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共11篇)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1
一、数学思维概述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掌握了数学思维能力, 也就增强了数学的学习能力。教学中, 我们很常见的就是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数学就一直学不好, 不管怎么下工夫数学成绩提升成效仍然不明显,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不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要想真正学好数学, 对书本数学知识的掌握不是最主要的, 重要的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拥有了数学思维能力, 才能学好以后的数学知识。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思考情境,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学习、质疑和总结。数学教学主要是对知识的传授, 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只适用于解决问题,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数学思维的发挥。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开始对问题发表疑问, 也是数学思维的体现。总结就是对数学知识的概括, 总结出知识的特点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规律,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的建议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推理归纳能力, 以下从几个方面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建议。
1.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不同于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方法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启发式教学运用到课堂之中, 启发能使学生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 质疑能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无形中锻炼了大脑的思维能力。例如, 学校需要购买20张凳子, 每张凳子10元, 那么250元钱够吗?对于这道题教师先让学生计算购买20张凳子需要多少钱, 需要运用什么样的计算方式, 在教师直接讲解答案之前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当学生养成了自己动脑思考的习惯, 便会不自觉地拥有活跃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也会逐渐形成。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 只有拥有了兴趣才会有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才会不断进取。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好奇心, 好奇心驱使他们对知识进行探索与钻研, 当好奇心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时, 便会拥有丰富的思维想象, 从而有助于形成数学思维。例如, 在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之间所形成的角的度数”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定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自己测量所形成的角的度数之后, 让教师猜他们测量的结果, 这样学生便会好奇为什么教师会准确说出他们测量的结果, 这样就激发了他们探索学习方法的好奇心, 从而掌握“每两个小时之间的度数是30度”的结论。
3.总结知识, 形成数学知识网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环环紧扣的过程, 由于数学知识的层层递进的特点,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精通每一个章节的数学知识, 形成一个数学知识网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定期复习和总结以往的知识点, 使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通过这种连贯性的思维方法逐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比如,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巩固复习学过的知识, 将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 如此便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形成知识体系, 进而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
学好数学知识, 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新教学模式,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摘要:小学教育作为一种入门教育, 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 成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教育也就承担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数学逻辑性强、应用性和精确性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为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打下基础。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数学思维及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培养建议
参考文献
[1]秦秀芳.数学思维和小学数学教学[J].中学生导报, 2012 (50) .
[2]孙福建.质疑辩驳, 将数学思维不断引向深入[J].小学数学参考, 2011 (35) .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2
本学期执教的班级是二年级一班,共有19名学生,男生6名,女生13名。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课堂常规、行为习惯、基本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都经过了一定的训练,但由于我们是新成立的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来自东胜区和伊旗四小的孩子,书写规范,课堂常规良好。来自村小和矿区小学的孩子各方面都显得弱一些。其中有三个孩子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有两个男生,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注意力很难集中,还有四五个孩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书写极不规范。大部分学生对一年级学习的计算很不熟练,计算的速度很慢。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
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毕业班教学计划
2.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总结
3.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计划
4.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计划
5.小学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6.小学数学第3册教学计划
7.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8.小学数学第8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教育理念;数学思想;渗透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一个学习环境都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也是很多数学思想的体现过程,所以说数学思想隐藏着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数学的学习不可以忽略数学思想的渗透。对此,教师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很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具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主动渗透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把渗透数学思维记在心里,围绕这个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册、每一章、每一单元及每一课时都包含着许多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分布的范围广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数学思想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数学思想渗透策略
1.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渗透
上文中已经提过数学思想方法分布于数学教材的每一部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多多少少包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阐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应该善于发现数学思想,尽量凸显数学思想方法,教会学生用数学思想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做到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方法。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渗透
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学会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运用教学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存在于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数学思想方法指导着问题的解决过程。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有利于加快和优化问题的解决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打好基础,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不仅要在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达到会一题明一路的境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反复运用过程中渗透
学习数学不同于其他文科类课程的学习,死记硬背的方法在学习数学的领域走不通。学习数学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做题,在做题过程中反复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最后善于总结出结论的过程。在反复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处理类似的问题,所以说这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最有效途径。
