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通用12篇)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篇1
在教育改革发展道路上, 教育部2002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这为我们中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技能、实现岗位就业为目标, 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应用。中职课程基本要求是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密切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 而不需要学生记住许多实践中不适用的较深的理论知识。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灌输, 重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 而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精神重视不够。因此, 有必要改革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 创新中职学生课程考核方式, 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 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
二、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大多数中职生是初中阶段学习的落伍者, 学习成绩一般甚至极差, 很多学生到了中职学校后, 以混日子的心态学习,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随着高等学院、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扩大, 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更是不断下滑, 大批厌倦学习、厌倦考试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的教师们大都感慨:现在的学生难教呀!甚至有的老师感叹:“胆战心惊进课堂, 如释重担下课堂。”到学期期末考试时, 教师们更是感叹:“哪里是考学生啊, 就是在考老师!”老师们苦思着怎么能让大多数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学生们却在冥思苦想着怎样“不劳而获”。结果期末考试就是在走过场。对于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样的考试不公平, 反而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革考试模式, 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传统的闭卷考试内容通常涉及面不广, 要求学生对于知识内容要学得比较精。实行闭卷考试时, 学生的精力主要是用于记忆大量公式、概念, 试题相对死板一些。而实行开卷考试可以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开卷考试的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 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比较熟悉;很多知识点老师讲过但书上不一定有, 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听课时的笔记来完成;开卷考试试题相对灵活, 知识点较多, 这对于品学兼优、善于动脑筋的学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和挑战。
开卷考试能考核一个人的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在考核内容上, 教师出题较为灵活, 考核内容可多可少。在能力考核上, 可考核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过程, 考查学生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鼓励学生思考, 减少死记硬背, 对于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很大好处, 有利于学生思维个性化发展。
开卷考试有利于减少作弊, 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考场氛围,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学生感到考试只是一种评价方式, 没有必要作弊就完全可以完成。
对于平时厌学的学生, 开卷考试也是强迫其学习的一种方法, 因为考试过程就是查阅资料帮助理解学习的过程;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当然开卷考试也有一些方面值得探讨。如学生对开卷考试缺乏正确理解。由于考试过程中可以自带资料, 这就给一些学生带去依赖和侥幸的心理, 平时学习可能会比较放松, 养成不认真学习、复习的不良风气。其次, 开卷考试的命题内容需要出卷人慎重考虑死题和灵活题的量的比例, 以适应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另外, 学校相关部门也需要积极配合开卷考试制度的实行, 加强管理, 制订相应的开卷考试制度管理办法, 避免出现新的作弊方式, 保证开卷考试的顺利开展, 以发挥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 等等。作为教师, 应该对开卷考试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 让学生正确对待开卷考试, 让学生认识到实行开卷考试并不是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而是根据科目的不同, 选择一种适合他们的考查方式。其实, 无论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 教学目标都是一致的。
四、推行过程考核评价,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评价中职生学习专业知识效果的好坏, 不能光凭考试作定论, 而应贯穿学习过程, 体现知识的应用。笔者认为应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模式, 强化实践性和知识的应用性。我们可以根据中职学习任务特点, 配合专业学习过程考核。如平时根据所学知识模块, 让中职生应用相关专业知识, 做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等。教师通过多次学习过程考核, 结合学期终结的开卷考试, 最后定出考核等级, 并对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 增加中职生的成就感, 让中职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增进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总之, 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更能体现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原则, 坚持激励、激发、催其不断进取的原则, 尊重和承认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原则, 从而使我们的中职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清颜, 凌世纪.求真、探索、创新、发展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8) .
[2]杨用成.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初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8) .
[3]孙艳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科技信息, 2008 (32) .
[4]周丽超.半开卷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 2010 (4) .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篇2
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近年来,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以及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诸多改革尝试,踊跃参加了对“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他们大多侧重于从数学命题方面对学生学习数学进行终结性的评价,即考试评价。他们只从学生数学学习的最后结果(考试成绩)来进行评价,忽略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我认为,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别是过程性评价更显得重要。例如,从数学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态度,情感以及动手练习、验证方面的评价,可以从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数学问题,提问、同学交流互动、合作讨论程度等,以等级制来评价,如积极投入,一般投入,毫不关心等。也可对学生课堂作业巡视检查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课堂作业是在教师教授新知识后立即在课堂进行模仿,验证、创新的过程,教师可在课堂巡视中给予肯定、赞扬、纠正、讨论、辩论等方式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见效快,学生印象深,面对面,不乏是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好的评价方式之一。