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学检验(共6篇)
临床输血学检验 篇1
摘要: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教学目的是老师需要进行不断探索的内容。笔者前期参与了本校临床检验专业本科《临床输血学检验》课程的教学工作, 尝试从师生关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手段等三方面进行兴趣化教学, 现总结如下, 以期为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临床输血学检验,兴趣化教学,本科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在《论语·雍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先生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 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教学目的是老师需要根据课程、学生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 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不断探索的内容。
《临床输血学检验》是由多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 其教学旨在对医学检验本科生的输血理论知识进行强化, 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1]。为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广西中医药大学瑞康医学院于2014年起针对临床检验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此门课程, 本课程的开展将进一步完善检验专业学生在输血检验方面的知识。本门课程涉及知识点较多, 实践性较强, 教学方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亲身教学中, 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尝试进行了兴趣化教学,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兴趣产生的基础
任何事情的开展都离不开人与人的合作, 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现二者情感合作的基础。因此,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常常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学习上来[2]。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 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和顾虑, 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 并且化为行动;教师也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 知其所想, 保护其自尊心, 激发其求知欲。想要培养师生感情, 最重要的就是要多交流,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笔者尝试开辟多种课下交流渠道, 如建立QQ讨论群, 开通微信账号等形式, 沟通的内容从学习到生活, 以此逐渐获得学生们的信任和认可,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教学任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2 理论联系实践是兴趣产生的最直接动力
现代社会信息获取十分快速和方便, 通过网络资源及专业数据库检索可以轻易的获得任意知识。而信息时代下, 教师的任务也开始转变, 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解惑, 更加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其自我学习。得益于在临床输血岗位的实践锻炼,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能有效地引入临床常见案例并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对课本新知识进行实例分析, 提高认识, 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 在讲述《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内容时, 笔者就通过临床常见的案例来讲解导致正反定型不符的常见原因。比如, 正定型出现假阳性的临床常见原因多是缗钱状红细胞导致的, 表现为红细胞像钱币叠成一串, 由于异常蛋白分子中和了红细胞表面的电荷, 减少了红细胞表面的斥力, 使红细胞易于聚集, 因而红细胞缗钱状主要由于蛋白紊乱所形成。见于多发性骨髓瘤、γ-球蛋白增多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血液粘度较高的疾病。了解原理之后结合受血者病情和显微镜观察就可确认。这样带领学生们遇到问题积极思考原因, 联系临床实际, 结合患者病情, 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授业解惑的同时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兴趣产生的催化剂
(1) PBL教学:“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带着问题去学习则能催生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如, 在讲述《新生儿溶血病》中的内容时, 笔者就首先通过一个临床案例作为引子开启这一节课的讲解。患儿, 女, 3 12/24天, 黄疸3天, 逐渐加重, 第一胎第一产, 足月顺产, 产重3.2Kg, 今查血清总胆红素为22mg/dl (373umol/L) , Hb150g/L, 尿胆原 (+) , 尿胆红素 (-) , 大便正常, 其母血型为O型, Rh D (+) , 其父血型为A型, Rh D (+) , 1、最有可能的诊断是什么?2、还应注意哪些症状及体征?3、还需哪些进一步检查以确诊?4、目前需如何治疗?摆出案例和问题之后, 提醒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这一章的内容, 并告知结束时会点名回答这几个问题, 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们认真听讲, 一方面也催生了大家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2) 情景教学: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的状态往往只能维持20分钟, 余下的时间容易分心。情景教学则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技巧, 如实物、多媒体课件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利于学生接受的形象化情景,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具有专注的精神状态, 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如, 在讲述《血液及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中, 笔者就是通过情景教学来完成的, 由于这一章的内容比较枯燥, 按照老方法直接讲一定会让学生们觉得很无趣甚至打瞌睡, 所以笔者特地找到相关视频, 即血站工作人员从血液的采集到血液成分的制备和保存的全过程, 带领学生们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讲解理论知识, 这样既可以生动的完成这一章的学习, 又可以促使学生将这一部分内容更加牢固的掌握。
4 总结
上述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但如果一味的追求趣味性, 难免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随意性, 虽然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 但最终可能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 如何在教学过程兼顾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 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阮杰, 陈亚芹, 马丽, 等.临床输血学检验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 (9) :1229-1230.
