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输血反应

2024-09-23

急性输血反应(通用10篇)

急性输血反应 篇1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 输血作为在临床治疗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伴随着当前输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渐渐地已经变成了临床急救以及对危重病人治疗比较重要的方式, 并且很难找到替代它的方式[1]。同时,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临床治疗当中输血治疗方式的安全性也得以保证, 不过因为人体血液的具体成分非常的复杂并且具有繁复的多样性, 因此在临床治疗当中对于输血的反应进行控制, 依然属于比较难以避免的部分[2]。通常, 输血反应指的是在患者进行输血的过程当中或者是在输血之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并且在临床当中不能用疾病来进行解释, 而急性的输血反应指的则是输血之后的24 h之内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威胁[3], 因此, 对临床中的急性输血反应进行分析, 能够很好的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的概率, 具有比较好的临床的意义。因此, 该研究随机选取该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诊断出了急性的输血反应的患者50例, 针对这些患者在临床中出现急性输血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有了比较系统的发现,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进行了不同的血液成分的输注的患者, 随机选取出现了急性的输血反应的患者50例, 男性患者27人, 女性患者23人, 平均年龄在 (53.4±12.3) 岁。同时, 全部患者在临床中都已经确诊出现了急性输血反应。

1.2 分析方法

首先, 所有患者都已经接受了常规的血液检验定型, 对于Rh型的血型及时进行筛选, 保证所有的输血都是同血型的输注。

之后, 使用生理盐水同卡式配血法来对患者进行比较系统的交叉配血实验, 同时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规范的相关要求, 对医护人员发放记录输血反应的报告单, 要求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在进行输血的过程当中以及患者在接受输血之后的临床不良反应, 针对出现了输血反应的患者, 医护人员需要及时进行记录和分类统计。

1.3 临床观察标准

非溶血性的发热性的输血反应 (即“FNHTR”) 在临床中的诊断标准:患者的体温在接受输血的过程中或者在接受输血之后的两个小时之内有上升 (一度以上) ;过敏性的输血反应 (即“A-TR”) 在临床中的诊断标准:患者的皮肤表面出现荨麻疹的症状, 以及面部出现神经性的水肿, 可能会并发包括支气管以及咽喉部的痉挛或者水肿的症状, 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会出现休克的症状。

1.4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针对50例输血反应的患者进行了观察之后, 我们发现, 在进行分析的50例患者当中, 出现了轻微过敏症状的患者16例, 出现轻微发热的患者27例, 急性溶血反应的患者1例, 皮肤表面出现皮疹的患者5例, 由于输血量过大引起了出血症状的患者1例。其中出现了发热症状的患者占到了27例, 占全部的输血反应的患者的54%, 明显要高于其他的输血反应。与26%的过敏症状组相比, P值为0.0262, 显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其他组数值相比, 有明显的差异, P<0.05。

3 结论与讨论

近些年来,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临床中输血反应的发生概率有所下降, 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 输血反应依然无法完全避免, 在该研究当中, 针对50例输血反应的患者进行了观察之后, 我们发现, 在进行分析的50例患者当中, 出现了轻微过敏症状的患者13例, 出现轻微发热的患者27例, 急性溶血反应的患者4例, 皮肤表面出现皮疹的患者5例, 由于输血量过大引起了出血症状的患者1例。其中出现了发热症状的患者占到了27例, 占全部的输血反应的患者的54%, 明显要高于其他的输血反应。这也与其他相关的一些参考文献[4,5]报告的结果相符合, 说明这种检验方法是可靠的。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输血工作能够对疾病的具体治疗给予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但是在有好影响的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潜在危机, 因此, 如果发生了输血反应, 医护人员应该用最快的速度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反应, 并且及时进行应对, 那么, 如何应对急性的输血反应渐渐也变成了医护人员比较重要的工作之一[6,7,8]。通常情况下, 患者如果出现了呼吸障碍、明显的恶心感、呕吐腹泻伴有比较明显的腹部疼痛、寒战, 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明显痛感的时候, 医护人员需要立刻停止进行输血工作, 同时对患者的静脉使用生理盐水来保持血管通畅, 大多数患者在出现了休克症状之后, 难以进行静脉穿刺, 因此, 保证患者静脉畅通, 可以为之后的静脉滴注提供比较好的先决条件, 保证抢救能够获得更高的成功概率。

