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角度

2024-09-04

女性主义角度(精选12篇)

女性主义角度 篇1

摘要:该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小说《黑猫》中女性和自然的相似性从而来揭露男性对自然、女性的双重压迫以及男权对女性和自然造成的悲剧, 阐释作者爱伦·坡对解放女性和自然的渴望。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女性,自然

1 生态女性主义概述

生态女性主义 (Ecofeminism) 是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它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 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F奥波尼 (Francois d.Eaubonne) 提出, 又以美国的研究为最前沿, 旨在解放妇女与自然, 并围绕自然、女性、发展等主题批判了父权制的统治和压迫, 进而高扬女性文化、女性原则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它从性别的角度切入生态问题, 令人耳目一新。

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an Poe) (1809~1849) , 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爱伦·坡在西方世界是个尽人皆知的名字, 其作品在中国影响也很大但对坡的研究大多数聚焦在坡的创作理念核心—“统一效果说”的研究, 对坡笔下的女性角色研究少之又少, 特别是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研究更是一个空白。本文将以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将坡的短篇小说置于西方父权文化的大背景中, 便可以发现其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鲜明地表现了一种趋势和事实:女权主义萌动和兴起下仍然强势的父权制文化。坡的作品往往给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其作品似乎在刻意张扬女性的死亡和疯狂, 而我们又不难在文中找出女性角色的无声反抗。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坡的短篇小说重新进行阐释, 揭示出蕴含于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女性主义意识以及作者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之间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思考, 从而对坡小说中体现的女性意识有一个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解读。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男性对自然的掠夺和对于妇女的统治与压迫在思想文化背景上是同源的, 这就揭示了女性与自然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天然的同一性。瓦伦 (K.J.Warren) 明确指出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都是在同一种体制下运作的, 这个体制就是父权中心体制, 推翻这个父权体制是女性运动与环保运动的基本工作。因此, 生态女性主义者把自然与女性受压迫的遭遇相提并论, 把解放女性和解决生态危机、反对压迫一并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从女性与自然的角度来重新解读传统的文学作品, 无疑具有一种全新的革命意义, 而我们将坡的作品置于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可以挖掘出新的内涵, 它的伦理色彩体现在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一方面它承认非人类存在物 (如动植物、河流、山川等自然资源) 拥有与人类平等的道德地位, 另一方面它反对各种社会统治形式 (种族歧视主义、阶级歧视主义、年龄歧视主义、帝国主义等) , 声援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 (女性、黑色人种等) , 代表底层的利益。而《黑猫》作为坡其代表性短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父权制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压迫直至造成她们的悲惨命运。本文将从《黑猫》中作者对女性角色的描写以及对自然界动物黑猫的描写来发现自然与女性之间的共性从而揭示出蕴含于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女性主义意识以及作者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之间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思考。

2 男权制度下的女性与大自然

19世纪正是女性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 女性们渴求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自由, 而坡作为19 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中无疑会体现当时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下的变化,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女性主义的影子。坡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受到其生活的影响所以坡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在其作品中都有一定的共性:无论是作为坡小说的主角还是配角, 坡通常所树立的女性形象大多数为柔弱、虚弱形象, 但往往在小说的最后通常又会发生一些逆转例如死而复活等, 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出坡小说中女性主义的影子。另外在坡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自然存在物的描写, 而这又正是坡作品中生态主义的彰显。在小说《黑猫》中坡对文中角色的描写大致分为两条写作线索:对女性角色---妻子的描写和对自然角色——黑猫的描写, 这无疑是对生态女性主义最好的诠释——将女性与自然紧密相连。下面我们将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重新审读《黑猫》从而发现其中带给我们对女性、自然界的一个全新思考。

(1) 妻子——父权制的牺牲品

《黑猫》中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贯穿全文也只有一个女性角色——“我”的妻子并且作者只用了极其少量的笔墨来提及“我”的妻子, 坡没有对妻子这个女性角色进行过多的描写, 既没有外貌描写也没有台词对白, 更多的是依靠读者发挥想象, 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仅有的描写当中看到妻子卑微的地位, 而这也正与坡的写作手法不谋而合即用最少的文字渲染最大的效果, 例如:“我很早就结了婚, 并欣喜地发现妻子与我性情相似。”“她见我豢养宠物, 便从不放过能弄到优良品种的任何机会。”“我那位内心充满迷信思想的妻子……”“我居然容忍自己对妻子使用污言秽语, 后来甚至对她拳打脚踢”“我毫无怨言的妻子则是最经常、最宽容的受害者”……。小说从头至尾几处仅有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妻子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一味的附和和容忍丈夫。并且在文中妻子的死更是“随意”——因为妻子的一个阻拦动作让“我”火上浇油, 一斧子砍进了她的脑袋……。“我”对妻子的命运掌控如此的随意, 她就在我的随意中被砍杀。在《黑猫》中, 可以说妻子就是父权制的一个牺牲品:她没有与丈夫平等的地位, 一直深受丈夫的压迫直至最后“随意”地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而父权制正是造成其悲剧的真正原因。而这种女性角色无疑与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下的女性需求是背道而驰的, 但是小说的最后妻子的尸体与黑猫的共同出现揭露丈夫的罪行无疑又是对父权社会中传统女性的改变。妻子作为当时父权制社会背景下的女性缩影, 其一身命运与文中的自然代表黑猫极其类似——被男权统治和压迫直至最后失去自己的生命让人深思。

(2) 黑猫——女性与自然的无声反抗

与此同时, 《黑猫》中对自然角色的描写分为对黑猫普路托以及一只酷似普路托的黑猫的描写。相比于小说中对女性角色的描写, 坡对黑猫的描写可谓是倾注较多笔墨, 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坡描述了较多“我”和普路托以及黑猫的日常, 并且对于黑猫也进行了较多外貌上的描写。但无论是普路托还是后面出现的酷似普路托的黑猫, 它们都是命运多舛备受父权制的迫害和压迫。起先, 普路托是我宠爱的动物和朋友, 而后来随着我的性情大变我挖掉了它的一只眼睛直至最后无情的吊死它。随着情节的发展, 出现了一只酷似于普路托的黑猫, 因为普路托的原因我一直厌恶和恐惧着它直至它在我杀死妻子之后无故地消失……而在文章的最后黑猫又报复性的和妻子同时出现揭露“我”的罪行这也正是对父权制的一种批判和反抗。因此通过比照两条写作线索我们可发现女性与自然的命运惊人的相似从而注定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3) 自然与女性的联系和相似性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 自然和女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源, 女性和大地在创造在生命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 女性孕育生命、哺育后代的性别角色使他们对养育万物的大地产生特殊的亲近。自然与女性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在《黑猫》中我们可以找到多处妻子对黑猫的宠爱和庇护直至最后妻子为了庇护黑猫而殒命, 例如:我举起一把斧子, 对准那只猫就砍……但这一斧被我妻子伸手拦住了…, 而这正是基于女性对自然的特殊性——女性与大自然更加接近, 女性就是大自然的保护者。与此同时, 无论是妻子还是文中出现的两只黑猫她们都是具有一定的共性:她们都生活在父权制的压迫之下, 她们的命运随着“我”的喜怒哀乐跌宕起伏, 自然和女性都被男权统治和压迫。女性被等同于自然, 男性对待环境或自然的方式与其对待女性的方式是相同的, 即把二者皆视为可掠夺、占有的资源, 女性和自然对于男性来说, 都是它者, 这也正是坡的小说中的女性结局都是悲剧的根本原因。自然的悲剧, 正是对父权制对自然破坏的有力声讨。我们对父权制背景下的女性的同情和自然的怜悯, 借助女性和自然的悲剧命运, 说明在男权制的西方工业文明社会中, 自然和女性一样都是作为他者而存在的, 而《黑猫》中的女性和自然正是这最好的体现。

《黑猫》中最后对于黑猫发出的哭声的描写可以说是坡对渴求男女平等的最好的阐释, 而对于这个哭声的描写我们可以看作自然与女性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唤。坡对黑猫的哭声有这样一段描写:一声哭声, 开始低沉压抑且断断续续, 就像一个孩子在抽噎, 随之很快就变成了一声长长的、响亮的而且持续不断的尖叫, 其声之怪异, 非常人所发。那是一种狂笑, 一种悲鸣, 一半透出恐怖, 一半显出得意……在文章的最后壁墓里黑猫发出的哭声以致我的犯罪行径暴露, 与其说是黑猫对“我”的报复, 不如说是自然与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并且对于哭声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哭声的一些变化:从最初的低沉压抑转至响亮……这实际上也是在描述着女性与自然界在父权制压迫下的一种转变:觉醒——探求——解放。另外, 在文章的一开头, “我”就道出写出此故事的原因:我要在今天卸下我灵魂的重负……正是由于这些琐事, 我一直担惊害怕, 备受折磨, 终至毁了自己……表面上看属于一个将死之人的忏悔, 而这也正间接的表达着男性与女性的平等:即使在父权制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也要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因此从坡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生态女性主义的影子。

3 结语

《黑猫》正是从女性和自然这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使女性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寻找她们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从而挖掘出男性对其所造成的双重压迫以及直至造成她们最后悲剧的原因, 这是对生态女性主义最好的阐释。坡的作品可以说是对当时父权文化的一种挑战,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父权制的大背景下, 男性对女性、自然的种种不公和压迫, 但又可以发现他对男性与女性及自然共生的一种期待。因此研究坡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既让我们从全新领域来重新审读坡的作品又有利于建立男性与女性、自然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爱伦·坡短篇小说《丽姬娅的不可靠叙述》[J].世界文学评论, 2008 (6) .