[2]孟四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输血前检验传染性指标的临床意义 篇2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指标,酶标仪,试剂盒,临床价值
在临床中输血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输血导致患者感染其他某些疾病的例子时有发生。为充分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降低因为输血导致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避免给医院带来医疗纠纷, 也为了适应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倒置原则,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检查是非常必要的[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 输血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 近年来, 因多种因素造成的输血过程中病毒性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播性疾病连续传染的案例屡见不鲜, 这不仅易引发医患纠纷, 更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现对3 600例患者HBs Ag、抗-HCV、抗-HP、抗-HIV等4项传染性指标结果的对比分析, 以求引起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从而起到保护患者及避免传播发生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 600例血清标本来源于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者, 其中男1 960例, 女1 640例;年龄8个月~83 (37.9±8.3) 岁。治疗前, 医务人员通过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充分协商, 并在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1.2 仪器与试剂
酶标仪:上海科华实验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T360。试剂:上海科华实验系统有限公司和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的HBs Ag、抗-HC7、抗-HP、抗-HIV试剂盒 (两种厂家的试剂各检测一遍, 有效降低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发生几率) 。
1.3 方法
患者检查前1d晚餐后不再进食, 第2天早上7∶00空腹静脉取血5ml。HBs Ag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 检测[2], 使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抗HCV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 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公司提供;梅毒螺旋体抗体 (TPPA) 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试验 (RPR) 检测, 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公司提供;抗-HIV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 使用珠海丽珠试剂厂提供的试剂盒;所有操作规程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对ELISA初次检测阳性者再进行双孔复测, 抗HIV复测仍阳性者送省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 (AIDS) 监测实验室确认。检测过程均采用日本瑞必欧株式社会TPPA, Rgyto-6100酶标分析仪和Wel1-wash4洗板机。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运用SPSS 17.0统汁学软件作处理, 计数资料百分率 (%) 表示, 通过±s方法显示计量资料,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Bs Ag患者354例, 阳性率9.83%;抗-HCV患者32例, 阳性率0.89%;抗-HP患者23例, 阳性率0.64%;抗-Hl V患者5例, 阳性率0.14%。其中以HBs Ag感染率最高, 且男性患者阳性率11.89%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的7.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他3项指标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女性比较, *P<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是目前较为常见的4种传染病, 且都能通过血液进行传播[3]。输血是目前临床中治疗和抢救危重患者常用的医疗措施, 也是导致患者血源性疾病的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了充分了解患者输血前的情况, 避免院内感染, 在输血前对患者的血液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 输血前的检测可以减少的医疗纠纷发生。所有创伤性检查及治疗都是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的传播途径。在临床的诊疗过程中, 如手术、穿刺、抽血、接生等, 医护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疾病患者的分泌物、血液和体液等, 如果不采取隔离保护措施, 也有可能被感染[4]。因此, 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尤为关键, 这不仅能有效避免患者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还能督促医务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提高工作责任心, 以达到医患双方双赢的效果[5]。
3 600份血清样本中, HBs Ag、抗-HC7、抗-HP、抗-HIV的阳性例数总计为414例, 阳性率为11.5%, 比率是非常高的;同时, 在4项传染性指标中, HBs Ag为354例, 阳性率为9.83%, 证明乙型肝炎在患者中的感染系数较高, 因此对乙型肝炎传播的预防是日后工作的重点内容;丙型肝炎、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89%、0.64%, 虽然感染比例较少, 但在预防工作中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艾滋病阳性率0.14%, 与黄聪等[6]的报道相近, 但高于任红霞[7]的报道。艾滋病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由于不同国家经济条件、医疗水平、检测能力等存在很大差异, 艾滋病患者实际例数与统计资料存在着很大误差。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可能仅仅是实际患者的很少一部分, 仍然有大量患者未被及时检测发现。国内HIV感染目前仍局限于特殊人群, 如吸毒人员、性滥者等。在我国《献血法》实施前, 部分地区的采供血机构管理混乱, 导致HIV在少数地区流行。HIV感染患者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 患者常因消化道、肺部真菌, 假单胞菌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或皮损等于不同临床科室就诊, 多重或多部位机会性感染则常见于已发病的HIV感染患者。若患者在输血后才发现HIV感染, 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因此, 临床中应提高患者感染HIV的警惕性, 避免出现误诊或漏检现象。根据卫生部门统计, 截至2013年9月30目, 全国共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约43.4万例, 其中性传播占比89.9%, 因此, 相关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努力做好宣传工作, 让民众了解性道德、洁身自好的重要性, 同时抓好大、中、小学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 从根本上解决艾滋病的传播问题[8];此外, 在4项传染性指标的男女比例对比中, HBs Ag的男性患者阳性率11.89%, 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的7.38%, 且男女患者HBs Ag阳性率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究其原因, 本文中并未进行详细分析, 有待进一步探讨。
近年来,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 更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应用于采血供血工作中,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核酸检测作为其中一项新技术, 正得到逐步推广应用中[9]。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 由于目前技术的局限性, 目前ELISA检测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被感染的可能, 因此, 相关采血供血机构最好能保存好患者的血液标本, 以备日后处理医疗纠纷时供取证用。
输血作为一种药物无法替代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输血前对血液要严把质量关, 以保证患者输血安全。输血及手术前五项传染性指标已列入常规检测项目, 但目前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及病原体感染后存在“窗口期”问题, 使输血及手术感染病毒无法避免。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 也不能排除患者已被感染的可能性。对患者输血前进行五项传染性指标检测, 无论对患者、医务人员还是院内感染的控制、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都有非常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验, 能极大提高输血活动的安全性, 有效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葛冰磊.1204例患者输血前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5, 4 (7) :115.