课外作业也是考察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的方法,一天下来,学生学习了各科的知识,有的学科知识(如数学与物理)在穿插学习过程中起了正迁移的作用,对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起了促进作用;有的学科之间在一天的学习之中可能起了负迁移的作(如数学与英语、历史等)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掌握运用,通过课外作业,可以使学生重温课堂上教师的传授过程,加强记忆,克服遗忘。数学实习作业的完成,也是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提高应用数学能力进行评价的好办法。如测量、调查、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等。可以结合数列求和,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学习例子,要求学生了解教育储蓄的.情况,按揭贷款最优方案的选择过程,搭乘计程车的速度函数图像等等,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了解或探索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学生完成数学实习作业的过程来评价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程度。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篇3
关键词:评价;学习英语兴趣;有效的学习策略
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英语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激励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教师改变评价观念,探索最优化的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办法,探索科学评价的方法。
通过实践发现,在培养学生英语素养的初期用《英语教师用书》中漂亮的“贴贴图”为载体来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很不错。下面就谈谈具体是怎样操作的。通常把评价分以下三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调查了解,适时引导
学生是否有上进心,是否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学生以前接受较多的是物质鼓励还是精神鼓励,学生对以精神鼓励为主的激励评价是否感兴趣。这些都是实施激励评价前教师需要了解的,只有了解了学生上述信息,才能“对症下药”,进行必要的引导。如,学生如果没有竞争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找对手”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果更喜欢小奖品的奖励,那么教师可以谈话告诉学生:本学期会在教室最显眼的地方张贴一张全班同学的评价表,用漂亮的“贴图”代表着教师与同学对你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承认,在评价表上获胜是任何家长或教师的奖品无法代替的,从而引导学生从追求奖品转变到重视激励评价上来。
第二阶段——悉心实施,适时调整
实施的初期,教师的情感投入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重视度。学生对某一事物是否能够持续关注,其实很大程度反映了教师的坚持指数。因此,在实施前教师应悉心思考如何进行操作。
(一)明确良好的学习方法,设立评价项目,制定评价标准
在开学初就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预习、复习、多读课文,背单词,上课认真听讲,不懂的及时问老师,做作业前要先回顾当天所学的。根据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设立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
设立的评价项目有:英语态度与习惯、英语水平与能力、英语文化与思想等。英语态度与习惯包括作业习惯、听课习惯、自学作业等;英语水平与能力包括测验考试、作业正确率、主动给同学答疑等;英语文化与思想包括英语阅读、合作意识、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等。
评价标准:(1)固定类,如,①家庭作业、课堂作业累计4次全对就在评价表上贴大的Good,4次有完成,没全对,但是有订正,就贴小的Good;②读书方面,有读完一模块就贴小的Super,会背一模块就贴大的Super;③课堂表现,让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在上课时回答老师的问题,答对给贴大拇指,集了5个大拇指就可以贴张Well done的图。(2)灵活类,除上述的以外均为灵活加分,即针对不同学生按照不同标准评价。如,针对学生的测验成绩实行分级评价(有些学生80分就可以贴Very good,有些学生则90分贴等);听写也是给不同的学生划定不同的达标线,达到了贴小的Excellent,全对的贴大的Excellent。关于扣分:如果违反纪律如不完成作业、不改错等,视情节轻重酌情扣下一张贴图。
(二)集体制订评价评比的参与形式
通过与学生一起商量,我们制订了“分组评比”和“个人评比”两种形式。
分组评比:先由教师选择现在水平接近、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组长,再由组长在班上顺次轮流选择组员,使每个组的组员的学习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均衡,从而在操作中具有可比性。每班学生分成六个组,每个组有自己的组长、组名、口号等,让组长督促,帮助组员。
个人评比:即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全班评比,排出名次。
(三)积分记录
学生、教师共同讨论后制订表格张贴在教室里(部分如下表)。
(四)评比表扬
每2周评比一次,星期五放学前进行评价总结,评比个人、小组的名次。对每次评比前三名的小组和前10名的个人进行奖励:第一、二、三名的小组分别给组内每个人奖励3张、2张、1张的贴图,加到下次;给前三名的小组和前10名的个人当众口头表扬;给前10名的学生奖励一篇英语小故事。
通过第一阶段的激发、引导,学生很快对评价激励非常感兴趣,一方面是学生对激励的形式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老师的谈话教育、引导下,对学习的意义有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外显的学生表现来看,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很高,甚至有些学生的学习可以说是狂热。但是一段时间(大概一个月)以后,部分学生由于是被动的“跟别人学”,而不是真正地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积极性的反复,出现评价的“疲劳”。所以,评价的形式和级别,奖励的措施都应该不断地进行调整,以免学生出现因千篇一律而“疲劳”。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做了以下一些调整:(1)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组员,使分组更加合理;(2)从原来的奖励“贴贴图”变为置换英语小故事或借阅英语报纸或书籍等。
第三阶段——淡化贴图评比,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
贴图评价激励只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习惯的手段而已,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去争得“贴贴图”的获胜。评价的最高境界是不要评价,这也是我实施评价激励的终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激励,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理解了教师“贴贴图”评价激励的目的,这时,学习已经成了需要,他已经不再需要“贴贴图”的刺激,他会从原来唯恐漏贴一张变得对贴图没有感觉。对这部分学生你会很欣慰,因為你的目的达到了。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对加分很着迷,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淡化评价。那么,如何来淡化评价呢,首先,可以在教师评价的语言上“褪色”——用平淡的评价来代替原来激情的评点。另外,还可以把原来定时评比改为不定时或故意漏掉……
实施激励评价后我发现,学生的变化非常大:英语学习的兴趣变浓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增强了,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成了自己的提高需要,不再是任务,因此不再有学生不完成作业;在学有余力的时候都会做自学作业(即使有时规定作业较多,学生也会挤出时间做提高性的自学作业);遇到问题,学生会先自己思考再主动请教,不会让问题留下;课堂上不再是举手的人数寥寥而是一般问题举手可达80~90%……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评价对我的感受就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观念得以转变,角色与进行终结性评价时截然不同。由教书匠、考官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教学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得以发展,研究的过程也是自我进修、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过程;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心灵得到感化,成为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李荣华.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评价的有效方法[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2(07):36-38.