[2]李昕潮.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的女性哥特小说[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爱伦·坡.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陈良廷, 等,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4]Gerald Kennedy.A Historical Guide to Edgar Allen Po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女性主义角度 篇2

Reading from Feminism Perspective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Ⅱ.Abstract: ⒈Research question Jane Eyre and another novel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re two typical novels of the Victorian era, both of them proclaim the consciousness of independence and resistance of women who have lower social status.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situation of women and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at that time and analyze the two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⒉Rationale for the study In the Victorian era, man was still hold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Women don`t have equal rights with man.For instance, when man and women get marry, the property brought by women will belong to her husband, when they divorce, women don`t have guardianship right.Besides that for most of women, finding job is an incredible thing, much less have right to vote.Taking care of children and husband are their only duty.The writers reveal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wome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their novels.What`s more, as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the characters are granted the features of independence and resistance.⒊Methodology In this paper I firstly use standardized research to outline the theory in this study.This method will be based on secondary research which source will be the research published in various journals and management publications.⑴Advantages of Secondary Research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me to use the secondary data is that it is easy to do and helps to save time.My research dissertation has to be completed within four months, which implies constraints from the time, and some other factors.Furthermore, the verification process is more rapid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onclusion is greatly enhanced.⑵Disadvantages of Secondary Research

Although secondary data collection is very useful for us to collect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rough this method may be incomplete.Using this technique requires people to be quite clear about what they are looking for and the technique is restricted to the materials that already exist.It is not a flexible way to collect materials.If you are not clear about what you are looking for, you may spend much time but not collect the materials you need.So this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should be used base on the assumption that you have the clear objective about what kind of materials you want to collect.And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that you want to collect through this method must be the real and existing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the market.So this method just can help to collect the past and historic information and can not collect the in-depth information.Ⅲ.Procedure: Firstly, Jane Eyre written by Charlotte Bronte and another novel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ritten by Thomas Hardy have been read.I am familiar with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s, their image, their features and their families.Secondly, I will read some books record the history of the Victorian era to realize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women.Moreover, I want to know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what the authors want to reflect of the society.Lastly, I will read literature about feminism, such as the source of it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he 19th century.Then I will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theory to analyze expression of feminism in the novels.Above all, I can use library method to do the theoretical outline of this dissertation.Some journals and articles from internet will be read.Ⅳ.Timetable To decide a topic

November, 2013 Collect secondary material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s

December, 2013 Complete a research proposal

December, 2013 Write up results and conclusion

January, 2014 First draft of project report completed

January, 2014 Second draft of project report completed

February, 2014 Third draft of project report completed

April, 2014 Final writing of project report

April, 2014 Ⅴ.Introduction: ⒈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feminism in the two novels, one aspect is their spirit of resistance, another aspect is their perception of love which shaped by thei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Comprehend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nove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in Victorian era is the first task.⒉Importance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re two famous works with the profound history of imprinting, we regard them as canons until now.The novels are worth being studied because their literary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In the Victorian era women did not want to be limited by children and families, they eager to have jobs, social status, and even political rights same with ma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he novels show awaking of women`s consciousness.That time and those novels help to feminism study all over the literature.⒊Major issues and sub-problems This study seeks to study

1.The expression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ncluding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ies, what did the characters do when they trapped in dilemma, their perception of love.2.The living conditions, social status and rights of women in Victorian era 3.The source of feminism and developing process in that era ⒋Delimitation and boundaries

1.Do th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2.Just analyze the two novels,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State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women only in Victorian era Ⅵ.Key concepts

⒈Victorian era(social status of women, literature)

Man in Victorian era thinks that women are in inferior position , even the most famous poet and great leader of that time also have the same thought.Women are appreciated because they are obedient to their husband.Women don`t have equal rights with man.For instance, when man and women get marry, the property brought by women will belong to her husband, when they divorce, women don`t have guardianship right.Besides that for most of women, finding job is an incredible thing, much less have right to vote.Some great novelists try to reflect the true life of the public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t that time.Meanwhile, they carry the duty of criticizing the society and defending interest of people.Their novels with the same feature, they care about life and fate of general people, they show their anger for the poverty and injustice.The most vital thing is that they wake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problem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ublic.Their works truly reflects the reality and spirit of that era.⒉Jane Eyre Jane Eyre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with autobiographical color of 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 was an orphan of poor clerical family.This young girl was placed in foster care with her aunt and uncle.However, Jane`s uncle passed away, she suffered ill-treat and bear discrimination from her aunt and cousins in decade.Later, she was sent to the ROM.Wood orphanage, where children had hard life and died in their bed.In that school, her best friend Helen passed away.Then the condition was improved, Jane got education for 6 years.As the leaving of her teacher---Miss temple Bohr,she left the school.Finally, she found a job in Thornfield manor as a tutor.Gradually, Jane fall in love with the host Mr Rochester.However, someone came to testify Mr Rochester had got married with the mad woman locked in the third floor of the abbey 15 years ago.They were separated by law in pain.Jane left the abbey and led a vagrant life.A priest St.John, her cousin took her in and gave her a job as a teacher in a school.Later, they got legacy left by Jane`s uncle.John proposed to Jane for a reason she fit to be a wife of priest.Jane refused him and went to visit Mr Rochester.However, she found the abbey became a total ruin.The mad woman died after falling from the building.Mr.Rochester lost an arm and eye for saving his mad wife.Finally, Jane Eyre got married with him and they had happy life.⒊Tess

Tess`s father is a simple farmer, that he is descended from the illustrious D`Urbervilles family or maybe not.He send Tess to check on a family named D`Urbervilles living in a manor house less than a day`s carriage ride away.Alec is delighted to meet this beautiful “cousin”.Then, Alec falls in love with Tess and rapes her.She leaves the family and back to home, she finds she is pregnant.She is laughed and discriminated.After the baby dies, she begins work as milkmaid, there she meets her true love Angel Clare.They fall in love, but Angle does n`t learn of her previous relationship with Alec until their wedding night and rejects her.Deserted by her husband, Tess meets Alec again, but poverty forces her to resume their relationship.Angle returns from traveling abroad, remorseful at his treatment of Tess, but finds her with Alec.Tess murders Alec in order to run away with Angle.They spend one night of happiness together before she is arrested and hung.⒋British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British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has a long history.The most famous work is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 written by Mary Wollstonecraft, published in the 1792.She holds the opinion that the educational degree of women should match their social status.She asserts women should be given the same social rights like men, rather than are treated as the subsidiaries of society or a part of family property.Her opinion of feminist criticism is carried on by people in 19th century and 20th century.For instance, some outstanding writers, Jane Austin, the Bronte sisters, George Eliot, they express feminist feelings through characters in their novels.British feminism i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Liberal Feminism, Social feminism(Marxist feminism)and Radical Feminism.In the Victoriann era the liberal feminism which purpose is erasing the social distinction in law, politics, employment and other social fields of life via legal reform is the main trend.In the 20th Virginia Woolf gets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in the British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because she puts forward the female economic independence consciousness.She pointed out economic independence has closed connection with education, privation of women restric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The second high tide of British feminism is motivate by a work Women`s Two Roles written by Viola Klein and Alva Myrdal in 1956.They think female should integrate family with work, elevate economic status so that they can get ride of the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society.Ⅶ.Literature review [1]Charlotte Bronte(2003)Jane Eyre Shanghai: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Thomas Hardy(2008)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3]Clayton Roberts.David Roberts.Douglas R Bisson(2002)A History of England, VolumeⅡ:1688 to the Present 4th ed.London:Pearson Education.Inc.[4]Martha Licinus(1980)Suffer and Be Still Women in the Victorian Age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从新神话主义角度 篇3

摘要: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科技飞速发展,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大多数人都成为无神论者,除了教科书上所介绍的一些远古的神话以外,神话越来越少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本文主要从新神话主义的角度来简要论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是否还能产生神话以及新时代下所能产生的几种神话的类型。

关键词:新神话主义;神话;仙侠魔幻

中图分类号:TB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95-01

什么是神话,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神话的历史实在是太长了,远古时期世界各地的人类氏族、部落、以及最初形成的各个民族,不断接触到各种自然现象,并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无法理解的状况,原始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将这些现象形象化,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一代的传到现在。神话就是一种从远古时期开始产生的主角一般为神的故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在现代的背景下纯粹的原始神话已经不复存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的自然现象也得到了解释,真正愿意去相信原始神话中描述的神力控制自然的人越来越少。但我们发现,神话其实并没有消亡,它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眼前,其功能仍然保留在很多事物当中,有很多人敏锐的捕捉住现代人脑海中依旧存在的原始意象,把他们从无意识的深渊中发掘出来,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现代人所理解和接受。这就是所谓现代社会的“新神话主义”。

一、神话

神话是远古时期人类所创造的艺术精髓,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发展进程和他们的心灵世界,体现着远古人类的精神、思维以及意识,具有不朽的认知价值,

学术上所说的神话,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叙述人类远古时关于神的故事;

(2)传播者及被传播者都对这些故事信以为真;

(3)通常为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

根据马克思主义:“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不自觉地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集体的口头描述和解释。”

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但我觉得这样的定义更偏向于远古时期所产生并流传到现代的神话,已经不太适合用来定义之后产生的类似于这种远古神话的故事,比如今年热播的《幻城》、《爵迹》、《花千骨》等电视剧,用这样的定义似乎已经不太准确了。

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能否产生神话

按照神话的定义和特点,是一种讲述神灵的故事,并且要传播者和听众都相信并接受。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的话,在现代背景下是很难产生新的神话的。

一是因为我国大部分人民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无神论,所以本身就没有神,更不论是要传播关于神的故事了;

二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远古传下来的神话,例如有一则神话中说的是打雷和闪电,其实是油雷神拉玛孙追逐一位仙女,从而用自己的神器与仙女的神器碰撞然后发出巨大的声响,这就是打雷,而闪电则是两个神器碰撞时所产生的光亮。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或许人们会比较容易相信很多自然现象是因为神力,但现在的人们更相信科学。

正因为远古的神话以及无法使现代的人完全信服,于是新的神话,适应时代发展的神话主义便应运而生。

三、新神话主义

新神話主义就是指:在20世纪末形成的文化潮流,人们因为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理性从而丧失了超验性的快感,从而推动了神话的复兴,新神话主义的产生就是对现代人所丧失的神圣情感的弥补,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世纪之交西方文化思想的一种价值动向。

它以技术发展(尤其以电影特技和电脑技术)为基础,以幻想为特征,以传统幻想作品为摹本,以商业利益和精神消费为最终目的,是多媒(文学、影视、动漫、绘画、电脑和网络等等)共生的产物,也是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①

在全球范围内,新神话主义主要以《哈利·波特》、《木乃伊》、《霍尔特人》、《达·芬奇密码》、《指环王》、和新兴网络游戏为标志,新神话主义浪潮以迅猛的方式风靡全球,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

四、现今我国盛行的几种新神话类型

新神话是相对旧神话而言,其表现形式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新神话在我国甚至全球最盛行的表现形式就是电影、电视剧和游戏,通过各种媒体作为媒介加上科技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在大屏幕上出现很多以神话为原型或者为题材的新神话作品。

