疗工作,并不需要进行输血,而是通过一些医疗措施止血就可以完成。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进行严格的控制。例如,HBV、HIV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是必须经过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2]。第二,应对输血前的血液标准开展检验。目前,我国关于血液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是非常多的。在现阶段的医疗工作中,血液标准在采集和运输过程中,必须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展开详细的核查[3]。第三,需开展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每一位危重患者都可能需要大量的血液为维持生命,但是在输血之前,应对血型进行鉴定,一方面要在ABO血型鉴定上做出努力;另一方面, 必须有效的划分清楚Rh的性质,阴性与阳性的差异非常大,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2结果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工作上,而是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能够对输血安全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血型研究室的工作比较多,日常的输血安全,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血液疾病的传播,将会导致患者受到极大的生命威胁。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在多方面保证输血安全,促使临床工作获得总体的进步。

3讨论

3.1血型研究室:对于医院来讲,血型研究室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其既能够为危重患者匹配血液,也能够及时向外界发出呼吁,及时的寻找到合适的献血者。近年来,血型研究室的工作量不断提升,虽然对患者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输血安全上也有所疏漏。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输血安全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血型研究室的问题,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医疗工作。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问题的源头来解决。血型研究室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中, 还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院方需尽量配备更多的人手来完成工作,不要造成一人担任多项工作的情况,需协调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不要在单一的方面努力。经过大量的努力后,目前所开展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基本上告别了过去的问题,未来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3.2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输血安全在近几年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由于血液是人体之根本,一旦出现感染或者病变,将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医疗工作者在目前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当中,虽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仍然无法100%的保证输血安全。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工作。在人手方面,必须不断的增加血型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设定针对性的岗位,落实责任制。在具体的控制中,应坚决贯彻执行制度和规范,因个别患者所造成的特殊处理,必须做好备案工作,作为后续争论的依据。在具体的服务患者过程中,必须讲清楚所有的条文和规范,在操作上也要向患者解释,在患者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完成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程志.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6(7):8.

[2]欧阳忠生.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1(12):78-79.

血型与输血教学设计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唐某某:女,壮族,28岁,因不孕不育检查。正定为O型,反定为A型,正反定型不符,经进一步检查发现为O型,血清中缺乏抗-A抗体。

1.1.2 张某某:男,壮族,35岁,无名指电锯伤。正定为A型,反定为AB型,正反定型不符,经进一步检查发现为A型,血清中缺乏抗-B抗体。

1.1.3 黄某某:男,汉族,16岁,脊柱侧弯。正定为O型,反定为A型,正反定型不符,经进一步检查发现为O型,血清中缺乏抗-A抗体。

1.1.4孙某某:男,壮族,50岁,腹痛查因。正定为O型,反定为AB型,正反定型不符,经进一步检查发现为O型,血清中缺乏抗-A及抗-B抗体。

1.1.5 标本为患者血液标本

1.2 试剂

抗-A、抗-B(单克隆抗体)购自长春博德公司,有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批准检定,且有防伪标签贴封;抗-A1、抗-H、抗人球蛋白、A2及A、B、O标准红细胞均购自上海血型参比室,均在有效期内;抗-AB、抗-A、抗-B(人血清)血清由本科自制。

1.2 方法

1.2.1 血型血清学检查见表1

2.2 唾液血型物质检测结果见表2

2.3 红细胞吸收释放试验用效价为128的人抗-A、抗-B血清分别与四患者经洗涤后的等量压积红细胞在室温下吸收,吸收后的抗-A、抗-B血清效价仍为128,放散液未能检出抗-A、抗-B抗体,表明唐某某、黄某某、孙某某红细胞上不具有A、B抗原。用效价为128的人抗-B血清与张某某经洗涤后的等量压积红细胞在室温下吸收,吸收后的抗-B血清效价仍为128,放散液未能检出抗-B,表明张某某红细胞上不具有B抗原。

2.4 分别取患者唾液经煮沸离心分离上清液备用。按常规操作将抗-A、抗-B、抗-H血清进行标化,以(2+)为判定标准,将制备好的唾液分别与标化后的抗-A、抗-B、抗-H抗体中和后与相应的红细胞反应。

