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质量的检验控制

2024-09-20

输血质量的检验控制(精选5篇)

输血质量的检验控制 篇1

摘要:输血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治疗措施, 在输血流程中, 输血前检验尤为重要。输血的目的是使供血者输入后所包含的血液成分具有成活意义, 保证每一位受血患者的RBC受到良好的保护, 让患者的生命及时得到保障。为保证输血顺利进行, 对其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本文针对此问题, 对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进行详述。

关键词: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

失血过多在急救和抢救过程中是极其常见情况, 此时输血是拯救患者或伤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与一般的临床检验不同, 输血前对血型的检验过程必须严格操作, 保证每一位供血者的血型与患者的血型具有一致性[1]。为保证输血顺利进行, 对其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本文针对此问题, 对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进行详述, 具体如下。

1 输血检验前血液质量控制

输血过程容易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例如HBV等常见疾病容易通过血液渠道使得患者受到感染, 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做好输血检验前质量控制可以从献血者和患者本身进行控制[2]。根据不同供血者的具体项目指标, 我国目前采取的规定主要包括:HBs Ag、抗-HCV、抗-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每个供血单位应对献血者的身份以及血液健康安全性均有了解和保障, 因此, 对患者输血过程前的血液检查与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时检查感染性疾病可能存在的传染源, 做好隔离防护措施, 注意自身的保护避免感染[3]。同时对治疗所需器械在治疗前进行严格的灭菌与病毒消除工作,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的发生。患者进行输血前对其输血适应症必须了解, 若达不到输血指征的就不予以输血, 若必须输血治疗的则应当规划好输血量, 主要以成分输血。

2 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

2.1 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

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与运送过程均需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标准操作。对于输血申请单上的需进行认真核对, 保证实际病人与申请单上保持一致, 此外, 其他资料亦须齐全, 注意病人的免疫学检查项目与血液标本的符合性, 交叉配血标本必须是3天前的标本[4]。若患者的免疫情况异常导致配血试验受到影响, 此时, 该患者所用的治疗药物亦随之受到影响, 因此必须使用所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配血试验。医疗护理人员与输血科检查人员需逐项核对血样与输血申请单[5]。在规定时间内做好贮藏冰箱内温度登记工作以及常规消毒工作, 认真处理停电等意外, 做好预防标本丢失或失效的工作。

2.2 血型鉴定过程的质量控制

血型鉴定过程需要观察检测试剂是否标注有生产批号、有效截止时间等。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严格执行每一步试验, 尤其要严格观察血浆与红细胞之间的比例大小, 针对于蛋白水平异常的患者, 在做血型鉴定时, 最好联合使用洗涤红细胞配合鉴定[6]。ABO正反定型不合可以分为:反定型、正定型的不合以及蛋白质、血浆等的异常和其他不合原因共4类。对于以上类型的不符, 试验时应有足够的重复性, 保证红细胞悬液浓度控制在2%、试验所用试管无菌性以及其他污染、血液标本归类清晰无混淆情况发生;其次对于抗原抗体的遗失以及ABO亚型存在时, 需要进行吸收放散试验以及唾液血型中的测定等试验。对于有过输血史、妊娠史等患者按要求做不规则抗体筛查, 非急诊患者应进行Rh (D) 血型检查, 并严格执行操作说明中的步骤进行定型[7]。

2.3 交叉配血过程的质量控制

交叉配血是指在进行交叉配血操作后对于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抗体能够检验出来。交叉配血实验在安全输血流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主要包括酶、聚凝胺、抗人球蛋白等物质[8]。通过交叉配血实验可以发现鉴定血型出现的失误以及是否包含不规则抗体。在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血液凝集、溶血情况发生, 对于有过输血、妊娠史的患者短期内以及多次输血患者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9]。