游戏方面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应该要属风靡全球的魔兽世界,游戏以暴雪公司出品的即时战略游戏《魔兽争霸》的剧情为历史背景,依托魔兽争霸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魔兽世界有着完整的历史背景时间线。玩家在魔兽世界中冒险、完成任务、新的历险、探索未知的世界、征服怪物等。

还有我们本国的神话已经逐渐演变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衍生为仙侠、魔幻、等形式,打开电视机,就能看见《幻城》、《花千骨》、《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等电视剧的热播,这些电视剧都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为原型通过适应现代的改造而产生的新神话。尤其备受追捧的《大话西游》最有代表性,其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但是经过再创作以后,孙悟空已经不是原来神话中的战神孙悟空,而是和牛魔王合谋要杀害唐三藏,并途中偷走了属于唐三藏的神器月光宝盒,危机时刻观音大士闻讯赶到,欲除掉孙悟空以免危害苍生,但唐三藏慈悲为怀,愿意一命赔一命,观音遂令悟空五百年后投胎做人,赎其罪孽。在这样的改编中,每一个人物都和之前神话中的人物有所区别,孙悟空也有恐惧,唐三藏也不是那么睿智,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了自己的缺点,但是也显得更加的真实,不像之前的那样充满神性,也更容易让现代人能接受。

在我看来,其实新神话就是旧神话的衍生,因为旧神话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于是在旧神话的基础上,通过现代人的改造,以旧神话为原型,或者说使用旧神话的原始题材和人物,改变人物性格,添加一些情节使之成为更能适应新社会的新神话。无论是因为商业驱动下的电影电视剧创作还是披上了魔幻外衣的对于情爱的描绘,还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以古代神魔小说为原型的视觉狂欢,新神话的鼎盛时期已经到来。

注释:

女性主义角度 篇4

有着“黑皮肤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之称的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曾因《紫色》一书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三项大奖而蜚声文坛。一九九八年, 艾丽丝·沃克又推出新的长篇力作《父亲的微笑之光》。小说有力地抨击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进一步深化了两性和谐这一主题, 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生态女权主义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女权主义者弗朗西斯瓦·德奥博妮在她的两部著作《女权主义或死亡》和《生态女权主义:革命或变化》中首次提出的。生态女权主义指的是:那种认可性别压迫的意识形态同样也认可了对于自然的压迫。生态女权主义号召结束一切形式的压迫, 认为如果没有解放自然的斗争, 任何解放女性或其他受压迫群体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 对女性和有色人种的控制和对自然的控制是由一种观念决定的, 那就是人类/男人中心。它包括个人中心, 男性中心、白种人中心、欧洲中心,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掠夺和破坏自然;在人类社会内部具体体现为极端个人主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沃克在她的作品中已经意识到:男权社会对于自然的掠夺与榨取和对于妇女的统治与压迫在思想文化背景上是同源的, 即基于二元对立的统治逻辑, 同时女人与大自然有极大的亲近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笔者认为沃克采取了一种生态女性主义的立场。

《父亲的微笑之光》是一个关于忏悔与宽容的故事。为了研究孟多人的文化历史, 黑人人类学家鲁滨逊以牧师的名义, 带领妻子和两个女儿来到墨西哥山区布道。在那里, 率直任性的大女儿麦格德琳娜在情窦初开之时与孟多部落的青年马努列多偷尝禁果。鲁滨逊发现后用马努列多送给她的皮带对她狠狠地进行了惩罚, 将她打得浑身血迹斑斑。这使得父女之间产生了隔阂, 也给目睹这一切的小女儿苏珊娜心灵留下了阴影, 在情感上疏远了父亲。这一家庭暴力事件给两个女儿带来了一生的伤痛。为了弥补心灵的伤痛, 大女儿麦格德琳娜郁郁寡欢、暴饮暴食, 并在身体上多出强制性穿孔, 并通过单身生活以示对父亲一辈子的惩罚。父亲的暴力导致了小女儿苏珊娜对整个男性世界的恐惧与不信任, 只能在同性恋爱中寻找快感和温暖。

在书中, 沃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孟多部落, 象征着未受到人类入侵的自然世界。在那里, 人们亲近自然, 由于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 女性备受尊崇, 人们过着自由、和谐的生活。然而, 在代表西方社会的鲁滨逊眼里, 孟多部落是愚昧无知的, 是需要被西方文化所教化的。

沃克描写了三个家庭中的一系列暴力事件。在这三个家庭中, “父爱”时常作为一种“所有权”的标签出现, 父亲都充当了伤害女儿甚至摧毁女儿幸福的角色。波琳的父亲和家人合谋灌醉了波琳, 把她推向了她并不爱的温斯顿的怀抱。侏儒艾琳的母亲被强奸, 她一生下来就被送到教堂做苦力, 过着凄惨的生活。作为一位体面的黑人牧师, 鲁滨逊先生对女儿似乎是有爱的, 然而实际上是假爱之名的“所有权”。这位父亲虽然没有像《紫色》中茜丽的继父那样通过强奸实施对其的性占有, 但是他漠视女儿日渐成熟的正常性欲, 严格按照西方文明社会的价值观, 按照西方上流社会淑女的标准来约束女儿, 做一个衣饰典雅、循规蹈矩的洋娃娃。而当鲁滨逊发现大女儿与马努列多的越矩行为后, 他勃然大怒, 用一场血迹斑斑的鞭打终止了女儿融入自然的过程。对于大女儿麦格德琳娜而言, “鞭打”事件如梦魇般萦绕她的一生, 她将父亲定格于拿起鞭子的那一刻, 无法原谅父亲, 也无法接受每一个试图与她接近的人, 即使是妹妹苏珊娜也不例外。带着破碎的心, 麦格德琳娜慢慢滑向死亡的边缘。

鲁滨逊在晚年意识到自己给两个女儿造成的悲剧, 死后, 他依然无法释怀生前对女儿们的伤害, 他的灵魂密切关注着两个女儿, 寻找一切机会来弥补这一过失。通过与马努列多的灵魂进行交流, 鲁滨逊接受了孟多族的精神信仰, 尊重小女儿的性选择并真诚祝福大女儿。女儿们也原谅了父亲, 并接受了父亲真挚的祝福, 沐浴在如月光般的慈爱的父爱之中,

几位女主人公通过隔绝男性世界以摆脱压迫, 获得独立。然而, 决绝的抵制是不应该的。秉承生态女性的思想, 应该以爱为原则, 以忏悔和包容为前提, 实现男性与女性, 人类与自然的最终和解。

通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父亲的微笑之光》进行解读, 可得出以下结论:沃克向全世界宣布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致力于抨击导致女性和自然受压迫的大男子主义和人类中心论思想, 重建一个爱与平等共存的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Alice Walker:In Search of Our Mothers'Garden.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3.

[2]爱丽斯·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M].周小英译.南京:译林出版, 2003年。

女性主义角度 篇5

在新闻体裁的传统划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依据这些划分方法,对不同体裁的界定、区分仍很困难。如综合消息(或长消息)与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与通讯,描写性消息与特写等等。

第二、对一些功能、性质相近的新闻作品,以不同的体裁进行界定、归类也是没有意义的。仍以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为例,两者都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包括大量的新闻背景,对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进行报道。这两者都可以说既有综合的特征又有深度的特征。一般来说,综合了才有深度,或者说要有深度就必须综合。这样的区分反而让一些写作者犯糊涂,难以适从。

第三、有些教材的划分方法,在理解上存在着一些矛盾,如《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把新闻体裁归为上下编,即消息和通讯。在消息的编类中包括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分析性消息。在通讯编类中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社会观察通讯、专访、新闻特写。这个方法很简明,但也有些欠妥,如把分析解释性的新闻作品归为消息类,就会与该书中所说的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就是简要、概括地反映事实这一说法自相矛盾。

第四、对新闻进行体裁分类,其目的是服务、方便于写作。这一点与其他文体并无区别,但在新闻写作中重视却不够。

在《当代新闻写作》(尹德刚、周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一书中,作者指出,区分不同报道体裁的依据是表现手法、口吻与人称、结构布局。不同的新闻体裁中,这些因素的构成是不同的,这种判断主要缘于对不同体裁进行的分类比较,是一种结果。要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进行新闻写作的手段,我们首先要认清新闻报道的目的,因为目的决定方法和手段。况且,以这些依据去区分一些文体,如上文提到的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仍比较困难。

在初步学习新闻写作时,一个让多数人为难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告别以前的写作习惯、定势,许多人在写作中不知不觉走上以前写作的路子,写出来的像记叙文、小说或散文。究其根子,仍在于作者没有十分明确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大概说来,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分三类。一是告知读者是什么,二是告知读者为什么,三是向读者宣传一个道理,对他们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按照这三个目的,可以把新闻报道的体裁分为客观性报道、述评性报道和宣传性报道三大类。下面对这三类体裁略作一些说明。

1、客观性报道。客观性报道是指客观叙述事实,作者不进行任何主观评论,报道目的主要是让读者知道“是什么”。报道只提供事实(包括作为别人的言论的事实),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旁观者,不发表个人意见观点,强调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其主要功能是让读者了解这个事实,由他自己对该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客观性报道包括消息、专访、调查等体裁。消息分为简讯、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等。

2、述评性报道。述评性报道是在客观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加入适当的议论,以揭示反映事实的本质、作者的态度看法。这种报道是让读者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知悉为什么、及将来会怎么样。述评性报道强调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

我们所说的新闻述评、特稿、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特别报道、特别关注等等都可以纳入这种体裁类型,这些报道的共同点就是可以有作者的主观性评论。再细化功能,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分析说明解释(原因)、总结判断(经验、性质、影响)、预测(趋势、走向)。

3、宣传性报道。宣传性报道是指围绕特定的报道主题,通过对事实材料进行有意识的选择,显现宣扬一种观点、思想,以期影响人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宣传性报道有明显的价值倾向,目的也非常明显,即去影响改变人的情感态度甚至行为,这一点在以前的报道中较为突出,主要是以创造典型,树立样板为手段制造感召力,进行广泛的号召和社会动员。因此,宣传性报道强调情感情节,写作手法可运用描写、叙述、议论、抒情。

宣传性报道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处理好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关系。新闻价值是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是中立的、客观的,宣传价值则是传播者事先设计并希望事后实现的一种主观意图意愿。可见,在这类报道中,对事实材料选择加工的标准主要参照宣传价值的大小,虽然新闻价值的提高可以提升宣传价值。由于通讯在历史中主要承担了宣传的功能,因此这一类题材实际上就是指通讯。

