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状态评价

2024-10-02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通用9篇)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 篇1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教学本质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及其状态,做好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的评价工作,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首先,弄清评价的内容。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显现在教学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1)评价学生参与状态。一看多样性,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否多样,如师生谈话、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二看广泛性,即学生是否很投入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每一位学生是否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三看深刻性,即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是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2)评价学生的交流状态。一看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能构建师生、生生和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立体结构;二要看是否有良好、有效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学生是否愿意互相交往,能够与人合作,懂得尊重别人、取长补短。(3)评价学生的达成状态。既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制订适合的学习状态评价表。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状态进行系统全面的观察,制订出学习状态评价表,将准备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和达成状态作为学习状态的具体构成内容,作为六个方面的评价维度,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评价标准。通过对它们的完整考察和对评估标准的全面分析总结,教师能够对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学习效能的高低做出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的。

再次,运用合适的学生学习状态评价方法。在进行具体的评价时,可以考虑自然观察法,运用观察工具记录和描述记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过程观察和有重点观察,同时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教学做出全面的评价。

还有,在评价中应该注意,由于学生学习活动内隐性很强,个体反应和表现有时差异很大,评价者仅凭肉眼观察和经验推断未必准确,况且学习活动又始终处在一种动态变化情境中,和教师活动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出彼此。因此,评价时应着重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着重于对多数学生的一致状况的观察,同时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和状况的特点,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便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一个基本准确的评价。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 篇2

1 在校大学生厌学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建立了以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1.2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v={v1, v2, ..., vp}, 即等级集合。每一个等级可对应一个模糊子集。

1.3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1.4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向量

1.5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利用合适的算子将A与各被评事物的R进行合成, 得到各被评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即:

2 实例应用分析

本文以陕西某高经济管理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如表1, 利用语义学标度分为4个测量等级:良好、好、一般、差。表1中权重是由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

将来源于抽样调查的某学生厌学状态统计数据应用于模型计算过程如下。

2.1 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的厌学评价向量

2.2 同理可得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的导致的厌学情绪评价向量为

2.3 学生厌学状态综合评价向量

2.4 对综合评分值进行等级评定

由上述计算可知, 对照表1的评价分级标准可得该同学厌学情绪的受自身因素影响较小, 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为“良好”属于E 2级, 其它2个指标的评价结果都均为“一般”, 属于E 3级, 说明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该同学产生厌学情绪影响较大。而对该同学厌学状况总体的综合评判分值为:

说明该同学学习状态为“一般”, 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 属于E 3级。

3 结语

本文围绕影响大学生厌学的关键因素的因素, 建立指标体系, 构建学生厌学状态综合评价模型, 实例分析表明, 模型、方法可行有效, 有利于促进高校建立合理的缓解学生厌学情绪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利军, 黎建斌.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倦怠对厌学现象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3) .

[2]姜涛.高师学生厌学与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1) .

[3]丁淑纯.学生厌学原因及相关对策[J].教育导刊, 2004 (1) .

[4]李玉运.大学生厌学问题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11) .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 篇3

教学模式BP神经网络自适应学习速率

一、问题背景

随着目前教学研究内容的逐步细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式的实施前提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历年考试或成绩评定,那么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方面的进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注重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这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本文研究如何进行学习状态指数评价的问题。以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方式来研究该指数。通过已有调查问卷的结果的分析,确立了评价在校学生学习状态的18个指标。调查问卷的每个问题和每个指标一一对映,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正确的评价。

在目前常用的评价模型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评价结果说服力不强; BP神经网络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实现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并且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学习能力强,受人为和新增数据影响小,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评价鲁棒且有效。本文采用优化的BP神经网络对学生学习状态指数进行评价。

二、评价体系的建立

1.“5分制”标准

规定调查问卷中各题的每个选项的分值为自然数1、2、3、4、5,选项含义越积极分值越大。

2.评价指标确立

问卷调查部分统计信息结果会在实验部分指出。

经过进一步讨论与总结,将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指标归为以下十八项:

学习活动因素包括如下(T的下标排序与问卷题号顺序对应):

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的课程学习时间、每周题库登陆次数、每周完成题库题目数量、每周在线学习平台学习时长、关注老师发布的教学内容、愿意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愿意和同学进行交流、小组合作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进度、在课前和课后主动预习和复习、对目前教学方式满意。

例如,在每日学习过程中能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吗(限选一项)

没有计划……………………l

偶尔有……………………2

有计划,但执行力差……………………3

能基本执行计划…………………………4

严格执行计划…………………………5

以下问题讨论非学习活动因素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

和老师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自信乐观程度、经济压力、学习成绩、业余生活、自身健康。

上述18个指标随机分布,分别用T1到T18表示。

经过调研,以上十八个指标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指数。对于每个被调查的个体而言,他的最终结果T取决于他在T1到T18中的选择结果,而一个总体的指数,取决于每个个体的贡献值,在BP神经网络的输入中所有的输入值都向T的值靠拢,T的值为用户回答问题(即认为自己的学习状态如何)所得的分值。因此,可以指出T1到T18十八个指标能够体现总体的学习状态指数。

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模型的建立

(1)BP神经网络

反向传播网(Back-Propagation Network,BP网络)是将由威德罗和霍夫提出的W-H学习规则一般化,对非线性可微分函数进行权值训练的多层网络。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它是一个有监督的神经元网络学习算法。