[2] 王锐, 韩玲, 赵伟萍.20例输血感染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3) :216-218.
[3] 李笋.传染性疾病标志物在手术和输血前检测意义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9) :99-100.
[4] 陈家宝, 夏林, 脚静.1817名受血者输血传染因子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7, 20 (2) :150.
[5] 李植.受血者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35) :137.
[6] 黄聪, 孙家志, 谭瑞琼.广西沿海地区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4) :351-353.
[7] 任红霞.新乡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4) :351-353.
[8] 庞永兴.输血前患者血清传染性标志物检查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1) :516-517.
临床输血学检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选取在该院需要输血的280例患者,其中男142例,女138例,年龄为3~60岁,平均年龄为(32.5±1.6)岁。所用输血均有市中心血站配送。
1.2 检验方法
按照血液检验的规章制度,用盐水对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的血液进行检验。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2],要进行相互检查,相互认证,共同承担起对血液基本数据信息的核对工作,输血结束后要按照规定时间,及时送达保存。取卡式凝胶管并做好标记,在A、B管中加入5%的红细胞、抗A、抗B血清,在D管中加入待测50 ul的血清和抗D。在A1、B1管中分别加入A、B型0.5%的红细胞悬液和待测血清。将温度设置在37摄氏度,然后孵化10 min,并且在凝胶管中加50ul的O型血,调整转速1000转/min离心3 min。
1.3 判断标准评定
根据血液检验的标准[3]可分为:(1)阴性:经过离心检测三分钟后,凝胶管中的红细胞全部沉淀在柱底部;(2)阳性:经过离心检测3 min后,凝胶管中的部分或者全部红细胞和柱内凝胶结合。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组需要Rh血型的鉴定为280例患者,检测结果显示:Rh D阳性为2例患者,所占比例为0.71%;E阴性的患者为95例,所占比例为33.93%;C阴性的患者为21例,所占比例为7.50%。交叉配血试验出现配血不相合的患者为3例,所占比例为1.11%。
3 讨论
目前,卡式法血型鉴定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输血检验,保证了输血者的安全[4,5,6,7]。卡式微柱凝胶试验是通过调节凝胶的浓度来控制凝胶间隙的大小,使其间隙只能允许游离的红细胞通过,从而使游离的红细胞和聚集的红细胞分离[8]。当抗原、抗体反应,抗人球试验时,血细胞发生凝集,离心时,凝集块不能通过凝胶间隙,而留在凝胶孔的上层,呈阳性反应。未凝集的血细胞离心时可通过凝胶间隙,而沉积在凝胶孔的底部,则呈阴性反应[9]。
该组结果表明:Rh D阳性为2例患者,所占比例为0.71%;E阴性的患者为95例,所占比例为33.93%;C阴性的患者为21例,所占比例为7.50%。交叉配血试验出现配血不相合的患者为3例,所占比例为1.11%。此方法操作简单、结果清楚、明确、稳定,易判定,重复性好,易保存。一卡六孔有利于正、反定型的对比,灵敏度高。
摘要:目的 探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保证患者的输血有效、安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2月期间在该院采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进行交叉配血实验的280例患者,按照血液检验的规章制度,用盐水对正向定型和反向定型的血液进行检验。结果 RhD阳性为2例患者,所占比例为0.71%;E阴性的患者为95例,所占比例为33.93%;C阴性的患者为21例,所占比例为7.50%。交叉配血试验出现配血不相合的患者为3例,所占比例为1.11%。结论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具有操作简单、结果明确、稳定,易判定,重复性好,易保存。一卡六孔有利于正、反定型的对比,灵敏度高。
关键词:卡式微柱凝胶试验,输血检验,应用
参考文献
[1]孔祥骞,吴松远,杨作云,等.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12,25(6):983.
