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服务

2024-09-30

输血服务(精选11篇)

输血服务 篇1

关键词:临床输血服务,安全用血,有效用血,合理用血

在传统观念中, 人们认为输血科的主要工作以及任务就是单纯的贮血、配血、发血工作。2002年6月, 国家卫生部颁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1]提出:“二级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输血科 (血库) , 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 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这是临床输血服务的依据和宗旨。所谓临床输血服务, 我们可以借鉴药学服务的定义[2]并结合临床输血工作实际情况定义为:应用输血医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一致、负责任的、与输血医学应用有关的服务, 以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与经济性, 实现血液资源保护、合理应用, 杜绝不必要的输血。临床输血服务明确提出了输血科医技人员的职责, 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按照要求贮血、配血, 确保血液安全、有效; (2) 深入临床了解用血情况, 对临床血液应用提出改进意见; (3) 进行输血治疗的监测, 设计个体化输血方案; (4) 指导医护人员做好血液的请领、保管和正确输注工作; (5) 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输血不良反应后的临床观察, 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反馈工作; (6) 提供有关输血咨询服务, 宣传合理用血知识。临床输血服务的核心是“输血科医技工作者参与临床输血工作。”这对于传统输血科只负责贮血、配血、发血工作的输血科医技人员不仅是一个新的挑战, 同时也为广大青年医技人员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1 临床输血服务存在的必要性

据近5年来的调查, 在我国, 用血浪费、不合理用血[3,4,5,6,7,8]占30%以上比例, 其不合理用血形式 (以《规范》为依据) 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不合理应用的主要原因是输注指征过宽, 血浆输注治疗共性问题是无指征输注和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以及“搭配血”使用, 而输血病历的不规范性又增加了医院因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的潜在风险。随着临床输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临床医师的专科化, 医生对临床输血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不深, 并且习惯性沿袭老一辈医师输血标准以及用血习惯在所难免, 而一些安慰用血、搭配用血等用血习惯在老一辈医师脑海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沿袭到年轻医生身上, 他们有时候也难以做出合理用血的决策。比如, 有调查显示[9], 临床在治疗烧伤患者过程中, 仍用新鲜冰冻血浆 (FFP) 补充血容, 而烧伤所需的液体应以晶体液和胶体液为主, 配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10]。临床输血服务在输血治疗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因为临床输血服务医技工作者对输血的指征、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频度、疗程、不良反应、特殊患者 (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 乃至是否可以公费等情况均有着充分的了解, 由此可以和医生及患者更好地沟通。如上例, 如果临床输血服务医技工作者参与治疗过程, 或许可以避免这类的不合理输血情况发生。此外, 临床输血服务更多地参与到围手术期的“血液保护[11]”工作方面, 将“输血作为唯一救治失血的方法或滥用输血”的观念正转为“不输血或少输血、输成分血和血浆代用品”的观念, 即逐渐重视血液保护与合理用血的新观念, 只有这样, 临床医生才会更多听取临床输血服务医技工作者的意见。

2 临床输血服务面临的挑战

目前,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临床输血学专业很少, 远远不能满足开展临床输血服务的需求。输血医技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质现状限制了临床输血服务事业的发展。国内的输血医学教育长期偏重于血液检测等方面, 强调学生实验室技能的培养,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临床相关的病理生理知识、输血适应证、疾病基本判断与输血护理知识缺乏, 对输血治疗结果预测、分析和评估能力及输血反应处理能力尚待提高, 输血医学教育与实际临床输血服务所需知识脱节。另外, 临床输血医技工作者与临床各专业医师沟通和协作能力一直不被重视, 已成为困扰医院临床输血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 医院领导、临床医生及患者对临床输血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总认为输血科医技工作者主要负责贮血、配血、发血工作, 医院输血服务从血液供应管理向输血技术服务转型还没有得到医院管理者的认同。传统的医疗模式一直是临床医生集诊断与用药、用血于一体, 这一模式已经根深蒂固,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变革的, 临床输血服务的开展, 要真正参与临床工作, 需要医生、护士、患者的全面思维转变, 这一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3 临床输血服务工作的忧虑

传统医药分家的观念根深蒂固, 而血液往往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药品, 部分医师觉得临床输血医技工作者参与临床输血服务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和利益, 有的甚至认为临床输血服务就是来监督和限制临床用血的, 如果临床输血医技工作者提出的输血治疗方案与医师的经验用血治疗方案有偏差, 会造成一定的麻烦。目前, 我国医院输血科在医院的地位相对较低, 输血科医技工作者要真正参与临床, 还要不断加强输血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提高与医师、护士、患者的沟通能力, 使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只有这样, 在和临床一些年资深的医师探讨治疗方案时, 才能够拥有足够的自信。少数医生凭输血治疗经验, 主观上对临床输血服务的参与持排斥态度, 这对临床输血服务中与医生的沟通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临床医生往往习惯于从输血疗效的角度来评价输血, 而临床输血服务则更应该关注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后的机体免疫因素、患者整体与长远健康以及输血经济学等方面的因素, 大力推行成分输血, 并开展自身备血、血液稀释、血细胞回收、手术中控制性降压等血液保护策略。