交叉配血实验完成后, 注意对试验结果逐项检查,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与供血者标本是否正确、实验操作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标准、实验反应所需条件是否正确、试验得到的结果是否科学, 将以上内容检查核对完成后, 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 填写时应将患者与供血者的姓名等基本信息以及采集日期等基本血液标本信息标明, 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10]。检查确认无误后, 检测者与复核者需联合签名, 表示对该项试验的责任所在。已发出的血液不得退回。如在检查发现有任何质量问题不得发出, 而应及时通知采集供血单位采取妥善的应对处理措施, 并做好相应的登记。

3 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假阳性

血液检验试验过程可能出现的假阳性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 (1) 冷凝集:患者出现免疫性贫血以及病毒性肺炎疾病, 其血液血清的冷凝集素效价容易出现上升。可采取37℃温度的生理盐水将污染的血液进行洗涤, 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做好凝集试验工作。 (2) 假凝集:针对于带有肾炎、肝脏疾病以及骨髓内肿瘤等患者血液中的血清球蛋白、血液黏滞性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以及在进行玻片法实验过程时所用的时间超标, 导致实验内的水分蒸发过多, 最终导致假凝集。 (3) 凝集的原因来自病理性冷抗体的不断产生。 (4) 一些患者在使用青霉素注射液后会出现相关药物抗体, 具有吸附RBC的作用, 并导致和血浆发生凝集作用。

3.2 假阴性

血液检验实验出现假阴性主要原因包括如下: (1) 血液中的血清抗体效价出现异常下降。 (2) 血清含量与红细胞水平含量之间的比例失调。 (3) 年龄因素, 年龄较高者、年龄较低者在对红细胞的保存时间超过一定标准后凝集功能降低。 (4) 实验反应时间, 实验所用时间不足够使得一些较弱的凝集现象不能正常出现。 (5) 在血检时已经出现的凝集但以轻微溶血表现的往往容易被误认。 (6) 实验反应使用的温度不正确, 对于不同血型的鉴定需要在室温下进行, 而对于不完全抗体的鉴定需在在37℃下进行。

3.3 人为错误

在抽血、加样以及登记查看过程时均会出现人为性的错误;对于相关资料填写潦草以及不规范, 均容易导致输错血的现象发生。因此在执行每一项操作时均要持认真的态度, 观察每一项检验结果, 保证报告单等资料填写正确无误;医生在填写信息亦需认真, 此外, 在输血科工作的人员遇有可疑情况应及时记录。

参考文献

[1]蒋利星.血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J].医学影像与检验, 2012, 23 (6) :238-239.

[2]马宏伟, 谢辉.红细胞意外抗体鉴定在输血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2) :57-58.

[3]孔祥骞, 吴松远, 杨作云.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6) :983-984.

[4]陈德生.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哈尔滨医药, 2010, 30 (4) :44-45.

[5]滕文祥.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的质量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8) :58-60.

[6]郑志民.信息化在输血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768-2770.

[7]王雅芬.输血过程中临床护士应注意的问题[J].中外医疗, 2012, 30 (32) :153-155.

[8]李笋.Rh血型表型检测在输血中的应用意义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9) :226-227.

[9]吕健, 宋千, 许刚.脑膜瘤术前影像学特征与术中出血及输血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11) :801-802.

[10]吴擘颋, 姚顶根, 戎瑞明.住院患者红细胞血型同种不规则抗体特征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 (24) :57-59.

输血质量的检验控制 篇2

关键词:血型实验室,输血安全,输血质量的检验控制

在医院常规的治疗与急救过程中, 输血是医护人员重要的救治措施之一, 能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医学的发展, 输血技术也有了蓬勃发展, 主要体现在从输全血到输成分血, 从替补性输血到治疗性输血, 从血源性制品到生物技术制品[2]。人类血液成分存在个体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这使输血者和受血者有可能发生多种输血不良反应, 同时输血的重要性和溶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等特点决定了临床输血检验和一般医学检验的很大不同, 主要包括样本采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及报告结果, 都是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必要的保障[3]。

