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共8篇)
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1
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信阳市第三实验小学
王建新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小学生的意义及理论依据、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以引起他人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
评价
合作
指导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其意义(1)对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理解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2)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①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现在的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以学习学科知识为载体,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有利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②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位同学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都有了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就连平时一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也能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我也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③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组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也会不同。因此,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各种观点会激烈碰撞,同时也会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3)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我们的基本观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及合作、审美等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总目标之一。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1)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
小组搭配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所谓组间同质就是小组之间整体水平应该比较接近,组内异质是指组内每个成员应该有差异,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2)分配学习任务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若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概念时,在通过观看几组不同类型的车轮比赛的画面,进而引起学生讨论为什么圆形车轮的汽车跑的最快,得到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样“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就形成了新知的起点。(3)合作探究及应注意的问题
①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 发;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所以,小组研讨前必须给学生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
②提供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
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有的老师害怕学生的讨论话题超出了教材内容而难以收拢评判,还怕学生东拉西扯耽误教学时间,所以合作学习时蜻蜓点水、匆忙过场,小组研讨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结果造成思维活动反应比较快的孩子热衷于抢答问题的局面,许多回答常常在不假思索的状态下就脱口而出;也造成一部分孩子的惰性,认为反正轮不到我,还是乐得逍遥,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因此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时间,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③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你讲的话我愿意听,我讲的话你能听下去;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④教师精心指导学生的合作活动。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提供主动表现的机会,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4)全班交流评价
全班交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且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它小组介绍解决方法。
四、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的问题(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但是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好学生的机会更多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成了听众,他们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2)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那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忽略他们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适宜在班级规模较小的班级中实行。学生过多的班级,不仅给分组、小组的座位排列带来困难,而且,由于班级人多,每小组组内学生坐得较近,听讲学习都会受到影响。
(4)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时刻意安排,可能导致教学计划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五、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的要求(1)老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一堂课下来仍是教师满堂灌,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身份,由传授者、管理者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2)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时机及要用多长时间,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研究讨论价值,有一定开放性,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过于深奥,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3)做好课堂实施工作
合作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查找有关材料等。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做一个参与者、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并深入到小组中,掌控活动的进展,及时发现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发现个别同学有独到见解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能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不能袖手旁观。(4)做好总结工作
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 论,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反思成功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总之,小学生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有利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同时,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教育》
《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2
一、小组均等配置,实现有效组合