4 临床输血服务工作的展望

近年来,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 输血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输血技术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 全国各地输血发展很不平衡, 许多临床医师对输血的观念还停留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的水平上, 扭转这一现状还需输血科工作人员与临床医师间的沟通与交流, 尤其是输血科工作人员更应加强学习, 掌握过硬的知识来指导临床用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都要求输血科医技工作者开展临床输血服务工作, 履行临床输血服务的义务与职责, 承担起保证患者用血安全、有效、合理和经济的多重重任。展望未来, 临床输血服务在医院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为了适应医院和社会发展的广泛要求, 临床输血医技人员须应对时代的挑战, 发展临床输血教育, 承担起节约用血、合理用血的社会责任。目前, 我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行) 》[12]规定:“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 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 (血库) , 在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 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 储存血液, 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这将是国家未来确认临床输血师以及相应的制度的依据, 通过制定临床输血师资格准入制度, 可以相应提高高等医药院校临床输血教育工作, 做好临床输血师的培养工作, 以利于临床输血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值得欣慰的是, 2010年起,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增加了输血技术 (初级和中级) 专业类别, 这是临床输血服务人才培养和体制健全的一个开端。同时, 我国卫生管理部门应逐渐加强医院输血科医技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 并且灌输临床输血服务的思想以及行为准则, 必将推动临床用血安全性、有效性与合理性相关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输血服务 篇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所有输血工作中的检验,均须查对检验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检验后,应复核结果。

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住院号、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袋号、采血日期、血液质量等,并检查取血人签名是否正确。

发血后,受血者血液标本置2-8℃冰箱保留7天,以备必要时查对。

检验科(输血)报告请示制度

凡遇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向科室主任报告,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

1、仪器不能正常工作时;

2、急诊输血RH血型为阴性时;

3、血型鉴定不明确时;

4、交叉配血试验异常时;

5、一次性输血超过2000毫升以上时;

6、严重输血反应时;

二、科主任接到报告后,立即处置或指示有关人员做好相关处理,若不能解决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发生严重输血反应时科主任必须到现场,同时向分管院长报告,并做好相应记录。

检验科(输血)计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为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德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性,维护国家、医院、科室、病人的利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特制定本制度:

1、工作中科室人员严格按照计量法要求,认真检查本科室执行、落实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整改。

2、严格执行国家计量法,一律采用国家规定的计量单位,做到检验报告、结果登记、患者申请单、报表等书写正规,文字清晰,计量单位填写准确无误。

3、科室坚决不采购不符合计量法的相关计量器具及试剂。

4、国家规定强检的计量器具,如“加样枪”、“冰箱”、“水箱”、等,实行定期与计量的单位联系,进行周期性检查,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

5、维修人员对不符合计量要求的器具要及时发现,及时更换。

输血服务 篇3

【关键词】输血; 不良反应; 悬浮红细胞; 去白细胞红细胞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22-01

临床输血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其对挽救生命的作用是其他药物所不能代替的。近年来虽然血型检测技术不断发展,但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仍较常见[1]。由于人类的血液组成成分的复杂和多样,2个人之间完全同型的血液几乎不存在,这就会使受血者存在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2]。成分输血是指利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把有效成分分别制成纯度或浓度较高的制剂,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有目的的补充患者所需要的血液成分的输血方法[3] 。为了解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输注成分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调查输注悬浮红细胞3905例,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4022例输血后有输血不良反应时由临床医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卡,填报送输血科,输血科统计后上报给医务科。

2. 结果

输注悬浮红细胞3905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例,不良反应率

为0.2%。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402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率为0.05%。

3.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急诊病人的重要医疗措施。由于人类的血

液组成成分的复杂和多样,人之间完全同型的血液几乎不存在,这就会使受血者存在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而人类自身的血液是有限的,以现在的科技手段还不能进行人工合成,只能来源于自身,因此,人的血液是很宝贵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血液资源[4]。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的密度不一样,采用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分别制成纯度或浓度较高的制剂,根据临床上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输注治疗,避免了有效成分以外的不需要的血液成分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5]。本文中输注悬浮红细胞3905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例,不良反应率为0.2%。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4022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率为0.05%。输血去白细胞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输注悬浮红细胞,可见输注去除白细胞后的血液制品会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因此,进行成分输血只是输注患者所需要补充的血液成分,降低了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治疗的针对性强,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成分输血输注的量与输全血相比大大减少,从而减轻了心脏和血管的负荷,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也节约了血液资源。临床上常用的血液制品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和冷沉淀等5大类。