为了安全有效地保证临床输血工作顺利开展, 有效控制输血检验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对本院实行输血患者开展实施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收到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本院临床上申请输血患者的血液标本资料500份, 其中男305例, 女195例, 有输血史患者42例, 妊娠史患者107例。

1.2 方法

本次研究均采用某试剂公司提供的血型和微柱凝胶试验 (MGT) 配血系统进行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同时采用该公司的反应卡、抗筛谱细胞和手工凝聚胺法 (MPT) 所需要的试剂, 进行配血检验常规操作, 其中, 放散试验严格遵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流程》。细胞处理用80万U青霉素溶入p H值9.8的巴比妥缓冲液12 ml中。然后再加1 ml O型红细胞, 放置于室温1 h后, 用生理盐水洗涤保存于4℃恒温环境中。

2 结果

采用MGT法交叉配血时检验出15例不合;DAT阳性7例, 假阳性5例;青霉素试验阳性2例。对输血不合受试者进行分析发现, 青霉素试验阳性者2例, 抗筛阳性者1例, 既往输血史6例, 妊娠史4例。见表1。本次研究中500例患者无一例输血安全事故。

3 讨论

近些年, 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推动了输血医学的快速发展其重要性无法替代, 临床适应范围也不断扩大。同时临床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困扰着临床医护人员。临床上, 输血的质量安全关系着患者的治疗效果, 血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须将检验工作作为研究的重点, 从血源到使用, 加强对血液的消毒和检验工作, 以确保血液使用安全。

3.1 输血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临床上输血过程中很容易发生, 如乙型肝炎病毒 (HB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感染性疾病, 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4]。有效的输血检验前检查是输血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血前, 献血者与献血单位须进行相关检查, 我国规定的检查项目主要有: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抗-HCV) 、梅毒抗体试验和谷丙转氨酶 (ALT) 检查等, 同时要登记献血者的详细信息, 保证血液的质量。另外, 还需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常规临床检查, 检查其血液必要指标, 严格控制输血适应证。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因为输血引发的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 也可以诊断出潜在的传染源, 及时给予治疗处理。3.2

3.2血型鉴定中质量控制

通常血型鉴定的工作分为两部分:Rh血型鉴定与ABO血型。对ABO血型展开准确鉴定是展开下一步交叉配血工作的前提。检验ABO血型所需标准血清须具备国家批准的生产文号和购回后自我检定记录, 也要保证血清在有效期内[5]。医护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注意血清血球比, 对于蛋白异常、慢性肝病等一些特殊的患者可以用洗涤红细胞进行鉴定。Rh鉴定比ABO系统鉴定更为复杂, 会引发一系列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近些年, Rh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溶血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 所以要规范Rh鉴定, 保证血型鉴定的安全性。

3.3 交叉配血中的质量控制

“交叉配血”是指所用方法可以成功检出与ABO不相容的、具有临床意义的、ABO系统之外的抗体。临床上通过交叉配血, 可以检测出ABO系统之外不规则抗体。所以, 交叉配血实验是临床上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室中进行交叉配血时, 必须严格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目前, 凝聚胺技术[5]在很多医院的血库中得到常规应用。在交叉配血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 仔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血液凝集与溶血现象, 当遇到妊娠和有过输血史等患者时, 要对患者的血液进行不规则的抗体检测; (2) 交叉配血实验检查工作包括患者与供血者的样本是否发生混淆, 实验的操作方法是否符合规范, 样品标签是否准确等。 (3) 做好交叉配血的信息采集工作, 认真填写报告单。

综上所述, 输血是临床上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必须严格控制输血检验的质量, 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教祥.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探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4: (6) :69-70.

[2]Busch M, Chamberland M, Epstein J, et al.Oversight and Monitoring of Blood Safe in the United Stares.Vox Sang, 2009, 77 (2) :67.

[3]李文平.二级医院临床医师应加强学习临床输血学.重庆医学, 2003, 32 (3) :372-373.

[4]刘婧, 李小莉.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吉林医药, 2014, 35 (24) :5446-5447.

