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方法

2024-05-30

女性主义方法(精选12篇)

女性主义方法 篇1

一、“女性主义”缘起

女性主义, 又可译为“女子主义”、“女权主义”, 是对英文“feminism”的意译。这个词最早成形于19世纪末的法国 (法文为feminisme) , 由法国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创办第一家主张妇女参政的报纸《女公民》的欧克蕾首先提出, 意指女性为获得平等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思潮, 其源头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斐尔特开办了一所无论贫民还是贵族、男性或是女性都可以入学的学校。这种办学方式的传播为其后妇女教育的普及开辟了先河, 并且使得15世纪之后, 接受过教育的妇女人数逐渐增多, 其声音也逐渐能够传达给世人。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妇女首先掀起了争取妇女人权、反抗社会压迫的大旗。1789年10月, 以梅力葛为首的一些女性向国民议会提出建议, 要求男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这是历史上妇女解放运动的起点。

女性主义运动自发轫以来经历了两次高峰。第一次是在18至19世纪初期, 目标是争取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机会和权利。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取得了巨大成就, 越来越多国家的女性获得了参政权利, 女性教育广泛展开, 女性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中期。这次运动认为当时女性虽然拥有了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和工作的权利, 但是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因此必须继续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 反省传统文化所定义的“女性气质”对女性的束缚, 认为所谓“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不是自然本质的特征, 而是后天文化教养的结果。此外, 运动还要求各种公众领域都应该打破门禁, 向女性敞开;男女应进一步缩小两性差别。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涉及到各主要发达国家。其间, 女性组织大量涌现, 女性研究风起云涌, 性、生育机制、性别规范等问题都得到充分讨论。这一时期, 女性主义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反对男性霸权的浓重政治氛围, 并凭借此次高潮, 走进了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 作为一个特定的教育和研究领域逐渐开始形成规模。此后, “女性学”研究开始与众多的社会科学相结合, 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

二、与新闻传播学的对接

作为一种理论视野和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入到社会学科的诸多领域;同时, 女性主义理论也变得越来越具体。跨学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成了女性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引入。1977年, 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杂志最早提及“性别与传播”这一话题。在该刊当年的年度索引中开始有了“少数群体”这一分类, 女性与黑人、亚裔等都归入该类别。1978年, 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 这是“性别与传播”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 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在我国大陆, 大多数学者认为, 本土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自2O世纪8O年代出现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电影研究领域, 但未引起新闻传播学界的关注。尽管那时女性主义和传播学都已传入中国, 但二者的“联姻”却是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的结果。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新闻学》收集到的国内有关女性的传播研究文章共19篇, 等于1986至1994年之和;同年, 《新闻与传播研究》推出一期“女性与媒体”专辑;1996年, 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 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和分析大众传媒。1997年,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一项重要课题“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电视广告、杂志、报纸、电影等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同年, 《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上发表了由全国妇联刘伯红、新闻研究所卜卫共同完成的《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这是关于中国媒介与妇女研究的第一篇力作, 同时也开始将这一研究课题带入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视域范围。2001年,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媒介与性别》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 汇集了学者卜卫1995年至2001年间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融女性主义与新闻传播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研究,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既承袭了前者所特有的批判色彩, 也保留了后者的基本理论框架。由此, 多数学者遵循传播者——信息——受众的传播模式, 将研究的关注点大致分成了三个方面:女性媒介从业人员 (即女性传者) 、媒介内容以及女性媒介接受 (即女性受众) 。

传者研究:女新闻工作者在媒介中的地位。这类研究主要以新闻工作者中的女性比例以及获

得决策权的女性比例作为指标来衡量女性在媒介中的地位。在整个世界, 新闻传媒普遍性地由男性统治。同时, 女人身份和记者职业理念之间存在的冲突, 使许多女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陷入困境。如果要坚持女性特点, 那么不能享受和男同事相同的特遇, 努力工作也得不到认可;如果坚持记者的职业理念和行规, 那么女记者又会失掉自身独特的立场和观点, 变成

男同事的附属物, 从而必然失去女性在整个新闻界的地位。

媒介内容研究:对媒介内容进行女性主义研究就是要揭露媒介文本中被编码的性别涵义, 即媒介文本怎样表现女性、表现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 大部分是媒介中的性别模式研究或对女性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认为, 虽然当前主流媒体基本上能够表现出女性多样化的性格、观念和生活模式, 反映女性参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贡献, 但是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依然存在被刻板印象所“贬抑”的情况, 有时甚至相当严重。

女性媒介接受研究: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受众研究是批判受众研究。它不同于传统的对受众习惯、趣味进行的应用研究, 而是着重分析收看、收听和阅读的“普通型实践和快乐”, (转引自《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媒介研究》李敏) 其理论兴趣集中于受众对文本的阐释活动。因此, 受众对媒介文本的多义解读及接收分析是研究中心。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尚显零碎, 是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此类议题成果多出自文化研究学者之手, 他们也常常采用文化研究的框架、概念及相关理论, 承认并以受众触媒行为中的选择性为研究前提。女性主义受众理论的阐释性研究“为建立关于受众活动的解释学进行了探索。尤其是在意义的符号学阐发与关于家庭权力关系的研究交织在一一起时, 这些论争对媒介理论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问题是, 由于过多关注受众的微观世界观而忽略了社会结构的制约, 研究未能审视更宽阔的社会语境。

在新闻传播中展现两性平等的概念, 是女性主义者追求两性平等运动中重要的一环;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所要做的, 是要在传播之林中为女性开辟出一片语言的空间, 揭示女性与传媒的深层关系, 改善传媒对女性的报道, 促进女性的发展, 争取大众传媒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之中真正的两性平等。

摘要:女性主义来源于妇女解放运动, 并在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中超越自身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在人类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在当代理论的各种声音当中, 女性主义无疑是极为响亮和突出的。女性主义以其明确的问题意识、尖锐的批判锋芒和坚韧的实践精神, 不仅一步步改变着女性自身的命运, 同时也在人类文化知识的勘误和理论空间的拓展方面, 表现出独特的革新力量和鲜明的个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新闻传播,方法论

参考文献

[1]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2]作为一种学术视角的女性主义http://www1.china.com.cn/xxsb/txt/2005-07/06/content_5908330.htm

[3]廖声武《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女性主义研究十年》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2月

[4]陈阳《传播学研究的一个“边缘”课题--女性与传播》

[5]周少四《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扫描》新闻知识2007年2月

[6]蔡琪黄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初探》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4年第3期

女性主义方法 篇2

一、贵

贵是令人高山仰止的气质神韵。女人具备了贵气,尊重的目光将充盈于她的周围,贵是九品女人中的极品女人。女人可以年华老去,但不能言而无味。贵是价值,贵是社会地位;贵是被人需要,被人尊重;贵属于走入人群,并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女性。

二、慧

慧是让人敬而生畏的气质神韵,慧质兰心,女人因此而倍受钦佩与欣赏,慧是九品女人中的伟岸丈夫。慧是智慧,是眼光。冰雪聪明的女性是自信的女性,是自知之明、知人者智的女性;是勇于学习,积极、乐观、进取的女性;漂亮的女人像宝石,智慧的女人像宝藏,行走在职场中的女性是最美的女性。

三、娴

娴是极具中华民族美德的气质神韵,娴之女人犹如空气与水般温润,被生活需要着,娴是九品女人中的贴心人。娴是文雅安详,娴熟端庄,柔美文静,善解人意,是博大的母爱,春风化雨,化解浮躁的人性。

四、雅

雅是追求精神至上的气质神韵,仿佛来自空灵之界,雅之女人生活于精神的国度,雅是九品女人中的精品女人。典雅高贵,高尚美好,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不嫉妒、不争宠、是正气,像高山流水遇知音。

五、恬

恬是能让观者打开所有细胞的气质神韵,恬之女人做着大自然的小情人又是都市的密友,恬是九品女人中的万人迷。恬美、恬淡寡欲、安静坦然、清静无为,是催生万物生长的母体和摇篮。

六、媚

媚是令异性迷醉的气质神韵,媚之女人骨子里迸出诱惑,千万人中惟我独魅,媚是九品女人中的“女人”。明媚、妩媚、娇媚。这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不是自然就是美,而是美的自然。是女性自然的阴柔之美,是上天赋予女性特有的个人魅力,就像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改善老年女性睡眠质量的方法 篇3