小组均等配置有两层含义:一是小组之间均等配置;二是小组成员之间合理配置。只有小组之间均等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发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也只有小组成员之间合理配置,才能真正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考虑分组时,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能力,还要考虑他们之间的兴趣以及亲近程度。此外,教师还要制定好小组合作程序,规定好每一个成员的角色,从而让学生从内心认为自己是“主人”。教师还需要在小组内实行轮流制,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例如,在组织学习《开天辟地》这一课时,教师根据预习要求,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或者意思不懂的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说说开天辟地是怎么一回事。(3)盘古为何要开天?(4)盘古开天的过程如何?(5)盘古最后分别化成了什么?(6)从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中,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课前预习,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稍有问题的也能在小组合作中解决。所以,小组合作中的均等配置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的程序上,如:小组成员之间轮流发言,交流课文预习结果,探究具体问题以及最后全班呈现等。其中重点引导小组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机会,鼓励他们参与,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其实,这也是小组合作的本质。
二、话题需要精选,实现有效引领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交流、探讨是合作的主要形式,因而话题的精选也是重中之重。针对具体话题,教师既需要对合作学习内容有正确选择,也需要确定好的合作形式,这样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合作空间,让学生“有话说”“敢于说”,从而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精选的话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话题要紧扣教材,体现重难点,而且数量不能多,毕竟课堂时间有限;(2)话题难度适中,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一味求“难”,反而会让合作无法深入;(3)话题要有层次,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步步深入,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中,笔者根据课文内容及其教学重难点设置一个总问题:徐悲鸿为何要励志学画?让学生讨论,接着又分设几个小问题:徐悲鸿刚开始学画时状态如何?励志过程中,他是怎样做的?最后结果怎样?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中“奔马”插图,体会“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及“有眼不识泰山”这两句话的意思。这几个问题,紧扣课文学习目标,让学生先大致复述课文,然后再认真研读课文,最后通过自学合作理解课文重点字词、语句,层层推进,合作有层次、有内容,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学生主体,实现有效对话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善于“放”,善于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着重鼓励,引导他们参与小组合作。教师在参与过程中,不包办,不“权威”,而是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加讨论,强调以“理”服人,而不以“权”压人。其次,教师还需要大力提倡“言之无罪”,鼓励学生发言,同时还要强调小组合作的制度即轮流发言制,避免让小组合作成为优等生的“天下”。当然,这里倡导教师“少讲”不等于“不讲”,作为教师,还要发挥“引导”作用。当学生合作无法深入时,需要激发其兴趣,引导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分析,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以《诚实与信任》这一课为例,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时,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何要以《诚实与信任》为题目?让学生说说看法;接着重点让学生研读“人与人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一句。然后各小组讨论,可以说体会,可以说感悟,甚至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现象等等。也许他们发言不相同或者离答案相差多,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在感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感悟,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观点,那么课堂气氛一定会很活跃,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四、评价需要适时,实现有效反馈
我们知道,恰当到位的有效评价是教学得以有效生发的关键构件。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小组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有效评价。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亮点寻找适当的时机进行点评,但最好的方法还是发挥“群众”的力量,让学生来评价。例如,各小组竞赛就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很多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公布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或者一时不能吃透的,教师应该给予宽容,不急于求成;而对于富有创新的答案或者问题,教师更需要鼓励,这样有助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及其合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泉城》这一课时,笔者就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完成教学目标。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如“珍珠泉”的地址、名字以及具体特征等;接着让各小组自主学习余下的几个泉,对其学习形式不作统一指导。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做到大胆释放,有小组合作讲解“黑虎泉”的相关知识及其特征时,我口头奖励了他们。谁知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小组就能充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探究,总结出“涌”“汇注”等动词;其中有一个小组用表格的形式表现了几个泉的方位、名字由来以及具体特征等等。这就是适时评价的魅力,它在小组合作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教师需要正确对待,并且尽量发挥最大值。
对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3
一、问题设计是否是学生需要的
语文课是不是节节都得合作学习?一篇文章到底让学生学到什么?一节课哪些东西是学生已知的,哪些是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完成的,又有哪些学习任务必须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完成?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增长点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有效组织语文合作学习需要思考的。孙绍振教授说:自然科学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要从已知中揭示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我认为,学生对文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 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无法明晰,需要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帮助、讨论、交流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需要合作学习的地方。
因此,基于这方面的问题设计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才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否则问题过易就只能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白费时间。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小说结尾说“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你认为孔乙己死了吗?若认为死了的话是因何而死?因为通过独立自读课文,大多数学生只看到了孔乙己偷东西遭丁举人毒打断腿、孔乙己的懒惰等表象原因,对于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需要通过合作学习加以探究才能理解深透。再如《老王》一文,作者明明给了老王许多力所能及的关心照顾,为什么还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就可以作为合作学习探究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提升情感,获得新知。
二、小组成员的参与是否有“质”、有‘量”
