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主义方法论

2024-09-16

整体主义方法论(共3篇)

整体主义方法论 篇1

哲学方法论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的, 世界观以自身对人们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指导意义而取得存在的价值。哲学方法论的类型有很多, 本文主要是对整体主义方法论运用的分析。

整体主义强调的是从社会走向个人, 个人可以成为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手段, 它讲究无论是从独立、平等、还是自由问题上, 都是从国家出发, 抽象地强调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法国当代政治哲学家莫尼克·卡斯基若认为, 政治上的整体主义指的是:“国家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一个由所有社会成员构成的统一体, 给予社会成员他们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意义, 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对国家无条件地服从、忠诚、奉献, 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自己的生命;个人首先是为了国家而活着, 然后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1]单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整体主义, 强调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这种社会条件决定了人们缺乏个人独立性和个人自由的概念。这种整体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方法论贯穿在哲学家的著作中, 体现作者的整体主义观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写到:“当前我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乃是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 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 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2]在这里, 苏格拉底声称城邦整体的幸福要远比其中任何一个阶层的幸福更重要。这说明, 柏拉图关注的是城邦的幸福, 而且随着他论证的逐步推进和展开, 个人越来越被看作是城邦整体的一部分。个人在城邦中的地位完全根据其对城邦整体的贡献决定。柏拉图多次说明他的目的既不是城邦中某一个体的幸福, 也不是城邦中某一阶层的幸福, 而是城邦整体的幸福。

柏拉图认为相互帮助和合作的人聚集而居, “并把聚集的居所称作城邦”[3]。理想的社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他反对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制, 主张两个上等阶级 (统治者和武士) 实行共财产和共妻儿。由于国家论是建立在他的伦理学基础之上, 所以他认为个人必须以私利服从公共福利, 因为个人的真正的善同社会福利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评判道德的标准是城邦的利益, 那么他的伦理学应探讨的是个人的利益如何符合并促进整体的利益。

其实柏拉图所描绘的理想国家实际上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 政府权威高高在上, 个人绝对服从, 由“哲学王”来统治的共和国, 它充分体现了政治整体主义的特点。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 柏拉图所设想的城邦并不是极端的专制主义。虽然他更关注城邦整体的幸福, 但城邦整体的幸福在柏拉图那里指的是城邦全体公民的幸福, 二者并不是不同的、对立的两种价值观。因为在柏拉图这里, 公民为国家贡献的同时也是在谋求自己的幸福, 在理想城邦这种体制中, 每个人的真实利益都得到满足, 没有公民受到虐待和歧视。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4]这个观点意味着个人必然带有政治属性, 必然归属于城邦。人只能在社会中过群居生活, 于是就成为各种社会团体, 乃至城邦国家产生的原动力。城邦的形成是社会团体自然演化的结果, 而城邦的形式过程足以表明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其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

在《政治学》一书中, 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的问题看出他的整体主义的体现, 他的国家起源说表明他认同的是社会共同体国家学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城邦的形成发端于由男女关系同主奴关系相互作用所组成的“家庭”, “家庭”是延续人类满足人们正常生活所需而建立的基本社会形式。继而为了适应更为广大的生活需要, 若干家庭联合起来, 农村公社便应运而生, 然后是若干农村公社组合为城邦, 这时“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状态, 在这种社会团体以内, 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5]

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将整体主义具体化为国家至上的道德原则。“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 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6]在这里, 黑格尔把国家看作普遍伦理可能达到的最高目标, 它不再是个人追求私人利益的工具, 而成为克服私人利益的目标和欲求。在他看来,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 绝不可能最初为一个个人而获得, 它只有作为一个从一个人的最初环境为起点的区别过程的结果才可能出现。而“个人权利”这一市民社会的话语, “只有在家庭开始解体”的时候才出现。因而个人权利不可能先于社会而存在, 社会也不是个人简单的集合体。所以“国家是比个人更高的东西”[7], 国家不是保障个人幸福的手段, 而是目的本身, 个人必须尊敬国家, 一切符合国家的利益, 甚至是为了国家牺牲个体, 只有这样人才是具有伦理性的人。

在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里, 也体现了整体主义方法论的运用。不论中国或者西方, 整体主义的方法论都在哲学史上各家言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整体主义方法论对各种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多起到了一定作用。而整体主义的伦理观, 对道德言论的丰富化和对政治伦理的多元化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

最为重要的是, 在个体主义成为主流价值观念, 人类宏观利益被相对弃之于从属地位的今天, 关于整体主义的思考, 对当代主流思想的反思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摘要:整体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 体现在诸多哲学著作与哲学家的思想当中。它强调社会的作用, 要求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乃至为之作出牺牲, 本文主要通过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著作分析, 对整体主义方法论进行简单的阐释。

关键词:整体主义,方法论,社会,个人

参考文献

[1]陈强.西方社会的变迁—从整体主义到自由主义[J].北方论丛, 2009 (2) .

[2][3]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4][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6][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整体主义方法论 篇2

在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论具有强烈的整体主义诉求,它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自然是一个进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具有客观性与先在性,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生态系统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优先性,人类道德关怀对象应从人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这种整体主义的环境哲学,体现着当代哲学范式的转向:从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向现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转向.一些学者对它的质疑和诘难,根源就在于没有这种哲学范式上的转变.

作 者:段超红 高中华 作者单位:段超红(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高中华(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整体主义方法论 篇3

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与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

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反表象立场及其语言学依据作出考察和评价,本文依据一种语言的经验分析界定了“整体式判断的.细化分析”,且据此说明了任何判断的谓词都具有一种相对而生的模糊性;然后以此为基础肯定了语言和表象的模糊性,同时对“表象是不可能的”这一后现代判断作出了经验分析;最后就如何取舍现代表象表明了一种态度,且对后现代主义者作出了评价.

作 者:马永翔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刊 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4(Z1)分类号:BO关键词:表象 整体式思维模式 分体式思维模式 整体式判断 分体式判断 细化分析 模糊性

上一篇:新型水污染治理下一篇:预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