4.在归纳小结过程中渗透
教师讲完每节课,必须归纳当天所讲的课程内容,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知识内容,最后评比学生归纳出来的结果。教师有必要重视渗透当天讲解的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意的、逐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对数学教学活动意义非常重大,必将会带动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满足未来数学教研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梁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9).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4
一、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分类思想和统计思想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正确的数学思想,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数学概念都有着独特本质,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不同于其他数学概念。这些不同的数学概念,其理论基础也不一样,所以,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利用分组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概念进行分类思想研究。将简单的数据进行规划整理,获得有效的数据,就是统计思想。在表现形式上,统计思想或者是作为统计图的样式,或者是作为表格的样式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小学生实际动手整理一些看似无关联的数据,以制作统计图的方式,或者制作表格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实,就是将统计思想在系统的学习统计之前,慢慢地渗入小学生的思想中,以教导小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
2.符号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说明数学内容,用特定的符号(如说字母、数字、图形等)来代表,各种特定的符号,就是数学教学中的符号化思想。符号化思想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既简便又快捷。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形”的表现形态,将数学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理解数量关系的知识,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图,或一段直线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理解。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的意义
数学思想,就像一把钥匙,它开启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大门。数学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就等于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把握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以便于提高学生判断思维能力,促进其解题能力的提升。同时,让小学生通过有效的分析问题,将知识从课本延伸到书本外,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还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利用数学思想,深刻地记忆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帮助他们奠定好数学基础,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为将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
1.小学数学活动的主要特征
小学数学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科学性,二是主体性,三是趣味性,四是实践性。科学性主要指数学活动与实际生活和乐趣相结合,偏向于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体性,数学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意识和自主能力,在数学活动中排第一位。数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想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就一定要突出趣味性,使小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实践应用打基础,实践性是数学活动的根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让小学生动手实践,充分给予小学生实践的时间,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数学活动的学习,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数学活动,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与传统的枯燥的数学教学相比较,数学活动更趋于实践类的学习,更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小学生,对于提高小学生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的每一次改革,都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数学活动不仅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也符合教学目标,体现出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数学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教育上,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彰显学生的自我独特个性,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教育教学有很大的联系,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对提高小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的结合,教学对象不同,就应该做出相应不同的变化,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前提下,也要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教学方法,从而防止以偏概全的现象,实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数学活动
参考文献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教学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数学能力,它包含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开发数学思维。因此,数学教学的过程即是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本文从数学思维的概念出发,从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精心设计问题、创造创新、逆向思考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希望对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及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一、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数学思维是运用数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由此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是指数学活动中的各种综合思维能力。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观察、想象能力。(2)判断、分析、推理能力。(3)归纳、演绎、概括能力。(4)运算、建模能力。
二、培养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1.观察思考,化抽象为直观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并且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学习起来较为吃力。然而,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的基础,抽象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飞跃,直观又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以直观的实物展开抽象的视角,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动手实践,启发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动作是思维活动的创造者。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种直接和特殊的认知活动,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想象、实验、探究等动态活动,既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心理特征,同时又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实物上。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得以激发,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思维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独立性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第一印象为主,不善于组织自身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小学生获得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想让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还要努力促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启思维获得新的知识。
4.创造潜能,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要让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大胆质疑和提出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勇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将小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能够让小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从而开阔视野和丰富知识。
