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

2024-06-08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共12篇)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 篇1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是什么?大致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只有探索才能增进新的知识, 开拓新的领域。

1. 课堂有效教学与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 其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 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的一种认知过程。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还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正是在课堂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观照, 促进中学数学课堂效益提升的教学行为与策略。

2. 课堂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数学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已经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推进有效教学的一个障碍。有效教学所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此, 要多向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实验操作的机会, 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的参与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教学不是指老师教给学生什么, 而是老师怎样引导学生的学习, 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高效率地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数学角度讲, 我们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特别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的结果。

学生的参与包括三方面:第一是行为参与, 也就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是否积极、努力;第二是认知参与, 这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思考的程度。思考有三种情况:记忆与操练、理解、探索性学习,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学习都要实行探索性学习, 而是希望这三个层次有一个合理的组合;第三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主要体现在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厌倦感方面。根据这一认识, 教师应该让学生全面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不仅要有行为参与, 还要有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发展。

3. 课堂有效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理解

在听课的过程中, 常常听到有的数学教师问:“同学们理解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告诉教师:“理解了”, 可是一做题, 发现学生实际上没有真正明白。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 学生如果认为没有矛盾, 那么就会认为是理解了, 实际上学生未必是真正理解。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十分重视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 并不满足于学生“听懂了”教学内容。有效教学理论认为:其一, 学生接受了教师传递的信息, 与学生消化信息是两回事。其二,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就是逐步建立知识恰当心理表征的思维过程, 然而这一过程具有内隐性, 不能通过认知测验简单测出。其三, 学生接受了所学知识, 但学习却可能是被动的。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而不是满足于让学生接受或记住所学数学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及热点课题。目前, 我国正在进行教育课程改革, 此次课程改革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对新课程有效。因此,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教学”, 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使我们的教学建立在有效地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 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本研究从一个视角—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手, 探讨有效教学的问题。希望通过对中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为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益尽微薄之力。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 篇2

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新的技术会催生出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育理念,颠覆传统的教育观,学习观。在这种大环境下,本人参与了福建省教育厅立项的教改课题:《自我监控教改体系系统工程》中的子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今总结整理成文。

一、问提的提出

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精神是面向全体,突出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协作,创新精神。长期以来中,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基本流程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应用→检查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本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当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缺点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成为知识的接受容器,不易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谈不上探索、创新精神。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机会,课后没习惯。

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优秀的数学教学软件的版本不断更新,为我们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附:我的实验环境是由60台电脑组成的星型局域网,服务器采用win2000sever,客户机采用win98,连入校园网,校园网由2M光纤连入internet。软件主要使用dreamweaver,powerpoint,几何画板4.04,动网论坛(Dvbbs)6.0,苏亚星网络教室等,这里附一张软件使用率调查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这两年的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课题小结→在线测试→课题延伸这七个环节。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该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

(1)面向全体学生,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通过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索。有效地观察,思考,分析,收集数据,提出假说,用软件进行验证,通过生生,师生,人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在教学资源的提供,问题的设置等方面考虑了层次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选择适合于自已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不能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学习的学生,可按教师预设的学习步骤进行

学习。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就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入BBS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探讨,验证。当然,老师也可征对单独的学生解说与示范。

(2)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能力

由于利用论坛,留言板进行交流,学生都使用匿名登录,消除了部分学生(程度较弱的学生,及性格内向的学生)的不敢问的心理,使他们敢于思考,敢于发问,而程度较好的同学热心回答,再加上教师的补充,既使提问的学生消除了疑问,回答的学生体验的成功的快乐,教师又了解到的学生的思维状态,便于有征对的讲解。

(3)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在课堂小结中,不再是老师的单一总结,而是学生在对知识的构建,理解,整理,消化后得到的小结。再由老师补充完善。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的锻炼。