合作学习的初衷,应该是“全员参与、全面提高”,尽管分组的时候,老师们都注意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但在自己教学实践和观课中发现,语文合作学习往往还是优等生唱主角,学困生多半只配当听众,甚至又成了小组内的一言堂,弱势学生插不上嘴或干脆懒于发言,缺少参与的主动积极性,思维变得越懒惰,收获也就可想而知。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分组更加合理让组内各个成员都能参与其中有事可做外,教师应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多关注弱势学生在合作学生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群体效应的特点,强化他们正确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三、小组展示如何安排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节课,有限的时间,让所有小组全部展示势必影响学习进度和学习容量,不让展示又怕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毕竟语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省略的也许有精彩的个性化答案,草草收兵,会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小组展示环节的安排,一方面要考虑到预设,照顾到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考虑效率效果,及时调整节奏,力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如观摩的《我与地毯》,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品味文章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教师提示的品评角度有:人物描写的手法、遣词炼句、句式设计、修辞的使用等,让学生选取最有感触的角度进行赏析。如果不是老师明确分配,小组自行选择的话,所选角度一般不会各不相同,(那节课,恰巧六个小组所选角度各不相同,以致引起听课者质疑事先做了安排)这样选择品评角度相同的小组就可放一块展示,后面小组展示时,相同的认识舍去不说,只做补充或谈新看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让学生养成了倾听的习惯,同时也实现了组组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另一方面,正如上面老师的作法,面对学生异彩纷呈的答案,适当延长时间关注一下学生学习的热情尤其是弱势学生学习的热情,我觉得很有必要,这直接关系着今后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四、教师的引领作用如何体现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引领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当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必须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将学生的合作学习推向一个高潮,引入一个新的起点,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广的学习空间。
评价既不能显示权威性,也不应只停留在对学生所做回答的肯定或简单地补充更改甚至是重复上。教师可在评价过程中通过相机追问,如提高学生认识的追问,调动学生情感的追问,推进学习进程的追问,促进教学内容的追问等,将学生的认识、思维、情感加以引领提升,使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得以挖掘,合作学习收到更多的成效。
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4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南安华侨中学 林永文 (/12/24)
一、两个事实:
牐犖蠢瓷缁岬姆⒄苟匀瞬诺囊求越来越高,如系统、专业的知识;聪慧、灵敏的大脑;勤奋、专注的品质;合作、竞争的意识等诸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就目前的课堂而言,普遍缺乏的恰恰是善意的、发自本性的合作与帮助,而彰显的很多时候却是内心世界的狭隘、自私、嫉妒的神情、动作与言语。试想,不愿与他人合作、不善与他人合作、不懂与他人合作的人涉足社会后如何与他人交往、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不得不说是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
牐牎缎驴纬瘫曜肌吩谖奘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她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牐牰、原因分析:
牐1、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本身是在比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牐2、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家庭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而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牐3、组织形式依样画葫芦,别人的"拿来就用"。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在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
牐
三、改革措施:
牐1、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牐牐⑿∽楹献餮习"并不拿来就可以用的,它看似简单,其背后隐含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教师首先要进行学习和研究,掌握其精髓。(①"互赖理论":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通用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②"接触理论":单纯机械地接触,尚不能形成促进性学习,增进学习效果,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才能有效地学习。)还要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比我好的,我能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比我差的,我帮助他,内心是多么喜悦;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学生只要建立了这种意识,便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牐2、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牐犎魏我恢中问健⒎椒ǘ际怯赡谌菥龆ǖ模"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师需根据班级规模与教室空间大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同质"或"异质"的学习小组,原本秧田式的座位编排形式也随之变成"马蹄型"、"半圆型"等,以增加生生之间的目光交流,便于言语交流,这为更好地进行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对于"合作学习"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座位编排形式的改变,它更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果仍沿用以前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一套教学程序,而不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创造条件,那形式再变也是徒劳。
牐牽梢运担构建科学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首先,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并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第二,教师要给每个小组下达"任务"、分配"工作"。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之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合作,也可适当引进组际间的竞争。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沉下去",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并适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第三,大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结论,教师要作出妥善的处理,切不可凭个人感觉"决定一切",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与讨论与探索。
牐犞档靡惶岬氖牵"模式"不能走向僵化,如果把模式纯粹地"模式"化,那是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不符的。因此,教师对小组的管理要做到动态化,进行教学时也不能一味地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旺盛的生命力。
牐
3、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牐牻萄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较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较之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中去。与之同时,带来的问题是: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有可能与别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更是完全自然的现象,这也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有的学生发展较快,有的学生发展较慢,教师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势必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为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并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超越这条线,只要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这样的评价,比量化的评价更有效果,比一刀切的评价更有针对性与实际意义;这样的评价,可以激起部分学生再接再厉,可以燃起部分学生"奋发"的欲望;这样的评价,不一定要形成文字,只要教师心中有一把可长可短的尺子。
