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史高考

2024-09-30

福建历史高考(共12篇)

福建历史高考 篇1

从2016年起福建省普通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全国卷。 因此, 我省的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 要依据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及试卷变化, 作相适应调整。

1.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和试卷, 调整备考观念和策略。

要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及说明, 特别是与福建卷考试说明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研究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 明确已考什么、怎么考, 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还能怎么考、还会考哪些内容。 加强对考点研究, 分清主次, 理清条理, 研究每一考点可能的切入点。 教师依据“考核目标与要求”对复习设定教学复习的难度, 重视学生专业素养, 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实施“能力立意”“发展素养”的高三课堂教学, 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 对一些历史问题分析, 程度好的学校可适当拓宽、加深, 程度一般的学校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即可。 在历史能力要求方面, 程度一般的学校重点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这两项能力;程度好的学校侧重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项能力目标要求。

2.根据全国卷试题的能力要求和特点, 调整备考目标和训练方法。

由于全国卷和福建卷试题考题型情境素材、 问题设计特点等的不同, 因此要求考生所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结构和历史思维能力不同。 全国卷试题的专业性非常突出, 突出了“历史的学科性和完整性, 强调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因此, 在备考中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训练和指导。 专题复习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深刻化和规律化的过程, 要通过专题复习教学总结专题规律, 做到精选精练, 拒绝题海战术;经典试题, 反复训练;核心内容, 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 专项训练。 教师通过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包括思维方法、答题顺序、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化等。

历史论证题是全国卷的压轴题, 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此种题型的解题指导。主要有历史阐释题和历史探讨题。 历史阐释题是对历史观点结论的说明, 需要考生选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 这类试题是对历史结论的阐释说明, 只要对观点进行解释和支撑性的说明, 能自圆其说即可。 历史探讨题是对材料和题目中所呈现的观点进行评论、探究, 既需要学生指出观点是什么, 更需要对观点进行论证和评价, 思维和论证含量要高于历史阐释题。 做此类型题目要提炼和确立观点, 作答时要深刻揭示材料的观点; 观点的确立与选择的论据是与观点关系最为密切、最能支撑观点的那些史实。 答案要体现“论证性”的特点, 做到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层次清晰, 逐级深入阐释, 实现抽象概括、理论升华。 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 将新的史学观点和成果渗透于历史教学之中, 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 提升认识水平。

3.夯实基础, 突出三基。

基本史实、 概念和观点, 是历史学习和高考命题的着眼点, 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载体。 因此, 牢牢把握基本史实和概念, 理解基本历史观点, 才能奠定决胜高考的基础。

第一阶段复习, 专题史复习, 实现基于教材专题的 “纵通”, 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高考不强调覆盖面,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做到全、准、细。“全”即复习要全面, 全面地理解毎个知识点、考点, 以课本为依据, 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 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 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 对各考点进行细化和落实;“细”即注重细节, 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 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等等。 复习中始终突出主干, 同时立足教材、依托教材、透析教材。 在历史知识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体系的整合:①必修内容之间横向整合。②不同版本之间整合。③必修与选修内容整合。

第二阶段复习, 断代通史复习, 实现基于一定主题的“横通”, 包括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也包括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 概括出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 整合历史线索, 疏通历史脉络, 把握时代特征, 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 构筑整体认识。

4.加强时政、史观教学, 开阔学生视野。

适应全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要求, 主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学以致用。 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 挖掘和利用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 拓宽复习视野。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复习中要重视史观渗透, 重视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史观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意识。 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 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 做到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高三复习中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和理解, 要用新视角和理念备考, 整合知识。 以“文明史”为总纲, 以“近现代化”为主线, 以“全球化”为导向, 结合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 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历史事件的实际, 用几种不同的范式从多角度诠释同一历史阶段和同历史事件, 对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 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1) 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 (2) 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这样通过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达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5.增强选修模块复习的针对性。

选修内容考查能力要求较高, 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而设计新问题, 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概括分析能力。 据统计分析, 四个选做题, 按照考生选作率和平均得分率由高到低的排序均是:第48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5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7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46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针对选考内容及选考题的要求, 从选考指定的四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复习中要明确高考对必修、选修考查的内容和方式不同, 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 必修部分既要训练选择题, 又要训练材料解析题。 选修部分突出训练材料解析题, 重视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注重总结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

摘要:自2016年起福建省普通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全国卷, 高考试卷特点不同, 提出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教学建议。

关键词:全国卷模式,福建历史高考,应试策略

福建历史高考 篇2

1.学会放松,考试时心神越放松,思考能力越强,考前一个月左右要注意调理饮食,以清淡为主。

2.忌食煎炸,烧烤,油腻之物,更忌暴饮暴食,忌过食冷饮。

3.考试是个辛苦事,因此考试时要保持心情舒畅,要注意不要生病,调节饮食,避免风寒外袭。

4.一定要在开考前20分钟开始进入试室,正式考试开始15分钟后禁止迟到考生进入试室。

5.只允许携带规定的文具,包括考试用的铅笔、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等,不得携带任何书籍、笔记、报纸、稿纸、涂改液、计算器、移动电话、电子记事本等物品。

6.考生必须用2B铅笔作答客观题(选择题部分),用黑色的钢笔或签字笔在规定的答题区域作答各科主观题(非选择题部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指定的各题目答题区域作答(包括画表及辅助线)。否则答案无效。

7.正式考试开考60分钟后,考生方可交卷离开试室。提前交卷的考生在监考员清点试卷、答题卡无误后,并经监考员同意方可离开试室。正式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答题卡反扣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齐试卷、答题卡点核无误,方可离开试室。考生不准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等带出,否则将被取消考试资格。

8.要出行小心,交通安全。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遵守交通规则。要充分估计到交通堵塞等意外情况,适当提前出发以免耽误考试。

9.每一科的考试结束后,不要再患得患失地反复去想,而是要把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科的考试上,以良好的应试状态,迎接下一科考试。尤

10.安静的复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平心静气、情绪稳定地进行复习。

11.高考前夕孩子在家复习大都是非常用功的,家长就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做必要的轻度运动,也可以提醒孩子听听轻音乐,看看电视里轻松的节目,也有助于孩子调整心态,消除疲劳。

12.高考前,孩子在家备课期间有可能身体上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胃肠的不适等。其实,家里要准备一个小药箱,孩子一旦出现什么身体上的不适,服点药就可以解决。

高考当天注意事项

按照有关规定,普通高考考生须同时携带准考证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才能进入考场。因此考生应当备齐两证,按准考证上标明的时间、地点参加考试。考生进入考场后,须对号入座,将准考证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放在桌子左上角。

一定要注意高考进场时间,早点出门,防止堵车和意外发生,开考15分钟不准进入考点记住一定要看好时间。

开考前一定要检查老师发给你的答题卡,考卷和草稿纸,先检查考卷是不是齐全完整,及印刷的清楚不,如果出现问题赶快与老师沟通,然后再按规定填写信息,粘贴你的条形码,这个一定要注意,不要乱来,认真,超级认真。

历史悠久的福建商帮 篇3

商帮形成

《山海经》中记载;闽在海中,福建人与生俱来同海洋为伴,闽商的发展也与大海息息相关。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北方和内地,闽南人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的意识,传统文化注重的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在闽南几乎没什么影响力。

闽人经商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是从南朝末期开始,除进行国内的商业活动外,还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有定期的商贸和海船往来。闽人的崇商意识发端于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治闽期间,他利用福州、泉州多良港,使之成为南北乃至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元代曾在泉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使“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因闽地“负山环海,田不足耕”,加上封建剥削的苛重,闽人为了谋生而“轻生死”,从家乡带着丝绸、药物、糖、纸、瓷器、手工艺品等特产,搭上商船,从福州或泉州出发,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运销世界各地。有些商人因经商需求,开始定居异国他邦。长而久之、代代相传,福建商人成为侨居国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有人曾经这样形容闽籍商人:“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人”。据统计,福建现有海外华侨11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籍的港澳同胞约120多万人,闽籍台胞几百万人。这些闽籍华人資产存量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他们经商有方,顺势有为,不断积累财富,拓展商贸活动,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闽商成为与晋商、徽商、粤商、’浙商、滇商齐名的中国十大商帮之一。这时期,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就是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从地域而言,闽商又派生为福州、泉州、兴化、延平、漳州、宁德等商帮。在这些商帮中,以福州和泉州最为重要,是闽商的杰出代表。从19世纪末至今,闽商中涌现出一大批可圈可点的领军风云人物。如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被称为“万金油大王”的胡文虎;有印尼华商、东南亚首富,集“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于一身的林绍良;被誉为“世界糖王”,后因香格里拉酒店而闻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马来西亚郭氏集团总裁郭鹤年等。

帮派林立

福建文化是多元性文化,所以福建人经商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门道、各有其不同的组织。如果以地缘来划分,福建商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闽南商帮、福州商帮、兴化商帮。