(4)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可以利用数学软件(我的学生主要是使用是几何画板4.04)对自已的想法进行验证,实验,探索。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猜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削弱,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进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网页的设计,学生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取舍,情境的创设,动画的制作,软件的使用培训,都由教师完成。教师的工作量更重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始终进行着交流。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可以发布消息,屏幕广播,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甚至可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协助个别学生进行学习。所以教师的地位没有削弱,反而得到的加强。

三、教学案例

这里以高三选修Ⅱ第二章第二节的研究性课题《杨辉三角》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教师以网页的形式,制作与杨辉三角有关的学习情境,这里主要介绍杨辉三角的相关历史,如贾宪三角图,朱世杰的古法七乘方图,帕斯卡三角图,杨辉三角与二项式定理展开式中的二项式系数的关系。同时使用古代民族乐器演凑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同时分发事先印好的15阶杨辉三角图给学生。

(2)提出问题

教师指出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方向——杨辉三角的横,斜行规律及其论理解释。同时复习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此时,教师可介绍一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作一个示范,供学生借鉴,(3)自主探索

学生可分小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让学生通过浏览网页,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由浅入深,预设了很多思考题,学生可先独自猜想,计算(可利用Excel进行计算)逐步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进入在线帮助系统,里面有教师对问题的详细分析与解释。

(4)网上协作

学生在网上进行人机对话的同时,可通过BBS,留言板,电子举手,语音交流等方式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必要时,教师可有征对性的对全体学生进行屏幕广播讲解。

(5)课题小结

学生完成内容小结,教师可抽取几个小组的同学进行总结,其它小组再补充,教师进行点评,补充,直至完善。

(6)网上测试

课题小结后,学生进入在线测试系统进行知识检测,每个学生依自已的学习能力,选择相应层次的题目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同时反馈给学生与老师(老师得到的是全体同学的答题情况,比如某道题答对多少人,答错多少人。)

(7)课后延伸

课后可由学生在校内,家里上网后浏览网页中的相关链接(如帕斯卡,杨辉,贾宪等历史人物的生平简介,主要数学成就,由杨辉三角横斜行规律引伸出的斐波那契数列的相关史料,谢尔宾期三角形的构造及分形知识简介等。)

四、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不是每个老师,每个学生,每个学校都适合这种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除了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网络技术,课件制作,相关软件的熟练使用。对学生的电脑应用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能熟练使用一些常用的软件,专用的数学软件(我的学生主要用几何画板4.04)的熟练程度则要求更高。

(2)课堂教学进度不易控制

面对网络上的浩瀚资源,有少数学生会迷失方向,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而是沉迷于局域内的游戏,聊天,谈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需要教师的监控与督促。同时课堂只有45分钟,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使得有些学生仍无法在课堂内完成学习任务。造成网络开放环境与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的矛盾。

(3)削弱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精神,当然也提高了电脑技能。但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大多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这样就减少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阻碍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极积作用。

五、结语

中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反思 篇3

一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校初一和初二年级都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把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式”教学乃是一种受教育一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科学方式,积极而又创造性地主动介入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高效。

一、重视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气氛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创新﹑个性丰富的人。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

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真正让学生乐学、想学,从而为提高教学提供保障。高效课堂的显性表现,一堂课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动态的。

例如,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也就是按“导学案”所提出的任务先行自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提前完成的答案尽可能多的展示在黑板上,不管答案是对还是错,老师都应给予极大的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大胆的动脑,大胆的思维,大胆地去展示与交流,进而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

自主探究是实施“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既是教学的基础,又是主体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亲自动脑﹑思维,亲自动手实践,动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摆脱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的应试教学。

四、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

“动”是一种热情、一种活力、一种对知识的向往,在数学教学中,这种“动”主要体现在“感官动”、“头脑动”、“身体动”几个不同的层次上。感官动,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动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努力观察、感受生活实际,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头脑动”,要强调思维活动的投入,这是由数学学科逻辑性强、思维含量高等特点决定的。至于“身体动”,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去动手解题、亲身实践,另一方面是要学生能够“动嘴”去说,将他的思考成果外化,进而促进其他人的思维,通过思想的碰撞,将个体的“动”发展为群体的“动”,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并勇敢地表达观点、发表看法,形成平等讨论的氛围,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学术交流的舞台。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营造出自由、民主、信任、宽容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19.2.1矩形的性質(1)

一、1、教学目标:(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3).渗透运动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2、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

3、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的灵活应用.

