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2024-09-19

B0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共10篇)

B0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篇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让每一个学生的手和脑子都动起来

--杨文华

〔内容摘要〕 以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在 每节课 40 分钟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 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关键词〕 培养兴趣 积极探究 主动参与 共同进取 相互交流 合作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标准》提出: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创造 性,面向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能 动脑、动手、合作互动,共同进步。下面浅谈几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 的体会:

一、引导主动参与,培养数学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 1 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 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就是学生觉 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变厌 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这样做: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情感中,使 学生产生好奇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我在教学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分苹果”中,示图、提问: “每盘放 5 个苹果,20 个可以放几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按学习小组进行 互动„„在这样的合作互动中,个别懒动脑子和懒动手的学生也主动 参与起来,投身到“分苹果”的活动中„„ 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了,在合作互动中获取知识。

二、引导相互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独立思维后的相互交流,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 步。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更能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不同的个性差异等。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 互交流,更能培养他们的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合作精神;小组 合作交流又能体现团队的力量,更能让学生有机会不断探索,不断进 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既获取数学知识,又培养合作精神。这,真正 体会数学的价值;这,更有效地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2 同学之间共同进步。例如:教学《生活中的大数》---“拨一拨”中,(1)“你拨我写”---“五千零六”“二千三百”如图:、万 千 百 十 个 万 千 百 十 个 0 5 0 0 6 2 3 0(2)“我读你写”---八百零六: 九千零三十: 通过交流合作,使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学懂了,已学懂的优生可以 做“小老师”了,使懒动脑、怕动脑的学生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了。

三、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这个主体的引导 者和组织者,教师除了结合教科书上的题材,还可以设计探索性和开 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分 析、整理过程中去理解和获取数学知识。随着学生的互动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 动,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

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 学习策略。因此,班中优生的脑子和手都动得特别“棒”。例如:在 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数学万花筒”中,表示“235”这个三位数中把 它拆分后再重新组合,如图: 表示“235” 3 百 十 个 师示图后,通过引导、启发、又出示教师自制的卡片,让差生也 来参与动脑子动手---高举卡片“2”“3”“5”变换位置,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和探索。结果,班中的优生脑子和手都动得特别“棒”,霎时,能找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也不少---表示“235”这个三位数中的 “2”“3”“5”变换位置后再重新组合,所表示的“数”就不同了、、---“253”“523”“532”“325”“352”。在老师的指导下,中、差生也能探索出正确答案了。此时,全班学生在老师的微笑和赞扬的 目光中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论运用什么教学手 段或电教技术,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参与、亲身实践、多与同学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获取更多的数 学知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促 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参与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九一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B0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篇2

一、更新观念, 创新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 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 存在着轻过程重结论、轻学法重教法、轻能力重知识的现象, 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接受和模仿解题思路的状态, 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重视和发挥, 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学生思维能力受阻、两极分化严重的后果。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事例, 创设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主动性。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变传统灌输式为学生的探究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2. 实践性。

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实质上是人们的常识系统化, 每个学生都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实践来获取知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性。

学生通过自我认识来体现其能力, 通过自我监督形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评价过程是通过对别人的成果评判, 进而逐步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 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4. 情感性。

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 又是教学手段。创设情感性的教学情境和气氛, 使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融洽和谐, 容易产生共鸣。教师表现出热情、乐观、和善、满面春风的教态与表现出冷漠、忧郁、严厉、满面愁云的教态相比, 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表明, 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促进作用, 而且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感情的教学活动学生往往乐此不疲, 其乐无穷, 并且敏捷灵活, 富有创造性。

二、实施策略, 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1.设置问题———自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智力水平,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 激励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促进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觉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2.分析问题———自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储存的知识信息中, 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得出相关的概念。学生在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自己去发现, 去探索, 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不但能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还注重了过程与结果,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尝试问题———自疑。教师借助多种操作性教学手段, 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功能去分析问题, 引导他们采用科学的探索方法。学生利用自己在实践中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进行审题, 提取材料, 产生回忆联想, 对条件和问题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以激发思维。