牐牐⑿∽楹献餮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合作"二字,对于未来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而言,是必需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未来的课堂可能更是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其作一些思考,哪怕只是瀚海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是有价值的。
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篇5
作者: 魏国雄 / 时间: 2011年 1月号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已达到了比较优良的水平,大规模处置问题贷款的时期基本结束了,而且随着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违约贷款也在不断减少,每年贷款的劣变额、劣变率都在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控不良贷款,管理好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成为人们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了。
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世界银行在2003年公布了对巴塞尔核心原则联络组国家的贷款分类和准备金计提做法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其中提到,在许多贷款分类制度中使用的一个词是“不良贷款”(NPL),然而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有些国家,不良贷款是指受到损失的贷款,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是指逾期的贷款,但是超过期限多少天才算逾期贷款,各国的情况差别较大。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美国监管当局把次级、可疑、损失三类统称为“分类贷款”(classified loans),在此基础上,加上关注类贷款,合并称为“受批评贷款”(criticized loans)。受批评贷款或分类贷款主要供银行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内部使用,公众注意的主要是不良贷款(即分类贷款)。
中国银行业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习惯用不良贷款(NPL)来反映和评价贷款的质量。根据《贷款通则》(1996年)第三十四条规定:“不良贷款系指呆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并规定“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要划为次级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要划为可疑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要划为损失贷款。该文件还规定,“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并明确“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银监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中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类:?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同时,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分类标准为:“次级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4~6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1~180天以内;可疑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7次以上,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181天以上。”此文件中明确给出逾期天数与分类结果的对应关系,但只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1998年4月)的附件《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说明》中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给出了参考依据,即“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拖欠还款12次或36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对于信用卡透支,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3次或9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类;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
对不良贷款的定义在现行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中都给出了一个定性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各家银行至少都是把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或预期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
由于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及具体经营目标的差异,将逾期多少天的贷款划归为不良的标准还是有些区别,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原则,每家银行对划入不良贷款的期限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银行在贷款合约或贷款协议中约定,贷款到期后还可以有一个还款宽限期,过了宽限期的贷款才是逾期贷款;有的银行对逾期贷款还有一个容忍度,寄希望借款人能在这个容忍期内继续履约,偿还贷款本息,没有把它计入不良贷款,如有的银行对个人贷款逾期90天后还给10天的宽限期,然后才归入不良贷款;有的银行则规定比较严,对逾期欠息的贷款容忍度很低,如工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把逾期或欠息30天以上的公司贷款划定为不良贷款。
在贷款本息预期损失率的确定上,由于人的主观判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利益不同、对信息理解不同等,也会产生差异,有时差异还会比较大。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可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资产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据此中国银行业基本都是把预期损失在25%左右的贷款划为次级类贷款,把预期有50%左右损失的贷款划为可疑类贷款,把预期无法收回本息的贷款划为损失类贷款,并都是按这个标准来计提专项准备。银行的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外部审计也主要据此来检查对贷款质量分类的偏离情况。
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
对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不良贷款的含义。
不良贷款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监管规定的含义,其界定得比较窄,也可以说是狭义的不良贷款,如上面所表述的不良贷款。二是银行自行定义的不良贷款,含义要宽泛些,即从广义上讲,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银行可以把贷款质量分为优良与不良两大类。优良贷款就是指那些借款人没有违约、风险可承受又可控且收益较高的贷款;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违约或风险损失已暴露或预期收益较低的贷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也实现了根本好转,现在所面临的是资本的约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约束。银行经营只能通过由资源粗放向资源节约、提高资本回报的方式转型,尽可能地提高经营效益。单位资源的效益、单位资本的回报将成为银行信贷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因此对贷款质量的评价要求也应由狭义的以违约损失为主转向更广义的以风险增效为主。只要是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就不是优良贷款;低于经营成本的贷款就是不良贷款。那些收益高、不违约的贷款就应是优良贷款,即使风险大一些,只要是在预期之内,即属于可控、可接受的风险;而那些收益低、风险低的贷款也不能算是优良贷款。
这种广义的贷款质量评价标准也反映了银行的本质特性,银行是信用的中介,是经营贷款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的目的是要获取盈利。银行为了获取尽可能高的盈利,就要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利息)来获得资金所有者的暂时让渡,并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把它贷给需要资金的借款人,在这个过程中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如银行经营贷款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平均利润,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如果连经营成本都覆盖不了,那么银行就无法经营下去。