4、学习流程:自主合作—学以致用 —总结提升—检测反馈—拓展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1.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木器厂具,轻轻拉动一个点,观察不管怎么拉,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2.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这是什么图形?

(八)作业:课本第104页1、2;课本第112页1、2

三、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引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归纳结论、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游戏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游戏,价值,实施

数学是需要一定思维能力和智商, 死记硬背的方法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精通这一学科的. 凡是和智商挂钩的一切都需要兴趣的培养, 而喜欢玩游戏是每名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 若能利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合理的利用数学游戏, 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数学知识, 还给学生体会数学思维的机会, 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让学生爱上这种学习方式, 从而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性.

一、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1. 数学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 游戏是培养兴趣的有效途径. 要想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主要靠学生, 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 尽管教师很优秀, 学识很渊博, 若是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 再有用的知识也听不进去. 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初中生也是如此, 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折纸游戏, 一张正方形的白纸, 经过多次折叠, 其形状和纸的高度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可以告诉学生关于折纸的趣味知识, 一张正方形的白纸经过30 次折叠, 其最终的高度是珠穆朗玛峰的10 倍,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2. 数学游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不但是授予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因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掌握了数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 有些新知识他们不用等老师讲解自己都可以提前领悟和掌握. 数学游戏中除了巩固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搭建好平台.

3. 数学游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

数学游戏趣味性较强, 很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 并爱上它. 每完成一个数学游戏就相当于成功完成了一次挑战.一般喜欢数学游戏的人更享受于游戏的过程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愉快的身心体验, 一层层地把游戏谜底揭开, 享受探索和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 因此, 游戏参与者都是满怀热情的, 饱满的热情则能衍生出兴趣, 数学游戏在这其中相当于知识和感情的桥梁. 数字游戏就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在数学游戏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情感.

二、数学游戏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1. 利用数学游戏导入新知识

在学习新知识时, 教师可以先用数学游戏进行铺垫, 游戏后再引入新知识, 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加有兴趣. 比如称洗衣粉游戏: 一袋一袋的洗衣粉堆成10 堆, 9 堆洗衣粉是合格产品, 每袋1 斤. 唯独有一堆分量不足, 每袋只有9 两, 有人找到了一个方法, 只称一次就找到了9 两的那一堆. 请问这是什么办法? 如果有40 堆, 则最少要称多少次可以找出那堆9 两的洗衣粉?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小纸团来进行模拟, 找出这道题的正确方法. 由于40 堆数量比较多,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进行解答, 既先在20 堆中各取1 袋一起称, 然后看重量是否为20 斤, 则可判断出9 两的洗衣粉是在这20 堆中还是剩下的20 堆中. 接着再在含有9 两洗衣粉的那20 堆中取10 堆, 按照第一次的方法判断出哪10 堆含有9 两洗衣粉, 最后再在含有9 两洗衣粉中的10 堆, 按照第几堆即取几袋, 第10 堆不取, 称出几斤几两, 就可以判断出哪堆含有9两洗衣粉. 这时学生明白了其中的解题方法, 教师再引出二分法, 告诉学生其实刚刚用的就是二分法, 把取值范围不断缩小.

2. 在数学学习方法中引入数学游戏

在数学的学习中, 掌握学习方法更为重要, 一法通百题.而数学学习方法来源于数学思想, 初中所学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四种: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以转化与化归思想为例, 分银币游戏:怎样把17 个银币分成它的二分之一, 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 17 都不是2、3、9 的倍数, 银币又不是切开, 按照常规的方法, 这道题解不了. 所以要学会转变思维,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即借硬币. 我们可以借一个硬币, 18 个银币的二分之一是9 个, 三分之一是6个, 九分之一是2 个, 9 + 6 + 2 = 17 个再把借来的一个银币归还, 听完之后学生就恍然大悟. 把质数先转化成合数再来解题, 则可行得通. 通过这道题, 学生就可以迅速了解到这一重要解题方法以及明白要懂得解题思路的转变.