4.解决问题———自编。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逻辑推理。学生在观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过程中, 充分地去体验学习, 创造和获取成功的乐趣, 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探索问题、深入思考、追求真理的动力。

三、练习设计, 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 因此, 练习设计必须做到扎实有效。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就要精心设计练习。

1.练习形式应灵活多样。单调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而有创意、形式新颖的练习, 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体验寻觅真知的乐趣。因此, 我们在设计练习时, 形式要灵活多样。

2.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课堂练习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牢记新知识, 还有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因此, 练习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3.练习设计要有开放性。增强练习的开放性, 鼓励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练习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 促使他们自觉的去思考问题。

B0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篇3

一、综合性

教学方法目标追求的综合性,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追求上的单一倾向。我们承认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其侧重,从而显示其独特的适用性。但必须明确,任何数学教学方法追求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全面实现,而且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新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情境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去学。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接受能力存在的差距,创造性地在二者之间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发挥情境的教育作用,改变传统教学过于理性的倾向。具体创设的教学情境包括:1.生活教学情境。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将数学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资料,从而提高理性认识的效果。2.直观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环境布置、实物观察和演示,教学游戏模拟表演等,缩短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从而自我发现,获得关于知识经验的原理和具体计算方法。3.人际情境。组织人际交往和协作,以缩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人际互动中获得亲、助、乐的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智力和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4.实际操作情境。注重学具操作、模仿性相似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和“学以致用”的现场操作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实践体验,增长数学意识和数学学习概念及其运用的能力。

三、探究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这里的自主,既包括学生个体自主,也包括学生集体自主。师生都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的过程,而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探讨、研究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将使教学运作过程打上创造性的标记。教师要努力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反思,敢于向教师、课本和其他学生挑战,并给予必要的到位的点播指导,引导学生精当归纳科学的概念及思维方式。

四、实践性

数学是注重应用的一门学科,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的能力。(1)书本知识的教学注重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兴趣和品德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实际。(2)将“说数学”和“做数学”结合起来,从教师一人演示教具转变为学生人人动手使用学具,加强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通过大量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实际操作活动,不断分丰富感性认识。

五、互动性

教学注重多边活动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活动方式。现代教学活动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必须进行人际对话和合作。这一方式对于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发挥集体的思维优势,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具有独特作用。搞好合作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合理的编制小组,筛选和加工必须合作学习才能解决的中心问题,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和集体性评价四环节一体化,控制好教学节奏和速度等。小组合作的时机可考虑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学生理解受阻时;在某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解答思路时。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讨论应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思想方法和过程,有更多机会表达和反省,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聆听、评价、补充和争鸣,使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格局。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此前必须先有个体独立思考,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防止一些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旁观者。小组学习之后如有大组交流,各组的发言者必须代表小组,而非个人,并汇聚小组的智慧。大组交流后教师必须做出集体性评价,评价小组学习的结果,并从个人独立思考和小组学习质量方面作归因分析。要推广人机互动。大力推广使用作为教学媒介的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

六、差异性

实行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要求学生,改变教学一刀切的做法。基本要求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对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实行差异教学,引导学生各自的认识背景,展开分层次的教学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且是相对最优的发展。(1)设置有差异的学习目标,至少可设置一般和较高两个水平层级,具体则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防止由于教师指定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2)设置有差异的学习内容,同样至少可设置一般和较高两个水平层级,也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3)教学方式注重人际互动。组织不同水平的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互助,相互纠正教师无法一一纠正的错误,使原先学习困难的学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品德及人际交往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七、科技性

尤其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的推广使用,将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存储及传递声音,文字,图像,图表,动画等信息能力,这种形式形成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生情融合,视听并用,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效果,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种种技术手段,让学生有可能利用多种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地学习。

总之,越来越多的实践说明,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改革教材之外,还必须相应的改革教学方法,才能较快地把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B0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篇4