闽南商帮在向海外贸易时形成了具有垄断性质的海商集团,闽南商帮往往凭借家族的势力行商,并积极争取得到官方和乡族势力的支持,如明末泉州的郑芝龙海商集团依靠官府的支持,最终夺得东南海上的贸易大权。在向海外进行贸易时,闽南商帮也不放弃国内市场,闽南商帮利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优势,基本上垄断了对台贸易,如从宋代起,闽台贸易是在泉州港和台北港进行,明代拓展到漳州的月港、晋江的安平、惠安的獭窟、厦门附近’的嵩屿、浯屿、曾厝和台湾的鸡笼、淡水等地对渡,甲午战争后,厦台航线虽由日本专营,但常有内河小轮船在泉、漳一带转运对台物资。抗战胜利后,在外地经商的闽南商帮凭着自身优势参加对台贸易,如在上海经商的泉州人租用货船,往返于泉州、厦门、上海、台湾之间。在对台贸易的闽南商帮中,经营的项目也有所侧重,如泉州商人大多经营茶叶,龙海商人大多经营纸箱,惠安商人大多经营中药材等。

福州商帮因其经营项目不同,帮派名目繁多,近现代时最多达200多个,如纸帮、木帮、油帮、茶帮、果子帮、锡青帮等,各帮都设有自己的办事机构,其中资金最为雄厚的如茶帮,在福州有固定牌号的约40余家,每家资金从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福州商帮善于根据对方需要组织货源,如台湾渔民喜用茶子饼喂鱼,福州商帮常从古田、闽清、永泰等地组织茶子饼等货源到台湾,20世纪早期每年高达四、五千吨。

兴化(莆仙)商帮仅次于闽南、福州商帮,在福建商帮中别有特色。兴化商帮在莆仙地区形成了几个繁荣的商业区,如涵江区曾被称为“小香港”,经商者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兴化商帮更善于向国内其他地方拓展,并形成其鲜明特点,据莆田市文史资料第二辑《兴化商帮在福州》介绍,兴化商帮在福州经营的特点有五,一是经营的业务广泛,如南北货、食糖、烟叶、棉布、鞭炮、桔饼等;二是开设钱庄,如仙游林云阶、林阿贵开设天吉钱庄;三是组织运输;四是行帮组织繁多,如经营南北货的有“锦远堂”,经营食糖的有“聚星堂”,制造桔饼的有“浚星堂”,烟帮有“加兰堂”,经纪人有“怀远堂”等;五是帮内活动频繁,以此增加凝聚力,如庆赞、办学、帮助同乡处理疾病丧葬等,莆田商人在国内的延伸力极强,无论天山南北,长城内外,都可找到他们的踪影。

经商理念

福建文化具有极强区域性。福建不同区域人的不同性格,对他们从商的理念产生了直接影响,如福州人生性谨慎,讲究实效实惠,做每一件事要先估量一下有没有收益,有多少收益,对那种“猪宰白讲价”(指猪宰好削毛后才讲价,失去主动权)的没把握之事,一般都慎之又慎。同属福州文化区的邻近几个县的商人,由于文化性格的差异,其成就也不一样。如福清人善行贾,但福清人爱面子,场面上要讲得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后,热衷于搞排场、演戏、请客、办酒席、盖房子,而不是投入再创业。再如长乐人历来有出海行商传统,《长乐市志》称“近海之民,走海如鹭。”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从长乐出发的,长乐人极富冒险精神,出海外成为一种时尚,即使家中生活很富裕,也要出外讨生活。

闽南文化区的商人因文化性格不同,在经商上也有很大差异,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入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不仅敢冒险,还善于经商,有敏锐的商业头脑,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泉南人赚了钱后,不是存起来,而是马上扩大经营规模,泉南人注重商业信誉,守条约,不失信,所以泉南商人中成大富翁的远远比其他几个区域商人多。兴化(莆仙)人虽素有经商传统,但由于太节俭,放不开,故有“神仙难赚莆仙钱”之说,兴化商人认为苦是天经地义的,做生意不仅靠头脑,还靠韧劲,有时为了推销商品,硬是不顾别人白眼,能赚一分是一分,能赚一厘是一厘。即使腰缠万贯。也是一个钱当两个钱用,与隔壁晋江、石狮一带商人一掷千金的豪举,有着天壤之别。兴化商人对外界保持一定警觉,往往喜欢生活在老乡的圈子里,在外时很“抱团”,只要一个兴化人有事,大家都会挺身而出。

三山食馆

明清以来,由于统治者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福建商人被迫将主要的目标转向国内市场的开拓,活跃在当时中国许多重要的城市和商业口岸。相应地他们也在这些城镇和口岸建立了自己的会馆,至今在上海南浦大桥附近众多高大楼群间,还有这么一座外表并不起眼的低矮建筑,名为“三山会馆”。它是公元1897年在上海经营果桔生意的福建商人投资兴建的。明清时期福建商帮会馆遍及全国13个省市,其中确切可考且又直接以会馆或公所为名的就达39个。

(文章代码:1827)

福建历史高考 篇4

2009年和2010年的福建高考选考题和必考题可谓“泾渭分明”, 必考题不会超纲考选修史的内容, 选考题只要依托选修课本和所选材料就能回答得好。但2011年和2012年的选考题就不一样了, 除了立足选修教材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所提供的材料, 还渗透了必修教材的相关知识及中外联系等相关内容。有鉴于这种命题特点和趋势, 笔者以近两年福建高考选考题A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高考题) 为例, 试作探析, 以求教于同行和助力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复习。

(一) 2011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卷第Ⅱ卷第41题A题:

(1) 根据材料一、二, 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 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

此题的第一问侧重考查学生阅读和概括材料的能力, 只要对材料一、二进行比较, 就不难归纳出两者的共同点: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现代宪政的主要内容是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助下行使立法权, 统帅陆海军。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 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渗透了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的内容, 通过对选修和必修史相关内容的比较, 可知两国政体的差异在于君主的实际权力不同:日本天皇权力至高无上, 英国王权受限制。

同样是比较, 一问以材料及选修史为基础即可;一问则要联系必修史的相关内容才能回答得完整。

(二) 2012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卷第Ⅱ卷第41题A题:

(1) 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售这么大?

此题的第一个问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不难得出马丁·路德的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第二个问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二“公开书”可联系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一——改革史第58页第一段末行“德国社会各个阶层对都会普遍不满, 整个德国与都会的矛盾非常尖锐”得出原因之一: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而原因之二:“印刷技术的应用”则必须联系必修三专题二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第26页末二行:“印刷术传到欧洲后,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以及27页的资料卡片:“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才能得出。这就既需要选修与必修史相关知识的联系, 又需要中外相关知识的联系才能答好问题。

(2)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 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此题的第一个问项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 联系改革史所学可知引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由此得出理解之一: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则要联系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人性的复苏95页倒数第二段最后二行:路德的思想和主张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由此得出结论: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而这在选修课本上根本就没有提及。第二个问项其他力量可联系选修课本中马丁·路德改革的作用去发散思维: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 (加尔文) 等教会人士。

由上述两年高考历史选考题的参考答案不难看出, 其命制的答案不仅依托所引材料及选修本教材, 还联系必修本教材及中外相关知识, 且有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趋向。这不仅体现了高考考纲“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等方面能力的考核目标和要求, 同时也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提出的“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里, 多种途径可理解为既包含选修的, 又包含必修的, 还要联系中外的史实。

因此, 我们在教学和复习时就要注意选修和必修教材中同类相关知识的综合、渗透、和中外联系, 而这也正是学生的薄弱之处。如在学习选修改革史专题一“梭伦改革”时, 注意联系必修一专题六第二节“卓尔不群的雅典”中的“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 全面、细致地把握其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同时将其与同时代的中国的“商鞅变法”相比较, 以及与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大的方面相比较。又如在学习改革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时, 注意联系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节“人性的复苏”中“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 以及联系必修三专题二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的四大发明的成熟及外传对世界的贡献这些知识点, 这样才能对宗教改革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 考试时才能融会贯通, 有备而来, 灵活应变。再如学习改革史专题九“戊戌变法”时, 与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的“维新变法”相联系, 以及与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相比较, 全面把握相关知识。

福建高考作文题目 篇5

查看·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女孩的成长滋味多》

·2008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给父亲的情书》

·2008福建高考优秀作文《那年,青春无痕》

·2008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吃苦要趁早》

·2008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浸泡过的陈山楂》

·2008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清欢》

·2008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渠清如许》

·2008福建高考优秀作文《人生三境》

·2008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品江南》

·2008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缤纷成就和谐》

·2008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我于咖啡中看见》

福建历史高考 篇6

福建高考在新课程改革下也走过了几个年头,命题好坏褒贬不一。今天我想从知识、思想、能力这三方面来谈谈福建高考数学,在高考考试说明中这样写到,强化基础知识,注重整体设计,淡化特殊技巧,强调思想方法,强调能力立意,突出问题解决。上述三条是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原则中的主要三条。本文将从知识、思想、能力这三方面来谈福建四年高考数学。

一、知识

高考说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提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提出支撑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为函数与导数、数列、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且它们要占较大的比例,构成高考数学试卷的主体。

下表是福建高考2009-2012年对六大主干知识的考查情况:

从具体的题目上看,2009-2012年高考的考查符合考纲提出的六大主干知识要占较大的比例,构成高考数学试卷的主体,且主要考查知识的定义、定理、公式的理解与性质的直接应用。六大主干知识的考查占120分左右,说明其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应善于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基础知识的强化与掌握。

二、思想

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高考考试说明中这样提出: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中,因此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必然要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相进行。一般认为,中学数学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必然与或然思想等。

下面主要从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四大数学思想看2009—2012年高考的解答题:

在高考中可看到四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尤为重要,函数思想是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提出数学对象,函数是描述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应以变化、联系、发展的角度打开思路,借助初等函数来研究综合问题,关注与新增知识的适度交汇;数形结合的思想考纲提出:要贯穿高中数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特征是使数学问题直观形象化,能够变抽象问题为具体问题;分类与整合思想更能体现学生看待问题的分类讨论与整理总结的逻辑思维;化归与转化思想考查学生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思维过程,更能体现数学思想的美妙之处,融会贯通数学知识。

三、能力

对于数学能力的考查,高考考试说明中这样提出,高考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对考生的学科知识和具体技能进行考核,而且要对考生所学习的知识内在联系、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进行考查。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定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下面从这六大能力看2009-2012年高考的解答题:

学以致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完美展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基础的,数学是科学的,数学的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等能力能在所有的学科中淋漓尽致地发挥,高考正是甚至这样的考查目的来命题的,高考六大解答题的安排是重要的,是非常关键的,最后一题选考题之外,其他五个解答题的考查在2009-2012年中稳中有变,有数列与三角的结合,有立体几何与概率的结合,有函数与不等式的结合,且还有概率与不等式的结合,所以,在高三复习中,如何更好地复习与更有效地复习值得我们探究。

福建南音二弦的历史与现状 篇7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弦管、南管、郎君乐等,南音音乐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它是流传于福建南部的泉州、厦门、漳州及其所属各县以及台湾省各地、香港闽南籍居民中的一个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老乐种,并随着华侨足迹也在东南亚一带传播。南音古朴幽雅、深沉柔美,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在闽南一带,南音习者人数众多,传播广泛,城镇乡村常可闻丝竹管乐之声。福建南音二弦是南音上四管 (又称洞管) 中唯一的拉弦乐器,它与横抱弹奏的琵琶、吹管乐器尺八(洞箫)、小三弦构成南音上四管乐制。南音乐器演奏有其规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另有拍板和之,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与汉相和歌的表演形态极为相似。南音素有弦管、南管之称,从龙彼得先生的《明刊三种》中可知,南音在明代就被称为“弦管”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弦管”一词被做为乐种的指代的只有福建南音,从《精选新锦曲》的扉页图片上有一副插图,图中有三位仕女,分别在吹箫、弹曲项琵琶、拉二弦,说明弦管在明代的主要乐器有箫、琵琶、二弦,因此可以说南音是继承了相和歌的汉时建制。[1]在“上四管”﹙简称“四管”﹚的演奏中,琵琶、三弦主要弹骨干音,二弦与洞箫则必须在琵琶、三弦弹奏的骨干音基础上加花装饰,使骨干音演化为起伏有序、优美的旋律。南音二弦音色柔和、甜美,总是以一种含蓄幽雅、平静柔和的形象来烘托潇洒流动自如的洞箫,即所谓“二弦入箫”,它与其它三样乐器相辅相成烘托唱腔,因此历代南音弦友有句薪传不息的古训:“二弦入箫,箫入唱”,这是南音二弦以及其他南音器乐演奏与伴奏的金科玉律,短短的七个字,形象地勾勒了乐队与演唱之间的地位与关系。南音二弦只有在琵琶、洞箫、三弦共同演奏下,才能完美地表现其艺术特性,而南音音乐也是在四大件共同参与和乐之下才能充分显现出其丰富的艺术魅力。

福建南音二弦除之加用千斤和马尾弓毛外,其形制与唐、宋之奚琴,几乎完全一致,特别是两轴置于琴杆右侧,可能是遗制,为全国汉族地区仅见。而其乐器的样式也正是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戒坛圆柱上端的木雕飞天所持的二弦,泉州开元寺建筑于唐朝垂拱二年 (明代又重建) ,由此可见南音二弦之古老、珍贵。有关奚琴的由来,刘再生在《中国音乐史简述》中曾写道:“奚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水上游,汉时称乌恒,北魏时自号库真奚,隋唐时称奚。奚琴即由奚族传入中原。它的形制特征是圆形琴筒,有两根琴弦,以竹片为弓夹于两弦间,奚琴后来也叫嵇琴,后世胡琴的形制特征与它基本相仿”。陈旸《乐书》记有:“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鼓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中写道:“竹引嵇琴入,花邀载客过。”在宋代欧阳修的诗中也曾对奚琴有相似的描述“奚梦水皿奚人乐,奚虏弹之双泪落”。(欧阳修所说的奚琴是弹拨乐器,可能是当时奚琴泛指奚部乐器,包括弹拨和拉弦。)奚琴的特点是擅长演奏表现抒情的曲调和长章,因此,自它出现后逐渐被乐队吸收而成为乐队的一员。宋代奚琴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一定演奏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在教坊中演奏奚琴的人数己超过了演奏琵琶的人数。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出类拔萃的奚琴演奏家,如徐衍,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乐律》中对他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徐衍在琴弦断了一根的情况下,还能有仅存的另一弦奏完全曲,可见其技艺高超,已掌握了拉弦乐器的换把演奏技术,也说明了当时奚琴的演奏技法之成熟。黄忠钊教授在其《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一文中也引用了“奚琴在唐代已出现在我国北方,宋代流传于民间”之论点[2]他在文中还谈到了“自南宋以来,由于中原战事不断,一些唐宋时期的音乐及其古乐器无法得以保存,逐渐销声匿迹。而随着宋都南迁,作为陪都的泉州,以其繁荣的经济,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兴盛,使得唐宋时期的部分音乐及古乐器,有幸在南国故都泉州得以完好地保留”。根据北宋陈旸《乐书》之所载,许多专家也认为南音二弦是由宋代传入泉州,至今仍保留其原貌,宋代存在着用竹片轧及用弓擦的两种奚琴,是我国弹奏乐器经过从轧到弓擦的一种过渡时代,南音二弦的价值就在于它保留了这个过渡时代的实物,可能是我国古代某种弹拨乐器向弓擦拉弦乐器演变过渡的证明,它为研究中国乐器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3)此外,从宋代传入朝鲜的奚琴,据《乐学轨范》的图片看来近于《乐书》所绘。从其琴杆的竹节数量和马尾弓子的使用以及琴码的位置来看,朝鲜的奚琴与现在的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结构更加接近,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有待深入探讨。

从之前谈及的福建南音二弦的历史渊源中可以得知二弦源于古代奚琴,而根据有关奚琴记载的史料、图片分析,中国胡琴类乐器可能和福建南音二弦一样源于奚琴,他们都是拉弦乐器,形制上很相近,发声原理也相近。南音二弦与中国胡琴类乐器形制上最大的不同是它的琴轴用红木或乌木等质地坚硬的材料制成,琴轴细端从右往左插入琴杆,即转动琴轴的把手在琴杆的右方,弦友们认为只有这样,装上琴弦后,弦对面板才有足够的压力,这种琴轴的装置与现在所有其他胡琴类的琴轴一律是由细的一端从左向右插入琴杆、转动琴轴的把手在琴杆的左方正好相反。此外,二弦的琴弦装置的方向也同样与其它胡琴类相反,在琴轴的右方粗的一端转手之凹槽处。装置琴弦时,上轴系内弦,下轴系外弦(此点与二胡相同),绕弦方向上轴下轴一致,均为逆时针由外向内绕。调弦时,上轴下轴均为顺时针向外转动。上述南音二弦独特的琴轴、琴弦装置,正是二弦千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古代奚琴形制的最重要特征之所在。[3]

二、福建南音二弦的发展及现状

从上述可知唐代出现的轧筝和奚琴(即宋代的蓁和嵇琴)是我国较早出现的拉弦乐器,之后的一千多年来源于同脉的福建南音二弦和中国二胡都是在演变中形成、发展,只是南音二弦在传承中更为遵循遗制、恪守古训,至今仍保留着古代音乐的诸多信息,以其历史之悠久、形制之独特、技法之巧异吸引着人们。目前也有部分南音弦友对南音二弦进行改革,比如向现代二胡学习、借鉴,如:因为传统南音二弦选用的丝弦存在易跑弦、低音区音质难控制等不足,所以目前部分二弦琴弦选用了二胡采用的金属弦;目前有些南音二弦为了调弦便利,也像二胡那样装上了铜制微调,只是与二胡不同的是二弦把微调装置在琴筒上的琴码下方的弦上,而二胡一般把微调装在千斤与琴轴之间的弦上;南音二弦的千斤宽度比二胡大,目前有些吸收现代二胡按弦法(用指尖按弦)的弦友,他们就喜欢把二弦的千斤宽度调窄一些,便于按弦;还有人把二弦琴弓做成像二胡弓那样的长度,目前有些二弦弦友也对演奏姿势进行改良,他们改变了原来的持琴法,而像二胡持琴法一样,把二弦琴筒移到左腿仅靠腹部的位置上,琴杆略向前倾;还有他们认为用指肚按弦取音也有一定弊端,因此他们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弯曲呈半握拳状置于琴弦上方,按弦时以食指弯曲最大,其余逐个递减,这样的做法应该是介于二胡与原来二弦的按弦法之间。这些改良也改变了原来南音二弦的特有的持琴法、按弦法。这些改变、创新也许为演奏提高了方便,但这是否有利于福建南音二弦的传承、是否有利于福建南音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呢?这种改制在我看来是不值得提倡的,南音二弦正是具有那么独特的形制、技法,才会有它独具的艺术魅力,如果对它各方面加以改良,甚至越来越靠近二胡的特点,那么它的特殊魅力慢慢就会消失,也许就变成和二胡一样了,那它存在的价值就会受到质疑,而且像为求得明亮音色把丝弦改成金属弦的做法,可能会影响二弦柔美含蓄的韵味、影响二弦在南音乐队中与其他乐器相辅相成、烘托唱腔的本色。当前,福建泉州南音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我们应该珍惜、保护这些使我们得以了解古代文化传统、和先人进行对话的珍贵遗产,对它们的改变、改革应该慎之又慎,尽可能不要轻易改动。南音二弦做为一种区域性的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乐器,包含着大量的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的信息,为考古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提供了实据。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历经千年能保留遗制至今,委实不易,这是历代弦友遵循古制、严格恪守古训才能保存如此完好,使它始终保留着古朴幽雅、深沉柔美的韵味。为了完整保存南音这份丰富而又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以及对它进行研究,已经有无数“弦管忠臣”贡献了毕生精力。我认为不应该在我们手上遗失它,而应负有历史使命感,更好的去保存、爱护,使它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竞争激烈、工作、生活的压力加大,人们在情感上有回归传统、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慰藉、舒缓身心的需要,而且保护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大事,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群体都加大力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相信在这种共识之下,经过全社会的努力,通过对福建南音二弦等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究,遵循着“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原则,使他们继续得以良好的传承,这样才能留给我们的后代一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泉州南音二弦教程》 (吴璟瑜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次印刷)