贷款违约与不违约相对应,是一个法律范畴的概念,是借款人未能履行与贷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责任、义务的贷款。根据巴塞尔Ⅱ,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的规定,违约贷款是指“
(一)逾期90天以上;
(二)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变现抵质押品等追索措施,债务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的信贷债务。”违约贷款是否会有本息损失是一种预期,只有当实际处置时,才会成为现实的损失。尽管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有本息损失的贷款,也不一定都是没有收益,甚至有些违约贷款的收益还可能比不违约的正常贷款高,如可以收取较高的罚息,但违约贷款至少不能算是优良贷款,即使它的实际收益可能高于其他正常贷款,也是问题贷款的一种。因为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贷款本息能按期收回,借款人违约就增加了不确定性,超出了预期的风险,有可能造成贷款本息的损失,最终实际没有形成损失是银行经过保全等措施而取得的。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在贷款发放出去后,银行就要根据借款人是否履约,违约了是否会有本息的损失,是否有代偿等保全措施等情况定期进行质量分类。巴塞尔Ⅱ中所定义的贷款违约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与我们所说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是有区别的。巴塞尔委员会没有用不良贷款,而是用了违约贷款,用贷款违约率来替代不良贷款率,但违约贷款并不一定都会损失,而其中又肯定会有损失,所以在巴塞尔Ⅱ中又有贷款违约损失率,与不良贷款损失率较接近,只不过我们很少用贷款损失率这个指标。
正常贷款与不正常贷款主要是从借款人是否违约为标准来判断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没有违约,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贷款都是正常的,违约了就是不正常贷款;二是借款人没有违约,如贷款的预期收益低于经营成本,即本息实际会有损失,虽仍可划为正常贷款,但也不能算作是优良贷款。
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是银行根据其自身经营的要求来确定的,尽管对狭义的不良贷款已有明确的外部监管标准,且在这个标准之内银行还可以有更严格、更细化的规定,但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尚没有明确的监管方面的规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概括为,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收益低或有损失的贷款,不良贷款也不一定都是违约的贷款,但一定是收益低的贷款或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只要预期收益不能覆盖风险敞口或成本的贷款,就应视为不良贷款。
市场风险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现在我们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再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借款人按合同约定还本付息,也可能实际是有部分本息损失的贷款,如固定利率贷款、外汇贷款等因受到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的影响使得贷款本息受到损失。按现行的规定,这类贷款没有违约,就应当是正常贷款,不应纳入不良贷款。但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经营要求上来看,这类贷款的本息已经有预期损失,应当把隐性的问题显现出来。只有把这种没违约却有预期本息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贷款质量,才可能引起管理层对此类贷款更多的关注。这既是全面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信贷风险管理深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们知道,信贷风险不都是信用风险,信贷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含义有较大区别,信用风险只是信贷风险中的一部分风险,贷款的操作风险最终是通过客户的违约反映出来的,在违约贷款或不良贷款中,已经包含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市场风险没有含在内,这部分信贷的剩余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需要引起关注。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银行贷款利率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当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资金的价格就低,银行贷款的利率就会降低;当市场上资金需求大于供给时,资金价格就会上涨。国内现阶段银行的盈利是由利差大小决定的,由于在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中国银行业,筹资的成本在发放贷款时已知,关键是贷款的利率怎么定。
银行贷款的利率=资金成本+营运成本(费、税)+风险成本+目标收益
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风险成本=经营成本(如图1)
贷款利率不仅要覆盖包括资金成本在内的全部经营成本,还要有合理的经营收益,这是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贷款的基准利率就相当于市场平均利率,就是可覆盖全部经营成本并获得平均利润的利率。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资金成本、营运成本是一定的,如果贷款的风险小于市场的平均风险水平,那么利率就可以低于这个基准利率水平,即给予优惠利率,银行仍可取得平均利润。由于对客户的经营结果判断失误、客户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或由于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把业务量及其同业市场占比作为对分支机构业绩评价和考核的要求,导致只顾业务总量指标、市场同业占比指标,而不顾成本、不顾收益回报、不顾资源占用,结果形成不少的低收益、没收益,甚至负收益贷款,也有盲目竞争等原因,对一些不该下浮利率的贷款也下浮了。对此目前还有一个政策限制,利率下浮最低不能超过10%。一旦国家放开这个政策底线,利率完全市场化了,那么对银行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一笔贷款的利率低于银行的资金成本,假定不考虑其他的业务收益或相关派生收益,那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如高于资金成本,低于银行经营成本,也会有损失,只是损失小一点;如果贷款利息收入低于平均贷款利息收入高于银行经营成本,那就没有损失,只是少盈利了。(如图2)
对银行贷款收益影响较大的是固定利率,一些有实力的客户对银行贷款定价往往会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下浮贷款利率,还要在利率下浮的基础上再实行固定利率,锁定贷款利率。对这种利率的贷款,在市场利率或基准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还可以承受,但是当利率预期进入上升通道时,市场(基准)利率持续上升,就会使银行的利差收窄,当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平均利率时,银行就得不到平均收益。如果这类贷款的数量比较多,那么就会影响银行的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对银行的市场形象、市场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当固定贷款利率等于银行经营成本时,那就只是一笔保本贷款了,这样的贷款对银行就没有经济意义了;如果固定利率低于银行经营成本,那么这笔贷款的损失就比较大了,不仅要损失利息,甚至还有可能要损失本金。(如图3)
再从外汇贷款的汇率上分析。由于汇率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不仅贷款利息会受到影响,而且连贷款的本金也会同时受到损失。如当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8.27时发放的1亿美元贷款,客户没有任何违约,信用等级保持优良,借贷双方都在按合同履约,是一笔正常贷款。但是现在对这笔贷款进行市值评估,就会发现这是一笔本息损失较大的问题贷款,因为汇率已经从1∶8.27上升到了1∶6.62了,原先用8.27亿元人民币兑换的1亿美元本金,按现行汇率只能兑6.62亿元人民币了,损失了贷款本金(8.27-6.62=1.65)1.65亿元人民币,加上美元利息的损失就更大了。(如图4)
按信用风险分析,借款人没有违约,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违约损失;按市场风险分析,则市值浮亏很大,到期收回后就会成为实际的损失。按现行的贷款质量分类规定,客户没有出现违约,就应是正常贷款。但这笔贷款已经出现浮亏,如收回后计入汇兑损失,在损益表中反映为损失。显然这种贷款分类管理方法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贷款的真实质量,还会误导人们对这类贷款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由此可见,我们对贷款的质量分类,不仅要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也要从市场风险的方面来分析,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要关注这类不是由客户违约形成的广义不良贷款。
对不良贷款再思考的意义
