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2024-06-07

输血并发症的临床观察(通用5篇)

输血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篇1

1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共收治出血性休克患者425例, 其中大量输血56例, 男43例, 女13例, 肝破裂38例, 脾破裂6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6例, 肝癌破裂4例, 肠系膜血管断裂2例, 累计出血量均大于3000 ml。其中发生循环超负荷8例。手术治疗前中心体温<35℃者44例, 出血倾向、APTT>60 s者40例, 代谢性酸中毒pH<7.12者36例, 枸橼酸钠中毒2例。本组患者经抗休克治疗, 生命体征平稳, 无死亡病例。

2并发症的观察和治疗

2.1 循环超负荷

循环超负荷大多由于输入血量过快, 短时间内输入过多血量, 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 心脏负荷过重所致。它属大量输血的严重并发症, 需紧急处理, 有高血压病史, 心脏功能较差, 易并发此症。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咳嗽, 颈静脉怒张, 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 中心静脉压增高。护理措施:①掌握一定的输血速度, 平均分配全程血量, 对年老体弱, 有心脏病史应注意合理调整输血速度, 特别在大量输血的后阶段, 只要血压基本能维持正常, 尿量>40 ml/h, 则输血速度不宜过快;②输血同时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血压、心率、颈静脉充盈情况、尿量, 根据中心静脉压高低和患者其他表现调整输血、输液量和速度;③出现肺水肿症状, 如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 与医生联系紧急处理。本组发生该并发症8例, 经紧急处理, 均症状缓解。

2.2 低体温

由于失血, 复苏时大量液体输入, 外伤体腔暴露, 缺氧能量代谢减缓等原因使热量丢失, 产热不足, 造成低体温, 库存血液保存温度为 (4±2) ℃, 比正常人的基础体温低很多, 由于患者紧急需要, 大多数情况下来不及在室温放置就输给患者, 也可造成低体温。体温过低会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心搏减弱, 外周血管阻力增高, 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 组织内释氧减少, 可进一步加重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也会加重凝血机制紊乱。患者出现寒颤, 发冷等症状。本组17例患者体温<35℃, 四肢肢体冰凉, 4例出现寒战。治疗措施:①将大量备用的库血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升至室温, 再行输入, 也可用热水袋加温输血的肢体;②大量快速输血时, 将室温控制在26℃~28℃, 有助于患者保持正常体温;③注意患者的保暖工作, 可用电热毯加热床单进行保暖, 备好热水袋, 热水袋内水温<45℃, 避免不必要的肢体暴露;④手术患者应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中的体温变化, 每30 min测量一次温度, 将温度计插入直肠2~4 cm, 测温3 min, 为及时调整和更改保暖措施提供依据。

2.3 出血倾向

大出血引起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丢失, 低体温和酸中毒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功能损害和酶活性降低。大量快速输血致部分凝血因子被稀释, 以及库存血内的不稳定凝血因子V因子和Ⅷ破坏, 都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如手术患者则表现为手术野大量渗血不止, 非手术部位皮肤出现淤点及淤斑, 穿刺部位可见大量淤血斑。

2.4 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大量输血随之输入大量枸橼酸钠, 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尚未氧化即和血中游离钙结合而使血钙下降, 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毛细血管张力减低, 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患者可表现为手足抽搐、出血倾向。护理措施:①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多数体温正常、无休克者可以耐受快速输血而不必补钙, 提倡在检测血钙下予以补钙;②若血钾高而又合并低血钙, 应注意观察对心功能的影响。

2.5 代谢性酸中毒的护理

由于严重创伤致大量失血, 大面积组织渗液, 全身组织发生持续且严重灌注不足, 细胞无氧代谢增强, 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因此我们密切注意患者意识、呼吸节律和频率、脉搏、血压、口唇黏膜变化, 及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和血乳酸测定, 并采取有效措施。本组有2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酸中毒, 经给予5%碳酸氢钠纠治后酸中毒很快纠正。

输血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 具有其他药品的不可替代性, 出血性休克患者由于失血量大, 病情复杂, 需大量输血, 在治疗过程中, 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 因此我们应熟练掌握这些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积极处理, 防止循环超负荷, 做好低体温的护理, 重视患者pH值、PT、APTT、血小板的变化, 提高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56例大量输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量输血可引起循环超负荷、低体温、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需大量输血患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 及时发现上述并发症, 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大量输血,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郭勇, 郭贵英, 石小彬.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意义探讨.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1) :52.