综上所述, 出现急性输血反应中, 比较主要的症状是非溶血性的发热性输血反应以及过敏性输血反应。因此, 合理的进行输血、保证患者的静脉血管畅通也是在当前临床治疗当中, 尽最大可能控制急性输血反应带来伤害的比较重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丹, 王红梅, 应美爱, 等.临床急性输血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4, 16 (3) :278-280.

[2]韦庆成.急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0) :1365-1366.

[3]任艳丽, 李春华, 陈金美.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 2012, 25 (1) :65-67.

[4]林静霞, 任俊, 肖帆, 等.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5, 28 (3) :291-294.

[5]单明华.226例输血反应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 2014, 36 (11) :966-967.

[6]罗虎成, 于艳文, 高烽华, 等.输血前给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调查分析[J].医学综述, 2015, 21 (7) :1328-1330.

[7]滕方, 张燕, 孙桂香, 等.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 15 (3) :282-289.

[8]李秀芳.144例住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27) :144-146.

急性输血反应 篇2

输血流程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

输血流程及住院患者输血反应的护理应急预案:

临床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临床输血;不适症状;悬浮红血球

临床输血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目前临床输血已经产生了多种输血方式和输血制剂,给人们的生活与生命带来了重大的改变,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输血后的不适症状对病人机体造成的影响。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1]。通常的输血后不适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过敏、恶心等。

现搜集本单位近几年来128例输血病人案例,包括病人年龄、性别、原患疾病等相关信息,排除本身患有血液疾病的病例。针对产生输血后不适症状的病人进行观察,分析产生这些不适症状的原因,探讨减少输血后不适症状的方法,为在今后的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输血案例资料

1.1案例基本信息搜集本单位近几年来128例输血病人案例,其中男性病人67例,女性病人61例,病人年龄在半岁到89岁之间,所有病例均无血液类疾病,病人主要来自普外科、血液科、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等科室。收集128例病人的输血记录,重点是病人输血量、输血类型、输血后不适症状的记录,以及病人产生不适症状后的血液复核检测相关数据。

1.2血液制剂类型128例输血病人输血的血液制剂包括新鲜全血、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血球、机采血小板、去除白细胞悬浮红血球和自体全血[2]。

2方法

对于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对发生不适症状的病人血样进行复核ABO正反定型与Rh(D)定型、相容性试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以及不完全抗体检测[3]。

3结果

通过对产生不适症状病人的有关血液复核等试验,发现病人出现的不适症状主要包括发现发热症状32例,过敏症状96例,其他输血不适症状都较轻微,并均能在一个小时内完全消失。

对于128例输血病人输血的血液制剂信息的搜集统计,其中新鲜全血4例(3.13%),新鲜冰冻血浆81例(63.28%),悬浮红血球35例(27.34%),机采血小板6例(4.69%),去除白细胞悬浮红血球2例(1.56%),自体全血0例(0.00%)。输血次数分为1,2,3,4,5的病人中出现不适症状的病例分别为4例(3.13%),11例(8.59%),19例(14.84%),38例(29.69%)和56例(43.75%)。

4结论

病人输血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及发热。通过上述的实验统计结果可知,病人输血次数的多少与出现不适症状的概率成正比,输血次数越多的病人越容易出现不适症状。同时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病人输血后出现不适症状与所使用的血液制剂也有一定的关系。

由上述结果可知,最容易使病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的血液制剂主要是新鲜冰冻血浆(63.28%)和悬浮红血球(27.34%),在日常输血中应当尽量减少这两种血液制剂的输注。由结果可以看出,经过洗涤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血球的不适症状产生率明显低于悬浮红血球,因此在红细胞输注时可以考虑洗涤红血球代替悬浮红血球,自体全血最为安全,基本可以认为不会产生不适症状。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与所输血液中的白细胞有直接关系。

