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治疗(精选12篇)
输血治疗 篇1
摘要:输血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已有百年历史,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临床用血量日益增多,安全输血已经成为输血领域重要课题。护理工作者是临床输血的具体执行者,输血护理质量不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做好输血护理工作,才能提高输血的疗效,减少输血风险,保证安全输血。
关键词:安全输血,护理,管理
自1900年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输血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已有百年历史,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临床用血量日益增多,安全输血已经成为输血领域的重要课题。护理工作者是临床输血的具体执行者,临床输血护理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熟练掌握应用输血护理技术,加强输血理论学习,掌握各种成分血的输注方法,了解输血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处理,做好输血护理工作,是提高输血的疗效,减少输血风险,保证安全输血的关键。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护士执行输血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讨论规范输血护理,确保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1 培训和胜任评估
1.1 加强输血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
对输血过程所涉及的所有临床护理人员,组织其经常学习有关输血的法律法规,定期举行对输血新技术、新观念理论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对常用的各种成分血应熟练掌握输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技能,了解成分输血的原理及效果,提高医院输血技术的整体水平。
1.2 加强学习效果评价,严格评估胜任
只有完成了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继续教育内容,通过了与输血工作风险水平相适应的胜任评估考核并注册的专业护理人员才可参与临床输血过程。
2 规范输血护理,确保输血治疗安全有效
2.1 强化输血护士技术操作规范,严格遵守输血查对制度
2.1.1患者身份核对
护士在采集配血标本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当面核查准备接受输血的患者身份,患者必须佩戴身份腕带,患者身份信息必须与患者身份腕带上的信息完全一致。
2.1.2 血液标本采集
患者血液标本采集和标本的贴签,应在患者身边连续完成,不宜中断。采集标本时要求有两名医护人员在场,按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逐个完成,认真查对,避免混淆。采集标本时不允许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右旋糖酐、脂肪乳和肝素等可干扰配血结果,应在输注前抽取血标本或标识备用。采血者必须在采血管上签名。
2.1.3 血液标本运送
血液标本的运送必须由经过培训和胜任评估的工作人员承担,标本送达后和实验室人员认真核对标识信息并确认,同时做好标本交接登记,严防采错、送错、漏送配血标本。同时对患者身份标识信息修改或补充,应对此“零宽容”。对输血差错的原因分析发现,输错血液事件主要是人为差错所致[1]。
2.2 加强责任、质量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2.2.1 血液成分领取
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双方应认真执行“三查八对一确认制度”[2],不能流于形式。一名医护人员一次只能取一名患者的血液,一次最多提取800 ml血液(抢救大出血患者除外),同时记录取血日期和时间及取血人员身份标识信息。
2.2.2 血液成分运送
血液制品的运送要稳、轻,避免剧烈震荡,气候寒冷时要注意保温运送,以防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2.2.3血液成分输注
输注前双人在床边再次对接受输血的患者身份进行全面核查,无误后,呼唤患者的姓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小儿或语言障碍者,应由其父母或陪护者证实患者身份,并将其与患者身份腕带进行核对,护理人员应了解成分输血的原理及效果,熟练掌握各种成分血的输注操作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处理。输注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若无不良反应,可根据病情需要和患者年龄调整输血速度。血液应在离开温度控制的储血冰箱后4 h内输注完毕。如果取血后患者不能及时输注,血液制品不得存放在病房或家用冰箱,且血液成分的领取、运送、接收,都必须有明确的审核跟踪记录。
2.2.4 加强输血过程中的护理监护
临床输血护理工作应严格管理,加强监护,规范临床护理操作,保证临床输血治疗安全有效。护理工作者应主动加强学习掌握各类输血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其处理原则和常规。输血前应告知患者及陪护者,如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应加强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巡视,在开始输血前60 min,开始输注后15 min,输血结束后60 min内测量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表现、脉搏、血压、体温、呼吸频率、排尿情况、皮肤黏膜情况,注意倾听患者主诉,手术患者要注意刀口渗血情况,在随后24 h内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迟发性输血反应。尤其最初的20 min,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可以挽救患者生命。
2.3 完善临床输血护理文书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与输血直接相关的条文明确了“无过错输血造成不良后果的”属非医疗事故范畴[3],但必须有完善的输血医疗文书作保证[4]。如何证明输血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安全无差错,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记录了整个输血过程,可证实特定标准已被采用,是安全输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
3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3.1 建立良好的就医环境
护理人员要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用娴熟的技术、和蔼热情的态度,让患者感到舒心、安心,使患者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更好的配合输血治疗。
3.2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要,因人施护
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不同心理需要实施不同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解除患者焦虑对抗心理和依赖心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达到输血治疗的目的。
3.3 加强输血宣教工作,普及输血知识
输血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以治病救人,又可以传染疾病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输血前应了解输血风险的客观存在,获得知情权和选择权,明确了治疗的同时患者应承担的输血风险。
输血护理的质量不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是输血实施过程中最开始和最后一步的具体执行者,只有做好输血护理工作,才能提高输血的疗效,减少输血风险,保证安全输血。
参考文献
[1]郭永建,褚晓凌.英国血液成分输注指南及其对我国输血安全的启示[上].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1):990-996.
[2]郭永建,王洪燕.持续规范开展临床审核是改进临床输血质量的关键.中国输血杂志,2010,23(4):326-330.
[3]邱艳,张评,高国静.安全输血保障的策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21-923.
[4]林武存.更新输血观念,确保输血安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8.
