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维度(精选12篇)
方法论维度 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 个,其中800~1000 个要求会写。”由于文字是文本构成基本元素,所以语文阅读和识字有密切关联,让学生识字和阅读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识字量,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提升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教学生识字时,教师要从激发学生识字、阅读兴趣考虑,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字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字,在识字过程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这对全面整合识字和阅读资源有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被点燃,其学习效率会大幅度提升。教师创设识字阅读教学情境的方法众多,利用故事引导、谜语激发、名言介入等,都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特别是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可以为课堂提升丰富图片、动画、视频和文字材料,对学生视觉、听觉产生重要激发力量。如在学习《秋游》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一群小学生正开展秋游活动,有的观察秋天的美景、有的追逐打闹、有的听老师讲解,蓝天、白云、农田、水稻、高粱、棉花等景物各具特色。教师让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阅读课文,为提升阅读效果,还专门进行了范读,并让学生仿读。教师将生字连同相关语句投放到大屏幕上,学生开始自读认知。很快,学生不仅完成了识字任务,还能够熟练朗读文本。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结合图示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具体阅读中掌握生字,学生学习效率相当显著。这是因为教师将识字有形化了,学生学习兴趣大增,结合阅读经历体验,提升了识字维度,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识记了生字,也提高了阅读能力。可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便利的学习条件,使学习活动开展顺利有序。
二、提倡自主识字,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识字创造条件,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学习生字,深刻理解生字的应用意义,不仅能够提升识字效率,还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个阶段阅读教学都有重要规定,特别是对中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培育有重要规范和要求,教师要提升学生识字阅读结合教学意识,制定科学识字阅读策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如在学习《小鹰学飞》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会的生字标记出来,然后让同桌两个人展开合作阅读,一个人饰演小鹰,一个人饰演老鹰,先是展开分角色朗读,再进行故事演绎阅读,再根据记忆进行对话表演。学生大多喜欢这样的演绎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最后,教师展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开始认读和书写,学生根据注音能够掌握生字读音,并根据具体语境掌握字义,学习过程非常顺利。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同桌合作进行阅读活动,都属于自主学习范畴,学生自我消化学习认知,特别是课堂演绎活动,能让他们学习兴趣大增,积极识记生字,并对文本情节展开认知,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自然对遇到的生字有了感性认识,并通过文本展开学习,逐渐对生字形成理性认知。这其实是识字和阅读教学的同步开展,二者不仅没有形成对冲,还能够相互扶持和促进,学习呈现活跃性。
三、强化情感诵读,注重识字语言积累
阅读文本中接触到生字,学生会很快对其进行更多的信息收集和整合,对生字形成主动学习的认知意识。实践证明,学生阅读中识字要比单个识字速度更快、印象更深、持续记忆时间更长。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强化情感诵读的力度,让学生对文本文字进行更为直观的认识。识字和阅读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如在学习《青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然后让学生反复仿读,再给出朗读指导:这首小诗,只有22 个字,朗读时,要注意掌握好语调、语气和语速。这是一首赞美青松的诗,要求语气要恭敬,语气要严肃端正,语速要缓慢,还要注意声音的高低快慢变化,体现明显的节奏感。学生开始朗读练习,在朗读展示时,有些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给出具体的指导。这篇课文只有5 个生字,朗读结束时,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结果是良好,他们大都能够掌握生字的读音和意义。同时,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并给予朗读技巧以具体指导。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形成文本内化感知,掌握了青松的内在品质,也学到了朗读诗歌的技巧。特别是情感赋予朗读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识字、熟读、背诵课文等学习成果,还从思想深处受到一定触动,为识字阅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割裂识字和阅读之间的关系,难以形成学习单元整体,识字教学没有放进阅读文本中进行,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习生字,其学习自然被制约,学习效果难以有大的提升。如果教师转换教学理念,将识字和阅读有效整合,创设识字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而学生记忆生字效率提升了,识字和阅读自然会相互促进,形成双赢的局面。
方法论维度 篇2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一堂课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一项的单独地去完成,而是综合地解决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以及增强体质等任务。
二、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规律;要从教材的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联系及其发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讲清科学概念和规律,又能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上课时间内)、空间(教室或操场等)、人员(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课桌椅、黑板、讲台、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把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好,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通过对各种条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上课绝不是单纯讲授知识,重要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良好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组织要严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配合得好,学生学习时就能把一名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经验教训,使大家都能受益;还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教师直接讲授;在什么条件下,教师不讲,利用物质条件(教具,现代教学手段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启发独立思考;在什么条件下,学生共同讨论研究。总之,不要使课堂教学活动只是教师的活动或只是少数几个学生的活动,而是要使全班学生都活跃起来,都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效益。
其次,要善于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当。能够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使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打好基础,前后接应,相互衔接,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这是通过组织教学活动程序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师生作用要充分发挥
构成一堂好课,要具备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有能动作用。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和学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师生对教学活动都具有积极性。比如,教师对学生是否有热情,有责任心,有良好的工作情绪;学生是否爱学,是否有学习兴趣,求知欲是否强烈。只有师生双方都有积极性,才能把各自的作用发挥出来。其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调动。如课程讲得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又具有吸引力等,都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起重要作用。然而教师的学生观,即能否正确地对待学生的优缺点,能否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则是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是决定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方法论维度 篇3
【关键词】高校;实习效果;评价;多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实习满意度不仅仅是实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它还关系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甚至与就业后就业准备,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都有关系。与过去相比,现代高校教学更加重视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实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尽管如此,在当前的高校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的评价和监控环节却存在不小的缺陷。例如,几乎所有的实习效果评价,都集中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方面,而对其它方面关注较少。而当代的高等教育研究和职业生涯研究表明,专业技能水平并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个人从业意愿,以及必要的个性特征等,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实习的作用不仅限于培养实践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并且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定向的机会。有效的实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更可以为本行业留住优秀人才,提升专业就业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实习是整个人才培养中特别重要的环节,不恰当或者无效的评价方法,也阻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而,遵循一个有效而全面的评价方法,来对高校实习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是保证和改进实习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有必要引起重视。
二、实习效果的评价维度
通过对近年来高等教育实习的研究总结,以及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实习效果中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成为评价的关注点。这四个方面的实习效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同时又分别对总体和长期的人才培养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而,要全面评价高校学生的实习效果,有必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包括实习生的技能学习状况,实习生在工作环境中的人际技能状况,实习生的职业生涯定位情况,以及实习生在适应新环境中的心理压力感受。
(一)技能学习评价
虽然在实习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核心课程的学习及考核,但在实际工作中,哪些所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这对很多学生来说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实习以模拟真实工作情景的方式,突出工作环境中所需要的核心技巧,且人际环境也比较真实,这对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具有极大帮助。此外,当代多数行业都存在技能更新速度快,导致教育内容落后的问题,实习环节可以对此缺陷给予一定的弥补。因此,作为教学管理方的高校来说,对于这种衔接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环节,在管理上的灵活性和及时调整是其必需的。尤其在目前这个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职业技能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能够及时根据当前的反馈对,教学实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也很有必要。对实习效果的评价和分析可以为此提供必要的信息[1]。
(二)人际技能评价
实习生在职业活动中的人际技能是否得到了加强,这也是需要监控的项目。现代社会多数职业都必需通过与人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圆满完成。因此,提升职业领域中的人际技能,这也是实习的重要目标。实习中学生处在相对真实的职业人际环境中,这是学习人际技能的重要机会,而且这种机会在校园内是难以得到的。通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让学生适应与校园生活不同的,职业化的社会环境,锻炼其人际能力。实习生在此方面的反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未来的工作质量。在服务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今天,很多专业的人际技能甚至已经成为职业技能重要的一部分,而在传统教学中,这种技能难以在课堂中实现,这更凸显了实习的重要性。对于这种重要性,很多高校也已经有所认识,但在实践中,少有人将其明确的作为一个实习效果指标加以评价,这是未来相关工作中需要进行改进和补充的。
(三)职业生涯定位评价
是否能强化职业生涯定位,这也是实习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但这一功能在过去很少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这一方面的效果往往決定学生的择业取向,因而对于专业教育的价值能否实现有重要影响。
在实习过程中,高校学生面临扮演职业角色的任务,这种角色的扮演和转换容易产生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学生是否能接受这种角色转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最终的职业选择。因此,对于职业生涯定位准备的评价,也应该是对实习效果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在实习期间,对于先前本专业内职业生涯定位的满意度较低,则有可能促使学生较多的在就业选择中不重视,甚至刻意远离所学专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四)心理压力评价
集中实习的过程通常需要离开学校环境,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这种生活中的环境变化,以及生活内容的变化,会成为一种心理应激来源,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这一特点在同类研究中也有发现。这方面的反应既可以反馈出学生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同时也体现了环境压力在学生心理上的影响。一些调查显示,相对于其他三个维度,学生在这一方面普遍评价较差,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不足。鉴于心理健康及心理耐压能力对个人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广泛影响,加之这种适应能力在多种工作中都是必要的,这也是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锻炼的方面。同时,这一方面的反馈,对于高校如何为实习学生提供生活方面的支持,以及做好实习前的辅导动员,实习中的心理疏导等工作,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三、实习评价对象的选择与特点
除了评价维度的确定,在实习效果评价过程中还必须面对和解决评价信息来源的问题。多数高校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都是针对校内教学的,对校外实习活动的监控能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学生的实习反馈来了解和监控实习质量,是一个可行性更高的途径。特别是那些对于实习不满意的学生,其意见更加值得重视[2]。不过要通过实习生的主观意见来客观评价实习效果,首先要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必须了解高校实习生的特点,以免受到其主观性的干扰。以往研究显示,不同学生对实习效果的主观评价存在以下特点。
(一)毕业生与在校生的差异
已有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实习的主观评价受到自身属性的影响,不同群体的评价特点是有差别的。例如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在校生之间的差别就十分明显。已经毕业的学生在较为关键的技能学习,人际能力上的评价通常低于在校生。其对实习的评价会随着实际工作经验的增加而降低。而在压力维度上,他们感受较低,显示出更高的适应能力。这两方面的差异是对毕业后实际工作经验,以及生活环境变化产生的反应。
(二)其他差别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差异也影响到学生主观评价的。例如在男女生间就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体现在人际与职业生涯两个维度。这些差异的来源与教学实习本身关系不大,而是由性别差异导致的个人性格、社会地位环境等因素导致。在职业领域的人际压力与生涯规划方面,男性在传统文化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而女性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小。尤其在职业生涯维度,男性对于“立业”这一人生目标通常要求更高,因而在职业生涯适应中更多地考虑到面临的竞争与长期规划问题,其相关的期望和要求也必然较高,相应的满意程度和评价也就降低了。 (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4页)
在专业差异方面,文理科这一专业差异并不造成显著的差异。这一事实对于那种认为理工科专业才应该更加重视实习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事实上在职业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型人才备受青睐的当代,无论是学生还是高校本身,无论其具体的专业性质如何,都无法忽视实践能力与经验的重要性[3]。有鉴于此,当前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应用人才的时候,无论是文理专业,都必须特别重视教学实习以及日常教学中的实践内容。
四、建议与展望
探讨高校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和相关评价,有助于学校了解实习生对实习内容及整体规划满意度与感受。进一步来说,可以为将来如何改善实习提供方向,并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发展,以提升本专业的就业与人才稳定性。有鉴于此,国内外学术界都对此领域都有所关注。相比之下,国内对实习满意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个别专业,而一般高校的实证研究较少,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而且国内目前还缺乏成体系的高校实习效果评价方法,因此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多关注就业之后的学生对实习的反馈,并比较相同类型的学生甚至学校的实习效果,以得到更全面的结论。在重视学生主观评价信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特点对这些评价带来的偏差,这样才能客观的对实习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学校自身也应该主动的,常规性的进行此类评价,以实现对实习质量和方向的准确监控。
参考文献
[1]李志敏.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22-123.