综上所述,输注成分血进行治疗的优点主要是:(1)高效: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高、针对性治疗效果好。因为每一种血液成分制剂在制备的过程中都是经过分离、提纯、浓缩的容量很小,但是有效成分的浓度和纯度很高,可以很好的提高临床疗效。(2)安全性高:全血的成分复杂,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机会多。成分输血可以避免将不必要的血液成份输入患者体内所致的不良反应。由于病毒不是均匀的分布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因而各种血液成分传播病毒的危险性不同,病毒通过白细胞传播的危险性最大,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小。而使用单一的血液成分就能够降低因输血而导致的血液传播疾病和性传染病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6]。(3)使用方便节约血液资源:血液成分制剂的稳定性好,易于保存和运输,全血白细胞中的粒细胞不容易保存而血小板只能保存在(22±2)℃且震荡条件下与全血的储存条件不相同而且相对全血的需要量少很多,使用方便,例如:白细胞、浓缩血小板、血浆等几种血液成分的制品,可以分别输给几个需要不同血液成分的患者,这样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又能充分利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节约了血液资源。(4)价格便宜,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要重视成分血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和应用。在医院临床的各个科室树立成分输血的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挥血液的利用价值,提高临床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杨成民,李家增,季阳.基础输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8—664.[2]劉备叶,覃灵芝,曾凡萍.临床输血情况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3(20):2752~2753.[3] 江朝富,崔徐江,汪传喜.现代成分输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吴彩霞,吴岩.浅谈成分输血[J].中国社区医师,2007,9(I):3~4

[5]高峰.输血与输血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6.

输血服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入院需要大剂量的输血的患者132例;分成两组, 观察组68例采用去白细胞输血, 其中男32例, 女36例, 年龄18~21岁, 对平均年龄 (19.5±1.5) 岁, 其中消化科的输血患者21例, 血液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19例, 妇产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20例;照组64例选用常规输血, 其中男34例, 女30例, 年龄19~23岁, 对平均年龄 (21±2.0) 岁, 其中消化科的输血患者25例, 血液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20例, 妇产科需要大剂量输血的患者19例。观察比较两组输血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

1.2 方法

1.2.1 去细胞标准

对于132例患者中的68例患者采取去白细胞输血, 将红细胞浓缩悬液通过白细胞过滤器, 将白细胞去除达99%。白细胞的参与量为<5.1×10 U, 并且红细胞的回收率大大了90%~96%[5,6]。

1.2.2 输血后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①过敏: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皮疹。②发热:与输血前相温度上升1度以上并且伴有其他恶寒、寒战等反应;③其他有一些全身症状和与输液有关的一些症状。满足上面任一项即可判断非溶不练副反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白细胞能够通过消化、吞噬等产生免疫反应, 实现机体的防御保护功能, 抵抗细菌、微生物的危害, 是血液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成分。但是, 在血液制品中含有白细胞却像是含着一样污染物, 同种异体输液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对人体产生危害, 所以现代输血中, 研究一般将其去掉输血, 以和常规输血相比较, 也是为了保证用血液制品的安全[7]。从而达到避免和减少输血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大量输血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人类m小板抗体、白细胞抗原HLA等多种免疫性抗体, 因而致使机体发生不同的输血不良反应。目前, 去白细胞输血是比较有效的输血方式,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通过去除红细胞悬液成分中的白细胞[8], 达到避免和减少因大量输血而致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且在降低病毒传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输入白细胞能够引起很多不良反应, 并且很有可能传播病毒, 它能够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引起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引起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引起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以及很有可能传播病毒。

该研究中,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上述理论及观点得以充分证明。输入大量含有白细胞的同种异体红细胞混悬液能够导致传统输血患者体内形成多种免疫性的抗体, 从而引发较多的输血不良反应。另外, 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除了与同种异体而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外, 还与血液在存储的过程中所释放的细胞因子、补体、脂质、以及组胺等活性物质有关, 因研究中观察组仍有少量的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 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9]。故, 临床上所需要大量输液的患者, 建议应用保存在7 d以内的红细胞悬液, 给予去白细胞操作, 能更好较少因输血造成的不良反应。需大量输血的患者, 其本身的疾病有很大的复杂性, 机体的免疫系统均处于最低或没有的状态。对各种屏障系统的免疫功能均显著降低, 该研究数据显示, 去白细胞输血后能有效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调整与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10];减少和避免发生输血的不良反应, 降低了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同时降低发生院内感染。

综上, 大剂量输血治疗时应用去白细胞输血能明显降低输血后的并发症, 提高临床疗效, 提升患者的愈后质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海伟.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8 (5) :9-11.

[2]潘晓红.去白细胞输血和常规输血患者大剂量输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6) :23-25.

[3]刘景汉, 欧阳锡林, 李蕊.去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 27 (6) :53-55.

[4]林琼林.去白细胞全血和成分血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 2006, 41 (6) :40-41.

[5]刘敏霞, 韩颖, 刘安.透析式洗涤冰冻红细胞去除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方法[J].生物技术通讯, 2009, 20 (1) :24-26.

[6]王同显, 万旭, 孙波.去除白细胞对悬浮红细胞保存期间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25 (4) :81-83.

[7]朱建妹, 孙露, 程天凤.浅谈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过程中的几点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6) :94-95.

[8]王海宝, 刘景汉.林子林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3, 11 (6) :20-21.