睡眠时取右侧卧

右侧卧有利于肌肉松驰、可消除疲劳,帮助胃内食物向十二指肠方向移动,还能避免心脏受压。如果觉得右侧卧的时间过久了,可改为仰卧。舒展上下肢,将躯干伸直,勿将手压在胸部,不宜抱头枕肘,双下肢避免交叉或弯曲,尽量放松全身肌肉,呼吸自然平和。

睡木板床,选药枕

老年女性易患骨关节病,应尽量不要睡棕绷床,以睡木板床为宜。床褥应厚薄适中,过厚易引起虚热内生,过薄则致寒气外袭,都会导致老人睡不安宁。

枕头对睡眠也有很大的影响,应选质地适中、弹性适度的木棉枕、蒲绒枕或碎泡沫枕。老年人还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枕,能够较好地促进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适当增加午睡

老年人睡眠时间一般以醒来全身舒服、精力恢复、身心轻松为准,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体质、习惯自行调节。老年人正气虚弱,中午可适当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午休时间,保证精力充沛。

运动

睡前不宜做激烈活动、娱乐游戏等。下面介绍几种有助于睡眠的方法。

盘腿静坐,头正身直,双目轻闭,全身放松,双手交叉,自然放于脐下,自然呼吸,意守丹田。如此静坐10-30分钟,坐时须忘却一切。

躺下来,按照个人习惯,怎样舒服怎样躺。全身尽量放松,什么都不想,用绵绵若存的自然呼吸,直至睡着为止。

睡前不宜过于兴奋

睡前精神过于兴奋,就会影响入睡的抑制过程,导致失眠和多梦。因此,老年人在睡前不进行带有兴奋性的娱乐活动,不看刺激或紧张的电视与书籍,不饮浓茶或咖啡等。以免刺激大脑皮层,影响睡眠。

睡前宜在空气新鲜的户外慢慢散步半小时,可做些如气功等放松的活动,让心境宁静,对睡眠很有帮助。

晚餐不要过饱

如果晚餐吃得过饱,进食较多高脂肪的食品,会使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加,使肠胃在夜间超负荷工作,影响睡眠。如果晚饭吃得过早,入睡前感到腹饥的话,可在睡前半小时稍吃一些点心或水果,不要等到临睡时才吃。夜宵不要吃油腻食物,会增加胃肠负担,使膈肌上升,胸部受压,腹部胀满,引起多梦,夜寐不安。

睡前用热水洗足

如果睡前坚持用热水洗足10-20分钟,能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环,疏通全身经络。可使脚部血液循环加快,入寐时间明显缩短,提高睡眠质量。

睡前少饮水,解小便

老年人肾气亏虚,夜间小便频数。如果睡前饮水,或吃含水分较多的食品,会使小便次数更加增多,不仅影响睡眠,还容易着凉。所以,睡前应少饮水,解完小便。

环境应清洁舒适

老年人比较难以入睡,因此更需要一个安静、清洁而且舒适的环境。睡前应关灯,室内不要有噪音,室内温度、湿度要适宜。睡前应开窗通风,让空气流通,使室内空气保持清新、氧气充足,但应避免冷空气直接吹拂面部。尤其是冬天,天气严寒,不要长时间开窗。

讯问女性犯罪嫌疑人方法浅析 篇4

(一) 女性犯罪嫌疑人抗压能力特征

男女两性在面对压力时的表现是有区别的,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女性性格柔弱, 抗压能力不及男性。然而在办理大量女性犯罪案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女性在面对强大内心压力时往往比男性更加“出色”。她们能够迅速从内心的慌乱、无序中解脱出来。有研究表明, 女性对压力的反应与荷尔蒙催产素有关。女性有一种水平较高的激素, 就是垂体后叶催产素。这种激素是强效情绪平衡因子, 能够使人变得冷静、活跃, 雌激素会促进这种激素的合成, 睾丸激素抑制它的合成。很多人认为男女身体对压力的这种反应特点跟人类进化中的分工有关。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女性被赋予了抚养孩子的特殊使命, 因此在受到压力时释放的催生素在女性荷尔蒙的催化下使女性更快冷静下来, 更好更有效的保护孩子。男性荷尔蒙会抑制催生素的作用, 让男性更多的表现出逃避或攻击。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讯问女性犯罪嫌疑人往往较男性犯罪嫌疑人任务更为艰巨, 很多侦查讯问人员对女性犯罪嫌疑人的抗压力和忍耐力都“心有余悸”。

(二) 女性犯罪嫌疑人心思情感特征

女性与男性相比来说心思一般都更加细腻丰富, 自尊心和家庭观念较强, 对他人评价更加在意。因此有人曾经把女性犯罪嫌疑人最为关注的事情总结为“四子”, 即房子、面子、票子、孩子。虽然这样的总结不一定准确, 但是我们在大量的司法实践中确实感受到女性犯罪嫌疑人通常最为担心自己的犯罪行为影响到孩子的未来以及对自身婚姻、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 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心思细腻在讯问过程中表现更加明显, 每一句话都可能引起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波澜。他们会对每一句不利与她的话进行充分的联想, 其记忆力和联想了往往能让侦查讯问人员感到惊诧。

(三) 女性犯罪嫌疑人认知特征

由于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兴趣爱好与男性有较大的区别, 所以很多女性犯罪嫌疑人对行为性质、法律规定、法律后果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司法实践中, 有大量的女性犯罪嫌疑人把犯罪行为当成可大可小的“惯例”“潜规则”, 更有甚者将犯罪所得当成自己辛苦工作的回报。

二、讯问女性犯罪嫌疑人策略

(一) 感情认同, 建立良性沟通

女性在面对讯问时, 经常出现沉默不语或是哭闹不止的情况。这种情况下, 讯问人员应当把握住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情感寻求, 通过激励、同情、关心等情感影响的方法与女性犯罪嫌疑人迅速建立起信任和沟通机制。这种机制能够消除对立、激发道德感、缓解紧张和忧虑, 强化女性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动机。因为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定势惯性很强, 最初的讯问态势会影响整个讯问过程, 所以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沟通机制对讯问女性犯罪嫌疑人来讲非常必要。我们在讯问男性犯罪嫌疑人时, 往往可以自如的控制与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距离, 威慑和感化等讯问方式能够适时调整。而对女性犯罪嫌疑人的讯问, 如果在开始讯问时造成双方心理上的冲突和不信任, 则很难再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一笑泯恩仇”的几率很小。所以, 针对女性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 一般先要以含蓄、委婉的语言开场。这样可以减轻女性犯罪嫌疑人的耻辱感和负罪感, 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心理接触, 强化其供述心理。

(二) 充分利用无声语言

由于女性犯罪嫌疑人的情感细腻, 所以我们在讯问中应当适当运用无声语言。无声语言是指讯问人员用于表达思想意图的体态、眼神、表情及手势等。无声语言在传递信息时具有连续性、可靠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对女性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有更强的引导和强化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神所传达出的微妙感情是最为明确信息。女性犯罪嫌疑人会更多的关注讯问人员眼神中传达出的信息, 在讯问时可以综合运用温和期待、怒视、凝视及漠视等等传神的眼神起到建立互信、揭穿谎言、给予信心、打消气焰等作用。除此之外, 面部表情、体态、手势、服饰等无声语言也都能传递出大量的讯问信息, 综合利用这些无声语言对女性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情感影响要贯穿讯问全程

情感影响就是引导激发犯罪嫌疑人积极情感, 达到强化供述目的的讯问方法。认知决定情感, 情感影响认知, 不同的情感会驱使犯罪嫌疑人作出不同行为方式———顺从或逆反。顺从会使犯罪嫌疑人表现出信任和配合, 逆反则表现为对抗, 女性犯罪嫌疑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情感影响手段在讯问女性犯罪嫌疑人时的特殊作用。感情影响具体有情感调控、激励、同情关心及人格重塑等方法。在讯问女性犯罪嫌疑人是运用好这些方法, 可以有效的培育犯罪嫌疑人的积极情感, 为强化供述心理提供原动力。