[2]马金山.当前大学生实习满意度较低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8(24):198-199.
[3]那茂菊.中外教育实习改革的趋势[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25(1):79-83.
项目资助:红河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J2Y0819)。
作者简介:
何莹(1979—),硕士,红河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赵永乐(1981—),硕士,红河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与应用心理学。
时政新闻编译方法的功能维度研究 篇4
编译是新闻翻译的主要策略。编译实践由来已久, 比如《参考消息》、《上海译报》等许多国内知名媒体就长期致力于新闻编译工作, 向国内读者传递外国媒体对于中国的各种报道。新闻编译集新闻翻译和新闻制作于一体, 编译过程受到诸如社会文化、语篇规范和文本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 文本功能对编译过程和译文面貌的影响最为紧密。根据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分析文本类型是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1]。新闻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 其翻译的焦点是将信息有效、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因而译语读者对信息的接受在新闻编译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 原语作者意图及其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2], 对原文内容作适当的增删调整,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忠实于原文”, 以使译文更好地被译语读者接受。
德国功能派译论以其对译文功能、译语读者和交际情景等因素的重视, 对传统的“对等”、“忠实于原文”等翻译标准提出了挑战, 为新闻编译过程中各种编译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诺德 (Christiane Nord) 在《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中指出, 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译文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译文形式要为实现翻译目的、发挥译文功能服务[3]。这意味着, 为了实现译语新闻的传播效果, 译者在准确传达原语新闻信息的基础上, 可以对原语新闻进行再加工 (如删减、重组等) 。因此, 本文将以该理论为指导, 结合权威新闻媒体《参考消息》的编译实例, 探讨文本功能对译者编译过程的制约与影响, 以期对新闻编译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文本功能因素对编译方法选择的影响
新闻编译方法主要包括:“删减、调整文章顺序、合并段落、在译文中另设标题、在标题与正文之间增加题外议论等。”[4]通过考察这些编译方法在语料中的运用情况, 发现译者通常采用删减、在译文中另设标题和调整文章顺序三种方法对原语新闻进行内容上的调整, 以期更好地实现译语新闻的传播效果。下面将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一) 删减
以路透社2014年12月1日一则有关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为例, 原文题为“Hong Kong warns protesters not to return after clashes close government HQ”, 其编译文为“港府警告对‘占中’耐心在耗尽”。原文有18段, 经过编译后有4段, 删掉的14个段落基本都是关于背景信息的介绍, 如原文第16段:
Hong Kong returned to Chinese rule in 1997 under a“one country, two systems”formula that gave it some autonomy from the mainland and an undated promise of universal suffrage.
该部分提到1997年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回归中国, 并被赋予高度的自治权和未来的行政长官普选权。对西方读者而言, 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其理解新闻内容, 而对《参考消息》的读者来说是历史常识, 因而译文中被删减, 以避免冗余。
因为读者对象的变化带来的原语新闻中信息重要性改变的例子很常见。比如《新西兰先驱报》2014年11月20日刊登了一则有关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举行会谈的报道, 原文题为“President Xi Identifies‘New Bright Spots’for NZ”, 《参考消息》的编译文为“推动中新关系更上层楼”。原文共有14段, 编译后有4段, 删去了8个段落。其中, 原文第2、7、9段是对习主席原话的援引, 提到新西兰不必担心中澳自贸协定会影响新西兰利益。由于文章对象的变化, 这些新西兰读者最关心的内容对中国读者来说不那么重要, 因此译文中被删减。
(二) 在译文中另设标题
语料中, 译者在译文中另设标题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 对于标题的重新设计就是以文本功能为动因。例如路透社2015年1月1日一则关于上海踩踏事件的报道, 原文题为“New Year’s Eve stampede kills 36 on Shanghai water-front”, 直译为“上海外滩新年前夜踩踏事件导致36人死亡”, 而《参考消息》将标题另设为“上海外滩踩踏悲剧令人痛心”。原文是外国记者写给西方读者看的, 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此次事件进行的描述, 而译文是从中国读者角度着眼的报道, 所以增加了“悲剧”和“令人痛心”这样的评价性词语, 表达中国民众面对同胞罹难的悲伤。编译后的标题恰当地体现了媒体的情感倾向, 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再来看看美国《国家利益》网站2014年11月4日刊登的一则题为“China’s Slick Master Plan:A Bullet-Train Dynasty”的报道, 《参考消息》没有将标题直译为“中国华而不实的规划:高铁王朝”, 而是将其更改为“中国下大力气打造‘高铁名片’”。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 原文中Slick一词意为“事物虚有其表、华而不实”, 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5], 表达了外国记者对于中国高铁雄心的偏见。译者从中国读者角度出发, 用“下大力气打造‘高铁名片’”的措词弱化了针对中国高铁规划的负面评价, 使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三) 调整文章顺序
译者有时还会调整文章顺序, 使译文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再以上文提到的《参考消息》译自《新西兰先驱报》有关习近平主席同约翰·基总理举行会谈的报道为例, 读者可以从原文与编译文的比较中看到, 译文除了第1段和原文第1段完全对应外, 译者对原文做了较大程度的变动:首先删掉了第2、3、7、9、11至14段8个段落, 接下来把原文第4段调整到后面, 和第10段合并为1段, 然后将原文第5、6和8段合并为1段。此例中, 对段落先后顺序的调整就是基于文本功能的考虑。
“硬新闻”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写作模式, 即按照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安排段落内容, 把最精彩、最吸引人、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 将次重要的写在后面。原文第4段是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对于中新两国关系的表述, 而第5、6和8段都是习近平主席关于中新两国开展合作领域的评论。对新西兰读者来讲, 约翰·基总理的讲话更具新闻价值, 然而, 文章对象变成中文读者后, 习近平主席的发言更令人关注。因此, 译者将原文第5、6和8段合并译成译文第2段, 而将第4、10段合并作为译文第3段, 以符合新闻接近性原则, 更好地实现译文的传播效果。
三、结语
文本功能在新闻编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制约和影响着译者对于具体编译方法的选择, 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对译文面貌产生紧密的影响。译者通常采用删减、在译文中另设标题和调整文章顺序等方法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更好地实现其交际功能。需要指出的是, 新闻编译融合了新闻学、翻译学和传播学多学科的特性, 涉及社会、文化、认知和语言等诸多过程和因素, 译者编译时在考虑文本功能因素的同时, 也要注重社会文化和译语语篇规范等其他要素对编译过程的共同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明.企业外宣广告翻译的目的论维度[J].外语学刊, 2006, (5) :103.
[2]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Manchester:St.Jerome, 2000.
[3]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唐文丽.时政新闻编译方法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1, (5) :388-389.