[2]吴在德, 吴肇汉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

自身输血的临床应用观察 篇2

关键词:自体血液;自身输血;应用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45-01

自身输血就是采集受血者自身的血液或回收手术中的失血以供本人需要。自身输血有很多优点,自身输血有稀释式自身输血、贮存式自身输血、回收式自身输血[1]。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洗涤式自身输血,对择期手术及抢救大出血患者2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20例患者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3~44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胸腹联合伤8例、肝破裂5例、脾破裂4例、异位妊娠3例,

1.2 方法

1.2.1 保存式自身输血:每次采血量为机体血容量的12%以下[估计血容量(ml)=体重×8%],对于体重<50 kg的患者按每千克减少采集血液8ml计算,儿童每次最大量8ml/kg。采血频次间隔至少3d,并最好在手术前3d停止。保存温度为(4±2)℃。在(4±2)℃保存条件下,择期手术患者,可进行"蛙跳"式采血技术,最大限度可在30d内采集血液2000ml。某些不能耐受高频采血或某些手术需要延续到6个月的患者,以及需要保存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或其他血浆蛋白的情况下,可每月采血400ml(2U),将血液采入四联袋内进行血液成分分离,将血浆及冷沉淀置-20℃以下冷冻保存,红细胞置-80℃冷冻保存,浓缩血小板置22℃或冰冻保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冷冻保存的红细胞在输用前应融冻和去甘油处理。

1.2.2 稀释式自身输血:在手术开始前采集一定量的血液,同时输注晶体或(和)胶体液补充,以维持机体正常血容量。一般采血1500~2000ml,血细胞比容降至0.25,历时至少20min。回输时,先输注最后采集的稀释血,最先采集的血液应留在手术将结束时输注。操作时一定要确保患者血容量正常(最好稍高于正常),尿量每小时50ml以上是血容量补足的简单和直接指标。可根据浅表静脉充盈情况、皮肤温度与色泽、收缩及舒张压来判断,还应结合外周血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变化及心电图情况、中心静脉压等情况来综合判断。

1.2.3 回收式自身输血:自身血回输装置(血液回输机)滤网最好应用<40μm,只能通过红细胞。应用冲洗的生理盐水中应加入肝素,以防止回收血液凝固,一般剂量为1000ml生理盐水加入肝素20000~30000U;或者是抗凝剂滴入量与吸入血量之比为1:5,抗凝剂滴速80滴/分。少用干纱布,多用吸引器尽可能回收术野中的血液,但吸引器负压应<200mmHg,以减少对红细胞的损伤[2]。大量输注回收血液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倘若凝血时间延长,可给予小剂量的鱼精蛋白。输注回收红细胞时,必须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者与后者之比为2:1,倘若患者血小板<50×109/L,应输注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2~3U。术毕应给予患者呋塞米(速尿)20~40mg,以防止血容量过多而导致心功能不全。术后3d内每天2次血常规、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检测,倘若血红蛋白<70g/L,应及时输注悬浮红细胞。

2 结果

20例患者中回输300~3200ml,平均1000ml,术后24小时血常规、出凝血四项、肝功能及电解质抽血检验均无异常,无出血现象,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自身输血是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或回收手术野或创伤区无污染的血液,经保存或(和)处理后,当自身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输血疗法。在特殊条件下,利用手术时流出的血液或为手术的顺利进行而预采自身血液的输血。血液来源主要是手术时积存在胸腹腔中的大量血液,先后通过150μm和50μm微孔滤膜,过滤洗涤和浓集回输的红细胞。某些心脏科手术要求把机体血液做一定的稀释,在手术前数小时抽取病人1~2单位血液,同时输进一定量的晶体盐溶液或胶体溶液,以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所抽取的血液放在4℃~6℃冰箱中保存,在手术后适当时间回输给病人[3]。必须注意的是:抽取的血液不得超过全身血液体积的25%,红细胞比积仍>30%。预采血法分为单纯采血法和返还式采血法,即根据病人病情和身体状况,于择期手术前每周采血一次。若采用CPD-A作为保存液,其有效期为35d。根据保存红细胞存活率来看,保存28d的血液中红细胞的体内存活率尚在85%左右。