3. 数学定理结合数学游戏, 更直观化

很多学生觉得在学习数学定理时很难理解定理的内容, 因为这些定理的内容陈述较为抽象, 若能把抽象的定理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实物, 则学生更容易理解. 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自己去证明这个定理,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几个三角形, 然后再用量角器测量, 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度相加, 看看是否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度. 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清楚这个定理是怎么得出来的, 则不会觉得抽象难懂.

三、小结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知道, 适当地运用数学游戏, 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数学知识, 且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能刺激初中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生每完成一个数学游戏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从而不断建立起学习信心. 另外, 数学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及学习热情, 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游戏.数理化学习, 2014 (01) :37.

[2]杨波.数学游戏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新课程 (中) , 2015 (11) :197.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 篇5

李晓勤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更是加快了教学改革的进程,在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具有广度地展开教学工作,是当前在教学改革中应当重视的新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在新课程标准条件下,将信息技术融合进传统教学中,将会大大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使教学的评价更加客观,可测。本文以教学实践个案分析的形式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够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学习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多媒体教学是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演示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现在广大教师已经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求得共识的是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以其功能强大,交互能力强,具有资源丰富的特点,使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弥补了常规媒体的不足等。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习方式会产生重大影响。要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的变化,仅停留在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演示型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由助教为主转向以助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如何让学生最有效的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就成为目前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导航者。由于网上资源丰富,具有共享性、无限性、适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将信息进行筛选、消化、吸收使学生有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目的是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难以在中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得到突破性的进展。由于信息技术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影响,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教学上的广泛使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学科教学中,计算机已经表现出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的研究一定会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够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三、信息技术能够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 篇6

【关键词】数学科普 数学课堂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42-01

科普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部好的科普读物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高深的科学知识,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走近科学。目前,大学数学教学因为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只是会背公式,做题目,知识面比较窄。如果说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应试教育,没有时间了解数学科普知识。那么大学生的课外时间比较多,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有效的引入数学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意义的科普读物,这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功效。

比如:高等数学开篇,我们都会讲集合论的相关知识,学生都会觉得比较枯燥,因为高中已经学过。实际上集合论是数学的一个基本分支,其基本概念已渗透到数学的所有领域。为了把这部分的知识讲得丰富,我们可以补充一点集合论的科普知识,让学生能感受到大学数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十七世纪,数学中出现了一门新的分支:微积分。在之后的一二百年中这一崭新学科获得了飞速发展,其速度之快使人来不及检查它的理论基础。十九世纪初,许多迫切问题得到解决后,数学家康托尔开始探讨了前人从未碰过的实数点集,这是集合论研究的开端,紧接着,康托尔描绘出一幅无限王国的完整图景:无穷集,超穷数...数学与无穷有着不解之缘,但在研究无穷的道路上却布满了陷阱。因此,数学家们始终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无穷。1902年罗素得出的罗素悖论,第三次数学危机爆发,1908年,策梅罗提出公理化集合论,后经改进形成无矛盾的集合论公理系统,简称ZF公理系统。原本直观的集合概念被建立在严格的公理基础之上,从而避免了悖论的出现。这就是集合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公理化集合论。从而较圆满地解决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这一科普知识的补充会让学生了解到集合论实际是很深奥的,了解到康托尔,罗素等数学家的工作以及历史上的数学危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上的知识。课后可以介绍《集合论与连续统假设浅说》,《集合及其子集》等科普读物,让学生去查找和阅读,虽然有些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开拓学生眼界,引发学生的思考。