品牌个性维度--总结 篇5
一、文章介绍
前人认为品牌人格可使消费者通过品牌的适用来表达他们的现实自我或理想自我,或者自我中的某一维度。通过品牌人格的区分,可以区别不同产品类别的品牌,从而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这样对一个品牌的营销是有正面促进作用的。但是,理论界对于品牌人格与品牌的适用却未达成共识。并且,没有一个可靠、有效、普遍应用的可以度量品牌人格的量表。该文一方面展示了基于“五大”个人特征来开发品牌人格量表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开发了一个可靠、有效、普遍应用的量表。
品牌个性通常被定义为“与品牌相关的一系列人格特质”。这是因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使用被认为是基于其个人特征对品牌的渗透,品牌能够代表消费者,例如可口可乐代表的个人特征是酷、美国化、真实,而它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代表的是年轻、激情、流行,七喜代表的是无定式、独特、有趣。但是,基于这种逻辑,得到的结果是认为个人特征描述了消费者自我,从而描述了品牌。这样得到的品牌人格的定义是有局限性的。
对人格特质的认知基于个人行为、生理特征、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品牌人格特质的认知与此不同,它可能由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构成和影响。人格特质通过直接方式开始与品牌产生关系,是因为与品牌有关的人——比如品牌消费者的意象。这种意象此处被界定为“与典型的品牌消费者,或公司雇员、CEO,或品牌的产品代言人相关的一系列个人特征”。通过这种方式,与品牌相关的人格特质可以直接移植到品牌上。通过产品相关的属性,产品类别组合,品牌名称,标记或标志,广告方式,价格和分销渠道等,人格特质可以间接地与品牌产生联系。除了人格特质外,学者们还提出品牌个性包括人口特征,如性别、年龄、阶级。与人格特征相似,这些人口统计特征也直接由品牌消费者、雇员或产品代言人的意象,或间接从其他品牌联想推论而来。例如,根据独特的消费者联想,Virginia Slim(一种女士香烟)一般认为是女性专用的,而万宝路则被认为是男性的,部分原因是两个品牌进入市场的时间相当接近。苹果电脑被视作年轻的,IBM则显得年纪较大。在其各自的价格战略基础上,Saks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店被视作上流社会的,而Kmart却被认为是蓝领阶层的。
有两种量表可以用来测量个人特征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其可靠性和有效性会被人质疑。在这篇文章中,会建立一个品牌人格维度的框架,通过品牌人格各个维度上的区别,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偏好。另外,该文开发了一个可以普遍使用的量表,该量表是跨产品类别的,能够更好的解释消费者如何通过品牌消费来表现自我。
该研究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研究发现品牌个性维度也许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或者以不同的原因影响着消费者选择。例如,真诚、刺激和能力形成于人格的固有部分,教养和健壮则形成个体都希望拥的维度,但是这个维度不是必须的。这个假设与为原型的有教养的品牌设计的广告相一致。这些品牌可能产生的积极联想,如上等阶层、有魅力、性感,是研究焦点。同样,拥有健壮属性的品牌(如万宝路、哈雷-戴维森,李维斯)则通常强调西部、强壮、男子气概的美国理想形象。
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这是第一次尝试编制以代表性样本、完整的特质清单和从主要产品类别中系统选择的系列品牌为基础的测度量表。所以,相关人士
可用其替代现有量表。而且,该量表可用以比较不同产品类别的品牌个性,其拥有普遍适用性,因而可让研究者确定具有基准意义的个性的品牌。
但是,该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品牌人格信息是如何进行加工的,又例如品牌个人维度如何在跨文化的环境中进行运用。在下面的营销意义中,我们会简要介绍一下品牌人格维度在中国的运用情况。
二、分析过程
该分析过程的目的是提出品牌人格维度框架及其用以测量维度的可信、有效、可推广使用的量表。
首先,通过分析心理学的人格量表、营销学者使用的个性量表、和实验性研究,形成一系列共计309个备选特质;接着,邀请了16被试对每个特质进行联想,尽可能多的考虑其在不同产品类别、不同品牌中的出现情况,通过筛选,最后确定了114个个人特质。
然后,使用了39种产品类别的131个品牌作为品牌库,这些品牌都是大众普遍了解的,通过基本的品牌人格(基于30个个人特征)将其分为9类,每类取4个,放到4个组中,最后将李维斯放到每个组中。这四组共37个人品牌成为分析的基础。
本次研究的被试共有631位,其组成与全美的人口组成结构大致是一样的,保证了研究具有代表性。被试们被要求将每个品牌当作一个真正的人,然后考虑它所用的个人特质。研究者使用的是5级的Likert量表,1代表某个个人特征不描述某品牌,而5代表该个人特征很好地描述该品牌。这些个人特征都是积极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的,因为这次研究是为了发现那些特质会使消费者愿意接近该品牌。
当整理数据之后,利用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法和正交旋转)对114个个人特质进行整合。而每个品牌对应每个个人特质的得分,将使用631位被试的评分的平均数进行替代。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前5个因子是合适的。除了都市、骄傲、健康、温顺这个四个特质,其他特质的因子负载都在0.6以上,并且只在某一因子上,在其他因子上却很低,没有出现double loading的现象。在去掉这四个特质后重新运算,发现旋转成分矩阵的结果符合要求。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以确定,消费者意识到的品牌个性包括5个清晰的维度:真诚(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能力(Competence)、教养(Sophistication)和健壮(Ruggedness)。
为了检验这5个维度形成的框架是否的稳定性,以发现该维度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是否一致。分别使用四组被试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因子分析过程,这四组被试为男、女、年轻、年老。最后的结果表明,品牌人格5维度框架是成立的。
为了检验每个特质是否能够可靠、准确、全面的代表其所在维度,分别对每个维度进行单独的因子分析。每个维度可能存在多个方面,例如在个人特质“五大”维度中的“外向”,其包括个性热情,群居,自信,活动,兴奋行为,和正面的情绪这些方面。我们必须要证明这些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维度的特征,而不是导致整个维度框架的重新制定。通过主成份分析、正交旋转,五次因子分析的结果是真诚(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分别有4个“面”,能力(Competence)有3个“面”、教养(Sophistication)和健壮(Ruggedness)分别有2个“面”。每个“面”选出3个特质,共45个特质列入到最终的品牌人格量表中。选取被试重新填写原量表的,选出这45个特质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3个特质被删去。通过克隆巴赫系数和相关分析的反复检验,5个维度具有较高水平的可信度。
最后,以180位被试,10个产品类别项下的20个品牌,以及42个人格特质
为基础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5个维度的稳定性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综上所述,由42项内容构成的品牌个性量表所获得的这些分析结果显示了品牌人格维度框架是可信、有效、可推广的。
三、营销意义
该研究很重要的营销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可以认为品牌个性维度中的3个可以与“大五”人格特质维度中的3个相对应(即随和性和真诚二个要素指向热情和认可;外向和刺激意味着交际、能量、活动;尽责性和能力则概括了责任、可靠性和安全。),但是另外2个维度(教养和健壮)则与“大五”人格描述模式不同。这个观点认为品牌个性维度也许以不同的方式存在,或者以不同的原因影响着消费者选择。因此,当时品牌厂商在塑造品牌人格时,首先要注意塑造与人格固有部分相关的真诚、刺激和能力三个维度的特征,因为这是基础,是普遍需要的;但是,为了使品牌实现更大的差异化,需要厂商积极的去塑造与教养和健壮相关的品牌人格,让消费者产生更多并且独特的积极联想,这能够更好地影响消费者的偏好程度。
从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出发,这个量表的制作过程是可以复制的,模拟美国被试的、品牌的选择过程,采用同样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量表的制作,并且符合当地情况,更加有效。
在现实中,根据这篇论文得到5个维度,一些有志于品牌发展的公司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素质其品牌人格。例如可达以“真诚”的个性,给人们以纯朴、诚实、有益、愉悦的感受;保时捷以“刺激”的个性,给人以大胆、有朝气、最新潮、富想象的感受;IBM 以“能力”的个性,给人们以可信赖的、成功的、聪明的感受;奔驰和凌志以“教养”的个性给人以上层阶层的、迷人的感受;万宝路和耐克则以“强壮”的个性给人以户外的、强韧的感受;“哇哈哈”则象征着幸福、安康、希望;等等。当不同的公司拥有不同的特质后,就可以吸引倾向于该特质的目标人群,通过品牌人格的塑造,让消费者对公司产生认同感,从而使得其满意度、忠诚度提供,增加公司的客户资产。
同时,该文在最后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该量表子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用性。随着全球化逐步推进,更多的公司从本国出发,走向世界,那么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公司想要塑造的品牌形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理解会有不同,有可能会被某些国家的人群拒绝。例如,在风行个性主义的文化中,独立、自主和独特得以强调,消费者更可能使用品牌来表达他们与其他群内成员的与众不同。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相互依赖、顺从和相似性更受重视,消费者使用品牌更可能是为了表现他们与其他群内成员的相似程度。就整个5维度框架而言,其较适合于西方,据说可以解释西方93%的品牌个性的差异。Jenniffer Aaker的品牌个性维度量表在西方营销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但是,在东方会有不同。例如,美国品牌个性维度的独特性维度在于强壮(Ruggedness),而日本是 “平和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国的品牌人格模型。
基于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产品背景,可以并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阐释了中国的品牌个性维度为“仁、智、勇、乐、雅”;其中“仁”是同Aaker等人研究的美国文化背景下的品牌个性维度中的“Sincerity”相对应的品牌个性维度, 形容人们具有的优良品行和高洁品质,比如务实、诚实、正直等;“智”是同西方的“Competence”相对应的维度,形容人们聪慧、沉稳、可靠和成功等品质;“勇”
与“Ruggedness”较为相关,形容强壮、坚韧、勇敢等形象特征;“乐”比较具有中国特色,除包含了“Excitement”的涵义以外,还具有表达积极、自信、乐观、时尚的涵义;“雅”同西方研究中的“Sophistication”相应,涵盖了有品位、有教养、有品位等词汇,用来形容儒雅的言行风范和个性。
医学的价值维度 篇6
其一是人们赋予医学的价值。无疑地,医学在二十世纪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四十年代卡介苗和链霉素的应用使结核病得到控制。五十年代的第一次药物革命带来了杀菌新药,而可的松激素的发明导致了人类对免疫系统的深入理解。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揭开了遗传的奥秘,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1967年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导致了外科性质上的变化,二十世纪初期,外科的任务基本上是缝合和摘除,而现在已经转变为精确的修复和无止境的替代。此外,各种医疗仪器的发明、全球天花的消灭、避孕药的使用、试管婴儿的诞生都使人们从医学中受益无穷。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今天的人们对医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和追问——人类对医学发展的希望和目标是什么?医学应当在哪里停止?它的主要责任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尽可能地维持生命吗?它的变化已使人们生活得更健康吗?医学发展的内驱力是什么?医学的供给和需求可以被金钱和市场取代吗?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人们正在重新思考医学的价值和终极目标。其实,医学也一直都在重新塑造自己,尽管医生总要处理一件事:治疗疾病,但他们所承担的任务,无论想象上、制度上、科学上、人道上都是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医学的价值问题是开放性的,对它的回答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种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的企图无疑是徒劳的,因为这种“真理”挥之不去的是本质主义、普遍主义、基础主义、甚至是帝国主义的阴影。