[9]陈皞, 鲁思文, 詹晓燕.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3) :58-59.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篇5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

(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 1.患者的临床诊断; 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 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

3.血小板输注指征:

内科系统疾病:若>50×109/L,不需输注;20~50×109/L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20×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若<50×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109/L;70~100×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四)成份血的适应症

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 ml~1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量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是:(1)患者是否明确诊断;(2)病例是否符合临床用血条件;(3)主管医师是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4)输血品种和数量是否与患者病情相符、输血治疗是否恰当;(5)急性失血是否进行了先晶后胶的扩容、大量输注抗凝血后是否根据病情变化补充了凝血因子(冷沉淀)和血小板;(6)非急症用血是否执行了备血制度和用血审批制度;(7)输血后是否及时进行了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如何;(8)输血治疗前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及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9)输血申请单填写是否规范,输血病程记录等各种输血文书记录是否及时、规范、完整;(10)输血不良反应治疗抢救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上报。

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质量考核”。

2.医务科应定期开展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的评价,评价结果与科室质量管理和医师个人业绩考核及用血权限认定挂钩。并针对各临床科室和临床医师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和奖惩意见。

输血服务 篇6

【关键词】 输血科;安全管理;临床输血;纠纷;措施防范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7-01

输血和其他临床诊疗措施一样,必须做到安全和有效,这两者是辩证统一,如果输血不能产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就失去了作为治疗措施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样,如果尽管通过输血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缓解了病情,但是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输注的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发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发生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1]。自2002年9月1日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公民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纷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安全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的首要条件。现笔者分析近几年临床输血纠纷的实例及预防纠纷的几点措施如下;

1 建立、健全输血科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临床输血,减少临床输血纠纷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了输血科各项管理制度、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组织实施各项制度等并确保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组织学习本科所有人员并确保每人均能理解,带领全科人员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输血科管理办法》,使输血科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秩序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的安全。

2 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科工作人员及血站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预防医患纠纷

2.1 临床方面应该严格管理,堵塞漏洞 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预防医疗纠纷的实际手段主要还是靠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例如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不完善,监督执行不力;科室和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个别医院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病案和其它医疗文书书写和管理不规范等。医护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对已经发生的差错和纠纷应采取个案分析,对案例进行讨论剖析,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纠纷产生的原因,使全體医护人员逐渐学法、懂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2.2 对于输血科工作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尤其是交叉配血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配血双签字制度。交叉配血时要同时检查受、供血者ABO正反定型及受血者Rh血型、采用聚凝胺法。对可疑结果要重复检查核对,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严防差错事故。同时输血科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满足临床不断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各种教育,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思想,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拓展视野,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及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2.3 对于血站工作人员来说。目前血站检测血液技术都比较成熟和安全,但是有极少用于临床输血之后患者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国内均报道经输血传播艾滋病、丙肝、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疾病。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窗口期”因素。(2)目前的检测手段还不够先进。(3)检测方法本身的误差可造成漏检。(4)由于献血员自身情况造成[2]。由于以上各种情况的存在,就造成血液污染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构成输血而感染性传播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患者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引起严重的医疗纠纷。血站应该强化管理,规范健全创建机制始终以提高职工思想素质、质量意识作为工作重点,严格按《质量工作手册》进行考核,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牢牢把住了血液的检测质量利用。

2.4 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时,就对医疗过程、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血液制品进行怀疑、抱怨甚至纠纷。笔者曾值班时遇到一位肿瘤病人输注一袋血浆后发生荨麻疹、皮肤潮红等输血反应症状,患者家属要求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工作人员予以解释,笔者亲自向病人家属解释,根据患者症状属于正常的血浆过敏反应,荨麻疹反应较常见,发生率可达1%-3%[3],但病人家属一直认为就是血浆质量有问题,并且患者家属在输血科情绪激动,任何解释都是无法听进去,从而引进一次临床输血纠纷。笔者认为,在输血前让患者家属认真阅读输血治疗同意书,以做好输血时发生的任何输血反应。

3 共同努力,提高输血技术,把输血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减少医疗纠纷隐患

临床科室,输血科,血站等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整个医疗诊治过程,避免出现医患纠纷,更要加强输血科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引进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总之,现代医疗纠纷的发生是逐年上升趋势,我院输血科认为规范医疗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注重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峰.输血与输血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

[2] 安万新.输血技术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07-210

输血服务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由辽宁省血液中心2009年~2013年向全市提供的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用血出库记录。

1.2 提供临床的血液品种

主要包括全血、红细胞制剂 (包括滤白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 冷沉淀、机采血小板、血浆等。

1.3 方法

按照卫生管理部门颁布的统计报表规定的计算方法, 即:全血200 ml为1μ, 以全血200 ml制备的各种血液成分为1μ。机采血小板按每1人份为1u。成分输血使用率 (%) =各类成分血用量/ (成分用血量+全血用量) μ×100%。合计成分血使用率 (%) =不同成分用血量之和/用血总量×100%。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市近5年来成分血使用量呈逐年递增, 2013年已高达99.86%。而全血使用量逐年递增, 这充分说明成分输血已经被临床医师和患者接受, 成分输血的开展较有成效。