(2)附加动量法

针对于BP网络存在局部极小值的情况,利用附加动量的作用则有可能滑过局部极小值。如式3所示。

其中,k为训练次数,η为学习率,mc为动量因子,按照神经网络机制取0.95左右,Δbj为阈值,Δwij为权值增量。

(3)自适应学习速率

自适应学习效率是指在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为了避免陷入局部最小解,根据训练集的实际收敛状况动态调整学习速率。

根据评测取得的26份调查问卷,将其中调查问题Q1到Q18的相应数据构造矩阵P26×18,矩阵P的每一行即为每份问卷的指标向量。用问题Q1的答案构造与P对应的输出向量Out。

2.神经网络的训练与使用

(1)神经网络的初始化

根据神经网络设置规则,并通过反复实验,本文算法将第一层神经元个数设为18,对应的输入向量为本文确定的18个评价指标的分值,隐含层神经元个数设为5,输出向量为5维向量,表示该问卷的学生学习状态指数等级。

第一层的激活函数为正切S型函数,第二层为线性激活函数,有监督的学习方式采用梯度下降动量和自适应学习率的BP算法。

(2)神经网络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迭代次数设为1000,误差值是0.001,学习速率为0.01,学习速率增长上限为1.05,增长下限为0.7,训练结果如图1所示。

(3)神经网络计算

使用已经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P矩阵进行每一行的神经计算和识别,并将计算结果归一化。输出结果与学生学习状态指数的映射关系如表1所示:

从调查问卷中随机取出6个样本P6、P20、P15、P3、P16、P4作为测试数据,其余20个作为训练样本。通过模型计算得输出矩阵如式4所示。

通过神经网络计算后返回的各指标权重为W其对应关系如下,T、W两个向量按顺序一一对应。

T={关注老师发布的教学内容,每周题库登陆次数,和同学的关系,愿意和同学交流学习,小组合作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进度,每周完成题库题目数量,愿意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在课前和课后主动预习和复习,自身健康,经济压力,对目前教学方式满意,每周在线学习平台学习时长,自信乐观程度,和老师的关系,每天的课程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学习过程中有学习计划,业余生活}

W={0.2373,0.1746,0.5613,0.3693,-0.2270,0.0614,0.2186,-0.7524,0.6202,0.5122,-0.5278,-0.0553,-0.6948,-0.0971,-0.4196,0.6480,-0.8516,0.4530}

在本次调查问卷范围内,即学校范围内,影响该范围的学生学习状态指标的重要程度可以从上表通过对权重进行排序得出。关注学生的教师可以参考本状态指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利用BP神經网络原理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极好的鲁棒性,是一个能够全面服务于各地域、各年级不同条件的被调查者群体。尤其是对教学一线的教师,让教师有效理解学生学习状态,从而更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方法,发挥各种教育理念的最优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Bergmann J,Sams A.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Arlington,VA: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2\]蒋连香.多元化教学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探析.新课程研究,2014,(02).

\[3\]刘艳春,杨德辉,刘艳丽,康建军.基于神经网络的某型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研究.电子设计工程,2012,(06).

\[4\]田雨波.混合神经网络技术.科学出版社,2009,6.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 篇4

一、怎样衡量自己是否进入高效率学习状态

进入高效率学习状态的人,存在以下明显感觉或特征:

①记忆上有一种超清晰的感觉,能清楚地知道今天比以前多学了哪些新知识。

②每天的学习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遇到疑难问题如获至宝。

③解题、记忆觉得极其顺畅,学过的内容自己感觉像刻在脑海中一样。④充满着自信,并且感觉自信心不断膨胀。

⑤从不低看自己,不会为学习成绩所左右,善于反思自己学习行为,并不断调节自己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能不断吸收他人长处为自己所用。

⑥感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自己的学习脚步。

⑦有相对稳定的学习计划,各学科学习普遍能得到兼顾,且学习主动性强,发现问题总期待能在最短时间内予以解决。

⑧做过的题目标注到位,并能采用长时记忆的方式不断循环性地复习笔记和做过的练习,不必重新梳理解题思路和构建模型。

⑨有主动翻看各类参考资料并进行知识对比、吸收、归纳的意识。

二、怎样才能进入高效率学习状态

要想进入高效率学习状态,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上要有明确的学习计划表

能安排好每天课余时间学习计划表,列出每天的学习科目和学习时间段,并尽量详细地列明早晨几点到几点读什么书,中午几点到几点午睡,傍晚几点到几点体育锻练或课外阅读,晚上几点到几点各安排哪几科学习,每一科目学 1

习上一般兼顾到学习的吸收、复习、练习、归纳、预习五大环节,连各科学习期间的休息时间以及睡觉和起床都列出来。每一天所安排的时间和内容都应能兼顾当天的课堂学习内容,又能兼顾到第二天的新内容,力求使每一科都有保证的学习时间,不要出现明显的偏科现象,数理化三个学科安排上尽量不要出现隔天安排现象,也不要挤在一起安排,中间可安排一些识记类学科以缓解紧张的思维。订下学习计划表后,能尽量排除干扰雷打不动地执行,学习情绪和学习计划不受学习成绩波动影响。为防止偶遇不可避免的外界干扰(如别人请客、朋友偶而拜访),而把某一科学习时间冲掉,最好将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上午设定为一个学习弥补调节时间点,为自己准备一个弥补时间。当然,能在近一两天内挤出一些时间补上则更好。