输血治疗 篇2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是记载病人输血过程的重要手段,也是输血合法合理的重要依据。
一、输血病程记录要有输血前评估意见。
一、输血病程应记录输血风险告知,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署输
血治疗同意书过程。
二、输血病程记录应包括输血方式的选择,如自体输血、输异体血、或自体+异体血输注等。
三、输血病历记录须书写完整详细,至少应包括输血的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反应处理等内容。
四、输血治疗后病程记录要有输注效果评价的描述,至少应包括血红蛋白回升情况,病人体征,输血对病人病情的作用等内容。
五、手术输血患者其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术后记录中的病人出血量与输血量要与输血病程记录中相一致,不能有误。同时输血量要与发血量一致。
输血治疗 篇3
[关键词] 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8-01
医疗工作是一种风险较高的工作,在医疗工作内容中,输血治疗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风险性。因为病毒存在“窗口期”和未知性,新的病毒不断地出现,检测技术的很完善,无法完全杜绝疾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现象。所以,无论血液通过多么严格的程序检验合格后,仍是具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和风险性。另外,输血治疗还可以引起急性肺损伤、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热、溶血、过敏以及和输血有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疾病[1]。本文对临床输血中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输血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8.24±5.81)岁。本组患者均符合下列输血指征:①外科患者出现如血小板<50×109/L等此类的微血管出血现象;老年内科患者血小板<(20-30)×109/L。②由于急性血液丢失从而引发休克的患者。③成人血红蛋白小于70g/L,未出血患者的HB小于90g/L以及其他慢性病等。
1.2 方法 观察记录100例患者在输血前后是否有荨麻疹、呼吸困难或者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計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前有18例患者未给予预防用药,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有82例患者给予预防用药,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临床输血前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后出现2例荨麻疹,5例呼吸困难、咳嗽,10例发热。共计发生不良反应1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其中7例患者输入血小板,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15例患者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其中发生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78例患者输入新鲜浓缩红细胞,其中发生1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后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P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1天内均已好转。
3 讨 论
对于临床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而言输血安全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输血的质量能够将一个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充分的体现出来,对输血安全的管理进行加强可以使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实现输血安全的有效性[2]。
在进行输血工作前,医疗机构应使用各种方法将输血的相关知识介绍给患者,并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对存在恐惧、紧张且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输血知识介绍,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规定。通常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出现的事故或者是差错多是由于医务人员没有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所引发的,所以实行“三查八对”可以有效的预防输血中出现的问题和护理纠纷的发生,从而为患者提高更高效、更安全的医疗服务内容。同时,在进行输血时,护理人员还应记录相关的输血情况,对患者的沿血管走行部位是否出现皮肤瘙痒、肿胀、疼痛、发热等现象,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胸闷、体热感、呕吐、恶寒、背痛以及休克、脉搏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皮疹、面色潮红等症状进行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中止输血,给予生理盐水进行治疗,并及时告知医师进行抢救工作。此外,在进行输血过程中,还应对患者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进行控制,并保存输血的原始资料和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血液的出入库信息、交叉配穴结果、血型鉴定结果、血液质量观察信息、输血不良反应等,在书写时要遵循可溯性、规范性、科学性、完整性、真实性等规定。并按照保管规定对输血记录进行十年以上的保存,一经发生医疗纠纷,该资料则会成为客观资料,具有法律作用[3]。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患者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的输血的不安全因素,抑制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曾俐敏.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安全输血的意义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6):413-414.
[2] 林琼琳,郑全荣,徐晶心,等.医院输血科加强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11(03):249-250.
产科出血的输血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50例产科出血患者。患者年龄在20~38岁, 平均年龄为 (31.34±5.43) 岁。患者怀孕周期在33~42周, 平均孕周为 (36.73±3.45) 周。患者的出血量为614~3 150 m L, 平均出血量为 (1 488.57±525.79) m L。单胎妊娠的患者有47例, 双胎妊娠的患者有3例。患者出血的因素主要分布如下:产后出血的患者具有38例, 胎盘早剥的患者有6例, 前置胎盘的患者有4例, 羊水栓塞的患者有1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检查出血的原因, 针对患者的发病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例如产后宫缩乏力引发的患者给予催产素或者是麦角新碱静脉滴注治疗;优于产道裂伤而引发的患者给予其手术修补治疗。所有患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其扩容治疗, 在对患者进行扩容治疗的时候需要依据患者出血的程度和速度、以及心血管的情况进行具体决定[3]。对于患者的出血量在20%以下的患者, 需要输注适量的晶体体液, 这样能够对患者的血液循环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患者失血量在20%~40%的患者就需要立刻采取输注晶体液以及胶体来补充患者的循环血量,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红细胞制剂输注。对于失血量在40%以上的患者需要在上述补充液上给予患者浓缩血小板[4]。
1.3 疗效评定
治愈指的是患者出血的现象消失, 并且凝血功能的各项功能指标慢慢恢复正常, 并且没有出现出血的并发症现象;好转指的是患者的出血现象消失, 凝血功能相比于治疗之前有了一定的改善, 没有出血并发症现象发生。无效指的是患者的出血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并且凝血功能没有得到改善。出现并发症甚至死亡[5]。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用 (±s) 表示, 治疗前与治疗之后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所有的50例患者中, 有44例患者治愈, 治愈率为88%;有47例患者的凝血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治疗有效率达到94%, 死亡的患者有3例, 死亡率为6%。治疗后血液指标HGB、PLT、PT以及APTT与治疗前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产科储蓄的出现与患者妊娠期血液的生理学变化相关, 产妇血液在妊娠期处于一个高凝血和低纤溶的状态, 在出血之后会比较容易出现DIC, 此外, 产后的子宫胎盘创面产生细菌生长繁殖的有利环境, 容易合并产褥感染, 因此产科出血大多发病较急且病情凶险, 如不及时处理, 常引起严重并发症[6]。在该研究中对产科出血患者取输血治疗。治疗后在所有的50例患者中, 有44例患者治愈, 治愈率为88%;有47例患者的凝血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治疗有效率达到94%, 死亡的患者有3例, 死亡率为6%。HGB、PLT、PT以及APTT与治疗前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次研究的结果表明, 对产妇出血的患者采取输血治疗的意义非常重大,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产后出血是指胎儿被产妇分娩之后的24 h之前, 患者的阴道流血量超过了500 m L。产后出血是妇产科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 是妇产科危症的其中之一。对此产妇应该特别重视。近年来随着医学界的迅速发展, 对于提高产科质量的前提首先是必须要有能够预防、减少和控制产后出血的机制。另外在处理产后出血时, 医生必须要能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而且一旦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的症状, 医生必须要立即找到患者出血的原因[7]。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的降低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及死亡率。
子宫收缩乏力可以分为原发性宫缩乏力和继发性宫缩乏力。以及患者的心情因素导致的。形成原发性宫缩乏力的原因是因为患者的子宫肌肉的收缩能力本来就弱, 或者因为患者的子宫肌肉出现过水肿等等因素造成的。形成继发性宫缩乏力的原因是患者的骨盆比较窄, 胎儿的头部摆的位置不正确, 从而导致患者的分娩无法正常进行, 因此患者在生产小儿是会感到疲惫而且患者的宫缩也会变得不协调[8]。给予不同程度的患者治疗产科出血, 如氧气, 患者的输血和一系列的严重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方法。通过药物治疗产后出血患者, 给他们进行药物治疗。将根据其严重产后出血患者[9]根据情况。例如, 至于子宫无力, 产后出血的方法可以按摩子宫中或通过病人患者静脉收缩剂刺激子宫收缩, 由于产道裂伤、阴道血肿, 胎盘残留、子宫或子宫破裂的产后出血患者的外科治疗应立即实施解决[10]。
患者在手术之前, 医生可以改善病人的凝血功能。在操作过程中, 胎盘剥离之前, 医生先给病人较低剂量的子宫收缩。从而减少产后出血。此外, 医生对于脐带不过早[11]。对于子宫手术患者, 当孩子们最好选择剖腹产。根据相关研究的主要元素是血液凝固, 减少血小板凝血因子并不直接导致出血, 但它可以增加, 因为缺乏血小板引起的出血。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的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血小板数量降低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出血, 所以大量输血患者需要及时补充血小板[12]。因为大输血过程中血小板减少稀释性是相对罕见, 出血引起DIC, DIC发生造成微血管广泛凝结, 从而形成微血栓, 最终使得患者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协作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34 (11) :645-648.