3 结论

3.1 加强血站自身建设, 提高血站的质量管理保证血液成分质量

质量保证是提高成分输血比例的基础, 为了提高成分血质量, 本中心建立了成分制备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全程质量控制, 每月都要对成分血进行严格的监制和抽检, 成分血制备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每年岗位培训不得少于75学时, 成分血制备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血液理论知识, 无菌观念强。近年来, 本中心也不断提高, 吸收新的输血技术, 2006年10月机采血小板取代了手工血小板, 降低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2009年6月, 运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 制备出病毒灭活血浆, 以降低输血浆的不良反应, 提高了临床使用血浆的安全性。先后引进了MCS+、Trima、速冻机、大容量低温离心机等先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加快了血液成分的制备过程, 有效地提高了成分血的质量, 促进了成分输血的推广使用。

3.2 加强临床用血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本中心常年坚持全天向各医疗用血机构提供各种成分血, 随时为临床推广普及成分血, 提供优质服务和可靠保障, 使临床输血真正做到安全、及时、有效, 使患者及用血单位感到满意。为了防止输“人情血”或“营养血”等滥用全血的不合理用血现象, 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 本中心血库不库存全血, 只贮存各种成分血和血浆, 实行临床用全血提前6天预约制度。本中心发血室还配备了一名具有较高的血液理论知识, 熟悉血液成分功能和理化性质的输血指导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严把适应症, 防止滥用全血, 对不符合全血输注指征的应讲清道理, 拒发全血, 提高他们的成分输血率。

3.3 广泛开展成分输血的知识宣传, 加强血站、血库及临床医师之间的联系

血站和制作和管理血制品的主要机构, 多渠道做好成分输血的宣传工作, 让血库和临床医师充分认识到成分输血的主要性和优越性, 树立科学的输血观念, 是推动成分输血工作的基础。首先, 本中心开展和普及成分输血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 使在岗职工及用血单位都深刻认识到科学合理的成分输血是造福人民的大事, 每名医务工作者对积极推广及应用成分输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 为了帮助临床医务人员正确安全有效应用输血方法,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促使医生合理用血, 科学用血, 节约血源, 提高科学输血水平, 血站每年都举办成分输血知识培训班, 邀请专家进行成分输血专题讲座, 传授成分输血新知识, 新观点和新技术, 使医生提高了对成分输血的认识, 改变陈旧的输血观念, 从而提高了成分血的使用率, 为了构建良好的血站及医院的关系, 本中心定期召开由医院血库人员参加的座谈会, 并公开临床用血情况, 就开展成分输血工作进行交流, 总结经验, 进一步有效地推动成分输血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兆嵩, 祝瑞泉, 李忠平.世界卫生组织《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远程教育教材补充教材[J].20002, (7) :19-20.

[2]蒋彩萍.扬州市2004年~2007年成分输血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2) :161-162.

加强输血科管理预防临床输血纠纷 篇8

1 对内做好思想教育, 完善科室管理[3]

1.1 加强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注重人员素质培训

输血科成立初期,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而近几年随着医院各大手术的增加, 高难度的手术, ICU的扩建, 使输血科的工作量增加, 工作压力增大, 针对这个问题, 科室实行了以下措施:通过各种教育, 工作人员的专业思想不断提高, 大家都养成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业务学习, 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 拓展视野, 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 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使我院输血科水平向全国先进的医疗水平看齐;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 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

1.2 输血科的规章制度, 确保输血安全

完善输血科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必要措施。通过参考其他医院输血科的工作, 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我院输血科建立了各项制度。交班制度;每次交班都做好记录并签名, 交代清楚每项细节, 以免有错漏;岗位制度: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 分工清楚, 责任到位;每项试验实行双签名制度:一个是操作者, 一个是审核者 (值班除外) ;实行三查三对制度:查对姓名、查对住院号、查对科室病床;临床预约用血实行负责医生签名及输血科负责人签名制度等等, 保证不放过一个错漏, 及时改正任何缺失, 保证输血安全。

1.3 加强输血科的规模建设[4]

我院过去的血库只负责配血发血, 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开展和成分输血的发展, 加强输血科的规模建设也势在必行, 如今我院输血科有配血室、发血室、贮血室、未来准备建设实验室、过滤室、自身献血室。并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人员, 还引起了先进的血库专用电脑管理系统, 使输血科的管理更科学更方便,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因素失误。

1.4 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满足临床不断发展规律的要求

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而医院的设施配备也不断增加, 输血科作为一个与临床有着密切关系的科室, 也必须不断发展才能配合临床要求。我院输血科推行凝聚胺配血法, 有效地避免了由于不完全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开展了自身输血, 既降低患者输入异体血引起的输血反应的概率, 也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开展了ABO溶血的孕妇产检和卡式微柱凝胶血型鉴定等项目。