2.要有保证且合理的睡眠时间

有了保证且合理的睡眠时间,整个高效率学习环节才能有保证。如果上课常打瞌睡,便说明时间安排上肯定存在问题,学习效率一定很低。许多原本基础较好的同学就因为不注意这一点而在高考中失利。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上课时能精神抖擞,便能最大限度吸收教师传授的内容。大多数人70%知识是靠课堂吸收的,30%知识才靠课余时间吸收的。

如果感觉一周学习很累,则有必要安排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白天好好休息一下,在家看看电视或去看看电影,也可外出走走,爬爬山或逛逛街都可以。这样做身心既可得到充分休息,又可乘机观察外面的世界,接近大自然,从中汲取灵感,寻得一些文章素材,得到一些启迪,写出有血有肉带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个时间最好不要有过长时间紧张激烈的活动,这容易造成此后二三天时间内身体过度疲劳,上课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极大地降低课堂吸收效率。

3.学会放下架子向他人求教

若碰到个别存疑且深入思考后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好当天就向同学或老师求教,尽量不要拖到第二天。如果当时没人可问,可以先在书中做个记号或书相关页面折起来做个记号。最好的做法是准备一个小小疑问记录本,记下内容,路上走时灵感一来可翻开看一看,碰到老师和同学可随时讨教。当一个

人具备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时,才可以比别人多懂得一些知识,最终远远超越别人。

4.力求化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向同学问清楚,自己也掌握了,就可以和同学在这一点上持平;若自己已掌握了某种方法,再将别人更加巧妙的方法学会,思路便会更加开阔,以后别人遇到一个问题无法解决时,自己却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解决,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便能远超别人。所以平时做完一道题后,不妨问问其他同学,看他们有没有想出其他更加巧妙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有就尽量向他们求教。即使自己平时成绩比别人好,这时也应放下架子谦虚地向别人学习,毕竟每个人都有其长处。自己往往也能通过这种谦虚的求教而赢得别人的尊敬。

5.尽量利用参考书自学和解疑

学习某一章节时,感觉不会很清楚,不要动不动就拿问题问老师,可先找一些参考书来看一看相应的章节,自然就比不看清楚得多。若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才考虑问同学和老师。这时不要怕问同学和老师,看参考书后还有不懂的地方,往往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发现这一点也会很高兴给你解答。

6.学会对比和选择

如有条件,尽量通过翻看几本不同的参考书,了解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视角和看法,力求在某些知识的了解上比同学甚至于老师都多,这样才能在知识与能力上远远超越别人。

7.尽量超前学习

有可求教的地方和条件,尽量争取超前学习。暑假和寒假往往有较长自由时间,这个时间是超前学习的黄金时间,是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的最佳时间,大多数人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弥补自己缺漏,主攻几个学科,大致学完一些学科,为自己以后自由调节学习时间打下铺垫,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最不可轻易浪费掉的时间便是这一时间。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参考书自学,或向他人学习,提前学完一章或几章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可暂时先记下来,以后问老师,老师看到你超前学习肯定会高兴地指点你。等老师教到相关内容时,你自然就比

别人学得深、懂得也透彻一些,同时可通过对比学习弥补超前学习时出现缺漏之处。

8.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哪一科学习感觉比较吃力,哪一科就要花一些时间做相应的笔记。课后适当花费一些时间整理一下笔记,老师当天上课的情境就会重新浮现出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便会更加深入,不懂在哪里也容易发现,否则容易让许多不懂的问题遗漏掉。另外,每天做作业之前,先将笔记翻看一下,哪里卡住不懂,立即问同学或老师。如果当时没法问老师,第二天无论如何都要想方设法问老师,不要把问题堆放太久。不要怕问老师,学生有疑难问题问老师是天经地义的,不懂而不问,疑问久而久之堆成山,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超越别人也无从谈起。基础好的同学,遇到一些新问题、新难题也需适当进行记录,尽量记在随身携带的疑问记录本上,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实在无法解决时尽量在两天内向同学和老师求教,切不可自以为是,否则点滴问题长期积累下去,会限制自己知识理解和巩固,甚至会制约自身能力的发展。基础差的学生,更有必要做详细的笔记,力争将其作为复习和参考资料,便于随时查看。

9.学会发散性思维,养成良好的标注习惯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 篇5

XXX市实验小学10年3月

【背景分析】

受应试、升学影响,当前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着“多做题、少读书”的状态,这种“少读书”,既表现为学校整体学习氛围中缺少朗朗书声,又体现在除了语文课本之外的课外阅读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状态基本取决于学生的个性爱好及家庭影响,学校、教师及班级群体在这方面缺乏引领,缺失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在“五严”办学背景下,分数唯上的束缚渐渐解开,我们应该并且可以在语文教学改革上走出坚实的步伐,为构建我校生动、大气的语文教学体系作出积极的探索。

【工作目标】

传承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以“读”为突破口,改善学生语文学习状态,夯实学生语文素养。重视诵读积累,重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提高儿童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个体精神成长。