限于篇幅, 本文从女性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及讯问策略两个方面做了简要的归纳。讯问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条的套路表演, 也不可能有规范成型的动作标准, 它更多的是侦查讯问人员的经验积累。“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我们在侦查讯问过程中要结合每一个犯罪嫌疑人的自身特点, 综合运用各种讯问手段和方法获取犯罪事实, 从而实现讯问目的。

摘要:近年来, 女性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女性在重要岗位、重要职位的比例越来越大, 女性犯罪现象也呈现出上升态势。由于女性在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与男性相比有诸多不同之处, 所以在讯问方法上也有较大的差别。本文结合工作中的一些感悟, 简要阐述一下讯问女性犯罪嫌疑人时的体会, 希望对读者有些许帮助。

女性养生方法 篇5

女人精血旺盛,人才会显得年轻、显得健康。在女性一生中有月经、妊娠、分娩及哺乳四个过程,月经、妊娠、分娩都跟血有关系,所以说女人以血为本。“守得一份精血,留住一份青春”。血气充足的女人皮肤才会白里透红、弹性好、无皱纹。反之,则会面色萎黄、有暗斑、黄褐斑,或是头晕眼花、疲倦乏力、心悸失眠等一系列问题,月经失调、四肢麻痹等疾病也就由此而生。

以肾为根

女人第二个体质特点就是以肾为根。女子在21~30岁时生育功能最旺盛,从35岁开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37岁时卵泡加快闭锁,40岁开始卵巢功能衰退。女性一生每个年龄段都需关注肾气和补充气血。肾是主宰女性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全过程。要补肾气和气血。肾气不足的女性面色晦暗、眼眶黧黑,腰酸背痛、头晕耳鸣,尤其是足跟痛。肾虚女性子宫乳腺发育不良,造成不孕。女性肾气最旺盛时也是生育功能最旺盛时。

情绪多变

女性主义方法 篇6

关键词:重申方法;方法整合;融贯论

中图分类号:A1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011—03

一、重申方法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成为思想界最引人注目的一道学术文化景观。翻检一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文献可以发现,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与部分特质的分析,有浩如烟海般的研究成果。但是,如果就这些研究模式简单的按其研究方法来进行分类的话,则是不令人满意的二元对峙方法论研究模式。要么运用还原性研究方法与路径,把马克思主义这个复杂性的有机体逐渐分解,层层剥开,直到找出认为是组成或影响马克思主义这个有机体本质的要素与部分,然后对这些要素与部分进行单独的研究;要么是借助于整体性研究方法与路径,不破坏马克思主义这个有机体的整体性,不对它进行还原分解,以保持其整体性,并进一步研究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特质以此来展现其整体性特征。无论是还原性研究方法还是整体性研究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复杂性的有机系统,要准确的认识与把握这个复杂系统的各个部分与要素特质与整体特质,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超越还原论研究方法与整体论研究方法的对峙状态,寻求两种方法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个复杂性有机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的新方法一融贯论研究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化与拓展的前提性条件。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与前提则是研究方法的创新。

二、还原性研究方法:优势与缺陷

马克思主义有机体包含了无数的部分与要素,其中学科互涉是最为基本的特征。这样复杂的一个庞大系统,人们往往在没有对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深入分析之前很难从整体上去理解与把握它的整体特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客观现状要求还原性研究方法,把马克思主义这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学科分门别类的加以研究,再用特定的部分与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关系特质来解释或预测整体的特质。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还原性研究方法经研究主体的不断叩击、修正、完善,达到了它在研究效能上的高级水平。使得任何角度的还原性分析,都有其历史与现实的有力依据,从而使人易于臣服它的方法的可靠性,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占据主导的地位。运用还原性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列宁,他在1913年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把马克思主义分解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并分别对这三个部分进行研究。自此以后还原性研究方法便成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方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分别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如: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分别编成了教科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范畴与原理,还对马克思主义的特定要素做了深入的分析如:辩证法、异化、阶级等等。可以基本确认的是,以列宁为先导的还原性研究方法,有其方法论上的合理性与价值论上的激活性(可以使人们更好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之所以做此评价,是因为它在理论本质与实践效用上具有如下优势:

其一,还原论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还原性分析,基本满足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研究的客观要求,比较清楚的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的特质,分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本质与基本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在学理上也容易成立,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要从整体上完全准确的理解与把握它,在没有对其各个部分与要素进行透彻研究之前几乎是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这个复杂的有机系统进行分解,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分别进行研究符合人们认识复杂事物的基本规律,具有认识规律上的合理性。

其二,还原论研究方法很容易确立它的价值效用。采取还原性分析方法,很容易的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要素特质,也可以使马克思主义这个复杂的有机系统简单化、通俗化,便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学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别化与民族化,使其更好的与社会实践结合,产生巨大的实践功能。

1还原论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单纯的采取学科与要素的致思方式,而且还是以分解马克思主义这个有机体为前提,因此它凸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与要素的特质,而没有也不能够凸显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共时性的整体特质。如果不从马克思主义这个有机体去理解它的各个部分与要素的话,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与要素的理解难免会造成偏差。正如黑格尔所说:“割下来的手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

2还原性研究方法,常常导致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遮蔽性。还原性分析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有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部分与要素,而研究者往往基于自身的学科背景与兴趣爱好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特定部分与要素,并趋向于把这些要素与部分特质放大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特质,从而出现自识与自蔽的现象,对马克思主义存在学科与专业的遮蔽性。

与上面两个缺陷相联系,还原性研究方法虽然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与要素的特质,但是由于缺乏整体性研究,没有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特质,也没有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征,据此还原论研究方法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可靠性。

三、整体性研究方法:复兴与不足

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以及方法论科学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方法论上出现了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复兴。整体性研究方法是在对还原性研究方法的批判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还原性研究方法占据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导地位,在早期这种研究方法的确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方法论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的认识到这种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单纯采取学科与要素的致思方式很容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误读。于是“回到整体的马克思”倡导整

体性研究方法便成为了学术界统一旗帜。如高放:“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很大进步,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是,我认为主要缺点尚未完全克服。第一,依然受苏联模式影响,把马克思主义按照三个组成部分或者更多组成部分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缺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的研究。各类学校一般也都是分别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而不是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这样一门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要义的课程。”郝敬之:“整体性是马克思学说本身的理论规定性,为了实现对于马克思学说的客观性解读,我们必须倡导整体性解读原则。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片面性解读马克思学说的倾向,提出‘整体马克思’的解读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回到马克思’就是回到‘整体’马克思。”等等相关的研究特别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整体性研究方法盛极一时,并有取代还原性研究方法主导地位的气势。相比还原性研究方法,整体性研究方法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以及各个部分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

其一,由于这种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分析所坚持的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这个原则下重点去解析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特质以此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相对于还原性研究方法重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与要素的研究来推导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明显更加具有说服力,而且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整体特质是单纯从部分与要素的分析中所不能窥见的。

其二,这种研究方法,也可以使研究者较少的对研究加入个人价值判断,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进行分析,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奋点任意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特意的夸大或者简单的抛弃,可以使马克思主义避免基于一些部分与要素的分析而对其简单的“捧杀”与“棒杀”的命运。整体性研究方法由于以上两点优势可以预见到以后将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一方面是其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是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看,长时间还原性研究方法占据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主导地位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明显不足,而对马克思主义部分与要素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提供很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整体性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之处主要是:

1整体性研究方法虽然看到了还原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试图从整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这无疑是合理的,但是整体论研究方法往往排斥对马克思主义各个部分与要素的单独研究,就整体而整体,从整体到整体,从而导致了没有具体内容的整体性,或者是暧昧不清的整体性,陷入整体主义的泥潭。

2人们对整体性研究方法,常常只是简单、机械的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与要素简单的装入马克思主义整体这个大布袋中,缺乏对整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导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在形式上的整体性而实际途径上的还原性。

3整体性研究方法不是万能的,虽然它利于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但是却不能够窥见一些部分与要素的特质,有一些特定部分与要素的特性只有对其进行分解分析才能够得到。特别是,当对整体分析不科学的时候,整体性研究可能还成为研究进一步进行的障碍。整体性研究方法这些先天的不足需要还原性研究方法的补充,但是,以前这两种研究方法长期处于对峙的状态,很难形成方法论上的互补。致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很难能够达到方法的研究致效性。