[2]Feng Liu,Guining Li,Xiaolu Mao,et al.Detection of IgG anti-A/B must be essential for safe transfusion suppor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BO incompatible allogeneic HSCT[J].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2011,44(2):123-127.
[3]赖顺华,蔡国斌,余小丹.浅谈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96-97.
[4]王华玲.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5):215-216.
[5]Sofie Van Roosbroeck,Sarah Hoeck,Guido Van Hal,et al.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using an immunochemical faecal occult blood test:A comparison of two invitation strategies[J].Cancer Epidemiology,2012,36(5):317-324.
[6]董海伟.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7):145-146.
[7]Richard M.Hoffman,Susan Steel,Ellen F.T.Yee,et al.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dherence is higher with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s than guaiac-base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s: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Preventive Medicine,2010,50(5-6):297-299.
[8]宋淑清,夏鲁宁.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9,12(5):646.
临床输血学检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250例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35例, 女115例, 年龄19~76岁, 平均年龄 (46.4±10.9) 岁。纳入标准:符合输血诊断标准;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无意识障碍;无精神性疾病。上述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示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且坚持完成相关研究过程。上述患者年龄、病情、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
型号TD-2Y医学检验多功能离心机、免疫孵育器 (中山市生科试剂仪器有限公司) 、中山生科微柱凝胶卡、中山生科微柱凝胶卡以及血型配血系统、标本离心机 (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分公司;型号:SC-2542) 。
1.2.2 试剂
抗人球蛋白检测卡 (中山市生科试剂仪器有限公司) ;筛选细胞 (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
1.2.3 检测方法
采用的检测方法:在对患者输血前, 采用抗人球蛋白卡法对250例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 具体方法如下: (1) 抽取患者静脉血: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 (2) 将血液标本离心, 并在微柱凝胶卡上标记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抗体筛选细胞编号等, 微量加样器吸取50μl筛选细胞试剂、吸取50μl待检血清加入微柱凝胶卡管腔中。将其置入37℃孵育器中孵育处理15 min, 再用医学检验多功能离心机离心5 min; (3) 用肉眼观察凝胶卡管腔内液体状况, 若红细胞液均匀地沉在管底时表示检测结果为阴性, 若红细胞液悬浮在凝胶表面或显示在凝胶中端表示检测结果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对25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经过检测后, 观察250例患者不规则抗体检验的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25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经过检测后, 观察250例患者不规则抗体检验的阳性率, 检测结果:135例男性输血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0.74%;115例女性输血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2.61%, 女性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女性比较, a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输血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 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因创伤、手术、妊娠等原因造成失血过多需要输血抢救患者时, 不但要严格遵循同型输血原则, 还要特别注意ABO血型系统之外的不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是指不符合ABO血型系法则的血型抗体, 抗A和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 人类血液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含不规则抗体的, 常因注射、输血、妊娠或者血液制品的免疫刺激而产生。不规则抗体可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引发发热、寒战等轻微输血反应, 严重的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输血过程中, 患者有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且输血所造成的不良反应极为严重, 致死率极高, 虽然社会及人们对输血安全的重视日益提高, 输血操作越来越规范, 但是输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由ABO血型以外的不规则抗体引起的不良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和血型鉴定困难等并发症, 较轻的并发症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 严重的并发症会危及输血者的生命[5,6]。目前, 公认的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为抗-A、抗-B、抗-AB所产生的不规则抗体, 此类抗体大多为免疫球蛋白G (Ig G) 或免疫球蛋白M (Ig M) 类抗体, 以Ig G类抗体的破坏力最强[7,8,9]。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对身体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 关于输血安全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0]。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250例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输血前对250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 结果发现135例男性输血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0.74%;115例女性输血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2.61%, 女性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
综上所述, 在输血之前对不规则抗体进行检验, 为需要用血的患者提前筛选出相应的血液, 这既解决了疑难配血问题, 又避免了输血反应的发生,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本研究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50例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输血前, 对250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 然后分析250例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检验阳性率和阳性患者的抗体筛查结果。结果 135例男性输血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0.74%;115例女性输血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2.61%, 女性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筛查能够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值得推荐。
关键词:输血,不规则抗体检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晋向芳.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与价值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1) :52-53.