其二是医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存在。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人们赋予医学以价值,而且是由于医学对疾病的起源、本质和意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疾病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的解释饱含着无尽的价值蕴涵。希波克拉底文集把健康和疾病解释成某种形式的平衡与不平衡,认为人有四种体液:胆汁、粘液、血液、以及黑胆汁或抑郁质。人的躯体是这些体液的战场,而疾病则是某种平衡的打破,例如胆汁和粘液是夏季痢疾和冬季感冒的病因。这种对于疾病的理解包含着古朴的唯物主义哲学价值观。然而,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疾病有了接近客观性的认识。按照达尔文主义的观点,疾病是自然界中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争夺生存空间的一种生物力量。更引人注目的要属宗教与医学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医是从宗教统治下的价值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世纪的宗教和医学有着共同的目的——创造生命的完美。从词源学上说,神圣(holiness)和治疗healing是从同一词根wholeness演化而来。 拯救(salvation)和有益健康(salubrity)、治愈(cure )、关怀(care)和仁慈(charity)也是从同一词根演变而来的。基督教也教导人们,让人类遭受疼痛和不适并不是上帝的本意。痛苦是随着原罪而来到人间的。因为原罪,男人们汗流浃背地劳动,女人们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生育,到了收获以后,人们还不得不经受疾病和死亡的苦痛。因此圣经把疼痛解释为对不忠和背叛的惩罚。从词源学上讲,疼痛(pain)起源于拉丁语的惩罚poena。
医学与科学的联系也表明医学是一种价值存在,因为科学是一种价值建构,它的终极目标是对宇宙作出最完整、最精确的可能的解释。目前的医学是医学科学,它与科学共命运,例如与正统医学相伴的是人体的机械模式,肾脏病曾被认为是罪恶的灵魂、邪恶的行为和恶毒的神灵影响的结果,现在被认为是一种物质问题:一种生物学装置的失灵,这种装置起着滤过、清洁和调节体液内的化学物质的作用。然而,对于科学目标是否完全吻合医学目标的问题人们仍有争议,这表现在虽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医学的进步,但当医学院的学生被培养成科学家之后,人们发现医生更需要有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既能充分应用技术又不丧失人道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卫生保健体系。
作为社会制度伦理的一部分,医学的现代发展也产生一种论证自身合理性和公正性的内在要求。时代呼唤一种医学的“制度伦理”。医学不再被看成是中性的,它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方案本身都包含着价值因素。人们的医学价值观也无不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其三是医学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和缩影。医学总要面向人,不论是什么技术的使用,都涉及到人类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医学要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医学已被看成一种政治权力和责任。其实,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剑桥医学史》描述的就是这两者关系的历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医学都涉及到医生、病人的权利,以及像教会、慈善组织、保险公司、制药厂尤其是政府这样的机构的权力与职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在不同的国家都经历过不同的历史过程。在十八世纪的天主教国家里,这种医疗服务大部分是由教会提供的,而在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多数地区,则是由地方政府提供,但无论是政府还是宗教提供的医疗服务,对于穷人来说都是有限的。现代的医学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市场,尽管西方国家中的医疗服务得到了发展,但大多数人还是负担不起政府认为合乎标准的医疗保健,医疗费用需要通过商业或保险系统、以及国家福利予以解决,其标准是较低的。因此,西方卫生保健的核心问题是公正和共享。从世界范围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财富与权力对医学的影响。许多撒哈拉以南的国家面临的生计和基本卫生问题在欧洲国家至少一个世纪前就解决了。东非艾滋病的流行与性关系的模式有很大关系,但大量人口的慢性营养不良和其他可以被有效治疗的性病的普遍存在也为这种传播提供了方便。因此,公正和共享不仅是西方卫生保健的核心问题,也是全球性卫生保健的核心问题,如果发达国家任其发展中国家的疾病发展下去,人们享受不到最基本的卫生保健,那么这些疾病的扩展最终也会毁掉发达国家。只有把医学看成一种应在全球范围内公正分配的政治权力和责任,树立一种满足全球人利益要求的价值观,人类的健康才能获得最终的保障。
其四是医学上的道德价值困惑。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与道德价值的交涉。医学史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医学与道德价值取向混为一谈的例子,例如早期流行病学的观点认为艾滋病是放荡生活产生的必然结果:吸毒、性生活放荡、同性恋等。直到1984年HIV病毒被分离出来后,人们才知道“无罪的人”也会得这种病。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此后人们认为道德与这类疾病没有关系,至少人们已经意识到以法规和道德控制和惩罚性放纵可以起到预防艾滋病的作用。这是医学与道德价值观交涉问题的一个方面。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领域更为突出的道德价值问题是如今生命伦理学所探讨的各种问题。从《剑桥医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亟待解决的医学上的道德价值困惑。
1954年首例肾移植在美国波士顿完成。1967年12月3日移植成了全世界的头条新闻,在南非的一家医院里,医生将一位死于交通事故的24岁女性的心脏移植到一位54岁的心脏病患者体内,并使后者存活了18天。此后心脏移植很快成为常规手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仅美国一年就做上百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肝、肺移植并且成功者也日益增多。器官移植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道德困惑:在何种情况下活体生命在道德上可以成为肾或其它器官的捐献者?是否应有器官市场?是否可以认定死者会自动同意切除器官?在哪一刻人才算是真正“死亡”了,而被允许切除器官?生殖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道德问题:例如已被体外授精和冷冻阶段的卵子归谁所有?代理母亲“出租子宫”在道德上是否被允许?体外授精带来的优生问题?遗传缺陷检测在道德上是否适当?如果避免患有膀胱纤维化的儿童的出生可以得到道德辩护的话,那么对于身材矮小或者智力较低,以及在其它方面达不到人们预期目标的胎儿应当如何处置呢?随着确定基因缺陷的检测方法的发展,人们将会面临更多的伦理难题。此外,安乐死是医学科学成功地延缓了死亡的悖论性逻辑结果。一些患有阿尔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病、髋节炎的患者不愿意有更长的寿命,因为这意味着忍受疼痛和丧失能力和尊严。他们中的一些人主动选择了安乐死。但在主动安乐死愈发得到认可的同时,人们对被动安乐死、甚至对主动安乐死仍持有道德上的异议,其争论的焦点仍旧是安乐死是不是一种“谋杀”?
医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它的价值取决于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从价值角度思考医学,把它置于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和透视是人们总结医学史,解决当代医学发展提出的问题,以及预测医学的未来,使其按照更合乎人类目的的方向发展的一种途径。
方法论维度 篇7
怎样生成“二维度·四要素”教学目标?笔者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方式进行了探索.初步的理论求证与实践验证表明, 探索中形成的操作方法能满足生成“二维度·四要素”教学目标的需要.本文结合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1.1认识三角形 (第1课时) ”, 介绍生成“二维度·四要素”教学目标的方法, 供读者参考、研究.
1析出学习结果———基于《课标》观点
1.1析出教材涉及的课程内容
析出教材涉及的课程内容就是根据课程内容的含义从章节核心概念的概念体系中抽出本节课涉及的课程内容.
例如, “认识三角形 (第1课时) ”涉及的课程内容有:三角形的产生方法及三角形与线段和三角形与生活中三角形的关系;三角形的概念 (包括名称、定义、属性、示例) , 三角形的组成要素和表示三角形的符号, 获得三角形概念的步骤和蕴涵的归纳思想与发现几何图形特征的经验;三角形的“角角关系”及三角形的分类表示、三角形的“边边关系”及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研究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和蕴涵的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符号表示思想等与从运算角度发现与提出问题和从逆命题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经验;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有代表性问题及解题的过程和蕴涵的演绎思想等与判断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经验等.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用图1表示.
1.2论证并解析认知过程及认知条件
论证认知过程及认知条件就是运用学习任务分析理论, 分析获得主要课程内容 (特别是概念、性质) 的认知过程及认知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认知过程是指获得有关课程内容的步骤.必要条件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支持性条件是对学习起“催化剂”作用的条件———数学认知策略、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态度等.解析认知过程及认知条件就是说明认知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例如, 获得三角形概念的认知过程和认知所需要条件的分析结果可用图2表示.
从图2可以看出:获得三角形概念的基本步骤是:①用适当的方法产生特定的三角形或有代表性的三角形;②观察特定或有代表性三角形的特征;③归纳或演绎三角形的本质特征;④用文字语言定义、用符号语言表示、说明组成要素等.获得三角形概念的支持性条件是:①发现几何图形特征的经验;②归纳思想 (或演绎思想) ;③定义几何图形的经验.获得三角形概念的必要条件是:三条线段拼接三角形的经验, 或生活中三角形到数学中三角形的抽象经验.由于产生三角形有两种可行的方法, 所以选择哪种方法需要价值分析:这第1种方法符合认知同化理论和几何发展规律, 并且暗示了数学中三角形与生活中三角形的关系, 但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法学生思维含量不高, 也容易导致学生“生活中三角形”与“数学中三角形”相混淆.这第2种方法符合认知同化理论和几何发展规律, 并且暗示了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也是画三角形的基本方法.由此可见, 采用线段拼接的方式产生三角形更能反映数学的本质.由于定义三角形的步骤和蕴涵的数学思想及发现三角形特征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有指导作用, 观察并归纳三角形的共同特征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 所以定义三角形的步骤和蕴涵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活动经验应列入课程内容, 并成为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1.3按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确定涉及的学习结果
按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确定涉及的学习结果就是依据《课标》倡导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及学习结果的含义, 从涉及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和获得课程内容的认知结构中析出涉及的学习结果.