以前对新闻体裁的划分和界定,主要适用于纸质媒体,这种三分法可适用于任何媒体,这实际上为所有的新闻写作者提供了一个现实、简单、有效的思路。

这种写作思路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通讯这个在传统新闻体裁中除消息之外最为重要的体裁。

通讯是在通信技术手段受到局限,新闻(消息)的报道传递不能满足受众需求等历史条件下,作为一种补充、补救手段产生的。而现有的通信技术条件下,如果要详尽地报道一则新闻,消息这一体裁已完全可以胜任。面对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先进的通信技术,对重大的复杂的事件进程的即时报道、连续报道、或者通过链接的方式展示事件的全貌已成为必然选择。

对于纸质媒介而言,通讯体裁所具有的形象生动性由于互联网的崛起,和电视对新闻报道全新革命和重力打造而魅力不再(通讯以前常借用文学的写作手法、技巧,来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刻画一个新闻人物),失去了原有价值和优势。现在,对于受众来说,通常情况是在电视或互联网等电子媒介上看到新闻,在报纸上得到证实和解释。纸质媒介转而追求思想性和文化内涵,以此重新建造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任务已由深度报道这类体裁承担。

从传者、受者的角度来说,提供高纯度的信息,是新闻工作者日益提高的专业主义或职业精神的自然结论,更是受众日益提高的信息鉴别、分析、判断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写作手法上,抒情是通讯特有的,但现已基本不用,通讯所着重的情感铺垫和渲染只有在特殊的情形下(如人物通讯,或题材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宣传价值)才使用。

从社会环境来看,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某企业某产品或企业家的正面新闻报道(以人物通讯或工作通讯的形式)会产生广告宣传的效果,从而影响公平竞争。同时,这种新闻报道方式,很容易使新闻从业人员产生新闻腐败。如果说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讯中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可以合二为一,不会对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个人产生不良影响,两者之间不产生矛盾,那么现在有必要进行细分明确。

如果从本文论述的写作思路出发,就可以把宣传性报道与其他报道明确地区分开来,也能够更好地根据具体的新闻题材,写出主题明确的新闻作品,而不会因为通讯与其他体裁的模糊界定而无所适从。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女性主义角度 篇6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苔丝;自然;女性;父权制

生态女性主义主张把“自然歧视”与“性别歧视”联系起来,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思维统治下的对自然、女性和其他种族等“弱势群体”的压迫,倡导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互相依存的新型关系。《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哈代在小说中叙述了19世纪末期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威塞克斯地区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悲剧命运,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

一、苔丝与自然

苔丝生活的布蕾谷峰峦环抱,如清新纯净的世外桃源,孕育了美丽脱俗的大自然的女儿。苔丝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深切的热爱,时刻注意自己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精神在自然中得到回归。哈代认为,在田野间那些女工人是最为美好的,她们天生有自然赋予的圣洁灵性,“地里的男工,只是一个男人在地里就是了;地里的女工,却是田地的一部分”[1]。

哈代善于通过景物变化揭示苔丝的心路历程,又通过人物的心境使自然意象充满人物的脾性感情。苔丝拥有贵族血统所赋予的高贵气质,但浑身却散发着泥土的气息,质朴而又纯洁。无论是她生活的布蕾谷还是工作的牧场,都远离城市,未被工业文明污染。她美丽可爱,有着花瓣一样纯洁又性感的嘴唇和灵动的大眼睛以及泥土色的头发,她生命的每一次搏动都与大自然和谐共鸣:春天——处女(在纯净的布蕾谷);秋天——不再是处女(在神秘陌生的纯瑞脊);夏天——重整旗鼓(在诗情画意的牧场);冬天——遭遗弃(在阴郁可怖的德伯家老宅邸和荒凉的工作农场);春天——有情人重逢(在给人以希望与生命的布兰和宫)。

哈代在运笔之中也注意附和人物心境,暖色调的词语多描绘苔丝的幸福快乐,冷色调的词语多描绘苔丝悲凉凄苦的境遇。比如她在牧场与安玑·克莱相遇,痛苦的回忆退去,生命又重新焕发光芒与活力,她周边的景物也随之温暖光明起来。但是当她遭遗弃后被生活所迫去农场做工,却是另一番凄凉光景:她工作的农场贫瘠荒凉、缺乏活力,没有人间的暖意,到处是灰蒙蒙的,轰鸣的机器噪音吞没了人情味。苔丝作为一个弃妇,精神上背负着沉重的担子,行事拘谨,思想压抑。更为糟糕的是,她产生了一种自虐心理,认为她所遭受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忘记了主动追求快乐,沦陷于赎罪的潜意识,等待着安玑的宽恕原谅。

二、苔丝与现代文明

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人类对大自然的摧残与人类之间互相折磨的深层关系。纵观自然与人类历史可以发现自然与女性的相近命运——她们都经历了从尊重到旁落的相似体验,面临同样的困境。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工业生产的突飞猛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农业宗法中的血亲关系网络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工具理性。“理性变成了工具化、技能化了的理性,启蒙变成了蒙蔽,工具理性高视阔步,价值理性悄然隐退。”[2]这种注重实际功用价值的理性文明突出强调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人类的控制能力与发展能力,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当代人的生存哲学,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理念,比如人类中心主义、二元论、征服自然观等思想观念。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侵入英国偏僻落后的农业地区,造成小农经济瓦解、古老秩序破坏,给以农业劳动者为主体的各阶层的人们带来了不幸和厄运,这就是《德伯家的苔丝》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苔丝的悲剧命运就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她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家庭状况捉襟见肘。为维持生计,她极不情愿地去与亚雷家攀亲,在那里,少女失身;被新婚丈夫抛弃后,为生活所迫去陌生农场做帮工,不仅受到雇主的刁难和压榨,而且又遇到了毁掉她幸福的亚雷。父亲死后,失去了房屋,苔丝一家流落街头,因而又被迫委身亚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当自然成为人类证明自我的工具,同样女人成为男人统治世界的臣仆,苔丝就是在这个“文明理性”的世界中,逐渐陷入命运的泥淖,在自然沦陷的悲剧背景中,她也难逃父权社会的控制与奴役。

三、苔丝与男权社会

对女性而言,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即使以惊人的毅力付出令人难以承受的牺牲,也很难维护自己的人格。她们或是沦为男性的享乐工具,或是被奚落、冷淡和伤害。

贪婪伪善的亚雷使纯洁的少女苔丝失身,导致了她悲惨人生的开始,人们用传统的宗教、伦理眼光去评价“不洁”的苔丝,减弱了大自然女儿活泼、快乐的天性。但是她勇敢地对抗宗教伦理,表达她追求快乐的自然意志:逃离亚雷,从纯瑞脊回到家乡的路上,看到路边书写的血红色宗教教条训诫“不要犯(奸淫)”,就脱口而出:“呸,我不信上帝说过这种话”[3]。当时私生子一般难得公开受洗,苔丝却大胆代行牧师职责,擅自给她濒临死亡的婴儿施洗。当牧师拒绝在公墓安葬夭折的孩子时,她极生气,“那么我不喜欢你了!我永远再也不上你的教堂里去了”[4]。

苔丝钟爱的安玑·克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也是她最终毁灭的直接根源。他初见美丽的苔丝,惊其为天人、自然造化的美好天使,于是苦苦追求处在矛盾状态的苔丝。当苔丝终于克服心理障碍,向他坦言失身经历后,却遭遇他的冷嘲热讽,并最终遗弃了苔丝。其实安玑·克莱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他虽有较为开明的思想,但是资产阶级的印记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认为“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5]。还用传统的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自此以后苔丝彻底丧失了大自然赋予她的美好天性,不再打扮自己,整日忧愁,最后为了生计又委身于亚雷,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四、结语

女性主义认为自从女性传统地位丧失以后,特别是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妇女生活便进入父权主义一统天下的漫漫长夜。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和点缀物,自然沦为被奴役的对象,女性被当作一个不完整的存在而遭到以男性为权力核心的社会的压迫。她们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她们为得到社会承认而付出的种种努力最终多以悲剧而告终。男权社会中的女人只有两种,要么是天使,要么是妖女。苔丝在安玑心目中的形象就经过几番颠覆:圣洁的天使——不洁的妖女——浴火重生的女神,但是每次颠覆都需要代价,代价就是女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牺牲,甚至是生命。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将本文进行深层的总结:《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但这一悲剧的酿造者却是自诩为世界主宰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父权统治又是中心中的中心,对女性肉体的、性的剥削和歧视是其他所有压迫的根源,对女性的控制也强化着对自然的控制。性别统治和男权是最古老的压迫形式,在发展的规划中,它以新的和更加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男权主义把破坏当作生产,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他们将被动性视为自然和女性的天性,否定了自然和生命的活动。因此,可以说与现代化进程相伴的是新形式的统治。但是反抗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父权统治,最重要的是女性自己的努力,格里芬指出:“我们能够战胜那些贬低自然、物质、身体和女人的思想;但只有女人学会为自己和自然讲话才行。”[6]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此。

注释:

[1][3][4][5] [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若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页、第119页、第142页、第22页。

[2] 傅永军:《控制与反抗——社会主义批评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泰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6] [美]苏珊·格里芬:《自然女性》,张敏生、范代忠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3页。

女性主义角度 篇7

关键词:《上海孤儿》,石黑一雄,新女性,父权,萨拉,戴安娜

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自出版后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对它的研究已经包含了追寻自我身份、国际化写作、后殖民主义、侦探小说和写作技巧这些方面。在这些研究中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很少被提及。然而, 这些女性形象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班克斯的妈妈戴安娜没有加入反鸦片活动, 那么他的爸爸也就不会逃出家, 班克斯也就不会变为孤儿。萨拉这个女性形象贯穿整个小说, 她常常让班克斯想起他的童年, 起到了将现在与过去连接起来的作用。戴安娜和萨拉的理想与抱负与她们身边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她们都是有知识有抱负的新女性。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以及运用女性主义理论着重分析这两位女性形象, 透过表面现象寻找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

1 新女性:戴安娜与萨拉

1.1 对新女性的定义

新女性是一个女性主义典范, 它出现在十九世纪末期并对二十世纪的女性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女性”这个词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来用于描述在欧洲和美国逐渐变多的受过教育又有独立职业的女性。