[2]潘琢如.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原因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16 (5) :267-268.
[3]Wing da Paul RH, Millar LK.Usefulness of coagulation studies and blood banking in patents with symptomatic placenta previa[J].Am J Perinatal, 2007, 14 (10) :601
[4]姚利.产后出血88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1 (1) :34.
[5]李力, 易萍.产后出血及临床救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7 (2) :102.
[6]Burrpws RF.Hemotthagic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trtric patient.in Colman RW, 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4th ed, 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uams and Wilkins, 2000, 4 (2) :1045-1046.
[7]李选, 山耘, 谢敬霞, 等.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科出血性疾病[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2 (11) :92-93.
[8]Mcivor J, Cameron EW, Pregnancy after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to control hemorrhage from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tumor[J].Br J Radiol, 1996 (69) :624-629.
[9]陈春林, 马奔, 刘萍, 等.经皮髂内动脉栓塞术在妇产科急症出血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1 (10) :46.
[10]刘萍, 陈春林, 朱秋云, 等.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刮宫术后出血一例[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0 (35) :510.
[11]苏燕, 李新玲, 徐圣德, 等.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 (附12例报告) [J].海南医学, 2002 (13) :14.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篇5
符合用血条件 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3 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4 严重烧伤病人。
二
成分血的适应症 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4 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VII因子、XIII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量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三
输血前评估 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液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及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严格控制<600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1600ML以上去,择期手术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紧急输血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或总住院医师)签字核准,急诊用血事后2各工作日内及时补办相关手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医师应将相关记录写在病程记录中,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四
输血后评价 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3 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医务科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分内容。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效果评价
术中情况:
实际用血量:红细胞------ML,血浆-------ml,血小板-------人份,其他------
输血后相关检查:
输血治疗 篇6
[关键词] 输血科;输血法律纠纷;问题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5-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全国各个医院多有发生患者因在输血过程中感染丙肝、艾滋病或乙肝等传染疾病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疗机构进行赔偿的案件。输血性传染疾病及输血性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1],给医院的正常运作带来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规范输血科的临床操作,减少用血纠纷,维护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规范医疗操作,依法进行办事
输血科应紧密配合输血管理委员会,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同时做好对于临床用血规范的监督和管理:①落实《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标准》,掌握《血站基本标准》的相关规定,严格遵守相关章程。②做好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对血液来源进行解释,即输血科主要提供临床用血,血站主要为输血科提供血液。③向主治医师了解患者的输血适应证,并掌握好工作原则,按照规定执行申报记账的手续。若出现紧急用血且患者未携带足够费用的情况,可以抵押证件,现行输血,避免因病情延误引发医患纠纷。④输血前,主治医生需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在双方就治疗策略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共同签订用血志愿书或输血治疗同意书,在进行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标本取样以检测相关传染病,以作为发生输血纠纷时,作为主要证据。⑤输血时,要求至少两名工作人员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核对,并询问家属或患者关于患者的血型及是否存在输血史。同时将问询所得情况与病历资料进行校对,结果准确无误时方可严格按照相关章程进行输血操作。⑥认真收集输血反应汇报单,按月将结果统计并上报给医务科,对于较为严重的输血反应,须及时上报给当地血站,并协助血站对是否存在特殊抗体、特殊血型或其他导致输血并发症的因素进行调查,同时需及时将检查结果回馈给病人和临床。⑦临床输血应遵循尽量少输血,不输血的原则,禁止进行安慰性输血及违反规定滥输血。⑧在进行输血前,必须对患者及供血者的血型、姓名及交叉配血单进行严格核对,同时检查血袋,以防出现血袋渗漏现象及血液颜色异常现象,临床规定除了生理盐水之外不得向血液中添加其他任何溶液或药物,避免发生溶血事故[2],在进行输血时,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测,对于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不适症状,应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在输血结束后,要求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继续观察,对于延迟性输血应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同时,在输血完成后,血袋应按照规定保存1周。
2 做好质量把关,严格内部管理
输血科的建筑设施应符合相关的卫生学要求,布局和结构应科学合理,仪器及设备应按时进行养护工作,保证满足日常的工作需求。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工作素质的培养,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岗位培训,有条件的应尽量安排输血科工作人员进行上级医院血站进修工作。在完善基础工作的同时,需要加强内部管理:①血液入库须严格把关。在血液入库前,要求严格核对全血、成分血,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做好血液的出入库、核对及领发的登记工作,建议按照血型、血液种类进行专门登记。②对于储血冰柜,应按照要求严格进行消毒及检测工作,同时,全血及成分血应储存于血库的专用冰箱的不同层或不同的专用冰箱之内,做好标识工作。③对输血申请单及病人血样要进行认真核对,避免出现同名重姓等错误。④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交叉配血操作,要求所使用的配血方法在两种以上,由两名以上的操作人员进行结果核对,做好正反定型及Rh血型鉴定的血型化验,及时准确的进行报告书的书写。对于存在妊娠史及输血史的患者,需要进行抗体筛选实验。⑤做好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大力推广成分血,积极开展互助输血、自体输血及家庭输血服务[3]。⑥取血仅可由医务人员进行,禁止患者或家属自行取血。
3 輸血纠纷中,输血科免责情况
3.1 血源方面 ①血液由于运输方式或供血范围等原因未及时到达,造成了不良后果。②血站为过错的主要承担者,如血站不合法或血站未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检测等。③由于仪器或试剂性能造成的漏检、血液检测窗口期及国家未规定的相关病毒检测等客观危险因素。
3.2 临床方面 ①医务人员违规操作,如血液污染等。②输血前后为对患者进行输血传染病的相关检测。③缺失输血记录或家属及患者未在“用血同意书”上签字。
3.3 受血者方面 ①诉讼时效超时。②所患疾病非输血性传染疾病。③经由注射、吸毒等途径感染的输血性传染疾病。④过敏反应或输血相关疾病等非人力因素。
参考文献
[1] 张磊.输血感染病毒侵权赔偿研究.法律论文资料库,2003.9.