(2) 、 (3) 福建民间音乐简论》刘春曙王耀华编著p589,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上海第1版

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的历史教训 篇8

关键词:福建水师,张佩纶,孤拔,历史教训

据马江昭忠祠碑文记载:“七月初三日,潮暴涨而风雨骤至。敌艇先发,我军失利,将士赴难者逾千人。”[1]276中法马江之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与外敌入侵进行的海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马江之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谜团以及深刻的历史教训。本文就马江之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的历史教训,从全新的几个角度来展开分析。

一、切忌“中央”决策战和不定

在马江之战进行过程中,有大量前线大吏与朝廷来往的奏折和电报,经查阅发现,前线指挥大臣对清政府的“迁延不决”、“战和不定”非常无奈和愤慨。

据《涧于集》书牍卷三中的记载,张佩纶对安圃姪不满地说道:“株守遂已一月,请先发不可,请互援不可;机会屡失,朝令暮更,枢译勇怯无常,曾、李置身事外,敌在肘腋犹且如此,国事可知。鄙见台北之捷,本属夸饰,见机而作,即可转圜。孤拔意疲,了事甚易,失此而复张皇言战,舍船舍炮而惟陆军乡圑之是恃,直欲以耰锄棘矜而与坚甲利兵相搏,真笑谈也。”[2]385张佩纶在这里把他的牢骚发泄了出来,朝廷固执己见,寄希望于和谈,实在是愚昧之至。

于此问题,李岳瑞也称:“马江之役,人多以咎豐潤。然豐潤不过会办耳,书生素不知兵,而受任于仓卒之际,兵将不习,政府又力禁其先发,著著皆有取败之道。”[3]115清政府于战和之间,给处于前线的封疆大吏带来了巨大包袱。

二、清政府海军实力过于薄弱

清政府的海军起步比较晚,福建海军应该说是中国海军的摇篮。“楚军”的领袖左宗棠牵手组建的福州船政局,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海军学堂和福建水师。

与海军势力强大的法国相比较而言,福建水师要逊色多了。法国当时的海军号称世界第二,而清政府的海军从舰船到武器上都要低很多级别。在马江之战中,福建水师既没有装甲舰,也没有鱼雷艇。现场观战的美国军官罗蚩和高文也指出:“突有一大铁甲舰,自下流蹴波涛而上,如摩云盘空,不可逼视……已轰发快射炮,向一华舰发射命中,使之忽然沉水矣。”不仅如此继而进一步记录道:“忽闻船政局方位之处一大爆声,不解其故,及烟雾稍收而见之,则法第四十六号水雷艇,用水雷轰沉华舰扬武也。”[1]137池仲祐也称:“法舰御炮则有铁甲,冲锋则有雷艇,桅盘悉置机关炮,两船通语时有旗号。我船均无之。”[4]303

清政府的海军实力过于薄弱可见一斑,马尾交战中我方的舰船被敌人几炮就轰沉没了。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美国军官罗蚩和高文认为:“比较两军兵力,法舰之坚甲利兵,固夐乎超绝华军。然此客彼主,其劳逸又无俟多言。若华军欲将水雷沉于江口以为防御之资,则法舰虽强,又岂能易入哉。”[1]141美国军官的记录中也表明了这一点,但他认为我方没事先安放水雷,他未必知道我方的军事实力,苦无一水雷艇。

曾实地报道马江战役的大型报刊《申报》,于1884 年8月26 日刊发评论文章更是指出“:法船较华船为坚,法炮较华炮为巨,华军力不能支以致败北。此则非战之罪实船炮不敌之故也……法人之所以能横行与欧西者,以其船舰炮火之利,实有可恃者。再也,据某西人言法国之水师,英国且不能逮,而况其他。”[5]足见我们务必要加强海军的建设力度。

三、张佩纶“纸上谈兵”终无实用

张佩纶只是经过了朝廷严格的科举选拔制度产生出来的“书呆子”,虽然他一再认为“越南之兵锋果交,则法既外争北圻,又当内守西贡,其分偏师以扰内地,则力薄不足畏;欲用兵以攻中国,则法之财力、兵力亦必不能办此也”[2]346,但事实证明,张佩纶在弹劾大臣上面以及写作文章方面是一位“高手”,而在残酷的战役指挥中确实是位庸才。

张佩纶在发现法海军聚泊马尾之际,就提出了一个馊主意,即受人非议的“敌我杂泊”,一直以来这个策略都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是好的策略,有人认为是不好的,在此笔者认为“敌我杂泊”是错误的战术决策,直接导致了福建海军在马江之战中全军覆没。

反观法军的统帅,孤拔在开战的前一晚召集所有舰长前往旗舰,并对所有舰长作出指示如下:“八月二十三日下午(约近两点)当退潮移转船身的时候……提督在桅杆顶上升起第一号旗。这个信号发出时,两支水雷艇应立即出动,攻击碇泊在提督上游的两艘中国战船。当第一号旗收回时,全线立即开火。窝尔达号一方面以它左舷的大炮和步枪支援两支水雷艇的攻击,另一方面从右舷以师船们为主要目标,向它们开炮。同时,野猫、益士弼和蝮蛇三号炮艇,从右舷离开提督,迅速驶至船厂的附近,攻击那里的三支炮艇和三支通讯艇。”[3]548两军统帅一对比,便可以轻易发现其中有何不同,指挥战役可谓是一门艺术。足见选择统帅时切忌不要选择那些只会“说”而不会“做”的将领。

四、“敌我杂泊”是一大败笔

孤拔在战役爆发一个月前就已进驻闽江马尾之地,中法双方一直都处于相持的境地,张佩纶认为敌人舰船先进,用福建水师的舰船将法舰包围起来,即使打不过也可以用清舰船身撞击法舰,遂将中方舰船也一字排开,就列在法舰的上游不远处,还有三艘分列在法舰的下游处,呈现出包围法舰的态势。于是,不顾各位福建水师舰长发对的意见,对法舰实行“敌我杂泊”的方略。

据时任闽海关副税务司的英国人贾雅阁在给海关总税务司的报告中描绘中法战事的布阵境况时称:“永保和琛航碇泊在造船厂旁。福胜、艺新、建胜、伏波在稍下游、近江中流处停泊。扬武泊于马尾角,福星在扬武后舷稍远处停泊。伏尔他号……则在扬武下面约三百码处停泊,所以福星正在伏尔他号左舷之前,伏尔他号左舷后方是两只法国鱼雷艇。伏尔他号的后面顺序依次是阿斯皮克号、维皮爱号和豺狼号,豺狼号差不多与罗星塔小马礁木春相并。济安停泊在海关前面,它的下面是飞云和振威。”[6]217

他还称“:法军舰共十一艘,炮七七门(几乎都是重金属的),还有每分钟可以发射炮弹60 发的霍乞开司机关枪,各船将兵共1830 名。”[6]215他继续指出中方“共计军舰11 艘,炮45 门(仅有少数是重金属),各船共将兵1190 名”。实际上真正的差别不在这里“,法国的舰艇是现代造船技术的产物,他们的炮是机械技巧的结晶,他们的人是精选的战士,而挂龙旗的船,除去扬武、福胜和建胜,都是轻装备的船只,主要系为了镇压海盗和巡卫沿海而建造的,完全不能够抵挡在近距离内对准他们释放的压倒火力”[6]216。中方舰队与法方舰队的差距不小,而张佩纶没有深度考察战场形势就下令“敌我杂泊”,轻率作出如此重大决定,实在是令人发指。

五、孤拔于退潮之际发动进攻

战时孤拔在闽江的一个多月里,经常探查马尾的天气状况还有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闽江潮起潮落的自然规律。这些都为接下来法军要进行的马江海战铺平了道路。而此时,张佩纶却完全蒙在鼓里。