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探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该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 均因外伤失血过多需接受输血抢救, 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 对照组50例。实验组:男女比例26∶24, 年龄17~71岁, 平均 (55.12±2.41) 岁。外伤原因:高处坠落19例, 交通事故20例, 重物砸伤9例, 其他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4∶26, 年龄16~71岁, 平均 (55.18±2.44) 岁, 外伤原因:高处坠落18例, 交通事故20例, 重物砸伤10例, 其他2例。比较两组输血病例的性别、年龄、外伤原因、输血原因, 存在可比性 (P>0.05) 。

1.2 一般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流程接受输血治疗, 采集标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实验、得出报告。

1.2.2 实验组:

在输血检验流程中加强质量控制, 具体措施如下: (1) 输血前的质量控制: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规定进行输血前的血标本采样和运送工作, 给予实验室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抗-HIV、抗-HCV、HBs Ag、ALT检查、梅毒抗体试验, 详细咨询献血者信息, 保证血液质量, 输血科应做好输血标本的交接、储存、和记录工作, 防止样本的丢失, 预防样本失效, 核对输血标本与患者信息, 保证二者具有一致性, 此外, 还应注意贮藏冰箱的温度、消毒, 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2) 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仔细分析血浆与血红细胞的比例 (特别是蛋白水平不稳定者) , 可运用正向定型、反向定型 (5个月的婴儿除外) 的方法判读ABO血型。判读Rh血型时, 先给予Rh血型检测, 减少新生儿溶血病或溶血性输血反应, 确保输血安全性。交叉配血实验中, 仔细观察是否有血凝集现象和溶血现象, 为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和筛选, 核对患者与供血者样本是否有污染、混淆, 实验操作方法是否符合规范, 样品标签是否正确, 结果是否正确、可信, 认真填写报告单, 提供交叉配血患者、供血者的姓名、性别、妊娠史、输血史等, 确认无误后, 再次核实, 防止发生医疗纠纷。 (3) 不规则抗体筛查质量控制:供、患血型一致, 但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不规则抗体为阳性或交叉配血不合, 应先给予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 试验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实验时间、实验温度以及各种试剂要求。

1.3 疗效评定:

记录两组输血申请单不完善数、不合格变标本数, 统计两组输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医患纠纷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1.0处理相关资料, 计量数据, t检验, 以表示;计数数据, χ2检验, 以[n (%) ]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血申请单及标本情况统计结果:

实验组 (n=50) 输血申请单不完善数份数为11份, 占比为22.0%, 不合格变标本数份数为7份, 占比为14.0%;对照组 (n=50) 输血申请单不完善数份数为2份, 占比为4.0%, 不合格变标本数份数为1份, 占比为2.0%;t值分别为8.523及5.156, P值均<0.05。由此可见, 实验组输血申请单不完善数和不合格变标本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2.2两组输血性传染病及医患纠纷发生情况统计结果:

实验组 (n=50) 输血性传染病为2例, 占比为4.0%, 医患纠纷4起, 占比为8.0%;对照组 (n=50) 输血性传染病为7例, 占比为14.0%, 医患纠纷6起, 占比为12.0%;t值分别为5.094及5.004, P值均<0.05。由此可见, 实验组输血性传染病发病率为4.0%, 医患纠纷发生率为8.0%, 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3 讨论

输血为临床重要治疗手段, 在挽救患者生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输血也是传播HIV的重要途径, 质量控制可为保证输血安全性, 降低输血传染病概率, 继而保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确保生命安全, 还能减少医患纠纷率。