[2] 卫医政发.卫生部关于对《血站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进行修订的通知,2009:28.
输血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01-2015-04期间某一三甲医院肿瘤科病房接受输血方面治疗的老年肿瘤患者共两百例作为研究对象。肿瘤类型有肺癌、胃癌、肝癌、直肠癌以及少见癌症。以上各种疾病均经过临床确诊。在以上两百例患者中, 应用去白红的有一百例, 命名为去白组, 包括男63例, 女37例, 年龄在54至68岁之间, 平均62.5岁;悬浮红的有八十例, 命名为悬红组, 包括男37例, 女43例, 年龄在52至70岁之间, 平均65.1岁;再选取二十例未进行输血治疗的老年患者设为对照组, 有男12例, 女18例, 年龄在55-67岁之间, 平均59.7岁。以上三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方面的差异 (P<0.05) , 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进行手术前要求其血红蛋白值应达到70g/L, 在去白组和悬浮组进行输血治疗时, 分别使用去白红悬液和悬浮红悬液;而对照组要进行常规的营养治疗。在进行手术前, 要求三组患者进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 比较患者对于输血的反应及伤口愈合的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研究数据, 用卡方检验百分率, 两组的均值用t检验, 方差改良用t检验, 多组的均值比较用方差分析法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去白组、悬红组输血量及输血反应比较
去白组有三例患者在输血后有发热反应, 两例患者出现皮疹, 输血反应率为5%;悬浮组有七例发热、两例皮疹, 输血反应率为11%;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去白组平均愈合天数为 (12.8士2.1) 天高于悬浮组的 (14.6士2.8) 天和对照组的 (15.8士1.9) 天。
3 讨论
此次研究数据表明, 去白红对于降低术后感染, 提高患者耐受力, 以及增加输血疗效方面均高于悬浮红。从此次试验的三组肿瘤患者在术后其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不能看出, 去白组和对照组的愈合时间短于悬浮组, 与国内的大部分研究情况相符, 这也说明了来自异体的白细胞产生的免疫机制能够较强的抑制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
参考文献
[1]唐海平, 谭建国.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老年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 2015, 21 (02) :317-320.
输血方法治疗新生仔畜溶血病 篇8
1 病因
本病发生是由于公母畜 (马或驴) 杂交后, 妊娠母畜受胎儿体内一种具有公畜的遗传性抗原物质的刺激 (即公畜红细胞具有特异凝集抗原和溶血抗原) , 通过胎儿由胎盘进入母畜血液, 以致母畜血液中产生一种能破坏仔畜红细胞的免疫性物质 (即同种红细胞的特异) 凝集抗体和溶血抗体, 以骡驴而言, 就谓之抗驴抗体, 这种抗体在妊娠初期即可检查出, 而在妊娠后期大量的出现于血液中, 于产前进入初乳, 刚出生后的仔畜吮食母畜的初乳 (初乳中这种抗体高于母畜血清中抗体好几倍) 后, 抗体通过肠粘膜进入血液, 很快在仔畜血液中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使红细胞遭到破坏而发病。
2 病状
骡驹初生骡驹未吃初乳前表现活泼健康, 多在第一次吸吮初乳后, (含致病量的抗体效价在32倍以上) 数小时至3d便可出现严重症状;精神萎顿, 呆立一旁, 不愿走动, 两后肢频频交替负重, 重者躺卧, 不能站立, 肌肉震颤。可视粘膜苍白, 黄染, 尤以阴道粘膜和巩膜显著, 有时出现血斑。食欲减退, 重者废绝, 有的胎便不下, 表现腹痛。有的四肢末端和阴道等处发生水肿。尿量和排尿次数随病程进展而减少, 出现血红蛋白尿, 尿色由淡红色, 褐色变深红褐色, 甚至染红褐色, 粘似油样, 排尿时努责呻吟, 尿点滴流出, 呈现尿闭现象, 体温一般正常或略有上升, 病后期下降。心跳增数, 可达100~140次/min或更多, 心音亢进, 后期心力衰弱, 脉不感于手, 濒死期心跳可增至180次以上, 节律紊乱, 呼吸加快, 可达30~40次/min或更多, 一般随心跳增数, 而加快。后期因循环系统的高度衰竭 (主要是心力衰竭) 而死亡。个别重剧病例, 可出现黄疸现象 (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病征, 由于游离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而致, 常有角弓反张、惊厥等神经症状) 。
3 血液变化
初生骡驹红细胞正常值618~1255万, 平均931万。病畜轻症500~400万, 重症300~100万。血红蛋白显著减少, 白细胞初期无变化, 病情加剧而明显降低。红细胞大小不均, 血清胆红质直接反应阴性, 间接反应阳性, 含量为3%~9.6mg%或更高, 黄疽指数明显增高达14~90U或更高。
4 尿液检查尿胆原无明显增加, 尿潜血反应强阳性, 尿沉渣内无红细胞。
5 诊断通过病畜的红细胞与母畜初乳或血清的凝集反
应, 测定母畜乳或血清中的特异抗体反应效价, 对本病诊断及预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临床检查及血液检查可作产前血清检查 (产前半个月) , 抗体效价在4倍以下者为安全范围, 8倍的可采取预防措施和配合初乳诊断, 16倍以上为发病范围。
产前产后初乳检查, 效价16倍以下为安全范围, 32倍应考虑预防措施, 64倍的为发病范围。发病早期诊断是治疗新生仔畜溶血病的重要环节, 因此, 对产后3d的新生仔畜要加强观察与检查, 主要是早期临床变化, 精神沉郁, 呆立喜卧, 食欲减退等, 红细胞检查-红细胞降至500万 (骡驹) 以下应作发病指征。
6 预防
6.1 挤弃初乳, 初乳效价越高, 下降至安全范围所需时间越
长, 若产后每小时弃初乳1~2次, 效价64倍者, 一般3.5~8h即可哺乳;效价128倍者, 经3~12h可哺乳;效价256~32000倍者, 经5~73h方可哺乳。
6.2 初乳抗体下降速度与母畜产奶量有密切关系;
产奶量越多, 效价下降越快, 反之, 效价下降至安全范围所需时间就长。
6.3 人工哺乳或与马驹、骡驹交换哺乳。将病仔畜给予其他母畜代养。
7 治疗
7.1 发病仔畜必须隔离, 不给哺食母乳, 直到红细胞恢复正常为止。
7.2 输血疗法
输血方法是使病仔畜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健康的相合马血液, 保持抗体代谢正常进行, 消除因贫血而引起的不良后果, 而促使病仔畜恢复健康, 血液来源是通过配血试验, 采自相合血, 输血时机视红细胞下降程度而定, 降至500万以下开始输血治疗, 下降速度越快, 病情越重, 需抓紧输血, 争取治疗时机, 一般输500~1000m L/次, 用4%, 枸橼酸钠, 按1:10比例加入血液内, 作为抗凝, 全血或浓缩血均可, 第1次输血后, 病情日渐好转, 可不再进行第2次输血, 必要时隔6~12h作第2次输血, 较重病例可适当增加输血量与数。输血速度宜缓慢, 通常30~60min输入500~1000m L。输血后, 个别病仔畜站立不稳, 出现呼吸加快。心跳增数, 呻吟不安等症状, 这可能是由于输血量过多或输入速度较快, 血容量剧增, 心脏一时负担过重所致。一般1~2h后就会自然缓解, 无须用药, 其它可采取对症治疗。
