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检测流程(精选5篇)
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检测流程 篇1
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检测流程
1、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首先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一旦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完整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
2、临床医生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3、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
(2)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3)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作急性溶血评估;
(4)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 ABO、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5)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 5~7 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质控数据失控处理流程
1、常规实验:应该在每天实验开始前(或与第一批次实验同时)进行,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实验; 特殊实验应在每次实验前进行。
2、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后,应采取相应措施查找原因: • 重复检测,排除人为误差所致
• 更换质控品,以查明质控品是否过期或变质;
• 更换质控品以后仍不在控,可以进行仪器维护后 再测失控项目,可排除仪器问题引起的失控。
• 经过上述处理以后仍然失控,应停止相关失控检 测项目(可使用替代检测方法),立即与试剂或 仪器厂家沟通,寻求技术上的支持。
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检测流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2 月~2014 年9 月我院输血前行不规则抗体筛查9780 例输血患者归为观察组,收集2011年1 月~2013 年1 月我院输血前未行不规则抗体筛查9800例输血患者归为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5490 例,女4290 例;年龄0~86(43.9±9.2)岁;输血0~25(4.8±1.0)次;有妊娠史1490例。对照组中男5389 例,女4411 例;年龄0~83(44.5±9.7)岁;输血0~29(4.7±1.2)次;有妊娠史1529 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输血次数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采集患者静脉血5ml置于抗凝管中,室温下以3000r/min速度离心5min,离心半径15cm,分离出血浆进行Ig M和Ig G不规则抗体检测。Ig M不规则抗体检测采用盐水介质试管法,取受试者血浆100ul加筛查细胞50ul以1000r/min速度离心15min后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如发生凝集则为有反应性。 Ig G不规则抗体检测采用聚凝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 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标本分别与自身红细胞及谱细胞反应,与谱细胞中一人或数人凝集,与自身红细胞不凝集者为特异性抗体,与所有谱细胞及自身红细胞凝集者为非特异性抗体。
1.3 输血不良反应评定标准输血过程中由专职输血护士负责观察并记录输血反应,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24h内发生输血反应进行诊断[3]。 对明确诊断为输血不良反应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生不规则抗体发生原因及两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 α=0.05,P<α 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不规则抗体检出情况观察组中9780 例患者中筛查出不规则抗体98 例,阳性率为1.00%,其中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阳性79 例,阳性率为0.81%,特异性不规则抗体阳性19 例,阳性率为0.19%。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输血次数≥3 次患者阳性检出率高于<3 次患者,女性有妊娠史患者阳性检出率高于无妊娠史患者,各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1%明显低于对照组0.46%发生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不规则抗体为不符合ABO血型系统Land-steiner法则抗体,为除抗A、抗B以外的其余红细胞血型抗体[4]。 不规则抗体分布具有复杂性和多态性,临床发生率相对较低,随着临床因不规则抗体引起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增高,不规则抗体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 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有利于早发现并配型相符血型,对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有重要意义[5,6]。 相关研究指出,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0.7%~1.9%,不同研究检查结果不同,可能与样本量、样本类型等有关[7]。本次研究,观察组9780 例患者中筛查出不规则抗体98 例,阳性率为1.00%,其中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阳性79 例,阳性率为0.81%,特异性不规则抗体阳性19 例,阳性率为0.19%。研究结果表明,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特异性不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产生影响因素较多,可受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影响。 研究认为,不规则抗体属于Ig M,适宜反应温度为4~20℃,在体内不引起溶血反应,但患者在麻醉或降温处理后可激活不规则反应发生,从而引起溶血反应[8,9]。 预输血患者在输血前行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者需进行谱细胞实验进行进一步证实特异性,配型无相应抗原血液,从而保证输血安全性。