例如, “认识三角形 (第1课时) ”的“结果性”学习成果有:事实性知识———三角形的名称、组成要素, 表示三角形的符号;概念性知识———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的性质, 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程序性知识———产生三角形的方法, 定义三角形的步骤, 研究三角形性质的方法, 用有关知识解题的方法等;元认知知识———研究三角形的策略和蕴涵的数学思想及发现几何关系和判断给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经验等.知识技能———用符号和字母表示三角形, 在具体情境中识别三角形, 用三角形的角角关系进行计算等;理解概念———三角形的分类表示, 三角形与线段和三角形与生活中三角形的关系, 用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判断给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运用规则———用定义几何图形的经验定义三角形, 用三角形的边边关系进行大小比较;解决问题———观察基础上归纳三角形的特征, 用合情推理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和用演绎推理说明三角形的性质, 从运算的角度发现并提出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从逆命题的角度发现并提出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过程性”学习成果可能有:发现三角形特征和生成三角形性质中的个性化想法;反思三角形概念和性质形成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 (特别是定义的步骤和研究的方法及蕴涵的数学思想) ;参与定义三角形活动和探索三角形性质中的个性化表现 (积极参与讨论并敢于发表观点等) 和对学习三角形意义的感触等.
2确定认知水平———用性能动词来界定
2.1解析课程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解析课程内容的地位就是说明研究对象在数学体系中的位置、研究内容在解决数学内部和外部问题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对进一步认识数学的影响.解析课程内容的作用就是说明教学对学生理解数学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作用、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等对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数学活动过程对发展学生能力和个性的作用.
例如, “认识三角形 (第1课时) ”, 其地位是:三角形是基本图形, 是平面几何的重要研究对象;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三角形的结构, 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能解决许多数学内部和外部中的问题;研究三角形的“基本套路”、定义三角形的步骤和研究三角形性质的方法对研究其他几何图形有示范作用.其作用有:通过教学能使学生理解数学地认识几何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积极的影响;其蕴涵的理性思维过程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也有积极的影响.
2.2查阅《课标》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参考书设置的章节目标
《课标》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 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 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而且必须基于《课标》展开.教学参考书设置的章节目标是《课标》学段目标的下位目标, 是编者根据《课标》学段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认知过程”两个维度进行细化的结果, 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例如, “认识三角形”在《课标》中的学段目标是: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认识三角形”在教学参考书设置的章节目标是:体验并理解三角形概念;经历并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体验并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及其推论;探索并运用三角形的边和角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问题;经历并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2.3结合学生的现实确定学习结果的认知要求
学生的现实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状况, 它是贯彻“个性化”和“针对性”思想的前提.如果学生数学基础较好, 则其教学要求可以比《课标》的要求适当提高;如果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则其教学要求不能随意提高.
例如, “认识三角形 (第1课时) ”, 尽管其学习结果有较高的价值并且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三角形已有一些感性认识, 但《课标》对“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要求已经比较高了,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要达到《课标》的要求即可.然而, 尽管《课标》给出了刻画学习结果的性能动词, 但这些性能动词仍然比较概括、抽象, 不能满足准确刻画学习结果的需要.例如, “了解”、“理解”属于内隐的心理活动动词, 应将其转换为相应的外显性行为动词以满足准确刻画学习结果的需要.一般地, 了解对应的性能动词有:能 (陈述、再认、区分、识别、告诉、界定等) ———了解所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 即只要求“知其然”, 知道“是什么”;理解对应的性能动词有:能 (说明、阐明、举例、描述、解释、判断、转换、表示、分类、辩护、领会等) ———理解所要解决的是“懂”的问题, 即要求“知其所以然”, 知道“为什么”;掌握对应的性能动词有:会 (表示、计算、推理、画图、操作、测量、执行、演示等) ———掌握所要解决的是“会”与“不会”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运用对应的性能动词有:会 (解释、判断、运算、推 理、论证、生成等) ———运用所要解决的是“熟”与“不熟”和“活”与“不活”的问题 (需要综合运用有关知识, 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可以具体分解为:能结合图形说出三角形的组成要素与相关要素, 能陈述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与线段和三角形与生活中三角形的关系, 会用文字、符号和字母表示三角形, 会用三角形的定义进行判断与推理, 能说出定义三角形的步骤和体会蕴涵的归纳思想等.
3选择活动方式———用行为动词来界定
《课标》把数学活动概括成有层次的3种形式:①“经历……过程”.其活动的内容是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数学角度认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生活题材”或“数学题材”;其活动的形式主要是有指导地“视”、“听”、“读”、“做”等;其活动的目的是: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研究对象, 并获得对象的一些感性认识.②“参与……活动”.其活动的内容是用科学方法或合情推理方法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其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主动地“视”、“做”、“思”等;其活动的目的是: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及认识对象特征的一些经验.③“探索……”.其活动的内容是用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数学规律、数学方法、数学问题、数学结论等;其活动的形式主要是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进行“视”、“做”、“思”、“议”等;其活动的目的是:理解或提出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选择活动方式就是依据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等的价值, 按《课标》的观点选择合适的数学活动方式以落实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例如, 由于定义三角形的步骤和蕴涵的数学思想对认识其它几何图形有指导作用, 观察并归纳三角形的特征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 所以“三角形概念”的教学应选择学生参与定义三角形活动的数学活动方式.
4分析附加条件———说明特定限制与表现程度
对学习结果附加特定的限制和说明表现的程度是满足教学评价的需要.表述评价学习结果所需要的特定限制有4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辅助手段, 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上网查阅”;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 如“类比发现三角形性质的经验, 能给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性质”等;三是时间的限制, 如“在5分钟内, 能……”等;四是完成行为的情境, 如“在课堂讨论时, 能叙述……的要点”.目标的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它只是说明目标所指向的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达到的标准, 而不代表所有学生真正获得的真实的教育结果.刻画行为表现程度可用多种方式来表达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练习中做对题目的数量 (如演示10道计算题至少对8题) ;连续正确题目的数量或者连续的无误行为;以一定精确水平的完成 (如正确地、精确地、准确地、正确率达80%以上等) ;以一定熟练水平的完成 (如熟练地、自然地等) .
5陈述教学目标———按规范表述教学目标
陈述教学目标就是依据上述思考及表述教学目标的原则, 叙写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地, 叙写教学目标有这样一些原则:①目标应陈述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 即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②目标陈述应有助于“导学、导教、导测评”.“导学”就是目标能明确告诉学生, 通过学习, 他应该学会做什么;“导教”就是目标应暗含要教会学生哪些知识与技能及认知策略等;“导测评”就是目标应暗含观察学生学习结果的条件.③目标中应暗含适当的分类框架.
例如, “认识三角形 (第1课时) ”, 按这样的表述原则及教学目标的定义, 其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①经历产生与感悟三角形的过程, 能说出两种产生三角形的方法, 能感受三角形具有丰富的现实情景;②参与定义三角形的活动, 能陈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和定义三角形的步骤, 能结合图形指出三角形的边、内角等要素, 会用符号和字母表示三角形;③探索三角形的性质, 能发现并提出“角角关系”和“边边关系”并能说明结论成立的理由, 能发现并提出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条件, 会对三角形进行合理分类, 能感受蕴涵的数学思想和从运算角度思考、从逆命题角度思考分别是发现并提出几何命题的方法;④参与尝试有关知识应用的活动, 能在具体情境中识别三角形, 能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比较大小等, 能用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判断给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的结构、数学活动的类型、具体的任务和要求等, 并且暗含着以教学顺序结构作为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 能起“导教”、“导学”和“导测评”的作用.