四、方法整合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方法融贯论

还原性研究方法与整体性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为基本的方法,就二则的关系而言是矛盾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如果单纯的站在二者对立的方面来看的话,就很难能够发挥两种方法的研究致效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往在方法论上的主要缺陷。正如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所说:“传统的整体论和还原论两种思维难免有不足之处:前一种用信念与洞察代替了翔实的探求,后一种牺牲了融会贯通以换取条分缕析。”也就是说两种方法是辩证联系的,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是片面的,过分强调整体就会调入整体主义的泥潭,以至它的整体概括往往成为研究的障碍;单纯的强调还原也不行,就缺乏对整体以及各个部分内在关系理解,也会对研究造成障碍。如恩格斯所说:“以分析化学为主要研究形式的化学,如果没有它的对极,即综合,就什么也不是了。”

其一,“任何方法的功能都是有限的,受多种因素所制约。正确认识方法功能的限约性是科学地发挥方法功能的重要条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先天自足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万能的,这是方法整合的根本理由。

其二,历时地呈现出进化特性的初级方法必然要迈向高级的方法,共时地呈现为各有价值的方法必须在相互兼容中完善。还原性研究方法作为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初级的方法,在认知上和实用性上的直接效用,是不容否认的。当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与要素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后,又势必要去探求各个要素与部分之间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质,这时候必然要用整体性研究方法,但是当人们运用整体性研究方法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排斥与其有较大差异的还原性研究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便会产生注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质的凸显,而忽视部分与要素特质的挖掘的视野偏差。

其三,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与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要求上来看,进行方法整合,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也具有可能性与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研究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诸多的缺陷,而最根本的方法论缺陷就是两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方法始终处于二元对峙的状态,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对话。在单纯一种方法研究都快达到极致的状况下,对二则进行整合产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方法,是深化与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出的客观要求。

基于以上的分析,无论是从学理上还是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以及实践的客观要求上看,对还原性研究方法与整体性研究方法进行整合都具有可能性与必然性。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两种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便形成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方法一融贯论,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从细处分析着手,在整体观的关照下,把向下与向上两条分析路径融贯起来,形成还原性研究与整体性研究的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研究致效性。融贯论研究方法把两条路径结合起来,向下研究,使马克思主义部分与要素特质得到深度的释放,这是单纯整体性研究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向上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整体特质得以涌现,这是单纯还原性研究所缺乏的;然而这两条研究路径不是各自分离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也就是在整体中来挖掘部分与要素特质,在部分与要素中涌现整体特质。融贯论既不消除两种研究方法与路径之间的独立性,又通过它们连接起来的运动本身变成互补。融贯论研究方法吸收了还原性研究方法与整体性研究方法的长处,同时也弥补了各自的缺陷,从而达到了研究的方法致效性。当然运用融贯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层面上还需要把它化为各种具体的研究原则与方法,这里我们暂不做探讨。

时代与社会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基本前搪性条件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改变以前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二元对峙状态,对两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阐释力,展现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相信运用融贯论研究方法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进一步。

注释:

①这里的“复杂性有机系统”来源于“复杂性科学”的术语,主要指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复杂性的标志是不能够用还原性研究方法完全的将其特性展示出来。

女性雄激素检测指标、方法与现状 篇7

关键词:高雄激素血症,睾酮,免疫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

雄激素对于维持女性正常生理功能有着关键作用, 雄激素代谢异常可发生在女性青春期、生育期、绝经期等各个阶段。女性高雄激素血症则可能导致多毛、肥胖、脱发、座疮、月经紊乱、性欲亢进、阴蒂肥大等临床症状, 甚至引起女性男性化[1]。另外, 雄激素在女性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雄激素的检测指标

女性体内的雄激素主要有睾酮 (T) 、雄烯二酮 (A4) 、脱氢表雄酮 (DHEA) 、硫酸脱氢表雄酮 (DHEAS) 以及双氢睾酮 (DHT) 等。睾酮是血液中的主要雄激素, 其在血液循环里存在3种形式:健康妇女血液中, 60%~65%与β-球蛋白, 即类固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 (SHBG) 结合;35%~40%与白蛋白疏松结合, 仅有1%~3%睾酮以游离型 (具有生物活性) 存在。由于与白蛋白结合较为疏松, 因此有部分与白蛋白结合的睾酮可以被组织利用, 所以具有生物活性的睾酮是指未与SHBG结合的睾酮, 它们能与雄激素受体相互作用来调节雄激素靶基因表达[2]。SHBG是一种糖蛋白, 在肝脏中合成, 含有与雄激素结合的单一位点, 睾酮、二氢睾酮、雄烯二酮、脱氢表雄酮以及雌二醇与其结合后丧失活性。SHBG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和雌激素治疗增加SHBG的水平。相反, 肥胖、肾上腺皮质类激素、雄激素、孕酮、生长激素、胰岛素降低SHBG水平。因此, 与SHBG结合的雄激素水平波动很大。妇女的年龄、营养状况, 性激素水平, 饮食习惯, 服药情况 (口服避孕药或影响肝脏功能的药物) , 基础疾病 (如肥胖、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等) 均对SHBG产生影响, 进而使游离的具有活性雄激素产生波动。

目前雄激素的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仍未取得一致共识, 且高雄激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尚存巨大争议。目前临床采用m FG评分和痤疮评分来诊断临床高雄激素血症。而对于雄激素的生化检测, 唾液中甾体激素浓度仅部分反映血液水平变化, 测定方法也不实用, 唾液中激素水平和血清水平间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也未有唾液睾酮水平与临床症状间关系的报道[3]。因此, 雄激素水平的检测样本仍以血清为主。但是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其检测结果, 如年龄、月经、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治疗、妊娠、肥胖等, 且分析方法和标本预处理的不同同样较明显的引起其结果的差异。在所有雄激素中, 睾酮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 因此血清睾酮 (总睾酮和游离睾酮) 是临床上评估雄激素生物学活性最常检测的指标。

2 雄激素的检测方法

2.1 免疫测定法

免疫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放射免疫法 (radioimmunoassay, RIA) 、化学发光法 (chemiluminesce immunoassay)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等, 是目前雄激素检测的主要手段。遗憾的是, 由于女性血液中睾酮浓度较低, 尤其是游离睾酮, 浓度极低, 较男性大约低10倍, 美国病理学会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y, CAP) 提供的这些常规睾酮检测方法存在明显缺陷[4], 灵敏性差, 只适用于成年男性睾酮的测定 (>200 ng/dl) , 不适用于女性, 即使用最好的操作技术及精密尖端的的自动分析仪器也有很大误差。而且, 目前临床实验室常用的免疫测定法有如下缺点: (1) 样本只能进行单一指标测定; (2) 方法主要辨识抗体的结构、而不是功能, 易受甾体激素相似结构代谢物的影响, 尤其在低浓度范围, 这使得该方法测得结果变异度大, 易发生误诊; (3) 灵敏度和准确性差, 妇女最为显著, 女性的雄激素水平往往超出工作曲线直线部分最低检测范围, 结缺乏可靠性; (4) 杂质干扰, 无内部校准系统; (5) 不同试剂盒测量结果不同, 各实验室间结果缺乏可比性; (6) 缺乏可靠的正常值范围, 各个实验室所指定的正常值范围不同, 缺乏可比性。这些缺陷使睾酮和游离睾酮的测定更加复杂化[3,4,5]。笔者研究表明, 由于测定的准确性差, 生化高雄与座疮、多毛等临床高雄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并不理想。

目前认为采用萃取色谱法预处理和放射免疫法 (radioimmunoassay, RIA) 测定总睾酮, 以及应用平衡透析法 (equilibrium dialysis) 和超速离心法测定游离睾酮结果较可靠[6]。即应用同位素平衡技术, 有机溶剂萃取, 硫酸铵沉淀SHBG, 氚标记孵化血清睾酮, 而后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睾酮。放射免疫法及平衡透析法费事费力, 温度控制严格, 价钱昂贵, 难以大规模应用。另外, 临床常应用游离雄激素指数 (FAI) 反应体内发挥生物学作用的雄激素水平, 计算公式为TT/SHBG*100[7], 但是, 这同样依赖于TT和SHBG的准确测量, 而且也受血液SHBG和睾酮的影响, 由于SHBG浓度较高, 而睾酮浓度较低, 因此假阳性率较高。