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思考 篇4
一、树立全新的评价观
(一) 重视身体全面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体育教学评价功能的转化
原有的体育教学评价只是检查学生“三基”的掌握情况, 而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 只是为了选拔与甄别。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得到了转化, 更加重视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淡化了甄别与选拔, 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二) 面向全体, 关注个体差异
以往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 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 往往以客观便于统计分析、操作性强的量化评价为主要方法, 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定, 导致了评价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特点。因为学生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有的学生不用怎么努力, 体能和运动技能成绩就能达优, 而有些学生很努力了, 体育成绩依然无法及格。新课标则强调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在评价体能、技能的同时更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志、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过程中测试学生, 以发展眼光评价学生。
二、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的合理运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评价形式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 还应有学生的自身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
(一) 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1. 学生的自身评价
学生的自评:主要听取他们对体育健康课的认识态度, 常规的执行情况以及态度的改正或改进情况。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因此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课标下的体育课也应强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积极引导、安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我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没有谁比其更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他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等最有发言权。也就是说, 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当然包括教学评价,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进一步认识自己, 才能体会到成功的来之不易, 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 才能感受到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 从而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2. 学生的相互评价
相互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 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指出该同学好的一面、不足的一面和进步的一方面。这样能使每个学生看到他人的优势, 反思自己的不足。例如, 在学习双手正面垫球 (排球) 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比赛即开展学生自我展示时, 结合学生的相互评价。当一组学生展示结束后,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指出其不足, 如移位不到位, 手型不对, 手臂没有伸直等等。这样被评者就能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即需要改进之处;同时评价者也能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 与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对比, 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好的一面, 来指导自己今后学习过程中的改进方向。这样一来, 便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实事求是、客观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要言之有据, 言之有物, 对于和同学评价差距大的要说理由, 不能不负责任地对别人作出评价。
(2) 关注个体差异、公平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始终高度把握评价的目的, 关注个体差异, 对学生个体才真正谈得上公平、公正。
(3) 培养民主气氛, 体现学生的评价主体性。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下才有畅所欲言的环境, 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 让每一位学生讲出真话。
总之在学生的自评与相互评价过程中, 只有时刻注意到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和把握住几个注意问题, 才可能达到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只有真正地、正确地运用自评与互评 (即使离谱的评价, 通过教师同学生讨论也是对评价者一次教育的机会) , 才有可能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带领下飞翔, 让掌声、笑声、真情充满课堂。
(二) 教师的综合评价
教师的综合评价指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多方面提供的第一手材料, 评价该同学的优缺点, 并提出整改的目标。
教师这个“角色”本身就赋予了他的权利威信, 在学生中言行具有权威性, 在实施评价时, 教师的评价左右着乃至决定着学生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做到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必须要获取学生客观的、丰富的评价信息, 要带着明确的评价目的, 甚至要有具体的获取信息的计划和指标, 同时要做好记录。
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 怎样进行学生体育学习评价,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 值得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思。愿我们的评价改革早日从理论研究过渡到课程改革实践中来, 在实践中进一步吸取别人的经验, 听取学生们对评价的建议, 力争使我们的评价更具发展性、有效性和操作性。
摘要:本文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新课程标准体系下, 从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的观念、方式、内容及合理的评价顺序几个方面, 谈论在新课标下如何合理地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 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健康课程的兴趣。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篇5
体育学习的评价
不仅要注重结果性评价,而且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
不仅要注意绝对行评价,还要价;不仅要注意定量评价,更要重视定性评价;重视相对行评价。
(一),定量评价的方法能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作出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心和自尊心、合作意识、健康行为等非智力因素的指标难以量化,而这些指标往往对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如果仅采用定量评价,就不能反映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活动的全貌,最终只能导致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由于片面而陷入困境。
(二)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校长、教师甚至管理人员都认为终结性评价简单易行,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而过程评价则比较麻烦,不易操作,不能准确评定学习结果。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过程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应该以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为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一起来“算总账”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即要集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位一体。
例如,对某学生的学习评价成绩评价,首先应该进行诊断性评价,也就是在学期开始时对该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进行做一个评价。然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特别是进行体育教师和学生间的外部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些评价的总和,才能客观地反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如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并不是要选拔,而是便于体育教师和学生自己随时发现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随时加以改进,这就是形成性评价的真实含义。最后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一个最终评价(终结性评价)。
(三)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有助于学生看到通过自己取得的进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不仅要采用绝对性评价,更强调相对性评价的作用。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有很多地方已创造出“相对评价法”(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起点成绩)。具体做法:学生入学之初,通过诊断性评价建立一套学生个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档案,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能等方面的摸底,作为学生的入学“起点成绩”。再通过将每学期结束时的最终测得的成绩(绝对成绩)进行对照,就可以发现每个学生一学期来学习进步的幅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注意事项: 1是采用的相对性评价要简便、易操作,不能增加教师的负担;2是相对性评价要与绝对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例如,体能评价可采用观察、测验、成长记录等方式;知识与技能可采用观察、展示、技能评定、口头评价、测验等方式;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的评价可采用观察、量表评价、口头评价等方式。
四、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级实施建议
