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通用12篇)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 篇1
心理学上有“首因效应”, 指的是“在记忆实践中, 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也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 持续的时间也长, 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所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 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使他们饶有兴趣地、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英语课堂上, 我觉得, 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首因效应, 让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一、新鲜实物呈现
小学生通常都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也比较容易接受。多年的上课经验告诉我, 凡是用实物呈现的环节, 学生都特别感兴趣, 都学得特别好, 印象特别深刻。譬如:一年级上海牛津1A中教学水果一课, 要求学生学习melon, lemon, orange, apple, pear, peach.教学时, 我准备了很多这样的水果, 把教室布置得象一个水果园。上课时, 一个个新鲜诱人的水果把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调动开来了。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所有这些都直接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 刺激着孩子自觉、努力地学习这些单词, 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学不好, 不乐意学。
二、优美歌曲辅助
并不是每样东西都能用实物的方式呈现的。譬如:5A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习这样一些词:got, have, wonder, sky, little, above.这些词既不能出示具体的实物, 又不能以动作来表示, 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有趣, 记忆深刻, 看来, 只有借助音乐了。音乐的魅力无可比拟的, 孩子们能够记住很长的歌词, 却有可能对简单的单词毫无印象, 可见音乐的独特之处了。所以, 在英语课上, 我们不妨也来尝试做回谱词家, 利用我们学过的歌曲来记忆新学的单词。象上面这课, 我就找来了孩子们熟悉的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音乐一响起, 孩子们就轻声跟着音乐自己哼了起来, 为了唱好歌, 孩子们都努力的学好老师教的新的单词。看, 这难道不比机械地朗读效果更好吗?
三、巧妙问题设疑
小学生都是好奇的, 他们都喜欢挑战。所以, 利用这一点, 我们可以在课的开始就设置一些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譬如:在教学5A第九课时, 我就采用了这个方法。这课的学习内容是一次野营活动, 要求学生学习pot, stove, blanket, towel, tin-opener, telescope, matches, pillow这几个单词, 由于这几个单词中有几个并不常用, 且在发音上有一些困难。所以, 在教学设计时, 我就结合前面的对话内容, 利用对话内容对孩子的吸引力, 来设计整堂课的教学。上课时, 我出示了一段精彩的野营画面, 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了。趁热打铁, 如果让你们来参加这次野营活动, 你们觉得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呢?Wha do you need in the camping trip? (在野营活动中, 需要哪些东西呢?) 带着这个问题,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在讨论的过程中, 我们认识了锅子pot, 毯子blanket、毛巾towel、望远镜telescope、电炉stove等。孩子们丝毫没有感觉到任何压力, 相反, 他们学得很开心, 连平时不认真的小张, 也学得饶有兴趣。相比之下, 这种教学方式远比机械、枯燥的拼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四、逼真动作模仿
孩子是好动的, 不论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 他们都能在较快的时间内通过动作掌握单词, 听懂意思。例如:在教学5B第六单元时, 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本课围绕做体育运动Do some exercise, 学习弯腰bend down、向左转turn left, 向右转turn right, 抬腿lift up your leg, 仰卧lie on your back, 跳jump等一系列动作。基于孩子的身心特点和教材特点, 整堂课我都设计成了一个游戏, 通过师生互发口令, 做动作, 通过小组操练等形式, 让孩子们在游戏, 动作中, 轻松掌握新授单词, 理解词义,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真实情景导入
语言的学习需要入情入境, 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故, 如果能在课的开始就能让学生沉浸在学习的情景中, 相信肯定会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好、更快。譬如:教学译林教材Lesson 23A Birthday Party时, 曾经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把整个教室布置的很漂亮, 掌灯结彩, 墙壁上都是小朋友喜欢的卡通人物;教室里课桌也一改以往单调的四排模式, 而是以小组形式排列, 桌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礼物, 水果、小玩具等。孩子们围做在桌子周围, 一个个都是那么得开心, 兴奋、新奇在他们的脸上表露无遗。看, 这堂课还没上, 孩子就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好的状态之中, 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可谓是水到渠成。整个教学, 教师把她设计成了一个真的生日宴会, 要全班同学一起为班里的小张过生日, 课堂变成了宴会, 孩子们哪有不开心的?在准备礼物的时候学说单词, 在送礼物的时候学说祝福语, 在分蛋糕的时候学会比较, 参加宴会时学会了怎样介绍或认识朋友……所有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孩子们学得轻松, 教师教的愉快。本课要学习的新单词都在过生日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学会了, 并且运用着, 这不仅完成了单词教学的目的, 更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叫“兵贵神速”, 我想, 可能教学也贵在“神速”, 谁能最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谁就学得最快, 学得最好。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 篇2
摘要:当今中国,大学生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人数众多,思维活跃,对学校的宿舍环境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要求。通过调研他们对所居宿舍的评价,可以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出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宿舍建筑设计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宿舍环境提供一些依据。关键词:大学生宿舍环境建筑设计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大学都在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仅南京工程学院地处的南京江宁大学城在校大学生人数就有10几万之众,大学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人数众多,思维活跃,改善居住条愿望强烈。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大学校园环境的改善,力求为大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调研学生对宿舍的评价,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宿舍建筑设计的关系,以下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
南京地处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季湿热、冬季湿冷,气候条件相对恶劣,但又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冬季采暖地区,这些地区的大学生宿舍如果没装空调的话,条件就会相对较差,也因此影响着学生的健康、舒适程度和满意率。但调查发现南京的大多数大学都没有为学生宿舍装空调,这可能是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的,如果装空调的话会增加我国的能源负担,在一些大城市,夏季空调已是电力高峰负荷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宿舍没装空调的情况下,南京工程学院的学生们的生活情况怎样呢?看一下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就能清楚得知道了。
表1单排宿舍夏季室内热情况表2双排宿舍夏季室内热情况表1和表2 分别显示了单排宿舍和双排宿舍夏季的室内热情况,由这两个表可以看出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夏季感觉宿舍很热或者热,这表明学生宿舍内在夏季时比较热。
对比表1和表2又可知,单排宿舍的情况比
双排宿舍好,原因何在?这是主要因为在夏季湿
热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不使用空调和其他送风
设备的情况下,室内通风就成为了隔热的重要措
施。南京夏季主导风向是东南和东,这有利于室
表3内形成穿堂风,但是对于双排宿舍而言,由于建筑进深大,中间的走廊又将两排宿舍分隔开来,导致风无法从宿舍通过带走宿舍的热量,而单排宿舍有进深小的优势,室内能形成穿堂风,所以在夏季,单排宿舍会比双排宿舍凉爽。
表3所显示的宿舍遮阳情况也是学生宿舍夏季很热的原因之一。遮阳设计不好,就无法有效地在夏季阻挡直射阳光,宿舍不仅热还会产生眩光,严重影响学生在宿舍学习的兴致。
由表4和表5的数据来看,冬季学生普遍
感觉宿舍冷或者很冷,可见,南京冬季较冷的天气对学生的生活影响较大。
再分别看表4和表5,可以发现双排宿舍比单排宿舍更冷。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出了原因。在建筑的保温其他设计相差较小的情况