【实施途径、方法】

一、琅琅书声,叩开儿童生命中的黎明。

1.诵读时间:清晨,一天中最清爽、最鲜亮的时候。

2.诵读内容:新鲜丰富的语言。由学校编写各年级晨诵读本,构成序列,内容包括儿歌、童谣、儿童诗、对子、现代诗、古诗词、小古文、元曲、小令等。

3.诵读原则:①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坚持才有效果,坚持才不致于使学生觉得是负担;②熟读成诵,用各种形式的读来加强记忆,水到渠成,不必强求一定要人人过关;③适当指导。对作品有个大致的理解,不必字字落实,句句到位。

二、课外阅读,敞亮儿童阅读的天空。

1.师生共读:读深读透

以师生共读整本书为重要手段,推进儿童文学经典阅读。

① 推荐书目:让学生与好书相遇。

低段以绘本故事为主,配以过渡型的桥梁书。学校每学期向各班推荐优秀的绘本故事及由图向文字过渡的桥梁书。中高年级以各国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为主,学校每月向各年级推荐一本共读书目。

②师生共读:低段以“大声讲(读)给孩子听”为重要手段,诱发学生对书籍的好感,家校联系,推进亲子共读。中高段以“坚持”为第一原则,每天至少保证师生2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

③共读指导:将课外阅读课纳入国家语文课程体系,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形式包括:好书推荐课、读书指导课、读书交流课、读书欣赏课、延伸活动课等等。

2.图书漂流:读宽读广

建立班级图书柜,丰富藏书,随借随阅。

①学校投入:建设班级图书柜,各班每学期投放共读经费,用于订阅、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科普类、信息类图书、报刊。

②学生自建: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自筹自聚,自阅自得。

【保障措施】

1.组织建设。成立以“读”为突破口,改善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该项目运转中各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2.硬件建设。成立该项目的专项基金。编写诵读教材,添置图书柜及各类图书。

3.软件建设:主要集中在师资培训上。目前,大环境有利于该项目的实施,其实施瓶颈在于教师个人阅读的沙漠化状态及教师个体儿童文学修养的匮乏。因此,首先要花大力气完成语文教师儿童阅读的“唤醒”工作。

本学期拟开展培训项目:

3月:①项目培训:由项目负责人召集学校语文教师进行指导培训。

②报告会:拟邀一线草根实践者山东金茵小学常丽华老师到校作报告。4月:①专题培训:参加为期三天的亲近母语第六届儿童阅读论坛。(常州)②校内骨干教师共读指导示范课。

5月:①学术培训:拟邀青岛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朱自强先生到校培训。②校内青年教师共读指导交流课。

6月——假期:参加为期一周的全国性的书香种子教师培训。

【各类评比】

①学生:“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后感评比

②教师:“我最满意的一堂读书课”评比,包括读书指导课方案、共读随笔、主题交流会实录、后记等。

③班级:校级“书香班级”评比,并由此推荐优秀班级参加市级评比。以“读”为突破口,推进诵读积累,推进儿童文学经典阅读,改善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只有从长远利益出发,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走出在做各类习题中学语文的怪圈,创造性地开展探索,提供积累新经验,才能营造出生动、大气的语文教学新气象。

XXX市实验小学“师生共读一本书”儿童阅读推荐书目

10年3月

一、推荐原则

首先应该是儿童的。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首先要寻找切合他们心理特点的书。解放儿童的心,保护儿童的想象世界,承认游戏是重要的,满足儿童潜意识中的需求„„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些特性,正切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其次应该是优秀的。儿童喜欢的,并不一定都是优秀的。比如,像《鸡皮疙瘩》之类的流行书或者畅销书。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提出了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的标准若干,其中提到了好书是可以启发儿童知识的书,是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人性和人类心情的书,是可以把人类高贵的感情、高尚的道德吹进儿童心灵的书。

再次是选择有一定的阅读坡度的。与一般消遣和娱乐性书所不同的是,有一定阅读坡度的书,读起来相对吃力,但吃力有好处。读半懂的书,对学生的来说意义最大——他在动脑子,他在不断的疑惑与探索中,获得豁然开朗的乐趣。

二、内容分类:

按母题分类

爱的母题:体现成人对儿童的目光。

母爱型作品:亲切温馨

处处渗透着慈母心境与语境,给主体以心灵的补偿,使他们感受一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温馨的照拂。早期的民间童话,其特点是创作时没有教育目的、随意性、即兴性强,故事离现实遥远,情节曲折但不过于刺激,碰着问题绕道走,最后多以“大团圆”作结,故事多采取反复回旋的方式,叙述语言体现母亲的暗香。现代性的“母爱型”作品是“带着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来作爱的传达,不但让孩子感到爱的迷人与伟大,也感受到爱的无奈。

父爱型作品:端庄深邃

具有比较饱满的教育价值,又被爱的情感所笼罩、所推涌的作品,其最大特征是直面人生,渗透着父性的现实感和责任感,揭示“人生难言的奥秘”,具有“撄人心”的力量,促使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审视自我,体验环境。

顽童的母题:体现儿童自己的目光。

顽童型的作品,是激荡而张扬的,其价值在于使儿童释放内在的天性,按着自己的愿望去作更自由的翱翔,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平时所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委屈和愤懑,在大人面前根本无法表白的无名火,在顽童型的作品中可以突破、宣泄。

自然的母题:体现人类共有的目光。

描写的是社会人生以外的故事,以自然万物进入作品,在阅读中可以获得超脱感、惊异感、神秘感,尤其是在动物故事中,还能看到生活和秉性中自己的影子。

三、具体书目:

一年级:

1.《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2.《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3.《一根羽毛不能动》