5体会

在实际的临床输血中,首先应当提前预防病人输血后产生不适症状,在输血前要详细了解病人病史,病人可提前服用抗过敏药物等。在输血过程中可使用非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白细胞过滤器等技术[4]。目前,由于白细胞与输血后病人产生不适症状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去除过滤白细胞的血液技术应当作为输血方面医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其次,通过对128例病人输血后不适症状的观察发现,自体全血是最为安全的一种输血方式,在臨床输血中,应当尽量采取自体全血的输血方式,尽量减少采用含白细胞成分的血液制剂进行输血。

总之,输血后的不适症状要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同时在临床实际中,我们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来减少输血后不适症状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富臻.对输血不适症状的调查及分析[J].医学检验,2011,8(08).

[2]黎海澜,焦伟,刘晓芳,等.输血反应270例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03).

[3]陈江,代琼,罗立.11407例输血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9(12).

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综合本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间经过输血治疗的13359病例, 选出其中发生过输血反应的130例进行研究, 所有接受输血的患者中输血反应率0.98%, 在130例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中, 男患者71例, 女患者59例年龄21~72岁, 平均年龄47.5岁。

1.2 观察方法

按照卫生部2000年《临床输血规范要求》, 对所有的输血病例, 收集其中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 由医务人员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 将所有情况收集、分类、分析并储存[3]。

1.3 统计学分析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技术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的比较

不同血液品种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26.433, P=0.001, P<0.01) 各年度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1年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中发生反应的患者共130例, 总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97%。

各种血液成分输血所产生的反应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比例最高, 其次为血浆, 红细胞较低, 白细胞次之, 洗涤红细胞引起的反应比例最低, 其中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进行比较,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均<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130例输血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130例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中, 因其年龄性别的差异, 进行分年龄段比较, 分类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因输血患者年龄性别的差异,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比例不同,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 P均<0.05,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男女患者反生反应的概率有差异性。

2.3 130例输血反应的处理方法

地塞米松、泰诺等治疗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有治疗效果, 异丙嗪无效;地塞米松、异丙嗪等对过敏反应有治疗效果。

3 讨论

在我院进行的此次研究之中, 我们可以发现在130例病例在所有患者之中所占比例为0.97%, 远低于文献记录中的1%~10%。

在发生输血反应的病例中, 输注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 反应的发生率不同, 血小板最高, 其次为血浆、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而所有的血液制品所引起的反应中, 过敏反应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 发生过敏反应最主要的原因是血液制品中残余的血液供体上的蛋白类物质, 当此物质进入受体的血液之后, 经过循环途径引起受体的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反应, 从而发生过敏反应, 有关此种反应的主要抗体是IgA抗体[4]。

在输注白细胞发生的反应中全部为发热反应, 这跟人体的的发热机制有关, 相关白细胞可以刺激机体发热。

在所有的输血病例中我们发现, 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中发生输血反应的例子最少, 这对与解决输血反应的难题有重要的意义[5]。根据研究发现, 血液经过处理而得到的洗涤红细胞中有关于供体的无关的蛋白类物质含量极低, 因此在所有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中相关的过敏反应例数极少。

实验证明输血是对相关需要的患者有效的, 只要掌握了相关指征, 严格按照章程进行, 进行严格的配血等核查工作, 减少可能的输血反应, 使患者接受安全的输血,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乐虹, 严莎.我国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9, 22 (10) :5-7.

[2]林琼琳, 彭燕.三种预防输血反应方法的效果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6 (9) :66.

[3]杨卫东, 夏玉彬, 郝增光, 等.葡萄糖酸钙预防输血反应100例临床观察[J].中原医刊, 2004, 31 (24) :19.

[4]周成武, 严炎根, 叶培豹, 等.药物防范输血反应必要性对照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4) :256-257.