2 对外做好沟通工作

2.1 做好与临床医务人员的沟通工作

输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常常开展新实验项目, 而部分临床医务人员的观念仍未更新, 对于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实施方法, 输血科要做好充分的解释和宣传工作:印发宣传单或小册子到临床各科室;在医院网上发布通告;或者请专家学者来讲课, 推广新技术新项目。

2.2 做好与血站的沟通工作

与中心血站开展全方位的业务交流, 共同做好临床输血工作,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把临床用血的不同需求报告中心血站, 工作中注意每个环节, 避免由于沟通不足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失。

2.3 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

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 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并准备制作板报向广大患者宣传输血知识。

3 临床输血纠纷的防范措施

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 了解病患的输血适应证;要求临床医师具体填写好用血申请单;输血前要求患者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要求临床医护人员填写反应回报卡, 掌握输血反应的第一手资料, 并做输血反应的相关实验;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及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4 以后的发展方向

提高血液质量, 减少输血反应, 引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 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 是输血科以后的发展方向, 例如光量子血液疗法、不完全抗体的筛选及鉴定、疑难配血、特殊血型的鉴定等技术, 所以我院输血科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发展空间还很大。

参考文献

[1]杨世明.加强输血科建设及其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5, 6 (6) :345.

[2]杨立华.输血科防范输血纠纷措施探讨[J].中国临床实验室, 2002 (3) :126.

[3]黄正东.我院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的做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8, 6 (9) :523.

输血服务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月—10月的200份输血病历作为对照组,同时抽取通过严格输血规范管理后2009年1月—6月的200份输血病历作为试验组,分析2组临床输血行为规范的情况。

1.2 调查方法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其他有关医疗文书规范与管理,依据临床输血的政策性文件,查阅2组病历,结合输血科登记及回收的资料,判定2组病历用血的规范性是否正确、合理。

1.3 调查内容

查看输血申请同意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是否按规定填写;评定输血的合理性;输血医嘱规范性;输血前传染病检查、用药情况;输血护理操作是否规范:合血样本采取、送检规范性、输血前病情观察及查生命体征、血制品双人查对;输血不良反应的护理记录及回报情况;输血后血袋24 h回收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病历临床输血规范性行为情况:试验组输血规范性行为明显比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加强输血管理可以规范临床输血行为,保证患者输血的安全有效。我院2008年11月,再次对医务人员进行了临床输血业务学习和输血安全教育培训,并制定了《临床输血管理流程》、《输血护理操作流程》、《处置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案》等相关的输血管理方案,既提高了医生、护士及输血科人员的输血专业知识,又规范了输血行为,规避了输血风险,减少了医疗纠纷,维护了医院及患者的合法权益。2009年我们每月对医院所有输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输血规范行为考评,把规范化输血行为纳入质量考核,与奖惩挂钩,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分析处理,并督促科室及时改进,情节严重的给予整顿。2008年输血医嘱、输血前后相关检查、血袋回收处理等不规范行为十分突出,通过管理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输血行为规范性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建立常态化的输血后评估,可以促进合理用血比例的持续性提高[1];定期对输血病历进行点评,对输血患者进行回访,对不合理用血进行通报,可进一步促进临床输血行为的规范。

减少输血风险,提高输血治疗效果,节省血源等是各级医院输血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2]。输血病历是安全、科学、合理输血的保障,也是处理与输血有关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之一[3]。因此,临床输血必须按程序规范化操作,并及时完善各种医疗文献的书写。输血过程中,医生首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血液制品,重视患者输血前后的相关检查,不能因患者的经济情况而节约费用,也不能为节约时间放弃检查。如为急救患者,要边留取标本检查边备血抢救,并规范性开具各类申请单、输血同意书、检查单;护士在送取标本时,必须是亲自护送,注意一人单次只能送一位患者的标本;合血者按程序合血,保证合血及备血100%的准确率;在输血的操作过程中,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严格查对,全程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记录,一般不主张输血的同时给药,输血速度应先慢后快,再根据患者病情及年龄调整速度,如患者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输血完毕,注意患者输血情况评估,输血袋回收,24 h内送输血科进行统一处理。进行严格的输血管理后,输血工作有章可循,不再忙乱,并能适时巡查、评价、督促输血规范执行情况;按程序进行输血操作,避免了个人工作能力不足及疏忽大意造成的遗漏及偏差,保证了输血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治疗中,要严格执行输血管理制度,按输血相关流程操作,加强工作责任心,规范输血行为,从而保障输血质量及安全。

参考文献

[1]孟庆宝.临床输血管理若干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9):734-736.

[2]覃小青,焦伟,申卫东,等.成分输血应用现状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3(1):28-29.