表4单排宿舍冬季室内热情况下,双排宿舍之所以会比单排宿舍冷是因为日
照的问题。双排宿舍这种形式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朝北的宿舍在冬季得到的日照非常少,与朝南的宿舍相比显得特别阴冷,加上宿舍中间的走道也不见阳光,使得学生在心里感觉上就更冷了。研究表明人的心情和天气有很
大的关系。在冬天时,住在朝南的宿舍的学生
表5双排宿舍室内热情况都喜欢在午后的阳台上晒太阳、聊天,在温暖的阳光下,学生的心情也会很舒畅。而且,朝南的宿舍所晒的衣物也能够较快地晾干,不至于使阳台上湿气太重。朝北的宿舍则相反,衣服难以晒干,还不能晒被子,更加加重了宿舍的阴冷感,导致学生白天要么就不愿待在宿舍,要么就只能各自待在被窝里保暖。从下面几张图片所反映的建筑阴影和阳台上晒被子的情况,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宿舍中学生的生活情况。从中得出结论,单排宿舍更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
双排宿舍中朝北的宿舍的阳台双排宿舍中朝南的宿舍的阳台晒满被子的单排宿舍的阳台
左图:双排宿舍阴暗的走廊
右图:单排宿舍明亮的走廊
表6和表7反映的是宿舍保温方面的性能。宿舍有冷风渗透说明门窗密闭性不好。玻璃在冬季有结露表明玻璃的热工性能差,保温效果不理想。这些都是会导致学生的不满。
表6表7
此外,北区宿舍密度比东区宿舍的密度大,这一点优缺点亦有优点。缺点主要是通风和日照的问题,优点就是宿舍密度大,学生的密度也就大,宿舍区就会相对热闹一些,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也就多一些。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宿舍建筑设计大为相关,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宿舍群体的密度影响着宿舍夏季的通风和冬季的日照。
密度小的宿舍区在夏季有
更好的通风、在冬季有更长时间的日照,这有利于会增加宿舍室内的舒适度,学生对宿舍的生活也就会更满意。但是,密度小又会显得相对冷清,不利于学生在宿舍外的交流。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优化宿舍群的规划方案。
第二,宿舍单体的设计不同,学生的生活状态也不同。单排宿舍的学生在宿舍的生活会更愉快,双排宿舍的学生在夏热时会更烦躁,在冬冷时会经常心情不畅。
第三,宿舍的遮阳、保温隔热的热工设计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舒适度,宿舍越舒适,就越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和学习效率。
总之,宿舍建筑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行为、心理和要求,争取塑造更舒适宜人的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徐磊青.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与读书笔记
班级:建筑学081
姓名:刘叶
学号:214080104
指导教师:周静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 篇3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习状态 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3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换知识、信息与情感。此时,学生的学习质态可以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要想使一节课更加有效,除了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流程和有效点拨之外,还在于学生有效听课。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随时调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目的。
一、学会放手
一直以来,阅读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这就很难真正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愿望,学习气氛不浓。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学会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受,进而掌握自己想要学到的知识。
如,一个年轻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哪吒闹海》一课时,反映学生听课时不够专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其实,这是教师教学时过分包办代替所造成的。学生从两三岁开始,就认识《西游记》中的人物;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不断深刻。此时,教师还是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自然兴致不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获取知识。对这一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对文中的人物都比较熟悉,教师就不妨让学生把哪吒闹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里,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深入学习的状态,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复述课文,学会讲故事,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和表达的能力。
二、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交流。倾听不仅可以使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理清学情,顺应学情,从而使学生更为机智灵活地处理好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倾听,点化生成,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珍珠鸟》一课时,正当我讲到因为作者爱鸟,所以小鸟才会自愿停留在他的身边,由此作者产生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感受的时候,有个学生小声嘀咕:“我看作者并不是真正的爱小鸟。如果是真爱,就应该把小鸟放飞。他这样做,没有环保意识,这种做法不可取。”听到他的发言,我想这不正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吗?于是,我把刚才学生的话在课堂上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学生说:“那时候国家还没有这项规定。”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站在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看待这一现象。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作者这样的做法肯定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种做法就不可取了。”在学生竞相发言中,演绎了课堂教学的无限精彩。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把握住了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的“小插曲”展开引导,使学生深入思考。“小插曲”的捕捉正是教师认真倾听的结果。这样教学,抓住一些意外情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这就是倾听的魅力,也是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结果。
三、学会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学习状态,一种是消极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积极的状态,教师一定是大加肯定,予以赞赏;而对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拨开学习障碍,使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夹竹桃》一课时,由于课文篇幅较长以及课文特点的原因,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当看到学生一点也不主动学习的时候,笔者这样进行引导的:“同学们,夹竹桃既不是特别名贵的花,也不是那么艳丽多姿,可是作者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呢?你们知道具体的缘由吗?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在精心营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改变。通过细读课文,学生从夹竹桃的外在美以及默默无闻等品质中明白了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个教例中,教师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当发现学生学习处在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引导,使学生的思绪沉入课堂,积极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教师就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学会放手、学会倾听、学会引导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起到教为学服务的作用,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
优化教学措施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措施
当前的素质教学, 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学, 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促使他们主动的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方式与基本途径, 也是素质教学的主阵地,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优化教学设计,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个学生能主动的学习, 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主人。那么, 在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如何优化教学措施, 让学生以全新的状态进行学习呢?