5.逆向思考,逆向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对着教材按部就班,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也是趋于常规性的正向思考,一旦“正向”受到阻碍,就会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运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从而克服思维定式的限制,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在正面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就从反面进行解决,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会让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也会让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可见,运用逆向思维能力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合理地看待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密切相关,小学阶段是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启发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并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6
一、具体论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能力真正有所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
1.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 学生的学习就有动力。反之, 如果学生情感上就不喜欢、甚至厌烦学习, 那么就算外界再对他进行帮助, 也是收效甚微。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放松的学习环境, 师生之间关系和谐, 同学之间友爱互助,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勇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的情感因素一定能被激发出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肯定高涨,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深入钻研教材, 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而言, 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的学习, 他们在学习以前是不知不懂的, 学后就能理解并充分运用的内容。可以说, 学生的知识增长、智慧发展、思想提高以及教学的心理效应都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所以,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确保学生学到有效的知识。
3. 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 但小学生还很稚嫩, 还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 他们年龄小、经验少、知识和能力比较薄弱, 所以, 他们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不高, 非常需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这个时候, 教师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 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时、学生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需要总结概括知识要点时, 教师都要进行及时的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提高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 有效的教学过程必须要面对全体学生, 特别是具有差异性特点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发挥自己的个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 就能摘到桃子”,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我能学好”的自信心,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4. 联系生活实际, 创造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情境、熟知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造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教师在创造生活情境时要注意:一方面, 生活情境的选取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情境的设计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就算是特别好的设计, 也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必须要选取学生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情境, 比如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学生熟悉的素材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情境创造, 让学生产生亲近感,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 教师创造的情境要比较简单、明确, 不要繁复、啰嗦, 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说, 教师创造的情境最好只有简单的铺陈, 然后就切中主题, 进行数学练习, 千万不要一味追求情境的真实, 做一些繁琐的设计, 导致学生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 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教学运算方法时, 可以创设一个类似“在商店卖东西”的情境, 但是一些教师为求真实, 费尽心力将教室布置成商店, 挪动课桌, 再摆上货物, 等等。这样的教学看似热闹, 但是费时费力, 还!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反而对学生的学习不利。
5. 注重教学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反思很重要, 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总结、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完成了教学任务?哪里出现了意外情况?学生学习状况如何?有哪些反馈意见?教师是否掌控了课堂教学, 哪里不尽如人意?教师要在反思中找出有规律的东西, 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完善。以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二、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1.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造情境, 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要创造的情境一定要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 所以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 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用这样的方式教学, 学生乐于接受, 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2. 通过动手实践活动,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 还不是很成熟, 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 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 让学生用手摸、自己摆,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实践, 同时教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中分散思维, 大胆思考, 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 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和课堂气氛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样的关系、气氛中, 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教师针对相关实际情况提出问题, 学生或者小声讨论, 或者高声辩论, 争相举手, 大胆发言, 仔细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针对学生们独具个性的发言, 或肯定、赞扬, 或让学生再多多考虑。总之, 教师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多肯定、多鼓励, 上好小学数学课。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所以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 要多肯定、多鼓励, 尤其是学困生, 更要实行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来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讲、敢做, 从而上好数学课。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学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改革, 又重新提出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这两项内容。它们本就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传统的内容, 因此, 重新的将这两项内容提上日程, 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 在数学教学强调改革创新的同时, 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了对优秀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因此, 我们更要将这两项内容予以特别的重视, 因此本文与之结合了小学数学教学对此作出具体的解析。
一、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
(一) 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有很多普遍应用的数学思想, 这些数学思想也可以实际有效的帮助小学生们化解在数学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 分类思想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 因为各种数学概念都有其自身不同于其它的独特本质, 它们都是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的。因为这些不同的数学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论作为基础, 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具体分析。分类思想就是根据这种针对不同的概念利用分组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2. 统计思想
统计思想就是将简单的数据进行规划整理, 继而得出有效的数据, 统计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往往作为表格或者统计图的样式出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让小学生把一些看似并无关联的数据实际动手进行整理, 以制作表格或者统计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此得出基本结论。其实在系统的学习统计之前, 小学数学教材已经慢慢地将统计思想逐渐渗入到小学生的思想中去了, 以此来教导小学生应该循序渐进, 不应该急于求成。