急性输血反应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36-02

静脉输血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是急救和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静脉输血的目的是补充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增加机体抵抗力,增加蛋白质,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去除有害物质。但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輸血反应及并发症,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尽力防治。在输血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掌握临床常见输血反应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一旦发生能及时正确处理。本科于2014年2月收治一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遵医嘱予输血小板时发生过敏反应,经过及时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0岁(住院号为52365)因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4年余反复头痛半年余,再发口腔血疱1天入院。查体:体温36.5摄氏度 脉搏116次/分 呼吸20次/分 血压110/60毫米汞柱 神清 重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全身皮肤黏膜散在淤点淤斑。无肝掌 蜘蛛志,口腔内颊黏膜和舌体可见多发大小不一0.5CM*0.3CM-1CM*2.5CM的血疱,咽红,扁桃体不大,无脓性分泌物。既往:否认“肝炎”“伤寒”“结核”传染病史,无外伤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既往有多次输血,成分输血。 辅助检查:2014年1月11日本院查输血全套:爱滋病毒抗原/抗体联合检查0.16S/CO 梅毒螺旋体特意性抗体0.1S/CO 梅毒螺旋体抗体阴性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 E抗体阴性 核心抗体阴性 核心抗体IGM阴性 丙性肝炎病毒抗体阴性 急查血常规:白细胞 1.72*109/L 中性细胞比率18.64% 淋巴细胞比率79.14% 红细胞 0.97*1012/L 血小板2.0*109/L 示重型再障,患者家属因经济原因不愿行积极免疫抑制治疗,近半年来只要求申请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血小板低下,现有明显的出血倾向,若并发消化道或颅内等脏器出血危及生命,随时有生命危险,告病危,密切观察病情,患者家属理解。2014年2月11日17:55同型浓缩红细胞2U,血小板1U到,交叉合血无凝集溶血,患者无胸闷寒战不适,查体T37.0C BP 100/64MMHG,神清,心率108次/分,律齐,无杂音,为预防输血反应,予输血前地塞米送静推,继观输血过程中病情变化。19:48血小板输注中,患者诉皮肤瘙痒,无畏寒寒战腹痛,查体:T37.0C BP100/60MMHG 精神可,全身可见散在皮疹,双侧大腿为甚,考虑过敏。立即调慢输血速度,予以“葡萄糖注射液20ML+葡萄糖酸钙1G+维生素C0.5MG”静推抗过敏,继观病情变化。21:00血小板顺利输完,继续予以同型浓缩红细胞2U输注。患者未诉皮肤瘙痒,无畏寒不适 T37.0C 心率108次/分,律齐,无杂音,精神可。2-12 0:30同型浓缩红细胞2U顺利输完,未诉皮肤瘙痒,无恶心呕吐。查体:T36.9C 心率108次/分 律齐 无杂音,精神可,未见皮疹。

二护理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注意患者有无心慌,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做好抢救药品和物品的准备。观察皮疹消退情况,观察有无新皮疹出现。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心理护理

输血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患者及家属非常恐惧,焦虑,影响治疗和护理质量,容易产生纠纷。因此,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和家属多沟通,使之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输血不良反应,消除误解,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对症护理

患者病危,绝对卧床休息,保持个人和环境的清洁。重视口腔卫生,对各种穿刺,注射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注射完毕延长按压时间。动态观察皮疹颜色,形态,大小的变化,观察局部有无渗出,破溃,有无新发皮疹,有无合并感染。患者过敏反应轻立即予以减慢输血速度,调至10-15滴/分,禁止绕抓,避免感染。出现过敏性休克时可参照青霉素过敏休克的处理方法,立即停止输血,就地平卧,抢救,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给氧气吸入或面罩给氧,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最好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立即予葡萄糖酸钙稀释后静推,若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患者全身皮肤黏膜散在淤点淤斑,口腔内颊黏膜有多发大小不一的血疱,血小板低,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有无恶心呕吐头痛不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饮食护理

禁食辛辣,刺激,海鲜,鱼虾等易致过敏的食物,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食物,保证生长发育需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小便通畅。