2.2 液气相层析串联质谱分析法

液气相层析串联质谱分析法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LC/MS) (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GC/MS) 结合了气相或液相光学仪器的分辨力以及质谱的高特异性, 特异地检测从液柱或气柱洗脱出来的分析物的结构信息。质谱分析联合气液相层析法的应用改善了甾体类激素测定的精准性, 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所有患者均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甾体类激素水平, 质谱分析测定方法程序已经被确定为甾体类激素测定的“金标准”, 它解决了既往检测方法低阈值低灵敏度的问题, 该方法将为睾酮提供试剂盒以及为激素水平的测定提供标准参照[8]。

目前世界范围已有三个实验室获得批准进行RMP (reference measurement procedure) 睾酮测定, 建立LC/MS的标准RMP测定方法。2个在欧洲实验室, 使用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ID-GC/MS-MS, 另外一个是美国NI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基于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D-LC/MS-MS, RMP用于为常规测定方法提供试剂盒、测量参考标准的和高水准校准[9]。NIST已报道, 睾酮测定的下线范围可以达到1~8 ng/dl (0.035~0.30 n M) , 刚好满足妇女睾酮测定的需要[10]。国外一些学者采用4种常规免疫测量法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LC/MS) 对健康受试者进行睾酮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在4种常规免疫测定法与LC/MS法结果比较中, 只有1种免疫测定法在测定女性的睾酮与孕酮<1 mg/L则与LC/MS结果有相关性, 而其余3种免疫法的测定结果与LC/MS测出的结果均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 常规免疫法在测定女性低浓度循环类固醇时明显受限, LC/MS法更敏感和值得信赖[11]。很多研究报道改进LC/MS-MS的方法以增强睾酮测量的敏感性。同位素稀释法的应用大大增强了LC/MS-MS的敏感性, 同位素稀释-液相层析串联质谱分析法 (Isotope-Di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ID-LC/MSMS) 联合了丹酰基氯化物衍生作用, 降低雄激素间内部代谢产物干扰, 提高了测量的灵敏性和精准性。笔者课题组曾行预实验, 采用LC-MS/MS检测PCOS和对照组妇女的血清FT, 并对比ELISA方法检测两者的FT, 可发现ELISA测定两组可两者的差距并不明显, 而LC-MS法则可以明显区分PCOS和对照正常妇女的血清游离睾酮水平。

目前该测量方法的问题在于, 很少医院实验室有质谱仪设备, 因为其设备以及人力费用昂贵, 而且保养维修繁琐, 花费时间长, 该设备难以普及, 难以应用于临床。且检验效率低, 样本处理有限。但LC/MS未来将成为睾酮检测的主导方法。将其应用于临床检测, 医生及专家可以得到更加接近真实值的结果, 更加准确地诠释其临床意义, 用于诊断和治疗。

3 高雄激素血症与多囊卵巢综合征

广告翻译的功能主义方法(英文) 篇8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is often criticized for its subversion of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Nevertheless,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ye-catching in today’s translation circle.Chen Xiaowei (陈小慰) held that“functionalist approach has pave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used to be regarded contradic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a” (陈小慰, 2000) .In his book On Pragmatic Translation—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Professor Jia Wenbo (贾文波) pointed out that“if dealing with pragmatic translation from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and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we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trategies and orientation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of translation” (贾文波, 2004:62) Some other Scholars such as Zhou Zhaoxiang, Zhang Nanfeng and Zhang Meifang also called for more attention to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theory in translation.

2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Functionalist approach didn’t occur overnight.It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a particular period when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cannot alone function as the guidance to the boom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especially to applied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had been traditionally regarded as an art or a craft.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linguistics in the mid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y was progressively regarded as a science and turned to linguistics-centered.In general, the common feature of all the linguistically centered translation theories is the essential concept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According to equivalence-based translation theory, the target text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text, which means all the features of the source-text should be maintained in the target text.However, increasing number of translation theorists came to realize that many non-equivalent phenomena caus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factors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may exist in translation.Therefore, domestication has to be accepted as translation strategy.Therefore, equivalence-based linguistic approaches still have their inevitable weak points and many scholars began to doubt the feasibil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the equivalence-based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study.In this situation, a new theory was called for.The 1970s and 1980s saw the emergence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 which intended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s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3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ist Approach

Moder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mainly refers to the theory developed by the school of German functionalism, its development are generally attributed to three German Scholars who are considered a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chool:Katharina Reiss with her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criticism;Hans J.Vermeer with his Skopostheorie and Justa Holz-Manttari with her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Reiss’s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still equivalencebased but take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word or sentence as the translation unit at which equivalence should be reached.Based on the language functions proposed by German psychologist Karl B?hler, Reiss puts forward her text typology, specifically referring to (1) informative texts, which emphasize content or information, hence also referred to as content-focused texts; (2) expressive texts, which emphasize the form of the language, also referred to as form-focused texs;and (3) operative texts, which emphasize appeal to the reader, also appeal-focused texts.Usually a whole text is impossible to be dedicated exclusively to a single function.However, in a given text, there must be a dominant function, which is also the basis of text typology.For example, commercial advertising text should not be classified as content-focused because it mainly emphasizes the persuasive function of language—directed to entice the target readers to accept and purchase the advertised product, thus categorized as appeal-focused.In translating such kind of text, “it is essential tha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ame effect be achieved as the original in the source language” (Reiss, 2004:41) .Therefore, to produce at least similar appellative effec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n most cases the translator has to make dramatic adjustment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and from because of the existing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and cultures.Reiss’s text typologies can“sharpen the translator’s awareness of linguistic markers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functional translation units.” (Nord, 2001:38) , thus helping translators define the applicable hierarchy of equivalence ranks essential to realize a specified function.

After Reiss’s text typology, Hans Vermeer, one of Reiss’s students, put forward his famous Skopostheorie which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is regarded as the milestone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Vermeer holds that translation is a cross-cultural event, a purposeful activity.The Greek word Skopos adopted as a technical term by Vermeer to refer to the purpose of a translation and of the action of translating.Every translation is oriented to a target audience, as translating means producing“a text in a target setting for a target purpose and target addresses in target circumstances” (ibid:12) .Skopostheorie lays out three general rules guid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i.e.skopos rule;coherent rule and fidelity rule) , among which skopos rule is the top-ranking rule for any translation.Skopostheorie hold that the translating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adopt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Therefore in such kind of purposeful activity, a translator should, with a view to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take all possible relevant elements concerned into account to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action—translation strategy.In a word, whatever strategies appli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terminal task—to realize the translation purpose.In other word, any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r methods have to be taken to serve the translation purpose.Thus, to translate a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a translator should take both the relevant linguistic elements and extra-linguistic elements into consideration so that he can realize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with the most appropriat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dopted—to persuade the target audience into taking similar purchasing action to the original audience through translating.Vermeer’s Skopostheorie dethrones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source text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equivalence-based theories, enhance the status of translators, emphasizes the aims of the target text in the target context and thus expands the sphere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practice, especially the applied translation.

Based on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Action Theory, HolzMänttäri proposes her own theory Translational Action.The basic approach of hers is very similar to Vermeer’s, but she is more radical in her methods and conceptual model.She“views translation as purpose-driven, outcome-oriented human interaction and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s 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 (Munday, 2001:77) .According to Holz-Manttari’s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the genre and from of the target text must be guided by“what is functionally suitable in the target text culture, rather than by merely copying the source text profile” (ibid.) .Theory of Action places translation within its sociocultural context, cove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initiators.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has broken the two-thousandyear-old chai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round faithful vs.free axis.Functionalist Approach does not refers to a certain fixed translation approach, it can be either one or the other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approach applied is adequate to the aim of the communication.In other word, any approach can be considered as functionalist approach as long as it can help to realize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successfully.For example, a text of product description emphasize on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aracters or functions of the product, therefore, to translate such kind of text demands documentary approach as suggested by Christiane Nord, trying to convey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as faithfully as possible to the target readers.While a text of advertisement might need a much freer approach.The functionalist approach endows translators more flexibility to determine which approach would be appropriate in a provided setting.And the functionalist theories elevate translators to“equal status with authors, editors, and clients, allow them to make appropriate, rational decisions that best realize the intende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Gentzler, 2004:71) .Therefore, in the applied translation, especially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the translator can find their theoretical grounds to manipulate the source-text so as to produce a suitable target text which can reach the communicative goals.Next,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will be applied to analyze Ads transaltion to test its feasibilit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4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in Ad Translation

4.1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A brand is directed to distinguish one kind of goods or services from others.Consumers regard brand names as the identity of the product and a guarantee of consistent quality.