历史学家露丝·博尔丁对“新女性”的定义是“亨利·詹姆斯发明的, 用以描述富裕而又敏感的女性。这些女性由于有自己的财产而表现出独立的精神, 并且习惯于依靠自己。新女性这个词常常指那些掌控着自己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女性。” (露丝·博尔丁, 2)

作为“家中天使”的另一面, “新女性”意味着女性拥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意识。女性主义者将它定义为新女性特征的化身。新女性的特征强调追求政治权利和参与到社会事务中。这些特征意味着女性在未来发展中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女性自信。然而, “新女性”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形象, 它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的。“新女性”与“家中的天使”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新女性极度重视她们在社会公众事务中的重要性, 而不是家庭生活。 (王萍, 118)

在《上海孤儿》中, 萨拉和戴安娜都是新女性。很显然相比于家庭生活, 她们更重视社会活动。她们有文化有抱负, 再也不是房间里的天使。然而, 随着情节的发展, 她们的抱负渐渐消失。最终, 她们都回归到最普通的生活中去。这是违背新女性的特征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始终都没有权利掌控自己的命运。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阻碍着女性追求理想抱负的道路。

1.2 戴安娜:从女勇士到女疯子

戴安娜是个帮助中国人民反对鸦片贸易的女勇士。她劝说英国官员们的妻子, 想通过她们阻止她们丈夫的鸦片贸易。她敢于挑战权威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她的形象决不再是家中的天使, 而是一个全身投入到反鸦片活动中的女勇士。

然而, 不管她多么勇敢, 女性在社会上仍然是弱势群体。在她失去丈夫后, 她身边的男性开始压迫、攻击她。她被好朋友菲利普出卖而屈从于军阀顾汪。她同意嫁给顾汪做妾的原因不再是因为她想阻止鸦片贸易, 而是她想给儿子更好的生活。自此, 她的女勇士形象消失了。她再也不关心反鸦片活动, 她只为儿子活着。最终, 她还是回归到了普通女性的生活, 为了儿子而屈服于男人。在顾汪死后, 戴安娜被送到罗斯戴尔庄园, 她被残酷的现实逼疯了。然而在疯人院里, 戴安娜过上了独立而安静的日子。一个女勇士从此跌落到了谷底。

1.3 萨拉:从寻求者到逃离者

另外一个女性形象萨拉在《上海孤儿》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萨拉说:“我不想在白发苍苍的时候回收往事, 却发现自己虚度了一生。我希望看到能引以为豪的东西……我是个有抱负的人。” (石黑一雄, 27) 萨拉梦想着嫁给一个能够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男人。她所追求的不是有名有利的男人, 而是出类拔萃的男人。她寻寻觅觅, 最终嫁给了塞西尔这个“承担伟大使命的人”。

萨拉以为在上海她和塞西尔能够做一些大事。然而,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塞西尔大部分时间都在赌博。萨拉的梦破碎了。萨拉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了, 她决定逃走。她完全对塞西尔失去了信心, 她意识到她根本无法完成她的理想和报复, 所以她放弃了。这时她只想要“别的东西, 某种给她温暖、给她庇护的东西”。 (石黑一雄, 127) 她也回归到了普通家庭妇女的生活中。就像她那只在行李箱中被撕破的泰迪熊一样, 萨拉被深深地伤害。所以她选择离开。她将自己放逐, 想要寻找温暖而又安全的生活。

2 导致新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 这时候女性运动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在那时女性得到了政治权利, 女性主义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地位应该是越来越高了。然而, 萨拉和戴安娜这两位新女性却始终不被社会所接受。她们都被迫回归到传统女性的生活中去。她们拥有理想和报复, 却无法实现。最终她们不得不放弃梦想过上普普通通的生活。她们这种悲剧命运是社会和她们自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2.1 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的限制

男权思想是男权社会的主导, 也是男性控制女性的基础。女性主义者贝内特指出虽然男权主义来源于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但它已经逐步扩展到社会体制的各个方面。因此男权思想是性别歧视的根源所在。

男权主义文化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现象。它深入渗透到各种社会观念、体制和行为之中, 并且成为西方文化和知识的根基。女性主义学家米丽特指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就像马克思定义的主导和从属的关系。这种男女关系是西方文化中最常见的意识形态, 这也体现了它的权利概念。就像历史上所有的文明一样, 西方社会是一个男权主义体系。因此, 男权主义文化就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特点。男权文化的普遍性导致了对女性的歧视扩散到了各种社会观念之中, 它就像是一张大网, 网住人们的手脚, 更是控制住了人们的思想。激进女性主义学家表明正是因为男权主义文化的印象以及男性权利的普遍性导致了男性比女性优越的社会现状。

在戴安娜和萨拉所生活的社会中男权主义早已深深扎在人们的心中, 女性无法摆脱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性别歧视。在大英博物馆里, 班克斯曾希望在报纸的报道中找到关于她母亲反鸦片活动的记载, 然而他没有找到母亲的名字, 只看到了对菲利普叔叔的记载。在那个时候报纸不允许刊登女性参加社会活动的报道, 女性仍然被期待成为家中的天使。无形之中, 女人们被圈禁在家中。

戴安娜和萨拉都受到了男性的压迫和虐待。顾汪被戴安娜的精神所吸引, 但是他并不尊重她, 只是想征服并且制服她。萨拉帮助塞西尔完成他的工作和使命, 而塞西尔却视萨拉为娼妓。不管女人对这个世界做出了多大贡献, 男性总是把她们看做是低级的。女性得不到她们应得的尊重。

2.2 新女性自身的限制

除了男权思想的影响之外, 新女性自身的限制也是导致她们隐退的原因。萨拉和戴安娜都具备新女性的特质, 但是她们又都无法摆脱传统和道德的束缚。有时候新女性是一个分裂的自我, 这体现了她们自身的矛盾和个人性格的二元对立。她们向往自由的生活, 追求独立并且拥有反抗精神。然而, 同时她们又容忍、服从、无私奉献。有时她们意志坚强, 然而有些时候她们犹豫、软弱。

在反鸦片活动中戴安娜非常的勇敢, 然而最终她还是为了自己儿子的前途而牺牲了自己。为了让儿子过上好日子, 她不惜屈从于军阀顾汪。萨拉拥有远大抱负, 她一直渴望展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她却没有发现她实现自己梦想的方式是依靠男人。戴安娜和萨拉都无法摆脱自己作为女人的职责, 因此虽然她们有新女性的思想但她们却不能听从自己的意愿。

从另一方面看, 戴安娜和萨拉的信仰都被击垮。虽然她们都有志向为创造美好世界献出自己的力量, 但是现实将她们的热情击退。戴安娜帮助中国人抗击英国的鸦片贸易, 她以为她同中国人民在统一战线上。然而渐渐地她发现有些中国人并不抵制鸦片贸易, 有些人甚至加入鸦片贸易并从中获取大量财富。顾汪就是其中之一。王岚教授在她的论文中指出无法接受任何一种文化的人就是局外者。戴安娜和萨拉想要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做点什么, 然而现实让她们失望了。被错置在中国这个地方, 戴安娜无法接受英国文化也无法接受中国文化, 处于信仰缺失的状态中她们找不到为之付出的对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们放弃了自己作为新女性的梦想而回归到普通的女性中去。

3 结语

作为一名国际性的作家, 石黑一雄在《上海孤儿》中反映了普遍存在的性别问题。小说中两个主要女性形象戴安娜和萨拉都具备新女性的特质。戴安娜是参与到反鸦片运动中的女勇士。在她看来英国在中国的鸦片贸易是邪恶的、不正义的, 因此她拒绝做家里的天使而积极投入到反鸦片活动之中。萨拉志向高远, 一心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她是一个追寻者, 不断寻找一个成功的、出类拔萃的男性与她共同完成她的远大志向。

然而, 她们都没都没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为了儿子的未来, 戴安娜选择屈从于中国军阀顾汪。萨拉抱着挽救上海的愿望嫁给塞西尔并与他一同去了上海。然而在上海萨拉不仅一事无成, 还被塞西尔虐待。最终她选择了逃离, 与一个普通男人结婚。

造成这两个新女性最终隐退的原因有二。一方面社会制度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思想决定了女性在社会上没有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女性自身矛盾的性格以及信仰的缺失导致了她们的崩溃。

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文化妨碍女性实现她们的个人价值,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要改变这种现状, 女性和男性都需要作出努力。女性革命的道路已经走了很久但是终点仍然遥不可及。法律和制度对女性权利的保护不是最根本的保证, 只有当人们的思想真正发生变化的时候女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平等, 否则这条革命之路将永无尽头。

参考文献

[1]Bordin, Ruth Birgitta Anderson.Alice Freeman Palmer:The Evolution of a New Woman[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3:1-10.

[2]王萍.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妇女形象[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3]Ishiguro, Kazuo.When We Were Orphans[M].New York:Vin-tage Book, 2000.

[4]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钟良明,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5]王岚.解构“身份”——简评《当我们是孤儿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02 (00) :129-136.

[6]王岚.公正地再现“他者”——简评石黑一雄的《当我们是孤儿时》[J].外国文学, 2001 (1) :83-87.

[7]Cheng Chu-chueh.The Margin without Centre:Kazuo Ishiguro[M].Bern:Lang, 2010.