------------------

2009-05-19

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溶入生活中,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取知识的一系列形成过程

关键词:教学方式改革实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需要有与世界知识接轨的人才,而今的教育现状,确实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全国上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课改高潮。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改掉以往教师“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实践证明,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无顾忌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轻松自然的溶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热受每一位学生,充分的相信他们的能力,并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中,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发展反映,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当中教师应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到得的成绩,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 1

帮助,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着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学习问题须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的目的。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溶入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这诸多的情况及实例,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在活中发现问题,探索数学规律,感悟数学的思维方法。学生所学内容与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进,他们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他们感到数学无处不在。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生活化。如:物体长度的测量,操场面积的计算等无不体现数学的生活化与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以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进而真正地喜爱数学,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过程,使知识恢复生命,让课堂充满灵性。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复习课”时,我设计了,“今天请同学们当小设计师,有一块长方形的空地,长10米,宽8米,现要在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请你设计出最佳方案。”教师让学生在长方形空地上设计建造花圃图,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励学生动手当小设计师的愿望,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方面设计出很多方案。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长方形的,有的学生设

计的花圃是正方形的,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梯形的,还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由多种图形组成的。这样实现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是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取知识的一系列形成过程

由思考-评价-参与-合作

深入思考

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体会数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教学《比例尺》,当学生说出“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时,说明思维矛盾已经产生了,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借助思考予以解决。如果教师耐不住性子,作出讲解或提示,都会错过这一学习的有效时机而演变为“灌输”,而与精彩擦肩而过。

积极评价

当今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他们往往只通过别人的评价而获取心灵的成功感,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给予巧妙的评价,如回答得较好的要以赞美的语言来评价;回答不够理想的,教师也要以鼓励的语言来进行评价,而不能用那种粗暴的、武断的语言来打击学生的回答,特别是那些生性较为胆小、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教师越是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善用奖励来激发学生。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做到及时、科学、有效的评价观,使学生的回答受到重视并得到合理的、积极的评价。

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度的竞争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口算练习时,让学生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回答问题时,让学生比一比谁回答得又精彩又响亮。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样既能激发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合作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集体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互改作业。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与当今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的设置及教学的评价是课改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以上仅仅是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但我深知:“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的我任重而道远,我只

有在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成长、提高,并伴随课程改革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B0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篇5

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虽然给数学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但是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缺少兴趣与主动性、课堂的参与性和合作互动性较低等,因此研究和探索出针对新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主要介绍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创造出高效课堂。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大体步骤

创造高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营造好的数学教学氛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探讨问题,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二、具体实践步骤

1.创造高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创造高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就是将数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造生动的数学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内容上,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察、猜想、操作和推理等,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技巧,学会站在数学层次上考察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营造好的数学教学氛围

好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缓解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应当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好奇心转化为志趣、兴趣以及理想。例如在学习“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时,就可以先编一个小故事,以三个兄弟分别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为例,他们小名是毫升、升、方,然后叫上三个同学分别扮演三个兄弟,其前面贴着他们的大名,后面贴着他们的小名,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深刻地学习到了教学内容。

3.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要给学生们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们自主围绕探索的问题进行探究,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开放地、自由地研究数学内容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以及数学学习的方法,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老师对于教材中的难点要给学生设置疑点,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的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情境图,然后再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过后,再进行追问,便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4.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探讨问题

小组合作形式就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某一个数学问题进行互相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通过探讨学生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将每个人的思考成果变成了全班的共同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例如在对教材中《两步计算试题》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先出示49÷7×3、45-12+10、38+8×2等题目,然后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5.根据学生差异制定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比较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困难。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就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时,知识内容要有递增性,照顾学习困难的学生,使他们能够跟上教学的步伐。例如在学习“乘法”时可以根据学生差异设计模仿、变式、发展三种题型。模仿题型:5.5×70+5.5×30;变式题型:5.5×99+5.5;发展题型:5.5×7.3+5.5×3.7-5.5。