通过对不良贷款定义内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明晰和细化银行贷款质量的分类及其标准,对推进精细化的信贷风险管理十分必要。虽然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汇率的形成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但市场风险已经影响了银行贷款的收益,对银行贷款构成了现实的风险。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狭义上,更要从广义上来认识不良贷款,其意义主要有:
一是提高员工的盈利意识,改变信贷人员消极的风险防范。对不良贷款的严格分类实际就是要提高员工对银行经营贷款目的的认识。银行是企业,发放贷款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才是贷款的目的;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预期收益的实现;贷款的分类管理就是要看贷款的预期收益情况。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而不是拒绝任何风险。我们不能总是在追求低风险、零风险,低风险、零风险也同时意味着低收益、低回报;也不能总是在政策的保护下维持生存。要倡导推进积极的风险管理,要积极地走进市场,感受市场。不仅要敢于,更要学会善于做高风险的业务,要在经营风险的实践中来提高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风险定价能力、风险掌控能力。不仅要审查贷款的信用风险,用担保等风险防范的措施来做好保全,用第二还贷来源作风险化解的保障条件这种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还要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善于利用收益覆盖风险的途径,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风险敞口管理工具,通过风险补偿、风险对价等方式来覆盖风险,使实际的利息收益大于风险承担,大于市场平均风险,大于普遍可承受的风险。
二是统一人们对不良贷款的认识,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良贷款不都是违约贷款,既包括借款人违约了,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都应要纳入不良贷款,也包括贷款本息有损失了,不论借款人是否违约,就应纳入不良贷款。从广义来认识衡量贷款质量的标准,可以使我们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更加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努力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并研究出一套信贷业务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如对贷款定期进行市值评估,分析是否有浮亏损失。又如要强化对市场上贷款转让出售行情的分析,如果能溢价转让的贷款就是优良贷款;如果能不受损失转让出去的贷款也应当是好的,至少不能算是不良贷款;如果转让不出去或需折价转让的,那就是不良贷款。所以对客户信用风险小市场风险大的贷款、预期收益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也应当如同控制客户信用风险一样,要有相应的政策和办法。
三是进一步细分不良贷款,可在分类原则、分类口径、分类方法上能有个统一的标准。要对现行不良贷款分类标准进行调整,按照广义的不良贷款把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再细分为:违约和没违约的关注贷款;违约损失和没违约损失的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并按有关规定计提风险拨备、计算资本占用,以便使同一时期不同银行间或同一银行不同时期的不良贷款可以进行真正的比较。
把不良贷款分为狭义的不良贷款和广义的不良贷款,使得我们可以把狭义的不良贷款率用来对外披露,进行同业的比较,并满足监管的要求,使国内外的同业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比较贷款的质量水平。而广义的不良贷款率则主要用于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和贷款质量评价,不仅要考虑借款人的资信、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掌控管理能力,还要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使用的回报率。这样既能满足内部管理的要求,又能与境内外的同业进行比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同业的狭义和广义不良贷款的比较。
要避免在信息披露中出现既有不良贷款率,又有贷款违约率,又要注意不要把不良贷款视为损失贷款,把不良贷款率视为不良贷款损失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银行业通常是不用不良贷款损失率这个概念,因为不良贷款的损失时点很难说清楚,当贷款出现违约后银行就一直在清收,直到最后实在无法清收的部分才会列入损失贷款,等待核销处理。这个过程有时会很长,甚至几年都完不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贷款还会不断地被重组。但不良贷款损失的大小,在不同的银行金融机构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管理比较好的银行,损失会小一点,管理差一些的银行损失会大一点,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按统一标准对贷款损失率进行披露。
四是对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进行不同的管理,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对策措施。一要严格控制在利率上升预期时的固定利率贷款总额,除非已经有了一个有效的对冲方案或风险补偿按排;二要严格控制利率下浮贷款的数额,努力提高贷款议价的能力,对优良客户的优惠利率要根据客户的综合贡献来合理确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银行要学会利差收窄后的经营转型;三要改变现行的只有总量外汇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对银行账户中的外汇贷款要定期逐笔进行市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是浮盈还是浮亏及其程度来确定分类,可每月做一次;四要在计算剔除风险后的收益(RAROC)中,要把汇率风险考虑进去。尤其是随着国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程加快,将会加剧银行外汇贷款的风险,汇率的不稳定会使更多的外汇贷款出现问题,当然银行可以通过外汇市场的运作来锁定风险、控制风险,以降低汇率风险的敞口和损失。
对党员干部廉洁问题的再思考 篇6
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纪委组组长 许庆高
【摘要】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关系到党风建设,民心所向和党的光辉事业。因此,每个党员
都应该注重自己的廉洁与修养,真正从思想和行为上做到“自律”,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自身的廉洁与党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
【关键字】廉洁自律 修养 世界观 廉洁文化
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党员干部能否廉洁自律,是其政治上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反腐倡廉工作的大局。党员干部能否一贯地坚持廉洁自律是每一名党员干部最起码和最基本的要求。“律己廉为首,立世德为先”。作为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确立这样的观念:靠廉洁端正党的风气,靠廉洁展现党的魅力,靠廉洁树立党的形象,靠廉洁推进党的事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为一名干部,需要时时刻刻地牢记自己的使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廉洁自律,清正为政。认真以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新形势下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廉洁从政。
一、将廉洁与自身修养联系起来
廉洁自律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法宝,我党历代领导人都能严格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并非常重视对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在新时期,我党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首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从思想和行为上做到廉洁自律,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
1.1 思想上的自律
以党章的标准时刻要求自己,是目前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应该考虑到的。因为,党章规定了党员的义务、权利和行动指南。坚持以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党的原则和利益为中心,努力坚持以党的标准作为自己思想上的准绳。用共产党员应有的道德品质约束自己,努力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党员干部领导要善于“惨身养性”,修吃苦耐劳、克己奉公之身。廉政得民心,党员干部善于养无产阶级的党性,大节不失、小节无亏,以人民群众喜乐哀怒为得失,因此,作为党员,思想上的自律是极为重要的。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思想修养的培养和提高。