(一)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体格和一定的运动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一要求是以往单一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所不能满足的。因此,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也必然走向多元化。依据《课程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内容,可以将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分为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个体内差标准。这三种评价标准各自都存在着优点和缺陷,绝对性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实际水平及其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但制订起来比较困难,且无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相对性评价标准能有效激发学生间相互竞争的意识,但不能衡量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个体内差评价标准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由于比较强调学生自身与自身的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坐井观天”的毛病等。因此,如果单一地使用任何一种评价标准,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使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即评价标准多元化。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而且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因此,为了使学习评价能真正发挥有效促进学生的作用,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价值,体育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选择或指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以便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评价标准为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全面而充分的依据,如果能让体育教师自己根据教学实际来设计和制订评价标准,也许更能适应评价的需要,更能为评价提供必要而明确的依据。因此,《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力下放给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
1,就是评价标准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
2,评价标准应该以个体内差标准为主,并结合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来进行评价,从而实现体育学习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篇6
由此可见,评价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个体所处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过程及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树立自信心,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进行评价。
过程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等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建立评价目标,为过程评价提供依据
作为教师应具有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确保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具体性和可测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具体目标的不同和各自发展的需要,应该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更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把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上,强调学生自己今天与昨天比,明天与今天比,着重于学生个体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具体目标制订可按学段进行。第一学段过程评价目标可定为: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学段评价的目标可定为: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二、采用多种评价形式,注重过程评价
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多元空间和连续时间内进行的,过程评价的方式必然也是多样化的。过程评价的方式可根据需要选择如下几种方式,实施时还需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1当堂观察。在课堂观察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主要有:①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②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作业);③观察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讨论与交流、阅读课外读物)。④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相法);⑤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听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⑥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⑦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当学生回答提问或进行练习时,通过当堂观察,教师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做出积极反馈,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异与矫正。
2成长记录袋。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进一步历程,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情况,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发现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典型的错题记录,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等。
3口试、面试和笔试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彻底改革考试制度,彻底改变以一张试卷和分数评价学生和老师的做法。可由原来单一的笔试改为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即说课题思路、说算理、说公式的推导等。面试笔试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的理解及掌握情况。笔试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吻合,要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题目的形式要多样活泼,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4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相结合。要建立由家长、学生、老师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教学中不断的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判断与自我分析,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能力。同时,多主体参与评价不仅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而且促进了学生积极反思和改进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师生、同伴、亲子的互动和联系。
三、正确呈现评价结果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地说,第一学段应采取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第二学段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描述采用评语形式。评语可以补充等级的不足。教师为每个学生写的评语要针对性强、具体,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状况,充分肯定其进步和发展,使评语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明确自己努力的方面。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篇7
一、评价学习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缺乏评价。这样会致使那些付出努力但还没有成效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进行评价, 还应对学生是否有合作意识、探究意识, 是否善于交流、善于表达, 思考问题是否灵活、独立等等进行评价。比如, 对于89+31, 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计算, 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去表述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的过程, 引导其他学生去思考, 并合理表述不同的计算方法。
二、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课堂教学基本点,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就应将重视, 但是, 很多教师有这样一种认识:新知识、新概念、新定理、新公式等是基础知识, 学生只需记忆就可;而这些内容的应用以及一些解题思想才是重点。教师的这种认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经验和新的方法, 其实这也是一种新的基本能力。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 综合评价学生获取新知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 对立体图形的评价, 教师应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的立体几何的掌握及应用的能力。