又如,我们在讲对坐标的曲面积分时,书中介绍了双侧曲面和单侧曲面。学生会对单侧曲面产生兴趣。这时我们可以介绍有意思的莫比乌斯带,克莱因瓶等知识。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触都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单侧曲面等问题与传统的几何学不同,是拓扑学的先声。拓扑学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拓扑学对于研究对象的长短、大小、面积、体积等度量性质和数量关系都无关。特别是黎曼创立黎曼几何以后,他把拓扑学作为分析函数论的基础,更加促进了拓扑学的进展。后来,集合论被引进了拓扑学,从而可以阐明空间的集合结构,掌握空间之间的函数关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数学家对拓扑学的研究更加深入,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概念。比如一致性结构概念、近似空间概念等等。有一门数学分支叫作微分几何,是用微分工具来研究曲线、曲面等在一点附近的弯曲情况,而拓扑学是研究曲面的全局联系的情况,因此,这两门学科应该存在某种本质的联系。1945年,美籍中国数学家陈省身建立了代数拓扑和微分几何的联系,并推進了整体几何学的发展。

这些例子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中还有很多。我们这里只举两个例子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来思考如何把数学科普工作很好的融入到大学的数学课堂。大学生的理解力和学习能力都比中学强,又有充分的课余时间。我们可以把很多优秀的国内外科普读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会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锦文.《集合论与连续统假设浅说》,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0.

[2]单墫.《集合及其子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 篇7

一、中学课堂教学取得成果总结

1.以学生为主的观念确立

如今的教师已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教学工作, 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是通过多种形式来探知学生对本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 并对难点和生疏点进行重点讲解。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测验, 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逐题进行统计分析, 以百分比的形式给出答题的正确率, 每个选项的错误率, 并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对错误项进行深挖, 了解学生做错的原因, 并在习题课上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

当前多数教师已经能较熟练地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很好地促进了中学数学教学的进步。一方面, 多媒体可以将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通过形象的展示来辅助教师进行更高效率的教学。另一方面, 多媒体的教学可以节省老师板书的时间, 提高课堂的效率, 促进中学课堂教学的进步。[2]

二、中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反思

1.课堂上学生兴趣低

学生兴趣低, 部分学生甚至由于数学内容过于乏味而出现在课堂上睡觉的现象, 这是现如今中学数学课堂所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需要老师们反思自身教学过程, 并思考如何采取措施, 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 应试教育影响仍在, 素质教育改革不彻底

由于中学教学课时较紧, 特别是在面临高考的高中数学教学, 多数地区都是将三年的教学内容在两年内讲完, 并在最后的高三一年集中精力进行复习, 这种教学模式使得中学教学课时非常紧张, 教师过于注重赶进度, 而忽视了课堂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导致了学生对高中课本内容掌握较扎实, 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被忽视, 甚至被抹杀。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参考性建议

1.灵活把握教材, 增加授课趣味性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刻苦钻研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灵活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并通过幽默化的教学语言和趣味性强的科学引导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提升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同学们讲解国际象棋发明大师的故事。国王要奖励发明国际象棋的人, 就许诺满足他一个愿望, 于是发明者提出了让国王在棋盘格子中放一些米, 第一个格子放1粒, 第二个放2粒, 第三个格子放4粒, 之后每一个格子都是前一个格子米粒的2倍, 国王说太简单了, 但是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个要求国王能达到吗?同学们可以通过列等比数列前n项和解答, 通过这种趣味性强的例子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趣味性强的练习中提升学生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理解。

2. 教学形式多样化,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应该掌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利用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来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 针对探究性强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的交流探究、获得知识、反思感悟等多个步骤的综合实施来实现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 在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另外, 针对教学内容复杂、针对结论和知识点较多的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系统的知识结构。

总之, 针对中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教师应该积极反思, 认真思考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幽默化的语言和趣味性引例来提升学生课堂的兴趣, 同时, 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但现阶段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结合当前中学课堂教学现状在对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的同时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期对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和进步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肖妃.怎样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语数外学习 (数学教育) , 2012 (12) .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 篇8