如何做到在思想上获得提高呢?一是要以学养德。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优秀共产党员重气节、轻名利,重品德、轻富贵,重情操、轻生死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的高风亮节,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武装自己的思想。二是要以俭养德。俭能戒奢,俭能戒贪,俭能戒惰。要努力实践以俭养德,自觉抵御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腐蚀冲击。要努力培养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情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是要以廉守德。正确摆正“德”与“得”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不为“得”伤“德”,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一尘不染。
1.2 行为上的自律
行为上自律要求党员能够不断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在思想道德上构筑起拒腐防变的牢固防线,在行为上不拘小节,一丝不苟,不为诱惑所动,常思廉洁。只有拥有这样思想,才能在腐蚀思想来临时,产生抵制的抗体,坚持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本质。在政治上要把握住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糊涂;在工作上要坚持以群众为工作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义无反顾地维护人民的利益;在感情上要坚持原则,不为人情而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在利益问题上不贪不占。不仅自己要坚持廉洁,作为会计系支部书记,更应该以
实际行动来影响支部成员,为创建良好的廉洁氛围做出贡献。
1.3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人们思想的总开关,我们共产党员思想的先进性与否取决于这“三观”是否正确,是否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因此,我们作为战斗在教学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前,始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保持清醒头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排除险阻,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成就。
共产党员的人生观应该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人生,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和乐趣,把为在世界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应该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努力地工作,无私地奉献。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象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将廉洁和党的命运联系起来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使得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被腐蚀的危险。我们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的革命之所以会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能够从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成长成为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但是,党的宗旨没变,党的性质没变,如何使党继续保持先进性,如何使党能够永葆生机,是摆在每个党员面前的重大课题,党的命运与我们每个党员的思想行为息息相关。
优越的环境和复杂的国际环境的诱惑,使得腐朽思想对党员干部的影响和腐蚀长期存在。许多党员干部没有保持廉洁的思想和坚持廉洁的行为,犯了巨大的错误。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犯错误往往是从不自觉接受教育,放松要求,思想蜕变,作风不正开始的,这就决定了廉洁自律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对于这一点,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与时俱进和执政为民的要求,自觉接受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廉洁自律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勤政廉洁意识,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在思想上深深扎根,在工作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教育的成效充分体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维护党的形象和执政地位。
三、将廉洁和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
党员干部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先进性决定着学校的兴衰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校里的党员干部开展廉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绍兴文理学院正处在高速地发展之中,任何党员都需要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学院长,更应该保持廉洁的作风,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1 牢固树立廉洁的思想观念
廉洁是一个党员干部的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个拥有良好素养的党员干部,廉洁是必备的基本成分。因此,常修廉洁之课成为我们党员努力提高修养和党性的关键之举。将廉洁与自身的修养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廉洁的思想观念,形成廉洁的文化氛围,以廉洁的思想指导每一步的工作,清正地做好每一件事,是做好支部工作和学院、学校工作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笔者一直认为,作为二级学院的纪委组组长,应该拥有廉洁的思想,廉洁从事,在各个支部面前做好榜样。而且,笔者也在努力往这个方向前进。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坚持学习党的科学理论,以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廉洁做事,清正生活,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良好作风和修养。
3.2 清正廉洁地做好本职工作
学校目前正处在高速地发展当中,“绍兴大学”的目标成为我们每一个文理教师的心愿。而这个心愿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文理人,尤其需要我们党员干部的努力。将清正廉洁融入到我们党员干部的工作当中,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党委交给的任务,认真做好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廉洁教育,使廉洁教育深入到学院的教育当中。
搞好廉洁自律教育,要重视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自觉接受教育,认真对照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提高自律意识,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为学院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3.3 以教风、学风、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拓展廉洁文化建设的空间
加强教风、学风、作风建设是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平台。教风是校风的核心,是师德的载体,抓好教风建设必须从师德抓起。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要在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治学严谨、行为情操、仪表风范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学风是教风的基础,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教风和勤奋的学风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不断推进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要成为学院工作层面廉洁文化建设的重点。同时,加强干部的廉洁作风建设,因为管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清廉、敬业奉献、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师生,这样廉洁文化建设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四、参考文献
1.徐道宣 谈军, 新时期党员干部廉洁自律问题的在思考, 大学时代B 2006.6
2.李纯成 王桂芝 郝咏梅, 关于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
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7
一、教书育人
当下, 学生不喜欢教师的现象很普遍, 简单地说, 因为教师让他不快乐, 教师爱得不到位。爱是化解一切误会的最有效良药。作为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育的我努力探知学生的内心世界, 渐渐笔者发现, 学生需要赏识, 需要关爱, 需要成功, 需要满足.学生需要的, 我们能不能给他?以什么方式给他?当学生出现问题时, 我们能不能抓住时机交个朋友?很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往积极方面想, 学生可塑, 抓住时机交朋友;往消极方面想, 那真是无可救药, 两个字“可恶”!一念之差就可能毁了孩子, 多么关键呐!