3. 符号化思想
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要说明的数学内容, 比如说字母、数字、图形等各种特定的符号, 这种就是符号化思想, 既简便又快捷, 并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4. 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充分的利用“形”的表现形态生动的将数学关系表现出来。例如通过一段直线长度或者三角形的面积图来直观的让学生们理解到数量关系的知识。
(二) 数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意义
数学思想是小学生开启数学知识大门的钥匙, 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内容, 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就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多向小学生教授一些数学思想,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们把握数学的一些概念、公式等知识, 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从课本延伸到书本外, 提高他们在实际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进而有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与数学思想的有效结合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和深入理解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 也有利于小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将学习到的知识化为更深刻的记忆, 以此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 小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相结合, 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 帮助他们奠定好数学基础, 为将来初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
(一) 小学数学活动的特点
1. 科学性
小学的数学活动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不同, 传统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小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 而数学活动则是教导小学生从实际生活和乐趣相结合展开丰富多样的科学性的学习, 它更偏向于灵活性的掌握知识的方法, 这也是达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 主体性
小学的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也是作为数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所以在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育相结合, 是强调将小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自主能力排在第一位。
3. 趣味性
增加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是数学活动的根本目标, 也是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应用中的重要任务。因此, 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一定要突出趣味性, 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小学生在趣味中愉快的进行数学学习。
4. 实践性
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应该是为了实践应用打基础,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学活动的应用一定要让小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基础进行学习, 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充分给予小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 让小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动手能力, 培养实践技能, 通过这样数学活动的学习, 相信小学生不仅能够有效领悟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 还能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 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要和谐发展, 也是由于数学活动并不像传统的教学一样内容枯燥, 它更趋于实践类的学习, 因此也达到全方位培养小学生的目的。
它也是小学数学课程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校教育的每一次改革之后, 都更倾向于实践性, 对于小学课程也不外乎如此, 数学活动既顺应了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又体现出了我国对于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因此数学活动必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体系。
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相结合, 更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我国社会需求的人才也逐渐向全能型靠拢, 因此更要从小做起, 在小学教育上就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的全能实践性, 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彰显学生的自我独特个性,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有效的正确树立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数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结语
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它们之间的相结合也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重大意义。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 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推动素质教育, 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 适当的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小学生的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1.
[2]陆书环, 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 2004.
小学数学教学“做数学”的探索 篇8
一、“做”中获知
案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片段:
1.游戏导入 (用掌声表示数) 。依次呈现把4个、2个、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几个?
由第3问激发学生思考:半个苹果怎样表示呢?
2.操作探索:用正方形纸折出一半, 也就是1/2, 引进分数。
3.初次应用: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
学生动手折纸, 折后反馈各种折法。
4.迁移拓展:你还能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折出你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吗?
有的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4, 有的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8、3/4, 有的用圆形纸折出了5/16……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做数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要学的东西。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行探索获得的知识, 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只有放手让学生去“做”,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案例中“分数的认识”就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基础之上的, 在折纸的过程中, 一个个分数: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三……如一个个充满灵性的小精灵, 在学生的双手间诞生了。在这个形象、直观的操作活动中, 学生不仅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 而这一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它具有“说数学”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二、“做”中得法
案例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片段:
1.出示: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 你打算怎样来计算它的面积?
有的学生说把它分割成几个正方形小块, 一块一块计算面积, 再加起来, 也有的学生说把它转化成一个会算的图形。
2.独立探索:尝试求出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
3.全班交流:
(1) 数方格: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
(2)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 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根据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4.顺向迁移: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呢?操作验证。
5.引导反思:我们是怎样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通过汇报、交流得出“转化”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正如叶圣陶所说:“尝试教各种学科, 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 让学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提倡人人“做数学”, 并不是走过场, 图表面的热闹, 而应让学生在“做”中悟出方法, 在实践中发现规律, 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案例中, 教师在学生最需要时留给了他们“做”的时间、空间, 激起了他们思维的浪花和继续探索的欲望, 在操作———观察———发现——实践———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做”中不知不觉地既获取了知识, 又探索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三、“做”中长能
案例三:按比例分配
片段:
1.出示:学校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到300平方米的学农基地参加劳动, 将总面积按2:4分配给这两个年级, 两个年级种植的面积各是多少?