1. 设计好导入, 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能不能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常常与课堂教学的导入有关。好的课堂导入, 不仅能迅速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导入应该具有趣味性, 简洁性、针对性与启发性。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简洁性能迅速的进入主题, 而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富有艺术的课堂导入, 就像敲在学生心房上的第一锤, 能产生共鸣, 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 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产生较高的教学效果。
2.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而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作的过程, 也是学习自我构建与发展的过程。学生能不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关键看他们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常与面临的问题有关, 假如老师能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面前, 他们就会不得不得去思考, 从而能主动的构建与发展, 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 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 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俗话说的好, 听到的忘记快, 看见的记得牢, 动手的学的好, 这句话也能运用到教学上, 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不能靠学生去听, 而应该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例如:在《驿路梨花》、《春》、《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 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 鼓励会电脑的学生, 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这样, 通过动手与动脑, 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 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 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
3. 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 语文教学有个核心的任务, 那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感, 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思维能力, 它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因素, 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们知道, 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了问题, 就有了思维的动力,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因此, 在设计语文教学的时候,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设计问题, 即使是布置的预习作业, 也要设计一些思考性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就会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了思维能力。
4. 优化师生关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是高高在上的, 学生坐在课堂上, 内心是紧张的, 不自在的, 这种紧张的心情不利于他们开展思维活动, 学习的效果是很受影响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才能顺利进行, 因此,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仅能使学生的心情愉悦, 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具体的教学中, 老师要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的时候, 要鼓励他们再思考, 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当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时候, 要善意的提醒, 引起他们的注意, 从而使他们的思绪重新回归课堂, 尽量以情激学,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 老师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 使学生有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
5. 利用科学、合理的评价, 鼓励学生学习
评价的教学作用, 以前是被很多老师忽视的, 其实, 合理、科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往的教学中, 多数课堂是没有评价这个环节的, 即使有评价, 也是老师应付式的说“对”, “很好”之类的话而已, 其实, 应试教学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 学生最多是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因此, 老师也只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评价。新时期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不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有的是自主发现问题, 有的是与同学合作、讨论, 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因此, 老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不仅要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 还要评价他们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 不要只重视学习的结果。
总之, 语文教学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时候, 才会充满着活力, 而学生能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主人, 需要我们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优化教学措施, 让学生满怀热情的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因此, 优化教学措施, 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是衡量每个老师有没有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只要我们勇于在实践中探索, 就一定摸索到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良策来。
参考文献
[1]陈瑾.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 篇5
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碰到的这种学生可不少,对于学生为什么会处于这种状态原因有很多。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和学生周围的环境有关
学生所处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家庭环境。我们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学识、修养、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及教育方式都有很大区别,所以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一个孩子从小处在一种温馨和谐的充满快乐的家庭氛围中,那么他也将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以后学习中也很少会处于不良学习状态中。反之,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缺少爱心或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肯定会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会在他的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生活中他会自卑,忧郁,甚至会仇恨周围的人,严重的还会走向违法犯罪。学习上经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遇到问题退缩,厌学甚至逃学。
2、社会环境。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上的不良诱惑也是越来越多。青少年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中,如果不能分清是非,可能就会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据我这几年来的观察,上网吧的孩子是越来越多了,看不健康书籍和音像制品的学生简直成为普遍现象。记得去年我在八年级上课,在讲到“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这一框题时,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我说,在我们同学中有没有人看过一些不健康的书籍或音像制品?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男生接着说:“现代社会哪个没看过这些东西呀?”我着实吃了一惊,朝这个男孩望了望。男孩好像觉得我不相信似的,又说:“老师,不信你可以问问张义、李浪、王一凡、还有„„ ”被提到名字的男生诡秘的笑了笑,我才发现问题挺严重的。可以说受到不良诱惑的孩子,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3、所处学校和班级的环境。我教的是思想品德课,每学期至少要带五个班级。在这五个班当中,总会发现有的班级学生的总体学习状态较好,班风也正。有的班级学生的总体学习状态较差,上课乱糟糟的,一个班认真听讲的学生还不到一半,令老师们头疼不已。究其原因,这既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管理有关,也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周围同学的影响有关。本学期,我发现九年级有个男生,在八年级的时候上课经常讲话,不讲话的时候就睡觉,作业从来不交。老师说他,他就油嘴滑舌,还死不悔改。可是,现在发现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上课不讲话了,也交作业了。原来是因为本来的班级打乱了,重新分班了,又换了班主任,这个班主任对学生很严格,做事雷厉风行,学生很怕他。而且男生本来的同党----几个好讲话、调皮的男孩子又分到其他班级去了。他到了这个新的班级里,环境变化了,他的学习状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所以,在一个好的班级环境里,一个本来不爱学习的孩子会受到正面的影响,他会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这个班级合拍。
环境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往往不是单一的,很多的时候是多重的。当学生家庭环境不好的时候,孩子更会受到社会上不良诱惑的影响。因而,这时孩子处于不良学习状态中,就是家庭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造成的。
二、和学生自身的意志力水平有关
平时,我们会发现很多聪明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学习经常不在状态,既使学了,也是三分钟热情,不能持之以恒。有时他们也很烦恼,总是管不住自己。我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例,今年刚上六年级,孩子的老师经常跟我说,小家伙挺聪明,挺机灵的,可上课总是会走神。在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多大关系,等到长大一些就好了。现在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小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水平是多么的重要!再聪明的孩子,如果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将来也不会有所作为的。反之,智力平平的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话,他也会取的令人骄傲的成绩。我的一个学生,今年已经上大学了,在上初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这个孩子在学业上不会有什么前途,认为她笨的要死,全班的学生都能听懂的问题她听不懂。但是,这个女孩天生就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对于不懂的问题,她不吃不睡也要把它搞明白。上课时她全神贯注,下课时,是她活跃在办公室的时间,她穿梭于她的每一位任课老师之间,不停的问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她就是凭着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实现了她的愿望。现在提到她,老师们都是赞不绝口,她也成了我教育其他学生的榜样。
三、和学生的计划协调能力有关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学风建设 调查
一、大学生学习过程状态调查
1. 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本次调查对象为信息学院理工科专业在校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率为100%,涉及六个专业四个年级60个班级。其中,男生占72.7%,女生占27.3%,符合理工类专业男女生比例特点,一、二、三、四年级所占百分比依次为41.5%、30.2%、17.1%、11.2%。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通过谈话等形式,拓展了调查的维度。此次问卷共设计题目30个,涉及学风建设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问题,调查比例基本符合理工科专业学生实际。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的重要的非认知因素之一,是学生对学习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它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定向选择。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总是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自觉学习,学习效率较高。调查表明,在促使自己学习的动力方面,26.2%的学生认为是为了祖国的建设,37.1%的学生认为是为了考研选择好的工作,19.7%的学生认为来自家庭的压力,仅17%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活动与学科内容的兴趣推动学习,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对所学专业兴趣方面,大学生总体满意度不是很高: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34.9%的学生感觉一般,11%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可见专业兴趣有待提高。在学习努力程度方面,有43.9%的学生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一般。在课堂学习方面,8.7%的学生选择很专心,79%的学生认为有时分心,11.9%的学生认为难以听进去。可见,大多数学生听课效率不是很高,这可能与他们选择自学有关。