一、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总结

1.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

老师们积极地调整原本的落后观念,重新建立了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新理念,摆脱了传统观点以及填鸭式教学方式,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行一切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数学教师应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可开展一些让学生能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可以通过亲手掷硬币的实验,来增强学生对概率问题的理解,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从中了解其兴趣爱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形式,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适当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实践证明,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理解一些数学原理。当前,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完美地结合多媒体演示来进行教学,并可以制作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更轻松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

二、对现存问题的反思

1.要不定期地进行角色互换

教师要从课堂上的主宰者变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促使其顺利实现自主学习,进而完成角色互换。

2.要灵活运用数学教材

笔者发现,新“苏教版”数学教材很注重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学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研究教材内容及教学方式,将教材中体现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也可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教材中的知识,并积极开发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来增加知识量,以最大限度地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出来,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3.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当前,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过于乏味,部分学生甚至在课堂上打瞌睡,这些都是当今中学数学课堂上出现的一种极为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并考虑如何坚决杜绝这种现象,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

4.要落实素质教育教学方式

尽管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很多学校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条件,且升学还是以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准绳,由此导致很多学校和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5.要爱护并尊重每个学生

一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该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给予学生应有的关怀,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难题给予及时的帮助。特别是对数学成绩较差的后进生,教师更应该增强关怀力度,与他们一起探讨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困惑,帮助其改进自身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方法,进而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

6.要兼顾教学进度,重视学生学习的反馈

由于中学的教学任务重,课时也比较多,特别是作为毕业升学考试重要科目之一的数学,大部分地区都是将3年的内容赶在两年内讲完,然后在最后一年进行全面复习,这就是导致中学数学课时紧张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往往容易出现对学习过的知识掌握不扎实等情况,导致其思维发展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被限制,甚至被忽视。

三、结论与建议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善数学考核方法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挫折的原因比较复杂,因此,教师应从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拟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减少自身的挫败感。

2.抗击挫败感能力的培养应该与自信心、创新精神及竞争意识的培养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无论是在中学数学课堂上,还是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中,学生能否克服学习所带来的挫折都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因此,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其次,要正确对待挫折,充分认识到挫折感的必然性以及客观性,并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去辨识问题,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进而正确对待,勇敢地面对,坚定不移地去克服困难,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保持原有的优势教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发现现存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从而不断地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的健康发展,进而使整个中学的课程教学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蹇福英.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2,(12).

[2]肖妃.怎样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12).

[3]张建宝.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9).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 篇9

创设以认知冲突为主的思维情境, 使学生沉甸于思索中, 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如, 在数列极限的教学中, 对学生提出芝诺悖论:乌龟和兔子赛跑, 龟在兔前100米, 两者同时起跑, 兔的速度是龟的10倍, 兔能否追上龟?结论显然。但如果换个角度分析:以上条件不变, 兔跑完100米, 龟已前进10米, 因此没追上;兔跑完10米, 龟又前进1米, 还是没追上;兔又前进1米, 龟又前进0.1米, 如此下去, 兔子不是永远追不上乌龟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此时适时地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 龟兔距离差构成数列:102, 101, 100, 10-1, 10-2, …此数列的变化趋势为零, 在无限变化的过程中, 兔子追上了乌龟。在有限到无限、近似到精确的过程中, 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 学生的认识水平也产生了一个飞跃。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通过数学实验, 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 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 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 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 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 当100 m、200 m、400 m、800 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 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 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三、通过数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 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 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 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是完全可行的。

四、借题发挥, 一题多变

例如, 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教授当中, 有一个例子是“求证: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平行线与三角形的一边相互平行, 那么这一个三角形则为等腰三角形。”我们就可以对此题目进行引申和加工:其一, 求证:经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平行于底边的直线平分其外角;其二,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平分线与底边相互平行;其三, △ABC当中, AB=AC, ∠A和∠B的外角平分线有一交点M, 如果∠BAC=40°, 试求∠BMC。

通过以上的加工, 不仅能够强化对于原有知识的记忆, 也能够出现更多新的方法与新的知识。但是在延伸与发展的同时, 我们需要抓住针对性与目的性, 并且不能够改变原题的主体特征, 也要懂得循序渐进。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 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 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 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 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 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志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高师理科学刊, 2005 (03) .