6.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材中有一题是:所有小数都比1小,是否正确?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教材中就采用了数轴的方法,将小数表示在数轴上,数轴可以无限延伸的性质,也正表明了小数的无限性。但是该种方法是静态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想象,不能形象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习题形象化,把关于小数的.各方面知识有效地融入到数轴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初步了解小数与分数、整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更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7.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扩宽思维方式,数学练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习题。在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学生生活;

(2)要增添趣味性;

(3)要有对比性;

(4)要层层递进。

总之,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创造出高效的课堂,就必须做好以上几点,利用现代全国推行的先进教学策略,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最终培养学生长效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N].中国信息报,。

[2]谢洪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点拨”[N].泸州日报,。

B0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篇6

朱凯

一、作业改革的背景。

1、陈旧的作业观。课后一定要布置作业。数学作业本具备三、四本。只要认真写“作业”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作业布置“一刀切”。多数的数学科任教师布置学生作业时,不管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看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布置要求一样、数量一样的作业,评价标准也统一。学生在作业问题上没有选择的权利。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当成核对答案,根据错多错少,给一个具体的分数;一些教师批改作业,常常是走马观花,似秋风扫落叶一般,几十本作业一挥而就。据调查,学生拿回经教师批改的作业后,67.2%的学生“只看分数”,只有2

2.1%的学生“看错在哪里。”

2、当前作业的弊病。(1)模仿性作业多,创新性作业少。(2)封闭训练作业多,开放性作业少。(3)机械重复计算作业多,探究体验作业少。(4)脱离学生实际的作业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作业少。(5)书面作业多,动手实践作业少。

(6)个体独立完成的作业多,合作完成的作业少。(7)课内作业多,课外活动作业少。

二、作业改革的理论依据。

1、什么是学生作业?《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作业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简单地说,学生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用以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训练学生以形成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手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研究作业改革的目的:(1)减

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目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上到下已成为一种共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健康着想,我们尝试寻找一种作业方法,使学生少些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和快乐(2)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且青少年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一科的作业多了,势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学习和发展,使能力的发展出现缺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3)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而达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做作业是一个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尝试从作业这一角度,使学生能在一种适当的负担下愉快、高效地作业。

三、从学生出发,改革小学数学作业的探研。展开“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数学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做作业,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做作业。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特别喜欢一些色彩鲜艳、妙趣横生的东西,卡通式、童话式、情境化和故事化的作业能不断引起学生的热情。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形式要多样,既有一般性演算题、文字题和应用题,又有一些填空、选择、改错和判断题;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课本课后练习,设计一些如过关游戏、儿童乐园、数学王国等作业,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这些作业一改以往单

一、枯燥的作业形式,赋予一定的情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一定的视觉

享受。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作业的质量大大提高。数学作业的合作性与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地完成作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定期布置学生制作《数学手抄报》或出好《数学墙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通过图书室或上网等收集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相互交流、研讨探索、动手制作,一份以数学内容为主,给人启发和教育,融趣味性、知识性和思考性,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形式多样的“报纸”或墙报应运而生。此种作业,除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外,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合作、阅读、审美等能力的提高。数学作业——数学日记的情感性,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还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我们可将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日记,作为数学作业之一,让学生能自主地选择课外作业材料,从而使数学作业更富个性和情感。日记的内容和形式不限,只要是与数学有关的东西都可以。例如:在课外书、电视上或者从别人口中等途径看到、听到的趣题、难题记录下来,尝试自己解答或者向老师提出疑问。如:有个同学,他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等方式把“度”的含义总结出来:“3月6日天晴。这一周,我上网查了‘度’的含义,发现了‘度’竟有很多种不同的意思,一起来学习一下吧!1)自来水表上的‘度’。计算耗水重量的单位,1度=1吨水。2)几何中的‘度’。角的计量单位。弧长等于半径时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3)眼镜片上的‘度’。眼镜片上的一度是