2.2学习策略
大学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调查显示,40.5%的学生认为自学更适合自己,29.4%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更适合自己。对学习计划,只有16.6%的学生总是能够拟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看书、学习;66.9%的学生偶尔拟订计划;16.5%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制订过计划。可见,大多数学生学习计划性不强,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对于目前的学习困难,65.2%的学生认为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难以形成良好习惯,14.2%的学生认为是个人功底较差,15.1%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心理负担沉重,值得关注。
2.3学习环境
45.7%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较好,46.7%的学生则认为教学水平一般,只有7.6%的学生认为教学水平较差。13.9%的学生经常去图书馆;超过50%的学生很少甚至不去图书馆,这表示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条件的利用不足。接近90%的学生认为学校目前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非常有用,有必要开。
二、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理想的发展目标与缺乏现实学习动力之间存在矛盾
尽管在校期间他们的发展目标和学习目的十分明确,但在现实中,有些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对专业发展前景的预测也不乐观。理想与现实脱节,造成一些学生不愿为学习多做努力。
2.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增强与自控能力较弱之间存在矛盾
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成才的愿望强烈,但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实现大学的自主学习。
三、认识与对策
学风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其内在本质是学校育人的软环境,是一所高校重要的无形精神力量,是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其外在的反映是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风气和习惯。加强学风建设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结合我们的调查和进行学风建设的实际,我们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以下几点认识和对策。
1. 多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专业满意度,将就业意识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通过举办专家、校友报告会和学术论坛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帮助他们发觉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从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同时,以赛带学,根据理工科学院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创新能力和科技大赛,对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从而激发他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2. 提高学生主体性意识与行为的一致性,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鼓励、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自我管理完成阶段目标,通过目标的合理自查与调整,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增强学习的有序性,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将思想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通过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随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目的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习原动力的问题,变“他律”为“自律”,推动良好学风养成。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从提高认识、树立榜样等方面着手,抓住学生中的骨干和主流,弘扬优良学风。
4.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将氛围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要建设良好的学风,必须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着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不仅要重视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与改善,更要注重软环境的改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使学生把建设优良学风都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 篇7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方式, 同时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调查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扩展。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主动学习和学习习惯等五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 以徐州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2014级和2015级全体同学作为主要调查对象。2016年6月, 发放调查问卷382份, 收回有效样本377份, 回收率98.7%。其中2014级学生占52.5%, 2015级学生占47.5%;男生占32.9%, 女生占67.1%;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占49.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占50.9%。数据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习目标。
绝大多数学生有较为明晰的学习目标, 占比达82.5%, 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的占17.5%。对“是否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的问题, 15.1%的学生“制订了长期、中期、短期计划且比较明确”, 64.2%的学生“只有短期计划, 中、长期计划较模糊”, 12.2%的学生“中长期计划明确但短期内没有”, 8.2%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 大部分学生将目标锁定在中、短期计划, 如拿奖学金或者考研找工作等, 但是对于10年、20年以后的计划, 尤其是进入研究生阶段或者找到工作以后的计划, 能有所想法的少之又少。因此, 有必要采取措施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有所行动。
2. 学习动机。
在311名认为学习有动力的学生中, 88.4%的认为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71.1%的认为来源于“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34.7%的选择“受周围人影响”, 另外还有34.8%的选择了“社会就业压力大, 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只有23.8%的学生认为动力来源于“对自己所学专业很感兴趣”, 而0.65%的则选择了其他压力。
在“你认为在大学期间最应该被培养的能力”的调查中, 42.2%的学生选择“综合素质和能力”, 26.0%的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 12.5%的学生选择“思维能力, 创新和批判精神”, 11.7%的选择“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7.7%的选择“社会适应能力”。
3. 主动学习。
32.6%的学生“主动性强, 能够较好的安排管理时间”58.7%的“主动性一般, 需要他人带动学习”, 8.8%的“主动性差, 不到迫不得已不学习”。另外, 5.3%的“高涨饱满, 热爱学习”, 28.1%的“积极主动学习”, 48.3%的“按部就班学习”18.3%的“学习情绪不高, 被动学习”。从中不难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 只是每天按照规定流程进行, 缺乏学习的热情。
在“影响你认真听课的因素”调查中, 70.6%的学生选择“对该门课的兴趣”, 65.0%认为是“老师因素”, 61.5%的选择“自我约束控制能力 (如玩手机等) ”, 还有32.4%的选择“看自己心情”, 12.5%的选择“学生会、班级、社联等工作繁重”, 另外1.3%的学生选择“其他”。调查中还发现, 不少学生存在上课玩手机的情况:15.6%的学生上课“经常玩手机”, 74.1%的“偶尔会玩”, 9.5%的“一般不玩手机”。如今, 手机在生活中已成为学生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 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不足, 经常会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手机, 而带来负面影响。
高达63.1%的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 主要原因是“学习竞争压力大” (45.8%) , 体现了学习能力的缺乏。在关于学习效率的调查中, “能够集中精力, 学习效率高”的仅占9.3%, 大部分学生的精力“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集中” (76.4%) 或者“注意力分散, 学习效率较差” (11.7%) , 2.7%的学生“无法集中精力, 学习效率很差”。
4. 学习习惯。
在调查中发现, 去教室和图书馆看书的分别占54.6%和25.7%, 在宿舍和其他地方自习的分别占18.6%和1.1%。在到课情况方面, 76.1%的学生能“提前进教室”, 15.1%的学生“踩着铃声进教室”, 7.7%的学生“偶尔迟到”, 1.1%的学生“经常迟到”。由此看来, 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教室及图书馆学习, 也能按时到达教室上课, 学习习惯良好。
三、大学生学习状况形成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总体情况良好, 基本做到热爱学习、刻苦钻研,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同时我们注意到, 学生在主动性、自控力、学习能力与信心及眼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这与社会、学校、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社会因素。
如今, 医患关系较紧张, 不仅让医患关系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让医务工作者产生焦虑, 让医学生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不确定性。在访谈中我们发现, 除了少部分学生对医患关系持乐观态度外, 绝大多数对未来的医患关系表示担忧, 甚至有人因此产生毕业后转行的念头。医患关系已经成了医学生是否从事本专业的影响因素之一。其次, 社会不平衡现象也让医学生对于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地位不平衡, 即不同职位的医务工作者之间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不同。如医生和护士社会地位的差距。
2. 学校因素。
大学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具有关键作用, 大学教育不仅需要教会学生某一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 更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正确的世界观。如此, 大学的人文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 很多大学只专注于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学校只是单纯强调要努力学习, 因为这样以后可以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并没有什么错误, 却忽略了教育本身的目的:立德树人。只关注了学生表面上的事业发展, 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道德培养和精神追求, 从而导致社会文化素质不理想。精神上的贫瘠, 虽然短期之内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长此以往, 就会忘却初心。
3. 家庭因素。
调查显示, 在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六个方面中[1], 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方式。在本次调查中, 高达71.1%的学生学习动力部分来自于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访谈中发现, 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能经常和父母联系, 很大一部分学生与父母交流甚少, 甚至有父母不知道学生最近动向的情况。父母的关怀,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励学生的斗志, 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相反, 如果长期不和家长联系, 有的时候会出现问题。因此, 注重家庭教育, 能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添砖加瓦。
四、大学生学习状态改进的基本对策
1. 进行专业情感教育, 提高专业认同感。
目前, 仍有很多大学生存在对专业认知不良的现象[2], 对专业认知不足, 消极对待专业学习成了很多大学生的通病。通过进行专业情感教育, 如进行专业宣讲、邀请优秀毕业生或者专业成功人士开设讲座等, 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将自己的发展目标、自身价值同所学专业联系起来, 增强专业认同感, 促进学校的学风建设。
2. 加强人文教育, 塑造健康人格。
要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风气, 拒绝浮躁, 提倡积极向上的学风, 塑造健康的人格。大学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必经之路, 因此, 可以开展以经典为中心的“通识教育”。通过精读和导读中外经典, 合理安排利于长远发展的系统课程。
3.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正确价值观。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是人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要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用个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带动社会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彭豪祥, 何伟军, 张国兵.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 2010, 25 (5) :55-119.