三、评价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这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方面,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和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的重要体现。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 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融入了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在合作学习中能否主动发言。学生在自主学习时, 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 参与数学学习, 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是否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数学探究学习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质疑, 包括书本的结论, 还有教师的见解。不论哪种学习方式, 在于学生能从最佳的角度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得出答案, 能够探索数学的奥秘, 感受数学的美妙与严谨, 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即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已经由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所以对课堂上的学习评价, 也应该由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 转向发展性评价。这样的课堂既需要即时评价, 也需要延时评价, 要做到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 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诱发其学习兴趣, 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取得点滴进步时, 教师应抓住时机, 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当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 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否定性评价, 而要采用延时评价, 应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这一生成性资源, 补充设问, 点拨学生, 引发思考, 使学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五、评价主体要多样化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 多元评价离不开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过去, 对学生成绩的评价, 往往在于任课教师的评价, 任课教师一锤定音, 学校、家长都没有参与的机会。新课程强调要“以人为本”, 所以, 学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 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互评, 学生自身也可以自评, 尤其是自评, 更能明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 以及使学生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评最能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实感受。新课程提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这样学生之间对对方的学习情况也最为熟悉, 小组内的学生也最有发言权, 他们之间互评自然也最为恰当。合适的评价、多元的评价, 能够使学生明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优势, 对学生学习大有益处。
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篇8
一、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方式片面而单一
小学语文的教师本质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字词, 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 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拥有基本的交际能力, 等等。 但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荼毒, 其教学核心仅仅放在了“句读”的学问上, 人文关怀严重匮乏, 这就造成学习评价立场偏颇, 形式单一。 诸如在讲解古诗词如《鸟鸣涧》 (北师版小学语文七册) 时, 部分教师把课文的背诵视作教学的最高目标, 在课堂中还时常抽同学进行背诵, 如果背诵不全抑或不够流畅就全盘否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样的学习评价不仅片面否定个体差异问题, 而且是剥离人文关怀的应试化评价。 这样的评价忽略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理解“月出惊山鸟”的动态美或许比生硬背诵更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不遗余力的背诵效果不一定比理解后循序渐进的记忆效果好。 由此可见, 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 也需要注重人文因素的重要性。
(二) 学习评价缺乏自省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 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相互影响的, 撇开教学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缺乏科学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首先应该对教学效果做客观评判。正所谓师者有传道解惑之责, 道传得不够精准科学, 那么学生自然只能学到模棱两可的知识, 传道的态度散漫就没有资格苛责学生怠慢学习。因此, 正确的、合理的学习评价必须是基于客观的教学评价之上的, 如果教师尽职尽责地做好了教学工作, 就能够在学生身上找缺点。例如在讲解《田忌赛马》一课时, 教师如果仅仅注重字词的教学和文章精句的分析, 就不能责备学生思绪飘飞不知所云。 因为此类型的课文本身是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 如果教师只注重表面不深入开发其趣味性的话, 难免将文章分崩离从而丧失其教学价值, 同时使教学缺乏乐趣, 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 此时科学的学习评价就应该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三) 鼓励与批评尺度拿捏不准
在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 自然会涉及鼓励跟批评的问题。但是鼓励和批评本质上都存在双面性, 过度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骄傲自矜, 而逃过严厉的批评也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个问题正是目前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较为棘手的问题。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并不能准确把握好鼓励与批评的度, 使得评价效果适得其反。 譬如在课堂提问环节, 教师普遍会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 但显然这样的对比是不对称的,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来讲学习能力都较强, 因此对老师的问题通常可以轻松回答, 但是成绩不如意的学生自然学习吃力, 那么回答问题必然也会存在纰漏, 教师将二者进行不对称比较得出的学习评价, 就是将好的放在放大镜下却将差点放在缩小镜下对比, 这样的学习评价显然不合理。
二、小学语文学习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从学习态度入手
学习态度是学习评价的核心内容, 因为这是在正确认识个体差异下客观的评价标准。 在学习中, 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 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灵活性,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总结归纳知识;而消极的学习态度, 则使得学生学习漫不经心, 学习效率低下。 在小学语文学习评价过程中, 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是教师最应该注重的。 以古诗词学习为例, 因为个体差异学生的记忆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记忆力不佳的学生虽然态度极其端正, 一丝不苟地记忆, 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积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 并鼓励其坚持学习。 再如由于认知能力的差异及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 因此许多学生对学习的文章会提出不同见解, 诸如《游园不值》一文时, 由于题目的诱导部分学生认为作者表达的思想是拜谒好友叩门不开后赏花的失落, 而细心的学生结合资料便获悉诗人真实的情感, 那么在学习评价时, 我们既要肯定前者勇于探索的精神, 更应该赞扬后者务实求真的品格。 总的来讲, 小学语文评价中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是关键所在。
(二) 评价学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甚至可以说, 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习方法正确性的外显。 因此, 在小学语文学习评价中, 自然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譬如在背诵文章方面, 有的同学喜欢用死记硬背的笨办法, 而有的同学则是通过理解加深记忆, 从理论层面讲后者肯定是较为高效的, 但从习惯层面讲两个学习方法究竟孰好孰坏, 我们绝不能盖棺定论。 因此, 在学习评价中, 对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 但是也不能强行改变学生的学习惯性, 这样或许会适得其反。
(三) 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是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反映, 因此在学习评价中, 对学习效果的评判, 必须结合教学效果而言。 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不存在关键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粗略判断, 在教学环节中一定出现了问题。 从本质上讲, 学习效果的评价从某种角度讲是通过信息反馈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机制, 当然这其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全面评估, 从而分析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综上所述, 目前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如评价方式单一、鼓励批评过度、教师缺乏自省等。 为了改变现状, 教师应该克服以上问题, 从学习态度入手, 正确审视学生学习方法, 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燕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篇9
一、课堂评价的全面性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 不能只关注认知活动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活动的完整过程。就初中数学课堂学习而言, 对学生的全面评价要抓住以下几点:
1.思维品质
在课堂学习、讨论、练习、质疑等教学活动中, 有的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独特, 思路清晰, 思维的质量高, 充分体现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在课堂评价中, 应充分肯定、保护好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有这样一道题:“找规律,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 并说明理由:-2, -4, -6, , .”学生很快就填入了-8和-10, 理由是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小2, 没想到有一位学生却填入了-10和-16.他解释到:“ (-2) + (-4) =-6, (-4) + (-6) =-10, (-6) + (-10) =-16”.当时全班同学给以热烈的掌声, 我也同时鼓励到:“你的方法很有独创性, 有新意, 老师都没想到。”由此, 还引发了学生其他的思考方式。
2.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不是单向的接受、消化、应用, 而是在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不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 他们可以发现自己观点中的某些不足, 可以找到对方的正确与缺陷之处, 最终达到求同求真以及知识的内化。对于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 要给予即时定性的评价。
3.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 而且是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 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对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解决一些探索性的问题, 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应根据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表现, 给予定性评价。