镜片屈光度的100倍。例如:当眼镜片的度数为200度时,此眼镜片的屈光度为2度。4)电表上的‘度’。计量耗电量的单位,一度为一千瓦时的电能。区区的一个‘度’字却有如此多的意义,真是学海无涯啊!” 如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获取数学知识,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利。

4、探究性作业——网络化学习,旨在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探究性作业是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综合性、探究性强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学生上网查询了各种价格,设计了不同的出游方式,计算了各种方式的价格,提出本组的出游方案

5、改革作业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批改、评价,主要是检查、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较少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根据数学作业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问卷调查有一问题“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批改学生的作业?”有72%的学生提了“如果我是老师,我除了打上分数外,还会打上评语,我希望老师也能做到!”受了此启发,教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特别的地方他们会写上一些评语。实践证明,数学作业批改中使用评语,能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综合评价了学生的作业,还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归纳起来,这些语评的内容大致可分为:

(1)对一些学习认真,作业工整的学生评语是:老师能改到你书写漂亮的作业,真是一种享受,希望你继续发扬,相信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2)对于一向爱动脑的学生评语是: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让人耳目

一新;你真棒!老师还没想到的这种做法,我向你学习;你的头脑真灵活,这种方法比老师的方法强多了;这真是奇思妙想,棒极了!解得巧,方法妙;你的奇思妙想,令人耳目一新。希望你告别粗心,与细心交朋友;如果你再仔细一点,相信成功一定属于你。(4)对作业认真,字迹工整,但内容有错的评语是:多漂亮的字呀!要是再仔细一点就好了!这么难的题,你都做对了一道,真不简单。(5)对书写潦草,尚欠认真的评语是:做得很好!如能把字写得再漂亮点,有字如其人就更好了。陌生而新鲜的评语,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充满了兴趣,自然地使其学习数学的优势得到顺势的迁移。当然,写评语时本身要简洁、明了、亲切、贴切,有针对性,实事求是,充满希望,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数学作业的改革,要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作业的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作业改革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多年来,一边研究,一边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关注作业的实效性,作业质量有保证,为了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兴趣,我想了很多办法,总结出了好些思路,学生的作业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如:通过学生写情感型、整理型、摘录型、创新型等类型的日记,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密切了,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学习,思维活跃了。在班上出现了不少爱思考、爱质疑的“问题少男”和“问题少女”。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某个问题的实践、反思,总结出一些经验或做法,并运用于实践中,得到一些效果,再将此经验上升为理论,这就是科研过程。总之,通过对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篇7

一、数学实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亲身实践的一项活动, 比单纯枯燥无味的传统数学教学更为形象生动,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是用实验导入新课, 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合教材内容演示新奇趣味性的实验,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数学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而且富有新奇感,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学习效果。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一节时, 可以先让学生课下找自己喜欢的长方体 (携带方便的实物) , 观察比较其六个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 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接着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框架, 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长方体的棱, 得出长方体有l2条棱, 这12条棱根据长短和方向可以分成3组, 相对的棱平行且长短相同。在这一教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活动, 很轻松地得出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利用了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数学实验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 用数学实验进行展示, 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实验的条件, 能帮助学生看清每个细节, 使学生更快、更全地建立起表象,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加深理解,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面积的单位换算》一节时, 1分米=10厘米, 学生在计算尺上就能直观地看到, 而要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时指导学生做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先在纸片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然后剪下来。剪100个这样的正方形, 然后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形, 然后让学生量一量拼成的这个较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小实验就很轻松地突破了这一难点。又如在教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时, 如果单凭教师课上讲解很抽象, 学生不易理解。让学生分别从4根、5根、6根、7根……木棒中分别拿出3根摆个三角形, 分别剩下1根、2根、0根、1根……这样一来问题迎刃而解。

