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语文高考增加了文化、文学经典

2024-07-20

,福建语文高考增加了文化、文学经典

,福建语文高考增加了文化、文学经典 篇1

如何走进名著

王璘

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增加了文化、文学经典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这项考试改革既反映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文化、文学素养的要求,符合新课改重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功能的理念,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界对教育现状的忧虑与反思。

从高考试题来看,今年新增加的名著阅读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设题,且不偏不难,考生波澜不惊。因为《考试说明》出台时间晚,考生对这方面内容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复习,对《论语》、《孟子》、《庄子》三部文化经典,很多考生基本放弃《庄子》这块内容,对十一部文学名著也有所取舍。高考试题和考生的“猜题”相吻合,而且和我校名师编写的《名著导读》相一致,使考生“有本可依”。

但设题与提倡文学阅读的初衷相去甚远,考查的仅是记忆和概括能力,与文学鉴赏无关。把活生生的文学大树删枝去叶,剩下枯死的主干,这类试题不仅考不出文学素养,而且败坏了学生的欣赏口味,更助长了死记硬背之风。高考试题应侧重于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共识。

新课标根据高中课程方案,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按照“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表述目标,选修课程按照五个选修系列表述目标。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十分重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功能,对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强调德育在语文学科各个教育环节中的渗透,真正落实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

在目前的语文教材里,不乏一些文学经典,尤其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了文学教育,而是用这些文学经典进行 “读写训练”。文学课不能上成文学课,既践踏了这些文学经典,又使学生走向误区,丧失了兴趣。目前语文教学中欠缺的,正是我们最需要的精神给养。正如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应努力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能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品所隐含的作家博大深沉的心灵世界,也非常值得引导学生去加以探索。就个人修养而言,阅读文化、文学经典可以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指导学生阅读文化、文学经典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贯穿于高中三年的教学中,仅靠高三一年的所谓强化训练也许能应对考查记忆和概括能力的高考试题,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以下是06届毕业班在高二学年开展阅读传统经典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

与经典相伴 同古贤为友

——开展阅读传统经典综合实践活动

背景: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代社会,面对着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并纳入教育的全过程。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有助于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开展“与经典相伴,同古贤为友”的综合实践活动,试图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探索作品所隐含的作家博大深沉的心灵世界,探索经典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

做法:以班级为单位,在高中年段组织学生全员参加。以各班语文老师为指导老师,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开展作家专题阅读,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编排经典短剧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交流、表演中进一步提高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兴趣,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素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

在开展活动中,分“动员与推荐阶段”、“阅读与感悟阶段”、“交流与征文阶段”以及“综合实践阶段”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与推荐阶段:

由各班语文老师自行在班级召开一次动员大会。除了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公诸于众之外,主要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老师结合自身的阅读体会,与学生交流阅读经典的感受。特别是在多次阅读咀嚼之后,参阅相关评论,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更是一次文化濡染的过程。建议学生先从一位作家的系列作品开始,进行专题阅读;也可以兼顾文学经典中的不同样式……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是阅读文本!动员会上强调阅读经典文本和观看由经典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的迥然不同。当然,兴趣的激发可以由收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开始,但决不能以此代替阅读。

由语文老师推荐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经典作品。如:《论语通译》、《孟子选注》、《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上下五千年》、《敢有歌吟动地哀:屈原传》以及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各具风格的古诗文……。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推荐优秀图书。

二、阅读与感悟阶段: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和读书时间进行“走近一位作家”专题阅读。一个人,尤其是一位作家,一位古贤,他的阅历是极其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也是极其曲折多姿的,一滴水尚且能够观照到整个世界,从一位作家身上何愁不能感悟一段人生,参透一个时

代?那么,如何才能走近一位作家呢?首先,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其次,阅读相关的经典;最后,参考相关的评价。

阅读经典应在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地感受与思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作家博大深沉的心灵。走近一位作家,与他神交,与他对话,会让人觉得成熟许多。为他的坎坷人生而悲叹,读者会变得更富有情感;为他的高尚品德所折服,读者会变得更有情操;为他的飞扬文采所倾倒,读者会变得更具文思。

三、交流与征文阶段:

建议以“我的朋友(作家名)”为题,撰写读书笔记。各班按照作家进行分类,组成不同的阅读小组,利用读书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并在交流后完善各自的读书笔记。同时配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举办的“道德实践〃好书同行”青少年读书征文活动,开展征文比赛。

四、综合实践阶段: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阅读数量的基础上,围绕“清高”、“诚信”等话题,以辩论赛、演讲等形式,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又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反观古人,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利用这种古今视界差异,能激发学生读出新意,做到推陈出新、常读常新。

例如:对于“清高”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何谓“清高”?中国文人士大夫为何标榜“清高”?在现代社会中难觅传统意义上的清高之士,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摒弃“清高”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应该对“清高”作怎样新的阐释,才能使它的某些内涵在现实社会里有“坚挺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次活动的后一阶段还将指导学生将经典中的片段改编成短剧,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开展经典短剧表演大赛,向全校师生汇报。

效果与社会反响: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高二年段开展了一个学期,学生们在文学经典的滋养下,陶冶了性情,涵养了心灵。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高尚情操、文化底蕴等深深感染教育了学生。让学生超越了课堂,扩大了视野,并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此次活动过程中,美文频出,共有27篇读书笔记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举办的“道德实践〃好书同行”青少年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奖,占获奖征文的67%。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3篇,特别奖1篇,另有16篇获得优秀奖。本次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大,深受青少年欢迎,效果显著。

上一篇:在XX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考研国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