三讨论

本例患者曾多次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悬液,本次发生过敏反应,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患者为过敏体质,对某些物质易发生过敏反应,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可以和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成抗原而致敏。2,供血者血液中的变态反应性抗体或在采集血液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和食物,随血液输给受血者,一旦相应抗原接触,即可发生过敏反应。3,多次输血者体内可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发生过敏反应。因此,采集血液时勿选用有过敏史的供血员。供血元在采集血液前4H不宜食蛋白质食物,可用清淡饮食或饮糖水,对有过敏史及需多次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给予抗过敏药物。发生过敏反应时,按反应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反应,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葡萄糖酸钙等,用药后症状可缓解。中重度反应者,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给抗休克治疗。

参考文献

50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在过去几年间采用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资料, 共抽取8896例次。其中有输全血73例次, 输红细胞悬液2787例次, 输洗涤红细胞65例次, 输血浆5205例次, 输血小板766例次。

1.2 方法

研究中将输血回报制度进行建立, 将患者实施输血治疗的情况在输血记录单上进行详细记录, 同病历一同保存。在输血结束后的24h内将输血回报单向血库进行回报。由血库对输血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 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并作分析处理。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血制品良反应发生率统计

在本次研究中8896例次输血中共发生50例不良反应, 经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6%。并且经统计发现, 输全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与其他血制品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输全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不良反应类型统计

本次研究中所有不良反应均为非溶血性发热或者是一些常见变态反应, 不存在明显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未发生因输血所引起的相关传染并以及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详见表2。

3 讨论

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与辅助治疗手段, 输血能够对手术的顺利进行、一些疾病的治疗、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等均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然输血不是绝对安全, 因血液成分存在明显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因此在展开输血治疗的同时也使得一些不良反应得以发生, 并且很难避免。一般情况下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溶血性与非溶血性不良反应者两类[2]。本次研究中, 50例患者均为非溶血性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等。

血液或者是血制品呢具有致热原, 在多次受血后会出现同种白细胞或者是血小板抗体 (HLA特异抗体) , 能够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致使白细胞遭到破坏使内源性致热源得以释放, 一般情况下临床会出现溶血反应、变态反应、发热、非心源性肺水肿、血小板输注后紫癜, 在将被细菌污染的血液予以输注后所引起的反应以及因短时间内输注大量血制品发生的反应等[3], 主要的临床特点包括有:在输血过程中发生发热、寒战、头痛以及恶心等, 严重时会发生呼吸或者是心力衰竭, 甚至是休克等症状, 大多数情况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以及变态反应为发生率较高的输血不良反应[4]。

对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而言一般是在输全血、血液成分、输血后1~2h内体温发生升高幅度不小于1℃, 临床表现为寒战以及发热并用其他原因不无法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白细胞抗体以及在血液保存中出现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多在存在输血史或者是妊娠史者中发生, 在发生妊娠后母体受到胎儿血的免疫刺激的影响, 很容易出现抗人类白细胞的抗原抗体, 当再次对含有相应抗原的外来血液进行接受时会出现明显的抗原抗体反应, 从而致使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5]。

综上所述, 临床上在采用输血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应对输血指正进行严格控制与掌握, 对输血治疗措施予以合理实施, 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得以有效降低, 从而提高输血安全。

摘要:目的 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提高输血安全相应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8896次输血记录单与输血反应回报单, 对其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统计发现, 8896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0.56%。结论 临床上应对输血指正进行严格掌握, 合理实施输血治疗措施,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输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安全,分析

参考文献

[1]向东, 刘曦, 王健莲, 等.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18 (12) :132-133.

[2]崔徐江, 杨柳青, 李达.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19 (23) :241-242.

[3]赵晓姬, 方华.9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输血与检验版) , 2011, 24 (12) :393-394.

[4]于卫健, 陈玫, 叶萍, 等.大连市6家综合性医院输血反应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12 (23) :782-783.