二、遇事商量
商量是一种尊重, 商量是爱的一种方式, 不商量不知道, 一商量你定会改变对学生的态度, 因为学生的想法很有智慧!一次“示范课”, 笔者之前感到紧张, 因校长要求汇报近期科研成果, 提到“示范”二字, 压力可想而知。遇事商量, 找孩子们一番探讨, 争辩, 构想, 意见达成一致, 学生方面, 他们自己安排了, 不仅如此, 学生还反过来安慰老师, 替老师出谋划策, 这给我平添了几分自信, 有学生支持的课真好上!结果, 校长说了一句:“震撼!”这给笔者莫大的支持, 现在想来, 心里都乐滋滋的!一次示范课短短几十分钟, 但从活动折射出来的意义、价值以及先前的投入让人难忘, 相信多少年后, 这些孩子还会回忆这节课的。
三、欣赏智慧
智慧需要发现, 也需要培养, 作为能力的一部分, 智慧需要提升, 也需要欣赏。带着欣赏的眼光, 从事学科教育, 关注每一环节, 关注精彩生成, 教师欣赏学生, 学生欣赏教师, 师生共处于欣赏和被欣赏的情境场之中, 关系会更融洽, 教学将更有效。因欣赏和被欣赏所激发的创造力, 让学生终生受益。欣赏, 可塑造学生乐观向上的个性品格。欣赏智慧可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 欣赏学生的发现能力;第二, 欣赏学生的的创新意识;第三, 欣赏学生的质疑品质;第四, 欣赏学生的思辨风格;第五, 欣赏学生的欣赏境界。通过欣赏, 让学生找到自信, 找到价值, 找到人生的乐趣, 找到成功的希望。
四、珍惜纠错
“欣赏智慧, 珍惜纠错”是笔者一直倡导的。纠错分为自纠, 他纠和集体纠。很多小问题自己只要略作反思便可以解决的, 就自己纠, 纠后有总结, 不能一错再错;他纠, 即由一位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展示给大家, 先由学生讨论, 推荐同学助解。即便一时拿不出解决方案, 教师也不必急着推销自己的“产品”, 让学生说自己的观点, 谈策略, 从学生的想法中寻找合理成分, 有见地的想法, 教师要给予表扬, 带领学生仔细品味, 这个阶段称为“磨题”, 其实, 学生在这时候最能发挥创造力, 正如练功站桩, 越到最后几分钟越难熬也越能长进。思维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这样的愤悱情境中锻造出来的;集体纠, 也称“围捕行动”, 当问题真的在班级消化不了, 可以放到年级乃至全校展开征解活动, 并“悬赏”征解, 这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五、预设精细
教学需要预设, 预设只为生成。预设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更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因为一切生成都是建立在有目的、有组织、有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的, 盲目低效的自主探究就等于在浪费人的生命, 准备得越充分, 课堂就越高效, 气氛就越热烈, 学生积极性就越高, 就越容易催生创造力, 所以, 预设不可或缺!
学生自主的课堂不仅要预设, 还要更精细!不仅要预设知识之链, 还要预设生成之果;不仅要预设容量、进度, 还要预设学生可接受性、参与度;不仅要预设教学目标, 还要预设思想方法和情感体验。诸多问题都要教师一点点琢磨, 需要与学生反复商量才能很好落实, 不细行吗?准备充分的预设只是精彩生成的必要条件, 还有许多不确定以因素冲击课堂, 这最能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 优秀教师不仅不担心冲击, 反而会创设被冲击的情境。
六、收放有度
当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后,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规范内部的管理, 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甚至连教师都不曾考虑周全的细节, 他们都会考虑到。这是因为, 学生集体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做自发调节的一个“市场”, 当这个“市场”空前繁荣的时候, 必然伴生一种制约机制, 有的学生就自然负起了教师的责任, 他们懂得适可而止, 对那些一直追求个人刺激和盲目起哄的行为加以抵制。当学生空前团结的时候, 他们凡事都会商量, 有一些学生在班级竖起“旗帜”, 赢得其他人的尊重。所以, 教师不必害怕课堂“意外”发生, 如有, 那就是教师热切期待的精彩的“意外”生成。
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思考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亲自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实践性、亲历性、指导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产生很强的参与意识,能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地投入到“读、思、议”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如何进行合作学习
1.教师要对学生灌输合作意识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际,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升华发展,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充满活力,首先必须要使学生有合作意识,教师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面就要联系实际,结合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有合作的需要以及合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唤起学生的合作需要,如:拔河比赛、接力传球。在教学中,我还给学生讲2004年奥运会女排的夺冠,以及其它一些集体项目的比赛,让学生发现需要别人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胜利,感觉到合作是一种富有乐趣的活动,从而愿意合作、积极合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带动别人参与学习,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2.激发学生合作热情
学生的合作热情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被充分激发。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小组而共同解决问题,大家有一种安全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合作学习正好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他们每人都要发挥自己最高的水平,都要想最好的办法,为自己的小组争光。这就需要教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内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来一起呈现这个问题,根据所呈现的问题,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例如,学习了课文《两件宝》后,学生知道了手和脑的作用,我及时鼓励学生去自读《做太阳钟》,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同学互相读,读懂之后让代表说一说文中制作太阳钟的步骤,让他们明确制作要领。然后小组内开始比赛制作太阳钟,有的学生用量角器对起来画钟面,还有的学生将圆剪成了椭圆,由同学帮他修改。有一个学生只是看别人制作,而自己却不动手,组内的其他同学都帮助他,在同学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这位学生终于学会了做太阳钟,组内的同学为他鼓掌,这位同学自己也很高兴。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合理的分工,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做到发展自己的能力。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养成与他人共同相处、共同处理问题的好习惯。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会七嘴八舌,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如我担任四年级语文课时,我将班上40名学生分成8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根据各自的特长作了分工,明确职责,各负其责,真正做到了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评价、相互监督。
二、合作学习的优点
1.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开展互学、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评价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另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及爱提问题、爱发言的好习惯,学习参与率也上升了许多。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冒出火花,火花碰撞,又会产生新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合、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初步学会合作,积累了一些合作经验,逐渐养成了合作的习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必须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从而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也增强了个人的竞争意识。
【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再思考】推荐阅读:
《探究合作学习对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文献综述05-28
对学生反思的再认识10-02
小学生合作学习方式07-01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思考06-29
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07-0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07-19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三法08-11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08-26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