[2]程华.新课标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3) .

数学文化与完美数学课堂 篇10

一、激发学生情感, 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人来说, 光有自觉或理性是不够的。理性使人明智, 但并不足以使自己和他人幸福。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时, 他才能很好地体会这个世界上一切之与人的意义, 才能充分感受生活的趣味, 才能推动自身去感受于人于己都有益的活动。如教学圆周率时, 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并激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勇攀世界高峰的思想,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简单的几句话, 使学生深受感动、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 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挖掘生活素材, 加强应用教育

数学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 数学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一切领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要及时挖掘生活素材取之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教材的每一册均有“数学实践活动”一课, 如《数字与信息》、《节约用水》、《秋游中的数学问题》, 等等。挖掘生活素材, 适当提供学习情景,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和已有知识为基础, 以供观察、比较和分析, 开展研究性学习, 结合教材明确指出“用数学”的要求布置“用数学”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返回到生活实践中去使用。

三、关注学生成长, 提升学生素养

在数学教学教育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后, 可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应用带好的测量工具, 自选物体测量长度。活动过程:首先组内交流介绍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 然后组间交流不同意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整个实践活动从选物体、选工具、选方法、选单位都让学生自主充分选择, 人人参与, 成了活动主人, 既长了见识, 丰富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拓宽了使用领域,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 尝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情感得了渲泄, 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进行人文性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对学生进行人文性评价是指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而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目标单一, 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 忽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现在其实数学教学还是走进一个误区, 评价学生实际上还是看他的考试分数, A等级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D等级就是一个差生。学生也是用等级衡量自己是不是好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到最后培养出来的都是分数的奴隶, 而不是知识的主人。现行的学生成长手册的记录已逐步改变传统小学数学学习评价, 由单一向多元化、多样化转变。不仅注重学习结果, 还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 包括认真思考, 积极与他人交流;按时认真完成作业, 及时订正;乐意与小伙伴一起学习, 倾听他人意见;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等方面的评价。不仅有参加学科实践活动和兴趣活动的记录, 还有教师、同学、家长和本人的交流对话。评价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利用评价手段, 采用鼓励性语言, 尽量地多鼓励学生,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要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 使他感到我在老师的心中是一个聪明的学生, 老师喜欢我这样的学生。只有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评价, 才能给数学课堂注入活力, 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课堂教学与中学数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情景教学 课堂教学

G623.2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创设情景的方式推动学生学习,让他们在特殊情景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再现与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教师可有目的的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创设形象有趣、具体生动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为他们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使其更加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究中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堂提出的要求

第一,转换师生课堂角色。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单向传授知识点,然而新课标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以及参与度。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部分知识点较难理解,尤其是小学生的思想并不成熟,其想象力、理解能力都将对较低,挡面对难点的时候,学生很容易丧失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感到厌烦,最终降低教学质量。因此新课标提出一点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第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学生的能力、思维、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动脑思考、敢于质疑等良好的习惯。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让他们热爱数学学习、主动思考数学难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将这些习惯与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展开的途径

新课标要求,教师对数学课堂情景的有效构建不仅要注重趣味性和生动性,更要将书本知识与不断变化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了解生活、了解世界。情景的创建也需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以最适宜的方式营造课堂氛围,促進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创建寓言式的情景

小学生的年龄较低,难以接受直白的理论讲述,而童话或寓言式的情景往往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其在数学知识上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部分数学知识融入到著名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中,引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在讲加减法运算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坐井观天这一故事吸引学生,设置问题“青蛙在深度为100米的井中,白天青蛙可向上爬10米,而晚上青蛙会下滑4米,青蛙在多少天以后可以爬出井口?”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逐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数学知识,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设备与技术应用到课堂上,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丰富课堂情景,以声音与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二)创景游戏化的情景