据法海军上尉军官罗亚尔记录:“提督决定于退潮移转船身时……沃尔达号、三艘炮舰和两支水雷艇,对中国舰队的关系是在水流之下,得以船头威胁它。中国方面则相反,他们把船尾向着法舰。船尾是船最弱的部分。中国船要做整个半圆形的回转,即一度把船侧转向我们的炮火之后,它们才能攻击法国船。当然,停在下游海关附近的三支中国通讯舰,对于停在上游的法国战舰,有上述的优势,但三艘大巡洋舰,杜居土路因号、费勒斯号和德斯丹号,以强大的炮队控制它们;威力正足以震慑它们,阻挡它们开行。”[3]从孤拔对闽江的潮水涨落就可发现他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力量了。

六、李鸿章与曾国荃携舰船见死不救

清政府“前饬南北洋发船助闽”,但是李鸿章的北洋海军与曾国荃的南洋海军显然是只顾保存实力,“非曰恐为被抢,即曰难敌铁舰”[7]1793,根本不顾福建海军的“死活”,不考虑福建海军已经岌岌可危的现状,没有团结一致对敌。

李鸿章在马江之战中体现出其保存自身实力的思想,其不愿派兵舰往援可以从侧面观之,缘何有此一说?一方面,面对张佩纶对李鸿章的苦苦哀求“:船能来否?”[2]401李鸿章回复“:切勿孟浪……不以决战为是。”[2]404另一方面,清廷在此之前曾从德国购买两艘大铁舰,当时闽地急需使用舰船,清政府向李鸿章提出要求开回大铁舰,但李鸿章回禀称“:两铁舰势难开行,所雇员匠应暂辞回。”[2]187可见李鸿章最终没能破解“畛域”之见,在临敌时过于自私,只顾保存自己的实力,而没能全力援救张佩纶,终究落得一个不可收拾的局面。此外,清军岸上驻军虽经张佩纶临时招募数量可观,但大多都没有经过严格训练,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在战斗中清军从统帅到军官和士兵大多数四处逃散,还对马尾船厂进行了一番洗劫。可见海战中清军毫无纪律可言,更别提团结一致一心对敌了。

清朝甲申年间中法马江之战,至今已过一百余年光阴。研究此战的教训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之处。战后福建水师的全军覆没给清政府以震惊,继而对法正式宣战。战争也给当地的人民以极大的愤怒,特别是马尾沿岸的老百姓整日人心惶惶,夜不能寐。我们对马江之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进行了系统的教训分析,就是希望在将来不要再发生这凄惨的一幕,还给人民以友好、和平、自由与安逸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林萱治.福州马尾港图志[Z].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4.

[2]邵循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四)[Z].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邵循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三)[Z].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张侠.清末海军史料[Z].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5]申报[N],1884-08-26(1).[6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Z].中华书局,1983.

台湾与福建茶业发展的历史渊源 篇9

台湾与大陆可以从许多史学、文化遗迹现象中看出其关系密切。如台湾的圆山、大盆坑、凤鼻头文化,福建闽江下游的壳丘头、昙石山文化。据考证,上述诸文化之间无一不存在许多共同的文化因素,台湾海峡两岸先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据记载,三国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益加密切,大陆移民开始入台拓土开疆、垦田筑屋,宋代华人已至北港贸易。元明以后,更有大批移民从广东、福建入台、他们团结当地的土著部族共同开发宝岛台湾。如早在郑成功时代,厦门和台湾就是郑氏的两个据点,来往十分密切。清政府占领厦门后,在这里驻扎了总兵官和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清政府攻占澎湖和台湾,郑氏投降。第二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和厦门都属于台厦兵备道管辖,两地各设一名海防同知。康熙六十年(1721年),改设分巡台厦道,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才单独设立分巡台湾道。在经济上,福建沿海商人的海船,也经常往来于台厦之间。他们把漳州的烟丝、药材、杂货,泉州的棉布、瓷器等土产运往台湾,从台湾运回米、麦、豆、糖、鹿肉等。文化上的联系更是紧密,1661年郑成功以大无畏的精神毅然东征,亲率大军横渡台海,气吞河山,打败船坚炮利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三十八年的台湾,这一旷古伟业永垂青史。紧接着郑成功又翻开了历史上开发台湾、播迁闽南文化的新一页。施琅在《尽陈所见疏》中的记载,其曰:“查自故明时,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原住台湾者有二、三万,具系耕渔为生,至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带去伪官兵并眷口共计三万有奇,又康熙年间郑经带去伪官兵并眷口五、六千。”沈云的《台湾郑氏始末》也有记载:“夏五月,改赤嵌城为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二县,……招沿海居民之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地。”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当时台湾居民不过3.6万人,而郑成功东渡台湾的军队、眷口、移民至少在13.6万人以上。据史料记载,自1661年至1945年间,台湾的人口以飞快的速度增长。明郑时代的22年,台湾人口从10万增至20几万;清治时期的212年增至300万,1943年达620万。另据1926年统计,台湾汉族人民祖籍福建省者占83.1%。还有很多从大陆迁居台湾后,移居的村镇直接取名如泉州厝、安溪寮、同安宅、永春陂、东石村、安平镇、江都寨等。大量的闽南移民入台,使台湾这块荒服之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诚如连横所说:“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著名学者陈文怀先生所说:“茶种、茶苗,曾经是福建移民带到台湾的最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大陆先民不仅带去茶种、茶苗,还将种茶技术、制茶方法、饮茶之道传播到台湾,使茶也成为台湾人的饮料。……茶有情,人有缘,海峡两岸茶人结下了茶谊。从大陆诗人及爱茶人戴盟先生的即兴“茶谊吟”中,可以领略到茶谊的韵味。‘茶香连两岸,春意润文章;陆羽茶经古,联谊情义长。’”。大陆移民到台湾既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艺,也传入了包括饮茶在内的民间风俗,应该说,这是台湾岛内传播饮茶风尚的开始。

2 台湾的野生茶及早期茶事记载

到了清代,有了相关的茶叶文献记载。在1696年的清朝文献中,曾有台湾中部深山发现野生茶树的记载,连横在《台湾通史》中亦记述:“台湾产茶其来已久,旧志称水沙连之茶,色如松萝,能辟瘴却暑。”水沙连乃今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竹山镇一带,类似水沙连之茶,应系当地“野生茶”。1710—1722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九至六十一年)台湾彰化、南投、埔里的水沙连、集集、浊水溪的深山中,有很多野茶树,由居民简单采制饮用。据有关调查、研究材料证实,台湾岛内目前的茶种与岛内野生茶无涉,其来源与亲本系来自福建。清康熙后期,由通事每年与高山族人议定租用,派人入山焙制。1788年(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台湾土著头领来京,准请将屋螯阿里山、大武陇、傀儡山等处总社番目四名,给予六品顶戴;各社小番目二十六名给予七品顶戴。并赏总社番目玻璃器二件,茶叶四瓶,各社小番目玻璃器一件,茶叶二瓶等。赏赐食物清单中,有“砖茶九十包”等。此时的茶叶是作为珍贵的赠品赏赐进京的台湾土著头领。

3 福建茶种及生产技术陆续传入台湾(19世纪至20世纪初)

3.1 福建茶种开始引入台湾(19世纪初)

台湾从福建引进茶树栽培最早起于何时?何人?何地?不同史籍有不同的记载,时间为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据台湾程大学先生所著《台湾开发史》记述:“康熙二十三年(1684)粤人至莺歌石庄(今莺歌镇)垦拓,后来闽粤械斗,安溪人许丁来此地种茶,粤人悉去,以名茶山。”若其记载属实,则以台湾北部于乾隆年间始有闽粤械斗之记载推测,台湾种茶始于乾隆年间。

②据苏文达《冻顶乌龙茶史略》一文记述:“冻顶苏氏宗谱,记载其先人苏经,率侄两人于康熙时渡台,苏坦向冻顶山发展,至其子苏泉开发冻顶茶,其子孙继续住冻顶,认真制茶开拓冻顶山,其后代苏辉(尚遗有所建之百年古厝)、苏汝评父子均留下古时田圃买卖契约”。苏氏亦据此推估冻顶茶恳植于乾隆年间。

③有比较具体记载引进的时间、人物、地点的是台湾历史学家连横所著《台湾通史》,其中明确记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于(鱼+祭)鱼坑,发育甚佳。即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

④另据美国威廉·乌克斯所著《茶叶全书》认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柯朝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籽,植于(鱼+祭)鱼坑。据台湾姚鹤年先生所著《台湾的林业》载:“嘉庆年间(1796—1820),汉移民柯朝自福建泉州归台,始以武夷山之茶苗植于新店(鱼+祭)鱼坑(今瑞芳镇),生育甚佳,遂相传播”。

⑤台湾林木连等编著的《台湾的茶叶》转台湾林馥泉先生《乌龙茶及包种茶制造学》所述:台湾茶叶“是1810年由厦门商人从大陆引进台湾种植。一般而言,1810年(嘉庆十五年)这个时间是茶学研究者比较认同的说法”。

从上述文献记载看,台湾从福建引进茶叶栽培最早的时间,多数研究者认同为1810年,或者说始于清嘉庆年间。而引种的地点(鱼+祭)鱼坑,有人认为是今日的台北县瑞芳鱼坑,有人认为在今日石碇乡枫子林、深坑。引种的地点尽管有不同说法,但从福建引种的茶苗本土化已成事实。