输血服务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1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市中心血站提供的各种血液成分的使用量作为研究对象。血液样品主要包括全血添加剂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 (FFP) 、手工血小板等。

1.2 血液的计量单位

全血所制备的任何一种血液的成分都等价为1单位。定义成分血使用率为:成分血的使用率 (%) ={成分血单位数 (U) /[全血单位数 (U) +成分血单位数 (U) ]}×100%;红细胞的使用率 (%) ={红细胞单位数 (U) /[全血单位数 (U) +成分血单位数 (U) ]}×100%;FFP使用率 (%) ={FFP单位数 (U) /[全血单位数 (U) +成分血单位数 (U) ]}×100%[1]。

1.3 方法

分别对红细胞使用率、成分血使用率、FFP使用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和三甲医院的成分输血的外国成分输血情况以及我国的国家标准进行对比, 进而分析在成分输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笔者所在市成分血的使用率为99.94%, 明显高于国家三甲医院成分输血的标准 (87.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和国外国家的成分血使用率 (97.04%)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FP的使用率为39.00%, 和国外国家的FFP使用率 (32.10%)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我国定义血液的单位为200 ml全血为1单位, 因此200 ml

3 讨论

全血是指将人体内的血液采集到采血袋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国际上一般采用450 ml全血为1个单位, 而我国习惯以200 ml为1个单位[2]。全血主要由液态的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般全血的保存液都是针对红细胞而设计的, 不同的保存液的保存期限也有所不同, 常见的保存液CPD-A在2℃~6℃环境下可保存全血约30 d[3]。全血中还含有其他成分如血小板、粒细胞、V因子等, 这些成分都很不稳定, 一般都会丧失其活性, 但是全血中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成分则比较稳定, 所以库存全血的有效成分主要指红细胞、白蛋白和球蛋白[4]。

使用全血进行输注存在多种弊端, 如全血内的血细胞、血浆蛋白的含量不浓也不够纯, 因此往往不能满足治疗量, 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输注的剂量过大也会给患者带来循环超负荷、增加疾病的传播机会等问题。而且还容易发生溶血性的发热反应。此外全血中除了红细胞外的其他成分基本都失去了活性, 库存全血的钠、钾、氨、乳酸等代谢产物含量偏高[5], 往往会增加患者的代谢负担。全血输注不适合于符合以下一些特征的人群: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婴幼儿和老年人;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对血浆蛋白已经致敏的患者;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和其他器官移植的患者[6]。

基于全血的这些弊端, 临床通常采用成分输血[7]。成分血主要是以全血为原料而制备的红细胞、FFP、冷沉淀等各种成分。成分血具有较高的纯度、浓度, 并且其体积较小, 因此可以有效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8]。同时由于不同的病原体存在于不同的血液成分中并且其数量往往具有明显差异, 而成分血的成分比较单一, 因此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通过输血而传播疾病的现象发生。

通过研究数据分析发现本市的成分输血还存在一些方面不合理的现象。例如:血浆在本市使用率较高, 本市临床输血工作中, 输注血浆目的仍是增加血容量、补充清蛋白、促进伤口愈合、提高免疫力甚至作为营养品使用等, 说明在血浆的使用上, 仍需准确把握其用法及适应证;同时, 当输血率并没有达到指标的情况下, 也会采用输血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为了降低药品比例, 基于血库在医院中的地位, 又不能抵制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另外手术备血方面, 术前有备血, 术中出血量不大, 为了怕造成浪费, 习惯性的输入。中轻度贫血患者, 应患者家属要求或为了照顾患者情绪进行输血[9]。这种用法既违反了成分输血的宗旨和原则, 也不能达到成分输血的目的, 而且还导致了患者经济压力的增大, 是极不合理的, 所以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不宜提倡。在遵循《献血法》[10]的前提下, 各大医院的全血使用情况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没有明显规定血浆的用量, 加上血浆价格的调整下降, 市场上白蛋白、球蛋白的规格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导致血浆用量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经过部分医院的临床用血调查, 其中外科血浆输注量所占的比例比较高。一些申请单上面说明的输血目的在于补充手术用血量, 补血浆等。但是在大部分传染病病原体的影响下, 血浆的传播速度比较快, 容易产生输血反应。其实, 血浆的临床适应证并不多[11], 可见血浆输注的风险明显比较高。全血以及血浆都不合适作为扩容剂, 可以给予患者使用晶体液、血浆代用品、肠胃外营养支持方法等。

输血服务 篇11

1 输血安全

1.1 血液入库管理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规定, 所有血液成分在入库前均需要进行认真的核对和验收。核对和验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血液运输过程是否符合要求、血液包装的物理外观、血袋的包装和封闭是否符合要求、血液的标签是否填写清楚齐全等[2]。

调查结果显示, 六家医院的输血科均能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的技术要求对血液入库进行管理, 血液在入库时能够对血液的所有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1.2 贮血冰箱的监测情况

血液储存的最主要设备为贮血冰箱, 贮血冰箱的温度以及卫生环境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对血液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输血科的员工需要严格监测贮血冰箱的温度和环境卫生。在本组调查的六家医院中, 有21%的输血科员工每3h对贮血冰箱进行一次监测和记录, 26%的输血科员工每6h对贮血冰箱进行一次监测和记录, 5%的输血科员工不确定监测和记录时间, 48%的输血科员工未按照规定对贮血冰箱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记录。国家规定:贮血冰箱需要进行24h的温度监测记录, 并每4h进行一次检查和记录, 同时, 贮血冰箱的卫生环境还需要符合卫生学标准。如果检查时间间隔过长, 当贮血冰箱的温度发生异常, 超出标准要求时, 则不能及时发现血液发生变质的情况, 不仅增加了输血的风险, 还浪费了血液资源。因此, 输血科的员工必须对贮血冰箱进行认真的监测, 并确保监测的质量。