例如, 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探索规律"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用棋子摆出下列一组图形, 摆第1个图形用______枚棋子, 摆第2个图形用______枚棋子, 摆第n个图形用_____枚棋子。我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 然后再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对于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合作的态度以及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 都给予肯定评价, 使得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二.课堂评价的激励性
课堂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判与指导。更应该是激励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在课堂评价中的位置要摆正, 态度要诚恳
评价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是对上一次学习活动的过程、内容、结果的评定, 更应成为学生下一个学习活动的成功开端, 成为探索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动力的加油站。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中不应以一个法官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应该是一个合作者、鼓舞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的评价, 应该是真挚的、诚恳的, 评价要有充分的依据。夸大赞赏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使他们感到压力;过分贬低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 使学生失去信心, 失去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因此,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的评价, 要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同感, 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评价的激励目的。
例如, 在复习《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在Rt△ABC中, ∠C=90°, BC=4, AC=5, CD⊥AB.求∠BCD的正切值。
问题一提出, 学生都在思考寻求各种解题方法。几分钟后, 我叫了A、B、C三位学生分别板书解题过程, 然后结合板书的情况, 不时说A同学的证明方法简捷, B同学的推理严密, C同学一口气写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就夸他见多识广, 平时善于积累解题经验。在巡视中, 我发现D同学 (学困生) 也能解决此题, 就夸他也聪明, 也有机会拿高分。这种真挚的评价, 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到推进作用。
2.课堂评价要有指向性
评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了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你真棒!你说得真好!”等这类的评价, 学生从中了解到的只是一个终极性的结果, 究竟好在哪?棒在何处?聪明在什么地方?学生无从知道, 这种空洞、模糊的评价, 除了给学生不真实的感觉之外, 还起不到评价的真正目的。所以, 课堂评价要有指向性, 使学生从中不仅能得到前进的动力, 更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3.课堂评价要因人而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如对某项学习任务, 有的学生经过努力只能勉强达到要求, 而有的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任务。对此, 不能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学生毫无差异地达到统一要求。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让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希望, 树立信心, 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 显示“自我”的存在价值。变“补短评价”为“扬长评价”, 以“扬长”促“补短”, 从而不断进步。如课堂提问, 可根据问题的难易, 选择不同层次学生回答, 尽量让学生答对, 让每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学困生, 采用灵活的评价方式, 不以一次性评价的结论决定其成功与否, 比如在操作中我采用了"试后补测"的延时评价方式, 允许平时测验不及格的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 通过修正、复习等方式, 重新给予补测的机会, 帮助他们达到合格标准, 使他们看到希望。
三、课堂评价的多样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除了以上所谈的教师评价学生之外, 还应采用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形式。
1.学生互评
同一题目, 同一个问题,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 学生的解答方法多种多样, 通过学生互评, 不同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不断地对学生原有的认识进行补充、调整, 使学生原来较模糊的认识明朗化、条理化, 思路更开阔, 求异创新的欲望更强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 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要注意的是, 学生互评要淡化等级和分数, 淡化学生之间的互相比较, 强调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强调自我反思。
2.学生自评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 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教育功能是体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我认为抓好自我评价, 首先应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全面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潜能, 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念。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弱点, 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 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单纯的“他评”方式所容易造成的对立情绪, 从而提高评价效果。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篇10
这是教师滥用评价信息的一个极端例子。新课程需要新的评价, 评价制度的创新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 “建立以学校自评为主, 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对评价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自我评估, 准确了解学生发展的状况, 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改进措施。”由此可见, 本次课程改革中的评价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加以研究, 在实践中进行探索。针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也应采用新的课程评价。
1 新旧高中地理课程评价的对比
传统地理课程的目标、评价方式主要为单元测试、学期考试, 评价焦点集中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种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的单一标准, 其弊端在于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 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体现在课堂上, 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 记笔记, 划重点, 而积极提问、努力思考往往不够;体现在学习态度上, 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 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 反映在应试准备上, 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压题, 忽视了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由于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思维培养, 因而泯灭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成功亮点, 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
··新课程标准把分数评判看作是课程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还要关注过程性评价, 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 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实现个体价值。新课程评价还改变纸笔测验作为考试的唯一手段, 要求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 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作法, 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 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 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由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主要职责在于给学生提供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评价目标还特别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它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评价新理念。
2 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理念的特点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的, 它明确指出:“既要关注学习结果, 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可见, 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理念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2.1 评价内容多元化