急性输血反应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11月输血不良反应患者50例为试验组,再选取同时间无输血不良反应患者50例为对照组。试验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0~50岁,平均(35.98±1.90)岁。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1~50岁,平均(36.70±1.3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血液标本来源:使用抗凝管采集两组患者输血前静脉血4 ml和输血后静脉血4 ml,检测患者CRP水平。(2)检测方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患者输血前CRP浓度和输血后CRP浓度。(3)试剂与仪器:配套检测卡及质控品与荧光免疫定量分析仪由本院提供,测定线性范围是0.4~240.0 mg/L。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的输血前后CRP水平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输血前,试验组CRP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试验组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输血后比较,aP<0.05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近年来,输血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输血作为临床上大出血患者最为有效地治疗方式,在患者输血时诊断、预测和监控不良反应是输血安全预警中的重要措施,能有效避免患者输血时产生的不良反应[2],我国也陆续建立临床输血安全系统。由于输血的复杂性,输血为可溶性成分和细胞的移植,而在患者移植免疫当中,CRP水平对患者输血时发生不良反应具有预测价值[3]。

CRP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制,通过结合C-多糖,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调节单核/巨噬系统功能,在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CRP。患者输血时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液中含有血小板抗体,在输血过程中产生抗体反应,从而引发体内白细胞溶解发生不良反应,与体内炎性因子细胞释放密切相关[4],CRP在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细胞释放数小时就开始升高,48 h即可达峰值,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不受任何影响,因此,CRP水平是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之一,患者血液中检测的CRP水平越高,说明患者体内抗体反应越大。因此,CRP水平能有效反映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另外,CRP检测也可以应用于抗生素疗效观察、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手术后感染监测、病程检测等[5]。

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CRP对输血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摘要: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11月输血不良反应患者50例为试验组,再选取同时间无输血不良反应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输血前CRP水平与输血后CRP水平。结果 试验组CRP水平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RP对输血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C反应蛋白,输血不良反应,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1]魏世锦,宋任浩.CRP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3):160-161,165.

[2]王爱红,余斌伟.CRP检测在成分输血中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24(2):236-237.

[3]孙萍,王东强,刘伟,等.脓毒症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7):516-518.

[4]王晓,朱均权.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物检测在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5):159-161.

136例输血不良反应回顾分析 篇8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用血安全

输血是治疗疾病和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输血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甚至是致死性反应。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性疾病, 已成为临床医师和输血医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1]。现将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之间发生的136例输血不良反应回顾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

1.2 方法

收集每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详细情况 (包括临床症状, 处理方法, 转归) , 进行回顾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就是指受血者在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 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2]。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 因血型抗原系统复杂。其次是一些非免疫因素引起, 如细菌污染, 空气栓塞等。

回顾我院136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溶血反应占1.5%, 溶血反应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随着输血安全意识的日益强化, 我院未发生因操作失误发生ABO血型不合引发的溶血反应, 发生的溶血反应主要为IgG抗E引起的血管外溶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11.8%, 多为2009年以前发生, 随着国内外研究进一步深入, 逐步发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有关, 通常在多次受血者体内产生HLA抗体的频率约为54.70%[3], 自2009年后开始全部使用滤白悬浮红细胞后, 发热反应明显减少;过敏反应发生频率最高, 占64.5%, 其中80%为输注血浆引发的轻微过敏反应, 对症治疗后很快好转, 18%为输注血小板引发的过敏反应, 有4例血液病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占22.2%, 据报道肿瘤和血液病患者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非免疫性因素为72-88%, 抗HLA因素为25-39%[4], 反复输注血小板的患者,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为30%~70%[5]。

随着输血知识的普及, 人们对输血后果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临床医生在决定给患者输血时要充分权衡利弊, 严格掌握适应征, 坚决不能输“安慰血”、“人情血”, 凡有其他治疗方法, 比药物可以代替输血时, 就决不输血, 唯此, 才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的和输血传播疾病的隐患, 尽量消除输血的风险, 使患者从输血中得到的利益“最大化”[6]。

参考文献

[1]田兆嵩, 主编.临床输血进展[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259.