8 体会
大量输血并发症的观察及治疗 篇9
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共收治出血性休克患者425例, 其中大量输血56例, 男43例, 女13例, 肝破裂38例, 脾破裂6例,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6例, 肝癌破裂4例, 肠系膜血管断裂2例, 累计出血量均大于3000 ml。其中发生循环超负荷8例。手术治疗前中心体温<35℃者44例, 出血倾向、APTT>60 s者40例, 代谢性酸中毒pH<7.12者36例, 枸橼酸钠中毒2例。本组患者经抗休克治疗, 生命体征平稳, 无死亡病例。
2并发症的观察和治疗
2.1 循环超负荷
循环超负荷大多由于输入血量过快, 短时间内输入过多血量, 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 心脏负荷过重所致。它属大量输血的严重并发症, 需紧急处理, 有高血压病史, 心脏功能较差, 易并发此症。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咳嗽, 颈静脉怒张, 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 中心静脉压增高。护理措施:①掌握一定的输血速度, 平均分配全程血量, 对年老体弱, 有心脏病史应注意合理调整输血速度, 特别在大量输血的后阶段, 只要血压基本能维持正常, 尿量>40 ml/h, 则输血速度不宜过快;②输血同时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血压、心率、颈静脉充盈情况、尿量, 根据中心静脉压高低和患者其他表现调整输血、输液量和速度;③出现肺水肿症状, 如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 与医生联系紧急处理。本组发生该并发症8例, 经紧急处理, 均症状缓解。
2.2 低体温
由于失血, 复苏时大量液体输入, 外伤体腔暴露, 缺氧能量代谢减缓等原因使热量丢失, 产热不足, 造成低体温, 库存血液保存温度为 (4±2) ℃, 比正常人的基础体温低很多, 由于患者紧急需要, 大多数情况下来不及在室温放置就输给患者, 也可造成低体温。体温过低会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心搏减弱, 外周血管阻力增高, 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 组织内释氧减少, 可进一步加重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也会加重凝血机制紊乱。患者出现寒颤, 发冷等症状。本组17例患者体温<35℃, 四肢肢体冰凉, 4例出现寒战。治疗措施:①将大量备用的库血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升至室温, 再行输入, 也可用热水袋加温输血的肢体;②大量快速输血时, 将室温控制在26℃~28℃, 有助于患者保持正常体温;③注意患者的保暖工作, 可用电热毯加热床单进行保暖, 备好热水袋, 热水袋内水温<45℃, 避免不必要的肢体暴露;④手术患者应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中的体温变化, 每30 min测量一次温度, 将温度计插入直肠2~4 cm, 测温3 min, 为及时调整和更改保暖措施提供依据。
2.3 出血倾向
大出血引起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丢失, 低体温和酸中毒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功能损害和酶活性降低。大量快速输血致部分凝血因子被稀释, 以及库存血内的不稳定凝血因子V因子和Ⅷ破坏, 都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如手术患者则表现为手术野大量渗血不止, 非手术部位皮肤出现淤点及淤斑, 穿刺部位可见大量淤血斑。
2.4 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大量输血随之输入大量枸橼酸钠, 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尚未氧化即和血中游离钙结合而使血钙下降, 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毛细血管张力减低, 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患者可表现为手足抽搐、出血倾向。护理措施:①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多数体温正常、无休克者可以耐受快速输血而不必补钙, 提倡在检测血钙下予以补钙;②若血钾高而又合并低血钙, 应注意观察对心功能的影响。
2.5 代谢性酸中毒的护理
由于严重创伤致大量失血, 大面积组织渗液, 全身组织发生持续且严重灌注不足, 细胞无氧代谢增强, 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产物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因此我们密切注意患者意识、呼吸节律和频率、脉搏、血压、口唇黏膜变化, 及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和血乳酸测定, 并采取有效措施。本组有2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酸中毒, 经给予5%碳酸氢钠纠治后酸中毒很快纠正。
输血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 具有其他药品的不可替代性, 出血性休克患者由于失血量大, 病情复杂, 需大量输血, 在治疗过程中, 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 因此我们应熟练掌握这些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积极处理, 防止循环超负荷, 做好低体温的护理, 重视患者pH值、PT、APTT、血小板的变化, 提高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56例大量输血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量输血可引起循环超负荷、低体温、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需大量输血患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 及时发现上述并发症, 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大量输血,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郭勇, 郭贵英, 石小彬.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意义探讨.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1) :52.