以往的地理教学评价, 老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上课表现给学生评分, 并以此记入学籍档案。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 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 强调关注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和变化, 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体系, 地理学习评价也要在知识和技能评价的基础上, 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评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 重应用, 重体验, 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 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果的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 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2.2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以往的地理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都比较单一, 学习成绩大多用分数来衡量, 思想行为表现仅仅以教师评语来确定。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评价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不同的课程目标要选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考察、评价。在知识方面, 除了书面的测试以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给予评价。
(1) 上课可以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的方法来观察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表现, 并对学生的发言、纪律和注意力等情况做一些简要纪录。
(2) 课后调动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 鼓励他们参加天象观察、太阳高度角测量、地理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 鼓励他们自主开展课题研究, 写调查报告、小论文, 设计环保方案, 绘制学校或公园、住宅小区的平面图, 以此评价他们对地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3) 通过开放性的情景测验, 例如让学生口头描述学校和住宅区周围的地理环境特点, 及时分析当地的天气变化和成因, 以此考察他们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检查课堂笔记和作业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同时还可以采取自我总结、家长评语、活动记录、作业、作品、小论文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 重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鼓励性评价和反思性评价相结合。
(5) 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是否能够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评价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是否精确、严谨, 是否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评价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 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等, 以此来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2.3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 倡导评价主体间的沟通, 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都应该参与地理新课程的评价过程, 这样使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互动中增进理解, 形成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
3 地理新课程标准下评价理念的实施
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评价理念的提出, 要求各级教育部门, 尤其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理教师, 要彻底改变以往不科学的评价观念, 在教学重点、学习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 全面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首先, 要体现在出题方式的根本变化上。在传统评价体系的指导下, 考试或课前复习提问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 偏重于考查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点的识记情况, 这类题目往往都能找到现成的标准答案。教师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为评价的惟一尺度, 只要一字不漏就能得满分。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 要求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识记程度, 更要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 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又不能一下子在书中找到现成答案, 必须经过自己的综合思考, 融会贯通才能抓住解题的要害, 以考察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如教学“人口”一章时, 传统的出题方式一般是“简述人口的基本国策”, 评价的目标在于单纯考查学生以人口国策为内容的识记;而课程改革倡导的问题设计应变为“如何理解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 侧重于通过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如就业问题严重、环境压力增大等, 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深层次地理解人口基本国策, 时刻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评价目标既包含了基础知识的识记, 更包含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可见, 同样的问题, 两种不同评价目标指导下的出题设计方式, 在培养学生的求学态度、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两种迥然不同的引导效果。
其次, 要体现在学生对答题的总体要求上。新的评价体系, 要求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时, 既要用书本知识来指导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又要联系实际问题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第三, 要体现在对学习行为的正确评判上。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发展性原则, 要求教师不能用静态和停止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质量, 更不能根据考试成绩机械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对号入座”,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 应认真寻找并精心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现实基础, 着眼于激发有利于其终生发展所必备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因人制宜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评定。使每个学生只要经过自身的努力, 与自身相比有了进步, 同样应得到教师的鼓励;只要经过自己的思索, 即使不是完美无缺的劳动成果, 也应受到珍视。这样, 由于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 学生就乐于欣赏并学习别人的长处, 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总之, 地理学科生动的教学实践, 是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只要用心去体会、大胆去尝试, 任何一节课、一次活动, 都可成为实践新课程标准下评价理念的良好载体, 最终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沈高和.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与实践.《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篇11
关键词:体育课;学生评价;现状;对策
1 概述
身体素质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而体育课作为公共基础课,是推行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乃至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体育课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一般看作是体育课某阶段的结束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完善的评价模式能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方向,构建优化校园体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发地、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但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纲要》)颁布后的实施情况来看,我们现行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还不够合理,与《纲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2 现状与分析
《纲要》上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这是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评价的理论依据,它对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原则都有明确的界定与要求。虽然大多数高校要求教师按照《纲要》进行评价并且制订了符合要求的评价细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学生实际上的学习评价并不尽如人意。
2.1 制度的不透明 各个学校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成熟、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是指导本校体育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对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系统,通常会形成固定的文件。而此文件仅仅掌握在体育教师手中或心中,学生和其他人员对如何进行评价、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等问题根本不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被动地学习,缺少学习的目标,久而久之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评价频度过低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每个学期的末尾,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最后学习评价也以分数得以体现。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形成为考试而学习的观念,过分强调结果从而忽略学习的过程。评价频度过低也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缺少监控,学习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2.3 评价参与人单一 评价参与人是指参与到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人员,按《纲要》至少教师和待评价学生、其它学生三方参与。而实际上大多数体育课的学习评价仅仅有体育教师参与,而体育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评价任务导致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的激励。