三、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解惑释疑

教学中, 学生会提出很多疑问, 有时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讲清楚。如果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就会迎刃而解。如学习《角的认识》后, 为了让学生对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张开的角度决定的, 笔者给学生留了一个课下小实验:让学生用放大镜观看角的度数, 看看角的度数能放大多少倍?大部分学生都做了这个家庭小实验。做实验的学生都明白了:放大镜虽然能放大物体, 但却不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放大镜下面的角的两条射线只是延长了, 角的两条射线的位置没有改变, 也就是角的两边张开的角度没有变, 角还是那么大, 放大镜仅是把图形的每个部分成比例地放大, 而没有改变图形的形状。但还有小部分没有做实验的学生则坚持放大了角的度数, 也有的学生将信将疑。笔者想到了实物投影仪, 就画了一个30度的角, 并用投影仪放大10倍。然后请有疑问的学生用量角器在屏幕上量一量, 发现还是30度, 于是茅塞顿开, 疑云全消。简单的实验使学生明白了放大镜能放大许多东西, 但不能放大角的度数。

四、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猜想结论

小学生的思维, 最大的特点是以具体思维为主。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 对什么事都好奇。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动手操作实验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要比被动地接受教师对公式、性质的讲解要好得多。如果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出数学知识中某一性质 (或规律) , 就会学到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如用纸板三角形的三个角反复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进而猜想所有的三角形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度。

B0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教学改革

教育的改革、教学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课堂教学的开放,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如今小组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在新课改的春风下,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但有时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其中虽有许多精彩片段,但同时也存在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现象,在小组合作的操作中上存在很多误区,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失去合作的意义。有时在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后,学生便匆忙分组活动。这种现象在公开课尤为常见,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有“形”无“质”的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少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做些什么呢?

一、现状分析

1.小组搭配不合理。

按学生座位临时凑合。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要求前两排两名学生转身和后排两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随意组建的小组,优差不等,而有些教师在公开课、研讨课时则是临时凑一个小组。这样的学习小组由教师统一规定小组成员,违背小组合作的自愿原则,常常难以使合作和谐进行。再就是让学生自由结伴组合,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时,让学生自由结伴,这样做虽然尊重了学生,但是常常不顾及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个性差异等因素,造成组际间的不均衡,形成学习小组间不平等的竞争机制,违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原则。

2.学生欠缺合作能力。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时候老师一出示问题就马上组织学生对问题结果进行讨论,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常常见到一些这样的现象: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出现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各说各的,不动脑思考,不懂得听别人讲,说完为止;或是在小组中,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学困生更是处于接收状态,优等生说,他们听,不能很好地动脑思考,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不到认同,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此现象都说明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的,反而浪费宝贵的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度,事倍功半。

3.合作内容无挑战性。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课堂教学的门面,认为有了新的学习方式,不依据教学内容、环境条件和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一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某教师在一节“异分母加减法”课上,在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这样一个没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它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无需依赖别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能做出判断,无须小组合作。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方式单一,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4.合作放任自流,缺少主导性。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并不是“放羊式”的教学,不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规则要求不甚明确,小组合作时常出现貌似热烈其实非常混乱的教学场面。如在教学“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先布置学生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时,甲组学生用列举法找出了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72,而乙组一位学生说:“我们小组用的是分解因数的方法:18=2×3×3,24=2×2×2×3,把18和24的公有质因数2和3各取一个,再乘以18和24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就得到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是2×3×3×2×2=72。”这时,甲组的学生质问:“为什么共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呢?”乙组学生回答:“因为各取一个就表示有了18里面的质因数2和3,也就有了24里面的质因数2和3。”甲组学生又问:“为什么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呢?”乙组学生一时无法回答,甲组学生很得意地否定乙组学生的结论,教师此时站在讲台上等待学生的讨论。其实,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也是关键的问题,有待教师的启发引导才能顺利解决,教师的等待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解决对策

1.营造合作氛围,科学合理组建小组。

在教学中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从而从主观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深处萌发一种想和同学交流,想和老师切磋,更把我的观点和学生说一说的愿望。在组建小组时,让每一名学生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位置和责任意识。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6人。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分组的时候要考虑使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让学生相互学习成为可能,既避免上文所说的“乱说”,造成课堂上的纷乱,又显得公平、有利于竞争。