Branding and advertising decision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 marketing strategy and the primary components of the company image strategy.Advertising serves as a bridge for the product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a goo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commercial information.An excellent brand name sets up an excellent company image, which in return helps promote the sales.An excellent internationalized brand name is a good means of marketing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explore the global market.So the brand name trans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It is very crucial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a brand name should be adapted to target language and target culture so as to satisfy target consumers’taste.

Because of poor knowledge of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quite a lot of Chinese enterprisers fail to promote sales of their product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Chinese people like to use the image e of some animals as the brand names.But the associations related to the animal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ultures.Sometimes, unawareness of differences will lead to the failure of advertising act.For example:

“喜鹊”is viewed as“a lucky bird that heralds good news”in Chinese culture.“喜鹊”bed sheet is popular in Chinese market.But it may meet trouble in promoting sal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if the brand name is literally transferred as“Magpie”, because“Magpie”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gossipy persons in English culture.Therefore, the brand name“喜鹊”is adapted into“Lucky bird”when introduced into English-centered market.

Nowadays,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rs and translators have noticed the importance of adapting to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When opening and exploiting a foreign market, they will take the target consumers’understanding and taste into account and employ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and re-creative translation strategy to attract the target consumer.For example:

The famous Chinese PC brand name“联想”is translated into“Legend”instead of simply and literally into“imagination”or“association”just because the English name”Legend”implies something miraculous and will inspire the target reader’s imagination of the product.

Likewise, in order to open and develop Chinese market and to build a good product and company image in Chinese market, many renowne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end to adopt the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and re-creative strategy of translation to cater to Chinese consumers’taste so as to promote sales.Chinese people like to use the characters with favorite and fine meaning to name things to express a good wish.So many foreign enterprisers have been aware of it and done a good job.Let’s see some examples:

7-up (drink) 七喜Marlboro (cigarette) 万宝路

Pepsi-Cola百事可乐Goldlion (tie) 金利来

Ford (automobile) 福特BMW (automobile) 宝马

In the above examples, the favorite characters to Chinese are easily found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such as“福” (happiness) , “乐” (pleasure) , “喜” (happiness) , “利” (profit) , “宝” (treasurable and precious) .These characters can easily touch the consumers and arouse their sympathy to get action.

Sprite (a kind of soft drink) is translated into“雪碧”which sounds and means“cool”and“pleasant”in Chinese.“飘柔”is a rewriting of Rejoice which implies the smoothness and softness of hair after the use of Rejoice.

All in all,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aims to open a new market and promote sales in it.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since to promote sales of a product usually means to promote a certain brand name of the product and set up a best image of the company.Whether or not the translated brand name gets success makes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arget consumers’decision of purchase.To reach the aim of persuading the consumer into purchasing the advertised products,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should adapt to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so as to exploit the persuasive function of advertising at its best.

4.2 The translation of slogans

A slogan of an ad is regarded as the eye of the ad and should be eye-catching and impressive.The majority of successful ads owe much to their slogans.Like the brands, slogans are an equally critical part in any advertisement.The main purpose of a slogan is to maintain the continuity of advertising campaign, grasp consumers’attention and promote the sales of the product.Therefore, an advertising slogan should be smooth to read, easy to remember and attractive enough to persuade the target reader.

In translation of slogans, to help target consumers to understand and remember the versions, a wise translator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arget linguistic features in the context of target culture.The following examples serve to give a better analysis.

(1) Nescafe, good to the last drop. (Nescafe ad)

雀巢咖啡, 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2) 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 there is a Toyota (Toyota ad)

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

Four-character compounds and parallel structures are two typical linguistic features in Chinese language.Four-character compounds are frequently applied in Chines to convey profound sense in very simply structures with strong rhythm, such as translated version 1, while parallel structure serves for emphasis and height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ressions by balancing word and word, phrase and phrase, and sentence and sentence, as illustrated in translated version2.Due to the expressive and effective impact they can make, four-character compounds and parallel structures are widely exploited in Chinese advertisements, especially in slogans.Furthermore, they are easy to remember.Therefore, they are appropriately employed in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With the help of the two devices,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in 1 and 2are smooth to read and easy to remember and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Chinese consumers.

In addition, rhetorical devices can be used in target language to achieve the intended persuasive effect.For example, translation2 copies a Chinese proverb“车到山前必有路, 船到桥头必然直”which means that everything will eventually sort itself out.The latter part of the proverb is changed to“有路必有丰田车”to emphasize that Toyota is in great demand.The parody gives a sense of humor and familiarity that will make the version easy to remember.

In order to project a preferable image of the advertised product and to promote sales, the advertising slogans are specially designed to be attractive, persuasive and unforgettable to develop continuity for an advertising campaign.Likewise, in order to translate the original slogans as attractive, distinctive and effective as possible, translators should make use of targe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arget cultural context.Therefore,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and re-creative strategy in translation is necessary and inevitable.

5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bove investigation of various aspects of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we can find that ad transl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ranslation in other fields as follows:

Advertisements are typical texts with high commercial value, and the terminal target of all advertisements is the promotion of sales.Accordingly, ad translation should serve to fulfill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he ad in the target market.Therefore,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cannot help to achieve the goal, and it is inevitable for the translator to make appropriate adaptation so that the rendered text can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target consumers accept the ad and be persuaded to get action of purchase.The translation of ads can thus be viewed as successful.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has made a breakthrough from the traditional equivalence-dominated translation theory to a certain extend.The functionalist theories have subverted the domina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evaluation.Instead, it attaches most importance to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 taking purposeful rule as the basic and top-ranking translation rule.According to this rule, adaptation in translation is always favor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the target text.In this sense, functionalists approach is the most suitable and practicable theory to guide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which is much skopos-loaded.Combining the essence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 and the function of advertising, the writer tentatively advances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and re-creative strategy to guide ad translation.

As Eugene Nida said in his lec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always in a process of change and tend to be enlarged.So it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a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of great ability to accept each other.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more and more chances to communicate and exchange in many fields,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from different counties and regions have penetrated into each other.Therefore, translators may sometimes take the culture blending into account while translating ads, because the alien concepts and ideas may seem novel and attractive so as to motivate the target audience to get action of purchase.In this way, the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ed advertisement is also fulfilled.

In a word, Functionalist approach and the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and re-creative strategy are respectively the most appropriate theory and rule to guide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参考文献

[1]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 2001 (4) :9-12.

[2]贾文波.应用功能翻译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62.

[3]Gentzler, 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1.

[4]Mu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Routledge, 2001:73.

[5]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4-35.