[2]李锡兵.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与价值.大家健康, 2014, 8 (1) :18.
[3]李伟旗.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35) :71-72.
[4]刘俊红, 杜忠斌, 李惠霞.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探讨.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4) :711-712.
[5]姜设初, 马吉联.对输血患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4) :153-154.
[6]钟月华, 谭静, 陈荧, 等.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特异性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 3 (12) :397-398.
[7]周红霞.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求医问药, 2012, 10 (11) :853.
[8]张新逸.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20) :53-54.
[9]汪辉, 王京华, 苗美娟, 等.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输血的意义.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22 (4) :566-567.
临床输血学检验 篇5
关键词:抗体,输血,检验
输血治疗包括输注血小板、冰冻血浆、红细胞等血制品, 输血治疗的合理性、有效性、及时性与安全性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输血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使血制品能够为受血者的器官功能正常运转与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提供保障, 不但要按照规范化输血流程指导临床治疗, 严格执行配血及用血制度, 还应在输血前检验血成分指标[1]。不规则抗体 (意外抗体) 可增加血型鉴定难度, 导致疑难配型比例上升, 还可能引起不良输血反应, 本文分析了输血前检验意外抗体的临床价值与意义,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20例受血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 可正常交叉配血, 具有明确的输血治疗指征及适应证, 基础资料完整, 受血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本次试验知情同意。排除入组前一周内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激素的受血者, 一般资料缺失的受血者, 肾功能及肝功能严重损伤者, 凝血机制异常者, 患有风心病、心内膜炎、心肌病、心肌炎的受血者, 合并急性感染者。将120例受血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参照组, 试验组62例, 参照组58例。试验组中, 男35例, 女27例;年龄2~78岁, 平均年龄 (54.1±3.7) 岁;输入血小板16例, 血浆14例, 悬浮红细胞11例, 全血21例;有妊娠史37例, 输血史41例;产科20例, 内科13例, 肿瘤科15例, 血液科14例。参照组中, 男34例, 女24例;年龄4~79岁, 平均年龄 (54.8±3.2) 岁;输入血小板15例, 血浆13例, 悬浮红细胞12例, 全血18例;有妊娠史34例, 输血史39例;产科18例, 内科10例, 肿瘤科16例, 血液科14例。参照组、试验组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 (P>0.05) 。
1.2 检验方法
参照组受血者接受输血治疗之前, 仅检验血清中的抗-A及抗-B;而试验组受血者同时检验了抗-A、抗-B及意外抗体。意外抗体检验方法如下:抽取静脉血液作为检验样本, 抽取的样本量为3 m L, 加入EDTA-K2抗凝剂后置入37℃的温水中水浴10~15 min, 水浴后离心备用, 离心时间为5 min, 离心速度为2 500 r/min, 以保证充分离心。为避免血浆中的蛋白凝块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 检验前需保证血清已完全析出。检验意外抗体的方法为微柱凝胶技术, 在试验孔中加入30μL血清及45μL筛查细胞, 将血清与筛查细胞混匀后可进行孵育处理, 孵育温度为37℃, 孵育时间为20~25 min, 孵育后离心, 离心时间为10 min, 速度为1 200 r/min。完成上述操作后可观察红细胞的凝集情况, 判定检验结果时依据以下标准:红细胞滞留于微管顶部或中部, 判定为阳性;沉积在微管底部, 判定为阴性。随后采用谱细胞鉴定意外抗体, 鉴定时采用菠萝酶法及盐水法。