3.2 福建茶种引入台湾逐渐增多(19世纪中后期)

①政协泉州市委员会《泉州与台湾关系文物史迹》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福建省城举行乡试,台湾南投鹿谷乡有个书生叫林凤池,勤奋好学,意欲前往考试,却因缺乏川资而难以成行。宗亲林三显见其有志进取,于是慷慨解囊相助,使其如期赴考。林凤池果然不负众望,高中举人。为报答宗亲资助之恩,他在衣锦还乡之前,决意到武夷山走一趟,把名茶青心乌龙种苗带回家乡种植。良种带回家乡后,种植于冻顶山等地,相传为冻顶乌龙之起源”。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中也有相似内容的记述。据1990年9月台湾大学教授吴振铎(原台湾茶叶改良场场长,闽福安人)一行14人,专程到建瓯县东峰镇桂林村实地考察,经专家、学者,反复研究、对比,证实这片现存的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矮脚乌龙茶,就是台湾“青心乌龙”茶的亲缘茶树,桂林村是台湾青心乌龙茶树的发源地。

②据台湾池宗宪先生所著《台湾茶街》记述“1875年,由张乃妙、张乃乾由福建安溪引进铁观音,种在木栅樟湖地区,此后该地区制茶技法承继张氏兄弟风格,即将茶揉捻更扎实,并巧妙利用炭焙再制,成为特色”。陈文怀先生的《港台茶事》:“台湾木栅铁观音,系木栅人张乃妙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自祖籍福建安溪引入的。第一次引种大约在19世纪末,张氏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尝到‘一啜三日夸’的铁观音茶,十分赞赏,遂向亲友索求了12株纯正铁观音茶苗,携回台湾的居住地台北木栅,在屋后石崖缝间的土台上种植。第二次引种大约在20世纪初,张乃妙以当时政府茶师身份受政府委派,到福建安溪正式购买铁观音茶苗1000株,种植于木栅樟湖山(即今指南山)。经张氏多年的推广和鼓励,逐步发展成木栅铁观音茶区”。1860年北京条约开辟了台湾通商,大量引进福建茶种入植,台湾茶叶种植迅速发展起来,“15年以前,大稻埋的山坡上,几乎看不到一棵茶树,现在这些茶山都种满了茶树,直到‘番’界。……茶树的种植也南拓至北纬24度,几达台湾中部”,“宜兰县……居民大都种茶为业,种杂粮者少”。光绪年间,清政府鉴于台湾宜于发展茶叶生产,这年专谕福建督抚转饬台湾府云:“民间树艺之事,五谷以外,惟茶实为自然之利,果能广为劝谕,种树得宜,亦足以厚民生俾资日用。”嗣后,茶在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和宜兰等县,普遍有所发展。至1895年时,台湾茶园面积便达到375000亩,年产茶204000担。

3.3 制茶技术也相继传入台湾

台湾茶加工技术源于福建的记载也比较多。如:林馥泉先生所著《乌龙茶及包种茶制造学》载:包种茶是清嘉庆年间(1796—1820)福建泉州府安溪人士王义程所创制,并由其在台北县茶区倡导及传授制法。姚鹤年著《台湾的林业》载:“同治六年(1867年),约翰·都德在台北艋舺创设台茶精制茶馆(厂),延聘福州技师精焙(加烘并筛选)乌龙茶,由厦门转口输入美国纽约,为台茶精制产销的滥觞。”1881年有同安县茶商吴福元带茶工到台北设立茶厂(首建制造包种茶加工厂),名“源陆号”。不久,又有安溪茶商王安定、张元魁等带茶工到台湾设“建成号”,都有很好的盈利,进一步刺激了台湾茶叶的生产。另据李启厚在《安台乌龙茶源远情长》中载:“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安溪西坪人王水锦、魏静相继入台,在台北县七星区南港大坑(今台北市南港区)从事包种茶的制作研究,并被台湾当局聘请为讲师,向全省讲授包种茶制作技术,每年春秋茶两季,举办包种茶制作技术讲习会,持续几十年,对包种茶产制技术的传播普及与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时,台湾当局还聘请安溪人张乃妙为茶叶‘巡回大师’,在职十年间,他四赴安溪、武夷取经,对台湾包种茶、乌龙茶采制技艺进行改良,并大力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1935年,台湾茶叶宣传协会对张乃妙‘功在台湾茶业’进行褒奖,向其颁发特别奖,奖给青铜花瓶一个”。“光绪十五年(1889),刘铭传(1885年台湾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抚)促使大稻埕各茶行组成茶郊“永和兴”,招来福建制茶师傅(春来秋去)确保品质,巩固市场,外销大增。据统计“明治26年(光绪十九,1893年),往来于台湾、厦门间的中国人数多达3万6千人”,因为大陆到台湾的劳工中大部分是茶工,所以“渡航者高潮期是四、五月之制茶时期”,入台的大陆人以厦、泉、漳三地人为主,同治四年(1865)台茶(乌龙茶为主)输出量仅13.67万斤,至光绪十力年(1893)增至163.94万斤,居全台出口商品吨位之首(53.5%),占北部(淡水关)出口总值90%;光绪二十年(1894),台湾茶出口数量更跃至1371.6万斤,年增8.37倍。

4 早期福建与台湾茶叶的贸易往来

台湾自有茶叶生产以来,除自产自销外,不直接输出茶叶,一般都运抵福州或厦门装箱出口。到1858年(清文宗咸丰八年),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台湾当地设口岸通商后,台湾茶叶经淡水直接出口。据淡水海关记载,1865年共输出乌龙茶82吨,总值13673银元。此后,外国商人先后到台湾设立洋行,从事台湾茶贸易,如“宝顺”、“德记”、“和记”、“水陆”、“爱利士”。厦门、汕头商人也在台“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安溪人,春至冬返”。1870年代的后期,台湾茶叶为外商大量采购出口,茶业发展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乌龙茶是台湾茶业最早的出口商品,国际茶业市场呈现不景气现象,台湾乌龙茶即受到波及,滞销的乌龙茶在台北堆积如山,不得已变通办法,将乌龙茶运往福建福州加以薰制成具有花香的茶叶,以二张毛边纸包成四方的包装,销售到东南亚,受到普遍欢迎。这就是“包种茶”。从此,包种茶的产销得到迅速发展。此外,还有许多厦门茶商,在台北府大稻埕建立行栈(至1883年,单大稻埕的茶叶打包行,就迅增至50家之多)。另外,台湾淡水至香港和大陆的茶叶运输,也在这几年开始用汽轮代替帆船。这一时期,福建不断有茶商往返于闽台两地,促进了台湾茶叶的逢勃发展。如台湾包种,福建同安茶商吴福元,因过去台产乌龙茶要先运福州窨花后再运销东南亚,增大运费成本,于是他自带茶师到台湾,在台北市大稻埕设立“源隆号”茶厂,专制包种茶,并销往海外,受到欢迎。次年,福建安溪茶商王安定和张占魁合作,在台湾开办“建成号”茶厂,专门生产包种茶。福建安溪王水锦、魏静移居台湾,在台北七星区南港大坑,专事包种茶的栽培和制作研究,并着重对包种茶的品质和栽培技术进行改进。为了扩大和发展包种茶生产,他们还专门开办包种茶的栽培制造讲习班,将包种茶的生产逐渐推广到文山区各地,出口数量增多,从而使文山包种茶更加名闻四方。其时,台湾巡抚刘铭传鉴于茶商有粗制滥造现象,也忧虑印度、锡兰、爪哇等地茶业的兴起,势将威胁台湾茶叶的海内外市场,特命茶叶业者组织行业团体茶郊永和兴。其宗旨为团结同业,改良制茶技术,扩大生产,奖励输出,并制订章程,规范业者行为,杜绝产销中的敝端。茶郊永和兴作为茶商同业公会之起端。同时,附设回春所和茶郊妈祖。回春所为茶叶从业人员义务施诊医疗,也是外地制茶员工春来秋去的暂时栖息场所和职业介绍所。茶郊妈祖为供奉航海保护神妈祖的场所。

到1893年(清德宗光绪十九年),台湾茶叶出口创最高纪录。是年,台湾茶叶出口增至9836吨,台北的茶行有259家,从业人员达3638人。在台经营茶叶的洋行约14家,其中有英商宝顺、德记、和记、水陆、利士,义和及嘉士洋行,美商有惠利,新华利,美时,裕达和罗百克洋行,西班牙有瑞记洋行;德商有廉士洋行。

5日据时期,台湾茶业概况

这一时期,台湾茶叶继续发展,根据国际红茶市场的发展,引进印度阿萨姆茶种,引进红茶加工机械设备,开发生产红茶。三井合名会社所制造的“日东红茶”品质甚佳,打入国际市场。台湾茶业株式会社与台湾拓殖制茶株式会社合并,扩展制造红茶,开启了台湾红茶的时代。

一些从事茶叶研究的机构也相继成立,如当今著名的“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就是文山和桃源龟山之后,于1903年台湾当局殖产局在桃园的草南坡(今埔心)建立的一所制茶试验场,并于龙潭乡铜锣圈设一茶树栽培试验场。(该场1910年改名安平镇茶树栽培试验场。1921年改名平镇茶业试验支所,隶属台湾总督府中央研究所。1939年改隶台湾总督府农业试验所。1945年台湾光复,改名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平镇茶业试验分所。1968年改组为台湾省茶业改良场。)