输自身血不存在血型是否配合和同种抗原抗体反应等问题,所以不会出现各种输血反应。对于稀有血型的病人,也解决了难以找到合适血源的问题。同时也不会发生输血传播疾病,尤其是杜绝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的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染。另外,由于不必对血液进行各种检查,节约了输血费用。采血还会刺激骨髓造血,有利于机体各脏器功能的正常发挥[4]。自身输血最好采取成分输血的方式。采完血后立刻离心,把红细胞和血浆分别保存,以保存血浆原有的性质。因此,虽然自身输血归入全血输血范畴,但仍以成分输血效果最佳。

参考文献

[1] 刘隽湘.输血疗法与血液制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0.

[2] 严仲文,梁 兵,田兆嵩.贮存式自身输血[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4):335.

[3] 杨天盈,田兆嵩.临床输血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20.

[4] 黄国盛,郭文豪,柯琳建.稀释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3):180.

输血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我院2007年1~12月因贫血输入红细胞的患者共计351例, 其中男性216例, 女性135例;年龄36~64岁。患者一次性输入红细胞最少4U, 最多6U, 输血前后均未使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1.2 仪器与试剂

使用721分光光度计 (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生产) , 一氧化氮 (NO) 检测试剂盒 (化学法, 江苏南京建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 Beckman Coulter Gen.S System 2血常规检测仪和Beckman Coulter Epics XL流式细胞仪 (美国贝克曼公司) 。

1.3 方法

患者输血前和输血后次日各抽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E D T A) 抗凝剂5 m l, 分别测定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数及N O。淋巴细胞亚群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淋巴细胞数用血常规仪测定;NO测定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2 实验结果

输血治疗后, 患者血中的NO值明显上升, CD3、CD4、C D 8、C D 4/C D 8、C D 1 6/5 6比值和淋巴细胞总数均明显下降, 输血前后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T淋巴细胞主要由C D 4的辅助性T细胞和C D 8的抑制性T细胞组成, 共同参与免疫应答, 输血能很大程度抑制细胞免疫功能[1]。CD3T细胞代表所有外周血中成熟的T细胞, C D 3分子主要协助T细胞抗原受体 (T C R) 识别抗原提呈细胞 (A P C) 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 H C) -抗原决定簇复合物。本实验结果显示, C D 3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减少, 一方面表明成熟T细胞减少, 另一方面直接影响T细胞A P C上M H C-抗原复合物的识别, 使其作用减弱。CD4T细胞的免疫功能是通过识别并结合M H C-I I类分子分泌细胞因子, 辅助其他细胞参与免疫应答[2]。本实验结果, CD4与输血前相比明显下降, 其原因可能是CD4细胞克隆受到抑制。本实验结果显示, C D 4/C D 8比值较输血前有显著下降, 与文献报道一致。

本组患者输血后血浆NO浓度明显升高, 这可能与红细胞作为NO的储存和运输载体有关。此外, 输血作为一种移植, 当同种异基因抗原进入到体内, 由于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不同, 受血者会产生一种免疫应答。存在于巨噬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机体免疫应答时出现表达合成NO, 这可能也是引起受血者血液NO升高的原因。输血导致的NO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增加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本实验结果显示淋巴细胞数量下降, 这间接反映了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实验结果显示CD16/56下降, 表明自然杀伤细胞数下降, 提示机体清除受感染细胞能力下降。

综上, 输血可以抑制受血者免疫功能, 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临床医师要提高风险意识, 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 努力做到趋其利, 避其害, 科学合理应用血液。

参考文献

[1]Van Sandick JW, Gisbertzss, I ten Berge IJ, et al.Immune Responses and prediction of major infe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hiatal or transthoracic esophagectomy for cancer[J].Ann Surg, 2003, 237 (1) :35-43.