4.《小鲸鱼和大鲸鱼》

5.《生气汤》

6.《小猪变形记》

7.《亲爱的小鱼》

8.《小种子》

9.《老鼠牙医地搜头》

10.《小蓝和小黄》

二年级

1.《苹果王子》

2.《飞来的青蛙》

3.《安徒生童话》

4.《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5.《格林童话》

6.《中国童话》

7.《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

8.《舒克和贝塔历险记记》

三年级

1.《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2.《假话国历险记》

3.《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

4.《爱丽丝漫游奇境》

5.《小猪唏哩呼噜》

6.《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7.《野兽岛》

8.《木偶奇遇记》

四年级

1.《彼得•潘》

2.《野生的爱尔莎》

3.《伊索寓言》

4.《我的妈妈是精灵》

5.《格列佛游记》

6.《中国神话》

7.《海豹历险记》

8.《稻草人》 五年级

1.《夏洛的网》

2.《时代广场的蟋蟀》

3.《汤姆•索亚历险记》

4.《今天我是升旗手》

5.《长袜子皮皮》

6.《昆虫记》

7.《苦儿流浪记》

8.《希腊神话》 六年级

《小王子》

《西顿动物故事》 《平民总统林肯》 《鲁宾逊漂流记》 《西游记》

《小红马》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 篇6

关键词:“三非”学生,教育工作,思想行为特征,原因,对策

一、研究“三非”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意义

在当今大学生中, 学生群体呈现多样化, 各方面受到院校的关注程度也不尽相同。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 常受到专业教师重视;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 常受到团委老师、学院教师重用;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心理有问题的“困难”学生, 常受到辅导员的关注。除了以上学生外, 还存在一类最为普通的学生, 他们没有被重视、重用和关注过, 对于这类群体, 我们定义为其“三非”学生, 即非学习成绩优异 (班级排名前15%) 、非学生干部、非“困难群体” (心理、经济困难) 的学生。

预调研数据显示, “三非”学生的数量占园林学院学生总数的50%。“三非”学生群体并没有十分明显的自我个性, 在学校里是一种游离状态, 对学校对自身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状态。可见, “三非”学生属于被忽视的一大类群体, 而此类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更易引导, 向学院、学校所期待的好的方向推动。所以这类群体将是辅导员今后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研究旨在掌握“三非”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发展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挖掘引导“三非”学生的突破口, 加以理论化并推广, 成为引导学生积极正向发展的理论依据。从特殊性中找到共性, 总结出相应的心理辅导及实际实施的系统方法。

二、相关项目研究概况

目前,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大学生发展研究和高校学生工作探索多集中在心理行为的共性特征、辅导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状况内因和机制等方面。学生工作者虽有兴趣, 但多数研究是实践者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或者是“工具化”的研究, 即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做好思政教育;或者是应然性的论述分析, 即基于体制目标, 学生工作对学生发展应该有哪些影响作用。总体而言, 对学生工作的指导性和实操性较弱。

从研究对象上来讲, 高校教育研究多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 研究问题不具备针对性。而针对经济困难与心理问题学生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针对不同的情况, 都有了非常多的研究及论断。这说明“困难学生”受到了学术研究方面极大的关注。然而, “三非”学生在实际关注和研究探讨中都处于被边缘化状态。

三、调查数据及分析

本研究将“三非”学生作为研究主体, 即既非学生干部、家庭经济条件不困难、成绩不在班级前15%的学生。

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问卷主体包括基本信息、学生干部部分、课堂学习部分、课余安排和老师重视五部分。基本信息以贫困、干部和成绩三大要素进行判定以对“三非”学生进行筛选, 并得出数量和比例。

本次调查以园林学院学生为对象, 采取判断抽样和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机调查。累积发放问卷250, 回收250份。经过数据排序和因子筛选, 得到“三非”学生样本196份, 有效率为78.4%, 构成主要分析对象。以“学生干部”作为因子在剩余样本中进行筛选, 得到问卷59份, 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一) 学生干部部分

1. 现为学生干部

在所有250份问卷中, 有59名现为“学生干部”, 比例为23.6%。其中, 所参与的组织类型中, 院级学生组织比例最高, 占到了98%。这与院级组织与个人学习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有关。班级比例约到一半, 表明学生在班级中的活跃度较高。校级比例较低, 可能与全校竞争压力大、时间占用较多和与日常生活关联度较低等因素有关。

从担任职位看, 班级干部和干事分别占到53%, 属于大多数。部长级的学生较少 (15%) , 可见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就对自身收获而言, 绝大多数认为学生工作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不到八成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自身素质;选择可以对学校和社会有更多了解的占到54%。

2. 曾为学生干部

“三非”学生中, 曾为学生干部的占到61%, 可见大部分学生有过相关经历。其中担任班级干部的占到53%, 担任院、校级干部的比例分别为30%和24%。职位上, 班级干部的比例最高, 干事和副部比例约为20%, 部长及以上比例最低, 仅为一成左右。

3. 目前未担任原因分析

对于目前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原因分析, “不感兴趣”的比例最高, 其中, 有15%的认为耽误时间, 11%认为对自身锻炼小;有二成的学生选择“没有时间”。大多数 (约为20%) 学生认为合理的工作时间应在1-2小时, 16%认为应为1小时以内;有11%的学生属于“想当而没有选上的情况”, 其中, 竞争激烈和岗位与兴趣不符是主要的两个原因。如果有机会选择当学生干部, 倾向于“院级”岗位的学生最多, 其次为校级, 班级最后。