2.选准合作时机,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产生依赖懒惰心理。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

(1)学生个人探索、操作有困难时进行小组合作

因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几分钟后,有的学生眉头紧锁,面露困难,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学生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看法,其中宋小惠这一小组的讨论最热烈。有的说: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的有道理吗?其他学生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高巧平时反映稍慢,对于怎样解题还没有思路,看到学生热烈地讨论,感到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情绪慢慢低落。组长徐心泉看在眼里,主动对高巧说:我来帮你,于是拿出学具,耐心地做着解释。不一会儿,高巧脸上的表情由阴转晴,继而露出灿烂的笑容……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解答开放性、操作性问题时要进行合作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然后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位学生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发言的主体意识。

(3)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圆锥的体积公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我说:“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圆柱)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探索出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拿出材料袋,操作。”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对规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渐进,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明确分工,教师灵活调控。

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需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还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各个方面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对小组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如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时”时,在摸白球和红球时,我先向学生提出了合作要求:要求学生5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摸球,一人搅球,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摸球结果,一人记录,一人监督摸球的人是否作假。在以上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的合作欲望应运而生,人人都做得很认真。学生在合作中既有满足又有愉悦还有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在浓浓的合作氛围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合作的环境,搭建更开放的学习平台,使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在交往中“取长补短”。对学生而言,这种交往意味着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在合作汇报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人要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但要让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在汇报过程中要及时调控、点拨,防讨论偏离主题,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小组合作更有实效性。

4.设置激励制度,激发合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要进行及时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例如我教学8的组成时,先提出合作任务:“把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8的7种分法:1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小组活动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通过这种亲历亲为的探索得出的结论,记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给予学生极大的满足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不仅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且要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还要较恰当地满足儿童的交流欲望,使他们在交流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许,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快感。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了学生的情感,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科学合理。合作学习产生的辐射作用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将越来越显示强盛的生命力,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地探索研究,让小组合作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刘须华.浅谈小学数学与课程安排.才智,2011(13).

[2]刘昕,张骞.浅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8(2).

[3]李本芳.生活情景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科教文汇,2013(9).

B0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篇9

多次参加教研活动,聆听他人的数学课,有时感觉是以“说数学”为主,也就是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这种“说数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面窄,表面上看秩序井然,实际上缺乏一种内在的活力,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答题会觉得很无聊,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不是很理想。近年来,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转换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就要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心灵温暖。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做数学”代替“说数学”,情形迥然不同。因为“做数学”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了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了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1、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开放思维,在发挥主动性上下功夫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是“做数学”的关键。也许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心学生思维一发不可收,出现教学的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担心困难学生更难跟上,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像以往那样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不注意活动的有效性、有序性,或者教师过多的引导,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真正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必须有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的加入,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才能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这一环节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联系实际,培养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就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教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教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教学,从而对数学教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教学、学数学教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小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小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小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小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动手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动手、观察、思考,使小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4、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我们提倡,学生不仅要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巩固新知识阶段更应主动参与,要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套圈游戏。因为套圈游戏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游戏规则:套中小狗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

(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得多少分?

(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谁还能提出数学问题?(3)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

(4)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

(5)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哪两种动物根本套不上?(6)猜猜看,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

猜后,小组讨论验证,最后学生用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让学生把这15道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一道思维含量较高的开放题,适合全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5、创设悬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B01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篇10

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需要广大教师加以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

一、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为支点,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猜想、验证、推理等,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实践活动中测量学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感受到100米的到底有多么长,小红的身高是多少……”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了数学学习的用处之大。

二.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较课堂中数学学习有很大不同,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在遇到富有挑战性,学习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如:实践活动“测量男女生的脉搏”,在学生掌握脉博的检测方法后,需要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在活动前,要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依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来实现。数学实践活动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较好地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结束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很多的困难,从中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其次,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如对居民节约用水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就能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图,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这样让学生早点接触社会,融入了社会中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上一篇:国土资源局年终述职报告下一篇:第一次摘枣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