总之, 上述生成教学目标的方法, 具有数学学科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能满足生成“二维度·四要素”教学目标的需要,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皮连生, 等.教学设计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多维度信息安全测评方法研究应用 篇8
近10年来,电网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迅速,信息系统已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实现了各级单位纵向贯通、相关业务横向集成,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支撑业务运营的重要基础;同时,按照“双网双机、分区分域、等级防护、多层防御”的安全策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纵深防御体系也初步建立。随着代管县供电企业的体制改革、全面上划,信息网络和各类业务应用系统需向下延伸覆盖。在此过程中,网络接入和系统部署可以快速完成,但是代管县供电企业在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全面发现并整改,必然将增大整体网络的信息安全风险威胁,甚至会因信息安全引发电网安全事故。文章通过对代管县供电企业进行信息安全测评,深入挖掘问题隐患并集中整治,以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并为信息安全加固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 代管县供电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通过对69个代管县供电企业的调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代管县供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应用、运维、管理、安全防护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未整体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无统一标准体系;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及必要的接口,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展[1]。
2)无专职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建设通常由各部门出于本专业需求而主导,建设过程中重业务应用,轻视甚至忽视信息安全防护。
3)各代管县供电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单位还存在使用单机版系统开展营销收费、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情况;网络架构、系统架构、设备选型种类繁多,优劣参差不齐。
4)大部分代管县供电企业未设安全管理专职机构、岗位和人员,没有体系化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系统建设缺少安全设计及管控,系统运维无专人负责,兼职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不掌握本单位系统架构、信息资产等基本情况),主要依赖外部厂商。
5)安全防护薄弱。物理层面,机房位置选择、电力供应等均存在不规范的情况,甚至存在机柜放置在会议室的情况;网络层面,安全域规划不完整,缺乏有效隔离措施,边界缺少必要防护设备或策略不严格,生产经营业务应用和互联网访问基于同一张信息网络(未作隔离);主机层面,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版本老旧,身份鉴别、资源控制等配置存在缺陷,与实际需求不符;应用及数据层面,代码无有效的验收评估机制,安全问题突出,数据在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等各阶段均存在安全隐患。
2 多维度信息安全测评方法
考虑到代管县供电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情况复杂的现状,针对传统的安全性测评方法重在脆弱性漏洞问题的核查,缺少对应用系统数据流及业务逻辑关系的测评,无法完整体现应用系统安全性的问题[2,3],文章提出多维度信息安全测评方法,引入多维度的评估策略,从多个维度科学地测评分析信息系统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其中,第1维度合规性测评从等级保护规范的要求进行合规性匹配检查,梳理管理、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维度脆弱性测评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梳理核查基线配置问题,测试验证脆弱性漏洞;第3维度安全策略关联数据流测评从应用系统的数据流、业务逻辑及安全策略关联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估。
在具体测评工作中,以上3个维度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在安全测评中需同时关注。第3维度的总体测评思路如下:首先,分析关键数据的流动、处理、存储,包括数据库、应用系统内部、中间件、操作系统、终端、网络、接口等多个环节,同步分析宏观层面数据流分类,包括系统本地、系统与互联网间、系统与内部单位间、系统与外部单位间,等等;其次,分析业务逻辑中数据完整性、业务规则、工作流的具体情况;最后,根据数据流和业务逻辑的分析结果,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4个方面分析现有安全策略存在的问题。
多维度安全测评流程如图1所示。
1)第1阶段:测评范围确认。调查了解信息系统现状,分析业务流、数据流、控制流以及业务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接口,综合确定列入测评范围的信息资产并划定测评边界[4,5]。
2)第2阶段:资产识别。通过访谈、调查表填写等方式调查识别信息系统的各类资产及其相关信息,标志重要业务信息,寻找关键资产(包括设备、策略等)和数据流;同时,调查分析设备、数据等资产损坏或遭破坏后对组织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根据影响的大小为资产进行相对赋值[4,5]。
3)第3阶段:威胁识别。基于信息系统现状、安全历史以及外部信息安全态势分析识别可能的或潜在的威胁源,并基于经验和专业手段确定威胁的技术含量及其发生的概率、频率,形成可能对系统弱点进行攻击的威胁源的清单[4,5]。
4)第4阶段:脆弱性测评。通过安全管理审核和安全技术测试检查信息系统的可用服务和配置,以确定已知脆弱性。
5)第5阶段:安全策略测评。对各种安全技术保障措施进行识别和评估,包括分析业务系统数据流,评估访问控制策略;对各种管理流程中已有的安全管控措施进行识别和评估。
6)第6阶段:合规性测评。对管理和技术领域的关键项进行合规性检查。
7)第7阶段:风险处置。总结信息安全测评工作,综合分析评价安全状态,将风险因素按照轻重缓急加以区分确认,研议制定问题隐患整治建议和风险控制策略,编写评审综合测评报告。
3 多维度信息安全测评方法实践
在代管县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测评实践中,应用多维度信息安全测评方法的关键工作包括信息系统资产识别梳理、网络架构安全性分析、基线配置规范测评、安全渗透测试、应用安全验证测试、脆弱性漏洞测评、合规性测评7个方面。
1)信息系统资产识别梳理的主要内容涉及网络拓扑图、网络结构、网络边界、网络安全设备、业务系统、服务器设备和业务数据流情况,其中业务数据流梳理应包括关键业务的数据流程图,必要时要访谈业务主管部门以确认其最关注的数据流,寻找与之相关的关键资产(包括关键的网络、安全设备及其安全防护策略,流经的服务器以及服务器的配置情况等)。
2)网络架构安全性分析工作充分调研整体网络结构,包括区域划分、区域间防护以及各区域的重要业务应用;对关键业务流经的防火墙、核心交换机进行安全核查,分析其配置文件中访问控制的有效性;检查关键网络设备并访谈网络管理人员,分析安全域划分、边界防护、访问控制等方面的安全情况。另外,代管县供电企业办公环境中除了一张内网,可能还存在外网(与互联网连接,可能是有线和无线并存),因此,外网与内网的隔离现状、隔离措施也是测评的要点之一。此外,网络边界防护情况测评还应包含防护措施、端口情况、防护策略、链路形式。
3)基线配置规范测评根据业务系统现有安全标准规范和安全需求分析主机、网络及安全设备面临的威胁,评估现有系统存在的弱点,明确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和隐患。主机系统配置检查主要包括关键服务器操作系统补丁的安装、账号管理、文件系统访问控制、对外开放的服务及端口、审计子系统安全设置、防病毒及木马检测能力等;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配置检查主要以人工方式验证安全配置是否符合安全策略;数据库配置核查主要以人工核查表单方式进行,内容包括权限分配、日志审计、安全加固等。
4)安全渗透测试分别从网络外部和内部检测系统对抗攻击的能力,发现系统中的脆弱环节和可能的攻击路径,反映系统的安全现状,测试重点包括互联网渗透测试(一是验证是否能成功攻击业务系统服务器,影响业务系统正常运行;二是验证能否攻击和控制“网关”,实施其他行为[6,7])和IT信息系统渗透(从内部和外部2个角度进行渗透测试,验证之前定义的渗透路径能否成功),测试路径包括互联网至信息外网、信息外网至信息内网、信息内网至生产控制网。渗透测试期间出现异常状况,须及时与相关负责人沟通。
5)应用安全验证测试主要对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进行技术测试,验证其安全功能的有效性,主要工作包括2个方面:一是查看各业务系统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等文档,了解安全方面的考虑和功能设计;二是对业务系统安全功能进行验证,测试各业务系统现有的安全保护措施能否有效起到保障作用。该项工作建议由熟悉应用开发的人员配合完成。
6)脆弱性漏洞测评利用扫描工具对重点主机、设备和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漏洞扫描,发现是否存在严重漏洞。它通过检查远程系统上的可用服务和配置确定已知脆弱点,包括风险、威胁、可接受性和预计的攻击者技能等,该项工作应避开白天生产高峰期。另外,操作系统、中间件、代码、数据库等各个层面的脆弱性漏洞问题是当前主要的风险表现点,也是重要的测评点。
7)合规性测评包含技术类控制点78项、管理类控制点96项,技术类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备份恢复,管理类包括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建设管理[4,8]。第1步是单元测评,主要测评基本安全控制在信息系统中的实施配置情况,测评内容涉及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各个安全控制措施;第2步是整体测评,分析评测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包括安全控制间、层面间和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安全测评以及系统结构的安全测评[8]。
4 多维度测评方法与传统测评方法比较分析
传统测评方法通常通过静态评估、现场测评、综合评估3个阶段,从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3个层次进行安全技术测试[7,8,9],并通过渗透测试验证各层面脆弱性的程度和影响。传统测评方法偏重脆弱性漏洞问题的核查,缺少对业务系统数据流及业务逻辑关系的测评,较难保证完整发现业务系统的安全问题。多维度测评方法与传统测评方法的比较如表1所列。多维度安全测评从脆弱性漏洞评估、基线配置规范评估、数据流安全策略关联分析、合规性测评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测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测评方法仅关注漏洞和配置的不足。
5 结语
开展信息安全测评,查找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排查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分析评估信息安全状况和防护水平,对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隐患提出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整改加固,能够切实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并保障信息安全。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代管县供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应用、运维、管理、安全防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综合考虑当前普遍使用的信息安全测评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从合规性测评、风险控制、关联关系分析(涵盖应用系统数据流、业务逻辑及安全策略关联关系)3个维度开展代管县供电企业信息安全测评的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关键工作的实施过程。
摘要:代管县供电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情况复杂,目前普遍使用的安全测评方法偏重脆弱性漏洞问题核查,对业务系统数据流及业务逻辑关系的测评不全面(或不深入)。文章提出多维度信息安全测评方法,旨在从合规性测评、风险控制、关联关系(应用系统数据流、业务逻辑及安全策略关联关系)3个维度科学分析信息系统各个层面的安全问题。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全面、系统、深入、准确地发现信息系统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
关键词:信息安全,多维度,测评方法,代管县供电企业
参考文献
[1]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EB/OL].[2015-08-26].http://www.e-gov.org.cn/xinxihua/news006/201112/125348.html.
[2]LU J,PEI L.Security evaluation of power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J].Journal of Networks,2013,8(4):866-873.
[3]CHEN G,ZHAO D.Mode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improved wavelet neural network[J].Journal of Networks,2013,8(9):2093-2100.
[4]应云龙,郝威,陈元清.融合等级保护思想的综合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8):98-99.YING Yun-long,HAO Wei,CHEN Yuan-qing.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methods of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level protection[J].Digital Technology&Application,2010(8):98-99.
[5]袁平.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指挥自动化信息网安全风险评估[D].北京:清华大学,2008.
[6]王伟,李春平,李建彬.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7):3473-3475.WANG Wei,LI Chun-ping,LI Jian-bin.Study on information system risk assessment method[J].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2007(7):3473-3475.
[7]范红,冯登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S].2008.