产科出血并发症及成分输血治疗 篇10
关键词:产科出血,并发症,成分输血,治疗效果
产后出血是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 产科出血仍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据统计, 全球每年约有30万的产妇因产后出血而导致死亡, 我国数据显示, 产科出血引起的死亡占孕产妇死亡的49.1%, 所占比例相当高。产科出血大多发病较急, 如不及时处理, 可引起休克、DIC、产褥感染、席汉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及时抢救成功, 也常常引起严重贫血等后遗症, 因此一旦发生产科出血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成分输血是产科出血的重要治疗方法[1,2]。笔者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产科出血并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产科出血并发症及成分输血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产科出血并发症患者48例, 年龄在20~39岁, 平均年龄为 (30.25±5.47) 岁;孕周在32~42周, 平均孕周为 (36.27±3.66) 周;出血量在615~3100m L, 平均出血量为 (1487.59±526.78) m L;其中单胎妊娠46例, 双胎妊娠2例;初产妇36例, 经产妇12例;出血的病因为:产后出血39例, 胎盘早剥5例, 前置胎盘3例, 羊水栓塞1例;发生的并发症有:低血容量性休克17例, DIC12例, 产褥感染9, 严重贫血7例, 席汉综合征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首先应查明出血的原因, 针对病因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以控制出血, 如由产后宫缩乏力引起者给予催产素或麦角新碱静脉滴注治疗, 由产道裂伤引起者给予手术修补治疗;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迅速给予扩容治疗, 扩容液应根据患者出血的程度及速度、心血管状况及低血压持续时间等进行选择, 如出血量在短时间>20%, 应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输液量应根据血压、脉搏、尿量以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进行选择。
1.2.2 成分输血治疗
1.2.2. 1 输血指证及成分的选择[3]
产科输血的指证尚无统一标准, 本文以Hb水平<70g/L或Hc<0.24为输血指证。产妇贫血严重, 低血压、头晕等失血症状较明显或有活动性出血者, 应红细胞制剂输注;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手术切口不断者应给予血小板输注;如纤维蛋白原低于1.0g/L或合并有DIC者, 应给予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输注;输血后的Hb水平应根据产妇的年龄、出血原因和程度、心血管状况及肺功能等决定。
1.2.2. 2 输注方法
失血量在20%以下, 输注适量的晶体液或胶体液即可恢复有效的循环血量, 一般无需输血;失血量在20%~40%, 应迅速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以补充循环血量, 在此基础上给予红细胞制剂输注;失血量在40%以上, 应在补充晶体液、胶体液以及红细胞制剂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给予浓缩血小板、FFP、冷沉淀输注。
1.3 观察指标
在输血前1h及输血后4h检测患者的血小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 以及治愈率和病死率。
1.4 疗效判断
治愈:出血停止, 凝血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无出血并发症;好转:出血停止, 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改善但未恢复正常, 无出血并发症;无效:出血未得到控制, 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无改善, 遗留严重出血并发症或患者死亡。
2 结果
42例患者治愈, 治愈率为87.5%, 45例患者的凝血功能显著改善, 治疗有效率为93.75%, 死亡3例, 病死率为6.25%。
3 讨论
产科出血的发生与妊娠期血液生理学的变化有关, 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低纤溶状态, 产科出血发生后容易并发DIC, 并且产后的子宫胎盘创面产生细菌生长繁殖的有利环境, 容易合并产褥感染, 因此产科出血大多发病较急且病情凶险, 如不及时处理, 常引起严重并发症, 常见的有:产后贫血、低血容量性休克、产褥感染、子宫切除、席汉综合征等。其常见病因有: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栓塞和胎盘早剥等, 其中产后出血在产科出血中最为常见, 而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又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4]。
人体大量失血后, 机体可通过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等方式进行自体输血, 因此发生产科出血后可导致血容量骤减, 以及组织间液量的减少, 因此应给予积极的扩容治疗。但当大量失血超过血容量的40%或急性失血超过30%时, 应进行输血治疗。目前主张输入成分血, 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病的发生, 并且可以使血液得到充分利用。
产科出血的治疗以改善机体的携氧功能、增加有效的血容量为主, 所以给予晶体液及胶体液扩容后输注滤白悬浮红细胞是治疗产科出血的主要方法;新鲜冰冻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及凝血因子, 但是大量使用会使血液循环负荷增加, 所以新鲜冰冻血浆只适宜在急需扩容和补充凝血因子时适用;冷沉淀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 可以有效提高RBC、PLT、PT, 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少量出血及大量出血时均可应用;PLT低于50×109/L说明有继续出血倾向时, 应及时补充血小板, 但应根据化验结果及出血情况适量使用。
综上所述, 预防并治疗产妇出血并发症,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作用, 成分输血是治疗产科患者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冬梅.产科出血患者的输血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0) :1261-1262.
[2]潘洪茹.产后出血的并发症举例[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30) :97-99.