参照组受血者及试验组意外抗体阴性受血者的交叉配血方法均为聚凝胺法, 在试验次侧加入1滴受血者的红细胞及2滴供血者的血清, 在试验主侧加入1滴供血者的红细胞及2滴受血者的血清。随后在试验次侧加入2滴聚凝胺液, 在试验主侧加入0.65 m L低聚液, 充分混匀试验次侧试管与试验主侧试管后离心, 离心2 min, 速度为2 500 r/min。离心后倒出上层清液, 并将2滴聚液加入试管中, 轻摇后观察凝集情况, 主侧与次侧均未出现凝集反应, 可输血;主侧出现凝集反应, 禁止输血;次侧出现凝集反应, 主侧未出现凝集反应, 输血量应<200 m L。对于试验组中的意外抗体阳性受血者, 则采用Dia Med-ID卡式血型配血系统完成配血, 在交叉配血时先筛选供血者的血液, 用于交叉配血的血液应无对应抗原, 如在首次配血时出现凝集反应, 先分析受血者的意外抗体, 随后重新选择供血者的血液完成配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试验组的意外抗体阳性率及意外抗体种类, 同时对比参照组、检验组受血者在输血治疗中出现的输血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录入数据采用Epi Data软件, 使用逻辑判断法、抽样核对法及双输比对法控制数据输入质量, 分析试验组与参照组受血者出现的输血反应是否有差异时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 差异检验法为2分割法, 以P<0.05为差异明显。
2 结果
在试验组的62例受血者中, 意外抗体阳性9例, 阳性率为14.52%;抗体类型包括抗-E 3例, 抗-C 1例, 抗-D 3例, 抗-M 2例。参照组受血者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4.14%, 试验组为9.68%, 试验组输血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P<0.05, 表1) 。
3 讨论
输血被作为慢性失血或急性失血的常用治疗手段, 也是治疗部分血液疾病的唯一手段, 给予有效的输血治疗可以加快康复进程。输血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据美国FDA报道, 溶血是引起输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在发生溶血反应的输血患者中, 约有15%的患者存在意外抗体[2,3]。如受血者的血清中含有意外抗体, 且输血时输入的红细胞抗原与意外抗体对应, 则抗体与抗原之间就会出现免疫结合现象, 在补体与免疫结合的共同作用下, 可出现溶血反应, 导致输血无效。意外抗体还会导致受血者出现迟发溶血反应, 如贫血、发热、蛋白尿、黄疸等, 也有少数意外抗体为阳性的受血者在输血后可出现肾衰竭、无尿、少尿、DIC等急性溶血反应, 严重时可导致受血者死亡[4]。另一方面, 在不了解意外抗体的情况下进行配血, 则需要盲配, 盲配可导致交叉配血时间延长, 因此可能延误最佳输血治疗时机。为了提升输血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缩短抢救时间, 并尽可能节约血液资源, 应筛查受血者的抗体, 及早发现意外抗体, 以便提前选择与意外抗体相溶的血液, 减少盲目配血问题。意外抗体包括P系统抗体、MN系统抗体、Rh系统抗体等, 其中较为常见的是Rh系统抗体, Rh系统抗体可在妊娠刺激或反复输血刺激下产生[5,6]。在无妊娠史或输血史的正常人群当中, 意外抗体检出率约为2.0%, 在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人群当中, 意外抗体阳性率可明显提高, 可达10%左右[7]。因此, 对于有妊娠史及输血史的受血者, 在给予输血治疗前应检验意外抗体, 以保障输血安全。在本研究中, 检验了试验组62例受血者的意外抗体, 结果发现意外抗体的阳性率达到了14.52%, 与目前的研究结论大致相符。明确意外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时, 还应进一步鉴定意外抗体种类, 鉴定特异性抗原后, 根据特异抗原选择红细胞, 保证输入的红细胞无相应的抗原性。在本研究的试验组中, 为意外抗体检验结果为阳性的受血者应用了特殊的交叉配血方法, 并根据意外抗体针对性选择供血者的血液, 结果证实试验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仅为9.68%, 显著低于未检验意外抗体的参照组受血者的24.14%, 证实了在输血前检验意外抗体及根据意外抗体的检验结果进行配血, 有助于减少输血反应, 实现安全输血。
综上, 在实施输血治疗之前检验意外抗体, 有助于提前准备相容的血制品, 提高配血效率, 避免延误临床救治及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应重视检验意外抗体。
参考文献
[1]杜春红, 董守智, 苑广洋, 等.自身抗体阳性伴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及输血疗效[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 (8) :1072-1074.
[2]季中菊, 王梅红, 李静, 等.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小血管炎患者抗体滴度与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 (14) :1642-1646.
[3]邓志林, 宋春花, 韩立民.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辨证分型与外周血中封闭抗体CD4、CD8、CD4/CD8低下的相关性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 36 (3) :370-373.
[4]丁丽娜, 陈孟华, 俞敏, 等.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PLA2R抗体联合Ig G4检测的临床意义[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 (11) :1256-1259.