2.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3.引导分析:五年级与六年级种植面积大小的关系是什么?六年级种植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作图、思考、讨论, 学生的解题思路活了, 争先恐后得出了多种解法。
4.教师追问:“300平方米的劳动基地还可以怎样分配给两个年级进行学农劳动?”
学生自己动手, 独立划分, 然后小组讨论, 结果又出现了将300平方米平均分成3份、5份、10份、15份等按任意比分配的不同情况。
理想的数学, 是生活的数学, 应该多一点生活实践, 少一点学理研究, 使数学充满“生活味”。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进行有效的操作, 而不流于形式, 还应该让学生参与方案的设计和策略的选择, 这样, 既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案例中, 学生在设计、绘画、反思、交流中, 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出多种分配方案, 充分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通过动手操作活动, 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更让学生增长了能力。
四、“做”中怡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的创造就在指尖上。案例中, 让学生想象创作, 继而欣赏美, 在“做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培养了创作能力, 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感受到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美。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掌握适当时机, 精心创设“做数学”的情境, 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 就能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小学数学反思教学 篇9
一、在做中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图形一下子跃升到三维立体,跨度较大.这种空间观念的建立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新课前,我让学生按照课本后页给定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全体学生都能按图认真地剪、折、粘,较好地完成了学具的制作,为新课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服务.课后,我又布置了一项类似的作业:用卡纸做一个长10 cm、宽5 cm、高3 cm的长方体.学生欢呼雀跃,感觉这样手工似的数学作业新鲜、刺激、兴趣十足.看到学生的这种表现,我也在暗暗地高兴,心里揣摩着大家会怎样历尽艰辛去完成这貌似简单的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背后,又会历经怎样的思考?我决定不给大家任何提示和指引,目的就是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唤起反思的意识,并积极地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有关长、正方体的知识,反思已有的制作经验,在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想一想的过程中,不断地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在这期间,我想学生一定会有对困难的思考,对失败的反思,对成功的思索,应该说这些反思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掘是非常积极而有意义的.
二、在说中反思
第二天数学课上,我仔细端详了几个学生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中竟然生成了一些可喜的课程资源,于是我就问:“手中的长方体是怎样制作的?回想一下,请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做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由于学生经历过动手做的过程,他们一定有饱尝失败的痛苦,更有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做的过程中也一定会伴随着深刻的思考.所以,孩子们此时的表现欲都很强烈.记得张敏高兴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说:“我是分别剪出上、下、前、后、左、右这6个长方形的面,再将它们一一围粘起来的.”李健说:“我开始也是想这样做的,但是我想到了长方体相对两个面的面积相等,于是就分组剪出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再粘贴就好了.”王海明说:“这样还是比较麻烦的,我是先在卡纸上画出长方体六个面的展开图,剪下来后,沿着里面的折线折起来,粘好就完成了.”王海明的做法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这时我问:“遇到什么困难吗?”王海明说:“长方体的展开图不太好画·一开始,我把上、下两个面画在一起了,后来想到一折起来,这两个面就成相邻的了,于是重新画了一遍,才做好的!”这时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真棒!遇到困难能冷静思考,所以你成功了!”李丽也高高地举起手中的长方体:“我是找来一个稍大的盒子,在盒子上分别量出长10 cm、宽5 cm、高3 cm,将多余的部分剪掉,就只剩下三个面了,再用卡纸贴在这三个面上剪下同样大的长方形,作为它们的对面粘贴上去的!”……听到如此富有创意的做法,大家也都自然地鼓起掌来.在这种轻松的体验交流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反思的状态.大家不仅反思着自己的知识建构过程,还在反思着学生的奇思和妙想.在认真地倾听中,在深刻的反思中,学生初步学会了欣赏,学会了鉴别,学会了评价.同时,大家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为后继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做了厚实的铺垫.