女性主义角度 篇8

乔治·爱略特 (1819—1880) 和托马斯·哈代 (1840—1928) 都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亚当·贝德》和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描绘了在社会变革时期悄然产生变化的英国乡村, 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文学形象, 唤起读者内心深切的同情。

在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 温柔美貌的乡村姑娘苔丝因家境困难只得到有钱的“本家”亚雷·德伯家认亲打工, 遭到了亚雷的诱奸并生下一个私生子, 孩子很快就死了。之后苔丝来到一个牛奶农场当挤奶女工, 并在那儿认识了安玑·克莱尔, 两人相爱并结婚。在新婚之夜, 克莱尔向苔丝坦白他曾经荒唐的经历, 苔丝原谅他并向他说出了自己的过去。但克莱尔不肯原谅她, 弃她而去。后来苔丝父亲去世, 一家流离失所, 苔丝只能接受亚雷的接济, 做他的情妇以换取一家人的温饱。而克莱尔意识到苔丝的好要回到她身边时, 一切为时已晚。最终苔丝杀死了亚雷, 和克莱尔度过幸福的五天后, 被世俗的法律送上了绞刑架。

在乔治·爱略特的《亚当·贝德》中, 海蒂·苏洛是个美貌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乡村姑娘。尽管男主人公木匠亚当·贝德对她一往情深, 她还是宁愿和青年绅士亚瑟·唐尼桑恩在一起, 幻想着有朝一日能踏入上层社会。而后亚瑟终究还是离开了她, 幻想破灭, 她发现自己身怀六甲。孩子生下来后被她遗弃在树林中, 不久就死了, 而她则因犯了杀害婴儿罪被送上法庭。在狱中, 她向黛娜·莫里斯敞开心扉, 进行了忏悔。临刑前, 唐尼桑恩为她拿到了将死刑改为流放的赦免令。几年后, 她死于流放途中。

二、苔丝和海蒂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身处19世纪英国转入工业化社会的乡村, 苔丝和海蒂这两个美貌的乡村姑娘的遭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被诱奸、生下私生子、孩子的死去、受到世俗法律的审判和惩罚、最终死去。但更重要的是看到这两个故事的不同点。

品行性格不同。苔丝勤劳善良, 忍辱负重, 一心痴爱着克莱尔, 即使她给亚雷当情妇也是为了全家的温饱;海蒂举止轻浮, 爱慕虚荣, 生性自私, 尽管她知道亚当·贝德爱她, 她还是选择和唐尼桑恩在一起, 幻想着能踏入上流社会。因此作者对她们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哈代认为苔丝虽然曾经失身, 但是她心地纯洁, 一心一意爱着自己的丈夫, 尽管他在她最需要时离她而去, 因而称她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而从爱略特的遣词用句中可看出她对海蒂常是从批评的角度出发, 海蒂是作为另一个女主人公——富有爱心和宗教精神的黛娜的对立面存在的。

周围人物对其态度的不同。苔丝失身后, 其父亲不闻不问, 漠不关心, 其母亲还幻想着她能借此嫁给亚雷。周围的人对她冷眼相加, 议论纷纷, 使得她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别处打工。最让她心碎的是自己的爱人克莱尔听完自己的坦白后, “他把她看成一个骗子了!看成一个外面纯洁, 心里淫荡的女人了”。[1]272而海蒂周围的人则对海蒂要宽容得多。她的舅舅波塞先生虽然觉得她给全家带来了耻辱, 但还是要救她出来, “出多少钱我都愿意”。[2]382教区牧师欧文在法庭上为她在本教区清白品格做证;她舅母的外甥女黛娜去狱中探望她并让她敞开了心扉;而深爱她的亚当, “有什么罪过的话应该是他 (唐尼桑恩——笔者注) 的, 不是她的。他教她欺骗人……难道由她承担一切处罚, 他倒逍遥自在……她这么软弱, 这么年轻”。[2]378即便是诱骗她的唐尼桑恩, 也在最后一刻为她弄来了赦免令。

对待感情的态度和造成悲剧的原因不同。苔丝在处理与亚雷和克莱尔两个男性的关系时都处于被动状态, 在她身上有明显的女性“他者”的特征, 而她对克莱尔的爱, 尽管很感人,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 有时也过于痴愚, 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即使在克莱尔弃她而去之后, 她还是深爱着他。“我完全是为你活着的。我太爱你了, ……”[1]392有人奉承她都能让她对丈夫心怀内疚, 因而她用布裹起脸来。克莱尔给她留下的钱她都舍不得花, 因为感觉那是圣物。而海蒂则是自己感情世界的主人, 她喜欢让很多人来追求她。一旦她发现自己被唐尼桑恩欺骗抛弃, 她便把原来对他的爱转化为恨。唐尼桑恩送给她的耳环也让她向客栈老板娘换钱了。苔丝的悲剧的根源在于亚雷和克莱尔对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摧残, 周围的生活环境、社会传统观念对女性的要求在她心目中的内化, 此外再加上许多宿命色彩浓重的巧合。而海蒂的悲剧根源则主要在于她自己本身, 她自私虚荣, 贪图享乐, 是造成这幕悲剧的主要原因。

获得的最终救赎不同。这两部小说讲述的都是乡村姑娘被诱奸的故事, “女人陷入困境时只能由男人来拯救;如果得不到男人的拯救, 女人就会堕落, 这几乎成了传统男权文化叙述中一个固定的模式”。[3]319对于苔丝来说, 克莱尔是唯一的救世主。尽管亚雷在苔丝一家最需要时给他们以帮助, 还曾向苔丝求婚, 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垂涎苔丝的美貌, 但因为正是亚雷当初诱奸了苔丝, 毁了她一生的幸福, 苔丝是决不会把他当成拯救者的。“克莱尔成了苔丝的救世主, 落难的苔丝只能向他呼救, 只有他具备拯救苔丝的力量, 而苔丝是无力自救的。”[3]319但当克莱尔回来时, 一切为时已晚。苔丝只能通过希望克莱尔娶自己的妹妹丽莎·露, 幻想着死后变成鬼魂还能和克莱尔相见, 来安慰自己。而在海蒂的故事里, 尽管最后是唐尼桑恩弄来的一纸赦免令让她免除死刑, 但她真正的拯救者却是黛娜——一个卫理公会的女教徒。是她让海蒂敞开了心扉, 进行了忏悔, 荡涤了灵魂,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 作者的性别对其塑造的人物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尽管苔丝和海蒂的故事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其不同之处更应引起注意。下面将着重探讨作者性别对其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影响。

三、从作者性别的角度探讨所塑造人物的不同

作为跨越维多利亚和20世纪两个时期英国著名的文学家, 哈代在其作品中描绘了发生在转型期的英国乡村中一幕幕悲剧。和他同期的作家相比, 哈代在描写女性时能脱离“天使——魔鬼”的窠臼, 对当时的女性尤其是乡村女性的生活困境和不幸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这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是值得肯定的。

但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 哈代仍有其局限性。尽管哈代对苔丝和他笔下其他的女性角色饱含同情, 但限于他自身的男性身份, 他仍难以体会到女性心底的感情波动, 只能按揣测来描写女性心理;而其身处的男权社会又使他的思想意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反观乔治·爱略特, 尽管她和哈代处于相同的时间段, 身为女性的她更能设身处地地捕捉女性内心深处的微妙变化, 她所描写的女性人物更真实、更有血有肉。如海蒂·苏洛, 尽管她有着不少缺点, 但至少她能把握爱恨, 这和苔丝对她的丈夫无条件的痴爱形成了对比。

尽管哈代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 批判了世俗的贞操观, 但仔细分析, 苔丝仍是哈代创造出来的一个“象牙女郎”, 其身上有着明显的男权社会思想的烙印;尽管乔治·爱略特通过海蒂剖析和批判了当时出现在这一阶层女性身上的弱点, 她还是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海蒂的怜悯和同情。通过对这两个文学人物的比较, 可以看出作者性别在塑造其作品中的文学人物时起着较大的作用。

四、结语

尽管哈代对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怀同情, 和同时代的其他男作家相比具有其进步性, 但局限于其自身的男性身份, 以及当时男权社会的影响, 他仍无法完全挣脱男权思想的桎梏。因而他笔下的苔丝身上仍有男权思想的烙印。尽管乔治·爱略特批判了海蒂的种种缺点, 但她的女性身份使她对她笔下人物的遭遇、内心情感感同身受, 她建构的故事及其他人物也从另一方面显现了她对这个女性人物的怜悯与同情。由此可见, 作者的性别对其文学人物的塑造、其故事的建构是会起到不小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2]乔治.爱略特.亚当.贝德[M].周定之, 译.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1.

[3]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女性主义角度 篇9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 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 女性和自然往往处于劣势和边缘化的地位。所以, 生态女性主义经常从环境、性别等多重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剖析, 反对各种歧视, 谴责男权制度下对女性的冷漠和摧残, 唤醒人们的生态整体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 创建一个两性平等, 和谐美好的人类生存空间和社会环境。

在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 苔丝出生于乡下, 与大自然的亲近不言而喻。她单纯、质朴、温柔、美丽, 从外在和内心无不体现与大自然的交融, 是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化身。同时, 对于各种生活经历的描写都紧紧与自然环境相关联, 人物的遭遇和心境都是以自然为依托的。首先, 苔丝的命运随着季节的交替, 环境的变换而改变。在父母的认亲要求下, 春季里她去了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 夏天不幸遭到少爷亚雷的侮辱; 无奈, 十月份她重又回到依然贫穷的父母身边, 并且孩子出生就夭折了, 身心备受煎熬。待到春天再次来临, 万物开始复苏之际, 她的精神也逐渐振作起来。看到阳光明媚的大自然美景, 作者这样描述“几乎可以听得见万物萌芽、蠢蠢欲动的声音了。这一情形感动了她, 正如感动了野兽一样, 使她急于远走高飞了”。她来到了陶勃赛乳奶场, 那里草木繁茂、环境优美, 苔丝似乎从心灵到肉体都发生了巨变。到了夏季她幸福地与牧师的儿子克莱相恋, 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 命运的不幸在十月份再次降临, 苔丝在新婚之夜坦诚自己曾经的不堪回首的过去而被丈夫无情遗弃, 近在咫尺的幸福再次与之失之交臂。随之而来的冬季, 她独自忍受着天气的凄凉和被遗弃的痛苦。她的命运似乎一直遵循着自然环境的变换规律, 冷暖交替。

同时, 对于小说中棱窟槐的描写, 作者用到冷酷, 贫瘠, 如灰烬般干燥以及并不友善的人们。劳动环境的描写, 一方面体现了环境的凄凉,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大自然面前, 人的弱小和无助。而作者在描绘陶勃赛乳牛奶场时这样写到“这是一个花草葱翠, 茂盛的园子。在那里苔丝与安吉尔相遇, 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享受着和安吉尔的新恋情。苔丝虽然年龄不大, 但作为一个乡下女孩, 能胜任各种农活: 收货庄稼, 挤奶, 制作黄油……这一切也恰能充分体现她与大自然的亲和力, 同时, 也间接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对于当时已经逐步膨胀起来的工业文明社会的不适。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 工业技术水平的发展, 必然会影响, 侵蚀甚至危害自然的和谐。苔丝作为作者笔下大自然的化身, 这种生活背景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她的命运, 也是她悲剧产生的根源。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 苔丝的家乡也不再是往日的宁静的乡村景象, 收割机, 打麦机等现代化机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农业模式, 失业和贫困成为困扰农民的最大问题。苔丝一家, 作为社会最低层的农民家庭, 自然也在其中。当家中的唯一老马死去, 生活的窘迫和内心的愧疚使苔丝不得不与所谓的贵族远房亲戚亚雷攀亲, 致使她遭受亚雷的奸污; 贫穷使苔丝在四处谋生飘荡的艰难处境中又遭亚雷的纠缠; 同样是因为贫穷, 苔丝最终放弃了女性的尊严和爱情, 在新婚被抛弃后重投亚雷的怀抱, 而这忍辱负重违背自己的意愿举动, 使其最终走上不归路。苔丝的毁灭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对农业造成冲击和破坏, 由此引发的生态的退化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民带来更多的不幸和苦难。