[2]莫勋.大学生专业认知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校园心理, 2012, 10 (3) :166-169.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 篇8
一、学习状态内涵、地位及其外显特征
1. 学习状态释义
“状态”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在物理学中, “状态”则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也指各种聚集态, 如物质的固、液、气等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的李亦菲教授认为, 学习状态是一种伴随着学习过程, 并对感知、记忆、思维、提取等认知加工产生影响的综合身心状态, 是由心境、动机、注意等相互作用的心理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 学习状态应是一个人学习时心态、身体状况、学习方法等综合作用下所处的状态, 具体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时的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的持久性、学习的稳定性、学习的意志力等[1]。学习中的“状态”与物理学中的“状态”所不同的是, 后者偏静态, 而前者则偏动态, 因而可以通过教师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2. 学习状态的地位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中存在着两条主线, 一条是知识的主线, 另一条是情感的主线。新课程标准将原来处于隐性地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提升到显性位置, 意在说明教学活动应该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进行的。而要使知识与情感协调发展, 其基本前提是学生必需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下, 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掘, 教学活动也才能更为有效。
美国芝加哥一所理科高中, 对同是高分入校但后来学习差异的两类学生考察后发现:优秀生学习时有40%的时间处于放松专注的状态, 而分数低的学生仅16%的时间处于放松专注的状态。由此可见, 学习水平的高低更多的是取决于学习状态而非智力水平, 没有积极的学习状态, 不可能有优异的成绩 (其实, 很多事情都是一样, 比如说体育竞技中, 不在状态一定不会取得好成绩;就成人来说, 不在工作状态, 必然会出现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工作失误等) , 一个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与学习状态息息相关, 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学习心理学家布赖思·汶弥而顿说过, “所有的超级学习技巧中, 我认为, 关键是要让自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对学生来说, 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习状态决定学习效率, 所以, 激发学生进入最佳的课堂学习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一句口号, 也不是一个标签, 它的要义即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状态。
3. 积极学习状态的外显特征
学习状态是学习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体验的总和, 它包括:自信程度、紧张感、注意力、伴随情绪等。良好的学习状态应该是一个充满自信的、轻松愉快的、非常专注的一种正面情绪状态。具体来说, 积极的学习状态有以下外显特征:
(1) 对学习有兴趣, 不感到恐惧; (2) 上课注意力集中, 无小动作; (3) 听课或做练习不受干扰; (4) 学习不感到是负担, 有动力, 无厌烦情绪; (5) 胆大, 积极发表个人观点, 自信; (6) 勤快, 学习积极性高; (7) 敢于质疑, 善于答疑; (8) 睡眠质量高; (9) 考试不紧张; (10) 一节课有效学习时间长。
所有上述这些积极状态的表现特征是联系在一起的, 只要激起一种状态, 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积极状态。归纳言之,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认知状态和发展状态, 为学生高效率的学习保驾护航。
二、激发学习状态方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我们教师关注学生发展的具体行为, 它要求教师要从“优化教的过程”向“优化学的过程”转变, 围绕“学为中心”开展教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 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生活的课堂”, 遵循“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 能学不教”的教学原则[2],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连云港市所推行的“建构式生态课堂”正源于此。
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呢?
1. 慢行, 为学生进入学习情绪状态启航
罗杰斯认为[3], 人的学习情绪状态排在首位的是心境, 心境状态的特点有三:第一, 缓和而微弱;第二, 持续时间较长;第三, 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这与“慢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这里的“慢教育”理念既是一种策略, 也是一种教学基调, 贯穿教学的始终, 在新旧知识接轨处有所侧重, 实现认知、经验、习惯的有效对接。
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慢行”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4]:慢引领———教师追问、点拨的速度降下来, 让内化能力弱的学生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维, 让学生进入学习的心境状态;慢呈现———活动素材出示的速度放慢, 让学生有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时间;慢操作———允许学生实验的速度放慢, 以
·建构式课堂 (江苏连云港) ·
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多元感悟和生命体验;慢思维———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去想、去说、去做, 以便充分理解内化新知;慢生成———给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多种平台, 让生命个体在自我内化与借鉴内化中优化建构方案, 以便个性化知识的慢慢累积和慢慢生长。
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释放学习的正能量, 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在教学时, 应当遵循“慢节奏”的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融洽、活跃的教学氛围, 以此开启学生最佳的学习情绪状态, 但同时要使学生保持适度的紧张感。
2. 激趣, 为学生进入学习注意状态导航
罗杰斯始终强调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是“助产士”和“催化剂”[5]。他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他提倡教师应通过对话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 理解其内在兴趣, 并提供适当条件, 以促进学生的自发的意义学习, 而不是以强制手段, 否定、扭曲、抹煞其本性。而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无论学生的理解是否歪曲了知识本意, 也总不负责任地送给学生赞赏, 长此以往, 学生不再为教师无心的赞赏所动, 哪还谈得上进入学习的注意状态?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正讲到“一千万万颗行星”时[6], 甲同学突然发问:“老师, ‘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该同学猛然醒悟过来, 满脸通红, 头耷拉下来, 垂头丧气地坐下了。于漪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 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 没有人再发笑, 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丙补充说:“还有强调作用, 好像万万比亿多吧。”于漪便顺着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 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 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 对他鼓起掌来。此时, 甲同学又抬起了头, 有了自信, 不再垂头丧气了。
其实, 鼓励不是盲目说好话, 它的前提是尊重和理解, 一个优秀教师的极佳状态是他一生都沉浸在一种学生的状态中, 因而总是能以学生的心态去尊重和理解学生, 自然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也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导入学习的注意状态。
3. 质疑, 为学生进入学习的认知状态领航
罗杰斯说, 在促进学习的教学中, 促进者的主要时间不是放在传统的组织教案和讲解上, 而是花在学习材料的搜集和提供上。“相对于把大块的时间都花在备课和讲课上, 促进型的教师集中精力于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以使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学习。他们也花时间去思考和设计这些材料的显示方式, 以优化或者简化学生在研究消化这些材料时实际的和心理上的步骤。”[7]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也是思考的纽带。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重在给学生提供各种“问题资源”, 为学生进入学习的认知状态铺路搭桥。而当下的课堂教学中, “去问题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 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们的学生果真没有问题吗?其实不然, 因为问题意识是人生来就有的能力, 只是经过多年的“去问题教育”, 学生已建立了一个信念:教师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 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样看问题, 我怎样想问题, 而是教师怎样看问题, 教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 他们已习惯于接受教师的答案, 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挑战。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公开课时, 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上提出了一个讨论题目, 学生讨论得十分认真, 各小组汇报的内容也十分精彩, 可在同学们汇报结束后, 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的却不是学生的精彩意见, 而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结论, 一个同学就发牢骚:“早就有了答案, 还要我们讨论干什么?真是浪费时间。”可想而知, 长此以往, 学生将不再有自己的思维, 不再有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这样的课堂造就了大批的无问题学生.