本次研究得出,不规则抗体中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输血次数≥3 次患者阳性检出率高于<3 次患者,女性有妊娠史患者阳性检出率高于无妊娠史患者,各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指出,反复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不规则抗体易导致产生免疫性溶血反应,从而提高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0]。 当患者再次输血含有不规则抗体时,可引起记忆反应,输入血液破坏红细胞,引发机体发生免疫性溶血反应[11]。 研究指出,由于机体抗体逐步升高,红细胞破坏为逐步过程,发生于血管外溶血现象并不明显,多引起迟发型溶血,而迟发型溶血发生较为缓慢,不会引起凝血系统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从而被临床医师所忽视,造成无效输血[12]。 临床中对于有妊娠史女性、多次输血患者更应重视不规则抗体检测,以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篇3
一、溶血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氧气吸入
2、立即予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紧急情况可静脉注射)。
3、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以及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血压下降者静滴多巴胺或间羟胺。
4、保护肾脏。为解除肾血管痉挛,可行双侧腰封或肾区热敷。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定尿血红蛋白,注意观察尿色。
5、密切观察病情,尤其血压、尿量,一旦出现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二、发热反应
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寒战时注意保暖,给热饮料,加盖被;高热时给物理降温,也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斯匹林。反应严重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严密观察病情。
三、过敏反应: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根据医嘱皮下
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可选用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等治疗。有循环衰竭时用抗休克治疗。喉头水肿伴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需作气管切开。
四、细菌污染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利早期发现休克的先兆。
3、抗休克和抗感染治疗。
4、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5、留置导尿管,并记录出入液量。
五、循环负荷过重
心脏负荷过重:立即停止输血,并按肺水肿处理。
六、枸橼酸盐蓄积中毒:
输血在1000ml以上时,加用10%葡萄糖酸钙10ml作静脉注射。
七、酸碱失衡: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及处理 篇4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两家三级综合医院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以进一步提升临床医生对急性输血反应的认识能力以及处理能力。方法 对2014-2015年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输血反应情况展开一系列的调查,并且做出分析。结果 共有17523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输注的各种血液成分分别是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血浆、冷沉淀、机采血小板;发生急性输血反应160例,反应发生率为0.91%(160/17523),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占49.38%;不同血液品种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44,P=0.000,P<0.01),以输入机采血小板输血反应率最高。结论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做到科学合理用血,运用配血新技术、白细胞过滤技术,降低输血反应率发生。
关键词: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
输血作为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手段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对于大出血、贫血或者血液病患者而言,及时有效输血能进一步提升患者伤口康复能力以及身体抵抗力等等,乃至于挽救生命。所以输血不论在临床治疗还是急症抢救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的输血反应时有发生。输血反应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者新的体征,主要包括如下反应,即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以及过敏反应等。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发生于24h内的称为急性输血反应。世界各国陆续建立了以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为核心的血液预警系统,我国的各级血液预警系统也在筹备中。为了解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笔者对17523例输血治疗患者进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4–2015年期间住院输血治疗患者17523例。
1.2实验检测及试剂所有输血患者均进行ABO正反定型和Rh(D)定型,采用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ABO和Rh(D)试剂由上海血液中心提供,Polybrene试剂由台湾BaSo公司提供,抗体筛选细胞、抗人球蛋白试剂由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所有输血均为同型输注。
1.3观察方法发放每袋血内均附有一张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由专人负责记录受血者输血反应情况,输完血后连同血袋一起交回输血科。如有输血反应发生,由临床医生参照标准进行诊治,并报告输血科,由输血科进行有关核对和检查处理。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2.0进行多个样本率的比较。2结果
2.1输注各类血液品种的输血反应率不同血液品种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6.344,P=0.000,P<0.01),发生急性输血反应者共160例,其中输注机采血小板反应率最高,总发生率为0.91%,见表1。表1输注各类血液品种的输血反应率(例)血液成分品种 输血例数
全血 85
冰冻血浆 4356
机采血小板 530
冷沉淀 736
悬浮红细胞 11643
0.73
0.41
2.08
反应例数 60
1.38
输血反应率(%)1.18
洗涤红细胞 173
合计 17523