大量研究证实[3,4], 质量控制对策在输血检验流程中应用价值高, 值得各级医院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输血性传染病发病率为4.0%, 医患纠纷发生率为8.0%, 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此外, 实验组输血申请单填写更加完善, 不合格变标本数明显减少, 近似于相关报道[5], 提示质量控制对策可引导操作护士细心进行各项操作, 规范记录各项内容, 减少输血不良事件, 改善医患关系, 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输血检验前检查是输血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输血前应给予血型检查, 了解其输血适应证, 常规输血检验流程包括采集标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实验、得出报告, 输血检验工作环节多, 工作面广, 过程复杂, 医护人员应保持高度警惕, 选择与患者相同或相容的血制品, 确保患者输血安全。误拿标本、可导致血型错误, 血液标本标签模糊, 难以识别, 也可引起不良后果, 做好输血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可规避以上问题, 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实际工作中, 常常会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 冷凝集、假凝集、药物等可导致假阳性错误, 温度不适、标本血清或标本血清效价低、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适、反应时间过短等均到导致假阴性错误。在ABO血型鉴定时, 应做好细节质量控制, 保证专用器材干燥、清洁, 这样可以杜绝交叉感染;血清取出后放置一段时间方可应用, 按顺序逐一添加试剂, 可减少漏加、多加问题, 控制血型鉴定温度为23℃, 可避免冷凝集反应, 若为老年人或小儿 (红细胞抗原抗体较弱或发育不全) , 应用给予试管检测法进行鉴定[6]。

综上所述, 临床输血检验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环节, 血液检验过程工序复杂, 稍有不慎便会失误, 影响输血安全, 加强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 可保证输血安全, 降低输血传染病概率及医护纠纷概率, 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还有利于创建并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为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惠霞.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2 (33) :147-149.

[2]张广暖.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当代医学, 2014, 9 (5) :110.

[3]刘新君.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18 (20) :254-255.

[4]余东.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11 (22) :37.

[5]刘成淑.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11 (1) :79.

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分析 篇4

在临床检验医学中, 输血前检验工作质量的好坏在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输血操作时, 临床医生秉承着完全信任检验结果的状态。但是在输血检验的整个实际操作过程中, 包括检验前、中、后的各个操作环节及步骤都可能出现各种无法预料到的差错[3]。因此输血检验操作者对工作负责任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输血检验的质量, 医护工作者必须带着一颗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心;保持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 戒骄戒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培养良好的分析能力,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输血前检验工作质量。针对输血检验流程中的问题,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严格输血的适应证, 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输血也不例外。在临床上, 对患者进行治疗或者抢救生命的时候, 输血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的同时, 输血也可能给受血者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综合征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这个问题上, 需要供血单位在采集血源时, 对献血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严格筛查者, 此外采血后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的一系列的检测是重中之重, 目前已经成为了临床检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进行输血的操作前, 对血库的血进行血液指标监测, 这样能够明确责任, 避免一些可能因输血造成的医疗纠纷;使那些隐形携带的人也能得到尽早的诊断, 能进行早期的治疗[4]。此外, 如果能够尽量多的发现潜在的传染源, 也有利于医务人员在进行操作时, 加强对自身的保护, 能够有效的进行隔离保护措施, 严格消毒医疗器械, 避免不必要的医源性交叉感染[5]。

输血在生命抢救中有好的一面, 但是它也能不良反应或者输血后的并发症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成分输血较全血来说能降低在输血过程中感染一些疾病的风险系数, 但是在检测方法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输血检测结果中常常出现假阴性的结果, 也不能百分之百的排除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因此在临床检验中只可适度的多开展成分输血。

2 输血前, 保证血标本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输血前的血标本采集及运送的操作都应完全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标本是极易出错的, 出错一般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把标本抽错, 将已经标记好的标本抽给了其他患者, 或者是将已经标记好的标记贴给了其余患者, 这样一来, 输血者和血液标本血型的一致性很难发现, 如果两患者的血型不一致, 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第二种是血标本的标记不清晰, 反复修改, 无法判别;采集前, 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必须齐全, 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患者资料与实际患者是否一致, 确保两者相匹配[6]。如申请单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话, 可能因为受血者的免疫状态的不同而引起配血试验的结果的偏差;此外受血者药物的使用情况对配血试验的结果也存在影响, 因此进采集的行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受血者3 d内的。