[5]贾科萍, 傅萍.封闭抗体低下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相关性探讨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32 (10) :2407-2411.
[6]杨璐璐, 孙自敏, 刘欣, 等.胞外HMGB1调控SDF-1/CXCR-4轴介导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4, 22 (5) :1415-1421.
临床输血学检验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152例输血者, 按照不同检验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76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9:37, 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41.51±20.63) 岁;对照组男女比例35:41, 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 (42.13±21.97) 岁。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试剂
观察组使用低离子凝聚胺试剂盒[中山市生科试剂仪器有限公司, 国食药监械 (准) 字2003第3400180号];对照组使用盐水试剂 (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13297) 。
1.2.2 方法
观察组:取2支试管并标注主、次侧, 主侧管加受试者血清或血浆1滴、献血者红细胞悬液 (3%~5%) 2滴;次侧管加献血者血清或血浆1滴、受试者红细胞悬液 (3%~5%) 2滴, 均混匀;均加0.65 ml LIM溶液, 混匀后加凝聚胺2滴并摇匀, 以3400 r/min离心15 s, 倒掉上清液后管底需残留0.1 ml液体;轻摇试管, 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 若无则重做;加2滴悬浮液并轻摇试管, 1 min内散开即非特异性凝集, 不散开即特异性凝集。对照组:受试者和献血者血液各2 ml, 注入清洁干燥试管, 常规分离血清;留数滴加少量盐水试剂制5%红细胞盐水悬液;另取试管2支, 主侧加1滴受试者血清、献血者1滴悬液, 次侧加献血者1滴悬液、受试者1滴血清, 均摇匀;低速沉淀2 min后观察结果。
1.3 观察指标
抗体 (抗-D、抗-C、抗-c、抗-E、抗-e) 检验情况, ++++:最强凝集, +++:强凝集, -:无凝集;检验凝集细胞个数;观察组红细胞凝集消失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抗体检验情况
观察组抗-D、抗-C、抗-c、抗-E、抗-e阳性对照凝集强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凝集细胞个数
观察组检验出14个 (18.42%) 凝集细胞, 对照组检验出2个 (2.63%)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观察组红细胞凝集消失情况
76例受试者中特异性凝集3 min内均无消失;非特异性凝集10 s内消失39例 (51.32%) , 20 s内消失37例 (48.68%)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红细胞血型抗体与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等关系密切, 所以临床输血对红细胞血型抗体检验重视程度日益增加[1]。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观察组抗-D、抗-C等各抗体阳性对照凝集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盐水法对于A、B、O等常规抗体外的其他抗体检验灵敏度较低, 这与Fisher1983年曾在实验中指出低凝聚胺法检验抗体的灵敏度比其他方法约高出2~250倍的结果具有一致性[2]。分析原因在于, 不完全抗体 (Ig G) 多产生于妊娠等免疫刺激过程, 红细胞血型抗原及其抗体经由低离子 (L、I、M) 致敏后, 加入带有正电荷的凝聚胺可以缩小红细胞间距而加速分子运动, 并促进完全抗体和IgG均与红细胞发生结合反应, 加之机械离子发挥作用, 从而有助于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状态[3]。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检验发现的凝集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 盐水检验方法虽然简便、成本低, 但敏感度偏低即凝集需在相应抗原致敏后产生, 导致检验结果受到限制。同时本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76例受试者中特异性凝集现象维持时间长于非特异性凝集, 推测其与低离子凝聚胺是高价阳离子季铵盐多聚物, 溶解后产生的正电荷能够中和红细胞膜表面唾液酸含有的负电荷, 与加悬浮液后抗体呈现不同致敏程度相关。
综上所述, 临床输血检验应用低离子凝聚胺技术简便快捷且灵敏度高, 能够有效检验常规血型外的其他抗体, 从而有利于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事件, 提高输血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姚文娟, 周军, 杨均.微柱凝胶与凝聚胺在临床配血中的体会.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14) :1946-1947.
[2]刘永霞.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临床配血中的应用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3) :266-267.
【临床输血学检验】推荐阅读: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07-28
临床输血07-25
临床输血技术08-12
临床输血操作程序09-01
临床输血前评估制度08-27
临床用血和输血管理06-28
临床成分输血情况分析08-30
临床输血管理量控制07-29
临床输血核查核对制度10-16
输血科实习临床医学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