小学生的身心尚不成熟,枯燥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让他们在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而游戏情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会对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玩乐的心理,在数学课堂上设置游戏环节,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例如在学习倍数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次报数,当遇到3的倍数时以击掌代替报数,如果有学生出错,则可以通过表演节目等方式进行适当的“惩罚”,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能深刻的记忆倍数的相关知识。适当的“惩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学习自信心。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游戏比拼,一方面增加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为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建生活化的情景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性不大,因此丧失在数学方面的兴趣,不愿意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到一起,创建具有生活化特色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些水果,设置问题“五个苹果,吃掉两个还剩几个?”或者“六个梨加四个桃一共是多少个。”在例如在讲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准备好一个空心圆筒以及一个等直径等高的圆锥,用圆锥往圆筒里倒水,看倒几次可以倒满。这样生活化的情景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当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也能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最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

三、结语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最大的兴趣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实践证明,情景教学有利于推动新课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深入实践,能够辅助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情景模式包括创建寓言(童话)式、游戏化、生活化等多种类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取舍,以最佳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提高课堂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翠英.浅议情景教学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5,(09).

[2]王玉华.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

[3]杨崇燕.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2,(01).

[4]郑莲子.基于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考试(教研版),2012,(10).

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教学 篇12

那么数学思想方法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基层教学中实施的情况怎样呢?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往往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应用过程中,因此,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的数学教学变成了短期内效果明显的“解题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在数学课上常常是只注意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连接这些知识的观点,以及这些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再者,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较长过程,并且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与理解知识、形成技能不同步,所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比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加困难。

一线的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呢?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初步尝试。

一、深挖教材,化隐为显

数学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即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反映着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1)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不断学习,掌握数学方法论、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知识。(2)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只有让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上掌握知识,才能较好地形成数学能力,受益终身,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3)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备课时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纳入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精心设计,循序渐进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1)潜意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只注意数学知识的学习,而对隐藏在知识后面的思想方法一直处于一种“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状况。(2)明朗化阶段,随着某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实践机会的增多,隐藏在知识后面的思想方法逐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索,以至产生某种程度的领悟甚至达到一种“呼之欲出”的境界。(3)深刻化阶段,这时,学生已经能正确运用某种思想方法进行探索和思考,同时,在应用中又加深了对思想方法的理解,逐步达到对这种思想方法运用自如的境界。

结合学生对思想方法认识的特点,将思想方法教学设计成多次孕育、初步形成、应用发展三个阶段。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了初中学习的始终。我在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就直接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中顶角和底角的不同,底和腰的不同给学生适当地进行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举例:(1)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0°,则此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2)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10,则它的周长为%%%。让学生积累起足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然后在初三解答题中讨论等腰三角形时再给学生渗透,当两点固定时,相当于已知一边,讨论时应该分这条边为底,或为腰;当仅有一点固定时,可以讨论三角形中腰的不同,将此等腰三角形分为三类,直接把怎样分析等腰三角形的整体思维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行一个正面突破,最后通过对应练习加强对分类讨论思想的集中训练,使学生理解其思想实质,认识到它们的重大作用,从真正意义上掌握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三、创设情境,学生参与

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教学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数学知识教学是数学认知活动结果的教学,呈静态,重在记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呈动态,重在思考辨析操作;离开数学活动过程,思想方法也就无从谈起,只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才能逐步领悟、形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首先教师要把备“课本”式的备课方式转变为备“学生”。思考:“学生会怎样认识这一问题?教学是否超出或低于学生水平?怎样创设出合情合理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问题?”其次,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接受学生看问题的方法,容忍学生的错误,不要把正确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这样只会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死记硬背,挫伤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是教师心态的调整,不要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不敢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让学生花费一点时间展开主动的探索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勇气,而且可以使他们学会怎样学习,怎样发展自己,以及怎样在离开学校后继续提高,即获得一种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下一篇: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