抽血后, 在试管上随即贴好所有条码, 并认真做好相应的登记工作, 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血标本稀释及溶血现象的发生。在进行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的, 双方要认真重复的核对, 确保无误后才能发出报告[7]。

在发放血液制品时, 发放者及接受者双方必须进行资料的核对, 认真观察血液外观的一些情况, 观察血液是否存在一些变化;对保存血液的冰箱温度进行登记;因为冰箱出故障可引起冰箱温度上升, 从而血液保存温度也升高, 查看有无停电的现象发生及冰箱故障等情况的出现, 在确保这些现象都不存在时, 方可按程序, 签字核对拿血, 进行临床操作。拿到血后, 务必时刻注意保温, 保持2~6℃的温度下, 及时进行血液的输注工作, 在患者输血完毕, 要将血袋保存1 d。在进行血型的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工作时, 要认真保管标本, 标本保存在2~6℃的温度下的冰箱1周, 为了能在出现出血反应时进行核对, 尽可能的提高用血的安全系数,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出现。此外还需要认真记录贮血冰箱的温度及消毒工作,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8]。

3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 即指ABH血型抗原的检测。红细胞含A抗原的叫A型, 含B抗原的叫B型, 含A和B抗原的叫AB型;不含A、B抗原, 而含H抗原的称O型[9]。ABO血型鉴定是输血检验的一项常规项目, 也是进行交叉配血的前提。当循环血量不足或大失血或贫血需进行输血治疗, 需要进行ABO血型鉴定。因此在输血前保证输血者和受血者两者的血型相同, 才能进一步进行交叉配血, 确保完全相同后才能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因此, 在献血者献血前及受血者接受血液前, 都必须进行ABO血型的鉴定。

ABO血型的鉴定原理为通过盐水凝集法对红细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进行检测, 检测血清中存在的血型抗体, 依据红细胞和血清中的抗原抗体的存在情况再做出血型的判定。常规的方法有: (1) 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 (2) 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结果判定:凡红细胞出现凝集者为阳性, 呈散在游离状态为阴性[10]。

在进行ABO血型鉴定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保证器材的干燥和清洁, 尽量减少溶血现象的出现, 一般使用一次性的医用器材避免交叉污染的发生。 (2) 取出标准血清后, 待血清温度降至室温后再使用, 用完后立即再次放回冰箱保存。 (3) 加试剂顺序:按照血清、红细胞悬液的顺序加, 确保鉴定无漏加血清现象发生。 (4) 为了防止冷凝集现象干扰, 虽然在4℃时, 抗A和抗B抗体与相应红细胞的反应最强, 但是试验在室温20~24℃内进行, 但是在37℃反应减弱。 (5) 对于例如小孩等红细胞抗原发育不完全及较弱的老人患者等情况, 应用试管法来进行血型的鉴定。 (6) 避免出现假阴性, 进行玻片法反应的时间超过10 min, 保证较弱的凝集现象也能出现。 (7) 正、反定型结果一致才可发报告。 (8) 在做ABO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时, 应有的批准生产文号有效期内、并有购回后自己检定的记录。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 (9) 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者, 血型抗体可减弱或消失;血清中存在自身免疫性抗体等异常均可造成反定型困难;新生儿体内自身血型抗体效价又低且存留有母亲的血型抗体, 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宜做反定型。

3.2 Rh血型鉴定

Rh血型是人类血型系统中相当复杂的血型系统, 正常人体的血液中是不存在有Rh天然抗体的, 因此针对有过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在进行再次输血时需要进行常规的Rh血型的监测, 否则可能能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 在临床上, Rh血型系统的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在Rh血型进行定型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并需要建立有效的对照系统。

因为血型鉴定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只有加大力度对血库内外的质量进行管理, 尽可能地发现血库血型的鉴定问题, 才能提高实验室质量和对输血检验技术的管理进行不断地改进, 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 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 严格交叉配血