经济方法论中的演绎主义 篇9

一、演绎主义的发展历程

演绎法最早产生于斯密的《国富论》, 在该书中, 归纳法被认为是同演绎法相并列的研究方法;自李嘉图则抛弃了归纳法, 而将演绎法发展到至极, 开辟了西方经济学家强调理性演绎法的传统, 此后, 理性演绎法逐渐成为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认识论的主流。

李嘉图强调抽象的理论演绎, 他将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直接应用于现实世界, 李嘉图之后, 西尼尔对演绎法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阐述, 他承认经济学现实运用需要收集事实, 但还是坚持认为经济学本身依赖于推理而不是观察。他对经济学演绎的前提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阐述, 提出了几个可以作为公理的演绎前提, 这些前提是:“ (1) 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获得更多的财富。 (2) 限制世界上的人口或限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数的, 只是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缺陷, 或者是各个阶级中各人对于在养成的习惯下所要求的那类财富可能不足以适应其要求的顾虑。 (3) 劳动的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 借助于将由此所产生的产品作为继续生产的工具, 可以无定限的增加。 (4) 假使农业技术不变, 在某一地区之内的土地上所使用的增益劳动, 一般会产生比例递减的报酬, 也就是说, 尽管在土地上增加劳动, 虽然总的报酬会有所增加, 但报酬不能随着劳动成比例的增加。”西尼尔集中和系统的分析了理论演绎的前提, 并从这些理性公理出发, 进行演绎推理, 达到结论。

约翰·穆勒根据西尼尔的理论前提进一步提出了经济人假设, 该假设后来成为经济学理论进行推导演绎的最基本前提。穆勒认为在认识经济现象的方法上应该采用演绎法, 演绎法与归纳法是两种相对立的认识方法。他认为归纳逻辑适用于自然学, 而在经济学研究中只有理性演绎法才是惟一适用的认识方法。此外, 他还认为政治经济学是许多理性演绎分析的结合, 并得出政治经济学结论只有经过思索和联想才能认识到。

穆勒的嫡传弟子凯尔恩斯被看做是最后一位古典经济学家, 他认为, 将演绎法与归纳法明确的区分开是经济认识方法趋于成熟的表现。凯尔恩斯反对当时人们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假说的演绎的观点, 他认为经济学家能够在头脑中进行思考和实验, 因而经济学假设就不是一系列不切实际的猜想, 而是从现实的前提之上加以推演的产物。凯尔恩斯同时提出, 要否定演绎法推演出来的经济学法则, “只有通过表明原理和假设条件不存在, 或者时才能被驳倒”。

效用学派在经济认识论的一个明显特点也是推崇理性演绎法在认识经济现象中的作用, 并将它导向了极端。效用学派的经济理论体系将人类经济抽象为人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物质的有限性, 将国民经济抽象为个体经济, 从这两点出发, 寻找孤立的个人怎样活动才能保证最大限度效用的原则, 并由此演绎出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效用学派所强调的理性演绎法将心理学引入了经济研究中, 由此产生的“边际革命”把纯粹理性的逻辑演绎又推进了一步。

上世纪30年代, 极端的经济理性演绎方法得到了罗宾斯和现代奥地利学派的进一步推崇。奥地利学派认为检验经济理论的最终标准是基于纯粹理性的逻辑推理。罗宾斯重申并发展了理性主义, 认为经济理论的命题都是从一系列假设中推绎出来的, 指出“人们不需要人为地进行实验来确立它们的有效性:它们是我们日常经验的基本素材, 以至于我们只能认为它们的存在是显然的。”他认为经济认识论中的重要原理都是从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公认事实中推理演绎出来的。

二、理性演绎的缺憾

理性逻辑演绎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 理性逻辑演绎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经济的必备的认识工具。从经济研究的角度看, 逻辑演绎主要是通过建立某些假设前提, 然后在这些前提的基础上利用逻辑知识推导出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演绎法追求理论的严密推理, 通过对经济现象的逻辑演绎, 可以得到对经济现象的科学的普遍性认识, 这一点也是归纳法所难以做到的。

理性演绎法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 演绎法的出发点是否真实需要经验及实践加以证明, 而演绎法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 如果演绎的前提是错误的, 那么, 由此演绎出来的结论便是毫无意义的;其次, 如果过于强调演绎仅仅停留在演绎的范围之内, 而不对新出现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 那么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再次, 现实实际中许多问题无法通过理性演绎进行分析, 例如分析市场信号, 以及经济行为者活动的规则和特征时, 仅仅依靠理性演绎的认识工具是远远不够的。

三、科学的经济研究方法论:演绎与归纳的结合

由于理性演绎法自身的缺陷, 实现正确认识经济现象需要理性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的相结合。归纳法是从众多的个别经验或事实的考察分析中找出答案的研究方法, 演绎则是由假定前提出发, 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大多数理论演绎的前提都是归纳的结果, 抛弃归纳法只能导致演绎假设的不确定性, 从而无法保证其推理结果的真实性。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是科学的思想中所必须采用的方法, 正如左右两足是走路不可缺少的一样”;“经济学需要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但为了不同的目的, 采用这两种方法的比重也不同。”

正如经济学中其他方法论之间存在的交叉关系, 归纳法与演绎法之间也是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的, 只有对二者的结合使用, 才能实现对经济现象的科学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孝兵:经济学的方法论:纷争及其后果.经济学家, 2004.8

[2]沈振东:演绎主义与经济学方法论.管理, 2008 (3)

女性主义方法 篇10

党的十七大指出, 要不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 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不断武装自己。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毛泽东思想进行结合。党政干部在学习和掌握的时候, 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进行深化学习, 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想水平, 增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全面、有效地贯彻党的理论、基本纲要和各项政策, 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开放, 将市场化向全面小康方向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争取民族解放;还要对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工作方法进行改变, 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创造性、预见性和系统性。对党员领导进行系统化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学习理论知识, 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 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

二、坚持社会主义理论, 贯穿马克思主义观点,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坚持社会主义理论, 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立场, 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最重要的问题, 也是广大人民干部要深化学习并解决的问题。

要想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就必须将服务人民作为主要任务, 与人民建立友好真挚的关系。在改革开放的进展下, 社会化形式越来越复杂, 在多元化社会问题的影响下, 社会中一些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共产党员在实际工作中, 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扎实做好人民群众的基础工作。在工作中, 要牢记党的宗旨, 将人民群众当做服务的主人, 将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 认真贯彻党的思想。人民群众里面有很多智慧型人才, 党政人员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听取人民的意见, 将执政本领和学习的新技术运用到党政群众中, 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学习新知识, 吸收新能量。

党政机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真正做到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 按照权利对自己执行的事务进行要求, 主动接受监督, 清清白白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武装并改造世界

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 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人类发展规律的观点,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 就要将马克思主义中“生产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落实, 将执政兴国作为主要任务;不断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下的政治文化协调观点,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将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 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坚定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 还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落实, 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方法, 用唯物辩证方法提高领导水平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形成的统一方法, 可以指导我们辩证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是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 必须进行辩证法的学习, 要认识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在矛盾对立的基础上, 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掌握实事求是的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现社会主义的唯物辩证理论, 是党政机关必须坚持的基础思想理论。在学习的时候, 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拉近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为推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奋斗。

五、结语

本文主要对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 在实际进展中, 必须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作为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理论, 贯穿马克思主义观点,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将服务人民作为最大的责任,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武装并改造世界, 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进行落实, 提高领导水平。希望本文可以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借鉴。

防治女性糖尿病的按摩方法 篇11

鱼际穴位于手掌大拇指根部,肌肉隆起的边沿。按摩时,左手手掌朝上,右手食指托住鱼际穴背面,大拇指曲屈垂直按在鱼际穴上,指甲保持垂直于鱼际穴,以拇指端有节奏地一紧一松平稳用力按压,最好配合按摩动作,使鱼际穴周围有酸胀感,乃至分别放射至小手指指端与手腕处,这种传导性的酸胀感持续不断,方能显效。

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约3~5分钟。

按摩足三里穴

按摩两侧足三里穴可以同时进行,取坐姿,双膝稍微曲屈,左右手拇指分别放在各自一侧足三里穴上,其余四指各自握住一侧的胫骨,然后拇指稍微曲屈,垂直按在穴位上,一按一松,频率约2秒钟1次,按压力度要适当加大,按揉结合。按摩时不仅要出现酸胀感,而且要有向上下放射之感。

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约4~6分钟。

按摩左侧肋部

在左肋骨和上腹部用右手手掌轻轻平行按摩;或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轻轻叩击左肋骨和上腹部,以使腹内的胰腺随之微微振动,以增强胰腺功能。

每日按摩、叩击多次,每次1~3分钟。

按摩腹部

先将双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蜷起并抱成球形,两小指朝下,两拇指朝上,两掌根部朝内,并将两掌根部放在大横穴上(大横穴在肚脐两侧乳头直下处),小指放在关元穴(腹正中脐下三寸处)上;大拇指放在中脘穴(肚脐上四寸处)上。接着双手轻轻往下一压,随之上下快速地颤动,每分钟要超过150次。一般要求在饭后半小时或睡前半小时进行按摩,每次按摩3~5分钟。其原理是,通过振腹按摩可以理气活血,升清降浊。坚持经常按摩腹部,不但可以有效地降血糖,还能降血压,治疗便秘。