2.2各种血液成分发生急性输血反应次数和构成比在各种急性输血反应中,以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其中,冰冻血浆和机采血小板的输血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悬浮红细胞的输血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主 2.3血型血清学免疫检测通过对160例存在输血反应的患者进行血型血清学免疫检测,有9例检出抗体,检出率为5.6%。3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时常见的治疗手段,在部分患者治疗中是不可或缺的。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之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因而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统计分析,有效预防和控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输血患者的治疗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次调查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别的地区统计数值低,可能与长期开展白细胞滤除和临床医护人员的输血规范化培训有关。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国家医保的发展以及医院扩建后患者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献血者人数的增长,血制品供不应求,多次输血人次下降,而多次输血是诱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对于输血患者的用血申请更为严格,谨慎,能不输血者尽量不输血,能自体血回输者尽量用自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药物干预,以免输血反应的发生。临床护士在输血前,输血中15分钟和输血后对患者输血过程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多袋输注间隙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也不排除因医院扩建后工作繁忙对于输血反应反馈的忽视。
科学、合理地临床输血已成为抢救及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目前血液只能来自于人体,从而导致患者在输注异体血液时可能发生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潜在风险。由于本院加强了临床用血的监管考核,严格输血适应证并选择最佳的输血治疗方案,血浆制品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使得输血
0.91
0
0 反应大大地降低。
对于广大患者而言,急性输血有无法替代的治疗作用,但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这往往导致受血者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或潜在的风险,轻者感到身体不适,重者损害身体健康乃至于死亡。比较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有如下反应,即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紫癜、非心源性肺水肿以及快速大量输血的反应等。有关报道国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和过敏性输血反应占95%以上,接受输血的患者还可能发生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其中较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可达0.5%。
随着医学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现代输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输血由一种治疗手段逐渐发展成为医学科学中的 一门独立学科-输血医学。因为输血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已经十分地罕见,然而因为我国在血库建设,尤其是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技术的全面进行方面,与国外进行相比较的话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上不能够完全达到血型完全配合性的输血,这是导致临床出现输血反应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本次调查中可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输血反应类型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主(49.38%),主要发生在输注悬浮红细胞;其次是过敏反应(44.38%),主要发生在输注冰冻血浆和机采血小板。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以及过敏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多因素造成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受血者血浆中的白细胞抗体与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相互作用,或者是由于促炎因子、补体碎片和脂质复合物等生物反应调节剂的作用,也有相关文献进行报道,发热反应与所输注的血液制品中含有的免疫性细胞或免疫物质存在密切的联系,在这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因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所导致而成。就目前看来,很多文献做了如下报道,在进行输血前尽可能使得血制品中的白细胞以及其相关抗体大大减少,的的确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大大减少。一般情况下而言,过敏反应被认为是受血者对某一种异体血浆蛋白质过敏所导致而成,其中IgA缺乏者占了技校的比例。即便这一次的调查病例都是同型输注,但在展开血型血清学免疫检测中因为血型抗原抗体所造成的输血反应占5.6%,给我们这样一个提示,也就是目前的发展阶段我们还不能做到血型完全配合性输血,应使得临床医生以及检验工作人员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交叉配血的同时,理应对受血者以及献血者展开ABO正反定型、Rh(D)血型检测以及不规则抗体筛查等等,除用盐水展开一系列的交叉配血,还要用多种检测技术如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酶法等,为患者提供在血型血清学免疫方面相容的血液成分,从而使得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大大减少。
输血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广泛使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风险不可避免,对于多次、反复输血的患者要加强临床观察,做好出现不良反应后的预警及处置工作。同时针对病患的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如输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或紫外线照射灭活白细胞后的血液制品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另外还应该大力提倡并开展自体输血,做好血液保护技术。