[2]席惠君, 主编.临床输血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253-262.

[3]Slichter SJ.Platelet transfusion therapy[J].Hematol Oncol ClinNorth Am, 1991, 4 (4) :291.

[4]Legler TJ, Fischer I, Dittmann J, et al.Frequency and causes ofrefractoriness in multiply transfused patients[J].Ann Hematol, 1997, 74 (4) :185-189.

[5]万唐, 刘华, 廖勇.血小板反复输注效果评价[J].江西医药, 2007, 42 (12) :1185-1186.

某院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统计

本院2 01 1年1月至2 01 4年12月共输血4097例。根据输血反应判断标准判断输血反应类型[1],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发生输血反应的例数、存在的输血反应类型及所输血液成分等。

1.2实验室检查资料

患者输血前均进行ABO、RH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检测, 输血时采取交叉配血标本进行盐水介质、凝聚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ABO、RH血型试剂以及不规则抗体检测试剂均由长春博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微柱凝胶检测卡) , 凝聚胺试剂由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 结果

2.1 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共发生输血反应62例 (1.5%) , 其中男33例, 女29例;年龄5~20岁6例 (9.7%) , 21~60岁2 7例 (43.5%) , 6 0岁以上2 9例 (46.8%) ;内科5 2例 (8 3.9%) , 外科1 0例 (1 6.1%) 。

2.2 输血成分及输血反应类型

(1) 输注红细胞悬液2327例, 发生输血反应43例 (1.8%) , 其中发热31例 (72.1%, 31/4 3) , 过敏反应1 2例 (2 7.9%, 1 2/4 3) 。 (2) 输冰冻血浆1485例, 发生输血反应17例 (1.1%) , 表现为过敏反应15例, 发热2例。 (3) 输单采血小板207例, 发生输血反应2例 (1.0%) , 表现为发热、过敏反应各1例。 (4) 冷沉淀输注54例 (1.3%) , 洗涤红细胞输注24例 (0.6%) , 均未发生输血反应。

2.3 2011—2014年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2011年输血1035例, 发生输血反应28例 (2.7%) ;2012年输血931例, 发生输血反应12例 (1.3%) ;2013年输血991例, 发生输血反应9例 (0.9%) ;2014年输血1140例, 发生输血反应13例 (1.1%) 。

3 讨论

输血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存在发生输血反应的风险。输血反应分为输血传播疾病与非传染性输血反应两种类型。输血传播疾病通过供血者相关传染病项目检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而本文旨在讨论非传染性输血反应。引起此类输血反应的因素很多, 主要是由于输入血液成分中的抗原性物质引起的免疫反应。

从本文结果中看出, 本院输注红细胞悬液最多, 占5 6.8%。输红细胞悬液引起的输血反应率也最高, 其次为输入冰冻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与王维娜[2]报道相近。输注红细胞悬液引起的输血反应以发热为主, 而输注血浆发生的输血反应以过敏为主。主要由于普通红细胞悬液中残存的白细胞与受血者发生了免疫反应, 产生的白细胞抗体导致发热, 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3]。本文输血反应发生率1.5%在1%~10%的范围内[4]。从年度分布来看, 本院2011年输血反应率最高, 后呈下降趋势, 2014年又略有回升, 但未超过2012年, 总体处于下降趋势。这得益于我院对输血工作的高度重视。

由于血液成分极其复杂, 很难真正模拟血液[5], 制造完全的血液代用品或者红细胞代用品难度很大。在输血无法完全取代的情况下, 唯有加强合理用血,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才能减少输血反应。建议可采取以下手段: (1) 输血前筛查:输血前除相关传染病指标以及ABO、RH血型基本检测项目外将不规则抗体筛查作为常规检测指标。 (2) 提倡发展自体输血:尽可能避免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和因异体输血产生同种免疫引起的各种输血反应[6]。 (3) 由于护士采样过程而致输血失误占10%, 血样的收集和管理过程而致输血失误占51%[7]。加强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工作, 提高护士对输血风险的认识, 可有效减少输血差错导致输血反应的可能。 (4) 输血前抗过敏药物的应用:根据输注不同血液成分会容易导致的输血反应情况准确提前预防用药, 减少非传染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5) 输血采用白细胞过滤器, 预防体内产生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的作用, 而降低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8]。总之, 运用输血手段挽救生命的同时应注意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提高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1]高烽华, 夏永刚, 于艳文, 等.176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4, 27 (4) :308.