苔丝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 她无法摆脱男权社会制度的统治和思想禁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男性被视作思想、文化、精神和神的化身, 而女性则与身体、自然、物质和地球相关。在小说中, 苔丝的生活主要与两名男性紧密相关—深恶痛绝的亚雷和她所深爱的克莱。虽然二人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但都难逃当时社会的阶级偏见, 为着各自的私利, 从身体和精神上摧残着苔丝。虽然克莱最终肯原谅苔丝的过往, 但这迟来的谅解只能将她进一步推向死亡的深渊。

《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伟大的作品之一, 作者不遗余力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扩张掠夺了宁静的乡村生活。苔丝这个纯洁的乡村女孩, 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化身, 内心也曾有着不甘遭受凌辱和压迫, 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梦想, 然而在男权主宰的社会, 她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退化一样, 仍然难逃生活的困境, 社会的压迫和双重道德标准的不公平待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抨击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诸多不利, 但却在整个小说中体现了期待建立两性平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社会的愿望。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 堪称英国及全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大作。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苔丝, 一生虽饱受欺凌, 但最终所体现的渴望男女平等, 不受压迫的女性自我觉醒, 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从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入手, 从女性生态主义的角度来重新赏析这部小说。作者借助描述女性和大自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巧妙地以自然环境的变化展现了苔丝情感和命运的变化。同时, 分析了生态女性意识和思想观在作品中体现, 揭示了哈代对于所谓的工业文明的发展对大自然的破坏和男权统治下女性受到各种摧残的谴责, 进而唤醒人们对创建一个两性平等, 和谐美好的人与自然关系社会的憧憬。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和谐,工业化,父权制

参考文献

[1]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若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9.

[2]葛铭宇.哈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探析.人民论坛, 2010, (06) .

[3]姚佩芝, 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4]张群芳.哈代的自然观与游苔莎、苔丝的悲剧.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10) .

女性主义角度 篇10

一、秀拉叛逆性格的形成与女性意识的崛起

秀拉叛逆性格产生主要来自美国社会种族与性别的歧视。此外还受秀拉特殊家庭环境影响。黑人社区底层是秀拉进行试验性生活、追求自我的主战场。在童年时,秀拉和好友奈尔就意识到自己并非白人与男人,在种族歧视的男权社会下黑人女性无法获得外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秀拉的反抗从那时就已开始。在上学回家的路上,为了不受欺辱,秀拉削掉了指尖吓跑了四名白人男孩,用勇敢的反抗保护了自己。

外婆伊娃与母亲汉娜对秀拉性格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伊娃坚韧独立,被丈夫抛弃后独身一人抚养孩子,不惜失去自己的一条腿,凭借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母亲汉娜性格温柔、 善解人意,常常与其他男人也包括朋友的丈夫发生关系。秀拉融外婆伊娃的血性和母亲汉娜的放荡不羁于一身,具有无所畏惧、独立性强的个性,成了追求自我的叛逆者。秀拉又与外婆的强悍和母亲对男性渴求有本质区别,秀拉决定独身,不依赖任何男人。秀拉主动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向男权社会发起挑战。当秀拉从外面游历归来后,发现好友奈尔也失去自我,没有个性追求而沦为婚姻牺牲品时,达到极点。在外游学的经历让秀拉意识到社会是一个大底层,同样充满性别歧视,找不到自我。秀拉选择一种试验性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同男权社会作斗争,勇敢的追求自我。

二、秀拉追求自我的方式

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秀拉拒绝婚姻,用独立的人格与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反抗传统社会,解构男权,发掘自我。

1.反抗传统,拒绝婚姻

秀拉反抗男权社会赋予女性的性别角色,拒绝婚姻, 更不会接受传统妇女相夫教子、没有独立思想麻木不堪的生活方式。秀拉唯一的思想同盟好友奈尔婚后的自我迷失, 使秀拉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婚姻是令女性窒息,埋没女性自由与独立的坟墓。从“底层”的生活和在外的经历中秀拉发现,男人根本不尊重黑人女性的想法与追求。没有一个男人能成为秀拉真正的朋友。秀拉拒绝把自己幸福埋没在婚姻的束缚中。

2.解构男权,发掘自我

秀拉以特立独行的性格及对寻找自我的强烈追求走上了颠覆消解男权社会统治的荆棘道路。秀拉以一种“尝试性” 的生活方式来反抗,企图以脱离传统的方式寻找自我,唤醒麻木的黑人社区。秀拉的性别主义反抗在成年后的性爱中表现得更加强烈。秀拉不断地与“底层”的男人发生关系,仅仅把男人作为自己的性目标与性工具。秀拉以自主选择、抛弃男人的方式向男权社会发起挑战。这是黑人女性在没有经济地位,无法得到认可的社会下,在种族与性别歧视的压迫下的唯一反抗。不论人们怎样诋毁自己,秀拉绝不妥协,即便孤独与死亡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病中的秀拉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为自己不顾一切的反抗社会,追求自我感到骄傲。

三、秀拉追寻自我的意义和启示

秀拉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打破传统社会给予女性的各种束缚,以独特方式追求自我,秀拉打破传统性别中女性处于被动的状态,秀拉的反抗精神是女性反抗压迫的先驱代表,虽然秀拉反抗的方式并不被认可,但秀拉的反抗意识激励着黑人女性追求自由与独立。

秀拉外表的“邪恶”下是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强烈觉醒, 同时也唤起了黑人社区的向善与觉醒。秀拉离世后的冬天, 黑人社区的人们觉醒后来到白人掌管的工地上示威游行。从一定程度来说,是秀拉反抗压迫、寻求解放与独立的精神在黑人社区开始发展的体现。秀拉的反抗精神使遵循传统未获幸福的奈尔的自我意识觉醒,成为黑人女性追寻自身价值的继承者。

秀拉的反抗失败带给黑人女性以启示。秀拉的失败首先在于完全同黑人社区对立,忽略了与本民族文化相联系。秀拉孤身一人反抗,忽略了同其他黑人女性组成联盟共同反抗,力量微弱。黑人女性在反抗男性的压迫中获得独立首先就需要经济独立。秀拉自主的性爱对男权有一定的冲击,但只把身体当做反抗性别模式的武器会让女性陷入传统性别模式中。在种族与性别双重歧视的社会环境下,黑人女性应与黑人男性相互理解建立两性和谐的关系。其次要团结互助,女性之间应缔结联盟共同反抗男性压迫,而且应与优秀的男性联合起来共同反抗种族、性别和阶级压迫。唯有通过这些方式,女性才能最终才能实现自我,享有平等与独立。

参考文献

[1]李喜芬.艰辛的“自我建构”之旅—对莫里森小说《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80-83.

从女性悲剧的角度解读《祝福》 篇11

祥林嫂的一生充满着坎坷与不幸。她首先是以一个婚姻不幸者的童养媳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嫁给一个小十岁的丈夫;丈夫死后,受到婆婆的虐待且面临被卖的厄运……精神彻底崩溃而惨死雪夜。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悲剧的。

她屡次遭受生活与命运的无情折磨与摧残,那么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不幸命运的?第一次,不愿被卖,冒犯婆婆权威勇敢逃出;第二次,对于再嫁,一路哭嚎又撞香案,不甘别人摆布;第三次,虽夫亡子丧仍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选择活下来;第四次,再次来到鲁镇虽受到百般歧视,仍力图捐门槛为自己赎罪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尽管这一切都是在遵从社会规范的前提下,但读者分明感到祥林嫂的一再挣扎与生存的努力,这种努力源于作为人最基本的生存渴望,因此可以说,祥林嫂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最能活下去,也最该活下去的人。

但祥林嫂最后的悲惨死去却宣告了顽强生命力的无助、孤独与毁灭。那么,祥林嫂的毁灭源于什么?我们应该从——“环境”这个要素去分析。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从时间上说是20世纪初叶,从地点上主要在鲁镇。所以这个地方与祥林嫂的死有着直接联系。而鲁镇的环境风貌首先通过鲁四老爷这个人物及其书房这个特定地点得以集中体现。四老爷的身份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通过书房摆设刻画出四老爷是一个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而鲁四老爷这样一个大户人家的当家人代表了鲁镇绝大多数人的意见,鲁家即鲁镇社会的缩影。

对于祥林嫂再嫁再寡的特殊遭际,四老爷皱眉、讨厌她是个寡妇,对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又坚决阻止其插手祭祀。正是由于四叔、四婶对祥林嫂的彻底隔绝,才使其精神世界彻底崩溃,使遭受丧子之痛的祥林嫂完全失去精神支柱,绝望离开世界。四老爷的态度与看法缘于祥林嫂违背了妇女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贞洁观,要求妇女“一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祥林嫂恰恰失了节,违反了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并且也破坏了“夫为妻纲”的封建夫权秩序,再寡使其更背上不祥不净、扫把星的罪名。所以鲁四老爷是祥林嫂悲剧的直接元凶。

而生活在鲁镇的以“柳妈”为代表的一般人们间接充当了四老爷的助手,一起将祥林嫂推向死亡的深渊。集中体现于阿毛事件与额角风波。对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生活在鲁镇的一般民众只是咀嚼和赏鉴,甚至百般嘲讽和歧视,这里体现了鲁迅先生作品的一贯主题——对麻木、冷漠、自私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得出,鲁镇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深深扎根的封建思想与国民劣根性是造成祥林嫂悲剧之根源。

女性主义角度 篇12

关键词:简,斯佳丽,求婚,平等独立,婚姻自由

一、引言

关于婚姻, 关于女性主义, 有很多话题。有很多分析《简·爱》, 也有很多人比较分析《简·爱》与《飘》, 都是以爱情为线索的小说。本文从女主人公主动求婚的角度来看《简·爱》与《飘》的女性主义思想。两部作品虽然不是出自同一时代, 同一国度, 但其中不乏相同之处。