按摩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三寸(四横指)。按摩时一只手的四根手指握住外踝,大拇指曲屈垂直按在三阴交穴上,以拇指端有节奏地一紧一松用力按压,适当配合按揉动作,使之有阵阵酸胀麻感,而且分别放射至膝盖和足跟部位。做完左侧三阴交按摩,接着再做右侧。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约3分钟。

干毛巾按摩后背

按摩时取一条洁净的干毛巾,左右手分別捏紧毛巾两头,左手在上时,按摩左侧后背;右手在上时,按摩右侧后背,直至按摩到后背有阵阵发热之感为止。

女性主义方法 篇12

一、结构主义方法的产生

从20世纪50年代起, 列维-斯特劳斯就是法国一位最有影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从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角度, 第一次全面地提出并论证了结构主义的基本原则, 因此成为法国结构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代表。这一哲学60年代在法国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主导地位, 轰动了欧洲各国。然而, 斯特劳斯一再强调, 他并不想以他所提出的基本原则, 创立一种能够揭示世界本质的理论体系, 而只是给人们提供一种收集、整理和分析材料的普遍有效的“科学方法”。并且以此同以往只强调理论, 而不注重方法的哲学相区别。

斯特劳斯认为, 他所创立的结构主义的精髓和基本部分, 是由一系列“结构主义方法”构成的, 也就是说, 他把自己的哲学看做是一种方法论, 而不是本体论或认识论。作为方法的结构主义, 其活动范围遍及一切社会现象, 因而它涉及了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也正因为如此, 斯特劳斯的名字连同他的结构主义方法, 在那之后的一二十年里, 一直成为欧洲最时髦的哲学思潮。结构主义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以致于它对社会实际生活本身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70年代中期以后,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逐渐失去其势头。不过, 作为西方人文科学中的方法论的结构主义, 并没有完全失去其影响力, 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之中。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 是在总结和吸取以往人类学和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认为, 在以往所有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 不论就其目标或方法来说, 都远没有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生活最本质的组成部分, 所以, 当他发现瑞士籍的法国最著名的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在语言研究中, 提出要把社会本质和语言联系起来的主张时, 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 斯特劳斯是把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当做他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论的根据和理论基础。因此, 在评论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之前, 必须先了解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19世纪以来, 在语言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比较语言学。它只孤立地对语言做历史比较, 而忽视语言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因而未能对语言的本质有真正了解。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从索绪尔开始, 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才第一次转向从总体上研究语言的本质及其一般性系统。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地使用“结构”这个概念, 但索绪尔提出的“系统”这个概念恰恰是表达了后来斯特劳斯所使用的“结构”这个概念的一些基本思想。

二、结构主义方法的内容和特点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方法的立足点是确认事物有其结构, 而且事物的本质也在于它的结构。他的结构主义方法, 其中心课题就是从混杂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或者结构来, 即通过运用一定的模式研究事物结构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发掘结构模式, 以期获得对事物的认识方法。他将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只是现象的外部联系, 通过人们的感觉就可以知道;深层结构则是现象的内部联系, 必须通过模式才可以认识。

从表层结构进到深层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采用了“分割”和“编配”的方法。所谓“分割”, 就是把对象分解为各个基本组成部分或单元;而所谓“编配”, 就是把分解的部分或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重新加以组合, 从关系的整体中再现对象的本质。分割的目的是编配, 而只有通过合理的编配, 才能找出决定对象性质的深层结构的模型。当然, 列维-斯特劳斯所研究的结构并不是现实整体的结构, 而是人为地将整体分成各个部分的结构, 如亲属关系、民俗学等内容。所以, 他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结构模式的划分, 二是结构层次的转换。表现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 即主张通过建立模式对现象采取共时性的研究。这种共时性的研究方法, 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对事物整体性特征的把握, 注重研究诸元素的关系网络, 而不是注重一个整体内的诸元素本身。这样, 列维-斯特劳斯以共时性研究为基本方法, 在研究中将社会文化现象划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并指出社会文化现象的表层结构, 它作为现象的外部联系, 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来认识, 而深层结构作为现象的内部联系, 不能通过经验的概念去获得它, 只有通过理论模式、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去寻找和发现才能认识。他认为, 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目的也就在于此——透过混乱的现象拨开表层结构的迷雾, 揭示无意识结构。他说:“如果如我们所相信的那样, 精神的无意识活动就是给内容规定一些形式, 如果这些形式对所有人的精神, 不论是古代人和现代人, 野蛮人和文明人, 都基本上是相同的——就像对于言语里表现出来的象征功能所做的研究结果如此辉煌地表明的那样, 那就应该, 而且也有充分条件, 在每一种制度和习俗下面找到这种无意识结构, 来得到对其他制度和习俗能够有效的解释原理。”

结构主义方法首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 它有这样一些特点:

(1) 强调静态的共时性研究, 忽视以致反对历时性研究;

(2) 强调注意和描述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而不是要素本身;

(3) 通过结构去认识事物, 先找出一个模式;

(4) 在观察到的水平之下, 经验范围之外去寻求结构;

(5) 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 它按照一定的模式由要素组成, 但整体对于部分有逻辑上优先地位。

三、对结构主义方法的评介

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结构”, 是先天就具有的, 是一种主观的“先天构造能力”赋予客观现象的结果。列维-斯特劳斯的“超越经验”的“模式”说, 其真正的内涵就相当于康德的“先验论”。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列维-斯特劳斯在某些方面比康德走得还远。康德的哲学还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 承认“自在之物”是人们意识之外存在的一个实物世界, 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只是人的主观的超经验的感受, 即“结构”与客观实在全然无关。

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的方法却与康德的二律背反不同。康德的二律背反指的是人类理性特有的, 但是不能得以解决的矛盾。“二元对立”讲的虽也是意识的对立, 然而这种对立则是理论可以解决的。所以列维-斯特劳斯“二元对立”的方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形式上倒有某些相似。黑格尔辩证法公式是著名的正、反、合。“正”指的是概念, 只涉及普遍性, 因此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反”指的是概念所代表的实在, 指的是个别事例, 它否定了概念的抽象的普遍性。但是“实在”本身也是片面的, 因它只有个别性, 所以也是不真实的。

“概念”与“实在”形成了对立, “合”是指“概念”和“实在”的统一。这是经过否定的否定而达到的。“概念”扬弃了自身的片面的抽象性, 而获得了“实在”的个别性;“实在”与“概念”结合, 也得到了“概念”的普遍性, 而扬弃了自身的抽象的个别性。于是“概念”的普遍性, 与“实在”的个别性相统一。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也是讲每对关系的两项都各自包含着自我矛盾和自我对立。但它们之间的调和, 不是经过否定的否定, 而是依靠一种“中介”, 即“某种信息传递”。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法讲的是理念的发展过程。理念在经过自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之后, 就使自己得到了重新肯定。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即模式也可能发生变化, 但不是从一个模式变成另一个模式, 而只是从某一特定模式中产生出同样类型的一群模式。这说的是“结构”, 只有量的变化而无质的变异。

列维-斯特劳斯把“二元对立”当做一个框架, 把他所需要的东西往框架里一放, 并根据自己的心愿来加以解释。因此, 他的“二元对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武断色彩。所以总的来说, 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还不能与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辩证法相提并论。那么,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观和他的结构主义的方法有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有的, 但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么大。他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和对对象进行综合分析, 及不拘泥于情节的线性发展, 注重探索隐藏在情节深处的逻辑结构的意义, 对于我们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摘要: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对社会实际生活本身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逐渐失去其势头。不过, 作为西方人文科学中的方法论的结构主义并没有完全失去其影响力, 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之中。本文对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方法论做出剖析, 对于弄清法国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特点以及它对现代西方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商务印书馆, 1980年.

[2]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北京三联书店.

[3]埃德蒙.利奇.列维-斯特劳斯[M].北京三联书店.

[4]外国哲学资料.商务印书馆 (第四辑) .

[5]伊.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从莱维-斯特劳斯到福科[M].上海译文出版社.

[6]列宁全集 (第二十卷) .

上一篇:网络传播效果下一篇:养殖废水处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