在日据时期,茶业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性引起日本当局的重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台湾总部政府“特准茶商公司,每年自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引进约七千名制茶工”。闽南人拥有资金优势,许多发展成为专业茶户,福建闽东、闽南茶叶外销的发展,再次推动了沿海农村人口向新茶区的移动。

福建著名茶叶专家高章焕先生,曾于1947年8月至1948年5月任支所长、所长,计9个月。

开展茶的检验工作:1923年(民国十二年),台湾当局制定《台湾重要物产取缔法》,并设立台湾茶检查所,凡输出乌龙茶、包种茶、需经该所检查合格,否则不许出口。

开展茶叶技术的培训工作:1930年(民国十九年),台湾当局在台北县林口乡设立茶业传习所。招募茶农或茶业界子弟,免费教授茶业技术课程,学成后分配到各茶区,从事茶业指导。(1945年台湾光复,改组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农林处茶业传习所)

组织茶叶的参展参评活动:1900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台湾台北商公会首次参加法国的万国博览会,其参展的茶叶获金奖。1911年(清溥仪宣统三年),台湾台北茶商公会参加意大利国际工业劳工博览会。其参展的白毫乌龙茶获第一大奖。1914年(民国三年),台湾台北茶商公会选送茶叶样品,参加荷属东印度(今印尼)在爪哇三宝垄举办的博览会。其参展的乌龙茶、包种茶类获荣誉奖状。

在日军侵华时期,控制我国茶叶内销市场。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对山海关内运往东三省的茶叶加征重税;同时聘请中国茶师在日本静冈县仿制我国绿茶,运往台湾窨花,再运销东三省;并大量运销台湾生产的包种花茶。如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台湾当局于10月25日召开“台湾第一次茶业联合大会”,会上通过“要求满洲国降低日本等关税的议案”,并电呈日本政府对进口日本茶和台湾茶减轻关税,导致台湾茶大量涌进东北市场,几成垄断之势。

应该说台湾在日据时期,茶产业有所发展,不论生产,还是市场,以及茶叶科技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以至到了1935年,张天福先生赴台进行茶业考察,学习台湾茶叶生产的先进经验。

6 二十世纪中、后叶台湾茶业从低迷走向逢勃发展的时期

6.1 台湾茶叶的发展概况

1948年,英商协和洋行(Hellyer&Co.)认为:以中国大陆制作绿茶的方法来制作炒青绿茶会有很好的成就,并聘请了上海绿茶专家来台湾指导制作绿茶,从此奠定了台湾绿茶的黄金年代。

台湾茶业在二十世纪中后叶表现为从不景气到飞速发展的特征,这得益于茶文化的推崇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

1949至1975年,台湾绿茶展露头角,先是炒青绿茶,后来是蒸青绿茶,茶农制作绿茶。茶商从事绿茶出口业务,绿茶风光了20年,表现一片绿茶文化。

1975至1990年,乌龙茶再度蓬勃起来,伴随乌龙茶活络起来,台湾内需市场扩大,包种茶也有一定的市场。这期间先以乌龙茶为主包种茶为辅的文化现象,1980年以后包种茶逐渐取代乌龙茶,而呈现出以包种茶为主,乌龙茶为辅的文化现象。

1990至2000年,红茶的风潮再起,先是台湾本土的日月潭红茶、鹤冈红茶。但由于本土红茶成本高,逐渐敌不过进口的红茶,目前,台湾的红茶市场几乎完全是进口的红茶市场。冷、热饮红茶,下午茶是台湾时髦的消费,红茶文化是很突出的现象。

1990年代末期,绿茶的市场在台湾岛内逐渐热络起来,很大的部分是保健的理由喝绿茶,年轻人喝绿茶粉,由于绿茶风气的兴起,影响原有的台湾茶叶制作方式,包种茶、乌龙茶的发酵(变红)程度愈来愈轻,汤色从金黄变成蜜绿,为了迎合市场,更出现“包种绿茶”的新茶类,绿茶在台湾内需市场上即将逐渐扩大。

台湾的茶文化是随着茶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茶业市场的走向或是茶叶消费的种类都表现出轮回性的轨迹。

6.2 与大陆往来交流情况

福建历史高考 篇10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关于“试题应增加语境设置, 适当增加主观题”的要求, 我省自行设计了“短文填词”新题型, 替换试卷中短文改错题, 该题型整体设计与目前其他已选用的新题型不同, 是福建省自创的新题型。重点旨在考查学生单词拼写、语言基础知识、语篇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考查词汇的同时也考查学生读与写的能力。学生必须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 把握短文主旨大意, 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填空, 使短文语篇完整。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我们平时必须不断地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训练, 令其在高考时从容镇定, 应对自如。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通过对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版) 福建省英语科考试说明》 (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中样题的认真研究、剖析, 从以下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命题特点

1.题目选材符合考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短文词数在130左右, 共设10小题, 第一行不设题, 其余每行挖空一处设一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本语境和提示, 在短文的空格内填入一个适当的单词, 并将该词完整地写在右边相应的横线上。考查以实词为主, 兼顾其他词性。

2.每个空格根据提示用一个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提示的方式有:汉语提示、首字母提示、语境提示, 其中汉语提示、首字母提示各3~4个, 语境提示2~4个。

3.设题尽可能做到答案的唯一性。如果出现与标准答案不同, 但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以接受, 具体由阅卷点裁定。每个空格只能填入一个答案, 超过一个的, 该小题以零分计。

题例1

Last week, we talked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short stories.Many of you said you liked the_____ (美国的) writer Earnest Hemingway, who is w known for short stories.I hope you all f my advice and finished reading his story.We're going to study it together in today's lesson.Now since you supposed to have read this story, let's have some (讨论) .Please look at the three q on the blackboard.First, when and where does the story place?Second, what kind of person does he show (自己) to be?Third, what is the writer's main purpose of (写) the story?I'd like you to work pairs and present your answers in ten minutes.I hope you can perform well enough.

76.American

77.well

78.followed

79.are

80.discussion

81.questions

82.take

83.himself

84.writing

85.in_______

题例2

Do you like friends who can teach you a lot every day?Books are s friends because they bring knowledge to us and keep us company through our life.They are so valuable that (图书馆) are built to (存放) them.Almost all great men are lovers of books.Franklin said that it was books that l him to success and that he could have achieved nothing w books.Books are the holders of mankind's_______ (经验) and imagination.They enable us to see through the past and predict the.So when you open a book, you would get into a world______you have never been before.A good book is a good teacher that h you to get over.difficulties No matter what you are, _______or old, poor or rich, books are your devoted friends.Love books and love life.

76.such

77.libraries

78.preserve/store/keep

79.led

80.without

81.experience

82.future

83.where

84.helps

85.young

二、对《考试说明》的样题及参考试卷中的例题分析

例1:短文填词 (共10小题, 每小题1分, 满分10分)

阅读下面短文, 根据以下要求:1.汉语提示;2.首字母提示;3.语境提示, 在每个空格内填入一个适当的英语单词, 并将该词完整地写在右边相对应的横线上。所填单词要求意义准确、拼写正确。

通过以上表格, 我们可以看出, 总体上以考查实词为主, 虚词为辅。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 虚词主要是介词、连词、冠词。其中至少有3个词要保持词性或词形的变化。出题更多的是从词汇搭配和语言知识的运用上着手, 一般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名词的单复数。 (2) 主谓一致。 (3) 冠词的用法。 (4) 动词的时态、语态、第三人称单数以及动词短语搭配。 (5) 形容词的词义比较、比较级以及语法特征。 (6) 副词的词义, 副词修饰动词或句子。 (7) 代词, 尤其是it, one, that, those等词的用法, 代词的主格和宾格, 反身代词的单、复数, 形容词性和名词性物主代词, it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也要注意。 (8) 连词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特别是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的连接词的选择。 (9) 介词主要考查一些固定搭配。 (10) 复合名词和复合形容词也不容忽视。

三、解题技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把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教给学生。该题貌似原来的短文改错, 体现了“命题应在试卷结构、难易度等方面体现平稳过渡的原则”, 因此有些解题方法也与短文改错相似。

1. 通读全文, 把握大意, 确定时态

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并尽可能不同的情景中运用。它必须适合具体的交际行为并能够达到交际目的, 能与整个语境相符合。而短文填词是以语篇形式呈现的, 因此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了解短文的基本内容, 在整体上把握全篇将有助于试填出部分单词, 以降低难度。做到从篇章到句子, 从句子到所填写的单词, 切忌一看题就盲目地写, 断章取义这样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一篇短文就像一盘棋, 每个棋子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 以句为单位, 仔细阅读, 尝试填空

在通读全文, 基本把握短文大意之后, 就可以着手尝试填空。要正确把握上下文暗示, 先完成明显的、拿得准的题, 这个步骤是解题的关键, 是一个对整个语篇中的词汇、句子、语言结构和上下文语境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出判断的思维过程, 也是对每个考生的英语语法基本功, 英语语篇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英语思维的检验过程。

3. 复读全文, 检查答案, 反思并修正

在所有的空白处都填好之后, 再把整篇文章从头至尾复读一遍, 做到瞻前顾后, 单词仅仅写对了是不得分的, 还要根据文章的结构、句子的结构把其正确形式写出来才可以。同时还应从语义和逻辑的角度审视全文, 从词义辨析, 词语搭配和习惯用语等方面仔细推敲, 准确定夺。