[2]王维娜, 邢志勇, 李玉龙, 等.107例非传染性输血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 2014, 27 (3) :296.

[3]邱威, 黄玉香.输血不良反应8532例情况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 :62.

[4]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93.

[5]余明华, 修瑞娟.红细胞代用品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7, 26 (2) :303.

[6]任伟, 李春华.预存式自体输血在择期手术中的应用与分析[J].四川医学, 2014, 35 (1) :60.

[7]郑丽君.安全输血的护理过程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3) :226.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50例调查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我院2012年1月-2016年5月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病例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76(55.3±5.8)岁。其中上消化道大出血11例,淋巴瘤7例,白血病9例,失血性休克5例,阴道出血6例,恶性肿瘤4例,骨折8例。所有患者根据自身相关疾病符合并达到输血指征,输血前签署了相关文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输血前抽血化验血型并进行交叉配血。严格按照输血操作流程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遵照医嘱选用合适的血液制品,尽量选用粗直血管进行输血。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输血学》诊断标准[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

13 789例临床输血患者中有50例患者发生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36%,其中过敏反应占输血不良反应总和的60.0%(30/50),发热反应占30.0%(15/50),溶血反应占2.0%(1/50),其他占8.0%(4/50),见表1。

2.2 血液制品种类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患者25例,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5例,输注红细胞的患者5例,输注冷沉淀的患者5例,不同血液制品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见表2。

3讨论

通过本次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在所有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占主要比例,其次是发热反应。不同血液制品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均较高,而新鲜冰冻血浆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最多,这与血液制品中含有的白细胞有关系。

临床上通常为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一般在输血前给予患者口服抗组胺类药物预防反应;不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者;献血者在采血前4h内不宜食用富含高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以免血中含有致敏物质[3];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根据医嘱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抗过敏治疗,可选用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等治疗[4];有循环衰竭时用抗休克治疗;喉头水肿伴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需作气管切开。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反应[5]。当有发热先兆,出现寒颤时,应立即停止输血,但要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给予对症治疗,用镇静解热药如阿司匹林、地塞米松等。严重者进行物理降温,伴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苯巴比妥。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频率1次。发热反应预防:采、输血器具和血液成分制剂的制备过程要做到无热原;采血和输血应严格无菌操作。对于其他输血不良反应,都要密切观察和分析病情,在第一时间给与相关性处理,严格按照输血不良反应流程进行上报,记录并分析原因。输血前严格查对血液制品,给予相应的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输血中,严密监视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征兆给予处理。输血后,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避免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6]。

临床医护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血液制品的认识,从志愿者采血到分离血液制品,储存,运输,输注到患者体内等每一个步骤均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标准执行。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以及应用滤除白细胞的技术等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其次,对输血不良反应要有充分认识,应该在充分评估输血对患者的风险和利益的基础上作出输血的决定,同时具备识别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知识和技能,积极避免、及时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综上所述,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循合理科学用血原则,大力提倡自身输血和新的输血技术,按要求执行输血操作标准流程,认真查对,采用科学手段和药物预防或减轻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有重要作用和临床意义。

关键词: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胡丽超,刘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12(10):132.

[2]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8-255.

[3]雷俊梅.输血不良反应51例情况调查[J].基层医学论坛,2014,14(22):345.

[4]王从刚,陈靖,包建国,等.近3年输血不良反应回顾分析[J].安徽医学,2016,23(4):445-446.

[5]唐若腾.36例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4,8(6):539.

上一篇:水利工程水闸施工管理下一篇:控制卸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