(二) 日常学习部分

对于日常学习地点的选择, 不到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在宿舍自习, 这与宿舍的舒适方便性有关, 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学生的懒惰现象;其次是教室 (35%) , 因为教室环境和氛围对于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有所帮助;选择图书馆的比例占到14%, 比较低, 可能与占座难度有关系。

对于逃课现象, 74%的学生有过逃课行为。最重要的原因包括对内容无兴趣 (32%) 和课程不重要 (28%) , 可见由于思想观念的变化, 很多同学对课程的重视度降低。另外, 不喜欢老师讲课方式的占到15%, 还有一成左右的同学喜欢自学。

(三) 课余安排部分

对于课余时间的安排, “上网娱乐”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消遣方式, 占到52%。可见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大。在被调查者中, 上网时间在1-2小时数量最多, 占到四成, 超过2小时的占到30%左右。其次是选择“自习”的, 比例为24%, 其中, 43%的学生每日自主时间在1-2小时, 3小时以上的人数较少, 比例不到10%。参加“体育锻炼”的仅占8%, 比例较低。

课外活动对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对学生期望活动的问卷数据可以看出, 选择“户外拓展”的比例最高, 占到42%;“学术讲座”和“论坛沙龙”因其智慧性和趣味性也颇受欢迎, 分别为29%和26%;选择娱乐活动的占到28%;而政治类活动的倾向度较低, 仅有5%。综上所述, 学生们更喜欢参加户外拓展类活动, 通过与大自然和周围人的接触, 满足其社交、发展等综合需求。

对于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 约为一半学生认为参加实习实践是最为有效的提升方式, 助于积累实战经验、明确职业目标等;与学长学姐交流经验以其直接性和亲切感颇受学生欢迎;一对一交流和专项培训易于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也是较为有效的沟通和学习方式;相比而言, 讲座沙龙和上网自学分别具有针对性不足和信息闭塞的缺陷, 在学生中认可度较低。

(四) 老师关注部分

通过调查可知, 58%的学生认为担当学生干部对增加老师对其的关注, 且这些关注主要体现在学习和工作方面, 均为43%。对于生活的影响程度较低, 仅为18%。44%的学生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是有用的, 可见老师关注的重要性已经被多数同学认知。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 “三非”学生生活状态影响机制

从问卷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三非”学生对担任学生干部积极性较低、上课懒散、喜欢宅在宿舍等问题, 究其原因, 可分为如下部分:

1. 外因角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的普及, 各种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逐渐增强, 喜欢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设计人生;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面前, 缺乏毅力和长远规划, 生活懒散, 自制力较差;对于学习和生活的观念不同于传统, 不再认同“学而优则仕”观点, 喜欢在个人兴趣等方面建设圈子。

2. 内因角度

对于普遍大学生来讲, 升入大学经历从学生心理到社会人心理的转变。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得很多人丧失目标, 无法合理安排个人生活。随着面临的压力、问题的出现, 更倾向于得过且过, 混时间度日。

另外还存在学生个人因素方面原因, 包括:学习上, 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好, 上大学后发现自己的优势已经不再, 便丧失信心和进取动力;生活上,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个人主义强烈, 不适应集体生活, 合作能力差, 因此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感情方面, 大学生感情问题变得重要起来, 很多大学生对生活重心的处理和各种关系的平衡中处理不当, 对生活的意义的理解出现了不同。

(二) 有效的辅导员工作方式

目前, 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辅导员 (老师) 关注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且认为一对一辅导具有较强效果。朱红 (2009) 在分析深度辅导对学生影响力时得出结论:深度辅导能够在自信心、学习动力和生活目标清晰度三个方面不同程度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业成绩相对靠后、学习参与程度较低的学生与辅导员进行深度交流的可能性会更大。这一结论对“三非”学生具有很强的可适用性。应当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和引导作用, 通过交流和沟通, 建立互信关系。

辅导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深入研究“三非”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和其内在原因的基础上, 进行说服教育和正面引导。讲究方式方法,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户外拓展和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在学生中吸引力强, 是增强学生参与度的有效途径, 能够为学生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 辅导员可以充分重视和利用课外活动, 依托班级、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 吸引学生参与课余实践。加强对骨干学生的培训工作, 加强示范群体建设, 利用好学院窗口, 凝练文化内核, 做好活动宣传。

(三) 研究局限性

尽管本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研究和分析, 但是由于受研究条件等限制, 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次研究主要在园林学院随机展开, 研究对象具有整体特殊性, 学生生活心理状况可能会因专业而产生差异;调查问卷数据总量较小;问卷设计主要从显性行为角度展开, 心理因素的判断和分析主要依靠访谈资料的整理,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四) 研究创新与展望

关注“三非”学生这一被大学教育与管理边缘化的群体是本文的研究亮点。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 教师并没有精力去关注每一名学生, 尤其是没有特点, 一贯保持平稳的学生, 更加属于令教师们“放心”的类型。但正是目前的这份“放心”, 令班级的发展潜力无法被发掘, 缺少强有力的推动力。因此, 挖掘“三非”学生的学习、生活潜力, 不仅是对被忽视的学生群体的一种弥补, 也是班主任、辅导员, 甚至是学院推动班级建设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推手, 此项目理论的提出, 目标是达到老师与学生的双赢局面。