其实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 教师应由衷地感到喜悦,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我们教的学生有主见, 正在超过我;对学生的质疑, 愿闻其详, 即使是片面之词, 也应以客观的态度, 鼓励学生的独特体验, 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某种意义上来说, 质疑正是引领学生进入认知状态的标志。
4. 探究, 为学生进入学习的发展状态护航
罗杰斯认为, “学会探索比掌握任何固定的知识更有价值,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的环境, 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资源、时间上的条件, 使学生得以自主发现, 在简单层次上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 这是现代教育所必需的。”[8]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是教师最大的过失”。一个好老师, 不是自己能教得多么好, 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探究的学习状态。教师就是一把扇子, 扇动学生探究思想和情感的火苗,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设计包装纸箱”:市场上某种型号的肥皂, 它的长、宽、高分别为16cm, 6cm, 3cm, 一箱这种肥皂计30块。请你为肥皂厂设计一种包装纸箱, 使该纸箱所用材料尽可能少。
执教者把全班同学按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因素分组后提了三点要求: (1) 各人先独立设计方案,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拿出不同的方案, 并得出最省料的设计方案。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来讲述, 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 (3) 后讲的小组不得重复前面小组的方案。
在随后的交流展示中, 学生共设计出多达9种方案。最后达成共识:要想使纸箱最省料, 应该尽量让肥皂面积大的一面靠在一起, 也就是尽量加大它们的接触面积, 其用料才能最少。其实, 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是否能将问题解决, 或者能否得到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 是否能有效地进行数学思考。这也正是有效教学的真谛所在, 通过教师的问题设置, 引领学生主动探究, 使教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始终处于发展状态保驾护航。
连云港市教研室所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 从“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直至“建构式生态课堂”, 无不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视角考虑。在校本化实施过程中, 无论是灌南县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 还是东海县白塔初级中学的“一案两课三环节”模式、白塔高级中学的“分层次问题教学”模式、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的“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等等, 都是以激发学习状态为出发点, 又以激活学习状态为落脚点的。本文所讨论的仅是课堂学习状态的激发, 其实还有诸如学段衔接的过渡时期适应状态的激发[9]、依据个性差异的潜能状态的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健康发展状态的激发、契合不同学科特点的学习准备状态的激发、身体状态的激发、交往状态的激发等等, 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管平龙.关注学习状态促进有效学习[J].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4) .
[2]孙朝仁, 孙焱.基于“以学定教”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11) .
[3][5][7][8]Robert D.Nye (著) , 石林, 袁坤 (译) .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第6版)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4]朱桂凤, 孙朝仁.例说个性化课堂教学中的“六慢”——以苏科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6.4平行”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 (初中版) , 2012, (04) .
[6]沈祖芸.一辈子学做教师——三问于漪[N].中国教育报, 2006-08-23.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 篇9
一、参与状态
参与状态是指课堂上学生是不是主动积极参加了探索、思考。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两种不同的参与状态, 即“有效参与”和“低效参与或无效参与”。“有效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积极的, 富有成效的, 参与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种状态是我们所期盼的。“低效参与或无效参与”是指学生没有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学习是低效的或无效的。教学中尤其要关心这些处于“低效参与或无效参与”状态的学生, 要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和谐的氛围, 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度。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操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 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按书本要求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 而有几个同学却提出了质疑:“我的圆柱展开为什么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的圆柱展开后为什么得到了一个正方形?”学生的不同剪法与书中结论产生了冲突。我及时抓住机会, 引出另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哪样的圆柱展开后, 侧面是一个正方形?”学生个个思维活跃, 积极猜测、实践、探索、发现, 一个新的知识难点就这样通过“引疑”提了出来。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欢呼雀跃。
再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有一道例题:16-9=?,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破十法, 先算16-10, 再算6+1;有的拆减数, 把9拆成6和3, 先算16-6, 再算10-3;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 一根一根去数来减, 方法多样, 人人参与。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 我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 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
二、思维状态
思维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是否独立思考, 思考的程度怎么样。有了参与的前提, 交往的形式, 那么学生的思维状态就是有基础的。教学中必须重视两点:第一, 学生的思考是否独立。第二, 学生的思考是深层次的, 还是浅层次的。为此, 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让学生敢于提出有挑战性与独创性的问题与见解, 不断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
学生带7个橘子, 3个盘子, 师要求将7个橘子平均放在3个盘里, 一学生从装有7个橘子的口袋里一个一个地分别放在3个盘里, 放了两次后, 再拿出第7个, 放在第一盘里, 觉得不妥, 放第二、三盘亦觉不妥, 干脆放回口袋, 少顷, 又觉不妥, 便拿出来放在桌上。如果我们关注该生的学习状态, 从他的动作就可清晰地看到他的思维状态。首先, 他在积极地思考, 思维在参与;其次, 思维过程是有条理、清晰的;最后,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确定遇到了困难, 并将疑惑摆在了桌面上。此时可从放在桌上的一个橘子入手, 探讨有关余数的知识了。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 又有合作交流, 思维不再停留于表面。
三、交往状态
交往状态是指课堂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情况。《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等等,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交往状态。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进行各种交往, 保持良好的交往状态。
例如, 学习“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计算时, 产生了问题:分数单位不同, 不能直接相加, 怎么办?能将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吗?随着疑问的产生, 学生自主合作尝试也就开始了,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比, 解决问题。不仅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融合, 同时还获得了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自主发展。
在统计初步知识教学中, 我让学生看录像, 统计公路上通过的四种车辆数。学生各自统计, 由于车速太快, 汇报时答案各不相同。如何解决车速太快, 难于统计的问题?学生纷纷发言:“可以四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 每人统计一种车!”不等教师说话, 学生们便自找伙伴, 分工合作, 很快解决了问题。
四、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从事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积极的情绪是认识活动的动力, 它会提高学习效率。反之, 它会降低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用知、情、新、趣、爱等方法引发和调节学生的积极情绪, 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听不同老师上课,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 感受迥然不同。有的老师上课像是在唱催眠曲, 使人恹恹欲睡;有的老师的课环环相扣, 悬念叠生, 引人入胜, 使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受。两种课产生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可见, 课堂教学中能否控制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语言必须做到风趣、幽默, 是指教学语言的表达应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学《射线》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现象中有哪些是射线?有一位学生说:“老师, 我的头发也是射线。”我风趣地说:“假如你的头发一直不剪, 而且还要笔直笔直地朝一个方向生长, 那就是射线。”同学们听了哗然而笑, 在一片轻松的笑声中理解了射线的意义。
比如, 在教学《直线和线段》时, 针对要求学生理解直线是无限长的这个难点, 我在设计时除了应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外, 还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这条直线可调皮了, 它的两边延长至屏幕边, 还不停下来呢, 左边穿过黑板, 穿过教室的门, 穿过围墙, 穿过熙春公园, 穿过……右边也穿过黑板, 穿过窗户, 穿过……”随着悠扬的音乐,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 使得理解直线是无限长的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 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有助于学生去理解, 接受新知识。