[3]符有畅, 夏兰, 陈德娟.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出血合并DIC9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0, 39 (2) :226-227.
血型与输血 篇11
血型发现 输血成功
美国的罗威尔医生首先在动物间作了相互输血的试验。他用羊血输给一条奄奄一息的狗。最后狗苏醒了过来。以后,法国的坦尼斯又盲目地把羊血和马血输进人体的血管内,这种试验使许多人断送了生命。从此,人们谈血色变。也无法解释这一道理:既然血液是人体的生命源泉,为什么输了“血”又会致人死地呢?
一八一八年,伦敦产科大夫勃郎特发明了一种输血注射器,他把正常人的血液输送给分娩失血过多的产妇。虽然,救活了几个产妇,但更多的产妇依旧离开了人间。偶然的成功,使医学界同行意识到:在某种条件下,人类之间能够相互进行输血。此后,有人将几个人的血液在试管内进行混合,发现有凝集和不凝集之分,如果将不凝集的血输给病人,死亡率就显著下降。
几乎又过了一百年,奇迹终于在维也纳大学兰特斯坦纳教授的实验室里出现了。教授和他的助手们研究了每个人的血液异同,并且科学地把血液分为A、B、0、AB四种类型。这个发现,是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教授也因此获得一九三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教授究竟窥见到血液中的什么秘密呢?原来,人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球两大要素组成。血浆中含有能起粘合作用的物质——凝集素,血球中含有另一种能被粘合的物质——凝集原。血型就是根据凝集物质的不同来区分的。凡是红血球中含有凝集原A、血浆中含有凝集素抗B时为A型血,红血球中含凝集原B、血浆中含凝集素抗A时为B型血;红血球中不仅含凝集原A,还含有凝集原B,而血浆中不含任何一种凝集素的为AB型血;红血球中不含任何凝集原,血浆中同时存在凝集素抗A和抗B时为O型血。
这样我们就知道,如果把含有凝集原A的A型血输入B型血中,B型血浆中的凝集素抗A便会与凝集原A结合,发生凝集反应,从而使红血球破裂,影响血液功能导致死亡。而A型血和A型血之间的凝集原、凝集素均相同,因此在同型血之间可以互相往来,友好相处。AB型血的血浆中不含有任何凝集素,因而可接受不论哪一类型的血。被誉为“万能血”的O型血,则是由于红血球内不含有任何凝集原,所以也不会同其它血型中的凝集素发生冲突。血型的发现告诉人们,即使正常人之间的血液也不是完全相通的。因为血型之间严守着“同型相亲,异型相斥”的原则,输血的成败就在于能否遵守血型的规矩。
血型与遗传规律
近代研究,又发现血型具有一定的遗传规律。当然,父母与子女的血型不一定一致,但可通过父母的血型来推断其子女可能为哪种血型,不可能为哪种血型。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你可推测自己父母兄妹间的血型。
血型与疾病
奇怪!才出生三天的女孩,为什么皮肤一下子由光滑细嫩变为橙黄色,且失去嗷嗷待哺的神态呢?验血后方才明白,原来这是一种由于母女血型不相配合引起的“ABO新生儿溶血病”。这种病在我国并非罕见,儿乎每一百个婴儿中有一个。该病是因为患儿母亲血浆中的“免疫性抗A”或“抗B”的抗体进入胎盘,破坏了胎儿的红血球,直至血球破裂发生溶血引起。患儿母亲的血型绝大多数为O型,而患儿父亲的血型往往都是A或B、AB型。
什么情况下要输血
输血是为了救人。自血型发现后的半个世纪来,医学急救因输血受益极大。常见的严重大出血(包括呕血、便血、内脏出血等),烧伤,严重感染的病人,往往很快出现血容量不足,导致休克死亡。及时的输血可使病人转危为安。
输血还应用于补充病人血液和提高人体抵抗力方面,如严重的贫血或营养不良,全血细胞减少,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等均可通过输血,换血球或换血浆来进行治疗。
现代外科手术如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一次就要数千毫升血。至于器官移植,大肿瘤的切除等,如果没有输血的配合,那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同一切事物一样,输血也并不是唯一可行的一种治疗手段,再说输血后常常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严重后果,比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可造成急性溶血致人死亡,有的输血会使受血者传染上肝炎等传染病。更常见的是过敏反应,象皮肤搔痒、麻疹等。因此,对输血还是要持慎重态度为好。
输血新法种种
一血多用:最早的输血是把全血(包括血浆、血细胞)输给病人,但后来供血与输血产生了矛盾。能否利用有限的血源来扩大其使用价值呢?人们将血液中各种成分精制成制品,然后根据病人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别输给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浆等各类制品。这种方法不仅可避免血液中其它不必要的成分输入,也节约了血源。象烧伤病人主要缺少血浆或白蛋白,则可相应给予血浆和白蛋白。贫血病人由于红血球缺少,只要输给适量的红细胞液即可。
自体输血: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仅有80%的血液参加工作,另有20%血液在血库(肝、脾等)“待命”。根据这一特点,在大手术前分次少量地抽取病人血液,贮存起来,然后在手术中再将血输还病人。这种输血方法经济,安全,完全避免了输他人血后所引起的副作用。部分心脏手术的病人已采用了这种方法。另外,临床上对脾破裂、宫外孕的病人也将腹腔内的血经过滤后回收,输还病人自己的血管中。
代血浆应用:目前,人工代血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救中,这可避免因人体循环血量的不足引起的失血致死。
输血史上新篇章
日本内藤良一医生首先研制成功一种“人工血液”,应用于临床。我国医学工作者也已试验成功人造血液,并在临床上应用。人造血液的出现是输血史上一大创举。它不受血型限制,无过敏反应或交叉感染,从而能使急救工作简化程序赢得时间,尤其在大规模的急救工作中可谓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极理想的人血代用品。
输血治疗 篇12
1 TTTS的发生学及病理基础
TTTS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 其发病机理与两个胎儿胎盘间血管吻合方式有关。有学者作了研究, 几乎所有的单绒毛膜双胎的胎盘之间都有丰富的血管吻合, 其血管吻合率为85%~100%。血管的吻合可分为浅表及深层两种。胎盘深层的两个胎儿循环间的动脉-静脉吻合在病理学上显得更有意义。一般而言, 两个胎盘的动、静脉吻合其血液流向分布对等, 两胎儿生长速度相同。当血液流向不均等时, 导致一胎儿成为供血儿, 另一胎儿成为受血儿, 血量的不均衡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TTTS虽然绝大多数发生在单绒毛膜双胎, 但有时偶见于双绒毛膜双胎。TTTS的供血儿由于不断地向受血儿输送血液, 就逐渐地处于低血容量、贫血, 个体小, 体重轻, 类似于宫内生长受限胎儿, 因血容量低, 尿少而发生羊水过少。受血儿则个体大, 其心、肝、肾、胰及肾上腺增大, 心脏的增大与受血后呈高血容量有关, 肾脏则显示肾小球增大, 而且成熟的肾小球比例增加, 血液中红细胞增多, 血球压积明显高于供血儿, 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高血容量使胎儿尿量增多以致发生羊水过多。最近, Gussi IL等[3]发现在TTTS的受血儿体内的心房肽激素 (atriopeptin) 增高, 心房肽激素可促进肾脏排出水和电解质, 这也是导致羊水过多的因素之一。另外, 由于高血容量, 受血儿也往往出现非免疫性水肿。由于双胎输血综合征, 双胎儿间血流分布不均Ⅰ、Ⅱ期受血儿脐静脉血流明显高于供血儿, 晚期受血儿及供血儿脐静脉血流均减少[4]。产前通过超声或MRI可以证实胎儿脑部有缺血或出血改变, 并可以导致新生儿产后脑部的异常表现[5]。关于TTTS的发生率至今尚无准确数字, 这与人们的认识有关。根据文献报道, 单绒毛膜双胎的发生率约为4%~35%[6]。