二、冲破世俗, 主动示爱求婚

浏览一下古今中外小说中的爱情主题, 我们会有一个印象:凡是女主人公, 似乎没有例外, 个个都是花容月貌、百里挑一的大美人。男女主人公的美满结合, 在文学作品中构成了一个“黄金模式”:可爱的女主人公以她的妩媚不断发生强烈的爱的磁场, 那落入情网、成了俘虏的好小伙子则担任起献爱、求婚的角色。谁先开第一声口?绝不会是脉脉含情的她。她只能让人崇拜、追求, 甚至被人猎取。这是说, 在爱情的市场上, 她的规定角色是充当被挑选的对象, 如果女性倒过来做一个主动的求婚者, “女家赶着男家”, 那就有悖世俗, 难免惹人笑话, 甚至生疑了。而《简·爱》里面的主人公简和《飘》里面的主人公斯佳丽就是能主动求婚的英雄女性。

《简·爱》中的简是一个受尽欺侮的丑小鸭, 长大了并没有变为美丽的白天鹅, 仍然是个相貌平凡、身材矮小、不起眼的穷姑娘, 加上终年穿一身黑袍子, 又不爱打扮, 这付寒碜的模样和舞会上珠光宝气、千娇百媚的美人儿布兰奇小姐比起来, 真是黯然无光。她只是一个家庭教师, 没有地位没有金钱, 连女主人公经常有的美貌也没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家庭教师爱上了她的男主人, 还主动向他表露了心迹:“你以为, 因为我贫穷、低微、相貌平平、矮小, 我就没有灵魂, 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美貌和财富, 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 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 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在英国小说史上, 也许她是第一位女主人公, 为强烈的感情所驱使, 不由自主地首先向值得她爱慕的男主人公吐露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爱情。罗切斯特是这么说的:“昨天晚上, 在寒冷的月光下, 你反抗你的命运, 提出你有权和我处在平等地位的时候, 你发了火。顺便说一下, 简, 是你向我求婚的。”简坦然地承认道:“当然, 是我。”

与简不同的是斯佳丽十六岁就出落得娇媚动人, 颇具淑女风范, 但“她只学会了外表上的优美仪态, 至于这种仪态理应迸发出的内心美, 她从来没有学会过, 也不明白有什么理由要学”。在十二棵橡树庄园的艾希礼订婚野宴上, 斯佳丽不顾一切地向艾希礼倾吐爱情, 大胆地袒露自己的心迹, 甚至提出和艾希礼私奔的想法。这一点甚至可以与现代女性相媲美。斯佳丽不仅没有等待艾希礼的爱情, 反而主动出击。她有主动追求爱情的权利, 即便在艾希礼结婚之后, 她仍三番四次、不屈不挠地向艾希礼表达她浓浓的爱意。艾希礼断然拒绝了她的爱情, 气急败坏的她挥手就给了艾希礼一个耳光, 并拿起花瓶就往墙上砸。斯佳丽全然忘了“淑女”的风范, 按照当时人们对淑女的要求, 她该感到羞耻、无地自容, 或者假装大声哭泣, 以引起男人的爱, 但斯佳丽的自尊心不允许她向男人屈服, 她相信还有其他办法可以得到艾希礼。

这两位女性勇敢地冲破了世俗, 向心仪的男士吐露心声。简是了不起的, 她开始从男权主义社会向来要求于女性的那种天使般温柔、女奴般顺从的性格中摆脱出来。她凭着自己对于人生的信念, 敢于向世俗观念挑战。她值得我们钦佩、赞美, 在简的形象中看到了开始觉醒的女性意识。而斯佳丽则更是不得了, 为了得到艾希礼的爱情, 她可以不择手段, 三番五次地向他表达爱意。如果说《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那么《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地飘摇。

三、挑战父权, 追求平等独立

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女性只是附属品, 女人在经济上只能依靠男人。在大多数父权制文本里, 男人习惯于把女人幻化为“家庭天使”, 这些“家庭天使”都反映了男人的神话:“她们天真无知、任人摆布、委曲求全、牺牲自我、美丽可爱、富有修养, 但都没有独立的人格, 只不过是男人的玩物, 是他们生活中的点缀品。”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就导致了女人在人格上、精神上都比男人低一等。而在十九世纪的简和美国南北战争时代的斯佳丽却敢于向父权挑战, 追求经济、人格上的平等独立。

简在艰苦的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独立不羁的性格。她执着地追求人格的平等, 时时维护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尊严。初到桑菲尔德庄园, 简在罗切斯特面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交谈中主人问她:“你认为我漂亮吗?”简回答:“不, 先生。”主人又问:“就凭这种雇佣关系, 你同意让我粗暴一点吗?”否定的回答同样干脆。简在主人面前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她对主人说:“先生光凭你年龄比我大或者见的世面比我多, 你是没有权利来命令我的;你是否有权自称优越那要看你怎样利用你的岁月和经历了。”罗彻斯特要她马上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 可她仍继续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 她要以自食其力的劳动来保持个人的人格尊严。后来简继承了舅舅的遗产, 有了两万英镑, 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当罗切斯特残疾后, 简对他的现状更满意, 觉得自己在外貌上也和他平等了。

由于身处战乱时代, 斯佳丽比简更要独立, 她和男人一样平等。她为了赚钱, 丢开妇女足不出户的规矩, 抛头露面地经营木材。这自然遭到丈夫弗兰克及其家人的强烈反对, 女人出门干事业既没有传统, 更有辱没门风之嫌。斯佳丽就这样走出了家庭, 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她首先向人借钱以很低的价格买下锯木厂自己经营, 为了发展壮大它, 她不惜腆着有孕的大肚子, 顶着流言蜚语, 赶着马车穿梭于北佬提包客之间。在生意场上, 她变得精明老练而又冷酷无情, 为了卖出更多的木材, 挤跨竞争对手, 她在北佬提包客面前装得楚楚可怜、妩媚动人, 之后又以“折了本”的价格卖出木材, 甚至还挺而走险雇佣犯人劳动。她做生意的种种手段和无畏的胆识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男人。弗兰克死后, 出于对金钱的考虑, 斯佳丽嫁给了富商瑞德, 瑞德的钱多得足以让她衣食无忧地呆在家里, 做个快乐的家庭主妇。但是斯佳丽明白, 瑞德的钱再多也是瑞德的, 若自己没有钱就得依附于他, 听任他的摆布, 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 方会有独立的人格, 可靠的保障。所以, 有了瑞德的斯佳丽仍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她继续经营着她的锯木厂, 同时还开起了酒楼。在她精心的打理下, 锯木厂和酒楼的生意越来越好, 她的成就越来越大。

这两位伟大的女性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向传统的父权社会挑战, 实现了经济独立和人格平等。借此,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四、不顾传统, 争取婚姻自由

在传统观念中, 婚姻需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婚姻没有感情可言, 离婚是不会发生的事情, 即使丈夫死了, 也必须守寡。在一个女性只是附属品的社会, 是没有婚姻自由的。简和斯佳丽却大胆地打破了传统, 积极争取自己的婚姻自由。

简不漂亮, 不富有, 可以说是丑小鸭, 却打败了有钱又美丽的布兰奇小姐。当她渴望已久的爱情就要变成美满的婚姻时, 突然发生变故, 原来罗彻斯特有妻子。简不顾罗彻斯特的苦苦哀求, 毅然出走。她不愿意接受不平等的婚姻。她的出走结束了传统观念中的灰姑娘式高嫁的婚姻。而简也遇到了一个求婚者, 这个人是她的表哥, 做牧师的圣约翰。相貌堂堂的圣约翰追求简, 是看中了简做事有头脑、有原则、能吃苦耐劳。圣约翰为人冷酷无情, 人生的温暖和情趣对他没有吸引力, 恬静的生活享受对他也没有魅力, 在他身上, 理智战胜了情感, 为主工作的精神压制了人类的正常感情。当时, 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若能嫁与牧师为妻, 是很体面的婚姻, 简的好友谭波尔小姐不就与一位牧师结婚了吗?然而简追求的是有爱情、充满现实生活乐趣的婚姻, 因而她拒绝了圣约翰, 听到了发自罗切斯特心灵的召唤:“简!简!简!”一声声正呼应了简的心声, 于是一对恋人重新团聚。作者还有意安排疯女人一把火烧了桑菲尔德庄园, 罗切斯特还为此失去了光明, 简仍然不离不弃, 与罗切斯特结婚, 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斯佳丽有三次婚姻。第一次是在十二棵橡树庄园遭到艾希礼的拒绝后, 与玫兰妮的弟弟查尔斯闪电结婚。不管是出于报复还是出于虚荣, 斯佳丽自己做主了自己的婚姻。查尔斯在战争中牺牲, 斯佳丽虽然不得不守寡, 但是很高兴。当她守寡后, 对那种“寡妇得披一辈子黑纱, 一辈子不能享受正当娱乐”的“上流社会”的清规戒律怀着一肚子的愤怒之情:“唉, 人生多么不公平!明明心没有死, 却要摆出一副心如死灰的样子, 真难啊!”然而自怨自艾绝不是斯佳丽的性格, 在义卖会上, 尚处于服丧期的她终于勇敢地冲破一切束缚, 做出了使“上等人”震惊哗然的事———当众领跳苏格兰舞, 面对种种责难的眼光, 她的心却在欢呼:“我不在乎!我不在乎人家说什么!我要跳舞!”第二次婚姻是与妹妹苏伦的未婚夫弗兰克结婚。斯佳丽为了陶乐庄园, 勾引了妹妹的未婚夫, 她结婚的目的很明确———实用主义。弗兰克尸骨未寒, 斯佳丽又嫁给了瑞德。在那样一个传统年代, 一个女人不守寡, 结三次婚是为世人所不能容忍的。

五、结语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正如法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分析道, 女人受男人的压迫是全方位的, 无论政治、经济、伦理风尚、意识形态、心理机制乃至身体, 都渗透着男人将女人贬抑为“他者”的权力痕迹。这就暗示着作为“第二性”的女人要反抗强大的父权制社会是何等艰难, 即使这个父权制社会建立的时间不长, 也不稳固, 例如美国, 但它毕竟脱离于有着悠久父权制文化的老牌英国, “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在人们的心中仍根深蒂固。

上一篇: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下一篇:体育管理模式