五、生成状态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 篇10
那么,造成学生亚状态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大体上可概括为两种,学生自身的内因和对其影响的环境即外因。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是内因。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主要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像力等,即认知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牲,是学生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这些因素往往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但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智力因素良好,却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使学习陷入困境。换言之,相对于学生而言,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智力因素。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此我们有必要重点谈一下这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非智力因素?通常我们把它概括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主要内容有:兴趣与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力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好胜心、远大的理想与目标、高抱负、焦虑、人际关系等。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两者不可偏废。因为,教育不仅仅是“解惑”“传道”,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特别是在未来社会中,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创造力比培养学生考高分要重要得多。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可是,近些年来,由于媒体对中考高考状元的过度宣传和录用人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急功近利现象,导致学校和家庭过度地看重学生的分数,从而导致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严重失衡,学生在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多以学习为中心(学校违反教育规律严重,不能科学严格地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投机取巧,使学生面临校内加班加点学习,校外还补课的超负荷现象)从而,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枯燥,结果出现了为数过多的学生厌学现象。
其次是外因。何谓外因?即外部环境对学生而言,一般可以理解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在其成长过程中,外因的影响往往大于内因,而这种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其活动的氛围和教育者,可以概括为活动的氛围、家长和教师。
1.氛围的影响。近些年,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和进步,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们追求享乐,也蔚然成风,如,家庭中丰厚的物质享受,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休闲娱乐,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如,让人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发达的网络,甚至孩子使用的文具也格外的浮华起来……)致使学生幼稚的心灵难以抵挡这巨大的诱惑,学习的意志品质大打折扣,专注程度受到严重的影响,许多学生的成绩每况愈下。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温馨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意志软弱,自信心与奋斗精神丧失,这种后果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可怕的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创新思维、个性的发展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2.教育者的影响。对受教育的学生而言,一生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家长和教师。首先是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脾气秉性、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方法、处事工作的态度,都极大地影响着孩子。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者曾对一些学品兼优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视孩子的人格塑造,他们对孩子的爱好与交友、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极为重视,也非常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影响,总之,就是他们非常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其次就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理念与方法、特别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工作的态度,都直接地影响着学生。近些年,我们加大了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但却常常忽略了对教师的精神建设,为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导致工作中对学生的心灵呵护不够,对学生的引导不科学,或不到位,责任心不强,教育教学随心所欲,甚至对学生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因此,现代的教育极其需要在建设教师精神与专业的同时,又培训家长,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体化的道路。
综合上述原因,我们应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策略。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点。
一、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
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具体做法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学校担负起辅导家长如何建设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的任务,建立家教讲堂,定期对家长进行家教的培训和督导,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建设新的科学的学校管理评价体系。
构建一个和谐、健康、向上、富有文化氛围的学校教育环境。制定德育发展规划,以养成教育为核心,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方式的德育,使学校的德育有针对性、有前瞻性和有计划性,定期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深刻意义和实际内涵的德育活动。如,成年仪式活动,激励学生担当责任,奋发向上。发挥学生会和共青团的功能,成立激励学生奋进、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组织,如,青年志愿者,以培养学生健康品格为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德育活动。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精神建设使教师的精神境界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行发展。
改变现有的单一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力求评价促发展,力求评价能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本着重德育,抓体育,促智育的原则,使教育与教学能真正从关注学生心灵健康入手,既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认真调整德育、智育的失衡现象,科学规划德育活动。
二、做好两个沟通
1.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我们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甚至有些时候,还出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对抗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构建一个和谐的师长关系,没能对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特别是我们只是对教师强调其角色的改变,但如何构建和谐的师长关系与师生关系,我们对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有效的培训和科学的管理。因此,我们要利用现代的信息手段,成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站,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预设问题,防患于未然。为此,我们需要从构建和谐的师长关系入手,加大对教师与家长的定期培训与科学管理。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科学接轨。
2. 学生与教师的心灵沟通。
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某一学科,很多时候是因为不喜欢这一学科的老师。为此,要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其首要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彼此的了解和尊重。为此,我们急需在这一方面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疏导和教育。以围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核心,开展一些增友谊、促和谐的教育活动。
三、遵循三个原则
1. 生命成长规律的原则。
生命的成长既需要有阳光与春风的呵护,又需要有风雨的洗礼,方能茁壮健康的成长。因此,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经历一些艰难、困苦的磨炼,打击与挫败的考验是极为必要的。所以,在教育学生中,我们既不能一味的赏识,也不要一味的批评,要引导培训教师赏识有度,爱有格,批评有方,使教师的教育有自己的特色,不盲从别人,以需要和实效为原则。
2. 因材施教的原则。
从研究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入手,求同存异,做到因人而异,相时而动。从课题研究入手,鼓励教师人人研究问题,人人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3. 有教无类的原则。
鼓励教师在学习别人的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学校内部,不搞教育教学的一刀切,不搞整齐划一。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情感 悬念 语言 形式 手段
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课堂也变得“活泼”起来,“热闹”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呢?