在临床输血中, 交叉配血实验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实验, 它能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 有助于发现血型鉴定中的失误, 因此血液检化室在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时, 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实验操作。通过采用正确的检验方法检出与ABO血型系统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对人体会有影响的抗体[11]。此外应正确鉴定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 通过联合应用多种检验方法做出最准确的鉴定结果。

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假阴性的原因主要有: (1) 标准血清效价降低; (2) 反应时间不足; (3) 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当; (4) 把轻微溶血误认为不凝集; (5) 反应温度不当; (6) 不完全抗体遮断引起的假阴性[12,13,14]。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有: (1) 一些患者血清的冷凝集素效价和反应温度可升高, 可出现冷凝集的现象; (2) 部分病的患者血清球蛋白或血液黏滞性增加出现假凝集的现象; (3) 某些受肠道杆菌感染的患者红细胞可获得“类B”抗原; (4) 获得性病理性自身冷抗体形成的凝集; (5) 注射青霉素产生的青霉素抗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 与血清凝集; (6) 采血时动作迟缓, 血清凝固, 或钙离子污染[15,16,17]。

此外还有部分原因是因工作人员责任的缺失, 安全意识的缺乏而导致错误的出现, 比如医务人员抽错血标本、看错或登记错结果及一些书写问题埋下的安全隐患[18]。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 应进行核查, 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员标本的正确性与完整性[19]。查对无误后, 发血者与受血者共同签名。如发现血液质量问题或疑点, 不得发出, 并做好统计[20]。

综上所述, 临床输血能够是挽救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是血液的作用与其他药物相比, 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血液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 不能像药物一样服用, 在输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只有及时安全的输血才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要严格按照输血的操作要求, 加强对标本的保管, 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认真核对相应的资料, 有效地减少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摘要: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 输血往往是救治患者的关键, 一旦输血不当, 就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输血不良反应、传染病等, 严重者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输血检验作为输血的关键流程, 在临床输血安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疗人员必须时刻必注意输血流程中的质量控制, 并严肃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 认真做好防范工作。本文主要阐述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寻求的对策。

护士在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篇5

1临床输血的程序

输血过程包括:输血申请、血样采集、交叉配血、血液的发放与领取、临床输血、质量反馈等[2,3]。

2护士在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输血是临床护理中较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 输血也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技术, 安全、有效输血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护士只有具备较为丰富的输血知识、一丝不苟地规范安全输血护理操作, 才能避免输血中某一个环节的疏忽而造成输血意外事故的发生[4]。

2.1 输血前质量控制

输血前的质量控制主要做到“采前、采后、交接”三处重点把关核对, 要做到“三查七对一确认”, 即三查:查血液有效期、血液外观质量、配血报告单;七对: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编码、血型、血液种类、血液数量;一确认:最后确认患者血型与交叉配血单上的血型是否一致并签名[5]。

2.1.1 护士准备

在执行输血医嘱前, 临床护士应认真核对输血申请项目、姓名、科别、床号、临床诊断, 及时与输血科沟通, 掌握有无特殊采血要求。

2.1.2 标本采集

采集血标本前要在床边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患者与实际患者是否一致, 准确无误后才能采血, 采血后应在床边立即在试管上贴好标签, 做好标记。采血要求:严格遵守一次只为一位输血患者抽取配血和血型标本的原则;直接从静脉抽血, 一般不得从正在输液的静脉采血, 以防血标本稀释[6]。

2.1.3 标本运送

采集的血样本和输血申请单应由医护人员或培训合格的授权人员及时送到输血科, 严防送错、漏送配血标本, 交接双方签字确认。

2.1.4 取血

输血科确定血液可以发出后, 临床护士应凭输血医嘱或专用的血液领取单及《输血治疗同意书》到输血科取血, 对领取的血液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确认”制度。

2.2 输血中质量控制

护士在实施输血护理的过程中, 应具有熟练的技术、敏锐的观察能力, 运用专门的知识和临床经验, 进行规范的输血护理, 能够合理处理输血中发生的细小问题, 以达到输血护理目标的最佳效果。