输血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51例次输血患者, 年龄23岁~81岁。其中应用锁穿静脉和PICC静脉输血的患者278例次, 其余473例次输血患者由患者自行选择输血穿刺方式:296例次输血患者选择使用静脉留置针;177例输血患者选择使用普通静脉头皮针。血制品来源于市中心血站, 由医院统一检验领取配送, 病房的温度冬季为18℃~22℃, 夏季19℃~24℃, 血制品温度为12℃, 输血吊瓶高度为120 cm。

1.2 观察方法

将输血患者分为留置针组和头皮针组, 选择富有弹性、粗直、光滑、避开关节处及静脉瓣, 便于穿刺置管的静脉, 对能下地活动者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两组输血患者均用0.9%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 开始输血时滴速不能太快, 输血前15 min每分钟不超过20滴, 观察15~20 min以后, 如果没有不良反应, 再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情调节血液滴入的速度, 成人每分钟40~60滴, 儿童每分钟20~40滴, 记录输血的时间, 询问患者无不舒适, 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发生, 血液输完以后, 再用0.9%生理盐水冲管。本文针对473例次应用不同穿刺方式的输血患者进行观察比较, 分别记录留置针组及头皮针组输血过程中对输血速度的影响及输液故障的发生情况。

2结果

473例次静脉输血患者应用留置针及头皮针比较图见表1。

本组输血患者均选择光滑粗直, 血液量丰富, 无静脉瓣, 避开关节处的静脉血管, 输血过程中控制患者体位、输液固定夹的松紧度、液瓶高度、血液温度、室温、血液粘稠度等[3], 使用留置针输液时没有发生针头脱出及针头堵塞现象, 有三例次使用留置针三、四天出现滴液不畅, 有1例使用留置针第四天的患者发生静脉炎。而使用普通头皮针的患者针头脱出、穿刺部位渗漏明显, 尤其使用小号头皮针输血时发生针头堵塞、滴液不畅现象明显。本组资料比较结果显示:静脉留置针穿刺输血速度优于普通头皮针输血速度;静脉留置针穿刺输血故障少于普通头皮针输血故障。

3讨论

3.1 静脉留置针穿刺输血优点

3.1.1 保持静脉通道畅通, 保证输血速度, 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扩充血容量, 有利于治疗、抢救。

3.1.2 静脉留置针固定后, 患者烦躁体位改变等情况下, 不易脱出血管, 减少血管损伤, 保证输液时的安全。

3.1.3 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患者血管损伤和痛苦, 保护患者静脉血管。

3.1.4 适用于需长期输液, 静脉穿刺困难者。

3.1.5 它操作简单, 安全方便,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工作质量。

3.2 使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输血时的注意事项

3.2.1 选择好穿刺血管, 要求静脉粗直、光滑、血液量丰富, 避开关节及静脉瓣, 便于穿刺, 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在皮肤不完整处穿刺, 避免在静脉硬化处穿刺;禁忌在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穿刺[4];禁忌在手术同侧肢体和患侧肢体穿刺, 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能在上肢穿刺, 则不在下肢穿刺。

3.2.2 选择导管柔软安全的穿刺产品, 为保证输血通畅, 不宜选用小型号的静脉留置针。

3.2.3 应考虑影响输血速度的其他因素:如年龄、静脉穿刺部位、针头大小、血液粘稠度、血液温度、吊瓶高度、患者体位、血管粗细等。

3.2.4 根据患者病情, 年龄, 调节输血速度。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 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 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3.2.5 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 加强巡视, 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疼痛, 血管弹性有无改变, 输血是否通畅, 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 应立即拔针, 重新建立通道[2]。

3.2.6 通常, 输血不必加温血液。可加温输血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注意给输血肢体保暖, 保持室温恒定, 注意保暖, 随时观察患者皮肤颜色, 有无瘀斑、红点等皮下出血情况[5]。

3.2.7 输血前详细做好告知程序, 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做好卫生宣教, 告知患者及家属应用静脉留置针输血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 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 禁止淋浴等, 以便积极配合, 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2]。

4总结

通过上述输血病例比较总结比较, 结果显示静脉留置针穿刺输血速度优于普通头皮针输血速度;静脉留置针穿刺输血故障少于于普通头皮针输血故障。在临床静脉输血治疗过程中, 采用静脉留置针输血法, 在护理操作时可有效掌握输血量、输血速度, 并且保护患者静脉, 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患者血管损伤和痛苦;操作简单, 安全方便, 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 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和减少了输血故障, 此法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73例临床静脉输血患者分为2组, 分别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和普通头皮针静脉穿刺输血, 观察对输血速度及输血故障的影响。结果 静脉留置针穿刺输血速度优于普通头皮针输血速度, 静脉留置针穿刺输血故障少于普通头皮针输血故障。结论 静脉输血时应首选静脉留置针穿刺输血, 不仅可保护静脉, 同时有利于抢救及治疗, 并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临床输血,应用观察

参考文献

[1]周莉, 杨晓红.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对比性研究.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5) :836.