四、备考策略

1. 不断记忆, 积累词汇

熟练掌握《考试说明》附录词汇表Ⅰ和表Ⅱ中约2500个单词, 注意词形的变化, 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代词的变化, 排除母语习惯及思维定势的干扰, 尤其是解答有汉语提示的题目时, 如2009年1月省质检中Should I hand it in to the____ (最近的) police station?很多学生错填recent, 看了答案后才恍然大悟, 这就是受思维定势干扰所致。这就要求学生要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 使自己的英语语言习惯和意识得到不断的强化

2. 夯实基础, 学好语法

《考试说明》的试卷难度指出“试题以中档题为主, 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教师要系统地复习基础语法知识, 提高语言基本技能, 重点突破句子主干结构和各类从句尤其是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另外, 动词的语态、时态, 非谓语动词、构词法 (各种词类的转换) , 名词 (单复数概念、可数/不可数概念) , 冠词 (基本用法、固定搭配) , 各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 (原级、比较级、最高级、词类转换) , 介词的固定搭配也要一一掌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使其基础知识网络化。

3. 小组合作, 共同提高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优化学习方式,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 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分发给他们修改后的优秀学生习作, 让其根据命题特点先进行讨论再挖空, 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换解题, 最后评出命题的优秀小组, 并在投影仪上展示其作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充分发挥学习潜能,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又可以使教学反馈由传统的单向反馈传递向双向、多向反馈传递转变。

4. 坚持不懈, 多做练习

坚持每天做一篇限时训练。教师要慎重选材, 所选材料要符合今年高考的命题细节标准, 符合考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可以遵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将以往的“短文改错”题改编成要求学生通过上下文和根据首字母或汉语提示的“短文填空”题, 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再适当的增加难度, 着重训练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考查学生根据篇章语境准确运用词汇、语法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外, 还要特别注意单词的拼写及字母的大、小写, 千万不能犯由于单词写错而导致失分的低级错误。

5. 大声朗读, 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语段或词句的感受能力, 是做题时必不可少的东西。娴熟的语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听, 多读, 大声朗读尤为重要。早读时间, 放开喉咙, 大声朗读, 对培养语感是最有效果的。如果能通过朗读并背诵一些书面表达的优秀范文是再好不过的了, 我们知道市面上很多短文填词的训练材料, 大部分是根据书面表达的范文改编的。这样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 既可以培养语感, 又可以增加写作能力。

福建历史高考 篇11

关键词:高考;策略;一轮;高效;做题

2013年高考结束,今年的文综历史试卷,命题继续顺延2012年高考命题的精神和特点,命题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试卷中外史比例为54∶46;必修部分三个模块比例为31∶37∶16,中外史比例为45∶39。试题布局合理,能力考查由浅入深。

一、试题命制的变化

结合今年的试题,纵观近几年福建高考历史试题,可发现试题的命制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从试题分布上看,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基础上突出主干

例如,在2013年试卷的第13、20、21三道试题考查政治史模块的内容,展示从古到今中国军事史上的案例,第15、19、38题考查经济史内容,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中国梦的追求。第14、16、18题考查文化史模块内容,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从试题内容上看,史料多样,贯穿中外,突出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如,第38题围绕“工业化”这一主题,创设不同的情境,以历史材料信息为桥,构建不同的国情和背景下的国家走不同的工业化道路之间的差别,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试题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历史学科的要求,因为学生能否答题取决于语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

二、针对高考命题趋势提出的看法

在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卷中,试题不再强调基础知识的识记,在试题中蕴涵了浓郁的人文和生活信息,或者注重对学生提炼、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在高考复习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读能力为核心价值取向,既着眼于高考应试,也落实新课程理念之所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设计有关复习的新思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所处学校的实际情况,在高考新命题趋势下,针对如何提高一轮复习的有效性所提出的几点看法。

1.转变传统观念,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每一个教育者都知道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让每一个历史教师最头疼的一句话就是:“历史不用理解,要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就可以啦。”这种看法的成因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历史学科的特点,看到的只是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只能抽象地理解历史。所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三开始的第一轮复习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拿着考纲上课,就考纲说课,很容易使一群刚进入高三的学生无法产生兴趣,在高考的压力下更容易受到挫折。

教师要不断研究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例如,在一轮复习中,每一个知识点讲完,或者第一个单元复习完之后,我都会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方式多样的考查。而考查的试题有的也让学生去找或者让他们自己创作。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有了参与的乐趣,我想历史对他们而言,不会再是枯燥无味的,而应该是生动鲜活的。有了这样的课堂,也会为高效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勤于钻研,转变教学模式

在今年我校的一次高三学生课业调查中发现,有82%的学生认为上课教师讲得太多了,他们几乎没有自己思考、总结的时间。所以在一轮复习中,应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童富勇在《现代教育新论》中说道:“高中生在心理发展上有了更高的水平,他们在认识水平上、情感体验上以及世界观上都达到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一轮的复习中,我采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学案分三个部分:(1)课前预习。学生可通阅读教材,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课堂学习与探究。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归纳理解能力。(3)课后巩固。通在教师精选的试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迁移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案进行两次的批阅,一个是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一个是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做出调整。

3.掌握技巧,学会记忆,学会做题

(1)要学好历史,不能经常忘记历史基础知识,那么如何进行记忆呢?跟高一高二的历史新知识的忘记方法不同的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要求学生先利用教材目录和大事年表,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然后了解每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最近记每一个课时的基础知识。这种整体记忆方法有利于整体上把握教材,不容易混淆相关或相近知识,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当然,不同的复习阶段,不同的学情可以有不同的复习方法。

(2)在高考的背景下开展的复习离不开做题。教师应在备课中选好题、选精题,做有效的训练。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题海是无限的,特别是在如今网络发达的情况下之下,要多少份练习、试卷都可以的情况下,教师更要做好备课环节,让训练不跟高考脱轨,让学生成为精练的“战士”。

(3)要让学生掌握做题技巧。在讲解练习或试卷中,教师不应该只是陈述性地讲解知识,应该注重对方法与技巧的点拨,注重对思维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方法。这样学生即使遇到陌生题型也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展开历史名著阅读训练

高三的时间有限,但是作为一名文科生,在高考中必须具备较好的文科素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精选材料,除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训练之外,还缩印一定数量的名著段落,剪切成手掌字条,每天发放一两条让学生揣兜随时阅读,并在每一条阅读材料后面,附加一个问题,从而使阅读成为有效阅读。

5.历史教学中,要关注社会

新课标下的高考试题中更多体现的是历史与社会生活关联的问题,强调历史教育应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历史长效热点,注重所复习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现实。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的历史知识,从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角度设计,体现出历史教育应在提高现代公民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旨趣,彰显了从历史专业教育向人文素养教育转变的追求。

福建历史高考 篇12

根据考试说明, 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的考试内容比例不变。必考内容占90% (108分) , 其中力学部分约占45% (54分) , 电学部分约占40% (48分) , 光学部分约占5% (6分) ;选考内容占10% (12分) ;’在全部考试中实验约占15% (18分) 。力学与电学考试比重较大, 是高中物理的基础, 是物理总复习中必须下足大力气的重点。选考内容分值虽较小, 但因其对应课本3~5的内容也较少, 而且考试说明中, 明确指出其考查不出现难题, 即为容易题或中等难度题, 一般学生容易得分, 因此, 我们在复习时不仅不能忽视, 更要把它搞清搞透, 12分志在必得。理综总分300分中, 物理占了120分, 是高考中自然科学能力考查的重点。因此, 做好物理学科复习工作在整个高考中至关重要。

根据考试说明, 物理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 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选考内容的考查不出现难题, 难易程度力求相当。在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则对试题的易、中、难分别做了举例说明和界定。在题型示例中, 有部分例题更换。有些老师说能否从这点变化上嗅出高考命题的信息“味道”呢?我想这点变化只是每年例行的与时俱进罢了, 往年也有类似情况, 仅凭考试说明变化就要对高考命题进行猜测是徒劳的, 毫无依据的。只有大城市里名校老师因对部分命题老师熟悉, 有条件对其命题风格和习惯进行研究, 猜题、押题有了一点可能。但这有违教育目的和教育公平, 因此不应提倡, 这些老师也理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根据考试说明,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 注重考查能力, 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能力; (2) 推理能力; (3) 分析综合能力;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5) 实验能力。

物理教师在高三总复习时, 对复习材料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应能判定其是属于容易题、中等题还是难题, 并能明确每一题目着重考查了哪一种能力, 同时又不同程度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哪几种能力。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应分阶段、有选择地进行因材因时、有目的性地施教, 使全体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都能在复习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前期复习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 后期可出现少量难题;对于中等学生, 复习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兼顾容易题和难题, 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可以易、中、难题按考查比例练习, 在第二轮复习时则应该着重练习中、难题目。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 可以预测2014年高考物理卷仍应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和选考题。选择题有6小题 (13~18) , 每小题6分, 共36分, 多为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 第18题一般为难题。19题是实验题, 含有两小题共18分, 一般是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 但也时有难题出现。三题计算题共54分, 20、21一般是中等难度题, 22为压卷难题。选考题包含2小题, 每题6分, 共12分。

上一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下一篇:输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