本研究对“三非”学生的一般行为规律和态度进行了研究, 并得出了相关结论。后续研究将在扩大样本面、深化心理机制分析、强化辅导机制研究等角度继续深入, 通过后续挖掘, 探究“三非”学生辅导模式并检验其在其他学院、学校的普适性和可应用型。

参考文献

[1]鲍威.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特征分析.高校教育管理.2010 (09)

[2]朱红等.关于首都高校学生工作特征的分类研究及对策分析——基于学生参与度的视角.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3]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2010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4]孙汭睿, 丁小浩.大学生课外参与投入的适度性研究.大学科学教育, 2010

[5]朱红, 李雪凝.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实证研究发现了什么.高等教育研究.2011

[6]崔维彬, 詹红霞.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心理特征分析.德州学院学报.2011 (S1)

[7]廖晋梅, 万远英.“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时代报告.2011 (12)

[8]张胜利.新时期大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成因和对策探析.河南教育.2007 (06)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 篇7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动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被视为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真是神一般的信条吗?

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无论是成绩好坏,学生对于自己都会有相对优势的科目和劣势的科目。那么他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在优势科目上呢,还是劣势科目呢?选择优势科目,劣势科目可能更加不理想。而且优势科目相对提高的幅度不大,花大量精力的性价比就值得商榷。如集中精力在劣势科目上,大量的时间花在不太感兴趣的劣势科目上,对优势科目的兴趣又如何体现?时间长了有兴趣可能都会变得没兴趣了。

我们不妨再这样设问:我喜欢玩游戏吗?我有研究过游戏开发与制作吗?我喜欢看小说吗?我有主动查询过小说作者的背景资料吗?我喜欢看魔术表演吗?我有仔细探索魔术的秘密吗?是不是不一定每个问题都是肯定的答案?或者有些问题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感兴趣的内容不全,其一也。比如痴迷于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不关心文化底蕴、行文结构、写作方式。再如醉心于电子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带来的刺激感与满足感,但不关心复杂的程序、发行的策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也只对某些知识或现象感兴趣,而非整个理论。

感兴趣的程度不高,其二也。当学生被教师唾沫横飞精彩内容吸引时,下课铃响了,总有学生开始收拾书包。说明下课放学比老师精彩的讲课更有吸引力。面对各种其他兴趣,学习兴趣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很难投入能够影响学习效果的精力学习。

感兴趣的时间不长,其三也。学习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海无涯是苦作舟的。保持长时间对学习的兴趣是很难的。而只是短时间内的学习兴趣,再有兴趣也只是“三分钟热度”。

精力有限,其四也。学生面对繁杂的课业,有限的时间,能依靠学习兴趣完成多少学习任务呢?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不强调提高学习兴趣,而是强调提升学习状态。使同学们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最佳的学习的基础上,自然发展兴趣爱好。笔者认为,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学生能够身心皆愉的情况下自觉学习。身体与心理都很很舒适的状态下,自觉主动的学习。

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调整学生学习动机问题。关于学习动机,格思里的邻近学习理论中是没有动机一词的,但是邻近学习理论中有一个类似词——维持性刺激。这种内部刺激可以在整个操作行动中给予持续不断的刺激,直到发生某种完成性反应。所以学习动机必须要贯穿我们的学习生活,直到完成某一学习需求。勒温认知-场学习理论中提到凡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就说明它存在有吸引力,勒温称为正诱发力;凡是一个人想避开的目标,说明它有存在排斥力,勒温称为负诱发力。在勒温看来,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诱发力,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他对这项活动意义的认识。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想学习的正诱发力,也有厌学的负诱发力,当正诱发力大于负诱发力时,才会学习。而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提到,驱力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学习。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奥苏贝尔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驱力组成:第一,认知驱力。对学习、认知、理解、掌握知识发自内心的渴望。希望掌握和解决问题的渴望。第二,自我-增强驱力。通过学习获得某些能力,从而可以获得一些成就和其他收获的愿望。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是在班级的排名、考取更好的大学、获得奖学金,甚至是对未来发展及职业规划的准备。第三,附属驱力,指学生为得到教师或是家长的褒奖而学习的需要。加涅累积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动机阶段。加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我们必须关注诱因动机,学生有了这种动机,他的行动都会指向这一目的,并会因达到目的而获得某种方式的满足。

对上述学习理论可以总结出,学习动机是有指向性的,是能持续性的,是强度要适中的,而且是需要获得某种方式的满足的一种刺激。

如何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呢?

首先,需要帮助学生自我认识。任何一个学生,即便是好学生也会有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而且都是自知的,但是因为学生固有心理特征限制没能做出正确的调整。所以教师应该要让学生勇于改变,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古人曰:“人有五恶,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搏,五曰顺非而泽。”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顺非而泽,面对错误的事情,不仅表示赞同,而且还加以润饰。这是我们就要指正学生,知耻而近乎勇!