2 TTTS的诊断
2.1 产前诊断
2.1.1 单卵双胎的确定
TTTS一般均为单绒毛膜双胎, 因此以B超确定其为单绒毛膜双胎为诊断的重要条件。在B超下所见为: (1) 单个胎盘; (2) 同性别胎儿; (3) 胎儿间有头发样细的纵隔, 确定其为单绒毛膜双胎。性别相异则可排除TTTS诊断。Hsieh YY等[7]报道在37例TTTS中, 33例为女性, 男女性别之比为1∶9。她引用James等384例单绒毛膜双胎中74%为女性, 另外96例联体双胎中74例为女性。有关TTTS中女性占优势的问题尚待观察。
2.1.2 胎儿体重的差异及胎儿表现
目前, 用B超对胎儿作体重估计的各项参数中, 若以单项计则以腹围最准确, 不少学者认为腹围相差20mm, 则体重相差在20%上下[2]。另外, 双胎中一个胎儿的发育受限, 又因羊水过少而少动, 呈僵化 (Stuck) 状态, 也是TTTS中一种特有的状态。
2.1.3 羊水多少的差异
羊水过多及羊水过少的存在是TTTS的重要诊断条件之一。有研究[3]发现在孕18~22周时若作系列的B超检查, 则胎儿膀胱经常处于充盈状态提示有羊水过多的可能。B超检查发现小胎儿排尿量几乎为零, 而大胎儿排尿量均在第百分之95分位上。
2.1.4 脐带和胎盘的差异
B超中可见受血者的脐带粗于供血者, 有时受血者脐带伴有单脐动脉[4]。
观察胎盘血管的交通支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1995年Hecher报道这一诊断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 Harada K[8]报道通过荧光内镜检查胎盘血管吻合的新方法, 较传统方法更准确。
2.1.5 两个胎儿心脏的差异
Sueters M等[9]通过观察认为TTTS中大多数受血儿可能发生心功能紊乱, 心脏每搏输出量较正常单胎高, 超声发现的受血儿心室壁均增厚, 而供血儿的左心室部缩短, 其心排出量均明显增加, 说明心肌处于过度活动状态, 而两个胎儿的各项心脏参数的比较, 特别是左心室部缩短可能有助于诊断。
2.2 产后诊断
2.2.1 胎盘
供血儿胎盘色泽苍白、水肿, 呈萎缩貌, 绒毛有水肿及血管收缩, 因羊水过少羊膜上有羊膜结节。受血儿胎盘色泽红、充血, 学者们对胎盘间的血管吻合作了很多研究, 如注射染料、放射性血管造影等。
2.2.2 血红蛋白水平
一般TTTS的受血儿和供血儿的血红蛋白水平相差常在5 g/dl以上, 目前以相差5g/dl为诊断标准。但也有报告提到相差不足5g/dl者, 特别是在中期妊娠时有此现象。
2.2.3 体重差异两胎之间的体重差异的标准一般定为20%。
3 TTTS的分期
传统的Quintero分期Ⅰ期:羊水过多或羊水过少, 供血胎膀胱可见。Ⅱ期:供血胎膀胱不充盈。Ⅲ期:供血儿脐动脉S/D异常。Ⅳ期:胎儿水肿。Ⅴ期:一胎或两胎死亡[10]。
美国Cincinnati胎儿保健中心的修改后分期将Ⅲ期细分成轻、中、重三类, 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Ⅲa:S/D异常改变:舒张末期缺如、逆流或静脉搏动。Ⅲb:S/D异常改变伴轻度的心脏病变 (房室瓣关闭不全) 。Ⅲc:S/D异常改变伴重度心脏功能不全 (心肌肥厚、心室功能不全) [2]。
4 TTTS的治疗
根据各自医疗条件及患者的要求, 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措施综合治疗, 争取存活儿。
4.1 期待疗法
对妊娠28周左右, 早期TTTS患者, 可以定期随访, 延长妊娠适时终止, 争取可存活新生儿。对诊断不确定, 没有条件手术或患者对手术有顾虑者适合。
4.2 羊水减量术
对羊水过多患者, 可以采取反复穿刺放羊水, 减少对受血儿的心脏压迫, 缓解孕妇的腹胀不适。但容易引起感染, 避免过多放羊水引起胎盘早剥, 没有解决胎盘血管交通支的根本问题。
4.3 微创羊膜膈造孔术
在胎儿镜下将羊膜膈用激光穿孔术或穿刺针穿孔术, 使羊水过多一侧的水流进羊水过少的一侧, 平衡羊水, 缓解两胎儿的生长环境, 但有可能小孔变大孔, 胎膜破裂, 造成医源性单羊膜囊妊娠, 发生脐带缠绕死亡。此法也不治本。
4.4 胎儿镜下激光阻断胎盘血管交通支加羊水减量术
这一手术将胎盘部位的血管交通支凝固, 同时, 羊水减到最大垂直平段<6cm。从根本上阻断了两胎儿间的血液输送。供血胎停止对受血胎的血液供应后, 血容量通过造血系统制造渐渐恢复, 胎儿生长速度慢慢恢复。表现为膀胱逐渐充盈, 羊水渐渐增多, 异常增高的S/D慢慢下降至正常水平, 双顶径增长较快。受血胎也渐渐恢复, 水肿消退。但是心脏功能恢复较慢, 对严重水肿儿的心脏恢复约需要3个月以上。故手术后要严密随访, 防止流产、早产。Wagner MM[11]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对于Ⅰ期TTTS患者激光阻断交通支胎儿预后明显好于保守治疗者。Luks FI[12]报道阻断胎儿血管交通支, 新生儿预后好, 但是有4%患者出现胎膜早破。国内俞波[13]报道了1例激光治疗TTTS, 由于受血胎水肿严重, 手术后8周早产, 受血儿的水肿还没有完全消退, 出生后1min死于肥厚性心肌病;供血儿存活, 已1周岁, 智力测试在正常范围内。手术的技术要求高, 仪器设备精良, 对前壁胎盘实施手术难度大, 人员梯队要专门培训, 是高科技手术。在国内还刚刚起步, 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4.5 选择性减胎手术
这一手术企图将畸形的胎儿或无法存活的胎儿处死, 保留正常能够存活的胎儿。通过脐带夹阻断需要被淘汰的胎儿, 或者射频仪将心脏破坏致死等。总之, 这涉及伦理道德及患者的心理情感等多种因素, 只用在双胎输血综合征的特殊病例 (双胎中1胎为无心无脑畸形的处理中) 。手术后由于死胎释放凝血活酶, 促发凝血系统而产生许多并发症:如保留胎的血栓形成, 血栓栓塞, 凝血功能障碍, 最后引起颅内出血;母体的凝血功能影响等。因此, 手术时最好将死胎的脐带结扎或切断, 避免两胎脐带缠绕。
5 TTTS治疗的并发症及近远期疗效
5.1 手术治疗并发症
术时并发症有羊水渗漏, 出血, 器械遗失在羊膜腔内, 感染, 胎膜剥离, 胎盘剥离, 胎心消失, 流产, 血管交通支阻断不全、或遗漏, 误损伤正常血管。
5.2 近远期并发症
手术后数小时两胎心相继消失, 发生流产, 特别是Ⅲ期TTTS的脐动脉S/D舒张末期缺如或逆流患者, 近期流产率高;早产;胎膜早破;远期还可能发生羊水过少, 胎儿生长受限, 胎死宫内等。
5.3 治疗效果的金标准
分娩后2胎或至少1胎新生儿存活>28d。根据这一金标准全球可以比较手术治疗的疗效。通常开始开展这一手术时, 多数文献报道生存率在55%~60%, 在75%~80%的妊娠中至少1胎存活[14]。随着技术成熟和经验积累, 生存率逐步提高。目前, 最高的生存率可达到91.7%[2]。
5.4 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
约5%的存活儿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智力受损, 这与手术时的胎儿是否严重缺血缺氧有关, 越早期手术后遗症越少[14]。
摘要:双胎输血综合征多见于单绒毛膜双胎妊娠, 如不治疗, 绝大多数胎儿死亡。产前超声检查和产时胎盘检查可以诊断。治疗措施有:羊膜腔穿刺羊水减压术, 羊膜膈穿孔羊水平衡术, 选择性灭胎术, 胎盘血管交通支阻断术等。其中胎盘血管交通支阻断术, 成功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