为避免由输血所引发的不良反应,首先加强输血工作者输血相关知识培训,使之充分认识输血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患者输注最合适的血液成分,获取最好疗效,最大限度地规避输血风险;其次对需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大力开展自体输血,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临床实践证明,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措施,即使正确输血也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因此,一方面,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科学合理使用成分血,强化输血人员责任意识,采用新的配血技术,坚持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减少输血反应;另一方面,加强临床输血信息化建设,提高科学、合理用血观念,提倡能不输血就不输、能少输决不多输,鼓励自体输血,严格执行输血技术规范,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输血不良反应,达到合理用血、安全输血的目的。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保障输血安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输血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安全责任意识,所有输血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操作,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输血不良反应。②给患者输血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医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输血安全。③对一些有输血史、妊娠史和老年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观察与巡视,对不良反应早发现、早处理。④开展去白细胞输血,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反复输血和多次妊娠的患者,要使用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和血浆,有时也可使用洗涤红细胞。⑤在目前全国供血紧张的情况下,必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尽量减少不合理用血,杜绝滥用血浆。⑥利用输血新技术,积极开展患者术前储血、术中回收血液等自体输血技术,减少异体血液输注。
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因为个体存在差异,输血不良反应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但是通过合理的预防和监测,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大幅度降低。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证,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关注。输血风险来自技术风险与人为风险。技术风险包括输血相关疾病传播和输血不良反应等,人为风险因素主要临床输血误差。临床输血可以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多种疾病。对献血者采血前问询了解献血员身体感染情况,对献血者传染疾病的阳性指标严格检测,采血时严格消毒,采用一次性采血器材。受血者输血前也检测感染指标,严把试验检测质量关。输血不良反应包括:(1)急性溶血性输血,患者灌注血型不合的血液,抗原、抗体发生凝集造成红细胞破坏而出现的的输血反应,本研究显示溶血反应发生较少;(2)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受血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本研究显示输血不良反应中以发热发生率最高,主要由于供受血者体内白细胞、血小板相互作用导致的发热反应;(3)过敏反应,本研究显示发生率仅次于发热反应,与供受体IgA抗原抗体反应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输注血浆者出现过敏反应较多,这主要由患者血浆蛋白的输入及过敏体质引起;(4)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血液在采集、保存和输注过程中由于采血和输血器具消毒不严被污染;(5)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发生在骨髓移植、淋巴瘤、白血病、实体瘤、器官移植受血者,此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参考文献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范文) 篇5
一、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即发反应 迟发反应 免疫性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溶血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 输血后紫癜
血细胞或血浆蛋白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血小板输注无效
非免疫性反应 细菌污染反应 循环超负荷 空气栓塞 出血倾向 枸橼酸中毒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电解质紊乱
肺微血管栓塞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血栓性静脉炎 某些输血相关疾病
二、引起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1、非免疫性反应:能够引起发热反应的各种微量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药物中杂质、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杂质等。尤其是细菌性热源,其内毒素致热作用最强。
2、免疫反应:与多次输入HLA 不相合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抗体有关。有人发现54%的发热反应受血者的微量淋巴细胞毒反应呈阳性,输血次数与阳性反应率呈平行关系。由于多次接受输血,受血者血中产生白细胞与血小板抗体,再次接受含有白细胞血液成分的输血,则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使白细胞、血小板溶解,释放热原,导致发热反应。其发热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输入血液成分中白细胞数量有关。
3、其他反应的早期症状: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菌污染输血反应等早期或轻症也可表现为发热,要加以鉴别。
4、目前血站提供的血液全部经滤除白细胞,发热反应明显减少。
三、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有何临床症状?如何治疗和预防?