一、情感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平淡的文字后面蕴藏着很强的情感,这是学科所特有的,需要老师引着学生去发现、去感悟。而在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老师的情感,老师对学生的爱和传达。爱学生绝不是宽容和放纵,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即使是很严厉的,学生也能从他(她)那儿获得爱的信息,师生关系必是融洽的。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天生的爱心,即使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未必能有如此的效果。所以说,情感是一个好的课堂氛围的基础,有了情感,挖掘学生的“兴奋点”才有了可能。
二、悬念
悬念是可以引发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内驱力,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我们体验到,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我们被引起的动机最为强烈。假如我们完全解答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全部紧张感就消失了。因为没有什么使人感到兴味,我们就不再感到兴趣了。”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了。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设置悬念,就如将学生引到了一个宝库的门前,学生怀着无限的兴味,急切地期待着问题的解答,从而使神经达到一种高度紧张的兴奋的状态,无论是老师的讲解,还是自己的探索都变得兴味盎然。
三、语言
语文学的就是语言文字,教师本身也是用语言去传授知识,因此,语言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也就举足轻重了。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好的语言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于永正老师那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也是吸引学生的一方面。
除了诙谐幽默的口头语言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肢体语言,它包括教师的眼神、动作、表情等,也就是教师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所传达出的信息。肢体语言是丰富的,更包含着无穷的魅力,有着深厚的底蕴,运用得好,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吸引。
四、形式
填鸭式的教学早已成为过去,呆板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也已经被淘汰。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自由、民主而又富有个性的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语文课上,学生要用的不仅是耳,更重要的是用脑,用心,用手,用口,运用一切可以调动且能起到积极作用的器官。语文课可以和学生的想象结合起来,可以和学生的表演结合起来,也可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多种形式的结合下,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让他们的学习收到最佳的效果。
五、手段
在激发学生兴奋点的过程中,情可以激趣,悬可以生趣,而物则可以添趣。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只有师生之间的活动,则难免有点枯燥,而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让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调节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物、幻灯、录音在课堂上都是常见的,而现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也日渐普及如此多的教具在课堂上恰到好处的运用,其收到的效果必然也是显著的。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 篇12
一、巧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本领就是能够把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也是衡量数学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 课始他就创设了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不仅学得不累, 而且兴趣盎然。引入了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情境中, 而当有的学生说想玩第三个滑梯时, 引来了一阵笑声。从这笑声中可以想到学生可能悟到了什么, 并且马上对后面要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下面的教学片段会让人们想象出当时的课堂教学气氛。
师: (笑着) 有人笑了, 笑什么?
生:第3个太斜了。
师:这个“斜”字用得很好。
生:第3个太陡了。
师:这三个滑梯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呀?
生:他们三个有高有矮。
师:对, 有高有矮。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胖有瘦。
师:哈哈……是, 有胖有瘦。你说呢, 小伙子?
生:有宽有窄。
师: (惊讶) 还有宽有窄。你们说出的这些都有点像, 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 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出来。
生: (齐声) 角度!
师:哎呀, 厉害!是不是这样啊? (抽象出三个角)
生:是!
师:最主要的是它们的角度不同 (隐去两个角, 留下第2个滑梯的角) 。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了, 是不是?
生: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板书:量角的大小)
多么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入!这样的学习活动,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感兴趣的!在“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宽有窄” ……的较量中, 孩子们“悟”得了一个重要而又有价值的数学概念——角度!
二、巧设圈套, 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人所共知, 练习课不容易上, 上好则更难, 尤其是计算练习课, 因为小学生对这样的纯数值计算, 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然而要使学生的计算技能逐步巩固并达到熟练程度, 必须经历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过程。华应龙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灵活地运用教材, 将原教材后附的数学游戏——“神奇的‘495’”有机地纳入练习课内。在这节课中, 不是老师出题学生算, 而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算, 且各不相同。每人独立写出三个不同的数字, 组成最大和最小的三位数并求差, “我们按照这样的规则, 把你所写的那三个数字所组成的数, 一步一步地计算下去, 咱们来比一比, 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的算式又对又多”。就是因为这样的“引诱”, 学生伏案执笔, 埋头计算……不知不觉中, 每个学生都练习了不少道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题。过了一会儿, 有的同学停下笔, 互相议论起来:“算了半天, 算不出去了, 就是那几个数字, 来来回回的。”“怎么算都是954-459=495。”“我觉得我们每位同学写的数字不一样, 但算出的结果却都是一样的。”“我发现每个算式得数中间都是9。”同学们探究着、发现着、感悟着……其中有一位同学计算的错误成为了矫正的资源。那位学生选的数字是“2、1、0”, 可他算出的结果是595。教师引导学生帮助该生指出问题。“最后一个算式的百位借走1, 还剩8, 8-4=4, 他没有借位, 还是用9做的, 所以得5, 就错了。”这也正是学生做多位数减法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常常忘掉退位点。在此基础上, 学生总结出做多位数减法时的注意点:要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退位减时不要忘了退位点。
为了寻求和发现计算中的规律, 学生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地做了许多道被认为“枯燥单调”的计算题。这样的练习学生还会感到乏味吗?这样的练习学生还会厌烦吗?华老师巧设圈套, “引生入胜”, 可谓是教学智慧。
三、巧设陷阱, 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引领学生自我感悟
在教师把握了数学的本质后, 如何设计“活动”让学生也能自主地把握数学本质, 就是教学法的核心问题了。
在华应龙老师的“中括号”教学中, 他并没有按照很多老师所理解的新课程去“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 也没有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来“动手操作和交流”, 而是从常见的数学游戏入手, 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但是问题越来越“难”, 越来越有“挑战性”, 而这个“挑战性”是有目的的:改变运算的顺序。
“跳一跳, 够得到”的境界是数学教学的最优境界, 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次又一次地被调动起来, 认知需求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出来, 同时又得到了满足。从“18 2 3 6=18”到“18 2 3 6=81”, 再到“18 2 3 6=1”, 简单的数字与算式, 其中蕴涵的是不简单的数学道理:变与不变。学生在游戏中就被吸引了, 逐步陷入教师事先挖好的“陷阱”中, 并能自己从“陷阱”中爬出来:感受约束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 并会计算相关的试题。
【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推荐阅读:
中学生的学习与守则作文06-01
学生学习状态08-07
中学生提高化学成绩的学习方法与技巧09-06
中学教学与学生提问08-23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10-02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09-16
中学合作学习地理教学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