1.3 取发血凭单的核对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 取血和发血双方必须对患者的信息、血液的信息以及配血结果进行仔细的核对, 双方确诊无误后, 才可以将血液发出。

本组调查发现, 六家医院均存在在核对信息时, 仅由一方人员进行核对;并且在工作比较繁忙时, 核对人员未能对所有信息进行逐项的核对, 此种做法存在具大的风险, 一旦发生差错, 则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1.4 输血反应的处理

在调查研究中, 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由谁负责观察”的问卷调查, 其中65%的医护人员认为应该由护士进行观察, 31%的医护人员认为应该由医师进行观察, 4%的医护人员认为应该由专人进行观察。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患者在输血时, 由患者的家属进行观察, 并没有医护人员观察。国家规定,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 必须有医师对患者进行观察, 并由医师对输血过程全权负责。患者及家属的医学知识不足, 在患者输血过程中发生问题时, 不能做到及时发现, 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必须由医师进行观察和负责, 以确保输血安全。

1.5 医师输血前与患者的沟通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 在进行输血治疗前, 必须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输血可以导致的风险, 包括输血不良反应以及血传疾病的风险, 并让患者或家属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本组调查中, 87%的患者在输血治疗前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13%的患者在输血治疗前不太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所有的患者在输血治疗前均签署了《输血治疗同意书》, 但输血前医患的沟通还不够,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2 输血科人员的组成和培训情况

2.1 年龄构成

调查中, 六家医院输血科共有医务人员57名, 其中37名为35岁以下, 占64.91%。年轻医务人员的精力比较充沛, 工作热情比较高, 但工作经验比较不足。

2.2 学历构成

六家医院57名输血科医务人员中, 3名为硕士学历, 占5.26%;20名为本科学历, 占35.09%;23名为专科学历, 占40.35%;11名为中专学历, 占19.30%。输血科的医务人员59.65%为专科及以下学历, 整体学历在医院中处于偏低的水平。

2.3 专业背景

六家医院57名输血科医务人员中, 21名为检验专业, 占36.84%;14名为临床专业, 占24.56%;11名为预防专业, 占19.30%;8名为其他医学专业, 占14.04%;3名为非医学专业, 占5.26%。输血科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 非专业人员无法胜任输血科的工作, 因此, 需要尽快完成输血科医务人员的专业化。

2.4 专业培训

六家医院57名输血科医务人员中, 31名人员未参加过专业技能的培训, 需要加强输血科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员工的工能能力, 从而提高输血安全[3]。

3 减少输血风险的措施

3.1 提高基础管理

提高输血安全需要做好人员、技术、药品、器材、设备的管理。首先需要对全体工作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进行强化, 把输血安全教育纳入到员工的继续教育当中, 要与输血理论学习相结合, 让员工对待每袋血液都像对待患者一样认真负责, 提高员工的输血安全的责任感。

3.2 控制血液来源

尽量发展低危人群成为无偿献血者, 有输血安全研究发现, 个人自愿无偿献血者捐献血液的合格率为90%以上;而集体组织的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的合格率仅为75%左右;家庭亲友互助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的合格率仅为65%左右。自愿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合格率最高, 血液的安全性最好。

3.3 严格控制输血指征

临床合理用血要求对患者的输血指征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手术治疗时, 尽量减少出血, 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同时积极开展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最安全的血液, 可以有效的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完善输血申请单

建立健全医院的输血申请单, 并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详细填写, 以便输血科员工可以仔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能够及时的选择最佳的血液提供给患者。

3.5 做好医患沟通

输血治疗前, 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治疗存在的各种风险, 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血传统疾病等, 让患者及家属能够详细的了解输血治疗的效果与风险, 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4]。

综上所述, 需要加强医院输血科的输血安全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 改善人员的构成, 从而提高输血安全。

摘要:目的 为了有效的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探讨临床输血的管理现状并分析相对应的管理对策。方法 对我市六家三级医院的输血科的输血安全管理进行调查分析, 探讨提高输血安全的对策。结果 六家医院的贮血冰箱监测情况有约50%不符合要求, 医务人员输血反应的观察不足, 输血科员工的学历偏低、专业不符员工较多, 员工的年龄比较偏低。结论 需要加强医院输血科的输血安全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 改善人员的构成, 从而提高输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质量,输血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靳艳华, 王德辉.医院输血科管理与临床输血安全[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6, 4 (1) :17-19.

[2]陈平, 徐立民, 杨学武.基于临床输血质量检查现状的血液管理探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5, 12 (6) :51-54.

[3]田继书, 郭晓华.护理人员安全输血相关知识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24 (9) :2462-2463.

上一篇:福建历史高考下一篇:角膜屈光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