[2]王学芝.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和护理.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8, 41:272.

[3]李培荣, 刘建中, 柴玉兰.烧伤小儿四肢与头皮浅静脉输血速度的观察.山西护理杂志, 1998, 3:326.

[4]曾柳芳.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患者的应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17 (1) :263.

输血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输血的58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800例患者中包括男3012例, 女2788例;年龄17~83 (56.2±1.5) 岁。5800例研究对象均对我院本次研究知情, 同意参与我院本次研究, 且在参与研究前均已签署我院制定的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试剂

凝聚胺试剂盒 (生产厂家: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细胞谱及筛选细胞Ⅰ号、筛选细胞Ⅱ号和筛选细胞Ⅲ号 (生产厂家: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微柱凝胶孵育器及配套微柱凝胶血清离心机 (生产厂家:瑞士Dia Med公司) 、自动配血系统仪器、微柱凝胶Coombs卡。

1.3方法我院本次研究使用瑞士Dia Med公司生产的微柱凝胶孵育器及配套微柱凝胶血清离心机、以及自动配血系统仪器和微柱凝胶Coombs卡。使用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鉴定细胞谱及筛选细胞Ⅰ号、筛选细胞Ⅱ号和筛选细胞Ⅲ号。使用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凝聚胺试剂盒。 (1) 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采集5800例患者的静脉血5ml, 使用微柱凝胶血清离心机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5min, 置入试管中, 对试管进行编号。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进行检测时, 将患者的50μl血清加入至检测卡标记好的微柱孔中, 并分别加入Ⅰ~Ⅲ号抗体筛查细胞及自身细胞50μl, 然后将检测卡放置在温度为37℃的孵育器中进行孵育15min。采用巯基试剂 (2-Me) 鉴定不规则抗体Ig类别。 (2) 凝聚胺法:应用凝聚胺法检测输血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时, 严格按照凝聚胺试剂盒中提供的操作说明进行检测。

1.4 评价标准

阳性判断标准:红细胞在凝胶柱的上端, 表示患者的红细胞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凝集, 判断结果为阳性, 反之患者血清中的红细胞通过凝胶缝隙到达凝胶柱底部, 则表示红细胞未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凝集, 判断结果为阴性。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特异性抗体类型和分布情况

5800例输血患者中, 共有32例 (0.55%) 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不规则抗体, 其中13例患者有输血史, 11例患者有妊娠史。见表1。

2.2 两种血清不规则抗体检测方法的检测准确率比较

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 共有30例患者的血清不规则抗体呈阳性, 检测准确率为93.75%, 采用凝聚胺法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 共有23例患者的血清不规则抗体呈阳性, 检测准确率为71.88%。两种血清不规则抗体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临床输血工作中, 如果受血患者血清中的不规则抗体接受对应抗原血液, 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 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通过本次研究总结出临床检测输血患者血清不规则抗体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对献血者的血清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测, 可有效避免含有不规则抗体的血清输入到受血者体内, 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 对受血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3,4]。 (2) 检测受血者血清中的不规则抗体, 可为临床医师选择适合患者的血液提供参考依据, 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因输入与自身血清中抗原相对性的血液, 发生输血输血反应[5]。 (3) 妊娠期女性接受血清不规则抗体检测, 可为妊娠期疾病和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 有既往输血史、妊娠史患者的血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 多数患者血清不规则抗体为抗E, 除自身抗体检出率外,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其它各类型特异性抗体检出率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检测5800例输血患者的血清不规则抗体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凝聚胺法检测, 由此证明, 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较低, 而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检测输血患者血清不规则抗体操作简单、准确性高, 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洪国, 谭廷爵.8775例临床输血治疗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4) :444-445.

[2]李金, 何燕, 李秀红, 等.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3 (11) :1077-1078.

[3]张松, 常利, 宋任浩, 等.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 (9) :945-947.

[4]邓梅英, 蒋利星, 陈宇, 等.微柱凝胶法筛查不规则抗体的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22) :1891-1892.

上一篇:应激性血糖增高下一篇:做好校园招聘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