其次,应该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本与末。《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有些学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冲劲很容易做出些本末倒置的事情来。我们就是要让同学们了解学生是以学习为本的。

再次,就是要给予学生信心,有信心学好。信心与学习动机是直接关联的。有信心,有成就感,有满足感,就可以促进学习动机。也就是需要获得某种方式的满足,让学生拥有对学习满足感,促进学习状态的提升。

然后,需要提升同学们的责任感。无论是对父母家庭,还是对自己。把父母的期望和对父母的依赖与感恩联系起来,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帮助同学们树立理想,虽然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这也是很好的一条路。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并做好准备。这样从情从理上都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力求带领大家营造出最佳的学习氛围。熟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能出淤泥而不染的能有多少?真正能濯清涟而不妖的能有多少?真正能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又能有多少?“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所以学习氛围对提升学习状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对学生施加情感、责任上的壓力。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我们知道驱力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学习。所以我们要尽量寓教于乐,注重学生体育锻炼。

提升了学习状态,即便是不太感兴趣的科目,学生也能化被动为主动。在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刺激下,也许自然产生兴趣,进而提升学习状态,达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关于学生学习评价的思考 篇8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考试分数几乎成为评价学生和教学的唯一标准。自2009年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全面实施以来,考试成绩已不再是评价学生和教学的唯一手段,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作了如下描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觉得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评价应该体现具体的目标,多元的方式,同时把评价体系和激励、奖励机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评价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益,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过去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往往是由教师进行,而且评价的内容也过于抽象。现在,我们每一个教室四周都配备了8—10块小黑板,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一节课上都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全班或小组内进行展示,而且展示的内容不仅是学习的结果,还包括学习的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但能看到完整准确答案,还能充分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思考、判断、总结的全过程。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展现自我,同时又相互评价、相互鼓励,教学任务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得以完成。课堂上在学生交流评价中,自然而然的推出了各小组的代表,同时在小组竞赛中也自然而然的推出了优胜小组。这些小组代表为同学们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从而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树立信心,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积极回答、登台讲解、展现自我、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用多元积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过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总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现在,课堂上学生思考提问的意义、讲解板书的技巧、评价语言的运用、手抄报作业的设计、甚至发言声音的清晰洪亮与否都给学生进行积分或奖励小红花。由于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孩子们满脸兴奋、两眼放光的神态,争先恐后,欢呼雀跃的行动,充分展现了新课程改革活力,这也正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效果。

通过给小组积分培养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了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导学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其实这是一个“兵教兵”的过程,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参与。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是根据原来的成绩安排学号,学困生的学号一般数字较大。如果他们回答对了问题,就可以按学号加分。当一个小组因此加了较大分值后,大家都会为这个同学热烈鼓掌,从而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小组互助上面来。在“兵教兵”的过程中,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扮演小老师的角色,通过给自己组中的学困生的讲解,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困生经过先学习再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增加学习的信心。同学们各取所需,就自己存在的疑问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这种给学习小组积分的评价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认真听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用对小组的评价来代替对学生个人的评价

用积分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还有一个关键点是用对小组的评价来代替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也就是每个小组成员的得分都是小组的成绩。每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整体,全组同学荣辱共进退,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利用群体的力量调动小组内的每个人学习的热情,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给学生加分。作业上交的及时可以给小组加分,上课前学习用品准备得好并且进入上课状态快可以给小组加分,检测后小组的平均分提高幅度大的可以加分等等。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事都可以通过加分的形式进行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用分数衡量,但这里的“分”与考试的“分”的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这种课堂积分强调的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是学生上进的助力器,学习效果的放大镜。

四、用幅度性评价来代替终结性评价

改革评价方式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来的方法,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原来用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最大的弊端是用一把尺子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的孩子也许在某一科永远也得不了九十分,如果我们一味地以成绩的高低论英雄,那么这类学生收获的只有挫折,永远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我们应该用成绩进步的幅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以开始几次考试的成绩为基准,后来每次考试统计成绩时,只计算各组的平均分,以平均分的进步幅度来评价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重视的是学习的过程,看重的是你是否在努力,只要经过努力取得进步,就值得表扬。这种模糊地的评价方式,侧重强调的是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才可能取得成绩的提高,强调的是学习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五、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淡化评价分数

我们现在努力在做的学生评价工作,其实是为了将来不再去用得分高低评价学生。从课改工作先进学校的经验来看,他们目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已不再注重小组或者学生个人的得分,因为孩子们就已经不再关注评价得分的高低了,他们关注的是课堂上谁思考的问题有意义,谁回答的问题最准确,谁发言的语言最精彩,谁的板书最整齐等等。所以当不再需要我们用心去做学生的评价工作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学习,学会了进步的时候,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工作也就更趋于成功了。

课堂学习学生自我评价表 篇9

课堂学习学生自我评价表

小学高年级 语文课堂学习学生自我评价量表的设计与说明 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孙萍

一、设置理念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探究,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如今《语文新课标》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提出“实施评价,应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并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让自评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习的信心。总之,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将使其受益终身。

二、达成目标

对学生自我评价现状进行研究、探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拥有自信,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二|、制定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表

学生自我评价表(时间以一节课为单位)评

评价目的优(5)

良(4)

中(3)

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都主动举手了。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声音响亮

能否自由表达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能否善于合作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能否独立思考

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是否敢于否定

我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

是否欣赏自我 我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否自由表达

我已养成良好的写批注的阅读习惯

能否独立思考

我能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课文内容。

是否富于想像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是否兴趣浓厚

最欣赏哪个同学的表现呢?为什么?

我还有与这节课的内容相关的问题问老师

上一篇:[baykax]班班通管理使用责任书下一篇:2024年大学生村官考试申论考前冲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