2.5 结果唐某某、黄某某、孙某某唾液血型物质无A、B有H,血型应为O型;张某某唾液血型物质有A、H血型应为A型。均为分泌型。

3 讨论

3.1正常情况下,抗体通常在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开始产生,5~10岁时抗体产生达最高峰。ABO血型抗体缺乏常见于新生儿、老年人或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ABO血型抗体缺乏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情况下,抗-A、抗-B、抗-AB存在于所有缺乏相应抗原的人血清中,除新生儿相应抗体很少外,成人没有相应的ABO抗体是极及罕见的;ABO抗原由于疾病导致减弱或消失在临床较为常见[2],如在ABO血型亚型,另外与血液系统造血功能异常有关,如双胎嵌合型、双受精卵型、低r球蛋白血症、白血病患者、多发性骨髓瘤、单株峰M蛋白等。椐有关资料介绍,健康成人中完全缺乏抗-A和抗-B者,约占万分之一[3]。抗-A和抗-B的缺乏机理尚无统一认识,有人认为这种人可能是属于免疫耐受现象[4],个体在胚胎早期接触的某抗原物质,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细胞克隆被破坏,胚胎成熟或出生后不能对该抗原产生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参考近年国内文献[5],考虑到ABO血型不相容的输血,肯定会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症状:DIC、肾衰以至死亡。因此在输血问题上,缺乏ABO抗体的患者,如果需要输血,应以红细胞血型为主否则会导致同种免疫反应。笔者认为,在临床进行ABO定型时必须进行正反定型。对于正反定型不符的情况,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判断是ABO亚型或是否因疾病引起的抗原、抗体减弱或缺乏。特别是对于急性白血病和MDS患者应多注意其可能存在的ABO抗原减弱。对于MM、肿瘤及消化道疾病患者应注意其ABO抗体的减弱。正定型无法直接检出抗原的患者,可利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其是否有弱的A、B抗原,对于约80%分泌型患者,还可进行唾液血型物质的测定,以确定其ABO血型。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进行ABO分子生物学试验,从基因型上得出患者真正的血型。对于实在无法确定ABO血型又急需输血的患者,在配血试验相符的前提下,可给予输注O型Rh阴性三洗红细胞,等病情缓解后再进行重新鉴定。

摘要:目的 探讨ABO血型抗体缺乏的血清学特点、临床分析、临床安全输血。方法 对4例血型抗体缺乏患者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血型鉴定、吸收放散试验、唾液中血型物质测定。结果 4例患者均为分泌型,抗-A缺乏2例,抗-B缺乏1例,抗-A、抗-B均缺乏1例。结论 正常人抗体缺乏见于免疫耐受现象,在紧急输血时以O型洗涤红细胞为宜。

关键词:ABO血型抗体,抗体缺乏,临床输血

参考文献

[1]赵桐茂,主编.人类血液遗传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0-31.

[2]金沙,向东,刘曦,等,疾病导致ABO血型抗原及抗体减弱的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12)1:61~62.

[3]王晓红,张工梁.缺乏ABO血型相应抗体一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1989,9(4):197.

[4]王培华,主编.血液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4~115.

血型与输血教学设计 篇10

Rh血型系统是目前发现的最复杂红细胞血型系统之一,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已经发现40多种Rh抗原,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5种为D、C、c、E、e,5种抗原中D的抗原性最强也是Rh血型中最重要的抗原。目前许多医院已将Rh血型D抗原列入输血前常规检测,防止血型不合发生输血后溶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确保了输血安全。笔者对临床预输血者除了常规检测ABO血型外,还进行了Rh血型D抗原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来源于2013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预输血者7 500例,常规进行ABO血型检测及Rh(D)血型检测53例,其中男30例,女23例。

1.2 试剂与仪器

抗A抗B标准血清由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Rh单克隆抗体由北京金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提供;ABO、Rh血型检测卡由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离心机由北京时代北利离心机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ABO、Rh(D)血型鉴定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操作,抗体与受血者血液红细胞直接进行凝集反应,有凝集现象出现者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出现者为阴性或弱D型,对无凝集现象出现者再用微柱凝胶法复检,复检结果呈阴性后方可认定该受血者为Rh D抗原阴性。

2 结果

所检测7 500例患者中Rh D抗原阴性53例(0.71%),阳性率为99.29%。见表1。

3 讨论

根据红细胞D抗原的存在与否,将血红细胞分为两类:Rh D阴性和Rh D阳性。我国汉族人群Rh D阳性率为99.5%~99.8%,Rh D阴性率为0.2%~0.5%,本组资料显示:7 500例预输血中,Rh D阳性率为99.29%,Rh D阴性率为0.71%,其中O型血Rh D阴性检出率最高为0.91%,AB型血检出率最低为0.49%。因为Rh血型具有遗传的高度多态性,也可能由于不同区域、种族等因素影响,因此出现Rh D阳性率较我国汉族人群高。本文分析了53例Rh D阴性预输血者在ABO血型中的分布情况,显示63例Rh D阴性预输血者在ABO血型中的分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h D阴性血型是非常稀有的血型,因为寻找同型血比较困难,给患者诊治时间和临床治疗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难。在临床输血只有血型配型符合的血液才被受血者使用。ABO血型和Rh(D)血型配型大大降低了因红细胞上不同抗原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如果Rh(D)血型不相符,可以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甚至危机患者生命;母子Rh血型不合的妊娠,有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症、早产、死胎[2]。因此,必须在输血前进行Rh D的检测,针对性的做出选择治疗、输血方法等,从而缓解因血源紧张带来的治疗困难,保障Rh D阴性预输血者的治疗需要,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严重的输血事故,因此,将Rh血型鉴定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是必要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1.

上一篇:生物碳质下一篇: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