方法论维度 篇9
利用时空维度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预测,主要是结合评估网络安全态势的要素,通过时间维度对未来不同时段内安全态势要素的集进行预测,从而通过空间维度对安全态势要素的集给网络安全态势带来的影响,进而掌握网络的所处的安全态势,为科学的防护提供决策。基于此,本人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从加强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的必要性入手,就如何利用时间维度加强网络安全态势的预测提出了几点浅见。
1 分析加强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的必要性
所谓网络安全态势,主要是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网络用户行为是否对网络安全构成的威胁,换言之,就是网络在运行中所处的安全情况。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范围不断提升,网络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出来,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网络安全问题困扰着广大用户,同时网络入侵和攻击的行为也正在朝着更加复杂性、间接性和规模化的发展,因而为了更好地采取措施,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就必须对网络的安全态势进行预测,才能对当前网络安全态势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网络防护工作的开展。
2 分析如何利用时间维度加强网络安全态势的预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加强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其的预测,本文提出基于时空维度的方法对网络态势的安全预测进行分析。
2.1 网络安全态势要素的提取
网络安全态势受攻击方、防护方、网络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预测,就必须及时的提取网络安全态势要素,具体就是检测和采集网络环境中各种运行和攻防数据,并对所采集的数据规范化地进行处理,从而将预测网络安全态势所需的各种安全态势要素集得出,并将其表示为六元组,即P、B、T、A、V、D,B代表资产集、P代表业务集、T代表拓扑结构、A代表攻击序列集、V代表脆弱性、D代表防护策略。
2.2 从时间维度预测和分析网络安全态势
在提取网络安全态势要素的基础上,应利用所提取的要素集,为预测安全态势提供基础性的数据,并随着时间的变化,对网络安全态势的要素集在网络攻防环境中的情况进行预测,并通过实际的网络攻防环境将其验证并应用,从而为网络安全态势从时间维度上的预测效果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下一次的安全要素及时间维度的预测和分析明确目标,提高其精准性。在实际预测过程中,由于攻击序列进而脆弱性的变化较为频繁,所以安全管理员往往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其他四类网络安全态势要素则可控,所以就必须利用时间维度分析算法对其安全态势进行预测,所以,这四类网络安全态势能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精准的变化信息,加上其运行相对稳定,变化的周期较长,所以在短时期内所也测的安全要素集相同,因此,安全管理人员应及时的将其集合分析,结合影响因素和实际运行环境,可能带来的各种变化,对未来网络的安全态势要素集进行确定。
上述四类网络安全态势的影响因素较多,资产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位置的变化、数量、重要性度等;而业务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数的变化、使用频率的业务流程等,而拓扑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变化的节点数、连接关系等;防护策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数的变化,访问控制规则的安全配置等。因此,这些因素将对其带来变化,而其变化就会对未来网络的安全态势带来影响。例如,当拓扑结构发生改变后,就可能将以前不可能或可能攻击的路基改成变可能或不可能攻击,而这就会对整体网络安全态势带来影响,所以应通过时间维度对上述四类网络安全态势要素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掌握未来预测时段内的网络安全态势。在实际预测中,首先就应以权限分类的脆弱性为载体进行预测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以未来网络态势要素的攻击序列为载体进行预算和预测。才能能更好的确保所预测的空间态势值的精准性,进而为从空间维护预测和分析网络的安全态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从空间维度预测和分析网络安全态势
在从时间维度预测和分析网络安全态势的基础上,采取空间数据发掘理论,对各网络安全态势要素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对该段时间内的安全态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空间数据发掘理论,主要是对实体拓扑结构的研究,用于实体的地理位置和几何形状等空间特点的分析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其最初在GIS系统、交通控制、处理医学图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但由于网络数据同样具有空点特点而逐渐在网络安全领域中引用。例如蒋鸿玲(2013)在《基于流量的僵尸网络检测方法研究》中提出基于流量稳定性和相似性、DNS流量可视化、流量关联联系、云协同环境等方法检测僵尸网络,均是基于网络数据的控制特质而提出。但是利用空间维度预测和分析网络安全态势,就必须确保所选取的时间段与时间维度预测和分析的时间段相同,并将其安全态势值算出,但是在预测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安全态势的预测受到其特点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对节点计算安全态势值时,不仅要受到节点自身的安全态势所带来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周边节点的安全态势要素对其的影响,加上时间维度所预测的安全态势值的精准性不足,就会对空间维度预测的安全态势值的精准度带来影响。因而在实际预测工作中,应采取以空间数据发掘理论为载体,对其安全态势从空间维度进行预测和计算的方法,才能定量的对安全态势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在结合时间维度预测和分析的前提下得出其最终的安全态势值。
2.4 预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由于在网络安全态势预测过程中容易受到网络安全态势要素值提取的影响,导致所提取的网络安全态势要素值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而对网络安全态势的预测结果带来较大的影响,加上采取脆弱性的预测算法时采取分类的方式进行预测,因而脆弱性出现的随机性较强,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其预测的精准性,且随着未来网络环境的不断复杂,网络安全态势的预测将变得更加困,所以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切实加强对其的预测,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安全发展的需要。
3 结语
综上所述,以时空维护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预测是确保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必要性措施,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充分意识到加强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的必要性,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预测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所处的状态,从而针对所处的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网络安全的需要,并为此而不懈地努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已成为日益关注的话题。因而为了确保网络安全,就必须加强对其安全态势的预测,才能更好地促进网络安全性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结合时空维度的网络安全态势的预测方法,首先提出了加强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的必要性;其次就如何利用时空维护方法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预测;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之间的交流,为网络安全的防护提供科学的决策和依据,以不断的强化网络安全,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方法论维度 篇10
1 认知心理学维度上的体育知识分类
现代心理学对知识进行了划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类型,这种划分同时指导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采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知识学习和教学应用的结合促成了认知心理学知识的分类,从这个角度出发,陈述性体育知识和程序性体育知识构成了体育知识的综合,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体育基础理论的知识,主要包括一些体育概念以及一些相关的体育规律,学生通过记忆并储存于大脑,实践中只要能通过回忆并提取出准确信息,即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体育的陈述性知识,而体育的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实际应用。根据体育程序性知识的特征,我们把它分为三类:运动技能;心智技能;体育认知。运动技能从属于动作技能,与遗传无关,是学习者通过体育知识学习,提升体育能力的后天行为,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目标的体现。体育知识与体育能力的转化过程的达成主要依赖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体育课程教学设计应该从认识体育知识的分类入手,通过知识的认识进而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想使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实效性,就必须在认识体育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2 认知心理学维度上的体育能力
2 . 1 体育能力的涵义和内容
认知心理学维度的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除了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还包括创造能力,它属于明显的心理特征范畴,主要体现为对人的行为效率产生影响的同时保证行为的顺利进行。体育能力的体现是,学生的变化源于体育教学,学生在体育专业领域内的学习能力逐步成长提高。
2 . 2 认知心理学维度上体育能力的本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本要素,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所以知识同样可以促进体育能力的提高。
2.2.1 学生的体育能力本质上是一种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体育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体育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体育能力培养的三个主要特征:目标指向性;子目标的分解;解决方式的选择。我国学者周登嵩对此做了深入研究,他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与问题解决过程的关系,指出学生的体育能力是体育问题解决的关键,从而论证了上述观点。
2.2.2 体育能力是学生后天习得的劳动成果
巴甫洛夫在他的条件反射学说论述中指出,“运动技能实际上是指人体完成特定动作的能力,是一种复杂并带有本体感受的运动条件反射,来自于后天习得,并带有连锁性”。还有人认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是运动主体对操作性知识进行的有意识的认知活动。运动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技能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到高水准的专项运动能力的形成,从刚刚涉及到发展为自动化的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习得是以运动者自身为劳动对象的劳动成果的取得,而劳动资料既包含运动主体自身的自然资源,又包含运动所需的社会资源。相对于一个现代人而言,劳动就是他的生活活动,不过这种劳动不包括人的本能和享乐活动,也不包括人的消费和休闲活动,从这方面来看,体育能力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技能,从而获得提高运动能力的“劳动成果”。
3 体育知识分类理论下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指导方针是体育知识的学习,这既包括程序性的体育知识,又包括陈述性体育知识,由于获取体育知识的类型不同,内部机制与外部条件也不尽相同,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教师必须对体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学生体育能力的转化需要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得知,教学方法的制定首先应遵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的特征与规律。
3 . 1 认知心理学维度上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心理因素
3.1.1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基础上,传授学生运动技术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要对学生进行两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需求都应该作为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
3.1.2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共同构成了高效体育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体育教学的五大体育课程,它既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归宿点,所以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一是体育教学目标;二是认知心理学维度上的心理因素。体育教学目标形成的多元化特征体现了现代社会体育的需求方向,(1)体育教学要向学生传授广博的体育知识;(2)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3)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动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三点当中第三点尤为重要。