1、临床症状: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畏寒、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1℃,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部分受血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
2、治疗:
(1)当有发热先兆,出现寒战时,应立即停止输血,但要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给予对症治疗,用镇静解热药如阿司匹林、地塞米松等。(2)严重者进行物理降温,伴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苯巴比妥。(3)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频率1次。
3、预防:采、输血器具和血液成分制剂的制备过程要做到无热原;采血和输血应严格无菌操作;要选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
四、输血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与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
1、原因:
(1)过敏体质的受血者,平时对某些物质过敏,如花粉、尘埃、虾蟹、鸡蛋等,特别是输血时血浆中含有变性血浆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
(2)献血者对某些物质过敏,并已产生抗体,随血液输注给受血者,当受血者接触到相关过敏原时,即可发生输血反应;或献血者血液含有高效价的HLA抗体,如将其血液输注给受血者,也可使受血者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3)多次输血使IgA缺乏的受血者对献血者血浆的IgA产生类特异性抗一IgA,当再次输血时可引起严重的过敏。
2、症状:过敏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一般不发热;较重者可有发热,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和眼睑结膜充血,口唇增厚感;喉头粘膜水肿导致呼吸困难;发生过敏性休克者,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死亡。IgA缺乏者如有高效价抗一IgA存在,仅输入4~8ml血液,即可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3、治疗:(1)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用抗组胺类药物如非那根、苯海拉明或糖皮质激素等即可消退。
(2)反应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1.5ml。(3)过敏性休克需立即抢救,包括使用肾上腺素、升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液等。如发生严重喉头水肿致呼吸困难,须实行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
(4)IgA缺乏者输血过敏反应虽很少见,但这种反应发生迅速而严重,可按过敏性休克处理。
4、预防:
(1)对有过敏史的献血者进行筛除。
(2)有过敏史的受血者在输血前30分钟,口服抗组胺药物。(3)IgA缺乏需要输血者,应选择洗涤红细胞。
五、什么是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其输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什么?
1、受血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的献血者血浆,使献血者红细胞或/和自身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2、溶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1)输入不相容红细胞的量。(2)血浆中抗体效价和激活补体的能力、补体的活性。(3)抗原的特性(红细胞膜上抗原决定簇的数目)。(4)抗体特性(IgM抗体多造成血管内溶血,IgG多导致血管外溶血)。(5)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6)输血速度。
六、如何判断受血者已经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24小时内,受血者即可出现寒战、高热、腰部疼痛、面色潮红、尿呈酱油色或葡萄酒色,或手术全麻状态下受血者发生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手术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应考虑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可能。
七、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实验室应做哪些检查?
1、核对献血者的血样、受血者的血样和血袋标签的血型是否一致。
2、立即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后观察血浆颜色,溶血后游离血红蛋白立即升高,1-2小时达高峰。
3、用输血前、后血液标本复查ABO血型与RhD血型、抗体筛查,并分别与血袋内剩余血液重复交叉配血试验。
4、收集受血者输血后第一次尿,肉眼及生化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及尿胆元。
5、血浆结合珠蛋白与间接胆红素测定。
6、溶血反应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
7、立即对受血者血样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8、立即将受血者血液做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红细胞碎片。
八、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一旦确定应迅速采取哪些救治措施?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死亡率很高,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所以在治疗上,积极预防和治疗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抢救溶血性输血反应成功与否的关键。
1、发现和怀疑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路,密切观察受血者的脉 搏、呼吸、血压和体温,尿量和尿色,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等。立即采集受血者血样标本(抗凝和不抗凝),连同所剩的剩余血送输血科(血库)进行复查。
2、迅速补充血容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如发生肾功能衰竭应限制液体输人量。
3、贫血严重者,应输O型洗涤红细胞。
4、严重溶血反应,应尽早实行换血疗法,换血量的多少应根据病情轻重或误输异型血量多少而不同。
5、尽早利用利尿药物:如静脉注射利尿酸钠25~50mg或呋塞米20~40mg等,每日1~2次。
6、应用碱性药物:在利尿基础上加用5%碳酸氢钠溶液l00ml~250 ml。
7、预防DIC发生:除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外,可静滴潘生丁400~600mg,可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先静滴4000U,以后1500U/h,维持6~24小时,但有出血危险性。
8、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减轻输血反应症状,防止过敏性休克,静滴氢化可的松300~600mg或地塞米松10~30mg。
9、其他治疗:为预防肾功能衰竭可用扩张肾血管药物,如静滴多巴胺或苄胺唑啉。
九、什么情况下可发生非免疫性溶血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检测流程】推荐阅读: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06-01
急性输血反应09-23
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11-04
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及程序07-18
临床输血检验流程07-28
输血相容性检测制度06-08
输血相容性检测报告07-26
输血技术与输血护理05-16
输血记录07-18
输血知识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