2.2.1

在输血前由2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和血袋标签上的内容仔细核对, 并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 血袋内的血液有无溶血、混浊及凝块等。

2.2.2

护士应到患者床边核对受血者床号、住院号、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 输血申请单不能认证患者, 这就需要在患者入院时将写有患者姓名和住院号的标签系在患者的手腕上, 保留至出院为止。

2.2.3

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注, 不得自行贮血。对核对及检查无误的血液, 遵照医嘱,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根据不同血液成分的特性用标准输血器按标准方法输给患者。

2.2.4

在输注时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 防止红细胞叠连而越输越慢。若已滴速不畅, 可将30~40 mL无菌生理盐水通过“Y”型管注入血袋内稀释混匀。

2.2.5

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前15 min要慢, 一般情况下为5~10 mL/min。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 可达50~100 mL/min;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心、肺功能障碍者速度宜慢, 为1~2 mL/min。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一袋血需在4 h之内输完。输入两袋及两袋以上血液时, 每袋血之间须输入少量等渗盐水。

2.2.6

一般输血不需加温。输血超过5袋, 速度大于50 mL/min;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有强冷凝集素可遵医嘱给予加温, 但要有专人操作并严密观察。

2.2.7

大量急性失血需快速输血时可加压输血。可采用血压计加压法、手卷挤压法或采用专门的加压输血器。

2.2.8

除生理盐水外, 不得向血液内加入任何药物。主要是为了防止血液成分变性甚至溶血;防止掩盖输血不良反应的早期表现, 特别是严重的溶血反应;防止增加血液被污染的机会。

2.2.9

输血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 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2.3 输血后质量控制

2.3.1

输血结束后, 认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并做相应的处理。

2.3.2

做好输血记录。输血记录的内容主要有:输血日期及时间 (开始、结束时间) ;输注血液的种类;输注血液的袋数;输注血液的容量;血液制品编号;有无不良输血反应;输血人签字。

2.3.3

若有输血不良反应者, 按输血反应流程处理, 记录反应情况, 填报《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并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

2.3.4

护士还应将与输血有关化验单、记录单存入病历, 尤其是《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输血治疗同意书》放入病历做永久保存。

3讨论

3.1 认真学习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制度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是安全输血的唯一保障。这就要求广大护理工作者认真学习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制度, 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针对输血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 制定可行的操作规程, 做到在输血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 明晰工作程序与关键环节

关键环节是指程序中的主要步骤, 其如果不加控制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7]。所以必须规范输血操作, 明晰工作程序与关键环节, 建立标准操作程序, 并对其加以控制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输血质控链条。

3.3 进行安全输血教育培训

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对各类护士进行持续性、实用性、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培训。常年坚持进行系统性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新技能、新知识的培训, 使广大护理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娴熟的操作技能和先进的输血理念。

3.4 掌握现代输血技术

近年来, 临床输血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 特别是成分输血的兴起, 使输血的观念和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随着现代输血概念的拓展, 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加强学习, 对常用的输血技术应熟练掌握, 合理把握适应证、并发症、操作方法及不良反应处理。

3.5 输血的护理记录及输血医疗文书的保存

输血医疗文书是患者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 是解决输血纠纷的有力证据, 其完整性、规范性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应对输血的全过程做好记录, 实行双人双签名, 同时要将输血医疗文书规范地进行合理保管。

总之, 安全输血是一个复杂环节, 而护士是输血治疗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 对安全输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护士必须全面掌握输血方面的法律知识,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具有较为丰富的输血知识, 并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 以确保临床安全输血, 防范输血意外和事故的发生, 提高输血护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成民, 李家增, 季阳.基础输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S].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

[4]连玉萍, 李梅, 李玉芝.浅谈护士在安全输血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 11 (5) , 270-271.

[5]段磊, 于艳秋.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80-383.

[6]郑英, 孔文兵, 赖清.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安全监控[J].医学信息, 2009, 7 (1) :286-287.

上一篇:圆形基础下一篇:单元模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