三、在写中反思
虽然通过做一做、说一说,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个性得到了彰显,同时也不断地唤醒了反思的意识.毕竟大家经历着,体验着,他们有所感也有所悟.但是为了进一步使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得以建立,使反思获得升华,我又安排了学生写关于这一段学习的数学日记.在他们的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的过程中,学生收获颇多,也都非常乐意把学习中的酸、甜、苦、辣倾泻于自己的笔端.从流淌出来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大家在反思中所悟出的人生哲理,在反思中高涨起来的学习热情,在反思中探寻到的学习方法.诸如“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别以为这件事很小,就不认真做了!”“教师布置了一项很特别的数学作业一一制作长方体,我觉得既刺激又具有挑战性,因此我很喜欢!”“学习数学真有意思!”“因为我自己独立制作了一个长方体,所以我又是高兴,又是激动!”“在跟爸爸的愉快合作下,我终于做成功了!”“看着精美的长方体,我多么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呀!”……这些体验对学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这样的反思是深刻的、真切的.我确信如此坚持反思下去,它一定会引领孩子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改革 要点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70-02
这次小学数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数学科学本身的发展与传统数学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二战后,科技发展飞速,促使各门学科广泛地运用数学,从而提出了更高的数学要求。而这次运动很快蔓延开得更为直接的原因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这使美国大为震惊,而美国方面普遍认为美苏之间的差距与作为基础教育的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落后有着重要关系。
一、小学数学改革的特点及缺点
随着这次教改的深入,新模式下数学的缺点在日益暴露,专家和学者对其主要的批评意见有以下几条:首先是只考虑了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的发展需要,但是却对数学的教法考虑不足。在对数学的抽象概念理解的比重上有所增大,这样,学生们在吃力理解这些概念的同时给学生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对于数学概念过于严密的追求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对于数学概念了理解程度下降。其次是数学教材的难度增大,使得学生在进行教材授课时对于教材知识点吸收的程度直接下降。由于新课改相比以前的老教材来说难度直接上升了一个台阶,因此就教材的某些定义老师们都不敢保证一定能吃透,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感到压力倍增。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师生门对于教材的兴趣甚至是数学这个学科的兴趣,使得学习数学的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第三是对学生在教材理解的程度方面要求过高,而对教学中数学技能的传授重视程度不够。比如教师十分吃力的给学生讲解了乘法交换律的含义,但是当教师向学生提问“5×8和8×5是否相等”这样的例子时,学生们就会不知所措。因为学生们知识强行记忆了乘法交换律的意义,而没有真正明白乘法交换律的本质。
二、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的启动阶段,以问题开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知识的情境化。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上课伊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以疑促学,以问导读,学生就会学得投入和扎实。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计算下面四个图形的面积:①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②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③半径是2厘米的圆。④半径是3厘米的圆。在计算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圆的面积计算还没有学过,该怎样办呢?圆的面积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用割补法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情景由教师创设,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去研究,课堂呈现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2.知识的过渡阶段,以问题铺设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连贯性。任何新知的产生,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基础。因此, 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割补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试。”再如,当学生在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时(退位),可以启发学生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时(进位)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不是泛指劳动力,也不再泛指一般的智力,而是指人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具有创造性的思考力和独立探索知识的态度,就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或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不可能只有一种方法。教学过程中,要用具体和半具体的教具,引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大脑风暴法”训练学生;布置创造性作业,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方法、经验等尝试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孩子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小心呵护这些独到的想法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可诱发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与潜力。
四、运用知识阶段,以问题扩展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运用知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以问题密切知识间的联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这主要表现为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善于变换思考角度的能力,在变化中求真、求新,同时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考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总之,数学的改革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更注重认知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有机整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方法 篇11
一是数形法。它是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和重要特点, 更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 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如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
二是集合法。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讨论, 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 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研究, 让学生感知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 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三是对应法。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
四是函数法。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
五是极限法。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 从近似中认识精确, 从量变中认识质变。自然数是数不完的, 奇数、偶数有无限多个, 循环小数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无限的, 直线、平行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是化归法。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转化过程, 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 以求得解决。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 都是由未知向已知转化, 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的过程。
七是归纳法。在研究一般性问题之前, 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 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
八是符号化。数学离不开符号, 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如果不了解它的含义与功能, 就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