采用什么样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与体育知识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它也是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指向灯。前面讲过体育知识类型主要包括认知形态与操作形态,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来看,前者的体育教学方法应以语言为主,而后者只能选择采用语言作为辅助手段的体育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3.1.3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主体性是体育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的指导下,才会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现乐趣,寻找学习价值,在培养自身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进行自身运动能力的训练。
3 . 2 认知心理学维度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3.2.1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认知心理维度来看是体育教育实践的新方式
它的实施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弥补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陷,它的主要出发点是知识类型的不同,以及学生主体性的需求,它的指导思想是现代体育教学思想。
3.2.2 教学改革主要目的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改变
教学要从学生的主题需求出发,脱离讲授式,即单纯的单向知识技能传递运动技能的培养方式,在实际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力。体育教学改革要想从根本上适应现代教学发展形式,不但要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的思想内容、目标对象,还应该从教学的层次性、可操作性以及教学的综合性和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
3.2.3 认识认知心理学维度在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作用
体育教育要以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为出发点,它的教学内容体系要以素质培养为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认真研究认知心理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改变,为学生创设体育教学情境,降低体育教学的技术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整体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3.2.4 从国家人才发展的需求出发,同时还要遵循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知识体系在不断地更新,教学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体育教学的改革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首先要从国家人才发展的需求出发,同时还要遵循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4 结语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是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采取哪种措施来改变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话题。在当前,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高校体育改革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基于本校实际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并施行。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的质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也就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他们的研究大多从认知心理学体育知识分类的角度入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法对体育能力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另外还从认知心理学维度出发,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基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目的的论点进行了论述,为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设计标准的维度 篇11
而在材料的立场上,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材料对于成就卓越创作的重要价值,在实际应用和实践过程中,材料所呈现的美学和品质状态仍然常超越设计师想象和理解的维度。对于材料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是判断设计师水平的重要标准,无论对于产品设计、服装设计,还是室内设计、装饰设计、平面设计等不同门类设计工作者而言,材料常常成为影响设计作品质量的关键条件,特别对于中国设计师,由于缺乏有效材料知识,以及整体配套材料机构和供应链无法保证高品质的材料供应能力,极大地限制了中国设计师对于材料创新和设计的控制能力。
对于设计师而言,材料不是作为一种技术结果而呈现的,它通常是以状态的方式出现在设计师的创作范畴中。基于此,材料的状态被描述为几种不同的可能性,包括材料的日用状态,强调如何在日常生活使用过程中理解和认知材料的性能和效用;材料的技术状态,它指出绝大多数材料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者需要通过技术处理以达到理想的材料结果。理解材料品质生成的技术原理和技术过程对于设计师更有效的使用材料和创新设计具有重要作用;材料的美学状态,这是材料表达层面上最直接和设计评价关联的一种材料认知标准,并且对于设计师素养需要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简单的材料中发现和创造高级的设计美学品质常常成为区别设计师能力和水平的核心标准之一。著名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说:“我的创作不过是让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产品和材料更加精致和优质一些。”日本著名的生活品牌无印良品某种程度是关于朴素材料的优质生活美学化的品牌;最后是关于材料的文化状态,这是指和地域生活文化、地理环境、资源特征、民俗文化关联的一种材料理解和判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性的设计不仅是作为一种表达区域个性的设计策略,也看成是如何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资源、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其所实施的建筑方法和工作原则中,一直强调如何利用地域性的材料和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来完成委托项目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创作标准上,设计师对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无论基于材料的哪种状态,仍然必须回到材料的功能和美学两种基本立场上。即使用一种材料是否意味着更加有效的功能实施;是否意味着更加优质的产品美学。而在具体设计实践过程中,对于目前设计师的实务经验而言,大量设计师在材料层面至少存在两个部分实践困境。
一种是如何在简单、朴素,甚至废旧、破败的材料中发现设计品质和美学特征,通过设计创新有效表达和呈现材料可能具备的品质和美学质感,比如对于废旧物品和材料的再利用和创新设计。当全球废旧产品成为环境和生活负担时,从材料创新的角度和立场,设计师是否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应对这种发展困境。在欧洲,一些新锐设计师开始从事废旧材料创新设计的工作,并且完成了一系列杰出的设计,每年米兰家具展都会呈现一系列类似主题的创作;在中国,也有一些设计师开始探讨朴素、简单的,甚至是废旧材料的创新性问题,但是整体局面仍然并不理想。FREITAG箱包品牌大概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地利用废旧材料创新设计的品牌之一。1993年创始于瑞士苏黎世的FREITAG品牌是典型的废旧材料创新设计的成功典范,使用废旧卡车防水布、自行车车胎和安全带等废旧材料,通过优质的设计创新和制造处理成就国际箱包品牌的个性典范。
另一种实践困境是如何对于最新材料趋势和新材料进行发现、研究、选择和创造性的使用,甚至设计师如何成为材料创新的专家,这需要设计师在材料创新维度和趋势发展层面的能力。每一年,全球材料科学研究领域都会创造性提出和研制一系列新型材料类型,但是真正被使用和制造成优质产品的材料非常稀少,作为材料使用的专家和创新工作者,设计师需要在材料的创造性使用和材料价值转化为经济、生活、产品、美学价值过程中提供更加主动、专业的思考、方法和策略。
在基于材料立场的设计创新工作层面,设计首先是一种发现,如何在不同材料类型和不同材料呈现状态中发现材料的功能、美学和文化品质;其次设计是一种研究,讨论材料如何转化为卓越设计作品的技术方法、工作原理等;最后是创意,即如何突破材料的限制,最大程度释放材料的品质。从这个角度,材料创新不仅关于未来,也关于当下和过去。
方法论维度 篇12
一、以“私人化”的表达方式反观公共空间的人性本真
上世纪60年代,传统纪实摄影开始从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关注转向私人化的内心表达,80年代“私摄影”(即私人纪实摄影)一词正式诞生。荒木经惟是二战后日本“私摄影”领域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作品常令我们产生一种窥探隐私的好奇与羞涩之感,富有强烈的私密性色彩。但是,这种“私人化”的表达绝不仅仅局限于字面之意,而是具有双重意味:
首先,私生活的“个人性”。荒木经惟的摄影创作是通过对自己私人生活的高密度的记录来呈现的,始终贯穿着其“私=摄影”这一观念。荒木认为,摄影是“拍摄你最喜爱、最亲密的东西,拍摄近在眼前、就在身边的东西,就是拍人”[1]。
其次,私生活的“公共性”。私密的并不意味着不具有社会性,“私人化”并不是说要脱离社会完全缩回到个人的世界里,“私人化”不等于只注重个人感受。荒木说过:“我是把自己与之交往的人看成‘时代中人’来拍摄”,这么一来,‘时代性’总会出来一点的”[2]。在创作中,荒木并不喜欢确立引导性的立场和观点,只是通过与客体的相互感受作即时性表达,将人类最本真的感受曝光在镜头前与影像间,还原人之为之的真性情。
二、以“情色化”的视觉语言诉求灵欲世界的极致纯洁
用“情色”来表达“纯洁”,这一命题乍看好像互相矛盾,但荒木经惟正是透过一幅幅赤裸的图像来体现隐藏在欲望骚动之下的安宁与纯净。
荒木曾在接受美国《图片地区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说道:“假如有艺术和情色之分的话,那么艺术中缺乏了情色性,它的感染力便会减弱”[3]。唯“性”的荒木选择了用最直观的视觉冲击与隐喻的感官表现来造就属于他的“情色”世界:
首先,女色之“性”。女性裸体作为“情”与“色”的最直观象征体,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荒木作品中最为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他与不同的女人合作,并且会在自己与她们之间构建一段故事,共同拥有一段时光,并记录下这些“情事”(荒木经惟语)发生的瞬间。他喜欢直截了当的方式,大多是直接面对镜头展现的。他的《绳缚》系列更是强力引入了日本色情文化元素,引发观者心理上的极大震撼。他说,“裸体是人类最自然的状态。如果说服装是所谓智慧或文明的话,我所要表现的则是人在去除了这一切外在附属物之后的自然状态。裸体状态下的人其实是最没有杂念的”。
其次,以物喻“色”。荒木在创作中所运用的“情色化”语言是不同于我们下意识所理解的色情概念的,“情”是他所看重的,以“色”传“情”是他摄影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荒木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摄影来提醒人们所谓情色事物无所不在,另一方面,情色不仅显露在身体和身体器官之中,任何事物中都可能蕴含着情色元素。
三、以“陌生化”的艺术处理实现意象空间的符号化
荒木经惟的摄影创作早已不停留在客观再现事物的复制层次,而是致力于将日常化的物品变成陌生物象。他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象的表达,充满着想象空间。通过光影艺术的转换,他让人们原本熟悉的事物具备了新的美感、韵味和内涵,原先的固有意象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组合和构建成的感官符号。一般地,摄影作品的意象是由影调、明暗、点线面块、色彩和肌理所组成的图像。而荒木主要侧重于通过对画面构图及构成上的处理和表达来将意象之美符号化:
首先,“非形式化”的构图。荒木的许多作品都完全无视构图的基本规则,黄金分割和三分法在他这里根本是无稽之谈。他的画面里很少有清晰的线条或者明暗对比,尽是些杂乱无章的元素排列,甚至有的照片里根本不知道主体是什么。他照片中的景色、事物、空间布局都是自己个人化的选择。他时常借助当代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拼贴、挪用、并置、涂抹、复制以及摄影艺术的非常规显影等手段来构建其看上去无明显规律可言的感官世界。
其次,“蒙太奇式”的构成。摄影定格了时空的永恒瞬间。荒木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日记”命名的,但这些照片却未必是按照时间性记录。荒木故意打乱瞬间的排列顺序,将这些瞬间重新分配,或实或虚地带给人们扑朔迷离的感觉。他还有意改变照片真实拍摄日期,将照相机计数器调整到未来的某一时刻,造成观者真假难辨的视觉体验。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是通过镜头和场景的切换重新构建上下文关系,而在荒木经惟的摄影语言中,即通过时间与空间的打散重组,在虚构与真实间制造视觉悬念。在荒木1989年出版的摄影集《东京物语》中,东京的女人、东京的建筑、东京的街道、东京的菜市场、东京的墓地……这些都涌现在了他的镜头之下,照片在他的编辑之下呈现出了一种跳跃的线性的生活影像之态,既是连续的,又有片断的,不讲章法,只看性情,散漫中却摻杂着有序。他用这种抒情式的叙事观打破人们对于真实的幻想,在虚实之间表现带有“荒木经惟”符号指向的意念之美。
总的来说,荒木经惟摒弃了传统的纪实方式和过分玄虚的后现代手法,“走上了更现代的写实主义道路,将看似纷乱的影像世界划入了他个人意志的权力空间”。他借“私人”影射“大众”,以“情色”展现“纯洁”,用“陌生”体味“日常”。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够嗅到些隐含的意味,但它实际又是“显形”的。这种把握不定、琢磨不透的情绪被荒木很好地置于其作品之中,演绎了一场“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人生舞台剧。
摘要:情欲是一种挣扎,生命是一种即逝。游走于“色”界的荒木经惟被誉为二战后日本最重要的摄影家,曾撼动摄影传统的他一直用大胆而超前的创作诠释着其“摄影即人生”主题下的“性爱与死亡”的摄影本质观,并以自己独到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方法立足于世界摄影之林。本文基于摄影创作观念,重点通过“私人化”、“情色化”以及“陌生化”三个角度进行有关荒木经惟摄影艺术的方法论的探讨。
关键词:荒木经惟,创作方法,私人化,情色化,陌生化
参考文献
[1]李子顺.荒木经惟[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89.
[2]佚名.荒木经惟:摄影,日本[J].东方艺术,2008(15):85.
[3]华成编译.针尖上的荒木经惟[N].中国摄影报.2005-07-2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