2.4 评价指标片面 评价内容应包括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合理的评价指标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监控。而实际上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的指标是定量的,注重学生的运动能力、平时考勤、掌握运动技能情况、课堂表现等,缺少对学生学生课后锻炼、生活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评价。这样就过分追求指标的客观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性,体现不了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评价体系的讲解和引导 每一位体育教师在课上应加强对评价体系的讲解和解释,使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都能了解评价内容和方法,理解评价的意义并能认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施。这样评价就有良好的实施基础,变“为评价而评价”成“为学习而评价”,同时学生在自我锻炼时也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2 吸纳更多人员参与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最好包括学生本人、同班学生、辅导员、体育教师等。这样不仅能使评价更具有客观性,能多方面地进行评价,更能对学生的课外锻炼情况进行评价并获得反馈信息,这样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又能在课外自觉进行锻炼。
3.3 加密评价频度 学习评价不应仅仅在学期末开展,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即一个学期内开展多次评价。评价的作用就是对学生某个阶段或某种内容的一个小结,引导其发现问题从而利用课余时间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临时突击,只掌握考试内容而忽略其他;从而侧面督促学生加强课余锻炼使教学更具有连贯性。
3.4 构建合理评价指标体系 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体育考核模式中的重中之重,是学习评价的出发点。评价的形式不应拘泥于考试,应该多样化,如比赛、展示、演示等,不管如何操作,都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弱化学生的学习结果;重视学生的个人因素和提升水平,弱化考核指标的过分量化和“一刀切”;在学习内容展示的同时要给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内容展示的时间;适当对学生体现出来的正面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鼓励。
4 结束语
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但更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合理地学习评价能引导学生能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树立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我们也应利用好学习评价来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将《纲要》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提高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孟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4]陈平,刘晓军.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综述[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4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篇12
档案袋评价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 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以反映学生的进步状况或成就的一种评价方式。[1]
基于对传统评价的弊端的认识, 档案袋评价得以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从评价功能、评价标准、评价范围、评价主体、评价技术、对被评价者的个人关怀等六个方面, 对传统评价与档案袋评价进行比较。具体来说, 在评价功能上, 传统评价强调结果, 具有间断性, 而档案袋评价强调过程, 具有连续性;在评价标准上, 传统评价强调统一、客观, 档案袋评价注重多维性;在评价范围上, 传统评价仅包括学习者的书面成果, 档案袋评价则包括学习者的书面成果、学习任务以及参与度;在评价主体上, 传统评价只有教师, 而档案袋评价除了教师还有学生;在评价技术上, 传统评价强调纸笔测验, 档案袋评价则注重学习作品的展现;在对被评价者的个人关怀上, 传统评价注重排名, 档案袋评价则是尊重个别差异、个性特点。通过对以上六方面的比较、分析可知, 档案袋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过程性
在评价功能上, 档案袋评价不似传统评价那样强调学习结果, 而是强调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评价技术上, 档案袋评价是用将档案袋中收集的学习作品展现出来。也就是说, 档案袋中收集的材料是学生作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汇集, 从时间上看, 这些作品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同的时间点上的表现情况, 具有连续性;从内容上看, 作品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体现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身心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因此, 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内容维度来看, 档案袋评价都具有过程性。
2. 主体性
从评价主体这方面看, 除了教师这一主体外, 学生也被纳入档案袋评价的主体范畴;从对被评价者的个人关怀这一维度看, 档案袋评价更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个性特点;从评价标准上来看, 档案袋评价并不是用统一、客观的纸笔测验去衡量学生, 而是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这样, 在档案袋评价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就有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 并能根据自己的擅长和兴趣创造、发展自己的作品, 这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也会激发起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
3. 反思性
档案袋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评价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以学生为主的评价两种类型, 而以学生为主的评价又有自评和互评两种。档案袋的形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除了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筛选、整理和阅读, 还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判断来发表意见并进行评估。在整理、阅读自己作品以及自我评估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寻找自己的优势, 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分析不足之处产生的原因, 从而改进学习方法, 扬长避短, 这就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估和自我反思。
二、档案袋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对档案袋评价的特点的分析, 本文认为, 档案袋评价主要是从学习动机的提高、元认知的发展两个方面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
1. 档案袋评价通过提高学习动机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从档案袋评价的特点来看, 档案袋评价可以从学习的价值意识、合适的目标定向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方面, 档案袋评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价值意识。学习者认为学习结果对自己具有价值或重要意义即为学习的价值意识。档案袋评价记录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使得学生的成长经历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 档案袋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有价值的,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 档案袋评价通过使学生学会进行合适的目标定向来提高学习动机。目标定向主要有两类:掌握性目标定向和表现性目标定向。档案袋评价并不是为了向别人显示自己能力的表现性目标定向, 而是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同过去的作品相比较, 以不断使自己进步为目的的掌握性目标定向。档案袋评价促使学生形成了掌握性目标定向,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具有推动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 档案袋评价促使学生形成的是一种重视学习价值、注重掌握知识本身的内在学习动机。在谈到自主学习内在必要条件时, 庞维国教授指出:“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 即‘想学’”。[2]因此, 档案袋评价在提高内在学习动机上,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2. 档案袋评价通过促进元认知的发展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
档案袋评价是学生在不断自我评估和反思自己作品的优缺点的基础上, 完成档案袋的收集和整理。它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筛选、整理和阅读, 以及比较、评估和自我反思, 来实现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视和控制。
可见, 档案袋评价能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反思--调整的螺旋上升循环的策略。正如庞维国教授所说:“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保障, 即‘会学’”。[3]所以, 档案袋评价通过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 形成反思--调整的螺旋上升循环的策略, 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 档案袋评价不仅从学习的价值意识、合适的目标定向两个方面使学生“想学”, 而且从学生的元认知发展上使学生“会学”。因此, 档案袋评价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摘要:新课改以来, 在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大力倡导的同时, 教育评价更加强调过程性, 档案袋评价便是一种注重过程性的质性评价。为了探究档案袋评价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档案袋评价的特点出发, 重点分析了档案袋评价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档案袋评价,自主学习,促进
参考文献
[1]孟娟娟, 夏慧贤.档案袋评价:关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评价[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1 (2) .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推荐阅读:
学生对学习态度的自我评价08-14
学生的学习生活自我评价08-16
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情感08-30
音乐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作用07-28
好的评价改变学生学习态度08-27
学生是数学学习评价的主体论文11-04
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07-20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06-04
学生学习结果评价09-29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